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A critical review of combined natural ventilation techniques in sustainable buildings

可持续建筑中的自然通风组合技术

本综述研究的目的是:

总结现有典型自然通风配置及其最重要的研究进展;

确定当前自然通风技术组合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

探讨自然通风或组合系统在不同建筑或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

探索整合自然通风系统/技术的未来可能性,以提高性能或克服其缺点。

搜索词组合:

被动式采暖制冷、自然通风或被动式通风、建筑节能、零能耗建筑、建筑集成系统或组合

通风系统

被动通风策略是广泛研究的主题,在探索组合通风系统的潜力之前,有必要对单个自

然通风系统和涵盖现有被动方法的主要原则进行概述和概括。

风压通风:

在外部风环境作用下,迎风静压分布增大,形成正压区。背风面形成负压区。在压力

梯度作用下,空气被从正压区域驱动到负压区域。

热压通风:

烟囱效应的强度与空气进出口高度的差异以及内外空气密度的差异有关。

当建筑物内部有热源时,内部空气温度可能超过外部空气温度,热气上升到空间的上

部,导致与外部环境相比的超压,空气被从室内推向室外。(异常高压又称超压。相对于

静水压力,沉积盆地可出现异常低压和超压,二者统称为异常压力。当孔隙流体压力高于

静水压力时称为超压,其上限为地层破裂压力。)

中性压力面(NPL)是计算压差的一个基本概念。内部和外部空气之间的气压在 NPL 达

到平衡。NPL 可能在建筑物总高度的 0.3 至 0.7 之间变化。高于 NPL 的超压使空气通过开

口排出,而低于 NPL 的负压则使空气进入建筑物。


湿度梯度引起的气流与温差引起的气流相似。水蒸气相对比干燥空气轻。湿度引起的

浮力只有在室外湿度很低的地方才有效。

联合:

上述两种自然驱动力通常同时起作用,有时在特定条件下,一种驱动力可能占主导地

位。如图 3 所示,根据事件的不同,这些合力可能是相互排斥的,也可能是相互补偿的风

的角度以及内部或外部温度是否高。综合作用产生的气流速率可以用平方根函数来计算。

自然通风方式:

单面通风:是指只有一个开口与外界环境相连的空间。空气交换可以通过烟囱效应和

风压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物要求相对狭窄,以使气流深入建筑物。由风压驱动的单一开

放空间的进深应是空间净高的两倍。热浮力驱动的双开空间的进深要求是空间净高的 2.5

倍。在单面通风空间中,适当的空气交换的最大进深同时由开口尺寸、内部热量增益和外

部空气温度决定。

交叉通风:有专门建造的开口(两个或更多) ,利用盛行风进行室内通风。交叉通风的

推荐进深应小于空间净高的五倍。

风力通风: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来实现,如风塔/捕风器、屋顶通风口和旋转通风机。

这些结构通常安装在屋面层,以增强与外界风的相互作用。气流沿着压力梯度,通过专门

建造的开口或背风面排出。这些开口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内墙的分布产生促进横流的影响。

热浮力驱动(烟囱)通风:在热浮力驱动的通风中,由于温度梯度下的热浮力而产生向

上的气流。利用烟囱效应通风方法的尝试之一是开发太阳能加热和冷却技术。烟囱效应一

般需要三个先决条件,例如相对较低的进风口和较高的提取器和热源(内部或外部热源)。

太阳诱导方法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太阳能来捕获太阳辐射并将能量转化为可用热。典型的太

阳能驱动通风系统可以附着在建筑围护结构上并安装在屋顶上,如太阳能烟囱、Trombe

墙和双层幕墙(DSF),它们具有类似的操作概念,使用太阳能诱导的热对流和热浮力,因为

它们具有可打开的通道,在日照的帮助下诱导气流循环,在温带气候中更可取。

中庭通常嵌入建筑物中,从而在建筑物中形成带有玻璃空间的中心件,以达到自然通
风的目的。通过中庭空间的空气循环主要由浮力效应驱动。Holford 和 Hunt 主张提高集中

在空间上部的暖气层的温度,从而提高上层的气压。热空气层深度的扩大归因于烟囱通风

的增强。

风因素会对烟囱通风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每小时换气量(ACH)与风的性质之间存

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具有相同几何形状和玻璃材料的中庭的能源效率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

而增加。当炎热季节中庭空间向邻近空间的过度热量传递以及冷却季节大型玻璃幕墙和连

续空气分层造成的热量损失时中庭可以增加冷负荷来调节热舒适,不合适的空腔深度设计

也会导致上述缺陷。

混合通风:混合模式通风一般指节能建筑中机械通风与多重被动通风的耦合。机械系

统包括风机辅助(抽风机补充通风量)和热交换器等强制通风(置换),仅在自然通风不足时使

用。自然通风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对环境气候的高度依赖。当室外风速过弱,外部温度过

高,或者室外湿度极高时,自然通风的可达性就会降低。此外,一个独立的系统可以容忍

通风量过度波动的可能性。例如,在无风条件下,仅由堆叠效应引起的换气可能无法产生

足够的内部空气运动。相比之下,混合模式通风系统在不同建筑类型和不同气候条件下扩

展了自然通风实践。它们通常用于确保稳定和持续的气流速率。

业绩指标

通风率:通风效率是评价供气新风在居住空间混合和分布的效率。

空气交换效率表示新风在空间中分配的效率。通风效率表示从空间中移除的污浊空气

的效率。空气交换效率是通过建筑物的 ACH 或流量来衡量的。ACH 是空间容积除以空间

容积所获得或损失的空气量。如果内部空间的送风量足够,则内部温度可能无限接近环境

温度。一般来说,自然通风由于利用自然现象,无需借助传统能源,可以经济地产生相当

大的风量。通风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风或烟囱力的强度、风向和气流运动的阻力。

自然现象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换气率发生显著变化。此外,内部空间的空气运动分布不均

匀,导致通风不足或过度通风和过度的能源浪费。ACH 在许多设计变量方面存在差异,如

结构几何形状、居民数量、隔热材料的使用、窗户和建筑功能

通风效率:指实际稀释风量与送入房间通风量之间的比值。这个概念也被称为通风率或混
合效率,是评估通风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实验室环境中,通风效率的评估涉及多
个关键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换气效率、噪音水平以及气流分布。
空气质量:通过检测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来评估,确保通风设备如通风柜、吸
风罩等能够有效地排出有害气体和颗粒。
换气效率:指单位时间内室内空气的换气次数,换气效率越高,说明通风系统性能越
好。
噪音水平:应符合相关标准,可以通过安装消音器以及使用高性能、低噪音的永磁
风机来避免对实验人员造成干扰。
气流分布:确保室内气流分布均匀,避免有害气体和颗粒在局部区域积聚,通过气流
检测设备评估气流分布情况。
换气次数又称换气率,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更换的次数,通过单位时间进入房间的风量
(m3/h)除以房间体积(m3)计算而得。如果房间通风方式为均匀送风或完全混合送风,换
气次数是评价室内空气换气频率多少的一个指标。
在许多室内通风的案例中,室内空气既不是均匀送风也不是完全混合送风,一个房间
空气更换的百分比决定于换气效率和通风方式。在完全混合通风案例中,当换气次数为 1
次/h 时,一小时后将有 63.2%的空气将会被更换。为了保持气压的平衡,送风量和排风量
必须相等。
对于设置垂直空腔的系统,垂直高度越高,诱导通风量越大(太阳能烟囱)。例如,

有意竖井可以在顶部和底部之间产生更大的差异,从而增加太阳能烟囱中的气流速率,烟

囱深度对通风率的影响大于烟囱高度。ACH 也会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和空腔深度的增加而

增加。虽然与浮力驱动相比,风力驱动可以在建筑物内产生更可观的空气运动,但欣赏浮

力设计可以保持恒定的气流。

温度:

大多数关于自然通风方法的研究都与被动冷却有关。已知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基于风

力驱动的降温效果似乎优于浮力通风。太阳能烟囱可以实现内部温度下降效果大于风塔诱

导的温度下降。主要原因是浮力产生的压力相对较低。在空间加热效果方面,浮力驱动系

统的表现甚至更好。在烟囱通风中,室内空气温度和通风量是耦合关系,可以用一个定量

的耦合方程来表示。

评估与适用性:

自然通风的初衷是排出废气,稀释室内空气污染物,调节热舒适、散热和气流位移。

自然通风的挑战在于难以实现一致的气流方向,以及由于驱动力不恒定导致的通风量变

化。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它们可能导致低 ACH 的可能性。此外,要实现所需的自然通风

性能,持续良好的负压是一项挑战。除了上面提到的干扰外,通过使用适当的设计或集成

通风来降低传统通风系统的工作频率仍然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由于这些问题,利

用最小化能耗的组合系统变得很有吸引力。

在风压通风方面,不同的系统设计都基于相同的原理。风塔在干热条件下表现出优异
的性能。捕风器在实现理想的室内空气质量和改善湿热气候下的热舒适性方面表现出色。

由于虹吸效应和烟囱效应产生的负压,滞留空气从背风侧的开口中被提取出来。在风速和

抽提气流率之间观察到线性相关。风致系统的吸力效应取决于盛行风速和风的入射角以及

整流罩的特性(关于排放系数)。因此,不稳定和不连续的风和风向可能会限制通风性

能。。这些相关原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并且在热舒适水平方面可能存在妥协。

建筑特性及建筑围护结构的热质量:

空间几何结构的多样性(即建筑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类型和建筑开口的

位置)和空气循环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能量模拟软件(例如,基于遗传算法、顺序搜索技

术粒子群算法和参数化研究),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案例研究,以接近结构特征对能源性

能的影响。这些研究确定了考虑不同参数的最优建筑特征,如立面类型、开口面积、建筑

围护结构、不同建筑部分的高度、玻璃类型、建筑形状、窗户的朝向、宽高比和窗墙

比。Pacheco 等人指出,通风空间的物理配置可能会影响充足空气的供应和热调节以及水

分的消散。Aflaki 等人认为,减少从环境中吸收的热量对于最小化能量负荷是必要的。该

研究讨论了热带气候下建筑元素对通风性能的影响,即建筑形式、位置、建筑开口的大小

和建筑特征(即:朝向和布局)。

尽管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风,他们的重点是简化单个房间。对多室自然通

风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有许多影响因素,也必须将重点从那些简单的案例转移到实

际应用中去。对多室空间热压通风效果的研究可分为两类 :位于同一楼层的多个房间。另一

类是多个空间的垂直分布,即多层建筑。另一个考虑因素是被动系统本身在配置和尺寸上

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变量通常包括空腔宽度、吸收壁温度、内部空气温度和烟囱深

度。(太阳能烟囱)

除环境因素外,强调单层空腔深度、开口位置、内外蒙皮材料的选择以及空腔的结构

形式对 DSF 性能的影响尤为显著。结论表明,狭窄的空腔更有利于浮力效应产生的气流。

大于 1m 的空腔宽度不利于烟囱效应,也会导致内部空间热增益的增加。

机会:

多室自然通风性能的研究

通风建筑的热质量与浮力驱动通风的耦合也成功地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并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

双皮 farade

太阳能烟囱或风塔/捕集器系统相结合

由于其复杂性和缺乏理论模型,以往的研究大多没有详细的参数化结果,或者仅仅侧

重于在相应的实验中对分析模型的验证。一些研究考察了特定气候条件下独立通风模式的

通风量和热性能。改善自然通风方法性能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引入不同的系统配置(例如,

系统的配置和几何形状,堆栈高度,太阳能集热器的倾角和腔深),结构尺寸(例如,建筑

质量,窗墙比),以及受外部和内部变量影响的参数,例如热质量的太阳能吸收率,以及玻

璃材料的热透射率和太阳反射率,以及环境条件(例如,太阳日照、风速和方向)。例如,

已经提出了许多数学模型来预测基于上述变量的太阳能烟囱的性能。一些研究还侧重于计

算出的气流速率或热性能与基于参数分析使用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建议在未来的工作中

通过考虑更多的相关变量来发展参数分析。

可开窗

风压通风:位置:屋顶

风塔、捕风器

屋顶通风口

旋转通风机

热压通风:位置:附着在建筑围护结构上并安装在屋顶上
太阳能烟囱

Trombe 墙

双层幕墙(DSF)

中庭

混合通风:

风机辅助(抽风机补充通风量)

热交换器
自然通风技术:

集热墙(Trombe wall)集热墙又叫特伦布墙,英文名称 Trombe wall,简称集热墙,

是集热-蓄热墙式被动式太阳房的最典型构件。它实质上是直接附设在房间墙面上,且通

常设在南向外墙上的一种太阳能集热器。

构成:对于一个典型的集热墙,一般是由窗、空气夹层和墙体几部分组成。针对不同

需要,集热墙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开孔和不开孔(开孔形式又可分为内开孔和外开孔),

又有一些通过在空气夹层加入 TIM(透明隔热材料或部件)改进的集热墙。

太阳能烟囱

双层幕墙

太阳能墙

中庭

风塔

捕风塔

单面通风

涡轮通风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