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6

分 类 号: H195 单位代码:10183

研究生学号: 2020124013 密 级:公开

吉 林 大 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研究

A Study on Chinese Confusable Verb Error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作 者 姓 名:李泽平
类 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领域(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指 导 教 师:黄玉花 教授
培 养 单 位:文学院

2023 年 6 月

万方数据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研究

A Study on Chinese Confusable Verb Error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作 者 姓 名:李泽平
类 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领域(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指 导 教 师:黄玉花 教授
答 辩 日 期:2023 年 5 月 22 日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23 年 5 月 22 日

万方数据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吉

林大学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

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级别:☑硕士 □博士

学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论文题目: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研究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2023 年 5 月 22 日

作者联系地址(邮编):

作者联系电话:

万方数据
摘 要

摘 要

词语混淆是汉语习得中常见的偏误,易混淆词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
视。它立足于中介语语料,突破了本体同义词/近义词的限制,揭示了词语混淆
偏误的本质。但是目前针对具体国别学习者、具体汉语词类混淆的研究还比较少。
动词在词汇类型中的占有重要地位,韩国汉语教学也不断深入发展,因此针对韩
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偏误研究是有必要的。
本文以中介语理论和偏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韩语母语
者中介语语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分析,遵循“误用频率高”的原则确定了 65 组
韩语母语者易混淆动词,对其涉及到的 1456 条混淆偏误语例进行描写和分析。
运用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
分布特点、偏误类型、偏误原因等问题。本文包括如下六个部分:
第 1 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
现状、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 2 章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了 65 组易混淆动词,其包括单向混淆和双向混
淆两种混淆方向,一对一混淆、一对多混淆、多对一混淆和多对多混淆四种混淆
词际关系。归纳出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分布特点,主要包括:易混淆动
词词汇水平偏低,近义动词偏误和非近义动词偏误比重相当,以及同素单双音节
近义动词混淆中单音节动词误用偏误比例较高。
第 3 章从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音节角度入手,将偏误类型划分为单
音节易混淆动词、双音节易混淆动词和单双音节易混淆动词,其较多集中于语义
选择、语义重点、搭配对象和句法搭配四个方面上。
第 4 章从语义迁移和语法迁移的角度分析母语对易混淆动词习得的影响,发
现韩语词语的义域和义位、语言类型及词语的语法搭配都会导致韩语母语者汉语
动词混淆偏误的产生,解释了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特异性的原因。
第 5 章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习得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重视各类教辅资
料的撰写,重视教材词汇释义和课后练习的内容和安排,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
合和运用,对于解决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混淆偏误的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汉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易混淆词今后的研究角度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帮助丰富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理论和汉语词汇习
得理论,帮助汉语教师提高汉语动词教学效果,以及帮助韩语母语者更好地理解
和习得汉语词汇。

关键词:
易混淆词,韩语母语者,二语习得,动词,偏误

II

万方数据
Abstract

Abstract

Word confusion is a common error in Chinese acquisition, and the concept of


confusable word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interlanguage
corpus, it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noumenal synonym and reveals the nature
of word confusion and bias. However,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specific country
learners and specific Chinese word category confusion. Verb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exical types,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 South Korea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hinese errors of confusable verb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Based on the interlanguage theory and bias theory, this paper collects, selects,
collat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language corpu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in the global
interlanguage corpu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high frequency of misuse", the
research reidentifies 65 groups of confusable verb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and
describes and analyzes 1456 examples of confusable verb errors involved. By means
of errors analysis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ression,
distribution, types and cause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confusable verbs in Chinese.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definition of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methods and
corpus sources of this paper.
Chapter 2 according to certain criteria, determines 65 groups of confusable verb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nfusion directions—— one way confusion and two way
confusion. And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confusion relationship —— one to one
confusion, one to many confusion, many to one confusion and many to many
confusi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nfusable verb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vocabulary level of confusable verbs
is low, the proportion of bias errors between near-sense verbs and non-near-sense
verbs is equal, and the proportion of misuse errors of monosyllabic verbs is high in
the confusion of monosyllabic and disyllable near-sense verbs.
III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hapter 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llables of Chinese confusable verb error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divides the error types into monosyllabic confusable verbs,
dissyllabic confusable verbs and monosyllabic and dissyllabic confusable verbs,
which mainly focus on semantic selection, semantic emphasis, matching objects and
syntactic collocation.
Chapter 4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other language on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onfusable 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transfer and grammatical
transfer, and finds that the semantic domain and sememe of Korean words, language
types and grammatical matching of Korean words all can lead to the confusion and
errors of Chinese verb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It also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specificity of Chinese confusable verb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Chapter 5 puts forward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verbs
for Korean native speakers. It holds tha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writing of various
teaching material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ocabulary and th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 of after-class exercises in textbooks,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fusion and errors of Chinese verbs of
Korean native speaker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ults of this paper,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er own views on the future
research of Chinese confusable word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help enrich the theory of confusable words in
Chinese interlanguage and the the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help Chinese
teachers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hinese verbs, and help Korean native
speakers understand and acquire Chinese vocabulary better.

Key words:
confusable words,Korean student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verb,errors

IV

万方数据
目 录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1.2 研究对象界定 ...................................... 3

1.3 研究现状 .......................................... 3

1.3.1 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研究 ..................... 3

1.3.2 汉语易混淆词习得研究 ......................... 5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8

第 2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分布特点 ........... 10

2.1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确定 ..................... 10

2.1.1 确定标准 .................................... 10

2.1.2 词语混淆语料筛查 ............................ 10

2.1.3 确定词表 .................................... 11

2.2 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混淆表现 ....................... 13

2.2.1 单向混淆与双向混淆并存 ...................... 13

2.2.2 混淆词际关系多样 ............................ 15

2.3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分布特点 ................. 21

2.3.1 易混淆词词汇等级偏低 ........................ 21

2.3.2 近义动词混淆和非近义动词混淆比重相当 ........ 21

2.3.3 同素单双音节动词中单音节动词误用偏误较高 .... 22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 23

3.1 汉语单音节动词混淆 ................................23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1 语义选择偏误 ................................ 23

3.1.2 语义重点偏误 ................................ 25

3.2 汉语双音节动词混淆 ............................... 27

3.2.1 语义选择偏误 ................................ 27

3.2.2 搭配对象偏误 ................................ 30

3.3 汉语单双音节动词混淆 ............................. 33

3.3.1 语义重点偏误 ................................ 33

3.3.2 句法搭配偏误 ................................ 35

第 4 章 母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影响 ........... 38

4.1 语义迁移 ......................................... 38

4.1.1 义位误推 .................................... 38

4.1.2 义域误推 .................................... 40

4.2 语法迁移 ......................................... 42

4.2.1 语言类型误推 ................................ 42

4.2.2 搭配误推 .................................... 43

第 5 章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教学建议 ................... 46

5.1 对教辅资料撰写的建议 ............................. 46

5.1.1 汉语本体词典 ................................ 46

5.1.2 对外汉语教学词典 ............................ 47

5.1.3 汉韩对译词典 ................................ 49

5.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51

5.2.1 词汇释义 .................................... 51

VI

万方数据
目 录

5.2.2 课后练习 .................................... 52

5.3 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 53

5.3.1 运用多种教学法 .............................. 53

5.3.2 调整教学重难点 .............................. 56

5.3.3 培养自主辨析方法 ............................ 56

结语 .................................................... 58

参考文献 ................................................ 59

致谢 .................................................... 64

VII

万方数据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无论是汉语水平初级的学习者还是中
高级的学习者,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较多词汇混淆的情况。学界此前针
对这种词语混淆偏误的分析研究大多是从同义词/近义词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但是这种角度忽略了语际之间的对比分析,不能真正解决学习者词汇混淆的问
题:一方面,很多汉语同义词/近义词在学习者习得时并没有出现混淆;另一方
面,很多词语混淆现象无法用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对此张博(2007)提出了
易混淆词的概念。
易混淆词概念的理论基础源于美国学者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该理论认
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产生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的
一套中介语体系,这种语言体系处于变化当中,不断向目的语接近。其产生的原
因包括: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学习策略、训练策略以及交际
策略的影响。这一理论有助于探索汉语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
动词意义广泛,可以表示动作、状态、心理、能愿等语义内容,是所有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类别和范畴。汉语动词使用频率高,数量庞大,下位语义分类复杂,
涉及词目分布广,且存在较多差异细微的词对,因此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占据
重要的地位。李华、宋柔、黄志娥(2013)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统计发现,在汉
语学习者的词汇混淆偏误中,动词混淆的偏误数量最多,偏误比重较高,混淆情
况复杂且分布较广,对汉语学习者的表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易混
淆词的角度针对学习者汉语动词习得展开更多的研究。
此外,不同语言词汇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易混淆词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比
较大,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者在汉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易混淆词具有特异性,因
此针对具体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进行的语别化分析也是有必要的。韩语作为汉字文
化圈内的语言,具有相当数量的汉字词,但是其在具体义位和用法上和汉语词汇
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对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动词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对韩
语母语者的中介语语料进行检索时,发现其在动词使用方面存在如下偏误: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还有我对我的朋友介绍比赛的情况或者比赛的内容,他们听我的介绍
以后,他们也对棒球发生了兴趣。(产生)
(2)从小的时候,孩子愿意买手机。(想)
(3)再说我这个人很害羞,上课的时候一般不爱说话,老师让我发表的时
候,我的声音总是很小。(发言)
(4)他的家非常穷,不可以去学校,但是对我来说我的爸爸是骄傲的人。
(能)
(5)对我来说,不管流行什么运动,就坚持作是最重要的,为了健康和幸
福想帮奶奶作家务,跟爷爷聊更多。(做)
(6)而且专业课只有两节课,大多都有基础课。(是)
(7)中秋节也是韩国四大节日之一,中秋节的时候也是很多传统的游戏。
(有)
(8)睡觉了很长时间但是我还很累。(睡)
(9)第三天,终于来了返回的时间。(到)
(10)比如说,我们可以遇到语言障碍,也可以遇到囊中羞涩的情况。(可
能)
但是目前学界针对韩国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习得的研究,尤其
是易混淆动词的描写分析还不够全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
方法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理论和汉语词汇习得理论,
为汉语词汇的分析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思路。基于大规模中介语语料库
进行偏误分析,确定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分析归纳其混淆表现特点以及
偏误的类型和原因,可以呈现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混淆基本情况,丰富易混淆词
的研究方法,拓展学界针对具体词性、具体母语背景学习者在汉语词汇习得过程
中产生误用偏误特异性的研究内容,并为韩语母语者正确习得汉语动词和改进汉
语动词的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和理论指导。
此外,在实践方面,本文的研究还可以为汉语词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
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特点和偏误原因,根据韩
语母语者对于汉语动词不同的混淆程度,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和

万方数据
第 1 章 绪论

难点,找到更加适合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习得的教学方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和更加有效的辨析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对韩语
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混淆特点、混淆原因以及辨析方法的研究,也可以为动
词教学教材中有关动词内容的选择、词汇习得顺序的确定、词汇释义的方法,以
及汉韩对译词典和汉语易混淆词典撰写提供参考素材和依据,为提高动词词汇习
得和教学的效果出一份力。

1.2 研究对象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韩语为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及其习得汉语过程中产
生的易混淆动词。
张博(2007)提出:易混淆词是指站在中介语立场上,根据学习者对目的语
的理解和使用现实结合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其中既包括同义/近义词,
又包括语义联系较远的词。例如:
(11)冬天有一年中最后的季节。(是)
(12)市民应该用公交汽车。(坐)
从语法范畴的角度,可以将易混淆词划分为易混淆名词、易混淆动词、易混
淆形容词、易混淆虚词等。本文以其中易混淆动词为对象进行研究。在全球中介
语语料库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情况进行检索,统计出各个易混淆
动词的混淆语例数量以及混淆频率,据此对其偏误情况进行描写和分析。

1.3 研究现状

1.3.1 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研究

(一)易混淆词定义研究
一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与词汇辨析更多地关注于“同义词”、
“近义词”、“多义词”、“同形词”等内容,这些词基本上是从汉语内部词义
关系的角度出发的。但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发展和词汇辨析研究的深入,
学界发现这些词并不能包含学习者全部的易混淆词汇。学习者受到来自母语和汉
语两方面语言知识的干扰,而产生的一部分非近义词汇混淆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学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界的关注。闫德早(1987)较早地观察到了汉语中存在意义相近或不同、甚至完
全相反词的同译词,并成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郭志良(1988)、孟祥英
(1997)、赵兴,李英(2001)也都同意应适当宽泛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的词汇
辨析的教学范围,不必一以贯之地坚持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所划定的辨析范围。对
此,张博(2007)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易混淆词”的概念,认为在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语义关系较远或没有同义关系但第二语言学习
者却经常混用或误用的词语,都应属于易混淆词的范畴。自此,学界上开始将汉
语易混淆词的角度和方法从“同义词/近义词”的概念框架和研究视角中脱离出
来,并逐渐达成普遍的共识,为易混淆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使易混淆词的研究
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学界内有关易混淆词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研究范围宏观上不断扩展,微观上不断细致,为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的发展和
汉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易混淆词分类研究
张博(2007)将易混淆词分为七种类型:①理性意义基本相同的词,即狭义
的近义词;②有相同语素的词;③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④字形相近的词;⑤母
语一词多义对应的汉语词;⑥母语汉字词与对应的汉语词;⑦方言词与对应的普
通话词。但是,理楠楠(2011)认为后两类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只从字形、语音、
语素、同译和理性意义五个方面对易混淆词进行划分。程娟(2013)则分别从“误
用词”和“当用词”的语义联系和词际关系出发,将易混淆词划分为同义/近义
关系混淆、类义混淆和跨语义类混淆,以及“一对一”混淆、“一对多”混淆和
“一对多”混淆。此外,随着易混淆词概念在学界的不断发展,在张博的理论基
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选取单一角度来更加细致地划分易混淆词,例如:董雪
(2014)针对具体的词类,将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名词划分为读音易混淆词
和词义及搭配易混淆词;张亚奇(2016)和王央(2016)等人从意义的远近出发
将其划分为同义/近义易混淆词、远义易混淆词和反义/非同义/其他易混淆词。这
些学者在分类之后也都根据各类易混淆词的特征解释了混淆产生的原因,并给出
了相应的辨析方法和教学建议,为汉语易混淆词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对于汉语易混淆词的分类方式,学界的研究视角呈现出从宏观逐
渐过渡到微观的转变,并且逐渐向更加统一的划分标准和更加细致的分类角度方

万方数据
第 1 章 绪论

向发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分类交叉的情况,也可以减少研究、教
学和习得的困难。
(三)易混淆词确定标准研究
张博(2008)主要从易混淆词具有的“误用频率较高”和 “分布广泛”两
个特点出发,兼用“绝对混用频次”和“相对混用频率”进行衡量来确定易混淆
词的范围。徐雷方(2010)则基于中介语语料库中的混淆实例详细地分析研究了
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认定标准和混淆程度,他认为除了混淆偏误的数量外,混
淆率和对外汉语教师的认同度也是重要的确定标准,并提出应该区分混淆的误例
数和数量分布,即出现误用偏误的学习者的数量,以帮助提高认定标准的可信度。
程娟(2011)结合前人的观点和对汉语学习者习得心理动词混淆的实际情况分析
了易混淆词确立的五项标准——使用频率、分布的广泛程度、混淆误例数、认同
度和目标词与语义类中其他词语的关联性,并认为前两项是基本原则,而后三项
是重要的辅佐标准。目前学界中较多的学者,例如曹学林(2012)、付冬冬(2014)、
程晓潇(2015)等,对于易混淆词的确定主要采用张博(2008)“误用频率较高”
的标准。
此外,除了从量化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对误用偏误进行提取和确定外,在筛选
误用偏误时还应考虑偏误的性质和语例的性质——张博(2013)提出应依据误用
词和当用词的常用度等级,以及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实际水平,即发生误用的句子
中其他词语的常用度水平,来排除由于词汇量不足而导致的非混淆性词汇误用情
况。孙菁(2013)在确定易混淆词的过程中还将明确包含误用偏误但语义不完整、
模糊不清、涉及无关义项和同音词的句子剔除掉。
除了确定易混淆词汇范围以外,徐雷方(2010)和程晓潇(2015)还根据混
淆率的高低,兼顾等分原则和临近原则对易混淆动词进行混淆度等级划分,以帮
助进一步了解哪些动词是学习者极易混淆的、哪些动词是学习者较易混淆的。
由此可见,学界对于易混淆词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和细化,使易混淆词
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为对外汉语中易混淆词的习得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3.2 汉语易混淆词习得研究

(一)不同类别易混淆词习得研究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汉语易混淆词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分析汉语词汇习得偏
误的视角,逐渐摆脱同义词和近义词的研究框架,从中介语的角度,通过各种方
式来观察学习者词汇习得的混淆偏误,对词汇混淆的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为词
汇教学提供参考。但汉语易混淆词实际的混淆情况十分复杂,不同类别词的混淆
表现也各不相同,所以有很多学者分别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有学者出于语义范围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王保保(2009)、朴尚勋(2010)、
王央(2016)和周容存(2021)都对具有相同语素的易混淆词习得情况进行分析
并给出了针对性教学对策;石春燕(2021)具体研究了“怕”素易混淆词习得情
况。还有学者根据词汇教学等级大纲针对不同等级的易混淆词汇进行描写分析,
范丹宏(2018)研究分析了初级阶段的易混淆词习得,张文祯(2020)和徐鲁燕
(2018)基于 HSK 词汇大纲分别以五级和六级易混淆词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
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词类范围的角度进行划分,聚焦于某一具体词类内
部的混淆。刘春梅(2012)选取了七个名词性类后缀,分析了其彼此之间的混用
情况和混淆原因;曹雪林(2012)研究了易混淆形容词的特征和成因,张亚丽
(2020)则在此基础上以泰国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针对易混淆形容词的教学方
法;张亚奇(2016)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对学习者名、动、形典型易混淆词进行
综合的整理和分析;刘竹林(2013)发现了跨词类混淆这一特殊的误用现象,对
其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类型学视角解释了成因。
在单一词类易混淆词研究中,动词在研究过程中也备受重视,研究成果也在
不断丰富。有学者针对动词词义下的某一语义小类进行分析——张妍(2006)重
点分析了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混淆现象并提出了辨析方法;蔡北国(2010)分析
了动作动词混淆情况;张楠(2018)和武帆(2021)以能愿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
其混淆特征;孙菁(2013)和付冬冬(2014)分别分析了动词中变化义类和增量
义类动词的混淆情况;程潇晓(2015)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对五种母语背景的汉语
学习者在习得路径动词时表现出来的混淆偏误的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不同母语
对偏误产生的误推作用;鲁晓梅(2018)和林潞(2019)分析了易混淆心理动词
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也有学者选择某一组具体的、典型的混淆动词组进行偏误描
写和分析,例如:李超(2021)分析易混淆动词对“发展”和“发达”的习得情

万方数据
第 1 章 绪论

况;杨梦雅(2021)分析了泛义动词“做”“干”“搞”的混淆情况,通过个案
研究丰富了学界易混淆词研究的内容。
(二)不同国别易混淆词习得研究
出于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易混淆词偏误存在特异性,许多学者进行了国别
化的研究,针对某一具体母语背景来分析学习者易混淆词汇偏误的特征。
萧频(2008)是首个针对具体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分析易混淆词情况的,她利
用在印尼本土采集的中介语语料进行易混淆词分析;萧频、刘竹林(2013)在此
基础上分析了学习者母语对其词汇混淆偏误特异性的影响;赖玲珑(2014)通过
对泰国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泰国初中级学习者
易混淆词表;江菁(2020)分析了泰国学习者易混淆动词的特征和原因并提出了
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郭凯(2021)则基于具体语义类确定了 15 个泰国
学生变化类混淆词,对教学教材和词典编写都提出了建议;安小华(2015)和孙
芳丽(2021)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了老挝学习者汉语词汇的混淆范围和混
淆类型。萨仁其其格(2008)基于蒙古国本土学生的中介语语料分析了其汉语名、
动、形词汇的混淆情况;周琳、萨仁其其格(2013)基于中介语语料库进一步确
定了蒙古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的特异性;张连跃(2014)和黄琳(2019)也利用
语料库和对比法分析总结了英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的特异性,并对教材
的编排和教学的改进有提供了参考素材;谢宗旭(2015)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确
定了意大利学习者易混淆词的范围和类别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教学对策。谢红华
(2016)通过对法国学习者的书面写作作业中的汉语词汇混淆的分析,探讨了法
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词的混淆类型;芙蓉(2019)分析研究了阿拉伯语母语者汉
语易混淆词习得的特征,并发现在其混淆偏误中动词的偏误数量最多;婉婷
(2021)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埃及中高级学习者易混淆动词进行分析,针
对阿拉伯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词研究也由此逐渐丰富起来。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词汇习得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付娜,申旼京
(2010)以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提出易混淆词辨析的构组原则和构组方
案;之后,申旼京(2011)又系统地分析并揭示了韩语母语者特异性混淆词汇的
特征及母语对其的影响;胡勃(2013)和白新颖(2018)分别分析了韩语母语者
汉语易混淆虚词和副词的习得情况;金知奫(2013)、宋恒(2015)和颜湘(2017)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别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和孔子学院学生日常练习案例对易混淆词进行整体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是普遍存在语料规模不够充足的问题,且没有对混淆
词汇在性质上和水平等级上进行细致地划分和分析。
在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偏误分析方面,杨佳(2013)、石蕊(2019)、宿鑫
立(2021)和李鸿(2021)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心理动
词的偏误;金世颖(2016)具体分析了韩语母语者“猜测”类汉语动词的习得情
况;高媛(2018)基于语料库研究了韩语母语者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的偏误情况;
金云烈(2021)分析了韩语母语者汉语“知道”类动词的习得偏误。这些文章都
涉及到了对同类动词之间的混用情况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是
这些动词偏误研究大多只将混淆情况作为多种偏误中的一小类进行简单介绍和
分析,或从本体词义和对译关系这一单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忽略了这些词汇混
淆情况和成因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需要扩展研究思路,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
淆动词的偏误进行更加详尽细致和全面的分析。对于汉语动词习得的研究还多是
基于动词下某一具体下位义类,缺少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全貌的描写和
分析。此外,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整体研究数量总体偏少,研究方
法多是单独基于动态作文语料库、孔子学院学生的书面作业或主题明确的任务型
调查问卷,存在语料类型和语料年份有限的问题。
综上所述,有关汉语易混淆词的习得和偏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研究角度逐渐由宏观向微观过渡发展,关注于具体词义、具体等级、具体词性、
具体国别、甚至具体混淆词对的混淆现象,为汉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及
经验。但是仍有很多学者在分析词汇误用偏误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易混淆词的概
念,大多从本体的语义关系入手而忽视了学习者的母语对易混淆词的特异性影响
因素,使得易混淆词的习得研究相比于对外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习得偏误的研
究仍然不够丰富和全面,尤其是针对动词的研究,而国别化研究也多集中于欧美
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学习者,具体针对韩国语背景汉语学习者动词特异性易混淆
动词习得的研究不够充分。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本文主要借助两种研究方法:

万方数据
第 1 章 绪论

(一)基于大规模中介语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本文利用大规模中介语语料库资源丰富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以及语料中偏误
标注的可信度,通过在语料库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的情况进行穷
尽检索,统计易混淆动词的混淆语例数和混淆频率,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对易混淆动词的表现和分布特点进行描写,对混淆
偏误进行分类,并分析混淆产生的原因,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定提供参考。
(二)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中介语理论,对韩国学生在汉语动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的、规
律的混淆偏误进行系统地鉴别,对偏误的数量和比重进行统计,总结偏误的类型
并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据此来了解韩国学生者汉语动词的习得情况。易混淆词
是研究是从语际角度出发的,因此需要结合本体研究和对比研究,将汉语和韩语
的动词在义位、义域、构词方式以及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
异同,揭示学习者母语对其汉语动词习得的影响,更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者的动词
混淆偏误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习得和教学的重难点,并据此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
辨析方法和更有效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语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中介语语料共涉及到 1456 条,本文文中提及 168 条,主要来自全球
中介语语料库。

(二)韩语语料共 3 条,主要来自于국립국어원 표준국어대사전(国立国

语院 标准国语大辞典)。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分布特点

2.1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确定

2.1.1 确定标准

根据张博(2008)对易混淆词确定的标准,以及中介语语料的实际情况,本
文以“误用频率高”作为确定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标准。
徐雷方(2010)提出,混淆词以 8 个作为混淆语例数标准,既能有效地避免
数量分布上的孤例、少例现象,又能使易混淆词有一个适当的比重。在混淆频率
上,徐雷方(2010)以 10%和 20%作为界限将混淆词划分为低度混淆、中度混
淆和高度混淆,这是衡量一组易混淆词典型性和重要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本
文认为,当某组混淆词混淆语例的绝对频次大于等于 8,且绝对频率[1]大于等于
10%时,可以初步判定为易混淆词,这样既可以避免少例的情况的出现,又能够
保证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一定的数量和典型性。

2.1.2 词语混淆语料筛查

本文在全球中介语语料库中,搜索韩语母语者存在词语混淆偏误的中介语语
料,并从中筛选出属于动词与动词之间混淆的语例,提取偏误语料中的误用词和
当用词,统计各组混淆词组的数量和频率,并根据易混淆词的确定标准筛查符合
标准的易混淆动词组。
在混淆动词语料的筛查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当用词和误用词都是词单位,
判断标准为该词其在《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七版)或《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
等级大纲》(2021)中作为词被收录;另一方面,要保证当用词和误用词在混淆
偏误语例中所使用的义项为动词词性,判断标准为该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
(第
七版)中各个义项的词性标注。因此,本文排除了因错别字导致的混淆偏误语例、
跨词类混淆偏误语例和跨语言单位的混淆偏误语例。
最后,本文确定了韩语母语者易混淆动词词组共 65 组,涉及到汉语动词共

[1]
绝对频率=混淆词组的混淆语例数/该组误用词在语料库中的总混淆语例数×100%

10

万方数据
第 2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分布特点

78 个,涉及到汉语动词混淆偏误语例共 1456 条,并生成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


动词词表。

2.1.3 确定词表

表 1.1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统计表
序号 误用词 当用词 混淆语例 混淆频率

1 是 有 89 20%

2 想 认为 59 39%

3 回来 回到 56 58%

4 有 是 55 15%

5 在 是 45 18%

6 可能 可以 44 68%

7 会 能 41 48%

8 经验 经历 40 31%

9 有 会 38 13%

10 看 看见 34 27%

11 能 会 34 56%

12 愿意 希望 34 47%

13 以为 认为 33 26%

14 作 做 33 69%

15 吃 喝 30 53%

16 回来 回 27 28%

17 决心 决定 27 81%

18 去 回 26 18%

19 受 收 26 51%

20 在 有 25 10%

21 发生 产生 24 48%

22 走 去 24 44%

11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续表)
序号 误用词 当用词 混淆语例 混淆频率

23 可以 可能 23 29%

24 要 会 22 15%

25 经验 体验 21 16%

26 可以 会 21 26%

27 要 需要 21 14%

28 出去 去 19 58%

29 见面 见 19 48%

30 收 受 19 43%

31 知道 了解 19 33%

32 可以 到 17 21%

33 要 用 17 12%

34 好 喜欢 15 10%

35 看 见 15 12%

36 变 改变 14 42%

37 回去 回 14 56%

38 了解 理解 14 64%

39 满足 满意 14 82%

40 进去 进 13 54%

41 来 到 13 10%

42 说话 说 13 27%

43 达到 到达 12 41%

44 感到 感受 12 30%

45 经过 经历 12 39%

46 离开 分开 12 86%

47 发表 发言 11 69%

48 睡觉 睡 11 61%

49 得到 取得 10 23%

12

万方数据
第 2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分布特点

(续表)
序号 误用词 当用词 混淆语例 混淆频率

50 可能 能 10 15%

51 说 告诉 10 11%

52 忘 忘记 10 83%

53 用 坐 10 13%

54 愿意 想 10 14%

55 知道 认识 10 18%

56 当 成 9 15%

57 感到 感觉 9 23%

58 回去 回到 9 36%

59 入学 进入 9 82%

60 应该 会 9 13%

61 出去 离开 8 24%

62 见 见面 8 18%

63 看见 看 8 50%

64 理解 了解 8 73%

65 认识 了解 8 42%

2.2 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混淆表现

2.2.1 单向混淆与双向混淆并存

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混淆方向包括单向混淆和双向混淆两种。
单向混淆[2]是指汉语学习者只会将甲词误用成乙词,而不会或甚少将乙词误
用作甲词。例如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动词“离开”和“分开”时,“离开→分
开”混淆偏误的中介语语例共有 10 条,混淆频率为 86%,符合确定为易混淆词
的条件,而“分开→离开”混淆偏误的中介语语例只有 1 条,不满足确定为易混
淆词的条件,无法判定为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所以这两个动词属于单向

[2]
张博.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3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混淆,例如:
(13)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跟家人离开独自过日子,所以让我知道了以前不知
道的地方,还有让我感到很新鲜。(分开)
(14)虽然现在的使用时间不比以前上班时的长,但是我和互联网还是不能
离开。(分开)
通过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筛查,最终统计出单向混淆的词组有:
变→改变、吃→喝、出去→离开、出去→去、达到→到达、当→成、得到→取得、
发表→发言、发生→产生、感到→感觉、感到→感受、好→喜欢、回来→回、回
来→回到、回去→回、回去→回到、进去→进、经过→经历、经验→经历、经验
→体验、决心→决定、看→见、可能→能、可以→会、可以→能、来→到、离开
→分开、满足→满意、去→回、认识→了解、入学→进入、睡觉→睡、说→告诉、

说话→说、忘→忘记、想→认为、要→会、要→需要、要→用、以为→认为、应
该→会、用→坐、有→会、愿意→希望、愿意→想、在→是、在→有、知道→了
解、知道→认识、走→去、作→做,共 51 组,占总易混淆动词组的 78%。这类
单向混淆的汉语易混淆词组在数量上占主导,体现了韩语母语者对这些误用动词
的过度使用,而对这些当用动词多采取回避策略。
双向混淆[3]是指既存在一定数量的将甲词误用为乙词的情况,又存在一定数
量将乙词误用作甲词的情况。例如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动词“见”和“见面”
时,“见→见面”混淆偏误的语例共有 8 条,“见面→见”混淆偏误的语例共有
19 条,且两组混淆的频率皆大于 10%,都可以确定为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
词组,属于双向混淆,例如:
(15)然后那天,我去机场的中途见面到了一个女孩,她不知道她的家,所
以我跟她一起找她的家了。(见)
(16)现在她很忙,所以我常常见面不到她。(见)
(17)下个月,我回国所以我可以和我的姐姐见,我很高兴。(见面)
(18)从我们最先见的一天到今天,你一直帮助我写每天的日记。(见面)
通过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筛查,最终统计出双向混淆的词组有:
看↔看见、可能↔可以、了解↔理解、能↔会、收↔受、有↔是,共 7 对,14

[3]
张博.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4

万方数据
第 2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分布特点

组,占总易混淆动词组的 22%。这类双向混淆的汉语易混淆动词组数量相对较少,
但是误用词和当用词彼此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得韩语母语者对这两个动词在
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别不够熟悉。
此外,双向混淆的汉语动词之间,混淆数量并不是平衡的。例如“看”和“看
见”是一组双向混淆的易混淆词组,“看→看见”混淆偏误涉及到语例有 24 条,
但是“看见→看”混淆偏误涉及到的语例只有 8 条;汉语动词“可能”和“可以”
也是双向混淆的易混淆词组,但是“可能→可以”混淆偏误的语例数量是“可以
→可能”混淆偏误语例数量的两倍。

2.2.2 混淆词际关系多样

误用词与对应的当用词的数量关系和彼此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是对称的,通
过观察可以发现韩语母语者易混淆动词的词际关系涉及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
一和多对多四种混淆关系。
一对一混淆[4]即一个误用词只与一个当用词存在符合“误用频率高”的混淆
关系,一个当用词也只对应一个误用词。例如在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中,
“当”只作为“成”一个词的误用词出现,“成”也只作为“当”一个词的当用
词出现,涉及到的偏误语例共有 8 条,混淆频率为 42%,例如:
(19)可以说这是我生活的新篇章,因为从那以后我开始写文章,而且我当
了我的城市报纸的记者。(成)
(20)4 年后,她毕业的时候,她当了毕业生中的首席代表。(成)
通过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筛查,最终统计出一对一混淆的词组
有:变→改变、吃→喝、达到→到达、当→成、得到→取得、发表→发言、发生
→产生、好→喜欢、进去→进、经过→经历、决心→决定、看见→看、来→到、
了解→理解、离开→分开、满足→满意、入学→进入、收→受、受→收、睡觉→
睡、说→告诉、说话→说、忘→忘记、想→认为、用→坐、作→做,共 26 组,
占总易混淆动词组的 40%。本文发现,这类一对一混淆的动词普遍混淆频率也比
较高,属于高频易混淆词,占到了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组数近一半的数量,
应属于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易混淆动词辨析的重点。

[4]
张博.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5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对多混淆[5]是指一个误用词与多个当用词之间存在“误用频率高”的混淆,
多对一混淆[6]是指一个当用词与多个误用词之间的高频混淆。
韩语母语者汉语一对多的混淆动词组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误用词在用一
个义项上与多个动词之间存在混淆。这类一对多混淆的易混淆动词组内的误用词
和各个当用词大多为近义词的关系,并且也对译为同一个韩语单词。例如韩语母

语者受到韩语动词“느끼다”(感到;感受;感觉)的影响,在习得“感到”表

达“觉得;受到(影响)”这一义项时,会出现“感到→感受/感觉”的混淆偏
误,共涉及到偏误语例 21 条,其中“感到→感受”和“感到→感觉”的偏误语
料各有 12 例和 9 例,例如:
(21)特别是“鱼香茄子”让我们感到到家常菜的魅力。(感受)
(22)来中国以前我真没有想过将来的计划,可是在中国交了从世界各国来
的外国朋友,以及中国朋友,通过他们的交往,我每天可以感到新生活,接触新
思想,才意识到在人生重要的不是结果,重要的是过程。(感受)
(23)同学们也互相帮助,一起吃饭,所以我感到像家人一样,所以我有两
个家。(感觉)
(24)以前有时去学院,有时在家请教授学习,在这么正式的学校学习我感
到的难以表现出来。(感觉)
另一种情况是,误用词在不同的义项上与不同的动词之间存在混淆偏误,例
如动词“要”在表示能愿意义的助动词义项上与能愿动词“会”误用和“用”混淆,
涉及到偏误语例分别有 22 条和 14 条;而在表示“希望得到”的义项上会与汉语
动词“需要”,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21 条。例如:
(25)看到躺在路上的乞丐的时候有同情心的人要给他们一些钱。(会)
(26)如果你跟小李结婚的话,你的一生要不幸。(会)
(27)经理说了我的公司要像你这样善良有礼貌的人。(需要)
(28)去济州岛的话,因为没有门票费,就走着看风景,所以除了飞机票价,
住宿费等以外,不要追加费用。(需要)
(29)今天是国庆节,不要去上班,所以我答应她一起放风筝。(用)
(30)我的家在建大附近有多种多样的商店,所以不要去远的地方,还有主

[5]
张博.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
同上

16

万方数据
第 2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分布特点

要我自己逛街,有时候跟朋友一起去逛街买东西。(用)
一对多混淆的也同样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个当用词在同一个义项

上被多个词误用。例如,受到韩语动词“생각하다”(认为;以为;想)词义的

影响,韩语母语者在表达“对某人或者某事的某种看法或判断”这一意义时,会
出现“想/以为→认为”的混淆偏误,共涉及到偏误语例 66 条,其中“想→认为”
和“以为→认为”的混淆偏误语料各有 33 例,例如:
(31)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想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认为)
(32)本来,我一直想上海是在中国内,最好的城市。(认为)
(33)我找工作的标准:第一是我有感兴趣的工作,当然工资也很重要,但
是我以为第一次的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去冷门工作也好。(认为)
(34)我以为父母教育孩子,照顾孩子,孩子想做什么,就让孩子做什么,
这都是父母的义务。(认为)
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当用词在不同的义项上分别被不同的词误用产生了混淆
偏误。例如,汉语动词“经历”在表示“亲身见过、做过或遇到过”这一意义时,

对译韩语中的“경험하다”(经历;经验;体验)、“겪다”(经历;经过;经

验)和“체험하다”(体验)等动词,汉语动词“经验”同样可以对译为这些韩

语动词;而汉语动词“经历”在表示“通过某一过程”这一意义时对译为韩语中

的“겪다”(经历;经过;经验)和“거치다”(经过;经历),该些词同样可

以对译为汉语动词“经过”。因此韩语母语者容易产生“经验/经过→经历”的
混淆偏误,分别涉及到偏误语例 40 条和 12 条,例如:
(35)当初我想不起来了,不过我想了好几次才想起来在中国的时候经验过
的事情。(经历)
(36)我觉得看电影的好处是可以间接地经验多样的生活。(经历)
(37)我和她一起生活了 10 年的时间,中间发生过好的事,不好的事,经
过每件事以后我们的感情越来越好,现在变成不能分开的一个人,好象影子一样。
(经历)
(38)我经过的事虽然难过,但是让我觉得幸福和感谢。(经历)
通过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筛查,最终统计出一对多混淆的动词组

17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出去→离开/去、感到→感受/感觉、看→见/看见、经验→经历/体验、要→
会/需要/用、有→会/是、愿意→想/希望、在→是/有、知道→认识/了解,共 19
组,占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组总数的 29%;多对一混淆的动词组有:出去
/走→去、看/见面→见、理解/认识/知道→了解、经过/经验→经历、想/以为→认
为,共 11 组,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组总数的 17%。[7]这些一对多混淆和
多对一混淆的韩语易混淆动词组中的误用词和当用词,基本上还都具有义项较
多、词汇等级低、词汇常用率高等特点。
多对多混淆 [8] 即多个误用词与多个当用词之间混淆,这种混淆关系较为复
杂,但多是存在于同一语义场或同一动词下位类别中。韩语母语者主要有两组典
型的多对多混淆的汉语动词。
第一组为能愿动词“会、可能、可以、能、要、有、应该”之间的多对多混
淆,包括“会↔能”、“可能↔可以”、“可能/可以→能”,以及“可以/要/
有/应该→会”的混淆偏误,共涉及偏误语例 259 条,例如:
(39)宠物虽然不能说话,但可以和人沟通,有的宠物很聪明,会知道人的
想法。(能)
(40)我会跟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话,已经取得了 HSK6 级,大学英语 6 级而
且留学去过中国 3 年。(能)
(41)我想知道口语老师,阅读老师,听力老师等是否都可能说韩语。(可
以)
(42)可能听想听的音乐看想看的电影,电视剧。(可以)
(43)比如说,我们可以遇到语言障碍,也可以遇到囊中羞涩的情况。(可
能)
(44)每个国家都有不一样的文化,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文化的话可以引起很
多矛盾。(可能)
(45)我常常对他们说:“别担心,你们两个人一定可能找到工作。”(能)
(46)觉得一个人的人生没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或者没有一个自己很擅长的
东西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不可能让自己没有才能,没有特长。(能)
(47)以前我们去了济南的时候,我们打算去泰山,可是我们不可以去了,

[7]
一对多和多对一混淆的动词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重合的部分。
[8]
张博.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8

万方数据
第 2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分布特点

因为票已经卖完了。(能)
(48)因为我的汉语不太好,所以我不可以说汉语说得很流利。(能)
(49)如果有人问我意大利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当然可以回
答:“热情的意大利人,十分好吃的披萨和冰激凌。”(会)
(50)昨天我们考了,但是问题太难所有的同学们不可以做。(会)
(51)如果有人总是骗别人的话,别人不能相信他。(会)
(52)但是邮局没让他送礼物因为他的礼物是能坏的红薯。(会)
(53)可是跟朋友们一起去的话,不但不要拜托陌生人给自己拍照,而且可
以跟朋友们一起照照片。(用)
(54)我以为感冒是很小的病不要去医院。(用)
(55)比如说考试时,我不有紧张。(会)
(56)我想人是想的动物,因为大部分的动物没有想什么但是人们都有想。
(会)
(57)如果你不早点调整时差的话,你应该觉得更累。(会)
(58)最重要的事是去东大门买衣服以前,我应该在网上查我想买的衣服价
格。(会)
在以上例句中,“可能”和“可以”被当做多个词的误用词而出现,而“会”
和“能”都既被作为误用词出现过,也被作为多个词的当用词出现过,它们之间
的混淆关系和混淆方向如下:

图 2.1
从图 2.1 中还可以发现,“会”是该多对多混淆词组的“核心词”[9],即在
该多对多易混淆词组中与其他词混淆关系最多的词,其作为“能”的误用词,共

[9]
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9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涉及到偏误语料 41 条,作为“能”、“可以”、“要”、“有”和“应该”的
当用词,共涉及到偏误语料 123 条。与其存在混淆关系的汉语动词数量多,混淆
关系复杂,涉及到的混淆偏误语料数量也比较多。通过分析发现,汉语动词“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 3 个作为“能愿动词”的义项,在 HSK 等级大纲中
属于 1 级词汇;“能”和“可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只具有 1 个作为“能
愿动词”的义项,在 HSK 等级大纲中分别属于 1 级和 2 级词汇;“可以”在《现
代汉语词典》中具只有 3 个作为“能愿动词”的义项,在 HSK 等级大纲中属于
2 级词汇。由此可见,“会”无论是从词义的复杂性上看,还是从词汇水平和习
得顺序上看,都是汉语词汇习得的重要内容,也是混淆的焦点,应被当做对外汉
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讲解和辨析的重点。在教学时,应分阶段、分水平地仔细讲授
“会”的每一义项的内容,并在习得“能”、“可能”、“可以”等词时,多次
复现“会”的意义和用法并及时进行辨析。
第二组为趋向动词之间的多对多混淆偏误,韩语母语者在习得“回”、“回
到”、“回来”、“回去”、“去”这些汉语动词时,经常出现:“回来/回去
→回到”和“回来/回去/去→回”的混淆偏误,共涉及偏误语例 259 条,其彼此
之间的混淆关系和混淆方向如下:

图 2.2
从图 2.2 中还可以发现,“回”是该多对多混淆词组的“核心词”,其作为
“回来”、“回去”和“去”的误用词,涉及到偏误语料共 67 条,与其存在混
淆关系的汉语动词数量多,混淆关系复杂,涉及到的混淆偏误语料数量也比较多。
通过观察发现,汉语动词“回”不仅是常用汉语词汇之一,也是构成汉语动词“回
来”和“回去”的语素之一,与“去”同属于汉语趋向动词的同时,又可以搭配
构成复合趋向动词“回去”使用,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语义表达上存在差别。由
此可见,“回”是汉语趋向动词习得的重要内容,也是混淆的焦点,应被当做对
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讲解和辨析的重点。在教学时,应注意辨析同素单双音节

20

万方数据
第 2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表现及分布特点

之间的差别,辨析不同趋向动词所表达的方位含义。
综上所述,具有多对多混淆关系的词基本集中于某一具体的动词特殊小类
中,且多对多混淆词组中可能存在一个“核心词”,此概念的提出对于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帮助。

2.3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分布特点

2.3.1 易混淆词词汇等级偏低

根据《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大纲》的标准,观察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
淆动词的词汇等级发现,这些动词绝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汉语常用词范围内,多为
1-4 级的初中级词汇,共 76 个,占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总数的 97%。其
中 1 级词汇占比最大,共 41 个,占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总数的 52%。
此外,误用词和当用词为同等级汉语词汇的易混淆动词组也比较多,有 46
组,占总易混淆动词组的 71%。这类误用词和当用词在词汇水平和教材的安排顺
序上都比较接近,并且在习得后,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容易进一步增加了易混
淆词组的混淆频率,从而加剧混淆程度,导致了更深程度的“化石化”混淆现象。
由此可以说明,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偏误一定程度上受到词汇难度
和学习顺序的影响,因此在汉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处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
间的关系是有必要的。

2.3.2 近义动词混淆和非近义动词混淆比重相当

根据刘叔新(2011)从汉语本体词汇意义关系出发编撰的《现代汉语同义词
词典》(第四版),以及杨寄洲(2007)和王还(2015)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分
别编撰的《1700 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和《汉语近义词典》中所收录的同义词/
近义词词目,观察比较韩语母语者易混淆动词发现,65 对易混淆动词组中有 36
组属于汉语同义词或近义词,占全部易混淆动词组的 55%,有 29 组非近义动词,
占全部易混淆动词组数量的 45%,两者比重相差不大。这些词本应都该是学习、
讲授和研究的重点,但由于近义词概念在对外汉语中占据的主导地位,而使得非
近义的易混淆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由此可见,汉语本体动词之间的词义

21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系只是导致韩语母语者动词混淆偏误的原因之一,由此也可以再次证明从汉语
学习者中介语语料从出发考察学习者词汇混淆偏误情况并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必
要性和进步性。

2.3.3 同素单双音节动词中单音节动词误用偏误较高

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同素单双音节动词时出现的混淆方向上存在比较明
显的特征:该组动词混淆大多都是单向混淆,且大多数混淆词组中都是误用词为
单音节动词,当用词为双音节动词,例如:变→改变、忘→忘记、说→说话等。
这体现出了韩语母语者过度使用汉语单音节动词而回避使用汉语双音节动词的
倾向,该类混淆的偏误率比较高。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单音节动词一般比同素
近义双音节动词的词汇水平等级低,在记忆和使用上也比双音节有优势,导致学
习者对其具有相对较高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在汉语中,一般单音节动词比同
素近义双音节动词的词汇意义更抽象、在使用时的限制条件较多、搭配对象的范
围较窄,即整体的使用范围比较小,如果韩语母语者没有较好地掌握单音节动词
正确的使用条件和语境,便容易过度使用单音节动词而产生与同素近义的双音节
动词之间的混淆偏误。

22

万方数据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汉语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数量居多,本文从音节角度分析易混淆动词并
进行分类有利于把握相同音节动词当用词和误用词之间,以及单双音节当用词和
误用词之间的关系和特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包括单音节易混淆动词、
双音节易混淆动词和单双音节易混淆动词。

3.1 汉语单音节动词混淆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中共有 19 组单音节动词混
淆,即误用词和当用词都是单音节动词,占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组总数的
29%。汉语单音节动词受语素义的限制比较小,具有比较丰富的义项,在韩语中
也就会有较多的同译词[10],即汉语中不同的词语对译到韩语中的同一个词,学习
者容易受到其干扰从而产生语义选择和语义重点两方面的混淆偏误。

3.1.1 语义选择偏误

韩语同译词中并不都属于汉语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意义较远的同译词,容
易对韩语母语者产生干扰,使其在选择对译的汉语动词时产生偏误,进而产生语
义混淆的句子。
例如,韩语母语者在习得与汉语时间宾语搭配的动词时,会产生“来→到”
的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45 条,例如:
(59)我最近很忙,因为马上来韩国传统节日,就是春节。(到)
(60)去蒙古的时候就是快来夏天的时候,所以我很担心蒙古很闷热,但我
感到蒙古不仅凉快而且干燥,另外也没有那么多的虫子。(到)
汉语动词“来”和“到”的词汇意义差别较大,分别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
话人所在的地方”和“达于某一点”的意义。在与时间宾语搭配时,汉语中一般

使用动词“到”,但是在韩语中会更多地使用动词“오다”(来;来到),而韩

[10]
闫德早.同“译”词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87(2).

23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动词“오다”(来;来到)更常被翻译为汉语动词“来”,因此在习得汉语时

韩语母语者会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产成“来→到”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容易产生“走→去”的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24 条,例
如:
(61)以前常常走外边吃饭,最近我们都很忙,很长时间不能一起吃饭。
(去)
(62)回家以后他继续看书,他看着书吃饮,还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躺着看书
他每天反复这样的生活,他的视力越来越不好,所以他决定走医院看医生。(去)

汉语动词“走”和“去”对译到韩语中均译作动词“가다”(走;去),但

在汉语中这两个词的词义具有明显的差别,“走”表示“利用双脚进行移动”的
动作意义,而“去”和“来”相对,表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的趋向意义,
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没有辨析清楚两者之间的意义差别从而产生了混淆
偏误。
韩语母语者还存在汉语动词“有→会”的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18 条,
例如:
(63)以上是北京给我留下的一些印象,我相信在北京三年还有给我很多印
象,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会)
(64)趁这个机会我想跟老师说,您在韩国生活中应该有想念中国本土的味
道,到时候去那儿尝尝吧,您一定很满意。(会)
汉语动词“有”和“会”都具有丰富的义项,“有”的词汇意义包括“领有;
存在”、“发生”等,“会”的词汇意义包括“有能力做某事”、“善于做某事”、

“有可能做某事”等,这两个词分别对译为韩语“있다”(有;在)和“ㄹ/을 수

있다”(会;能;可以)。虽然二者在汉语中的词汇意义差别较大,对译到韩语

中的内容虽然也不完全相同,但由于具有相同的语言单位“있다”(有;在),

使韩语母语者在对译时容易产生混淆,进而对这两个汉语动词的词义也产生了混
淆,造成语义选择上的偏误。
韩语母语者经常在否定句中出现“要→用”的混淆偏误,共涉及到偏误语例
17 条,例如:
(65)我很喜欢住在南京大学校园里,嗯,去上课不要走得太远。(用)

24

万方数据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66)可是跟朋友们一起去的话,不但不要拜托陌生人给自己拍照,而且可
以跟朋友们一起照照片。(用)
汉语动词“要”可以表示“须要、应该”或“将要”的意思,在否定句中“不
要”在谓语动词前一般表示“禁止或劝阻”;而汉语用词“用”在否定句中一般
表示“需要”的含义,“不用”即“不需要、没有必要”的意思,因此不仅“要”
和“用”的词义内容差距比较大,“不要”和“不用”的词义也不相近。但是“不

要”和“不用”对译到韩语中为同一词组“필요가 없다”(不用;不要;不必),

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没有辨析清楚两词在否定句中的意义差别从而容易
产生混淆偏误。
除此之外,属于该类偏误的易混淆动词组还包括:吃→喝、会↔能、去→回、
要→会、用→坐。

3.1.2 语义重点偏误

语义重点即语义侧重点[11],有些汉语易混淆动词在概念意义上相近,或有相
似之处,但是在色彩意义、语义强度、语义范围大小以及适用语境等侧重点上存
在差异。韩语母语者在使用这类汉语易混淆动词时往往容易忽视这些语义重点差
别从而产生了混淆偏误。
例如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时经常产生“收↔受”的双向混淆,共涉及到偏误语
例共 45 条,例如:
(67)因此最近在韩国只用韩语或者用两个字的名字很收人们的欢迎,越来
越普遍。(受)
(68)我大慨 5~6 年前我也收过骗。(受)
(69)因为孩子们受压岁钱。(收)
(70)他们仍然从父母那里受点儿零钱。(收)
汉语动词“收”和“受”的语义都可以指“接到、得到或取得某事或某物”,

这两个汉语动词不仅在汉语语音上相似,还对应为韩语中的同一个动词“받다”

(受到;收到),使韩语母语者产生了混淆程度较深的双向混淆偏误。但是汉语

[11]
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No.165(03):106-109.

25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词“收”更强调主动的接收,而“受”强调被动的接受,主语多是受事,且有
时带有消极的意义,因此两者的适用语境并不相同,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
没有辨析清楚两者之间的重点差别从而产生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存在汉语动词“有↔是”的双向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131
条,例如:
(71)洗衣店旁边有一个公寓,公寓旁边有我们宿舍。(是)
(72)在那儿往右拐,再一直往前走,一个小学对面有我住的公寓。(是)
(73)他的一个朋友给他打电话说他能不能帮助他,他说当然可以,然后他
的朋友来了,但他不是一个人他的旁边是一个小孩子,他的名字是郭亚,就是这
部电影的名字。(有)
(74)秦皇岛是一个,对,离北京离北京很近的地方,那里是海。(有)
动词“有”和“是”是汉语中存现句的重要标志,都可以表示“存在”的意

义,分别对应韩语中的“있다”(有;在)和“이다”(是)。但是两者在使用

时意义表达的预设不同,“是”字存现句的预设是听话人知道某地有某一事物但
并不确定具体是何事物,而“有”字存现句的预设是听话人不知道某地是否存在
事物,例如语料 (81)和(82)中的“小孩子”和“海”都是听话人未知信息,
这一差异涉及使用语境,属于较难掌握的内容,使韩语母语者产生了混淆偏误,
并且无论从混淆方向还是混淆的语例数量上看,该组易混淆动词都属于高频率的
易混淆动词。
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时还会产生汉语动词“在→有”的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
语例共 25 条,例如:
(75)她送给我一件礼物,这是她的画,里面在一个美丽的姑娘。(有)
(76)不过我的心里常在感谢的感情。(有)
动词“在”和“有”,在汉语中也都具有表示“存在”的意义,都可以在存

现句中使用,也都可以对译为韩语动词“있다”(有;在),但是二者的语义偏

重有所差别:“在”侧重表示“人或事物处于某一位置”的意义,因此其主语是
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主体,宾语是表示处所的方位短语;而“有”侧重表示“领
有”的意义,所以其主语是表示处所的方位短语,宾语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
主体,例如语料(75)和(76)中的“姑娘”和“感情”,与“在”的主宾语内

26

万方数据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容正好相反。而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而没有清晰掌握两个词的差异时就会
容易产生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的汉语动词“看→见”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15 条,例
如:
(77)因为要看好久不见的亲戚和可爱的表兄弟。(见)
(78)不过这个学期也有很多没看过的同学,我希望慢慢认识他们。(见)

汉语动词“看”和“见”都可以对译为韩语动词“보다”(看;见;见面;

看见),这两个词在汉语中都具有表示“视线变化”的义素内容,但是两者强调
的 内容重点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见”具有表示“会面”的意义,强调动作的
结果,而“看”只表示“视线与某人或某物接触”的意义,更强调动作本身,韩
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没有辨析清楚两者之间的意义差别从而产生偏误。
除此之外,属于该类偏误的易混淆动词组还包括:当→成、在→是、作→做。

3.2 汉语双音节动词混淆

韩语母语者汉语双音节易混淆动词共 25 组,占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
组总数的 39%。在这类易混淆汉语动词组中,有许多当用词与误用词是包含相同
语素的两个双音节动词,其中既包括汉语近义词,也包括非近义词,学习者容易
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的干扰从而产生语义选择和搭配对象两方面的混淆偏误。

3.2.1 语义选择偏误

在这类易混淆动词中,存在含有相同语素的当用词和误用词,因此两者在某
一义项或义素上可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汉语复合词的词义很多时候并不是其
构成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不同的语素又会增加不同的语义内容,所以即使两
个动词包含相同语素,在意义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韩语母语者在没有掌握差
别的情况下会产生语义选择方面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时经常出现汉语动词“可能↔可以”的双向混淆偏误,涉
及到偏误语例共 67 条,例如:
(79)而且有温煦的阳光和温煦的春风,可能和家族或者朋友一起散步,春

27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游。(可以)
(80)但最后他们不得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可能去无拘无束地旅游。
(可以)
(81)对妈妈来说,您因为要照顾家族,工作太多,压力太大,所以不可以
听我的话。(可能)
(82)但是因为宠物的毛飘摇或者宠物的排泄物,所以家里很脏,也可以得
皮肤炎。(可能)
汉语动词“可能”和“可以”语义内容并不相同,“可能”表示对事件的估
计和推测,而“可以”表示做某件事的可能性或能力,或者表示许可。两者对译

到韩语中也是不同的内容,即“ㄹ/을 거예요”(可能)和“ㄹ/을 수 있다”

(会;能;可以)。但是两者都是助动词,句法位置相同且具有相同的语素“可”,
对韩语母语者造成了干扰从而产生该了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还经常出现汉语动词“决心→决定”的混淆,共涉及到偏误语料
27 条,例如:
(83)但在韩国见中国朋友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我决心到中国留学。(决
定)
(84)因此我感到内疚,结果我决心了为了她买一件衣服。(决定)

汉语动词“决心”和“决定”都可以对译为韩语动词“결심하다”(决心;

决定),但是两者的汉语词义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动词词义是指“意志坚定、
拿定主意做某事”,而后者的动词词义是指“对接下来的行动和行动内容作出主
张”。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又出于两者都具有相同的语素“决”,便容
易产生该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的汉语动词“发表→发言”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语例共有 11
条,例如:
(85)再说我这个人很害羞,上课的时候一般不爱说话,老师让我发表的时
候,我的声音总是很小。(发言)
(86)我当总经理的第一天,我们公司跟别的公司约了个会议,我应该要做
在大家的面前发表。(发言)
汉语动词“发言”和“发表”的词汇意义具有明显的差别,“发表”表示“向
社会表达、宣布意见”或“在报刊或互联网上登载”的意义,而“发言”多指“在

28

万方数据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会议上发表意见”,因此二者的在内容、词汇搭配对象等方面均不相同,但是“发

表”对译的韩语动词“발표하다”(发表)的词义范围比较广泛,在具体的句子

中可以根据语境分别翻译为“发表”或“发言”,例如:

(87)스스로 자기의 소설을 한 편 나에게 우송해 왔다. 물론 우리 잡

지에 그 소설을 발표하고 싶다는 의사에서였다. [12](他寄给我们一篇自己写的

小说,当然是为了可以发表在杂志上。)

(88)선생님은 나를 지명해서 내일 수업시간에 발표하라고 했다.[13]

(老师指名让我明天上课发言。)
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又由于两词都具有相同的语素“发”,使得容
易产生该组混淆偏误。
除了包含相同语素的易混淆动词组外,韩语母语者在不含有相同语素的双音
节动词之间也存在语义选择上的混淆偏误。例如韩语母语者经常出现汉语动词
“愿意→希望”的混淆,涉及到该组易混淆词组混淆偏误的语例共有 34 条,例
如:
(89)下星期他们去蜜月旅行过开心的日子,我愿意他们一生幸福。
(希望)
(90)我愿意她的身体好一点儿。(希望)
在汉语中动词“希望”表示“心里想要达成某种目的或某种情况”的意义,
是主动自发的、具有积极倾向的内容;动词“愿意”一般表示“符合自己的心愿

而同意做某事”,是一种非主动的意愿。但是两者都可以对译为韩语动词“바라

다”(希望;想;愿意)、“희망하다”(希望;愿意)或“동의하다”(希望;

愿意)等。因此即使没有相同的义素,也容易让韩语母语者产生“愿意→希望”
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存在汉语动词“出去→离开”的混淆,涉及到混淆偏误的语例共
有 10 条,例如:
(91)下午五点半我们出去咖啡厅。(离开)
(92)因此她要明天出去教会,但是在外很危险,而且那天是国庆节,我估

[12]
국립국어원 표준국어대사전:http://stdweb2. korean. go. kr /main. jsp
[13]
NAVER 국어사전:http:/ /krdic. naver. com/

29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计所有的宾馆都没有房子。(离开)

汉语动词“出去”和“离开”都对译为韩语中的动词“나가다”(出去;离

开),但是在汉语中动词“出去”表示“从某物里面到外面的移动”的动作意义,
而“离开”表示“跟某人、某物或某地分开”,更强调结果意义,两者差别比较
大。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且没有掌握两者在语义上的差别,从而产生了混
淆偏误。
属于此类混淆类别的易混淆动词组还有:出去→离开、感到→感受、经过→
经历、经验→体验、离开→分开、认识→了解、入学→进入、以为→认为、知道
→了解/认识。

3.2.2 搭配对象偏误

在汉语中,有些含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节近义动词还存在搭配宾语对象范围上
差异,这也容易使韩语母语者产生大量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经常出现汉语动词“发生→产生”的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语例
共 24 条,例如:
(93)还有我对我的朋友介绍比赛的情况或者比赛的内容,他们听我的介绍
以后,他们也对棒球发生了兴趣。(产生)
(94)人应该先努力,然后发生的成就是真正的成就。(产生)

汉语动词“发生”和“产生”可以对译为韩语动词“발생하다”(发生;产

生)、“생기다”(发生;产生),且都具有“出现原来没有的事或物”的词汇

意义,但是“发生”的宾语大多是体词性的,而“产生”的宾语既可以是体词性
的也可以是谓词性,且当宾语是体词性时,多表示抽象的概念,例如语料(93)
和(94)中的“兴趣”和“成就”。由此可以看出“发生”搭配宾语的范围比“产
生”要窄,使得韩语母语者容易在这两个汉语动词之间出现该方向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的汉语动词“了解↔理解”混淆偏误,涉及到的偏误语例共有
22 条,例如:
(95)有的时候我不能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
(96)可能西方人永远不能了解这种想法。(理解)

30

万方数据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97)我通过这次旅行更理解了中国。(了解)
(98)我要很努力地学习,想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解)
汉语动词“了解”和“理解”都有表示“对……知道得很清楚”的词义,且

都对译为韩语动词“이해하다”(理解;知道;了解),但是在汉语中“了解”

的宾语一般是人或事物的情况,例如语料(97)和(98)中的“中国”和“中国
文化”,而“理解”更强调“知道事物的道理,对事物有理性认识”,所以宾语
一般是道理、理由、人的想法等抽象内容,例如语料(95)和(96)中的“内容”
和“想法”,如果韩语母语者没有明确两者在宾语搭配范围上的差异,就会产生
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还会出现汉语动词“达到→到达”的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12 条,例如:
(99)因为下雨了,好不容易达到了山顶。(到达)
(100)大家都睡的沉静的夜晚终于达到了一直盼望的地方。(到达)

韩语动词“도달하다”(到达;达到)是个多义词,其中有两个义项可以分

别对译为汉语动词“达到”和“到达”。且该词在韩语中不存在限制搭配宾语范
围的限制,但在汉语中“达到”的宾语一般只是抽象名词,例如“水平”、“目
的”、“标准”等,但如果宾语是具体的处所词时,动词只能使用“到达”,例
如语料(99)、(100)中的“山顶”和“地方”。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
而没有清晰掌握两个词在宾语搭配范围上的差异便容易产生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还容易产生汉语动词“得到→取得”的混淆偏误,涉及混淆偏误
的语例共有 9 条,且在与“成功”一词搭配时的偏误较为突出,例如:
(101)比如说,虽然我很有能力或者得到成功,但是不喜欢自满、骄傲,
反而向别人说“我的能力不那么好。”,“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会得到这
样的成功。”(取得)
(102)虽然她喜欢的,爱的人都不在她的身边,但是她没放弃自己喜欢,
自己有感兴趣的事,最后得到了成功。(取得)
“得到”和“取得”是汉语中的一组近义动词,都表示“将某事物为自己所

拥有”的意义,也都对译为韩语动词“얻다”(得到;取得),但是两者所能搭

31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配的宾语范围有所不同:汉语动词“得到”多与表示“实际事物”、“动作行为”、
“认可”、“评价”等类型的词语搭配,而“取得”的宾语多是表示“发展”、
“成绩”、“结果”及“个人意愿”等类型的词语,例如语料(101)和(102)
中的“成功”。这种差别比较大,且对韩语母语者来说记忆工作量也比较大,因
此容易产生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的汉语动词“感到→感受”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语例共有 9
条,例如:
(103)现在我感到中国风景都很舒服,所以现在我的生活很满意,嗯,我
感到很幸福。(感觉)
(104)他戴着黑丝眼境,一看就感到他是一位著名的学家学者。(感觉)
汉语动词“感到”、“感觉”都表示“觉得、觉到”的意思,且都可以对译

为韩语动词“느끼다”(感受;感到;感觉),但是在汉语中动词“感到”的宾

语可以是形容词性和动词性的,也可以是名词性,却不能是小句;而“感觉”除
了搭配形容词性宾语和动词性宾语外,也可以接小句作宾语,例如语料(103)
和(104)中的“中国风景都很舒服”和“他是一位著名的学家学者”。如果韩
语母语者没有明确两者在宾语搭配范围上的差异,就会容易产生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的汉语动词“回去→回到”混淆偏误,涉及到的偏误语例共有 9
条,例如:
(105)一边觉得我的年纪这么大,一边怀念那时候的回忆,我恨不得回去
那时候。(回到)
(106)虽然外貌是成人,但是我的心是童心,时间过得真快,我想回去小
时候。(回到)
汉语动词“回去”和“回到”都是带有“返回义”的趋向动词,也都可以对

译为韩语动词“돌아가다”(回;回去;回到),但是在汉语中“回去”的宾语

一般只有处所名词,而“回到”的宾语既包括处所名词也包括时间名词,例如语
料(105)和(106)中的“那时候”和“小时候”。韩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
没有清晰掌握两个词搭配对象的差异时就会容易产生混淆偏误。

32

万方数据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3.3 汉语单双音节动词混淆

韩语母语者汉语单双音节易混淆动词组共有 21 组,占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
淆动词组总数的 32%。该类易混淆动词组中的当用词和误用词绝大部分是同素单
双音节近义词,也是韩语同译词。这类易混淆动词的混淆类型包括语义重点偏误
和句法搭配偏误。

3.3.1 语义重点偏误

汉语单双音节动词混淆组中有一大部分当用词和误用词属于同素近义单双
音节,即双音节词是在单音节动词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近义或反义的单音节动
词、或添加一个宾语或补语构成含有该语素的联合式、述宾式或述补式的复合动
词。这两个词由于含有相同的语素且具有引申词化的关系,在词义关系上十分接
近,常常也对译为韩语中的同一个动词。但是双音节动词中额外的语素也会导致
两者在语义重点上存在差别,韩语母语者在没有掌握差别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混淆
偏误。
韩语母语者存在汉语动词“看↔看见”的双向混淆,共涉及到偏误语例共有
46 条,例如:
(107)打开电脑的时候,突然看父母跟我一起的照片。(看见)
(108)亲眼看民族的灵山真是感慨无限,从以前的火山形成的湖,真是无
法形容的漂亮,那边的一头鹿子多情地向我们打招呼。(看见)
(109)我特别爱一边听安静的音乐,一边吃羊羹,一边看见外边的风景。
(看)
(110)我有生以来头一次直接看见比赛所以我兴奋起来。(看)
汉语动词“看”和“看见”词义相近,都可以表示“视线与某人或某物接触”,

且都对译为韩语动词“보다”(看;见;见面;看见),但是汉语动词“看”表

示的动作可控,更强调动作本身,而汉语动词“看见”表示的动作不可控,语素
“见”使整个词更强调动作的结果。在母语同译词和汉语语义重点差异的共同影
响下,韩语母语者便容易产生该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容易产生汉语动词“变→改变”的混淆,涉及到该组混淆偏误的

33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料共 23 条,例如:
(111)所以学科目中最不喜观,但开学汉语一年后变了我的思想。(改变)
(112)我们参观了古老的蓬莱阁、看过了蔚蓝的大海,可是参观了海底世
界就变了对这次旅游的印象。(改变)
汉语动词“变”和“改变”都表示“事物于原来不同”的意义。在韩语中,

这两个词也都可以对译为同一个韩语动词“바꾸다”(变;改变)。但是两者在

语义重点上存在差别,还影响到两者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汉语动词“变”更
偏向于表示事物自身的转变,所以主语一般是动作的客体,宾语是动作的主体,
而“改变”强调动作的主观性,所以其主语一般是动作的主体,而宾语是动作的
客体,例如语料(111)中“思想”和语料(112)中的“印象”都是动作“改变”
的受事客体。韩语母语者没有掌握两者之间细微的语义重点差别,导致其产生该
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还经常出现汉语动词“要→需要”的混淆偏误,共涉及偏误语料
21 条,例如:
(113)因为相爱而走到一起结为夫妻,相互的尊重是最要做到的,连尊重
都做不到的话是不会幸福的。(需要)
(114)很多朝鲜族住在延吉,所以坐车、买东西时不要用汉语说,很方便。
(需要)
汉语动词“要”和“需要”都表示“对某物或某事有需求”,但是“要”更
多时候是强调主语主观上“希望得到”的主动意志,而“需要”更强调“应该有

或必须有”的客观要求。但两者对译在韩语中都是动词“필요하다”(用;需要;

要),在使用上没有限制,因此对韩语母语者产生了干扰,产生了该组混淆偏误。
除了同素单双音节近义词以外,也存在不含相同语素的单双音节易混淆动
词。例如韩语母语者多在否定句中经常产生汉语动词“可以→能”的偏误,涉及
到偏误语例共有 17 条,例如:
(115)如果我借了我朋友的钱,但是不可以按照时间还清的时候,我会这
么说,我会告诉他现在我没有钱。(能)
(116)如果不努力学习的话,不可以获得文凭。(能)
韩语动词“可以”和“能”是一组近义的能愿动词,都具有表示“有某种做

34

万方数据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某事的能力”和“允许、许可”的意义,并且两者在这两个义项上共同对译为韩

语“ㄹ/을 수 있다”(会;能;可以)和“아/어도 되다”(能;可以)。但是

在受到否定词“不”修饰时,两者的词义倾向差别会明显,“不能”既可以表示
主观上的“没能力”又可以表示客观上的“不允许”,而“不可以”只能表示客
观上不允许做某事。韩语母语者虽然掌握了两者的词义,但没有熟悉两者与否定
副词搭配后词汇意义重点的变化和差别,从而产生了该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的汉语动词“愿意→想”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共有 10 条,例
如:
(117)他也愿意得到金斧子,银斧子。(想)
(118)所以儿童节前几天我和妈妈说了,这次儿童节时不用送礼物,我愿
意去游乐场玩儿,我们儿童节去吧。(想)

韩语动词“바라다”(希望;想;愿意)的义项比较丰富,其中“愿望”和

“想”在语义上相近都具有表示“希望、打算做某事的”的意义,但是“愿意”
所表达的意愿内容是他人提出的要求,表示的意义较为被动,而“想”强调的内
容是主语主动提出的,表示的意义比较主动,韩语母语者没有清晰地掌握两者之
间细微的语义重点差别,导致其产生该组混淆偏误。
属于此类混淆类别的易混淆动词组还有:出去→去、回来/回去→回、可能
→能、可以→会、想→认为、应该→会。

3.3.2 句法搭配偏误

在单双音节汉语易混淆动词组中,还有许多同素单双音节近义动词是在句法
搭配能力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当韩语母语者没有意识到这类区别时便容易产生
混淆偏误。造成韩语母语者产生这类混淆偏误的句法搭配能力差别主要表现在汉
语动词搭配宾语的能力,以及受状语或补语修饰的能力上: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搭配宾语的句法能力差异一方面体现在能否搭
配宾语的能力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搭配宾语的条件上。例如韩语母语者存在汉语
动词“说话→说”的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共有 13 条,例如:
(119)美国人和一起住的时候必需要说话英语、所以我应当学习英语。
(说)

35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0)我和她一年的时间里一点话也没有说话,我每天都担心我和她的关
系。(说)
汉语动词“说”和“说话”都表示“用言语来表达”的意义,且在韩语中都

对译为动词“말하다”(说;说话;告诉)。但是在汉语中动词“说话”已经是

述宾式复合动词了,所以后面不能再接宾语,而动词“说”后面可以接宾语,例
如语料(119)中的“英语”。因此当有宾语时只能用“说”,如果韩语母语者

受到母语的影响而没有熟悉掌握“말하다”(说;说话;告诉)在对译为不同汉

语动词时的句法差异,就容易产生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还容易出现汉语动词“忘→忘记”的单向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
共 10 条,例如:
(121)他们很重视价钱,有时候忘“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忘记)
(122)你怎么忘把火关好? (忘记)

韩语动词“잊다”(忘;忘记)可以对译为汉语中的两个动词“忘”和“忘

记”,两者在都表示“不记得”或“没有记住”意义的情况下,搭配的宾语范围
也是相近的。但是汉语动词“忘”在接宾语时,不能作为光杆动词出现,或需要
在动词前出现状语修饰,或需要在动词后出现动态助词“了 1”,或需要在宾语
后出现语气助词“了 2”,而“忘记”在接宾语时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汉语动
词“忘”这种较为复杂的搭配条件使得缺少汉语语感的韩语母语者侧重于出现“忘
→忘记”方向的混淆偏误。
韩国母语者容易产生“睡觉→睡”的混淆偏误,体现了易混淆词在受补语修
饰方面的句法差异,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11 条,例如:
(123)有一天我不知不觉在这柜里睡觉了半天。(睡)
(124)晚上我在床上躺下听音乐,不知不觉睡觉着了。(睡)

韩语动词“자다”(睡;睡觉)可以对译为汉语中的两个动词“睡”和“睡

觉”。在汉语中,动词“睡”后面可以出现时间或动词等做补语,而“睡觉”是
由“睡”拓展而来的动宾式的复合词,后面不可以再直接出现补语,这一差异使
得韩语母语者产生了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还存在汉语动词“好→喜欢”的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共有 15

36

万方数据
第 3 章 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类型

条,例如:
(125)所以我们很好。(喜欢)
(126)我一年四季中,最好春天.(喜欢)
(127)很好中国的文化!(喜欢)
(128)我平时不太好运动。(喜欢)
汉语动词“好”和“喜欢”不仅搭配的宾语条件不同,而且受补语修饰的句

法能力也不同。二者都有“喜爱做某事”的意思,也都对译为韩语动词“좋아하

다”(喜欢;好)。但是在汉语中动词“好”多用于书面语,且必须有搭配的宾

语,且宾语只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而动词“喜欢”后面的宾语可以是动词性
的,也可以是名词性或代词性的,例如语料(126)和(127)中的“春天”和“文
化”,有时甚至也可以被省略,例如语料(125)。此外,汉语动词“喜欢”前
面可以出现否定副词“不”和“最”、“非常”等程度副词作状语,而动词“好”
前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例如语料(127)和 (128)。这些语法上的差别对韩
语母语者的习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根据检索发现,汉语动词“好”在词汇
等级比“喜欢”要高,应属于较后习得的词汇,却被当做误用词频繁使用。针对
这一现象,本文认为这是受到同形词,即表示“使人满意;适宜妥当”意义的汉
语形容词“好”的影响,该词的词汇水平低、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从而形成了汉
语动词“好”特殊的混淆方向。
属于此类混淆类别的易混淆动词组还有:进去→进、见↔见面、说→告诉。

37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4 章 母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影响

根据上文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分析发现,韩语母语者有一定混淆
偏误的特异性[14],即其中不同于其他母语背景学习者汉语动词混淆偏误的部分,
这是受学习者母语影响而产生的。母语对于易混淆汉语动词的影响是最明显的,
从母语迁移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更有利于分析易混淆词的特征,也有利于
解决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分析韩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的影响。

4.1 语义迁移

4.1.1 义位误推

义位误推[15]是指母语中某个多义词的一个义项与汉语中某个词对译,学习者
就会将该多义词的其他义项也对译到汉语的这个词上。
例如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动词“了解”和“理解”时产生“了解↔理解”
的双向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22 条,例如:
(129)那时我不能了解他们,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她的生活很辛苦、很孤
单。(理解)
(130)其实她说的都为了我,如果我向她说不好意思,她能了解我吗?(理
解)
(131)所以,周末的时候,我们尽量争取出去玩儿,很想一起过,要不然
我们不能够好好儿理解家人。(了解)
(132)到了釜山以后、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到釜山,都不理解那一带。
(了解)

这是因为韩语动词“이해하다”(理解;了解)是一个多义词,在《标准国

语大辞典》中共有 3 个义项,其中义项 1 的内容为“깨달아 알다.또는 잘 알아

서 받아들이다”(表示顿悟、明白、或熟识接受),相当于汉语动词“理解”

[14]
申旼京.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词汇混淆的母语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11.
[15]
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No.149(03):1-9.

38

万方数据
第 4 章 母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影响

的意义;义项 2 的内容为“남의 사정을 잘 헤아려 너그럽게 받아들이다”(熟

识、体谅别人的情况),相当于汉语动词“理解”和“了解”的意义。因此韩语

母语者容易将韩语动词“이해하다”(理解;了解)在不同义项上对译的汉语动

词“了解”和“理解”误推为相同的语义和用法从而产生了混淆偏误。
再例如,韩语母语者经常产生“知道→了解/认识”、“认识→了解”等混
淆偏误,分别涉及到 29 条和 8 条偏误语例,例如:
(133)法国的孩子们对中国不知道所以她想给孩子们介绍中国,她做中国
的煎饺,煎饺贴中国文化的照片比如说万里长诚,天坛等等中国代表有名的照片。
(了解)
(134)互相知道有很多的好处。(了解)
(135)他知道我的朋友,我的朋友都喜欢他,因为我觉得他的性格很活泼
也很开朗。(认识)
(136)我跟她互相不知道的时候,我以为她烫发了,以后才知道了,她说:
“原来是这样。”(认识)
(137)四个人今天一次见面所以互相不知道,他们介绍以后互相认识他们
的名字,岁数、住在哪儿,在哪儿工作等等。(了解)
(138)所以,我们更加认识了中国的文化。(了解)

这是因为汉语动词“了解”除了可以翻译为汉语动词“이해하다”(理解;

了解)外,有时也会对译为韩语动词“알다”(理解;知道;了解;认识)。在

《标准国语大辞典》中“알다”(理解;知道;了解;认识)也是一个多义词,

共有 12 个义项,其中,义项 1 的内容为“교육이나 경험,사고 행위를 통하여 사

물이나 상황에 대한 정보나 지식을 갖추다”(通过某些方式,掌握、具备与某

物或某事相关的内容或知识),相当于汉语动词“了解”的词汇意义;义项 2、

3 和 9 的内容分别为“어떤 사실이나 존재, 상태에 대해 의식이나 감각으로 깨

닫거나 느끼다”(明白或意识到某一事实、情况或状态)、“심리적 상태를 마

음속으로 느끼거나 깨닫다”


(意识到某一心理状态或意识)和“상대편의 어떤 명

39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령이나 요청에 대하여 그대로 하겠다는 동의의 뜻을 나타내는 말”(表示同意对

方的命令产生或请求并会按此行动),都相当于汉语动词“知道”的意义;义项

10 的内容为“다른 사람과 사귐이 있거나 안면이 있다”


(与他人有私权或认识),

相当于汉语动词“认识”的意义。因此韩语母语者容易将韩语动词“알다”(理

解;知道;了解;认识)不同义项对译的汉语动词“了解”、“认识”和“知道”
误推为相同的语义和用法从而产生了混淆偏误。

4.1.2 义域误推

义域误推[16]是指学习者将母语中某个义域较宽的词误推到汉语中几个义域
相对较窄的词上。
例如韩语母语者经常产生“经验→经历/体验”这样的混淆偏误,涉及到偏
误语例共 61 条,例如:
(139)每个外国人肯定经验过汉语的语法的困难。(经历)
(140)世界历史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韩国等,几乎每个国家都经验过
战争的痛苦。(经历)
(141)还有网络发展得很快了,有了很多的机会经验外国的文化。(体验)
(142)因为他喜欢经验各种各样的文化,所以他的文化知识很丰富。(体
验)

这是因为韩语动词“경험하다”(经历;经验;体验)具有“자신이 실제

로 해 보거나 겪어 보다”(表示自己实际做过或经历过、亲眼见过或者亲耳听到

某件事情)的义项,这一义项的义域既包含汉语动词“经验”的词汇意义,也包

含汉语动词“经历”和“体验”的词汇意义。因此韩语母语者容易将韩语动词“경

험하다”(经历;经验;体验)在该义项上对译的汉语动词“经验”、“经历”

和“体验”误推为相同的语义从而产生了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还有“见↔见面”这样双向的混淆偏误,共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27 条,例如:

[16]
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No.149(03):1-9.

40

万方数据
第 4 章 母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影响

(143)所以一月一号是所有的家人见的时间。(见面)
(144)从我们最先见的一天到今天,你一直帮助我写每天的日记。(见面)
(145)其中一个是在鲁东大学见面了各种各样的朋友,虽然全部都不一羊,
但是我们成了好朋友。(见)
(146)几个月前,我打算去上海见面我的朋友。(见)

韩语动词“만나다”(见;见面)具有“누군가 가거나 와서 둘이 서로 마

주 보다”(与经过或过来的人相对而视)的义项,这一义项的义域既包含汉语

动词“见”的词汇意义,又包含动词“见面”的词汇意义,因此韩语母语者容易

将韩语动词“만나다”(见;见面)在该义项上对译的汉语动词“见”和“见面”

误推为相同的语义和用法从而产生了混淆偏误。
再例如,韩语母语者经常产生“满足→满意”的单向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
语例共 14 条,例如:
(147)她心情很不好,因为老师说的是她很差,但她对女儿说,老师对你
的进步很满足,因为你以前在你的坐位上只能做一分钟,但现在你能坐三分钟。
(满意)
(148)第二个就是教会学社,教会学社的会员都是很善良的,每个星期五
做礼拜了,星期六去踢足球,最好的方面就是他们不喝酒,我很满足那样的生活。
(满意)

这是因为韩语动词“만족하다”(满足;满意)的动词义项只有一个,即“흡

족하게”(感到充足),而这一义项包括了“满足”和“满意”两个汉语动词的

词汇意义,因此韩语母语者容易将韩语动词“만족하다”(满足;满意)在该义

项上对译的汉语动词“满足”和“满意”误认为是相同语义和用法的动词,从而

产生了混淆偏误。此外,韩语动词“만족하다”(满足;满意)的发音与汉语动

词“满足”更为相近,因此即使在汉语中“满足”和“满意”的词汇意义相近,
在 HSK 水平大纲中“满足”的词汇水平要比“满意”高,韩语母语者仍然是会
过度使用汉语动词“满足”,形成“满足→满意”的混淆方向。

41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 语法迁移

4.2.1 语言类型误推

韩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趋向动词时出现的混淆偏误侧重于将单音节趋向动
词误用成既包含运动方式也包含路径动词的复合趋向动词,且多为单向混淆。例
如韩语母语者会产生“出去→去”、“回来/回去→回”和“进去→进”等易混
淆词组,分别涉及到 19 条、42 条和 13 条偏误语例,例如:
(149)那天虽然我没说“妈妈,给我礼物”,但是我一直等着个礼物或者
他们领着我出去游乐场。(去)
(150)有时他渴望跟朋友们一起出去外面玩;有时他很想放弃练习,但是
他每次都收心继续练习。(去)
(151)我想在这儿通过 HSK4 级,以后回来韩国通过 HSK5 级。(回)
(152)所以我们想喝点儿酒,买了两罐青岛啤酒和很多羊肉串,然后回来
宿舍了。(回)
(153)快到了回家的时间,那时我不愿意回家,可是马上到了回去中国的
时间,所以我不得不回家了。(回)
(154)虽然明年我回去韩国但是下次有机会的话,我想再来我们的学校。
(回)
(155)但是他进去他的办公室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了。(进)
(156)老师说:“你的孩子能进去普通的高中,如果要进特别好的高中的
话,要努力学习。(进)
从运动事件类型学的角度看,韩语属于动词构架语言[17],表示路径的动词是
整个运动事件表达的核心,而运动方式的表达有时也可以结合在路径动词里面出
现,有时也可以以状语的形式出现,与路径动词搭配并不紧密。而汉语属于方式
和路径都比较看重的附加语构架语言[18],在表述运动事件时,会平等地运用方式
动词或路径动词,并不过多强调任何一者在句子中的地位,因此韩语母语者在习

Talmy.Lexicalizational patterns[M]//Shopen Timothy.Language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Vol.3Gr


[17]

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8]
Talmy.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2[M].Cambridge:Mass Press,2000.

42

万方数据
第 4 章 母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影响

得汉语趋向动词时,会呈现出过度使用包含路径动词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混淆偏误
现象。

4.2.2 搭配误推

通过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语例的观察发现,韩语母语者汉语动
词形成了大量的和某一个或某一类固定宾语的搭配混淆偏误,这是受该宾语在汉
语和韩语中不同的谓语搭配对象影响而产生的偏误。
例如韩语母语者总会在选择与“汤”搭配的汉语动词时经常产生“吃→喝”
的混淆偏误,涉及到偏误语例共有 30 例,例如:
(157)先吃凉菜,其次吃肉菜,然后吃蔬菜,最后吃汤和吃点心。(喝)
(158)所以我跟我朋友喝酒醉了的时候,我们去那家饭馆吃醒酒汤,平时
客人的大部分是学生。(喝)
汉语动词“吃”和“喝”的语义区别以及搭配对象范围区别比较明显,“吃”
主要搭配固体食物,而“喝”主要搭配液体食物,但是汉语动词“吃”对译的韩

语动词“먹다”(吃)可以与液体食物“국물”(汤)搭配,因此韩语母语者在

这一搭配上容易产生该组混淆偏误。
韩语母语者在与“家”或含有“家”的定中短语搭配时存在“去→回”的混
淆偏误,在韩语母语者 26 例“去→回”偏误语例中的共有 14 例属于该种搭配,
例如:
(159)那边有一个爷爷跟一个奶奶,他们买了东西,然后他们去他们的家,
但是爷爷去他家的时候,他没看,这个水果的皮。(回)
(160)我们一起去家,我期待吃中国菜,但是叔叔红准备了泡菜汤和五花
肉,所以当时我很失望,可是以后吃中国菜很多。(回)

虽然汉语动词“回”一般对译为韩语动词“돌다”(回),但是根据韩国人

日常的使用习惯发现,他们常常使用“가다”(走;去)来表示泛化的移动意义,

与目的地词语搭配使用,表示“移动到某处”的意义,在对译为汉语时应翻译作

“回某处”。但是“가다”(走;去)表示“去”的基本意义更常用,也更常被

翻译为汉语动词“去”,这对韩语母语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容易使其认为汉语动

43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词“去”也可以和“家“搭配并表示同样的意思,从而在这一搭配上产生该组混
淆偏误。
通过观察还发现,在韩语母语者“用→坐”混淆的语例中,绝大多数是在与
宾语“车”、“火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搭配时产生的。在韩语母语者
“用→坐”混淆偏误的 10 条语料中,有 9 条都是这类搭配的偏误,例如:
(161)回来的火车我们可以用卧铺车厢。(坐)
(162)2008 年的冬天,外边结冰的那一天,我们用面包车去蓬莱。(坐)

这是因为在韩语中,如果乘坐交通工具在句子中作状语时,常常会使用“(으)

로”(表示方向、终点、途径、手段、方式、工具、原因等)来表示,而“(으)

로”(表示方向、终点、途径、手段、方式、工具、原因等)又多对译为汉语动

词“用”,会使韩语母语者认为在汉语中使用动词“用”来搭配交通工具表示“借
助交通工具出行”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一般更多使用动词“坐”等词来搭配
交通工具。这种搭配上的误推使汉语母语者在表达相关语义时容易出现混淆偏
误。
韩语母语者还会产生“说→告诉”的混淆,涉及到偏误语例共 10 条,例如:
(163)可是面试官的方言太厉害,所以我说他:“不好意思,我听不清楚。”
(告诉)
(164)可是,我是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说我。(告诉)
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说→告诉”的混淆偏误语例中,皆是该使用汉语动词
“告诉”与动作对象直接搭配时误用成了“说”。在汉语中动词“说”可以直接
搭配说话的内容,但不能直接搭配说话的动作对象。韩语母语者容易出现这样的

偏误是因为在韩语中无论是否存在说话对象都是使用“말하다”(说;说话;告

诉)置于句子末尾表达“用话表达给人知道”的意思,并使用助词“에게”(表

示行动的对象)引进话语对象,使用助词词尾“는/은/ㄴ다고/(이)라고”(表

示间接引语)引进话语内容。而汉语缺少这种语法手段,只能通过动词本身的意
义和搭配能力来体现句义和区别,因此韩语母语者容易忽视这两个汉语动词在搭
配用法上的区别从而产生混淆偏误。

44

万方数据
第 4 章 母语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习得影响

此外韩语母语者还存在 9 条“入学→进入”的混淆偏误语例,且全部都为与
学校、学校名称、或专业系名搭配时出现的混淆偏误,例如:
(165)我学习汉语的基础以后就入学了大学。(进入)
(166)入学国际学校学了英语和汉语,在上海过的这 3 年时间非常满意又
过得非常幸福。(进入)
(167)2007 年,我入学了鲜文大学中文系。(进入)
在韩语中,表示“进入或考入某个学校,并开始在这个学校进行学习”的意

义时,与学校、学校名称或专业系等宾语搭配使用的动词是“입학하다”
(入学),

该词在汉韩对译词典中被翻译为汉语动词“入学”,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又可以翻
译为汉语动词“进入”,例如:

(168)그는 이 학교에 입학한 이래 한 번도 수석을 놓치지 않았다.[19]

(他进入这个学校之后一次都没有丢过第一名。)
但是在汉语中,动词“入学”表示“开始进学校学习”的意义,强调动作本
身,属于不及物动词,因此后面不需要再接学校。表示相近意义时,一般使用表
示“进到某个范围或某个时期里”意义的、可以与学校搭配的及物动词“进入”,
这种汉韩间动宾的搭配差异影响了韩语母语者对其的习得,从而使其产生了该组
动词的混淆偏误。

[19]
국립국어원 표준국어대사전:http://stdweb2.korean.go.kr /main.jsp

45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5 章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教学建议

5.1 对教辅资料撰写的建议

本文对教辅资料的撰写建议主要从汉语本体词典、对外汉语教学词典和汉韩
对译词典三个方面入手。

5.1.1 汉语本体词典

汉语本体词典无论对汉语母语者还是对汉语学习者来说,都是了解汉语词汇
具体意义常用的词典。不仅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汉语教师来
说也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和教学依据。因此其注释方法和注释内容对汉语词汇的习
得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取得”的释义内容为“得到”,
“以为”的释义内容为“认为”,“经验”的释义内容为“经历”,这些释义对
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必定方便理解,但是如果汉语学习者将其作为参考的话则极易
导致两个词之间的混淆偏误。
除了汉语词典外,近些年还有一些针对汉语词汇间特殊的词义关系所编撰的
词典,例如《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011)是从汉语本体词汇意义之间的关系
出发,对汉语同义词/近义词进行收集和辨析,最终编撰而成的一本汉语词典。
这本词典对于汉语学习者发现汉语同义词/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等方面的差别有
一定的帮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该词典的辨析重点主要在两个
词语语义重点或语体色彩的差别上,甚少涉及两个近义词在宾语搭配范围、宾语
搭配能力、以及受补语或状语修饰的能力上的差别。而单独的语体色彩差别其实
并不具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帮助汉语学习者进行辨析。例如,该词
典在辨析“忘”和“忘记”是只强调了“忘”更偏向于口语色彩,且可以带“掉”
或“光”做补语,而没有提及“忘”在语法上与“忘记”最大的差别在于“忘”
在和宾语搭配时会受到助词“了”的限制,从而使得学习者也容易忽视掉二者在
这一点上的差别。另一方面,该同义词词典在编写时并不是专门针对于汉语学习
者的,因此在进行辨析时,所使用的语例存在过于偏向书面化和文学化的问题,

46

万方数据
第 5 章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教学建议

多出自于文学小说、散文集、作家文集、人民日报等,这些语料与汉语学习者的
日常用语相差较远,不利于其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本文也发现,就像同义词/近义词的概念不能完全反应出汉语学习者动
词混淆的全貌一样,仅仅依靠同义词或近义词词典,并不能全面帮助学习者解决
词汇混淆偏误的问题,且只从汉语本体的角度进行同义词/近义词的筛选也并不
全面,还需要更多地从对外汉语教学和中介语的角度对汉语词汇进行辨析。
针对这些词典现存的问题,我觉得在汉语本体词典在编撰的时候应注意:
(一)注意释义的方式,尽量避免只依靠互释的方法来释义,增加互释的内
容,例如增加互释词间不能相互替换的例句。
(二)选择更加合适的、兼顾口语和书面语、更加日常化的语例,使学习者
更能直观地理解汉语动词的用法和易混淆动词之间的区别,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
运用。

5.1.2 对外汉语教学词典

针对对外汉语词汇习得需求,学界也出版了从汉语词汇意义关系出发、面向
汉语学习者编撰的《1700 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2007)和《汉语近义词典》
(2015),这些词典相比于从汉语本体出发的同义词典,可以更好地从汉语学习
者的需要出发,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搭配两个方面来辨析近义词,但是仍然存在三
个问题:一是这类辨析的权威词典数量较少;二是缺少针对具体母语背景学习者
易混淆词特点而收录的词典;三是这类辨析词典的辨析内容和方法也存在问题,
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辨析内容不够全面,例如《1700 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2007)
在辨析“以为”和“认为”这两个近义词时,强调了“以为”具有“认为”所不
具有的义项,这可以用于辨析只能使用“以为”而不能使用“认为”的情况,但
是没有分析只能使用“认为”而不能使用“以为”的情况,无法解决韩语母语者
“以为→认为”的混淆偏误。再例如,在《汉语近义词典》(2015)在辨析动词
“会”和“能”时,只例举出了可以使用“会”而不能使用“能”的情况,并没
有解释只能使用“能”而不能使用“会”的情况和语例,前文通过语料筛查发现,
韩语母语者存在比较严重的“会↔能”双向混淆偏误现象,因此需要易混淆词之

47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间更全面的辨析内容和语例。另一方面是辨析的重点缺失或偏移。例如《1700
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2007)中对同素单双音节近义动词的辨析,大多都只强
调了其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语体方面的差别,缺少其在语义上、语法搭配和使
用条件上更具体、更重要的、更细致的差别,无法准确地帮助汉语学习者在交际
中进行选择和使用。例如,该词典对“忘”和“忘记”的辨析只强调了单音节动
词偏向口语而双音节动词偏向书面语,但通过前文对易混淆词的分析可知,这几
组同素单双音节易混淆词组中的当用词和误用词之间还存在语法搭配上的差别。
此外,在分析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时发现,近义词只是易混淆动
词中的一部分,因此针对易混淆词进行辨析的词典的编撰十分必要。从学习者中
介语角度出发编撰汉语易混淆词辨析词典,是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习得汉语
易混淆动词的重要的工具书。但是目前已经出版的汉语易混淆词典中所收录的词
目大多与近义词词典收录内容重合,内容不够全面,辨析重点不明确,也没有基
于大量的中介语语料、或根据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在汉语易混淆词的特异性上进
行划分和强调,没有形成规模化和系统化。因此实用性不强,导致学习者在习得
易混淆词时也没有主动使用词典进行辨析的意识。
张博(2008)认为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编撰应遵循“面向单一母语背景汉语学
习者”、“以词义和语法搭配作为辨析重点”和“兼顾混淆频率和常用度”的原
则。因此建立“语别化”的、全面的、有效的易混淆词词典是必要且急迫的。本
文发现,这些针对汉语学习者编撰的辨析词典都没有收录易混淆动词组“有→会
/是”、“在→是/有”,而通过前文的分析知道,这些动词是韩语母语者偏误频
率较高的汉语易混淆动词。这是因为这些词典多是针对英语或印欧语系母语者进
行编撰的,根据他们的母语特点进行推测,或根据他们的习得表现进行总结而得
出的,不能体现韩语母语者或其他语言类型母语者在习得汉语动词时的混淆情
况。因此,这类辨析词典对于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易混淆动词的作用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
针对这些词典现存的问题,我觉得在词典编撰的时候应注意:
(一)拓宽对外汉语词典编撰视角,重视易混淆词在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词
汇过程中的地位,丰富对外汉语词典种类。
(二)根据学习者实际的混淆情况进行对外汉语词典编撰。通过混淆特点和

48

万方数据
第 5 章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教学建议

混淆原因来完善丰富辨析内容和辨析角度,突出易混淆重点,兼顾易混淆词在语
义和语法上的差别分析,并举例说明。
(三)通过对具体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易混淆词习得情况的研究,编撰出针对
于具体母语背景者的易混淆词辨析词典,尽量全面覆盖学习者的易混淆词组,并
针对不同的混淆方向和混淆关系进行辨析,满足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习得汉语词
汇的需求,更加针对性地、高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汉语词汇。

5.1.3 汉韩对译词典

汉韩对译词典一般是韩语母语者在学习过程满足表达需求时最直接的工具
书,本文以《实用中韩词典》(2005)以及电子韩汉词典 NAVER 中对各个韩语
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释义为例分析词典对韩语母语者习得的影响以及需要
改进的部分。
《实用中韩词典》(2005)中对词性的标注很清晰,且根据不同的词性和义
项进行对译,对同素的双音节动词韩语从释义和用法上做出了辨析,并给出了相
应的例句,对于韩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该词典也仍然存在
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汉韩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因此各自表示语法功能的
手段也各不相同,汉语中的一些动词,例如能愿动词这类实意较弱的动词,和语
法化程度比较深的动词,在韩语中除了有对译的实意动词,还有对译的助词或终
结句尾,但是该词典在对译时均没有使用助词或终结词尾。例如汉语动词“用”

在《实用中韩词典》中的对译内容,使用了“사용하다”(用;使用)、“필요

하다”(用;需要;要)等词,而没有采用助词“(으)로”(表示方向、终点、

途径、手段、方式、工具、原因等),没有考虑到实际的翻译情况和二语习得时
的词语搭配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语母语者对汉语动词的习得掌握。另一方
面,该词典在进行汉语词汇辨析时,只涉及到 9 个韩语母语者易混淆动词,甚至
还存在不合理地对译情况,这会导致或加剧汉语动词混淆偏误。例如《实用中韩
词典》(2005)中对“满足”和“满意”的辨析提到了这两个的差别主要在搭配
对象方面,即“满意”多与具体名词相搭配而“满足”多与“需求”、“需要”、
“愿望”等抽象名词搭配,但是在举例时使用了例句“我已经很满足了”,这一

49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例并没有体现上文所强调的两者在语法搭配上的差异,也没有提供具体语境,
在这一的情况下句子中的“满足”也可以与“满意”相互替换,反倒使韩语母语
者产生混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其不能很好地帮助韩语母语者解决韩语动词混淆
偏误问题。
NAVER 电子汉韩词典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词汇数目和词汇义项,甚至词汇
的历时发展变化都收录比较全面,但是出于便捷性、快速性的特点,电子词典也
缺少对多义词各个义项的对比介绍及辨析语例。使得韩语母语者在汉韩互译时对
于同一韩语动词对译的多个汉语动词,更容易产生混淆偏误。
针对这些词典现存的问题,本文觉得在汉韩对译词典编撰的时候应注意:
(一)增加词典中易混淆词汇辨析的数量。考虑到实体词典的全面性和使用
的便利性,即使不能将全部易混淆词在词典中进行对比和辨析,应根据韩语母语
者易混淆动词的偏误情况,选择混淆频率较高的词汇进行辨析,提高韩语母语者
使用词典辅助习得汉语词汇的效率。
(二)注意韩汉词典的对译内容和方法。词典在进行释义时,一方面应保证

汉韩互释内容的准确和全面,例如“用”释义的内容还应增加“(으)로”(表

示方向、终点、途径、手段、方式、工具、原因等)以及相应的使用情况。另一
方面,在释义时尽量避免易混淆词间的简单互译,在例句的基础上再利用一定的
限定条件来限制韩语词汇的意义或用法,使其对译内容最大程度上接近对应汉语
动词的词义和用法。例如在释义汉语动词“说”、“说话”和“告诉”时,除了

使用韩语动词“말하다”(说;说话;告诉)外,还应分别添加“목적어는 말

하는 내용입니다”(所接宾语为说话内容)、“목적어를 받을 수 없습니다”(不

能接宾语)和“목적어는 동작의 대상입니다”(所接宾语为动作对象)等简单

的限定条件,帮助韩语母语者发现汉语易混淆动词之间的差异。
(三)综合考虑汉韩词典的注释内容。电子汉韩词典的内容应既丰富又精
简,因此为了帮助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易混淆词,词典可以将高频易混淆词的差
别简单地通过颜色、符号标记等手段重点强调出来,并通过一到两例句子进行简
单比较,让使用词典的学习者在检索时可以及时准确地注意到这些差异,并对容
易产生混淆的词形成一定的认识,为日后进一步辨析易混淆词奠定基础,避免学

50

万方数据
第 5 章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教学建议

习者在习得时反复混淆在中介语中形成僵化。

5.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对外汉语教材中对学习者词汇习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词汇释义和课后练习
两个部分,因此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习得情况,在教材编写方面,
应更多地注意汉韩词汇对译问题和课后测试练习的针对性问题。 本文以对外汉
语教学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汉语》和《博雅汉语》教材作为参考,分析对
外汉语教材中容易造成学习者汉语动词混淆偏误的编写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修
改和编写建议。

5.2.1 词汇释义

《发展汉语》综合教材和《博雅汉语》中每一课的生词学习部分,都包括汉
语生词、相对应的汉语拼音、词性和英文对译词四部分。这对韩语母语者习得汉
语动词存在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使用同一英语单词释义不同的汉语词语,容易使
学习者误认为两个词词义相同可以相互替换,因此产生混淆偏误。例如《博雅汉
语》初级起步篇中动词“看”和“见”都使用英语动词“to see”作为释义,《发
展汉语》初级综合 I 中“睡”和“睡觉”都使用英语动词“sleep”来注释,且都
在第 27 单元的课文三中出现。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辨析的话,便容
易使学习者产生僵化的偏误。此外,生词释义的内容只有英文单词,韩语母语者
需要在脑中将其进行两次语言转换才能理解其意义,便也容易在语言转换过程中
出现概念、意义和用法上的负迁移,产生混淆偏误。另一方面,对同类动词的语
法总结没有清晰明确的语义和用法对比,反而容易进一步误导学习者,造成混淆
偏误。例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 I 中的语言点小结(三)对汉语助动词的意义
进行归纳总结,指出“要”、“愿意”和“想”都表示“主观上的愿意和希望”,
但没有说明几个动词之间语义和用法的差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对其的习
得,产生了“愿意→想”的混淆偏误;《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 II 第三课中对
语法点汉语动词“好”的解释,使用到了近义的汉语动词“喜欢”,却并没有进
一步将两者进行对比辨析和练习。
因此本文认为,对外汉语教材在词语释义时应注意,对于一些常用的固定搭
51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配、特殊的语体色彩含义、以及较为复杂的语法功能,应该给予特别的释义和说
明,而这些释义说明也要详略得当、重点明确,已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
韩语母语者的汉语易混淆动词,应格外注重对其进行对比辨析,突出强调易混淆
词之间的差异,让学习者在接触到易混淆生词的初期,就能够有意识地将其与其
他词相区别,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义、熟悉用法,避免和其他动词产生混
淆。此外,还应该注意国别化教材的应用,减少媒介语对词汇释义和学习者汉语
词汇习得的消极影响,尽量使用学习者的母语进行释义,并通过母语中的搭配尽
量贴合汉语动词的原意,减少语际之间词汇意义的偏差,减少多语种转换带来的
概念迁移。

5.2.2 课后练习

对外汉语教材针对词汇的课后习题类型较为丰富,包括选词填空、利用词语
完成句子等。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针对易混淆词汇辨析的练习能够
涉及到的汉语易混淆动词数量较少,只有一小部分近义的易混淆词存在选词填空
形式的练习,只占到学习者易混淆动词中的很小一部分。另一方面,针对性练习
题的形式和数量也不足。这类练习题型的种类不外乎为句子练习、对话练习和语
篇练习,即针对某一个词意义和用法的单独练习,缺少针对易混淆词的对比和辨
析练习,这不利于学习者熟练掌握和辨析易混淆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形成深刻的
记忆。
例如《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 II 中,第二单元第 8 课在讲授复合趋向动词
时,课后相搭配的练习题为组词成句:
①跑 回来 家
②飞 进来 教室
③搬 出去 桌子
④踢 进去 球
这种题型一方面只能帮助学习者掌握趋向动词与动词和宾语的位置关系等
用法,学习者机械性地使用已给的趋向动词造句,无需进一步思考其中的语义和
语用因素;另一方面没有再复现简单的单音节趋向动词与之进行对比。因此,学
习者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受到视角点位置、动宾搭配关系、上下文内容的因素的

52

万方数据
第 5 章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教学建议

影响,无法将掌握的这些词准确地运用到写作和交际中去,形成大量趋向动词的
混淆偏误。
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课后练习题设计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
整:一方面课后题的题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从判断题到连线题,再逐
步过渡到难度较大的选择题;另一方面,还应注重练习题型和题量的丰富性和充
分性和针对性。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汉语教材的课后词汇练习对于易混淆词语的
习得帮助作用较少,需要转变练习方式来提高习得效率,增加练习题的针对性和
数量来帮助辨析,减少混淆偏误。汉语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借鉴其他语言教材,例
如《延世韩国语》教材活用练习中有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某一个动词的搭配范围
和搭配对象,汉语教材也可以利用类似的题型来帮助学习者辨析语法搭配方面存
在差异的易混淆词。例如:
题目 1: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
A.达到标准 B.达到山顶 C.达到目的 D.达到水平
题目 2: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取得成功 B 取得消息 C.取得房子 D.取得答案
此外,对外汉语教材还应增加易混淆词的复现率,通过复现来巩固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依靠教材的编写,即在课后练习和后面
单元所学习的课文中反复出现,加深学习者对各个词运用的语法条件和语境的印
象,从而减少混淆偏误;另一方面需要依靠教师的能动性,即教师通过有意识地
反复提醒让学生注意高频词汇的内容,合理安排旧知识的复习、巩固课程内容、
注重新旧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例如在学习生词前复习旧词、课堂用语多用已学的
易混淆动词、运用旧知带新知的方式,在学习新动词时将有关联的动词带出来,
及时了解学生对其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重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进的依
据。

5.3 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5.3.1 运用多种教学法

针对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词汇时所产生的的易混淆词,教师必须突破汉语同义

53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词/近义词的词汇辨析角度和框架,建立易混淆词的概念体系,根据学习者的母
语特点提前预测学习者可能会产生混淆偏误的词汇,分析混淆产生的原因,根据
不同的混淆原因、类别和特点,根据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
同的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辨析易混淆词之间的差别:
(一)语素分析法
在讲授和辨析同素双音节动词和同素单双音节动词时,可以用语素分析法来
分析具有相同语素但是意义上具有一定差别的易混淆动词。
例如在讲授同素单双音节易混淆动词“看”和“看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
生观察这两个词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再通过分析两个词的语素来解释二者在意
义上的区别,即相同语素“看”表示“使视线接触某物”,而非共同语素“见”
表示最后“见到”的动作结果义,因此“看见”强调动作的结果,不能是孤立的,
一定要与宾语、否定副词或动态助词等共现。这样就通过语素分析法让学生更简
单直观地理解了两个词在意义和用法的区别。再通过造句等方式进行操练,最后
培养生成汉语语感。
再例如,在讲授包含相同语素的双音节易混淆动词“发生→产生”时,应重
点讲授两个词中“异语素”的意义差别所带来的的两个词在词义和用法上的差别,
即“发”表示“行动开始”,而“产”的本义是“人或动物的幼体从母体中分离
出来”,因此“发生”单纯表示“原来没有的事情出现了”,而“产生”更强调
“从已有的事物中产生新事物”。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从根本上理解易混淆
词的词义差别,并培养学习者自主运用语素意义进行易混淆词辨析的意识。
(二)义素分析法
针对汉语单音节易混淆动词组可以利用义素分析法来讲解并进行对比和分
析。例如,韩语母语者“来→到”混淆偏误的语例都是在后面搭配时间或地点表
示“达于某一时间点或地点”。但是“来”一方面不能搭配时间宾语,另一方面
“来”接处所时重点强调动作的趋向和路径,而“到”强调的是动作最后的结果,
即“来”的义素包括[+地点][+强调动作][+趋向/路径],而“到”的义素包括[+时
间或地点][+强调结果][-趋向/路径]。如果教师能将这两个词在义素方面明显的差
别通过义素列举这种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进行讲解,再利用句子来解释说明,
更有利于学习者对二者的习得和辨析。

54

万方数据
第 5 章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教学建议

(三)语境对比分析法
语境对比分析法主要针对在语义侧重点、语法手段或语用方面用法差别较大
的易混淆词。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汉语易混淆动词之间的不同之处罗列出来,不仅
会造成学习者的记忆负担,也容易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通过设置语境,
让学生融入到语境中,在对话或上下文语境中把握词汇的意义,通过语境对比引
导发现总结易混淆词之间的意义区别、语法差异和语体上的差别,则可以达到更
好的教学与习得效果。例如在进行“认为”和“以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
例句和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句:我( )他会迟到。
情景 1:说话者很了解“他”的性格,或熟知会导致“他”迟到的原因,在
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认为”还是“以为”?(认为)
情景 2:说话者只是听说或了解会导致“他”迟到的原因,所以觉得“他”
会迟到,但是最后“他”并没有迟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认为”还是“以
为”?(以为)
通过选择不同的词使同一句子产生不同语境色彩的方式,创设不同的语境将
学习者引入其中,可以在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效掌握两者具体的词义和
用法,以及彼此之间的差别。
再例如,虽然在韩语中动词“知道”、“了解”和“认识”在韩语中都可以

翻译为“알다”(理解;知道;了解;认识),但是在汉语中这三个词在意义上

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并不能混淆使用,因此对于义位误推导致的汉语易混淆动词
“知道→了解/认识”的教授,也可以利用语境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进行讲解:
例句:他( )这个明星。
情景 1:“他”和那个明星见过面,并且互相熟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
哪个词?(认识)
情景 2:“他”和那个明星没有见过面,只是知道这个明星的存在,在这种
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词?(知道)
情景 3:他”虽然可能没有见过和那个明星没有见过面,但是掌握这位明星
的性格、特点、喜好、特长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词?(了解)

55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2 调整教学重难点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每一节课涉及到的生词数量都较多,受到课堂
时长的限制,一般来说教师都会选择讲意义较抽象、语法内容较丰富的虚词或一
些特殊词类作为词汇教学的重点,从而导致汉语动词的教学所分配的教学精力较
少。但是如果了解了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混淆特点和混淆频率之后,便
可以在遇到易混淆动词时,有意识地分配较多的精力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主动认
识到易混淆词之间的区别,在日后的习得过程中也可以主动地避免混淆偏误。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独特的混淆表现来组织和
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例如,针对呈现单向混淆方向的汉语
易混淆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误用词的使用限制,预防误用词的过度
使用;当误用词和当用词多处于同一动词小类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
水平针对某一小类中各个动词的意义和语法进行整体的分析、区别和对比;多对
多混淆的易混淆动词组可以以“核心词”作为教学重点展开讲解;运动事件表述
以及趋向动词的教学可以以复合趋向动词的教学和动作类趋向动词作为教学的
重点和难点,而在教授新的双音节易混淆动词时应注意强调其与同素单音节动词
之间的差别。

5.3.3 培养自主辨析方法

在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提前掌握学习者的易混淆词情况、在教
学过程中有意识的、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和辨析方法之外,还应该培养学习
者主动辨析易混淆词的意识,即培养学习者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对于汉语动词差异的敏感性,主动发现汉语易混淆动词
组,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自主辨析易混淆词的方法,即在面临汉语易混淆动词
时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自主发现各个词之间的区别,从而选择正确的词语进行使
用。学生自主辨析可以结合多种辨析方法,例如通过构词法猜测词义、经过反复
练习加深印象记忆固定搭配分、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辨析的语境分析法、根据现
有的易混淆词辨析方法对易混淆词进行推演,以及通过使用易混淆词分别造句辨
析并根据演绎条件的不同进行辨析。汉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面对和克服汉语易

56

万方数据
第 5 章 针对韩语母语者汉语动词教学建议

混淆动词,在日常交际中增加输出量,不怕犯错,在运用中熟悉掌握汉语易混淆
动词的用法并且形成正确的、深刻的记忆,有利于降低混淆偏误的数量。

57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

本文立足于中介语角度,通过对大规模中介语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遵
循“误用频率高”的原则确定了 65 组韩语母语者易混淆动词,并对其涉及的 1456
条混淆偏误语例进行描写分析。通过偏误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本文发现韩
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偏误显著,单向混淆和双向混淆并存,混淆词际多样。
随后从音节角度分析了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偏误类型,从语义和语法角
度详细分析了母语对于其习得的影响。最后从教辅资料撰写、教材编写和教学方
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丰富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理论、拓展汉
语词汇研究角度和思路、帮助汉语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易
混淆动词的意义和用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对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分析,本文认为从易混淆词的角度分析
更有利于全面地观察学习者汉语词汇误用偏误的整体面貌。其中存在汉语同义词
/近义词,也存在相当数量的非近义词,例如单音节混淆和双音节混淆中语义选
择偏误的汉语易混淆动词组,这部分应是汉语词汇教学和习得的重点,在今后的
研究中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具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韩语母
语者汉语易混淆习得最突出的因素是韩语同译词和汉韩动宾搭配上的差异,这导
致了韩语母语者汉语易混淆动词的特异性,使其呈现在语义和语法上的混淆偏误
同样突出。
此外,本文认为多对多混淆关系中存在的“核心词”也应该受到更多的研究。
“核心词”往往是汉语词汇习得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之一,因此对易混淆词
组中“核心词”的重视,既影响学习者习得该词的各个义项和用法,又关系到多
组易混淆动词之间的辨析,对于汉语词汇的教学和对外汉语词典的编撰都具有重
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出于笔者水平有限,且调查条件不足,对于韩语母语者的汉语易混淆动词,
还有很多内容需要通过调查访问、教学实践等途径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希望得
到老师和专家们更多的批评指点。

58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A. 普通图书
[1] 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黄玉花.汉语习得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4] 金真我.实用汉韩词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5]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2014.
[6] 李晓琪.博雅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8]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9] 王还.汉语近义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语言出版社,2015.
[10] 武慧华.发展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12] 延世大学韩国语学堂.延世韩国语[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
4.
[13] 杨寄洲,贾永芳.1700 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
05.
[14] 张博.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分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5] 张博.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词汇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8.
[16]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B. 期刊论文
[1] 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No.165(03):106-109.
[2] 蔡北国.中介语动作动词混用的调查与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0,24(04):526-
535.

59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程潇晓.五种母语背景 CSL 学习者路径动词混淆特征及成因分析[J].华文教学


与研究,2015(04):9-21.
[4] 芙蓉.阿拉伯学生汉语易混淆词的分类及其特征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
19(01):48-56+91.
[5] 付娜,申旼京.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
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04):56-62.
[6] 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8.
[7] 李华,宋柔,黄志娥.汉语中介语混淆误用词词类分布考察分析——基于汉语中
介语语料库的调查分析[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3.
[8]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122-132.
[9] 鹿士义,高洁,何美芳.汉语运动事件表达偏误的类型学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17,No.187(05):49-58.
[10] 孟祥英.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
7(03).
[11] 谢红华.法语背景学生中级汉语写作中易混词类型初探[J].国际汉语教学研
究,2016(02):81-92.
[12] 闫德早.同“译”词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87(2).
[13] 张博.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及其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8(6):37-45.
[14] 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3):1
-9.
[15] 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
学,2007(3):98-107.
[16] 张博.针对性: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研编要则[J].世界汉语教学,2013,27(02):21
4-231.
[17] 张连跃.英语背景 CSL 学习者特异性词语混淆探因及对策[J].汉语学习,2014
(05):89-96.
[18] 张连跃,郑航.词语混淆中母语影响的综合性探证方法——语料库、语言测
试、回顾性访谈的三角检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No.207(01):44-54.
[19] 赵新,李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0
2):16-21.

60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20] 周琳,萨仁其其格.蒙古学习者特异性汉语易混淆词及其母语影响因素[J].语
言文字应用,2013(01):115-124.

C. 学位论文
[1] Amina Zakaria Abdelhakim Ali.埃及中高级汉语学习者易混动词偏误分析与
教学策略[D].青岛大学,2021.
[2] Kim Woonryeol.韩国留学生习得“知道”类动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辽
宁师范大学,2020.
[3] 安小华.老挝凯山峰威汉国防学院学生汉语易混淆词习得研究[D].苏州大学,2
015.
[4] 白新颖.韩国学生汉语易混淆副词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 曹雪林.五种母语背景的 CSL 学习者易混淆形容词对比研究——以三个词群
的词语混淆现象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12.
[6] 程娟.L2 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与汉语同义词比较研究——以心理动词为例
[D].北京语言大学,2011.
[7] 范丹宏.初级阶段汉语易混淆词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18.
[8] 付冬冬.CSL 学习者增减类词语易混淆特征及其类型学成因研究[D].北京语言
大学,2014.
[9] 高媛.基于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扬州大学,
2018.
[10] 郭凯.泰国汉语学习者变化类易混淆词习得考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
1.
[11] 胡勃.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虚词使用情况考察[D].吉林大学,201
3.
[12] 黄琳.英语背景 CSL 学习者特异性易混淆动词探析[D].扬州大学,2019.
[13] 江菁.泰国初级学生易混动词及教学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20.
[14] 金世颖.汉韩表“猜测”类动词对比[D].延边大学,2016.
[15] 金知奫.对韩国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6] 赖玲珑.泰国初中级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4.
[17] 李超.基于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易混淆词“发展”与“发达”的用法偏误

61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析[D].安阳师范学院,2021.
[18] 李鸿.基于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的韩国学生“以为”类心理动词偏误研究[D].
延边大学,2021.
[19] 理楠楠.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0] 林潞.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研究[D].华侨大学,2019.
[21] 刘春梅.不同母语 CSL 学习者名词性类后缀造次偏误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
大学,2012.
[22] 刘竹林.不同母语背景的 CSL 学习者词语跨类混淆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D].
北京语言大学,2013.
[23] 鲁晓梅.留学生习得汉语认知心理动词的偏误分析[D].云南大学,2018.
[24] 朴商勋.含相同语素的汉语易混淆词习得偏误及教学对策—以韩国学生为例
的调查与分析[D].南昌大学,2010.
[25] 萨仁其其格.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名、动、形词汇偏误研究[D].北京语言大
学,2008.
[26] 申旼京.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词汇混淆的母语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语言大
学,2011.
[27] 石春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怕”素易混词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21.
[28] 石蕊.韩国留学生汉语可能类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习得偏误研
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9] 宋恒.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易混淆词偏误研究[D].鲁东大学,2015.
[30] 孙芳丽.老挝中级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习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31] 孙菁.词汇类型学视角的 CSL 学习者变化类词语混淆探因研究——基于五种
母语背景学习者汉语中介语语料的对比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13.
[32] 王保保.含相同语素的属性词与非属性词的混淆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
2009.
[33] 王荣姗.留学生易混淆词教学实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34] 王央.含相同语素的双音节易混淆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
16.
[35] 武帆.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习得偏误分析[D].西北大学,2021.
[36] 萧频.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
[37] 谢宗旭.意大利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

62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大学,2013.
[38] 宿鑫立.中高级韩国留学生习得心理动词“以为”“认为”的偏误分析及教
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1.
[39] 徐雷方.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10.
[40] 颜湘.韩国学生汉语易混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
7.
[41] 杨佳.基于 HSK 动态语料库的韩国留学生心理动词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
学,2013.
[42] 翟颖华.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核心词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3] 张楠.外国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混淆情况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44] 张亚丽.泰国中级水平大学生汉语易混淆形容词教学研究[D].云南大学,202
0.
[45] 张亚奇.基于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名、动、形典型易混淆词习得研究[D].南
京师范大学,2016.
[46] 张妍.欧美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行为动词、心理动词及其辨析方法研究[D].
北京语言大学,2006.
[47] 周容存.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D. 会议论文
[1] 张博.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同(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及建议[C]//对外汉语学
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102-133.

E. 电子文献
[1] 국립국어원 표준국어대사전:http://stdweb2. korean. go. kr /main. jsp
[2] NAVER 국어사전:http:/ /krdic. naver. com/

F. 外文文献
[1] Talmy.Lexicalizational patterns[M]//Shopen Timothy.LanguageTypology and S
yntactic Description:Vol.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 Talmy.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2[M].Cambridge:Mass Press,2000.

63

万方数据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旦复旦兮,白驹过隙,回顾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从刚开始的选题、收集和
整理资料、思考文章架构,再到开始落笔开始写第一章节、不停地打磨精炼,直
至最终完成,犹如三年研究生生活的一个简单的缩影。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得
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此刻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黄玉花老师。黄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论
文的选题、资料整理和写作阶段,都倾注了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在论文的写作过
程中,也会认认真真并且不厌其烦地指点我。在我初稿完成之后,黄老师又在百
忙之中对我的论文进行认真的批改,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在研究和写
作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对我的论文细节方面进行细致打磨,使论文尽可能做到
完善。她严谨的治学之风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她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
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黄玉花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感谢吉林大学文学院的所有老师,辅导员老师和任课老师们不仅在教学上一
丝不苟,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而且还注重教育我们做人之道,让我们不仅在学识
上进步,更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正能量。
感谢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和同学们,疫情从我们读研这年启,也在我们毕业之
前成为了历史,因为许多原因曾面临过许多的困难,或大或小,或远或近,都离
不开这些朋友和同学在精神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帮助。可能无法一一列明,但是
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请悉知这当中有一份是对你的感谢。
感谢实习时期的指导老师迟汇老师,虽然相处时间很短,但是她不仅在实习
期间十分关心照顾我,而且对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我
最迷茫、最糟糕的阶段成为我的领路人。她爱岗敬业、关心同学的教学素质,栩
栩如生、斐然成章的文学底蕴都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对成为一名教师产生了无
限的期许,也让我明白了文化修养在人生前进道路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我要感谢我最亲爱的奶奶,一直以来对我的细心照顾和体谅包容、对我
无条件的支持和充分的信任,以及对我无限的爱意,不仅让我拥有了生活的支撑
和努力下去的动力,也让我成长,让我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希望可以和奶奶
日后一起继续度过更长、更加幸福的生活。

64

万方数据
致谢

我的论文可能并不是十分的优秀,就像我好像也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但幸
好最后也都可以一一克服和解决,所以谢谢我自己的坚持、努力和用心,也请将
赤子之心和坚毅顽强的信念一直保持下去。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65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