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99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研究主持人:陳建忠組長

協同主持人:歐章煜教授

研究員:劉泉枝 謝百鈎 石強

徐瑋廷 吳秉宸

研究助理:古鎮維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99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目次

目次
表次 ................................................................................................................... VII

圖次 .....................................................................................................................IX

摘要 ................................................................................................................. X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 1

第二節 鄰房保護之相關法律規定 ................................................... 1

第三節 手冊適用範圍 ....................................................................... 6

第四節 保護設計專責單位 ............................................................... 6

第五節 地層及水文資料 ................................................................... 7

第六節 設計原則 ............................................................................... 7

第七節 用語解釋 ............................................................................... 7

第二章 鄰房調查 ............................................................................................... 9

第一節 調查範圍 ............................................................................... 9

第二節 調查項目 ............................................................................. 10

第三節 調查方法 ............................................................................. 10

第四節 調查時機 ............................................................................. 10

第五節 調查執行單位 ..................................................................... 10

第三章 建物容許變位 ..................................................................................... 11

I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 17

第一節 設計工作流程 ..................................................................... 17

第二節 鄰房影響之評估 ................................................................. 18

4.2.1 評估要項 .............................................................. 18

4.2.2 評估工具─經驗法則 .......................................... 18

4.2.2.1 擋土壁施工之影響評估 ...................... 18

4.2.2.2 開挖作業之影響評估 .......................... 21

4.2.3 評估工具─數值分析 .......................................... 30

4.2.3.1 彈性基礎梁法 ...................................... 30

4.2.3.2 平面應變分析(2-D 分析) .................... 34

4.2.3.3 三向度分析(3-D 分析) ........................ 41

4.2.4 評估方法 .............................................................. 44

第三節 鄰房保護設計考慮 ............................................................. 46

4.3.1 使用工具 .............................................................. 46

4.3.2 設計方法 .............................................................. 46

4.3.3 建物保護設施 ...................................................... 46

4.3.4 保護措施施作引致之鄰房變位問題.................. 47

4.3.5 抽水控制 .............................................................. 47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 49

II
目次

第一節 擋土支撐結構增強工法 ..................................................... 49

5.1.1 作用機制 ............................................................... 49

5.1.2 適用環境及地層 ................................................... 49

5.1.3 工法特性及成效研析 ........................................... 49

5.1.4 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 ........................................... 51

5.1.5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 52

第二節 地中壁工法 ......................................................................... 53

5.2.1 作用機制 .............................................................. 53

5.2.2 適用環境及地層 .................................................. 53

5.2.3 工法特性及成效研析 .......................................... 54

5.2.4 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 .......................................... 56

5.2.4.1 彈性基礎梁法 ...................................... 58

5.2.4.2 平面應變分析(2-D 分析) .................... 58

5.2.4.3 三向度分析(3-D 分析) ........................ 59

5.2.5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 60

第三節 扶壁工法 ............................................................................. 63

5.3.1 作用機制 ............................................................... 63

5.3.2 適用環境及地層 ................................................... 67

5.3.3 工法特性及成效研析 ........................................... 67

III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5.3.4 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 ........................................... 70

5.3.4.1 一般說明 .............................................. 70

5.3.4.2 彈性基礎梁法 ...................................... 71

5.3.4.3 平面應變分析(2-D 分析) .................... 73

5.3.4.4 三向度分析(3-D 分析) ........................ 74

5.3.5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 75

第四節 土質改良工法 ..................................................................... 75

5.4.1 作用機制 .............................................................. 76

5.4.2 適用環境及地層 ................................................... 77

5.4.3 工法特性及成效研析 ........................................... 77

5.4.4 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 ........................................... 81

5.4.4.1 彈性基礎梁法 ...................................... 81

5.4.4.2 平面應變分析(2-D 分析) .................... 81

5.4.4.3 三向度分析(3-D 分析) ........................ 81

5.4.5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 82

第五節 其他工法 ............................................................................. 83

5.5.1 微型樁工法 .......................................................... 83

5.5.2 托底工法 .............................................................. 85

5.5.3 建物臨時支撐工法 .............................................. 87

IV
目次

5.5.4 建物基礎壓力灌漿工法 ...................................... 88

5.5.5 建物基礎擠壓灌漿工法 ...................................... 89

5.5.6 建物修復、結構補強、扶正、重建.................. 90

第六節 連續壁施工階段鄰房保護 ................................................... 91

第六章 監測系統 ............................................................................................. 93

第一節 監測計畫之擬定 ................................................................. 93

第二節 監測儀器之種類 ................................................................. 94

第三節 監測儀器之佈設原則 ......................................................... 96

第四節 監測頻率 ............................................................................. 97

第五節 監測管理值及監測結果之研判......................................... 98

第六節 應變措施計畫 ................................................................... 10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第一節 結論 ................................................................................... 101

第二節 建議 ................................................................................... 101

附錄一 期中簡報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105

附錄二 期末簡報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109

附錄三 第一次專家學者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113

附錄四 第二次專家學者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115

參考書目 ........................................................................................................... 117

V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VI
目次

表次
表 3-1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之建物容許沉陷量 .................................. 14
表 3-2 角變量與建築物損壞程度 (Bjerrum,1963) ...................................... 14
表 3-3 台北捷運工程鄰近建物保護沉陷控制準則 ...................................... 15
表 3-4 非加強磚造結構之容許撓度比 .......................................................... 15
表 4-1 彈性基礎梁法分析之參數建議數值 .................................................. 33
表 4-2 平面應變分析法之元素及所需參數 .................................................. 39
表 4-3 三向度數值分析之元素及所需參數 .................................................. 43
表 4-4 各種鄰房種類之影響評估方法建議 .................................................. 45
表 6-1 基地外主要監測項目及監測儀器 ...................................................... 94
表 6-2 沉陷點及建物傾斜計監測頻率 .......................................................... 97
表 6-3 裂縫寬度與非加強磚造結構物損害狀況之關係 .............................. 99
表 6-4 鄰房及管線可能之施工災害及相關監測結果與現況勘查重點 ...... 99
表 6-5 鄰房及管線之可能狀況及常見應變措施 ........................................ 100

VII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VIII
圖次

圖次
圖 3-1 建築物沉陷與相關參數之定義 .......................................................... 11
圖 3-2 非加強承載牆之破壞模式 .................................................................. 12
圖 3-3 具獨立基礎之構架的不均勻沉陷 ...................................................... 12
圖 3-4 建物側向應變、角變量與損壞程度關係 .......................................... 15
圖 3-5 土壤與建物勁度相關性、建物角變量與地面沉陷槽斜率改變量
比值、以及建物結構開裂應變之關係圖......................................... 16
圖 4-1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工作流程圖 .............................................. 17
圖 4.2(a) 挖掘導溝引致地表變位 .................................................................... 20
圖 4-2(b) 連續壁施工引致之沈陷包絡線比較圖 ........................................... 20
圖 4-3 擋土壁最大變形量與支撐系統勁度及抗底面隆起安全係數之
關係 ..................................................................................................... 21
圖 4-4 擋土壁最大側向變形量與開挖深度之關係 ...................................... 22
圖 4-5 平面應變比和基地幾何尺寸之關係 .................................................. 23
圖 4-6 不同土層中開挖引致地表沉陷曲線之預估(a)砂土層(b)硬至非
常堅硬粘土層(c)軟弱至中等粘土層 ................................................ 24
圖 4-7 地表沈陷曲線分佈(a)三角槽型(b)凹槽型 ......................................... 25
圖 4-8 擋土壁變形之深槽面積與懸臂面積之定義 ...................................... 26
圖 4-9 地表沈陷型態與壁體位移形狀之關係 .............................................. 27
圖 4-10 監測所得 δ vm H e 和 δ hm H e 關係和預測曲線 ...................................... 27
圖 4-11 地表下之地層沈陷量折減值............................................................. 29
圖 4-12 單側彈性基礎梁法(a)連續梁之一側放置彈簧(b)土壓力分佈 ...... 31
圖 4-13 平面應變數值分析網格劃分示意 .................................................... 37
圖 4-14 以 USC 模式預測之連續壁側向位移和地表沈陷與監測結果比
較 ......................................................................................................... 41
圖 4-15 梁元素模擬樓板支撐平面示意圖(a)樓板之分割(b)梁元素取代
樓板 ..................................................................................................... 42

IX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圖 4-16 三向度數值分析之三向度網格示意 ................................................ 42


圖 5-1 台北市區深開挖工程內撐擋土工法連續壁厚度與變形量之關
係 ......................................................................................................... 50
圖 5-2 支撐勁度對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之影響 .......................................... 50
圖 5-3 連續壁厚度對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之影響 ...................................... 51
圖 5-4 連續壁槽溝開挖及周圍土壤潛變產生之地盤沈陷 .......................... 52
圖 5-5 地中壁構造示意圖(a)平面圖(b)A-A 剖面圖..................................... 53
圖 5-6 連續壁位移平面示意圖 ...................................................................... 54
圖 5-7 開挖案例不同連續壁位置之側向位移比較 ...................................... 56
圖 5-8 彈性基礎梁或平面應變分析之地中壁模擬(a)分析之壁體位移
與實際位移比較(b)地中壁等效勁度模擬 ........................................ 57
圖 5-9 以梁模式或桿件模式模擬地中壁 ...................................................... 58
圖 5-10 以桿件元素模擬地中壁之方式 ........................................................ 60
圖 5-11 地中壁與連續壁分開施作產生淤泥示意圖(a)地中壁槽溝挖掘
(b)地中壁與連續壁間之淤泥 ............................................................ 61
圖 5-12 T型單元接頭(a)接頭方式(b)槽溝挖掘易崩坍處........................... 62
圖 5-13 連續壁側端版接頭 ............................................................................ 62
圖 5-14 扶壁構造示意圖(a)扶壁位置圖(b)內扶壁配置剖面圖(c) 內扶
壁與地中壁結合運用示意圖 ............................................................. 64
圖 5-15 扶壁式擋土牆..................................................................................... 66
圖 5-16 扶壁式連續壁之力學機制示意圖(扶壁貫入承載地層) ............ 66
圖 5-17 扶壁深度較淺時之力學機制簡化示意圖 ........................................ 67
圖 5-18 扶壁長度對連續壁最大側向位移的影響 ........................................ 68
圖 5-19 開挖案例設置和無設置扶壁之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與經驗值
比較 ..................................................................................................... 69
圖 5-20 開挖案例設置扶壁和不設置扶壁之成效比較 ................................ 70
圖 5-21 彈性基礎梁或平面應變分析設置扶壁之壁體位移與實際位移
比較 ..................................................................................................... 71
X
圖次

圖 5-22 以桿件元素模擬扶壁之方式 ............................................................ 73


圖 5-23 扶壁表面與土壤間之摩擦力與位移之關係 .................................... 74
圖 5-24 開挖區內地盤改良例 ........................................................................ 76
圖 5-25 軸向加壓試驗時柱狀改良體之破壞模式 ........................................ 79
圖 5-26 側向加壓試驗時柱狀改良體之破壞模式 ........................................ 79
圖 5-27 數值分析及真三軸試驗結果及等值公式之複合土體強度比較 .... 80
圖 5-28 微型樁之擋土機制及配置示意圖 .................................................... 84
圖 5-29 基礎托底工法示意圖 ........................................................................ 86
圖 5-30 建物臨時支撐工法示意圖 ................................................................ 87
圖 5-31 既有建築物下方地盤改良的托基工法 ............................................ 88
圖 5-32 建物基礎下方擠壓灌漿形成基礎托底或扶正建物 ........................ 90
圖 6-1 建物沉陷觀測點及傾斜計配置原則示意圖 ...................................... 96

XI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XII
摘要

摘要
關鍵詞:鄰房保護、地中壁、扶壁、土質改良、監測系統

一、研究緣起

建築物基礎及地下捷運系統的開挖施工常造成鄰產受損,形成嚴重的
營建公害問題,不但影響工程進度,同時也付出相當多的社會成本,因此
關於深開挖鄰產保護之研究,實為都市防災之重要課題。深開挖工程鄰產
保護之設計及分析方法大多採用一維彈性樑方析及數值分析,配合經驗上
統計之數值運用,由於深開挖工程對鄰產之影響因素相當複雜,變異性極
大,分析時並不易掌握其行為,加以分析模式及評估模式缺乏實際的驗證
及深入的檢討,依此設計出來的鄰產保護措施有時常發覺效果有限,甚至
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之情形。因此現行常用鄰產保護工法亟需檢討及驗證。

有鑑於此,建築研究所曾分別於 93 及 94 年針對台北捷運深開挖案例
進行探討,蒐集台北捷運深開挖工程之設計、施工、地質條件、鄰產保護
工法及現地監測資料,探討深開挖對鄰產的影響、鄰產保護工法之設計和
分析、鄰產保護工法之作用機制,以及鄰產保護的成效,整理歸納出捷運
工程中深開挖工程鄰產保護工法及相關評估與設計方法,及成效評估,提
供國內工程界參考使用。然前開研究報告係以捷運工程案例為本之分析研
究報告,對於一般工程界之使用時仍有不便之處。故本研究計畫旨在既有
研究成果及資料上,進一步配合社會民間建築物基礎開挖鄰房保護實例,
完成可供工程界使用之設計手冊,以提升深開挖鄰房保護工程之設計施工
成效,降低有關災害之發生。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計畫除了學理上建立可靠之分析方式外,尚需實務上鄰房保護
方式及監測數據上之配合。因此研究進行中,不僅需有本身分析之能力,

XIII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同時也需要蒐集相關之資料資訊加以分析比較,始能完整。本研究方法及
進行步驟如下:

1. 國內文獻資料蒐集—就國內公私營機構(包含工程顧問公司、台北捷運
工程局、技師公會等)
、期刊文獻、以及建築研究所相關研究報告,作為
研究之素材。

2. 國外文獻資料蒐集—收集國外期刊文獻相關研究資料。

3. 分項研究—就本計畫相關內容,依據所蒐集資料分項逐一研究。

4. 綜合成果—就分項研究成果經定期統合討論,形成共識後,作為報告內
容之主幹。

5. 報告編排—形成共識之分項研究成果,彙集撰寫成報告草案,再經由多
次綜合討論方式,逐一修正內容,完成草案。

6. 學者專家諮詢—邀請專家學者研討報告草案,檢討其適當性。

三、重要發現

綜合本計畫之研究內容及具體成果,本研究有下列重要發現:

1. 瞭解深開挖工程影響鄰房之原因—經由文獻記載之深開挖工程案例,了
解各階段施工(主要區分為擋土措施施工階段及地下室開挖構築階段)
所可能產生之鄰房影響與危害,而為保護鄰房建物所進行之保護工程,
亦可能於施工時造成鄰房危害。另外,常伴隨深開挖工程之抽降水工程
亦是一影響原因。

2. 確立建物安全評估參數—建物受施工影響之特徵很多,例如,沉陷、隆
起、傾斜、龜裂、滑移、上拱變形、下垂變形等;在評估建物安全上,
以沉陷及傾斜角變量(差異沉陷量)作為重要指標參數。

3. 建構建物影響評估流程及評估方法—將鄰房種類、結構現況、工區環境

XIV
摘要

條件、鄰房與工區空間關係、現有分析工具與方法、鄰房保護工程及監
測系統等,以建物沉陷及角變量,建立起正確評估流程,並納入容許值
作為鄰房安全評估基準,以作為建物保護與否之判斷依據。對於各種不
同狀況所採行之評估方法,本研究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期能合理掌握
建物所受之影響。

4. 彙編鄰房保護工程—就國內習用之各種不同鄰房保護工程,依其作用機
制、適用環境及地層、工法特性與成效、分析模式與設計方法、施工方
法及注意事項等,規則性地分類編制成研究成果,提供工程人員進行建
物保護設計時之參考。目前所整編之保護工程包括擋土支撐結構增強工
法、地中壁工法、扶壁工法、土質改良工法、以及其他保護工法(微型
樁、托底、建物臨時支撐、建物基礎壓力灌漿、建物基礎擠壓灌漿、建
物修復、結構補強、扶正、重建)
。相關之建物監測系統亦羅列在內,希
冀提供業界整體應用時之參考。

5. 建立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四、主要建議事項

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都會區深開挖引致之鄰房變位與保護進行研究,
所完成之研究成果係建構於現有鄰房保護相關法律規定、建築物結構型
式、評估分析工具及方法、以及建物保護工法之上。然而在未來的歲月中,
法令規章將可能變動、建物型式亦可能多樣化、評估工具及保護工法更會
因學術界及產業界之研發而推陳出新,故本手冊僅能視為現階段之綜整成
果;爾後如有更新之相關規定、工法或理論基礎研究成果等,建議主管機
關應追蹤檢討更新,俾使鄰房保護工作得以更臻完善。

XV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ABSTRACT
Keywords: Building protection, Cross wall, Buttress, Soil improvement,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foundation and subway system frequently damage


the adjacent building, causing serious construction hazard, delaying construction
schedule and inducing too much social cost. Therefore, study of building
protection due to deep excavation is essential in urban hazard protection issues.
In the past design and analysis usually adopt a one-dimensional beam model, in
conjunction with empirical formula. However, the factors where excavation
induces adjacent buildings are complex and one dimensional beam model is
often unable to take all the factors into account, design of buil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beam model is found to have little
effects in building protection. The commonly used buil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need to be further verified.

For this reason, the ABRI have investigated the buil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adopted in the Taipei MRT construction in 2004 and 2005,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subsoil condition, buil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monitoring results were compiled and studied.
Effectiveness of each protection measures is examined and concluded.
Nevertheless,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 on the case study, which is inconvenient
to be adopted by practicing enginee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hus to
complete a design manual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cases
exist in the private section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is study, we need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alysis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as well as actual buil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their
monitoring results. The procedure of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

(1)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literatures from the public and private


construction related sectors, research reports,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2)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literatures from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3) Item study—proceed with the study item by item, following the contents of

XVI
摘要

this project.
(4) Summarize the study results
(5) Typesetting
(6) Expert review

This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indings:


(1) Understand the reason why excavation affects adjacent
buildings—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i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s and
failure mechanism, we have found that excavation at various stages may
damage adjacent buildings, even protection techniques itself may also
damage structures. Besides, dewatering along with excavation may also
damage the structures.
(2)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used for building safety evaluation—when
buildings are subject to damage due to excavation, they usually exhibit
many types of damage such as settlement, heave, tilt, crack and so on. In
this study, we use settlement and angular as the parameter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buildings.
(3) Establish evaluation procedure and method—a rational evaluation
procedure is establish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ypes of buildings,
condition of buildings, condition of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distance
between excavations and buildings, types of buil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monitoring system, building settlement and angular distortion.
(4) Compile the existing building protection measures—we study the
buildings protection measures currently used in Taiwan and evaluate their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d monitoring data.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of retaining-strut system, cross wall, buttress wall, ground
improvement and other measures (micro piles, underpinning, jet grouting
beneath foundation, compaction grouting, etc.) are adopted in this manual.
(5) Establish the building protection manual

This study mainly establishes a building protection manual for excavation.


The results are on the basis of present specifications and codes, types of
buildings and evaluation tools, and currently buil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future, the specifications, codes, evaluation tools may be changed with time
because the new research results may come out. It i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the
manual should be examined and updated aft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X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建築物深開挖工程施工所引致之擋土結構側向位移及周遭地層下陷,
可能影響鄰近構造物的結構安全,其影響程度因鄰近構造物的尺寸、強度、
基礎型式、基礎深度、距離開挖區遠近等因素而有所差異。鄰房保護之目
的即在維護開挖區四周結構物之安全及使用功能。

第二節 鄰房保護之相關法律規定

目前國內對於鄰房保護之相關法令規定(包括設計及施工)
,不論是中
央法規或地方法規均有所規定,至少包括:

1. 「建築法」,民國 98 年 5 月 27 日,第六十九條

建築物在施工中,鄰接其他建築物施行挖土工程時,對該鄰接建築物應視需要
作防護其傾斜或倒壞之措施。挖土深度在一公尺半以上者,其防護措施之設計
圖樣及說明書,應於申請建造執照或雜項執照時一併送審。

2. 「環境影響評估法」,民國 92 年 1 月 8 日,第六條

開發行為依前條規定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者,開發單位於規劃時,應依環境影
響評估作業準則,實施第一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並作成環境影響說明書。
前項環境影響說明書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開發單位之名稱及其營業所或事務所。
二、負責人之姓名、住、居所及身分證統一編號。
三、環境影響說明書綜合評估者及影響項目撰寫者之簽名。
四、開發行為之名稱及開發場所。
五、開發行為之目的及其內容。
六、開發行為可能影響範圍之各種相關計畫及環境現況。
七、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起之環境影響。
八、環境保護對策、替代方案。
九、執行環境保護工作所需經費。
十、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不良影響對策摘要表。

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3. 「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
,民國 99 年 2 月 26 日,第二十
四條

開發單位對於開發行為因基礎開挖與處理、抽沙、填土、高填方或地下深開挖
包含隧道、涵管以及營運期間可能造成之各種地面沈陷或地下水位變化等現
象,應予預測研判其可能影響,並提出因應對策。

4.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民國 90 年 10 月 1 日,第八章基礎開

8.1 通則
基礎開挖之設計,為確保開挖時基地內及其鄰近範圍之安全,須依照第三章之
各項規定進行基地調查,其中應特別調查下列各項重點,以為設計防護措施之
依據:
鄰近構造物之狀況及其基礎型式。
鄰近地下構造物及其設施之位置及構造型式。
基地底下是否含有地下障礙物。

8.3 地下水位控制
基礎開挖深度在地下水位以下時,應設置水位控制設施,以確保開挖作業之安
全。水位控制方法須依據地層之地下水位、透水性、水量、及是否含有受壓水
層等進行規劃,必要時應實施現場抽水試驗,以決定該地層之適用方法。降水
設計必須考慮對周圍環境之影響,並適度防止土壤流失及地層變形,避免因水
位下降而造成鄰地塌陷或鄰房損害,必要時應採取截水、補注地下水或鄰房保
護等輔助措施防護之。

8.9.2 擋土壁之變形及控制
由擋土壁及支撐設施所構成之擋土結構系統,須具有適當之勁度,並應事先評
估開挖後所導致擋土結構體之變位及其對鄰近構造物之影響。必要時應輔以完
善的輔助措施,以避免擋土壁外側地表產生有害之沉陷。

8.10 開挖安全監測
8.10.1 目的
基地開挖宜利用適當之儀器,量測開挖前後擋土結構系統、地層及鄰近結構物
等之變化,以維護開挖工程及鄰近結構物之安全。監測資料可作為補強措施、
緊急災害處理及責任鑑定之依據。

2
第一章 緒論

5.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
,民國 99 年 8 月 23 日,第一五四

(擋土設備)凡進行挖土、鑽井及沉箱等工程時,應依左列規定採取必要安全
措施:
一、應設法防止損壞地下埋設物如瓦斯管、電纜,自來水管及下水道管渠等。
二、應依據地層分布及地下水位等資料所計算繪製之施工圖施工。
三、靠近鄰房挖土,深度超過其基礎時,應依本規則建築構造編中有關規定辦
理。
四、挖土深度在一‧五公尺以上者,除地質良好,不致發生崩塌或其周圍狀況
無安全之慮者外,應有適當之擋土設備,並符合本規則建築構造編中有關
規定設置。
五、施工中應隨時檢查擋土設備,觀察周圍地盤之變化及時予以補強,並採取
適當之排水方法,以保持穩定狀態。
六、拔取板樁時,應採取適當之措施以防止周圍地盤之沉陷。

6. 「大眾捷運法」,民國 93 年 5 月 12 日
第 45 條:為興建或維護大眾捷運系統設施及行車安全,主管機關於規劃路線
經行政院核定後,應會同當地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於大眾
捷運系統兩側勘定範圍,公告禁建或限建範圍,不受相關土地使用
管制法令規定之限制。
已公告實施之禁建、限建範圍,因禁建、限建之內容變更或原因消
滅時,主管機關應依規定程序辦理變更或公告廢止。
第 45-2 條:限建範圍公告後,於限建範圍內為建築物之建造、工程設施之構
築、廣告物之設置、障礙物之堆置、土地開挖行為或其他有妨礙大
眾捷運系統設施或行車安全之虞之工程行為,申請建築執照或許可
時,應檢附該管主管機關及主管機關規定之文件,由該管主管機關
會同主管機關審核;該管主管機關於核准或許可時並得為附款。
經主管機關審核認前項行為有妨礙大眾捷運系統設施或行車安全
之虞者,得通知該管主管機關要求申請人變更工程設計、施工方式
或為其他適當之處理。
第一項之行為,於施工中有致大眾捷運系統之設施或行車產生危險
之虞者,主管機關得通知承造人、起造人或監造人停工。必要時,
得商請轄區內之警察或建管單位協助,並通知該管主管機關令其限
期改善、修改或拆除。
前項行為損害大眾捷運系統之設施或行車安全者,承造人、起造人
及監造人應負連帶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責任。

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7. 「大眾捷運系統兩側禁建限建辦法」
,民國 92 年 12 月 30 日
第 7 條:大眾捷運系統兩側限建範圍為大眾捷運系統兩側禁建範圍為附件二所
劃定之範圍。下列行為之主管機關核准申請人於限建範圍內辦理下列
行為前,應先會商捷運主管機關:
一、建築物之建造。
二、廣告物之設置。
三、地基調查鑽孔。
四、雜物之堆置。
五、抽降地下水。
六、管線、人孔及其他工程設施之開挖。
七、地下構造物之拆除。
八、地下鑽掘式管、涵之設置。
九、河川區域之工程行為。
前項各款行為之審核與管理之範圍,依大眾捷運系統兩側禁建範圍為
附件三之規定辦理。
公共工程主辦機關進行第二項各款行為前,應先與捷運主管機關協調
後為之。
第 8 條:於限建範圍內進行前條第二項所列各款之行為所產生之捷運設施變形
累積總量,不得超過大眾捷運系統兩側禁建範圍為附件四規定之容許
變形值。
附件二:大眾捷運系統兩側限建範圍
大眾捷運系統兩側依下列各款劃定之範圍,除為附件一所定之禁建範
圍外,其上空、平面或地下區域,均屬限建範圍:
一、特殊軟弱地段:水平淨距離一百公尺以內之範圍,但不得超過該
軟弱粘土地層之最大厚度。
二、特殊堅硬地段:水平淨距離三十公尺以內之範圍。
三、過河段:水平淨距離五百公尺以內之範圍。
四、其他地段:水平淨距離五十公尺以內之範圍。
前項各款之範圍,除機廠及地面段之捷運設施自圍籬或側牆外緣起算
外,其他捷運設施自其結構體外緣起算。
附件三: 限建範圍內建築物、廣告物及工程行為之審核與管理範圍
項 建築物、廣告物及 審核與管理範圍
次 工程行為項目
一 建築物之建造 位於限建範圍內應申請建造執照、拆除執照及
雜項執照之建築物。
二 廣告物之設置 位於地面段及高架段捷運設施外緣水平向外十
八公尺以內之廣告物設置。
三 地基調查鑽孔 位於地下捷運設施外緣水平向外六公尺以內之

4
第一章 緒論

鑽探孔。
四 雜物之堆置 位於地下捷運設施外緣水平向外十八公尺以
內,高度超過二‧五公尺或水平投影面積超過
二十五平方公尺之任何物品堆置。
五 抽降地下水 位於限建範圍內之抽降地下水。
六 管線、人孔及其他 位於限建範圍內超過三公尺深度以上之管線、
工程設施之開挖 人孔及其他形式開挖。
七 地下構造物之拆 位於限建範圍內深度超過三公尺之地下構造物
除 拆除。
八 地下鑽掘式管、涵 位於地下捷運設施上方,或其外緣上四十五度
之設置 角之影響線內有捷運設施時之地下管、涵鑽掘。
九 河川區域之工程 位於過河段限建範圍內之建造或拆除構造物、
行為 掘鑿、埋填或爆炸岩石等工程行為。
註一:捷運主管機關得依捷運系統所採用之系統種類、規劃設計需求
增修本表之審核與管理範圍。
註二:捷運主管機關依本表之規定審核,其行為有妨礙大眾捷運系統
設施或行車安全之虞者,得請各該管主管機關要求申請人變更
工程設計、施工方式或採取其他必要之措施。
附件四: 捷運設施容許變形值
捷運設施容許變形值如下:
一、地下段明挖覆蓋結構部分:
(一) 不得造成地下車站、出土段、明挖覆蓋隧道承載軌道結構之
傾斜量超過千分之一。
(二) 不得造成通風井、出入口、出土段、地下車站、變電站結構
之總沈陷量超過二‧五公分。
二、地下段潛盾隧道結構部分:
(一) 不得造成任何方向隧道環狀扭曲變形侵入各捷運系統為維護
設施及行車安全所需之空間。
(二) 不得造成隧道任何方向徑向變形超過二公分。
三、高架段結構部分:
(一) 不得造成高架橋之相鄰二橋墩基礎間之差異沈陷量與跨距比
超過千分之一。
(二) 不得造成橋墩之傾斜量超過七百五十分之一。
(三) 不得造成橋墩柱底之水平位移超過一‧五公分。
四、地面段結構部分:
(一) 不得造成機廠及車站結構之傾斜量超過七百五十分之一。
(二) 不得造成機廠及車站結構之總沈陷量超過二‧五公分。
五、過河段結構部分:
(一) 隧道上方應有至少一倍隧道外徑厚之覆土,且隧道結構及軌
道變形應符合第二款及第四款之規定。
(二) 於受土壤位移及河川最大流速作用下,高架橋墩結構及軌道

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變形應符合第三款及第四款之規定。
六、山岳隧道結構部分:水平及垂直方向之內空變位與隧道淨空最
小直徑之比例,不得大於千分之三。
七、軌道位移部分:
(一) 不得造成軌道水平方向之位移超過該系統軌道各組件之水平
總容許位移量。
(二) 不得造成軌道垂直方向之位移超過該系統軌道各組件之垂直
總容許位移量。

第三節 手冊適用範圍

建築物深開挖工程所包括之施工項目繁多,其中會影響鄰房之主要施
工有擋土壁施工、土方開挖、抽降地下水、支撐系統施作與拆除、保護工
程施工等,此外尚有其他要因,包括泥水掘削、鋼板或主樁打釘、地盤改
良、地下障礙物拆除、樁空打回填、隆起、砂湧、壓密下沉、管湧土砂掏
空、擋土牆變形、地盤回脹、偏土壓、地下結構周邊回填、擋土牆拔除等。
另外,基地位處坡地或緊鄰河川湖泊等,開挖區四周明顯存在側壓力不平
衡現象(即偏壓狀態)
,亦會影響鄰房沉陷狀況,惟本手冊未將此列入探討。

本手冊僅供建築基礎工程設計者之參考。其內容主要針對平坦地區之
深開挖工程擋土壁變位引致鄰房變位之安全評估及可能保護方式,於規劃
設計階段予與妥適考量,並列入設計圖說。擋土壁變位以外之前述其他施
工影響,因研究文獻闕如,未列入本手冊。至於施工異常(例如連續壁槽
溝崩塌、擋土壁斷樁、擋土壁漏水漏砂、土方超挖、任意抽降地下水等)
或開挖穩定性不足(例如支撐系統破壞、開挖面隆起破壞、管湧等)所產
生之鄰房危害,亦未列入本手冊範疇。另外,施工中之安全掌控及緊急補
強或災害處理等,則不在本手冊探討範圍。

第四節 保護設計專責單位

依據前述法規,鄰房保護乃建築工程深開挖設計施工之要項,其保護
設計圖說(含技師簽證)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時一併送審,故此一工作屬

6
第一章 緒論

建築工程設計單位職責。至於實際施工時如有變更施工方法時,仍應視同
變更原核定之設計圖說,須事先向該管主管建築機關報備,以資適法。

第五節 地層及水文資料

深開挖工程之成敗與地層及水文狀況息息相關。一般而言,越堅實緊
密之地層,其開挖施工對鄰房之影響越低,所需求之保護工程亦越少。建
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第三章地基調查中,對於此一調查之要求、方法、
報告內容等有明確規定。

位於捷運設施周邊之新建工程,
「大眾捷運系統兩側禁建限建辦法」明
確標示需依地層狀況及捷運設施與工區距離,決定是否須提送捷運設施影
響評估報告。

第六節 設計原則

深開挖施工對周遭鄰房有或多或少之影響,故鄰房保護設計乃兼顧法
規要求、安全性、經濟性、工期限制及施工可行性之產品。一般而言,鄰
房保護工程施工以不影響鄰房使用為優先考量,故多以抑制開挖施工影響
為首要考量,例如加大擋土壁勁度或增加支撐等降低擋土壁變位等方式;
至於採取直接保護鄰房而進入鄰產範圍內施作保護工程之狀況,因須先取
得鄰產所有人及使用人同意,且有可能須短期遷置鄰產使用人之情形,故
一般多不將此類工法列入優先選項。

第七節 用語解釋

本手冊中,除工程慣用語(如擋土壁、支撐、地盤改良、微型樁、托
底、建物扶正、建物修復及補強、建物重建等)外,對於尚未形成明確共
識之部份用語,定義如下:

1. 地中壁:指採用連續壁施工方式所構築之無筋或有筋混凝土構造
物,其水平向之兩端均接於擋土連續壁。對於非採用連續壁施工方

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式(如地盤改良方式)所為者,本手冊未將之歸屬於地中壁,仍歸
之於地盤改良。

2. 扶壁:指採用連續壁施工方式所構築之無筋或有筋混凝土構造物,
其水平向之兩端中,僅一端接於擋土連續壁。對於非採用連續壁施
工方式(如地盤改良方式)所為者,本手冊未將之歸屬於扶壁,仍
歸之於地盤改良。

8
第二章 鄰房調查

第二章 鄰房調查
鄰房構造物之現況是否維護良好或僅為堪用程度,均影響保護設計成
果。一般而言,建物於構築使用中,或因基礎地質鬆軟、或受建築品質不
佳,或受地震影響,或超過使用齡期,或受鄰地施工影響,或因使用人不
當使用影響等,多少已降低其原有強度與承受外來影響之能力。在深開挖
工程設計之先,應就其現況詳加調查,以作為鄰房保護設計之依據。至於
日後施工中產生損鄰糾紛時,是否就此一調查成果提供仲裁,則非本手冊
之主要考量。

第一節 調查範圍

一般而言,鄰近建築物調查區域之大小端視施工影響範圍而定。而施
工影響又與開挖規模及地層狀況息息相關,各工址之調查區域範圍須由設
計單位依其建案狀況而定。目前台北捷運工程對於擋土壁外圍 1.5 倍開挖深
度之水平距離所涵蓋或觸及之構造物均視為鄰近結構物。
(台北市政府捷運
工程局,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工程土木設計手冊,中文版第十一版,中華
民國 91 年 9 月)
。實務上各工址之調查區域範圍須由設計單位依其建案狀
況而定,亦可參考本手冊第四章 4.2.2.2 節,公式(4-6)至公式(4-8)所定義之
主要影響區(PIZ)。

由於本手冊不涉及「建物鑑定」及「損鄰爭議事件處理」
,故此節所述
之調查區域範圍與「鄰房現況鑑定範圍」不同。有關鄰房現況鑑定範圍,
各縣市政府法規中,於施工損鄰爭議事件處理或有所規定,例如,臺中市
政府工務局規定鄰房現況調查鑑定至少以基礎開挖深度一倍以上距離內所
有鄰房之各層為範圍;高雄市建築工程施工損壞鄰房事件處理程序則以開
挖深度二倍範圍以外者,不列入其處理範圍;臺北縣建築物施工損壞鄰房
事件處理程序規定,損壞責任如無法認定係因施工損壞,或鄰房房屋邊緣
線與工程開挖境界線間之水平距離大於開挖深度四倍以上者,應由異議人
自覓鑑定單位鑑定等等。

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於調查區域內所須調查之鄰近結構物,除鄰房外,亦須包含捷運設施、
人行路橋,地下管線及地下構造物(如人行地下道、箱涵溝渠等)等。此
一調查成果須明確標示構造物與開挖工區之尺寸關係,以供後續設計之用。

第二節 調查項目

1. 鄰近構造物之狀況及其基礎型式。
2. 鄰近地下構造物(含公共管線)及其設施之位置及構造型式。
3. 建物沉陷或傾斜程度。
4. 建物受損記錄(如海砂屋、地震損壞)及維修記錄。
5. 其他鄰近開挖影響及仲裁糾紛記錄。
6. 鄰房地質資料收集。

第三節 調查方法

建物調查方法並無具體方式,一般而言,各類建築構造物因有其主管
機關管轄,多以調閱書面資料為之,尤其對於現地查看丈量有其困難之地
下構造物。

有關建物現況調查,目前辦理建物鑑定之公會(如建築師公會、結構
技師公會、土木技師公會、大地技師公會等)均有相關資料及具體做法可
供參考。

第四節 調查時機

建物調查工作應於建物保護設計前完成,以提供設計之用。

第五節 調查執行單位

建物保護設計應由設計者負責完成,故其工作執行所需之相關建物調
查資料主要乃供設計所用,於執行上或由設計單位自行辦理,或委外辦理
均可。

10
第三章 建物容許變位

第三章 建物容許變位
建築物基礎沉陷乃因基礎以下地層受鄰近開挖工程、建築物載重、地
下水位變化、地下空穴或環境變化等影響所致。基礎沉陷所產生之建物變
位中,沉陷量、傾角及角變量為目前最常被採用為建築物安全評估之參數。
由於工區鄰近建築物之現況沉陷量常不易得知,而其現況傾角(傾斜)則
可借助測量之方式獲得,故對於鄰近建築物之評估中,常取傾斜程度為安
全與否之判斷依據。圖 3-1 為上述相關變形參數之定義。

圖 3-1 建築物沉陷與相關參數之定義
(資料來源: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1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圖 3-1 中,傾角之值包含剛體轉動量ω及角變量η兩部份,其中,剛體
轉動量ω不會造成建築物構件(樑、柱、牆、版等)之扭曲變形,因此亦
不致產生構件之龜裂,惟仍可能造成建築物某些機能上之障礙或外觀視覺
上之不安;至於不含剛體轉動量之角變量及撓度比則為建築物產生扭曲變
形之主要參數。

非加強承載牆(如磚造結構)的破壞模式(參考圖 3-2)與鋼筋混凝土
構架或加強磚造結構的破壞模式(參考圖 3-3)不同,因此,非加強承載牆
通常以最大撓度比來控制其容許沉陷量;鋼筋混凝土構架或加強磚造結構
則常以角變量(差異沉陷量)來控制。

(a) 下垂 (b)上拱
圖 3-2 非加強承載牆之破壞模式
(資料來源:歐章煜,2002)

圖 3-3 具獨立基礎之構架的不均勻沉陷
(資料來源:歐章煜,2002)

由於不同基礎型式之建物,其受周邊工程施工影響及可承受變位之程
度各有不同,故於訂定建物容許變位時,需將之列入考量。例如樁基礎建
物受周邊工程施工影響一般均較筏基為小,但筏基得以容許之沉陷量一般

12
第三章 建物容許變位

均較樁基為大。另外,古蹟建築物之保護標準則往往較一般建築物為嚴格。
設計者於訂定建築物容許變位時,除需考慮基礎型式外,尚需考慮其他因
素,如屋齡、建築物使用現狀(是否已有損壞發生)
、建築物載重及分佈情
形、建築物結構勁度、地層狀況、地下水位變化、地下空穴、環境變化等。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第 4.4.8 條規定「建築物之容許沉陷應視


地層狀況、基礎型式、載重大小、構造種類、使用條件及環境因素而定,
基礎沉陷所導致之角變量及總沉陷量,應不得使建築物發生有害之裂縫,
或影響其使用功能。」其所規範之一般原則如表 3-1 及表 3-2,對於特定之
構造物則需視其狀況而定。

就表 3-2 而言,如欲控制建築物不產生「非結構性破壞」,則需控制兩
柱間角變量小於 1/300;換言之,如柱間距為 6 公尺(即歐美地區一般性建
,則其柱間差異沉陷量需控制於 2 公分以內。由於差異沉陷
築物之柱間距)
量在實務上不容易量測;根據經驗,砂土層上建築物之差異沉陷量約等於
總沉陷量之 3/4 倍(這個倍數亦涵蓋所需要的安全係數)則

總沉陷量 ≈ 4/3 倍(差異沉陷量) ≈ 4/3*2 ≈ 2.5 公分 ≈ 一英吋

此即為一般人認為座落於砂土層之獨立基礎的容許沉陷量為一英吋之由
來。

於台北都會區持續興建不斷之捷運工程中,其對於鄰近建築物保護之
一般規定如表 3-3。此一管控標準係以鄰近建築物構築完成起算,換言之,
工程施工對於鄰近建築物之影響僅屬一增加量,必須再加計建築物於施工
前之狀況,方為其總變位量,並據此總變位量進行安全性評估。

對於非加強磚造結構之容許撓度比,Burland and Wroth (1974) 及


Polshin and Tokar (1957) 等人之建議如表 3-4。

另外,根據 Boscardin and Cording (1989) 的研究,若建築物產生側向


位移,將會減少該建築物承受垂直向應變之能力;換言之,建築物的側向

1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位移將會減少該建築物的容許沉陷量。最近之研究成果中,Son and Cording


(2005) 所具體提出建議值如圖 3-4。目前國內尚未見納入側向位移考量所制
定之建物容許沉陷規範。

Son and Cording (2005) 之研究成果中亦提出土壤與結構勁度之相對關


係會影響地面沉陷槽中建物位置之角變量;其中,當建物結構勁度相對較
低時,建物角變量將較趨近(或等同)於地面沉陷槽(即無建物存在之沉
陷槽),如圖 3-5 所示。目前國內已有依據建物基礎型式建立之建物容許沉
陷規範,但尚未見以建物整體結構勁度考量所制定之建物容許沉陷規範。

表 3-1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之建物容許沉陷量
構造物種類 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
基礎型式 獨立基腳 獨立及聯合基腳 連續基腳 筏式基礎
總沉陷量 4.0 cm 10.0 cm 20.0 cm 30.0 cm

(資料來源: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表 3-2 角變量與建築物損壞程度 (Bjerrum,1963)


角變量 建築物損壞程度
1/600 斜撐之構架有受損之危險
1/500 建築物不容許裂縫產生的安全限度 (含安全係數)
1/300 隔間牆開始發生裂縫 (不含安全係數)
1/250 剛性之高層建築物開始有明顯的傾斜
隔間牆及磚牆產生相當多的裂縫
1/150 可撓性磚牆之安全限度(含安全係數)
建築物產生結構性損壞

(資料來源: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14
第三章 建物容許變位

表 3-3 台北捷運工程鄰近建物保護沉陷控制準則
基礎型式 最大沉陷量 傾角 角變量 撓度比 (上拱) 撓度比 (下垂)
RC 筏基 4.5 cm 1/500 1/500 0.0008 0.0012
RC 獨立基腳 4.0 cm 1/500 1/500 0.0006 0.0008
磚造獨立基腳 2.5 cm 1/500 1/2500 0.0002 0.0004
臨時建物 4.0 cm 1/500 1/500 0.0008 0.0012

(資料來源:歐章煜,2002)

表 3-4 非加強磚造結構之容許撓度比
容許撓度比 (Δ/L)
Burland and Wroth Polshin and Tokar
下垂 1/2500 (任何土層) for L/H=1 1/3500 (砂土) - 1/2500 (黏土) for L/H<3
(Sagging) 1/1250 (任何土層) for L/H=5 1/2000 (砂土) - 1/1500 (黏土) for L/H>5
上拱 1/5000 (任何土層) for L/H=1
--
(Hogging) 1/2500 (任何土層) for L/H=5
註:L 與 H 分別代表建築物長度與高度。

(資料整理自 Burland and Wroth, 1974;Polshin and Tokar, 1957)

圖 3-4 建物側向應變、角變量與損壞程度關係
(資料來源:Son and Cording, 2005)

1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Note: Es = soil stiffness in the region of footing influence;


L = length of building portion subjected to ground movement;
G = elastic shear modulus of a building;
H = hight of a building;
b = building wall thickness;
β = angular distortion; and
ΔGS = ground slope change.

圖 3-5 土壤與建物勁度相關性、建物角變量與地面沉陷槽斜率改變量比
值、以及建物結構開裂應變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Son and Cording, 2005)

16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第一節 設計工作流程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的工作流程如圖 4-1 所示。

鄰房現況調查 (第二章)

根據鄰房狀況、環境及條件,決定容許變位、容許角變量 (第三章)
δallowance、ηallowance

根據鄰房狀況、環境、條件及與工區之相關位置,
決定分析的工具及方法 (第 4.2.4 節)

分析在無鄰房保護措施下,開挖工程可能引致之鄰房變位、角變量
δcalculation、ηcalculation

δallowance≧δcalculation 是
且 ηallowance≧ηcalculation


進行鄰房保護設計 (第 4.3 節及第五章)

分析實施鄰房保護措施後,開挖工程可能引致之鄰房變位、角變量
δprotection、ηprotection

否 δallowance≧δprotection
且 ηallowance≧ηprotection


設置鄰房保護設施

開挖工程施工及監測

圖 4-1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工作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1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第二節 鄰房影響之評估

4.2.1 評估要項

鄰房影響評估主要針對無任何鄰房保護設施下,評估擋土壁施工及開
挖作業所引致之鄰房沈陷、傾斜、開裂、結構影響等。由於鄰房開裂及結
構影響需進行結構分析,較為複雜,因此除非鄰房屬於重要建築物,如古
蹟,或供公眾使用之特殊重大建築物,一般可依 4.2.2 節或 4.2.3 節所述之
方法,評估鄰房之沈陷、傾斜角或角變量,再配合第三章之建物容許變位,
判斷開挖工程是否須設置必要的鄰房保護設施。

4.2.2 評估工具─經驗法則

鄰房影響評估需針對擋土壁施工及開挖作業分別進行,並根據鄰房狀
況、環境、條件及與基地之相關位置,決定評估的工具(4.2.4 節)。一般而
言,評估的工具有經驗法則及數值分析兩種。有關數值分析法將於 4.2.3 節
說明。本節僅對經驗法則進行說明。

4.2.2.1 擋土壁施工之影響評估

一般開挖工程常使用的擋土壁包括主樁橫板條、鋼版樁、排樁及連續
壁。目前的經驗或經驗評估公式,都是針對連續壁施工所引致之地表沈陷
進行探討,說明如下:

連續壁構築的流程包括:導溝施作、槽溝單元挖掘及混凝土澆置等階
段。

導溝施作時,開挖深度約 2m~3m,有時可達 5m,一般採無支撐明挖,


其引致之地盤位移,約呈 45° 方向移動,位移量以導溝邊緣最大,且隨距離
導溝邊緣增加而減少(胡邵敏,1992)。圖 4.2(a)係以台北市表土層及松六層
之性質估算導溝挖掘之影響,顯示導溝挖掘深度 2m 時,地表最大沉陷量約
為 2cm。實務上地盤位移量與導溝挖掘長度及導牆構築速度等有關,亦即

18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與施工者的施工態度息息相關。通常嚴重之鄰房變位都發生在導溝發生崩
塌,及老舊鄰房下回填材料顆粒受棲留水流失或振動引致重新排列等施工
因素。

對於連續壁槽溝單元之挖掘,係採用穩定液挖掘工法,由於穩定液的
液壓與原先槽溝內之土、水壓並非一致,且液壓通常較小,因此挖掘槽溝
單元,會使槽溝單元周圍的應力,由原先的 K 0 狀態改變至與穩定液液壓相
等的狀態,因而引致地盤位移,而且後施作單元對先施作單元附近土壤之
沈陷量有累加作用。

Cowland and Thorley(1985) 根據香港捷運工程觀測結果發現,連續壁構


築完成後,主體開挖前的總位移量可達主體開挖總位移量之 40%~50%。
Clough and O'Rourke(1990) 統計許多案例之現地觀測資料,得到連續壁構
築引致之地表最大沈陷量( δ vm )和槽溝深度( H t )之比值約為 0.15%。歐章煜
和楊玲玲(2000) 根據台北捷運連續壁構築之觀測資料發現,正常施工情形
下,整個連續壁施作完成,最後引致之最大總沈陷量約為 0.13% H t ,其量
超過單一單元挖掘的兩倍以上,如圖 4-2(b)所示,距連續壁 1.5 H t 至 2.0 H t
處之沈陷量較不明顯。

綜合上述的研究及經驗,整個連續壁構築完成所引致之地表最大沈陷
量( δ vm ),可能會達到連續壁試驗單元所量測之最大沈陷量的兩倍以上,而
δ vm 和槽溝深度( H t )之比值約為 0.15%。

至於主樁橫板條工法、鋼版樁工法及排樁工法施工,可能引致之地表
沈陷,目前尚未見經驗評估法則。無論如何在施工過程中應儘量減少對週
遭的影響。

1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0 1 2 3 4 5
0

0.5

1.5

2
沉陷量
2.5
側向位移
3
圖 4-2(a) 挖掘導溝引致地表變位
(整理自胡邵敏,1992)

d Ht

d
δ v / H t (%)

Ht δv

圖 4-2(b) 連續壁施工引致之沈陷包絡線比較圖
(資料來源:歐章煜和楊玲玲,2000)

20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4.2.2.2 開挖作業之影響評估

開挖作業引致之地盤位移,一般以擋土壁之側向位移及地表沈陷表
示,經驗評估方法分別說明如下:

1.擋土壁之側向位移

影響擋土壁側向位移的因素,包括土壤種類、開挖規模、擋土壁
種類和貫入深度、支撐種類和配置、預力等。Clough and O'Rourke(1990)
根據在堅硬粘土、殘餘土或砂土層中之開挖監測結果指出,擋土壁最
大側向位移量( δ hm )平均約 0.2% H e ~0.3% H e , H e 為開挖深度,至於在
軟弱粘土層之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則與抗隆起安全係數有極密切的關
係。圖 4-3 係 Clough and O'Rourke(1990)提出之分析建議圖。

鋼 版 樁 1 m 厚連續壁
h = 3. 5 m h = 3.5 m
2.5
h He

2.0

1.5
Fb
0.9
1.0 1.0

1.1
0.5
1.4
2.0
3.0

10 30 50 70 100 300 500 700 1000 3000

(EI ) (γ 4
w havg )
圖 4-3 擋土壁最大變形量與支撐系統勁度及抗底面隆起安全係數之關係
(資料來源:Clough and O'Rourke, 1990)

2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Ou et al.(1993)根據台北盆地採用預壘樁或連續壁之深開挖案例的
監測結果,如圖 4-4 所示,建議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 δ hm )和開挖深度
( H e )之關係:

δ hm = (0.2% ~ 0.5%) H e (4-1)

0.15

e
H
0.12

%5
0.
=
δ

hm
0.09
δ hm

0.06 He
2%
= 0.
δ hm
0.03

0.00
0 5 10 15 20 25 30
He (m)

圖 4-4 擋土壁最大側向變形量與開挖深度之關係
(資料來源:Ou et al., 1993)

若僅作為初步估計連續壁之最大側向位移量,可利用圖 4-4 或公
式(4-1);對於粘土質地盤,建議採用圖中或公式之上限值,對於砂質
地盤,建議採用圖中或公式之下限值,至於砂、粘土互層之地盤,則
建議可採用中間值。

前述方式所評估得到之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是平面應變條件之
最大側向位移,然而根據 Ou et al.(1996)的研究,在靠近連續壁角隅處
的壁體側向位移量,受到角隅處混凝土拱效應影響,會較平面應變條
件下之側向位移小。Ou et al.(1996)定義平面應變比(PSR),以探討連續
壁角隅對壁體側向位移的影響:

22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δ hm,d
PSR = (4-2)
δ hm, ps

其中 δ hm,d 為距離角隅 d 處之連續壁的最大側向位移量;δ hm, ps 為平


面應變下之連續壁最大側向位移量。

因此在評估開挖對鄰房影響時,應根據鄰房位置所對應之連續壁
斷面,進行 PSR 的評估,以修正連續壁的最大側向位移量。

Ou et al.(1996)已建立基地長寬比與平面應變比之簡化關係圖,如
圖 4-5 所示,以提供在不同開挖基地長寬比時之 PSR 的評估。

圖 4-5 平面應變比和基地幾何尺寸之關係
(資料來源:Ou et al., 1996)

2.地表沈陷

文獻上已有許多學者提出預測地表沈陷之經驗法則,例如
Peck(1969) 、 Mana and Clough(1981) 、 Bauer(1984) 、 Bowles(1986) 、

2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Nicholson(1987)、Clough and O'Rourke(1990)、Woo and Moh(1990)、


Hsieh and Ou(1998) 及 Ou et al.(2005) 。 本 文 中 介 紹 Clough and
O'Rourke(1990)及 Ou et al.(2005)的方法,以提供參考使用。

(1) Clough and O'Rourke(1990)的方法

Clough and O'Rourke(1990) 依據案例研究的結果,分別建議在不


同土層中進行開挖時,引致之地表沈陷包絡線的型式,如圖 4-6 所示;
在砂質土層和堅硬粘土中進行開挖時,開挖及支撐階段所造成之地表
沈陷趨向被三角形所束制,最大沈陷位置發生在靠擋土壁的位置,地
表沈陷剖面包絡線如圖 4-6(a)及圖 4-6(b)所示,影響範圍分別為 2 H e 及
3 H e , H e 為開挖深度;在軟弱至中等堅硬粘土層中開挖時,地表沈陷
的包絡線形狀為梯形,如圖 4-6(c)所示,在 0 ≤ d H e ≤ 0.75 的範圍為最
大沈陷發生區域,在 0.75 < d H e ≤ 2.0 的範圍為轉變區,沈陷由最大值
減小至可忽略的程度。

d / He d / He
0.0 0.5 1.0 1.5 2.0 0.0 0.5 1.0 1.5 2.0 2.5 3.0
0.0 0.0
沉陷包絡線 沉陷包絡線
δ v / δ vm
δ v / δ vm

0.5 0.5
d
d
1.0
1.0
He He
δv δv δ vm
δ vm
(a) (b)
d / He
0.0 0.5 1.0 1.5 2.0
0.0
0.75
δ v / δ vm

0.5

1.0
沉陷包絡線

(c)

圖 4-6 不同土層中開挖引致地表沉陷曲線之預估(a)砂土層(b)硬至非常堅
硬粘土層(c)軟弱至中等粘土層
(資料來源:Clough and O'Rourke, 1990)

24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2) Ou et al.(2005)的方法

Ou et al.(2005) 建議三角槽型及凹槽型沈陷型式之曲線分佈,如圖
4-7所示。

d PIZ d PIZ
δ v / δ vm

δ v / δ vm

圖 4-7 地表沈陷曲線分佈(a)三角槽型(b)凹槽型
(資料來源:Ou et al., 2005)

深開挖引致之地表沈陷可依下列步驟預測:

a. 利用圖4-4、公式(4-1)、數值分析法預測擋土壁最大側向位移量( δ hm )。

b. 研判地表沈陷的型式。

根據初始開挖階段地表沈陷監測結果,或根據有限元素法、有限差分法或
彈性基礎梁法等預測之擋土壁側向位移,計算擋土壁懸臂部分面積( Ac )及深
槽部分面積( As ),如圖4-8,其中 Ac 以下式決定:

Ac = max( Ac1 , Ac 2 ) (4-3)

其中 Ac1 為初始開挖階段壁體產生懸臂變形之懸臂部分面積; Ac 2 為最後開


挖階段壁體位移懸臂部分的面積。

2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Ac1 Ac 2

As

Ac = max( Ac1 , Ac 2 )

圖 4-8 擋土壁變形之深槽面積與懸臂面積之定義
(資料來源:Hsieh and Ou, 1998)

圖 4-9 為 Hsieh and Ou(1998)根據 16 個開挖案例之 Ac 和 As ,所建立之


地表沈陷型式判斷準則。當 As < 1.6 Ac 時,地表沈陷型式可以三角槽型預
測,當 As ≥ 1.6 Ac 時,地表沈陷型式可以凹槽型預測。

c. 利用 δ vm 和 δ hm 的關係估計 δ vm 。

Mana and Clough(1981)、Ou et al.(1993)以及 Hsieh and Ou(1998)皆曾根


據開挖案例之觀測資料建立地表最大沈陷量 ( δ vm ) 和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
( δ hm )的關係,如圖 4-10 所示,顯示對大部分的開挖案例,δ vm 和 δ hm 之關係
如下:

δ vm = (0.5 ~ 0.75)δ hm (4-4)

26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6 A c
=1

Ac (m2)
As < 1.6 Ac As

As > 1.6 Ac

2
As (m )

圖 4-9 地表沈陷型態與壁體位移形狀之關係
(資料來源:Hsieh and Ou, 1998)

2.4
San Francisco (Mana & Clough,1981)
δ
hm
=

2.0 Oslo (Mana & Clough,1981)


δ
vm

Chicago (Mana & Clough,1981)


5 δ hm
1.6 Taipei (Hsieh & Ou,1998)
= 0.7
δ vm
δvm /He(%)

Hsieh(2001)

1.2 . 5δ h
m
=0
δ vm

0.8

0.4

0.0
0.0 0.4 0.8 1.2 1.6 2.0 2.4
δ hm H e (%)

圖 4-10 監測所得 δ vm H e 和 δ hm H e 關係和預測曲線


(資料來源:謝百鈎,2001)

對砂質土壤之深開挖落於公式(4-4)之下限值,粘土質在上限值,砂、
粘土互層之深開挖介於兩者之間,但對軟弱的土壤,δ vm 有時可能達 1.0 δ hm
以上。

2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此外,謝百鈎(2001)曾以有限元素法參數研究的方法建立軟弱粘土深
開挖之 δ vm H e 和 δ hm H e 之關係曲線, H e 為開挖深度,如圖 4-10 所示,該
曲線可以表示如下:
2
δ vm ⎛δ ⎞ ⎛δ ⎞
(%) = 0.24⎜⎜ hm (%)⎟⎟ + 0.52⎜⎜ hm (% )⎟⎟ (4-5)
He ⎝ He ⎠ ⎝ He ⎠

因此 δ vm 可以公式(4-4)或公式(4-5)估計。

d. 決定沈陷影響範圍

Hsieh and Ou(1998)提出主要影響區(primary influence zone, PIZ)及次要


影響區(secondary influence zone, SIZ)的觀念,認為沈陷的影響範圍可能相當
的遠,但不論沈陷的型態是凹槽型或三角槽型,沈陷曲線的分佈皆包含有
主要影響區及次要影響區,且兩種沈陷型態之主要影響區範圍相同,其次
要影響區的範圍亦相同。在主要影響區內的沈陷曲線斜率較陡,對建築物
的影響較大,在次要影響區內的沈陷曲線斜率較平緩,對建築物的影響較
小,而在次要影響區外可能仍有沈陷發生,但其量已小於實際可查覺之程
度且均勻,在一般的情形下,對建築物影響已可忽略。根據 Ou et al.(2005)
的研究,各開挖階段之 PIZ 可以下列公式估計:

PIZ = max(PIZ1 , PIZ 2 ) (4-6)

PIZ1 = min(2 H e , H g ) (4-7)

PIZ 2 = min( H f , B ) (4-8)

式中之 H e 為開挖深度; H g 為堅硬土層的深度、B 為開挖寛度; H f 為軟弱


粘土層底部之深度。至於 SIZ 的範圍則約等於 PIZ 的範圍。

e. 根據決定之地表沈陷型式、δ vm 及影響範圍,利用圖 4-7 計算擋土壁後不


同距離(d)處之地表沈陷量( δ v )。

28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以經驗法則預測地表沈陷後,須再根據鄰房基礎位置及深度估計沈陷
量及角變量或傾斜角。謝百鈎和歐章煜(1996)曾根據開挖案例之監測及數值
分析的結果,得到擋土壁後不同距離(d)處,地表面下各深度(D)之沈陷量和
地表沈陷量之比值(M),如圖 4-11 所示。圖中顯示在距離連續壁 0.6 H e 以內、
深度在 0.5 H e 以上之地層沈陷量,有可能較地表沈陷量大,然而當此範圍
內若有建物時,因建物基礎的勁度可能會束制沈陷的發展。因此建議忽略
這個影響,直接根據鄰房基礎之深度(D),以圖 4-11 中之直線所對應之 M
值,折減圖 4-7 (a) 中 d = 0 處,或圖 4-7 (b) 中 d = 0 和 d = PIZ / 3 處之地表
沈陷;以圖中之虛線所對應之 M 值,折減圖 4-7 中 d = PIZ 處之地表沈陷,
而沉陷曲線的型式仍如圖 4-7 所建議的樣式,來預估基礎之深度之沈陷。圖
4-11 中 直 線 之 方 程 式 為 : 當 D ≤ 0.5 H e 時 , M=1.0 ; 當 D > 0.5 H e 時 ,
M=0.8+0.4(1-D/ H e )。圖 4-11 中之虛線方程式為 M = 0.4 + 0.6(1 − D/H e ) 。

對凹槽型:d=0及d=PIZ/3;
對三角槽型:d=0之修正線
d=PIZ處之修正線
0
數值分析
d/He=0.05
0.2
d/He=0.175
d/He=0.375
0.4
d/He=0.6
d/He=1.025
0.6 d/He=1.725
現地監測
0.8 d/He=0.1
d/He=0.4
d/He=0.8
1

1.2
0.0 0.2 0.4 0.6 0.8 1.0 1.2
M
圖 4-11 地表下之地層沈陷量折減值
(資料改繪自謝百鈎、歐章煜,1996)

2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4.2.3 評估工具─數值分析

開挖工程引致之地盤位移及鄰房影響的評估工作,至少應包括兩個作
業階段:擋土壁施工階段及土方開挖作業階段。

以數值分析法預估擋土壁施工之影響時,主要是針對連續壁施工,分
析時應採用三向度數值分析程式。然而連續壁施工的數值分析,目前尚無
法得到理想的預測,因此在相關分析尚無法得到合理結果前,建議採用連
續壁試作,並配合經驗公式預估連續壁施作完成後,可能引致之地表沈陷。

除此之外,在連續壁施作時,應持續監測實際引致之地表沈陷及鄰房
傾斜量,並隨時比較及檢討後續的施作是否可能造成鄰房受損,以便及時
變更施作方式及設置鄰房保護設施。

在開挖作業階段,正常的開挖施工情形下,地盤位移與擋土壁兩側的
不平衡力、擋土壁支撐勁度及開挖穩定性等因素有關,其中不平衡力的大
小與土層狀況、地下水位及水壓、開挖寬度、開挖面積、開挖深度、支撐
預力等許多因素有關;擋土支撐系統勁度與擋土結構的型式及勁度、支撐
型式、支撐勁度、支撐間距等因素有關,因此欲採用數值分析法分析開挖
引致之地盤位移,必須合理的模擬這些因素。

以數值分析評估開挖作業對鄰房影響之方法,有彈性基礎梁法、平面
應變分析法(2-D 分析)及三向度分析法(3-D 分析)。選用評估方法時,應根
據鄰房狀況、環境、條件及與基地之相關位置而決定。以下將對不同分析
方法加以介紹。

4.2.3.1 彈性基礎梁法

深開挖之彈性基礎梁法,係將土壤及結構間之互制行為以彈簧來模
擬,一般採用溫克模式 (Winkler, 1867)。擋土壁假設為放置在彈性基礎上的
梁。

30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常用的彈性基礎梁模式如圖 4-12 所示。在圖 4-12(a)中,擋土壁外側土


壤對擋土壁之作用力,以主動土壓力來模擬,擋土壁內側土壤對擋土壁之
抵抗,以一系列之土壤彈簧模擬;支撐則以等值彈簧模擬。毎階段開挖時,
擋土壁外側之主動土壓力應和內側支撐和土壤彈簧呈平衡狀態,土壤彈簧
受力為土壤水平向之地盤反力係數( k h )乘以該處之擋土壁位移量( δ );當土
壤彈簧受力小於該處土壤之被動土壓力時,土壤處於彈性區,如圖 4-12(b)
所示;一旦 δ 大到使土壤彈簧發揮至被動土壓力時,被動側土壤反力不再增
加,保持被動土壓力,土壤處於塑性區。在此模式中為考慮開挖寬度的影
響,乃假設開挖面下方之主動土壓力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漸收斂 (Miyoshi,
1977),至壓力收斂點為止,收斂點的深度由開挖面起算至深度等於開挖寬
度處,但不超過硬土層之深度。而在開挖區下方之被動土壤反力亦由被動
土壓力扣除一相對主動側所扣除之土壓力 Po 值,如圖 4-12(b)所示。

支撐 支撐
He 等值彈簧 等值彈簧
pa pa

土壤 塑性區 pp
等值彈簧
收斂深度 彈性區
p0 p0 p0

(a) (b)

圖 4-12 單側彈性基礎梁法(a)連續梁之一側放置彈簧(b)土壓力分佈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在彈性基礎梁法的分析中,模擬擋土壁之梁一般係假設為線彈性材
料,分析時所需的參數包括構材尺寸參數(面積,A;慣性矩,I)、楊氏係數
(E),其中 E 取材料之標稱楊氏係數再乘一折減係數(R)。

對於模擬支撐之等值彈簧為線彈性材料,分析時須利用楊氏係數(E)、

3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鋼支撐之斷面積( A )或逆打樓板之厚度( t )、開挖寬度( B )及支撐間距( s )決定


單位寬度軸向勁度( K st )。當支撐為臨時鋼支撐時, K st 以下式決定(假設開
挖區兩側狀況相同時)

K st = 2 ARE s / Bs (4-9)

其中 E s 為鋼材之標稱楊氏係數;R 為折減係數。

當支撐為逆打樓板時, K st 以下式決定(假設開挖區兩側狀況相同時):

K st = 2tREc / B (4-10)

其中 Ec 為混凝土之標稱楊氏係數,可採 ACI(ACI 318-95)(1995)的建議估


計。要特別注意,因分析係考慮由開挖中心線對稱分析,因此在公式(4-9)
及公式(4-10)中,彈簧的長度(L)取開挖區寬度(B)之一半。

對於模擬土壤之彈簧,分析時所需參數包括土壤強度參數及地盤反力
係數( k h )。土壤強度參數的決定應符合土壤力學的基本原理,考慮土壤的排
水性質,排水性較好的砂質土壤,應以有效應力排水分析,並採用對應的
有效應力參數 ( c ′ 、 φ ′ );排水性質較差之黏土質土壤可以總應力不排水分
析,並採用對應的總應力參數( c = su 、 φ = 0 );至於 k h ,並不是土壤的基本
性質,無法由試驗得到,現階段是以現地經驗回饋以決定其合理值,因此
是以經驗公式估計,一般可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的經驗來決定,
表 4-1 中列出一些學者專家根據某些商業化程式所提出的經驗公式,提供參
考,亦同時列出彈性基礎梁法模擬各種構件和土壤之元素及所需參數。

32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表 4-1 彈性基礎梁法分析之參數建議數值
模擬 材料
構材或土壤 參數 建議數值或公式 建議折減係數
元素 模式
擋土壁 梁 線彈 E 混凝土: Ec 配合分析軟體及地區分
性 (SI 制 MPa) = 4700 f c′( MPa) 析經驗決定。
Ou (2006):
(公制 kg / cm 2 ) = 15000 f c′(kg / cm 2 ) 連續壁:0.6~0.8
鋼: Es 排樁:0.5~0.7
(SI 制 MPa) = 2.0 × 105 MPa 鋼版樁:0.8
(公制 kg / cm 2 ) = 2.04 × 106 kg / cm 2
尺寸 依實際設計值
支撐 彈簧 線彈 E 逆打樓板混凝土: Ec 同擋土壁 配合分析軟體及地區分
性 鋼支撐: Es 同擋土壁 析經驗決定。
Ou (2006):
混凝土:0.8
鋼支撐:0.5~0.7
尺寸 採用實際設計值
砂土 彈簧 彈性 c′ 採用試驗之數值
完全 φ ′ 採用試驗之數值
塑性 k h 謝旭昇等人(1996): 配合分析軟體及地區分
k h ( t / m3 )=100~150N 析經驗決定
冀樹勇等人(1999):
k h ( t / m3 )=(50~100)N
張吉佐和陳坤泉(1999):
k h ( t / m3 )= 60N
賴慶和和余明山(1999):
k h ( t / m3 )=(70~250)N
Ou (2006):
k h ( kN / m3 )=(700~1,000)N
粘土 彈簧 彈性 c 採用 su ,並應考慮隨深度的變化
完全 φ 0
塑性 kh 謝旭昇等人(1996): 配合分析軟體及地區分
k h ( t / m3 )=200~300 su ( t / m 2 ) 析經驗決定
冀樹勇等人(1999):
k h ( t / m3 )=(50~200) su ( t / m 2 )
張吉佐和陳坤泉(1999):
k h ( t / m3 )=100 su ( t / m 2 )
賴慶和和余明山(1999):
k h ( t / m3 )=(200~250) su ( t / m 2 )
Ou (2006):
k h ( kN / m3 )=(40~50) su ( kN / m 2 )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整理) 3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除此之外,某些分析軟體計算土壓力時,可能尚須輸入土壤與擋土壁
間之摩擦角( δ )或附著力( c w )。

彈性基礎梁法僅能得到擋土壁變形,無法得到地表沈陷的結果,因此
需配合經驗法則預測地表沈陷,再根據鄰房基礎位置及深度估計沈陷量及
角變量或傾斜角。

4.2.3.2 平面應變分析(2-D 分析)

影響平面應變分析結果的因素中,重要者包括模擬的元素種類、應力
─應變模式、網格劃分和邊界條件的設定,以及初始應力的模擬等,分述
如下。

1. 元素種類

平面應變深開挖分析中,常用的元素包括平面應變元素(或稱固體元
素)
、桿件元素、梁元素及介面元素等。

(1) 平面應變元素

常用的平面應變元素有三角形元素及四邊形元素兩類。深開挖分析
時,必須採用高階的元素(如 Q8 元素、T15 元素),以達到分析上的精度。
平面應變元素可用來模擬土壤,其所需輸入的材料參數,須根據所採用的
應力─應變模式而定;又其亦可模擬結構材料,例如連續壁、鄰房結構,
一般採用線彈性模式,所需參數包括構材之單位重( γ )、彈性模數(E)及柏松
比(ν)。

(2) 桿件元素

桿件元素每個節點僅有一個自由度,只承受軸向應力。常用來模擬支
撐、地錨等僅承受軸向應力的構件。配合的應力─應變模式一般為線彈性
模式,分析時需要桿件元素之單位寛度軸向勁度( K st ),因此所需要的參數

34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包括材料楊氏係數(E)、構件之斷面積( A )、開挖寬度( B )及間距( s )等。

(3) 梁元素

梁元素每個節點有兩個自由度,承受軸向應力和彎矩。常用來模擬承
受彎矩之擋土壁,亦可用來模擬支撐。配合的應力─應變模式一般為線彈
性模式,分析時所需的參數包括構材尺寸參數(面積,A;慣性矩,I)、楊氏
係數(E)等。

(4) 介面元素

深開挖工程中之擋土壁或其他結構體和相鄰之土壤間,可能會產生相
對位移,因此有時需要利用介面元素來模擬土壤和結構間之相對位移。

介面元素雖可合理的模擬土壤與結構物的相對位移,但介面元素的參
數不易從傳統土壤力學試驗中獲得,加上在相同的土壤及結構參數下,採
用介面元素的分析結果,常和不採用介面元素的分析結果有許多的差異,
造成分析結果不穩定,因此使用時必須謹慎小心。原則上如果不使用介面
元素,則可考慮將鄰近結構物附近的土壤分割成細小的元素,根據經驗,
這種方式雖不能完全模擬土壤與結構間的相對位移,但亦可得到合理的分
析結果。

2. 應力─應變模式

(1) 結構材料

結構材料一般採用線彈性模式。鋼構材之標稱彈性模數( Es )一般採用
2.0×105MPa;混凝土標稱彈性模數( Ec )可採 ACI(ACI 318-95)(1995)的建議
估計。分析時採用之楊氏係數 E 取材料之標稱楊氏係數再乘一折減係數(R)。

支撐構材之單位寛度軸向勁度 ( K st ) 的計算方式,和彈性基礎梁法
(4.2.3.1 節)中模擬支撐之等值彈簧相同,如公式(4-9)及公式(4-10)所示。

3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2) 土壤

土壤材料之應力─應變模式須根據土壤的性質而決定,土壤強度參數
的決定亦應符合土壤力學的基本原理。

一般砂土質土壤開挖之短期行為,只要有充足的排水路徑,土體中超
額孔隙水壓大致可完全消散,故適合進行有效應力排水分析,採用對應的
有效應力參數。常用的應力─應變模式有莫爾─庫倫模式、雙曲線模式
(Duncan and Chang, 1970),使用的強度參數為 c′ 、 φ′ 。

黏土質土壤開挖之短期行為,土體中之超額孔隙水壓消散極為有限,
常假設其為不排水,模擬其不排水的行為時,一般有兩種模擬分析的方法;
一為採用有效應力不排水分析法,採用對應的有效應力參數,常用的模式
有修正 Cam-clay 模式(MCC 模式,Roscoe and Burland, 1968)、hardening soil
模式(HS 模式,Schanz et al., 1999)、hardening soil small strain 模式 (HS small
模式,Benz, 2006)等。另一為總應力不排水分析法,這個方法是將孔隙水壓
的發展和應力歷史的影響,隱含於土壤參數中,不另外考慮與求取,分析
時採用對應 φ = 0 、 c = su 的總應力參數, su 並應考慮隨深度變化的情形,
常用的模式有莫爾─庫倫模式、雙曲線模式 (Duncan and Chang, 1970)。

3. 網格劃分和邊界條件

網格劃分應儘可能規則,在應力集中處、應力或應變之變化劇烈處、
重要的區域、或有興趣的區域,網格應劃分細密,例如擋土壁附近、開挖
區域內等,如圖 4-13 所示。

36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B/2
擋土壁
開挖區
C' D'

C D

圖 4-13 平面應變數值分析網格劃分示意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至於邊界的設定,如圖 4-13 之 C-C'邊,一般放置滾支承。在開挖區外


的邊界延伸距離,根據研究(Ou, 2006),若僅為分析擋土壁的側向位移,則
至少應於擋土壁後延伸 3 倍的開挖深度,若欲分析包括地表沈陷,則至少
延伸 4 倍以上的開挖深度;但若欲評估開挖對鄰房的影響,建議至少應延
伸至 SIZ 之後。網格的底邊邊界應取至岩盤、礫石層或硬土層上,邊界處(如
圖 4-13 之 C-D 邊)一般放置鉸支承。

4. 初始應力

沈積土壤在沈積壓密完成後,土壓力一般是處於靜止狀態,因此在分
析時,一般可假設現地土壤初始應力是處於靜止狀態。砂土質土壤之靜止
土壓力係數( K 0 ),可採用 Jaky(1944)對非凝聚性土壤所建議的公式估計:

K 0 = 1 − sin φ ′ (4-11)

其中 φ′ 為有效內摩擦角。
對於粘土質土壤,根據 Ladd et al.(1977)研究,若為正常壓密黏土亦可
採公式(4-11)估計 K 0 ;過壓密黏土之靜止土壓力係數( K 0,OC )則可以下式估
計:

3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K 0,OC = K 0, NC (OCR)α (4-12)

其中 K 0, NC 為正常壓密土壤之靜止土壓力係數;OCR 為過壓密比;α 為經驗


係數,數值隨塑性指數(PI)值的增加而略微的減少;其中,當 PI=20,α =0.4;
當 PI=80,α =0.32 (Ladd et al., 1977)。實際應用時,可考慮採用線性內差的
方式決定。

表 4-2 列出平面應變分析法模擬各種構件和土壤之元素及所需參數,設
計者除可參考表中之經驗值外,亦應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的經驗
來決定。

38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表 4-2 平面應變分析法之元素及所需參數
構材或 模擬 材料
參數 建議公式或數值 建議折減係數
土壤 元素 模式
擋土壁 平面 線彈 E 混凝土: Ec 配合分析軟體及地
應變 性 (SI 制 MPa) = 4700 f c′( MPa) 區分析經驗決定。
元 Ou (2006):
素、梁 (公制 kg / cm 2 ) = 15000 f c′(kg / cm 2 ) 連續壁:0.6~0.8
元素 鋼: Es 排樁:0.5~0.7
(SI 制 MPa) = 2.0 × 105 MPa 鋼版樁:0.8
(公制 kg / cm 2 ) = 2.04 × 106 kg / cm 2
ν 混凝土:0.1~0.2
鋼:0.25~0.35
γ 依實際值
尺寸 依實際設計值
鄰房結 平面 線彈 E 混凝土: Ec 同擋土壁
構 應變 性 鋼: Es 同擋土壁
元素 ν 混凝土:0.1~0.2
鋼:0.25~0.35
γ 依實際值
尺寸 依實際設計值
支撐 桿件 線彈 E 逆打樓板混凝土: Ec 同擋土壁 配合分析軟體及地
元 性 鋼支撐: Es 同擋土壁 區分析經驗決定。
素、梁 Ou (2006):
元素 混凝土:0.8
鋼支撐:0.5~0.7
尺寸 採用實際設計值
砂土 平面 有效 c′ 採用試驗之數值
應變 應力 φ′ 採用試驗之數值
元素 模式 其它 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的經驗
排水 參數 決定所需參數
分析
粘土 平面 有效 c′ 採用試驗之數值
應變 應力 φ′ 採用試驗之數值
元素 模式 其它 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的經驗
不排 參數 決定所需參數
水分

總應 c採用 su ,並應考慮隨深度的變化
力模 φ 0
式不 其它 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的經驗
排水 參數 決定所需參數
分析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整理)
3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以平面應變數值分析法分析深開挖時,理論上若能有效的模擬開挖之
施工程序、擋土系統、土壤與擋土結構互制行為、邊界條件及土壤行為,
則應能計算出開挖區內、外土壤每一點的位移量。然而可能有些理論及土
壤模式尚不夠成熟,因此常會造成分析預測的結果和實際監測結果有所差
異。根據 Lim et al.(2010)利用數種不同的土壤模式,對實際深開挖案例進行
平面應變數分析的結果,在壁體之側向位移方面,可得到理想的預測結果,
但地表沈陷的分析結果常和監測結果有些差異。因此分析時,除注意模擬
的方法及參數外,亦應慎選適合的模式。

在國內有學者發展一套可以考慮粘土小應變行為及劣化行為之應力─
應變模式,稱為不排水軟黏土模式(USC 模式)(Hsieh et al. 2010),並已經由
許多試驗型式及實際開挖案例,驗證除可合理的模擬黏土總應力的應力─
應變行為,亦可獲得合理的連續壁側向位移及地表沉陷分析結果,如圖 4-14
所示。因此在選擇模式時,亦可考慮選用。

利用平面應變分析法直接評估開挖對鄰房的影響時,對於網格中所加
入之鄰房結構,亦需假設符合平面應變的條件,然而加入鄰房的平面應變
分析要得到合理的結果,先決條件是所使用的程式及模式可正確的模擬無
鄰房時的壁體位移及地表沈陷,且使用者要正確的估計出鄰房的勁度。由
於現階段這些皆不易達到及掌握,可能造成加入鄰房之分析結果的合理
性,較無把握。因此以平面應變分析法直接評估開挖對鄰房的影響時,除
了進行加入鄰房結構的分析外,建議再增加進行無鄰房的分析,然後根據
鄰房基礎之位置及深度處的沈陷量,以前述章節建議方法,評估鄰房沈陷
量及角變量或傾斜角,多方獲取可能之鄰房影響。建議最終取用之值,須
兼顧兩種分析評估結果。

40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側向位移 (cm) 距連續壁距離 (m)


141210 8 6 4 2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12 0
5 1 3

沈陷 (cm)
-2
10 2 4
3 5 -4
15 5 4 6 -6
深度 (m)

20 7 6
25 7 開挖階段 -8
30
35
40 現地監測
USC 模式
45
50

圖 4-14 以 USC 模式預測之連續壁側向位移和地表沈陷與監測結果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4.2.3.3 三向度分析(3-D 分析)

三向度深開挖分析中,常用的元素包括三向度元素(矩形或三角形)、殼
元素及梁元素等。

三向度元素,可用來模擬土壤及結構材料。模擬土壤時,所需輸入的
材料參數須根據所採用的應力─應變模式而定;模擬結構材料時,一般採
用線彈性模式,所需的參數包括構材之單位重( γ )、彈性模數(E)、柏松比
(ν)。

殼元素常用來模擬連續壁,配合的應力─應變模式一般為線彈性模
式,分析時所需輸入的參數包括構材之密度(ρ)、彈性模數(E)、柏松比(ν)
及厚度(t)。

梁元素常用來模擬支撐,配合的應力─應變模式一般為線彈性模式,
分析時所需輸入的參數包括 E、ν 、面積(A)、y 軸慣性矩(Iy)、z 軸慣性矩(Iz)
及極慣性矩(J)。

樓板可採用殼元素或梁元表模擬。如以梁元素模擬樓板時,可想像將
樓板切割成若干連接於連續壁上,寬度為 1m 之梁,如圖 4-15(a)所示,圖
4-15(b)為以梁元素取代樓板後的情形。

4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連續壁 樓板 連續壁
側向土水壓力 側向土水壓力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梁元素

(a) (b)

圖 4-15 梁元素模擬樓板支撐平面示意圖(a)樓板之分割(b)梁元素取代樓板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以三向度數值分析法分析深開挖工程時,一般均將開挖區大致簡化為
前、後及左、右分別對稱,因此可取 1/4 區塊進行對稱分析。根據研究(謝
百鈎等人,2010),若僅為分析擋土壁的側向位移,網格在開挖區外的延伸
距離,至少要 2 倍的開挖深度,若欲分析包括地表沈陷,則至少延伸 4 倍
以上的開挖深度;但若欲評估開挖對鄰房的影響,建議至少應延伸至 SIZ
之後。採用三向度矩形元素之網格如圖 4-16 所示。網格劃分和邊界設定的
原則和平面應變數值分析相同。另外,三向度數值分析之應力─應變模式
及初始應力的決定,亦和平面應變數值分析類同。

圖 4-16 三向度數值分析之三向度網格示意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42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表 4-3 列出三向度數值分析法模擬各種構件和土壤之元素及所需參
數,設計者除可參考表中之經驗值外,亦應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
的經驗來決定。三向度數值分析的結果,在壁體側向位移方面,一般可得
到理想的預測結果,但在地表沉陷方面,分析結果則常會和監測結果有些
差異。因此分析時,亦應慎選模擬的方法、參數及適合的模式。

利用三向度數值分析法評估開挖對鄰房的影響時,應根據鄰房實際位
置,加入於網格中進行分析。然而加入鄰房的三向度數值分析要得到合理
的結果,必須所用的程式及模式可正確的模擬無鄰房時的壁體位移及地表
沈陷,且要正確的估計出鄰房的勁度,以及有鄰房狀況下的土壤初始應力。
由於現階段這些皆不易達到及掌握,可能造成加入鄰房之分析結果的合理
性,較無把握。因此以三向度數值分析法評估開挖對鄰房的影響時,除了
進行加入鄰房的分析外,建議再增加進行無鄰房的分析,然後根據鄰房基
礎之位置及深度處的沈陷量,進行沈陷量及角變量或傾斜角的計算及評
估。建議最終取用之值,須兼顧兩種分析評估結果。

表 4-3 三向度數值分析之元素及所需參數
構材或 模擬 材料
參數 建議公式或數值 建議折減係數
土壤 元素 模式
擋土壁 殼元 線彈 E 混凝土: Ec 配合分析軟體及地
素 性 (SI 制 MPa) = 4700 f c′( MPa) 區分析經驗決定。
Ou (2006):
(公制 kg / cm 2 ) = 15000 f c′(kg / cm 2 ) 連續壁:0.6~0.8
鋼: Es 排樁:0.5~0.7
(SI 制 MPa) = 2.0 × 105 MPa 鋼版樁:0.8
(公制 kg / cm 2 ) = 2.04 × 106 kg / cm 2
ν 混凝土:0.1~0.2
鋼:0.25~0.35
ρ 混凝土:2400kg/cm2
尺寸 依實際設計值
鄰房結 三向 線彈 E 混凝土: Ec 同擋土壁
構 度元 性 鋼: Es 同擋土壁
素 ν 混凝土:0.1~0.2
鋼:0.25~0.35

4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構材或 模擬 材料
參數 建議公式或數值 建議折減係數
土壤 元素 模式
ρ 混凝土:2400kg/cm2
尺寸 依實際設計值
支撐 梁元 線彈 E 逆打樓板混凝土: Ec 同擋土壁 配合分析軟體及地
素 性 鋼支撐: Es 同擋土壁 區分析經驗決定。
Ou (2006):
混凝土:0.8
鋼支撐:0.5~0.7
ν 混凝土:0.1~0.2
鋼:0.25~0.35
尺寸 採用實際設計值
及面
積性

砂土 三向 有效 c′ 採用試驗之數值
度元 應力 φ ′ 採用試驗之數值
素 模式 其它 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的經
排水 參數 驗決定所需參數
分析
粘土 三向 有效 c′ 採用試驗之數值
度元 應力 φ ′ 採用試驗之數值
素 模式 其它 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的經
不排 參數 驗決定所需參數
水分

總應 c 採用 su ,並應考慮隨深度的變化
力模 φ 0
式不 其它 配合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的經
排水 參數 驗決定所需參數
分析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整理)

4.2.4 評估方法

鄰建物影響評估方法的決定,需根據開挖的規模、建物狀況、周遭環
境條件、以及建物與開挖工區之相關位置等,決定評估方法。表 4-4 為各種
鄰建物狀況之影響評估方法建議,不包含捷運設施影響評估範疇(因捷運
設施影響評估已有法規可資遵循)。

44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表 4-4 各種鄰房種類之影響評估方法建議
建議評估工具
鄰建物狀況
擋土壁施工 地下室開挖及構築
建物基礎 建物至工區 建物平面 一 二 三
建物結構
建物種類 深度 距離 位置 無 經 程 無 經 維 維 維
或 傾 不 良 小於 大於 PIZ 需 驗 式 需 驗 分 分 分
PIZ SIZ
建物基礎 斜 良 好 工區 工區 至 PSR PSR 評 法 分 評 法 析 析 析
以 以
種類 嚴 建 建 開挖 開挖 SIZ <0.3 >0.3 估 則 析 估 則 程 程 程
內 外
重 物 物 深度 深度 間 式 式 式
古蹟建物 ● ● ● ● ●*
木屋或 ● ● ● ●
鐵皮屋 ● ● ● ● ●
圬工(磚石) ● ● ● ● ● ●
構造 ● ● ● ● ● ● ●
RC ● ● ● ● ● ●
獨立基腳 ● ● ● ● ● ● ●
RC ● ● ● ● ● ●
聯合基腳 ● ● ● ● ● ● ●
● ● ● ●
RC ● ● ● ● ●
筏式基礎 ● ● ● ● ● ● ●
● ● ● ● ●
● ● ● ●
樁基礎 ● ● ● ● ●
(摩擦樁) ● ● ● ● ● ● ●
● ● ● ● ●
樁基礎 ● ● ●
(點承樁) ● ● ● ●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整理)
【註】1. 建房結構:傾斜嚴重指建物現況傾斜量已大於建物保護設計值;不良建物指建
物調查結果顯示建物結構已有結構損傷,須小心保護;良好建物指建物調查結
果顯示建物結構無結構損傷。
2. 影響評估方法之建議原則如下:
(1) 古蹟採用最高要求。
(2) 鐵皮屋重要性低,於影響範圍內採用經驗法則。
(3) 磚造建物因評估方法都已整理成經驗圖表或經驗公式,故採經驗法則為
主。二維分析僅對較差建物增加評估。
(4) 獨立基腳及聯合基腳歸為同一類,筏基及摩擦樁基歸為同一類。視影響程
度選擇分析方法。
(5) 地下室開挖及構築之評估工具,經驗法則須配合分析程式計算出擋土壁變
位後採用之。二維程式可以直接分析建物沉陷及擋土壁變位,故採用二維
分析時將有兩組建物沉陷評估數值作為取捨。
* 若為重要古蹟,經業主要求,必要時應採三維分析。

4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第三節 鄰房保護設計考慮

4.3.1 使用工具

進行鄰房保護設施之設計時,如果採用數值分析方法,一般均需搭配
使用電腦分析程式。目前國內較成熟之數值分析工具包括有 RIDO 、
TORSA、PLAXIS、FLAC、ABAQUS 等。

4.3.2 設計方法

對於鄰房保護工程之設計分析方法,其考量及原則均與 4.2.3 節所述之


鄰房影響評估相同,惟增加採用鄰房保護設施,並以適當的方式模擬後,
加入評估作業中進行。如係採用經驗法則或一維彈性基礎梁法進行設計評
估時,則輸入保護後模擬參數;如係採用二維或三維分析程式時,則將保
護工程模擬於分析網格中,並輸入適當的材料模式及參數。各種鄰房保護
設施的模擬方式將於第五章中介紹。

鄰房保護設施之設計方法,需根據開挖的規模、鄰房狀況、環境、條
件、鄰房與基地之相關位置、選用之保護設施、以及相關規範要求等決定,
例如捷運設施周邊新建工程施工需提送之捷運設施安全影響評估就必須依
據影響程度提送不同等級之分析報告。對於一般性開挖工程建議根據鄰房
建物種類及建物狀況,參考 4.2.4 節之表 4-4 決定之。

4.3.3 建物保護設施

在都會區進行深開挖時,不僅開挖本身要維持穩定以達到安全性,還
須維護鄰房之完整性及安全性。因此在設計深開挖工程時,為了避免因開
挖損及鄰近構造物,在工程開挖前,應針對鄰房安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
析及探討,若研判有損鄰之虞時,則須採取必要的鄰房保護設施。

深開挖工程所採用的鄰房保護設施,依其所施作位置,約可區分為三
種方式:第一種係在開挖之前,先對鄰建物本身設置保護設施,以期當開

46
第四章 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考慮

挖引致地盤位移時,可以直接保護鄰建物結構,避免受損。一般常採用的
方法包括:在鄰房基礎底下進行壓力灌漿、擠壓灌漿、施作微型樁、設置
托底基礎、設置建物臨時支撐、對開挖工程施工前已傾斜的鄰房扶正、對
開挖工程施工前已有局部損壞的鄰房進行修復及結構補強等。第二種為在
開挖工區內設置輔助保護設施,以期減少開挖引致之地盤位移,進而達到
鄰房保護的目的。常採用的方法包括:地盤改良工法、於開挖區內設置地
中壁、連續壁上設置扶壁、增加擋土壁或支撐系統的勁度等。第三種為施
作於開挖區與鄰房間之保護措施,以阻隔或降低開挖(包括連續壁槽溝開
挖或地下深開挖或隧道等)工程周邊地盤變位,達到減緩衝擊建物基礎地
盤位移之目的,包括:微型樁工法及灌漿工法等。各種保護方法之作用機
制、適用環境及地層、成效、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將於第五章介紹。

4.3.4 保護措施施作引致之鄰房變位問題

如前節所述,鄰房保護設施的位置有設置於鄰房本身、設置於開挖工
區內、以及鄰房與開挖工區間等方式。然而不論採用那一種方式,在進行
保護設施的設置作業及施工時,可能會擾動到現地土壤,造成地盤的位移,
亦可能直接影響到鄰房的結構,增加鄰房結構受力,這些皆可能會造成或
增加鄰房傾斜、變形、開裂的現象。因此在進行保護設施的設置作業及施
工時應極為小心,並應設置監測儀器,隨時監測,以便於發生異常時,進
行緊急處理及變更工序或工法。

4.3.5 抽水控制

台灣大部分都會地區的地下水位高,水量豐富,基礎開挖時幾乎都會
遭遇地下水問題,因此在開挖設計及施工前,必須詳細的探查地下水及其
對土壤或結構的影響。

一般開挖工程抽水降低地下水的目的包括:

4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1. 保持開挖面乾燥。

2. 防止擋土壁滲水漏砂。

3. 避免砂湧破壞。

4. 避免上舉破壞。

5. 避免地下室上浮。

開挖工程常用的降水工法有集水坑和集水溝、點井工法以及深井工法
等。當抽降水之後,土壤中之孔隙水壓減少,因此有效應力會增加。在砂、
礫石層中,有效應力增加會造成土壤彈性沈陷;在粘土層中,有效應力增
加會造成土壤彈性沈陷及壓密沈陷。這些沈陷皆可能造成鄰房受損,特別
是深層抽水,其影響範圍可能會相當的遠。有時為了配合開挖工程,抽水
點可能不是在開挖區內,但仍應注意抽水點周圍影響範圍內仍會有沉陷產
生。連續壁導溝施工時亦常需配合抽水,雖然一般為較淺層的抽水,但仍
會造成周圍地表沉陷。因此連續壁施工及開挖工程必須做好嚴密的抽水計
畫及控制,避免因不當的抽水,引致鄰房基礎沈陷超過其容許值,而產生
鄰損問題。

抽降水是否會造成鄰房基礎沈陷,與抽水井的位置、深度及洩降量有
關。當開挖工程有進行抽降水時,應根據土壤力學的理論及水井理論評估
可能影響範圍,並進一步評估可能造成的沈陷量。目前亦有直接使用數值
分析方式評估抽降水引致之沉陷量,設計者可視工程狀況及建物情形決定
評估方式,惟不宜忽略此一影響。

48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設計者於選用鄰建物保護工程時,須考量施工成本、工期、施作位置、
建築空間配置、周遭環境及鄰房狀況、保護建物重要性、以及相關法規需
求等因素。建物保護工程應納入整體工程設計之一部份。對於建物保護工
程之選用,並不限定於僅擇單一種保護工程,有時尚須多種保護措施併行,
方足以達到建物保護之目的。

第一節 擋土支撐結構增強工法

5.1.1 作用機制

支撐(包括樓版)及擋土壁為深開挖工程之基本擋土工程元件。就建
物保護觀點而言,如能降低擋土壁之側向變位,就能減少對於鄰近建築物
之影響;換言之,提高擋土壁勁度、增加支撐系統剛度、提高支撐預壓力
或增加支撐層數,均亦屬建物保護工程之一,且因是在自身工程用地中進
行,無須取得鄰建物使用人之同意。

5.1.2 適用環境及地層

擋土支撐結構增強工法適用於開挖穩定性無虞,擋土壁底端之變形無
「踢出」的現象,而僅是單純的擋土壁及地盤的位移量超過容許值之情形。
理論上,此工法之應用無需考量應用之地層種類,惟對於增強支撐結構時
須注意勿使增強範圍過少,否則效用恐不明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5)

另外,增加連續壁厚度至某一程度時,於壁體位移量之降低成效亦會趨緩。

5.1.3 工法特性及成效研析

從理論分析來看,增加擋土結構系統勁度有助於降低連續壁變位,如
圖 4-3 所示。

歐晉德等(1988)曾依據監測資料整理台北市區深開挖工程內撐擋土工
法中之連續壁變形量、連續壁厚度及開挖深度之關係如圖 5-1,顯示開挖工

4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程中,連續壁厚度越大,則其變形量越小。

圖 5-1 台北市區深開挖工程內撐擋土工法連續壁厚度與變形量之關係
(資料來源:歐晉德、石強、謝旭昇,1988)
謝百鈎(2001)曾利用有限元素法進行參數研究,探討支撐勁度變化對擋
土壁最大側向位移( δ hm )之影響,如圖 5-2 所示。圖中開挖深度 H 分別為 9m、
15m 及 20m;α K 係以支撐勁度( K st )等於 23000kN/m/m 時之 δ hm 為基礎所得
之比值。圖中顯示當 K st 較小時(小於 60000kN/m/m),增加 K st 對減少 δ hm 有
較明顯的效果,但 K st 較大時,增加 K st 對減少 δ hm 的效果有限,因此當 K st 已
較大時,欲以增加 K st 的方法達到減少壁體側向位移的目標,似乎並不是一
個理想的方案。

H = 20m, suc σ v′0 = 0.36


H = 20m, suc σ v′0 = 0.30
H = 15m, suc σ v′0 = 0.36
H = 15m, suc σ v′0 = 0.30
H = 9m, suc σ yi' = 0.36
H = 9m, suc / σ ′yi = 0.36
α K = δ hm / δ hm

K st (kN m m)

圖 5-2 支撐勁度對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之影響
(資料來源:謝百鈎,2010)

50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在擋土壁的勁度方面,一般為了有效束制地盤位移,常採用連續壁做
為擋土壁。連續壁為一撓曲構件,其撓曲勁度以 EI 值表示,其中 E 為混凝
土之楊氏係數( Ec ),I 為慣性矩,因此影響 EI 的參數除了混凝土楊氏係數 Ec
外,尚有連續壁之厚度 t。圖 5-3 為謝百鈎(2001)利用有限元素法進行擋土
壁之 EI 變化對 δ hm 之影響的參數研究結果。圖中之比值 α EI 係以 t 為 1m,Ec
為 19680000kPa 時之 δ hm 為基礎所定義;圖中顯示,當連續壁已較厚時,欲
以增加厚度逹到減少位移量的目的,效率並不佳。例如:壁體厚度從 1.0m
增加至 1.1m 壁體位移之減少量遠低於壁體厚度從 0.6m 增加至 0.7m。
α EI = δ hm / δ hm (t =1m )

suc / σ vo
′ = 0.36
suc / σ vo
′ = 0.30

圖 5-3 連續壁厚度對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之影響
(資料來源:謝百鈎,2010)

5.1.4 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

針對建物保護工程而言,設計者於選用適當之擋土壁及支撐系統後,
僅需將之納入原開挖擋土工程設計,再依據第四章所述內容,進行評估鄰
建物影響並確保其符合建物容許沉陷要求;有時,最終設計選用之擋土壁
及支撐系統需進行多次之反覆取捨及運算後,方能決定。但於僅實施本節

5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所述之擋土壁及支撐系統保護工法仍無法達到建物保護時,可再搭配增加
以下章節所述工法,使之滿足建物保護設計目的。

5.1.5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擋土壁厚度增加會相對減少地下室內部之使用空間,故如
改用增加臨時支撐系統勁度與提高預壓力,則可避免此一缺失;但在逆打
工法中,如僅使用永久性樓版支承擋土壁時,則須增加臨時支撐方能有其
效果。亦可採用設置 T 型梁觀念之扶壁,以增強擋土壁勁度,此部分將在
第三節加以說明。目前常用之支撐預壓約為最大分析荷重之 30%~50%,但
更高比例之預壓力亦時有所聞,設計者須注意臨時支撐系統之千斤頂容
量,以避免增加爾後支撐拆除之困難度。

另一方面,當連續壁厚度增加到某一程度(例如超過 1.5m 以上),需要


較長的施工時間,以完成大尺寸的槽溝挖掘、吊放鋼筋籠及澆鑄混凝土,
此時槽溝附近土壤很容易產生崩坍及潛變,因而使得連續壁施作階段產生
較大的地盤沈陷,如圖 5-4。

沈陷 地下水位

槽溝內擠

圖 5-4 連續壁槽溝開挖及周圍土壤潛變產生之地盤沈陷
(資料來源:歐章煜、謝百鈎,2008)

52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第二節 地中壁工法

5.2.1 作用機制

地中壁(Cross Wall)乃是於開挖之前使用相同於地下連續壁施工方式構
築而成之連續壁體,橫置於開挖工區,且兩側水平端部均與開挖擋土連續
壁銜接,如圖 5-5 所示。地中壁之力學作用機制類似支撐構件,這種強大抗
壓強度的支撐構件在開挖之前即已存在,隨著開挖的進行,地中壁所在位
置之擋土壁僅有地中壁彈性變形之側向位移;相較於一般的臨時支撐乃是
架設在已經變形的擋土壁上,兩者的效果有相當顯著的不同。因此理論上,
開挖後地中壁所在位置之擋土壁變形將受抑制,整體擋土壁側向位移將可
大量減少,進而減少開挖區外側之地盤沉陷,達到鄰產保護的功用。

地中壁與連續壁之銜接方式,有採用同時施工、一體成形之 T 接單元
型式;亦有採用兩者分開施工之非 T 接單元型式(一般係先完成連續壁後,
再施作地中壁)。

地中壁
(隨開挖而逐階敲除)

連續壁
A
開挖面

地中壁 連續壁

地中壁
A
(a) (b)

圖 5-5 地中壁構造示意圖(a)平面圖(b)A-A 剖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5.2.2 適用環境及地層

地中壁可適用於黏土質地層、砂土質地層、及砂黏土互層中。

5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一般軟弱粘土層中開挖工程引致之壁體側向位移較大,而狹長形之基
地,在長向的中央部分,因受連續壁角隅效應的影響很小或無角隅效應的
影響,壁體側向位移比較大。故一般常在軟弱粘土層及狹長形基地,施作
垂直於長邊擋土壁的地中壁,且效果亦佳。

5.2.3 工法特性及成效研析

歐章煜和林雅雯(1999)、謝百鈎等人(2010)、林亦郎(2010)皆曾對設置
地中壁之連續壁側向位移或地表沈陷的特性及影響進行研究,綜合這些研
究結果,設置地中壁後之地盤位移的特性如下:

1. 設置地中壁可有效的減少開挖引致之連續壁側向位移及地表沈陷,如圖
5-6 所示。

2. 對一個開挖工程而言,可能須設計一道至數道的地中壁;地中壁的間距
對地中壁設置斷面的地盤位移大小影響不大,但對其他斷面則有很大的
影響,設計道數愈多即地中壁間距愈短,則連續壁側向位移及地表沈陷
愈小。

3. 地中壁具有類似連續壁的角隅效應,從開挖基地平面看,地中壁設置斷
面的地盤位移最小,隨著距地中壁愈遠,束制效果則減小,地盤位移增
大,如圖 5-6 所示。

圖 5-6 連續壁位移平面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整理)

54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4. 地中壁設置深度與連續壁深度相同時,連續壁的位移最小。

5. 地中壁設置只需往開挖面上方及下方均設置某一深度,即可得到和設置
與連續壁深度相同時類似的效果,該深度與開挖深度、地中壁間距、尺
寸有關,須經由設計確認。

6. 即使地中壁在開挖面底下設置的深度已較深,且地中壁和連續壁接縫處
之淤泥已清除乾淨(非 T 接單元型式)
,但在開挖面下地中壁所在位置之
連續壁仍會有相當程度的位移發生,主要原因是由於地中壁的彈性壓縮。

林亦郎(2010)曾利用三向度數值分析程式,對座落於台北盆地且設置地
中壁之四個開挖案例,分別進行分析研究,其中

z 案例 1 之最後開挖深度為 32.5m,採逆打工法,連續壁厚 1m、深約


57.5m,地中壁厚 1.0m、深度為 1.5m~45m、間距(L′)為 26m;

z 案例 2 之最後開挖深度為 13.5m,採順打工法,連續壁厚 0.7m、深度介


於 27m~30m,地中壁厚 0.7m、深度為 13.5m~20.0m、間距為 28.5m;

z 案例 3 之最後開挖深度為 12.6m,採順打工法,連續壁厚 0.7m、深


28.5m,地中壁厚 0.7m、深度為 0m~28.5m;間距為 34m;

z 案例 4 之最後開挖深度為 23.6m,採逆打工法,連續壁厚 1.2m,深度為


43m,地中壁厚 0.8m、深度為 2m~35m、間距約 46m。

圖 5-7 為根據林亦郎(2010)的分析結果所繪製不同連續壁位置(X)處,實
際設置地中壁之分析所得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 δ m,c ),與無設置地中壁之平
面應變分析所得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 δ m, ps )之比值,以及無設置地中壁之三
向度分析所得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 δ m )與 δ m, ps 之比值,顯示因連續壁角隅
效應的影響,δ m / δ m, ps 皆小於 1,而雖然四個案例之地中壁的設置深度及間
距不同,設置地中壁後之連續壁最大側向位移量有所差異,但在連續壁角
隅效應影響較小之處, δ m,c / δ m, ps 皆明顯的較 δ m / δ m, ps 小許多。於此實際案
例的研究結果顯示,設置地中壁後,連續壁之最大側向位移可獲得減少的

5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效果,尤其是在地中壁附近的連續壁,可獲得相當好的成效,如圖 5-7 所示。

δ m / δ m , ps
or
δ m,c / δ m , ps

δ m ,c / δ m, ps

δ m / δ m, ps

圖 5-7 開挖案例不同連續壁位置之側向位移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5.2.4 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

地中壁提供鄰產保護的效果和地中壁的間距、深度、尺寸及勁度有關,
這些都應被包括在地中壁的設計中。

56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如圖 5-7 所示,設置地中壁後之連續壁變形行為,應屬於三向度的行
為,若欲得合理的分析結果,應該採用三向度有限元素法分析。若採用彈
性基礎梁或平面應變分析法,無法表現出地中壁角隅的拱效應特性,如圖
5-8(a)所示。因此採彈性基礎梁或平面應變分析法時,僅能設定針對某一連
續壁斷面進行分析,例如圖 5-8(a)之 A-A 斷面或 B-B 斷面,分析時應根據
分析斷面之條件,適當的模擬地中壁的等效勁度,並給予相應之勁度值。
例如模擬圖 5-8(a)中之 A-A 斷面時,地中壁的等效勁度可採取連續壁單位
面寬之地中壁等值軸向勁度( K cw );模擬圖 5-8(a)中之 B-B 斷面時,地中壁
的等效勁度應包括 K cw 及擋土壁撓曲的等值勁度( K rw ),如圖 5-8(b)所示。

K cw
K rw

圖 5-8 彈性基礎梁或平面應變分析之地中壁模擬(a)分析之壁體位移與實
際位移比較(b)地中壁等效勁度模擬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以數值分析法分析設置地中壁之開挖工程時,土壤、擋土支撐系統及
鄰房結構的模擬方法及考量原則,和 4.2.3 節所述完全相同,只需再加入地
中壁的模擬即可。現地開挖的過程,地中壁若隨開挖而逐階的敲除,則數
值模擬分析時,亦應考慮逐階的將地中壁取消或挖除。

地中壁的模擬因所採用的分析工具不同,而有不同的模擬方法,一般
的模擬方法說明如下。

5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5.2.4.1 彈性基礎梁法

於彈性基礎梁法,地中壁之模擬一般均採用線彈性彈簧,就地中壁的
間距、深度、尺寸、材料強度等參數計算其等值彈簧勁度( K cw );根據擋土
壁的尺寸及材料強度等參數,計算擋土壁撓曲的等值勁度( K rw ),將之納入
原開挖擋土工程設計中,分析擋土壁變位後,再依據第四章所述內容,進
行鄰房影響評估。

5.2.4.2 平面應變分析(2-D 分析)

當地中壁使用和連續壁相同的施工方式構築時,將可以承受軸力、剪
力及彎矩,因此採用二維分析程式模擬的元素若能具有這些特徵,將可提
供地中壁所須的力學機制,使之納入分析。

以平面應變分析法對設置地中壁之開挖工程分析時,一般模擬地中壁
的元素有梁元素及桿件元素。於模擬時,可配合網格的節點位置,想像將
地中壁切割成若干連接於連續壁上的梁或桿件,如圖 5-9 所示,然後以梁元
素或桿件元素加以模擬。

地中壁
連續壁

.
.
.
模擬之梁元素
或桿件元素 {.
.
.

圖 5-9 以梁模式或桿件模式模擬地中壁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58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當以梁元素模擬時,所需的參數包括切割後之地中壁面積(A)、慣性矩
(I)、楊氏係數(E)等,其中 A 和 I 需考慮為單位寬度之數值,即需將實際的
面積及慣性矩除以地中壁間距(L′),E 取混凝土標稱楊氏係數( Ec )再乘一折
減係數(R),R 應配合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經驗決定,或取和連續壁相同的
數值(R=0.6~0.8)。

當以桿件元素模擬時,分析時需要連續壁單位面寬之地中壁軸向勁度
( K cw ),因此所需要的參數包括切割後之地中壁之面積( A )、楊氏係數(E)、
開挖寬度( B )及地中壁間距(L′)等,其中 E 取 Ec 再乘一 R 值,R 應配合分析
軟體及地區分析經驗決定,或取和連續壁相同的數值(R=0.6~0.8)。 K cw 可以
下式決定(假設開挖區兩側狀況相同時):

K cw = 2 AE / BL′ (5-1)

分析時將梁元素或桿件元素及擋土壁撓曲的等值勁度( K rw )納入原開挖
擋土工程設計中,分析擋土壁變位後,再依據第四章所述內容,進行鄰房
影響評估;亦或就鄰房建物納入分析中,直接評估建物沉陷情形。建議最
終取用之值,須兼顧兩種分析評估結果。

5.2.4.3 三向度分析(3-D 分析)

歐章煜和林雅雯(1999)曾分別以三向度矩形元素及桿件元素,模擬和連
續壁相同的施工方式構築之地中壁,如圖 5-10,分析時所需之混凝土 E 值,
係以標稱楊氏係數 ( E c ) 乘以一折減係數 ( R ) 而得,R 取 0.6 。研究結果顯
示,以桿件元素模擬地中壁,可得到較好的分析結果。

5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連續壁

地中壁
(以桿件元素模擬)

圖 5-10 以桿件元素模擬地中壁之方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謝百鈎等人(2010)及林亦郎(2010)建議進行三向度數值分析時,採用
殼元素模擬地中壁,並經由比對實際開挖案例,採用殼元素模擬地中
壁,可得到合理且很好的分析結果。

由於當地中壁使用和連續壁相同的施工方式構築時,將可以承受軸
力、剪力及彎矩,而由於殼元素是連結成整片的,可承受軸向荷重、剪
力及彎曲力矩,足以提供地中壁所須的力學機制,因此三向度數值分
析時,以殼元素模擬地中壁應是較佳的選擇。

以殼元素模擬地中壁時,所須輸入的參數包括材料之密度(ρ)、彈性
模數(E)、柏松比(ν)及厚度(t),其中 E 值因考慮水中混凝土施工、單元接
頭品質、地中壁在立面上的垂直度及平面上的平直度等因素的影響,
須將混凝土標稱楊氏係數 ( E c ) 乘以一折減係數 ( R ) 而得, R 應配合分析軟
體及地區分析經驗決定。 根據謝百鈎等人 (2010) 及林亦郎 (2010) 的分析建
議,R 可取 0.6 。

5.2.5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對於非 T 接單元型式之地中壁和連續壁接縫處,淤泥是否清除乾淨將
直接影響地中壁是否有效發揮,因此必須謹慎小心,否則地中壁受力後,
軟泥將受擠壓致造成連續壁位移,如圖 5-11 (歐章煜和謝百鈎,2008)。
60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地中壁

連續壁 連續壁
槽溝挖掘

淤泥 淤泥
(a) (b)

圖 5-11 地中壁與連續壁分開施作產生淤泥示意圖(a)地中壁槽溝挖掘(b)
地中壁與連續壁間之淤泥
(資料來源:歐章煜、謝百鈎,2008)

為確保地中壁與主體連續壁間之接頭品質,建議地中壁與主體連續壁
之介面儘量採用T型單元接頭處理,如圖 5-12(a),即地中壁與連續壁同時
施工,以避免分開施作可能衍生之施工界面殘餘土壤及淤泥夾層問題。T
型鋼筋籠之起吊困難度甚高,危險性亦大,又T型槽溝之穩定性較差,必
須克服槽溝挖掘之轉角部份易崩坍問題。曾有案例要求於轉角部份先行灌
漿固結,以避免T型槽溝崩坍,但因灌漿之成效具有相當大之不確定性,
有時反而會有改良樁之垂直精度欠佳而造成反效果之情形,除非單元分割
之後 T 型單元凸出長度太長,使得槽溝穩定性不足,否則角隅灌漿固結未
必有施作之必要,如同連續壁轉角單元之角隅,並未被設計需要改良固結。
事實上,T 接一體成形之施工品質與單元分割息息相關。

6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主體連續壁 主體連續壁

易崩坍處
地中壁

端版
地中壁

(a) (b)

圖 5-12 T型單元接頭(a)接頭方式(b)槽溝挖掘易崩坍處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倘 T 接單元施工上確有困難,連續壁與地中壁分開施作可能之界面殘
餘土與淤泥問題,必須確認可以排除。施工上可採用特殊之殘土清除工具
清理,或於連續壁鋼筋籠上裝置側鋼板(圖 5-13),於地中壁掘削後拔除,確
認殘餘土已剝落,惟需注意工具、工法專利之問題。

圖 5-13 連續壁側端版接頭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如果地中壁頂部並未與連續壁頂部同一高程時,於地中壁混凝土設計
高程澆灌完成後所遺留之空打段,應確實回填,一般採用之回填材料有碎

62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石級配、劣質混凝土等。

地中壁可單純做為鄰房保護措施之用,此時地中壁可設計為無筋混凝
土,惟需要有工作筋,以利單元間之連結;此一情況下,地中壁是否會影
響基礎之結構行為,設計者宜加以檢討。此外地中壁除做為鄰房保護之用
外,亦可兼為結構基礎之用,此時基礎下之地中壁即可為有筋混凝土,日
後可與基礎相連結;此一情況下連續壁與地中壁是否需要採 T 接連結,端
視結構設計考量。

第三節 扶壁工法

5.3.1 作用機制

扶壁(Buttress)乃是於開挖之前使用相同於地下連續壁施工方式構築而
成之一片有限長度壁體,橫置銜接於開挖擋土連續壁,如圖 5-14(a)所示。
扶壁有設置於開挖區外者,稱之為外扶壁;或設置於開挖區內,稱之為內
扶壁;亦有將內扶壁與地中壁結合運用之例,如圖 5-14(c)所示。

內扶壁在地下室土方開挖作業中,一般會配合開挖進行而逐階敲除開
挖面以上之部份,如圖 5-14(b)所示,但亦有基於提高安全考量,將之保留
至地下結構體完成後再敲除之狀況,亦有不敲除者,做為永久結構體或臨
時隔牆。當連續壁朝向開挖區位移時,內扶壁有可能處於中性軸之拉力側
或壓力側,端視連續壁變形為懸臂式或深層位移式而定。無論哪一種情形,
開挖面以上之部位可以不配置結構鋼筋,以利敲除作業並節省經費。

外扶壁因位於開挖區外,對於土方開挖作業不會產生施工阻礙,但建
築基地需有足夠施作空間,並注意侵犯鄰地產權之問題。同樣的,連續壁
朝向開挖區位移傾斜時,外扶壁是處於中性軸之拉力側或壓力側,也是視
連續壁變形為懸臂式或深層位移式而定。當扶壁處於拉力側時,可以配置
鋼筋以承受拉應力並與連續壁結合成一體,方能發揮其應有功能。由於連
結成一體,形成倒 T 結構,增強擋土壁勁度,如同本章第一節所述,亦可

6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因此減小壁體變位。

扶壁
外扶壁
(隨開挖而敲除)

內扶壁
開挖面

連續壁

連續壁 扶壁
(a) (b)

B 內扶壁

內扶壁

(開挖區) 開挖面
地中壁

地中壁
內扶壁
連續壁

B 連續壁 剖面 B-B
(c)

圖 5-14 扶壁構造示意圖(a)扶壁位置圖(b)內扶壁配置剖面圖(c) 內扶壁與


地中壁結合運用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倘扶壁結構與連續壁連結一起,在連續壁體抵抗彎曲變形時,扶
壁的作用類似 T 型梁,故可增加連續壁的抗彎勁度,亦可因此減小壁體
變位。

扶壁銜接於連續壁所形成之扶壁式連續壁中,扶壁之力學作用機
制極為複雜,影響因素甚多,包括地層狀況、扶壁的厚度、長度、深

64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度與間距、以及連續壁的厚度及深度等。以下簡要說明其作用機制:

1. 扶壁式連續壁如構築成為功能類似扶壁式擋土牆(圖 5-15 )般之構


造物,則扶壁所提供之擋土支承功能就類似斜向構件支承著連續
壁,差別處在扶壁式擋土牆之扶壁有水平基礎版(牆基版)提供垂
直支承;而扶壁式連續壁之扶壁僅能以片狀插入地層中,藉由地層
提供之扶壁面摩擦力、端部點承力等共同提供支承,其機制示意如
圖 5-16;另外,當扶壁與地中壁結合成一體時,地中壁亦可提供扶
壁垂直支承。

2. 如果扶壁施作之深度較淺,如圖 5-17(a),則扶壁所提供之擋土支承
將趨向於以地層水平向壁面摩擦力及端部點承力為主之情形。此乃
因連續壁承受開挖區外側土水壓力作用而朝向開挖區位移時,亦會
帶動扶壁位移,致扶壁在缺乏底部垂直支承之情形下,將引發周圍
土壤產生水平阻抗,其受力機制約可簡化示意如圖 5-17(b)。故扶壁
施作深度較淺且未貫入承載地層之擋土支承功能,將較扶壁加深至
貫入承載地層者為差。另外,如扶壁施作長度過短時,亦會降低其
成效。

由於扶壁形成於開挖之前,故隨著土方開挖的進行,扶壁所在位
置之連續壁變位將有所抑制。在扶壁發揮應有成效,抑制連續壁變位
下,開挖區外側之地盤沉陷將可減少,進而達到鄰產保護的功用。

6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圖 5-15 扶壁式擋土牆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圖 5-16 扶壁式連續壁之力學機制示意圖(扶壁貫入承載地層)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66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圖 5-17 扶壁深度較淺時之力學機制簡化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5.3.2 適用環境及地層

扶壁可適用之地層並無限制,祇要施工性無礙即可,故黏性土壤、
砂性土壤、卵礫石地層或岩層中均曾見其蹤跡。對於外扶壁而言,須
注意建築基地需有足夠之施作空間,並注意不要衍生地權問題。

5.3.3 工法特性及成效研析

歐章煜和王怡文(1999)、謝百鈎等人(2010)曾對設置扶壁之連續壁側向
位移的特性及影響進行研究,綜合研究結果,設置扶壁後之連續壁的特性
如下:

1. 扶壁僅能抑制扶壁所在位置之連續壁的變形,如若整個基地邊緣均
需抑制連續壁的變形,則需於基地邊上設置足夠數量之扶壁。

2. 扶壁的長度愈長,兩側面提供額外的摩擦抵抗愈大,因此成效跟著
提高,如圖 5-18 所示。

6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連續壁
0
連續壁 扶壁 扶壁
2
4
6

δ hm (cm)
8
10
12
14
0…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距連續壁角隅之距離(m)

無扶壁 扶壁長(6m) 扶壁長15m


圖 5-18 扶壁長度對連續壁最大側向位移的影響
(資料來源:謝百鈎等人,2010)
3. 連續壁因角隅效應或地中壁或扶壁的束制,預期的側向位移較小
時,再設置的扶壁,因無足夠的位移驅動摩擦抵抗,所以僅能提供
較小量的束制功效。

4. 在深厚的軟弱粘土層中,設置扶壁之連續壁的變形行為與扶壁底部是
否貫入硬土層(砂土、礫石土等)有關;亦即,扶壁底部能否得到有效的束
制有關。一旦扶壁底部得到束制後,再加上扶壁對連續壁所增加之額外
的抗彎矩勁度,可有效的減小連續壁的變形。反之,如果扶壁底部沒有
受到良好的束制,連續壁底部可能有相當之位移,連續壁體之位移曲率
趨緩;雖然最大壁體變形量可能減少,但連續壁位移曲線所包含的面積
減少量甚小,因此恐無法有效的減少地表沈陷。

5. 扶壁的間距、長度及深度需經由分析設計確認。

Hwang et al.(2007)曾對一設置扶壁之開挖案例的監測資料進行研究,該
案例之扶壁長度為 3.5m 至 3.7m,根據其研究結果,認為該案例若不設置扶
壁,則需要加大連續壁厚度,才能達到和設置扶壁後之連續壁相同側向位
移;圖 5-19 為將該案例最後開挖階段之連續壁最大側向位移( δ hm ),和其他

68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台北盆地無設置任何鄰房保護設施之經驗值(Ou et al. 1993)相比較,圖中顯


示,由於該地層全部為軟弱的黏土層,因此在無設置扶壁的一側,其產生
的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較台北盆地的經驗上限值還大,在設置扶壁的一
側,監測得到扶壁旁的 δ hm 較無設置扶壁的一側減少許多,因此扶壁提供了
減少連續壁側向位移的效果。

5H
00
0.
=
δ hm
δ hm (m)

H
00 2
= 0.
δ hm

圖 5-19 開挖案例設置和無設置扶壁之壁體最大側向位移量與經驗值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圖 5-20 為台北盆地另一設置扶壁之案例(Ou et al. 2006),該案例之扶壁


長度為 15m,圖中表示監測之 δ hm 和無設置扶壁時之分析結果比較,顯示雖
然因連續壁角隅效應的影響,在距離角隅較近的連續壁的最大側向位移量
會較小,但無論如何,設置扶壁後之壁體側向位移的監測值,明顯較無設
置扶壁之分析值小,表示在角隅效應以外,扶壁亦能提供減少地盤位移的
效果。

綜合上述的研究及案例經驗,開挖工程在設置扶壁並發揮其成效後,
連續壁之最大側向位移均可獲得減少的效果,尤其是若不設置任何鄰房保
護設施下,預期連續壁會有較大的側向位移時,可獲得相當好的成效。

6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δ hm (cm)

圖 5-20 開挖案例設置扶壁和不設置扶壁之成效比較
(資料來源:Ou et al., 2006)

5.3.4 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

扶壁之力學作用機制極為複雜,影響因素甚多,目前於此方面之研
究文獻極為闕如。使用三維分析程式將扶壁直接就其尺寸及性質等輸
入分析,應是一種較無爭議之分析方法。但於目前之工程實務應用上,
使用三維程式分析極為少見,除程式價格昂貴、分析耗時外,土壤參
數如何選用亦是一個大問題。至於一維與二維分析程式中(尤其一維分
析)目前大多引用謝旭昇及呂芳熾(1999)發表於地工技術第 76 期之「淺論
扶壁式連續壁之分析與設計」
,將扶壁行為簡化視為一種特殊型式之地質改
良,直接提高土壤之等值勁度及強度參數,此一簡化分析僅針對內扶壁。
此外倘有 T 型梁之設計考量,則可另外考慮提高擋土壁之勁度。

5.3.4.1 一般說明

扶壁提供鄰產保護的效果和扶壁的間距、深度、長度、厚度及敲除時機
等有關,這些都應被包括在扶壁的設計中。

如 5.3.3 節所述,扶壁僅能抑制扶壁所在位置之連續壁的變形,因此設
70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置扶壁後之連續壁變形行為,應屬於三向度的行為。Lin and Woo(2007)曾對


台北盆地一設置扶壁的深開挖案例進行分析,認為要反應該案例真實的變
形行為,三向度的分析是必要且重要的。雖然如此,但若開挖區邊長夠長,
且扶壁對稱的配置,則在開挖區中央斷面附近,仍應趨近於平面應變條件,
如圖 5-21 所示之中央斷面(A-A 斷面)附近。然而在接近連續壁角隅處之斷
面,仍會受角隅效應的影響,如圖 5-21,因此欲得到這部分斷面設置扶壁
的合理分析結果,仍應採用三向度數值分析。若採用彈性基礎梁或平面應
變分析法,因無法表現出連續壁角隅效應的影響,僅能設定針對接近平面
應變行為之中央斷面進行分析,如圖 5-21 所示。

圖 5-21 彈性基礎梁或平面應變分析設置扶壁之壁體位移與實際位移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以數值分析法分析設置扶壁之開挖工程時,土壤、擋土支撐系統及鄰
房結構的模擬方法及考量原則,和 4.2.3 節所述完全相同,只需再加入扶壁
的模擬即可。現地開挖的過程,扶壁若隨開挖而逐階的敲除,則數值模擬
分析時,亦應考慮逐階的將扶壁敲除部份移除。模擬扶壁因所採用的分析
工具不同,在方法上有些許差異,一般的模擬方法說明如下。

5.3.4.2 彈性基礎梁法

採用彈性基礎梁模擬圖 5-21 中央斷面(A-A 斷面)之連續壁位移時,依

7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據謝旭昇及呂芳熾(1999)之建議,內扶壁係簡化視為一具有抵抗力上限之等
值彈簧,其彈簧係數為扶壁側邊與土壤間之摩擦力除以 1cm 假設變位量,
抵抗力上限值即為側邊摩擦力;另外,內扶壁側邊摩擦力亦同時增加開挖
側土壤之被動阻抗,故須推算以下兩個分析參數,提供一維程式分析使用。
以下直接摘要謝旭昇及呂芳熾(1999)之建議:

1.土壤等值彈簧係數( K SE )

K SE = K h + K RA (5-2)
K RA = K R × N / B (5-3)
KR = fs × L × 2 / Δ (5-4)
式中, K h 為地層原土壤彈簧係數( t / m 3 ), f s 為地層之摩擦力( t / m 2 ), N
為內扶壁數量,L 為內扶壁長度( m ), B 為 N 道內扶壁作用之寬度( m ),
Δ = 1cm 。
2.土壤等值強度參數

(1)黏性土壤:開挖側之原有不排水剪力強度( su )直接乘以放大係數( I )即為


改變後強度,此一放大係數為
I = [1 + α × L × 2 × N /( B × β )] (5-5)
式中, N 為內扶壁數量, L 為內扶壁長度( m ), B 為 N 道內扶壁作用之寬
度( m ), α 為經驗折減值(建議值為 1.0), β = 2 。
(2)砂性土壤:開挖側之被動土壓力係數( K P )加上一個增量值( K P* ),此一增
量值為
K P* = K × tan δ × L × 2 × N / B (5-6)
式中, K 為側向土壓力係數(建議採 K = K P )
, N 為內扶壁數量, L 為內
扶壁長度( m ), B 為 N 道內扶壁作用之寬度( m ), α 為經驗折減值, δ 為
內扶壁與土壤間之摩擦角。
對於具內扶壁之地層,經計算上數參數並納入一維分析程式中,計
算擋土壁變位後,再依據第四章所述內容,進行鄰房影響評估。

72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5.3.4.3 平面應變分析(2-D 分析)

以平面應變分析法對設置內扶壁之開挖工程分析時,目前的工程實
務,仍延續彈性基礎梁法乙節所述方式進行,亦即依據謝旭昇及呂芳熾(1999)
之建議方式模擬內扶壁行為;換言之,仍將之簡化為土壤等值彈簧係數及
土壤等值強度參數兩部份。

由於一維程式及二維程式之輸入分析參數略有不同,故前節以一維程
式應用為主所推求而得之土壤等值強度參數,仍須配合二維程式所需參數
調整。一般而言,於砂土層須修改為有效抗剪角( φ ′ ),黏土層則為不排水剪
力強度( su )或有效凝聚力( c ′ )。至於土壤等值彈簧係數,在配合二維分析程
式應用中,有以下兩種方式:

1.以桿件元素模擬:如圖 5-22 所示,桿件元素的勁度為 K b ,根據公式(5-3)


之 K RA 值及桿件元素支承面積(桿件支點垂直間距乘上單位公尺分析寬
度)計算而得;至於桿件元素之受力上限 QS 即為桿件元素支承面積所對
應之扶壁側面摩擦力。

Kb
Qs

圖 5-22 以桿件元素模擬扶壁之方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7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2.以土壤等值楊氏模數( E S )模擬:即分析時假設位移( Δ )皆尚未達到 Δ t (圖


,將 K b 轉換為開挖區內,扶壁深度範圍內之土壤等值楊氏模數,再
5-23)
將之加入該區之土壤中,以模擬扶壁之成效。應用此一方式時,土壤元素
須選用具彈塑性行為模式。

Qf

Qs

Qs
Kb =
Δt

Δ
Δt

圖 5-23 扶壁表面與土壤間之摩擦力與位移之關係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5.3.4.4 三向度分析(3-D 分析)

採用三向度數值分析法時,則應直接選用能模擬扶壁勁度及應力之元
素,以模擬扶壁之行為及效果。

Lin and Woo(2007)、謝百鈎等人(2010)及林亦郎(2010)建議進行三向度


數值分析時,採用殼元素模擬扶壁。經由他們對實際開挖案例的分析,採
用殼元素模擬扶壁,配合其分析的方法及參數,可得到合理且很好的分析
結果。

以殼元素模擬扶壁時,所須輸入的參數包括材料之密度(ρ)、彈性模數
(E)、柏松比(ν)及厚度(t),其中 E 值因考慮水中混凝土施工、單元接頭品質、
扶壁和連續壁間之接頭可能產生開裂等因素的影響,須將混凝土標稱楊氏

74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係數(Ec)乘以一折減係數(R)而得,R 應配合分析軟體及地區分析經驗決定。
根據謝百鈎等人(2010)及林亦郎(2010)的分析建議,R 可取 0.6。

5.3.5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扶壁之設計倘未有 T 型梁觀念之考慮,扶壁與連續壁之銜接如同本章
第二節地中壁工法之說明,惟儘可能採用一體成形之 T 接單元型式,以確
認兩者緊密接觸;對於內扶壁受壓應力之狀態,如未採用 T 接單元型式,
則須注意內扶壁和連續壁接縫處淤泥是否清除乾淨之問題。此一情況,扶
壁可設計為無筋混凝土,惟施工上可能需要有工作筋,而扶壁是否會影響
基礎之結構行為,設計者宜加以檢討。倘同時考慮做為基礎結構使用,基
礎下之扶壁為有筋混凝土,日後可與基礎相連結;此一情況下連續壁與扶
壁是否需要採 T 接連結,端視結構設計考量。

扶壁設計倘有 T 型梁之考量,以提高擋土壁勁度時,連續壁與扶壁則
必須採 T 接施工。此時扶壁敲除應格外小心,避免傷及連續壁或振動太大
造成鄰房受損。

另外,當扶壁貫入承載層時,其壁底點承力與施工產生之壁底淤泥有
關,此為須特別注意之問題。

如果扶壁頂部並未與連續壁頂部同一高程時,於扶壁混凝土設計高程
澆灌完成後所遺留之空打段,應確實回填,一般採用之回填材料有碎石級
配、劣質混凝土等。

第四節 土質改良工法

土質改良或稱地盤改良或地層改良,主要在改善擋土壁土壤側(或稱
背側)或開挖側(或稱前側)之土壤強度(勁度)
,以減少擋土壁之側向變
位。另外,亦有將之直接施作於鄰房基礎土壤,使建物降低受施工影響之

7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作法,惟因建物下方進行土質改良有其需額外考慮之處(例如灌漿施工影
響建物或附屬設施等),至於建物抬升或扶正工程使用灌漿工法亦時有所
見,此類相關說明另詳 5.5 節,本節主要說明擋土壁開挖側之土質改良工程
(即開挖區內實施地盤改良)。

對於擋土壁開挖側之土質改良,目前國內多採固化方式處理,例如高
壓噴射灌漿、深層攪拌工法等,利用機械設備將固化劑與土壤混合,固化
成堅硬柱狀改良體,使之與原地層共同形成一複合結構體(材料包括土壤、
水泥或水玻璃等)
。柱狀改良體有採三角形(梅花樁)或正方形(十字形)
配置排列,亦有將之重疊排列形成較大區塊狀,或施作成類似扶壁或地中
樑樣式等等,如圖 5-24,應用方式五花八門,成效亦參差不齊,以下內容
主要就柱狀改良形成複合體方式進行說明(即圖 5-24 之 b)
;至於壁狀改良
(即圖 5-24 之 c)
,因目前成功案例不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4、2005))

難以評估成效,惟如設計者有其應用經驗,亦可自行考量採用。

圖 5-24 開挖區內地盤改良例
(資料來源:歐章煜,2002)

5.4.1 作用機制

土質改良於開挖區內施工後所形成之複合體,除提高原土壤強度外,
亦改善原土壤勁度,減少其壓縮性,故可抑制擋土壁側向變位,進而減少

76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開挖區外側之地盤沉陷,達到鄰產保護的功用。

一般而言,土質改良深度範圍愈大,其抑制擋土壁側向變位之功效愈
佳。如地盤改良厚度涵蓋至最終開挖面以上地層,則其抑制擋土壁側向變
位之功能將越早發揮,雖然開挖面以上地層終將挖除,然其於各階段土方
開挖中,已因發揮抑制擋土壁側向變位後,再施作支撐系統,故仍能將其
功效延續至支撐系統保存。因此,於最終開挖面以上即實施土質改良,與
僅就最終開挖面以下實施土質改良,兩者於抑制擋土壁側向變位而言,仍
有所不同。

另外,土質改良率愈高,抑制擋土壁側向變位之功效亦愈佳。當土質
改良率達到 100%,致形成一塊地中版(屬版式構造物)時,其力學作用機
制將類似一支撐構件,這種在開挖之前即已存在之高強度高勁度支撐構
件,對爾後之開挖過程中將提供遠高於原土壤之抗壓強度與較低之壓縮
量,更有效地抑制擋土壁側向變位。台北捷運南港線市政府站、永春站及
後山埤站即採用地中版抑制連續壁變位,作為建物保護並發揮成效(內政
部建築研究所,2005;陳奕耿等,1997)

5.4.2 適用環境及地層

土質改良可適用於黏性土壤、砂性土壤、以及砂黏土互層中。尤其在
軟弱粘土或疏鬆砂土層中,因開挖工程引致之擋土壁側向位移一般均較
大,使用土質改良時有所見。

5.4.3 工法特性及成效研析

經由施作柱狀改良體方式將低強度、高壓縮性之土體,變更為高強度、
低壓縮性之複合體,並將之比照土壤看待,在理論上與實務上均已為工程
界與學術界所接受。目前在黏土層中,柱狀改良體之取樣試驗強度(單軸
無圍壓縮強度 qu )一般均可達 10 kgf/cm2 以上;砂土層則更高。由於應用於
深開挖工程之土質改良施工法甚多,且業界仍在持續研發創新中,故一般

7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在設計上常不指定施工法,而改以要求其施工成果須符合之基本要項,包
括改良範圍、厚度、改良率、改良強度等,以及其他個案考慮之特別規定,
例如灌漿壓力限制等。

基本上,土質改良後之複合體行為屬於三向度行為,如欲探討,應採
用三向度分析方式進行,但因有其複雜度,不利於工程實務應用。故目前
於工程實務上,均採簡化處理,且僅考量剪力強度之變更,如下公式:

τ eq = α × I r × τ t + (1 − I r ) × τ s (5-7)

式中,τ eq 為複合體等值剪力強度,τ t 為柱狀改良體剪力強度,τ s 為原土壤


剪力強度, I r 為改良率, α 為柱狀改良體之伸張強度與壓縮強度比值,一
般狀況 α = 0.3 ~ 0.5 (歐章煜,2002)

當原土壤為黏性土壤時,公式(5-7) 取 τ s = su = cu 及 φ = 0 ,故複合體
採用 τ eq 及 φ = 0 的方式進行分析。另當原土壤為砂性土壤時,因改良後
之土壤摩擦角與改良前相近(Clough and Tan, 1980)
,故在假設土壤摩擦角
不變之情況下,依據土體破壞莫爾圓推得柱狀改良體之凝聚力為
qu 1 − sin φ
ct = × (5-8)
2 cos φ

則砂性土壤改良後之複合體等值剪力強度τ eq ,可採用( ct , φ )參數先計算出


柱狀改良體剪力強度 τ t 後,再代入公式(5-7)中求得;亦或採用公式(5-9),
合併原土壤凝聚力 c s 及改良率 I r ,計算複合體之等值凝聚力 ceq 後,再就
( ceq , φ )參數計算獲得τ eq 。
(歐章煜,2002)

ceq = I r × ct + (1 − I r ) × c s (5-9)

公式(5-7)應用中,當複合體係承受垂直方式載重時,柱狀改良體將呈
軸向壓縮,即 α = 1.0 ;但當開挖區內土體承受垂直解壓及側向加載狀態
時,柱狀改良體將呈軸向伸張,即 α < 1.0。有關此一複合體之異向性行為,
林士誠、廖家葦及林宏達(2003) 曾以真三軸儀器進行複合體於不同改良率

78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之不排水試驗,並以 FLAC3D 程式配合真三軸試驗探討,獲致以下結果:

1. 複合體承受垂直載重時,柱狀改良體呈剪力破壞模式,如圖 5-25;承受
側向載重時,柱狀改良體呈張力拉裂破壞,如圖 5-26。另外,隨柱狀改
良體養治時間不同,複合體之強度亦有所變更。

圖 5-25 軸向加壓試驗時柱狀改良體之破壞模式
(資料來源:林士誠等人,2003)

圖 5-26 側向加壓試驗時柱狀改良體之破壞模式
(資料來源:林士誠等人,2003)

2. 複合體之不排水等值強度 S u ,eq,如圖 5-27 所示,可採用柱狀改良體強度、


未改良土強度及改良率作線性組合表示,如下公式:
Ir
軸向(垂直向): ( S u ,eq ) ax = q u ,ax + (1 − I r ) S u ,ax (5-10)
2
I
側向: ( S u ,eq ) ext = r qu ,ext + (1 − I r ) S u ,ext (5-11)
2
式中, I r 為改良率, qu 為柱狀改良體強度, S u 為黏土強度,下標 ax 表

7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示軸向壓縮試驗, ext 表示側向加壓試驗。


3. FLAC3D 數 值 模 擬 獲 得 之 複 合 體 強 度 異 向 比 K s = S u , h / S u ,v 介 於
0.64~0.79 之間,較真三軸試驗結果( K s = 0.43~0.71,三天齡期)略高。
另黏土之 K s = 0.75;柱狀改良體之 K s = 0.58。

另外,廖洪鈞、杜明昇及蘇世豐(2002)曾以地工模型試驗評估黏土層開
挖擋土穩定性問題,經採用攪拌樁形成柱狀改體,再透過試驗過程探討複
合體之等值剪力強度,其結果指出,在內支撐工程之底部穩定分析中,當
柱狀改體強度 qu = 200 tf / m 2 左右,改良率 I r = 25% 以下,前述公式(5-7)
所建議使用之 α 合理數值為 0.35。

圖 5-27 數值分析及真三軸試驗結果及等值公式之複合土體強度比較
(資料來源:林士誠等人,2003)

80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5.4.4 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

5.4.4.1 彈性基礎梁法

於彈性基礎梁法,土質改良後之複合體係被視為土壤,且依公式(5-7)
或公式(5-11) 計算複合體之剪力強度(僅變更未改良土壤之凝聚力;內摩
擦 角 不 變 ), 再 依 變 更 後 之 剪 力 強 度 計 算 土 壤 等 值 彈 簧 勁 度 ( 一 般 以
K S / su = constant 方式估算),將之納入原開挖擋土工程設計中,分析擋土
壁變位後,再依據第四章所述內容,進行鄰房影響評估。

5.4.4.2 平面應變分析(2-D 分析)

以平面應變分析法進行土質改良後之開挖擋土工程分析時,仍延續彈
性基礎梁法乙節所述方式進行,亦即土質改良後之複合體仍被視為土壤,
且僅變更未改良土壤參數之剪力強度部份。至於二維分析所需輸入之土壤
等值楊氏模數( E S ),則再就剪力強度變更部份,一般以 E S / su = constant 方
式估算土壤等值楊氏模數增加量,納入原分析參數。使用二維分析,可將
鄰房建物納入分析中,直接評估建物沉陷情形;亦可就所分析之擋土壁變
位,依據第四章所述內容,進行鄰房影響評估,惟建議最終取用之值,須
兼顧兩種分析評估結果。

5.4.4.3 三向度分析(3-D 分析)

於彈性基礎梁法及平面應變分析法中,均將土質改良後之複合體簡化
視為土壤進行分析,於三向度數值分析法時,理應可比照辦理,惟因土質
改良後之複合體行為屬於三向度行為,故建議選用固體元素(即模擬土壤
之元素)逐一模擬柱狀改良體,分析整體之行為及改良效果。

對於三向度分析而言,柱狀改良體以固體元素模擬,即係比照土壤般,
須逐一輸入柱狀改良體(改良土)之相關參數,其中,改良土之透水性一
般皆極低。方永壽、鍾雅君及陳滄江(2000)曾研究台北捷運南港線工程案
例之噴射灌漿施工所形成改良土力學性質,其結論提及,不論被改良的土

8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層是砂土或黏土,所形成改良土的滲透係數都非常低,約在
4.8 ~ 9.0 × 10 −7 cm / sec ,與日本 JSG 協會建議值 10 −6 ~ 10 −7 cm / sec 大致相
同。

5.4.5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

對於化學藥液灌漿工法須注意其灌漿固結體之溶解特性,即在一段時
間後,可能會產生體積形狀之變化,或漸失其強度與止水性,設計者應仔
細評估其長期行為可能產生之影響,如基礎沉陷等。另外,建築物基礎構
造設計規範第 9.9 條規定,地層改良如以化學方法進行者,為避免對環境造
成污染,應於施工中及施工後,監測地層中土壤及地下水之污染量。

謝旭昇、王崑瑞及楊易璋(1992)指出高壓灌漿施作過程中常發現連
續壁有外擠現象,嚴重時甚至導致壁體破裂;基本上壁體外擠之主要原因
並非灌漿所使用之壓力過大,而是因灌漿過程中無法順利迴漿排土。

黃立煌及高祥生(1994)則指出黏性土中採用高壓噴射灌漿時,如灌
漿孔內壓力高於兩倍總覆土壓力時,將導致大量隆起及側位移。改善措施
包括鑽孔孔徑加大、採用套管、避免傾斜孔、採用三重管及控制流量等。

林永光、孫一鴻、呂芳熾及黃志祥(2000)根據工程實例指出,開挖
區角隅處施作地質改良,經常造成擋土壁之角隅處外擠開裂,故建議於距
離連續壁角隅處約 3~5 公尺範圍內之地質改良樁可考慮取消,主要係因擋
土結構角隅效應下,該處變形量較小。

鍾毓東、謝百鍾、陳迪生及余明山(1994)整理中和地區某工程案例
指出,高壓噴射灌漿所引起之地層位移,受地層條件、灌漿柱體配置、施
工法及其採用之工作參數、灌漿順序及施工技術、品質等影響,無一定模
式,很難以學理方法或經驗作定量之預測。

82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第五節 其他工法

鄰產保護方法除如 5-1 節至 5-4 節所述,以減少開挖工程中之擋土壁變


位,進而達到減少鄰近地盤受施工影響之積極性工法外,亦有採用阻隔開
挖所引致地盤位移對鄰產影響,而於開挖區與鄰產之間施作鄰產保護設
施,以減緩衝擊建物基礎地盤位移之方法;常見者有微型樁工法,亦有採
灌漿工法,以灌漿材與現地土體形成之高強度低壓縮性複合材料當作阻隔
設施。除此之外,也有補強鄰房基礎或結構的鄰產保護方法,這種方法屬
消極性工法,對於鄰產使用之干擾程度亦最大,一般均將之列為最後施行
之鄰產保護工法;常見者有托底工法、建物臨時支撐工法、建物基礎壓力
灌漿工法、建物基礎擠壓灌漿工法、建物修復、補強、建物扶正、建物拆
除重建等。這些方法分述如下。

5.5.1 微型樁工法

微型樁乃是施作於開挖區擋土壁與鄰房間之保護措施,以期阻隔或降
低開挖工程周邊地盤變位,達到減緩衝擊建物基礎地盤位移之目的。

微型樁的施工方式是以套管或其他可行的鑽孔方式,鑽至預定深度,
然後放入加勁材,再以壓力灌漿的方式注入水泥砂漿,然後逐漸拔出套管,
最後進行補漿的工作。微型樁的樁徑可從 10 公分至 30 公分不等。樁體的
加勁材可用鋼筋、鋼軌、型鋼、鋼管等。

微型樁的配置可分為單排或多排,樁與樁的間距通常在 2 至 5 倍的樁
徑之間,視土壤的強度而調整。樁與樁之間宜考慮以斜角 5° 至 30° 交錯配
置,如圖 5-28 所示。

微型樁的設計理念有二種,一為利用微型樁的剪力及拉拔抗力增加滑
動面之阻抗,如圖 5-28(a)所示,同時微型樁背側的土壤,因為受微型樁之
阻擋,無法順利向開挖區滑動,從而減少滑動土體變形,相對地減少地表
沉陷。這種設計方法,必須使微型樁通過可能的滑動面,然而滑動面的範

8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圍通常很大,通過滑動面的微型樁的數量可能很有限。另一種設計理念為
設計數量相當多的小口徑微型樁,形成類似重力擋土牆的效果,如圖
5-28(b)。這種設計方法可提供擋土壁穩定的效果,亦可增加滑動面形成的
阻力。

然而無論那種設計理念,目前並沒有可靠的理論分析方法,大部分的
設計仍然以經驗為主。因此使用時應配合類似地質及工程條件的經驗謹慎
的評估。


5° 10° 10°

10°
θ = 5°

圖 5-28 微型樁之擋土機制及配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在台灣採用微型樁減少地盤沈陷有些成功的案例(胡邵敏,1992),也有
一些失敗的案例,但均缺乏對個案嚴謹的探討。一般說來,微型樁在砂質
地盤中可能比較有效用,主要是灌漿的結果可能使漿液亦滲透至附近的土
壤中,進一步可加勁該區域的土壤。粘土由於強度較低,土壤孔隙小,灌
漿之漿液不容易滲入土壤中,因此於粘土地盤中施作微型樁有如於豆腐中
插入許多的牙籤,其效果較令人懷疑。

84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4、2005)對台北捷運施工之鄰產保護設施成
效的研究顯示,施作於砂粘土互層之微型樁,抑制建物沈陷的效果不一,
好壞皆具,部分有發揮降低建築物沈陷之效果,部分則效果不明顯;施作
於粘土層之微型樁,則效益不彰,甚至有一些被保護的建築物,沈陷量反
而較無保護者為大。

微型樁也常用於連續壁導構開挖之保護,避免導溝崩坍及挖掘造成周
圍土壤鬆動,而影響鄰近獨立基礎,造成建物損害。

微型樁施工同樣會引致地盤位移,尤以黏性土層為甚,其原因如同連
續壁施工引致地盤位移原理一樣。此外套管式微型樁施工時套管的壓入與
拔除,管壁與土壤間之拉扯,擾動土壤及引起土壤超額孔隙水壓之後的消
散,都會引起地盤變位。封底套管靜壓雖然在軟弱黏土很好施工,但是引
致之超額水壓之後的消散,及套管拔除也還是會引致地盤變位。此外相較
於擋土壁,單就微型樁單薄的勁度,是無法提供多大的保護效果,砂質土
壤之可以有效果,主要還是在於加壓漿液滲入廣大土層中的加勁作用。因
此對於軟弱黏土層並採用微型樁做為保護措施時需格外謹慎小心。

此外,微型樁以斜角施作時,應避免有侵氾地權之問題發生。

5.5.2 托底工法

開挖工程周圍之既有建築物雖有基礎,但唯恐既有建築物之基礎承載
力不足或深度不足,開挖時造成建築物產生過大的沈陷、側向位移,而影
響其價值、功能或安全性,乃於開挖前,於既有建築物基礎之附近或下方
直接增設基礎,如增設新的基樁,來支撐既有建築物之基礎,藉以直接達
到建物托底保護之效果,如圖 5-29 所示。

8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A A

承載樁
連續壁
A-A剖面

圖 5-29 基礎托底工法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托底工法依使用階段可分為施工階段之暫時性托底,以及工程完工
後,將既有建築物載重由暫時性托底移轉至新建的基礎支承之永久托底。

蔡立盛及何泰源(2007)曾詳細的介紹托底工法的設計及施工,在調查、
規劃及設計階段時,既有建築物基本資料蒐集彙整極為重要,包含結構物
現況、既有設計資料以及容許變形量等資料,透過基本資料的整理,依其
特性以採取合宜的托底施工方式後,應對既有建築物於施工階段及使用階
段的安全性進行檢討,如安全性合宜,則可進一步研擬詳細設計、施工計
畫及監測管理計畫;如經檢討安全性有疑慮時,則可採用包含(a)托底結構
之補強或其他托底施工方式;(b)輔助工法,例如地盤改良或降低地下水等;
(c)既有建築物的補強等措施。在施工階段時,既有建築物沈陷量以及托底
結構受力情形之監測管理,為施工安全之關鍵,針對重要的既有建築物,
宜設置可隨時因應監測結果,而機動調整建築物變形量之設備,如千斤頂,
以確保建築物之安全。

托底工法由於係在既有建築物基礎下直接施工,效果確實。已有許多
的文獻(林軒和林正記,1992;蘇信淵等人,1996;陳元化等人,1997;蔡
森豪等人,1997;洪茂松等人,2001;趙曉周等人,2009)針對托底工法成

86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功案例進行介紹及探討。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4、2005)對台北捷運施工之鄰產保護設施成效的
研究顯示,採用的托底工法有抑制建築物沉陷的效果,因此已發揮一定之
成效,並建議如能再加強其效用,如增加樁長、或延伸至較佳承載層等,
應可獲至更佳之效益。

托底工法雖有抑制建築物沉陷,達到鄰房保護的效果,但工程經費高,
施作工期亦較長。因此應用時需特別評估是否符合經濟性及工期的限制。

5.5.3 建物臨時支撐工法

建物臨時支撐工法係直接施工於建物上,包括建物側邊斜撐,建物結
構開口或梁底臨時支撐等方式。此法取其快速經濟,惟易影響建物空間之
使用,且事後是否拆除亦備受考驗。

對鄰近開挖區之建築物 RC 梁柱構架,利用型鋼構成之門型構架進行臨
時支撐補強的方法,如圖 5-30 所示。

型鋼
建築物

千斤頂

圖 5-30 建物臨時支撐工法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4、2005)的研究,建物臨時支撐工法抑制建

8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物沉陷效果不佳,建築物保護後仍會發生沉陷,未能達預期的效果。主要
是由於此工法無法主動保護建築物基礎的土壤,故當建物基礎土壤遭受其
他施工影響而發生沈陷時,建築物亦會隨之產生沈陷。因此建議此工法用
於建物補強,不建議作為抑制建物沉陷之用。

5.5.4 建物基礎壓力灌漿工法

為防止開挖引致鄰近建築物沈陷,乃於開挖前,對開挖沈陷影響範圍
內之建築物基礎下方實施灌漿,填補空隙或直接增加基礎土壤之強度與勁
度,以達到穩固基礎土壤之目的,並提高止水效果,經由基礎土體性質之
改變,達到減少土體流失與降低壓縮量。此工法因常受限於施工空間之取
得,一般僅施作於建物周邊基礎下方。常用灌漿工法如低壓灌漿、藥液灌
漿、高壓灌漿等。

由於開挖後開挖區外的可能滑動面乃從開挖面下方某處開始發展,因
此灌漿改良地盤的深度至少須從基礎下方延伸到可能滑動面外,如圖 5-31
所示。

建築物

可能之滑動面
擋土壁

灌漿範圍

圖 5-31 既有建築物下方地盤改良的托基工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建物基礎壓力灌漿施工時,過大的灌漿壓力常會使得地面或建築物隆

88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起。灌漿亦常常會擾動基礎下方土壤之結構,使得土壤強度降低。本工法
若施工不慎,往往未達到補強建築物基礎之目的,反而會使得建築物傾斜
或受損的更嚴重。因此施工前,必須參考成功的案例,做好詳細規劃,並
配置足夠的觀測系統,以便充分掌握灌漿時建築物移動的狀況。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4、2005)對台北捷運施工採用建物基礎壓力
灌漿的成效研究顯示,曾有建物變位延至施作一年後才趨於穩定狀態,保
護結果未達預期之案例;另有案例因灌漿以水刀進行預切,對周遭黏土層
擾動並降低其強度,反而造成建築物發生大量沉陷。因此建議如需應用此
一工法,須注意(1)施工技術良窳明顯影響工法成效,如施作不良時,反易
造成建物沉陷,(2)不建議加入水刀預切等先期動作,(3)施工中須配合監測
妥適控制建物變位。

5.5.5 建物基礎擠壓灌漿工法

擠壓灌漿工法乃是以高稠度、低坍度、低塑性之水泥砂漿材料,以壓
力灌注至土體中。於這種材料不容易進入土壤之孔隙中,因此水泥砂漿在
灌入土體後,便形成漿球,藉著持續的壓力灌注水泥砂漿,漿球逐漸擴大
並擠壓周圍的土壤,使得周圍的土壤達到壓實的作用。此外,當周圍土壤
被擠壓到一定程度後,漿球將逐漸向上方擴展,並產生上頂力;當漿球向
上擴展的力量超過其上的覆土重量或建築物的重量後,即產生地表隆起或
建築物被頂起的現象。因此當直接於建築物基礎下方施作擠壓灌漿,除可
藉以直接達到建築物托底之效果外,亦可產生建築物扶正的效果,如圖 5-32
所示。

8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圖 5-32 建物基礎下方擠壓灌漿形成基礎托底或扶正建物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繪製)

擠壓灌漿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但至目前為此,國內成功的案例並不多,
因此應用時需多參考之前的經驗。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4、2005)對台北捷運施工採用建物基礎擠壓
灌漿的成效研究顯示,僅有很少的案例,建築物有抬升的現象,大部分成
效不佳,建築物沈陷不減反增,未達預期之效果;可能是擠壓灌漿使周遭
土壤產生超額孔隙水壓改變土體行為所致。因此建議在應用時須注意(1)施
工技術良窳明顯影響工法成效,如施作不良時,反易造成建物沈陷,(2)設
計考量上宜要求達到建築物抬升效果,(3)施工中須配合監測妥適控制建築
物變位。

5.5.6 建物修復、結構補強、扶正、重建

當鄰房在開挖前已有局部結構損壞或非結構性損壞,為了避免開挖造
成更嚴重的損壞,甚至達到無法使用、居住的程度,可考慮先將鄰房進行
修復,即直接就建物損傷之結構樑柱牆體等進行修補或修繕,或結構補強;
即直接改善建物抵抗沈陷傾斜之能力,並延長其使用期限,如鋼筋混凝土
建物之結構性裂縫修補,或鐵皮屋與木造建物等臨時構造物補強等。

建物扶正已屬「治療矯正」之行為,與一般習稱之保護不同。扶正工

90
第五章 建物保護工程

法所需之費用較高,工期亦長。

建物拆除重建雖不屬保護工法,但對於鄰建物而言,亦是一種保障其
權益免於「建物損壞」之作法。因此當開挖區周圍之建築物已相當脆弱,
評估其經開挖施工影響後,所需的修復費用太高,可能超過拆除重建的費
用,亦或評估其無法承受開挖施工影響,開挖後可能造成結構無法修復的
損壞,或甚至可能倒塌時,則應考慮和鄰房協商拆除重建。

第六節 連續壁施工階段鄰房保護

整體鄰房保護設計之評估應包含擋土壁施工階段與地下室開挖構築階
段之總和,而不僅在於地下室開挖階段。連續壁施工對地層而言,也是一
種開挖解壓之行為,因此對鄰近建物亦會有影響,此部分已於 4.2.2.1 節中
詳細說明。倘評估連續壁施工階段鄰近建物變位過大,則應考慮於此階段
前即進行保護措施。

導溝施作階段之鄰房保護可採用臨時擋土措施,例如排樁、鋼軌樁、
微型樁、鋼板樁等,以避免導溝開挖崩塌,並減小地層位移量。惟需注意:

1.是否有足夠空間可施作保護措施,避免有侵犯地權之問題發生。

2.避免擋土措施之施工振動影響建物,以及保護措施本身施工造成之鄰
房沉陷。

3.避免擋土措施拔除,造成地層鬆動而損及鄰房。

4.倘地層變位仍未達要求,亦可架設施作支撐,減少地層位移量。

5.控制挖掘長度不宜過長,並儘速完成已挖掘之導溝及內撐施作。

至於連續壁主體工程施工階段之鄰房保護,由於其影響範圍廣大,保
護不易。連續壁兩側之土質改良也僅能防止崩塌,並不能阻止地層之變位,

9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更何況土質改良垂直精度及水泥影響連續壁施工品質,且施工本身也會影
響鄰房,施工成本又高,因此並非妥適之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鄰房側
連續壁之單元分割宜使掘削長度減短,且能緊湊施工,減少掘削完成暴露
時間,而減小地層之位移。

92
第六章 監測系統

第六章 監測系統
隨著工程經驗之累積及分析工具、分析方法之進步,工程師於設計過
程中已可掌握工區內相當程度之變化,惟因施工介面及施工管理技術日趨
複雜,縱使有周延的考量亦時有疏漏,對於工區外環境及結構物之變化更
是難以掌控。因此,監測系統之設置為一必要的輔助工具。

深開挖作業之進行,對於影響範圍內之環境及結構物必然會造成影
響,且其工區內外之變化常為因果關係,因此開挖區內與開挖區外之監測
系統理應全盤審視之。目前國內已有規範針對開挖監測系統配置之基準做
詳盡說明,因此本手冊僅針對工區周遭鄰房之安全監測系統設計做一解
說,對於工區內之監測系統配置則不再贅述。

為能掌握施工對於鄰房之影響,針對工區周遭鄰房之安全監測儀器,
應在工程施工之前即佈設完成,並應在施工(如擋土壁工程等)開始時,
即展開監測工作。

第一節 監測計畫之擬定

為避免工區外之災變及損鄰事件發生,於工程進行前即應針對鄰近管
線、設施及構造物提出完整的安全監測計畫。依據「建築物基礎施工災害
監測系統配置基準之研究」第 2.1 節之說明,監測計畫項目應須包含下列各
項:

1. 工程特性、地質狀況、基地環境與保全對象。

2. 設計與施工之問題點與不確定性。

3. 監測目的與監測項目。

4. 監測系統規劃與配置:包括選擇儀器、配置測點位置、擬訂監測頻率、
選擇記錄系統等。

5. 監測系統之維護與管理。

9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6. 監測管理基準值之設定。

7. 監測資料之整理與分析方法。

8. 訂定監測記錄及報告時效。

9. 建議基礎施工可能發生災害類型之緊急處理應變計畫。

10. 監測管理組織之建立與運作體制。

11. 編列監測預算與技術規範。

第二節 監測儀器之種類

常用之監測系統種類可大略分為應力或力量之量測、位移或變形量之
量測及水壓或水位之量測三大類,其所搭配之儀器亦十分多元。針對周遭
鄰房監測系統之佈設主要以沉陷及傾斜觀測為主,一般使用沉陷點、地層
沉陷計及建物傾斜計等監測儀器,並搭配水準儀及經緯儀配合量測,如以
全測站經緯儀測量鄰房之水平位移量;另輔以裂縫計作裂縫觀測。各監測
儀器及其所監測之項目如表 6-1 所示。

表 6-1 基地外主要監測項目及監測儀器
z 水準儀
下陷及隆起
周邊地盤 z 沉陷點
水平位移 z 傾度管
z 水準儀
下陷及上浮
z 沉陷點
周邊建築物、 z 傾斜計
構造物與埋設管 傾斜 z 水準儀
z 經緯儀
龜裂 z 裂縫計
z 水位觀測井
地下水 水位(水壓)
z 水壓計
噪音 z 噪音計
其他
振動 z 振動計

(資料整理自「建築物基礎施工災害監測系統配置基準之研究」)

94
第六章 監測系統

另根據「建築物基礎施工災害監測系統配置基準之研究」第 3.3 節之說


明,相關監測系統介紹如下:

1. 地盤沉陷點

設於鋪面、地表或淺層地下之固定測點。其功能為偵測施工時,被測
物是否發生垂直變位。

2. 建物沉陷點

設於結構物之固定測點。其功能為偵測施工時,被測物是否發生垂直
變位。

3. 管線沉陷點

設置接觸地下管線之固定測點。其功能為偵測施工時,被測物是否發
生垂直變位。

4. 地層沉陷計

用於監測施工期間地盤內各層深度發生之沉陷。地層沉陷計可包括一
個或多個錨頭,分別錨定在垂直鑽孔中選定的高程位置,錨頭與置於軟管
內的測桿底端連接,此桿頂端在地面處與量測頭連接。測桿頂端可使用精
確之光學方法直接監測,亦可用機械式深度測微計,自參考平面量測與測
桿頂之距離,亦可在測桿上安裝電氣式位移計,連續監測地層之移動。

5. 建物傾斜計

設於傾斜板上之活動式或永久式裝置,用以監測結構物之單軸或雙軸
轉角或傾斜角。傾斜板為裝設於可能產生最大傾角之柱體、牆、樓板或支
撐架構上之基座。

6. 裂縫計(尺)或裂縫儀

裝設於建築物或其他結構物上,垂直橫跨裂縫延伸方向,用以監測裂

9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縫大小及變化量。

第三節 監測儀器之佈設原則

建物傾斜計主要量測項目為建築物之傾斜變化,沉陷點主要量測項目
為基地外道路及建物之高程變化,而裂縫計則主要量測開挖區外鄰近結構
物裂縫寬度之變化。一般來說沉陷點及建物傾斜計原則上配置於結構邊柱
外側,尤以下方為基礎者(如獨立基腳)。沉陷點配置數量最少需配置於建物
各角隅處;而建物傾斜計最少需配置兩處,其配置高度應考量計讀方便與
避免被損壞等因素。但鄰房若於施工前即已有鑑定單位測量絕對傾斜量
時,則建物傾斜計可於該點增設一點(一般位於建物角柱),以接續鄰房受工
區作業影響之變化狀況。其配置原則如圖 6-1 所示;對於連棟建築物所形成
之長條形構造,則宜再於中間代表性柱位處增加儀器數量,以掌握整體之
建物變位行為。至於鄰房裂縫計之配置,一般裝設於建築物內部可能產生
裂縫之位置或已產生裂縫之位置,以可允許監測之代表性位置,監測瞭解
開挖施工對該建物既有裂縫之影響。裂縫計安裝時要注意儀器需與裂縫方
向垂直。

圖 6-1 建物沉陷觀測點及傾斜計配置原則示意圖
(資料來源:「建築物基礎施工災害監測系統配置基準之研究」)

96
第六章 監測系統

第四節 監測頻率

一般建築基礎施工監測系統之量測頻率,分成以下三個階段考量制定:

1. 常態時期之量測頻率:如表 6-2,此處之“常態"指的是工程施工中,監
測結果尚小於工程設計要求,未達到警戒值之程度。

2. 警戒狀態下之量測頻率:此處之“警戒狀態"指的是工程施工中,其監
測結果已大於工程設計要求,但未達到安全容忍極限之程度。於此階段
之監測作業須採取提高監測頻率方式進行,以掌握可能之變化趨勢,不
致錯失災害預防之先機。表 6-2 為各監測項目之相關儀器數值已達警戒
狀態下之監測頻率建議;對於部份仍未達警戒狀態之監測項目,其相關
監測儀器仍依常態時期之量測頻率執行,不必然將全部監測儀器均提高
其量測頻率。

3. 應變處置中之量測頻率:應變處置已然是監測結果大於安全容忍極限而
採行之一種工程矯正或補救措施。此期間之監測作業須採取密集監測方
式,俾得以了解應變效果,故監測儀器之測讀器具均須置放於工地內,
隨時配合應變措施執行狀況量測之,亦即此期間之量測頻率並不固定,
完全視工程需求而定。至於各種儀器亦不需全部進行量測工作,僅須視
應變措施影響範圍決定所須密集監測部份,以加速配合應變措施。有關
此一應變期間之監測執行細節應於應變計畫擬定時一併制定妥適,並視
為應變計畫之一部份執行之。

表 6-2 沉陷點及建物傾斜計監測頻率
監測儀器 常態時期監測頻率 警戒時期監測頻率
開挖階段每週至少一次,
沉陷點 每天一次。
構築階段每兩週至少一次。
開挖階段每週至少兩次,
建物傾斜計 每天一次。
平時每週至少一次。

(資料整理自「建築基礎施工災害安全預警監測系統之研究」)

9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第五節 監測管理值及監測結果之研判

監測資料除應定期彙整外,更須於最短時間內將彙整之資料交付設
計、監造及施工單位,以利相關單位依據監測計畫訂定變化量之管理基準
值,作後續之應變措施。

針對鄰房保護所設計之監測系統,多著眼於基地外地盤、管線、設施
及結構物之沉陷量、傾斜量、水平位移量及裂縫大小等。關於結構物沉陷
及傾斜容許變位量請參閱第三章。另國內目前並無針對裂縫之容許寬度作
一規範,依「台北市建築物工程施工損害鄰房鑑定手冊」之建議,一般建
築物之混凝土裂縫容許寬度宜採 0.3mm。Son and Cording (2005)則對一般磚
造結構裂縫寬度及其對應之損壞程度作一具體定義,詳列如表 6-3。

另對於結構物水平側向位移量,如同第三章所述,目前國內尚無規範
將之納入考量。

於接收到監測結果後,設計單位應接續 4.1 節之工作流程,將監測資料


與原先設計結果作一比對,若監測結果較 4.3 節分析設計所得之沉陷量或角
變量為大時,則需針對欲保護之目標物做回饋分析,重新檢討鄰房保護措
施之設計;若監測結果小於設計所得之沉陷量或角變量,則顯示原先設計
已偏保守,設計規劃之鄰房保護措施應可發揮其功效,設計者可繼續施工,
或採取更經濟之方案。施工單位即可依上述回饋分析之結果,作為採取應
變措施之基準。

98
第六章 監測系統

表 6-3 裂縫寬度與非加強磚造結構物損害狀況之關係

(資料來源:Son and Cording, 2005)

表 6-4 所列為依據鄰房監測結果所推估之週遭環境及建物可能產生災
害,惟因工區內之作業與工區外之變化常為因果關係,如前所述,應對開
挖區內、外整體之監測系統做通盤之觀測,才能防範於未然。

表 6-4 鄰房及管線可能之施工災害及相關監測結果與現況勘查重點
相關監測結果 推估施工災害 現況勘查重點
1.水位水壓下降 鄰近地盤下陷、鄰房沉陷傾 1.施工抽水導致沈陷
2.傾度管變形量過大 斜、鄰房樑柱龜裂、地下管線 2.擋土壁開裂
3.沈陷點沈陷量增加 破裂 3.開挖區外地面凹陷
4.鄰建物沉陷及傾斜增加 4.鄰建物出現裂縫
5.管線破裂、地面冒水

(資料整理自「建築物基礎施工災害監測系統配置基準之研究」)

9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第六節 應變措施計畫

應變措施計畫之擬定與執行,應考量成本、工期、工程特性、環境條
件及施工方式等因素,就常見或容易發生之基礎工程災害,研擬可行之應
變措施,並列出緊急狀況之處理方式及異常狀況通報相關單位,表 6-5 即為
一般道路、結構物及公共管線受損之緊急應變措施,可作為基本處理原則
之參考。

表 6-5 鄰房及管線之可能狀況及常見應變措施
可能狀況 常見應變措施
1. 增加觀測頻率,以了解其變化速率。
2. 如於開挖階段,暫停挖土或局部回填。
3. 如於支撐架設階段,儘速完成支撐預壓工作。
鄰房沉陷或
4. 直接測量鄰房傾斜程度,比對原有狀態。
傾斜太大
5. 進行地盤灌漿改良工作。

6. 研 判 發 生 原 因 後,再 採 取 相 應 對 策 並 檢 討 施 工 計 劃 。
房 7. 必要時緊急疏散人員。
鄰房非主要 1. 修 補 裂 縫 。
結構開裂 2. 研 判 發 生 原 因 後,再 採 取 相 應 對 策 並 檢 討 施 工 計 劃 。
鄰房之主要 1. 研 判 發 生 原 因 後,再 採 取 相 應 對 策 並 檢 討 施 工 計 劃 。
結構開裂 2. 進 行 結 構 鑑 定 並 據 以 修 繕 。
1. 研 判 發 生 原 因 後 , 再 採 取 相 應 對 策 。
路面沉陷量
2. 增 加 路 面 沉 陷 觀 測 頻 率 。
過大
3. 檢 修 地 下 管 線 。
道 1. 實 施 張 力 裂 縫 之 防 水 性 填 補 , 以 阻 止 額 外 水 壓 力 之
路 產生。
路面開裂 2. 如 多 條 裂 縫 成 環 形 或 弧 形 分 佈 時 , 研 判 發 生 原 因
後,再採取相應對策。
3. 檢 修 地 下 管 線 。
1. 局 部 開 挖 , 裸 露 管 線 並 採 外 包 方 式 減 低 漏 水 量 。
地 自來水管開
2. 加 強 臨 時 支 撐 。
下 裂漏水
3. 儘 速 聯 絡 權 責 單 位 , 到 場 搶 修 。

公共排水溝 1. 以 水 泥 砂 漿 臨 時 填 補 , 俟 工 程 完 成 後 再 全 面 修 繕 。

開裂漏水 2. 水 路 改 道 , 設 置 臨 時 排 水 設 施 。

(資料整理自「建築物基礎施工災害監測系統配置基準之研究」)

10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計畫主要針對都會區深開挖引致之鄰房變位與保護進行研究,除整
理現有鄰房保護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建物現況調查與容許變位,提供鄰房
保護設計之依據外,亦提出鄰房影響評估與保護設計之工作流程、設計方
法與應考慮事項,以建立鄰房保護設計手冊,作為工程界設計之參考與作
業依據。惟此係以一般建築工程深開挖影響鄰建物時之保護設計為主,對
於捷運設施之影響評估及保護設計,設計者應再根據「大眾捷運法」
、「大
眾捷運系統兩側禁建限建辦法」及各捷運主管機關所訂定之管理要點,提
送相關資料列管審查;另外,高速鐵路之影響評估,則按「獎勵民間參與
交通建設毗鄰地區禁限建辦法」及「高速鐵路兩側毗鄰地區限建範圍內開
發行為審核作業要點」提送相關資料列管審查;鄰近鐵路與公路時,則須
遵循「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毗鄰地區禁限建辦法」、
「鐵路法」與「公路
兩側公私有建築物與廣告物禁建限建辦法」等相關規定辦理。

本手冊整理目前國內工程實務中常用之保護工程,包括擋土支撐結構
增強工法、地中壁工法、扶壁工法、土質改良工法、以及其他保護工法(微
型樁、托底、建物臨時支撐、建物基礎壓力灌漿、建物基礎擠壓灌漿、建
物修復、結構補強、扶正、重建)等,並整理說明保護工法之作用機制、
適用環境地層、工法特性、成效研析、分析模式及設計方法等。相關之建
物監測系統亦羅列在內,希冀提供業界整體應用時之參考。

第二節 建議

建議一

廣送相關單位參考:立即可行建議

10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由於地下開挖在都會地區相當常見,但相關的鄰產保護工法卻沒有一套嚴
謹的程序或方法以資遵循。本研究的完成,有助於釐清相關的爭議。建議
送出的技師公會為大地技師、土木技師、結構技師及建築師公會。送出的
顧問公司為台灣世曦、中興、亞新及萬鼎等四大顧問公司。送出的政府機
關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建管及捷運局。

建議二

訂定「大地工程深開挖軟體使用者手冊」
: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鄰產保護需要合理的評估工具,而數值分析為目前比較進步的評估工具,
且已經被許多工程師所採用。雖然相關的數值分析方法已經被開發成商業
電腦程式,然而數值分析或電腦程式使用複雜,不同的工程師對相同的標
的分析,不見得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因此常常會使得分析設計者無所適從,
因而降低評估的可靠性。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有必要建立合適的數值分
析或電腦程式評估手冊,並進而建立相關的規範。

建議三

修改基礎構造設計規範: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

目前與基礎開挖的鄰產保護相關規範付之闕如。與鄰產保護之規範稍有關
連的「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然而該規範內容有關於鄰產保護的內容過於簡
單。未來建議可以修改「基礎設計規範」相關內容,甚至於單獨建立基礎
開挖鄰產保護規範。

建議四

定期修改「建築物深開挖鄰產保護設計手冊」
:中長期建議
10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鄰房保護工法眾多,且常推陳出新,本手冊僅能視為現階段之綜整成果,
爾後如有更新工法或理論基礎研究成果,應再行檢討,俾使鄰房保護工作
得以更臻完善。

10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104
附錄 期中簡報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附錄一 期中簡報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審查意見 研究團隊回應
李組長文正:
一、報告 P.64 建議增列過去實際案 一、期中報告 P.64 為鄰房之可能狀況
例,對應方便讀者瞭解。 及常見應變措施,已列出各種可
二、將來成果如何落實應用於那些個 能狀況之可能採用的應變措
單位?何項業務?請於報告內 施,而實際應用上,應由工程師
加以說明。 根據現地的狀況,進行研判以及
決定採用何種方式,而非根據案
例套用一定的方式去處理。
二、手冊將來的應用,由建研所規
劃,應是為參考性為導向,非以
強制性與保證性為原則。
林技師四川:
一、設計手冊(第三章)有關建物容許 一、有關容許變位提供明確之建議值
變位部分,建議有較具體之建 部分,因到目前為止,工程界及
議。 學術界尚無明確定論,因此本研
二、設計手冊(第四章)有關鄰房保護 究將列舉較新之各界研究結
設計考慮,建議加強對設計者必 果,並建議較可行之解決方案。
要之提醒,以減少非預期之鄰損 二、在第五章中每一種工法皆列有一
狀況。 節「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項」提醒
三、一、二、三維分析代價差異大, 設計,以減少非預期之鄰損狀
建議提供案例探討其差異性,以 況。
為設計者之參考。 三、已在表 4-4 中建議各種鄰房種類
四、手冊定位如係參考手冊性質,應 之影響評估方法,包括經驗法
可納入更多案例經驗,以為設計 則、一、二、三維分析等。
者參考。 四、目前已就常用工法編排於第五
章,提供參考。
蔡教授茂生:
一、對於筏式基礎或樁基礎之鄰近建 一、本手冊主要是針對深開挖工程引
築物,可能因深開挖工程之進 致鄰房變位之安全評估及可能
行,造成局部土砂流失,致樁 保護方式,對於局部土砂流失等
基、基礎承載效能降低。是否應 施工異常所產生之鄰房危害,並
在結構體發生變位前,即儘早檢 未列入本手冊範疇。
測基礎地層之變化情形,評估其 二、擋土壁及支承在鄰房影響評估及
可能對建築物結構體之影響,以 建物保護工程分析設計上的考

10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及早因應。建議考量。 慮已於 4.2.3 節中說明,至於擋


二、擋土壁體於開挖支撐過程之變形 土壁及支承本身的結構設計,並
引致地層之變位,為影響鄰房安 未在本手冊範疇。
全之重要因素,擋土壁與支承之 三、逆打方法之樓板支承及順打方法
設計要件,建議應予適當規範。 之臨時鋼支撐的模擬,已分別於
三、開挖方法採用逆打方法或順打方 4.2.3 節中說明。
法,對擋土支撐受力變形之差異 四、連續壁壁體及接縫處之完整性,
性,是否亦應列入評估?建議予 為影響安全之重要因素,然其屬
以說明。 施工異常的情形,因此並未列入
四、連續壁壁體及接縫處之完整性, 本手冊範疇。
為影響安全之重要因素,是否應
建立檢測評估之方式,以確保其
品質?建議考量。
錢教授學陶:
一、本階段成果符合預期成果需求。 一、略。
二、深開挖工法因地質構造不同而 二、針對不同的地層條件,在分析設
異,對鄰房影響亦不同,其對應 計時應如何考慮,已於 4.2.3 節
之保護措施也有不同選擇。 中說明。
台北縣政府代表:
一、本案完成後建議可以進行教育訓 一、略。
練,提升工程界對於鄰房保護的 二、地中壁適用環境及地層已於 5.2.2
認知與能力。 節中加以說明。
二、實際案例探討部分,交通工程通 三、有關容許變位訂定安全係數部
常是線性,所經過沿線地質狀況 分,因到目前為止,工程界及學
不同,地中壁是否可以一體適 術界尚無明確定論,因此本研究
用,建議加以著墨。 將列舉較新之各界研究結果,並
三、容許變位是否需訂定安全係數? 建議較可行之解決方案。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代表:
一、本計畫針對軟弱地層及其擋土工 一、鄰房保護的分析設計,就地層而
法之論述,尚無對非軟弱地層之 言,不論是軟弱或非軟弱地層,
研究,建議於報告中敘明設計手 皆是採用試驗所得之代表性參
冊之研究對象。 數,進行分析設計工作即可。至
於卵礫石層之開挖,因地質條件
較佳,正常施工條件下,鄰房保
護的問題較少,而其配合採用的
擋土柱工法亦較特殊,因此並未
列入本手冊範疇。

106
附錄 期中簡報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台北市大地技師公會代表:
一、現況調查範圍是否可依地質條件 一、一般而言,鄰近建築物調查區域
或區域或分析方法等建議明確 之大小端視施工影響範圍而
最小調查範圍,以供未來使用本 定。而施工影響又與開挖規模及
手冊者參考依據。 地層狀況息息相關,各工址之調
二、建議比較說明一、二、三維分析 查區域範圍須由設計單位依其
程式使用之限制條件及所需之 建案狀況而定,而本手冊亦已在
注意事項(含地層、參數使用及材 表 4-4 中建議建物至工區不同的
料強度參數) 距離時,適合的影響評估方法。
二、目前的一、二、三維分析程式分
析結果的問題及注意事項已分
別在 4.2.3 節各相應分析方法之
後段中說明,並建議進行評估時
採用的方式。至於各地層、參數
使用及材料強度參數等決定方
法及使用原則亦已在 4.2.3 節中
說明。
陳組長建忠:
一、請補充基地地質構造部分。 一、各保護工法適用環境及地層,已
二、第四章列了許多數值分析工具: 分別在第五章各工法中加以說
RIDO、TORSA、PLAXIS、 明。
ABAQUS 及 MIDAS 等,請概要 二、邊界條件及選用分別在 4.2.3 節
說明各種工具分析的邊界條件 各相應分析方法中說明。
及選用方法。 三、已在第五章及第六章中說明保護
三、建議本手冊工作方向是參考性為 工程及監測系統。
導向,非以強制性與保證性為原
則,準此,請著重在保護對策與
監測部分。

10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108
附錄 期末簡報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附錄二 期末簡報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審查意見 研究團隊回應
林委員四川:
一、有關 P.12 中說明根據經驗,砂土層上建 一、此數值為經驗值,有其參
築物之差異沉陷量約等於總沉陷量之 考價值,故予列出,以提
3/4,數值似乎偏高,建議斟酌調整。 供設計者注意。
二、有關 P.30 至 P.31、與 P.36 中參數值如混 二、所羅列的數值或公式皆為
凝土 E 值、土壤 Kn 值等羅列許多文獻 一些學者專家根據某些
成果,頗值得參考,建議補充說明其適 商業化程式所提出,因此
用條件,以利參考。 係提供設計者參考。實際
三、本研究蒐集完整之以往研究成果,資料 設計時,設計者除可參考
豐富,相當值得參考。 這些經驗值外,亦應配合
不同分析軟體及地區分
析的經驗來決定。相關的
說明已別於 P.31、P.36 與
P.41 中加以說明
三、略。
邱顧問昌平:
一、本計畫以建築工程(明挖)深開挖時, 一、略。
可能損及鄰房所應採取之保護對策為研 二、鄰房損傷主要為建物基礎
究目標,並以鄰房保護設計手冊呈現計 變形所致,故保護工程
畫成果,在連續壁之分析(2D、3D 及彈 之設計,主要亦在阻止
性基礎粱法等)著墨甚多,而在增加勁 或降低建物基礎變形。
度上則以加大尺寸或設置扶壁、地中壁 有關深開挖影響建物之
等強化連續壁;另以壁外之微型樁、托 原因說明於第一章第三
底工法、臨時支撐、基礎灌漿等工法保 節,保護工程則統一列
護鄰房之重點說明,初步成果良好。 於第五章提供設計者參
二、本計畫若能搜集深開挖造成鄰房損壞之 考。
各種狀況及原因,而逐一提出一項至數 三、本研究案係以一般建築工
項對策,並將各對策詳細或摘要說明, 程為主,對於近山坡地及
佐以圖說及可能採用之法規或規範,如 特殊地形或形狀怪異基
此比較像設計手冊。 地等未列入。
三、目前之內容以平地(如台北盆地)之平
坦基地及均勻分佈之土層為探討對象,
對於近山坡地之建物深開挖,可能會有
地下深淺不一之岩盤情況未有述及;又

10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RC 連續壁或鋼版樁施工不良時,在深開
挖時可能造成鄰房損失,似又為另外之
課題。大面積開挖(如濱江市場)基地
形狀怪異等之對應方法,若可能的話也
可提一下(連續壁單元設計及角隅支撐
特別設計皆須特別考慮)
陳委員宗禮:
一、本研究計畫成果內容充實並蒐集多種有 一、已於第一章第三節手冊適
效之工法提供作為技術設計之參考,惟 用範圍內說明。
其中使用大量篇幅引述各項評估分析之 二、同意將上述影響要因列
研究成果尚屬於未臻成熟之研究成果, 入,詳第一章第三節。
故宜加註「僅供參考」字樣以利引用工 三、已於第 4.3.4 章節說明,
法之設計者能有發揮技術之空間。 另外於第五章各小節
二、深開挖工程對於近接鄰房或結構物之影 末,有說明各工法之注意
響要因計有 15 種:1.泥水掘削 2.鋼板或 事項,提供參考。
主樁打釘 3.地盤改良 4.地下障礙物拆除
5.樁空打回填 6.隆起 7.砂湧 8.壓密下沉
9.管湧土砂掏空 10.擋土牆變形 11.地盤
回脹 12.偏土壓 13.支撐拆除 14.地下結構
周邊回填 15.擋土牆拔除等,宜列入本研
究案內容中或述明其架構及採用之鄰房
保護主要且可行之工法,以充實本研究
主題內容之完整性為宜。
三、鄰房保護所採用之各項工法均屬於「工
程」 ,除了敘述其成效外,對於因保護工
法工程施工中可能引致之災害或缺點與
應注意事項之提醒,若能一併列出則可
更臻完美。
台北市大地工程技師公會(趙國祥代表發
言): 一、同意刪除重覆之第 7 點。
一、第六章第二節內有關監測系統介紹中, 二、同意增加連棟建築物之配
第 5 點及第 7 點皆為傾斜計,應為重覆。 置原則說明;裂縫監測內
二、第三節監測儀器之佈設原則,建議增加 容將修改,以符合工程實
連棟建築物之配置原則說明;另有關本 務面之可行性。
研究建議應對鄰房全區產生之裂縫皆納
入監測部分,在實際執行面有困難,建
議再行斟酌。

110
附錄 期末簡報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俊宏代表發言):
第七章之結論與建議中提及捷運設計依 同意於第七章中增加說明。
相關法規辦理,另台鐵、高鐵及公路也
皆有「禁限建」之規定,請一併參考。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王建築師世昌代
表發言):
一、開工前鄰房現況鑑定之適法為何?鄰房 一、意見非屬本研究範圍,建
調查之範圍各縣市不一,是否造成建商 議另案研究。
與鄰房居民糾紛之元兇。 二、略。
二、本計畫內容完整,對工程界應用幫助很
大。
陳建忠組長:
結論建議格式,請依照本部規定格式撰 同意辦理。
寫。

11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112
附錄 第一次專家學者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附錄三 第一次專家學者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審查意見 研究團隊回應
簡技師茂洲:
一、p.9,最後一行「,其調查成果不必須具有公信力 一、同意辦理。
之效力」 ,建議刪除。 二、同意辦理。
二、p.42,表 4-4,加註說明 PIZ、SIZ 及 PSR 的意義; 三、同意辦理。
表中欄位「建物平面位置」之 PSR<30 及 PSR>30, 四、同意辦理。
應改成 PSR<0.3 及 PSR>0.3。
三、p.43,4.3.2 節第二段最後一句「對於與捷運設施無
關之一般性開挖工程建議參考 4.2.4 節之表 4-4。」
修改為「對於一般性開挖工程建議根據鄰房建物種
類及建物狀況,參考 4.2.4 節之表 4-4 決定之。」
四、p.54,圖 5-8(a)地中壁在圖形中截斷處加入截斷線。
林博士亦郎:
一、p.18~p.25,符號為斜體字型,圖表及本文應一致。 一、同意修正。
余技師明山:
(1) p.8,第二章標題建議改為「鄰房調查」;p.9,2.2 一、同意辦理。
節,建議增加一項「6. 鄰房地質資料收集。」 。 二、同意辦理。
(2) p57,5.2.5 節,以及 p.71,5.3.5 節中,建議加入說 三、同意修正。
明地中壁及扶壁空打段部分應回填之字樣。 四、同意辦理。
(3) p.87 之後,右上角頁首標題「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
應修正為「第六章 監測系統」 。
(4) 建議第六章中加入監測頻率的說明。
蘇博士晴茂:
一、此設計手冊為參考性質,如報告書標題無法更改, 一、已有說明。
建議在本文中說明。。

113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114
附錄 第二次專家學者審查會議紀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附錄四 第二次專家學者審查會議記錄及研究團隊回應
審查意見 研究團隊回應
蘇經理鼎鈞:
「古蹟建築」之「建議評估工具」, 一、同意辦理。
一、p.42,表 4-4 中,
建議改為二維,必要時應以三維分析。。 二、同意辦理。
二、p.89,最後一行,電子式傾斜計建議改為傾斜計。 三、同意增加。
三、p9,2.2 節,調查項目建議包含公共管線。 四、同意增加。
四、p.1,對各相關法律,建議加註日期。 五、同意增加。
五、p.44,施工抽水,建議加入說明連續壁施工時之抽
水,及鄰近區域抽水皆可能造成沉陷。
張工程師修碩:
一、p90,第一行,有關傾斜計之設置位置建議更詳細 一、同意辦理。
說明,以為依循。 二、同意增加說明
二、第六章建議考慮加入監測儀器佈設時機。 佈設時機。
邱工程師顯晉:
一、p.88,表 6-1,第三欄第三行,地層沉陷計建議改 一、同意辦理。
為沉陷點。 二、同意辦理。
二、p.92,表 6-3,第一欄第二行,傾度儀建議改為傾 三、同意辦理。
斜管。
三、p.93,表 6-4,標題建議和表 6-3 一致,即改為「表
6-4 鄰房及管線之可能狀況及常見應變措施」。
張工程師嘉興:
一、p.9,最後一行,最後一句,建議刪除。 一、同意辦理。
何總經理樹根:
一、p.89,監測儀器名稱,建議採用標準或通用的名稱。 一、同意辦理。
郭經理晉榮:
一、p.8,2.1 中調查範圍能否明確建議。 一、同意再檢討修
二、p.9,2.2 節第 3 點「建物沉陷及傾斜程度。」 ,建 改。
議改為「建物沉陷或傾斜程度。」 二、同意辦理。
三、p.16,圖 4-1 中之 ω 應配合圖 3-1 之定義符號,改 三、同意修改。
為η 。 四、同意增加說
四、建議說明地中壁及扶壁空打部分的處理方法。 明。
五、4.2.2 節中之符號 H 及 He 請統一。 五、同意辦理。
六、P.69,5.3.4.3 節第二段,扶壁 2-D 分析時,土壤強 六、同意再檢討確
度參數( c′ 、 φ ′ 、 su )是否須配合調整,請再確認。 認。

115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116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 內政部(2001),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
2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建築施工及坡地社區防災預警系統之研究(二)
子計畫一:建築基礎施工災害安全預警監測系統之研究。
3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4),深開挖鄰產保護研究(一)成果報告。
4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5),深開挖鄰產保護研究(二)成果報告。
5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9),建築物基礎施工災害監測系統配置基準之研
究。
6 方永壽、鍾雅君、陳滄江(2000),「台北捷運噴射灌漿改良土之力學性
質」,地工技術,第 78 期,第 75-86 頁。
7 臺中市政府工務局(1996),台中市建築物施工損鄰爭議事件處理要點。
8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2006),台北市建築物工程施工損害鄰房鑑定手冊。
9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2002) ,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工程土木設計手
冊,中文版第十一版。
10 臺北縣政府(2009),臺北縣建築物施工損壞鄰房事件處理程序。
11 林亦郎(2010),地中壁對粘土層開挖變位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
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台北。
12 林士誠、廖家葦、林宏達(2003),「柱狀複合試體之異向性力學行為探
討」,第十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台北縣三峽鎮,第 41-44
頁。
13 林軒、林正記(1992),「台北捷運臨近建物保護案例介紹」,地工技術,
第 40 期,第 91-112 頁。
14 林永光、孫一鴻、呂芳熾、黃志祥(2000),「淺談地質改良於軟弱粘
土中深開挖之應用」,地工技術,第 78 期,第 103-112 頁。
15 洪茂松、高耀宏、歐志忠(2001),「公路穿越縱貫鐵路明挖托底工法設
計之探討」,地工技術,第 88 期,第 77-90 頁。
16 胡邵敏(1992),“深開挖工程鄰產保護設計與施工(一)開挖工程對鄰產之

117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影響及其安全評估",地工技術,第 40 期。
17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建築管理處(2004),高雄市建築工程施工損壞鄰房事
件處理程序。
18 黃立煌、高祥生(1994),「黏性土中高壓噴射灌漿導致地盤破壞機制」,
地工技術,第 47 期,第 107-120 頁。
19 張吉佐、陳坤泉(1999),「設計參數對深開挖擋土支撐之敏感度評估」,
地工技術,第 76 期,第 17-24 頁。
20 陳元化、陳聰海、蔡崇義(1997),「台北市和平西路陸橋托底工程之設
計及施工」,地工技術,第 61 期,第 5-20 頁。
21 陳奕耿、黃俊青、王復國(1997),「深開挖地中版建物保護案例」,第
七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台北縣金山鄉,第 593-600 頁。
22 陳柏序、蘇鼎鈞、陳明山(1994),「基礎開挖之鄰房保護及安全監測結
果評估實例」,地工技術,第 45 期,第 23-38 頁。
23 趙曉周、賴昀暉、呂守陞、陳鴻濤(2009),「地工風險管理操作實務-
以高架橋托底工程為例」,地工技術,第 119 期,第 89-98 頁。
24 楊永康、陳紹魁、蘇鼎鈞(1999),「基礎深開挖鄰房保護評估及安全監
測成果案例探討」,地工技術,第 75 期,第 29-40 頁。
25 廖洪鈞、杜明昇、蘇世豐(2002),「黏土層內撐開挖之攪拌樁改良土等
值不排水剪力強度探討」,地工技術,第 93 期,第 23-32 頁。
26 蔡立盛、何泰源(2009),「托底工法設計與施工及案例探討」,地工技
術,第 120 期,第 93-100 頁。
27 蔡森豪、楊聰賢、賈平(1997),「漢生陸橋托底工程及自動監測系統」,
地工技術,第 61 期,第 37-50 頁。
28 歐晉德、石強、謝旭昇(1988),「深開挖擋土連續壁設計模式」,地工
技術,第 21 期,第 10-17 頁。
29 歐章煜(2002),深開挖工程分析設計理論與實務,科技圖書。
30 歐章煜、王怡文(1997),深開挖工程改善壁體變形行為之措施研究,大
地工程研究報告,GT97006,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台北。
31 歐章煜、林雅雯(1999),地中壁應用於深開挖之分析研究,大地工程研
究報告,GT99006,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台北。

118
參考書目

32 歐章煜、楊玲玲(2000),連續壁施工引致之地盤變位探討,國立台灣科
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大地工程研究報告,GT200005,台北。
33 歐章煜、謝百鈎(2008),「深開挖鄰產保護之探討」,岩土工程學報,
第 30 卷,增刊,總 192 期,第 509-517 頁。
34 冀樹勇、陳清錦、王建智(1999), 「RIDO 程式之最佳化土層參數之探討」

地工技術,第 75 期,第 61-76 頁。
35 賴慶和、余明山,(1999)「RIDO 程式在深開挖合理化設計之應用」,深
開挖工程自動化設計及施工實務研討會 -營建自動化策略聯盟系列研討
會之五,第 11~19 頁。
36 謝旭昇、王崑瑞、楊易璋(1992),「噴射灌漿引致之連續壁外擠變位」,
地工技術,第 93 期,第 33-42 頁。
37 謝旭昇、呂芳熾(1999),「淺論扶壁式連續壁之分析與設計」,地工技
術,第 76 期,第 39-50 頁。
38 謝旭昇、程日晟、蔡宗煌、楊明洲(1996),「連續壁設計分析之實務考
慮」,地工技術,第 53 期,第 35-44 頁。
39 謝百鈎 (2001),「粘土層深開挖引致地盤最大位移預測」,中國土木水
利工程學刊,第 13 卷,第 3 期,第 489-498 頁。
40 謝百鈎、林亦郎、歐章煜(2010),「深開挖設置地中壁及扶壁之三向度
分析與成效」,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 22 卷,第 1 期,第 11-22
頁。
41 謝百鈎、歐章煜(1996),「以經驗公式預測台北盆地深開挖引致之地表
沉陷」,地工技術,第 53 期,第 5-14 頁。
42 鍾毓東、謝百鍾、陳迪生、余明山(1994),「高壓噴射漿引致之地層變
位案例」,地工技術,第 47 期,第 85-106 頁。
43 顏東利、張桂才(1991),「建築物允許沉陷量之探討」,地工技術第 34
期,第 78-96 頁。
44 蘇信淵、彭嚴儒、朱旭、陳鴻濤(1996),「台北市忠孝橋托底工程案例
介紹」,地工技術,第 53 期,第 55-64 頁。

外文部分

1 ACI committee 318, (1995),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119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Concrete, (ACI 318-95) & Commentary (ACI 318R-95).

2 Bauer, G. E., (1984), “Mov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Deep Excavation,” Proceeding,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Movements and Structures, Cardiff, pp.694-706.

3 Benz, T., (2006), Small-Strain Stiffness of Soil and Its Numerical


Consequences, Ph.D. Thesis, Stuttgart Universität.

4 Bjerrum, I., (1963), “Allowable settlement of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Weisbaden, Germany, Vol. 2, pp.35-137.

5 Bowles, J. E., (1986),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4th Ed,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U. S. A.

6 Boscardin, M.D. and Cording, E.J., (1989), Building Response to


Excavation-Induced Settlement,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15, No.1, pp.1-21.

7 Burland, J.B. and Wroth, C.P., (1974), Settlement of buildings and associated
damage, Proceeding of Conference on Settlement of Structures, Pentech
Press, London, England, pp.611-654.

8 Clough, G. W. and Tan, D. Y., (1980), "Ground control for shallow tunnels by
soil grouting,"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 ASCE, Vol.106,
No.9, pp.1037-1057.

9 Clough, G. W. and O'Rourke, T. D., (1990), "Construction induced Movements


of Insitu Walls," Proceedings,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arth Retainings
Structure, ASCE Special Conference, Ithaca, New York, pp.439-470.

10 Cowland, J. W. and Thorley, C. B. B., (1985), "Ground and Building


Settlement Associated with Adjacent Slurry Trench Excavation," Ground
Movement and Structures, Pentech Press, London, U.K., pp.723-738.

11 Duncan, J.M. and Chang, C.Y., (1970),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ress and
strain in soils,"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vision ASCE,
96, Issue 5, pp.637–659.

12 Hsieh, H.S., Lu, Y.C. and Lin, T.M., (2008), “Effects of joint details on the
behavior of cross walls,” Journal of GeoEngineering, Vol. 3, No. 2, pp. 55-60.

13 Hsieh, P. G., and Ou, C. Y., (1998), “Shape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Profiles Caused by Excavatio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35, No.
6, pp.1004-1017.

14 Hsieh, P. G., Ou, C. Y., and Lim, A., (2010), “Use of the total stress undrained
model to the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Proceedings 17th Southeast Asian

120
參考書目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Taipei, Taiwan.

15 Hwang, R.N., Moh, Z.C., and Wang, C.H., (2007), “Performance of wall
systems during excavation for Core Pacific City,” Journal of GeoEngineering,
Vol. 2, No. 2, pp.53-60.

16 Jaky, J., (1944), The coefficient of earth pressure at rest,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Hungarian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Vol. 78, No. 22, pp.
355-358.

17 Ladd, C.C., Foott, R., Ishihara, K., Schlosser, F., and Poulos, H.G., (1977),
Stress-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okyo, Japan, Vol. 2, pp.421-494.

18 Lim, A., Ou, C. Y., and Hsieh, P. G., (2010), “Evaluation of clay constitutive
models for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under undrained conditions,” Journal
of GeoEngineering, Vol. 5, No. 1, pp.119-128.

19 Lin, D.G., and Woo, S.M., (2007),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es of deep
excavation in Taipei 101 construction project,” Journal of GeoEngineering,
Vol. 2, No. 1, pp.29-41.

20 Mana, A. I. and Clough, G. W., (1981), “Prediction of Movements for Braced


Cut in Clay,” 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 ASCE, Vol.
107, No. 8, pp.759-777.

21 Miyoshi, M., (1977),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emporary Braced Wall,”


Proceedings,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okyo, Vol. 2.No2/60, pp.655-658.

22 Nicholson, D. P., (1987), “Th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Retaining Wall
at Newton Station,” Proceeding of Singapore Mass Rapid Transit Conference,
Singapore, pp.147-154.

23 Ou, C.Y., (2006), Deep Exca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aylor and Francis,
The Netherlands .

24 Ou, C.Y., Hsieh, P.G. and Chiou, D.C. (1993),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during Excavation,"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30, pp.758-767.

25 Ou, C. Y., Hsieh, P. G., and Duan, S. M., (2005). A simplified method to
estimate the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induced by deep excavation.
Geotechnical Research Report No. GT200502,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6 Ou, C.Y., Chiou, D.C. and Wu, T.S., (1996),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CE,

121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Vol. 122, No. 5, pp.337-345.

27 Ou, C. Y., Lin, Y. L. and Hsieh, P. G., (2006), Case record of an excavation
with crosswalls and buttress walls, Journal of GeoEngineering, Vol. 1, No. 2,
pp.79-86.

28 Peck, R. B., (1969), “Deep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in Soft Ground,”


Proceedings,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tate-of-the-Art-Volume, Mexico City, pp.225-290.

29 Polshin, D.E. and Tokar, R.A., (1957), Maximum Allowable Nonuniform


Settlement of Structures,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Vol. I, London, pp.402-406.

30 Roscoe K. H., Burland J. B., (1968), On the generalized stress-strain


behavior of ‘wet’clay. Engineering Plastic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p.535–
609.

31 Schanz T, Vermeer PA, Bonnier PG., (1999), The hardening soil model:
formulation and verification. In: Brinkgreve, Beyond 2000 in Computational
Geotechnics, Balkerna, Rotterdam.

32 Son, M. and Cording, E.J., (2005), Estimation of Building Damage Due to


Excavation-Induced Ground Movements,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31, No.2, pp.162-177.

33 Winkler, E., (1867), Die Lehre Von Elasticitaet Und Festigkeit, Pray (H.
Dominicus).

34 Woo, S. M. and Moh, Z. C., (1990),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in


Taipei Basin,” Proceedings, 10th Southeast Asian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Special Taiwan Session, Taipei, Vol. 2, pp.51-65.

122
建築物深開挖鄰房保護設計手冊
出版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電話:(02)89127890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北新路三段 200 號 13 樓
網址: http://www.abri.gov.tw
編者:陳建忠、歐章煜、劉泉枝、謝百鈎、石強、
徐瑋廷
出版年月:99 年 12 月
版次:第一版
工本費:
ISBN:978-986-02-6576-7 (平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