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建筑设计·理论 2020 年 11 月第 17 卷总第 374 期 城市建筑

面向身体 - 空间的 20 世纪建筑后现代性讨论


史小蕾,梅洪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摘要 :20 世纪,建筑设计及其思想发生了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向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社会实践和理论本身的双重需
求,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修正过去的建筑观念和认知习惯。本文认为建筑后现代性转向具有围绕身体 - 空间的哲学性根源。
首先通过对哲学中身体观和空间观的转向进行梳理,提出哲学思想变迁和建筑呈现具有表征般的跟随关系,进而提炼了建筑空
间表达层面的从物性到具身、意义层面的从建构到筑造,以及理解层面的从先验到体验的后现代性的主要哲思特征,从而进一
步明确建筑后现代性的精神内涵,以期呼唤身体当下化的建筑思想回归。
关键词 :身体 ;空间 ;建筑 ;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TU-09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j.cnki.csjz.2020.33.22

Discussion on the Architectural Postmodernity in the 20th Century Oriented Towards


Body-Space
Shi Xiaolei, Mei Hongyu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90, China)

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inking have undergone a drastic change from  modernity to postmodernity,
which showed the dual needs of social practice and theory itself and pushed people to have to re-examine and revise the past architectural
concepts and cognition. In this paper, it was argued that the post-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of architecture had philosophical roots around
body-space. First, by combing the turn of the body view and the space view in philosoph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hange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the architectural presentation have a representative follow-up relationship, and then refined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expression
from physical to embodiment, the  meaning from building to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philoso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ty from
pilot to experience at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so a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al postmodernity, in order to
call for the return of the architectural thought of the body-at-present.
Key words:  body; space; architecture, postmodernity

对现代建筑的追溯可以从 18 世纪中期的新古典主义 经验性的形式 [3],并尝试从不同方向进行理解,以及这些


开始,由于对自然驾驭能力的显著提高及社会结构的巨 表达方式特定情景的意义。
变,人们急迫地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促使建筑的
意识形态走向更为理性的反思历史阶段。而 19 世纪城市 1身体的转向
的高速发展和产业革命无疑加速了建筑设计及思想的理 1.1 作为认知主体
性化进程。预制、模数、工厂化作为建筑现代性的核心特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自身分为意识和身体,其二
征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初。但是现实告诉人们,这种大规 元关联孕育出意识哲学和身体哲学。意识哲学的概念最
模机械化的工业产品并非人类进步的表征抑或社会发展 早由笛卡尔提出,但其思想可以向前隐秘而曲折地追溯
的方向 [2]。将建筑空间视为工具的做法虽然一时解决了 至柏拉图。二者本质上都是将精神、意识和身体对立起
经济危机下的居住问题,但是却助长了人们对社会结构 来 :意识是人的决定性要素,身体不过是精神及意识活
僵化的不满和质疑情绪。二战后的建筑思潮开始与机械 动的障碍,只有摆脱身体才能获得自由的思考 [4]。对身体
主义分道扬镳。从此,20 世纪上半叶一直激荡着的狂热 的一味贬低是因身体的暂时性和局限性与意识不朽性的
空间主义逐渐退潮,人们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向生活本身。 对立,使其成为剥离表象去追寻一切现象背后的隐而不
经历了短暂的场所主义过渡,现代主义褪去了工具性的 现的阻碍。这种矛盾引发的对身体的诘难,反观则是对灵
重音,开始出现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回溯意味。就此, 魂和神明的赞美,最终超验世界成为思想的尽头。即使从
非理性主义抬头,被称为后现代性建筑的空间呈现出对 中世纪后期开始,自然真实抬头,神学与自然的相悖动摇
多元呼唤的倾向。这场看似批判式的反思实际上暗涌着 了古代哲学的基石,但在科学裹挟身体对精神进行鞭笞
源自哲学的深层动因 :身体成为认知主体,并尝试以体 中,身体只是意识的工具,也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身心
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 ;空间生产围绕着身体图式延展, 分离在笛卡尔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在建筑学中则形成
以实现诗意的栖居。在此影响下,建筑理论和设计实践也 了普世性理性主体的观念 [5]。从文艺复兴伊始对身体及
开始进行空间的身体化反思 :对其表达不局限于即时性、 自然万物的艺术性复刻,到对比例的精妙把控的去身体

作者简介 :史小蕾(1986-),女,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寒地建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邮箱 :623799636@qq.com。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87


城市建筑 建筑设计·理论 2020 年 11 月第 17 卷总第 374 期

化的功能主义, “合理”成就了现代主义建筑。 此佐证。所形成的空间是通过个体身体不断建构而成 [10],


但是很快,现代主义在二战后的许多城市重建和城 具有偶发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但是也具有身体般的结
市更新项目中都受到了重创,而且由于过分简化及抽象, 构性。同时,空间的各个部分都包含了身体对世界的一种
其弊端显而易见——被夸大的技术及教条般的设计原则 唯一阐明。所以,所有空间表面的特质都与身体相连。建
使得建筑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6]。此时距弗里德里希·威 筑空间并不是毫无自身特征、所有部分平等纯粹地延展,
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用“上帝死了”宣告 其设计也不是对照一片虚无去划分,而是基于身体习惯
意识哲学的消解,一切从身体出发,已经过去了半个世 的描摹,以此与身体共同构造彼此成为凝固的意识形态。
纪。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吉尔·德勒兹 2.2 为栖居的诗意筑造
(Gilles Deleuze)、矫 治· 巴 塔 耶(Georges Bataille)等 哲 诗人荷尔德林(Hölderlin)认为栖居是人类“此在”
学家纷纷提出身体才是认识世界的基础,身体自身会从 的基本特征,并从这种本质上得到理解的栖居关系中看
各个角度对世界作出解释。意识和身体存在着显著的二 到了“诗意”[11]。诗意既然是实现栖居筑造的结果,那么
元叙事关系 :身体的行为产生了意识,意识和身体形成 何为诗意、何为栖居?海德格尔提出,筑造与栖居总是与
了对世界认知的整体 ;身体在被文化改造前扎根于自然, 尝试认知实存联系在一起,并因此具有诗意 [12]。这种诗
之后又被自身运动的反省所改造。通过不断内化,身体实 意并非物质的装饰品,而是强调建筑是人和空间的交流,
践成为习性,以认知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人们拥有世界的 是“内部视觉”的追溯,是体现自我观点的手段 [13],是自
一般方式。面向身体哲学的建筑学认为,身体与建筑深刻 我认知的回响。通过回响,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朴素的
地彼此交缠,建筑作为人存在的一种物质方式具有显而 共鸣和情感反射。即使没有物质作为介质也能够产生切
易见的涉身化。从身体出发,剥离建筑的形式外壳,可以 实的体会,是用诗学以表达存在的创造。建筑师坂本一
获得物质性和生产性短暂流通的关联。 成(Sakamoto Kazunari)认为,诗学对比的是光怪陆离的
1.2 作为体验主体 生活现实和蠢蠢而起的社会欲望, “只有将建筑视为身体
感官体验需要通过身体并以身体构造和人类存在的 的一部分的时候才能被赋予意义”[14]。人们是通过日常
模式相融合 [7],使得人们得以在与世界不断彼此审视中重 的“亲切”获得和自我相关的切实感,诗意使空间的存在
构自我。人们通过身体丈量建筑、感知建筑而获得存在于 不再受困于客观的实用性,客观也是对内在诗意的包裹。
世的互动体验,实质上是一种被强化的自我经验。由此, 实现栖居的诗意,是将身体、精神、空间、环境融为一体,
身体图式定义了界面与空间的存在,使空间与身体真实 使人归入大地。所以,只有在诗意地言说中人的“此在”
相连从而被理解。并且,体验是不稳定的且不尽相同的, 才可能真正被传达和领受。
需要多重感官的复调,以更为清晰呈现出一个人完整的 由此可知,空间的生产蕴含着潜在的对身体行为和
真实感受。建筑体验是身体感官体验的综合,无法被视为 感知的回馈,是对身体记忆的唤起,从而可存放精神的身
某种孤立的图像。当人们注意到注入其中与物质并存的 体空间。并且,客观空间的概念在身体空间中被消解,因
精神结构时,建筑的全貌才得以真正的展现。将建筑体验 为失去身体,客观空间并无从理解。同时,空间根本意义
作为认知建筑的方式,其本质是将对理解和评判建筑的 是“诗意地栖居”,是精神的实在,具有不言自明的使用
主体让渡于身体。所以,对建筑的客观物质存在的认知是 之外的意义。而意义才具有永续性,使人们得以不断通过
奠基于身体感官体验之上的,失去了身体的参与,建筑空 建筑解释周围这个“此在”的世界。
间的场域便无从建立。身体的主体转向意味着对世界的
认知都源发自身体、建构于感官,直接导致了空间产生方 3 建筑后现代性的流变呈现
式也出现具身化转向。 3.1 表达层面的从物性到具身
戈特费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在《建筑四
2 空间的产生 要素》里关于装饰的讨论中将建筑与人类作比 :空间是
2.1 为身体的习惯构造 身体,墙体是身体的服装,建筑的墙体始于编织的隔墙,
身体与空间的基本关系不再是“身体在空间中”,而 通过身体和建筑进行覆盖, “墙是使得空间围合得以显
是“身体居住在空间中”或“身体与空间相互归属”的交 现的建筑要素 [15]”,同时他将空间奠基为现代建筑中核
互构造 [8],蕴含着有别于客观空间的多重展示。首先,空 心议题。但黑格尔也指出“一样的围合,通过更换材料,
间被身体的部分标记 :手可触及的范围、脚可丈量的距 人的内心会随之发生变化”。荷兰建筑师贝尔拉格(H. P.
离 ;其次,身体给予空间位置与方向的投射 ;再次,身体 Berlage)在 1905 年的出版于德国建筑的讲义写道 : “既
提供了空间“点 - 视域”及“图像 - 背景”的结构,使信息 然建筑是一门关于空间围合的艺术,我们就必须强调建
不均匀地呈现并始终包含模糊性,从此,身体赋予空间某 筑的空间本性,这既关乎结构也关乎装饰。”并且他在
种动力学机制,跟随动作及目的的变化,由身体展示的空 其后出版的《艺术与技术》中提出, “建筑是对体量的创
间分布也不断变化 ;最后,身体使空间蕴含一种独特的 造,它的任务不是做表面的装饰,而是更基本的围合空
空间意识,身体作为中介丰富了原本纯粹的空间,使其与 间”[16]。这种定义空间的方式,使得空间独立于其他一
某种身体意识混融在一起 [9]。由此,身体成为对客观空间 切而存在得以自我建构,更多蕴含的是物性的表达。随
认知的奠基,认知的结果必然使身体和空间相连,并且彼 着 19 世纪晚期认知的身体转向,哲学家罗伯特 • 费歇尔

88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建筑设计·理论 2020 年 11 月第 17 卷总第 374 期 城市建筑

(Robert Vischer)提出应该将身体的知觉投射到对形式意 3.3 理解层面的从先验到体验


义的理解中去,只有站在身体的角度,人们才能谈论空 建筑设计长久以来围绕着“建筑术”展开,遵从概念
间或是与空间相关的东西。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Adolf 赋予对象的先验原则。如范式和模数,都是将一段时间内
Hildebrand)在《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描述了通过 所显现出的统一物性提取出来,从而预先指定一种内在
身体感官获得空间认知的过程,提出空间是连续的、运动 逻辑,前置于建筑创作,使整体建构行为在物性层面获得
的,暗示了空间形式从身体开始,但是却不会因为身体结 系列化的统一。从《建筑十书》到“新建筑五点”,人们一
束而终止。 直尝试创建图式般的先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约束
空间的所有性质与特征都通过身体在意识中得到建 建筑的表达。但是,建筑除了作为功能的载体和形式的
构。所有空间表达的最终都不是为了对客观的掌握,而是 艺术,其更是人意识形态的凝固。建筑术并无法回答“我
为了实现身体的无意识模拟与联想,使身体与世界多重 们如何解释世界”,先验也使人永远不能绝对地拥有“此
投射。值得注意的是,身体存在广义的解读,不局限在肉 在”。建筑作为物的呈现,不仅是经验性的客观,更是即
身的实在,所以这种投射应反映出身体的多维存在,并非 时性的感触,空间的知觉活动有赖于当下身体的独特状
中性的、不透明的、清明地回应某种特定的策略。建筑空 态、姿势和条件,是所有感官体验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
间的后现代性表达是具身般的联觉构造,除涵盖物理层 加强了人们存在于世的感觉。体验并不是一种无足轻重
面和精神层面外,还包含了社会层面,如权利和政治。所 的内容或一个抽象因素,而是人类与存在的一种接触面,
以,建筑空间被视为可传递精神的、情感的、伦理的需求 一种意识结构。后现代性强调时空的压缩性、去同一化,
实在,其表达暗示了人们对自身与世界关系思考的多元 强调身体的多重体验 [19],是身体当下化思考的显现,以
综合。 及对身体 - 空间认识论的反刍,是抽象的取代具象的、差
3.2 意义层面的从建构到筑造 异的代替同一的、游移的覆盖确切的。由此,建筑体验呈
建构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希腊文“泰可顿(tekton)”, 现出的是多元且开放的,通过体验所理解的空间具有不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已从建造和制造,延伸成为一 唯一性。
个审美的问题。肯尼斯·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 先验中的知觉是一种推理而非创造,但体验的知觉
在《建构文化研究》中提出,建构除了技艺的艺术和制造 可以是直接的、个人的和私密的,也可以是非直接的、不
的过程外,还应该扩展到诗意的筑造。这是对海德格尔 确定的和概念的,因为知觉是没有尽头,并同时具有主动
现象学里关于建筑意义的回应 :建筑物的成立和被理解 和被动的内容。体验是当下里知觉和思想的结合,知觉和
并非将建筑学和工程结构学二者结合,其不仅仅是实现 思想联系起体验的两极。就像蒙太奇式的片段场景,人们
栖居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去“筑造”本身已经是一种栖居 可以通过身体的移动激发连续空间体验,并迭代出层层
[17]
。栖居描述的是状态,那么筑造就是对应着动态的而非 涟漪般的个体记忆,从而使意识获得时间向度上的自由。
静止的过程,并且其发生必须基于身体对空间日积月累 建筑体验的根本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真实相连,并通过刺
的体验。因为筑造的对象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同 激与判断实现对“此在”的领受,强化特殊的在地情结。
时,现象学对于意识形成的讨论,也赋予筑造在认知世界
过程中的语义与结构。人通过身体获得感知从而筑造意 4 结论
识的世界,是身体的“此时此刻”造就了“它处”的概念, 近年来建筑学科内出现了对科学理性主义盲目拥趸
从“此在”到“它在”形成了距离的意识。如果说建构给了 的现代性反刍,这种过分让渡技术的建筑观将建筑推向
人们一般普世的、对建筑行为的理解,那么海德格尔在此 纯粹化、工具化,使建筑的意义和价值被模糊。后现代性
用“筑造”强调这种行为存在意义的层面,使人们将目光 作为一种泛文化的情绪、感受,与收紧、提纯的科学性相
从物质功能转向场所精神。建构和筑造的过程都具有非 反,是一场围绕“体验”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宽泛、包容
均质性,由此创造出的世界是一系列生动又具体的空间。 讨论。如果将建筑现代性概括为工具性,那么建筑后现
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必须扎根于生活,居住的意义是依据 代性则是思考性,其对现代性的反驳并非源自建筑本身,
身体将生活融入自然 [18]。这正是对身体对空间当下化操 而是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建筑并
作的体现 :作为物质的存在,建筑建构行为已经停止或 非随心所欲的艺术,其理论与实践充满了人在时间维度
者说放缓了,但是身体作为主体的筑造行为却仍在继续。 上对自身存在方式的思考,正是这种观念创造了一个特
自菲舍尔·冯 • 埃尔拉赫(Fischer von Erlach)之后, 定时代的建筑,使意识在思考转变为思想再到实体的过
对建构的内涵与外延讨论就成了基于本质上的人本主义 程中,在抽象和具象间穿行。
解读,就此,建构的后现代性含义转向了奠基于个体身体
的评判。这种转向源于身体真实地参与日常对世界的改 参考文献
造,是身体本体观的一种体现。同时这种转向也直接导 [1] 肯尼斯 • 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 :一部批判的历史 [M].
致了人们对建筑生命周期的全新理解 :建筑是否被完成, 张钦南,译.北京 :三联书店,2004.
并不依据作为工程的“房子”是否被建完,而是需要判断 [2] 沈克宁.当代建筑设计理论 :有关意义的探索 [M].北
建筑中是否有人与之互动,因为若所有的互动都是在实 京 :中国水利出版社,2009.
现栖居的路上,建筑就仍在被筑造。 [3] 维克多 • 布克利.建筑人类学 [M].潘曦,李耕,译.北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89


城市建筑 建筑设计·理论 2020 年 11 月第 17 卷总第 374 期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016.
[4]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M].南京 :江苏人民出 [12] 亚当 • 沙尔.建筑师解读海德格尔 [M].类延辉,王琦,
版社,2006.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5] CRARY.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13] 高祥生.后现代建筑的流逝 :谈后现代建筑 [J].建筑与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Cambridge, MA: 文化,2020(01):28-35.
MIT Press, 1992. [14] 郭屹民.建筑的诗学 :对话 • 坂本一成的思考 [M].南
[6] 亚历山大 • 楚尼斯,利亚纳 • 勒费夫尔.批判地域主义 : 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 [M].王丙辰,译.北京 : [15] 戈特弗里德 • 森佩尔.建筑四要素 [M].罗德胤,赵雯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包志禹,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5.
[7] 尤哈尼 • 帕拉斯玛.肌肤之目 :建筑和感官 [M].刘星, [16] 阿德里安 • 福蒂.词语与建筑物 :现代建筑的语汇 [M].
任丛丛,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李华,武昕,诸葛净,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 刘胜利.身体、空间与科学 :梅洛 - 庞蒂的空间现象学 2018.
研究 [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7] 吕健梅,韩杰,赵钧.后现代哲学思潮与当代建筑理论
[9] 宫 聪,胡 长 涓.
“ 身 体 与 空 间 感 知 :无 形 的 博 弈 ”:现 [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1):
象学视角下对现代建筑的批判 [J].建筑与文化,2015 13-16.
(02):171-173. [18] 成潜魏.超越地平线 :安藤忠雄 [J].建筑师,2018(05):
[10] 王骏阳,冯路.身体和空间 :关于半透明性的对谈 [J]. 115-129.
建筑师,2015(05):116-122. [19] 吕回,朱育帆.后现代性想象 :首钢群明湖公园后工业
[11]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景观设计研究 [J].中国园林,2020,36(03):27-32.

(上接第72页)
的贡献 ;亦在人情风貌方面展示了大连建市初期露天市 [3] 嵇 汝 广.记 忆 • 大 连 老 街 [M].大 连 :大 连 出 版 社,
场营销环境的市集氛围和人情故事。无论从理性还是感 2012.
性上说,东关街是大连市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无 [4] 道格 • 桑德斯.落脚城市 :最后的人类大迁徙与我们的
法磨灭的典型符号。 未来 [M].陈信宏,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 雷振之,周越,肖彦.基于空间句法的大连商业街区空
参考文献 间活力研究 [J].建筑与文化,2019(01):160-161.
[1] 嵇 汝 广.记 忆 • 大 连 老 街 [M].大 连 :大 连 出 版 社, [6] 阿尔多 • 罗西.城市建筑学 [M].黄士钧,译.北京 :中
2012.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M].尹培桐,译.天津 :百花文 [7] 黑川纪章.城市革命 :从公有到共有 [M].徐苏宁,吕
艺出版社,2006. 飞,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0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