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醉翁亭記補充資料

★ 關 於 歐 陽 修 心 胸 寬 闊 的 文 壇 祭 酒

「 吾 家 藏 書 一 萬 卷 , 集 錄 三 代 以 來 金 石 遺 文 一 千 卷 , 有 琴 一 張 ,
有 碁 一 局 , 而 常 置 酒 一 壺 。 」
一 、 畫 荻 習 字 的 童 年
二 、 任 官 敬 謹 , 為 文 斟 酌
「 吾 生 本 寒 儒 , 老 尚 把 書 卷 。 眼 力 雖 已 疲 , 心 意 殊 未 倦 。 」
「 仕 宦 而 至 將 相 , 富 貴 而 歸 故 鄉 。 」 ( 相 州 晝 錦 堂 記 )
「 不 畏 先 生 嗔 , 卻 怕 後 生 笑 。 」
「 余 生 平 所 作 文 章 , 多 在 三 上 , 乃 馬 上 、 枕 上 、 廁 上 也 。 」
三 、 文 壇 領 袖 的 風 範
「 讀 軾 書 , 不 覺 汗 出 , 快 哉 ! 快 哉 ! 吾 當 避 此 人 出 一 頭 地 。 」
( 皋 陶 為 士 , 將 殺 人 , 皋 陶 曰 : 殺 之 , 三 ; 堯 曰 : 宥 之 , 三 。 )
四 、 評 價
蘇 軾 : 「 論 大 道 似 韓 愈 , 論 事 似 陸 贄 , 記 事 似 司 馬 遷 , 詩 賦 似 李
白 。 」
姚 鼐 : 「 神 韻 縹 緲 , 如 所 謂 吸 露 飲 蟬 , 蟬 蛻 塵 蓋 者 , 絕 世 之 文
也 。 」
陳 衍 : 「 歐 公 文 實 多 學 史 記 , 似 韓 者 少 。 」
曾 慥 「 歐 公 一 代 儒 宗 , 風 流 自 賞 , 詞 章 幼 眇 , 此 所 矜 式 。 當 時 小
人 或 作 豔 語 , 謬 為 公 詞 。 」
王 國 維 : 「 馮 正 中 〈 玉 樓 春 〉 詞 : 『 芳 菲 次 第 長 相 續 , 自 是 多 情
無 處 足 。 樽 前 百 計 得 春 歸 , 莫 為 傷 春 眉 黛 促 』 , 永 叔 一 生 專 學 此
種 。 」
「 翁 去 八 百 載 , 醉 鄉 猶 在 ; 山 行 六 七 里 , 亭 影 不 孤 。 」
朱子語類:「歐公文字鋒刃利,文字好,議論亦好。嘗有詩云:『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為國謀!』以詩言之,是第一等好詩
以議論言之,是第一等議論!」

★課文鑑賞
(甲)主旨:本文的主旨,一方面表達了作者謫居滁州,沉醉山水,排遣苦悶情緒;另一方面則從對種種「人之樂」的描述,
表現出滁州地方政通人和的清明景象,從而突出作者「與民同樂」的崇高理想。
(乙)內容大要:全文可分六部分。
一、 寫醉翁亭的位置及形勢:
(一)由滁州的地理環境,漸次寫到醉翁亭。
(二)文章接著由遠景寫到近景,漸次寫到主題。
(三)作者寫醉翁亭的所在,是用了層層遞進(剝筍法)的手法。
先著意描寫主體附近的景物,然後把焦點逐步集中,最後才呈現主體。
◎共用了五階段寫法:滁州皆山→西南諸峰→瑯琊山→釀泉→醉翁亭
◎層層遞進的優點:
1> 使讀者先對主體的環境有概括的認識,後層次分明地突出主體。
2> 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主體之美,加深讀者之印象, 且不單調。
二、寫醉翁亭的來歷及醉翁之意:
(一)醉翁亭的命名。
(二)醉翁之含意。
三、寫醉翁亭的景色變化及作者領略的「山水之樂」:
(一)先寫早晚、四季景色變化。
(二)次釋「山水之樂」。

1
四、記敘遊樂的盛況:
(一)先寫滁人遊山之樂。
(二)次寫太守宴會盛況。
五、寫太守醉歸:
(一)先寫太守與眾賓起程歸家。
(二)次寫禽鳥之樂。
(三)最後寫太守之樂。
六、點出作記之人:
(一)先述作記之人乃是太守。
(二)次述太守是誰。
(丙)作者心境:
一、苦悶無奈:作者被貶官,心感不快。文中「飲少輒醉」、「自號醉翁」可見他是借酒澆愁。
二、滿足自傲:在作者治理下,滁州人政治清明,人民生活豐足,作者「與民同樂」而感到滿足。
(丁)各「樂」字含義:
一、禽鳥之樂:禽鳥聚居瑯琊山,能享受山水自然之樂趣。
二、人之樂:不僅是享受山水自然之樂,更反映出人民的安享太平之樂。
三、太守之樂:作者治滁有方,與民同樂,是身邊的賓客所不能了解。
四、賓客之樂:與太守一同飲宴而得到的樂趣。

★ 剝 筍 法 : 由 小 到 大 、 由 近 到 遠 、 由 內 而 外 , 逐 層 推 進 述 說 。
【 引 例 】 宋 玉 〈 登 徒 子 好 色 賦 〉
大 夫 登 徒 子 侍 于 楚 王 , 短 宋 玉 曰 : 「 玉 為 人 體 貌 閑 麗 , 口 多 微
辭 , 又 性 好 色 , 愿 王 勿 與 出 入 後 宮 。 」 王 以 登 徒 子 之 言 問 宋 玉 ,
玉 曰 : 「 休 貌 閑 麗 , 所 受 于 天 也 ; 口 多 微 辭 , 所 學 于 師 也 ; 至 于 好
色 , 臣 無 有 也 。 」 王 曰 : 「 子 不 好 色 , 亦 有 說 乎 ? 有 說 則 止 , 無
說 則 退 。 」
玉 曰 : 「 天 下 之 佳 人 , 莫 若 楚 國 ; 楚 國 之 麗 者 , 莫 若 臣 里 ; 臣
里 之 美 者 , 莫 若 臣 東 家 之 子 。 東 家 之 子 , 增 之 一 分 則 太 長 , 減 之
一 分 則 太 短 , 著 粉 則 太 白 , 施 朱 則 太 赤 ; 眉 如 翠 羽 , 肌 如 白 雪 ,
腰 如 束 素 , 齒 如 含 貝 ; 嫣 然 一 笑 , 惑 陽 城 , 迷 下 蔡 。 然 此 女 登 牆
窺 臣 三 年 , 至 今 未 許 也 。 登 徒 子 則 不 然 : 其 妻 蓬 頭 攣 耳 , 齞 唇 歷
齒 , 旁 行 踽 僂 , 又 疥 且 痔 ; 登 徒 子 悅 之 , 使 有 五 子 。 王 孰 察 之 ,
誰 為 好 色 者 矣 。 」

★ 〈 醉 翁 亭 記 〉 的 藝 術 成 就 :
主 要 表 現 有 五 點 :
( 一 ) 擅 長 寫 景 : 寫 作 技 巧 像 大 銀 幕 電 影 鏡 頭 移 轉 , 先 遠 景 ,
再 近 景 , 然 後 特 寫 。 由 遠 山 而 近 山 , 山 而 水 , 水 而 亭 , 亭 而
人 , 渾 然 深 入 人 的 內 心 世 界 。 歐 陽 修 具 象 寫 景 , 描 寫 亭 四 周
景 色 時 , 由 朝 到 暮 。 朝 陽 初 開 , 林 間 霧 散 ; 傍 晚 雲 聚 , 山 谷
轉 暗 。 「 野 芳 發 而 幽 香 , 佳 木 秀 而 繁 陰 , 風 霜 高 潔 , 水 落 石
出 」 , 四 句 分 別 寫 春 、 夏 、 秋 、 冬 景 色 特 徵 , 一 句 一 季 節 ,
語 詞 不 多 , 卻 寫 出 山 林 自 然 景 致 之 美 。
( 二 ) 情 感 充 沛 : 全 文 脈 絡 分 明 , 感 情 洋 溢 。 文 中 敘 事 、 寫 景 、
記 趣 , 均 躍 動 作 者 怡 悅 心 情 , 充 分 表 達 了 作 者 「 與 民 同 樂 」
的 自 得 之 情 。
( 三 ) 結 構 精 鍊 : 起 承 轉 合 , 純 熟 完 美 。 起 - 說 明 醉 翁 亭 的 位
置 及 建 亭 、 名 亭 之 來 由 。 承 - 承 首 段 山 林 之 樂 字 , 加 以 發 揮

2
山 林 間 朝 暮 、 四 時 之 樂 無 窮 。 轉 - 轉 寫 人 民 、 賓 客 之 樂 , 和
平 安 閑 , 隱 含 與 民 同 樂 之 意 。 合 - 總 合 「 樂 」 之 主 題 , 寫 醉
翁 盡 興 醉 歸 的 情 景 。
( 四 ) 駢 散 結 合 : 文 中 以 散 文 句 式 為 主 , 又 雜 以 多 種 對 偶 句 ;
在 語 言 上 有 整 齊 的 對 偶 , 又 有 變 化 的 散 句 , 錯 落 有 致 , 有 頓
挫 參 差 之 妙 , 形 成 韻 律 美 感 。
二 十 一 個 「 也 」 字 : 文 中 共 用 二 十 一 個 「 也 」 字 。 首 句 以
「 也 」 字 句 領 起 ; 中 間 每 至 一 「 也 」 字 句 為 一 層 意 思 , 逐 層 顯 露
主 題 , 引 人 入 勝 。 可 見 二 十 一 個 「 也 」 字 句 的 運 用 , 使 全 文 呈 現
一 種 引 人 注 目 的 特 色 , 層 次 分 明 , 增 加 了 表 達 效 果 , 更 富 於 音 韻
之 美 。

★ 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處,在琅琊古道之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經之地。據《琅
琊山志》記載,北宋慶歷六年(1046 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
情山水。山中僧人智僊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並以此名亭,寫下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裏,亭影
傳世之作〈醉翁亭記〉。亭前楹聯:
不孤。」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布局緊湊別致,亭台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四面環
山的亭園卻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
覽余台,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
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
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後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
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西元 1095 年),係


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後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堂內有
「謫往黃岡執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
二聯,一曰:
闢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無累,醉後
心閒夢亦清」。對兩任太守皆因關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
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
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於慶歷八年,元佑六年(1091 年)由蘇東坡改書
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益彰,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明‧馮若愚曾有「宋碑文字之最
者莫如歐公滁二碑」之評。
醉翁亭落成後,吸引了不少游人。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余,創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
陽修親為配詞。現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

★有關歐陽脩的對聯:
「銜遠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送夕陽迎素月當春夏之交草木際天」
這是清‧伊秉綬所作揚州平山堂集句聯。上聯集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句,下聯集王禹偁〈黃岡竹樓記〉中句
讀一副好的名勝集句聯,不僅臥遊勝地,而且重溫名著,一舉兩得,其樂無窮。

★ 〈 岳 陽 樓 記 〉 與 〈 醉 翁 亭 記 〉 比 較 研 究
( 一 ) 從 思 想 感 情 上 進 行 比 較 。
相 同 點 : 兩 文 作 者 歐 陽 修 與 范 仲 淹 是 同 一 時 期 的 人 , 且 身 居
高 位 , 歐 陽 修 更 因 支 持 范 仲 淹 的 政 治 思 想 被 貶 , 文 章 寫 於 兩 人 被
貶 之 後 , 都 是 寄 情 於 山 水 表 述 了 自 己 雖 遭 貶 謫 卻 仍 懷 濟 世 安 民 之
心 的 高 尚 情 感 。
不 同 點 : 〈 岳 陽 樓 記 〉 中 范 仲 淹 所 追 求 的 是 「 先 天 下 之 憂 而
憂 , 後 天 下 之 樂 而 樂 」 的 政 治 思 想 , 主 要 突 出 一 個 「 憂 」 字 , 但

3
〈 醉 翁 亭 記 〉 中 歐 陽 修 所 追 求 的 是 與 民 同 樂 , 突 出 一 個 「 樂 」 字 ,
這 兩 種 思 想 是 截 然 不 同 的 。
( 二 ) 從 寫 作 手 法 上 進 行 比 較 :
相 同 點 :
1 、 兩 文 都 是 寫 景 的 文 章 , 在 寫 景 時 都 注 意 了 抓 住 景 物 的 特 點
寫 , 如 〈 岳 〉 中 「 銜 遠 山 , 吞 長 江 , 浩 浩 湯 湯 , 橫 無 跡 涯 」 這 句
話 就 充 分 抓 住 了 水 的 那 種 波 瀾 壯 闊 的 特 點 , 讓 人 很 容 易 就 聯 想 到
那 種 宏 偉 的 景 象 , 再 比 如 說 〈 醉 〉 中 「 日 出 而 林 霏 開 , 雲 歸 而 岩
穴 暝 」 , 短 短 2 句 話 就 將 早 晚 的 景 象 描 繪 了 出 來 , 寫 出 了 山 谷 「 晦
明 變 化 ” 的 特 點 ;
2 、 兩 篇 文 章 都 注 意 了 駢 散 結 合 , 讓 人 讀 起 來 朗 朗 上 口 ;
3 、 兩 篇 文 章 都 注 意 了 動 靜 結 合 , 如 〈 岳 〉 中 「 浮 光 躍 金 , 靜
影 沉 璧 」 這 句 話 , 描 寫 了 寧 靜 的 夜 晚 岳 陽 樓 的 景 象 , 其 中 「 靜 」
字 突 出 了 夜 晚 的 寧 靜 , 「 浮 光 躍 金 」 中 「 躍 」 又 給 人 一 種 靈 動 的
感 覺 , 兩 者 相 結 合 , 就 將 夜 晚 寧 靜 卻 又 不 乏 生 氣 的 特 點 寫 了 出 來 ,
〈 醉 〉 中 「 樹 林 陰 翳 , 鳴 聲 上 下 」 , 既 寫 出 了 樹 林 枝 葉 繁 茂 , 又
寫 出 了 鳥 的 叫 聲 , 給 人 以 一 種 生 動 , 不 乏 味 的 感 覺 ;
4 、 兩 篇 文 章 語 言 都 很 生 動 凝 練 , 如 〈 醉 〉 中 「 野 芳 發 而 幽 香 ,
佳 木 秀 而 繁 陰 , 風 霜 高 潔 , 水 落 而 石 出 」 , 只 有 21 個 字 , 卻 將 四
季 的 景 象 都 描 繪 了 出 來 , 且 都 抓 住 了 它 們 的 特 點 來 寫 。
不 同 點 :
1 、 〈 岳 〉 中 的 景 物 描 寫 給 人 以 一 種 波 瀾 壯 闊 、 氣 勢 宏 偉 的 感 覺 ,
〈 醉 〉 中 一 開 始 的 景 物 描 寫 則 給 人 以 一 種 九 曲 回 腸 的 感 覺 , 如 第 1
節 中 「 林 壑 尤 美 」 中 一 個 「 尤 」 字 , 就 將 琅 琊 山 從 眾 多 山 中 突 出
了 出 來 , 而 「 漸 聞 水 聲 潺 潺 而 瀉 出 於 兩 峰 之 間 者 」 中 一 個 「 聞 」
字 就 將 讀 者 從 琅 琊 山 帶 到 了 泉 水 , 下 文 又 從 一 個 「 峰 迴 路 轉 」 由
泉 寫 到 了 泉 上 的 亭 , 這 樣 環 環 相 扣 , 吸 引 著 別 人 去 往 下 看 ;
2 、 雖 然 兩 篇 文 章 都 是 駢 散 結 合 , 但 〈 岳 〉 文 在 語 言 上 駢 句 散
句 結 合 , 抑 揚 頓 挫 , 參 差 溢 美 ; 四 字 短 語 成 雙 成 對 , 琅 琅 上 口 ,
婉 轉 有 力 。 文 章 既 整 飭 嚴 密 , 句 麗 辭 暢 , 又 張 弛 有 度 , 議 論 縱 橫 。
且 立 意 深 刻 , 造 詞 精 警 。 讀 之 , 音 調 鏗 鏘 ; 思 之 , 文 情 壯 美 。 而
〈 醉 〉 文 雖 也 使 用 駢 散 結 合 的 句 式 , 但 多 用 長 句 , 且 又 有 創 新 。
僅 用 對 偶 句 式 就 別 具 一 格 , 獨 領 風 騷 。 有 單 句 成 對 的 , 有 雙 句 成
對 的 ; 還 有 三 句 成 對 的 。 醉 翁 用 它 敍 事 , 則 明 快 簡 潔 ; 用 它 寫 景 ,
則 物 美 境 幽 ; 用 它 抒 情 , 則 深 沉 含 蓄 。 特 別 是 二 十 多 個 「 也 」 字
的 運 用 使 得 文 章 層 次 分 明 , 聲 律 節 奏 起 伏 , 音 韻 和 諧 悅 耳 。 這 些
都 給 人 一 種 美 的 享 受 , 情 的 陶 冶 , 思 的 飛 升 。
3 、 〈 岳 陽 樓 記 〉 運 用 了 記 敍 、 描 寫 、 議 論 、 抒 情 , 如 課 文 開
頭 兩 段 , 用 概 括 的 語 言 交 待 了 寫 作 緣 由 , 進 而 引 出 岳 陽 樓 景 色 特
點 以 及 「 遷 客 騷 人 」 的 不 同 觀 感 , 這 是 敍 事 。 第 3 、 4 段 , 把 岳 陽
樓 不 同 氣 候 條 件 下 的 景 物 及 「 遷 客 騷 人 」 或 悲 或 喜 的 感 情 , 用 生
動 的 語 言 表 現 出 來 , 這 是 描 寫 、 抒 情 。 最 後 , 由 感 歎 引 出 作 者 的
見 解 , 點 明 中 心 , 這 是 議 論 。 由 敍 述 引 出 寫 景 , 寫 景 中 蘊 含 著 感
情 , 富 有 感 性 色 彩 的 描 寫 又 有 力 的 襯 托 了 下 文 的 議 論 。 而 〈 醉 翁
亭 記 〉 中 只 用 了 記 敍 、 描 寫 、 議 論 , 沒 有 抒 情 。
4 、 〈 岳 〉 中 整 篇 文 章 都 使 用 了 對 比 的 手 法 如 用 陰 景 和 晴 景 做
對 比 等 等 , 但 〈 醉 〉 中 就 沒 有 這 樣 做 ;

4
5 、 兩 文 的 主 題 深 度 有 別 。 〈 醉 〉 中 表 述 主 題 的 方 式 是 含 蓄 深
沉 的 。 醉 翁 把 「 與 民 同 樂 」 的 濟 民 之 情 隱 含 在 描 寫 敍 述 之 中 , 沒
有 一 語 道 破 , 而 是 在 醉 中 寫 樂 , 在 樂 中 寫 醉 , 因 而 才 留 下 了 「 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 , 在 乎 山 水 之 間 也 」 的 千 古 名 句 。 而 〈 岳 〉 文 表 達
主 題 的 方 式 是 直 抒 胸 臆 。 范 仲 淹 在 比 較 了 「 遷 客 騷 人 」 的 仕 途 進
退 的 悲 喜 之 情 後 , 直 接 道 出 了 他 的 「 不 以 物 喜 , 不 以 已 悲 」 的 磊
落 胸 懷 , 並 以 「 先 天 下 之 憂 而 憂 , 後 天 下 之 樂 而 樂 」 的 至 理 名 言 ,
展 示 了 他 以 天 下 為 己 任 的 高 風 亮 節 。

5
★滁州時期詩文賞析
在滁州,歐陽修在詩歌創作上繼貶官夷陵之後,又一次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此時期有〈啼鳥〉
、〈遊琅琊山〉、
〈讀徂徠集〉
、〈憎
蚊〉
、〈新霜二首〉
、〈琅琊山六題〉
、〈書王元之畫像側〉
、〈題滁州醉翁亭〉
、〈幽谷晚飲〉
、〈謝判官幽谷種花〉、
〈寄題宜城縣射亭〉等
詩,文章有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梅聖俞詩集序〉、〈偃虹堤記〉、〈菱溪石記〉。

〈 題 滁 州 醉 翁 亭 詩 〉
四 十 未 為 老 , 醉 翁 偶 題 篇 。 醉 中 遺 萬 物 , 豈 復 記 吾 年 。 但 愛 亭
下 水 , 來 從 亂 峰 間 。 聲 如 自 空 落 , 瀉 向 兩 簷 前 。
流 入 巖 石 溪 , 幽 泉 助 涓 涓 。 響 不 亂 人 語 , 其 清 非 管 絃 。 豈 不 美
絲 竹 , 絲 竹 不 勝 繁 。 所 以 屢 攜 酒 , 遠 步 就 潺 湲 。
野 鳥 窺 我 醉 , 溪 雲 留 我 眠 。 山 花 徒 能 笑 , 不 解 與 我 言 。 惟 有 巖
風 來 , 吹 我 還 醒 然 。

〈 別 滁 〉
花 光 濃 爛 柳 輕 明 , 酌 酒 花 前 送 我 行 。
我 亦 且 如 常 日 醉 , 莫 教 管 弦 作 離 聲 。

〈 豐 樂 亭 記 〉
修 既 治 滁 之 明 年 夏 , 始 飲 滁 水 而 甘 。 問 諸 滁 人 , 得 于 州 南 百
步 之 近 。 其 上 則 豐 山 聳 然 而 特 立 , 下 則 幽 谷 , 窈 然 而 深 藏 。 中 有
清 泉 , 翁 然 而 仰 出 。 俯 仰 左 右 , 顧 而 樂 之 。 於 是 疏 泉 鑿 石 , 闢 地
以 為 亭 , 而 與 滁 人 往 遊 其 間 。
滁 於 五 代 干 戈 之 際 , 用 武 之 地 也 。 昔 太 祖 皇 帝 , 嘗 以 周 師 破
李 景 兵 十 五 萬 於 清 流 山 下 , 生 擒 其 將 皇 甫 輝 、 姚 鳳 於 滁 東 門 之 外 ,
遂 以 平 滁 。 修 嘗 考 其 山 川 , 按 其 圖 記 , 升 高 以 望 清 流 之 關 , 穀 求
暈 、 鳳 就 擒 之 所 , 而 幫 老 皆 無 在 者 , 蓋 天 下 之 平 久 矣 。
自 唐 失 其 政 , 海 內 分 裂 , 豪 傑 並 起 而 爭 , 所 在 為 敵 國 者 , 何
可 勝 數 ! 及 宋 受 天 命 , 聖 人 出 而 四 海 一 。 向 之 憑 恃 險 陰 , 劃 削 消
磨 , 百 年 之 間 , 漠 然 稈 見 山 高 而 水 清 。 欲 問 其 事 , 而 遺 老 盡 矣 。
今 滁 介 江 淮 之 間 , 舟 車 商 賈 , 四 方 賓 客 之 所 不 至 。 民 生 不 見 外 事
而 安 於 畎 畝 衣 食 , 以 樂 生 送 死 , 而 孰 知 上 之 功 德 , 休 養 生 息 , 涵
煦 百 年 之 深 也 。
脩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
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
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語譯】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飲到滁州一處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聽,在州城南百步遠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豐山
高聳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靜而深藏,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勢盛大,向上噴湧。我上下左右觀看,非常高興。於是鑿開岩石,疏
通泉流,開闢出一片地方建築亭子,與滁州的人們前往遊樂。
滁州在五代戰亂的時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當年,太祖皇帝曾率領周朝的軍隊在清流山下打敗李璟的兵馬十五萬人,活捉南
唐將領皇甫暉、姚鳳於滁州東門之外,於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經考察過當地的山川形勢,研究地方誌,登上高處瞭望清流關,希望
能找到皇甫暉、姚鳳被擒的地方。但當年親歷戰事的人都不在了,因為天下平定已經很久了。
自從唐代政治頹敗,海內四分五裂,天下豪傑並起,相互爭奪,到處都是敵對政權,數也數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聖人出
世,四海統一。過去憑藉山川險阻稱王稱霸的人,有的被鏟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間,冷清清地只見清流山依舊高聳,清流河
仍然清澈。想問當時戰爭情況,經歷過的人都早已死去了。今天滁州位於江淮之間,地方偏僻,是船隻車輛、商賈遊客都很少到的
地方。百姓生下來就不見外地的事情,安心於耕田種地,穿衣吃飯,養老送終。誰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讓百姓休養生息,如雨露滋
潤、陽光普照達百年之久呢!

6
我來到這裏,喜歡它地方僻靜而公事清簡,又愛它的民風安恬閒適。既已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來游,
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採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蔭涼于茂密的喬木,秋迎風霜,冬賞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
四時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民眾也為年年穀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樂意與我同遊。於是為他們推求這裏的山川形勝,敍述這裏
風俗的美好,使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為有幸生於這太平無事的時代。而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用歡樂,這是刺
史職責範圍內的事。於是便寫了這篇文章,並給亭子起名為豐樂。太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軍州事歐陽修記。

【賞析】
此文除記述建豐樂亭的經過及與滁人共遊之樂外,還描繪了滁州從戰亂到和平的變遷,從而寄託了安定來之不易,應予珍惜的命意。無
論是記述還是描繪,全文都是圍繞「樂」而寫:建亭取名為「樂」,是思樂;與滁人共游為「樂」,是享樂。樂在亭中,樂在山川,樂在和平安
定的歲月。這篇散文,融記敍、議論、抒情和描寫於一體,以「樂」開篇,以「樂」終結,「樂」貫串始終,景怡人,情動人,理啟人。歐陽脩的
《醉翁亭記》讓人跟著「醉」,而《豐樂亭記》讓人跟著「樂」
。閱讀這兩篇散文需注意,歐陽脩間接地、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樂」與「醉」之中的憤
鬱和不平。

7
★記的比較
篇 名 作 篇 旨 其 他 貶

1. 岳 陽 樓 , 傍 洞 庭 湖 , 遠 眺 君 山 。

2. 唐 . 張 說 創 建 , 滕 子 京 重 修 , 范
借事抒情,抒發「不以物
仲淹作記。
喜,不以己悲」、「先天
范仲 3. 本 文 雖 以 記 為 名 , 但 卻 融 寫 景 、
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
岳陽樓記 ◎
淹 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辭采華
而樂」的抱負。
茂,為古代散文中之佳作。

4. 范 仲 淹 貶 鄧 州 , 滕 子 京 貶 岳 州 。

5. 全 文 以 「 謫 」 字 貫 穿 。

1. 描 寫 滁 州 的 山 水 之 美 與 1. 歐 陽 修 貶 滁 州 作 此 文 。

歐陽 作者的遊宴之樂。 2. 本 文 採 「 剝 筍 法 」 。
醉翁亭記 ◎
修 2. 人 們 極 力 稱 道 的 一 篇 山 3. 全 文 以 「 樂 」 自 為 主 線 , 文 末 點

水遊記。 明「與民同樂」的主旨。

1. 記 載 竹 樓 種 種 景 致 意 1. 作 者 貶 黃 州 所 作 。
王禹
趣。
黃剛竹樓記 ◎
2. 「 六 宜 」 皆 在 竹 瓦 聲 音 相 應 上 描

2. 感 慨 己 身 貶 謫 之 遇 。 寫。

將羅漢過河的人物畫,描 文 章 前 3/4 是 描 寫 , 後 1/4 是議


李龍眠畫羅 黃淳
述得栩栩如生、井然有 論,批評「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
漢記 耀
序。 變幻可喜可愕之蹟」。

1. 以 寓 言 手 法 呈 現 朝 廷 桎 梏 思 想 、

摧殘人才。
龔自 以梅喻人才,「病梅」是
病梅館記
珍 指人才受摧殘。 2. 展 現 作 者 珍 惜 人 才 、 栽 培 人 才 之

心。

1. 快 哉 亭 乃 張 夢 得 貶 黃 州 時 所 建 ,

蘇軾(貶黃州)命名,蘇轍(貶筠
記敘快哉亭建亭、命名、
州)作記。
黃州快哉亭 意義及周遭景物。並勉張
蘇轍 2. 全 文 繞 著 「 快 哉 」 二 字 著 墨 , 寓 ◎
記 夢得坦然自適,不以物傷
有勸諭之意。
性。
3. 本 文 雖 以 記 為 名 , 但 卻 融 寫 景 、

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

1. 記 始 得 西 山 遊 覽 之 勝 。 1. 作 者 貶 永 州 所 作 。

始得西山宴 柳宗 2. 「 始 得 」 暗 示 發 現 西 2. 為 永 州 八 記 的 第 一 篇 。

遊記 元 山,是心境上的一個轉
3. 本 文 以 短 句 為 基 調 。
折。

★ 詩 詞 中 的 季 節 判 讀
中 國 文 學 歷 來 有 著 「 傷 春 悲 秋 」 的 感 時 傳 統 , 文 人 們 對 於 時
令 季 節 總 有 深 刻 的 感 受 與 體 會 。 大 考 也 常 出 現 季 節 判 讀 相 關 詩
詞 , 要 怎 麼 判 斷 文 言 文 所 說 的 季 節 呢 ?

8
掌 握 季 節 的 自 然 現 象 和 重 要 節 日 等 線 索 , 便 能 正 確 判 斷 詩 句
中 的 季 節 。 例 如 : 秋 天 的 自 然 現 象 有 「 紅 楓 」 、 「 黃 菊 」 、
「 西 風 」 、 「 秋 霜 」 等 , 還 有 「 七 夕 」、「 中 秋 」、「 重 陽 」 等 重
要 節 慶 , 這 些 都 是 判 斷 詩 詞 中 季 節 的 重 要 線 索 。
1 、 四 季 的 別 稱 : (1) 春 季 ( 陰 曆 1 ~ 3 月 ) : 陽 春 、 青 春 、 青 陽 、 韶 節 、
蒼 靈 。
(2) 夏 季 ( 陰 曆 4 ~ 6 月 ) : 朱 明 、 清 夏 、 炎 亭 、 朱 律 、 長 贏 。
(3) 秋 季 ( 陰 曆 7 ~ 9 月 ) : 素 商 、 金 天 、 高 商 、 素 節 、 日 藏 。
(4) 冬 季 ( 陰 曆 10 ~ 12 月 ) : 歲 餘 、 冬 辰 、 元 序 、 嚴 節 、 安
寧 。
2 、 季 風 的 別 稱 : (1) 春 季 : 東 風 、 春 風 、 和 風 、 惠 風 、 楊 柳 風 。
(2) 夏 季 : 南 風 、 薰 風 。
(3) 秋 季 : 西 風 、 金 風 、 秋 風 、 商 風 。
(4) 冬 季 : 北 風 、 朔 風 、 寒 風 。
3 、 節 日 的 判 別 : (1) 春 季 : 元 旦 、 春 節 、 元 宵 、 祭 掃 、 清 明 、 寒 食 。
(2) 夏 季 : 端 午 。
(3) 秋 季 : 七 夕 、 中 元 、 中 秋 、 重 陽 。
(4) 冬 季 : 冬 至 、 臘 八 、 除 夕 。
4 、 其 他 關 鍵 詞 : (1) 春 季 : 梅 花 、 桃 花 、 李 花 、 杏 花 、 梨 花 、 柳 樹 、
新 芽 、 嫩 綠 、 落 花 、 秋 千 、 櫻 花 、 杜 鵑 、 青 梅 、 韶 光 、
煙 花 、 鶯 啼 燕 語 、 黃 鸝 、 蝶 亂 蜂 喧 。
(2) 夏 季 : 荷 花 = 菡 萏 = 蓮 花 = 芙 蓉 = 藕 花 、 菱 花 、 薔 薇 花 、
石 榴 花 、 茉 莉 、 葵 花 、 梅 子 黃 時 ( 黃 梅 )、 鳳 凰 木 、 木 棉 、
菖 蒲 、 艾 草 、 黃 梅 、 竹 、 石 榴 、 西 瓜 、 螢 火 蟲 、 蟬 鳴 、
蛙 鳴 、 繁 蔭 。 。
(3) 秋 季 : 霜 降 、 桂 花 、 菊 花 = 黃 花 、 楓 紅 、 梧 桐 、 枯 荷 、
殘 荷 、 蘆 荻 = 蘆 葦 = 蒹 葭 、 稻 熟 、 柿 子 、 文 旦 、 茱 萸 、 蟋
蟀 、 寒 蟬 ( 秋 蟬 )、 雁 子 。
(4) 冬 季 : 梅 花 、 丹 橘 、 茶 花 、 水 仙 、 殘 菊 、 松 柏 、 雪 、
蠟 梅 、 大 雪 、 北 風 、 水 落 石 出 。
5 、 與 季 節 相 關 的 詩 句 舉 隅 :
(1) 春 季 :
故 人 西 辭 黃 鶴 樓 , 煙 花 三 月 下 揚 洲 。 ( 李 白 黃 鶴 樓 送 孟
浩 然 之 廣 陵 )
白 日 放 歌 須 縱 酒 , 青 春 作 伴 好 還 鄉 。 ( 杜 甫 聞 官 軍 收 河
南 河 北 )
山 光 照 檻 水 繞 廊 , 舞 雩 歸 詠 春 風 鄉 。 ( 翁 森 四 時 讀 書
樂 )
沾 衣 欲 溼 杏 花 雨 , 吹 面 不 寒 楊 柳 風 。 ( 志 南 絕 句 )
新 筍 已 成 堂 下 竹 , 落 花 都 上 燕 巢 尼 。 ( 周 邦 彥 浣 溪 沙 )
留 連 戲 蝶 時 時 舞 , 自 在 嬌 鶯 恰 恰 啼 。 ( 杜 甫 江 畔 獨 步 尋
花 )
相 見 時 難 別 亦 難 , 東 風 無 力 百 花 殘 。 ( 李 商 隱 無 題 )
向 人 嬌 杏 花 , 撲 人 衣 柳 花 , 迎 人 笑 桃 花 。 ( 馬 致 遠 慶 東
原 )
西 城 楊 柳 弄 春 柔 。 動 離 憂 , 淚 難 收 。 ( 秦 觀 江 城 子 )

9
花 褪 殘 紅 青 杏 小 , 燕 子 飛 時 、 綠 水 人 家 繞 , 枝 上 柳 綿 吹
又 少 , 天 涯 何 處 無 芳 草 。 ( 蘇 軾 蝶 戀 花 )
折 花 奉 驛 使 , 寄 與 隴 頭 人 。 江 南 無 所 有 , 聊 寄 一 枝 春 。
( 陸 凱 贈 范 曄 )
千 里 鶯 啼 綠 映 紅 ,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風 。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
多 少 樓 台 煙 雨 中 。 ( 杜 牧 江 南 春 )
顛 狂 柳 絮 隨 風 舞 , 輕 薄 桃 花 逐 水 流 。 ( 杜 甫 漫 興 絕 句 )
(2) 夏 季 :
綠 樹 村 邊 合 , 青 山 郭 外 斜 。 ( 孟 浩 然 過 故 人 莊 )
四 面 荷 花 三 面 柳 , 一 城 山 色 半 城 湖 。 ( 劉 鶚 老 殘 遊 記 )
晝 長 吟 罷 蟬 鳴 樹 , 夜 深 燼 落 螢 入 帷 。 ( 翁 森 四 時 讀 書 樂 )
讀 書 之 樂 樂 無 窮 , 瑤 琴 一 曲 來 薰 風 。 ( 翁 森 四 時 讀 書 樂 )
納 涼 時 , 波 漲 沙 , 滿 湖 香 芰 荷 蒹 葭 。 ( 馬 致 遠 棗 鄉 詞 )
五 月 榴 花 照 眼 明 , 枝 間 時 見 子 初 成 。 ( 朱 熹 題 榴 花 )
水 晶 簾 動 微 風 起 , 滿 架 薔 薇 一 院 香 。 ( 高 駢 山 居 夏 日 )
更 無 柳 絮 因 風 起 , 唯 有 葵 花 向 日 傾 。 ( 司 馬 光 客 居 初
夏 )
鏡 湖 三 百 里 , 菡 萏 發 荷 花 。 ( 李 白 子 夜 四 時 歌 . 夏 )
水 滿 有 時 觀 下 鷺 , 草 深 無 處 不 鳴 蛙 。 ( 陸 游 幽 居 初 夏 )
荷 風 送 香 氣 , 竹 露 低 清 響 。 ( 孟 浩 然 夏 日 南 亭 )
銀 河 清 淺 , 玉 露 微 茫 。 亙 鵲 橋 於 長 空 , 度 天 孫 於 碧 落 。
( 佚 名 七 夕 )
(3) 秋 季 :
月 落 烏 啼 霜 滿 天 , 江 楓 漁 火 對 愁 眠 。 ( 張 繼 楓 橋 夜 泊 )
待 到 重 陽 日 , 還 來 就 菊 花 。 ( 孟 浩 然 過 故 人 莊 )
遙 知 兄 弟 登 高 處 ,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 王 維 九 月 九 日 憶
山 東 兄 弟 )
孤 村 落 日 殘 霞 , 輕 煙 老 樹 寒 鴉 , 一 點 飛 鴻 影 下 。 青 山 綠
水 , 白 草 紅 葉 黃 花 。 ( 馬 致 遠 天 淨 沙 )
碧 雲 天 , 黃 花 地 , 西 風 緊 , 北 雁 南 飛 。 ( 王 實 甫 《 西 廂 記
‧ 長 亭 送 別 》 )
玉 露 凋 傷 楓 樹 林 , 巫 山 巫 峽 氣 蕭 森 ; 江 間 波 浪 兼 天 湧 ,
塞 上 風 雲 接 地 陰 。 ( 杜 甫 秋 興 )
蘭 葉 春 葳 蕤 , 桂 華 秋 皎 潔 。 ( 張 九 齡 感 遇 四 首 之 二 )
寂 寞 梧 桐 、 深 院 鎖 清 秋 。 ( 李 煜 相 見 歡 )
莫 道 不 消 魂 , 簾 捲 西 風 , 人 比 黃 花 瘦 。 ( 李 清 照 醉 花
陰 )
菡 萏 香 銷 翠 葉 殘 , 西 風 愁 起 綠 波 間 。 ( 李 璟 攤 破 浣 溪
沙 )
(4) 冬 季 :
荷 盡 已 無 擎 雨 蓋 , 菊 殘 猶 有 傲 霜 枝 。 一 年 好 景 君 須 記 ,
最 是 橙 黃 橘 綠 時 。 ( 蘇 軾 贈 劉 景 文 )
朔 氣 傳 金 柝 , 寒 光 照 鐵 衣 。 ( 木 蘭 詩 )
孤 舟 簑 笠 翁 , 獨 釣 寒 江 雪 。 ( 柳 宗 元 江 雪 )
木 落 水 盡 千 崖 枯 , 迥 然 吾 亦 見 真 吾 。 ( 翁 森 四 時 讀 書
樂 )

10
秋 月 揚 明 暉 , 冬 嶺 秀 孤 松 。 ( 陶 淵 明 四 時 詩 )
江 南 有 丹 橘 , 經 冬 猶 綠 林 。 ( 張 九 齡 感 遇 四 首 之 四 )
草 枯 鷹 眼 疾 , 雪 盡 馬 蹄 輕 。 ( 王 維 觀 獵 )
眾 芳 搖 落 獨 鮮 妍 , 占 斷 風 情 向 小 園 , 疏 影 橫 斜 水 清 淺 ,
暗 香 浮 動 月 黃 昏 。 ( 林 逋 山 園 小 梅 )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