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3, 398–40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398

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张春雨 张进辅 张静秋 张苹平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 要 对述情障碍本质和形成原因的解释主要包括认知机制和社会机制两种, 认知机制认为, 述情障碍体


现了在情绪认知加工上的缺陷, 主要涉及到情绪图式、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等方面; 社会机制认为, 述情障碍
的产生与儿童早年的一些经历有关, 并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中得到不断的强化, 主要涉及到社会文化、社会
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及环境等方面。未来研究要把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展到热执行功能、整合研究、提出系统
的社会机制理论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 注意测量工具和研究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述情障碍; 情绪图式; 心理理论; 执行功能; 社会机制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DSM-3-R 或 DSM-4 的任何一个类别, 但它出现于


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身疾病中, 也会降低对这些
述情障碍(alexithymia)这一概念在上世纪 70
病患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 而且述情障碍在普通
年代提出, 用来描述一类临床症状:难以识别情
人群身上也有体现, 所以它受到心理学和临床医
绪, 难以在躯体感觉和情绪之间做出区分; 难以
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向他人描述情绪; 想象活动或白日梦减少; 外向
经过近 40 年的研究, 学者们对述情障碍的
性的思维方式, 缺乏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拘泥于
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述情障碍的本质和形成机制
外 界 事 物 的 细 枝 末 节 (Taylor, Bagby, & Parker,
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当前主要有两种对述情障碍
1997)。从性质上来说, 述情障碍既可以是一种稳
形 成 机 制 的 解 释 , 一 种 是 缺 陷 假 设 (defect
定的多维人格结构, 也可以是对心理困扰和疾病
hypothesis), 即 认 知 机 制 , 认 为 述 情 障 碍 体 现 了
的 反 应 , 前 者 为 原 发 性 述 情 障 碍 (primary 个人在情绪认知加工上的缺陷, 正是这些认知缺
alexithymia), 后 者 为 继 发 性 述 情 障 碍 (secondary 陷才导致了述情障碍的外在特征(Taylor, Bagby,
alexithymia) (Eizaguirre, Cabezon, Alda, Olariaga, & Parker, 1997)。另一种是从社会和发展心理学角
& Juaniz, 2004; Lumley, Neely, & Burger, 2007)。 度出发, 即社会机制, 认为高述情障碍的产生与
Sifneos (1996)甚至认为述情障碍是我们“时代人 儿童早年的一些经历有关, 它随着人的逐渐成熟
格(personality of our times)”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得到发展, 并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中得到不
述 情障 碍 是 多 种 心 身 疾 病 和 精 神 障 碍的 一 断的强化, 所以它受到很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个重要心理危险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多种病 (Levant, Hall, Williams, & Hasan, 2009)。两种解释
患身上发现了高水平的述情障碍, 这些疾病包括 为我们理解述情障碍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随着研
原发性高血压、胃溃疡、病理性赌博、进食障碍、 究方法和技术的多样化, 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些假
药物依赖、纤维肌痛、惊恐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 设做了大量验证。
障碍等(Lumley, Neely, & Burger, 2007)。尽管述情
2 述情障碍的认知机制
障碍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精神障碍, 并不属于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 述情障碍体现了个人
收稿日期: 2010-09-03 在情绪认知加工上的缺陷, 研究者们也从不同的
通讯作者: 张进辅, E-mail: zhangjf@swu.edu.cn 角度提出了自己对述情障碍的理论解释或实验证

398
第3期 张春雨等: 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399

明。Lane 等(1997)在 Lane 和 Schwartz (1987)提出 语言符号表征)。情绪的语言图式在情绪图式中出


的认知发展模型(cognitive-development model)基 现得相对较晚, 主要是词汇, 即语言符号表征
础上, 对述情障碍的形成给出了解释, 把个人识 (Bucci, 1997; 宫火良, 2008)。当前越来越多的研
别和描述情绪的能力视为通过一个发展过程而获 究已经显示了高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语言图式和
得的认知能力。根据这个模型, “情绪意识 非语言图式的缺陷, 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
(emotional awareness)”被分为 5 个水平, 即躯体感 是对情绪图片的感知和识别, 以面部表情材料为
觉 、行 动 倾向 、 单一 情 绪 、 混 合情 绪(blends of 主, 考察情绪的非语言图式; 二是对情绪词汇的
emotions) 以 及 超 混 合 情 绪 (blends of blends of 评价、再认和回忆, 考察情绪的语言图式。
emotional experience) (能够鉴别自己和他人的复 2.1.1 情绪的非语言图式缺陷
杂体验), 5 个水平在分化和结合的基础上逐渐提 此方面 的研 究 主要依 据被 试 在面部 表情 的
高, 对情绪状态的陈述和识别也从内隐逐渐发展 感知和识别上的表现, 高述情障碍者的非语言图
到外显。他们认为, 高述情障碍体现的是前两个 式缺陷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涉及情绪的图片或面部
水 平 , 这 样 水 平的 人没 有 获 得完 全的 象 征 能 力, 表情刺激具有低敏感性, 对刺激的处理速度也会
语言加工情绪的能力也没有发展完善, 其感受也 减慢。多数研究显示了高述情障碍者在面部表情
还没有从躯体感觉和行动倾向中转变成言语可以 认知上的不足。例如一项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
说明的情绪(引自 Mattila, 2009)。Frawley 和 Smith 发现, 高述情障碍被试在识别短时间的面部表情
(2001)同样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情绪认知加工缺 任 务 上 的 得 分 显 著 低 于 低 述 情 障 碍 者 (Swart,
陷, 它的形成包括五个阶段, 分别为:情绪诱发 Kortekaas, & Aleman, 2009)。Gil 等(2009)以躯体
(elicitors) 、 初 级 评 价 (appraisal) 、 二 级 评 价 化 障 碍 患 者 为 被 试 的 研 究 发 现, 与 健 康 组 相 比,
(secondary appraisal)、行动准备(action readiness) 躯体化障碍组表现出了显著的面部表情认知缺陷,
和执行(execution),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 情 然而, 在控制了述情障碍的作用之后, 两组被试
绪信息在各阶段上的加工出现问题或阶段之间的 的面部表情认知缺陷差异则并不显著。这说明在
连接出现问题, 并发展到其他阶段, 进而引发高 躯体化障碍患者身上表现出的面部表情认知缺陷
述情障碍。总之, 述情障碍体现了情绪认知的不 可能是述情障碍作用的结果。Prkachin, Casey 和
足和缺陷, 后续的研究发现, 这些缺陷主要表现 Prkachin (2009)的研究也发现, 高述情障碍组在
在情绪图式和心理理论等方面, 而且在高述情障 察觉消极面部表情上有困难, 比如愤怒、悲伤和
碍者身上也表现出一些执行功能方面的缺陷。 恐惧等, 而在评价恐惧表情的强烈程度时, 高述
2.1 情绪图式 情障碍者的评分也显著低于低述情障碍者。这些
很 多 研 究 者 通 过 实 验 验 证 述 情 障 碍 在情 绪 都说明, 高述情障碍者在非语言情绪表现(面部表
图式上的缺陷。图式是一种假设的认知结构, 用 情)的加工上与低述情障碍者相比存在不足, 他们
来指导信息的加工, 所有的图式都是以某一主题 的非语言情绪图式存在缺陷, 使得高述情障碍者
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它指导人们 不能很好地识别和评价他人的外在情绪表现, 导
的问题解决行为, 以帮助个体不断适应社会和环 致其难以协调好社会情绪。
境(Lohr, Teglasi, & French, 2004)。情绪图式即是 对情绪 感知 的 神经机 制研 究 也显示 了高 述
对情绪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情绪图式缺陷可 情障碍者与正常被试在非语言图式上的差别。
能会导致个体在情绪加工上的困难, 如情绪的感 Franz 等(2004)采取 odd-ball 范式研究被试对厌恶
知和识别等(Leahy, 2002)。Bucci 提出的多重编码 图片和中性图片的反应, 视觉事件相关电位
理论(multiple code theory)认为, 情绪图式存在语 (visu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的结果显示, 在厌
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图式, 情绪的非语言图式最 恶刺激呈现后, 高述情障碍被试比低述情障碍被
先 发 展 , 包 括 亚 象 征 过 程 (subsymbolic process) 试呈现出了正电成分的增加, 但同时, 低述情障
(感觉、内脏知觉、肌肉运动觉)和意象(imagery)(非 碍者却比高述情障碍被试报告了更多的情绪影
400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 卷

响。也就是说, 高述情障碍者察觉到了情绪信息, 情障碍者对情绪词汇有模糊的熟悉感, 他们接收


所以刺激呈现后表现出了正电的增加, 但可能他 了 情 绪 词 汇 的 信 息, 但 对 情 绪 词 汇 的 敏 感 性 低,
们对情绪信息的意义表示疑惑, 也不知道怎么去 所以他们在有意识的加工上存在不足, 这提示了
处理这些信息, 所以受到的情绪影响小。另外一 高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的语言图式缺陷。
项 研 究 采 用 脑 电 图 (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 Vermeulen 和 Luminet (2009)的后续研究则进一步
分析, 对被试呈现消极和中性图片, 让被试评估 把词汇分为四类:中性词, 愉快, 厌恶和愤怒, 结
图片是否消极。结果发现, 在加工消极情绪刺激 果发现, 述情障碍与情绪词汇记忆的减少只有微
时, 高述情障碍被试并没有表现出 γ 波段力 小的相关。不过, 他们的结果与前项研究也并不
(gamma band activity)的增强, 而低述情障碍被试 是完全不一致, 在自由回忆和再认任务中, 高识
却表现出了这种效应。γ 波段力是信息接收和传 别情绪困难被试的情绪词汇记忆量更少, 在“记
输的一个指标, 高述情障碍者表现出来的这种效 得”反应中, 高识别情绪困难被试和高外向型思
应表明他们在接收和传输非语言情绪信息上存在 维被试都回忆了更少的情绪词汇, 这在一定程度
不足, 这一不足会影响他们在识别情绪方面的表 上支持了 Luminet 等(2006)的研究结论。Meltzer
现 (Matsumoto, Ichikawa, Kanayama, Ohira, & 和 Nielson (2010)把情绪词汇分为四类:积极情绪词
Iidaka, 2006)。两个研究虽然具体的视角不同, 但 汇, 消极情绪词汇, 疾病相关词汇(illness–related
都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高述情障碍者在非语言情 words)和中性词汇, 让被试默记之后, 在效价(愉
绪图式上的缺陷。 快—不愉快), 唤醒(兴奋—平静)和优势(大—小)
2.1.2 情绪的语言图式缺陷 三个方面进行评定, 之后再对词汇进行回忆。结
此 方 面 的 研 究 主 要 依 据 被 试 对 情 绪 词汇 的 果发现, 在回忆消极情绪词汇任务上, 高述情障
评价、回忆和再认, 高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语言图 碍者明显少于低述情障碍者, 但在回忆疾病相关
式缺陷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涉及情绪的词汇刺激不 词汇任务上, 高述情障碍者则明显多于低述情障
能很好地评价、回忆或再认, 使高述情障碍者在 碍者, 这一结果既说明了述情障碍的情绪语言图
加工情绪相关内容上存在困难, 而这一观点也得 式缺陷, 也提示了高述情障碍者的躯体感觉扩大
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宫火良(2008)的研究结果发 化和躯体化特点, 他们的躯体感觉扩大化特点致
现, 高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词的效价判断反应 使他们对疾病相关词的敏感性或回忆量更多。本
时显著长于低述情障碍组, 述情障碍各维度得分 研究虽然与前两项研究方向一致, 但并没有发现
均与情绪词的效价判断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 说 在积极情绪词汇上的差异。总之, 尽管以上的研
明高述情障碍者在加工情绪语言信息上存在缺 究结果还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但它们都说明了
陷。Luminet 等(2006)把词汇分为三类:中性词, 积 高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语言图式缺陷。
极情绪词和消极情绪词, 采用记得/知道程序 以上的 研究 显 示高述 情障 碍 者在评 价和 记
(remember/know procedure), 在知觉(perceptual)和 忆情绪词汇上的不足, 对于中性词汇的反应一般
语 义 (semantic)两 个加 工 水 平 上 考察 高 述 情 障 碍 都没有差异, 但 Nielson 和 Meltzer (2009)的研究
者的情绪认知能力。结果发现, 在“记得”反应中, 考察了高述情障碍者对中性词汇的反应, 结果发
高述情障碍者在两个加工水平上都再认了更少的 现, 高述情障碍者对中性词汇的短时记忆存在缺
情绪词汇, 而在“知道”反应中, 述情障碍的主效 陷, 而长时记忆的提取并没有损坏。这可能进一
应不明显。在中性材料时, 高低述情障碍的差别 步提示了高述情障碍者不仅在情绪加工上存在缺
不明显。也就是说, 高述情障碍者在记忆情绪词 陷, 在更基本的认知水平上也存在不足, 而述情
汇时, 其自我觉知意识(autonoetic consciousness) 障碍的执行功能研究可能也正好证实了这一
存在不足, 而在知道感(noetic consciousness)上并 观点。
不存在差异, 前者体现了有意识的情景记忆过程, 2.1.3 两种情绪图式之间的参考性链接缺陷
而后者则体现了熟悉性过程。这可能说明, 高述 依据 Bucci 提出的多重编码理论, 非语言图
第3期 张春雨等: 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401

式和语言图式通过“参考性链接”(referential link) 交往上表现出的困难。高述情障碍者不能适当地


相互联系在一起, 高述情障碍者可能也存在参考 绘制他人的内部心理世界, 他们的高外向性思维
性链接上的缺陷。Lane 等(2000)采用情绪知觉任 可能只会构建一般性社会知识, 所以, 高述情障
务(perception of affect task, PAT), 探讨高述情障 碍者通过提供一系列关于信念和行为的规则的方
碍者在语言和非语言情绪匹配任务上的反应, 该 式, 来发展自己解释和导航社会的能力。但是他
任务要求被试将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情绪刺激与言 们在社会关系中却要面对一些问题, 如不能理解
语的或非言语的情绪反应相匹配, 共包括四个分 他人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等(Wastell & Taylor,
任务:句子与语词匹配、面孔与语词匹配、句子 2002)。
与面孔匹配、面孔与情境图片匹配。结果表明, 高 对高述 情障 碍 者心理 理论 的 研究主 要是 通
述情障碍被试在四类任务和七种情绪上的准确率 过呈现面部表情或动画来考察被试理解他人的情
均较低, 因此, 高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缺陷也 绪 、 信 念 、 意 图 等 心 理 状 态 的 能 力 。 Meins,
表现在语言和非语言情绪刺激的识别和连接上, Harris-Waller 和 Lloyd (2008)研究了心理状态言语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参考性链接缺陷的观点。高 (mind-mindedness)与述情障碍的关系, 心理状态
述 情 障 碍 者 在 情 绪 环 境 启 动 (emotion situation 言语即描述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的倾向, 体现了
priming)方面 的 表现 也 支 持 了 这一 假 设, 研究发 人们对自己及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研究结果发
现, 高述情障碍者在情绪环境启动上呈现出消极 现, 述情障碍中的外向性思维与心理状态言语存
的 启 动 效 应, 当给 他们 显 示 相关 的情 绪 环 境 后, 在负相关, 高心理状态言语的被试在外向性思维
再让其对情绪词做是否是词汇的判断, 结果他们 上的得分更低, 这与 Wastell 和 Taylor (2002)的观
比显示非相关环境的情况表现出延迟。表明高述 点相一致。Swart, Kortekaas 和 Aleman (2009)以大
情障碍者对情绪词汇的注意资源分配上存在不足, 学生为被试, 采用冲突信念和情绪故事任务
高述情障碍者的情感和认知图式没有很好的结合 (conflicting beliefs and emotions)考察高述情障碍
(Suslow & Junghanns, 2002)。宫火良(2008)的研究 者的心理理论。结果高述情障碍者在一级情绪任
也发现, 高述情障碍被试情绪图式联结所需反应 务(first-order emotion)上的得分明显较差, 即被试
时显著长于低述情障碍组, 情绪描述困难与情绪 从任务中推理出情绪状态的能力存在缺陷, 其心
图式联结所需反应时之间相关显著, 说明高述情 理理论可能存在不足。
障碍者情绪图式间的参考性链接存在缺陷。 Moriguchi 等(2006)结合心理理论和神经机
以上的研究显示, 高述情障碍者在情绪图式 制来解释述情障碍与心理理论的关系。ToM 任务
上存在缺陷, 这也证实了大多数学者所支持的观 是两个三角形像人一样活动, 让被试描述看到的
点, 述情障碍体现了情绪认知加工的缺陷。但述 情 况 , 并 在 意 向 性 (intentionality) 和 适 当 性
情障碍的认知缺陷还并不只局限于此, 它与心理 (appropriateness)两个方面对被试进行评定, 意向
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还存在着联系。 性是对心理状态鉴别和评价的程度, 适当性则是
2.2 心理理论 捕捉动画的正确和适当程度。结果显示, 在 ToM
心 理 理 论 (theory of mind, ToM) 或 心 理 化 任务条件下, 高述情障碍被试在意向性和适当性
(mentalizing) 是 指 对 自 己 和 他 人 心 理 状 态 ( 如 需 上都显著低于低述情障碍者, 表明高述情障碍者
要、信念、愿望、意图等)的认识, 并由此对相应 存在心理理论上的缺陷, 这可能导致其在自身情
行 为 做 出 因 果 性 的 预 测 和 解 释 (Moriguchi, 绪状态识别和表达能力上的不足。fMRI 结果显示,
Ohnishi, Lane, Maeda, Mori, Nemoto, et al., 2006)。 高述情障碍者比低述情障碍者表现出了更少的前
简言之, 心理理论就是关于心理领域的内隐观念, 额叶中部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ices, MPFC)
它是人们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基础, 影响个体的 激活, 以往研究显示 MPFC 的激活与心理理论有
共情能力等。研究者们发现, 高述情障碍者可能 联系, 因此, 从这一层面来看, 高述情障碍者存
存在心理理论上的缺陷, 这也解释了他们在社会 在心理理论缺陷。同时, Moriguchi 所主持的另一
402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 卷

项研究采取同样方法对中性面孔和恐惧面孔进行 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20), 特


评价, 结果显示, 高述情障碍被试在意向性和适 质性元情绪量表(Trait Meta-Mood Scale, TMMS)
当性上的表现显著更差, 研究也同样发现了高述 和情绪意识量表(Mood Awareness Scale, MAS)进
情障碍者表现出在 MPFC 上激活的减少(Komaki, 行了主成分分析, 从而提取了两个成分:情绪明
Moriguchi, Ohnishi, & Maeda, 2006) 。 此 外 , 晰 (emotional clarity) 和 情 绪 监 控 (emotional
Moriguchi 等 (2009) 也 从 镜 像 神 经 系 统 (mirror monitoring), 同时采用 BRIEF-A(Behavior Rating
neuron system, MNS)的角度验证高述情障碍者在 Inventory of Executive Function-Adult Version)测
心理理论上的缺陷, MNS 对人们的模仿和语言学 量执行功能, 对非临床被试进行施测。结果显示,
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为共情和心理理论的发展 只有情绪明晰与执行功能显著相关, 在 BRIEF-A
提供了基础。MNS 任务是观察录像片段, 描述一 的九个维度中, 低情绪明晰者在其中八个维度上
些有目的的特定手动动作。结果发现, 述情障碍 表现差于高情绪明晰者, 包括抑制、系列转换
与 MNS 相 关 脑 区 的 激 活 有 关 , 即 前 运 动 皮 层 (set-shifting)、情绪控制、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
(premotor cortex)和顶叶皮层(parietal cortex), 而 任 务 启 动 (task initiation) 、 任 务 监 控 (task
这 一 区 域 的 激 活 也 与 认 知 性 共 情 (cognitive monitoring)、工作记忆和计划。这可能说明, 高述
empathy)和观点采择能力(perspective taking)的降 情障碍者表现出了执行功能上的缺陷, 但这种缺
低有联系。他们认为, 高述情障碍者可能仅仅停 陷并不表现在述情障碍所有维度上。不过, Koven
留在一个基础的和早期的心理理论水平, 对他人 和 Thomas (2010)研究所提取的述情障碍维度与
的心理状态还不能做到足够的区分, 导致高述情 传统的定义稍有出入, 当前大部分研究还是遵从
障碍者缺乏情绪调节能力。 对述情障碍特征的传统定义, 在筛选被试方面多
此外, 王小倩、汪凯、张蕾和高莉玲(2008) 是采用 TAS-20 量表, 而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也表明,
则用眼区情绪识别测验, 从社会知觉的成分上测 高述情障碍者在执行功能上存在缺陷, 主要体现
量成年人根据面部表情迅速判断其意图、情绪等 在注意和抑制、流畅性、工作记忆以及热执行功
心理状态的 ToM 能力,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述情 能等几个方面。
障碍对 ToM 能力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总之, 关 2.3.1 注意和抑制
于高述情障碍者在心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基本得到 测量注 意和 抑 制的任 务主 要 是威斯 康星 分
了一致的结论, 这些结论可以解释高述情障碍者 类测验(WCST)和 Stroop 测验。朱熊兆等(2006)研
在日常生活中的外显表现, 如在共情和人际交往 究发现, 低述情障碍组的 WCST 成绩明显好于高
方面的不足。那么, 述情障碍和执行功能的关系 述情障碍组的成绩, 高述情障碍组的持续应答数
又如何呢? 和持续性错误数显著高于低述情障碍组。持续应
2.3 执行功能 答数和持续性错误数是测量注意转换的主要指标,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 述情障碍还与执行功 表明高述情障碍者在面对需要迅速做出决定的问
能失调有联系。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 题时, 难以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必要的信息, 实
种重要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 是为了实现一项特 施计划行为, 难以形成推理并解决问题, 从而提
殊目标而将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灵活地整合、协 示其存在额叶认知功能的受损。在 Stroop 测验方
同操作的能力。执行功能实际上包含多个不同的 面, 张蕾等(2008)的研究发现, 高述情障碍组在
认知加工过程:包括计划、注意和抑制、排序、 Stroop 色词测验中 C 项(任务是呈现四种颜色的字,
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等(Chan, Shum, Toulopoulou, 字义也为四种颜色, 要求说出字的颜色)的反应时
& Chen, 2008)。大量研究显示, 高述情障碍者存 长于对照组。而在干扰抑制效应中, 高述情障碍
在执行功能上的缺陷, 但这种缺陷不具有普遍性, 组与对照组相比反应时更长, 抑制效应更加明显,
而且不同被试缺损的方面不同。Koven 和 Thomas 表明在注意的干扰抑制方面, 高述情障碍组与对
(2010)对三个述情障碍相关量表—— 多伦多述情 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可能说明高述情障碍者
第3期 张春雨等: 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403

体现了行为抑制能力的落后。不过, 当前对注意 2.3.4 热执行功能


和抑制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Costa 等(2007)以帕 除了以上的冷执行功能(Cool EF)之外, 执行
金森综合症患者为被试的研究并没有在高述情障 功能还包括热执行功能(Hot EF), 与冷执行功能
碍者身上发现注意转换的缺陷, 在卡片分类任务 相对抽象化和去情境化的任务相比, 热执行功能
(modified card sorting test)中, 高述情障碍组和控 以情绪情感的卷入为特征, 需要对刺激的情感意
制组并没有显著差异。Wood 和 Williams (2007) 义做出灵活评价。Ferguson 等(2009)采用爱荷华赌
的研究也没有发现高述情障碍者在抑制不合适反 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 IGT)考察高述情障碍
应上的缺陷。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任务材 者的认知决策能力。研究发现, 与低述情障碍者
料的选择(前两项研究采用的是经典测验范式, 后 逐渐学习到选择有利纸牌相比, 高述情障碍者的
两项采用的测验较新)和被试的控制(如是否控制 学习模式 为 “探索—学习 —改变—返回 (explore–
了其他障碍的影响、智力等)可能是主要因素。 learn–change–return)”, 他们开始会去回避不利的
2.3.2 流畅性 纸牌, 之后却在一段时间内改变策略, 即从选择
在流畅性方面, Henry 等(2006)针对创伤性脑 有利纸牌转向选择不利纸牌, 然后再返回, 重新
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被试进行言语流 选择有利纸牌。这可能是因为高述情障碍者没有
畅测验(包括语音流畅性任务和语义流畅性任务), 巩固好初始的学习策略, 并且对损失的敏感性较
结果显示, TAS-20 的识别情绪困难(DIE)维度与两 低, 所以才会出现“change”这一阶段。当前关于述
类流畅性任务都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其中与语 情障碍与热执行功能关系的相关研究还很少, 但
义流畅性的相关达到显著。言语流畅性是个体用 这方面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
语言传递信息的流利程度, 在语义流畅性上的缺 总之, 述情障碍可能表现出了在执行功能某
陷体现了被试在按照语义类别来搜索词的能力上 些方 面的 缺 陷 , 但 执 行 功 能 所 包 括 的 方 面 很 多,
的不足, 这种不足可能影响了人们对情绪的识别, 述情障碍并不是与所有的方面都联系, 而且, 可
使高述情障碍者不能理解各种情绪的意义。Wood 能不是所有的高述情障碍者都表现出执行功能的
和 Williams (2007)同样针对 TBI 被试的研究也发 缺陷。
现, 高述情障碍组和控制组在言语能力(词汇、相
3 述情障碍的社会机制
似性和理解力)上的差异显著。另外的一项研究则
在 HIV+被试身上发现了 TAS-20 总分与动物类别 述情障碍的社会机制认为, 述情障碍的产生
流 畅 性 任 务 (category fluency) 存 在 显 著 负 相 关 源于儿童成长过程中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中所
(Bogdanova, Díaz-Santos, & Cronin-Golomb, 2010), 得到的不断强化, 它受到很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
两个研究都进一步支持了高述情障碍者在言语流 响。Grabe 等(2008)的一项研究发现, 子女的述情
畅性上的不足。 障碍水平与父母的述情障碍水平显著相关, 虽然
2.3.3 工作记忆 研究并没有得出明确的影响途径, 但也说明父母
在工作记忆方面, 高述情障碍者也可能存在 的某些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会对子女的述情障碍水
不足, 高述情障碍者在数字广度和空间广度上的 平产生影响。目前, 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开始验证
成 绩 显 著 低 于 低 述 情 障 碍 者 (Wood & Williams, 诸如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家庭功能和环
2007; 张蕾, 汪凯, 曹召伦, 朱春燕, 杨平和赵启 境等因素与述情障碍的联系。
媛 , 2008) 。 Bogdanova, Díaz-Santos 和 Cronin- 3.1 社会文化
Golomb (2010)以 HIV+者为被试, 发现他们在工 述情障碍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它与社会文化
作记忆(数字广度和空间广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 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就
HIV–者, 而 HIV+者的 TAS-20 总分与工作记忆也 可 能 会 表 现 出 不 同 水 平 的 述 情 障 碍 状 况 。 Le,
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些研究都揭示了述情障碍在 Berenbaum 和 Raghavan (2002)的研究发现, 亚裔
工作记忆上的缺陷。 美国人的述情障碍水平高于欧裔美国人, 尤其是
404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 卷

在识别和表达情绪困难方面更高于欧裔美国人,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非裔美国人在社会中处于劣势,
可见, 文化差异对述情障碍会产生影响。但文化 体验到了高述情障碍。但是, 他们的研究同样发
的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父母的情绪 现, 述情障碍与种族偏见的经历本身不存在相关,
社会化对述情障碍产生间接的作用效应, 即亚裔 而与对种族歧视遭遇的被动接受存在联系。可见,
美 国 人 的 父 母 更 少 呈 现 躯 体 情 感 (physical 述情障碍与主观性变量的联系更紧密, 对自身社
affection), 更少表达积极情绪, 由此体现出在文 会经济地位低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被动接受的人可
化影响下的家庭环境对述情障碍发展的作用 能比那些对现状忽视或抗争的人更容易产生高述
效应。 情障碍。
社 会 文 化 对 述 情 障 碍 的 性 别 差 异 也 存在 影 3.3 家庭功能和环境
响。Levant 等(2009)对 42 个比较性别差异的述情 不良的 家庭 环 境和家 庭功 能 失调也 可能 是
障碍研究进行了元分析, 结果显示, 男性的平均 述情障碍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家庭是儿童早期
述情障碍水平要高于女性, 在述情障碍程度上存 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家庭功能失调会影响儿童的
在性别差异。他们认为这是性别社会化作用的结 早期社会化和述情障碍水平。那些存在不安全依
果, 男孩出生之初比女孩有更多的情绪反应和表 恋的人更易出现高述情障碍, 因为不安全依恋的
现, 但他们在 2 岁左右开始更少用语言表达情绪, 人会压抑对依恋感受的意识, 影响其识别和交流
在 6 岁时表现出更少的面部表情。这可能说明社 情绪的能力(Mallinckrodt & Wei, 2005)。而在不安
会化塑造了孩子与性别相关的情绪行为, 社会文 全依恋的类型中,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对述情障碍
化并不鼓励男孩表达脆弱的情绪(如恐惧和悲伤), 具有很大的预测作用,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的人难
所以他们会压抑自己的脆弱情绪, 即使他们正经 以亲近他人, 也很难去依赖和信任他人, 这可能
历悲伤或痛苦, 男性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情绪, 而 直接影响他们在识别和交流情绪方面的动机和能
且他们更倾向于依赖认知来推论自己的情绪感受, 力 , 并 倾 向 于 更 关 注 外 部 事 物 (De Rick &
有些甚至会将自身的脆弱情绪转化为侵犯行为。 Vanheule, 2006)。Lemche, Klann-Delius, Koch 和
3.2 社会经济地位 Joraschky (2004)则认为不安全依恋和紊乱型依恋
述 情 障 碍 可 能 与 特 殊 的 社 会 经 济 地 位存 在 (disorganized attachment)首先会影响儿童的内部
联系。受教育程度低和贫困的人更容易出现高述 状态语言(internal state language), 即儿童会在叙
情障碍, 因为他们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要求他们 述中更少表现情绪、偏好或评价性语句, 而内部
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 不鼓励他们对情绪和情感 状态语言的缺乏进一步加剧了高述情障碍的
的加工与表达, 而鼓励他们的思维要具有理性和 产生。
外向性, 并专注于问题本身。很多研究考察了述 述情障 碍与 父 母教养 方式 还 存在一 定的 联
情障碍与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 多数研究都 系。Honkalampi 等(2004)以抑郁症患者为被试, 进
支持了述情障碍与低收入和低受教育水平的联系 行了一个两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 被试身上
(Honkalampi, Koivumaa-Honkanen, Antikainen, 的原发性述情障碍与一些负性的童年经历有联系,
Haatainen, Hintikka, & Viinamaki 2004; Razlog, 如父母严厉的纪律(harsh discipline), 童年家庭不
Longbottom, Marcoci, Seidel, & Razlog, 2007; 幸福, 但这些因素与继发性述情障碍的联系并不
Willemsen, Haentjens, Roseeuw, & Vanderlinden, 显 著 。 Kooiman, Vellinga, Spinhoven, Draijer,
2009)。芬兰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 生活在农村地 Trijsburg 和 Rooijmans (2004)也认为, 父母对子女
区的被试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的被试在 15~16 年 的冷漠和过度保护会影响子女成年后的述情障碍
后 表 现 出 了 更 高 的 述 情 障 碍 (Joukamaa, Taanila, 水平。此外, 父母双方各自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子
Miettunen, Karvonen, Koskinen, & Veijola, 2007)。 女的述情障碍水平产生作用, 在父亲方面, 父亲
Peters 和 Lumley (2007)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研究也 的冷漠或缺乏父亲给予的温暖也对孩子识别和表
发 现, 述 情 障 碍与 低收 入 和 低受 教育 水 平 有 关, 达情绪困难存在预测作用(De Rick & Vanheule,
第3期 张春雨等: 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405

2006; Gil, Weigl, Wessels, Irnich, Baumuller, & 理论和执行功能也会受到社会机制的影响, 如母


Winkelmann, 2008); 而在母亲方面, 母亲的冷漠 亲表现内部状态言语的能力会对儿童的心理理论
和虐待则与述情障碍存在显著的相关(Gil et al., 产生影响(Meins, Fernyhough, Wainwright, Gupta,
2008)。 Fradley, & Tuckey, 2002)。而 Meins, Harris-Waller
家 庭 成 员 允 许 和 鼓 励 相 互 表 达 意 见 与感 受 和 Lloyd (2008)的研究则发现内部状态言语在依
的程度也是预测述情障碍的一个因素。童年时家 恋回避和外向型思维之间起中介作用, 说明依
庭表达的缺乏与成年后的述情障碍水平存在联系, 恋、心理理论和述情障碍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总
早期的家庭环境如果可以自由地进行情绪交流, 之, 高述情障碍产生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机制之间
会让家庭成员在进行情绪交流时感到安全, 并且 存在密切的联系, 认知机制从认知角度解释高述
在家庭之外交流情绪时也感到舒服。反之则会对 情障碍的产生, 提示了述情障碍的内在认知特征,
情绪体验和表达产生防御和抗拒, 促使高述情障 而社会机制则从社会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解释高
碍的产生(Kench & Irwin, 2000; Pollak & Freeman, 述情障碍的产生, 但它并没有否定关于述情障碍
2008)。此外, 述情障碍还与一些其它的家庭环境 的认知缺陷假设, 所以社会机制更多提示了述情
因素存在联系, 如孩子是母亲意外怀孕而降生的, 障碍的外在影响因素。两种机制都得到了大量研
子女多的家庭环境, 童年的破裂家庭等(Joukamaa, 究的证实, 虽然研究结论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
Kokkonen, Veijola, Laksy, Karvonen, Jokelainen,et 但两种机制对述情障碍的解释基本得到了学术界
al., 2003; Joukamaa et al., 2007)。 的认可, 为进一步理解和明确述情障碍的本质提
总之, 从社会机制的角度看, 述情障碍与儿 供了依据, 也为减轻其对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的
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和 影响提供了前提基础, 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家庭环境等有关, 它可能体现了个人在早期社会 意义。但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 未来还有一些方
化上的不足。 面需要加以明确。
4.2 未来研究的展望
4 小结与展望
首先, 在认知机制方面, 述情障碍的认知研
4.1 小结 究会成为述情障碍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对未来研
综上所述, 当前对述情障碍本质的解释包括 究作出以下展望。
两种:一种是认知机制, 认为述情障碍体现了个 (1)在 心 理 理 论 方 面, 当 前 的 探 讨 主 要 是 对
人在认知加工上的缺陷, 包括在情绪图式、心理 情绪图片或动画的反应, 对这方面的研究达成了
理论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的缺陷; 另一种是社会 一定的共识。但心理理论的外延丰富, 诸如高述
机制, 认为述情障碍的产生与儿童早年的一些经 情障碍者在欺骗任务、误解任务和二级错误信念
历有关, 并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中不断得到强 任务等方面的表现还没有考察, 这些任务的加入
化, 因此述情障碍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地位 会为高述情障碍者的心理理论研究提供更有力的
和家庭功能等因素的影响。但认知机制和社会机 依据。在执行功能方面, 当前述情障碍研究中对
制并不矛盾, 两者的相辅相成共同造成了高述情 热执行功能的关注才刚刚起步, 热执行功能涉及
障碍的产生。当前多数学者基本认可述情障碍体 情绪和情感的介入, 它在述情障碍上的作用可能
现了在情绪认知加工上的缺陷, 而在心理理论和 比冷执行功能更大, 所以未来研究中可引入热执行
执行功能上的研究则进一步支持了述情障碍存在 功能任务, 如延迟满足任务(delay of gratification)、
认知缺陷的这一假设。但这一认知缺陷的产生也 博弈任务等。但需要明确一点, 即冷热执行功能
受到了社会机制的影响, 如儿童早年的依恋会影 并不是对立的, 两者的发展相辅相成。
响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因素, 如情绪图式、想象等 (2)情 绪 认 知 加 工 是 一 个 系 统 , 所 以 不 管 是
(Taylor & Bagby, 2004), 而情绪图式缺陷也正是 情绪图式, 还是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 三方面的
述情障碍认知缺陷的典型表现之一。而且, 心理 作用不可能完全分离, 有学者已经开始探讨执行
406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 卷

功 能 和 情 绪 图 式 的 共 同 作 用 。 Lundh 和 (normative male alexithymia)的概念, 来研究性别


Simonsson-Sarnecki (2002)采用 Stroop 范式, 词汇 社会化对述情障碍性别差异的影响, 但对述情障
分为三类:疾病相关词汇, 消极词汇和中性词汇, 碍社会机制其他方面的系统阐述还很少, 也没有
结果发现, 在颜色命名任务中, 高述情障碍被试 形成完整的关于述情障碍社会机制的理论。以后
在非掩蔽疾病词汇上的命名速度显著慢于对非掩 研究可探讨的空间还有很多, 如学校教育和同伴
蔽消极词汇的命名速度。这可能提示了高述情障 交往对述情障碍的影响, 提出述情障碍的整合模
碍者在情绪上的注意偏向以及在的躯体感觉扩大 型等。
化上的特点。而在国内, 宫火良和郑希付(2010) 最后,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测量手段和研究
也发现, 高述情障碍者对疾病关联词的颜色判断 技术都可以进一步改进和丰富。对社会机制的探
反应时明显长于情绪词和中性词, 他们在信息选 讨, 大多数依据横向的问卷测量, 方法比较单一,
择上的情绪 Stroop 效应不明显, 体现为注重生理 而纵向研究和个案研究对于发现述情障碍的发展
信息而忽略情绪信息, 这种注意偏向使高述情障 轨迹更有说服力。而且从发展性角度来讲, 应该
碍者的情绪体验减少, 更关注外部事物。情绪图 多关注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对述情障碍的影响, 这
式、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三个方面的整合研究有 正是当前研究所缺乏的。另一方面, 在筛选研究
助于更深入地明确述情障碍的认知特征, 以心理 被试时, 多是采用自陈量表作为划分高低述情障
理论和执行功能为例, 已经有研究在一些精神障 碍的工具, 如 TAS-20 等, 但自陈量表本身存在一
碍患者身上发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说明心理理 些争议, 因此仅仅依据它的结果稍显不妥。测量
论和执行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未来同 述情障碍的工具和方式还有很多, 对它们的认可
样可以在高述情障碍者身上探讨两者的共同作用, 和应用越来越多, 如多伦多述情障碍结构化访谈
或探讨更多认知特征的共同作用。 量 表 (The Toronto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3)述 情障 碍 是 一 个多 维 度 结 构, 它 不 是 一 Alexithymia, TSIA)、情绪意识水平量表(Levels of
种独立的精神障碍, 但它在多种病患的身上都有 Emotional Awareness Scale, LEAS)等, TSIA 是访
体现。当前多数研究所针对的被试也是各类心身 谈量表, LEAS 是能力量表, 以后的研究可多加以
疾病或精神障碍患者, 所以区分高述情障碍者的 应用。
认知缺陷到底是述情障碍引起, 还是这些疾病(特 总之, Sifneos (1996)所说的“时代人格”已经
别是精神障碍)引起就会比较复杂。而且疾病患者 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述情障碍的认知机
和普通人群在述情障碍的认知缺陷上表现是否一 制和社会机制研究仍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致也还没有研究加以验证,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 而这两方面的研究也将为进一步明确述情障碍本
探索。 质和减轻述情障碍的消极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和
(4)认知机制研究的增多激发了对神经机制 实践依据。
的探讨, 现在 fMRI、ERP 和 PET 等技术也都开始
参考文献
引入到述情障碍的研究上来,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
研 究 成 果 , 发 现 了 右 脑 半 球 、 胼 胝 体 (corpus 宫火良. (2008). 高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图式特征. 心理学报 ,
40(12), 1250−1257.
callosum)、 额 叶(frontal lobe)和 扣 带 回(cingulate
宫火良, 郑希付. (2010). 高述情障碍者的信息选择特征.
cortex) 等 脑 区 与 述 情 障 碍 的 联 系 ( 张 蕾 , 汪 凯 , 心理科学 , 33(3), 593–595.
2007)。当前认知神经科学受到很大的重视, 述情 王小倩, 汪凯, 张蕾, 高莉玲. (2008). 大学生心理理论与
障碍在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 抑郁、述情障碍、社交技能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16(12), 1343–1345.
其次, 在社会机制的研究方面, 当前的研究
张蕾, 汪凯. (2007). 述情障碍的神经基础. 中国神经精神
得到了一些共识, 不过总体来说, 研究比较零散,
疾病杂志 , 33(4), 254–256.
系统性不强。虽然少数学者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 张蕾, 汪凯, 曹召伦, 朱春燕, 杨平, 赵启媛. (2008). 述
理 论 , 如 Levant 等 提 出 规 范 性 男 性 述 情 障 碍 情障碍的执行功能研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34(2),
第3期 张春雨等: 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407

103–104.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77,


朱熊兆, 王晓燕, 黄瑛, 姚树桥, 唐海波. (2006). 不同程 189–194.
度述情障碍者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比较研究. 中国 Henry, J. D., Phillips, L, H., Crawford, J. R., Theodorou, G.,
临床心理学杂志 , 14(2), 131–133. & Summers, F. (2006). Cognitive and psychosocial
Bogdanova, Y., Díaz-Santos, M., & Cronin-Golomb, A. correlates of alexithymia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2010). Neurocognitive correlates of alexithymia in Neuropsychologia, 44, 62–72.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 with HIV. Neuropsychologia, 48, Honkalampi, K., Koivumaa-Honkanen, H., Antikainen, R.,
1295–1304. Haatainen, K., Hintikka, J., & Viinamaki, H. (2004).
Bucci, W. (1997). Psychoanalysis and cognitive science: a Relationships among alexithymia, adverse childhood
multiple code theor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experiences,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actual mood
Chan, R. C. K., Shum, D., Toulopoulou, T., & Chen, E. Y. H. disorder: A 2-year clinical follow-up study of patients with
(2008). Assess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s: Review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sychosomatics, 45(3),
instrument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issues. Archives 197–204.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23, 201–216. Joukamaa, M., Kokkonen, P., Veijola, J., Laksy, K.,
Costa, A., Peppe, A., Carlesimo, G. A., Salamone, G., & Karvonen, J. T., Jokelainen, J., & Jarvelin, M. (2003).
Caltagirone, C. (2007). Neuro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Social situation of expectant mothers and alexithymia 31
alexithymia in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the years later in their offspring: A prospec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13, 980–992.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 307–312.
De Rick, A., & Vanheule, S. (2006). The relationship Joukamaa, M., Taanila, A., Miettunen, J., Karvonen, J. T.,
between perceived parenting,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Koskinen, M., & Veijola, J. (2007). Epidemiology of
alexithymia in alcoholic inpatients. Addictive Behaviors, alexithymia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31, 1265–1270. Research, 63, 373– 376.
Eizaguirre, A. E., Cabezon, A. O. S., Alda, I. O., Olariaga, L. Kench, S., & Irwin, H. J. (2000). Alexithymia and childhood
J., & Juaniz, M. (2004). Alexithymia and its relationships family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6(6),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eat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737–745.
Personality Assessment, 36, 321–331. Komaki, G., Moriguchi, F., Ohnishi, T., & Maeda, M. (2006).
Ferguson, E., Bibby, P. A., Rosamond, S., O’Grady, C., Neuroimaging study of affect regulation and culture.
Parcell, A., Amos, C., McCutcheon, C., O’Carroll, R.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287, 135–139.
(2009). Alexithymia, cumulative feedback, and differential Kooiman, C. G., Vellinga, S., Spinhoven, P., Draijer, N.,
response patterns on the Iowa Gambling Task. Journal of Trijsburg, R. W., & Rooijmans, H. G. M. (2004).
Personality, 77(3), 883–902. Childhood adversities as risk factors for alexithymia and
Franz, M., Schaefer, R., Schneider, C., Sitte, W., & Bachor, J. other aspects of affect dysregulation in adulthood.
(2004). Visual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 subjects with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73(2), 107–116.
alexithymia: modified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aversive Koven, N. S., & Thomas, W. (2010). Mapping facets of
inform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1, alexithymia to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daily life.
728–735.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 24–28.
Frawley, W., & Smith, R. N. (2001). A processing theory of Lane, R. D., Sechrest, L., Riedel, R., Shapiro, D. E., &
alexithymia. Journal of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2, Kaszniak, A. W. (2000). Pervasive emotion recognition
189–206. deficit common to alexithymia and the repressive coping
Gil, F. P., Ridout, N., Kessler, H., Neuffer, M., Schoechlin, styl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2, 492–501.
C., Traue, H. C., & Nickel, M. (2009). Facial emotion Le, H., Berenbaum, H., & Raghavan, C. (2002). Culture and
recognition and alexithymia in adults with somatoform alexithymia: Mean levels, correlates, and the role of
disorder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6, 26–33.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s. Emotion, 2(4),
Gil, F. P., Weigl, M., Wessels, T., Irnich, D., Baumuller, E., 341–360.
& Winkelmann, A. (2008).Parental bonding and Leahy, R. L. (2002). A model of emotional schemas.
alexithymia in adults with fibromyalgia. Psychosomatic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9, 177–190.
49(2), 115–122. Lemche, E., Klann-Delius, G., Koch, R., & Joraschky, P.
Grabe, H. J., Frommer, J., Ankerhold, A., Ulrich, C., Groger, (2004). Mentaliz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a
R., Franke, G. H., Barnow, S., Freybergera, H. J., & longitudinal attachment sample: Implications for
Spitzer, C. (2008). Alexithymia and outcome in alexithymia.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73(6),
408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 19 卷

366–374. self-awareness: An fMRI study in alexithymia. Human


Levant, R. F., Hall, R. J., Williams, C. M., & Hasan, N. T. Brain Mapping, 30, 2063–2076.
(2009). Gender differences in alexithymia. Psychology of Moriguchi, Y., Ohnishi, T., Lane, R. D., Maeda, M., Mori, T.,
Men & Masculinity, 10(3). 190–203. Nemoto, K., Matsuda, H., & Komakia, G. (2006).
Lohr, L. B., Teglasi, H., & French, M. (2004). Schemas and Impaired self-awareness and theory of mind: An fMRI
temperament as risk factors for emotional disability. study of mentalizing in alexithymia. NeuroImage, 32,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6, 1637–1654. 1472–1482.
Lumley, M. A., Neely, L. C. & Burger, A. J. (2007). The Mueller, J., Alpers, G. W., & Reim, N. D. (2006).
Assessment of alexithymia in medical settings: Dissociation of rated emotional valence and Stroop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health interference in observer-rated alexithymia. Journal of
proble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9(3),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1(2), 261–269.
230–246. Nielson, K. A., & Meltzer, M. A. (2009). Modulation of
Luminet, O., Vermeulen, N., Demaret, C., Taylor, G. J., & long-term memory by arousal in alexithymia: The role of
Bagby, R. M. (2006). Alexithymia and levels of processing: interpret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8, 786–793.
Evidence for an overall deficit in remembering emotion Peters, R. M., & Lumley, M. A. (2007). Relationship of
word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 713–733. alexithymia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Lundh, L., & Simonsson-Sarnecki, M. (2002). Alexithymia African Americans.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48, 34–41.
and cognitive bias for emotional information. Personality Pollak, S. J., & Freeman, J. E. (2008). Alexithymia amo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1063–1075. Orthodox Jews: The role of objection relations, family
Mallinckrodt, B., & Wei, M. (2005). Attachment, social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and the presence of a disabled
competencies,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ibling. 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 28(2), Retrieved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3), 358–367. September 30, 2010, from http://www.dsq-sds.org/index.
Matsumoto, A., Ichikawa, Y., Kanayama, N., Ohira, H., & Prkachin, G. C., Casey, C., & Prkachin, K. M. (2009).
Iidaka, T. (2006). Gamma band activity and its Alexithymia and percep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synchronization reflect the dysfunctional emotional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6,
processing in alexithymic persons. Psychophysiology, 43, 412–417.
533–540. Razlog, O., Longbottom, S., Marcoci, L., Seidel, F., &
Mattila, A. (2009). Alexithymia in Finnish general Razlog, I. (2007). Alexithymia in patients with substance
population. Academic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ampere, addiction being treated by cognitive-behavioural
Tampere. Finland. psychotherapy within Minnesota model treatment.
Mattila, A. K., Salminen, J. K., Nummi, T., & Joukamaa, M. European Psychiatry, 22, 151–180.
(2006). Age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lexithymia in the Sifneos, P. E. (1996). Alexithymia: past and present.
gener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3, 137–142.
61, 629–635. Suslow, T., & Junghanns, K. (2002). Impairments of emotion
Meins, E., Fernyhough, C., Wainwright, R., Gupta, M. D., situation priming in alexithymia. Personality and
Fradley, E., & Tuckey, M. (2002). Maternal mind-mindednes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541–550.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as predictors of theory of mind Swart, M., Kortekaas, R., & Aleman, A. (2009). Dealing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 73(6), 1715–1726. with feelings: Characterization of trait alexithymia on
Meins, E., Harris-Waller, J., & Lloyd, A. (2008).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cognitive-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lexithymia: Associations with peer processing. PLoS ONE. 4(6). e5751.
attachment style and mind-mindedness. Personality and Taylor, G. J., &Bagby, R. M. (2004). New trends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 146–152. alexithymia research.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Meltzer, M. A., & Nielson, K., A. (2010). Memory for 73, 68–77.
emotionally provocative words in alexithymia: A role for Taylor, G. J., Bagby, R. M., & Parker, J. D. A. (1997).
stimulus relevanc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Disorders of affect regulation: Alexithymia in medical and
Retrieved June 16, 2010, from doi:10.1016/j.concog.2010. psychiatric ill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05.008. Press.
Moriguchi, Y., Ohnishi, T., Decety, J., Hirakata, M., Maeda, Vermeulen, N., & Luminet, O. (2009). Alexithymia factors
M., Matsuda, H., & Komakia, G. (2009). The Human and memory performances for neutral and emotional
Mirror Neuron System in a population with deficient word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
第3期 张春雨等: 述情障碍成因的认知及社会机制 409

305–309.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Wastell, C. A., Taylor, A. J. (2002). Alexithymic mentalising: traumatic events. Journal of European Academy of
theory of mind and social adapta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3, 1141–1146.
Personality, 30(2), 141–148. Wood, R. L., & Williams, C. (2007). Neuropsychological
Willemsen, R., Haentjens, P., Roseeuw, D., & Vanderlinden, correlates of organic alexithymia. Journal of the
J. (2009). Alexithymia in patients with alopecia areata: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13, 471–479.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Cognitive and Social


Mechanism of Alexithymia
ZHANG Chun-Yu; ZHANG Jin-Fu; ZHANG Jing-Qiu; ZHANG Ping-Pi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ories to illustrate the essence and cause of alexithymia, including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social mechanism. Cognitive mechanism suggests that alexithymia incarnates the
defect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emotion, involving the emotion schemas, theory of mind and executive
function. While social mechanism believ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alexithymi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y
experience in the childho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lexithymia is continuously reinforced by the social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mainly including the social culture, social-economic status, family function and
environment.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be mainly focused on the extension of research contents, such as the
hot executive function, integrated researches and the proposing of systematic theory of social mechanism
and so on. Researching methods should also be improv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technology.
Key words: alexithymia; emotion schemas; theory of mind; executive function; social mechanis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