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L_S3A_etext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3

单元一

第一课 秋天的怀念

1 双腿瘫痪以后,我感到很沮丧,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
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
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
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 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忿忿地嘶喊着,“我活
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恳求道:“让咱娘儿
俩在一块儿,好好地活……”

2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
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3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
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
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
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4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
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
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
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
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
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5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6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
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
7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躺在病榻上艰难地呼吸着。别人
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
年的女儿……”

8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
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地活……

第二课 一次特别的捐助

1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年届古稀,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艰辛,几经磨练,
几经浮沉,他衣锦还乡后,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桑梓的念头。于是,老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2
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一份十来个学
生的名单,他要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2 家人不解:既是捐助,何必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
过“希望工程”等,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3 老人摇摇头,什么也没说。他心里想: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
孩子。

4 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
《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并亲自包装好,以便寄给名单
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以为书
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
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某某同学,落款是老人的姓
名、住址、电话和电子邮箱。

5 家人困惑不解,却也不愿违忤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把那些书寄出去。

6 光阴荏苒,一转眼,书已经寄出快半年了。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老
人常常对着电话喃喃自语,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谁也猜不透老人为什
么这样。

7 新年前,老人收到了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
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老人一蹦三尺高,
雀跃万分地叫道:“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
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
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8 老人说:“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
后他也不会把温暖带给需要的人,所以他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9 想来也是,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
动于衷、心安理得的,受惠者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因一滴雨露鲜艳妩
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
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3
第三课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1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
家。每次去邮局,总会想到我上大学时父亲给我寄钱的情景。四年中,他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4
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纸钞,一张张数好,一张张压平,
再一张张交给柜台上的服务员。

2 而今,轮到我每月给父亲寄钱了。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
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三天两头地来邮
局。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我这么做是为了满足父亲的
“虚荣”。当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 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
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 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3 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父亲就会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
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婚礼一样,穿上最体面的衣服,徒步走去。一路上,
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
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次
问话,都让他的幸福感千倍般增长,而那足足够他一个月花费的500块钱,
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4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
在上面写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之类的,但每一次
写完,我都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
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撕掉呢?”我依然笑笑,不作解释。这不是我们彼
此表达关爱的习惯。

5 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醒我说:“这一次你在附言里至少应该写
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
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比你那500块钱重要多了。”

6 整个小镇上的人,或许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显矫情的节日,
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
亲节快乐。

7 然而,不知怎的,父亲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被退了回来。我打
电话去问他,他只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
有一句回话,竟然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讲给女孩子听。
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5
要将这张写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
“怎么可能呢,他从来不是那种感情细腻的人。”

8 可是,父亲的确是这样的人。只是,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
讲过。那年春节, 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收藏在盒
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 父亲早已看到, 且以这样的方式, 藏进
了心底。

单元二

第四课 蜘蛛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6
1 天气暖和起来了,被人称为纺织专家的蜘蛛又出来,在房檐底下结网。
这使我记起小时候猜过的一个谜语:

2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3 这以后我就留心这八条腿的诸葛亮怎样捉飞将。我看出它有各种各样的
捉法。如果有小小的飞虫,如蚊、蚋之类的碰在网上,粘住了,它就从网
的中央或房檐底下赶去,急忙地把它们咬住,吸它们的汁液或者咬住了带
回网的中央或房檐底下去。有时投入网里的是比较大一点儿的飞虫,它就
放出丝来缠住那飞虫,直到那飞虫挣扎不动为止。如果来的是带枪的飞将,
例如蜜蜂,它就赶到前面,用丝向蜜蜂身上绕一下,转身就走,走不多远,
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这样接连好几次,看看那蜜蜂差不多不能
挣扎了,才靠近去,用丝来细细地捆绑。有时捆绑的丝密得像一个布袋,
蜜蜂被包在里面,往往还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小孩大都喜欢蜜蜂,不喜欢
蜘蛛,看见蜜蜂被蜘蛛捉住,往往把蜜蜂拯救出来。

4 最难捉的是披甲的飞将。比方有一个甲虫飞入网里,粘住了。它的甲很
厚,很重,力气又大,六条腿东一推,西一撑。蜘蛛好不容易把这条腿缚
住, 那条腿又伸出来了。有时候缠了几转,它忽然从网里滑脱,啪的一声
跌在地上,蜘蛛只好在网上望一望,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这还没有什么,
最可怕的是碰到了凶猛的蜾蠃或螳螂。蜾蠃静悄悄地飞来,振动翅膀,向
网上一撞。蜘蛛以为有什么飞虫粘住了,赶快来捉。蜾蠃就用最敏捷的动
作, 突然把蜘蛛捉住, 迅速飞去。蜾蠃用刺刺得蜘蛛全身麻痹,封在泥
房里,预备给它孵出来的幼虫当粮食。蜘蛛遇到螳螂又如何?那肯定是凶
多吉少。螳螂舞动两把大刀把蛛网搞个稀巴烂,蜘蛛也成为它果腹的佳肴。

5 蜘蛛结网的方法非常巧妙,它身体的组织也奥妙得使人惊异:它腹部有
几种腺 (gland),藏着液体,都能从腹部末端放出来。一种叫壶状腺,放出
来的液体碰到空气就凝结成丝,用来做网的棚架和辐射线。一种叫葡萄状
腺,放出来的液体也凝固为丝,用来做网上螺旋形的线。一种叫做复合腺,
是一种粘液,跟前一种腺液同时放出来,凝成了一粒粒的细珠,附在丝上,
丝就很粘了。还有管状腺,是做产卵袋用的;梨状腺,是粘附物体时用的。

6 蚕的丝可以织绸,蜘蛛的丝为什么不拿来织东西呢?这问题是许多人想
到过的。西洋有人想养蜘蛛,取它的丝来织东西。据说有用蜘蛛丝织过手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7
套、袜子的。只是饲养蜘蛛不容易,它要吃昆虫,而且胃口很好,又非常
挑剔,专吸昆虫的汁液。饲养蜘蛛比养蚕要费事得多,因此只好作罢。

第五课 生命之源-水

1 当你看到澎湃的江河、宁静的湖泊、澄清的溪涧、浩渺的海洋时,你
会深切地感受到:水,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母,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8
2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地球至少已存在了150亿年。当地球刚刚诞生的时
候,它的表面都是水。那时,没有人类,没有生命,甚至没有一个原始的
细胞,自然界由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经过长期演化,最后发展成有结构的细
胞。始终参与这些过程,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水。更多的时候,水
甚至成了生命物质最原始的构成者。可以说,没有水,生命的诞生便是痴
人说梦。

3 人们常常说大地是万物之母,其实,水又何尝不是万物之源呢?正因为
有了水的存在,才使得栖身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能够生存、发展和繁衍。

4 那么,水对于人的生命意味着什么呢?

5 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被人们称为生命的六大营养素之首。人不能一
日无水。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以维持一周以上,但如果滴水不沾,两三
天就会有生命危险。普通的人,体内三分之二都是水。一个体重60公斤的
人,体内贮藏的水达40公斤。人体每个地方都离不开水。皮肤缺水会龟裂,
内脏失水会引起头晕目眩,瘫软无力,甚至危及生命。水有帮助人体新陈
代谢的作用。人体内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分泌
系统以及头发、皮肤甚至指甲等,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而失掉的水
分必须及时予以补充。

6 另外, 水还可以调节体温, 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燥热的夏季,人的体


温能保持在摄氏37度左右,就是水的功劳。水还可以保持肌肉的弹性,皮
肤的柔嫩和光滑,甚至可以润滑关节,使你立坐伸曲,舒展自如。可见,
水对维系人的生命有多么巨大的作用啊!

7 据联合国统计,地球水圈中,绝大部分是海洋咸水,仅有2.5%为淡水,
而大部分的淡水又在南北两极和雪山冰川, 人们能利用的只占淡水总量的
0.34%,剩下的大多蒸发掉了。让我们看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吧:目
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河流和湖泊几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两极
的冰川也不能幸免。此外,世界上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濒临缺水的危
机。也许有一天,人类会因此而面对死神的挑战和威胁,这绝非耸人听闻。

8 我们珍惜点点露珠, 我们赞美滴滴甘霖,我们欣赏滔滔江河。为了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节省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条河,杜绝一切破坏大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9
自然的行径。我们不能临渴掘井, 而应竭尽全力, 未雨绸缪,只有这样
才能挽救水资源,挽救人类,挽救地球。

第六课 生物的睡眠

1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也不全是为了休息。夏天的傍晚,蝙蝠在院子
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干什么来着?逮蚊子、
夜蛾一类昆虫吃嘛。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
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
燕子那样千里迢迢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不,都不是。蝙蝠是用睡眠的办法
来度过漫长的冬天的。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0
2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飞入一个偏僻昏暗的、可以躲避风寒的
山洞,或躲在房檐下,进行集体睡眠。它们睡觉的方式很特别,既不是躺
在床上,也不是蹲在洞里,而是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
倒挂着睡觉。它们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
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的生活。

3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叫“冬眠”。

4 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
就怪了!

5 海参主要吃海底的虫子。夏天到了,海面上气温升高,原来在海底过冬
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生活,海底再也没有海参赖以生活的虫子了。可
海参只会在海底蠕动,不会游泳,无法浮上水面捕捉虫子。那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6 一般来说, 海参要睡上四五个月。等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
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逼人,虫子们受不了啦,又回到海底过冬了。哈哈,
海参的“粮食”来了,于是它醒过来了。

7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是在夏天, 所以叫做“夏眠”。

8 蜗牛就更有意思了,只要温度和湿度不合适,它就会关起门来睡大觉。
冬天,天气寒冷,它要“冬眠”;夏天,不下雨的时候,它要“夏眠”;
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等到天
气暖了,又下雨了,蜗牛才推开大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
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它一顿。哟! 这么说来, 蜗牛真称得上
“瞌睡大王”了!

9 植物是不是也会睡眠呢?会的,不过,我们所指的是植物的种子。10 收
获之后经过晒干扬净的谷子、麦子、玉米、油菜籽,它们是死的还是活的?
它们只要没受伤害,那就是活的,不过它们是睡着了。要是把它们埋在土
壤里, 勤于灌溉,再给它们一定的温度, 过不了多久, 这些种子就会醒
过来, 蹬蹬腿,伸伸腰,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1
11 中国曾经在地下泥煤层里挖出一些古代的莲子。经过科学家的精心处
理和培养,古莲子竟然生根发芽,抽茎长叶,生机盎然。据说,这些古莲
子已经沉睡了一两千年之久呢!

单元三

第七课 习惯成自然

1 “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2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摆动,保持身
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
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2
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
特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3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
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
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
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4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都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
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
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中产生出来,心里
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
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
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
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奉
公守法,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
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5 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6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
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仔细地咀嚼。要有
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
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
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
时候,“知”才会渐渐地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7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
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
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
习惯。

8 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
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3
9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
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
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
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
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
理。

第八课 谈自制力

1 什么是自制力呢?所谓自制力,就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
为的能力。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为了达到
一定的目的,可以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

2 有一本专门描写打猎的书,写到了一只很有自制力的红狐狸。为了捕获
野鸭子,红狐狸可以连续几天静静地潜伏在冰天雪地的沼泽地。它是那样
顽强而有耐心,把身体贴在地上,慢慢地接近野鸭子。当野鸭子无意中游
开了,它便退回原处,继续耐心地等候。为了填饱肚子,红狐狸可以这样
往返几十次, 连续好几天,直到逮住野鸭子为止。这只红狐狸不是很善于
控制自己的行为吗?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4
3 虽然说红狐狸的自制是出于本能,但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一个有思
想感情的人应该懂得驾驭自己,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
的影响而无法取得成功。

4 拿破仑· 希尔是研究成功学的著名学者,他曾对美国监狱中的十六万名
成年犯人作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犯人中的百分之九十之所以会犯
法入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力。

5 缺乏自制力除了可能让人犯法,也会让人在日常生活中迷失方向。追星,
是当今社会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追星族”中,有不少稚气未脱的学生。
由于缺乏自制力,有些学生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可以在
公共场合对偶像围追堵截,只为求得签名;他们可以在偶像下榻的酒店痴
痴守候,只为能见偶像一面;他们可以到处搜集偶像的专辑、照片而不顾
功课,以致学业都荒疏了。

6 其实, 在人生的旅途中, 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必须抵御给人带来短暂快


乐、容易让人沉迷上瘾的种种诱惑。为此,我们必须培养自制力。

7 培养和增强自制力, 要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著名作家马克·吐
温说过:“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儿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
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
黄金定律。”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克己自制,不断地磨练自己,逐步增强
自制力的。

8 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青年时代曾经下决心改掉一切坏习惯。他给自己
制定了一个包括十三个项目在内的计划, 逐条实行。比如,为了矫正空谈
和说笑话的习惯,他列了“沉默”一条,要求自己做到“除非于人于己有
利,否则避免琐屑的谈话。”后来有一位朋友说他常常显得骄傲,于是他
又把“谦逊”列入表中,努力做到胸襟开阔,虚怀若谷。他晚年撰写自传
时,谈及青年时代锻炼自制力的计划,认为他的成绩应归功于自制力。

9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做一个既战
胜别人,又战胜自己的强者,我们就要从小培养自制力。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5
第九课 善败者不亡

1 诸葛亮说:“善败者不亡。”正确对待失败、且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的人,最有希望获得成功。人生一世,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总免
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败。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都浸透了血和泪。

2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是善败者。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
王的奴仆,受尽了屈辱。面对这样惨重的失败,他没有沮丧消沉,而是卧
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积聚力量,最后终于东山再起,战胜了
吴国。

3 爱迪生是善败者。他历时十年, 经过五万次左右的试验, 才发明了蓄电


池。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 他没有一蹶不振, 而是吸取教训、总结
经验, 开始下一次的试验, 直到成功为止。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所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6
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正是这种对待失败的态度,使爱迪生最
终走向成功。

4 孙中山是善败者。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孙中山从1895年起多次组织
武装起义,也因起义失败而多次流亡海外。虽然一路布满荆棘,但他没有
因此向失败低头,而是越挫越勇,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政府,引领中国
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5 沈望傅可说是善败者。他1981年创办创新科技,1989年推出令全世界震
撼的声霸卡,使创新科技成为多媒体产业的先锋。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平
坦。沈望傅也曾因投资项目失利而使公司蒙受巨额亏损。虽然遭遇重创,
他始终没有退缩。沈望傅不断地鞭策自己,克服重重困难,对公司进行改
组,最后终于转危为安。

6 善败,对仁人志士的成功是重要的,对每一个普通人也是重要的。人生
就像一条长长的跑道,每个人都是运动员,跌倒后如果能爬起来奋起直追,
便有了成功的希望。因此,人人都应该敢于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
既定的方向继续前进。

7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要
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奋斗。让我们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在面对失败时,做
一个善败者,使自己有朝一日取得成功!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7
单元四

第十课 发问的精神

1 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
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平淡无奇,不以为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可懂得。这种
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柜里的珍奇,需要我们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
匙就是发问的精神。发问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
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头脑
自然会日益丰盈,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
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
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8
3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
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好几个世纪的人类思想。

4 壶水沸腾,谁没见过?却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
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5 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君王祭祀祖先的庙里时,看见每样
事物都要问。他能够成为百代景仰的圣人,“不耻下问”起到了非常重要
的作用。

6 举出这些人物来,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
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
要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肯勤于发问,或不能勇于发问,是多么
可惜啊!

7 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
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这话似乎有些道理。可是,
我们只要仔细想想,就会看出其中有很多漏洞。

8 首先,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
世界天天在变动和进步,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问题。这
些新问题里的新道理和新知识,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
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牛顿的万有引力,现在正有人提出修正;孔子的
学说,也已经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了。假使大家都墨守旧说,不肯发问,那
么,新道理和新知识怎么能产生?文明又怎么能进步?

9 其次,知识和道理,无论其为新为旧,都是个人或少数人研究出来的。
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解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
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质询,岂不
是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
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思考与质询,真的
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么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
的了解,岂不更好?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19
10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
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融入生活和习惯。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
们终身受用。怎样融入生活习惯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
那儿听到的,拿来和实际生活上的事物互相参照,互相比较。在参照和比
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觉的问题越多,对于实际的事物也一定看得越
清楚;同时对于自己所学的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
去。

11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远关闭么?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你走
么?你愿意永远只做个两脚书柜么?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
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勤于发问,勇于发问。

第十一课 学然后知不足

1雄鹰只有在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自己是多么渺小;小
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同
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愈知道学海无涯,自己学到的知识只
不过是沧海一粟,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

2 俗话说: “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深入学习,不愿深入学


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这
些人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还以为自己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
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3 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 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划船的故事。一开始,他
完全听从师傅的教导,在江中小岛之间尝试划船,感到得心应手。他以为
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划船技术,便趾高气扬起来,很快就谢别了师傅。谁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20
知当他径自划船前行时,立刻遇到了危险。他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
进了江中,舵也失去了控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只
有深入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或技能。

4 相反, 愈是深入学习, 就愈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著名哲学家芝


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
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 这
个圆就越大, 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领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
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芝
诺正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5 学然后知不足, 首先必须学。对学习满腔热忱, 而且持之以恒。只有这


样, 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
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鲁迅说: “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法
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
发觉自己的无知。”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
不满足。

6 宋朝思想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
把知识比作池塘中的清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
干涸,永远流淌着清澈的泉水,浇开智慧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21
第十二课 一笑

1 中国当代画家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
一笑。”

2 人生于天地之间,会有人称赞,也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
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坦
然面对别人的赞美和批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 别人夸奖,自然欢喜, 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禀赋过
人,对世事洞明如镜,二三十岁就当上了大官。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
恩师——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
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
帽子。尹文端听了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一定
要勤奋做事、为民出力呀!袁枚说,恩师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
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稀罕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啊!尹
文端听罢此言,颇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
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22
4 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人誉之,一笑”,凡事都能了然于心,就能淡然处世,
其人生境界就达到一定的高度了。

5 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6 人有一种习惯心理,喜欢听表扬,不愿受到批评。面对批评时,有的人
心怀不满,牢骚满腹;有的人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有的人咬牙切齿,仇
恨满胸;这些回应批评的态度,都不太明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批评,特
别是那种无中生有的指责或诋毁呢?

7 一位智者经常遭到一个人的批评和谩骂。对此,智者并没有恶语相向,
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
时,智者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
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
东西的那个人了。”智者又问:“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这个人听闻此
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智者了。

8 面对批评和指责, 智者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
睬,也不辩驳,而是以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
形,最终让对方自惭形秽,败下阵来。

9 面对无聊的批评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10 人誉之,一笑,难;人骂之,一笑,更难。但如果有清醒的头脑,宽
阔的胸怀,智慧的双眼,我们就可以在面对赞美和诋毁时,坦然以对,一
笑置之。

HCL_3A_etext CONFIDENTIAL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