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共同体:麦克尤恩小说《蟑螂》的“脱欧”影射_代佳斯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失落的共同体: 麦克尤恩小说

《 蟑螂》 的 “ 脱欧” 影射 ∗
代佳斯

( 南京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 2019 年 9 月,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发表的作品 《 蟑螂》 是对英国 “ 脱


欧” 事件的直接回应。 借助 “ 蟑螂变形为政客” 这一诞妄想象, 亲欧派的麦克尤恩认为正是
因为民粹政客如蟑螂般狂热昏庸, 才导致英国政局走向混乱、 走向 “ 脱欧” 。 英国主动脱离欧
盟共同体在小说当中被漫画式地讽喻呈现, 这不仅是现实意义上政治、 地缘共同体的丧失,
同时也是形而上的友爱精神共同体的丧失。 此外, 麦克尤恩还通过对 “ 脱欧” 事件的荒诞书
写揭示了甚嚣尘上的民粹主义政治精神, 也再次引导人们去思考现代社会中深度相通的内在
性与亲密性如何成为可能, 以及理想共同体又该如何持存。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蟑螂; 脱欧; 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I561. 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4272 (2024) 02-0150-08

0. 引言
伊恩·麦克尤恩 ( Ian McEwan, 1948—) 于 2019 年 9 月发表的 《 蟑螂》 ( Cockroach)
是一部响应 “ 脱欧” ( Brexit) 话题的应景之作。 尽管整部小说并未出现 “ 脱欧” 一词,
但麦克尤恩在采访中坦言 “ 脱欧” 是写这部小说的直接动因, “ 这件事情 ( 英国全民公投
‘ 脱欧’ ) 充溢了我的胸口, 我必须要通过写作形式释放出来, 幽默和讽刺可能是我唯一的
回应” ( Sexton 2019) 。 里奥·罗布森 ( Leo Robson) 认为这部小说近乎直白地宣告了麦克尤
恩的野心: “ 20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帮助我们理解了 21 世纪最大的政治危机之一。”
( Robson 2019)
正如霍布斯鲍姆 ( Hobsbawm) 所言, 从政治、 经济到文化艺术, 从国家时政到街谈
巷议, “ ‘ 共同体’ 一词在最近几十年来被铺天盖地、 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 ( Hobsbawm
1994: 428) 。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可谓最受关注、 影响力最大的政治共同体, 甫一登上历史舞
台便在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为老派的自由主义者和英国 “ 脱欧” 的坚
定批评者, 麦克尤恩认为在充满强权与危险的政治世界, 民粹主义只会给欧洲大陆带来动
荡和冲突, 超国家共同体的欧盟是实现 “ 开放、 宽容、 自由与和平” 的最大希望。 麦克尤
恩甚至直言, 公投 “ 脱欧” 是英国历史上最无意义的自戕式野心的体现, 他在小说中不留

收稿日期: 2021-07-04; 作者修订: 2023-11-15; 本刊修订: 2023-12-05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 论麦克尤恩小说的事件书写” ( KYCX23_ 0041)
作者信息: 代佳斯,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当代英美文学, E⁃mail: daijiasi0902@ 163. com。

150 ❘外国文学研究❘2024 年第 2 期
代佳斯 失落的共同体: 麦克尤恩小说 《蟑螂》 的 “ 脱欧” 影射

余地地以夸张式的笔法刻画了英国政坛的荒谬与怪诞现状。 英国主动脱离欧盟共同体在小
说当中被漫画式地讽喻呈现, 这不仅是现实意义上政治、 地缘共同体的丧失, 同时也是形
而上的友爱精神共同体的丧失。 值得深思的是, 麦克尤恩在这部小说中不仅表达了对于英
国缘何 “ 脱欧” 的鲜明政治立场, 同时也折射了当下西方政治生态因为民粹主义泛滥而正
在走向逆转退化。
1. “ 逆转” ———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分裂
早在 1994 年接受采访时, 麦克尤恩便表达了对卡夫卡 ( Kafka) 荒诞式写作的喜好与
渴望, “ 我很惊诧英国文学界当时弥漫着灰色的沉闷气氛。 而卡夫卡就可以写一个人醒来
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昆虫……我喜欢这种幻想内容和现实情绪的结合, 这就是我要寻找
的, 我想要写作的” ( Louvel et al. 1994: 11) 。 暌违二十五载, 英国 “ 脱欧” 给予麦克尤恩创
作现代版 “ 变形记” 的契机。 《 蟑螂》 开篇第一句话便与 《 变形记》 ( The Metemorphosis,
1948) 如出一辙, “ 那天早上, 聪明但肤浅的吉姆·萨姆斯从不安的梦中醒来, 发现自己
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 ( McEwan 2019: 17) 。 麦克尤恩向卡夫卡的 《 变形记》 巧妙致敬,
却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他反向逆转借用卡夫卡的想法, 颠覆性地幻想蟑螂异化成
为人类, 而且不是普通的人类, 它们是掌握英国议会权的英国首相和内阁大臣。
威斯敏斯特宫 ( Palace of Westminster) 的一只蟑螂醒来发现自己占领了英国首相吉
姆·萨姆斯 ( Jim Sams) 的身体。 他以一种不太舒服的姿势仰卧着, 灰棕色的动物肢体消
失不见, 只余下不能移动的四肢。 “ 有一块滑溜溜的肉, 蹲着嘴里, 湿漉漉的, 令他反感”
( McEwan 2019: 18) 。 他的头很大, 眼睛可以动, 视线范围变得狭窄, 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难
以忍受的斑斓色彩。 以往油光水滑的身躯如今不得不穿上白内衣、 黑袜子、 条纹衬衫和深
色西装, 残留的棕色头发算是唯一怀旧的安慰。 甚至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 萨姆斯便发现
除了外交大臣本尼迪克特·圣约翰 ( Benedict St. John) 外, 几乎所有的内阁成员———检
察总长、 下议院长、 贸易大臣、 交通大臣都是蟑螂变形人。 “ 他们和他来历相同。 在他一
路攀登到白厅的那个危机四伏的夜晚, 他原以为自己是孤军奋战。 他远远没想到, 使命的
重任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承担, 许多像他一样的蟑螂占据了内阁大臣的身体, 开始了战
斗。” ( McEwan 2019: 44) 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处处暗示这群蟑螂显然是有备而来的。 摇身一
变成为首相的蟑螂面临的第一项危机就是主持议院中两派成员 “ 正转派” ( clockwiser) 和
“ 逆转派” ( reversalist) 的争论, 即国家政局到底是要顺势而为还是倒行逆施。 本来作为
坚定 “ 正转派” 的首相在蟑螂附体之后莫名成为强硬的 “ 逆转派” 代表, 在国内大力推
行逆转主义经济政策, 旨在改变货币流通方向, 扭亏为盈、 振兴市场、 复苏英国经济。 具
体执行政策就是雇员工作要向雇主上交薪水、 店主卖东西要向顾客缴纳金额、 商品出口国
外要向进口国支付费用。 “ 逆转派” 在全民投票公决中积极拉拢好吃懒做的乞丐和不劳而
获的流浪汉, 鼓吹英国的混乱局面, 诸如贫富差距、 南北分歧等都是因为错误的资金流动
方向引起的。 “ 如果你热爱你的国家和人民, 你就应该颠覆现有的秩序” ( McEwan 2019:
54) , “ 逆转派” 在国内的口号宣传与民众鼓动颇有民粹冒头的趋势。 正是因为蟑螂首相的
武断专制和议会成员的怂恿势利, 看似荒诞不经的 “ 逆转派” 居然在公投中顺利得势, 从
而使得逆转主义经济政策在整个国家获得推行实施。 这项计划彻底激化了国内不同阶级的

2024 年第 2 期❘外国文学研究❘ 151


代佳斯 失落的共同体: 麦克尤恩小说 《 蟑螂》 的 “ 脱欧” 影射

矛盾与冲突: 大批失业群众上街游行; 街头斗殴抢劫时有发生; 知名科学家和诺贝尔奖得


主在报纸杂志上不断表达愤怒、 绝望的情绪; 证券机构、 票据公司都已迁往国外, 金融专
家预言经济灾难即将来临。 整个国家迅速被对抗分立的情绪撕裂。
麦克尤恩在小 说 中 暗 示 幻 化 成 “ 一 小 撮 政 治 精 英” 的 蟑 螂 们 奉 行 的 是 “ 血 与 土”
( blood and soil) 的信条———强调民族血统和土地土壤, 这是一种超越理性具有神秘主义的
民粹主义意识。 当集体命运被狂热的政治激情所操纵, 宁静的乡土又如何成为可能? 早在
一百年前, D. H. 劳伦斯 ( D. H. Lawrence) 就有过此种担忧, “ 地域是会消亡的。 英国也
曾创造出奇妙的地磁力, 这是它自身的吸引力, 正是这力量哺育了英国大众。 眼下, 这力
量似乎垮了。 英国会死吗? 如果英国死了, 其后果如何呢” ? ( Lawrence 1923: 961) 。 劳伦斯
颇具神秘主义色彩地指出,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磁力, 从属于这一区域的人们因为共
同的宗教情结抑或群体情感而联结成一个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团结友爱的共同体。 在这
个共同体中, 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 这个时候, 共同体给予的稳定感与无拘
无束的生存自由感并行不悖。 但是, 若当地域的灵力即地磁力的凝聚内核消失, 那么共同
体也就丧失了维系的基石。 劳伦斯所谓的地域灵力其实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对于该
地域神话传说、 风俗传统、 宗教信仰等独有特色的认同感与尊崇感, 对土地感恩、 对邻居
友善便是地之灵。 但是昔日的地之灵早已被麦克尤恩称为民粹主义的 “ 魔粉” 所替代,
“ 疯狂的非理性、 对陌生人的敌意、 抵制耐心的分析、 怀疑 ‘ 专家’ 、 夜郎自大式的爱国、
狂热地相信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 渴求文化上的 ‘ 纯洁’ ———再加入一小撮利用这些冲动
的无底线政客” ( 麦克尤恩 2021: 4) 。 蟑螂占领了人的身体, 正是这些试图搅乱人类社会、
拥有 “ 昆虫脑袋” 政客的倒行逆施, 导致国家分裂、 议会关闭、 宪法悬置。 《 蟑螂》 无疑
是一部隶属英国文学悠久讽刺传统中的政治讽喻作品, 对虚伪政客的鲁莽、 自残、 丑陋,
刻画得入木三分、 淋漓尽致, 他们如同蟑螂般想要通过混乱达到脱离欧盟、 制造恐慌的目
的。 “ 不再有人违反纪律。 有的只是盲目的集体服从。” ( McEwan 2019: 57) 民众成为政客们
操纵政治情绪的工具, 麦克尤恩在小说中不留情面地将游手好闲、 不劳而获的 “ 逆转派”
隐喻成蛮横无赖的 “ 脱欧者” , 他们缺乏理性与国家意识, 只会在街头叫嚣传播躁动失控
的情绪。
虽然英国素来奉行 “ 光荣孤立” 的外交政策, 不干涉、 不参与其他欧洲国家事务, 蟑
螂执政下的英国更是妄图以逆转主义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 与欧盟甚至世界进行抗衡,
“ 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逆转主义为我们的国家注入活力使其更加伟大, 并且让它成为世界
上伟大的地方” ( McEwan 2019: 76) 。 所谓的国家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早已被蟑螂政客抛之脑
后, “ 不让自己丢面子” 才是首相做各种决策的首要原则。 这样的政治领导团体不可避免
地必然会导致国家层面的混乱与分裂。 麦克尤恩不仅预言了这样的政治决策会导致国家内
部共同体的分裂, 也必然会引起外交层面超国家共同体———“ 欧盟” 的分裂。
2. “ 脱欧” ———友爱精神共同体的丧失
在小说的扉页上, 麦克尤恩声明将这本小说献给牛津大学教授蒂莫西·加顿·艾什
( Timothy Garton Ash) , 艾什在 《 泰晤士报》 《 卫报》 《 纽约书评》 等英美主流媒体十分活
跃, 开设政治评论专栏, 热衷探讨英国与欧洲及欧盟关系、 美国 “ 9·11” 事件等国际时

152 ❘外国文学研究❘2024 年第 2 期
代佳斯 失落的共同体: 麦克尤恩小说 《蟑螂》 的 “ 脱欧” 影射

政。 作为亲欧派, 加顿·艾什曾撰文从地理、 历史、 政治等多角度分析 “ 为什么英国属于


欧洲” , 但从现实出发考量, 艾什 ( 2014: 266) 一针见血地指出维系英国对欧盟认同的精
神纽带已消失不见, “ 欧洲的欧盟目前就是一个人为创造的脆弱的政治结构, 英国曾经也
是如此, 可能现在又这样了” 。 英国在对欧洲的外交事务中, 多半采取不参与、 不干涉的
政策, 这使得英国公民内部对于欧洲整体的认同感与参与感都是较为薄弱的。 在小说中,
萨姆斯的专政独断使得民主议会形同虚设, 政治独裁、 经济瘫痪、 社会游行使得整个国家
迅速走向分崩离析, 昔日友好的欧洲同盟也日益疏远英国。 因为逆转主义的贸易政策使得
欧盟成员国在与英国进行海外贸易时大为恼火, 各欧盟成员国拒绝进口英国商品, 英国成
为欧洲大陆的孤立存在。 “ 英国必须孤立并且以身作则让整个世界颠倒过来。 如果世界拒
绝追随我们, 那我们就把这个世界弄得更糟。” ( McEwan 2019: 46) 例如, 英国渔民在法国
海域非法捕鱼发生溺水事故, 萨姆斯掩盖事情真相, 趁机对法国发难, 法国大使馆因此受
到英国的围攻威胁。 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两国断交, 召回各自外交大使。 英国不仅与法国关
系破裂, 在与德国总理的对峙中, 萨姆斯站在蟑螂的立场企图摧毁人类, 甚至大言不惭地
谎称这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为什么要分裂你们的国家? 你为什么把这些要求强加给
你最好的朋友, 还假装我们是你的敌人? 为什么?”
……
首相停下来想了想。 “ 因为。 因为那是我们正在做的。 因为那是我们所相信的。
因为那是我们告诉自己我们必须要做的。 因为那是人民所需求的。 因为我是来救援
的。” ( McEwan 2019: 125-126)
在蟑螂政客逆转主义政策的操纵下, 萨姆斯与美国总统勾结, 英国接连与法国、 德国
等邻国交恶, 致使友好的同盟关系破裂。 英国由此迅速走向失控, 与其他友好的欧洲盟友
国家绝交。 作为地缘政治共同体的欧盟对英国彻底关上了大门, 英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
真正意义上的孤岛。 小说中的美国总统阿奇·特珀 ( Archie Tupper) 是一个喜欢在推特上
胡言乱语的人, 他 怂 恿 萨 姆 斯 “ 搅 乱 所 有 事 情 是 正 确 的, 让 欧 盟 糟 糕 去 吧!” ( McEwan
2019: 93) 。 考虑到阿奇·特珀的粗暴与狡诈形象, 德怀特·加纳 ( Dwight Garner) 认为这
本小型杰作 “ 考虑到了英国和美国新的政治态度所带来 的 暴 力、 背 弃 和 冲 击” ( Garner
2019) 。 麦克尤恩对英国政府追随美国的外交姿态十分不满, 甚至认为正是美国的干涉导致
英国与欧盟分歧日甚。 这与加顿·艾什的看法不谋而合, 他很早便敏锐地注意到英国脱离
欧洲一体化走向美国化的发展倾向, “ 如果关注政策的内容并询问过去 20 年间英国政策最
追求的对象是哪个国家, 答案肯定是美国” ( 艾什 2014: 250-251) 。 欧盟的成立本是作为制
衡美国力量的重要一极, 但是英国对美国亦步亦趋的姿态引得欧盟十分不满。 不管是内因
蟑螂执政抑或外因美国撺掇, 共感共享的友爱精神和国家意识在英国执政大臣中早已名存
实亡。 这一自私横撄的外交政策显然与亚里士多德政治共同体的设想相去甚远, 现代意义
上的国家共同体也变成了脆弱的政治架构空壳。
亚里士多德 ( 1994: 208) 在 《 尼各马可伦理学》 ( Nicomachean Ethics) 中谈 “ 友爱”
时便已指出是友爱构架了共同体, 一切友谊都存在休戚与共的交流和沟通之中, 同时他也

2024 年第 2 期❘外国文学研究❘ 153


代佳斯 失落的共同体: 麦克尤恩小说 《 蟑螂》 的 “ 脱欧” 影射

指出所有的共同体其实都是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都是为了某种共同利益而设立和维系
的。 阿甘本 ( Agamben) 承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他将朋友看成是自我的他者体现, 是共
感的另一个自我, 友爱共同体就是政治———人与人关系的原生和谐模样。 人类共同体之间
的友爱生活绝不类同于其他任何动物群体求生本能的族群生活, 人类共同体的缔结更多地
是为了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与脆弱感; 为了追求一种形而意义上的纯粹式的共享; 为了
达成一种没有他者、 无客体的沟通与共感。 亚里士多德和阿甘本希冀的友爱都是将自我敞
开, 与朋友进行无客体的经验分享, 正是这种原始的友爱共感让族群成为了共同体。 不得
不说, 以此标准为考量, 我们很难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真正的共同体, 因为, 作为共同体
中的独体之间是斗争与较量的关系, 更遑论内在的亲密与共享呢? “ 哦, 朋友们, 没有朋
友。” 德里达 ( Jacques Derrida) 在 《 友爱的政治学》 ( Politics of Friendship, 1997) 中将这
一据说是出自亚里士多德的神谕格言作为每章的开篇语, 他呼唤友爱的到来但转而便清醒
地自我否认世间不存在友爱。① ( 德里达 2011) 德里达大胆解构友爱存在的可能性, 不是因
为友爱逃跑消失不见, 而是因为友爱从未发生过。 这不禁让我们产生质疑: 若德里达的反
驳成立, 那么以友爱作为精神内核的共同体是否真的存在过? 对此, 我们或许可以不置可
否,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 至少在麦克尤恩看来, 友爱精神共同体的政治架构因为友爱精神
的消失早已落空。
3. “ 共同体” 的必然失落
在小说的最后, 蟑螂们成功地戏耍了所有堪称精英的上层政治人物, 运转了民粹主义
的车轮。 “ 当那种奇怪的疯狂, 逆转主义, 使得全人类必定走向贫弱时, 我们便实现了兴
旺繁荣。” ( McEwan 2019: 141) 发表完胜利宣言的首相蟑螂离开了人体, 洋洋得意地带领整
队蟑螂内阁躲开了门卫视线, 穿过唐宁街迅速爬进了 “ 腐败且愉悦的” 威斯敏斯特宫。 直
到最后, 逆转主义的实质才被揭示———蟑螂的反击复兴, 整个人类灭亡。 几千年来被无
视、 被厌恶的蟑螂却可以趾高气扬地瞒天过海、 操纵英国政坛, 颠覆整个国家的经济方向
和外交政策。 在麦克尤恩的写作演绎下, 这些既荒诞离奇得不可想象但似乎又是合乎情
理的。
蟑螂首相吉姆·萨姆斯在内阁会议上倡议将英伦歌手海伦·夏皮罗 ( Helen Shapiro)
的 《 重返快乐》 ( Walking Back to Happiness) 作为逆转主义运动的主题歌, 以此来暗示蟑
螂占据并主导了世界, 重返人类尚未进化之前的远古历史阶段。 一语双关, 这同样也是麦
克尤恩以此暗示希望英国能够重返欧盟。 但正如雷蒙德·威廉斯 ( Raymond Williams) 所
言, 共同体 “ 总是过去的事情” , 古希腊城邦、 古巴比伦甚至原始部落都是人们理想中的
古老共同体。 吕克·南希 ( Jean⁃Luc Nancy) 同样认为 “ 在其历史的每一时刻, 西方都缅
怀某个更古老而且已经消失了的共同体, 悲叹失落的家园、 兄弟情意和交际” ( 南希 2007:
23) 。 因为历史怀旧情绪的怂恿及美化, 我们仿佛并未深层次地探讨过理论建构的淳朴共
同体是否真的可能存在抑或只是历史的想象。 因为岁月尘封或无文字影像档案可查, 我们
对遥远社会政治体制和人类关系的考察与管窥总是挂一漏万、 人云亦云, 抑或净化、 掩藏
其蛮荒元素。 但是对于当下的欧共体, 我们或许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与现实经验来考察其是
否真的是一个温暖且舒适的圈子。

154 ❘外国文学研究❘2024 年第 2 期
代佳斯 失落的共同体: 麦克尤恩小说 《蟑螂》 的 “ 脱欧” 影射

考察英国加入欧盟的曲折进程, 可以发现英国对欧洲各国的外交政策总是犹疑且暧昧
的。 1953 年, 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公开演讲时宣称, “ 我们不是欧洲防卫共同体的成
员。 我们也不打算并入一个欧洲联邦体系。 我们认为我们与这两个体系有着特殊的关系。
这一点可以通过介词用以下方式表达 ‘ 与’ 而不是 ‘ 的’ ———我们与他们在一起, 但不
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联邦和帝国” ( Risse 2003: 500) 。 1956 年, 第二次中
东战争英国失利, 导致其帝国殖民体系遭受毁灭性打击, 并宣告了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大国
的历史终结。 为了继续维持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英国可以说是 “ 被迫” 加入欧共体。
在 1973 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之前, 英国一直奉行的都是二战后丘吉尔倡导的所谓 “ 三
环外交” : 内环中心是英国及英联邦国家, 中间环是美国、 加拿大等英语世界国家, 最外
环才是欧洲国家。 从这一政策不难看出, 英国试图在欧洲重建昔日所谓 “ 大英帝国梦” 的
野心以及冷落其他欧洲国家。 英国内部两党之间也常以欧洲问题作为话柄互相攻讦、 诘
难, 保守党指责工党的亲欧取向是对本国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让渡; 工党则批评保守党
是狭隘的民粹主义, 从而使英国在欧共体中处于外交孤岛, 即使在党派内部也存在纷繁的
争执。 可以说, 欧洲问题一直是英国外交问题中一个值得考量的暧昧话题。
近年来, 关于 “ 欧盟” 式微的声音不绝如缕, 除了 “ 共同的货币” 和 “ 一个不伦不
类的政治架构” ( 哈贝马斯, 等 2010: 4) , 共同体应有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欧盟似乎是缺失
的, 它只是位于布鲁塞尔的一个官僚机构, 并不具备强大的超国家约束力。 欧盟各成员国
之间首要考虑的是本国的利益, 而不会把建设团结、 友爱的欧共体作为首要原则。 “ 尽管
欧元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许多国家都希望得其门而入, 成为共同体的一员。 看起
来, 大家的确都想要参加一个联盟, 但加入以后呢? 或许愿意放弃某些东西, 但绝不是全
部, 同时又随时可以翻脸。” ( 哈贝马斯, 等 2010: 25) 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距离是 “ 不言自
明” 的、 “ 顺其自然” 的共通与默契仍有差距, 更多地仍然是现实利益的驱使。 传统意义
上我们认为的共同体是同一性的团结, 是稳定感、 安全感和强大依靠感的释放, 而这也正
是现代社会中独体愿意签订条约、 协议加入共同体的原因。 但是在现实视角中, 以欧盟为
例, 我们见识到了太多因利益冲突而导致共同体内部的隔阂、 动荡与脆弱。 深度交流的共
同体真的存在吗? 南希认为 “ 共通体” ② 并未发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 Benedict Ander⁃
son) 提出理想的 “ 共通体” 只是人类对古老社群生活的先验性的美好虚构; 所谓失落的
共同体也只是我们失落的想象与希冀。 正如小说当中, 喧嚣的民众被狂热的政治情绪裹
挟、 但是却成为失去理性的工具人, “ 不再有人违反纪律。 有的只是盲目的集体服从”
( McEwan 2019: 57) 。 所谓的政治团体不是理性与客观的联结, 有的只是鼓动口号的大肆洗
脑, 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是亲密的交流和心灵的共契, 他者成为了绝对的敌人。
在 《 解构的共通体》 ( The Inoperative Community, 1991) 一书中, 南希解构了传统意
义上同质化、 同一性的共同体, 他提出所谓的共通体实则是脆弱的、 错位的、 有限的。 在
共通体中时刻都流动着独体释放的激情, 虽然独体之间有限性的亲密感和相通感在不停歇
地交流与敞现, 但是南希很快就否认了这种行为存在的现实可能性。 共通体失落的东西也
正是这种内在性与切心性的流动的丧失, 这也正是共通体本身的丧失。 因为 “ 相通的内在
性和亲密性” 是共通体存在之基, 本质的丧失与缺席也就遑论共通体, 南希便从共通体内

2024 年第 2 期❘外国文学研究❘ 155


代佳斯 失落的共同体: 麦克尤恩小说 《 蟑螂》 的 “ 脱欧” 影射

部独体间的分离与沟通解构了同质性的稳定共同体。 “ 共通” 的共同体是成员之间不断地


进行共享与传递交流, 这是一个动态的不间断的过程, 因此在南希看来, 也就不存在完整
的共通体。
如此说来, 麦克尤恩心向往之的欧共体只是 “ 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 , 而不是
“ 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 滕尼斯 2010: 45) 。 找回抑或重建失落的共同体是我们思考历史、 社
会问题的常见思维理路, 直到今天, 人类还一直热衷于抱团取暖, 建设共同体寻找长期的
稳定感与归属感。 这显然也是符合麦克尤恩的思维与用意, 因目睹国家政治抉择而产生不
安与躁郁情绪时, 他用写作表达渴望重新回到中断共同体的意愿。 但是欧盟就真的是理想
中的共同体吗? 重返欧盟就真的能解决社会动荡和非法移民等问题吗? 事实上 “ 欧洲认
同” 的问题一直存在, 欧盟并没有给欧洲人民带来足够的超国家认同的政治归属感, 欧洲
人民也没有因为欧盟的成立而体悟到属于彼此的共同政治命运和共同的未来。 “ 当今共同
体的追求者注定要遭遇坦塔罗斯的命运; 他们的目标注定不能实现, 而且正是他们自己要
把握住它的热切努力, 在促使它变得渺茫起来” ( 鲍曼 2003: 15) 。 与其说共同体如同空中
楼阁般可遇不可求, 倒不如说共同体的生存是一种自然原生的无意识状态, 当我们开始谈
论共同体时, 共同体也就消失了。 任何一种想要迫切抓住共同体的萌发意识, 其实都是将
他者归为客体的绝对主体化意识, 这就违背了共同体的无限性与内在性的相通与亲密, 因
此, 莫里斯·布朗肖 ( Maurice Blanchot) 会认为 “ 共通体” 是不可言明的 ( 布朗肖 2003) 。
4. 结语
“ 脱欧” 象征着英国对内政局混乱、 国家分裂, 对外则脱离了地缘政治共同体欧盟。
因为友爱精神和欧洲认同感的缺失, 民粹主义甚嚣尘上, “ 深度沟通与交流” 的共同体成
为不切实际的虚妄。 这并不是麦克尤恩第一次发声反对英国 “ 脱欧” 计划, 在同年出版的
《 我这样的机器》 ( Machines Like Me, 2019) 这部科幻小说中, 作者同样对促使 “ 脱欧”
的英国首相托尼·本恩 ( Tony Benn) 进行了隐晦的批评。 此外, 在报纸杂志和公开访谈
中, 麦克尤恩也激情表达了留欧的政治主张。 相比卡夫卡 《 变形计》 带来的创作灵感, 麦
克尤恩将 《 蟑螂》 的创作动因更多地归功于 《 格列佛游记》 ( Gulliver's Travels, 1726) 的
创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 ( Jonathan Swift) , 他认为斯威夫特的讽刺创作风格是改善社会
的一种手段, 是 “ 一种公共精神, 促使天才和高尚的人尽可能地修补世界” ( Forbes 2019) 。
但是正如斯威夫特 ( 2006: 3) 在 《 格列佛游记》 再版序言中以格列佛口吻感怀的那般,
“ 瞧瞧吧, 在作出警告的 6 个多月后, 我并没有看到我的书产生过一点符合我本意的效
果” , 斯威夫特的讽刺创作并未引发政坛波动, 也不能改变政治体制分毫, 但是其以文学
讽刺参与政治的介入姿态影响了后继英国文坛。 在政治局势交织纵横的当下, 麦克尤恩的
《 蟑螂》 当然也未改变英国 “ 脱欧” 的既定结果, 但其对国家状态和政治现实所做出的荒
诞描述与深刻评价至少代表了留欧派的一种声音。
∗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注释:
① 阿甘本通过考证, 发现这句格言其实是根据拉尔修 《 名哲言行录》 中 “ 有 ( 很多) 朋友的人, 没有

156 ❘外国文学研究❘2024 年第 2 期
代佳斯 失落的共同体: 麦克尤恩小说 《蟑螂》 的 “ 脱欧” 影射

朋友” 这句话杜撰的。 阿甘本称自己讲这一发现告诉了德里达, 但是在 《 友爱的政治学》 出版之后,


他发现德里达并没有对此进行重新解读, 依旧沿袭了尼采、 蒙田等人 “ 哦, 朋友们, 没有朋友” 的使
用。 阿甘本认为德里达这样做是为了方便阐释自己观点的策略———友爱应该同时得到肯定和废弃 ( 参
见阿甘本 2017: 31) 。
② 南希、 莫里斯·布朗肖等人的后结构主义观点认为, 真正的 community 不是一味地追求无差别的同质
性, 在 community 内部, 不同的独体 ( singularity) 可以实现无客体式的分享与交流。 因此, “ 相通的
内在性与亲密性” 和深度的沟通与交流是 community 的本质, 所以, 传统译法上的 “ 共同体” 在南希
等人的哲学性表述中更多地被译为 “ 共通体” 。

参考文献:
[1] 阿甘本. 论友爱 [ M] . 刘耀辉, 尉光吉,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 蒂莫西·加顿·艾什. 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 [ M] . 于金权, 译. 桂林: 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 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 [ M] . 林荣远,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 哈贝马斯, 等. 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 [ M] .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5] 吕克·南希. 解构的共通体 [ M] . 郭建玲, 等,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6] 齐格蒙特·鲍曼. 共同体 [ M] . 欧阳景根,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7] 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 M] . 孙予,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8] 雅克·德里达. 友爱的政治学 [ M] . 胡继华, 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9]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 8 卷 [ M] . 苗力田,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10] 伊恩·麦克尤恩. 蟑螂 [ M] . 宋佥,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11] Forbes, M. The Cockroach: Ian McEwan's satirical Brexit novel showcases a late playful stage in his career
[ N / OL] . (2019-10-31) [ 2021- 12- 15] . https: / / www. thenationalnews. com / arts⁃culture / books / the⁃
cockroach⁃ian⁃mcewan⁃s⁃satirical⁃brexit⁃novel⁃showcases⁃a⁃late⁃playful⁃stage⁃in⁃his⁃career⁃1. 931550.
[12] Garner, D. Ian McEwan's political satire ‘The Cockroach’ Offers a reversal of Kafka [N / OL]. (2019-09-
25) [2021-07-02]. https: / / www. nytimes. com / 2019 / 09 / 25 / books / review⁃cockroach⁃ian⁃mcewan. html.
[13] Hobsbawm, E. The Age of Extremes [ M] . London: Michael Joseph, 1994.
[14] Lawrence, D. H. Studies in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 [ M] . New York: Viking Edition, 1923.
[15] Louvel, L., G. Ménégaldo & A. L. Fortin. An Interview with Ian McEwan [ M] . Poitiers: Université de
Poitiers, 1994.
[16] McEwan, I. The Cockroach [ M] . New York: Anchor Books, 2019.
[17] Risse, T. The Euro between national and European identity [ J] .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003,
10: 487-505.
[18] Robson, L. The Cockroach: Ian McEwan's fantastical political satire [ N / OL] . ( 2019- 10- 02) [ 2021 -
08-09] . https: / / www. nytimes. com / 2019 / 09 / 25 / books / review⁃cockroach⁃ian⁃mcewan. html.
[19] Sexton, D. The Cockroach by Ian McEwan [ N / OL ] . ( 2019 - 09 - 26 ) [ 2021 - 10 - 12 ] . https: / /
www. standard. co. uk / culture / books / the⁃cockroach⁃by⁃ian⁃mcewan⁃review⁃a4247016.
( 责任编辑 崔楠楠)

2024 年第 2 期❘外国文学研究❘ 157


Exploring the Initial Renditions of Li Qingzhao's Ci⁃poems and Its Succession of Creative Translations
in America: From Gautier to Whitall and Rexroth, by GE Wen⁃feng, p. 119
Until now, i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initial renditions of Li Qingzhao's ci⁃poems in the West can be
dated back to Le Livre de Jade ( Baiyu Shishu) by Judith Gautier in 1867. After the textual investigation into
detailed historical data, it can be discovered that its origin is neither the first edition of Le Livre de Jade ( Baiyu
Shishu) in 1867, nor the revised and renamed version ( Yu Shu) in 1902, but exactly Gautier's article in 1901,
entitled Quelques Grands Poètes Chinois et la Poétesse Ly⁃y⁃Hane. Globally outstanding for her creative translations,
Gautier's renditions of Li's ci⁃poems are transmitted into America afterwards, firstly retranslated by James Whitall,
then succeeded and promoted by Kenneth Rexroth, which influence far and wide in American Parnassus. The
success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creative translations of Li Qingzhao's ci⁃poems in the Western world can be
undoubtedly credited to Gautier, Whit all, and Rexroth.
Beyond Violence—Consensus and Community in Colum McCann's Apeirogon, by ZENG Gui⁃e, HU
Ze⁃zhou, p. 127
Colum McCann's novel Apeirogon embodies his reflection on violence, consensus and community through the
story of two Palestinian⁃Israeli families who have lost their children during the conflicts. On the basis of consensus
of discursive politics, the novel criticizes violent resistance, imagining a non⁃violent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nation⁃
state and value⁃oriented tolerant reason. However, the antinomy exists between the means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
and the end of the occupati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of mankind i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rame,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consensus and community in this novel is worth exploration.
Statue of Liberty and Auster's Political View in Leviathan, by GAO Li⁃min, p. 135
In Leviathan, Auster explores his political view by analyzing symbolic meanings of Statue of Libert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from imaginary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in 1950s, to disillusionment in 1980s,
and finally to Judaization. H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Judaized Americanism: to add Jewish ideas into the
thought framework modeled by Americanism to promote interaction of two political cultures, harmonious in
diversity,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Jews' identity politics construction and reveals his
imagination of a new political culture order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The Book of John Mandeville and the Oriental Conceptions of the European from the 14 th to the 16 th
Century: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Pilgrimage in Culture, by XIAO Xiao, p. 142
As a spiritual contin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Latin Christian society, pilgrimage literature is a
cultural reflection of th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European society, providing important motivation and contex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riental conceptions and imag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The Book of John Mandeville ( c.
1356)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travel account in late medieval Europe. 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Oriental
narrat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ilgrims' motivation, sacred geography and the history of reading, and tries to
demonstrate the “ Orient” discourse tradition of early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global
history.
The Lost Community: The “ Brexit” Allusion in McEwan's The Cockroach, by DAI Jia⁃si, p. 150
In September 2019, McEwan's The Cockroach was published as a direct response to Britain's “ Brexit” . With
the delusional image of “ cockroaches morphing into politicians” , the pro⁃European McEwan believes that it is
because populist politicians are as fanatical and mediocre as cockroaches that Britain's political situation is heading
towards chaos and Brexit. Britain's initiative to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is caricatured in the novel, which is not
only the loss of the political and geopolitical community in the real sense, but also the loss of the metaphysical
community of the spirit of friendship and love. In addition, McEwan also reveals the populist political spirit through
the absurdity of the “ Brexit” event, and again leads people to think about how the deep interconnectedness and
intimacy of modern society can be possible, and how the ideal community can be sustaine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