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3高中歷史(1)學習寶典-CH3(教師用)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4

88 歷史(1)學習寶典

第 三 章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課前銜接

國中學習內容 高中銜接內容

◎1 624年,荷蘭統治臺灣南部,先在大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設立政權,


員修築行政中心「熱蘭遮城」,之後在 但只控制島內一小部分區域
赤崁建立商業市街「普羅民遮城」
荷治時期
◎1 626年,西班牙統治臺灣北部,陸續
占領雞籠、淡水等地,做為對日本貿易
的據點

◎鄭成功取得臺灣後,設立承天府(今臺 ◎鄭成功攻臺前,即以金門、廈門為據
南市)為中心,建立漢人統治政權 點,到鄭經主政,才從金、廈撤離
◎鄭 成功與施琅攻打臺灣都先占領澎
湖,可見澎湖對臺灣防禦的重要性
鄭氏時期

◎鄭氏政權在臺灣設立政權,但只控制
島內一小部分區域

◎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後,劃入福建省, ◎1 684年將,臺灣、澎湖納入版圖,


設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 設官治理,臺、澎與金、馬皆隸屬福
◎清廷在民變或外力入侵後,才陸續增設 建省,是清朝的邊陲地帶
行政區 ◎清帝國的府縣到行省
1朱一貴事件後,增設彰化縣、淡水廳 1 684年,設臺灣府,下轄臺灣、
1
2嘉慶年間,因海盜侵擾蛤仔難,平定 鳳山、諸羅三縣,臺灣東部與大部
後增設噶瑪蘭廳 分山區,屬於「界外」之地
31 9世紀後期,因列強覬覦臺灣,清 1 884年,清法戰爭後清廷更重視
2
廷才又調整 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以劉銘
清治時期

◎外力入侵與現代化建設 傳為首任巡撫
1外力侵擾下治臺政策的轉變 劉銘傳:調整行政區劃,並以武力
3
11 858年,英法聯軍後,開放臺灣 征討抵抗的原住民,設立撫墾局,
通商口岸 鼓勵移民花東地區,希望將全臺納
21 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派沈葆 入統治
楨來臺強化防務,並加強相關建設 清治末期,在臺灣積極推動自強新
4
政措施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89

31884年,清法戰爭,使清廷更重視
臺灣的經營,1885年,臺灣建省,
並派劉銘傳為首任巡撫,展開許多
現代化建設
2行政改革與現代化建設:自強運動期
間,臺灣在沈葆楨、劉銘傳等推動各
項現代化的建設
清治時期 1政治:廢除渡臺禁令及劃界封山政
策,進行開山撫番,調整行政區劃
2軍事:在安平、基隆等地修築西式
炮臺
3交通:對內開闢北、中、南三條通
往山區及東部的道路,修築從基隆
到新竹的鐵路;對外架設電報系
統,購置輪船,並設立郵局

◎殖民體制的建立 ◎殖民政府的建立
11 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 11 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士紳
馬關條約後,臺灣巡撫唐景崧與士紳 組成臺灣民主國
丘逢甲等人組成臺灣民主國 2日 本設立臺灣總督府,以「六三
2日本在臺灣統治50年之久,其殖民體 法」賦予在臺總督至高的權力
制的主要表現是「總督專制」與「警 ◎對地方社會的控制
察政治」 1總 督府利用街庄制度、警察制度
1總督專制 與保甲組織,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A.1895年,日本設立臺灣總督府, 力
以臺灣總督為首長 21 9 2 0 年 , 總 督 府 將 行 政 區 域 改
B.1896年日本發布「法律第六十三 為五州二廳,並實行「州、郡
號」,簡稱「六三法」,授權臺 (市)、街庄」三級制
灣總督可以頒布具法律効力的命 ◎1 926年,總督府再增設澎湖廳,成
日治時期 令,集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 為五州三廳,此行政區劃沿用至在
等大權於一身 臺政權結束
2警察政治 ◎日 治殖民統治下的教育:差別待遇
A.警察制度:於各地設立派出所, 與隔離政策
建立一套嚴密的警察制度 1國民教育
B.保 甲制度:利用既有的保甲制 1初等教育
度,來輔佐警察和地方機關執行 A.1 8 9 6 年 , 於 臺 北 設 國 語 學
公共事務,另組壯丁團,協助警 校,培養師資,並在各地開
察救災及鎮壓抗日分子 設國語傳習所
◎日本治臺政策的演變 B.1 8 9 8 年 , 改 傳 習 所 為 「 公
殖 民地特殊統治時期(1895~1919
1 學校」(臺灣人),並另
年) 設「小學校」(日本人),
1又稱「無方針主義時期」,武官總 設「蕃童教育所」(原住民
督 族)
90 歷史(1)學習寶典

2一方面尊重臺人的風俗習慣,籠絡 C.1 941年,總督府又改小、公


人心,一方面則鎮壓各地的武裝抗 學校為國民學校,形式上取消
日活動,此時的抗日行動以西來庵 臺日在初等教育上的差別待遇
事件規模最大,之後,知識分子改 D.1 943年,正式實施六年制的
採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 國民義務教育
2內 地 延 長 主 義 時 期 ( 1 9 1 9 ~ 1 9 3 7 2中等教育
年) A.1 910年代開始,設立中等學
1一 次大戰後,因民族自決思潮風 校。總督府為配合殖民統治需
行,日本殖民政策轉為內地延長主 要,重視實用的技術教育
義 B.1 915年,設立臺中中學校,
2強調將殖民地視為內地的一部分, 以招收臺人子弟就讀
標榜「日臺合一」,由文官擔任總 C.1 9 2 2 年 , 公 布 新 臺 灣 教 育
督,然而,臺灣人從未獲得與日本 令,中等教育以上實施日臺共
人相同的待遇 學,但實質上臺灣人並未完全
3皇民化運動時期(1937~1945年) 取得平等共學的機會
1因應中日戰爭,總督再度由武官擔 3高等教育
任,將臺灣的人力與資源投入戰爭 A.1 922年,設立臺灣總督府高
2鼓 勵臺人說日語、改日姓、穿和 等學校
服、拜神社、實行日本風俗和禮 B.1 9 2 8 年 , 設 立 臺 北 帝 國 大
日治時期 儀;企圖強化臺灣人對日本的愛國 學,僅有少數臺灣人能入學就
心,將臺灣人改造成效忠日本天皇 讀
的子民 C.臺人子弟若想接受高等教育,
◎差別待遇的現代教育:總督府採取「差 只能選擇到日本或海外求學
別待遇」與「隔離政策」,建立西式教 2國語運動
育制度,作為同化臺灣人民及推動產業 普設公學校,國語課程時數多,
1
政策的工具 內容多配合殖民政策
1初等教育:日本人念「小學校」,臺 皇民化運動後,說國語成為核心
2
灣念「公學校」,原住民念「蕃人公 目標,辦理「國語家庭」認定
學校」或「蕃童教育所」,均用日語 總督府迫使臺人改日本姓名、廢
3
教學,但師資、設備都比不上小學校 止公學校漢文課及報紙漢文欄
2中等教育:治臺初期,總督府陸續設 ◎日治時期社會文化的改變
立普通中學。1915年,才設立臺中中 1改正舊習、推廣衛生觀念
學校(第一所專收臺人子弟),此外 辮髮、吸食鴉片、纏足為三大陋
1
也發展醫學、師範與農工商等職業學 習,採取漸禁政策加以改進
校 總督府致力於各項公共衛生建設
2
3高等教育:1928年,設立臺北帝國大 2守法與時間觀念的確立
學,但有志升學者大多選擇前往日本 日本引進西方司法制度,明定個
1
留學 人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
◎新舊文化的變遷 1 896年,臺灣開始實施格林威
2
1風俗習慣的改變:辮髮、吸食鴉片、 治標準時間,並引進陽曆與星期
纏足視為陋習,推行鴉片漸禁政策, 制,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透過
透過保甲推動放足斷髮 學校課程表、交通工具時刻表,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91

現代衛生觀念的建立:為了有效防止
2 以及廣播等宣傳推廣
傳染病,總督府陸續在臺建立西式醫
院,辦理預防注射,同時建造自來
水、廁所等醫療與公共衛生設施,防
疫、衛生等觀念逐漸普及
3守法、守時習慣的形成
1將現代司法制度引進臺灣,並透過
宣導及教育灌輸現代法治觀念
2政府機關與學校使用西曆,引進標
日治時期 準時間制與星期制,也舉辦各種宣
傳活動,民眾養成守時習慣
4都 會文化的出現:隨著醫療衛生進
步,臺灣人口大幅成長,逐漸形成現
代化都市,總督府在都市建設寬敞的
道路、自來水、下水道等公共設施,
又建造公園,之後各種休閒活動場所
在各都市逐漸普及,休閒生活大眾
化;新舊文化的調適,使臺灣社會中
漢人、日本與西洋文化並存

◎臺灣的對外關係 ◎戰 後臺澎金馬一體化:二戰結束,


1鞏固外交(1949~1971年) 臺灣和澎湖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1政府來臺後,臺海局勢動盪不安 ◎金馬與臺澎的關係
2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 1949年以後,金門、馬祖成為
1
艦隊協防臺灣海峽,並提供我方軍 臺、澎的軍事前線
事、經濟援助與外交支持 1 996年,舉辦首屆總統民選,由
2
31954年,美國和我國簽訂中美共同 臺、澎、金和馬的人民共同投票
防禦條約,正式將臺灣納入東亞反 選出中華民國總統
共防衛體系的一環,臺海局勢漸趨 ◎國際局勢與臺灣地位的演變
穩定 日 本投降後,太平洋戰區最高統
1
4政府致力爭取友邦、鞏固外交,謀 帥麥克阿瑟指示,由中華民國代
求「確保臺灣,光復大陸」 表盟軍接收臺、澎
中華民國

2彈性外交(1971~1988年) 1 0月25日舉行交接儀式,中華民
2
11 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我 國實質統治臺、澎
國,獲得聯合國的「中國席位」, ◎臺灣地位確定的問題
許多友邦紛紛與我國斷交 ◎冷戰下的臺海情勢
21979年,美國也與我國斷交,另制 1 949年10月,國軍於金門古寧頭
1
定臺灣關係法,維持非官方往來 擊退中共軍隊
3為突破外交困境,改採彈性外交政 韓 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執
2
策,著重與無邦交國發展經貿、文 行臺海中立化政策
化等交流,並堅持中華民國是中國 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
3
唯一合法政府 約,臺、澎被納入美國的防禦體
92 歷史(1)學習寶典

3務實外交(1988~現今) 系,並不包含浙江省沿海島嶼及
11 988年,李登輝總統推動務實外 金門、馬祖
交,不再堅持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唯 1 955年,共軍相繼攻下一江山、
4
一合法政府,強調兩岸是分裂分治 大陳島諸島
的政治狀態,希望以經濟實力和政 1958年,「八二三砲戰」
5
治民主化的成就,突破中華人民共 在 冷戰的局勢下,中華民國不但
6
和國的外交封鎖 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也是聯
2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 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
活動,善盡國際義務,免簽證國家 與世界多數國家維持外交關係
大幅增加 ◎退出聯合國後的外交關係
3國 際空間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打 1 960年代後期,國際間逐漸承認
1
壓,我國的國際地位有待繼續鞏固 「中華人民共和國」
與拓展 1 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2
◎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邦交國快速減少,陸續退出各種
1武力對抗(1949~1979年) 國際組織
11 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 31 979年,美國與我國斷交,中美
國」成立,隨後進犯金門,國軍獲 共同防禦條約宣告中止。美國國
勝,史稱「古寧頭戰役」 會制定臺灣關係法
21 9 4 9 年 1 2 月 , 中 華 民 國 政 府 遷 ◎1981年,以「中華臺北」(Chinese
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揚言以「武力 Taipei)為名,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委
解放臺灣」,中華民國則念念不忘 員會。2002年,以「臺澎金馬個別
中華民國
「光復大陸」,陷入長期的武力對 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
抗 組織
31958年8月23日,共軍炮擊金門, ◎兩岸關係的演變
史稱「八二三炮戰」,此後兩岸不 11 9 7 9 年 ,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
再出現大規模的武力對抗 提出「一國兩制」,但不放棄以
4金門、馬祖是軍事前線,捍衛中華 武力統一;蔣經國總統以三不政
民國在臺灣的穩定發展 策,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做
2政治對峙(1979~1987年) 為回應
1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 2解 嚴後,政府開放對中國大陸的
交後,改採「和平統戰」,並提出 探親、文化交流與間接貿易等措
「一國兩制」;我方強調「三民主 施
義統一中國」的原則,堅持「三不 31 991年,政府結束動員戡亂,海
政策」 基會與海協會做兩岸的接觸機關
2兩岸的軍事衝突已趨於緩和,雙方 41 9 9 3 年 , 在 新 加 坡 舉 行 第 一 次
因政治立場不同而持續對峙,然民 「辜汪會談」
間的接觸已逐漸發展 ◎「九二共識」
3金門、馬祖是小三通據點,有助於 ◎近年來的兩岸關係
臺海兩岸的經貿與文化交流 11 996年,中華民國首次總統直選
3兩岸交流(1987年~現今) 期間,臺海飛彈危機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93

1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後,政府開 1 999年,李登輝總統發表「特殊
2
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正式揭開 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
了兩岸交流的序幕 2 002年,陳水扁總統主張「一邊
3
2政府成立海基會與中國的海協會做 一國」
兩岸交涉的窗口 2 008年,馬英九總統展開多次會
4
32008年,政府宣布正式實施兩岸三 談,並開放中國大陸的居民來臺
通,兩岸的交流更加頻繁,然而仍 觀光
不穩定,尚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2014年,兩岸擬再簽訂海峽兩
5
◎二次大戰後,政府為清除日本統治帶來 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
的影響,大力提倡中華文化,以培養人 議),引發太陽花學運
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臺灣本土的語言、 2 015年,馬英九總統與習近平在
6
文學、音樂等受到諸多限制 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

2016年,蔡英文總統不承認有
7
中華民國 「九二共識」
2019年,習近平宣稱「和平統
8
一,一國兩制」,但不放棄武力
達成統一。蔡英文總統則以絕不
接受一國兩制回應
◎戰後的國語運動
推 動「去日本化」,其中的首要
1
工作就是推動國語
1 966年以後,政府推動「中華文
2
化復興運動」,在學校更加限縮
方言的使用,同時限制電視臺、
廣播電臺播放方言節目的時間
1 990年代以後,政府開始推動鄉
3
土與母語教育,希望營造多元語
言的發展環境
◎邁 向現代國家:從日治到戰後,教
育、語言與現代化建設的推展下,
臺澎金馬各區整合成一體,逐漸往
現代國家邁進
94 歷史(1)學習寶典

主題年表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在臺灣
清治時期
臺灣史
殖民地 內地延長 皇民化
戒嚴 解嚴
特殊統治 主義 運動
1684 1895 1919 1936 1945 1949 1987

中華民國
清 清
中國史
中日 國共
戰爭 內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12 1937 1945 1949

冷戰(1947~1991)
科學革命(16~17世紀)
韓戰(1950~1953) 後冷戰
啟蒙運動(18世紀) 兩次大戰
世界史
越戰(1955~1975) 時代
工業革命(18~19世紀)
古巴飛彈危機(1962)
1914 1945 1991

政治背景 政策與發展
史前

距今5萬年前~4百年前
1368-明朝建立

1624-荷蘭統治臺灣南部
1626-西班牙統治臺灣北部
大航海時代

1633-日本德川幕府鎖國
1642-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
1644-明朝滅亡,清朝建立

1662-鄭成功驅逐荷蘭人

1662-鄭成功開始治臺
鄭氏時期

1683-施琅攻臺,鄭克塽降清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95

政治背景 政策與發展
1684-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 1684-(清康熙23年)清廷將臺灣、澎湖納入版圖,
設一府三縣,隸福建省
1721-(康熙60年)朱一貴事件爆發
1722-劃界封山政策
清 治 時 期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
1867-羅妺號事件
1874-牡丹社事件,沈葆楨推動開山撫番政策 1874-(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爆發,沈葆楨抵臺加
強防務
1883-(光緒9年)清法戰爭(中法戰爭)爆發
1884-清法戰爭波及臺灣
1885-(光緒11年)臺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位巡撫
1895-《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

1895~1919-殖民地特殊統治 1895-《馬關條約》規定臺灣住民國籍選擇
1896-(明治29年)頒布《六三法》臺灣開始實施格
林威治標準時間,並引進陽曆與星期制
1905-(明治38年)進行第一次戶口調查
1906-(明治39年)頒布《三一法》
1910-(明治43年)林野調查將蕃地收歸國有
1915-設立臺中中學校,招收臺人子弟就讀;將禁止
纏足列入保甲規約,並全面進行斷髮運動
日治時期

1919~1936-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1919-第一次頒布臺灣教育令
1920-總督府將行政區域改為五州二廳,並實行
「州、郡(市)、街庄」三級制
1921-(大正10年)頒布《法三號》
1922-公布新臺灣教育令
1926-總督府再增設澎湖廳,成為五州三廳
1928-(昭和3年)設立臺北帝國大學
1937~1945-皇民化運動 1937-(昭和12年)推行皇民化運動
1941-(昭和1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3-正式實施六年制的國民義務教育
96 歷史(1)學習寶典

政治背景 政策與發展
1945-二戰結束 1945-(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接收
臺灣
1949-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1949-(民國38年)全島戒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1950-(民國39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巡弋臺

1954-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臺灣、澎湖被納
入美國的防禦體系
1955-(民國44年)大陳島居民撤退,中華民國有效
管轄區域僅存「臺澎金馬」
1958-(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
1971-(民國60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1979-(民國68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三不政策
1987-解嚴 1987-(民國76年)解除戒嚴、開放探親
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務院下設臺灣事務辦
公室(國臺辦),並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中 華 民國

(海協會)做為與我國的接觸機關
1991-(民 國 8 0 年 ) 廢 除 《 動 員 戡 亂 時 期 臨 時 條
款》,在行政院下設大陸事務委員會(陸委
會),並授權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
處理與中國大陸相關事務
1993-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
1996-(民國85年)首次總統直選
1999-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兩國論)
2000-(民國89年)首次政黨輪替
2002-陳水扁總統主張「一邊一國」
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2014-兩岸擬再簽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
貿協議),引發太陽花學運
2015-馬英九總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
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
2016-蔡英文當選總統以後,不承認有「九二共
識」,兩岸關係再度陷入低潮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97

銜接知識點

一 晚清在臺灣的統治
沈葆楨 丁日昌 劉銘傳

1874~1875年 1876~1877年 1884~1891年


來臺時間
因牡丹社事件來臺 來臺僅5個月 因清法戰爭來臺

身份 欽差大臣 福建巡撫 福建巡撫→臺灣巡撫

整飭吏治、軍紀,促進臺灣 建議以臺灣為南洋海 建設臺灣為全中國洋務運


治臺理念
全面開發 防中心 動的典範

1建議福建巡撫每年冬、春 整頓吏治,嚴懲貪污 土地改革,推動「清


移駐臺灣 賦」:
民政 2建延平郡王祠,收攬民心 1減四留六
2臺灣稅收大增
3施九緞事件

二府八縣四廳: 1臺灣建省
1增設臺北府,因應經濟重 三 府一直隷州十一縣三
2
心北移 廳
行政區劃
2在恆春設縣,防止日軍再 1中部地區增設臺灣府
次入侵 2原臺灣府改稱臺南府
東部增設臺東直隷州
3

11875年,廢止渡臺禁令 1招徠廣東人民移墾 1採 「恩威並用,剿撫兼


2開山撫番:開築北、中、 2持續撫番 施」政策
南通往後山(臺灣東部) 特重原住民人才培
3 2於臺北設番學堂
的道路 育,錄取第一位原 3於大科崁設全臺撫墾局
阻絕外人對臺灣領土的 住民秀才
開發政策
1
野心,也鼓勵漢人進入
山區開墾
促進茶葉、樟腦業發展
2
設番學,推動「化番為
3
民」政策
98 歷史(1)學習寶典

1開採基隆煤礦 1開採基隆煤礦 交通:


1
2強化臺灣防務:安平、旗 2架設電報線 1興 建鐵路,由臺北大
後設新式砲臺 1安平到府城 稻埕分向南北通車,
3新式輪船往返於福建與臺 2府城到旗後 1891年,通車至基隆
灣之間 (北),1893年,通
車到新竹(南),邵
友濂任內通車
架 設電報線(含臺灣
2
至福州的海底電纜)
洋務建設
3創設新式郵政
4連接臺灣南北電線
5添購輪船,發展航運
國 防:設機器局,自製
2
槍砲
教 育:設立新式學堂、
3
電報學堂等
礦 務:大規模開採基隆
4
煤礦

二 臺、澎割讓歸日本
中日因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1894~1895),清廷戰敗,中方李鴻章、日方伊
馬關條約 藤博文及陸奧宗光等人於日本下關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澎湖與遼
東半島予日本

三國干涉
1因遼東半島涉及各國利益,尤其俄國鄰近該處,且遼東半島具有戰略價值
2德國與法國想獲取俄國支持他們在東亞的發展,故此與俄國聯合干涉日本歸還
還遼
遼東半島,最後由清廷以三千萬兩白銀贖回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99

三 臺灣民主國
臺灣官紳要求清廷收回成議,並希望仿效三國干涉還遼的方式,寄望國際干預,
背景
但無效果,進而組成「臺灣民主國」

11895年4月,丘逢甲率士紳要求自主,請臺灣巡撫唐景崧暫理臺灣政事

建國
21895年5月,建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民主大將軍劉永福,義軍首領丘逢甲
3國 號「永清」、國旗「藍地黃虎旗」、對清「恭奉正朔,遙作屏藩,氣脈相
通,無異中土」

目的 希望爭取國際同情,抗拒日本接收

1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由澳底登陸,占領基隆,臺灣民主國僅維持十
多天(自建國開始到唐景崧逃回中國)
結束
2潰敗兵勇沿途掠奪施暴,臺北城混亂,大稻埕士紳商議派辜顯榮迎日軍入城
31895年6月,日本在臺北舉行「始政典禮」,設立臺灣總督府

1倉促成立,主要參與者意志不堅

失敗之因
2駐臺清軍戰鬥意願薄弱
3士紳並非全力支持
4各國列強袖手旁觀等

意義 該行動雖失敗,但仍隱含住民自決的意識

四 乙未抗日

性質
1義軍領袖多屬地區性的地主、士紳或綠林豪強,其大多無力內渡
2義軍則大部分由農民組成,軍械簡陋,不過可見其保家衛土的情感

日軍南進,各地義軍並起,從樹林、三角湧(三峽)、大科崁(大
各地並起
義軍抵抗 溪)到新竹、苗栗,沿途遭到強烈抵抗

1日軍繼續南進,在彰化八卦山遭遇抗日義軍堅強抵抗,為乙未之役
八卦山
中最大規模的正面會戰
之役
2此戰役使中部義軍幾乎全滅,吳湯興亦在此陣亡

1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臺南士紳推舉劉永福繼任總統,但為劉氏所拒,僅同意領
導抗日
抗日暫終
21895年10月,日軍分三路進逼臺南城,劉永福只好潛逃廈門,臺南紳民陷入惶
恐,委託英國傳教士巴克禮等人請日軍入城
100 歷史(1)學習寶典

五 前仆後繼的武裝抗日
分期 前期 後期

時間 1895~1902年 1902~1915年

1初期殘酷鎮壓與施政招致民怨 日 資在臺擴張以及總督府推行林野調
1
原因 2總督府經濟管理措施剝奪臺人利益 查所獲土地等,損害臺人生計
3部分臺人仍有復歸清朝的思想 2辛亥革命的成功鼓舞抗日行動

性質 民族主義、鄉土意識 警察統治、中國革命

1912年,中國同盟會成員羅福星領導
北部:陳秋菊、簡大獅等人
1
的苗栗事件
中部:簡義、柯鐵(虎)等人
1915年,余清芳為首的西來庵(噍吧
代表 南部:1 902年,林少貓為首的後壁林事
2
哖)事件,假借宗教力量起事,遭鎮
件,結束前期的武裝抗日
壓,漢人武裝抗日至此告終,轉向體
※抗日三猛: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
制內抗爭,總督府因此展開宗教調查

推動三段警備制(1897),分 由 於日軍控制力漸強,故抗日事件多
乃木
1
別以軍隊、憲兵和警察管制, 遭總督府弭平
希典
但成效不大 總 督府早期推動的各項建設發揮了收
2
攬人心的作用,另臺人亦了解武裝抗
壓制手段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運用警察與
與結果 日的局限性,轉而以政治社會運動爭
保甲徹底實施「土匪招降策」
兒玉源 取權益
與《匪徒刑罰令》(1898),
太郎
一方面積極招降順服者,對有
作亂疑慮之人則以屠殺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01

六 日本治臺政策的逐步調整
(一)初期武官統治時期:殖民地特殊統治(1895~1919)

日本完成軍事占領後,鑑於臺灣情勢不穩,且與日本相隔遙遠,治理不易,發布《臺
背景 灣總督府條例》,授予臺灣總督軍事、行政、立法等職權,採殖民地特殊統治,即無
方針主義的漸進政策

1897年將臺灣依據治安狀況分為三種:
危險(山區) 不穩定(平原) 安全(城市)
第三任總督: 三段 軍隊 憲兵 警察
乃木希典 警備制 由於效果不彰,且軍隊、憲兵、警察容易因權責不清
而產生衝突,加上乃木希典去職,故兒玉上任後即裁
廢此制

任用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他採用「生物學原則」的統治方針,
即主張統治須因地制宜,因此實施各項調查,如土地調查、舊慣調
查及戶口調查,藉此以穩定社會秩序,掌握臺灣資源,奠定經濟發
重要措施
展的基礎

《匪徒刑
第四任總督: 壓制抗日分子
罰令》
兒玉源太郎 建立嚴密的社會
警察制度 將維持秩序的工作集中於警察機關 控制,鞏固殖民
統治的基礎
由臺人擔任保正與甲長,負責協助
保甲制度
警察推行地方行政事務

其他 透過舉辦饗老典、揚文會,籠絡臺人

法律基礎 《六三法》 《三一法》,提供臺灣總督專制統治的法律根據

(二)文官總督時期:內地延長主義(1919~1936)

背景
1一次大戰後,民族自決呼聲高,國際瀰漫對殖民地鬆綁的氣氛
21910年代中期後,日本處於「大正民主時期」,自由、民權呼聲高

11919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來臺,與首相原敬決定以「同化政策」為統治方
針,將臺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標榜「日臺融合」、「一視同仁」
目的
2頒布《法三號》,意在透過教化宣導,培養對國家之義務觀念,使臺人成為效忠的
日本臣民

1引進原屬日本國內法的《治安警察法》,但為維持開明形象與穩固殖民政權的多重
考量下,對臺人的社會運動相對已較為寬容而自制
實施
2公布新《臺灣教育令》,揭示「日臺共學」方針,形式上廢除日臺差別教育,以及
獎勵使用日語等
102 歷史(1)學習寶典

3開放部分政治權利:如有限度允許組織政治結社運動、遴選總督府評議會、實施有
限制的地方自治(1935)等

法律基礎 《三一法》 《法三號》,明揭日本國內法律得適用於臺灣

(三)後期武官總督時期:皇民化政策(1936~1945)

1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日本受此影響,失業率高漲,為紓解民眾不滿情
緒,日本主張對外侵略以開創經濟榮景的風氣日盛,對中國與東南亞的侵略愈趨
背景
積極
21936年,日本政府恢復武官總督制,派遣小林躋造來臺

小林躋造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等政策,去中國化,加強日本化,
目的
使臺人迅速成為日人,藉以投入對中國的戰爭動員

11937~1945 年:「國民精神總動員時期」
前期 2旨在確立臺民對時局的認識,進而強化國民意識,企圖從思想上灌輸臺胞
為大日本臣民
皇民化
運動
11941~1945年:「皇民奉公運動時期」
後期 2旨在落實日本皇國思想,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效忠,如臺人被迫參加各
種奉公團體

1普設「國語講習所」、辦理「國語常用家庭」(通過審核者可獲優厚的教
育環境、工作機會及食物配給等)、鼓勵改日本姓名
普及
國語
2廢止公學校漢文課程、報紙漢文欄
3日語成為臺灣島上跨越方言的共通語言,除了有助於政令宣達外,也促進
了各地臺人交流

文化控制
1國有神社、家有神棚:除推行「一街庄一神社」,廣建作為社會教化神社
外,也強力推行在家中廳堂設置日式神棚,供奉「神宮大麻」
改革 2正廳改善運動:撤除臺人供奉在正廳的神像與祖先牌位,藉以培養效忠皇
宗教 國的皇國民精神
3寺廟整理運動:1938年開始,禁止在寺廟燒紙錢、供奉牲禮;整併地方寺
廟,沒收神像集中焚燬,又稱「神佛升天運動」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在政府動員下,臺灣人以「徵調」或志願者,共投入
1
約20萬的人力支援戰場
軍事
21942年起,陸續實施陸、海軍志願兵制與原住民族高砂義勇隊
3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

法律基礎 《法三號》將臺灣逐步轉化,視為日本本土的一部分,臺灣得適用日本國內法律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03

七 戰間期的國際局勢
11917年,一次大戰期間,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共產
政權
2世界共產革命
列寧執政下,於1919年成立「第三國際」協助在世界各地組織共產
蘇聯共產
1
黨,以推動「世界革命」
革命
亞洲地區有許多被殖民的國家,或像是中國部分主權喪失的半殖民
2
國家,易受反對帝國主義的共產主義理念所吸引,因此1920年代
亞洲各國紛紛成立共產黨,如中國共產黨(1921)、日本共產黨
(1922)、朝鮮共產黨(1925)、臺灣共產黨(1928)等

一戰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的口號,引發各地的殖民
1920年代 地運動四起:
1朝鮮三一運動
背景:朝鮮於1910年成為日本殖民地,1919年,朝鮮王朝的高宗驟
1
逝,全國各地群情激憤
過程:3月1日,獨立人士宣布韓國獨立,民眾舉行大規模反日遊行
民族自決
2
響應,最終日本在朝鮮的殖民政策改為文治為主的懷柔政策
風潮
2中國五四運動
背景:一戰期間,日本以對德宣戰為由,占領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
1
圍,戰後,1919年,巴黎和會決議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過程: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主權,引發青年學子上街遊行表
2
達不滿,高喊「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全國展開罷工、罷商、罷
課等風潮

經濟 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許多公司倒閉,引發全球性經濟大恐
大恐慌 慌,經濟蕭條的局勢一直延續到二次大戰爆發前夕

1定義:
強調民族國家至上的一種政治學說,主張個人應為國家無條件犧牲
1
奉獻,對領袖高度效忠
反對民主與共產主義,並主張種族優越,積極向外侵略
1930年代
2

法西斯主
2發展:
一戰後,義大利與德國皆面臨經濟崩潰,國內共產黨暴動不斷,社
義興起
1
會治安動盪,成為法西斯主義崛起的背景
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後,更強化此類意識型態的發展,進而取
2
得執政權
日本也受到法西斯主義的影響,走向軍國主義,開啟對中國的侵略
3
行動,終致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104 歷史(1)學習寶典

第 1 節

從邊陲到中央

歷史重點

行政區劃 一府三縣

統治初期 瓦解 大抵沿襲鄭氏時期

臺灣東部與大部分山區屬於「界外」
情形
之地

統治方式 從消極防亂到積極治臺

清帝國的府縣 臺灣建省 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到行省
清法戰爭之後 調整行政區劃
實行政策 以武力征討抵抗的原住民
設立撫墾局,鼓勵移民花東地區

清末 積極推動自強新政

甲午戰敗 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05

《馬關條約》簽訂後,反
成立目的
對日本統治

過程 民眾參加義軍,激烈抗日
臺灣民主國
抗日
結果 武力懸殊,死傷慘烈

各族群命運一致,共同抗
意義 日,充分表現臺灣人保衛
殖民政府的 鄉土決心
建立

最高統治機構 臺灣總督府

《六三法》賦予總督至高
統治機構與 法源基礎
權力
法源基礎
民政長官(後改為總務長
官)
日本帝國的 行政組織
各局課→政策與法令擬定
殖民地
地方官廳→執行政策

街庄制度 州、郡(市)、街庄三級制

執法內容繁多
警察制度
配合行政機構,強化政府的控制
對地方社會
的控制 目的 進行社會監控

保甲與
職責 負責壓制抗日勢力,後轉為協
壯丁團
助處理地方事務

結果 使國家力量更深入社會基層

成效 建構有效行政系統,將臺灣人民完全納
入國家統治體系
106 歷史(1)學習寶典

1684年 臺灣、澎湖納入清朝版圖

臺灣、澎湖 1895年 臺灣、澎湖同被清廷割讓給日本


成為中華民
國的一部分 1945年 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和澎湖

1949年 國共內戰失利,中央政府遷設臺北,臺
灣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馬祖 位於閩江口,與福州相望,形勢重要

戰後臺澎金 金馬與臺澎
除了本島外,還有烈嶼(小金門)與烏
馬一體化 的關係
坵等島,與廈門相對
金門 鄭成功攻臺前,以金門、廈門為據點
鄭經主政,才從金、廈撤離

臺灣建省後 金馬與臺灣屬不同省分

1949年以後 金門、馬祖因兩岸軍事對立,成為臺灣、
澎湖的軍事前線,居民權益受到限制

臺澎金馬的 1987年,解除《戒嚴令》
連結 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民主政治
1994年,修訂憲法,之後通過總統、副
確立
總統直接民選辦法
1996年,首屆總統民選,實現直接民主

連結力量與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
共同維護價值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07

課程統整

17 世紀以來 1684 年(康熙 23 年)

荷蘭東印度公司、鄭氏政權相繼 清朝將臺灣、澎湖納入版圖,設官治理,
在臺灣設立政權,但都只控制島 臺灣、澎湖與金門、馬祖皆隸屬福建省,
內一小部分區域 是清朝的邊陲地帶

一 清帝國的府縣到行省

大抵沿襲鄭氏時期的行政區劃

臺灣府
清治初期
臺灣東部與大部分山區,
屬於「界外」之地
臺灣縣 鳳山縣 諸羅縣

清法戰爭波及臺灣,基隆一度被法軍占領,之後清廷更重視臺灣

清法戰爭對臺影響

1884 年 當時劉銘傳負責臺灣防務,堅守基隆後,為防止法軍長驅直入臺北,選
擇放棄基隆,固守淡水,並獲林朝棟等所率鄉勇支持,於淡水擊敗法
軍,使法軍轉而攻擊澎湖等地,並封鎖臺灣海峽。清廷擔心戰事擴大,
遂與法國簽訂和約

1宣布臺灣建省,以1 劉銘傳 為首任巡撫。此時臺灣省包含臺灣、澎


湖,而與隸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分治
1885 年
2劉銘傳為符統治需要,調整行政區劃,並以武力征討抵抗的原住民,設
立2 撫墾局 ,鼓勵移民花東地區,希望將全臺納入統治

在臺灣積極推動3 自強新政 措施,但不久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最


清治末期
終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108 歷史(1)學習寶典

一府 三縣 一府 四縣 二廳 一府 四縣 三廳
1684 年(康熙 23 年) 1727 年(雍正 5 年) 1812 年(嘉慶 17 年)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臺灣府 臺灣府 臺灣府

淡水廳
彰化縣
諸羅縣
臺灣縣
鳳山縣
澎湖廳

噶瑪蘭廳
諸羅縣
臺灣縣
鳳山縣

淡水廳
彰化縣
嘉義縣
臺灣縣
鳳山縣
澎湖廳
朱一貴事件後,增設
圖 例 彰化縣與淡水廳

蘭 新增廳縣
縣 淡
府治 淡 水


噶瑪蘭廳



羅 化
彰 因海盜入侵,基

化 於國防考量,增
縣 設噶瑪蘭廳
嘉義縣
澎湖廳
縣 諸羅縣
澎湖 澎湖廳
(臺灣縣)
臺灣縣
臺灣縣 林爽文事件中, 臺
臺灣府 臺灣縣 臺灣府 改名為嘉義 灣 鳳山縣

鳳山縣 澎湖因戰略位置 鳳山縣
重要,改置為廳

二府 八縣 四廳 一省 三府 十一縣 三廳 一直隸州
1875 年(光緒元年) 1888 年(光緒 14 年)

福建省 臺灣省

臺灣府 臺北府 臺南府 臺灣府 臺北府

臺東直隸州
彰化縣
嘉義縣
臺灣縣
鳳山縣
恆春縣
埔里社廳
卑南廳
澎湖廳

基隆廳
淡水縣
新竹縣
宜蘭縣

嘉義縣
安平縣
鳳山縣
恆春縣
澎湖廳

苗栗縣
臺灣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埔里社廳

基隆廳
淡水縣
新竹縣
宜蘭縣

臺 基
因北部開發迅速, 臺北府城 基隆廳 臺北府城 隆

增設臺北府 新 淡水縣
臺 新北
淡水縣
竹 宜
北 宜蘭縣 縣府 蘭

苗 縣
府 栗
牡丹社事件後, 縣 縣 臺
增設府縣,積極 臺
經營臺灣 臺 臺灣府城
清法戰爭後,建省 灣灣
埔里社廳 埔里社廳
彰化縣 彰化縣 縣 臺
卑 府雲 林 縣 東
灣 澎湖廳
澎湖廳
嘉義縣 嘉義縣 直



臺灣縣 安平縣

臺灣府城
臺南府城 南 州
火燒島 火燒島
(屬恆春縣) 鳳 (屬臺東州)
鳳山縣 山

府 府
紅頭嶼 紅頭嶼
(屬恆春縣) (屬恆春縣)

恆春縣 恆春縣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演變示意圖。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09

二 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一)殖民政府的建立

1《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人反對日本統治,士紳組成臺灣民主國,希
望引起列強干涉,阻止日本接管
臺灣民主國
2臺灣民主國國旗:藍地黃虎旗。當時清朝的國旗是龍旗,臺灣民主國用
(1895 年,
虎旗,並定年號「永清」,隱含永遠擁戴清朝之意
光緒 21 年)
3民眾參加義軍,在日軍接收時激烈反抗。但由於武力懸殊,死傷慘烈,
臺灣民主國官員亦陸續逃離臺灣

意義 臺灣民主國雖失敗,仍隱含住民自決的意識

臺灣民主國官員相繼逃亡後,辜顯榮迎日軍入城,6月11日,
臺北地區
於臺北舉行始政儀式,樺山資紀為第一任總督

新竹地區 客籍姜紹祖、吳湯興等人以游擊戰反抗日軍,姜紹祖戰死

乙未抗日
八卦山之役,為乙未抗日中最大規模的正面會戰,中部義勇軍
(1895 年 ) 彰化地區
幾乎全滅,吳湯興陣亡

日軍分三路進逼臺南,劉永福潛往廈門,紳民委託英國傳教士
臺南地區 巴克禮請日軍入城,11月21日,日軍進入臺南城,宣告「全
島悉予平定」

領導抗日的義軍領袖,多屬地主、士紳、綠林豪強,在地方上原有自衛武
抵抗理由 力。他們出於保鄉衛土的心理,或基於文化認同的理由,號召民間武力投
入抗日戰爭

1對外界認知有限,資訊不足
失敗原因 2義軍大部分由農民組成,軍械簡陋,也無統一的指揮號令;面對裝備、
後勤補給較現代化且數量眾多的日軍,難有致勝的機會

面對困局,臺灣民眾群起抗日,最終雖失敗且死傷慘重,但仍充分表現臺
意義
灣人民保家衛土的決心與情感
110 歷史(1)學習寶典

日本設立臺灣總督府,以《六三法》賦予在臺總督至高的權力

總督
後改為總務長官,為輔佐
總督施政的重要助手 民政長官

負責政策與法令的擬定 各局課 地方官廳 負責執行

1895
1896
武官總督
六三法
殖民地特殊統治
總督擁有行政、立法、
司法等權

1907
三一法
總督不得違背已在臺灣
1919 施行的法律
文官總督
內地延長主義 1922
法三號
1936
總督要在臺灣施行日本
武官總督 本土法律,必須考量必
皇民化運動 要性,並以敕令定之

1945

臺灣總督府殖民統治政策的轉變。

殖民統治的法源依據

適用 頒布時
說明 意義
時間 總督

總督總攬軍事、行政、立法等職
1896∼ 權,對臺灣事務有高度決斷權, 臺灣人民不受日
《4 六三法 》 桂太郎
1906年 其權限幾乎無限制;日本國府明 本憲法保護
訂有效期為三年,後來一再拖延

委任立法的本質
總督發布的律令不得違反日本本
1907∼ 佐久間左 並未改變,根據
《三一法》 國法律或已在臺灣施行的法律,
1921年 馬太 六三法制定的各
但限制總督權力的作用不大
種律令也未撤消

日本律令與敕令適用於臺灣,總 臺灣總督保有律
1922∼ 督僅可發布命令補充法律之不 令補充權,日臺
《法三號 》 田健治郎
1945年 足,由此將臺灣逐步轉化為日本 之間的差別待遇
本土的一部分 仍然存在
新竹
新 北
竹 州
苗栗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臺中 花
彰化
臺 中 州 蓮 111 花蓮港

馬公

嘉義
澎湖廳 臺 南 州 廳

(二)對地方社會的控制 臺南 臺

高 雄 州 臺東

1926年(大正15年),總督府再
屏東
高雄 廳
基隆
圖 例

增設澎湖廳,成為五州三廳,此 地 名
新竹
臺北 臺
州廳界 新 北
行政區劃沿用至在臺政權結束 竹 州
苗栗


1920 年代的臺灣行政區劃圖 彰化
臺中

臺 中 州 蓮 花蓮港

街庄 港
1920年,總督府將行政區域改 馬公
嘉義
制度 澎湖廳 臺 南 州 廳
為五州二廳,並實行「州、郡
臺南 臺
(市)、街庄」三級制。街、庄 東
高 雄 州
設有役場(今之鄉鎮公所),為 高雄
屏東

臺東

圖 例
國家行政機構,並與警察制度相
地 名
互配合,強化政府的控制 州廳界 相


1日本統治臺灣,以武力征服領臺及統治過程的反抗者,建構有 合
效的行政系統 ,
2臺灣變成警察監控的社會,人民完全納入國家統治體系,無人 強
臺灣 化
警察 能置身其外
總督府 從數據可見,臺灣為警察密度 對
制度 地區 日本 朝鮮 臺灣 地
最高者,猶如警察王國。當時
住民人數 1,228 919 547 方
民眾將警察稱為「大人」,其

警察人數 1 1 1 執法內容繁多,無所不包 控


1為壓制反抗勢力,日治初期延續清代建立的保甲制度,進行社
會監控;以十戶為一甲,合十甲為保;甲設甲長,保置保正。
保甲負有「連保連坐」的責任,不僅做為警察的輔助,也是政
治和社會控制的工具
2自保甲中選出身體強壯之男子組成「壯丁團」,使國家力量更
保甲
深入社會基層
組織
起初負責壓制 轉為協助處理地方事務,
臺灣獨有,而朝鮮無 抗日勢力 如消防、勞役等

3這些團體不僅凝聚了地方意識,也成為戰爭時期政府動員的基
層組織
承德 錦州 北
張家口 營口
112 歷史(1)學習寶典
新保安 北平 山海關 韓
天津
大連
1
三 戰後臺澎金馬一體化 南
(一)臺灣、澎湖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中國沿海漁民常以澎湖為季節性捕魚
的中繼站 日
福建省 澎湖 臺灣島
鄭成功與施琅攻打臺灣也都先占領澎
湖,可見澎湖對臺灣防禦的重要性

臺灣、澎湖納入清朝版圖

1684 年
一開始隸屬於臺灣縣,1727 從17世紀以來,澎湖與臺灣逐漸成為
年,始設澎湖廳,歸臺灣府管轄 命運共同體

1895 年 澎湖與臺灣同被清廷割讓給日本

1945 年 日本投降後,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和澎湖

1949 年底 在國共內戰失利的中央政府遷至臺北,臺灣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二)金馬與臺澎的關係

馬尾
馬祖

泉州
地理位置 廈門
金門

廣州

1馬祖諸島位於閩江口,與福州相望,形勢重要
2金門除了本島外,還有烈嶼(小金門)與烏坵等島,與廈門相對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13

1臺灣與金門關係在鄭氏政權的經營下,日益密切
鄭氏時期
2鄭成功攻臺前,即以金門、廈門為據點,到鄭經主政,才從金、廈撤離

金門、馬祖與臺灣分屬不同省分
臺灣建省
之後
福建省

中日戰爭
日軍也曾占領金馬等地
期間

1949 年 金門、馬祖因兩岸軍事對立,成為臺灣、澎湖的軍事前線,當地長期實施
以後 宵禁等軍事管制,也使居民的基本權益受到限制

1隨著1987年解除《5 戒嚴令 》與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


款》、1994年增修憲法,確定總統採6 直接民選 ,保障臺澎金馬居
民的參政權
1996 年 21996年3月,舉辦首屆總統民選,由臺灣、澎湖、金門和馬祖的人民共同
投票選出中華民國總統
3時至今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是人民緊密連結在一起的力量,也
是共同維護的價值
114 歷史(1)學習寶典

第 2 節

國際局勢與臺灣地位的演變

歷史重點

背景 日本投降,二戰結束
臺灣、澎湖 中華民國
的主權歸屬 接收臺灣 麥克阿瑟指示由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收臺、澎
接收
由陳儀為代表,中華民國實質統治臺、澎

背景 中共集結兵力,攻占東南沿海島嶼,宣稱「拿下金門,解放
臺灣」,國軍雖於古寧頭阻止共軍攻取金門,但兩岸情勢相
當危急

原因 韓戰爆發,美國政策改變

行動 美國派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執行中立化
臺海中立化 政策

後續行動 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冷戰下的
臺海情勢 意義 臺灣、澎湖被納入美國的防禦體系

原因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僅以臺灣、澎湖諸島
為對象
持續
軍事衝突 1955年,共軍相繼攻下浙江外海的一江山島、大陳島諸島
1958年,中共軍隊向金門砲擊,稱為八二三砲戰

中華民國政府得到國際社會承認
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
影響
聯合國會員國之一,也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與世界多數國家維持外交關係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15

原因 美國希望聯合中共牽制蘇聯
退出聯合國
1971年,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
處境
1979年,美國正式與我國斷交,《中美共同防
禦條約》中止,乃制定《臺灣關係法》,避免
退出聯合國
臺灣情勢立即陷入險境
後的
外交關係
外交困境 我國國際外交艱難,邦交國愈來愈少

以「中華臺北」為名,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參加各種
國際機構、會議及體育賽事
突破困境
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之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近年出現希望改以臺灣名義參與 2020年東京奧運的呼聲

軍事衝突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血洗臺灣
1949 ~ 1978 中華民國:反攻復國
解嚴前的
兩岸關係
和平對峙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國兩制、外交孤立
1979 ~ 1987 中華民國:蔣經國→三不政策、三民主
義統一中國

開放赴大陸探親、文化交流與間接貿易
臺灣:官方→大陸事務委員會,民間→海峽交流基金會
解嚴後的
中共:官方→國務院下設臺灣事務辦公室,民間→海峽兩岸
兩岸關係
關係協會
兩岸關係的
1993年,舉行第一次辜(振甫)汪(道涵)會談
演變
1996年,總統直選→造成第三次臺海危
李登輝時代 機,兩岸關係緊張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一邊一國→陳述臺海兩岸分裂的事實
陳水扁時代
中共回應→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並
近年來的 重申不放棄以武力統一
兩岸關係
雙方關係和緩,展開多次會談,開放大
馬英九時代 陸居民來臺觀光
簽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太陽
花學運

蔡英文時代 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國兩制,雙
方關係再陷緊張
116 歷史(1)學習寶典

課程統整

二次大戰後 國共內戰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臺

隨著國際局勢的轉變

兩岸關係一直是國人共同關心的議題,無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中華民國在聯
兩岸關係和緩或緊張,均須國人共同面對,
合國的地位,此後國際局勢大變
更強化臺澎金馬的一體性

一 臺灣、澎湖的主權歸屬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太平洋戰區
1945 年 8 月 15 日
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示,由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收臺、澎

舉行交接儀式,由陳儀為代表,臺灣交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10 月 25 日
中華民國實質統治臺灣、澎湖

臺灣地位確定的問題

國際上對臺灣和澎湖主權的歸屬,有不同的看法:
1有的主張中華民國因開羅宣言而擁有臺、澎的主權
2有的則主張開羅宣言不具正式條約的效力
31951年,召開各國對日議和的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政府均未參與,
也未簽署對日和約(即舊金山和約)。該和約中,日本聲明放棄臺灣、澎湖等島嶼的主
權,但未明確交待臺灣的歸屬,因此有人認為臺灣地位仍未確定
4195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和平條約,臺灣主權已歸屬中華民國
5也有人主張,直到臺澎金馬的人民以直接投票的方式選出中華民國總統,象徵中華民國
政府得到人民的授權,已確立了臺澎金馬主權歸屬
※爭議:
1《舊金山和約》在內文中僅提及日本必須「放棄臺灣主權」,沒有指定交給任何國家
2中華民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單獨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其中第2條為「日本放
棄對於臺灣及澎湖以及南沙和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義與要求」,還是沒有提到臺灣
的主權交給誰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17

跨科學習 公民:法理主權和事實主權
主權可分為兩類:「法理主權」是指憲法所規定主權能夠管轄的範圍;而「事實主權」則是實際上主權所管
轄的範圍。依中華民國憲法,我國擁有法理主權與事實主權,但現今國際社會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
理主權,使得我國難以在國際上伸張主權。因此,政府在與國際社會互動時,會強調中華民國的事實主權有效
行使在臺 澎 金 馬等地,藉以說明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二 冷戰下的臺海情勢

11949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集結兵力,陸
續進攻舟山群島等東南沿海島嶼,宣稱要「拿
下金門、解放臺灣」
背景
21949年10月,國軍於金門7 古寧頭 擊退中
共軍隊,阻止共軍攻取金門,但海峽兩岸情勢
仍相當危急

1 8 韓戰 爆發(1950∼1953),美國改 1中華民國政府得到國
變對亞洲策略 際社會承認,是代表
中國的合法政府
2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之
派遣9 第七艦隊 巡弋臺灣海峽,執行臺 一,也是聯合國安全
海中立化政策 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
3與世界多數國家維持
臺海
2 1954年9月,中共對金門發動砲擊 外交關係
中立化

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
《0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澎湖被納入美國的防禦體系
1948.11-1949.1

太原 韓

118 歷史(1)學習寶典

上海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舟山群島
以臺灣、澎湖諸島為對
一江山
大陳
象,並不包含浙江省沿
海島嶼及金門、馬祖

馬祖
臺北

1955年,共軍相繼攻下
金門

浙江外海的一江山、大
澎湖 灣
廣州 陳島諸島
軍事持
續衝突
1958年8月23日,中共軍隊向金門發動砲擊,
稱為「q 八二三砲戰 」

八二三砲戰

共軍向金門、馬祖地區發動長達40餘日的猛烈
砲擊。其後,共軍攻勢減緩,至1978年,始終
維持「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
擊)之模式

三 退出聯合國後的外交關係

1960年代後期,國際間逐漸承認 美國希望聯合「中華人民共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來牽制蘇聯
退出
聯合國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聯合國的席次 我國邦交國快速減少,連帶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取代 陸續退出各種國際組織

11979年,美國與我國斷絕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合
法代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也宣告中止
臺美斷交 2美國國會為避免臺灣情勢立即陷入險境,乃制定《w 臺灣關係法 》,
承諾提供我國防禦性武器,並以此法為基礎,維繫雙方的非政府關係,持
續售予我國國防武器,維持臺海現狀至今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19
第三章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67

1979 年,美國與我國斷絕外交關係,承認「中 中華民國邦交國


在國際外交對我不利之際 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國
200
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合法代表,中美共同防禦 182
180
條約也宣告中止。惟美國國會為避免臺灣情勢立
我方堅稱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 160

是中國唯一合法政
即陷入險境,乃制定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和國」也強力 140 美宣布與中共建交

5
府,堅持「漢賊不 主張「一個中
Act),承諾提供我國防禦性武器,並以此法為基 120 112
外交困境 兩立」政策 國」政策 100
礎,維繫雙方的非政府關係,持續售予我國國防武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80
器,維持臺海現狀至今。 65
我國國際外交更加艱難,邦交國愈來愈少 60 55
在國際外交對我不利之際,我方堅稱中華民國 40 37

19 21
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堅持「漢賊不兩立」政策。 20 13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強力主張「一個中國」政
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國數目比較圖。 0
1951 1971 1978 2023

策,我國國際外交更加艱難,邦交國愈來愈少。
為防止被國際社會孤立:
為防止被國際社會孤立,1981 年我國改以「中
我國改以「e 中華臺北 」(Chinese Taipei)為名,加入國
華臺北」(Chinese Taipei)為名,加入國際奧林匹
1981 年 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往後多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參加各種國
克委員會。往後多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參加各
際機構、會議,以及體育賽事等
15 種國際機構、會議,以及體育賽事等。2002 年,我
2002 年 我國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國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加入世界
妥協
雖然我國以中華臺北等名稱來爭取參與國際活動的空間,卻造成外國人誤
貿易組織。雖然我國以中華臺北等名稱來爭取參與
解與國人的認同混淆,因此近年來民間出現希望改以臺灣的名義參與2020
國際活動的空間,卻造成外國人誤解與國人的認同
年東京奧運的呼聲
混淆,因此近年來民間出現希望改以臺灣的名義參
在2018年的公民投票案中被否決
圖3-2-6 我國選手以「中華臺北」為名出場
20 與 2020 年東京奧運的呼聲,但在 2018 年的公民投 運動賽事。

票案中被否決。

跨科學習 公民:法理主權和事實主權
主權可分為兩類:「法理主權」是指憲法所規定主 國」的法理主權,使得我國難以在國際上伸張主權。
權能夠管轄的範圍;而「事實主權」則是實際上主權 因此,政府在與國際社會互動時,會強調中華民國的
所管轄的範圍。依中華民國憲法,我國擁有法理主權 事實主權有效行使在臺 澎 金 馬等地,藉以說明我國是
與事實主權,但現今國際社會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 主權獨立的國家。
120 歷史(1)學習寶典

四 兩岸關係的演變
(一)解嚴前的兩岸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以「反攻復國」、「解救大陸同胞」來
高喊「血洗臺灣」
回應
政府遷臺
雙方處於武裝對峙,衝突一觸即發的局勢
之初
逐漸發展出新的統一戰線,宣稱不放 我政府也漸將「軍事反攻」修正成「政
棄武力攻臺,改採外交封鎖為主軸 治反攻」,以「反共」替代「反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
後,對臺提出和平統一做為方針,
期以「r 一國兩制 」的模式解 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戰策略,
決分裂的局勢,但不放棄以武力統 蔣經國總統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
1979 年
一相威脅 協」的三不政策,和「三民主義統一中
2為達成統一的目的,採取武力威嚇 國」做為回應
與外交孤立政策,並以民族情感相
號召

兩岸政府在政治與軍事對峙背景下,不斷進行各項政治宣傳。就連月曆、包裝紙、火柴盒、
信紙、電影票、商業宣傳單上,都可以看到各種政治宣傳標語。例如:臺灣有「殺朱拔毛」、
「解救大陸同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陸則有「一國兩制」、「解放臺灣同胞」等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21

(二)解嚴後的兩岸關係

1987年 解除戒嚴後,政府開放對中國大陸的探親、文化交流與間接貿易等措施

1政府結束動員戡亂,宣稱結束與「中華人民
共和國」的戰爭敵對狀態 授

1991年 2在行政院下設大陸事務委員會(陸委會), 財團法人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並授權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處理與
中國大陸相關事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務院下設臺灣事務辦

1988年 公室(國臺辦),並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 權
國務院
協會)做為與我國的接觸機關 臺灣事務辦公室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兩岸交流後,民間的經貿與文化往來日趨頻繁。海基、海協兩會會長在新加坡舉
行第一次「t 辜(振甫)汪(道涵)會談 」,雙方簽署協議,使兩岸關係具
體改善,但也埋下各界對「y 九二共識 」的歧見

九二共識

1起源於1992年海基、海協兩會所展開的會談,即「九二會談」,是為了準
備1993年辜汪會談而舉行的事務性協商
21992年,海基、海協兩會會長在香港舉行會談後,中華民國主張「一個中
1993年
國,各自表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主張「一中原則」
3「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使用「九二共識」一詞,宣稱「海峽兩岸均堅持
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不承認「一中各表」
42008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也使用「九二共識」一詞,他以中華民國憲法
中只有一個中國,來解釋「一中」一詞
5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後,僅承認在香港有「九二會談」的事實,但認
為會談中對「一中」的解釋並沒有達成共識,而不予承認
122 歷史(1)學習寶典

(三)近年來的兩岸關係

雖然我國與中共之間已日漸交流與開放,但是雙方官方的互動仍經常陷入緊張

中華民國首次總統直選期間,中共在臺海實施軍事演習與試射飛
1996 年
彈,造成雙方關係惡化
均遭到中共
1999 年 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u 兩國論 ) 反彈與打壓

2002 年 陳水扁總統主張「i 一邊一國 」,以凸顯臺海兩岸分裂事實

2008 年 馬英九總統上任,雙方關係和緩,展開多次會談,開放中國大陸居民來臺觀光

引發o 太
2014 年 兩岸擬再簽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
陽花學運

蔣中正 蔣經國 李登輝


(1950∼1975在任) (1978∼1988在任) (1988∼2000在任)

成立
解嚴、 「海峽交流 第一次
三不政策 開放探親 基金會」 辜汪會談
1979 1987 1991 1993

軍事衝突時期 和平對峙時期

1949 1954 1958 1979 1982 1991 1996


古寧頭 第一次 八二三 三通四流 一國兩制 成立「海峽兩 臺海飛彈
戰役 臺海危機 砲戰 岸關係協會」 試射危機

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


(1945∼1976在任) (1978∼1989在任) (1989∼2002在任)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23

1949年以
馬英九總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 來,兩岸最
2015 年
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 高領導人的
首次會晤

2016 年 蔡英文當選總統以後,不承認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再度陷入低潮

蔡英文總統
則以絕不接
習近平發表對臺談話,宣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 受一國兩制
2019 年
統一的最佳方式,但不放棄武力達成統一 回應,雙方
關係再現緊

陳水扁 馬英九 蔡英文 賴清德


(2000∼2008 (2008∼2016 (2016∼2024 (2024∼)
在任) 在任) 在任)

宣布終止 宣布「不統、
金馬 適用國家 不獨、不武」, 主張
小三通 統一綱領 重啟協商 馬習會 維持現狀
2001 2006 2008 2015 2016

交 流 與 開 放 時期

2005 2019
通過反分裂 提出「探索一
國家法 國兩制」方案

胡錦濤 習近平
(2002∼2012在任) (2013∼)
124 歷史(1)學習寶典

第 3 節

現代國家基礎條件的發展

歷史重點

原則:差別待遇與隔離政策
1896年,於臺北設國語學校,並在各地開設
國語傳習所
初等教育 「公學校」:臺人子弟就讀
「小學校」:日人子弟就讀
「蕃童教育所」:原住民族就讀
1943年,實施六年制的國民義務教育

原則:重視實用的技術教育,如農工、商業
職業學校
國民教育 中等教育 1915年,林獻堂等士紳設立臺中中學校,招
收臺人子弟就讀
1922年,總督府公布新《臺灣教育令》,中
等教育以上實施「日臺共學」

原則: 滿足在臺日人子弟高等教育需求
日治殖民統 高等教育 設立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
治下的教育 僅有少數臺灣人能入學,多數選擇到日本或
海外求學

普設公學校,有助日語普及與殖民統治
背景
皇民化運動,說國語(日語)成為核心目標

國語家庭 通過審核子弟可入小學校
國語運動
方式 迫使臺灣人改日本姓名、廢除公學校漢文課
及報紙漢文欄

成效 多數臺灣人在家仍使用母語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25

臺灣社會三大陋習:辮髮、吸食鴉片、纏足
改正舊習、
1915年,禁止纏足、全面進行斷髮運動
推廣
女子受教育機會增加,婦女地位逐漸提升
衛生觀念
日治時期 公共衛生建設:自來水、下水道工程、防疫措施等
社會文化
的改變 引進西方司法制度
守法與 藉由警察、保甲將法律觀念落實
時間觀念 1896年,實施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的確立 引進陽曆與星期制
透過學校課程表、交通工具時刻表,以及廣播等宣傳推廣

時間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

去日本化 目的 消除日本殖民與日語的影響力、強化臺灣人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首要工作 推動國語

學校限縮方言使用
戰後的 中華文化
懲處違反的學生
國語運動 復興運動
限制電視臺、廣播電臺播放方言節目的時間
再中國化
國語成為通用語言,有利人民溝通
影響
各族群母語嚴重流失

鄉土與 1990年代後,受臺灣本土化與多元文化影響,政府開始推動
母語教育 希望營造多元語言的發展環境
126 歷史(1)學習寶典

基礎調查 臺灣戶口等調查

日治時期
通信與
郵政、興築港口、建鐵路、公路等
交通建設

戰後 基礎建設 十大建設、高速鐵路等,大幅縮短交通往
邁向 返時間
現代國家
國民教育與 人民具備現代生活基本知識
國語運動 國語成為各族群溝通橋梁

成為
臺澎金馬各區域的文化快速整合成一體,逐漸往現代國家
現代國家
邁進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27

課程統整

一 日治殖民統治下的教育
(一)國民教育
1初等教育

臺灣的國民教育與「國語」概念,始於日治時期。總督府對臺的教育原則,是採差別待遇
與隔離政策,以便符合日本官方的統治需要

1896 年 總督府於臺北設國語學校,培養師資,並在各地開設國語傳習所

1改傳習所為「p 公學校 」,供臺灣人子弟就讀

公學校的設置目的為「施德教,授實學,以養成國民性格,同時精通國
語」

2另設「小學校」,供日本人子弟就讀
1898 年
小學校的設施均比照日本,其師資、設備皆為初等教育中最好

3.對原住民族則設「蕃童教育所」

由官方出資,屬於警務系統理蕃政策的一部分,學校師資全由警察兼任

根據總督府公布新《臺灣教育令》,增設學校數量,小學校與公學校以日語能
1922 年 力為區別標準,而非過去的種族,1927年時,臺人子弟就學達27%,在臺日
人子弟達98%

1941 年 總督府又改小、公學校為國民學校,形式上取消臺日在初等教育上的差別待遇
128 歷史(1)學習寶典

正式實施六年制的a 國民義務教
育 。國民學校入學率逾70%,初等教 (%) 日籍
育普及率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100
1943年,實施義
務初等教育,就
80 學率超過七成

60 臺籍
1943 年
各地籌建公學校
40 有成,臺籍兒童
就學率上升

20

0
日、臺學齡兒童就學率。 1904 1914 1925 1935 1945 (年)

2中等教育

1為因應在臺日人的需求,設立中等學校
2至於臺人方面,總督府為配合殖民統治需要,重視實用技術教育,故多設立
農工及商業職業學校
1910 年
代開始 初期側重培養初等教育師資和防治熱帶疾病人員,創設臺灣總督府國語學
校(1896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899年),兩校曾是臺人最高學府,
畢業生常成為領導各類運動的舵手

由於臺人自公學校畢業後,缺少繼續升學的管道。林獻堂等士紳設立臺中中學
1915 年
校(今臺中一中,為日治時期臺人自辦的第一所中學),以招收臺人子弟就讀

第一次頒布《臺灣教育令》,當時確立了臺人的學校制度,發展中等職業教
1919 年
育,並維持臺日差別教育的政策牧

1為配合內地延長主義,總督府公布新的《臺灣教育令》(為總督府第二次頒
1922 年 布)
2中等教育以上實施日臺共學,但實質上臺灣人並未完全取得平等共學的機會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29

3高等教育

設立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臺灣師範大學 1主要是為了滿足在臺日人子
1922 年
前身) 弟的高等教育需求,僅有少
數臺灣人能入學就讀
設立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前身) 2多數臺人子弟若想接受高等
教育,只能選擇到日本或海
該校為協力日本南進政策之國策大學, 外求學(留日最多,約有6萬
1928 年 藉由臺灣的地理條件,發展以臺灣為中 人,也有前往中國及歐美)
心的華南、南洋研究 3留學生成為引進新思潮的媒
介,返臺後更成為推動社會
進步的重要力量

(二)國語運動

普設 1國語課程時數多,內容多配合殖民政策,對學童進行思想轉化
公學校 2因兒童就學率高,有助於日語的普及與殖民統治

1說國語成為核心目標,以獎勵為誘因,辦理「s 國語家庭 」認定,經審


皇民化 核核可,子弟可就讀小學校
運動後 2總督府也迫使臺人改日本姓名、廢止公學校漢文課及報紙漢文欄。但多數臺
灣人在家仍多使用閩南語、客語等母語

二 日治時期社會文化的改變
(一)改正舊習、推廣衛生觀念
1改正舊習

辮髮、d 吸食鴉片 、纏足被總督府視為臺灣社會


採取漸禁政策加以改進
的三大陋習

1915 年 將禁止纏足列入保甲規約,並全面進行斷髮運動

禁止纏足使女子行動較方便,可投 女子受教育機會增加, 婦女地位逐


入經濟生產,有利於經濟發展 增加就業能力 漸提升
130 歷史(1)學習寶典

博學堂

臺灣第一位女醫生─蔡阿信
蔡阿信(1899∼1990),臺北人,淡水女學校畢業後赴日留學,專攻婦產科,返臺後開設婦產科醫院。她認
為若能增加受過訓練的產婆,可以減少女性的生產風險,於是在醫院內附設產婆講習所,10年間培養約500位
考取執照的產婆。她對醫療事業的投入,顯示臺灣女性不再只扮演賢妻良母角色,在接受教育與專業訓練後,
也可對社會有所貢獻。

2推廣衛生觀念

自來水
推廣西醫、廣設衛生
總督府致力於各項公共衛生建設 下水道工程 所、實施預防注射辦
法、港口檢疫制度
為改善臺灣 防疫措施
衛生環境
藉由保甲制度發起捕鼠、社區清潔運動

透過警察取締、學校教育等,積極革除臺人過去隨地便溺、吐痰等不良衛
生習慣

(二)守法與時間觀念的確立

項目 內容 影響

日本引進西方f 司法制度 ,明定個人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 由於執法人員


守法 確實執行法
觀念 令,促使民眾
禁止民間私刑,藉由警察、保甲,將法律觀念落實到社會各角落
養成守法觀念

傳統臺灣是依照農時作息,以天干地支計時

11896年,臺灣開始實施格林威治標準時間,並引進陽曆與星期
臺灣人逐漸接
制,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
受新式時間系
時間 標準時間制度 統做為生活規
觀念 範的依據,並
19世紀以來,世界各地因時間無統一機制而產生許多問題,之後
養成守時的習
各國統一以英國格林威治為經度零度的基準,格林威治的時間正

式成為世界標準時,而日本是當時唯一參加的亞洲國家

2總督府透過學校課程表、交通工具時刻表,以及廣播等宣傳推廣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31

(三)食衣住行與休閒

日本推行市區改正後,拆除城牆與舊建築,改為寬敞的大道,並建造歐洲文藝
都市計畫 復興式的建築,建立圓環與三線道馬路、規畫公園與市場、實施街屋改建、鋪
設下水道等公共設施

食衣住行均呈現和風與西式、傳統與現代交雜的狀態,交通工具方面也開始出
日常生活
現巴士與腳踏車

近代西方社會盛行的體育、音樂、美術、電影、觀光旅行等活動引進臺灣,街
休閒娛樂
道上新設咖啡廳與百貨公司等,政府也常舉辦展覽會、博覽會等各類活動

三 戰後的國語運動

為了消除日本殖民與
中華民國政 日語的影響力、強化 1大力推動「去日本化」
府遷臺後 臺灣人對中華文化的 2其中的首要工作就是推動國語
認同

政府在國民教育上:1大量灌輸中華文化思想
         2致力於推行國語運動,規定各學校一律使用國語

1在學校更加限縮方言的使用,並懲處違反的學生

國語和方言

國語是指「北京話」,而方言則是「地方
話」,也就是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等

2同時限制電視臺、廣播電臺播放方言節目的時間
1966 年 政府推動「中華文化
政府強力推行國語政策的結果
以後 復興運動」

集體意識 母語流失

讓國語成為臺灣人民的通 長期限縮方言
用語言,有利於國人意見 使用的結果,
溝通,對臺灣集體意識的 使各族群的母
培養有所助益 語嚴重流失
132 歷史(1)學習寶典

受到臺灣本土化與多元文 1希望營造多元語言的發展
1990 年代
化的影響,政府開始推動 2環境外籍配偶人數增加後,也逐漸重視外配
以後
鄉土與g 母語教育 原國籍的母語教學

四 邁向現代國家

為使臺灣成為資源基地:
日治時期 1總督府進行臺灣戶口等調查
2推動郵政、興築港口、廣建鐵、公路等交通建設

1十大建設、高速鐵路等各項設施仍持續進行
大幅縮短交通往返時間
戰後
2政府也不斷加強空運、通信、工業、能源等基礎建設
提升了民眾的生活條件與居住品質

1政府都施行國民教育,使人民習得生活基本知識
從日治到
2兩次國語運動的推行,「國語」成為跨越各族群的溝通橋梁
戰後
3交通建設的通達,打破空間藩籬,加速臺灣各地的交流

在教育、語言與現代化建設的推展下,臺澎金馬各區整合成一體,逐漸往現
影響
代國家邁進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33

歷屆試題

( C ) 1歷史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以「某一場衝突」為主題作報告,學生根據探究主題
找到兩則資料,都是淡水英國領事館周知在臺英國僑民的通告:
通告一:清朝官員同意重開基隆煤務局,但該官員表示,依目前基隆的情勢,可能
無法立即開始採礦作業。
通告二:本館頃接臺北同知諭令,希望勒束英僑,暫時勿到鄉下旅行,以策安全。
從兩則資料內容判斷,「某一場衝突」最可能是指: (112分科)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中法戰爭 D甲午戰爭。

( C ) 2日治時期某報紙發刊詞提及:「……臺灣學堂裡的教科(科目),又多不用到漢
文,對於漢文一學很不用工(很消極)……漢文因這樣難懂又沒獎勵的機會,所
以我們臺灣的兄弟自二十年來已經廢棄不慣了。」此發刊詞的寫作背景,和日本
殖民政府正在推行的哪項政策有關? (112學測)
A因應教師、通譯的需求,成立國語學校
B公學校皆改為國民學校,推動義務教育
C推行日臺共學,常用日語者可入小學校
D日本領臺初期,將書房、義塾納入管理。

( C ) 3清廷治臺二百多年期間,多次調整臺灣地方行政區劃,其最主要的考量依據是:
(110學測)
A根據自然地理的形勢,分區管理 B根據交通線的延伸,作線狀開發
C因應民變,考量治安,置縣設廳 D隨漢人開發,設廳以保障原住民。

1從資料可知:臺灣當時已設置淡水英國領事館,且內部有許多英國僑民居住,這是開港通商後的現象。再加上當時官
員表示基隆煤務局可重開,卻又無法立即採礦,表示基隆乃是此場衝突受到衝擊的地區。中法戰爭期間,基隆便是
兩軍相交的戰場之一,所以選C。AB時代背景不符。D甲午戰爭的戰場主要在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與
中國黃海海域,臺灣本土並未受到衝擊。

2C題目提到,二十年來漢文已經逐漸被廢棄,足見當時日本殖民臺灣已有二十年。1919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實行
「內地延長主義」,推動「日臺共學」,日本人與臺灣人就學分類依據改為「是否常用國語」,使傳統漢學教育大
受箝制。A日本統治臺灣初期設立國語學校、講習所,使得日語逐漸普及,但與題目時代背景不符。B1941年臺灣
取消公學校、小學校的名稱,一律改稱國民學校,並在1943年推動義務教育;然而題目背景並非日治後期。D日本
在1898年即頒布規程管理書房、義塾,書房、義塾授課時數受到限制。1904年公學校學生數已超過書房,與題目的
時間點不符。

3隨著移民不斷來臺,民亂頻繁。朱一貴之亂後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在於嘉慶年間增設噶瑪蘭廳。清朝牡丹社事件
後,改為二府八縣四廳,清法戰爭後再改為一省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顯見清廷調整行政區劃皆以加強控制為主
要考量。
134 歷史(1)學習寶典

試題演練

一 單選題
( B ) 1關於清朝統治下的臺灣行政區劃與政策,何者錯誤? A朱一貴事件後,增設彰
化縣與淡水廳 B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以首任巡撫來臺 C清法戰爭後,1885
年臺灣建省 D劉銘傳設立撫墾局,鼓勵移民花東地區。
1B沈葆楨是欽差大臣。

( B ) 2一位生活於1920到1970年的臺灣居民,前後經歷兩次「國語運動」。請問這兩次
的「國語」先後是什麼語言? A日本語、閩南語 B日本語、北京話 C閩南
語、北京話 D北京話、日本語。
21895∼1945年,臺灣處於日本統治時代,此時的國語為日語;1966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禁說方言,全面規定使用來自北京的普通話做為官方語言。
( D ) 3明治維新時代的精神導師福澤諭吉,曾對日本某時期的治臺方針不以為然,故提
出:「臺灣雖然在日本版圖之內,但絕不可認為他的住民為本國人(日本),他
們數百年都處在外國的統治之下……他們的風俗習慣,甚至思想信仰,都是實際
上的外國人,日本政府應有治理臺灣人就如同治理外國人的覺悟。」根據福澤諭
吉的呼籲,請判斷他是針對哪位治臺官員的何項政策不滿? A乃木希典:三段
警備制 B後藤新平:生物學原理 C兒玉 源太郎:無方針主義 D田健治郎:
內地延長主義。
3由題幹敘述可得知福澤諭吉不認同將臺灣人當做日本本國人統治的做法。故D內地延長主義便是採取「同化」臺人策
略,為福澤諭吉所排斥。
( C ) 4資料一:「1898年,臺灣總督府為了徹底控制臺灣……經採納辜顯榮建議,並參
考清治臺灣所實施的□制度,制定「□條例」,□便扮演著有效掌控臺灣人生活
細節的角色。」資料二:「警察既然掌握了□,警力就滲透了行政的底層,因
此反而增加了警察的力量。總之講到統治臺灣不能忽視警察,講到警察不能忽
視□」。請根據上述資料判斷,□是指? A 鐵路交通 B 戶口調查 C 保甲
D林野調查。
41898年,總督府公布《保甲條例》,保甲在警察的指揮監督下維持地方秩序。隨著社會秩序的建立與穩定,總督府也
賦予保甲行政輔助的角色,使保甲制度同時具備警察輔助機關、行政末端組織、鄰保共同體三種功能。
( A ) 5臺 灣總督府在1905年實施臺灣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將人口按姓名、性別、職
業、吸食鴉片與否進行詳細的調查與記載,使總督府確切掌握臺灣的人口狀況。
請問:「人口普查」政策,最可能是總督府基於何項治臺方針而制定? A生物
學原理 B日臺共學 C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D同化主義。

 藤新平提出「生物學原理」的統治原則,主張進行調查後再制定適當政策,以順應現實需要而變動。調查工作包括
5
戶口調查、舊慣調查、土地林野調查等。
( B ) 6關於日本帝國接收及殖民臺灣的過程,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臺灣人反對日本
統治,士紳組成臺灣民主國,阻止日本接管 B臺灣總督府以《法三號》賦予在
臺總督至高的權力 C1920年,總督府將行政區域改為五州二廳 D辮髮、吸食
鴉片、纏足被總督府視為臺灣社會的三大陋習。
B應為《六三法》。
6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35

( D ) 7日治時期的臺灣俗諺有云:「火車走行吱吱叫,四點五分到嘉義,嘉義查某笑咪
咪,娶返家裡作細姨」。從以上諺語,可以反映當時的何種現象? A 以保甲
制度推動現代衛生觀念逐漸展開 B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進一步推動工業
化 C透過教育體制,逐漸出現接觸近代文化的現代知識菁英 D透過精確的火
車時刻表,塑造出時間標準化與守時的習慣。
7諺語中有「四點五分到嘉義」,代表火車按照時刻表行駛,可以說明當時總督府致力於養成臺灣人守時的習慣。

( B ) 8下表是針對1949年海峽兩岸分治後,雙方主張、互動的整理表,請問甲∼丁四
個時期中,何者所列的事件、口號是可以歸類於同一個階段? A甲 B乙
C丙 D丁。

選項 中國對臺灣 臺灣對中國
甲 武力血洗臺灣 《國家統一綱領》

A 「武力血洗
8
乙 三通四流 「三不」政策
臺灣」是軍事 丙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對峙時期,相
對應臺灣應是 丁 《反分裂國家法》 反攻大陸光復國土
「反攻大陸光
復國土」。C《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於2010年簽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於1980年代提出。D《反分
裂國家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5年制定,「反攻大陸光復國土」則是兩岸軍事對峙時期的口號,故選B較適宜。

( A ) 9下表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國數字變化。請問:什麼事件致使雙方數
據發生逆轉,且差距擴大? A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B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兵韓
戰 C蔣中正去世 D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年分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5


中華民國 67 66 54 39 37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 44 49 66 87 89 106
1970年代,中華民國因退出聯合國以及「漢賊不兩立」政策,外交陷入孤立,喪失許多邦交國。反之,許多國家承認中
9
華人民共和國,並與其建交。

( B ) 0小菁訪問一位出生於日治末期的臺灣耆老,並寫出下列內容,請問:哪一選項敘
述是正確的? A 1945年他的家鄉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只好隨家人到山區避
難 B1954年他就讀大學時,臺灣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成為冷戰
時期美國圍堵政策的一員 C1958年他在金門當兵,恰好遭遇八二三砲戰,此後
國共雙方由軍事對峙轉為和平對立 D1993年他在電視上看到臺海兩岸最高領導
人在新加坡舉行首次會談。0A1945年轟炸臺灣的是美國飛機。C八二三砲戰並未結束國共軍事
對峙局勢,而是中共改以「單日打、雙日不打」的政策,至1979年
中共與美建交後,才改採和平統一的策略。D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
的「辜汪會談」,參與者是海基會、海協會會長。
( A ) q在威權統治時期,哪一條法律使得總統得以連選連任,不受連任一次限制?
A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B 《戒嚴令》 C 《懲治叛亂條例》 D 《刑
法》一百條。
qBCD三者都與人民的基本權利有關,與總統、中央民意代表的任期較無關。

( C ) w有一份文件提到:「……維持及促進美國人民與臺灣人之民間廣泛、密切及友好
的商務、文化及其他各種關係,並且維持及促進美國人民與中國大陸人民及其他
西太平洋地區人民間的同種關係……,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
136 歷史(1)學習寶典

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
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請問這份文件制定的背景為何? A中華民國
被迫退出聯合國 B韓戰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 C美國與中華民
國斷交 D中華民國總統提出兩岸關係是「特殊國與國關係」。
w文件中提到維持及促進美國人民與臺灣、中國大陸人民關係,可見是在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
斷交後。A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是1971年。B韓戰爆發是1950年。D1999年李登輝提出

二 多選題
「特殊國與國關係」時,美國並未發表相對應的文件。

( AC )e劉銘傳因中法戰爭入臺後,建請臺灣建省,並為臺灣第一任巡撫。其任內的重要
D
建設或變革,以下哪些敘述正確? A對降服的原住民族設「撫墾局」管理,後
又設「番學堂」加以安撫教化 B成功清查隱田,增加稅收,取消大租,確定土
地所有權單一化 C設立鐵路局,任內完成臺北到基隆段鐵路,也是臺灣第一條
官辦鐵路 D架設電報線,以通報颱風、地震、治安和財經等狀況,也提供私人
商務聯絡用途 E由於北臺灣經濟地位日益重要,故將臺北府設為臺灣首府。
eB取消大租受到阻礙,結果以「減四留六」為稅收方式。E邵友濂任臺灣巡撫時,把臺北府設為臺灣首府。

( AC )r總督府為了方便治理推行國民教育,關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教育政策,下列哪些
DE
敘述正確? A初期教育原 則採差別待遇與隔離政策 B日臺共學後,臺灣人能
與日本人一樣取得平等的就學機會 C中等教育重視實用的技術教育 D僅有少
數臺人能入高等教育就讀,多數臺人只能選擇到日本或海外求學 E1943年,實
施六年制的國民義務教育。
rB實質上臺灣人並未完全取得平等就學的機會。

( AC )t關於兩岸關係的演變,下列哪些敘述正確? A古寧頭戰役、第一次臺海危機、
DE
八二三砲戰都是在軍事衝突時期 B 解嚴後的兩岸關係,兩岸的政治、經貿與
文化往來日趨頻繁 C 我國行政院下設大陸事務委會來處理與中國大陸相關事
務 D蔡英文因不承認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陷入低潮 E習近平不放棄以
武力達成統一,並宣稱「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tB不包含政治。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37

三 混合題或非選擇題
第y∼i題為題組,請在答題表格中作答。
以下是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民報》中有關於日本「某項政策(措施)」的相關報導。

資料一:吾處要行大清潔,因雨延期,到好天之時重行斯事,及清潔之日之早晨,甲長才
通知各戶,我適足疾不能起床,屋裡雖行洗掃,而我所臥之一方地未照施行,意
欲對巡查請恕求免,此乃因病之不得已也,檢視之巡察到舍監視時,我將原委說
明,欲求其恕免,誰知那個巡查半言不聽,且以惡言責罵,宣告罰金二圓也。
資料二:桃園街去月25日施行大清潔,是早天氣清朗,家家戶戶皆依命將家具盡搬出,並
洗掃家屋內外,及至午11時忽然天氣變了,黑雲密布,沛然下雨,街民不得不將
所搬出的家具搬入來,某巡查看著清掃不完全,便告發30多名,翌日召喚至警察
課受司法警部的大說諭又各處以罰金,若能即刻繳納便罷,不然就立刻要拘留。
資料三:因景氣不況的關係,大溪神社建築的寄附金很多不得納付,以登前報。其後街役
場竟藉警察的權力,於街民演戲的時候起了種種刁難。這回又再利用秋季大清潔
日,以某警部補和巡查部長為先導,一行5、6名像要補緝凶犯的樣子,到了人家
就問神社費納完否?因此小老百姓怕被罰金,多向鄰右借來繳納,然無處可借的
不計其數云。因此本季大清潔被告發的件數比往年多得很。
(資料來源:1《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14 號,大正 14 年 5 月 11 日,頁 9。
      2《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105 號,大正 15 年 5 月 16 日,頁 6。
      3《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388 號,昭和 6 年 10 月 31 日,頁 8 ∼ 9。)

y請根據上述三則資料,判斷內容應與日本殖民時期所推行的哪一項政策(措施)有關?
A建立警察制度 B推行舊慣調查 C推廣衛生觀念 D實施人口普查。

u根據資料所述,此項政策的推行,主要是透過「誰」加以督導、檢查?請說明判斷理由。

i閱讀完上述資料,請說明此政策的實施,較可能面臨什麼情況?並從資料引述一段內容以
佐證說法。
138 歷史(1)學習寶典

第16題 A B C D 【請用 2B 鉛筆 作答】

【請用 黑色墨水的筆 作答】


「誰」加以督導、檢查 說明理由
根據資料,可以看出人民的清潔活動,皆由警察監督執行,若有不
□保甲 符規範者,甚至會被警察責罵刁難。
第17題
□警察
□街長
□庄長

【請用 黑色墨水的筆 作答】


面臨的情況 引述內容
我適足疾不能起床,屋裡雖行洗掃,而我所臥之一方地未照
第18題 □法令嚴苛引起人民的不滿 施行,意欲對巡查請恕求免,此乃因病之不得已也,檢視之
巡察到舍監視時,我將原委說明,欲求其恕免,誰知那個巡
□法令嚴苛但民眾積極配合 查半言不聽,且以惡言責罵。
□法令寬鬆而實施成效不彰
□法令寬鬆人民配合度不高

y三則資料皆在描述日本殖民時期防疫、公共衛生工作執行與落實的情況,與C推廣衛生觀念最相關。

u日本殖民臺灣後,透過警察制度強化對地方社會的控制力,許多政策都是透過警察的監督、實施,而落實到地方社會
之中。日本總督府為在臺灣推廣衛生觀念,也採取上述做法,治理於社區清潔運動,並賦予警察監督、取締執行不善
者的權力,積極改善臺灣人的衛生習慣。
完全給分 2-1 能正確回答所有內容。
1-1 部分回答錯誤。
部分給分
1-2 答案說明不完整。
0-1 答案全部錯誤。
不給分
0-2 未作答。

i日本總督府透過地方警察強力的執行,推廣社區清潔等衛生觀念,然而從三則資料敘述,可以看出,警察在執行政策
時,較為嚴苛且無彈性,臺灣人常因無法達到其標準,而被責罰、羞辱或是處以罰金,因此不得不遵守,但是內心卻
充滿著無奈與怨懟,對臺灣人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衝擊。
完全給分 2-1 能正確回答所有內容。
1-1 部分回答錯誤。
部分給分
1-2 答案說明不完整。
0-1 答案全部錯誤。
不給分
0-2 未作答。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39

第o∼a題為題組,請在答題表格中作答。
請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斷交」一詞,近年不時出現在兩岸新聞之中,中國大陸被指大灑錢奪取臺灣的邦交
國,但要細數最令臺灣震撼的斷交,必然要重返40多年前,臺美斷交那一夜。
1978年12月16日凌晨,熟睡中的蔣經國被侍從叫醒,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
(Leonard S. Unger)宣讀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的信,短短7個小時後,美國宣佈
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那一刻,中美臺舊有的
三角關係被打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立初期不獲西方國家承認,美國把駐華大使館撤往臺北,隨後韓
戰、越戰相繼爆發,美國反共情緒高漲,兩國關係毫無改善跡象。但冷戰期間蘇聯與西方
國家關係緊張,而中蘇在1969年爆發珍寶島衝突,促成了中美靠近、謀求關係正常化的契
機。
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上台後,謀求聯華制蘇,下令放
寬對華貿易制裁,但適逢中國文化大革命,建交之路不容易。1971年,中美透過乒乓球外
交,以體育交流打開了封閉多年的大門。
時任臺灣總統的蔣經國,在1978年12月16日的凌晨獲告知華盛頓與北京建交,與中華
民國斷交,並且廢止共同防禦條約。翌日,蔣經國對美國提出抗議,臺灣爆發反美示威浪
潮,支持政府譴責美國。12月27日,卡特指派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赴臺灣說明,遭到示威
群眾攻擊而受傷,臺灣當時的反應,比退出聯合國時更為激動。
(資料來源:林祖偉、李宗憲(2019)。中美建交 40 年:臺灣如何在大國之間找出自己的路。BBC 中文,
取自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6719017)

o請從上述資料內容,分析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最主要的原因為何?
A韓戰、越戰導致美國的反共情緒高漲
B美國欲聯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抵制蘇聯
C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及各種國際組織
D美國不滿蔣經國治理中華民國之方針。

p根據資料內容,哪一個事件促成了美國謀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和諧化?但是美國並未
馬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請推測造成此現象的可能原因為何?

a美 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同時也廢止哪一項條約?針對此事件,臺灣人民有什麼反應?
(可引用內文來說明)
140 歷史(1)學習寶典

第19題 A B C D 【請用 2B 鉛筆 作答】

【請用 黑色墨水的筆 作答】


事件 原因
1969年適逢中國內部文化大革命,使得中美建交之路暫緩。

第20題 □韓戰
□越戰
□珍寶島事件

【請用 黑色墨水的筆 作答】


條約 臺灣人民反應
爆發反美示威浪潮,支持政府譴責美國。

第21題 □臺灣關係法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關係白皮書

oA文中提到韓戰、越戰相繼爆發,美國反共情緒高漲,但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毫無改善跡象。C中華民國於
1971年退出聯合國,美國則是於197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D文中未提到相關敘述。

p1969年中、蘇雙方在邊界爆發珍寶島事件,此後,美國基於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合作以制蘇的理念,開始以「關係
正常化」為目標,進行高層官員的接觸,同時放寬對華的貿易限制,但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時值文化大革命期間,
社會動盪且與各國的貿易幾乎中斷,導致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目標實施不易。
完全給分 2-1 能正確回答所有內容。
1-1 部分回答錯誤。
部分給分
1-2 答案說明不完整。
0-1 答案全部錯誤。
不給分
0-2 未作答。

a冷戰時期,美國為圍堵共產勢力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後,也終止此條
約。臺灣人民因而爆發激烈的反美浪潮,甚至示威抗議,攻擊赴臺說明的美國副國務卿。
完全給分 2-1 能正確回答所有內容。
1-1 部分回答錯誤。
部分給分
1-2 答案說明不完整。
0-1 答案全部錯誤。
不給分
0-2 未作答。
第三章 × 臺澎金馬成為一體 141

筆記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