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0

下编中国近现代史

为了趁机收回德国等国的在华权益,中国政府决定参战 。 1917 年,中国政府宣布与德国断


交,并于 8 月通过参战决议,主要负责供应粮食和劳 工。 “一 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
一参加了巴黎和会,并争取维护国家利益 。
(二)“二战”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1 )国际形势 。①第 一 次世界大战之后,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不满和仇视 。
② 1929 年到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向外扩张,转嫁危
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 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小国以保全自
己的利益 。④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法西斯对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世界各国联合起来
组成反法西斯同盟 。⑤ 自“一 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发展,“二 战”期间很多进行殖民的
宗主国自顾不暇,更加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
CZ )中国外交 。 “二 战”期间,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 。 全面抗战前期中国一方面对抗
日本, 一方面积极 寻求国际援助,但是因无必胜的把握,南京政府始终未对日 宣 战,而是采取
“苦撑待变”的策略以空间换时间 。 随着“二 战”形势的发展,法西斯国家损害了英美等国的
利益,中国逐渐开始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 在珍珠港事变后
不久,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对日作战大大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力 量。
总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是否参战的问
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 这些变化的依据来自对国家利益与国际局势的考 量 ,对中国现代史
的发展影响深远 。
[参考资料]
赵佳植编著 : 《 中 国现 代 外交史》 ,世 界 知 识 出 版 社 2 005 年版。

-…-[参考答案]
评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

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风暴席卷世界各地, 一 系列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 。 如
何处理同帝国主义国家、前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新兴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
不能回避的大课题,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 。
(一)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周恩来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的谈判中
首次提出的 。 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 五项原则是一个统 一 的整体,各项原则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其中最核心的内容
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
(二)评价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
上,中国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增进了中国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 树立了中国在国
际上的良好形象,也为中国的发展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做出了积极贡献 。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质上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 立 和主权 。 这五项原则,
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和 一 切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不仅反映了世界
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也适应了现代国际关系与发展的需要 。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与第二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 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
中的磋商与协调更加密切,共同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 中国继续向 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能及的援助 。 积极探索平等互利合作的新途径,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合作取得了新成果 。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了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
下,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确 立了在新世 纪发展相互关系 的基
本框架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 际
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参考资料]
钟声 : 《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扬光大 》 , 《人 民日报》2014 年 6 月 29 日 。

筒评“文革”后期的中国外交。 (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自主真题]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重大突破 。 (聊城大学 202 1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一)背景
(1 )国际格局的变化 。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美苏对峙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苏攻美守 的
局面出现 。美 国积极谋求改善中美之间的关系,以求遏制苏联 。 在亚非拉等广大地区,第
三世界国家也在争取独立与发展 。 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其争霸行为威胁到中
国的安全 。
(2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 毛泽东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形成并提出了 三 个世界划
分的理论观点 。 他认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 一世界,美苏以外的欧洲 、日本、 加
拿大等属于第二世界,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二世界 。 中国属于第
三世界,坚决反对霸权,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 。
(二)主要外交活动
(1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1 97 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以 压倒多数票数通过决议,恢
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中美关系缓和 。 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周恩来 总理同尼克松总统举
行了会谈,并于 2 月 28 日在上海发表了《 中美联合公报 》 ,宣布中 美双方依和平共处 五项原
则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 ; 声 明任何一 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 洋 地区谋求霸权; 美国政府
第一次公开正式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双方同意扩大中 美两国之间的了解,并为发展
贸易和科学、技术、体育、新闻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便利。
(3 )中日建交 。 1972 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 中日双方经过会谈,于 9
月 29 日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 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 。
(三)评价
总体而言 ,“文革”后期中国的外交趋势是外交关系正常化,这是 中国外交进步的表现。
一方面,“三大世界理论” 的提出 表 明了中国对世界局势有了科学 的判断;另 一 方面,中 国始
终坚持和平与发展,反对争霸,这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的体现;最后,中国与美日关
系的正常化, 与其他第 三世界国家关系的紧密化和联合国合法席 位 的恢复 等,均证明了中
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
[参考资料]
赵佳极编著 : (( 中 国现代外 交史》 ,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 5 年版。
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

论述新中国的外交内容。 (湖北大学 2 0 22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
(1 ) 三大外交政策 。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共中央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
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 边倒的外交政策 。 新政府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
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 一 切特权 。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下,
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在 1950 年与苏联签订了 《 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 》。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与
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此外,积极同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1953
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 1955
年 4 月,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3)20 世纪 60 年代的外交困局 。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也继续敌视新中
国 。 当时认为“美帝”“苏修”亡我之心不死,第 三 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所以要备战备荒,要
准备打仗,打大仗,打核战争 。 因此这个阶段实施“四面出击”“两个拳头打人”“世界革命”等
外交政策,导致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外交局面 。 中苏分裂与中美对抗
并存,中国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紧张 。
(二)外交关系正常化
(1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在联合国的合
法席位,包括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到恢复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
外交 。
(2 )中美关系缓和与中日建交 。 20 世纪 70 年代后,美国积极谋求改善美中关系,以遏
制苏联 。 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 1978 年底,中美两国发表《 中
美建交公报 》 ,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在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下, 1972 年日本
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 此外,中国同西欧、南太平洋、东欧及周边 一 些国家建立或恢
复了外交关系 。
(3 )“ 三个世界”理论 。 1974 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正式提出,美国、苏
联是第一世界,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是第 二世界,其余国家是第三世界 。 同年,邓小
平在联合国发言时,全面阐述了“三个世界”理论 。 “ 三 个世界”理论分析了当时的国际战略
态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指导 。
(三)改革开般以来的外交
(1 )外交政策的调整 。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
外交政策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进行了重大调整 。 针对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我
国在对外交往中,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
(2 )收回香港和澳门 。 在“ 一 国两制”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方努力,我国从英国和葡萄
牙手中收回香港和澳门,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

(四) 21 世纪的新外交
(1 )日益活跃于世界舞台 。 2001 年 6 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
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 《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
发挥了主导作用 。 2001 年 10 月,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
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上海共识”。 2001 年 12 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积
极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
(2 ) 一 带 一 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2013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
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
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 此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
系改革,稳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方位推进中
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使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
发展 。
[参考资料]
胡宗山 : 《论新 中 国外交的 不 同 形态、影响 因 素与未来转型 》 , 《 江 汉 论坛 》2015 年第 10 期。

(三)边海疆危机

论述中国近代海疆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 2 0 16 年历史学真题)

[参考答案]
中国是一个兼具海陆的复合型国家,但是传统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等观念使得中
国没有给予海疆问题充分的重视 。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海外扩张,中国的海疆问
题开始日益严重起来 。
(一)晚清政府统治时期的海疆问题
(1 )美国入侵台湾 。 1867 年,美国船员在台湾被杀,美国派遣海军攻打台湾,但遭到了
强力回击 。 美国攻台失败,转而支持日本侵台 。
(2 )日本人侵台湾与《 北京专条 》。 1874 年,日本设立“台湾事务局”,派遣海军攻台,清
政府派军援台,中日签订《 北京专约 》 (又称《 台事专约 》) 。 此次台湾事件引起了清政府内部
关于加强海防的议论,即近代史上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改变了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重
陆轻海”的国防战略思想,清政府下决心加快新式海军筹建的步伐 。
(3 )日本吞并琉球与西方列强染指南海 。 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并将琉球改为冲绳
县,使中国的海防问题加剧 。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染指南海诸岛,如 1883 年,德国间
谍船进入我国南沙、西沙海域,进行非法测量 。
(4 )法国封锁台湾海峡 。 1885 年中法战争中,马尾海战使得福建海军全军覆灭,同时法
军侵台,封锁台湾海峡 。 战后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
(5 )日本割占台湾及影湖列岛 。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
使中国的海疆问题进一 步加剧 。
(6 )日本侵占东沙群岛 。 1907 年,日本商人西泽吉次登上东沙群岛,占据岛屿,进行开
发,并将该岛命名为“西泽岛” 。 此后,中日双方经过谈判交涉,通过收买岛上物业的方式,于
1909 年将东沙群岛收回 。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岛再次为日军占领 。 抗战胜利后,东沙群岛
为中国政府接收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简述史迪威事件 。 (苏州科技大学 2018 年中国通史真题)


[参考答案]
1942 年 1 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 同
年 3 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 。 但双方
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等问题的不同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
(一)内容
Cl )史迪威要求蒋介石改组军队撤换部分军官 。 1942 年 5 月,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时,
史迪威痛感中国军队“劣等装备”“军火不足川愚蠢的指挥”及蒋介石的任意干预带来的不良
后果,提出改革国民党军队计划,要求撤换国民党的某些中、高级军官,并要求美国政府对蒋
介石施加压力 。蒋介石 除答应对个别军官进行“撤查”外,对史迪威的要求均未同意,史蒋矛
盾加剧 。
(2 )美国援华物资的分配权。对于史迪威控制援华物资的分配权,蒋介石 一 直也是不
满意的 。 这个问题的矛盾首先在美国空军调运问题上暴露出来 。 缅甸失守后,中东局势又
由于德军的进攻而随之紧张,美英联合参谋委员会“不经预告”就把原来支援中国战区的重
轰炸机和运输机调往埃及助英作战,削减了对中国战区的空运吨数和作战力量 。 蒋介石非
常不满,认为这是“无视中国利益” 。 特别是史迪威要求蒋把包围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部 队
调往前线抗战,主张把美援物资分配给八路军在内的所有抗日部队,更引起蒋的忌恨 。
(3 )中国战区最高军事指挥权问题 。 1944 年夏,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之下,国民党战场
出现了大败退,美国政府担心影响美军在太平洋方面作战的胜利 。 1944 年 7 月 6 日,罗 斯
福电告蒋介石,要求由史迪威指挥“统帅中美一切军队,授以全责与全权,以调度和指挥必要
的行动而阻遏敌军的深入” 。 同时派出美军观察组(又称迪克西使团)赴延安 。 派遣美军观
察组访问延安,这无疑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不满 。
(二)结果
在蒋介石再三要求下,美国将史迪威撤回国 ,史迪威 于 1944 年 10 月 22 日离开中 国 。
“史迪威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标志,从此美国对华政策转向扶蒋反共 。 从历史来看,
史迪威客观地观察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为维护国共合
作,推动联合抗日所做的工作,对中国和世界人民 的反法西斯战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参考资料]

|…-
韩许 : 《“史迪威事件 ”研究》 ,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 位论文。

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湘潭大学 2016 年中国史


真题)

[自主真题]
试论述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 (北京师范大学 20 21 年历史学真题)

抗 美 援朝 运 动的主要 内 容和意义 。 (湖南师范大学 202 1 年中 国史真题)

简述抗美援朝决策与意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真题)

抗美援朝战争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1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抗美援朝的经过及意义 。 (西南大学 2021 年中国史真题)

论述 抗美援朝的意义及影响 。 (湖南师范大 学 20 1 6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1 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爆发 内战, 美国 为维护 其在 亚洲的 霸权 地位而派 兵入侵朝鲜 ,
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

支持韩国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攻 。 与此同时,美国命其海军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干涉中国内政 。 中国人民对美国的侵略行径感到义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进行抗美援朝
战争 。
(一)必要性
(1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是中国的外交策略 。 美国对于朝鲜的侵略违反了和
平的原则,是霸权主义的体现,中国理应对其进行反击;同时,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是团结以
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必须进行抗美援朝的战争 。
(2 )中朝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半岛内政,朝鲜
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美国在灭亡朝鲜后,很可能会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 。 因此,唇
亡齿寒,中共中央决定必须出兵抗美援朝 。
(3 )美国在侵略朝鲜时期对中国有所侵犯 。 美国出兵台湾海峡,阻挡人民解放军解放
台湾的进程;此外,美国在侵朝的同时,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侵犯了我国的东北领空,威
胁到中国的安全 。
(二)意义
(1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 自 1840
年以来的近代历史基本是一部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历史,但是在抗美援朝
战争之中,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与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作战,以
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完全现代化装备的美国侵略军,极大地震动了全世界,提高了中国
在国际上的威望 。
(2 )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 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上和军
事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战后恃强称霸 。 但是美国在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战败,遭到了惨
重的打击,这对亚洲和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极大的鼓舞。
(3 )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激发了 中 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抗美援朝战争的
胜利使得中国避免了美军对中国的进 一 步入侵,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同时抗美援朝战争是
得到人民拥护的正义战争,会激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积极性,从而剌激和促进经济增长。
(4 )为中国人民军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抗美援朝使中国人民军队经受了现代战争的
锻炼,特别是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依靠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的宝贵经验,中国的军队
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参考资料]
陶文钊: (( 中美关系史 》 ,上海 人 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

…-圃
论述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两国关系疆和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 ( 20 19 年
统考真题)

[参考答案]
(一)背景
(1 )美苏矛盾和攻守态势的变化 。 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趁机扩张军事实力,在美苏争
霸中属于攻势 。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外危机严重 。 因此美国寻求同中国的缓
和,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制衡苏联 。
(2 )中苏关系破裂 。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在中苏边境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和制造流
血冲突,甚至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致使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
(3 )中国寻求改变对美关系 。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
下编中国近现代史 都这
[参考资料]
张毅 : (( 中 苏互不侵犯条约谈判 与 1932 1937 年的 中 苏关系》 , 《近 代 史研究》2016 年 第 2 期。

…- [参考答案]
论述 1937-1945 年苏日、苏中关系。 ( 20 17 年统考真题)

(一)苏联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在东亚的侵略与扩张危害苏联的利益,苏联根据国际形势对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政
策 。 在“ 二 战”初期,苏联为了避免过度剌激日本导致东西两线作战,针对日本的挑衅主要采
取退让政策以维持和平 。 “二 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苏联转而向日本发起进攻 。
(1)1936 年,德日 《 反共产国际协定 》签订后,苏日矛盾激化,日军先后两次对苏联挑起
边境冲突 。 即张鼓峰事件与诺门坎事件,特别是 1939 年 5 月,日军在诺门坎向苏军发起挑
衅,遭到苏军的坚决反击,日军遭到重创 。 但苏联为了避免过度剌激日本,采取了退让政策,
未进 一 步扩大战事 。
(2)1941 年, 《 苏日中立条约 》签订,苏联承认伪“满洲国”,日本承认苏联实际控制外蒙
古,苏联得以将其远东的大 量 军队调往欧洲战场 。 同时为了避免刺激日本,苏联放弃了对
中国的军事援助 。 在取得日本的默许之后,苏联得以全力应付西线的战事,苏联与日本之
间取得了暂时的和平 。 此时日本转而实施“南进”战略 。
(3)1945 年,苏联根据 《 雅尔塔协定 》对日 宣 战 。 1945 年 2 月,苏联、美国、英国等签订
《 雅尔塔协定 》 ,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 3 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 同年 8 月,苏联对日宣
战并正式出兵中国东北, 一举歼灭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
(二)苏联与中国的关系
中苏在对抗日本侵略方面有共同利益 。 苏联对国共合作抗日起了 一定促进作用 。
(1)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 签订,苏联向中国提供军备等援助,
派出 军事顾问团与空军志愿队 。 这些顾问和 空 军志愿队来华后,对中国的抗战 事 业做出了
重要贡献 。
(2)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基本停止对华军事 援助 。 因为德国发动闪电战,使苏
联军队遭到强烈打击,苏军不得不全力与德军作战 。 为了避免东西作战,苏联对日本采取
妥协政策,停止了对华援助 。
(3)1945 年 8 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缩短了抗战进程 。 但随后苏
联与中国签订的《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其中涉及的中东铁路和旅顺港等问题有损中国主权 。
总之, 1937 1945 年,中、日、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这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各国的国
家利益息息相关 。
[参考资料]
崔 建平: ((苏联 对 日 外 交政 策 研 究 0941 - 1956 门 , 吉林大学 2 0 10 年博 士 学位论 文 。

评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 〔 华东师范大学 2000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1949 年 12 月,为争取苏联的支持,毛泽东访苏,
同斯大林会谈中苏关系问题 。 1950 年 1 月,周恩来抵苏加入谈判, 2 月 14 日在莫斯科签订了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 中苏关于苏联贷款给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决定 》。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 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 。
下编中国近现代史

五、共和国政治史( 1949-1992)

简述《共同纲领》的内窑及意义 。 (内蒙古大学 20 1 7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简称 《 共同纲领 》。 1949 年 9 月 29 日在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共 7 章 60 条,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
个方面的内容 。
(一)主要内容
(1 )规定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 )确认国家保障人民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人身、居
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
(3 )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4 )明确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成分并存,在国营 经济 的领导下,分工合
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
(5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
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一 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
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
(二)意义
(1 )总结了我国新民主主义 革 命的经验,规定了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
以及各方面基本的方针政策 。
(2 )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蓝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定的建国纲领 。
(3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临时宪法作用,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

的大宪 章。
[参考资料]
钟俊生 、 杜志明、金万成 :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版。

-…-
史真 题)

[自主真题]
简述新中国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 ( 中国社会科 学院 大 学 20 1 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 西南大学 202 0 年中国史真题 )

论述新中国的建立和国际影响 。 (南 开大学 2019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随着 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取得胜利,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统治迅速分崩离析,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统一 战线不断发展壮大,这说明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
全国硕士研究生 入 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华人民共和国的时机和条件完全已经成熟,共产党开始了新中国建设工作 。
(一)新中国的建立
(1 )通过了 《 共同纲领 》 ,确立了新建国家的基本原则 。 从 1949 年 6 月 15 日至 9 月 17
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北平隆重召开了两次新政协筹备大会并通过了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组织法 机 决定定都于北平,确定了公元纪年、代国歌与国旗等 。 同时通过了具有临时宪
法性质的《 共同纲领 》。
(2 )组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会议选举以毛泽东为主席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会议还宣布将按照 《 共同纲领 》 的原则在全
国境内实施人民民主专政,将革命进行到底,并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
(3 )正式举行了开国大典 。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 一次会议,
宣布组建 中央政府的主要机构名单,并向各国 宣 布本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 一合
法政府 。 当天,还隆重举行了开国大典 。
(二)意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一百多年 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
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以及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正式结束 。
(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并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
渡 。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呈现出的 一 个特殊的革命阶段,
其鲜明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下 一 步就是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 新中国的成立,为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 。
(3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胜利,最
终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使中国出现了 一 个坚强领导核心 。 同时,一个全
新政权的建立,改变了以前列强凌辱的局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彻底终结。
(4 )标志着 一个东方大国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榈锁,取得了民族解放运动
的伟大胜利,解放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 中国革命的成功,一举改变了世界力 量 的对比,对
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来说,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行为,推动和鼓舞了
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
(5 )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伟大胜利 。 新中国成立充分证明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英勇的斗争得来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
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价值 。
[参考资料]
钟俊生、杜志明、金万成 : 《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政权巩固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
其意义 。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真题)
[自主真题 ]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 (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2 年中国史真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 暨南大学 2 02 1 年中国史真题 )

[ 参考答案]
(一)抗美援朝
(1 )概况 。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 。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毅然做出了“抗美援
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 10 月 19 日,彭德怀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 。 中朝军队经过 三 年浴血
下编 中 国近现代史

奋战,终于使这场战争以中朝军队和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 1 953 年 7 月 27 日, 美国不得不在


停战协议上签字 。
(2 )意义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住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保卫了世界
和平和中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提高了 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我国开
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二)镇压反革命
Cl )概况 。 1950 年 10 月 10 日,中共中央发出 《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 。 指示要
求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首先镇压那些罪大恶极、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作恶的反革
命分子 。 1 950 年 12 月起,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 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
动到 1951 年 10 月基本结束 。
(2 )意义。通过镇反运动,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
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
(三)土地改革运动
Cl )概况 。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的规定,从 1 950 年
冬天起在新解放区逐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土地改革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
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 。 土改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
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 到 1953 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2 )意义 。 土改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 经济上翻了
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四)三反五反运动
Cl )概况 。 1951 年冬在国家机关、国 营经济部 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的 三反运动 。 19 52 年 1 月 26 日,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中 开
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 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
19 52 年 10 月, 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结束 。
(2 ) 意义 。 纯洁了国家机关 ,对广大干部进行了 一 次阶级教 育 和廉洁奉公的 教育 , 提高
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威信;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
经济 的领导地位 。 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
[参考资 料 ]
赵付 科 :《新 中 国成立初期 中 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的历史经验 》 ,《社会主 义研究》20 11 年第 5 期。

论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披西藏的条件和办法。 (中央民族大学 2018 年中国 史真如

[参考答案]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就把西藏 问题
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之中, 至 19 5 1 年 1 0 月 , 达赖表示拥护中 共的 “十七条协议”,西藏终
于和平解放 。
( 一 ) 条件
Cl )军事条件 。 1950 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西南的云贵、四川等各省,毛泽东提出“进
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政策,第二野战军向西藏进兵,经过昌都之战打击了西藏分裂分子的
势力 。
(2 )政治条件 。 在军事准备妥 当 以 后 ,中共中央积极 谋求和平解决西藏问 题 的 政治条
件,通过书信和广播等形式与 西藏人民协商 。 经 过中 共 的协商 , 最后 制定 了 “十 项政策 ”, 其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中国史分册)

主旨是“和平解放,暂维现状” 。
(二)办法
Cl )强调西藏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外国侵略 。 西藏人民是中国人民的 一个不
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绝不容许任何外国分裂。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 。
(2 )以政治解决为主,充分协商。双方通过谈判,签署和平解放西藏的《 十七条协议 》 ,人
民解放军进藏,西藏回归祖国大家庭怀抱,实现了国家统一 。 解放西藏是大政方针 。 但考
虑到国内外各种因素及西藏当地的特殊情况,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尽量减少战争
对西藏地方可能造成的破坏,进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3 )坚定目标,改革西藏地方社会制度,造福西藏民族和当地百姓。改革西藏落后的社
会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是 中 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任务,这也是西藏民众和西藏地方发展
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是世代遭受落后制度压迫和剥削的百万农奴的福音 。
(4 )慎重稳进,调查研究,商量办事,大多数人同意 。 由于解决西藏问题的复杂性,在解
放军进军西藏之初,中共中央曾计划由新疆、青海和四川 三 路进军的方案,但最后选择了由
四川入藏 。 为此,西南军政委员会还特地成立先遣 队,调查情况, 宣传政策,为解放军 的进军
提供保障 。
[参考资料]
张云: 《 和平解放西藏与中央治藏 政 策的理论和实践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1 年第 2 期 。

论述镇压反革命的影响 。 (黑龙江大学 2016 年 中 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陆地区还有部分反革命残余势力存在,他们通过抢劫、造谣、刺杀
等方式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安全,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经济建设 。 为此,共产党于 1950 年
3 月发出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指示,进行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它具有重要 的历史 意 义和深远
的影 响 。
(一)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镇反运动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一次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一 系列的政策,如发动
群众,群众公审,区、县、乡代表会议的方针政策,使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
通过镇反,消除和摧毁了旧社会遗留 的残余反动势力, 广大人民主人翁 意识更加强化, 全国
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定和谐局面 。
(二)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镇反运动中,人民群众积极检举反革命分子,与反革命分子做斗争 。 这大大提高了群
众的政策水平和阶级觉悟,使广大群众树立了主人翁思想,分清了敌我界限,提高了群众对
人民政府与人民 民主专政的认识,从而更加拥护党的领导,万众一 心,众志成城地支持和帮
助党和政府进行镇反工作 。
(三)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统一 战线是 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 一 大法宝 , 要 想取得镇压反革 命运动 的胜利,
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 ,组织革命的统 一 战线 。 镇压反革命运动打破了关门主义、
保守主义和神秘主义,对民主人 士有意 地予以特殊的照顾和宽大处理,争取到了社 会 中间
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 主统一 战线 。
(四)积累了法律建设经验
镇反运 动中 基本贯彻了“合法、及时”的原则,执行了法 律规定的批捕、起诉 、审 判 各项
下编中国近现代史

程序 。 政府在法制建设上摸索出 一 些经验,并形成规章制度,例如颁发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惩治反革命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暂行组织条例 》等,为以后的法制建设积累了经验。
(五)为土改和抗美援朝提供了保障
土改、抗美援朝、镇反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三 大政治运动,不仅几乎同时开始,而且
是相辅相成的 。 镇反清除了恶霸、地主、特务等一 批阻挠土地改革的反动分子,增强了群众
进行土改的信心,保证了土改的胜利完成 。 镇反运动粉碎了反革命分子里应外合的企图,
巩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果实 。
[参考资料]
王 玉强 : 《毛泽 东 与新 中 国初期 的镇 反 运 动》 , 《史 学 月刊》2016 年第 3 期。

简述《论+大关系》的内容和意义。 (河北师范大学 2019 年中国史真题 )


[参考答案]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 论十大关系 》 的报告 。 它是探
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 一个理论成果 。
(一)主要内容
(1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 即将党内外、国内外 一 切积极的、直接的、间接的
因素全面调动起来,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2 )关于经济问题的五个关系 。 例如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
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关系,说明毛泽东在思考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
道路,特别是在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合理调整工业布局的同时,更多地发展农业、轻
工业,更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 第四、第五个关系,分别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
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对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问题,以便兼顾
国家、企业(合作社)和职工(农民)的利益,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 。
(3 )关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的四个关系 。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强调反
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
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处理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既不能高枕无忧,也不能以为还有
很多反革命,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予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在是非关系上,
既要分清是非,又要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应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
(的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毛泽东提出,中国对 一 切民族、 一 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
是照搬,而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反对照抄与机械搬用 。
(二)意义
(1 )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 毛泽东的 《 论十大关系 》充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初
步总结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取得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任务 。
(2 )为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 论十大关系 》 中的原则在中共八大时得
到了充分的重视,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探索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3 ) 《 论十大关系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参考资料]
胡新 民: 《 毛 泽 东与 〈 论十大关系 〉》 , 《党 史博采 》(上) 2020 年第 8 期。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中国史分册)

论述中共八大的内窑和意义 。 (内蒙古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


[自主真题]
中共八大的贡献 。( 武汉理工大学 2021 年中国史真题)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内容与影响 。(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

论述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 福建师范大学 2 0 16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1956 年 9 月 15 日到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在全
国执政之后召开的第 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党和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
(一)主要内容
(1 )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
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
(2 )提出了经济建设方针。明确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党的工作重点由革命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
(3 )提出了政治建设的方针。明确了要进一步巩固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官僚主
义,正确地对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阶层,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 。
(4 )提出了科学文化建设方针。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武装人民群众,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艺术方针,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5 )提出了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大国主义的外交政策 。
(6 )提出了党的建设方针 。主 张要用正确的思想纯洁党的队伍,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原
则,发挥党的群众路线等优良传统,发扬党内民主 。
(二)历史意义
(1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形势,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
(2 )中共八大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文化、
外交等正确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具体方法 。
[参考资料]
韦林 珍 、刘 长 征 : 《 中共八大的历史性 突 破与现 实 意义 》 ,《广西社 会 科 学》2007 年第 1 期 。

评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当代史真如


[自主真题]
1978 年中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年中国通史真题)

[参考答案]
{一)背景
“文革”结束之后,党面临拨乱反正的任务 。 197 7 年 2 月 7 日, 《 人 民日报》《解放军报》
《红旗》杂志联名发表了《学好文件抓好纲 》 的社论,提出“两个凡是”思想,即“凡是毛主席做
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这引起了不同人
的强烈反响, 酝酿成真理标准 问题大讨论 。
(二)经过
(1)1978 年 3 月,《人民日报》发表 了题为《 标准只有 一个 》 的 短 文,明确指出 : 真理的标
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

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如果把理论也当作标准,那就有两个标准,是不符合马克思 主义
认识论的 。
(2)1978 年 5 月,《 理论动态 》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 文,并被多家
报纸转载 。 该文的主要观点是 :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确 立理论
与实践统一 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无禁区,应该用科学态度来对
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
(3 ) 《 解放军报 》于 1978 年 6 月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了 《 马克思主义的 一个最
基本的原则 》一文,《人民日报 》同日转载 。 文章明确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本身要由实践
来检验,其正确性要由实践来证明 。 此外,还有一批理论工作者也发表了一批有分量 的文章。
(三)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 , 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如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逻辑
证明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关于“实践”范畴 。
(四)评价
(1 ) 真理标准问 题 的大讨论, 是一 场伟大的思想解 放运动 。 这场讨论为冲破“两个凡
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 成
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
(2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 真 正的 学术讨论开辟了道路,扫清了障碍 。 首先,表现 为
对高度政治化或单纯意识形态化的哲学的反省和清算 ,使哲学的研究无论在内 容上或方法
上力图走上独 立 的和学理化的道路 。 其次,开启了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从在“文革”中充当意
识形态宣传工具走向真正的学术研究的先河 。
[参考资料]
金邦秋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历 程 》 , 复旦大学 出 版社 20 1 7 年版 。

1•- 论述+-届三中金会 。 (内蒙古 大学 201 8 年中 国史真题〕


[自 主真题]
简述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历史意义 。 (暨 南大学 2022 年中国史真题)

简 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 意义 。(聊 城 大学 2022 年中国史真题 )

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 形 成的政治、思想、组织路 线 。 ( 中 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 0 21 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史真题)

论述十一届 三 中 全会 的背景与 意义。(湘潭大学 20 1 8 年 中国 史真题)

[ 参考答案]
1 978 年 1 2 月 1 8 日 至 22 日, 中共十 一届 三 中全会在北 京举行。 这次会议对国家建设
的意义至关重要,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中 国历
史上的 一个伟大转折点 。
(一)背景
。)“文革”结束后 , 当 时的中 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 ”的 错误方针,维护和坚
持“左”的错误 ,使党 和 国家 的工作出现在徘徊 中前进的局面 。
(2)1978 年真理标准 问题的大讨论, 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 一
届 三 中全会 的召开奠定了 思想基础 。
(二)主要内容
(1 )讨论了 关系 党和国家命运 的各项重大 问 题, 重新确 立了解 放思想 、 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2 )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
(3 )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发展,重视科学、教育 。
(4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 5 )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 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
(6 )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严肃党纪 。
(三)历史意义
(1 )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 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
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结束了 1976 年 10 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
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认真地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 。
(2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
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 十一届 三 中全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 立 了马克
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实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
[参考资料]
秦宣 : 《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历 史起点论析》 , 《马克思 主 义理论学科研究》2 0 18 年第 6 期。

l ……四· 论述-国两制的形成、主要内窑和意义 。 (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一)形成
(1 )最初设想 。一 国两制构想,来源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 1979 年中美建交,中国发
表《 告台湾同胞书 》 ,反对台湾独立,当年 2 月 1 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又提出尊重台湾的现
实和现行制度,公开发表了“ 一 国两制”的最初设想 。 1981 年叶剑英发表《 关于台湾回归祖
国实现和平统一 的方针政策 》 ,体现了 一 定的“一国两制”思想 。
(2 )初步体现 。 1982 年 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
第 一 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随后 1982 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中也将一国两制
的构想体现 。
(3 )正式确立 。 198 4 年,邓小平在同美国学者谈话时第 一 次使用“ 一 个中国,两种制度”
的说法,提出它适用于台湾和香港,同年 6 月在会见香港人士之时邓小平对“一 国两制”进行
了详细系统的阐述 。 1990 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与 1993 年《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
使得“一 国两制”思想实现法制化 。
(二)内容
(1 ) 一个中国原则 。 “一 国”是“ 一 国两制”的前提,“ 一 国”就是 一 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世界上只有 一个中国,在统一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现两种制度 。
(2 )两种制度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
台作为统一 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
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
(3 )设立 特别行政区 。 在港澳台设立特别行政区,它们具有高度自治,既是地方政府又
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政府,有 一定范围的自治权 。
(三)意义
(1 )“一 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2 )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大业 。 “ 一 国两制”的构想符合港澳台地区同胞的心愿,也
下编中国近 现代 史

符合大陆的利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 )保证了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进步,从而更加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
[参考资料]
赵春义 主 编 : 《一国两制概论》 , 吉林大学出版社 1 988 年版。

从历史的维度分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 武汉理工大 学 2021 年


中国史真题 )

[自主真题]
试述 “ 中华民 族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 伟 大飞跃”这一论 断。( 中国社会科学 院 大学 202 1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史真题 )

[参考答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执政理
念,也是新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的表达,它的核心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
福 。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根据 。
(一)历史依据
中华民族曾 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古代中国曾经出现文 景 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
局面,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力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这是我们民族自尊心
和自信心的来源,也是我们能再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依据 。
(二)现实根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依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 。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接
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也是
继续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依据 。
(1 )站起来 。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庄严 宣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彻底摆脱了近代以来被压迫和侵略的命运,获
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 立。 站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前提 。
(2 )富起来 。 1978 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集中力量解放生产力,发展
经济,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地区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特区到沿
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发区最后到内地的全面开放格局形成,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提升,中国经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都
是富起来的体现 。 富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经 济 基础 。
(3 )强起来 。 政治上站起来和经济上富起来之后,我国从十八大开始了综合国力方面
“强起来”的新征程 。 在这一 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国家建设要重点解决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成为建设强国的指导 。 强起来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 。
(三)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
工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
[参考资料]
王 蓓 : 《习近平有关凝心聚力论述的问题指向及其系统性》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 》20 21 年第 1 期。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 中国 史分册)

如何准备把握“四虫”的特征和本质?
[ 自 主真题 ]
试述“新四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真题)

[ 参考答案]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学习党史、新中
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即新四史。学习新四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和推进国家建设的必修课,也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
要求 。
(一)学习“四史”的主流和本质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并不是四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联系
着的整体。新四史分别有各自的主题和主线,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容交叉和逻辑关
联,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流和本质 。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主流就是我们党领
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从整体上看待“四史”,应该明确中
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发展前景必定是光明的,在学习“四史”的同时应注重提升自己
的科学理论水平,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二)把握“四史”各自的内容和特点
(1 )党史 。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自成
立 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 的征程,主要 内容是党 的不懈奋斗史、理论
创新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 。学 习党史是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础 。
(2 )新中国史 。 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记载了 1949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追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
历史 。 通过新中国史的学习,可以厚植爱国精神,激发人民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 。
(3 )改革开放史 。 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
史,记载了改革开放以来的 40 多年,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
验。学习改革开放史能够深化对于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 。
(4 )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记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它记载了社会主义
从空想至科学 、从理论至实践、从一国至多国 的伟大发展史 。 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
应该重点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握其实践性、创新性和发展性 。
( 三 ) 学习 “四 史”的 原 则和 方法
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到历
史的客观性,同时坚持辩证思维和整体性原则。
[参考资料]
王炳林 、 刘奎 : 《关于学习党史 、 新 中国 史 、改 革开放史 、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
导干1J 》2020 年第 8 期 。
下编 中 国近现代史

(六)共和国经济发展

论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


[自主真题]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的“不要四面出击”战略方针的历史背景 。( 湖南科技大学 2021 年中国史真题)

[ 参考答案]
{一)背景
(1 )社会经济秩序基本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
人民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在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的困
难局面得到初步改观。到 1950 年 5 月,物价趋于稳定,经济秩序基本恢复 。 国营经济也迅
速发展,取得了在市场上的领导权 。
(2 )社会经济中出现了新问题 。 在全国财经工作统一、物价趋于稳定后,社会经济生活
中出现了新问题,首先是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地主阶级还没有完全被推翻;其次,国
家财政状况并未根本好转,在胜利的形势下又积累了许多矛盾 。 在过去几个月纷繁复杂的
工作中,各地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偏差。党内在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上也存在
一些模糊认识。在新解放的城市里,发生了生产缩减、商品滞销、劳资纠纷增多、失业人口增
加、私人工商业者惶恐不安等现象。这些问题极大地妨碍了国家财政经济的改善工作, 1950
年 6 月,党决定召开七届 三 中全会,解决这些问题 。
{二)主要内容
(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 。 毛泽东在会上做了 《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
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在书面报告中提出全党、全军
的主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并提出了完成这 一 任务的 三
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 会议
还决定要做好土改、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改革旧有文化教育事业、救济失业人员、肃清反
革命、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整党八项工作 。
(2 )战略方针 。 七届 三 中全会确立了基本战略方针,体现在毛泽东的 《 不要四面出
击 》讲话中 。 毛泽东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强调必须团结工人、农民、小资
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推翻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斗争
到底 。
(三)影晌
会议的决议为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统 一
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动员、组织各阶层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恢复经济起了巨大作用。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物价的主要措施及真意义 。 (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

[自 主 真题 ]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稳定市场控制物价所采取的措施 。( 湘潭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 〉

[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经济秩序十分混乱,表现为市场不稳、物价猛涨,投机资本兴风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 · 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

作浪,这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 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 一 系列措


施来稳定物价 。
(一)主要措施
(1 )加强金融管理,制裁破坏金融的首要分子 。 政府明令禁止金、银、外币在市场流通,
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 。 同时,加强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它们置于国家银行的控制之下 。
(2 )调集、掌握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抛售 。 这是战胜投机资本的物质基础和最有效的经
济手段 。 针对各地投机资本家串通 一 气的情况,人民政府采取在各大城市同时抛售的办
法,以使投机资本家不能彼此呼应 。
(3 )加强市场管理 。 国家公布了 工 商业登记办法,未经核准者不得开业 。 建立交易所,
实行主要物资集中交易,禁止买空卖空 。 实行价格管理,禁止哄抬物价 。 管理物资采购,使
大批量 的物资采购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
(4 )统一 全国财政收支,重点是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包括公粮、关税、盐税
等,集中到中央,归中央财政部统一 调度使用,用于国家的主要支出 。
(5 )统一 全国物资调度 。 成立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委员会,所有仓库物资由政务院
财经委员会统一 调度、合理使用,使国家所有的重要物资从分散状态集中起来,变成有效的
力 量。
(6 )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 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 。 外汇牌价和外
汇调度由人民银行统一 管理, 一 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近期使用者外, 一 律存入
国家银行 。
(二)意义
(1 )巩固了新生政权 。 物价的稳定不仅改善了新中国的经济环境,也巩固了新生的人
民政权,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政府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
(2 )对新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 如加强金融管理,建立新中
国的金融运行机制、统收统支的财政集权制、贸易领域的集中管理等 。 这种因建国初期稳
定物价所带来的商业和财政金融管理集中统一 化,始于稳定物价,但并非只为了稳定物价,
而是在探索新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
[参考资料]
韩洲 : (( 建 国初期人 民 政府稳定物价 的思 考》 ,复 旦 大学 200 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沈翔 、 王鸿生 : 《建国初期稳定物价斗争的回顾》 , 《财经研究》1 9 81 年 第 3 期。

…- [自主真题]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提出的总路线的内窑及提出的原因 。 ( 湖
南师范大学 2 0 14 年中国史真题 )

简述三大改造内容与 意 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 0 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真题 )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 河北师范大学 20 1 7 年中国史真题 〉

简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和实质 。 (湘 潭 大学 2 0 17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 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 一 次对党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做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
{一)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 一 个过渡时期 。 党在这个过
下编中 国近现代 史 然也这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 三 大改造为两翼, 二 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
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
(二)提出原因
(1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的任务完成 。 经过稳定市场物价斗争和几次
大的政治运动,特别是经过“ 三 反”“五反”运动,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而
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虚弱的本质和孤立的境地也进 一 步暴露 。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
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
(2 )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巩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这就为进 一 步开展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创造了条件 。
(3 )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已有初步开展;在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的斗争中,国家采取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已有 一 半左右的资本主义工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进
而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
(4 )国营产值不断增多且超过私营产值 。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
位,成为支撑国家财政、稳定经济局势的主要力量 。
[参考资料]
逢 先知 、李捷: ((毛泽 东与 过渡时期总 路 线》 , 《党 的文 献》2001 年第 4 期。

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 (河北师
范大学 2 0 16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需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把农
业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总体而言,其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三
个阶段。
(一)改造过程
(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2 年,合作形式主要以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为主 。
1951 年 9 月,中共中央做出了 《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叫 ,强调组织起来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还制定了对于互助组和初级社的基本条件和分配形式 。 该决议的出台,开
始了农村互助合作运动 。
(2 )从 1953 年到 1955 年上半年,在大力发展互助组的同时,发展初级社,并试办高级
社 。 在各地的积极推动下,农村互助合作运动进行得十分热烈,截至 1955 年春,参加初级社
的农户占 60 % 以上,还出现了高级社 。
(3 )从 19 5 5 年下半年至 1956 年底,在巩固和扩大初级社的基础上,迅速发展高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掀起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二)经验教训
(1 )经验 。 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 特别是合作化高潮出现以前实行的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自愿与互利,说服、示范和国家帮助相
结合,边发展边整顿和巩固,既注意数量又注意质量,既反对放任自流又反对急躁冒进等做
法,都是很成功的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 · 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

(2 )教训 。 1955 年下半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掀起高潮后,对以往行之有效的一些正确方


针、原则、做法,没能始终如一地加以贯彻,在错误的反“右倾”的口号下,只追求数量和速度,
不注意质量,“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遗留下许多问题。
[参考资料]
陈国清: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急躁 冒 进原因探析 》 , 《 武 汉 大学学报( 人 文科学 版 ) 》 2005 年第

…-
6 期。

试析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l 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色、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湖南师范大学 201 5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20 世纪 50 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开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 一 场程度最深刻的变革,在短短数年内,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 三 大行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很快在中国大陆确立起来 。
(一)主要特色
(1 )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从处于社会主义萌芽状态的互助组,发展为半社
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终发展为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生产合作社的改造道
路,使广大农村内部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
(2 )手工业的合作化改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组织形式是从由于工业生
产合作小组、于工业供销合作社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则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
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
(3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主要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从低级
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进行改造 。
(二)意义
(1 )我国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使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阶级、各
社会力量在国家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论成为现实,有效地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
(2 )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取代私有制已占绝对优势,
社会主义公有制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 剥削制度在我国已基本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建立起来 。
(3 )调动了广大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局面 。
{三)教训
(1 )改造速度太快 。 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中共中央原计划为 15 年至 20 年,但在
各地数字大赶超的背景下,既有计划被废止,采取了以数字取胜的思路 。 一些地方甚至采
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挫伤了一些民众的积极性 。
(2 )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 。 由于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对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先进性缺乏认识与了解,片面强调公有制的意义,忽视了私
有制在一定条件下依然存在合理性这一 问题 。
(3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不够深刻 。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始终建立在公有制基
础上的计划经济 。 强调计划经济的先进性,照搬苏俄的经验 。
[参考 资 料]
恭 军 : 《 对“三大改 造”历 史必然 性的思考 》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 会科 学版) 》2004 年第 3 期。
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 擒~

简述“四马分肥”政策。 (湖南科技大学 2022 年中国史真题 )

[参考答案]
“四马分肥”政策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的利润分配原则,
是把资产阶级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 一 种手段,即通过有偿办法将资产
阶级的生产资料变为国有化 。 这项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一)基本内容
19 53 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年终实现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
和企业股东股息红利四个部分进行分配,因而称为“四马分肥” 。 四个方面在利润总额中所占
分配比例一般为:国家所得税一般为 30% 左右;企业公积金一 般占 10 % ~ 30% ;职工福利奖金
一般占 5% ~ 15 % ;股息红利(包括董事、监事 和经理、厂长的酬劳金 ) 一般占 2 5% 左右 。
(二)评价
(1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四马分肥”政策通过和平的方式对资产阶级进行赎
买,可以防止生产力的破坏,也限制了民族资本家的剥削,有利于 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
改造 。
(2 )不利于持续增加国家积累 。 随着生产的扩大,“四马分肥”政策使 资 本家所占剩余
价值仍会继续增长,不利于增加国家积累和进 一 步调动 工 人的积极性 。 19 5 6 年,全行业公
私合 营 以后,“四马分肥”政策为定息制度所代替 。
[参考资料]
史春林 : ((关 于“ 四马分肥 ” 三个主要问题的订 正 》 , 《中共党史研究》20 1 6 年第 8 期。

论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的影响 。 ( 苏 州 科技大 学 20 1 7 年中国通史真题)


[参考答案]
农业合作社是 19 5 2 年土改结束后,农村变更生产关系的 一 种形式,其 经 历了初级社到
高级社的发展过程,代表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产生了 巨 大影响 。
(一)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合作社成立后,土地、耕畜等主要生产资料归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广大农民
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了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 。 合作社在兴修水利、进
行农田 基本建设、采用农业机械抵御自然灾害 等 方面较好地发挥了集体 经 济的优越性 。 合
作社确实改变了过去分散的、落后的个体经 营 方式,解决了 一 些个体 经 营无法解决的矛盾
和问题,显示了集体统一 经 营 的优越性,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 。
(二)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摆脱经 济落后的局面,我国采取了 重工 业超前发展战略,因此必
须通过发展农业来支援工业化建设 。 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农民固定在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
农业生产,从而有效地阻止了农民进城,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保证了农业生 产 ,
支援了 工业化建设 。
(三)改善了农民生活
农民加入合作组织后,在国家的支持帮助下,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生产力水平不
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 。 同时,合作组织对鲸寡孤独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
靠的,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使其生活有着落、有依 靠。 对那些不够“五保”条件
的困难户也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尽最大可能保证所有农民生活条件的改 善。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
由于建社工作比较粗糙,有些社员入社不是完全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大势所趋,或由于
统购统销和物资供应对合作社的照顾,使农民觉得入社好办 事 ,因而勉强入社 。 还有 一 些
社在土地、牲畜、农具、林木问题的处理上,不符合互利原则,过急地将生产 资料作价入社,作
价又偏低,损害了中农的利益,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 。一 些地区甚至发 生 农民闹退社、 宰 杀
牲畜、变卖农具、砍伐树木等现象 。
[参考资料]
丁 俊华 : ((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农 业 合作社发展研究》 , 河南大学 2 0 1 4 年博士学位论文。

试述t 干人大会。 ( 河北 师范 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一)背景
1958 年以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受挫,国民 经 济遭到严 重 困难 。 党内 一 些干
部对当时困难的经济形势估计不足,对“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够坚决果断 。 1 96 1 年的调
整虽然取得了 一些成绩,但收效甚傲,整个国民 经 济的困难还相当严重 。 为总结 工 作中的
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加强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好国民 经 济的调整、巩固、充 实 、提
高的工作 。 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 中 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 工作会议,史称“七千
人大会” 。
(二)内容
(1 )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报告,初步总结了 19 5 8 年“大跃进”以来 工作中的主要
缺点错误,指出全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好调整 工作 。
(2 )毛泽东在会上做了 重要讲话,着重指出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在党内、党外充分发扬
民主,要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 对前几年
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承担了责任,做了自我批评 。
( 3 )周恩来在讲话中,分析了目前国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克服困难的主要
办法 。
(4 )邓小平在讲话中, 着 重讲了党的建设问题 。 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
度,要在全党恢复和坚持民主集中制 。
( 5 )会议前后中央还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盟别平反 。 还动
员全党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抓好国民经济的调 整 工作 。
(三)评价
(1 )大会比较实 事 求是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 经 验,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
评,这对于进一 步清理“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努力克服国民 经 济的严 重 困难, 发 挥了
积极作用 。 在此之后,国民经济调整进 一 步深入展开,党内外政治关系上的调 整 也进入 一
个新的阶段 。
(2 )大会也有若干重要缺陷 。 对几年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是在肯定“ 三 面红旗”的
大前提下,作为执行正确路线中的缺点错误进行的, 1958 年以来“左”的指导思想未能根本
触动;决定给几年中被错整的干部平反,却不给最大的冤案“彭德怀反党集团”案平反;过于
乐观地估计经济困难时期已经度过等。
[参考资料]
张丽 : 《七千人大会研究》 , 陕西师范大学 200 7 年硕 士 学位论文。
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

结合史实论述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


理论和实践 。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
[自主真题]
简述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 河北 师范 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 )

结合史实论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理 论与实践 。 (福 建 师 范大学

20 13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19 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 。
(一)《论十大关系 》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发表《 论十大关系 》 。 报告以苏联 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 这是中 国共产
党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 主义的道路的开始 。
(二)中共八大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大会
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 后国 内阶级关系和 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了既
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经济建设方针;对我 国在 “一五”期间形成 的高度
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的建
设社会 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的总路线 。 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 要 求改 变 我国 经济 、文化 落后状
况的普遍愿望 ;但是它忽视了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 调人的主 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
度,最终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四)“大跃进”运动
1 958 年,在全国范围 内开展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 “大跃进”的
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 “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 场运动最终难 以 为继 ,
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 。 从 1960 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的运动逐渐停止 。
“大跃进”运动说明 当 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 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 主义建
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 冒 进思想在建设中可能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
1 958 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大跃进”的产物,实际上是 一 场生 产关系的 “ 大跃
进”,企图通过人 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 共产主 义 。 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
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 预期的目标, 反而使社会主义 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 生 活
带来巨大灾难。
(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 96 1 年 1 月中 共八届丸中全会提出“八字方针”。它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
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 关系 ,巩 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 ,充实新兴产业和 短 缺
产 品的项目, 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 。 “八字 ”方针改变了 “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 、 高速度等
的错误做法,但对急于求成的“左”的指 导思想还没有彻底清算 ,对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认识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 中国史分册〉

不足,对工业生产规模过大、工业发展速度太快仍然认识不清。
(七)七千人大会
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七千人大会 。 会上,刘少奇代表中
共中央做了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 1958 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
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 。 七千人大会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历史的局限性,如会上对“三 面红
旗”仍是完全肯定的 。 因此,七千人大会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对错误的纠正,只能是初步的,
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指导思想 。
(八)八届十中全会
1962 年 9 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阶级、形势、矛盾问题,强调资产阶级复辟的危
险性,要求坚持阶级斗争 。 这样,就把社会主义社会一 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
大化和绝对化 。 它标志着党在这个问题上“左”的错误再度发展起来 。 八届十中全会结束
时,大会接受了 1959 年庐山会议的教训,提出不要因阶级斗争而放松经济工作 。
(九)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八届十中全会后,针对农村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账目不清等现象,在部分农村和城
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这次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
了 一定作用,但把各种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
使不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冲击 。
总之,从 19 56 年到 1 9 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 是党领导我 国 社会 主义建设在
探索中曲折发展的 10 年 。 其间,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
[参考资料]
魏礼群 :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 14 年
第 2 期。

……四· 论述 1956-1966 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教训II 。 (西北大 学 20 1 6 年


中国史真题)

[自主真题]
简述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采 。 (武汉理 工大 学 2022 年中国史真题)

简许大跃进运动 。 (湖南师范 大 学 2022 年中国史 真题)

[ 参考答案]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转入大规模 的社会主义建设,到 1966 年“文
革”前夕,中国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走过了 10 年的时间 。 其间,取得了经济、文
化、教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但也遭受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挫折,为国家
建设积累了 经验教训 。
( 一 )成就
(1 ) 工业生产有巨 幅增长 , 建立 了 独 立 的、比较完整 的 国民 经济体系 。 1966 年与 1 956
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 3 倍 。 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等旧
工业部 门都得到了充实提高 ;石油 工业 、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等 一 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
也走上 了 正轨 。 工业布局有了很大改善 ,原有沿海工业基地得到进 一 步 加强,广大内地和
边疆地 区也新建 了不同规模 的现代工业 。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规模宏大,获得成效 。 19 58 年至 1 96 5 年,全国
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 都这
用于治理淮河、黄河、海河等水利投资 136 亿元,大大提高了全国各大水系的防洪蓄水、灌溉
农田和供居民、工业用水的能力 。 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也大大增多了 。
(3 )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 到 1965 年,我国各类在校学生达 13120. 1 万人次,其中高
, 校学生 67.4 万人次 。 经过 10 年时间,国家 1956 年制定的 12 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目标
已 经基本实现,并开始着手制定新的 10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国防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了
显著成果 。 1964 年 6 月,我国中远程导弹试验成功,同年 10 月,自主研制的第 一 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 1965 年 5 月,核弹 空 投爆炸实验又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实质性地拥有了核
武器 。
(4 )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 在这 10 年间,电影放映单位、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
博物馆等文化单位数量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医疗方面,全国医院数 量 也在不断增多,并消灭
和控制了天花等多种恶性疾病的流行;体育技术水平进一 步提高,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胜 。
(二)经验教训
(1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
共产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点,必须及时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 必须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 善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
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量 力而行,使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
的发展,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
(2 )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健全和发展国家的民主生活,调动 一 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
义事业的发展 。 要严格地区分和正确地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敌我矛盾,要根据法
律程序予以处理;对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来解决,而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
形式来解决 。
(3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必须贯
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 责 相结合的制度; 一 切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
定,反对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又要防止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 。 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反对
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
[参考资料]
魏礼群 :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 0 14 年
第 2 期。

从工业区域布局的角度评述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三线建设。 ( 20 2 1 年


历史学统考真题 )

[参考答案]
三线建设是 20 世纪 60一 70 年代中国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的 一 场以战备为指导
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其对我国的 工业区域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一)背景
(1 )中国严峻的周边形势 。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环境处于冷战状态,中苏关系持续恶
化 。 1964 年 8 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
国南部地区 。 此外,印度政府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中印边境多次向我发动大规模的武装
进攻 。 面对这些现实,毛泽东提议,加强战备,进行 三 线建设 。
(2 )我国原有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 工 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 · 论述题 ( 中 国史分册)

分布在东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 。 这种工业布局在面对战争时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 工 业
处于苏联军事威胁之下,沿海地区的 工业区则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 。 面对这
种局面,我国从“准备大打、准备早打”出发,“要搞大后方”和“建立 两个阵地”进行部署,打算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设较为完 善 的国防工业体系 。
(二)内容
(1 ) 三 线区域的划分 。一 、 二 、 三 线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 一 线,中部地
区为 二线,后方地区为 三线 。三线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 青 海、宁夏等 7 省、自治
区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 等 四省的西部地区,这被称为大三 线,中部及
沿海地区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
(2 ) 三线建设的目标 。 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
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
( 3 ) 三 线建设的方针部署 。 为实现 三 线建设总体规划,党和国家制定了 一 系列方针政
策 。 国防 工业布局要坚决执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贯彻小型化、专业化的原则;国防
工业在基本建设中贯彻执行“山、散、洞”和“中、小、少”的方针;对搬迁项目要实行大分散、小
集中的原则 。 具体部署主要包括 三方面 : 一是在 三 线建设新的工厂,扩建部分工厂; 二 是把
一 线的重要 工 厂和配合后方建设所必需的 工 厂搬迁到 三 线; 三 是组织好全国的 工 业生产,
为 三线建设提供设备和材料 。
(4 ) 三 线建设的代表性成就 。 在 1964 年至 1980 年期间,国家在 三 线地区部署 1100 多
个中大型建设项目 。 包括钢铁、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教育等各个方面,重点是四
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 工业
基地等 。一 、 二线地区各省市部署了 一批本省的“小 三线”项目 。
(三)评价
(1 )积极方面 。 从 1964 年到 198 0 年,我国集中力 量建设西北、西南内陆 三线地区,改 善
了 工业区域布局,适应了现代战争的需要,加强了国防工业建设,在中国内陆 三 线地区初步
形成了科研、试验和生产的后方战略基地 。 此外, 三 线建设对开发内地资源,改变生产力布
局,促进内地 三 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
(2 )消极方面 。三线建设过分强调备战,贯彻“靠 山、分散、进洞”的方针,缺乏全面规划,
造成了投资浪费、收益低等缺点 。 且大规模开发对三线地区的环境也造成了 一定的破坏 。
[参考 资 料 ]
李彩华 : 《三线建设研究》 , 吉林大学出版社 2 00 4 年版。

1 ……E回· 论述邓小平 1975 竿全面整顿的重点、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 。 (福建师范


大 学 20 1 5 年中国史真题 )

[参 考答案]
1975 年,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 他根据毛泽东
关于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对铁路、钢铁工业、国防、科技文化、军队等进行
了全面整顿 。
(一)整顿重点
Cl )整顿铁路运输 。 由于“四人帮”的破坏,铁路运输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不少铁路干
线长期堵塞,直接阻碍着全国的工农业生产 。 邓小平首先选择对铁路进行 整 顿,调整各级
领导班子,初步稳定了铁路运输的秩序 。
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

(2 )整顿工业,重点抓钢铁工业的整顿 。 邓小平要求建立 一 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坚决同


派性做斗争,认真落实政策,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 经过整顿 , 工业生产由停滞下降变为迅
速回升,与上一年相比生产局面明显好转 。
(3 )对农业的整顿 。 邓小平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农业搞得不好,
会拉国家建设的后腿,并提出了要落实农村干部政策的正确主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4 )军队系统的整顿 。 邓小平指出军队整顿要做到增强党性,消除派性,加强纪律性,
并落实政策,安定团结和提高工作效率 。 邓小平还特别强调军队的政治思想建设,要求广
大干部战士像雷锋那样为人民做好事 。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军队建设明显加强 。
(5 )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整顿 。 邓小平对文艺工作进行了整顿,解放了 一 批被江 青
一伙诬为“毒草”而遭禁锢的影片 。 同时, 一批专家、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也被妥善安排了工
作 。 通过上述措施,基本扭转了教育、科技、文艺等部门的棍乱局面,工作有了新的转机 。
(6 )党的整顿 。 邓小平指出,“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只要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
各个方面的整顿就不难” 。 他特别强调 要反对派性 , 增强党性,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在此期间,还开始进行了组织整顿 。
(二)历史地位
1975 年邓小平进行的全面整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 它上承中共
“八大”路线和“文化大革命”前 10 年的正确发展趋向,是 20 世纪 60 年代前期整顿、 1972 年
周恩来主持的整顿的继续和发展;它下启十一届 三 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给当代中
国的历史进程起了开航辟道的作用 。
(三)现实意义
Cl )使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好转 。 邓小平对各条战线上的整顿,是在“文化大革命”的
大前提下,试图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的一次努力 。 它迅速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
性,有效地扭转了社会生活和经济工作的混乱局面,使 1975 年的形势明显的好转,国民经济
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为加速“文革”结束奠定了基础 。
(2 )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框架 。 十一 届 三 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 一 系列政策措施,
都与 1975 年的全面整顿有着一定的联系 。 如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全党全国工作
的大局等 。
“四人帮”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975 年底又发动了所谓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 使政治开始走向安定团结,经济刚刚回升的较好局面又遭到
破坏,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
[参考资料]
何 军 新 : ((1975 年全面整 顿研究》 , 华 中 师 范大学 2005 年 硕 士 学位论 文 。

……回· 论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内窑和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 20 1 8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一)背景
Cl )国际背景 。 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来的冷战格局结束,世界向着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 世界上各种力量
在重新进行分化组合,矛盾错综复杂 。 西方国家加紧了对原社会主义国家所在地区的争夺
和 渗透 。 一些发展 中 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的 一些国家抓住经济全球 化进程加快的时机 呈
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增长比较快 。 中国面临挑战和机遇、困难和希望并存的局面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 中国史分册)

(2 )国内背景 。 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 同时
政治形势稳定,社会安定团结 。 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的问题,在根深蒂固的
“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下, 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困惑,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
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各种质疑 。 这样就提出了能否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的重大问题。
(二)内容
(1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要 坚持党的十 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的路
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一百年不动摇。
(2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
是姓“社”的问题讨论 。 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现在要
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
(3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 发展经济必须依
靠科技和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4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 在整个改
革开放过程中,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坚决反对腐败 。
(5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才,按照“四化”标准选
拔人才进入领导层 。 要反对形式 主义, 学马列 要精,要管用 。
(6 )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 一个曲折的 发展过程后 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需要几代人 、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
(三)意义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 三
中 全会 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基本实践和 基本经验, 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
和束缚人们思想 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对我 国 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具有 重要
的现实指导意义, 开启了改革开放新 的 发展 阶段 。
[参考资料]
金民卿 : 《邓小 平“南方谈话”的重要价值和当代思考 》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 12 年第 2 期 。

论述改革开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黑龙江大 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


[参考答案]
1 978 年 , 党的十一届 三 中 全会确 立了 把工作 重 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的 基本路线 , 并
在此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一)改革开肢完成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自 1 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瓜分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经 过艰苦斗争建立了新中国 。 中华 民族从此重新
站了起来并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 978 年 改革开放 以 来,国民 经 济得到快速发展 , 我 们 用
几十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发达 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 。
(二)改革开放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寻 找适合中国国情的 发展道 路,让 马克 思 主义基本原理和
中 国具体实 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 中国共产党创 造性 地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
立 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 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
下编 中国近现代史

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三)改革开煎使中国人民迎来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
提升,人民 生 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四)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 巨 大的成就,国内生 产 总值不断上升,综合国
力不断提高,中国在政治、 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也越来越大 。
[参考资料]
本报评论员 : 《改 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一一 论习近平主席博整亚洲论坛主旨演讲 》 ,
《人 民日报 》20 1 8 年 4 月 11 日 。

二、民族工业与资产阶级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简述近代资本主义帝国对中国侵略的经济掠夺方式。 ( 西北师范大学 20 1 6
年中国史真题 )

[参考答案]
近代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 经 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 巨 额战争赔
款外,主要利用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 等 条约所赋予的特权,进 一 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一)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里,外国人利用不平 等 条约 享 有特权,控制 当 地 工 商、 金 融事业,甚至设立
租界,建成“国中之国”,令通商口岸成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地 。
(二)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等一系列经济特权
《 南京条约 》签订后,中国逐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外国廉价商品得以在中国市场上大
量倾销,排挤中国 工业品和手 工 业品,从而获取了高额利润 。 在外国人逐步控制中国海关
行政权后,中国海 关不仅不能起抵制侵略、保护民族经 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
经济侵略和政治控制的 工具 。
(三)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通商口岸开辟后,外国商品大量 进入中国内地,使中国成为资本 帝国主义列强倾销
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 。 此外,列强还直接在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垄断中国进
出口贸易 。《 马关条约 》签订后,列强获准在中国投资设厂,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向中国大量
输出资本,夺取中国的各项利权,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囚)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列强不仅勒索赔款 , 而且迫使中国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举借外债偿还赔款,从而扼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