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前 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哈弗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于 1966 年提出,产品的生


命周期指的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
个过程,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2014 年 9 月,ICH
Q12 发布了(《药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和法规考虑》)的概念稿,2016 年 USP
发布了通则<1220>“分析方法生命周期”的征求意见稿。 分析方法作为整个
药品研发工作中药物分析研发环节的一个输出物,适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
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应当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策略。需要说明的是本
文虽然参考了 USP<1220>“分析方法生命周期” 征求意见稿的部分内容与概
念,但也有一些观点和理念与其有所不同。

USP<1220>征求意见稿概述

USP<1220>“分析方法生命周期”征求意见稿一文中将分析方法的生命周期分为
三个阶段: Stage 1: Procedure Design and Development(Knowledge
Gathering, Risk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control, Analytical Control
Strategy, Knowledge Management,Rreparing for qualification)阶段 1:
方法设计和开发(知识收集、风险评估与控制、分析控制策略,知识管理,准
备确认) Stage 2: Procedure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阶段 2:分析方
法性能确认 Stage 3: Continued Procedure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Routine Monitoring,Changes to an Analytical Procedure)
阶段 3:持续方法性能确认(日常监测,分析方法变更)。 同 QBD 理念一样,
USP<1220>里也采用了很多在其他领域成熟的管理理念,如知识管理、风险评估、
变更管理和持续改进等,在分析方法领域技术与管理的交叉融合本文中得到了
明显的体现。在分析方法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不只是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
需要解决很多管理上的问题,例如应该如何分享研究过程中的知识、如何进行
方法的持续改进以及方法的变更如何控制等。 USP<1220>在借鉴其他领域成熟
的管理理念后,文中的内容一改我们对于分析方法的固有印象(方法不能轻易
更改,实验参数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等),将分析方法的管理趋同于药品生产工
艺,引入了变更控制与持续改进的理念,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与跨越。这是一
个令人欣慰的现象,我们过去对于分析方法的理解一直过于程序化和教条化,
许多先进合理的理念并没有被接受,USP<1220>一扫陈腐前风,开辟了一片全新
的领域。

分析方法的生命周期

由于中英文之间语义上的巨大差异,USP<1220>的三个阶段很难用中文进行准确
的翻译,所以笔者结合自己对分析方法生命周期的理解,建立分析方法生命周
期的各个阶段,虽然表述与 USP<1220>不同,但内在精神二者是一致的。 笔
者认为,分析方法生命周期包括:方法设计与开发、方法转移、日常监测、方
法变更等四个阶段。
方法设计与开发

在方法开发阶段,应当注意收集信息,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技术角度收集
有助于方法开发的相关资料,如物料的物理化学属性、相关仪器信息等;此外
还需要收集相关方的需求,建立的分析方法不只是需要有技术上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还应当能满足相关方的特定需求,如 QC 实验室可能希望分析方法中较少
用到对照品制备系统适用性溶液以减少对照品需求及管理的工作量。在分析方
法开发阶段,需要重视相关方需求管理,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项目成功等于目
标实现加相关方满意,二者缺一不可,分析方法开发也是如此。
在该阶段,应当对分析方法全生命周期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应
对前移至方法开发阶段,尽可能减少后期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这也是 QBD
理念在分析方法中的体现。如为减少方法转移时因 QC 实验室与研发实验室设备
型号的差别导致的转移失败,可以在方法开发阶段对两种仪器的检测结果的重
现性进行研究;为避免日常监测中仪器状态与方法开发阶段不一致导致报告结
果异常,在方法开发阶段可以对方法的耐用性与系统适用性进行充分的研究。
我们需要在方法开发阶段积极主动的进行风险管理,对技术与管理方面可能存
在的风险进行早期评估,进行相应的研究,制定必要的应对措施。 方法开发
阶段,应当确认方法的适用性与合理性,如为新开发的方法,应当按照相关指
导原则进行方法验证;如采用药典方法,应当确认本实验室可以执行该方法。

方法转移

方法转移指的是分析方法由研发实验室传递至 QC 实验室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
分析方法都会经历方法转移的过程,如药典方法的确认,或者用于研究但未定
入质量标准的检测项目的分析方法。执行分析方法转移,一般使用正式的形式,
需要有经过批准的方案与出具相关报告。方法转移过程中,应当进行严谨的风
险评估,方法转移的方式应当与风险相适应,如干燥失重,QC 实验室经常执行
相似的检测,数据风险非常小,不必进行正式的方法转移。
如经过风险评估,认为需要确认 QC 实验室是否能够执行目标分析方法,可以
在经过前期必要的培训后,进行检测结果比对等方式进行方法转移。

日常监测

分析方法的日常监测,需要确认报告的数据适用于预期的目的。在此阶段,应
当持续收集执行分析方法产生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 OOS/OOT、系统适
用性试验失败等情况进行原因调查,系统地持续对分析方法进行评估,为持续
改进与方法变更提供支持性的数据。

方法变更
在药品的生命周期中,因为持续改进的需要或者环境的变化,生产工艺与分析
方法都可能产生变更。方法变更活动因变更等级与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方法
变更的范围在方法研究中允许的范围内,如 HPLC 方法中流速、柱温的变更在耐
用性验证中证明的允许范围内,这种变更已被确认无风险,可直接执行。如变
更的范围超过方法研究中允许的范围,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必要的研究
与确认。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分析方法不能轻易改变的观念,
需要对分析方法变更应当如何执行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同其他的变更一样,需要对分析方法变更进行控制,建议企业或部门为此制
定正式的变更管理的相关文件,对方法变更原因、责任归属、风险评估、执行
程序、审批权限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

分析方法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分析方法在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应当贯彻风险管理、知识管理与持续改进
的理念。

风险管理

同药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风险管理一样,分析方法在其生命周
期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且需要与质量风险管理保持一致。举个例子,
随着中国加入 ICH,ICH 相关指导原则将会逐步在中国实施,这意味着将来审评
规范与监管存在相应的风险。如在药物元素杂质的质量控制中,现有的重金属
检查法并不足以确认药品的质量符合 ICHQ3D 的要求,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建议
对药品的元素杂质的质量是否符合 ICHQ3D 的要求进行研究,以规避将来相应注
册与监管风险。
在分析方法的全生命周期中,需要持续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技术进步
导致的现有分析方法的替换、药品质量研究领域的突破性发现(如之前的基因
毒杂质)、法律法规的修订、指南性文件的变化、相关物料的变化(如检测试
剂改变供应商)等,明确对产品质量、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分析方法的影响,进
行与风险等级相适应的应对。 建议企业制定正式的分析方法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风险范围、风险等级分类、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等做出规定。

知识管理

分析方法相关的知识收集与传播应当整合入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分析方法在
其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能够收集加以整合分析并流
畅的在需要的范围内传播,将极大的有助于分析方法的管理工作。如某分析方
法操作中的特定注意事项,能从研发实验室流畅地传播到 QC 实验室,就可以减
少方法转移失败的几率。
持续改进

同药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与 QBD 理念一样,分析方法在其生命周期中,也需要进


行持续改进,并不一定如同我们固有的观念应该一成不变。技术进步与监管要
求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分析方法的变更。
分析方法持续改进的理念要求企业与监管部门转变观念,以更加灵活、科学
的基于风险管理的态度对待分析方法的变更。随着企业在分析技术上的提高,
有可能在将来分析方法的变更将更加明确企业主导责任制,并逐步取消药典标
准国家标准等强制性标准,因为强制的标准与持续改进理念相悖。

结 束 语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并且是以加速度变化着的世界。这句话也适用于药
物分析相关技术与理论的发展进步,这一客观事实要求我们药品行业以更加灵
活的态度来面对它,企业、监管部门与相关从业人员都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 USP<1220>“分析方法生命周期”征求意见稿 2. 化学药品分析方法开发指导原则
<END>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