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甲部:指定閱讀篇章(30 分)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2 分)(不接受錯別字,全對始給分)
(1)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始得西山宴遊記》 極:到達、達到(1 分)
(2) 學不可以已。《勸學》 已:停止(1 分)

2. 范仲淹《岳陽樓記》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與「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
哉?」兩句,在文中起甚麼相同的結構作用?(1 分)
A 鋪墊懸念
B 承上啟下
A B C D
C 點明題旨
○ ● ○ ○
D 首尾呼應

3. 試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文,回答下列問題。
(1) 柳宗元在遊西山後,有甚麼感受?試摘錄有關句子作答。(2 分)
遊西山後:
心 凝 形 釋 , 與 萬 化 冥 合 。

(答案須為九個字,全對始給分)(2 分)

(2) 承上題,柳宗元在抒發遊西山後的感受前,先抒發初到永州時的感受,這是運用了甚麼寫作手
法以突出遊西山後給他帶來的獨特感受?試加以說明。(2 分,3 分)

1 寫作手法:
(答案須為兩個字,全對始給分)(2 分)
反 襯


2 柳宗元運用了反襯手法突出遊西山後給他帶來的獨特感受。他以初到永州時因被貶無所事

事到處遊歷的心中憂懼不安,(1 分)反襯遊西山後因見一望無垠的景象,精神凝聚安定、
形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愉快、超脫心情。(1 分)突出他在遊西山後精神得以解脫、豁達
逍遙的無憂無慮。(1 分)
(須以「反襯」的指定答題句式作答,否則,最高只得 1 分)

4. 綜合《六國論》一文,作者提出了哪兩個分論點來支持「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這個中心論點?(2 分)

1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2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4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1頁,共 9 頁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A ○1 、○
2

B ○1 、○
4

C ○2 、○
3
A B C D
D ○2 、○
4
○ ○ ○ ●
答案分析:

2 指出賂秦的結果是損害國力,導致滅亡;○
4 反駁並非所有國家都因賂秦而滅亡的觀點,指出不賂

秦的國家因失去賂秦的國家支援,無法單獨保全。

5. 試根據以下兩則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引文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六國論》
引文乙: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1) 上述兩則引文,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論證手法?(2 分)
論證手法: 比 喻 論 證 (答案須為四個字,全對始給分)(2 分)

(2) 承上題,在引文乙中,作者運用該論證手法論證甚麼論點?試加以說明。(3 分)
筆直的木材用火烤過,軟化木質,扭成合乎圓規的車輪,經烘乾不再變直,
(1 分)就像人本性
惡,經後天學習禮教,潛移默化改變本性,改惡為善,不再為惡,
(1 分)藉此論證後天學習可
以使人變惡為善,不再為惡,故「學不可以已」。(1 分)

6.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認為後主如欲「昭陛下平明之理」,需要做到哪些事情?(2 分)

1 朝廷內外法制相同 ○
2 臣子升遷標準一致


3 賞罰必須公正嚴明 ○
4 屈尊敬賢邀請賢臣

A ○
1 、○
2 、○
3

B ○
1 、○
3 、○
4 A B C D
C ○
2 、○
3 、○
4 ● ○ ○ ○

D 以上皆是
答案分析:
A ○
4 諸葛亮在文中追憶先帝美德,但並非對後主的勸諫。

7. 有人認為諸葛亮在《出師表》跟後主說話時兼用兩種語氣,得體合宜,你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
法。(4 分)
我同意。諸葛亮能根據身份及情況運用「君臣語」和「父子語」兩種語氣,不卑不亢地勸勉後主,
得體合宜。當諸葛亮向後主分析形勢、推薦賢能、表明北伐決心時,自稱「臣」、「愚」,稱後主為
「陛下」 ,(1 分)切合身份,語氣恭謹,令後主對他抱有信心。
(1 分)當他勸諫後主應虛懷納諫、
賞罰公平和徵詢治國良策時,則用父執委婉懇切的語氣,以「宜」或「不宜」予以叮嚀, (1 分)對
後主循循善誘,使後主易於接受。(1 分)

評分原則:

第2頁,共 9 頁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1) 主題句必須列明立場,如未有表明立場,全題不給分。
(2) 必須指出諸葛亮使用「君臣語」語氣時所用的用詞:自稱「臣」、「愚」,稱後主為「陛下」,
得 1 分及合宜之處:切合身份,語氣恭謹,得 1 分。
(3) 必須指出諸葛亮使用「父子語」語氣時所用的用詞:以「宜」或「不宜」予以叮嚀,得 1 分及
合宜之處:循循善誘,使後主易於接受,得 1 分。

8. 以下引自《師說》的文字帶出文章哪些重點?(2 分)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 指出擇師的主要原則是對方是否通曉「道」


2 反駁士大夫不願從師求學的藉口


3 批評當時士大夫為兒子選擇不良之師


4 指出擇師不應考慮對方的出身

A ○
1 、○
4

B ○
2 、○
3
A B C D
C ○
1 、○
2 、○
4 ○ ○ ● ○
D ○
2 、○
3 、○
4

9 . 試根據以下兩則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引文甲:「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
師。」《師說》
引文乙:「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
表》

(1) 上述兩則引文,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論證手法?(2 分)
論證手法: 對 比 論 證 (答案須為四個字,全對始給分)(2 分)

(2) 承上題,在引文甲中,作者運用該論證手法論證甚麼論點?試加以說明。(3 分)
作者指出才智學問出眾的古之聖人尚且樂意從師而學,(1 分)相反,現今中唐社會才智學問
不及古之聖人的一般人但卻恥於從師學習,(1 分)造成「聖益聖,愚益愚」的現象。透過強烈
對比,論證從師而學的重要性。(1 分)
(如未能同時以天分及求師態度作為比較平台,只偏其一作比,只要比較平台相同,能構成
合理比較,即可酌量給分,惟全題最高不過 2 分)
(以上答案如未有比較意識,不給分)

第3頁,共 9 頁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乙部:閱讀能力考材(70 分)
第七篇
10. 第七篇共有 17 個段落,按內容大意可分成五個部分,試指出第一至第四部分分別由哪些段落組成
(4 分);然後概述第二、三、四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填寫在下表內。(9 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1 第 1 段至第 5 段 記述人生中首四次搬家的情況,描寫從童年到婚後與丈夫居
第一部分
(1 分) 住的四個人生階段。


2 第 6 段至第 7 段 ○
5 記述晚年因丈夫除役須再搬家,
(1 分)描寫家中累積雜物
第二部分
(1 分) 眾多的情況。(2 分)


6 記述作者因自小貧窮而習慣把家中空間塞滿東西,(1 分)

3 第 8 段至第 11 段
第三部分 抒發因丟棄裝滿回憶的舊物而深生慨歎、不捨、緬懷之情。
(1 分)
(2 分)


7 記述丈夫和兒子都堅持要作者丟棄舊物,
(1 分)抒發作者

4 第 12 段至第 13 段
第四部分 情感的矛盾(1 分)及體悟到沉溺於猶豫不決,只會更加憂
(1 分)
慮 / 不安 / 惶惑。(1 分)

第五部分 第 14 段至第 17 段 記述退還宿舍鑰匙的情景,抒發對遷徙與人生變化的傷感。

11. 作者多次搬家均有不同原因,並藉此抒發自己的不同感受。試根據有關內容完成下表。(10 分)

作者搬家的原因 作者的感受
年幼的作者跟隨自力更生的父母搬
第一次 ○
2 無憂無慮(2 分)(答案須是四個字)
離祖居。

第二次 婚後搬到夫家與公婆同住。 ○
3 戰戰兢兢(2 分)(答案須是四個字)

第三次 與丈夫搬到台北組織小家庭。 ○
4 平淡快樂(2 分)(答案須是四個字)


1 搬到丈夫因職務配給的老舊公寓
第四次 ○
5 安穩平靜(2 分)(答案須是四個字)
/ 大樓宿舍。(2 分)

第4頁,共 9 頁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12. 在第 3 段,作者以小樹苗比喻甚麼?又這事物本體與小樹苗有甚麼相似之處?(2 分)試略加說
明。(3 分)

(1) 小樹苗比喻: 初 嫁 的 作 者 (答案須是五個字)/初嫁的自己(2 分)


(接受意義相近的答案,如剛嫁、出嫁的
自己)(須以形容詞及名詞句式作答)
(2) 兩者相似之處:兩者同樣需要時間適應新環境。(1 分)小樹苗移植到氣候、土壤不同的土坑,
需要時間適應。(1 分)就像作者在出嫁後,住在價值觀迥異的公婆家,也要
適應對方的生活方式。(1 分)
評分原則:
(1) 能準確指出小樹苗與初嫁作者的相似點:需要時間適應新環境,給 1 分。
(2) 能按小樹苗與初嫁作者的相似點,分別說明兩者的情況,各給 1 分,最高給 2 分。
(3) 如未能準確帶出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只分別將小樹苗與初嫁作者的情況寫出,給 0 分。

13. 作者在文章第 8 段提及自己儲物習慣的由來。試根據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1) 試根據有關內容,判斷以下陳述:(4 分)
正確 錯誤 無從
判斷


1 作者藉胎記象徵自己貧窮的一生。 ○ ● ○


2 作者以不死鳥帶出對自己難以改變儲舊物習慣的無奈。 ● ○ ○

答案分析:

1 錯誤。作者藉胎記來比喻她貧窮農家女的出身,強調它是先天的,而且作者亦提及自己長大後

與丈夫有「雙薪的優渥收入」,可見她並非一生貧窮。

2 正確。作者自己習慣儲物,是因為自小對貧窮感到懼怕和羞辱,又認為「人的記憶是一隻不死

鳥」
,即使她的家庭情況已大為改善,仍未能忘記對貧窮的記憶,從而帶出對難以改變儲
物習慣的無奈。

(2) 綜合第 8 段內容,「我」對自己儲物習慣的由來有何看法?試略加說明。(3 分)


「我」對自己儲物習慣的由來表示無奈。作者出身自貧困的農家,即使長大後收入優渥,仍對
貧窮感懼怕和羞辱。
(1 分)她認為自己習慣把家中所有空間都填滿,表面上看似是節儉持家的
表現,(1 分)但實際上是忘不了對貧窮的懼怕和羞辱感的反應,為此她只有無奈。(1 分)

第5頁,共 9 頁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14. 在第 12 段,作者引述了家人勸她丟棄舊物的觀點。試根據有關內容,完成下表。(答案不得多於
20 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2 分)
家人 觀點

拋 棄 對 物 質 的 欲 望 , 才
丈夫
能 得 到 滿 足 和 快 樂 。

兒子 丟棄舊有事物,才能產生新事和新物。

15. 在第 10 段和第 13 段,作者分別說「唉,丟掉吧──全部──?」和「唉,丟掉吧──全部──。」


試根據作者最後一次搬家的情況,回答以下各問。
(1) 在第 10 段,作者猶豫應否丟棄的是甚麼?(2 分)
A 舊的衣物與化妝品
B 與兒子有關的舊物
C 日常生活中的工具 A B C D
D 泛黃的書本和紙張 ○ ● ○ ○

(2) 兩段引文看似相同,實際上句式卻略有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試指出兩句分別是甚麼
句式,並說明「唉,丟掉吧──全部──?」一句表達了作者甚麼感情。(2 分,2 分)

1 句式不同:第 10 段是疑問句,(1 分)
第 13 段是感歎句。(1 分)


2 說明:作者對充滿兒子成長回憶的舊物感到不捨,不肯定應否丟棄,(1 分)在第 10 段的疑
問句反映她對應否丟棄舊物的猶豫。(1 分)

16. 作者最終為何決定丟棄舊物?由此,她對人生有甚麼體悟?試加以說明。(5 分)

由於丈夫和兒子的堅持,作者最終不得不丟棄舊物。(1 分)由此,作者體悟到人生之中難免會
遇到難以取捨,使人感到憂慮的時候。
(1 分)不論做出任何選擇,即使難免有多多少少的悔意,
人生也難以重來。(1 分)如果沉溺於猶豫不決,只會更加憂慮 / 不安 / 惶惑。(1 分)然而,
通過記憶,捨棄了的東西卻可以在人的心裏好好存念。(1 分)

17. 綜合全文,以下哪項最能說明本篇的主題?(2 分)

A 變幻就是人生的基調
B 每個人也要揮別過去
C 家人的相伴勝於一切 A B C D
D 歲月的回憶值得珍藏 ○ ● ○ ○
答案分析:
第6頁,共 9 頁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作者記述搬家收拾雜物,對丟棄舊物及回憶感到猶豫不決和惋惜,帶出自己仍無法忘記出身於貧
窮家庭,囤積物件早已成習慣,最終還是要丟掉所有舊物。文章從作者丟棄舊物、想要忘記對貧
窮的恐懼及搬新家都是在揮別過去。

第八篇
18.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4 分)(不接受錯別字,全對始給分)
(1) 五百詬浮屠曰。 詬:責罵
(2) 解墨衣衣之。 衣:給……穿著
(如答穿上、穿著,不給分)

19. 下列哪一句中的「殆」字,和「此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豈獨吳五百哉」句中的「殆」字的語
意不同?(2 分)
A 「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
B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
C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A B C D
D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 ○ ● ○
答案分析:
「此殆非寓言也,世之失我者豈獨吳五百哉」
句譯:這大概不是寓言啊,世間丟失自己的難道只有吳地的衙役嗎?
A 大概。句譯:所有永嘉一帶的山水,大概遊歷遍了。(出處:沈括《夢溪筆談》)
B 大概。句譯: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出處:蘇軾《石鐘山記》)
C 疑惑。句譯:只知讀書,不肯思考,就會容易受欺蒙;只顧思考,不去讀書,就容易想不通,
引起疑惑。(出處:《論語‧為政》)
D 大概。句譯:大概比這還要嚴重,爬到樹上捉魚,雖捉不到魚,但沒有後患。
(出處:
《孟子.
梁惠王上》

20. 和尚旅居吳地時,做了甚麼事情?(2 分)

1 把衙役灌醉了


2 剃光了衙役的頭髮


3 每天在街上喝酒


4 喝醉酒後衝撞途人

A ○
1 、○
2

B ○
1 、○
3
A B C D
C ○
2 、○
4
○ ○ ○ ●
D ○
3 、○
4

第7頁,共 9 頁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21. 承上題,當地有司如何處置他?(2 分)

1 衙役把這件事稟告吳地長官


2 長官記錄和尚罪行後釋放他


3 長官給和尚繫上枷鎖


4 衙役遣送和尚返淮右

A ○
1 、○
2

B ○
1 、○
2 、○
3
A B C D
C ○
1 、○
3 、○
4
○ ○ ● ○
D ○
2 、○
3 、○
4

22. 衙役遣返和尚途中,怎樣對待和尚?(2 分)

1 衙役辱駡和尚


2 衙役無時無刻腳踢和尚


3 衙役用板子驅趕和尚


4 衙役把和尚的腳綁起

A ○
1 、○
2

B ○
2 、○
3
A B C D
C ○
1 、○
3 、○
4
○ ○ ● ○
D ○
2 、○
3 、○
4

23. 承上題,為甚麼衙役這樣對待和尚?(3 分)
這是因為衙役埋怨和尚醉酒生事,
(1 分)才令他需要走這趟遠涉千里的苦差,
(1 分)於是他想讓
和尚吃點苦頭(1 分)就如上述所言般對待他。

24. 吳人以愚笨著稱。試從文中舉出一例,並說明為甚麼從這件事可見吳人愚笨。(3 分)
吳地的衙役押送和尚返淮右途中,被和尚灌醉,並被換上了和尚黑色的僧衣、剃去頭髮,然後被
綁起來,和尚之後逃走了;
(1 分)衙役酒醒後,看見自己剃光了頭髮,穿着黑色的僧衣,就以為
和尚仍在,只是自己不見了。
(1 分)衙役竟因為被和尚換上僧衣,就以為自己變成了和尚,足見
他愚笨。(1 分)
評分原則:
(1) 能清楚說明吳地的衙役遣返和尚一事,條理分明,最高給 2 分;
(2) 能從事例中概述吳人愚笨的結論,給 1 分;
(3) 能整合文章內容作答,惟解說分析不足,最高給 2 分。
(4) 只抄錄原文,欠缺解說分析,不給分。

第8頁,共 9 頁
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四年度 模擬考試 中六級 中國語文 試卷一 評分參考
25. 以下哪項是本文的主旨?(2 分)
A 諷刺為官者一旦掌權,就會失去本性
B 諷刺處事不周的人,要承擔後果
C 諷刺愚笨的人容易失去「自我」 A B C D
D 諷刺身居要職的人欺壓百姓 ● ○ ○ ○

【完】

第9頁,共 9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