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6

分 类号 : 单位 代 码 :

1 01 40

密级 : 公开 学号 : 4 03 1 43 1 3 43




L I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T Y
 

硕士学位论文

 T HE S I S F O R M A S T E R D E G RE E
 
 

“ ”
中文题 目 :

不 A 不 B 格式 研 究 

“ 


英文题 目 : S t u d y o n t h e F o r m at  o f Bu A Bu B
  

论文作 者 :
鲁美 晨 

指 导教 师 :
唐 厚广 教授


专 业 :
汉 语言文字 学


完 成时 间 :
二〇

七 年四月


申请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 A 不 B”格式研究

Study on the Format of “Bu A Bu B”

作 者: 鲁美晨

指导教师: 唐厚广 教授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答辩日期: 2017 年 5 月 9 日

二○一七年四月・中国辽宁
摘 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不 A 不 B”格式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事实出发,在立足大量
语料的基础上,分别从“不 A 不 B”格式的构成基础、语义类型、语义制约因素等
角度进行研究,并将它与“没 A 没 B”、“无 A 无 B”这两个近类格式逐一进行比
较,最后得出这三个近类格式在语义上的独特之处。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的主体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
第一章主要分析“不 A 不 B”格式的内部构成情况。分别对“不 A 不 B”格式
的常项“不”、变项“A”、“B”进行分析。讨论“不 A 不 B”中“不”的语法功
能,进入此格式的 A、B 的特征以及 A、B 的语义关系。最后从语义、语法两个维度
考察“不 A 不 B”的格式功能。
第二章详细考察“不 A 不 B”格式的结构关系与语义类型。基于对大量语料的
搜集整理,将“不 A 不 B”格式的结构关系分为并列关系、条件关系两大类,然后
根据 A、B 语义关系的不同对“不 A 不 B”的语义进行详细分类。并列关系下的 A、
B 语义关系较为复杂,本文分为近义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加合关系四种。
条件关系下,A、B 语义关系单一,只有假设关系一种。
第三章全面考察“不 A 不 B”格式语义的制约因素。“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
具有多变性,其不仅受内部因素如“不 A 不 B”构式义的制约,也受外部因素如心
理期待、语境等因素的制约。本章力求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全面系统地讨论“不
A 不 B”语义的制约因素,探索上述因素如何对“不 A 不 B”的语义产生影响。
最后,在第四章中将“不 A 不 B”与近类格式“ 没 A 没 B”“无 A 无 B”分别
进行了对比。“不 A 不 B”格式与“没 A 没 B”、“无 A 无 B”三者在语义上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由于“不”、“没”、“无”三个否定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使
“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无 A 无 B”语义也各具特色,很多时候三者之间不
能相互替代。

关键词:“不 A 不 B”格式 内部构成 语义关系 语义类型 近类格式

I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modern Chinese ‘Bu A Bu B’ format as the object, conducts a
research about constitution basis, semantic types, semantic constraints and other aspects
of ‘Bu A Bu B’ format. There is also a comparison between this format and two other
recent class formats, ‘Mei A Mei B’ and ‘Wu A Wu B’, in order to find the uniqueness of
these three formats in semantics. Finally from two dimensions of semantics and grammar
to inspect the format function of ‘ Bu A Bu B’ format .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mainly analyzes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Bu A Bu B’ format. It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steady term ‘no’ and the unsteady term ‘A’ and ‘B’. The
discussion includes the syntax function of ‘Bu’,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and ‘B’, and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 Finally it talks about the format meaning of
‘Bu A Bu B’, and review the impact of format meaning on ‘Bu A Bu B’.
The second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and semantic types of ‘Bu A
Bu B’ format in detail.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corpus collectio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of ‘Bu A Bu B’ format ar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which are
parallel relationship and condition relationship. Then a mo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i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A and B. The semantic relation
in parallel relationship is relatively complex. This article divides the relation into four
types, justice, opposition, contradiction and addition. Under condition relation, there is
only assum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straint factors of ‘Bu A Bu B’ overall. The
semantics of this format changes because of both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incloud constructional meaning,external factors includ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 context and so on. This chapter tries to discuss the constraint factors of
semantics about ‘Bu A Bu B’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figure out how the
above factors affect the semantics of ‘not A not B’.
The final chapter is abou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u A Bu B’ and its nearly class

II
formats, ‘Mei A Mei B’ and ‘Wu A Wu B’. There are both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in semantics between these formats. ‘Bu’, ‘Mei’ and ‘Wu’ are negative words that have
different grammatical functions, so ‘ Bu A Bu B’, ‘Mei A Mei B’ and ‘Wu A Wu B’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semantics. For the most of time, no one of them can replace
others.

Key Words: ‘Bu A Bu B’ format Internal composition Semantic relation


Semantic type Last class format

III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绪论 .................................................................................................................................... 7

0.1 选题原因和价值 ................................................................................................ 1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
0.2.1 研究现状 .................................................................................................. 1
0.2.2 存在的问题 .............................................................................................. 3
0.3 研究对象 ............................................................................................................ 3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3
0.4.1 采用的理论及方法 .................................................................................. 3
0.4.2 语料来源 .................................................................................................. 3

1 “不 A 不 B”格式的构成基础 ................................................................................... 4

1.1 “不 A 不 B”中“不”的性质 ................................................................................ 4


1.2 “不 A 不 B”中的 A、B ..................................................................................... 5
1.2.1 A、B 的音节构成.................................................................................... 5
1.2.2 A、B 的语法特征.................................................................................... 7
1.2.3 A、B 的位序............................................................................................ 9
1.3 “不 A 不 B”格式的功能 .................................................................................. 12
1.3.1 “不 A 不 B”格式的语法功能 ................................................................ 12
1.3.2 “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功能 ................................................................ 12

2 “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 ................................................................................. 14

2.1 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 .................................................................................. 14


2.1.1 A、B 近义............................................................................................. 14
2.1.2 A、B 对立............................................................................................. 16
2.1.3 A、B 矛盾............................................................................................. 19
2.1.4 A、B 加合............................................................................................. 20

IV
2.2 条件关系的“不 A 不 B” .................................................................................. 21
3 “不 A 不 B”格式语义的制约因素 ............................................................................ 24
3.1 “不 A 不 B”的构式义 .................................................................................... 24
3.1.1 “不 A 不 B”构式义的认定 .................................................................... 24
3.1.2 “不 A 不 B”构式义的作用 .................................................................... 25
3.2 心理期待 .......................................................................................................... 26
3.3 语境 .................................................................................................................. 28

4 “不 A 不 B”与近类格式的比较分析 ..................................................................... 31

4.1 三种格式的内部构成 ...................................................................................... 31


4.1.1 A、B 的语法特征.................................................................................. 31
4.1.2 A、B 的位序.......................................................................................... 32
4.1.3 A、B 的语义关系.................................................................................. 32
4.2 “不 A 不 B”格式与两种近类格式的比较 ...................................................... 33
4.2.1 “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比较分析 .................................................. 33
4.2.2 “不 A 不 B”与“无 A 无 B”比较分析 .................................................... 36

结束语 .............................................................................................................................. 40

参考文献 .......................................................................................................................... 42
致谢 .................................................................................................................................. 4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6

V
图表目录

表目录

表 1-1 A、B 词性分布................................................................................................... 8


表 2-1 “不 A 不 B”格式语义类型 ............................................................................ 22
表 4-1 三种格式的语义关系 ....................................................................................... 33

VI
绪 论

0.1 选题原因和价值

“不 A 不 B”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格式,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中。
它由不变部分“不…不…”和可变部分 A、B 组成,因嵌入成分 A、B 的不同而极富
变化。“不 A 不 B”格式是一个表义丰富的格式,同一个“不 A 不 B”用在不同的
句子或语境中,可表示不同的语义。例如:

(1)初秋的沈阳天气一直很好,不冷不热的。
(2)小刘不冷不热的态度惹恼了老板。

由上例可以可知,“不冷不热”有时指天气温度适宜,既不寒冷也不炎热,含
有褒义,如例(1);有时,则特指对人的态度不好或者蛮横,含有贬义,如例(2)。
同一个“不冷不热”,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语义,可见“不 A 不 B”的
多义性与语境等因素联系密切。
“不 A 不 B”格式出现年代较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如“不稂不莠”出自
《诗经》,“不上不下”出自《庄子・达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 A 不 B”
格式不断发展。此外,“不 A 不 B”格式还有大量与其相近、容易混淆的近类格式,
如“没 A 没 B”、“无 A 无 B”、“非 A 非 B”,这几种格式不仅结构相近,语义也
有交叉的地方。
“不 A 不 B”格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格式,对“不 A 不 B”格式的研究也有利
于对外汉语教学。许多留学生对否定词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不 A 不 B”
格式的理解尤为困难。如留学生对上例中“不冷不热”的理解和运用较为困难,往
往容易出现误解。有的留学生很难理解“不快不慢”、“不早不晚”等词语的真实
含义,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了使“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更加清楚明了,
本文对“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进行了逐条阐释并和近类格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2.1 研究现状

“不 A 不 B”格式在一些词典中有所涉及。如吕叔湘(1980)主编的《现代汉
语八百词》将“不 A 不 B”的用法归纳为四种类型,对“不 A 不 B”格式做了初步的

1
分类,但没有囊括所有的“不 A 不 B”。其他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汉语四字格词典》、《现代汉语实用语型》等有提到“不 A 不 B”格式,但是都
没有作具体的描写。
目前对“不 A 不 B”格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 A 不 B”的结构形式、语义关
系、句法功能、语用价值、认知模式、构式研究等方面。其中“不 A 不 B”的结构
形式、语义关系及语义类型是“不 A 不 B”格式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学者都对“不
A 不 B”的语义类型进行了阐述,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没有定论。
对“不 A 不 B”格式的结构关系,学术上有两种分法。蔡振生、杨满生分为并
列关系和动补关系,将并列关系又分为同义并列和反义并列两种。与其不同,李玉
宝、寿永明、王树瑛等将“不 A 不 B”格式结构分为并列关系和条件关系。
对“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关系研究较为激烈,很多学者都对“不 A 不 B”的
语义进行分类。王树瑛(1999)在《汉语“不 A 不 B”格式的结构关系及语义研究》
一文中将并列结构的语义关系归纳为五种,将偏正结构的“不 A 不 B”归结为“不
A 不 B”=如果不 A 就不 B。郝立新(2007)对“不 A 不 B”四字格成语中 A、B 的语
义关系做了分析,把 A、B 的语义关系分为同义、反义、类义、离散、加合五种。
周小兵在《析“不 A 不 B”》一文中详细划分了“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当 A、
B 是同义时,语义类型有加合式组合、复合式组合;当 A、B 是对义或反义语素时,
语义构成有六种类型,包括分立式组合、取中式组合、取舍式组合、混合式组合、
包容式组合、假设式组合。
对“不 A 不 B”格式的认知领域的研究以邓英树、黄谷、罗耀华等人为代表。
邓英树、黄谷(2002)指出“主观性”对“不 A 不 B”否定意义的影响,并分析了
“不 A 不 B”格式的多种否定意义;罗耀华(2002)对“不 A 不 B”格式的认知模
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不 A 不 B”格式有双核线性离散式、单核聚焦式、双核
聚焦式、单核凝结整合式四种认知模式。赵帮华(2014)在概念整合理论和构式压
制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整合压制模式,以此来解释“不 A 不 B”构式的意义建构
的过程。
也有一些学者从构式的角度研究“不 A 不 B”,为“不 A 不 B”的研究探索了
新的路径。甘莅豪(2008)用逆推的方式证明“不 A 不 B”具有消极构式义。此外,
甘莅豪还基于认知与语用的分析,分析心理期待和礼貌原则对“不 A 不 B”语义产
生的影响。黄弋桓(2012)指出“不 A 不 B”具有选择的构式义,整个构式表达的
是针对“不 A”“不 B”如何进行选择,并根据 A、B 语义关系的不同,划分出两个
子构式。当 A、B 语义相近时,“不 A 不 B”为他选;当 A、B 语义相反时,“不 A

2
不 B”为折中选。

0.2.2 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对现代汉语“不 A 不 B”格式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奠定了“不 A 不 B”格式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对“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
众说纷纭,且并未对其语义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同时,也少有文章把“不 A 不 B”
格式与其近类格式进行比较分析。

0.3 研究对象

“不 A 不 B”格式是一个使用十分频繁的格式,数量众多,表义丰富。本文讨
论的“不 A 不 B”格式以四字格的“不 A 不 B”为主,但并不排除四字格以上的“不
A 不 B”,诸如“不打不成器”、“不见棺材不落泪”等也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为了方便讨论,将研究对象作如下说明:
(1)A、B 以单音节、双音节的词或语素为主,最大的语言单位不超过短语。
(2)本文只考察两大结构关系下的“不 A 不 B”格式,分别是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和条件关系的“不 A 不 B”,表示双重否定的“不 A 不 B”如“不仅不”、
“不能不”、“不得不”等,因为不在这两个结构内,故不做讨论。

0.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0.4.1 采用的理论及方法

本文首先拟在结构主义背景下,贯彻乔姆斯基语法研究充分、描写充分、解释
充分三个原则,通过语料库检索法、文献阅读法和日常口语搜集法全面搜集语料,
对研究对象做出准确全面的描写。
其次在充分占有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法,对“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
进行充分的描写和详细的归类。

0.4.2 语料来源

本文语料大部分选自现当代小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CCL 语料库和


包括人民网、北青网、网易新闻等在内的近年来互联网上的网络新闻,部分语料选
自成语辞典、熟语辞典、俗语辞典,如《汉语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现代成语巨典》(大连出版社)等等。除此以外,还有少数没有标注出处的自省
语料。

3
1 “不 A 不 B”格式的构成基础

本章从句法形式入手,讨论“不 A 不 B”格式的构成情况。下面就对“不 A 不
B”格式的常项“不”、变项“A”、“B”以及“不 A 不 B”格式作用进行逐一考察。

1.1 “不 A 不 B”中“不”的性质

“不”作为否定副词的用法由来已久,《说文解字》释“不”为:鸟飞上翔不
下来也。此后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了“不”表示否定意义这一义
项,可见否定副词是“不”最常用的用法。本文把“不 A 不 B”格式中“不”作为
否定副词时记为“不 1”。在所收录的“不 A 不 B”格式语料中,大部分的“不”都
是否定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少数用在名词前,来否定行为、性质、特点。
如:

(3)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闲话之后,宋建平直奔主题,问了那个他早
就想知道的问题。(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4)长官对下级还有不打不骂的?(吴强 《红日》)

此外,“不”还可以作语助词,此时无词汇意义。“不”语助词的用法在各大
字典很少有收录,王兵旭(1986)在《“不”字的语助词义项不应丢失》一文中曾
指出“不”语助词的重要性,并以“白不呲咧、黑不溜湫、直不笼通、好不热闹、
好不威风”等为例。“不”语助词的义项在“不 A 不 B”格式中也有所发现,本文
把“不 A 不 B”格式中“不”作为语助词时记为“不 2”。
“不 2”作为语助词时,没有实际意义,如:

(5)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时光催人老,麦考利金这个昔日人见人爱的
小鬼精灵转眼间已到了一个不尴不尬的年纪。(CCL 语料库)

例(5)中的“不尴不尬”等同于“尴尬”,可见这里的“不”为无实意的语
助词。“不尴不尬”常形容进退两难、不好处理。

4
1.2 “不 A 不 B”中的 A、B

1.2.1 A、B 的音节构成

从 A、B 的音节组合上看,A、B 的音节组合富有变化,并不是千篇一律都为单


音节。但是 A、B 确实以单音节为主,“不 A 不 B”格式也以四字格居多,占我们所
搜集到语料的半数以上。
1.2.1.1 A、B 是独立的单音节词
A、B 都为单音节词的现象最为常见,出现的频率较高,四字格的“不 A 不 B”
也较为稳定。例如:

(6)那个步子,不疾不徐,踏出相当安稳的自信来。(三毛《滚滚红
尘》)
(7)“他不卑不亢低说:‘妙喻妙喻!’”(周而福《上海的早晨》)
(8)大多数男大学生都是不衫不履,邋里邋遢。(汪曾祺《日规》

1.2.1.2 A、B 是一个双音节词分化的语素


A、B 是双音节词分化的语素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联绵词分化而来,分开嵌
入“不…不…”中,如:

(9)他的相貌,本就是委琐里带几分奸猾的,此时更显得不尴不尬的
非常难看。(茅盾《蚀・动摇》)

第二种,A、B 是由联合式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分开嵌入“不…不…”之间的,且
以谓词性语素居多,体词性语素较少。如:

(10)她不情不愿的走回去,嘴里还不住的嘟哝。(于晴《红苹果之
恋》)
(11)她脸色转为锅底一般,“关大雄,你嘴巴不干不净说些什么?”
(亦舒《香雪海》)
1.2.1.3 A、B 是双音节词
A、B 同时为双音节词构成的“不 A 不 B”数量较少,但于日常生活中还是随处

5
可见。如:

(12)所以,我希望,你也可以被这种精神感染,战胜自我、不抛弃
不放弃!(赵奕然《懒人瘦身法》)
(13)24 岁工程师猝死!不抽烟不喝酒,只因过度加班。(人民网,
2016)

由双音节词搭配构成的“不 A 不 B”格式还有很多,如“不粗心不大意”、“不
积极不热心”、“不骄傲不懈怠”等等。

1.2.1.4 A、B 由单音节和双音节搭配构成


A、B 由单音节和双音节搭配构成的“不 A 不 B”中“不 A”与“不 B”通常为
条件关系。“不 A”是“不 B”的条件,“不 B”是“不 A”的结果,其表达意义为
“如果不……,就不……”,如:

(14)现在超过五成的父亲同意“不打不成器”,而持此观点的母亲
只有两成。(教育网,2016)
(15)广西一对男女互殴后发现是同学,在警局留下合影,这真是不
打不相识。(当代生活报,2017)

1.2.1.5 A、B 由多音节和双音节搭配构成


由于 A、B 的构成成分不仅为词,也有可能为短语,所以 A、B 的音节构成不仅
局限在双音节,多音节也较为常见。与 1.2.1.4 一样,这类“不 A 不 B”格式也是
表示条件关系。如:

(16)俗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微
博)
(17)天生的牛脾气害了我,认死理,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
落泪。(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6
1.2.2 A、B 的语法特征

“不 A 不 B”格式中,A、B 除了由短语、联绵词拆分的音节外,主要由词和语
素组成。从语法功能上看,进入“不 A 不 B”格式中的词和语素以形容词或形素、
动词或动素居多,名词或名素及其他词类或语素相对较少。
1.2.2.1 A、B 为形容词或形素
① A、B 为性质形容词:
不冷不热、不仁不义、不骄不躁、不实不尽、不痴不聋
不徐不疾、不急不徐、不咸不淡、不荤不素、不文不武
不凉不酸、不丰不俭、不丰不杀、不缴不昧、不红不白
② A、B 为形素: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如上所示,在 A、B 为形容词或形素的“不 A 不 B”中,A、B 皆为性质形容词,
而不是状态形容词。这是因为状态形容词一般不受副词“不”修饰,所以不能进入
“不 A 不 B”格式。进入“不 A 不 B”的性质形容词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A、B 为
近义形容词,另一类是 A、B 为反义形容词。A、B 近义时,“不 A 不 B”中的“不”
是对 A、B“质”的否定,彻底的否定,如:不清不楚、不仁不义;当 A、B 为反义
形容词时,“不 A 不 B”中“不”是对 A、B“量”的否定,语义指向中间的状态,
如不徐不疾、不咸不淡。
1.2.2.2 A、B 为动词或动素
①A、B 为行为、动作:
不破不立、不管不顾、不哼不哈、不识不知、不吃不喝
不即不离、不闻不见、不见不散、不闻不问、不瞅不睬
不屈不挠、不知不怪、不偏不倚、不破不立、不吐不茹
不声不吭、不吭不气、不声不响、不痛不痒、不言不语
②A、B 表示存在、消失:不生不灭
③A、B 为心理活动:不愧不怍
④A、B 为趋向: 不上不下
“不 A 不 B”格式中大部分 A、B 为行为动词,少数的 A、B 为心理活动动词、
趋向动词或表示存在、消失的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形式动词等不能进入“不
A 不 B”格式。而且进入“不 A 不 B”格式的行为动词中,自主动词又多于非自主动
词。究其原因,行为动词使用灵活,使用范围广,词汇意义较具体,易进入“不 A
不 B”格式。

7
1.2.2.3 A、B 为名词或名素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前一般不能加副词,即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例如不能说“很
人”、“不人”。但考察发现,有些名词却可以进入“不 A 不 B”格式中,受否定
副词“不”修饰。名词进入“不 A 不 B”格式,显示了“不 A 不 B”格式特有的语
法功能。进入“不 A 不 B”格式的名词有以下几种:
①表示一般事物:不伦不类、不衫不履、不僧不俗、不稂不莠
②表示时间:不年不节、不古不今
③表示方位:不上不下、不左不右
考察结果显示,进入“不 A 不 B”的名词可以是一般名词、时间词、方位词。
古代汉语还有 A、B 为专有名词的现象,如“不夷不惠”,但代汉语中几乎没有此
类的“不 A 不 B”格式。
1.2.2.4 A、B 为数词:

(18)
“你一个女孩子家要懂得自尊自爱,别老跟不三不四的人来往。”
(楼海《关于他的二三事》)

A、B 为数词的“不 A 不 B”格式只有“不三不四”一例,但使用频率极高。


1.2.2.5 A、B 为动宾短语

(19)天生的牛脾气害了我,认死理,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
落泪。(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20)“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没个底码儿在手里,我就是找着李乡
长,也不能锯开大口儿呀!”(浩然《艳阳天》)

A、B 为动宾短语的“不 A 不 B”都为条件关系,“不 A”是“不 B”的条件,


“不 B”是“不 A”的结果,如上例中“不见兔子不撒鹰”等。
通过对语料分析,我们得出“不 A 不 B”格式中的“A”、“B”词性分布如下
(见表 1-1)。
表 1-1 A、B 词性分布

类别 动词或动素 形容词或形素 名词或名素 数词 动宾短语

数量 180 74 41 1 10

比例 58.8% 24.2% 13.4% 0.3% 3.3%

8
由于“不 A 不 B”格式数量众多,难以穷尽。但是从所搜集到的“不 A 不 B”
格式的语料中,还是可以判断出 A、B 词性的分布特征。由表 1-1 可知,“不 A 不 B”
格式中的“A”、“B”以动词或动素居多,超过“不 A 不 B”格式的半数,其次是
形容词或形素,A、B 为名词或名素、数词和动宾短语的“不 A 不 B”数量较少。可
见,“不 A 不 B”格式中,A、B 以谓词性成分居多。

1.2.3 A、B 的位序

“不 A 不 B”格式中,A、B 有较为固定的排列顺序,大多数的 A、B 顺序较为


固定,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经研究发现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中,A、B 的位序
遵循韵律规则、构词顺序规则,语义重心前置规则,条件关系“不 A 不 B”中,A、
B 的位序遵循语义先后规则。
1.2.3.1 韵律规则①
所谓韵律规则是指 A、B 按照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阴阳上去”的先
后顺序排列。A、B 受韵律规则制约的具体表现如下:
A)A 、B 为一平一仄时,按照阴阳上去的顺序,平声在前,仄声在后。如:不
公不法、不偏不党、不吭不气、不声不响、不知不怪……
B) A、B 同是平声,按照阴阳上去的顺序,阴平在前,阳平在后。如:不矜不
伐、不痴不聋、不阴不阳、不僧不俗、不因不由……
C) A、B 同是仄声,并有上声、去声之别时,上声在前、去声在后。如:不缴
不昧、不轨不物、不紧不慢、不吐不快、不管不顾……
韵律规则只有在 A、B 为单音节词时才起作用,且有一定的条件,以下情形不
适用。
1)当 A、B 为双音节词分化得来时,A、B 的序列不受韵律规则制约。
2)当 A、B 为短语、双音节词时,A、B 的序列不受韵律规则制约。
3)当“不 A”与“不 B”为条件关系时,A、B 的序列不受韵律规则制约。
综上,只有“不 A”、“不 B”为并列关系,且 A、B 为单音节词时才遵循韵律
规则。韵律规则对其 A、B 的排列有很大影响,但这一规则不是绝对的,“不 A 不 B”
中 A、B 的序列也有可能受其它因素制约而违背这一韵律规则。如:

(21)这样的活着干什么,不死不活的,活受罪。(萧红《马伯乐》)


阮氏青姮.“不 A 不 B”格式及其相关问题[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11

9
(22)“不告不理”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包含两层含义,即程序上的“不
告不理”和实体上的“不告不理”。(中国法院网,2003)
上例中,“不死不活”、“不告不理”都打破了韵律规则,A、B 位序没有按照
“阴阳上去”的规则排列,究其原因是受其他规则的影响所致。
1.2.3.2 构词顺序规则
当 A、B 由一个双音节词分化时,A、B 的序列只遵循构词顺序规则,即 A、B
按所分化的双音节词的序列嵌入“不…不…”中。例如:

(23)那是不折不扣的一名日本式的流氓头子,听说他可以号召干百
把人的部下,日本话所说的‘子份’。(郭沫若《革命春秋・跨着东海》)
(24)“咳!虽然孩子大了,凡事都由自己拿大主意,父母不能包办,
可是两个人总这么不明不白的下去.什么时候是个站呢?”(钟闻《小镇马
拉松》)
(25)她脸色转为锅底一般,“关大雄,你嘴巴不干不净说些什么?”
(亦舒《香雪海》)

A、B 除了为某一双音节词分化的语素外,产生于某一作家作品的“不 A 不 B”
格式同样遵循构词顺序规则。例如:

(26)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孟子・尽心上》)

“不愧不怍”起源于《孟子・尽心上》,原句中“愧”在“怍”前,故其进入
到“不 A 不 B”格式中就遵循原句中 A、B 的顺序。
1.2.3.3 语义重心前置规则
“不 A 不 B”虽为对举格式,但有时也会出现语义重心的偏移。当出现语义重
心时,受传统文化把重要事物放在前面的影响,语义重心常放在 A 的位置上,这就
是语义重心前置规则。在此规则的作用下,A、B 的位序有时会打破一贯遵循的韵律
规则,如:

(27)这样的活着干什么,不死不活的,活受罪。(萧红《马伯乐》)
(28)但是要说成天无事,也未免冤枉了我们,我们每天还是要办那

10
么一件两件不痛不痒的公事。(马识途《夜谭十记》)

按照韵律规则,应该是“不活不死”、“不痒不痛”,但是受语义重心前置规
则的制约,A、B 的位序没有按韵律规则排列。“不死不活”中,语义重心在“死”
上,故“不死不活”取代了“不活不死”。同理,“不痛不痒”取代了“不痒不痛”。
此外,我们发现有些“不 A 不 B”,A、B 没有固定唯一的位序,A、B 出现前后
移动的现象,如“不打不骂”/“不骂不打”、“不今不古”/“不古不今”。这是
因为 A、B 的位序随语义重心的变化而出现前后移动,语义重心在 A、B 之间变化,
故 A、B 的位序也随之变化。
1.2.3.4 语义先后规则
“不 A”和“不 B”为条件关系时,A、B 的序列只受语义先后规则的制约。按
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条件发生在前,结果发生在后,故反应到“不 A 不 B”格
式中时,表示条件的 A 置于表示结果的 B 之前。如:

(29)“得,咱们二十七日见!不见不散!”(老舍《骆驼祥子》)
(30)乖乖配合就不是赵吏了,他一贯这样,不见棺材不落泪。(《灵
魂摆渡》)

上例中的“不见不散”、“不见棺材不落泪”,A、B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表示条件的“A”放在表示结果的“B”之前。同理,例(22)“不告不理”A、B 位
序突破了韵律规则的限制,也是受语义先后规则的制约。“不告不理”意为如果没
有人去起诉,法院就不予受理。表示条件的“告”位于表示结果的“理”之前。
综上,“不 A 不 B”中 A、B 按照格式内部结构的不同遵循不同的排列规则。条
件关系的“不 A 不 B”,A、B 排列只受语义先后规则的制约。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A、B 的位序遵循韵律规则、构词顺序规则,语义重心前置规则。当 A、B 成词
时,A、B 排列只遵循构词顺序规则。当 A、B 含有语义重心时,一般打破韵律规则
的制约,遵循语义重心前置规则。而韵律规则是在 A、B 成词、A、B 含有表达重心
两种情况之外,A、B 排列经常遵循的位序规则。故而,韵律规则是“不 A 不 B”中
A、B 位序经常遵循的规则,但又是最常被打破的规则。

11
1.3 “不 A 不 B”格式的功能

“不 A 不 B”格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不 A 不 B”格式的语法功能、语义功能
两个方面。“不 A 不 B”格式有自身独特的语法功能,同时“不 A 不 B”格式又具
有丰富的语义功能。

1.3.1 “不 A 不 B”格式的语法功能

“不 A 不 B”格式的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不 A 不 B”格式可以转化 A、B 的语


法特征,使整个格式转化为为谓词性的。“不 A 不 B”格式中,嵌入成分以谓词性
成分为主,但也有相当数量是非谓词性的,如名词、数词、方位词。这些词的共同
特征是不受副词修饰,比如不能说*“不鬼”,*“不山”,*“不三”,*“不上”……
但是这些词一旦进入“不 A 不 B”对举的格式中,却可以和“不”连用,受“不”
修饰。如:

(31)大多数男大学生都是不衫不履,邋里邋遢。(汪曾祺《日规》
(32)我在这个家庭里,是个很奇怪的人,非主非仆,不上不下,连
我自己都无法对我自己下个定义。”(琼瑶《烟锁重楼》)
(33)任凭判我死刑,我也不想再过不人不鬼的日子了。(人民网,
2012)

例(31)中,名词性的“衫”和“履”本不能受“不”修饰,但在“不 A 不 B”
格式的作用下,“不衫不履”中“衫”、“履”由名词性转为谓词性,可以受“不”
修饰。“不衫不履”意为既不穿长衫,也不穿鞋子,形容放荡不羁的性格。同理,
“不上不下”意为既不能上去,也不能下去,形容进退两难的处境;“不人不鬼”
意为既做不了人,也做不了鬼,形容一种悲惨的境地。

1.3.2 “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功能

1.3.2.1 语义异化功能
张国宪先生在《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一文中指出对举是实现
语义异化的重要途径。张国宪先生指出“所谓的语义异化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
语言结构单位互相影响,一同改变结构本身的表层语义,表达一种新的深层语义的

12
现象。”②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格式作为一种对举的格式,同样具有很强的语义
异化功能。一些“不 A 不 B”格式常常越过表层语义的简单相加,通过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后,产生新的深层语义。如:

(34)他的文章,也是那么的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增加不了—句,
也删节不掉一句。(CCL 语料库)
(35)“咳!虽然孩子大了,凡事都由自己拿大主意,父母不能包办,
可是两个人总这么不明不白的下去.什么时候是个站呢?”(钟闻《小镇马
拉松》)

“不蔓不枝”本义是指莲梗光直而无分枝,后经过抽象概括后用来形容文章或
说话简洁流畅,不繁杂糯沓。“不明不白”原意是表示事物不清楚,后常引申为不
正当的男女关系。
1.3.2.2 语义增值功能
所谓的语义增值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言结构单位相互作用,扩大结构本
身的表层语义信息量,增加语言信息能的现象。③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格式,“不
A”与“不 B”对举,可以有效地增加信息量。如:

(36)外面狂舞酣歌,他却不闻不问,下了班就躲在自己的书室里,
到了吃饭的时候才出来,同客人略一招呼,就低头举箸。(冰心《我的学
生》)
(37)我只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健健康康出生,不聋不哑,平平安安!
(微博)

例(37)“不聋不哑”,表层含义是耳朵不聋,嘴巴不哑,实际上是表达“身
体各方面都十分健康”的意思。这类“不 A 不 B”表达的不仅仅是表层的语义,在
表层含义之后通过概括综合还可以得出更深层的含义。这就是“不 A 不 B”的语义
增值功能,其语义绝不局限在“不 A”与“不 B”相加做和。


张国宪.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3(1):98

同上。

13
2 “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

“不 A 不 B”格式从结构关系看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格式,第二类是条件关系的“不 A 不 B”格式,实际上是表条件关系的紧缩复句。
前者占了“不 A 不 B”格式的大部分,是“不 A 不 B”格式的主流成员,有着丰富
的语义类型。后者数量上不占优势,语义类型也较为单一,但表意十分明确。经研
究发现,“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除了与其结构关系有关,与其嵌入成分 A、B
的语义关系有很大关联。因此,本章主要以“不 A 不 B”格式的两大结构为板块,
以 A、B 的语义关系为主线来研究其语义类型。同时,“不 A 不 B”格式具有多义性,
同一个格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造成同一个格式有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语义类型。
如“不冷不热”这一格式,本文根据它的语义把其列入取中式和取舍式两种语义类
型中。

2.1 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

大多数“不 A 不 B”格式属于并列结构,“不 A”和“不 B”两两相对,A 和 B


的性质相同。A、B 的语法性质较为复杂,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方位
词,小到语素大到短语多种多样,这也使得“不 A 不 B”格式语义充满变化。A、B
的语义关系也较为复杂,主要有 A、B 近义,A、B 相反、A、B 矛盾,A、B 成词四种。
本节根据 A、B 之间的四大语义关系,来研究“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

2.1.1 A、B 近义

所谓 A、B 近义,是指 A、B 语义相同或相近。本文把 A、B 同义、A、B 类义、A、


B 近义统一纳入 A、B 近义关系中。A、B 近义的语义类型有四种,分别是相加式、
羡余式、包容式、引申式。
2.1.1.1 相加式
“相加式”的语义类型是指表并列关系“不 A 不 B”,其语义由并列的前后两
项“不 A”、“不 B”相加做和得出。其语义相当于“既不……,也不……”。此
时语义可表达为“不 A 不 B”=“不 A”+“不 B”。与引申式不同,这种类型的“不
A 不 B”语义往往不用经过隐喻的深层加工,语义可以直接从字面得出。 如:

14
(38)当然,除了电影,她还出演很多电视剧,也出了自己的唱片,
可谓一个不骄不躁小鬼才。(北青网,2017)
(39)成千上万只蜜蜂突然受到侵袭,现场“嗡嗡嗡”地炸开了锅,
工作人员不慌不忙,将绝大多数蜜蜂收入囊中。(网易新闻,2014)
(40)便是学生,也都高兴他那副不衫不履的脱略性格。(沙汀 《祖
父的故事・小城风波》)

上述类型的“不 A 不 B”语义等于“不 A”+“不 B”。例(38)“不骄不躁”


意为既不骄傲,也不急躁,形容谦虚谨慎。例(39)“不慌不忙”意为既不惊慌,
也不忙乱,形容言谈举止沉着冷静。例(40)“不衫不履”意为既不穿衣服,也不
穿鞋子,形容放荡不羁的个性。
2.1.1.2 羡余式
当 A、B 同义时,“不 A”与“不 B”语义也相同,“不 A 不 B”语义由其中一
项即可表达,即“不 A 不 B”=“不 A”/“不 B”,此时,“不 A”与“不 B”中有
一项是多余的,我们把这种“不 A 不 B”的语义类型命名为羡余式。如:

(41)他整日像受了打击一般不言不语。(微博)
(42)因此可以说,对作家来说,只有不偏不倚才是世界的,只有客
观公正才是永恒的。(人民网,2010)

上例中,“不言不语”中“不言”与“不语”同义重复,二者都是不说话的意
思,“不言不语”语义等于二者中的任一项。同理,“不偏不倚”中,“不偏”与
“不倚”同义重复,“不偏不倚”就是“不偏”或“不倚”,并列的“不偏”、“不
倚”有一项多余。因此,“不言不语”、“不偏不倚”语义类型都为羡余式。
2.1.1.3 包容式
“不 A 不 B”格式中,当 A、B 处于同一个语义场,且这个语义场不仅包含 A、
B,也包含 C、D、E 等时,通过否定这个语义场中的典型 A 和 B,来否定 C、D、E 及
整个语义场,我们把这种类型的“不 A 不 B”命名为包容式。此时语义可表达为“不
A 不 B”=不(A、B、C、D……),如:

15
(43)离婚后,前夫对孩子更是不闻不问。(华律网,2014)
(44)这些天看小说看得入迷,不茶不饭,黑白颠倒。(微博)

例(43)中的“不闻不问”,不仅是对“闻”和“问”的否定,也是对同属于
“闻”和“问”整个语义场的否定,在这个语义场中,也包含“说”、“讲”、“听”、
“看”等动词。“不闻不问”表意为对某一事物漠不关心。例(44)中的“不茶不
饭”,通过否定“茶”、“饭”来否定其从属的整个语义场,只是因为“茶”、“饭”
比较典型,故而否定它们以此代替否定整个语义场。
2.2.1.4 引申式
“引申式”的“不 A 不 B”,语义与原意有了很大的变化,是在原意的基础上通
过隐喻等方式引申出新的含义,并且后起的引申意逐渐取代原来的含义,成为常用
意。例如:

(45)他的文章,也是那么的不蔓不枝,恰到好处,增加不了—句,
也删节不掉一句。(CCL 语料库)
(46)冯贵堂看王县长不凉不酸的态度,有些着急。”( 梁斌《红旗
谱》)
(47)这天晚上,就有两句不伦不类的口号在军区叫开了。(茅盾《记
Y 君》)

上例中“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都是引申意,其原意慢慢淡化甚至逐渐退出历
史舞台。如“不蔓不枝”,原指莲梗光直而无分枝,后用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洁
而不拖沓。“不凉不酸”原意仅是对味觉的描述,后来比喻人缺少热情,态度冷淡。
“不伦不类”原意是既不像这一种,也不像那一类,后来用来意指不像样、不正派
或不成体统。

2.1.2 A、B 对立

“不 A 不 B”格式中,A、B 对立的语义关系是指 A 和 B 位于极性反义义场的两


端,两端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的、过渡的状态,包括 C、D、E 等等。这时 A 与 B 对
立,A、B 称为相对反义词,否定 A 和 B 不等于否定整个语义场。在 A、B 对立的语
义关系下,“不 A 不 B”的语义类型主要有三种:取中式、取舍式、引申式。

16
2.1.2.1 取中式
所谓“取中式”,是指否定极性反义义场的两端 A 和 B,而肯定 A、B 中间过渡
状态的语域。语义相当于“不是 A,也不是 B,而是……”。此时语义可表达为“不
A 不 B”=“A→C←B”。如 “不上不下”中“不上”不一定就是“下”,同样“不
下”不一定就是“上”,在“上”和“下”两极之间还有“中”、“中等偏上”、
“中等偏下”等一个中间的过渡的状态,此时“不 A 不 B”的语义就指向这一中间
状态。如:

(48)正是初秋9月,天气真好,不冷不热的。(张清平《林徽因传》)
(49)年近古稀的大师中等身材、微胖的身材,讲话时不紧不慢,给
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CCL 语料库)
(50)“矮小而瘦削的他,在演讲时总是把眼睛闭着,让他那颇有涩
味的声音不急不徐地流出。”(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续编》)
(51)正是她的这份清醒使我们的交往始终保持在不即不离的理想状
态。(北方网,2010)
(52)“贵校的情形,实在不大高妙,也和别的学校一样,恐怕不过
是不死不活,不上不下,一沾手,一定为难。”(鲁迅《两地书・九十五》)
(53)“我想,我还是挑两个不大不小的吧!”他看出来,那些中溜
儿的玩具,既不象大号的那么威武,也不象小号的那么玲珑,当然价钱也
必合适一点。(老舍《四世同堂》)

这类的“不 A 不 B”格式,否定两极,肯定中间,常常表示程度适中、恰到好
处的意思。如例(48)中,“不冷不热”指气候既不炎热也不寒冷,温度适宜。例
(49)中,“不紧不慢”指既不紧急,也不缓慢,形容说话做事十分从容。例(50)
中,“不急不徐”意为既不急速,也不缓慢,形容适度、节奏适宜。当然,取中式
的“不 A 不 B”的语义带有褒义色彩、表示适中的语义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也会带
有贬义色彩。如例(52)中,“不上不下”虽然也表示中间状态,这里却带有贬义
色彩,含有高不成低不就之意。
2.1.2.2 取舍式
“取舍式”的语义类型与前文“取中式”语义类型正好相反,语义不是指向 A、
B 中间的过渡状态,而是指向极性反义义场中的某一端,此时语义可表达为“不 A

17
不 B”=“A”或“B”。取舍式的“不 A 不 B”与主观性、语境、心理期待关系密切,
在语境等条件机制的作用下语义发生偏离,否则正常情况下语义应当指向 A、B 中
间的过渡状态。如:

(54)如果抱着万事“不紧不慢”的态度,“机遇来了等靠看,有了
政策也不干”,那么,再好的机遇也会擦肩而过。(人民日报,2000)
(55)燕子抱怨了:她当初错了,我可以谅解她,可我妈把我送到北
京,她还不冷不热的,好像我是要饭要到北京似的。(CCL 语料库)

与例(49)中的“不紧不慢”明显不同,例(54)中的“不紧不慢”并没有速
度适中、恰到好处之意,这里的“不紧不慢”语义偏向“慢”。从上下文的语境中,
能明显感觉到“慢”的态度是作者批评的对象。受礼貌原则的制约,作者没有直接
说其“慢”,而是采用了“不紧不慢”这种较为委婉的方式,但并不影响人们理解
其真正含义。例(55)中,“不冷不热”也是如此。从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得出,“她”
的态度是相当冷漠的,“不冷不热”语义偏向“冷”。
2.1.2.3 引申式
A、B 为对立关系的“不 A 不 B”格式同样有引申式的语义类型。通过隐喻的运
作机制,赋予了其新的意义,有时后期的新意已经取代了原意,成为常用义。如:

(56)童贞干着急,也只能说几句不咸不淡的的家常话。(蒋子龙《乔
厂长上任记》)
(57)“在一些有争议的事情上,徐颖总是故意站在她的对面,用一
些或明或暗的话刺激她;背后还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冯骥才《爱之
上》)

这一类型的引申式较少,现以“不咸不淡”为例。由例(56)、(57)可知,
“不咸不淡”的语义不是并列的两项简单相加得出,是在隐喻的机制上产生。例(56)
“不咸不淡”中比喻普普通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例(57)中的“不咸不淡”比
喻冷言冷语,有讥讽嘲笑的意思。故而本文将这类语义需要通过隐喻的运作得出的
“不 A 不 B”归纳为引申式。

18
2.1.3 A、B 矛盾

A、B 矛盾的语义关系是指 A 与 B 位于互补反义义场,A、B 是互补对立关系,


即逻辑中的矛盾关系。肯定 A 就要否定 B,否定 A 就要肯定 B,不存在中间状态。
故把矛盾的 A、B 嵌入“不…不…”格式中同时进行否定是一种反逻辑的语言现象。
这种反逻辑的“不 A 不 B”格式表达的是对某一事物既不像 A,也不像 B,而处于 A、
B 中间的尴尬状态,语义上常常带有贬义。本文将 A、B 为矛盾关系下的语义类型分
为两种,分别是混合式、引申式。
2.1.3.1 混合式
大部分 A、B 为矛盾关系的“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属于“混合式”。所谓
“混合式”是指“不 A 不 B”既有 A 的特征,又有 B 的特征,但不能说是完全意义
上的 A,也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 B。但只有 A、B 才是常态,因此“不 A 不 B”常
表示一种非常态的、尴尬的、不如人意的状态,带有明显消极色彩。此时语义可理
解为“不 A 不 B”=“半 A 不 B”,如:

(58)众人开始感到了寒冷和饥饿,尤其令人难堪的是这种不死不活
的状态。(巴金《家》)
(59)“现在,我是个不男不女的人,目前这样窘迫的状况,让我的
生活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网络新闻)
(60)他说你不僧不俗的,像个什么样子。索性出家当和尚才好了。
(凤凰网,2013)

混合式的“不 A 不 B”与取中式的“不 A 不 B”不同,这种类型的“不 A 不 B”


不存在中间的状态,故而否定两端的 A 和 B 就产生强烈的贬义色彩。如上例中“不
死不活”意为说死又没有死,说活又不像活,半死不活的一种尴尬的生存状态。同
理“不男不女”也是介于男女性别之间的尴尬状态。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们对于
性别的划分是界限分明的,只有男性、女性两种。这两种性别之外的就自然不被社
会接受和认可,故“不男不女”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不僧不俗”也是如此。
2.1.3.2 引申式
这类的“不 A 不 B”语义发生了变化,语义不是指既不是 A 又不是 B 的尴尬状
态,而是投射到别的目标域,引申出新的含义。而所引申出新的含义与上文的混合
式相似,带有贬义。如:

19
(61)“当了副局长的周忌凡意识到必须和谷长山搞好关系,但谷长
山总是一副不阴不阳的架式,而且明显地对他不屑一顾。”(刘元举《手
相梦》)
(62)看看有多少寄生虫、蠹虫,钻了改革开放的空子发的不荤不素?
(人民网,2015)

例(61)中的“不阴不阳”不是指既不是阴性,又不是阳性的尴尬状态,而
是比喻对人态度暖昧,模棱两可,让人难以捉摸。同理例(62)中的“不荤不素”
与菜的荤素一点关系都没有,已经引申出不正当的行为之意,有明显的消极色彩。

2.1.4 A、B 加合

A、B 加合关系是指 A、B 是由一个双音节词分化,A、B 两个合起来才能表达一


个完整的意思,这种类型的“不 A 不 B”按照“不”语法性质和 A、B 的来源不同可
分两种,分别是不 1 加合式、不 2 加合式。不 1 加合式“不”为否定副词,AB 为联合
式复合词。如:不干不净、不知不觉、不明不白、不折不扣。不 2 加合式是指“不”
为语气助词,AB 为联绵词。两个语气助词“不”嵌入单纯词“AB”中起双重强调的
作用。如:不尴不尬。A、B 加合关系的“不 A 不 B”语义类型有两种,分别是强调
式和引申式。
2.1.4.1 强调式
强调式的语义类型因 A、B 加合关系“不 A 不 B”类型的不同,强调的方式也有
细微的不同。对于不 1 加合式,“不 A 不 B”语义是对 A、B 整体的完全否定,对“不
AB”进行强调。对于不 2 加合式,由于“不”为语气助词,无实意,因而是对“AB”
的语义进行强调。如:

(63)警备队长把俩小眼珠子一瞪,不干不净地叫骂起来。
(冯志 《敌
后武工队》)
(64)同时,她也很害怕,她感觉到他并没把风流不折不扣的都拿了
出来给她——假若他是给另一个妇人保存着可怎么办好呢?(老舍《四世同
堂》)
(65)静芝颤声说:“你娘虽然心里还是不清不楚,但是,她已经接
纳你了。(琼瑶《青青河边草》)
(66)奶站站长不尴不尬地笑,又说:六指老弟,你可别误会呀!(梁

20
晓声《张六指的“革命”》)
在上例中“不干不净”=“不干净”,“不干不净”是对“不干净”的严重程
度进行了强调,语气比“不干净”更强一些。同理“不清不楚”“不折不扣”也是
如此。而“不尴不尬”≠“不尴尬”,而是非常尴尬,是对“尴尬”进行了强调。
“不”只起凑足音节、加强语气的作用。
2.1.4.2 引申式
当我们把不 1 加合式进行引申时,就得到了其深层含义——引申义。引申后的
“不 A 不 B”多含贬义,如:

(67)“咳!虽然孩子大了,凡事都由自己拿主意,父母不能包办,可
是两个人总这么不明不白的下去.什么时候是个站呢?”(钟闻《小镇马拉
松》)
(68)我当然记得那个胖阿嫂,她的男人当过保镖,她自己当过妓女,
是有点儿不干不净的。(陆文夫《人之窝》)

上例中的“不明不白”、“不干不净”都由原来的意义发生了引申。“不明不
白”由原来简单的“不明白”引申为男女之间不正当的关系。“不干不净”亦是如
此。

2.2 条件关系的“不 A 不 B”

条件关系的“不 A 不 B”实际上是一种连续否定紧缩复句,由“不 A”和“不 B”


两个分句组成。不同于一般条件复句,“不 A 不 B”条件以否定形式提出,是为了
强调条件的必要性。关于连续否定复句表示何种假言判断学术上一直存在争议,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学术上倾向把其看做必要条件假设复句,80 年代之后陆续有人
质疑这种观点。在很多教科书中,都把“不…不…”看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而唐
厚广先生在《连续否定复句与假言判断》④一文中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清晰地阐
明了连续否定复句表示的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在这篇学术论文中,唐厚广先生先
论证了“不…不…”中的两个否定词“不”不是逻辑联结项,而是肢判断的一部分。
而“不…不…”因为没有联结项,所以辨别它表达何种假言判断则要看它能添加上
什么联结项。


唐厚广.连续否定复句与假言判断[J].辽宁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9-52

21
于是,本文全面搜取了这类表示条件关系的“不 A 不 B”,发现其无一例外都
可以添加表示充分条件的联结项——“如果…就…”,并且不改变原意。而当添加
表示必要条件的联结项——“只有…才”时,则不能成立,如下所示:
①不见不散
√如果不见,就不散。
×只有不见,才不散。
②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如果不经一事,就不长一智。
×只有不经一事,才不长一智。
③不打不成才:
√如果不打孩子,孩子就不能成才。
×只有不打孩子,孩子才不成才。

综上,条件关系的“不 A 不 B”表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 A”是“不 B”的


充分条件,“不 B”是“不 A”的结果,语义为“如果不 A,就不 B”。而“不 A”
这个条件是未然的,是假设条件。当“不 A”为真时,“不 B”一定也为真,当“不
A”为假时,“不 B”真假不定。因此,根据其语义特点,我们姑且把这类“不 A 不
B”的语义类型可定义为“假设式”。这种类型的“不 A 不 B”与上文的“不 A 不 B”
有很大不同,它实际上是连续否定复句。它的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往往突破了四字
格,表意言简意赅,在生活中使用频繁,现已大部分凝固为固定语。
综上,本章在并列、条件结构关系下逐一阐述了“不 A 不 B”的语义类型。并
列结构下以 A、B 的语义关系为主线分析“不 A 不 B”的语义类型,总结出十一种不
同的语义类型。条件结构下只有“假设式”一种语义类型。现列表如下:

表 2-1 “不 A 不 B”格式语义类型

结构关系 语义关系 语义类型

相加式:“不 A 不 B”=不 A+不 B

A、B 近义 羡余式:“不 A 不 B”=不 A/不 B

包容式:“不 A 不 B”=不(A、B、C、D……)

引申式

取中式:“不 A 不 B”=A→ C ←B

22
并列关系 A、B 对立 取舍式:“不 A 不 B”=A 或 B

引申式

混合式:“不 A 不 B”=半 A 不 B

A、B 矛盾 引申式

强调式

A、B 加合 引申式

条件关系 A、B 假设 假设式:“不 A 不 B”=如果不 A,就不 B

23
3 “不 A 不 B”格式语义的制约因素

“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不仅受内部构成成分、构式义的制约,也受外部环境
的影响。本章从“不 A 不 B”的构式义、心理期待、语境三个维度探索内外因素对
“不 A 不 B”格式语义的制约作用。

3.1 “不 A 不 B”的构式义

前文已研究了“不 A 不 B”格式内部构成成分对其语义的影响,下面将研究“不
A 不 B”构式义对其语义的制约作用。

3.1.1 “不 A 不 B”构式义的认定

“构式”概念源于 Goldberg(1995)对构式下的定义:“C 是一个构式当且仅


当 C 是一个形式-意义的结合体<Fi,Si>,且 C 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
不能从 C 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C 是一个构式。”大
量语言现象表明,构式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它具有独立于其构成成分之外的
意义,可以产生“1+1>2”的表意效果,每个构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构式义。研究表
明,“不 A 不 B”格式包含两个构式。从大量的表示假设的“不 A 不 B”格式可以
看出,条件关系的“不 A 不 B”表示假设的构式义;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构式
义较为复杂。本文根据 A、B 不同的语义关系,把并列关系的“不 A 不 B”构式分为
两个子构式。
第一,当 A、B 为近义、加合的语义关系时,“不 A 不 B”格式具有加强否定判
断的构式义。大量此结构的“不 A 不 B”格式具有加强否定判断的意义,由此推测
“不 A 不 B”构式具有加强否定判断的构式义。“不 A 不 B”表示加强否定判断的
式义体现在大部分 A、B 为近义、加合关系的“不 A 不 B”格式都表示强烈否定判断,
且其强烈的否定判断意义不能从其构成成分中预测,只有放在这个构式中才有此意
义或者才能够合法使用此意义。举例如下:

(69)愈是饱经世故,他愈是磨去棱角,将心中的狠毒与奸诈深藏不
露,能够遇事不骄不躁,深谋远虑。(姚雪垠《李自成》)
(70)尽管这主要是针对贡布雷选区,为向选民表明,他们没有赞成
一个死气沉沉的或不哼不哈的候选人(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4
(71)她用埋怨来遮掩羞涩,“乌先生你的话,说得不清不楚,叫我
怎么说?”(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上例“不骄不躁”,A、B 为近义关系,“骄”和“躁”进入“不 A 不 B”格式


中,使得性质得到强烈的否定。单独的“不骄”“不躁”不能独立使用,只有“不
骄不躁”符合规范。同样,A、B 为加合关系的“不清不楚”是对合成词“清楚”进
行强烈的否定。虽然“不清楚”可以独立使用,但“清楚”进入“不 A 不 B”格式
后,比“不”单独否定的“不清楚”否定语义更加强烈。故认为,当 A、B 为近义、
加合关系时,“不 A 不 B”具有加强否定判断的构式义。
第二,当 A、B 为对立、矛盾语义关系时,“不 A 不 B”格式具有选择的构式义。
因为大部分 A、B 为对立、矛盾关系的“不 A 不 B”格式都表示选择,且从其构成成
分中不能预测出选择意义,只有放在这个构式中才有此意义。举例如下:

(72)互济会的成立,在丽水地区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CCL
语料库)
(73)杨妈管这两次茶叫作“醒来茶”,简称“醒茶”,早起“三泡”,
午起“两泡”,不多不少,正够老爷子喝“透”。(陈建功《皇城根》)
(74)“现在,我是个不男不女的人,目前这样窘迫的状况,让我的
生活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深圳晚报》,2010)

上例中,“不大不小”,A、B 都为对立关系,“不 A 不 B”格式否定了两端的


A 和 B,选择了中间的状态。单独拿出“不大”或者“不小”,都不能得出中间的
选择意义,由此可知,表示选择意义是此类“不 A 不 B”格式独有的构式义。例(74)
中“不男不女”,A、B 为矛盾关系,单独的“不男”或者“不女”,都指向性别的
一面,“不男”指女性,“不女”指男性,只有放在表示选择的“不 A 不 B”格式
中,一定要做出二者选一时,才能表示出尴尬的语义。故而,矛盾关系的“不 A 不
B”也有表示选择的构式义。

3.1.2 “不 A 不 B”构式义的作用

“不 A 不 B”的构式义和 A、B 的语义相互影响,对“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产


生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当 A、B 为近义、加合的语义关系时,“不 A 不 B”格式具有强烈否定义,

25
表示某一事物不具有 A、B 描述的性质或状态。例:

(75)“我认为这样做有欠公平,不仁不义。”(艾捷尔・丽莲・伏
尼契《牛虻》)
(76)亲生骨肉尚且可以对自己的生死不闻不问,何苦再生无谓的牵
挂!(梁凤仪《风云变》)

为上例中,A、B 为形容词或形素时,“不 A 不 B”表示不具有 A、B 所描述的


性质,如“不仁不义”意为不具有仁、义的品德;“不骄不躁”意为不具有“骄”
“躁”的浮躁心态。当 A、B 为动词或动素时,在“不 A 不 B”构式义的作用下,“不
A 不 B”表示不具有 A、B 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如上例中的“不闻不问”、“不哼不
哈”。
第二,当 A、B 为对立语义关系时,“不 A 不 B”格式具有选择的构式义,选择
指向 A、B 过渡的中间状态。当 A、B 为矛盾的语义关系,“不 A 不 B”的构式义同
样表示指向 A、B 中间的选择义,但实际上 A、B 中间没有可供选择的中间状态,故
这种选择就带有消极的意义。如:

(77)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
负任何一面的期望。(鲁迅《野草・死后》)
(78)她早就觉得这间客厅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最好是统一一下。
(谌容《梦中的河》)

上例(77)中“不上不下”,“上”、“下”为对立反义词,在“不 A 不 B”
选择构式义的作用下,否定对立的两端,语义指向中间的过渡状态,表意为介于
“上”、“下”之间的状态。而例(78)“不中不西”,A、B 为矛盾的语义关系,
在“不 A 不 B”选择构式义作用下,语义也指向“A”、“B”中间状态,但这个中
间状态是不存在的,所以使得矛盾关系的“不 A 不 B”带有强烈的贬义。

3.2 心理期待

“不 A 不 B”格式不仅语义类型多样、内部语义关系复杂,语用意义也极其丰
富。“不 A 不 B”格式既有积极义,也有消极义。本节对“不 A 不 B”格式的语用

26
意义展开分析,并探讨其语用意义的制约因素——心理期待。
“不 A 不 B”格式语用意义与嵌入成分 A、B 是否与人们心理期待相符有密切关
联。沈家煊曾指出词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与人的期望有密切关联,积极义通常
就是人们期望的,消极义是人们所不期望的。心理期待对“不 A 不 B”格式的语用
意义影响巨大。此外,因为人们对事物的心理期待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它会
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随之而来,“不 A 不 B”作为主观评价的结构形式感
情色彩也会随之变化。“不 A 不 B”格式按照人们对 A、B 的不同的心理期待可分为
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当 A、B 与人们的心理期待都相符,“不 A 不 B”呈现出明显的消极义。
如:

(79)你总不能为了自己的前程,做出不仁不义之事吧。(窦应泰《李
嘉诚家族传》)
(80)至于乐秋心,她嫁英嘉成不是,不嫁他又不是。弄得感情悬空
吊着,不上不下,辛苦得要命。(梁凤仪《激情三百日》)
(81)他还是平常装束,西装的裤子,对襟的短袄,不中不西,随随
便便。(杨绛《洗澡》)
(82)只见前院大通间的客人,吹口哨,挤眉眼,嘴里全是不干不净
的脏话。(刘绍棠《蒲柳人家》)

以上五个例句中,A、B 都与人们的期待相符,对其进行否定,“不 A 不 B”便


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如上例中“不上不下”,“上”“下”都是人们所期待的,
介于二者之间的状态反倒是受人们排斥的。受这种心理期待的影响,“不上不下”
表意为介于“上”和“下”中间的尴尬状态,为贬义。
第二种,A、B 与人们的心理期待都不相符,“不 A 不 B”呈现出明显的积极义。
如:

(83)她不卑不亢,严肃而又得体。(CCL 语料库)
(84)年近古稀的大师中等身材、微胖的身材,讲话时不紧不慢,给
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1994 年报刊精选 CCL)

27
例(83)“不卑不亢”,“卑”、“亢”是人们排斥的、不期待的,对其否定
使其具有积极义。例(84)中“不紧不慢”形容说话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紧”、
“慢”都不是作者所欣赏的,作者欣赏的是恰到好处的中间状态,否定对立的两端,
语义指向中间状态,含有积极义。
第三种,A、B 一个与人们的心理期待相符,一个与人们的心理期待不符,“不
A 不 B”呈现出明显的消极义。

(85)干活懒散倒也罢了,奇怪的是连结婚生孩子这样的人生大事,
他们也不紧不慢,很多人甚至懒的结婚。(《不紧不慢的澳大利亚人》)
(86)营利性医院的优质服务,有力地冲击了非营利性医院过去那种
对病人不冷不热的"冷面孔",许多医院大打服务牌。(CCL 语料库)

当 A、B 一个是人们期待的,一个是不期待的,“不 A”“不 B”在否定范畴内


出现了不对称,大多数语义偏消极。如例(85)“不紧不慢”,干活紧迫是作者褒
的一方,干活缓慢是贬的一方,“不紧不慢”由上文例(84)中“恰到好处”的积
极评价变成“不够紧迫”的消极评价,否定指向“紧”,“不慢”成了没用的附加
部分。上例中,“不紧不慢”和“不冷不热”语义都呈消极,是与礼貌原则密切相
关的。
礼貌原则是利奇提出的一系列准则,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原则。受
礼貌原则中赞誉准则的制约,人们在说话时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或者不足,采用委
婉的方式叙述。如例(85)中,“我”没有直接说澳大利亚人办事慢,而是用“不
紧不慢”一词委婉地暗示其办事效率低。从前后的语境也可以推知其的办事效率是
相当缓慢的。所以格式“不紧不慢”语义发生偏离,语义偏向“慢”。同理,例(86)
“不冷不热”也发生了语义偏离,由后面的“冷面孔”可知非营利医院对待病人的
态度是冷的,语义偏向“冷”。这里没有直接了当地说“冷”,究其原因是受礼貌
原则的制约。

3.3 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
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⑤。语境有过滤的功能,当


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 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24

28
某一“不 A 不 B”具有多种语义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语境的这一功能,选择其中和
语境相契合的正确意义。因此,从某种程度讲,语境不仅会影响句子的风格,同时
也制约着“不 A 不 B”的语义。语境对“不 A 不 B”格式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发现语境有助于确定“不 A 不 B”中多义词的确切意义,消除歧义。
许多的“不 A 不 B”语义并不唯一,如何确定这类“不 A 不 B”的具体语义离不开
其所在的语境。如:

(87)丽鹃正口渴,顺手打开杯盖,将不冷不热的水一口饮尽。(六
六《双面胶》)
(88)这一周,苏淳试图跟海萍说话,总被海萍不冷不热地挡回来。
(六六《蜗居》)

在例(87)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判断此处的“不冷不热”是指水的温度适
宜,冷暖适中。例(88)中的“不冷不热”则跟温度毫无关系,而是指对人的态度。
同理,“不干不净”在不同的语境下语义也发生了变化,如:

(89)俗语说得好:‘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
还没敢抱怨一回!”(老舍《龙须沟》)
(90)只见前院大通间的客人,吹口哨,挤眉眼,嘴里全是不干不净
的脏话。(刘绍棠《蒲柳人家》)
(91)他就是怀宝呀!认了一个干兄弟,名叫殷显,更是个混帐行子,
合他女人不干不净的,三个人搭帮过日子,专干这些营生。(石玉昆《三
侠五义》)

例(89)中的“不干不净”由后文的“吃了没病”可知其含义为不干净、不卫
生的饮食习惯。例(90)与其不同,从后文的“脏话”可知,这里的“不干不净”
是指语言粗野下流。例(91)中的“不干不净”结合前后文的语境可知是指不正当
的男女关系。正是借助了语境的帮助,我们才能够分辨出同一个“不干不净”在不
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由此可见,语境对确定“不 A 不 B”的确切意义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是确定多义词“不 A 不 B”具体语义的重要依据。
第二,当 A、B 为对立关系时,语境有助于判断“不 A 不 B”格式语义的偏移方

29
向。如:

(92)可能是热带炎热的气候所致,马来人办事总是不紧不慢,他们
常劝你“耐心点”。(CCL 语料库)

在例(92)中,“紧”“慢”是对立的反义词,二者之间有过度的中间状态,
但是语义没有指向中间,而是发生里偏移,这与语境密不可分。从前后的语境可以
推知马来人的办事效率是很缓慢,“不紧不慢”一词委婉地暗示马来人办事效率低。
所以通过语境的作用,我们可以判断出格式“不紧不慢”语义发生的偏移方向,语
义偏向“慢”。
综上,语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在与上下文的
比对中,我们可以检验“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是否契合实际。我们的语言从来不
是孤立地使用的,必须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使用,在语境的影响中与其他成分相互
作用,语义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30
4 “不 A 不 B”与近类格式的比较分析

“不 A 不 B”格式有很多近类格式,如“没 A 没 B”、“无 A 无 B”、“A 不 A,


B 不 B”等。其中“没 A 没 B”、“无 A 无 B”这两个格式在结构上与“不 A 不 B”
十分相似,都具有对称性;嵌入成分 A、B 的位序与“不 A 不 B”也有相似性,遵循
相同的规则;三个格式语义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细微的差别。本章主要从这三个
格式的内部构成和语义方面去比较研究。另本章只研究四字格的“不 A 不 B”、“没
A 没 B”、“无 A 无 B”,四字格以上的和表示双重否定的格式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
内。

4.1 三种格式的内部构成

在研究这三种近类格式之前,有必要对“不”、“没”、“无”的性质作简要
的说明。“不”常为否定副词,用来修饰限定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所以“不 A 不 B”
中 A、B 以谓词性成分为主,即使有名词性成分也被“不 A 不 B”格式转化为谓词性
的了。同时“不”也有语助词的用法,没有实际意义,如“不尴不尬”。对“没”
的词性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没”为动词、副词的兼类词,即放在体词性成分前为
动词,放在谓词性成分前为副词。朱德熙先生认为“只有一个‘不’是真正的副词,
‘没、没有’等等都是动词”⑥,本文也持此观点,认为“没”是一个单纯动词。
本文认为“无”是兼词,“无”在名词前用作动词,意为“没有”,如“无花果”,
在谓词前用作副词,表示“不”,如“无视”。正是由于“不”、“没”、“无”
三个否定词的细微区别产生了“不 A 不 B”、“没 A 没 B”、“无 A 无 B”这三种不
同的格式。

4.1.1 A、B 的语法特征

前文 1.2.2 对进入“不 A 不 B”中 A、B 已详细考察,考察发现 A、B 以形容词


或形素、动词或动素为主,名词或名素、数词等占少数。即以“不卑不亢”、“不
仁不义”、“不闻不问”为代表的 A、B 为形容词或形素、动词或动素为一类远多
于“不枝不蔓”、“不三不四”一类的“不 A 不 B”。
“没 A 没 B”中的 A、B 以名词或名素为主,形容词或形素、动词或动素等占少
数。即以“没脸没皮”、“没日没夜”为代表的 A、B 为名词或名素的“没 A 没 B”


朱德熙.语法讲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200

31
远多于“没死没活”、“没深没浅”、“没吃没喝”一类的“没 A 没 B”。
“无 A 无 B”中的 A、B 以名词或名素为主,动词或动素、形容词或形素,数词
性成分占少数。即以“无儿无女”、“无权无势”为代表的“无 A 无 B”远多于以
“无牵无挂”、“无老无少”、“无千无万”一类的“无 A 无 B”。

4.1.2 A、B 的位序

在本文 1.2.3 A、B 的位序一节中详细说明了“不 A 不 B”中 A、B 所遵循的排


列规则,经调查发现“不 A 不 B”中 A、B 所遵循的排列规则除了语义前后规则外,
其他规则都适用于其近类格式“没 A 没 B”与“无 A 无 B”。这是因为“没 A 没 B”、
“无 A 无 B”没有表示条件的结构关系,故不受语义前后规则制约。
首先,三个格式中 A、B 的序列大部分都遵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顺序,
如“不 A 不 B”中的不枝不蔓(阴去)、不偏不倚(阴上)、不慌不忙(阴阳);
“没 A 没 B”中的没心没肺(阴去)、没皮没脸(阳上)、没轻没重(阳去);“无
A 无 B”中的无穷无尽(阳去)、无牵无挂(阴去)、无依无靠(阴去)等。韵律
规则与汉民族历来所追求的和谐押韵的审美取向有关,A、B 按照韵律规则排列使其
对称的结构更具音乐美,读之朗朗上口。
其次,三个格式中的 A、B 的序列同样都遵循构词顺序规则,即当 A、B 成词的
话,三个近类格式中的 A、B 按照 A、B 在所词语中的顺序排列。例如:“清楚”、
“干净”进入到“不 A 不 B”中后只有“不清不楚”、“不干不净”,而没有“不
楚不清”、“不净不干”;同理,“没 A 没 B”中的“没滋没味”、“没情没绪”,
“无 A 无 B”中的“无情无义”、“无忧无虑”也是如此。
最后,三个格式中的 A、B 的序列同样都也遵循语义重心前置规则,如“不 A
不 B”中的“不痛不痒”,按日常的生活体验,“痛”给人的感觉比“痒”要强烈,
语义重心在“痛”上;“没 A 没 B”中的“没心没肺”、“没儿没女”,按照传统
观念,“心”比“肺”更重要,“儿”比“女”更重要,故重要的放在前面。同理,
“无冬无夏”意为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冬”要比“夏”难熬,语义重心在“冬”
上,故把“冬”放在“夏”的前面。

4.1.3 A、B 的语义关系

前文第二章已分析了“不 A 不 B”中 A、B 的语义关系,“不 A 不 B”格式中 A、


B 的语义关系大体分为五种。并列结构下有近义、对立、矛盾、加合四种语义关系,
条件结构下 A、B 的语义关系只有假设关系。“没 A 没 B”、“无 A 无 B”中 A、B

32
的语义关系也可分为近义、对立、矛盾、加合四种,唯独缺少“不 A 不 B”中假设
关系一种。现对这三种格式的语义关系列表如下:

表 4-1 三种格式的语义关系

近义关系 对立关系 矛盾关系 加合关系 假设关系

不偏不倚 不大不小 不中不西 不明不白 不告不理


不A不B
不伦不类 不紧不慢 不人不鬼 不尴不尬 不破不立

没完没了 没大没小 没死没活 没情没绪


没A没B ————
没病没灾 没轻没重 没日没夜 没滋没味

无偏无党 无毁无誉 无是无非 无拘无束


无A无B ————
无止无尽 无老无少 无日无夜 无情无义

4.2 “不 A 不 B”格式与两种近类格式的比较

“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无 A 无 B”虽然是近类格式,语义却有诸多细


微的差别。下面将“不 A 不 B”格式与这两种近类格式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不 A
不 B”与这两种类格式的区别与联系。

4.2.1 “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比较分析

“不 A 不 B”语义较为复杂,语义类型多样。“不 A 不 B”可表示假设关系,
这点是“没 A 没 B”、“无 A 无 B”都不具有的。它与“没 A 没 B”的关联有以下几
个方面。
4.2.1.1 二者语义相同之处
A、B 为近义关系和加合关系时,“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的语义有很多相
同之处。当 A、B 为同义时,不 A 不 B=不(A/B),没 A 没 B=没(A/B);A、B 为近
义时,不 A 不 B=不 A+不 B,没 A 没 B=没 A+没 B;A、B 为类义关系时,不 A 不 B=不
(A、B、C……),没 A 没 B=没(A、B、C……)。当 A、B 为加合关系时,不 A 不
B=不 AB,没 A 没 B=没 AB。由此可知,当 A、B 为近义或加合关系时,二者语义类型
有相通之处。
4.2.1.2 二者语义相异之处


比较部分来自作者已发文章 “没 A 没 B”的语义分析[J].北方文学,2016(8):180

33
“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格式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 A、B 为对立关系、矛
盾关系时二者的语义有所不同。此外,二者也各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
几点。
第一,A、B 为对立关系时,“不 A 不 B”的语义经常指向 A、B 中间的过渡状
态,有恰到好处、适宜之意,含褒义。而 A、B 为对立关系时,“没 A 没 B”语义经
常表示本应区分却没区分 A、B 之别,含贬义,而“不 A 不 B”没有此意。如:

(93)这个人叫罗开廷,是一间不大不小的镖局的总镖头,所以罗总
镖头总算也有点不大不小的名气。(古龙《圆月弯刀》)
(94)晚江插进来:“不能没大没小,啊?……妈怎么教你的?”(严
歌苓《花儿与少年》)
(95)这里的河面很宽,水流徐缓,不深不浅刚没膝,是叉鱼的好地
方。(CCL 语料库)
(96)这是一个妄为的举动,小穗子也成了空了的暖壶躯壳,没深没
浅地接近灯光下的年轻排长。(严歌苓《穗子物语》)

上例中的“没大没小”表示对大、小不加区分,指不顾长幼之分,含贬义。同
样,“没深没浅”也表示对深、浅不加区分,指言行举止没有分寸,贬义。而“不
大不小”、“不深不浅”语义都指向中间状态,含有恰到好处的褒义色彩,可知二
者语义完全不同,不可替换。
此外,当 A、B 为对立关系时,“不 A 不 B”的语义指向中间状态表示正好适宜,
而“没 A 没 B”=没 A+没 B,表示既没有 A,也没有 B 的客观事实。如:

(97)上了大学后,不管我多么努力减肥还是 130 斤,没胖没瘦。(微


博)
(98)现在的我不胖不瘦,享受生活,挺好的。(海南网,2015)

“没胖没瘦”意为体重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是介于“胖”和“瘦”中间
表示正好、适宜之意。“不胖不瘦”才是指胖瘦适宜的中间状态。
最后,A、B 为对立关系时,在主观性的制约下“不 A 不 B”的语义有时会越过
A、B 的中间状态偏移到一端,指向 A 或 B,如“不紧不慢”语义指向“慢”,“不

34
冷不热”语义指向“冷”。而“没 A 没 B”没有出现语义偏离的现象。
第二,A、B 为矛盾关系时,“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语义也存在细微差别。
“不 A 不 B”中 A、B 为矛盾关系时,表示既不是 A 又不是 B 的尴尬矛盾的状态,带
有强烈的贬义。而“没 A 没 B”表示 A 与 B 本该区分却不加以区分,“没 A 没 B”=
不顾/不管 A、B,褒贬不定。例:

(99)众人开始感到了寒冷和饥饿,尤其令人难堪的是这种不死不活
的状态。(巴金《家》)
(100)可是,运动战!运动呀!没死没活的行军……危险……再熬下
去……看不见边的黑暗又包围了他。(杜鹏程 《保卫延安》)

上例中“不死不活”强调的是没有生气的尴尬状态,含有强烈的贬义。而例(100)
“没死没活”意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不顾及死活,拼命地做某事,二者语义不同。
第三,“不 A 不 B”具有主动性,常表示主体的情感、态度、意愿,而“没 A
没 B”则重在强调客观事实。如:

(101)她们不吃不喝,静坐 3 日,直到丈夫来请并对神发誓不再欺侮
她们时,才答应回家。(CCL 语料库)
(102)“叫我喝口水。”她直筒筒地说。她明白她的样子挺吓人,一
天没吃没喝,走得一身汗泥,衣裳也是又脏又破。(严歌苓《第九位寡妇》)
(103)我跟叶陶他姐姐都说了,你呀,不胖不瘦正正好,减什么肥呀!
(李可《 杜拉拉升职记》)
(104)为什么运动过后没胖没瘦,出了许多汗,可是体重没变,专家
来。(微博)

例(101)中,“不吃不喝”表意是指主体有吃、喝的能力,却因为自身原因
不想吃、喝。而“没吃没喝”强调的是没有进行吃、喝动作的客观事实,而不去强
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例(103)“不胖不瘦”也含有主观评价,到底体重为多
少才算是“不胖不瘦”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没胖没瘦”
强调的是体重没有变化的客观事实,指体重既没有增加一斤,也没有减少一斤,不
因人们的意愿而改变。因而,“不 A 不 B”主观性强,“没 A 没 B”客观性强。

35
第四,“没 A 没 B”中当 A、B 为人体器官词时,会产生隐喻义,这点是“不 A
不 B”不具备的。如:

(105)他会没皮没脸的死腻,对他们的讥诮与难听的话,他都作为没
听见。(老舍《四世同堂》)
(106)像薇薇这样没心没肺,不用脑子的女孩,倒能忠实地听凭她的
本能行事。(王安忆《长恨歌》)

对人体器官的否定是“没 A 没 B”格式所特有的,在这三个近类格式中,只有
“没 A 没 B”包含人体器官词。人体器官词进入“没 A 没 B”格式后产生了隐喻意,
且隐喻意是对 A、B 自身隐喻意的挖掘。如上例中,“皮”和“脸”与人的脸面有
关,“没皮没脸”常形容一个人不要脸面,没有羞耻之心;“心”和“肺”是人体
重要的脏器,常喻指一个人的心思,“没心没肺”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心计、头脑。
类似的还有“没头没脑”,也是形容一个人缺乏头脑,不够精明。

4.2.2 “不 A 不 B”与“无 A 无 B”比较分析

“不 A 不 B”与“无 A 无 B”较为容易区分,虽然都是对 A、B 的否定,“无 A


无 B”书面语色彩强,“不 A 不 B”口语色彩强。除了语体色彩,二者语义上的关
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2.2.1 二者语义相同之处
A、B 为同义关系时,无 A 无 B=无(A/B),表示没有 A 或没有 B;A、B 为近义
关系时,无 A 无 B=无 A+无 B,“无 A 无 B”表示既没有 A,也没有 B;A、B 为类义
关系式,无 A 无 B=无(A、B、C……),上述与“不 A 不 B”的语义并无二致,例:

(107)孤灯长夜,心醉神迷,在言词之间展开无休无止的搏斗。(人
民日报,1996)
(108)这只狗不是别人家的,是校长家的,而且是校长最喜欢的狗。
校长很恼火,心想,这真是无法无天了。(人民日报,1995)
(109)说到穿呢,无冬无夏的,他总穿着那套灰布中山装。(老舍《民
主世界》)

例(107)中,“休”和“止”都为停止的意思,无休无止意为不罢休,不停

36
止。例(108),“法”和“天”近义,无法无天指既不顾及国法,也不顾及天理。
例(109)中,“冬”“夏”同属四季的语义场,否定二者即否定了整个语义场,
“无冬无夏”意为不分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当 AB 成词时,“不 A 不 B”=不 AB,“无 A 无 B”=无 AB。二者都是对合成词
AB 的否定。如:

(110)舅舅经常不在店里,这样他反而更加无拘无束。(窦应泰《李
嘉诚家族传》)
(111)仁仁抱着猫向院子走时,鹦鹉醒了,脑袋从翅膀下面钻出来,
嘴里不清不楚地咕噜作响。(严歌苓 《花儿与少年》)

“无拘无束”=无拘束,“不清不楚”=不清楚,“不”和“无”都是起强调作
用。由上例可知,当 AB 为合成词时,“无 A 无 B”与“不 A 不 B”的语义组合有相
通之处。

4.2.2.2 二者语义相异之处
“不 A 不 B”与“无 A 无 B”格式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 A、B 为对立关系、矛
盾关系上。笔者通过对 CCL 语料库中的“无 A 无 B”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发现在“无
A 无 B”中,A、B 为对立、矛盾关系只占“无 A 无 B”一小部分,大部分 A、B 之间
是近义关系或加合关系。在对这部分语料分析后,笔者发现当 A、B 为对立、矛盾
关系时,“不 A 不 B”与“无 A 无 B”相异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当 A、B 为对立关系时,“不 A 不 B”语义经常指向中间,常含有恰到好
处之意。A、B 为对立关系时,“无 A 无 B”有两种语义,第一种“无 A 无 B”表意
A、B 没有分别,“无 A 无 B”=不分 A、B;第二种“无 A 无 B”不是强调二者有无
区别,而是指既没有 A,也没有 B。如:

(112)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
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CCL 语料库)
(113)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
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CCL 语料库)
(114)外媒称,一个将量子修正项用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得到

37
的最新模型显示,宇宙可能无始无终永远存在。(搜狐网,2015)

例(112)中“不大不小”意为体积介于大小之间的中间状态,大小适中,恰
到好处。例(113)“无大无小”意为没有大小之分,无所谓大和小。同样是 A、B
对立关系的“无 A 无 B”,例(114)中“无始无终”不是表示没有“始”和“终”
之分,而是指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一直都是进行时。
第二,当 A、B 为矛盾关系时,“不 A 不 B”多表现一种非常态、尴尬且不如人
意的状态,带有明显消极色彩,而“无 A 无 B”则表示不去区分 A 和 B,将 A 和 B
等同,“无 A 无 B”=不分/不管 A 和 B,感情色彩为中性。如:

(115)他还是平常装束,西装的裤子,对襟的短袄,不中不西,随随
便便。(杨绛《洗澡》)
(116)所谓虚,是指率性虚淡,无是无非,随遇而安,虽外有大千世
界,而内心虚旷无垠。(CCL 语料库)

在上例中,“不中不西”形容其穿着不伦不类,既不是中式的,也不是西式的,
带有贬义。“无是无非”中,“是”、“非”为互补反义词,二者不能同时否定,
进入“无…无…”格式中意为不管“是”与“不是”,意为无关是非。
第三,当 A、B 为时间词时,“无 A 无 B”不=“每 A 每 B”都,做时间状语,
这点是“无 A 无 B”格式所特有的。时间词 A、B 时进入“不 A 不 B”格式时,在“不…
不…”格式的作用下,A、B 由名词性转化为谓词性的,但整个“不 A 不 B”可以做
定语。如:

(117)否则不年不节的,大哥怎么会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太原赶回
家来?(张平 《十面埋伏》)
(118)我的全身无日无夜不沐浴在威胁的电话、来信之类的带攻击性
的急风骤雨之中。(CCL 语料库)
(119)在这一段艰难的日子里,陈龙每日每夜都陪伴在毛泽东身边。
(CCL 语料库)
(120)小分队无时无刻不在和风雪搏斗。(曲波 《林海雪原》)
(121)他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自尊心得

38
到了最大的满足。(路遥 《人生》)

例(117)“不年不节的”后面省略了“时候”,“不年不节”意为既不是过
年,也不是过节,“年”和“节”由名词性转为谓词性,“不年不节”作定语,修
饰“时候”。由例(118)至例(121)可知,“无日无夜不”=“每日每夜都”,
“无时无刻不”=“每时每刻都”,二者语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换。“无时无
刻”中,“时”和“刻”是同义词,都表示时间,“无时无刻”=无时/刻,意思是
没有时候。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把“无时无刻”误用为“无时无刻不”,其实二
者语义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无 A 无 B”两个近类格式在构成、
语义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但是同中有异,还有很多差异。从语义上看,“不 A
不 B”的语义类型最为丰富多变,表示条件关系的紧缩复句也是“没 A 没 B”、“无
A 无 B”所不具备的。从主观性上看,“不 A 不 B”的主观性最强,“无 A 无 B”主
观性最弱。从语体色彩上看,“没 A 没 B”口语色彩最强,“无 A 无 B”的书面语
体色彩最强,“不 A 不 B”介于二者之间。此外,“没 A 没 B”、“无 A 无 B”也都
有“不 A 不 B”替换不了的独有语义。正是由于“不 A 不 B”格式与其近类格式“没
A 没 B”、“无 A 无 B”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才使得“不 A 不 B”格式更具有研
究的意义和价值。

39
结束语

“不 A 不 B”格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因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表
达功能和凝缩的语言形式而被广泛使用。随着人们的使用,“不 A 不 B”格式的语
义更加明确,使用的语境也更为具体。但这不意味着“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变得
唯一。“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受语境、心理期待等因素的影响富于变化,在不同
的语言环境里,同一个“不 A 不 B”格式得语义也有细微差别。
本文从其内部构成、语义类型、语义制约因素、近类结构的比较等方面对“不
A 不 B”格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力求对“不 A 不 B”格式进行细致的描述,探索
其所遵循的语言学理论,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不 A 不 B”格式展开更加深入的
研究。
从“不 A 不 B”格式的内部构成上看,其嵌入成分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
短语为辅,还有一部分由双音节词语拆分而来。嵌入成分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名
词、数词等也可进入,这说明其 A、B 的语法性质不光受否定副词“不”的制约,
也受“不…不…”格式的影响。此外,本文还着重对“不 A 不 B”格式的作用进行
考察,考察发现“不…不…”格式有自己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增值功能,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影响了“不 A 不 B”格式语义的发展变化。
从“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类型上看,其语义主要由“不 A 不 B”的结构关系,
A、B 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本文把“不 A 不 B”结构关系分为并列关系和条件关系,
并列关系中又把 A、B 的语义关系分为近义、对立、矛盾、加合关系四种,条件关
系中只有假设关系一种,然后再在这五种语义关系中分析“不 A 不 B”格式的语义
类型。经过研究发现,A、B 语义关系不同,其所从属的语义类型也不同。
第三章从构式义、心理期待、语境三个维度探索“不 A 不 B”格式语义的制约
因素。作为一种口语化较强的格式,“不 A 不 B”在使用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语义也常发生细微的变化,为了捕捉到这些变化,本文从多角度研究了“不 A 不 B”
语义的制约因素。
此外,在最后一章,本文将“不 A 不 B”格式与“没 A 没 B”、“无 A 无 B”两
种近类格式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发现“不 A 不 B”与“没 A 没 B”、“无 A
无 B”两种格式不仅结构相似,嵌入成分的语义关系相似,语义有时也相同或相近,
因此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从三者的构成成分、语义类型两方面入

40
手,寻找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由于篇幅所限,对“不 A 不 B”格式的考察进行
到这里就结束了,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此后,我们也将继续对这
领域的研究,不断丰富“不 A 不 B”格式的研究成果。

41
参考文献

▲ 专著类
[1] 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9
[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 期刊类
[1] 蔡振生.“不 A 不 B”结构浅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4)
[2] 邓英树,黄谷.论“不 A 不 B”的否定意义及其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2002
(4)
[3] 甘莅豪.“不 A 不 B”的构式义与语义的消极倾向——基于认知与语用的分析
[J].修辞学习,2008(2)
[4] 郝立新.“不 A 不 B”四字格成语中 A 与 B 的语义关系及修辞作用[J].修辞学
习,2007(6)
[5] 黄弋桓.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的互相制约——以“不 A 不 B”构式为例[J].求
索,2012(4)
[6] 李娜.“没 A 没 B”及其相关格式[J].潍坊学院学报,2007(3)
[7] 李学渊.对外汉语教学中“没 A 没 B”与“无 A 无 B”之辨[J].和田师范专科学
校学报,2010(6)
[8] 李玉宝.汉语中“不…不…”的几种构成形式及语义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
1989(1)
[9] 林素娥.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6(5)
[10] 刘洋.“不 A 不 B”近类格式成语的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12(5)
[11] 刘志生,黄友福.近代汉语中的“不 X 不 Y”格式考察[J].惠州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1)
[12] 鲁美晨.“没 A 没 B”的语义分析[J].北方文学,2016(8)
[13] 罗菲.“没 A 没 B”结构的语义内涵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6(4)
[14] 罗耀华.连锁型“不 A 不 B”的认知分析[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42
2002(1)
[15] 邵敬敏,袁志刚.“没 A 没 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J].语文研究,
2010(3)
[1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
刊),2001(4)
[17] 沈玲.“没 A 没 B”格式的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J].长春大学学报,2013(1)
[18] 寿永明.“不…不…”格式的语法意义[J].杭州大学学报,1997(2)
[19] 唐厚广.连续否定复句与假言判断[J].辽宁大学学报,2006(2)
[20] 陶伏平.“不 A 不 B”格式考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
[21] 田作申.试论“不”的语法功能[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3)
[22] 王树英.汉语“不 A 不 B”格式的结构关系及语义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23] 王威.汉语中“不 A 不 B”格式语义关系之考察[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4(1)
[24] 王新青.谈“不 A 不 B”格式语[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9(3)
[25] 韦玉丽.“不 A 不 B”格式研究综述[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6] 文桂芳.“没 A 没 B”结构的语义及语用修辞价值[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7(3)
[27] 雯安.试论汉语中的“不…不…”格式[J].吉首大学学报,1994(3)
[28] 肖敏.论汉语“不 A 不 B”式的结构和语义特点[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8(10)
[29] 杨满生.对“不 A 不 B”语型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4)
[30] 原所秀.“不…不”语句的判断类型及分析[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31] 张传真.否定词的否与不否[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2] 张佳音.“不 a 不 b”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3] 张言海.试析“不 X 不 Y”格式[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4]赵帮华.整合-压制:“不 A 不 B”构式的认知机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
(1)
[35] 周小兵,析“不 A 不 B”[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36] 邹秋真,胡伟.“无 A 无 B”框架构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

43
▲ 论文类
[1] 阮氏青姮.“不 A 不 B”格式及其相关问题[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2] 袁天怡.汉语“不 A 不 B”格式的产生和发展[D].吉首大学,2011
[3] 张健.现代汉语“不 A 不 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 钟健.“不 A 也不 B”格式的考察[D].吉林大学,2008

44
致 谢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之间我们的研究生生涯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即将
挥手告别我们的老师、同学,心中已然充满了不舍。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说长不长,
说短不短,在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来到语言学的殿堂,跟
随老师的步伐去学习、耕耘,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一路走来,收获良
多,感悟良多,在这毕业之际,请允许我向那些曾经无微不至帮助过我的老师、同
学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唐厚广先生,在这三年里,唐老师给了我太多的
帮助,尤其是对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让我受益终身。由于自身的学术素养不强,我是
很让老师费心的一个学生,但唐老师却从未间断对我的指导。在这里,我要感谢老
师在我毕业论文上耗费的心血,感谢老师平日里对我们的关系和爱护,感谢老师这
三年里的辛勤付出,这些学生都会铭记在心。
其次,我要感谢这三年里教导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他们用自己丰富的学识、
高尚的师德指引我们不断前行。汪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学术的追求常常让我
们肃然起敬,在我们眼里犹如天书的音韵学在汪老师那里就像简单的加减法,运用
自如;李刚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文字学的课虽然难懂却充满趣味,每节课上我们都
倾耳聆听,生怕错过一个细节;颜力涛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也关心我们的生活,
为我们今后的就业提出了很多的珍贵的意见和建议;李曦老师课上是严谨的学者,
课下是我们的大姐姐,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李树军老师执著的学术精神,深
深地影响着我们;李巍老师认真的学术态度,让我们更加严肃地对待学术。
最后,我也要感谢这三年来一直帮助和鼓励我的各位同学。感谢你们一路的陪
伴,感谢你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虽然大家来自天南
海北,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但我们却如兄弟姐妹般相互帮助,希望毕业后的我们
依然继续今天的友谊。
毕业在即,新的征程已经开始,此时的我们已经准备好,去攀登下一个高峰。

鲁美晨
二○一七年四月

4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1.“浅析网络语言中词类的转类情况”,《北方文学》,2015 年 7 期,第一作者。
2.“论网络语言中词语的重叠情况”,《现代语文》,2015 年 11 期,第一作者。
3.“‘没 A 没 B’的语义分析”,《北方文学》,2016 年 8 期,第一作者。

46
L IA O NI N G U N IV E R S I T Y
 

硕 士 学位 论 文


TH E SI S F O R M A ST ER D EG R EE

 

辽 宁大 学 研 究 生 院 地址 :
辽 宁 省 沈 阳 市 皇 姑 区 崇 山 中 路6 6号 邮编 1 1 0 0 3 6

崇 山校区 )
电话 : 02 4

6 22 0 2 350 网址 :




. l
n u e du c n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