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7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科技不斷 的進步 ,產業也不斷 的在升 級,從以往的 勞力密 集產業


逐 漸轉型為自 動化、 科技化的生產 方式, 因此產業界莫 不一直 在思考
如 何在這競爭 的環境 中精簡人力、 提高效 率及降低生產 成本, 以獲致
更 多的利潤和 提高產 業的核心競爭 力。

對某些產 業來說 ,切割 排版 問題是 其生產的一大 課題且 佔成本


支 出重要的一 部份, 如皮革業、製 衣業、 鈑金業、家具 業及建 築業等
。 所謂的切割 排版 問題,是在一 已知大 小的原物料版 材上, 將要排
列 之特定數量 的幾何 圖形擺放上去 ,調整 擺放位置,使 得切割 後,原
物 料浪費最少 ,即版 材的使用率最 高為目 標。而目前仍 有些業 界仍是
利 用人力來完 成切割 排版等相關 作業, 以鈑金業來說 ,他們 傳統的
排 版過程仍是 以有經 驗的相關人員 ,依照 經驗及目視法 則來進 行,將
要 切割的形狀 試著排 出一較令人滿 意的排 版結果,由於 此法麻 煩、缺
乏 科學分析, 不但耗 費時間且缺乏 效率, 極可能造成原 物料使 用率低
及 浪費的情形 發生, 所以發展出一 套有效 的排版系統, 並利用 電腦代
替 人工來進行 自動排 版,實是一個 非常重 要的課題,尤 其對於 單位價
格 較高之板材 ,如特 殊金屬、塑材 及皮革 等產業更顯重 要。

就排版難易度 來分, 以矩形的排版 問題最 為簡單,許多 文獻也 已


提 出 許多的解 決方法 ,不過現實上 所遇到 的排版方式多 為不規 則形狀
, 故 其困難也 相對的 提高。而上述 各行業 須排版之型材 大都屬 不規則
型 , 因此,一 套快速 而有效之自動 排版系 統不但可降低 成本, 更能縮
短 產 品設計與 加工之 週期時間。

本研究針對現 實中所 會遇到的不規 則形排 版方式來考量 ,利用 科


學 的 方式,發 展出一 套法則,撰寫 程式來 發展一自動排 版系統 ,讀取
使 用 者 在 CAD系 統 中 繪 製 的 型 材 圖 形 資 料 ( DXF檔 ), 經 演 算 法 運 算
後 排版 完成 ,排版 過 程可直 接在 電腦螢 幕 上顯示 ,亦 可以輸 出 DXF檔
至 CAD系統, 以利於 後續的 CNC加工, 冀 望對產業界有 實質的 助益。

1
1.2 研究目的

切割 排 版問題 是許多產業面 臨的重 大課題,雖然 每個產 業處理


的 方式不盡相 同,但 其共同的目標 卻都是 如何將版面排 好,使 得版材
的 利用率提高 及浪費 最少,如果再 加上自 動及快速,如 此一來 即可達
到 降低成本, 更能縮 短產品設計與 加工之 週期時間,以 增進企 業的競
爭 力。

基於上述理由 ,本研 究即針對實際 業界所 會遇到的不規 則形排 版


問 題,研究一 些相關 法則,冀望透 過這些 法則形成的演 算法, 來達成
下 列的目的:

一 、 利 用 這 一 套 演 算 法 則 , 來 產 生 ”較 好 ”或 ”近 似 最 佳 ”之 排 版 方 式 ,
達成降低原物 料成本 及提高版材利 用率的 目標。

二 、依據實際 業界需 要,發展出一 套針對 不規則形材的 自動排 版系統


,可 使企 業 減少 人 力 及成 本支 出 ,並 達 成 產業 自動 化 的目 標 , 增
進企業競爭力 。

1.3 研究範圍及假設

排版這樣 的問題 普遍存在於各 行各業 之中,而每個 行業所 需的排


版 物件形狀也 都不大 相同,大致上 我們可 以分為幾類:

一 、同樣大小 矩形型 材的排版問題 。

二 、不同大小 矩形型 材的排版問題 。

三 、不同大小 圓形型 材的排版問題 。

四、 不 同大 小多 邊 形 (Polygons)及 不規 則 形 (Irregular shapes)型材 的排


版問題。

上述的這 幾種種 類其維度皆限 定為二 維,由於其形 狀的種 類變化


便 知其問題的 複雜及 困難度。由於 實際產 業上的曲線部 分,由 於設計
之 緣故,多為 圓弧而 少不規則或二 次式以 上之曲線,故 本研究 只針對

2
二 維由圓弧及 直線線 段所組成的不 規則形 材及規則原物 料版材 作考量
, 預期所提出 來的演 算法能有效解 決大部 分業界所面臨 的排版 問題。

基於使研究 的過程 更 能符合實際 狀況, 本 研究提出一 些基本 條 件


假 設,其說明 如下:

一 、 原物料版 材大小 為一均質(即 內部無 破損)之矩形 。

二 、任一型材 均小於 原物料版材。

三 、放入原物 料版材 之型材間,其 最後之 結果不得有重 疊( overlap)


之情況。

四 、放入原物 料版材 之型材,不得 有超出 原物料版材之 情況出 現。

1.4 研究方法及架構

排 版 此 類 的 問 題 屬 於 NP-Hard級 , 學 者 大 都 以 最 佳 化 模 式 或 啟 發
式 演算法來求 解,其 問題的困難度 增加伴 隨的是求解的 時間也 大幅增
加 ,無法在短 時間內 求得較佳解, 而本研 究針對不規則 形之排 版問題
, 其困難與複 雜度更 高,目前並沒 有最佳 化的方法來求 得解, 所以,
本 文提出一些 法則來 形成演算法, 針對各 種數量的不規 則形形 材,求
出 一較佳之解 。

本研究其基本 架構共 分為五章,茲 簡要說 明如下:

一 、緒論

其中包括 研究動 機與背景,及 研究目 的,針對研究 的問題 ,


確立其範圍和 限制條 件,並提出一些 相符 之基本假設,最 後建 構
整篇的研究架 構。

二 、 文獻探討

針對現有 的矩形 和不規則多邊 形之分 類、排版 方式加以 分 析


探討及相關文 獻的簡 述,透過 這些文獻 的 探討,更 能釐清問 題 所

3
在及找到新的 解決方 式。

三 、研究方法 與架構

本章之重 點在於 說明兩個部份 :( 1) 如何利用多段 直線線 段


逼近原 先的不 規則 形 ,使得 原先較 複雜 的 不規則 形轉化 為較 易 於
計算的 多邊形 問題 。(2)將 轉化 後的多 邊 形,一 個一個 依序 利 用
本研究 發展出 來的 一 連串的 啟發式 法則 做 運算, 來達成 最後 要 的
較佳的排版結 果。

四 、 實例驗證

以一些實 例來驗 證其演算成果,並 將 程式執行之結 果進行 探


討與分析。

五 、 結論與建 議

將研 究的 結果加 以探討 與分析 ,做 出 結論, 且對將 來的 研 究


方向提出參考 方向。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一些產業之 中,如 製衣、鈑金、 、、等 行業中,對於 物件的 排


版 切割問題 是非常 重要的考量問 題,因 其版材佔其成 本有很 大的一
個 部份,故其 利用率 之多寡,對於 成本控 制有重要的影 響,在 此章節
中 ,要對以往 學者所 提出的排版原 理及方 法加以整理與 回顧, 以方便
後 續的模式建 立,以 往的文獻大都 以規則 物件為主,較 少有不 規則物
件 的研究提出 ,但由 於本文針對不 規則物 件做研究,故 較著重 於不規
則 物件排版的 探討, 而所有種類的 排版文 獻可分為下列 幾類:

一 、同樣大小 矩形型 材的排版問題 。

二 、不同大小 矩形型 材的排版問題 。

三 、不同大小 圓形型 材的排版問題 。

四 、 不 同大 小多 邊 形 (Polygons)及 不規 則 形 (Irregular shapes)型材 的排


版問題。

本研究只針對 二維由 圓弧及直線線 段所組 成的不規則形 材及規 則


原 物 料版材作 考量, 故關於三維排 列問題 的文獻便不此 討論。

2.1 相同及不同大小矩形型材的排版問題

在早期的大部 分文獻 中,在探討物 件的排 版問題時,都 是針對 規


則 的方形物件 做研究 ,由於是規則 方形, 在排列上較易 於邊邊 相靠,
即 較容易排出 較佳之 結果,其中又 可以分 為相同大小和 不同大 小兩類

Biro and Borors【 11】利用 網路 圖表示 及 網路結 構的 解題技 巧 來


針 對二維型材 排版問 題來求解,但 是最後 的結果並不如 預期的 理想。

Ismail and Sanders【 19】對於排版 問題提 出了一啟發式 法則, 其


方 法為將要排 列的型 材先兩兩聚合 排列, 直到所有的型 材皆完 成兩兩
聚 合排列之後 ,最後 得到排版的結 果,可 以得到最佳解 ,但如 果需排

5
列 的型材數量 大時, 便會有運算上 的困難 ,難以執行。

Beasley【 9】 對 於 二 維 型 材 排 版 問 題 使 用 動 態 規 劃 法 來 求 解 , 不
過 在需排列的 型材數 量大 時,同樣 會有運 算上的困難, 無法求 得最佳
解。

Hadjiconstantinou【17】等人對於二維 型材 排版問題提出 一樹型 搜


尋 法,在此研 究中他 們針對某一種 方形需 求量大時的狀 況,首 先他們
建 立一個 0-1整數規 劃的模式,使 用樹型 搜尋法,將要 排列的 物件一一
排 版 ,然後再 利用拉 式鬆 弛法 (Lagrangain Relaxation),求 出搜 尋的總
次 數 上限,以避免演 算法 無法收歛,在實 例驗證中和 Beasley所 提出的
例 子 相比,此 方法可 有效的得到最 佳解。

上述學者皆提 出不同 的演算方法來 求解方 形型材的排版 問題, 此


類 問題在物件 定義上 都需要利用複 雜的數 學模式來建立 ,雖然 需要較
長 的時間來求 解,但 卻可以得到最 佳解; 而下面要介紹 的不規 則形物
件 排版問題, 目前仍 沒有方法可以 獲致最 佳解。

2.2 不同大小矩形型材的排版問題

不規則形物件 排版問 題由於形狀的 多樣性 ,導致其複雜 性較方 形


物 件困難的多 ,且無 法得到最佳解 。

George【 14】 等 人 對 於 不 同 大 小 的 圓 形 排 列 (Circle Packing)問 題


, 以依非線性 混合整 數規劃的模式 來表示 ,且發展出了 數個啟 發式解
法 來求取趨近 解。

Theodoracators與 Grimsley【 29】提出 一模 擬退火演算法 (Simulated


Annealing, SA), 利 用 改 良 演 算 法 中 的 冷 卻 排 程 時 間 控 制 和 減 少 物 件
重 疊 的方法, 用來求 圓形及不規則 多邊形 的排版問題, 其結果 顯示可
從 區 域解跳脫 至全域 的最佳解,得 到較佳 的排版結果。

Lamar 等 人 對 於 不 同 大 小 的 圓 形 排 列 問 題 利 用 基 因 演 算 法
(Genetic Algorithm, GA)來求 解 ,其 中先 考量 穩定 原則 ,大 圓 須在小
圓 下面,以數 學模式 來表示該問題 ,然後 利用其所發展 出的數 個啟發

6
式 法則進行編 碼,並 利用 GA來 求解。

2.3 不 同 大 小 多 邊 形 (Polygons) 及 不 規 則 形 (Irregular


shapes)型材的排版問題

大部分實際業界所遇到的排版問題都是不同大小多邊形
(Polygons)及 不規 則 形 (Irregular shapes)型材 的 ,再 加上 這 部 分比 上述
的 物件都要的 來的複 雜, 困難度增 加,故 所提出的文獻 也較多 。

在此類問題有 些學者,如 Adamouicz與 Albano【4】


,Israni與Sanders
【 19】皆是針 對要排 列的圖形進行 群聚分 析 (grouping or clustering),
期 望排出方形 或接近 方形之形狀, 然後以 方形來替代不 規則形 ,因此
大 大的簡化了 問題的 困難性,有利 於排版 問題的求解。

Jacobs【 20】 為 解 決 一 群 矩 形 排 入 一 矩 形 紙 版 的 排 列 組 合 問 題 ,
發 展 出一遺傳 基因演 算法 (GA)來求 解,最 後將此演算法 延伸至 多邊形
圖 形 最 佳 排 列 組 合 之 中 , 在 文 中 , 作 者 採 取 左 下 優 先 法 (Bottom Left
, BL), 即 預 排 入 之 圖 形 皆 從 左 下 方 開 始 擺 放 , 並 對 這 些 圖 形 之 優 先
順 序 及座標進 行編碼 ,然後輸入基 因演算 法,經過數千 次的迭 代的演
算 , 最後求得 最佳解 。

Ramesh Babu A.與 N.Ramesh Babu【27】利用遺傳基因 演算法 與左


下 優先法相互 作用,依其物件擺放 角度為 0度及90度,所得 之八 個主要
位 置,其中有 四個是 由鏡 射得來, 然後將 板材分割成許 多小方 格,依
左 下優先法依 序給予 數字,如完全 被型材 覆蓋的板材小 方格則 定義為 0
,而 部份涵蓋 的小方 格則由左至右 分別定 義為 1,2,3,...,如 此便可
得 知型 材是 否有 重疊 (Overlap)的 情形 ,再 來將這 些資 料代 入基 因演算
法 中,以求出 較佳的 排版結果。

Dowsland【13】等 人 在此研究中敘 述一些 不規則形材排 版問題 的


解 決 方法及此 類問題 的應用領域, 是一篇 回顧性文章。

Lutfiyya【 22】等人 對 於解決不規則 形的二 維排版問題提 出一萬 用


啟 發 式(Meta-Heuristics)技術 —模擬退 火法,研究中有提 到一些 以往解
決 此類問題的 方法, 例如線性規劃 、樹型 搜尋、動態規 劃及反 覆改善

7
求 解等方式, 且說明 模擬退火法如 何決定 成本函數、退 火參數 及其績
效。另外運用此 方法 的也有 Theodoracators與Grimsley【29】及 黃玟錫
【 3】。

Li與Milenkovic【23】針對非凸 (Non-convex)多邊形提出 一個 緊靠
(Compaction)與分 離 (Separaration)演 算法。其中緊靠乃是 將擺放 好的型
材 , 利用緊靠 演算法 來將 形材往左 靠攏, 使得原物料使 用率提 高,而
分 離 則是利用 分離演 算法 將重疊的 多邊形 做部份的移動 ,以多 邊形的
方 位 為基礎, 找到局 部最 佳解。

Albano與Sapuppo【8】提 出一 人工 智慧 啟 發式 演算 法, 他們 將 圖
形 的 配置問題 轉化為 一搜 尋過程, 文中除 了詳細說明其 做法, 且將驗
證 結 果與其他 演算法 做比 較。而 Lamousin【 21】則採用 Albano與 Sapuppo
所 提之演算法 ,但使 用不同的擺放 策略來 求解,另外, 文中有 提到一
些 改善計算效 率的技 巧和如何簡化 複雜的 不規則型材。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

3.1 排版方法架構

資料輸 入(不 規則之 幾何形狀)

利用直 線線段 來逼近 不規則形材

一塊塊 依序利 用啟發 式法則找出


最佳排版方式


排版方式是否
可行

繪出

結束

圖3.1 自動 排版系統 流程圖

9
自動排版系統 架構分 為四個部份, 依其流 程分別說明如 下:

一 、資料輸入:將原 本繪製於 CAD的不規 則物件圖形資 料存成 DXF檔


,然後由排版 系統讀 取其圖形資料 。

二 、直線線段 逼近法 :利用多個線 段來逼 近原先的曲線 部份, 使得原


先的不規則形 轉化成 多邊形。

三 、啟發式法 則:在 基板上訂出等 分點, 然後依據左下 優先法 及其它


一連串的啟發 式法則 來做排列,由 大至小 一塊一塊依序 排列,當
一塊排完後, 確定位 置後,再排入 下一塊 ,直到排完所 有圖形 。

四 、結果輸出 :當所 有圖形皆排完 後,便 將其運算後( 排版完 後)之


圖形資料回存 成 DXF檔。

3.2 直線線段逼近法

因不規則 形版在 位移 及判斷各 形版間 碰撞 時非常難 以去計 算其 位


移 的距離 及碰撞 程度 ,故必須 利用其 他較 易於計算 之形狀 替代 不規則
形 版。利 用直線 線段 來逼近曲 線線段 ,最 後可形成 一多邊 形, 而多邊
形 的特性 較不規 則形 易於排版 計算, 故此 研究選擇 以直線 線段 法來逼
近 不規則形版 。

利用直線 線段法 來逼近不規則 形版之 方法步驟如下 :

Step1: 原先限制圖形 皆為 圓 弧與直線線段 所組成 的不規則形,將其中


的 曲 線 線 段 區 分 為 外 凸 ( 如 圖 3.2)、 內 凹 ( 如 圖 3.3) 兩 種 和
外凸內凹複合 形(如 圖 3.4)三種 ,然後將 曲線線段 n等 分。

圖 3.2 外凸圖形 圖 3.3 內凹圖形

10
圖 3.4 外凸內凹 複 合型

Step2: (a)外凸線段:在 各等 分點上繪出其 與曲線 的切線,將 切線相


交的各點相連 接,便 形成逼近曲線 線段的 直線線段( 如圖
3.5)。

(b)內凹 線段:連接各 等分點,便形成逼近 曲線線段的直 線線


段(如圖 3.6)。

(c)外 凸 內 凹 複 合 形 線 段 : 區 分 外 凸 和 內 凹 的 線 段 , 依 Step2
的 (a)和(b)來做 形成 逼近曲線線段 的直線 線段(如圖 3.7)。

Step3: (a)外 凸線 段 :計 算切 線相 交的 各點 至 曲線 的最 短距 離 d(見 圖


3.5),可 以推導出

d = R( cotθ/2n - 1) R = AB

由 上式可 知 d與 n值呈反 比,換 言之,當 n夠 大時 d值 便


越小,也就是 越逼近 原先的圖形。

(b)內凹 線段:計 算逼 近曲線的各直 線線段 至曲線的最長 距離


d,可以推導 出

d = R( 1 - cosθ/2n ) R = AB

由上式可 知 d與n值呈反比,換言 之,當 n夠大時 d值 便越小


,也就是越逼 近原先 的圖形。

(c)外 凸 內 凹 複 合 形 線 段 : 區 分 外 凸 和 內 凹 的 線 段 , 依 Step3
的 (a)和(b)來決 定最 後的曲線線段 的逼近 直線線段。

11
Step4: (a)外凸線段 :記錄各 點座標 ABEDFC。

R = AB ,A(X A ,Y A ),在此A點 為圓弧之 圓心

B(X B ,Y B ) = ( X A +Rcosθ  , Y A + Rsinθ  )

C(X C ,Y C ) = ( X A +Rcos(θ+θ  ) , Y A + Rsin(θ+θ  ) )

1 1
E(X E ,Y E ) = ( X A +Rcos( θ+θ  ) , Y A + Rsin( θ+θ  ) )
4 4

3 3
F(X F ,Y F ) = ( X A +Rcos( θ+θ  ) , Y A + Rsin( θ+θ  ) )
4 4

當把圓弧 n等分 之後,圓弧各 分點座 標可推導出:

2m − 1 2m − 1
E(X E ,Y E ) = ( X A +Rcos( θ+θ  ) , Y A + Rsin( θ+θ  ) )
2n 2n

m = 1 , 2 , 3 , ……. , n (3.1)

(b)內凹線段 :記 錄各點座標 ABDC。

R = AB ,A(X A ,Y A ),O(X O ,Y O )點為圓 弧 之圓心

B(X B ,Y B ) = ( X A +Rcos(θ+θ  ) , Y A + Rsin(θ+θ  ) )

C(X C ,Y C ) = ( X A +Rcosθ  , Y A + Rsinθ  )

1 1
D(X D ,Y D ) = ( X A +Rcos( θ+θ  ) , Y A + Rsin( θ+θ  ) )
2 2

當把圓弧 n等分 之後,圓弧各 分點座 標可推導出:

m m
D(X D ,Y D ) = ( X A +Rcos( θ+θ  ) , Y A + Rsin( θ+θ  ) )
n n

m = n-1 , n-2 , n-3 , ……. , 1 (3.2)

12
(c)外凸內凹 複合形線 段:記錄各點 座標 ABDCEGF。

R 1 = O1B = O1C ,O 1 (X 01 ,Y 01 ) 為內凹圓弧之 圓心

R 2 = O 2 A = O 2 A ,O 2 (X 02 ,Y 02 ) 為外凸圓弧之 圓心

所以各分 點座標 可推導出:

A(X A ,Y A )

B(X B ,Y B ) = B(X B ,Y B ) = ( X 01 +Rcos(θ 1 +θ 1  ) , Y 01 + Rsin(θ 1 +θ 1  ) )

內凹線段 中間逼 近點各點座標 :

m1 m
D(X D ,Y D ) = ( X 01 +Rcos( θ 1 +θ 1  ) , Y 01 + Rsin( θ 1 +θ 1  ) )
n1 n

m 1 = n 1 -1 , n 1 -2 , n 1 -3 , ……. , 1 (3.3)

C(X C ,Y C ) = ( X 01 +R 1 cosθ 1  , Y 01 + R 1 sinθ 1  )

= ( X 02 +R 2 cosθ 2  , Y 02 + R 2 sinθ 2  )

外凸線段 中間逼 近點各點座標 :

2m 2 − 1 2m − 1
E(X E ,Y E ) = ( X 02 +Rcos( θ 2 +θ 2  ) , Y A + Rsin( θ 2 +θ 2  ) )
2n 2 2n

m 2 = 1 , 2 , 3 , ……. , n 2 (3.4)

13
F
d
C

D
E
d

B
θ/4
θ
A

圖 3.5 外凸圖形 逼 近圖

θ

θ/4

圖 3.6 內凹圖形 逼 近圖

θ1 
C
E θ 1 /4 O1
d

θ 2 /4

θ2  D
F
d d
O2
B

圖 3.7 外凸內凹 複 合形逼近圖

14
由上面所 推導之 式子,可以得知 當圓 弧分割的越多,d值( 即逼近
的 點與圓弧的 距離) 越小,下面圖 例是以 利用程式計算 經電腦 繪出後
的 圖 形 , 圖 3.8是 原 始 不 規 則 圖 形 , 圖 3.9是 經 每 四 十 度 作 逼 近 後 的 多
邊 形 圖 形 , 圖 3.10是 經 每 二 十 度 作 逼 近 後 的 多 邊 形 圖 形 , 可 看 出 逼 近
的 角 度越小, 也就是 分割的越多, 其圖形 越逼近原先的 不規則 圖形。
雖 然 逼近的角 度越小 可以得出越近 似原來 不規則圖形的 多邊形 ,但由
於 角 度取的越 小,逼 近點就越多, 在後續 的排列時,紀 錄位置 及計算
碰 撞 時之所需 時間也 自然隨之大幅 增加, 這部分在後續 的系統 介面上
, 將 其設為可 自由設 定之參數,使 用者可 針對其需求, 看對於 時效或
原 物 料利用率 何者較 注重,而來作 其設定 。

圖 3.8 原始 圖形

圖3.9 每四 十度做分 割

15
圖 3.10 每二 十度做 分割

3.3 啟發式排版法則

在排版法 則方面 ,主要分為兩 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 在於將 要排列


之 形版找個一 個不錯 位置的初始點 ,而第 二個部份在於 決定如 何將要
排 列之形版從 初始點 移動,然後找 到一個 較佳之位置。 以下茲 就這些
排 版法則做詳 細說明 。

3.3.1 找 出各型 材參考 點

找 出 各 型 材 的 最 小 外 接 圓 ( 如 圖 3.12), 將 其 圓 心 設 為 參 考 點 1,
另 外找出其重 心訂為 參考點 2。而重心 的座 標之求法由下 列二式 求之,
該 二式為考量 面積之 重心求法,可 避免多 餘點影響重新 座標位 置。

X= Σ〔〔 Y( i) - Y( i+ 1)〕〔 X( i)2+ X( i) X( i+ 1)+ X( i+ 1


)2〕/6A〕 (3.5)

Y= Σ〔〔 X( i+1)- X( i)〕〔 Y( i) 2+ Y( i) Y( i+ 1)+ X( i+ 1


) 2〕/6A〕 (3.6)

其中A為 圖形之 面積 ,參考圖 3.11, 可下列式( 3.1)求 得 多邊形


圖 形之面積:

A = Σ(A i)— Σ( Aj ) (3.7)

16
其 中 A i為 圖 形上 半 段 各 頂 點 與 X軸 所 構 成 之 梯 形 面 積 , A j 為 圖
形 下半段各頂 點與X軸所構成之梯 形面積 。

圖3.11 多 邊形面積 圖

最小外接圓
參考點 1
外接圓圓心

參考點 2

圖 3.12 最小 外接圓 及參考點

17
參考點 1找到 後,紀 錄 其座標,另外紀 錄 參考點 1與其 他頂點 座標
的 相對位置, 找出參 考點一的目的 在於再 後續的排版過 程中, 圖形形
材 須作移動,而移動 時以參考點 1為基準,圖形往下平 移位置 1cm即參
考 點1往下平 移位置 1cm,而其它 點位置便 是由其相對座 標而來,而在
作 旋轉時,由 於由參 考點 1作基準 來旋轉 ,而參考點 1是最小 外接圓圓
心 , 如此整體 形版圖 形之 位置變動 為最小 ,如果以某一 端點為 基準來
旋 轉 當旋轉角 度大時 ,圖 形後來位 置會大 幅改變,如此 不利於 排版,
而 旋 轉後之各 點座標 即為 旋轉矩陣 乘以各 點與參考點 1作之相 對座標
再 加 上參考點 1之座 標值,所 得便是旋 轉 後的各點座標,其 式 子如公式
3.8,其中 乘號前的 2X2矩陣 即為 旋轉矩陣,Xn及Yn為圖形 原先 各點座
標,而Xn 及 Yn 為 圖 形 旋轉後的各點 座標,所以如此一來 便可以 輕易對
須 排列之圖形 作任何 角度之轉動, 而非如 Ramesh Babu A.與 Ramesh
Babu N.【 27】等僅能 作特定角度之 旋轉,所以也就能得 到較佳 之排版
結 果。

而訂出參考點 2的目 的在於因參考 點 1是 最小外接圓圓 心,所 以有


的 圖形在不同 位置,但參考點 1之 位置是 相同的,而其中只 有 一種是最
佳 的 排版位置,故此 時便需以重心 所設之 參考點 2來決 定形版 圖形最後
之 位置,以參考點 2越 接近左下角時 之位置 訂為最後之位 置,其 原因為
後 面 的排版法 則有用 到左 下優先法,故參 考點 2越接近 左下角 表示圖形
較 偏往左下角 ,而右 上方 有較多之 空間可 供其餘形版圖 形作插 入排列
, 此部份在後 續的排 版法 則有更詳 細之說 明。

(3.8)

3.3.2 在 基板上 繪出等 分點

假設基 板為矩形,短邊為高( H),左 下那一點訂為 原點 (0,0),取


一 值D min ,畫出分隔 點(如 圖 3.13所示),原點該點訂為 第一點 分隔點
, 其 上 距 離 D min 處 定 為 第 二 點 分 隔 點 , 由 下 而 上 依 此 類 推 , 當 上 方 距
離 不足時( K其值 為 d除以D min 取整數)
,便 移到第一點的 右側距 離 D min

18
處 定為下一點 ,然後 記錄各點座標 。
第 K+2 點
第K點
(2D m i n ,2D m i n )
(D min ,KD min )

第二點
(D min ,2D min ) 第 K+1 點
(2D m i n ,D m i n )
第一點
(D min , D m in )

圖3.13 基板 上繪製 等分點

3.3.3 建 構一維 陣列

建立一一維陣 列,第 一格記錄第一 點分隔 點是否被型材 蓋住, 有


的 話 記錄為 ”1”,否則 記錄為 ”0”, 第二 格 記錄第二點分 隔點是 否被形
版 蓋 住 , 有 的 記 錄 為 ”1”, 否 則 記 錄 為 ”0”, 以 下 以 此 類 推 , 如 圖 3.14
所 示 為 剛 開 始 尚 未 排 入 任 何 型 材 時 的 情 況 , 如 圖 3.15所 示 為 第 一 、 八
、 九 、十分隔 點有被 型材蓋住,而 其他定 位點尚未被型 材蓋住 。建構
此 一 陣列之原 因為可 快速找出基板 上何點 尚未被圖形覆 蓋且其 周圍各
點 未 被覆蓋之 範圍可 容納接下來要 排列之 形版圖形,如 此在排 列時便
可 快 速找到一 不錯之 初始點,接下 來便可 事半功倍,加 速找到 較佳之
最 後 位置;另 外對於 形版圖形為中 空者, 後續較小之圖 形在排 列時,
便 有 機會排入 其中空 的位置內,而 能夠有 效的利用空間 ,達到 較佳之
排 版 結果,即 版材利 用率。

0 0 0 0 0 0 0 0 0 0 0 ……………

圖3.14 一維 陣列 1

19
1 0 0 0 0 0 0 1 1 1 0 ……………

圖3.15 一維 陣列 2

3.3.4 開 始排入 圖形

在將形版擺入 基板主 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 個部分為排列 第一塊 形


版 圖 形,在此 部份排 列之形版圖形 僅需判 斷各點座標未 超出基 板範圍
即 可 ;第二個 部分為 排列第二塊及 其後所 有之形版圖形 ,除需 判斷各
點 座 標有無超 出基板 範圍外,另亦 需判斷 各形版圖形有 碰撞情 形,而
碰 撞 之 判 斷 後 續 有 詳 細 說 明 , 其 排 版 步 驟 流 程 圖 如 圖 3.16, 而 各 相 關
之 步 驟說明如 後,其 中 Step1~ Step10為第 一塊形版圖形 之詳細 步驟說
明;而Step11~ Step21為第二塊及其 後所有 之形版圖形之 詳細步 驟說明

因為排第一塊 與其他 塊情況並不相 同,而 排第二塊以後 之形版 圖


形,每一塊情 況皆相 同,故歸為同 一類,表 3.1便是兩 類之不同 處加以
說 明出來。

表3.1 圖形 分類表
初始點
分類 圖形大小 判斷方式
尋找方式

第一塊 該 塊 面 積 為 最 在 X= Y之 線 上 判斷是否在基
大 尋找合適等分 板 範 圍 內 0≦ X
形版圖形 點 ≦ L,0≦Y≦ H
所有形版圖形 尋找尚未被覆 1. 判 斷 是 否 在
面積皆不大於 蓋且上下左右 基板範圍內
於第一塊形版 可能容納該形 0≦ X≦ L, 0
第二塊及其後
圖形 版大小者 ≦Y≦H
所有之形版圖
2. 判 斷 是 否 會

與其它形版
碰撞

20
將所有圖 形依 面積大 小依序排列

排列第一塊圖 形

依第一 塊圖形 排版法 則排列

記錄第一塊圖 形最後 位置座標

排列下一塊圖 形

依第二塊 以後 圖形排 版法則排列


是否有找到滿
足位置

記錄 該圖形最 後位置 座標

是否已排完所 否

有圖形


顯示 ”無法 容納所有 形版 ”

結束

圖 3.16 排版 步驟流 程圖

21
找出初始點

c 否 往右平移



往下平移 c


否 往上平移
c

是 往上回移並記 錄 是 否
往左平移 c

往左平移

c

否 c
往右回移

逆時針旋轉ㄧ 度


記錄座標 c




2


c:判斷是否 在基板 範圍內
d:判斷是否
是 所有角 度皆測 結束
試過

圖 3.17 第一 塊圖形 排版法則流程 圖

22
找出初始點

c 否 往右平移



往下平移 c


否 往上平移
c

是 往上回移並記 錄 是 否
往左平移 c

往左平移

c

否 c
往右回移

逆時針旋轉ㄧ 度


記錄座標 c



c:判斷是否 在基板 範圍內 ○
2

及是否會與其 它圖形 重


d:判斷是否 所有角 度皆測 結束

試過

圖 3.18 第二 塊圖形 排版法則流程 圖

23
Step1:排列大小。將 所有要排版的 形版比 較其面積大小,由 大 到小依
序排列,由面 積最 大 者排起。

要排列時由大 面積依 序排到小,其原因 在 於以往的經驗,利 用 此


種 由大到小的 排列方 式,可以 得到較佳 之 結果,因 為後面較 晚 排列之
較 小面積的形 版,便 有可能因此插 進之前 以排列完之形 版間空 隙,如
此 便能較有效 利用空 間。

Step2: 找 出 第 一 塊 形 版 之 初 始 位 置 。 在 基 板 上 沿 著 Y= X, 找 出 分 隔
點座標 P(TD min ,TD min )點,其 T值為第 一塊 形版的最小外 接圓半
徑除以 D min 取最接近 之整數,該點 即是第 一塊形版之初 始位置
,將然後參考 點 1移 至初始點,如 圖3.19。

因為參考點 1是最小 外接圓圓心,故要取 第一塊形版之 初始點,必


須 沿著Y= X這條線 上的等分點去 找,然 後再找到最接 近最小 外接圓半
徑 之等 分點 ,如此 便 可一開 始將 第一塊 形 版移到 不錯 之初始 點 ,以縮
短 後續移動尋 找較佳 終點之時間。

P(TD min ,TD min )

圖3.19 第一 塊形版 初始位置

Step3:決定第一 塊形 版的 最後位置。初始 點決定後,判斷 第一 塊形版


的各點座標是 否皆位 於基版上(其 中在判 斷形版位置是 否超出
基版,由各點 座標是 否在基板範圍 內判斷 ,各點座標須 滿足:
0≦X≦ L, 0≦ Y≦ H,其中 L為基 板的長 度, H為基 板的寬度 )

24
。如果皆位於 基版 上,則跳至 Step4;如果 有任何一點不 位於基
版上,則跳至 Step8。

Step4: 將 第 一 塊 形 版 的 往 下 位 移 0.1D min ( 參 數 可 調 整 ), 判 斷 第 一 塊


形版的各點座 標是否 在基板範圍內,如果 滿足則跳至 Step5。如
果不滿足,則將第 一 塊形版移回原 先位置(即往上 回移 0.1D min
),然後跳至 Step6。

在這個部分 ,形版 每 次平移距離 為可調整 之參數,當 此參數值 設


較 大時,形版每次 移 動之距離便較 大,雖 然可較快得到 最後決 定的位
置,但正由於 其每次 移動量大,便 較不容 易找到較佳之 位置; 但反過
來 說此參數設 的過小 使得每次移動 量較為 精細,但這樣一 來卻 會增加
運 算的時間。

Step5: 將 參 考 點 1座 標 往 左 位 移 0.1D min ,然 後 判 斷 第 一 塊 形 版的 各 點


座標是否在基 板範 圍 內,如果不 滿足,則 將第一塊形版 移回原
先位置(即 往右回移 0.1D min ),然後跳至 Step4。如果 滿足則跳
回Step4。並 記錄最後 滿足點位置。

Step6: 將 參 考 點 1座 標 往 左 位 移 0.1D min ,然 後 判 斷 第 一 塊 形 版的 各 點


座標是否在基 板範圍 內,如果不滿 足,則 跳至 Step7。如果滿足
則跳回Step4。並記錄 最後滿足點位 置。

Step7: 以 參 考 點 1為 圓 心 開 始 做 形 版 的 旋 轉 , 以 每 次 ㄧ 度 作 逆 時 針 旋
轉,每旋轉ㄧ度便 判 斷,看第一塊形版 的 各點座標是否 皆位於
基版上,如果 滿足則 跳回至 Step4,並紀錄 最 後 滿 足 點 的 位 置 。
如果不滿足 則繼續 下 ㄧ個角度, 所有角 度 判斷完便跳 至 Step10

Step8:將第一塊 形版 的位置往右位 移 0.1D min,判斷第一塊形版 的各點


座標是否在基 板範圍 內,如果滿足 則跳回 Step4。如果 不滿足則
跳至 Step9。

Step9:將第一塊 形版 的位 置往上位 移 0.1D min,判斷第一塊形版 的各點


座標是否在基 板範圍 內,如果 滿足則跳 回 Step5。如 果不滿足 則

25
跳回 Step8。

Step10: 比 較 Step5、 6及 7各 記 錄 點 的 座 標 , 比 較 各 座 標 之 參 考 點 2位
置,以最接近原 點的 位置定為第一 塊形版 的最後的位置,然
後跳至 Step11決定第 二塊形版位置 。

在這個部分, 以參考 點 2之位置作 最後之 決定,而不以 參考點 1,


此 舉是為避免 有類似 凹字形形版的 圖形, 當此類圖形不 管朝上 或朝下
, 其 參 考 點 1的 位 置 是 相 同 的 , 但 是 當 此 類 圖 形 是 朝 下 時 , 便 無 法 排
入 大 於 該 缺 口 之 其 他 形 版 的 情 形 , 參 考 圖 3.21, 所 以 本 研 究 才 會 設 計
另 外多一個參 考點 2,並以 此位置 當作最 後決定之要素 。

圖 3.20 第一 塊形版 最終位置

圖3.21 凹字 形形版 位置

26
Step11: 找 出 下 一 塊 形 版 的 初 始 位 置 。 將 該 形 版 的 外 接 圓 直 徑 D 2 除 以
D min 所得以四捨五 入 取整數得到 W值,檢 視先前建立的 一維陣
列,找出某一格其 上、下、左及右各有( W﹣ 1)格其值為”0”
之等分點,將該格定義的位置定為要排之形版的初始點,如
果有符合的點則將找到的分隔點依序排列順序當作初始點,
把 參 考 點 1移 至 初 始 位 置 並 記 錄 該 點 位 置 及 角 度 , 然 後 跳 至
Step13。如果 沒有符 合的點則跳至 Step12。

在這一步驟 裡,同 樣 希望能夠快 速找到 一 個不錯之初 始點, 以 利


後 續之形版移 動。

Step12: 將 形 版 移 至 尚 未 被 覆 蓋 及 測 試 之 等 分 點 上 依 序 排 列 順 序 當 作
初 始 點 , 然 後 跳 至 Step13。 如 果 所 有 等 分 點 皆 被 覆 蓋 或 測 試
時,則跳至 Step20。

Step13:判 斷是否會 與其它形版碰 撞或超 出範圍( 0≦ X≦ L,0≦ Y≦ H


), 如 果 不 會 則 跳 至 Step14, 如 果 有 任 一 點 有 碰 撞 , 則 跳 至
Step19。其中 在判斷 形版間是否會 重疊, 由下列步驟判 斷:

(1) 如 果 排 入 的 形 版 其 最 小 外 接 圓 與 其 他 形 版 的 最 小 外 接 圓 間
沒有重疊,即 表 示形 版間沒有重疊 。
(2) 如 果 排 入 的 形 版 其 最 小 外 接 圓 與 其 他 形 版 的 最 小 外 接 圓 間
有重疊,再來計 算 各 線段是否有相 交及頂 點有無在其他 形版
內,以判斷是 否 有重 疊。

在這裡提到了 判斷有 無碰撞的問題 ,要判 斷兩個圓有無 相交, 以


兩 個圓之圓心 距離與 兩個圓半徑和 相比較 來得知,當兩 個圓之 圓心距
離 大於其半徑 和時表 示兩圓無相交 ,反之 ,當兩個圓之 圓心距 離相等
或 小於其半徑 和時, 即表示兩圓有 相交。

Step14: 將 形 版 的 往 下 位 移 0.1D min , 判 斷形 版 的 各 點 座 標 是 否 會 與 其


它形版碰撞或超出範圍,如果皆沒碰撞及超出範圍則跳至
Step15。 如 果 有 任 一 點 碰 撞 或 超 出 範 圍 , 則 將 形 版 移 回 原 先
位置(即往上 回移 0.1D min ),然後跳至 Step16。

27
Step15:將參考點 1座 標往左位移 0.1D min,然後判斷各點 座標是 否會與
其它形版碰撞,如果有任一點碰撞或超出範圍,則則將形版
移回原先位置( 即往 右回移 0.1D min )跳至 Step14。如果皆 沒碰
撞且超出範圍 則跳回 Step14。並記 錄最後 滿足之位置。

Step16:將參考點 1座 標往 左位移 0.1D min,然後判斷各點 座標是 否會與


其它形版碰撞,如果 有任一點碰撞 或超出 範圍,則跳 至 Step17
。如果皆沒 碰撞及超 出範圍則跳回 Step14。並記錄最 後滿足之
位置。

Step17:以參考點 1為 圓心開始做形 版的旋 轉,以每 次ㄧ度作 逆 時針旋


轉,每旋轉 ㄧ度便判 斷,判斷各 點座標是 否會與其它形 版碰撞
或超出範圍,如果 皆 沒碰撞及超出 範圍則 跳回至 Step14,並紀
錄最後滿足點 的座標 位置。如果 有任一點 與其它形版碰 撞或超
出範圍時則繼續下ㄧ個角度,如果所有角度已判斷完便跳至
Step18。

圖 3.22 第二 塊形版 碰撞開始旋轉

28
圖 3.23 第二 塊形版 最終位置

Step18:比 較Step15、16及17各記錄 點的 座標,以參考點 2越 接近原點


的 位 置 定 為 形 版 的 最 後 位 置 。 然 後 跳 至 Step21決 定 下 ㄧ 塊 形
版位置。

Step19:以參考 點 1為 圓心開始做形 版的旋 轉,以每次ㄧ度 作逆 時針旋


轉,每旋轉ㄧ度便判斷,判斷各點座標是否會與其它形版碰
撞或超出範圍,如 果 皆沒碰撞及超 出範圍 則跳回至 Step14。如
果有任一點與其它形版碰撞或超出範圍時則繼續下ㄧ個角度
,如果所有角 度已判 斷完便跳至 Step11。

Step20:顯示 ”基板 無 法容納所有型 版 ”的 訊息。

Step21: 第 三 塊 以 後 排 入 的 形 版 皆 從 Step11做 起 , 一 一 循 序 找 出 最 後
的位置,並記 錄各點 位置及相關座 標。

29
第四章 排版系統實例測試

本研究利用 Visual C++程式語言 將前述發 展之演算法, 撰寫成 程


式 ,而此程式可 以讀 取 CAD圖檔中 的 DXF格式圖形檔案, 然後 在程式
的 介 面上設定 一些相 關的 參數,便 可進使 用者所要之排 版工作 ,排版
完 成 後,亦同 樣輸出 成 DXF格式圖 形檔案 ,後面便針對 這幾個 部分作
詳 細 說明。另 外亦找 了一 些例子來 驗證此 演算法是否能 有效且 快速解
決 排 版之問題 。

1.1 DXF檔介紹

將在 AutoCAD底下繪 製的圖形存成 DXF檔 案格式(如圖 4.1所示 )


,DXF檔 案格式為 純 文字檔,內容包涵 圖 形的各項資料,當 開 啟該 DXF
檔 案,便會 自動開啟 AutoCAD並顯 示所繪 之圖形,另 外該檔亦 可以以
文 字 檔方式開 啟觀看 (如圖 4.2所 示)。

DXF格式是 AutoCAD圖檔中所有資 訊標籤 化的資料表現 方式。標


籤 化資料 亦即檔 案中 的每一個 資料元 素, 皆由一個 整數前 導, 稱之為
群 組碼。 群組碼 的值 ,表示後 方資料 元素 的類型。 此值亦 表示 資料元
素 對所屬 物件( 或記 錄)類型 的意義 。實 際上,圖 檔中所 有使 用者指
定 的資訊,都 可以用 DXF格式表示 。

基本上一個 DXF檔案 是由數碼對與 相關聯 值所構成,而這 個數 碼


( 稱之為 群組碼 )是 用來表示 伴隨值 的類 型。使用 這些群 組碼 與數值
對 ,DXF 檔 案便 會 組織 成節 (由 記錄 構 成), 而記 錄是 由 一 個群 組碼
與 一 個資 料項 目所 組 成。 每一 個群 組碼 與 值都 在 DXF 檔 案中 屬於自
有 的 一 行 上 。 而 每 一 個 節 是 由 其 後 接 著 SECTION 字 串 的 群 組 碼 0
開始,它後面接著的群組碼 2 與一個表示節名稱的字串(例如,
HEADER),每一個節 是由幾個定義 其元素 的群組碼與值 所組成,而節
是 用 其後接著 ENDSEC 字串的群組 碼 0 作結束。其相關 資料 詳見附
錄。

在這裡選擇使 用 DXF檔案格式原因 是因為 以這樣的方式,即使 經


過 多 重運 算之後 ,仍 可以 回復 成原來 之圖 形形狀, 百分百 完全 不失真

30
, 而之前 文獻之 研究 所採用之 掃描方 式, 便無法做 到完全 不失 真的情
況 ,而且 經運算 後在 回復成原 先圖形 時, 會再失真 一次, 如此 恐將影
響 排 版結 果之 準確 度 ;另 外在 輸出 時同 樣 為 DXF檔案 格式 ,可 直接由
CAD來讀取,也就是 意味著可以直 接做後 續的數位控制 運作等 等,非
常 方便,所以 這也是 為什麼選擇 DXF檔案 格式的原因。

圖 4.1 圖形 存成 DXF檔案格式

圖 4.2 DXF檔案格式 內容

31
1.2 程式介面介紹

程式介面如圖 4.3所 示 ,以下茲就各 部份做 說明:

一 、開 啟檔 案:點 選 後,可 選擇 所要所 要 開啟的 圖形 檔案( 需 為 DXF


格 式 , 如 圖 4.5所 示 ), 可 同 時 開 啟 多 個 不 同 的 圖 形 檔 案 。 選 擇 檔
案後,該檔案 圖形便 會顯示出來, 供使用 者參考(如圖 4.4所示 )
,在左下方有 四個勾 選項目,其中 ”Original Shape”為 原始圖形 ,
”Polygon”為 計算後逼 近的多邊形圖 形,”Convex Hull”為將逼近 後
的多邊形求 Convex Hull圖形,”MCC”為 最 小外接圓圖形,”Board”
為基板圖形, 當其前 方有勾選時, 便可顯 示該圖形出來 。

二 、H高度 :輸入基 板寬度值。

三 、 L長度: 輸入基 板長度值。

四 、逼近角度 :決定 弧的逼近等分 角度, 如設 20,則將 圓弧每 20度作


等分直線逼近 。

五 、繪圖比例 :顯示 圖形之比例。

六 、 移動 Dmin倍 率: 決定形版初始 位置決 定後之每次移 動值。

七 、 Dmin值:決 定基 板上等分點之 距離值 。

八 、 各種物件 個數: 可選擇要排列 之個數 。

九 、 開始 排版 :將 (1)~(8)所 決定 之資 料輸 入程 式, 並將 基板 及 其等分
點繪出,如圖 4.6所示 。

十 、Do step: 可一 步一步( 點選一 次作 一 Step) 依前述 之演 算步驟做


運 算 , 並 將 運 算 Step顯 示 其 上 , 另 外 也 將 運 算 結 果 ( 圖 形 移 動 )
顯示出來。

十 一、一次排 好一塊 :點選即可一 次排好 一個圖形(決 定其最 後位置



,當第 一次點選時,便會將第一塊 圖形的 最後位置決定 好,當

32
再按一次時便 會排好 第二塊圖形, 以此類 推,如圖 4.7所示。

十 二、一次排 好全部 :點選即可一 次排完 全部圖形,並 將排版 結果顯


示出來且將運 算時間 顯示出來,如 圖 4.8所 示。

十 三 、 檔 案 輸 出 : 將 排 版 結 果 輸 出 ( DXF檔 ), 如 圖 4.9所 示 。 然 後 將
該 檔 開 啟 便 可 以 在 AutoCAD底 下 看 到 排 版 的 結 果 , 如 圖 4.10所
示。

圖4.3 程式 介面

圖 4.4 圖形 顯示

33
圖 4.5 開啟 檔案對話 框

圖 4.6 開始 排版

34
圖 4.7 單塊 圖形排版 完成

圖4.8 排版 完成

35
圖 4.9 輸出 檔案對話 框

圖4.10 AutoCAD顯 示排版結果

36
1.3 各種排版結果

所有測試皆是 CPU Intel Pentium4 2.0GHz,256 MB DDR DRAM之


PC所運算出來的,以 下茲就單一形 版及多 樣形版不同情 況分別 作測試
, 測試結果如 後。

一 、單一形版

(一)形 版a以不 同參 數設定之排列 結果

下 圖 4.11為 形 版 a 圖 形 , 圖 4.12為 經 排 版 系 統 運 算 後 結
果,表 4.1為 形版a在 各種不同條件 下所運 算出來的結果 。

表 4.1 形版a 測試結 果


形 版a 面積 : 60246.0316
H 1100 8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x x x x x x x x

L 1800 14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逼 近角度 20度 20度 5度 20度 20度 20度 20度
Dmin值 0.01 0.01 0.01 0.05 0.1 0.01 0.01
移 動倍率 50.0 50.0 50.0 50.0 50.0 70.0 40.0
件數 23 12 23 23 21 23 22
時 間(sec) 1.453 0.531 11.11 1.406 1.844 1.688 2.11
利用率 0.6998 0.6455 0.6998 0.6998 0.6390 0.6998 0.6694

圖4.11 形 版a圖形

37
圖4.12 形版 a排列 結果

(二 )形 版b以不 同參 數設定之排列 結果

下 圖 4.13為 形 版 b 圖 形 , 圖 4.14為 經 排 版 系 統 運 算 後 結
果,表 4.2為 形版b在 各種不同條件 下所運 算出來的結果 。

表4.2 形版b 測試結 果


形版b 面積: 27516.6431
H 1100 8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x x x x x x x x

L 1800 14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逼 近角度 20度 20度 5度 20度 20度 20度 20度
Dmin值 0.01 0.01 0.01 0.05 0.1 0.01 0.01
移 動倍率 50.0 50.0 50.0 50.0 50.0 70.0 40.0
件數 45 24 46 47 46 45 46
時 間(sec) 4.516 1.765 46.141 5.234 3.906 1.875 10.672
利用率 0.6254 0.5896 0.6393 0.6532 0.6393 0.6254 0.6393

38
圖 4.13 形版 b圖形

圖 4.14 形版 b排列 結果

(三 )形 版c以不 同參 數設定之排列 結果

下 圖 4.13為 形 版 c 圖 形 , 圖 4.14為 經 排 版 系 統 運 後 後 結
果,表4.3為 形版c在 各種不同條件 下所運 算出來的結果 。

表4.3 形版c 測試結 果


形版c 面積: 19907.0259
H 1100 8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x x x x x x x x

L 1800 14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逼 近角度 20度 20度 5度 20度 20度 20度 20度
Dmin值 0.01 0.01 0.01 0.05 0.1 0.01 0.01

39
表 4.3 形版c 測試結 果(續)
移 動倍率 50.0 50.0 50.0 50.0 50.0 70.0 40.0
件數 65 35 67 62 66 61 65
時 間(sec) 8.797 3.5 111.094 7.859 8.75 4.313 12.297
利用率 0.6535 0.6221 0.6736 0.6234 0.6636 0.6133 0.6535

圖 4.15 形版 c圖形

圖4.16 形版 c排列 結果

(四)形 版b在相 同參 數下之排列結 果

在固定基板高度而不限制長度的情況之下進行本系統之測
試,表 4.4為 形版b為 在 H:1100以固定 參 數下之排列結 果,

40
圖4.17為其曲 線圖。

表 4.4 形版b 固定參 數下之測試結 果


形版b 面 積 : 27516.6431

H: 1100,逼近角 度 : 20 度,Dmin 值: 0.05,移動倍 率:50

個數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時間
0.171 0.765 1.235 1.859 2.313 2.891 3.266 3.781 4.251 4.891
(sec)
利用
0.53 0.61 0.62 0.61 0.62 0.64 0.63 0.62 0.62 0.64

6 0.7

0.6
5

0.5
4
秒數(sec)

0.4
利用率

時間(sec)
3
利用率
0.3

2
0.2

1
0.1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個數

圖4.17 形版 b固定 參數下之排列 結果

41
二 、多樣形版

(一 )第 一組

圖 4.21為三 種形 版各十 二片 在 800 X 1500之 基板下 經系


統運算所排出 的 最後 結果,其運算 時間為 6.412 sec,板材 利
用率為 0.632。

圖4.18 第一 組形版 圖 A 圖 4.19 第一組形 版圖 B

圖4.20 第一 組形版 圖 C

圖4.21 第一 組形版 排列結果圖

42
(二)第 二組

圖4.28為六 種形 版各七 片在 800 X 1500之基 板下 經系統


運算所排出的 最後結 果,其運算時 間為 8.703 sec,板材利 用
率為0.671。

圖 4.22 第二 組形版 圖 A 圖4.23 第二組形版圖 B

圖 4.24 第二 組形版 圖 C 圖4.25 第 二組形版圖 D

圖4.26 第二 組形版 圖 E 圖 4.27 第二組形版圖 F

43
圖4.28 第二 組形版 排列結果圖

(三)第 三組

圖 4.34為 五 種 形 版 , 分 別 為 形 A一 片 、 形 B二 片 、 形 C三
片、形 D六片 、及形 E十四片,在 800 X 1000之基板下 經系統
運算所排出的 最後結 果,其運算時 間為 1.906 sec,板 材利用
率為0.741。

圖 4.29 第三組 形版圖 A 圖4.30 第三組形 版圖 B

44
圖4.31 第三 組形版 圖 C 圖4.32 第三組形版圖 D

圖4.33 第三 組形版 圖 E

圖 4.34 第三 組形版 排列結果圖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本研究是以二 維不規 則形材的排版 問題作 為研究,以提 高型材 的


使 用率及降低 原物料 的浪費為目標 ,主要 是提出一可行 的演算 法則來
提 供業界使用 。

本研究限制了 不規則 形由直線及圓 弧所構 成,在圓弧的 部份, 利


用 多段直線線 段來逼 進其圓弧,如 此一來 ,整個不規則 形便可 轉化成
較 容易計算的 多邊形 ,然後再經由 一連串 的啟發式法則 ,將這 些轉化
後 的多邊形, 一塊一 塊依序排列, 最後排 列出較佳的結 果。經 由本研
究 的進行,可 得知以 下幾點結論:

一 、本研究以 直線線 段來逼近原先 的不規 則形,經演算 而得出 之多邊


形,確 實可逼 近且 略 大於原 始之不 規則 形 ,經由 此逼近 ,困 難 的
不規則 形轉化 成較 易 於計算 之多邊 形, 不 但運算 容易且 可輕 易 對
圖形作 任何角 度之 移 動及旋 轉,最 後的 測 試結果 亦證明 可有 效 的
幫助其演算的 品質。

二 、由本研究 所發展 出來之程式, 包含一 些參數可供調 整,如 逼近角


度、Dmin值及 移動倍 率等,而其 數值設定 之多少會影響 其運算 時
間及最後之排 版利用 率,但運算 時間及排 版利用率是屬 於 TRADE
OFF問 題 , 其 中 取 捨 可 依 使 用 者 作 調 整 , 如 此 更 加 有 彈 性 , 也 可
符合所有業界 需要。

三 、由本研究所 發展 出來之程式,讀 取由 CAD所繪製輸 出之 DXF圖 形


檔案 ,不 但 完全 不失 真, 而在 輸 出時 亦同 樣為 DXF圖形 檔案 格 式
,經測試可 經由 AutoCAD來讀取所 運算出 來之結果,所以便可 直
接對其結果作 後續之 各項運用,提 高本研 究之價值。

四 、 本研究所 發展的 演算 法,經由 測試後 ,的確可解決 不規則 形材的


排版問 題,且 可解 決 多樣的 物件排 版問 題 ,所以 不管是 單一 種 形
版或多 樣的形 版, 皆 可在特 定或不 特定 面 積下排 列尋求 排版 結 果

46

五 、本研究所 發展的 演算法,經由 測試後 ,其排版結果 的確可 得到一


較佳且 快速的 解, 不 但原物 料基板 利用 率 高且所 需之運 算時 間 非
常的短 ,如果 不滿 意 所得之 排版結 果, 還 可調整 其中參 數, 來 得
出較佳之排版 結果。

5.2 建議

本研究是以二 維不規 則形材的排版 問題作 為研究,限制 了不規 則


形 由直線及圓 弧所構 成,而在過程 也遭遇 了一些問題, 所以再 此提出
了 一些方向供 未來研 究之用:

一 、本研究是 以二維 不規則形材的 排版問 題作為研究, 但為簡 化問題


,限制了不規 則形由 直線及圓弧所 構成,所以後續的研 究如能 對
納入所有的曲 線,而 不單僅以圓弧 為對象 ,如此便能更 加完備 ,
也能完全符合 所有的 需要。

二 、本研究是 以二維 不規則形材的 排版問 題作為研究, 而實際 上三維


的排版問題也 同樣存 在,如能針對 三維的 方向去探討,相信也 是
一個非常好的 研究方 向。

三 、本研究是 針對均 質的矩形原物 料板材 的排版問題, 而實際 上有些


原物料 板材並 非是 均 質的, 即其原 物料 板 材會有 破損或 中空 的 情
形,並 者並非 為矩 形 ,可能 為不規 則形 , 如家具 業所使 用的 原 物
料—木材 ,就 是 不規 則形 在未 經 裁切 下可 能有 些地 方 有破 損而 無
法使用,關於 這些限 制也是未來不 錯的研 究方向。

47
第六章 附錄

DXF檔案的整 體組織 如下:

z HEADER節 。 包 含 關 於 圖 面 的 一 般 資 訊 ,由 AutoCAD 資 料
庫 版 本 編 號 與數 個 系統 變 數 所 組 成, 每 一個 參 數 包 含 一個 變
數名稱與其相 關 聯的 值。
z CLASSES節。保留用 於應用程式定 義類別 的資訊,其 實例出
現在資料庫的 BLOCKS、ENTITIES 與 OBJECTS 節中,類
別定義在類別 層次中 永遠是固定不 變的。
z TABLES節。包含 下 列符號表的定 義:

‹ APPID(應用 程式識 別表)


‹ BLOCK_RECORD( 圖塊參考表)
‹ DIMSTYLE(標註型 式表)
‹ LAYER(圖層 表)
‹ LTYPE(線型表 )
‹ STYLE(字型 表)
‹ UCS(使用者座標 系 統表)
‹ VIEW(視景表 )
‹ VPORT(視埠規 劃表 )
z BLOCKS節 。 包 含 在 圖 面 中 構 成 每 一 個 圖塊 參 考 的 圖 塊 定 義
與圖面元件。
z ENTITIES節 。 包 含 圖 面 中 的 圖 形 化 物 件 ( 元 件 ), 包 括 圖 塊
參考(插入元 件 )。
z OBJECTS節。包含圖 面中的非圖形 化物件,所有不屬 元件或
符號表記錄的物件或符號表都儲存在此節中,
OBJECTS 節中 的項 目範例 為包含 複線型 式與群
組的字典。
z THUMBNAILIMAGE節。包含圖 面的預覽 影像資料。此節是
可選擇的。

若您使用了 SAVE 與 SAVEAS 指令的「選取物件」選項,所產

48
生 出 來 的 DXF檔 案 , 僅 包 含 ENTITIES節 與 EOF標 記 。 ENTITIES節 僅
包 含您選來作 輸出的 物件。若您選 取了一 個插入圖元, 則相對 應的圖
塊 定義便不會 併入輸 出檔案。

群組碼是用來 定義關 聯物件的類型,它的 值是一個整數、浮點 數


或 字串,詳如 下列群 組碼範圍表 7.1所示。

表 4.2提供群 組碼或群 組碼 範圍,以 及群組 碼值的敘述。 在表格 中, "


固 定 " 表示群 組碼固 定有相同的意 義。如 果某個群組碼 不是固 定的,
其 意 義便須依 上下文 而定。

表 6.1 群組碼 範圍表


碼的範圍 群組值類型
字串。(依據 AutoCAD 2000 中對 延伸符 號名稱

介紹,已將 255 字 元的限制拿掉 了。雖 然現在每
0-9
行 的 資 料 可 達 2049 位 元 組 , 每 行 位 元 組 數 已 沒

有精確的限制 。 )
10-59 雙精確度 3D 點
60-79 16 位元整數 值
90-99 32 位元整數 值
字 串 ( 至 多 255 個 字 元 ; Unicode 字 串 則 較 少
100

字 串 ( 至 多 255 個 字 元 ; Unicode 字 串 則 較 少
102

105 字串代表十六 進位( hex)控點值
140-147 雙精確度浮點 值
170-175 16 位元整數 值
280-189 8 位元整數值
300-309 隨機文字字串
310-319 字串代表二進 位資料 塊的十六進位 值
320-329 字串代表十六 進位控 點值
330-369 字串代表十六 進位物 件識別碼
370-379 8 位元整數值
380-389 8 位元整數值
390-399 字串代表十六 進位控 點值
400-409 16 位元整數 值

49
表 6.1 群組碼 範圍表 (續)
410-419 字串
999 註解(字串)
1000-1009 字Same limits as indicated with 0 code range.)
1010-1059 浮點值
1060-1070 16 位元整數 值
1071 32 位元整數 值

50
表 6.2 群組碼 值敘述 表
群組碼 描 述
-5 APP:持續反應器 鏈
-4 APP:條件運算子 ( 僅與 ssget 配合使用 )
-3 APP:延伸資料( XDATA)保 護識別碼 ( 固定)
-2 APP:元件名稱參 考 (固定)
APP:元件名稱。 每 開啟一次圖面 ,名稱 就變更一次。
-1
不儲存(固定 )
0 文字字串表示 元件類 型(固定)
1 元件的主要文 字值
2 名稱(屬性標 籤、圖 塊名稱 ...等 等)
3-4 其它文字或名 稱值
5 元件控點;至 多 16 位數的十六進 位文字 字串(固定)
6 線型名稱(固 定)
7 字型名稱(固 定)
8 圖層名稱(固 定)
DXF:變數名 稱識別 碼(僅用於 DXF 檔 案的 HEADER
9
節)
主點;即是線 或文字 元件的起點、 圓的中 心點 ...等等
10 DXF:主點的 X值( 其後接 Y與 Z值碼為20與 30)
APP: 3D 點(三個 實 數的串列)
其它點
DXF:其 它 點 的 X 值 ( 其 後 跟 著 Y 碼 值 為 21-28 , Z
11-18
碼值為 31-38) 的
APP: 3D 點 (三 個實 數的串列 )
20、 30 DXF:主點的 Y 與 Z 值
21-28、
DXF:其它點 的Y 與 Z 值
31-37
38 DXF:不為 0 情況 下的元件高程
39 不為 0 情況 下的元 件厚度(固定 )
40-47 浮點值(文字 高度、 比例係數 ...等等)
48 線型比例;浮 點數值 ;預設值適用 於所有 元件類型
重複的浮點值 。多重 49 群碼,會 出現在 內含可彎長度
資料表(如 LTYPE 資料表中的各 個虛線 長度)的圖元
49
群碼資料裡。 在第一 個 49群碼之前 ,固定 會出現一個7x
群碼,指定資 料表的 長度。
角度(以度數 輸出至 DXF 檔案, 輸出至 AutoLISP 與
50-58
ObjectARX 應 用程 式則為弳度)
60 元件的可見性;整數 值;空白或 0 表示 可見; 1 表示 不

51
表 6.2 群組碼 值敘述 表(續)
60 出現
62 顏色號碼(固 定)
66 跟隨元件 旗 號(固 定)
67 空間 Y模 型空間或 圖紙空間(固 定)
APP:識別視埠是 否 已打開但未顯 示在螢 幕上、非作用
68
中、或已關閉
69 APP:視埠識別號 碼
70-78 整數值,如計 數器、 位元旗號或模 式
90-99 32 位元整數 值
子類別資料標 記(具 字串形式的導 出類別 名稱)。因它
們是從其它具 體類別 所導出的,故 所有的 物件與元件類
100
別皆需要。相 同物件 的繼承鏈中, 子類別 資料標記將不
同類別所定義 出來的 資料區隔開來 。
控 制 字 串 , 其 後 跟著 "{<arbitrary name>" 或 "}"。 與 延
伸 資 料 1002 群 組 碼 相 似 , 除 了 字 串 以 "{" 開 頭 時 , 後
面可以接著一 個隨機 字串,解釋方 式則依 應用程式而定 。
102
其 它 少 數 允 許 的 控 制 字 串 為 "}" , 作 為 群 碼 的 終 止 符 號
。 除 非 在 執 行 圖 面 檢 核 作 業 , 否 則 AutoCAD 不 會 解 譯
這些字串。控 制定串 僅供應用程式 使用
105 DIMVAR 符 號表項 目的物件控點
擠出方向(固 定)
210 DXF:擠出方 向的 X 值
APP:3D 擠出的 方 向向量
220、 230 DXF:擠出方 向的 Y 與 Z 值
280-289 8 位元整數值
290-299 布林旗號值
300-309 隨機文字字串
隨機二進位資 料塊具 有如 1004 群 組碼般 相同的表示法
310-319 與限制:至多 254 個字元的十六 進位字 串,表示至多
127 位元組 的資料 塊
隨機物件控點 ;取 "近似" 為控點 值。在 INSERT 與
320-329
XREF 作 業期間不 會 被轉譯
軟式指標控點 ;指向 同一 DXF 檔 案或圖 面裡其它物件
330-339
的隨機軟式指 標。在 INSERT 與 XREF 作業期間會轉 譯
硬式指標控點 ;指向 同一 DXF 檔 案或圖 面裡其它物件
340-349
的隨機硬式指 標。在 INSERT 與 XREF 作業期間會轉 譯
軟式擁有者控 點;在 相同的 DXF 檔案或 圖面中,與其
350-359
它物件連結的 隨機軟 式擁有權連結 。在 INSERT 與

52
表 6.2 群組碼 值敘述 表(續)
350-359 XREF 作 業期間會 轉 譯
硬式擁有者控 點;在 相同的 DXF 檔案或 圖面中,與其
360-369 它物件連結的 隨機硬 式擁有權連結 。在 INSERT 與
XREF 作 業期間會 轉 譯
線寬 enum 值(AcDb::LineWeight)。被 當作是短整數 來
儲存和使用。 自訂非 元件的物件可 以使用 全範圍,但元
件類別僅在它 們的表 示式上使用 371-379 DXF 群組碼,
370-379
因 為 AutoCAD 與 AutoLISP 兩 者 都 固 定 假 設 370 群
組 碼 是 元 件 的線 寬 。這 樣 一 來 讓 370 的作 用 如 其 它 "通
用"元 件欄位 一 般。
PlotStyleName 類 型 enum( AcDb::PlotStyleNameType)
被當作是短整 數來儲 存和使用。自 訂非元 件的物件可以 使
380-389
用全範圍,但 元 件類 別僅在它們的 表示式 上使用 381-389
DXF 群組碼 ,其原 因與前述「線 寬」相 同。
字 串 表 示 PlotStyleName 物 件 的 控 點 值 , 基 本 上 是 硬 式
390-399 指標,但有不 同的範 圍,讓溯及既 往的相 容性問題更容 易
處理。當作是 「物件 識別碼」(DXF 檔案 中的控點)來
儲存和使用, 且是 AutoLISP裡 的特殊類 型 。自訂非元件
的物件可以使 用全範 圍,但元件類 別僅在 它們的表示式
390-399
上使用 391-399 DXF 群組碼,其 原因與 前述「線寬 」相
同。
400-409 16 位元整數
410-419 字串
DXF: 999 群 組碼表 示緊接的那一 行是註 解字串。執行
SAVEAS 功能 輸出 的 DXF 檔案 裡,不 包含此群碼; 但
999
OPEN 指令可 辨識它 們,並會忽略 註解字 串。可在您編
輯的 DXF 檔 案裡, 使用 999 群 碼併入 所需的註解
1000 延伸資料中的 ASCII 字串(長度 至多為 255 位元組)
1001 延伸資料的登 錄應用 程式名稱( ASCII 字 串長度至多為
1002 31 位元組)
1003 延伸資料控制 字串( "{" 或 "}")
1004 延伸資料圖層 名稱
延伸資料中的 位元組 資料塊(長度 至多為 127 位元組 )
1005
延伸資料中的 元件控 點;至多 16 位數的 十六進位文字
字串
延伸資料中的 一點
1010
DXF: X 值 (其後跟 隨著 1020 與 1030 群碼)
APP:3D 點

53
表 6.2 群組碼 值敘述 表(續)
1020、1030 DXF:某一點 的 Y 與 Z 值
延伸資料中的 一個 3D 世界空間 位置
1011 DXF: X 值 (其後跟 隨著 1021 與 1031 群碼)
APP:3D 點
1021、 1031 DXF:世界空 間位置 的 Y 與 Z 值
延伸資料中的 一個 3D 世界空間 位移
1012 DXF: X 值 (其後 跟隨著 1022 與 1032 群碼)
APP:3D 向量
1022、 1032 DXF:世界空 間位移 的 Y 與 Z 值
1013 延伸資料中的 3D 世 界空間方向向 量。
DXF: X 值 (其後 跟隨著 1022 與 1032 群碼)
1013
APP:3D 向量
1023、 1033 DXF:世界空 間方向 的 Y 與 Z 值
1040 延伸資料浮點 值
1041 延伸資料距離 值
1042 延伸資料比例 係數
1070 延伸資料具正 負號的 16 位元整數
1071 延伸資料具正 負號的 32 位元長整 數

54
參考文獻

1. 沈 泓 翰 ( 2003),「 以 多 邊 形 之 階 梯 形 在 平 行 邊 界 片 材 上 拼 排 的 方
法」,臺灣大 學機械 工 程學研究所 碩士論 文。
2. 辛 宜 芳 ( 2002),「以 CAD為 平 台 之 自 動 排版 系 統 使 用 基 因演 算法
」,中華大學 科技管 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3. 黃玟錫( 2001),
「不 規則物件排列 問題解 法之研究」,大葉 工 業工
程研究所碩士 論文。
4. Adamowicz, L. and A. Albano (1976), “Nesting Two- Dimensional
Shapes in Rectangular Modules,” Computer Aided Design, Vol. 8,
pp.27-33.
5. Adamowicz, L. and A. Albano (1976), “A Two-Stage Solution of the
Cutting Stock Probl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ol. 71,
pp.1086-1091.
6. Adamowicz, L. and A. Albano (1976), “A Solution of the Retangular
Cutting Stock Problem,” IEEE Transsction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Vol. 6, No 4, pp.302-310.
7. Anand, S., C. McCord, and R. Sharma (1999), “An Intergrated
Machine Vision Based System for Solving the Non-Covex Cutting
Stock Problem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Vol. 18, No. 6, pp.396-415.
8. Albano, A. and G. Sapuppo (1980), “Optimal Allocation of
Two-Dimensional Irregular Sarpes Using Heuristic Search Methods,”
IEEE Transsction on Systems, Vol. 6, No 5, pp.242-248.
9. Beasley, J. E. (1985), “Algorithms for unconstrained
two-dimensional guillotime cutting,”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Vol. 36, pp.297-306.
10. Bennell, J A., K. A. Dowsland, and W. B. Dowsland (2001), “The
irregular cutting-stock problem-a new procedure for deriving the
no-fit polygon,” Computer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28,
pp.271-187.
11. Biro M. and E. Borors (1984), “Nework flows and non-guillotine

55
cutting patter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16, pp.215-221.
12. Dowsland, K. A. and W. B. Dowsland (1992), “Packing Problem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56, pp.2-14.
13. Dowsland, K. A., S. Vaid, and W. B. Dowsland (2002), “An
algorithm for polygon placement using a bottom-left strateg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141, pp.371-381.
14. George, J. A., J. M. George, and B. W. Lamar (1995), “Packing
Different-Sized Circles into a Rectangular Container,”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84, pp.693-712.
15. Gomes, A. M. and J. F. Oliveira (2002), “A 2-exchange heuristic for
nesting problem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141, pp.359-370.
16. Grind, R.B. and T. M. Cavalier (1995), “A New Algorithm for the
Minimal-Area Convex Enclosure Problem,”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84, pp.522-538.
17. Hadjiconstantinou, E. and N. Christofides (1995), “An Exact
Algorithm for General, Orthogonal ,Two-Dimensional Kmapsack
Problem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83,
pp.39-56.
18. Ismail, H. S. and J. L.Sanders (1982), “Two-Dimensional stock
problem research,”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Vol. 1,
pp.169-182.
19. Israni, S. and J. L. Sanders (1979), “Performance Testing of
Rectangular Parts Nesting Heurist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Vol. 23, pp.437-456.
20. Jacobs, S. (1996), “On Genetic Algorithm for the Packing of
Polygo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84,
pp.645-661.
21. Lamousin, H. J., W. N. Waggenspack, and G. T. Dobson (1996),
“Nesting of Complex 2-D Parts Within Irregular Boundaries,”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 118,
pp.165-622.

56
22. Lutfiyya, H., B. Mcmillan, D. A. P. Poshyanon, and C. Dagli (1992),
“Composite stock cutting through simulated annealing,”
Mathematical Computer modeling, Vol. 16, pp.57-74.
23. Li, Z. Y., and V. Milenkovic (1996), “Compaction and Separation
Algorithm for Non-Cnvex Polys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84, pp.539-561.
24. Nye, T. J. (2001), “Optimal nesting of iregular convex blanks in
strips via an exact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Vol. 41, pp.991-1002.
25. Solly, S. (1986), “Optimal nesting of ganaral place figures-a Monte
Carlo heuristic approach,” Computers and Graphics, Vol. 10,
pp.229-237.
26. Stoyan, Yu. G., M. V. Novozhilova, and A.V. Kartashov (1996),
“Mathematical Model and Method of Searching for a Local
Extremum for the Non-Convex Oriented Polygons Allocation
Problem,”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92,
pp.193-210.
27. Ramesh B. A. and B. N. Ramesh (2001), “A generic approach for
nesting of 2-D parts in 2-D sheets using ganetic and heuristic
algorithms,” Computer Aided Design, Vol. 33, pp.879-891.
28. Tay F. E. H., T. Y. Chong, and F. C. Lee (2002), “Pattern nesting on
Irregular-shaped stock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ol. 15, pp.551-558.
29. Theodoracators, V. E. and J. L. Grimsley (1995), “The Optimal
Packing of Arbitrarily-Shaped Polygons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and PolynomiaTime Cooling,”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 125, pp.53-70.

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