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0

4.

1 歌唱的基本知识

歌唱基本知识

一、唱歌的姿势 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
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训练时,应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做到两眼平
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气,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
直,胸肩松宽,头自如,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满情意,然后,“痛快地叹一
口气”使胸部放松,吸气时,口腔稍打开,硬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很兴奋地以
后腰为主,将腰围向外松张,让气自然地,流畅地“流进”使腰、后背都有“气感”,胸
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觉以上动作。 但呼气时不准过深,否
则使胸、腹部僵硬,影响发声的灵活和音高的准确,吸气时不要有声响,反之不仅影响歌
唱的艺术效果,还会使吸气不易深沉,影响气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两肋
扩张,小腹微收的习惯。

三、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唱歌必须以最基本的发
声练习开始。 1、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
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 2、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
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
从小到大张开。 4、气息通畅的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四、咬字、吐字准确、清晰 发音练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
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
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练唱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
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唱时发元音的着力
点,应尽量接近声区的集中点,使三个声区的共鸣得到衔接和灵活调整。 歌唱艺术是声音
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反之也不行,我们应对
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曲作者、歌曲的时代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进
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4.1.1 发声器官的组成
发声器官的组成

人体的发声器官由呼吸器官、喉头与声带、共鸣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

1.呼吸器官
它包括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如下图所示:

呼吸活动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让我们来看看呼吸器官的运动过程:气息从鼻、口
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泡之中,再经过相反的过程,以
口、鼻呼出,这就是呼吸运动。吸气时,横膈膜的圆顶下降,呼气时,横膈膜的圆顶上升,
形成呼吸。

2.喉头与声带

喉头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横纹肌和黏膜等组成。喉头中间有两片对称而有
弹性的筋膜,这就是声带,声带的中间称为声门。声带是歌唱的发声体,声带的调节主要
靠喉头各个部位的相互配合。吸气时,声带分离,声门打开;发声时,声带靠拢,声门闭
合,声带靠拢后受气息的冲击而振动发出声音。声带在呼吸的密切配合下,能使声音产生
高、低、强、弱的变化,如下页图所示:

3.共鸣器官

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咽腔、头腔三大部分。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
肺部。口咽腔包括喉腔、咽腔、口内的空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其中,喉
腔、咽腔、口内的空腔是可变动、可调节的共鸣腔体,胸腔和头腔诸窦是不可变动、不可调节
的共鸣腔体。

4.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发声器官。它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软、硬腭),主要是负责咬字、吐
字时的出声、引长和归韵。

4.1.2 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是歌唱的基本素养之一,主要是指身体和头部的正确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
(1)人体自然直立,上身放松,下半身稳而不僵硬,使整个身心处于精神饱满、生气
勃勃的状态。
(2)两脚如肩宽,成丁字型分开站立,支撑点可放在前脚或后脚上,以便歌唱时保
持重心。
(3)腰部直立,使胸部挺起,同时微收小腹,两肩平放而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
垂。
(4)头眼平视,颈部放松。下巴自然下垂而微向后收,切不可向前突出。
(5)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切忌皱眉、噘嘴、歪头等。
(6)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加入少许动作,但动作要简练自然,避免矫揉捏
造,以免影响舞台形象。
坐着唱时(中学音乐课较多是坐着唱),注意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三分之一的面
积。背不要靠在椅子上,腰部稍挺,感觉下背拉直伸长,从头、颈、背到腰,有垂直感。头部、
脸部要求基本与前面所讲的相同。

正确姿势与歌唱的关系

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最基本的工作条件。人体本是一特殊“乐器”,所有的歌唱发声器
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掌握正确的姿势,才能使歌唱器官各部分组织相互配
合。正确的声音不是来自人体那段器官,而是来自全部歌唱器官的协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姿势不正确,必然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如:站无重心,提肩伸脖,这种形体上的紧张,就
会使声腔可变状态受到抑制,使呼吸不畅通,唱出的声音苍白、僵硬、单调。喊叫现象很严
重;又如有些人习惯挺着肚子、凹着胸,两肩还向前拢合,这不但影响肺叶的正常充气量
还影响正常的呼吸肌肉群和可弯共鸣腔的活动,使声音憋住唱不出,使声音挤压、紧滞;
抬着头唱,会使左右两侧声带张力不平衡,时间长了会造成单侧声带受损。当然,发声毛
病的成因很复杂,歌唱姿势不正确只是原因之一。一时养成正确姿势,有些毛病就会减轻
甚至消失,为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创造了前提条件上。
4.1.3 歌唱时的呼吸

歌唱时的呼吸

1、歌唱呼吸的三种类型

胸式呼吸:这是一种主要依靠胸腔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吸气时双肩上抬,只用胸部的
扩张和回缩动作进行呼吸。这种呼吸法由于只用胸腔上部,即抬肩来进行呼吸,因而吸气
太浅,气息的容量小,没有利用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控制气息的能力;气息保持不住,容易
很快泄掉;还会引起喉头、颈肌、下腭和舌根的紧张,影响音域的扩大和声区的统一,声音
缺乏应有的色彩变化,易产生逼紧、生硬的效果。
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法主要靠下降横膈膜,用腹部肌肉控制气息,唱时胸部不抬起,
只用凸肚子或瘪肚子的方式呼吸,或者呼气时小腹不但不收缩, 还向外凸出。运用这种呼
吸法的人,因将气息压迫得过深,腹部膨胀,使胸腔肋骨受到压缩,失去胸腔肋间肌肉控
制呼吸的能力,气息容量不大,并不能积极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声音滞重不灵活,
空洞、无力,高音尤为困难。
胸腹式呼吸:这是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认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它是一种运用胸
腔、横肉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它的优点在于全面地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
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由于吸气时下
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的容量大;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
气呼气均匀而深沉,并能对呼气气势的强弱进行调节,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
如。这种呼吸法解除了胸部的僵硬紧张,呼吸支点明显,音量、音域都得以扩大,声区调和
统一,声音的表现力丰富。
2、呼吸的方法

1).缓吸缓呼(训练时常用)

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慢慢吸到肺叶下部,横膈膜下降,两肋肌肉向外扩张,
小腹向内微收。这种吸气方式要求自然轻松、平稳柔和,像闻花香或打哈欠时的感觉。

2).急吸缓呼(歌唱时常用)

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鼻迅速把气息急促而深入地吸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
住,再按缓呼的要求呼出气息。

3、呼吸的注意事项

呼吸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如胸腹式呼吸)。
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
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
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且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
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很快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
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而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
5.控制呼气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
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
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来
操纵。

4.1.4 歌唱时的发声

歌唱时的发声

1.歌唱发声的简单原理

吸至肺部的气息,由肺部经支气管、气管呼出时,喉头两声带自然闭合,由于气息对
声带的冲击,使声带振动而发声,然后音波又迅速在各共鸣腔里不断得到调节扩大,从而
发出歌唱性的声音。

2.歌唱时的声带

声带变化的张力、长度及厚度产生歌唱时音的高低。声带越缩短、变薄,张力就越大,
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反之,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歌唱时声带的变化规律

唱低音时,声带闭合不紧、拉长、较厚,张力最小,气流通过声门时引起声带的全振动?
唱中音时,声带靠拢、缩短、变薄,张力加大,气流通过声门时引起声带的局部振动。唱高
音时,声带闭紧变得更短、更薄,张力更大,气流通过声门时只引起声带的边缘振动。歌唱
音量的大小由呼气压力的大小和声带振幅的大小所决定。呼气压力越大声带振幅也越大,
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强;反之,发出的声音就越弱。

4.歌唱时的喉头
歌唱时喉头的位置应相对稳定,使咽喉壁形成坚固的管道,获得较好的气息支持,才
能使声带正常工作,发出较好的声音。喉头位置过高容易造成声音浅、扁等问题,过低会使
声音闷、滞重、发声困难。

5.歌唱时的起声

歌唱发声的气息冲击声带的一瞬间称为起声,起声又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等。
激起声是指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自然闭合,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
振动发声,这种声音的特点就是饱满有力。软起声是指声带开始闭合时,气息同时往上送
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声音的特点是柔和、平稳。舒起声是指声门先开,再
以气息振动声带,特点是先出气后发声,似叹气。

6.歌唱时的口形

歌唱时,口形应上下打开成“0”形,这样才能发出较集中、圆润的声音,否则容易出
“扁”和“散”的声音。舌头应自然平放在下腭上,舌尖轻抵牙龈。发不同的字音时,口、
舌根据不同的位置进行调整。如以“a”母音为例:发音时,口要自然张开,上齿微露,下
巴自然放松,嘴唇要自然,平放在下颚上。在发音时我们还要注意,如果小舌与舌根后部
发生摩擦,会导致喉咙发痒、咳嗽。如果小舌下降,鼻翼张大,声音进入鼻腔,便会产生鼻
音。发任何延长的母音时,一定要使口形保持其状态而不任意改变,否则会使音调不准,
母音失真。
4.1.5 歌唱时的共鸣

歌唱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
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
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
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
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口腔共鸣
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
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
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2)头腔共鸣
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声音
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
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蝶窦位于鼻孔
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
是难以掌握的。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
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
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当然要取得良好
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
的。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常常在比较低的声部运用比较多,也常常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
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获得胸腔
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
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继续传送到胸农会
引起共鸣。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
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4)共鸣练习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说的“哼鸣”来练习
“哼鸣”时,如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
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然后让气息顺利经过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进入头
农会的蝶窦处,蝶窦处的感觉就是我们前额的眉心处。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
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哼鸣”声音。这个发出“哼鸣”的眉心处就是我们要找
的头腔共鸣。
4.1.6 歌唱的语言

歌唱的语言

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构成的。语音在歌唱发声中为咬字、吐字,而本人认为咬字、
吐字在歌唱中处于中心地位。歌唱应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咬字、语调、语气都服从歌
曲的情绪表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揭示出歌曲深刻的思想内容,体
现艺术形象。

歌唱艺术的特点是曲调和歌词的有机结合。对歌唱者来说,除了应具备优美动听的嗓
音外,还应准确地掌握好咬字、吐字,使演唱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而“字”都是由辅
音(声母)与元音(韵母)组成,简单地说,咬字、吐字就是将辅音交代清楚,将元音吐得准确。
我国的文字以单音节为主,每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字头即辅音(声母);字腹为元音
(韵母);字尾,归韵收音。如:

咬字主要是指字头部分,歌唱时,一般要将字头咬“紧”但不咬“死”。应适度加强
弹性,使其紧而不僵,松而不懈。传统唱法中强调声母的“喷口”,就是指字头的发音要
像“喷”出来一样敏捷、结实、清晰、有力。当然“有力”是相对的,力度的强弱要依据歌曲
的内容、情感来处理。如歌曲《黄水谣》: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
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这一段描述的是一幅风光秀美壮丽,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在歌唱时,此段的咬字力
度就应比较轻柔、舒缓,但又不等于没有弹性,只是这样更适于表现歌曲的情感。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
爹娘,回不了家乡!”

这一段是对“鬼子”的控诉,乐曲强烈、激愤的情绪,要求在演唱时,将某些字
“咬”得非常紧,

否则无法表达人们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怨。但如果喷口的弹性过于夸张,则会影响发音
的纯正,出现传统声乐理论中所说的“字疣”的毛病。

字头要发在音前的一瞬间,以便让字腹落在音上。如果把字头的发音称为“咬字”,
字腹、字尾的发音则称为“吐字”。吐字要准确,一是必须让字腹落在音上,否则会出现拖
节奏的现象。二是字腹在音值延长、引申时除发挥主要共鸣作用外,还要求口形在延伸中保
持稳定,加强口腔开、合、圆、扁的控制力,避免由于口形变化而影响了音质的纯正。i 是不
可忽视字尾的归韵收音。如“老”(1ao)不归韵到“o”就成了“喇”(1Q),“张(zhan!])”
不归韵到 nq 就成了“扎(zha)”。清代文人所作的。

《顾误录》中有“度曲十病”一说,其中便提到:“一字唱完,须交代清楚,再唱下句,
方是本字之音。如唱而不收,张而不闭,仅有半字,与其人听,不亦难乎?”

其实,在外国文字中也有同样的问题。若五音不清,亦不知所云,字腹不准或不交代
字尾也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因此无论是何种语言演唱都要强调咬字、吐字的准确性。

声乐,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语言融入在声乐中的特质是很鲜明的。“声中
有字,字中有声”这句话鲜明地概括了声乐与语言的关系。“依字行腔”、“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是对歌唱语言的要求。因此,锤炼歌曲的语言艺术应在咬字、吐字上多下工夫。

4.2 歌唱的发声练习

一、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

简要地说,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
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
状态。
所以必须明确我们练声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而已。

二、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第一阶段

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
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
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
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
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
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
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
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
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
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
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4.2.1 歌唱时的注意事项与噪音保护

一、歌唱时的注意事项与嗓音保护

1.合理用嗓

不要过度用嗓,讲话的声音要保持正常,即使在嘈杂的区域也不要高声讲话,特别是
大喊大叫,更不要尖叫;也不要故意的轻声说话,这对于保护嗓音来说也是不利的;说话
速度不能过快,连续说话时间不能过长,若感觉嗓子发干或者说话嘶哑,那就停止讲话 ,不
要过高或过低,低声讲话。

2. 饮水适量

适量喝水,一天保证喝 6 杯水,保持体内水的平衡可以充分地滋润声带,避免饮用酒
精和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小贴士:一旦觉得嗓子有些沙哑可以在水中放一颗胖大海,来养护嗓子,喝热水不要
喝太烫的。
3. 清淡饮食

饮食要注意,尽量吃清淡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特别是不要吃(如辣椒、大
蒜头、生姜等)辛辣食物,这些食物影响你的嗓子。除此以外,也不要吃诸如油炸类等坚硬、
干燥的食物,以免对嗓子造成机械性损伤。

小贴士:不要吸烟,也尽可能远离吸烟的人免受被动吸烟之苦。
3. 充足睡眠

不留恋酒吧、夜店等室内空气浑浊的社交场所,杜绝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充足
的睡眠,避免咽喉疾病的发生。
4. 勤漱口

养成良好的漱口习惯,每天早上、饭后及睡前都要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咽部清洁。淡盐
水漱口还可以减少咽喉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

5.勤锻炼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有氧运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体体质,增加疾病的抵抗能力,
避免咽喉疾病的发生。
4.2.2 歌唱的发声练习与常用练声曲

二、歌唱的发声练习与常用练声曲

进行发声练习时,将气慢慢吸人肺叶下部,气吸到饱满时即可停止(不立即呼气)。然后
慢慢呼气,呼气时必须保持平稳,注意上胸部必须保持吸气状态。呼气时,可用舌尖轻触
门齿,发出短促的“呲”、“呲”声以计数,一口气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呼气越慢
越能体会到呼和吸的对抗作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