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建筑及应用研究》
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
王浩《朝鲜族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研究》
赵琰《辽南海岛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刘加平教授的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
验科学化研究》
闫增峰 硕士论文《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动态模拟》博士论文《生土建筑室内热
湿环境的研究》
杨柳 博士论文《建筑气候分析与策略研究》
硕士论文《自然通风降温设计分区研究》董宏
博士论文《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性研究》茅艳
清华大学博士生夏伟《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的气候分区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生周巍的《东北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张继良的《传统民居建筑热过程》
汤国华

实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持的延安枣园绿色住区实践、清华大学主持的张家
港生态住宅

Ecotect
Autodesk 开发的软件
主要功能:可持续建筑设计及分析工具
支持功能:建筑能耗分析,热工性能,水耗,日照分析,阴影和反射等

1. 聚落选址——背风、向阳的山腰地带
2. 总体布局——布局松散、向阳的东西向延伸格局
3. 院落布局——开阔宽敞、建筑点状分布
4. 平面布局——布置紧凑,功能多样

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和避免北方袭来的寒流,故将房屋长向面南,大部分

门和窗设于南面。
“口袋房,万字坑,烟囱立在地面上”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满族民居的基本特
征(图 4.16)。正房居中者为外屋地,即厨房,内设锅台、水缸。灶火直通左右
内室的火坑(满语称“土瓦”)。堂屋后半部常设“暖阁”,内设小火炕,暖
衣暖鞋以避免冬季穿衣时的寒冷。暖阁进一步隔绝了北向檐墙的冷空气,它同
灶间的暖流一起加热正对大门处的冷空气,以减少因开关门由于空气温差过大
而引起的对流散热。
堂屋两侧套间为里屋,西侧卧室供老人居住,东侧卧室供小辈使用。屋内

火炕,与汉族“一”字形火坑且一般只设南炕大不相同,满族民居的火坑沿室
内南、
北、西三面墙布置,构成“万字炕”或“南北炕”,如图 4.17。满族尚左,西
墙供祖宗牌位,不住人,因此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南北炕住人,上铺炕席
或糊炕纸刷油。就寝时人们头朝炕外、脚抵墙,可以有效应对严寒,同时保证
呼吸的空气新鲜。
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
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对于处于严寒地区的东北满族民居,虽然夏季希望避免过多日晒,但相比

而言,更希望在寒冷的冬季能尽量多地获得日光照射。而南向是冬季获得日照

最大的朝向;东西向获得的热量不但远小于南向(其获得太阳热量不到南向的
一半,而且夏季日照量又远大于南向 33),不利于防热。
5. 顺应气候而生的炕头、火墙、火地文化
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寒冷冬季,屋里的热炕头是人

经常的坐卧之处。东北一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用绳索将摇篮吊在
炕面“子孙椽子”上,使孩子能够沐浴在南窗的阳光和炕面上升的热气流中而
不至于受冷着凉。
为抵御北方寒冷满族民居室内还建有火地。火地就是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
暖设备。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使热量在室内散发,增加室内的温度。
铺设火地的材料,一般以青砖为主。虽然砖块加热慢,但一旦热起来后散热也
慢,因而可使室内较长时间保持恒温状态,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屋外西山墙
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用以
抵挡逆风。
火墙最早是由满族人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采暖设施。火墙是中空的墙体,
与灶台连接,取暖做饭两用(如图 4.18)。火墙的应用可以弥补单纯靠火炕供
热的缺陷,使室内温度分布更均匀,形成更为舒适的活动空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