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7

江苏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

(2021-2025 年)

2021 年 11 月
目 录
前 言 ................................................................................................ 1
一、总体情况 ................................................................................... 2
(一)城市简况 .......................................................................... 2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说明 ...................................... 4
二、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 ............................................................ 10
(一)发展定位 ........................................................................ 10
(二)近中期目标 .................................................................... 11
(三)推进路径 ........................................................................ 14
(四)建设范围与园区布局 .................................................... 15
三、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 ............................................................ 20
(一)重点探索示范领域 ........................................................ 20
1.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 20
2.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 20
3.打造新时期国家示范试点升级版 .................................... 21
(二)重点建设任务 ................................................................ 22
1.打造特色现代产业集群 .................................................... 22
2.建设完备科技创新体系 .................................................... 35
3.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 41
4.纵深推进国家示范试点 .................................................... 48
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52
6.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 ........................................ 56
7.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 61
四、园区建设 ................................................................................. 68
(一)示范园区 ........................................................................ 68

I
1.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 68
2.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72
(二)重点园区 ........................................................................ 77
1.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 ........................................................ 77
2.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 ........................................................ 77
3.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 ........................................................ 79
4.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 ........................................................ 80
5.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 ........................................................ 81
6.江苏徐州工业园区 ............................................................ 82
7.江苏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 ................................................ 83
五、重点项目情况 ......................................................................... 85
(一)总体情况 ........................................................................ 85
(二)分类别情况 .................................................................... 86
六、组织保障措施 ......................................................................... 87
(一)加强组织领导 ................................................................ 87
(二)优化发展环境 ................................................................ 87
(三)创新政策供给 ................................................................ 88
(四)强化督查考评 ................................................................ 90
附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范围与园区布局图 .............. 91
附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目标指标表 ................................... 92
附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重点项目库 ................................... 93

II
前 言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和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的通知》
(发改振兴﹝2019﹞1405 号)和《关于产业转型升
级示范区建设 2019 年度评估结果及下一步重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振兴﹝2020﹞888 号)等要求,在与国家、省和徐州
市“十四五”规划全面衔接基础上,依据编制大纲,经深入调
研,修编形成《江苏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
(2021-2025 年)
》。《建设方案》全面贯彻上级有关部署,
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徐州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
路、空间布局、推进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是徐州
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推动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
振兴转型、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的行动纲领。

1
一、总体情况

(一)城市简况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总面积 11765 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 1045 万,是江苏人口第一大市、面积第二大市。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淮海
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先后获评联合
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2020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 7319.8 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
市前列。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是
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
务的地区。徐州煤炭开采和加工已有近 140 年历史,建国
以来已累计生产煤炭 10 亿吨以上,为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经
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建国初期,国家
和省在徐州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煤炭、冶金、建材、化工、
机械等重工业基地,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加工和装备
制造业为主干的工业体系,曾为全省经济建设贡献了 80%
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40%以上的钢铁建材,重化
工业的城市特质鲜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徐州三次产业占
比为 18.4:45.6:36,其中轻、重工业占比 40.3:59.7,采
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曾超过 15%,随着开采资源的减少、
市场经济的发展,徐州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活力不足、生态

2
环境恶化、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矛盾问题日益显现。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
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机遇,不
断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和放大叠加效应,持续推进产业、
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经
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
持续改善。2011 年贾汪区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
型发展试点。2013 年徐州相继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
续发展规划》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014 年
鼓楼区列入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2015 年泉山
区九里片区列入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2018 年沛
县和铜山区先后列入国家第二批、第三批重点采煤沉陷区
综合治理试点。2019 年徐州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2020 年贾汪、徐州经济技术开发
区相关片区新增获批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
区改造试点。至此,徐州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老工业基地和资
源型城市类国家综合、专项试点示范全部落地的地区。通过
深入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力打造各类示范样板,有关成效
经验得到国家充分肯定,2018 年、2019 年连续两年被国务
院表彰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和资
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地区。

3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说明
表 1-1 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评估指标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4.2 6 3.4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7.7 8.1 8.3
3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6 6.5 6.5
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526.21 468.32 482
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 4.1 4.6 2.9
6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 % -17.2 15 10.5
7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57 0.53 0.88
8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家 572 738 1022
9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 % 54.18 29.02 35.5
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1.71 6.14 6.8
1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1 66.72 68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8.39 7.8 7.8
13 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83.3 83.3 83.3
14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56.2 59.2 71.3
备注:以上指标为 2020 年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考核指标

今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
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
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工
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强化科技创新主引擎,扩
大双向对外开放,做大做强园区平台主阵地,着力提升产业
质态,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凸
显生态优势,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城市、社会转型,全力
建设国家老工业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打好资源型城
市转型的“新时期淮海战役”,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

4
域样板。

1.传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全市钢铁、焦化、水泥、热
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全面完成,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整
治深入推进。其中钢铁行业 18 家钢铁企业整合形成“两企
三点”,炼铁、炼钢产能从 1819 万吨和 1764 万吨压减至
882.7 万吨和 910 万吨,分别下降 51.5%和 48.4%。焦化行
业 11 家独立焦化厂整合为 3 家综合焦化企业,焦化产能从
1611 万吨压减至 796 万吨,下降 50.6%。水泥行业从 62 家
水泥企业压减至 15 家,建材产业从传统水泥熟料向新型建
筑建材转型。热电行业 9 家燃煤小热电企业完成“关停改
燃”,主城区全面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化工行业累计关闭退
出化工企业 96 家,城镇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化工企业
全面完成关停转迁,2 家化工集中区列入省化工集中区名
单。

2.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
业结构由 2018 年的 9.4:41.6:49 调整到 2020 年的 9.1:
40.8:
50.1。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智能装备与制造、新能源、
集成电路与 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新兴主导产业
产值增长 2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第一批战
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
值比重由 2018 年 38.3%提升到 46.6%。徐工集团业务收入
突破 1500 亿元,跻身世界工程机械前四强。服务业增加值
增速持续高于 GDP 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

5
55%以上,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圆满收官,徐工汉云工
业互联网平台荣获五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州软件园以
综合得分第一名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3.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
“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建设,优质科创资
源要素加速集聚。
2020 年,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 1000
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7.2%,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工
程研究中心 209 家,
设立各类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达 44 亿元。
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逐步构筑,全市引进“诺奖”、两院院
士等领军人才 21 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领军人才
236 人,全市共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 345 人、双创团队 28
个。连续 3 年在上海举办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与中
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10 余所著名高校院所建
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正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
示范区。
4.中心城市能级加快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得
到国家有关规划明确,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
强,2020 年城市经济首位度达到 1.52。城乡融合发展政策
体系不断健全,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1530+30+130”五级
新型城镇体系逐步构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8%、
比 2018
年提高 2.9 个百分点。城市品质功能大幅提升,国际博览中
心、会议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加快推进,徐宿淮盐铁路、
高铁新站房、观音机场二期、高架快速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
施建成使用,轨道交通 1 号线、2 号线开通运营,成为淮海

6
经济区首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位
列地级市前列。城市更新改造进程加快,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全市累计 8000 万平方米棚户区完成搬迁改造、110 万居民
告别“蜗居”,全市 317 个老旧小区完成整治,公园绿地增加
到 177 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4%,城市面貌焕然一
新。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连续 3 年召开区域
协同发展座谈会,区域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环保
联防联控、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5.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成效明显,
获评“中国发展营商环境奖”。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放
管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级审批事项在线服务覆盖率
达 96.8%,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稳妥推进,徐工混改基本完成,八大国有企业集团完成重组,
徐州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业。沛县、新沂纳入农村集体经营
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放型经济加快壮大,2020 年,实
现出口总额 865.3 亿元、
增长 10.9%,
进口总额 201.9 亿元、
增长 31.1%,稳居苏北首位和淮海经济区首位。载体平台体
系不断完善,淮海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徐州综合保税区、徐
州保税物流中心(B 型)
、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 型)
、电子
口岸等建成运营,“徐州号”中欧班列开行超 600 列、居全国
第 9 位,成功创建国家跨境电商示范城市。
6.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大气、水、土污染防治攻坚
战成效显著,
2020 年市区 PM2.5 平均浓度 50 微克/立方米、
三年下降 19%、下降幅度全省最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

7
例达到 71.3%、三年提升 12.6%,地表水国省考断面优于 III
类水质的比例达到 83.3%、无劣Ⅴ类水断面,分类修复 3.5
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受污染的工业用地。省级山水林田湖草
保护修复试点、贾汪国家级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建设系统
推进,
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超过 25 万亩、
治理率 60%以上,
高标准修复采石宕口 40 个、市区露采矿山修复率达 95%以
上,林木覆盖率提高到 30.6%、位列全省首位,自然湿地保
护率提高到 62.1%。成功申办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
会,联合国人居署向全球发布生态修复技术“徐州标准”。市
区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单位 GDP 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三年
下降 22%和 30%,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获批全国
首批“无废城市”。
7.试点示范成效显著。贾汪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分
类治理采煤沉陷区 6 万余亩,探索形成“生态+”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集成电路等战略
性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初步完成。沛县深入落实省委主
要领导调研重要指示,搬迁采煤沉陷区村庄 62 个、面积 731
万平方米,近 4 万农民实现集中居住,综合治理工程成为
全省标杆。泉山九里独立工矿区加快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
完善,九里湖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区域内
省级开发区道路、管网、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不
断完善,成功引进一批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

8
保创新型企业入驻,形成城市西北部产城融合发展特色板
块。鼓楼城区老工业区累计搬迁各类工业企业 400 余家,
整治污染用地近 3000 亩,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鼓楼云创
园、睿商现代电子产业园等成功引进一批总部型、创新型企
业入驻,实现从传统重工业到现代服务业“腾笼换凤”的跨
越发展。铜山重点采煤沉陷区加快推动公共设施城乡一体
化,重点开展环境治理,全面提升城乡面貌,加快融入主城
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布局集成电路与 ICT、生物医
药与大健康等特色主导产业,综合实力跃居国家级经济开
发区第 24 位,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优秀示范园区。
8.抗疫复工复产快速高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
阻击战,牢牢守住“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线,在全国全
省较早实现新增病例清零目标,取得了“病例零死亡、医护
零感染、涉外病例零输入”的重大成果。统揽全局、精准施
策,推出减税降费、援企稳岗、减租降息、融资支持等一揽
子举措,扎实推进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加速回暖、逐季向好,
经济迅速恢复正增长,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
专栏 1:近年来获评城市荣誉和国家级试点示范
城市荣誉: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
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最
具幸福感城市、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
试点示范: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
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
市、国家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市、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
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及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

9
二、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

(一)发展定位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和
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
前列”总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新
发展格局,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核心任务,着力推动老工业基
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聚力聚焦建
设更具实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周边资源连片
地区协同创新发展,以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为主抓
手,以科技创新为强引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源,以园区平
台为主阵地,以要素保障为支撑点,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
现代化,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着力构建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带动人的全面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
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典范。
围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
设典范,全力打造新时期三大“徐州样板”:
——坚持贯彻落实创新理念,聚焦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
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两业”深
度融合,塑造更多更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民族工业品
牌,打造以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

10
为代表的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坚持贯彻落实绿色、共享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
论,聚焦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深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转型,构建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以产业转型带动就业创
业和共同富裕,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更高、城市更加宜居宜
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不断增强老工
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生态环境显著
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品质更加优越的国家资源
型城市绿色发展样板;
——坚持贯彻落实协调、开放理念,全面对接融入国家
重大区域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引领
带动周边同类型城市协同创新发展,全力构建内外双循环
重要节点,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跨
界融合功能区、跨省际交界协同发展试验区和内陆双向开
放新高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引领资源连片地区协同发展
样板。

(二)近中期目标

到 2023 年,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
阶。自主可控特色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优势初显,产业链整
合效应不断显现,创新链和供应链更加完备,平台支撑体系
加快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明
显提高,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节点作用逐步增强,美
丽徐州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经

11
济总量突破 8800 亿元,人均 GDP 达到 9.5 万元左右,居民
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产业转型
升级示范区建设典范。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现
代产业集群,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和辐射带动水平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含绿量更高,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产业转型
升级示范区。
实体经济支撑更加有力,产业发展更加充分。综合实力
显著增强,特色产业体系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
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双向开
放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内外联动发展更加协调,在融入新发
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显著增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
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现
代产业集群。到 2025 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 万亿元,人
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1 万元。
科创资源加速汇聚,体制机制更具活力。自主创新能力
显著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科技成果向现实
生产力加速转化,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实现重大突破,要素市
场化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高标准市
场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双向开放综合枢纽
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绿色发展活力
持续增强,大气、水、土壤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
大幅减少,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构筑,生
12
态修复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能
源、资源利用结构和效率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更加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建成美丽中国徐州样
本。
中心城市魅力彰显,生活品质更加优越。中心城市服务
功能显著增强,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到 2025 年,城乡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4 万元,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标准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显著增加,社会文明程度得
到新提高,新时代徐州精神充分体现。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进入一体化新阶段,交通、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
技创新、统一市场、数据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区域合
作更加紧密,中心城市引领资源连片地区协同发展成效显
著。
表 2-1 徐州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指标目标表

一级 序 二级指标 2020 年 2023 年 2025 年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3.4 6.5 6.5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8.3 9.5 11

3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6.5 3.4 3.4


质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482 527 576

量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2.9 4.6 4.6

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6.8 7.5 7.5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8 70.5 73

益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7.8 7 7

9 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度(万元/平方公里)* 6501 7853 8900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400 4060 4500

11 规模以上企业数(个)* 7300 10000 12000

12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88 1.5 2

13
13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022 2200 3000

14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 35.5 24.5 24.5
新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
15 10.5 13 13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53 56 60

绿 17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率(%) 71.3 75.5 80

18 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3.3 86 88.6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吨标煤/万元)* 0.33 0.31 0.3


2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3.6 43.7 43.8

备注:指标数据以 2020 年为基准值,标“*”为徐州市自定指标。

(三)推进路径

——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造地标性产
业集群。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
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
现代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推动现代服务
业扩容提质,提升现代农业质效,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
务业和现代农业创新融合发展,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影
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为抓手,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发展。统筹优化全市发展布局、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着力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徐州都市圈建设,实
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更大力度推动
淮海经济区协同创新发展,更深层次从长三角汲取高质量

14
发展动能,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服务国家
战略的能力。
——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源,增强产业发展内
生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提升
供给能力,释放消费潜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资源要
素配置效率,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一带一路”重要
节点城市功能作用,加快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
提升重大载体平台开放能级,切实变“空间节点”为“战略支
点”。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打造美丽中国徐州
样本。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重
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构建能源节约集约
利用体系,优化生态空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园区平台为重要载体,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
平。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载体平台支撑能力,构建示范园
区、重点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多层次开发园区体系,加快
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接续替代产业平台,成
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示范区建设的新标杆。

(四)建设范围与园区布局

1.建设范围

以徐州市全境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统筹安

15
排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资源布局,加强与国
土空间规划等全面衔接,推动空间布局和结构持续优化,引
导产业集聚发展、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形成“一
核集聚、两轴牵引、三区协同”的生产力布局。
强化城市核心区产业集聚带动力。打造空间结构清晰、
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高端高效、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
居的“2+6”现代化城市核心区。进一步提升老城片区、新城
片区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重点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
经济开发区片区、高新区片区、港务区片区、空港片区实施
现代产业扩量提质行动,全面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产城
融合、“两业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全市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
增长极。推进潘安湖片区、东南片区绿色产业发展,实施“生
态+”“+生态”行动,打造美丽徐州建设样板区。
专栏 2:“2+6”现代化城市核心区
老城片区。推动高端要素资源加速汇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文化旅
游、健康养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新城片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旅游经济、
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经济开发区片区。加快发展四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数字经济,推动
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发展,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人力资源、科技服务等现代
服务业。
高新区片区。完善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大力培育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重点发展安全应急、医疗器械、高端
装备、汽车制造等特色产业。
港务区片区。聚力发展枢纽经济,重点发展临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
跨境电商等现代产业。
潘安湖片区。推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扩量提质,着力汇聚
科教创新资源,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现代服务业。
东南片区。加快发展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优势的服务型

16
经济,突出城市生态涵养功能,重点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空港片区。强化航空运输带动多式联运,重点发展国际航空物流、航
空运输服务业、航空制造业、临空高科技产业和跨境电商等产业。
东西牵引联动轴。围绕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为重点,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通道,
向西对接中原城市群和西安陆港,向东对接连云港海港,加
快推动核心要素、重大项目、优质资源向沿东陇海线加速布
局,打造一批区域特色型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东陇海地区成
为淮海经济区双向开放新高地、苏北振兴增长极。
南北牵引联动轴。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副中心城市,以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为重点,依托
高铁、高速、京杭大运河等重点通道,向南全力融入长三角
核心区、长江经济带,向北策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嵌入
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主动承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和资源
外溢,引领带动沿线地区成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承
载区。
提升东部片区产业层级。重点包括新沂、邳州、贾汪东
部、铜山东部等区域,以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邳州高新区、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锡沂高新区为载体,推动铜山重点采
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重点发展碳基新材料、节能环保、生态
家居、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医药
健康等产业,建成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与高新技术产业
集聚区。
加快西部片区产业转型。重点包括丰县、沛县、铜山
北部西部等区域,以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丰县高新区、江
17
苏沛县经济开发区、沛北经济开发区等为载体,推动沛县重
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推动环微山湖地区交通互联互通、
产业协同、污染联防联治,重点发展高端纺织、新型铝材、
新能源、电动三轮车、智能设备、机械加工与铸造产业、农
副食品加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建设省际边界产业
转型升级引领区。
做优南部片区产业质态。重点包括睢宁县、铜山东南
部等区域,以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和
宁江工业园、沙集和金泉电商产业园等为载体,探索徐宿一
体化融合发展机制,积极承接沪、浙、苏南地区产业跨区域
转移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重点发展电商家居、纺织服饰、
智能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航空航材等产业,打造特
色产业先行区。

2.园区布局

(1)示范园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主城区东部,总面积 293.6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大健
康、集成电路及 ICT、新能源等产业。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主城区南部,总面积
236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汽车制造、高
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等
产业。

(2)重点园区
18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位于新沂市,总面积 85.48 平
方公里,重点发展医药健康、先进材料、冶金装备、绿色化
工、现代物流等产业。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位于徐州市沛县,总面积 52.6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光伏光电、轻量化新型铝
材、食品加工等产业。
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位于徐州丰县,总面积 19.5 平
方公里,重点发展智能设备、智能制造、智能终端、零醛家
居、高端机械、绿色食品等产业。
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位于邳州市,总面积 80.08 平
方公里,重点发展碳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高端装
备等产业。
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位于睢宁县,总面积 63.8 平方
公里,重点发展白色家电、皮革皮具、生物医药、纺织服装
等主导产业。
江苏徐州工业园区。位于贾汪区,总面积 76 平方公
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与
ICT 等产业。
江苏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位于泉山区,总面积 32 平
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
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化等产业。

19
三、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

(一)重点探索示范领域

1.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6+4”先
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
业新高地,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充分发挥新兴产业投资引
导基金牵引作用,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入,持续培育
做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
动传统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推进制
造基础高级化,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强基、重大装
备赶超和短板装备攻关等工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
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提
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研发端、制造端、服务
端”,聚力“强链、补链、延链、融链”,加快提升产业链控
制力竞争力。深入实施“四大四强”企业集团培育计划,着力
优存量、扩增量、壮总量,加快形成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骨
干企业。加快“两业”深度融合,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打造具
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按照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部署,加快提升区域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积极

20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推动徐州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
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现代基础设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级,提
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加快资源连片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推
动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平台载体
共建共享,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
高层次。全力打造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区域支点,全力
建设长三角北翼副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3.打造新时期国家示范试点升级版

统筹推进资源枯竭城市、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综合
治理,全面推动生态、产业、城市、社会转型。健全完善生
态治理体制机制,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系统治理山水林
田湖草,打造采煤沉陷区生态坏境治理样板。依托资源型城
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进产业
集群集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产业多元
发展和转型升级。坚持功能区理念,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为契机,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
化城市发展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承载能力,不断推动
城乡融合发展,助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周边资源连片
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持续提升资源型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
民生保障水平,统筹推进城区、矿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资源均衡布局和提质升级,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
促进城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城矿统
一的居民社保制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保障标准差距,不断
21
提升民生幸福感。全力创建贾汪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可持
续发展示范区,打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全国示范样
板,推动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形成产城融合特色板块,形成
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全面振兴转型“徐州经验”。

(二)重点建设任务

1.打造特色现代产业集群

围绕“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培育建设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
势传统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构建核心技
术竞争力强、生产要素协同高效、产业链稳定可控的现代产
业集群。
专栏 3:“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6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与
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
4 大传统优势产业:钢铁冶金、建筑建材、绿色化工、食品及农副
产品加工;
6 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数字服务、
商务服务、服务贸易;
3 大生活性服务业: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居民服务。

(1)打造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世界级产业集群

全面推进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
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加快形成“关键核心零部件—系统总
成—整机装配—生产性服务”高端工程机械产业链。强化徐
工集团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实施工程机械产业链薄
弱环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加快实现高端核心零部件

22
国产化,畅通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工程机械全产业链。加
快发展高端农机、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产
业,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
网等新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和服
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生态,全
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巩固提升
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将徐州打造成为以工程机械为重
点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中心。到 2025 年,工程机械与智能
装备产业规模达到 3000 亿元。
专栏 4:徐工集团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徐工集团世界级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
记视察指示精神,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围绕“做强一个核心产业(工程机
械及核心零部件),开拓第二优势主业(汽车制造) ,培育一批潜力新业(农
业机械、装配式建筑、高空作业平台、军工机械、港口机械、安全应急救援
装备)
,打造三大支撑平台(信息化支撑平台、金融服务平台、高端装备制
造科技创新平台)”的战略方向,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
展主引擎。力争到 2025 年,集团工程机械板块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2000 亿
元,进入工程机械行业世界前三强,集团进入世界 500 强。
拓展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业发展新空间。深化工业互
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动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
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引导装备
制造企业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
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
发展和装备制造服务化。构建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加快引进
和建设高水平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大高端人才引培,积
极搭建投融资平台,优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市场化、
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市场主体,构
23
建工程机械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生态,打造世界级工程机
械和智能装备集群和产业高地。
专栏 5: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业重点建设项目
徐工港口起重机械生产基地、徐工养护机械产业化智能制造、卡特徐
州路面机械加工贸易、中车交通(徐州)超级工厂、徐州重型高端起重装
备智能工厂、徐工履带式起重机械生产基地、徐工随车高空作业车和大型
桥检车智能制造基地、徐工挖掘工程机械智能装配、安华消防装备、徐工
集团高端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徐工基础工程机械设备、徐挖工程机械项
目等。圣邦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制造中心、大通工业机器人及配件、克罗
地亚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轨道交通安全装备、
中南高科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慕田峪机器人
项目、正盈精密机械制造、巨杰数控工业机床、汉晨工程机械配件项目(二
期)等。

(2)打造 5 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

做精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省
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为目标,推动新能
源产业扩规模、上台阶、提质态。加快发展光伏产业,培育
发展氢能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加快推进固体氧化物燃
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和整车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徐州光伏全产业链优势,支持重点企业技改升级,
加快推动光伏电池关键技术、工艺设备、高效组件技术研发
及产业化。依托徐州氢能优势,重点突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
池相关核心技术,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徐州氢能产
业园,推动氢能产业成链发展、集群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
发展水平,积极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整车控制器、固态
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能源互联

24
网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精准需求管理技术、新能源监管技
术研发,开展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到 2025 年,
新能源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做特集成电路与 ICT 产业集群。以打造全球领先的半
导体大硅片制造基地、国内集成电路设备生产基地和封测
产业新高地为目标,提升集成电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竞
争力,构建互联互通、融合应用、整体协同、跨越赶超的 ICT
产业体系。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程,形成“材料—
设备—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提升集成电路产业链现
代化水平和竞争力。聚力推进 ICT 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开
发和融合应用,加快发展物联网、先进通信、新型显示和新
型元器件等重点领域。整合要素资源,推动产业平台创新,
推进徐州软件园、邳州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业园等专业特
色园区建设。加快数字赋能,加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到 2025 年,集成
电路与 ICT 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做优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群。以打造创新药物、高
端医疗器械制造高地为目标,构建“产品研发—成品药生产
—商业流通—医疗保健”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链,重点发展生
物技术药和化学新药、新型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疗健康
及保健、生物安全和服务等产业。支持高等专业院校与生物
医药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聚焦麻醉和中枢神经药物、药用植
物生物、抗体药物、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便携式医疗器械等
领域,加大产业前瞻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着力提升生物医
25
药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推动东湖医学产业园、淮海生物医
药产业园、徐州医科大学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
新型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团队、优质项目和企业,推动医
药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淮海经济区重要
的生物医药研发、孵化、生产基地和大健康产业集群。到
2025 年,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产值达到 500 亿元。
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瞄准重大装备和重点产业发展
需求,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提高新材料自
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新材料研发中心,攻
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
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加快建成具
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聚焦碳基材料、先进金属
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纺织材料、储能材料、新型建
筑材料等领域,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企业,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新材料行业创新平台,促进新材料细分
领域产业特色化发展,立足优质产品做靓产业品牌。鼓励新
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与国内知名高
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引进一
批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团队,加快攻克一批新材料关键研发
技术、应用技术,加速新材料产品技术更新迭代。布局建设
国家水性超纤新材料创新研究院、超纺棉产业园等创新平
台,加快建设锂电储能、莱赛尔纤维、高品质铝材、全降解
卡基材料、高性能薄膜材料、新型装配式建筑等生产基地。
到 2025 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 1000 亿元。
26
做专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特色突出、集聚效应
明显、产业竞争力强劲的闭环式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圈,打造
区域环保装备产业和绿色再制造产业高地。主攻资源循环
再利用、环保产品与设备、高效节能设备、绿色再制造等领
域,加快高效节能锅炉、稀土永磁电机等关键技术突破,重
点发展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烟气、粉尘等治理领域的先
进装备。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产
业创新功能平台,突破资源循环再利用、环境治理、绿色再
制造等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
强,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整合区域资源,鼓励企业参与
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加快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到 2025 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3)打造 4 个特色优势传统产业集群

推动钢铁冶金产业精深化集团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
钢铁冶金龙头企业,加快冶金企业兼并重组、布局优化和转
型升级,推动钢铁冶金向特种钢材、精品钢、不锈钢、高端
精密铸造用钢等高端产品转型,推动新型铝材、再生铅等制
造流程和生产工艺优化,拓展产业链,稳定供应链,建成全
省领先的冶金工业基地、废钢综合利用基地和全国精密铸
造产业基地。到 2025 年,钢铁冶金产业产值规模达到 1500
亿元。
推动建筑建材集聚化基地化发展。加快建筑建材绿色
化转型,组织实施建筑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装配

27
式建筑,提升建筑科技化水平。强化徐州中联、徐工工润等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绿色建筑转
型,加快产品升级和布局调整。实施建筑业扩量提质工程,
加大主体结构技术、住宅部品技术、设施设备系统技术、建
造工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发集成。
构建完善建筑业数字化平台体系及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建
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建筑业全产业链集群
发展;着力打造传统建材、新型建材、网架钢构等 3 大产
业支链,着力建设一批建材产业园。到 2025 年,建设成为
全省重要的建筑建材产业基地和全国知名的网架之乡,建
筑建材业产值规模达到 1000 亿元。
推动绿色化工规模化精细化发展。强化博康化学、丰成
盐化、沂州焦化、恒盛化肥等龙头企业引领,全面开展化工
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进一步增强两家省级化工产业集
聚区环境和安全承载能力。着力打造“煤盐化工、作物化学、
精细化工”3 大产业支链,延伸产品链条,推动化工产业绿
色化转型,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到 2025 年,打造成为
全省重要的绿色轻型化工产业基地,绿色化工产值规模达
到 1000 亿元。
推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提升维
维集团、君乐宝乳业等龙头企业行业影响力,突出特色发展
和精深加工,着力壮大冷链生鲜、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木
制品木结构等产业支链,构筑“农田—工厂—餐桌”全产业
链,推进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全产业链物联感知。实施农副
28
产品龙头企业“十百千”工程,到 2025 年,县级以上农业龙
头企业稳定在 1200 家以上,其中国家级 10 家左右、省级
100 家左右,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基地,食品及农副产品产业规模达到 1000 亿元。
专栏 6:两化融合 5 大重点工程
1.企业智能化工程:围绕“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
等方面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启动智能工厂和智能示范车间建设,实施企
业智能装备升级计划,突出数控装备普及换代、重大装备智能改造、工业
机器人推广应用、制造模式集成创新、高端装备自主制造,提升企业制造
装备水平。
2.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工程: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
持推动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建设。积极引进优质工
业互联网平台,强化平台企业、制造企业、电信运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
第三方开发者的跨界合作,提供基于云的端到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鼓励优势行业龙头
企业发展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支撑企业生产运营优
化和工业 APP 开发。
3.工业企业上云工程:培育星级上云企业,培育壮大徐工信息、赛摩、
讯安等云服务商、工业软件设计、系统集成商,推动工业企业与徐工、金
蝶、华为等云平台服务商深度合作,提升云应用与服务技术产品供给能力。
引导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云技术产品开发创新, 带动各层次 SaaS、
PaaS、IaaS 企业发展。
4. 5G 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工程:实施 5G+工业互联网推进计划,加快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鼓励大型
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
台转化。打造典型示范应用,培育形成 5G+协同研发、5G+智能生产、5G+
营销服务、5G+智慧园区、5G+工业安全等一大批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场景。
5.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 5G 网络建设,推动主城区、县城和
农村镇区全面稳定覆盖 5G 信号,全面打造精品网络,加快 5G 应用普及,
结合徐州外向型经济和综合保税区等跨境网络需求,提升国际互联网数据
专用通道水平,适时启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扩容建设。

(4)提升 6 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级

29
推动现代物流业降本增效。着力发展综合型物流、口岸
转运型物流、航空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产业型物流、城
镇配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物流
服务,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网络。推动物流业与制造
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展直接为制造业供应链服务的嵌入式
物流、与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融合的供应链采购和仓配一
体物流、以第四方综合物流服务为特征的供应链服务。加快
物流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积极
构建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
力的核心载体和企业集团。到 2025 年,物流产业营业收入
达到 4000 亿元、增加值达到 850 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
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 12%左右,基本建成国家物
流枢纽城市、江苏东西双向开放的物流门户。
加快金融服务业增量提质。聚力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
服务中心,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创新金融业态,
丰富新型金融产品,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导
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加
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节能环保、“三农”经济等领域的
支持力度。强化“招金引银”,加快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
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机构、商业保理公司、股权投
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态,鼓励发展“商圈贷”“供
应链融资”“个人信誉贷”等新型融资方式,发展证券、期货、
创投、风投、天使投资等新型金融业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物流金融等。2025 年,金融业增加
30
值占 GDP 比重提高到 7%左右。
强化科技服务业扩量提升。依托淮海科技城等创新载
体优势,着力培育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服务外包、节能环
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中
试熟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加快建设国
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提升服务产业科技创新能
级。聚焦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
链,组织实施科技攻关专项行动,加快构建全价值链科技服
务体系,力争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原创成果,打造区域领先
的科技服务发展高地。依托徐工集团等技术优势,提升工业
设计服务水平,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加快完善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线上+线下”综合
转化功能,畅通科技成果征集、筛选、交易和落地渠道,推
动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和协同创新项目在徐落地转化。到
202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超过 2.6%。
培育壮大数字服务业。制定实施数字产业培育计划,加
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矿山物联
网、冷链物联网等产业,前瞻布局 5G、新一代人工智能、
工业大数据、大数据、云计算等未来产业,加大在人工智能、
AR/VR、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产业的高端软件研发和应用,
建设若干数字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试验
区,加快徐州淮海大数据中心、淮海科技城、中国安全谷等
各类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建设 5G、信息安全等特色数字产
业创新基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到 2025
31
年,形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3 家,打造全国数字
经济领先城市。
推进商务服务业高端发展。以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
为方向,大力发展会展服务、法律服务、评估检测、会计审
计、广告咨询等商务服务,加快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
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咨询服务,着力发展融资、担保、产
权交易、技术交易、人力资源服务等中介服务,培育发展资
产评估、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加快推动商
务服务流程、渠道、营销、运营等流程数字化,推动各类商
务服务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将徐州市建设成
为商务服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淮海经济
区总部基地和商务会展中心。到 2025 年,力争商务服务应
税收入年均增长 12%。
提升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实施服务外包升级行动,推
动服务外包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加快布局海外接
单中心,发展离岸外包业务,打造国家级离岸服务外包交
付中心,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高水平举办中国
(徐州)国际服务外包大会,加快徐州软件园省级服务外
包示范区建设。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等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大服务贸易招商引
资力度,吸引国际资本投资高端服务业。推进服务贸易政
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服务贸易政策创新行动方
案,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执法向口岸
物流、贸易服务等全链条拓展。到 2025 年,服务外包离

32
岸执行额 12 亿美元。
专栏 7: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引领工程,加快徐工集团
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建设,打造一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示范载体和
标杆企业,着力建设国家级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鼓励企业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拓展,在柔性生产、
共享制造、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制约领域取得突破;深化制
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多层次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积极培育一批
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服务衍生制造,支持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融
合,实现服务产品在制造业领域延伸,鼓励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
服务企业通过个性化定制、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提升培育一批反向制造领军企业。发展基于供应链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
服务业与制造业链条式组合、网络化对接、联盟化发展,推广“平台+模块”
协同生产服务模式,引导徐工等制造业企业向供应链上游拓展协同研发、
众包设计、解决方案等专业服务,向供应链下游延伸远程诊断、维护检修、
仓储物流、技术培训、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增值服务,推动制造供应链
向产业服务供应链转型。

(5)推动 3 大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

实施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打造一批高端生活
性服务业区域品牌,推动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居民服务等
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高端商贸引进力
度,推动现代商贸数字化升级,持续提升区域性商贸中心地
位。丰富“文化+”“旅游+”服务业态,实施徐州大运河文化带
建设工程,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节点,将徐州市建
设成为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
范区;发展优势文化产业,提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培
育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构建“452”文化产业体系。推进居民
服务扩容提质,加快发展“健康+”“教育+”服务业态,持续增
加教育培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等有效供
33
给,构建社区 10 分钟优质便民生活圈,更好满足居民多层
次、多样化需求。
专栏 8: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
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按照航运灌溉排涝大走廊、绿色生态涵
养大长廊、文化旅游景观大画廊的定位,传承大运河文化,讲好大运河故
事,实施道路贯通、航道提升、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等工程,支持沿线地
区建好起步区、示范段。实施大运河徐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建设
大运河徐州段蔺家坝—北洞山汉墓—荆山桥、梁王城遗址—刘林遗址—骆
马湖风景区等集中展示带,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实现文化、经济、生
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6)构建“48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聚焦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推进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完善“48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食、
蔬菜、畜禽、林果 4 大主导产业,大蒜、银杏、板材、花
卉、食用菌、奶牛、肉鸭、观赏鱼 8 大特色产业,农产品加
工、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 3 大融合产业)
,着力推
进一二三产融合。加大优质粮食品种推广力度,加快种子研
发攻关及成果转化,推广稻渔、稻禽等高效复合种养模式,
提升种养殖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一县多业、一镇一特、一
村一品,依托各县农业资源禀赋,加快建设效益明显、示范
带动性强、区域连片的生产、加工、市场集群。积极推进产
业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动计划,发展农业旅游、
乡村民宿、康养度假、采摘体验、农村电商等农旅复合业态。
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进国家现代
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资源化利用水
平,降低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

34
专栏 9: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行动
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
产品生产保护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持续推进黄河故道沿线现代
农业示范区建设,到 2025 年,黄河故道沿线新增高效农业面积 30 万亩。实
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稳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推动农田水利设施提档升级。
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灌区节水改造和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广高效节
水灌溉。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智慧气象,提升设施农业气象预报
服务水平。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标准,大规模
建设高标准农田。到 2025 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 255 万亩。

2.建设完备科技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对老
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完备科技创新
体系,完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布局,建立特色鲜明的创新创
业生态系统,全力打造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
驱动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1)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
为导向、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
健全分层孵化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
孵化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
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完善税费减免政策。实施高新技术
企业后备培育计划,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积极培育
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鼓励科技人员通过众创、众包、
众扶、众筹等途径,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

35
到 2025 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0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达到 5000 家。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
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
术研究,实施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重点研发计划,实现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围绕装备核心零部件、细胞治疗药
物、大硅片制造、光刻材料与设备、智慧能源、固体氧化物
燃料电池、甘薯研究等重点领域编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
术、关键短板技术和产品攻关清单,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快
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坚工程。推进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
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及装备在传统产业关键环节的深度应
用,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到 2025 年,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达到 300 项。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
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一批以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
重点实验室、恩华药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为引领的国家
级创新示范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
院所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
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
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创新型企
业与全球高校合作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积极建设工程机械、
生物医药、ICT 等产业创新联盟,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
构在战略层面的深层次长效结合。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
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紧密衔接,力争取得突破性
36
研发成果。

(2)不断强化创新载体建设

优化产业创新载体布局。实施“一城一谷一区一院一港”
建设提速提质行动,打造科技创新“引领极”,实现优势互补、
错位发展。实施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计划,着力推动徐州
国家农业科技园、金龙湖创新谷、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
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新沂中关村产业园、邳州博创非
晶科技产业园、丰县新能源微型车辆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发
展,推动各类科技园区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实
现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
专栏 10:“一城一谷一区一院一港”创新核心区
江苏淮海科技城:以“建设全省一流科技园区”为目标,围绕信息技术、
医疗大健康、数字经济和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在徐高校、
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建立“校城”“校企”全方位合作机制;加快创新型企业
培育,加大融资支持、强化研发投入、鼓励促进上市,着力提升企业集聚
度、税收贡献度、科技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到 2025 年,培育独角兽企业
3 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200 家以上、总部型企业 20 家以上,单位面
积税收超过 3000 元,建设淮海“科创之芯”、全省一流科技园区,争创国家
软件名园。
徐州科技创新谷:以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的大学路科技型城市板块为
起点,拓展空间、丰富内涵,加快建成淮海经济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
要载体和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建成优势科技资源、高端创新人才、高新
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集聚的高地;建成科技与产业、产
业与城市相融合的新城,打造成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到 2025 年,累计建成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 40 个以上、入驻科技型企
业 3000 家以上、引进科技型人才 1 万人以上。
潘安湖科教创新区:按照“一轴、两廊、一核、多片区”的空间布局,
大力招引国内外一流应用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落地,支持江苏师范大学
科文学院转设和升格、潘安湖恒盛智谷科技园、权台煤矿遗址创意园、潘
安湖科技人才(大学生)创业园、星光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推动徐州

37
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州雷丁国际学校、深圳心里程科技产业园、中
国矿大环境科技岛产业园、上海交大科技园等项目尽快落地到 2025 年,力
争落户高等院校 5 所、国家双创载体 2 个、研发平台 20 个,培育孵化高新
技术企业 100 家。
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紧紧围绕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与新材
料、集成电路与 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体制
机制,建设“众创+孵化+招商+金融”平台,着力推动专业研究院所、企业联
合创新中心、飞地研究院等产业创新平台,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投基金,
广泛集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
转移转化、孵化衍生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实
现市场化运作,成为徐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到 2025 年,建设专
业研究院所 20 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50 家、孵化创新企业 120 家以上。
科技创新港:支持徐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共建生物医药创新港,
积极引进新型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和团队、优质项目和企业,推动医药产
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争创国家细胞治疗工程研究中心,高水
平建设江苏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到 2025 年,引进医药领域知名
专家团队 5 个以上,创新孵化载体 5 个以上。
强化双创载体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
大学科技园等双创载体建设,引导双创载体为科技企业创
业提供优质服务。高水平建设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软件园
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西安交通大学徐州科技园等建设,
支持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强化科
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和科
技企业孵化器,着力推进各类孵化器集群化、专业化、品牌
化、国际化发展,提升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引导和鼓励各类
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创业投资
为核心的新型孵化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各类孵化器与
境外孵化器合作,在境内外自建或共建专业孵化器,推进各
类孵化器国际化发展。

38
提升重点园区创新能力。以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带动,邳州高新区、锡沂高新区、鼓楼高新区(筹)和贾
汪高新区等省级高新区为支撑,深化改革创新、再造体制机
制优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支持各园区以骨
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
地。鼓励各园区通过支持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
积极引入境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与国
内外成熟科技园区的对接合作,支持高新区探索异地孵化、
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鼓励园区建设战略性
新兴产业区中园(园中园)
,做精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
一批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区域知
名品牌。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
赋予园区相应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探索推行全员聘用管
理,强化绩效考核激励。注重园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强度、
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提高平均容积率,促进
园区高效发展。

(3)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
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按照产教融合、产才融合发展
思路,重点实施“555”人才引进工程,重点支持徐州工程机
械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创建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持
续开展企业管理技能创新大赛、“英才名匠”系列培训等,大
力弘扬徐州“工匠精神”,培育一批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
人才,提升企业生产制造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全职引进的
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科教文化等领域专业人才,全面增强
39
企业创新活力。瞄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中
国矿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培养
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快吸引大学生在
徐创业。
专栏 11:“555”人才引进工程
到 2025 年,全市累计引进领军人才 500 名、专门人才 5000 名、大
学生 5 万名。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每三年评选中青年优秀专家 100 名、
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00 名,争取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B 类 10
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累计培育超过 1500 人,其中“亿元级企业”
创新型企业家不少于 100 人。
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招
才引智、招院引所、招商引资“三招联动”,深入对接国内外
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区,制定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人才招
引政策,加快引进一批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加快“徐州百名院士居创园”
规划建设,重点引进一批诺贝尔奖、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等
顶尖人才(团队)
、国家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
(团队)
。通过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
拓展多元化、高效率的人才引进渠道,支持高校、院所、企
业引进培育双创人才组建高层次科研团队,加快开发新技
术、新产品。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体制,鼓励本地民营企业
聘用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化管理团队。
建设区域产教融合高地。推动在徐高校专业设置与本
地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匹配互进。
实施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一批基础理论和核
心技术等方面的标志性应用成果。鼓励高校参与共建产业

40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创新基
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建设高水平
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高校学科特色发展,新增 2-3 所本科
院校。推动职业院校入园办学,强化校企合作,建立专业结
构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积极组建院校联盟,整合院校力量,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发
展壮大一批优质技工院校。到 2025 年,中等专业学校学历
教育在校生达到 17 万人、
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达到 7 万人,
中职毕业生在徐就业率达到 60%、高职毕业生在徐就业率
达到 50%。

3.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按照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部署,加快提升区域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全面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
划》
,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
化建设,全力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北翼副中
心城市。

(1)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级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按照政府引导、提升功能、完善配
套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风貌,
彰显人文底蕴,制定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构建“1+N”政
策体系,积极稳妥开展城市更新。重点改造老旧街区,通过
优化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提升居民居住品质,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历史地段、商业步行街和地方特色
41
街区品质高端化、业态多元化,发展成为新兴文旅商业消费
集聚区。分类改造老旧厂区(市场)
,通过转换建设用地用
途、转变空间功能等方式,改造为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旅游
等空间或场所。更新改造高等院校、医院等自有产权建筑,
完善使用功能,满足发展需要,改善景观环境。更新公共服
务设施配套,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智慧
化水平,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施城中村改
造,将因城市边界扩展而包裹的村落,改造为城市社区或其
他功能空间,2023 年底完成主城区 50 个城中村改造。实施
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到 2025 年,完成
422 个老旧小区改造。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质。以主体功能为导向优化中心
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统筹协调、功能鲜明、互动融合的“2+6”
现代化城市核心区。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加快实施中央
活力区、金融服务中心、淮海国际博览中心等功能片区和重
大功能性项目。实施生态园林城市补短提升工程,健全城市
“10 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加快泉润公园、桃花源湿地公
园等城市园林建设,构建综合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
绿色廊道等园林体系,打响“徐风汉韵、厚重清越、景成山
水、舒扬雄秀”的徐派园林品牌。优化均衡城市绿地布局,
启动“口袋公园”试点,打造群众身边的“百姓园林”。加快打
造“汉文化名城”城市名片,以汉文化统领徐州历史文化、城
市记忆、生态文化、文化景观元素,充分彰显“楚风汉韵、
南秀北雄”城市文化特质,加快构建“一廊一环两区”特色文
化空间格局,扮靓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42
专栏 12: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工程
历史城区保护工程、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状元府历史文化
街区保护工程、历史镇村保护工程等。

(2)完善城市现代基础设施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徐菏客专、徐枣城际、合
新铁路等高铁线路,夯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徐
菏铁路开工和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铁路货运运输能力,打
造国家级高铁物流中心。续建完成京沪高速徐州段扩建,新
开工连霍高速、京台高速扩建项目,建设睢宁至台儿庄等高
速公路,加快徐州至临沂、蚌埠、阜阳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推进重要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不断提升区域性航空枢纽
地位,推进观音机场 T1 航站楼改扩建,适时启动 T3 航站
楼建设,开辟更多国内外客运、货运航线。推动顺堤河、双
楼、金山桥等重点码头作业区港口能力扩容和功能提升。畅
通苏、鲁省际水运通道,增强与长江干流货运连接,全面完
成湖西航道二级通航达标建设,加快建设徐宿连运河,强化
港口与外围骨干铁路、公路网衔接,持续完善公铁水集疏运
体系,构建区域一体化多式联运格局。到 2025 年,新改建
高等级干线公路 915 公里,普通国省干线总里程达到 1600
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 600 公里。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能级。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3 号
线一期、3 号线二期、6 号线一期工程,积极推进 4 号线、
5 号线和 S1、S2、S4 号线工程,启动轨道交通第三轮规划
研究,到 2025 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 93.7 公里。

43
推进城市快速路对外联系通道建设,加快实施三环南路快
速化改造等项目,到 2025 年,形成“两环十一射一连”的主
城区快速路网,城市快速路里程达到 150 公里。加快城市
内部主干路建设,实施道路延伸工程和疏通工程,形成“十
二横九纵”的主城区主干道路网。推进“毛细血管”道路建设,
拓宽主城区支路、小巷,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完善市政基础
设施,开展道路综合整治,实施道路林荫化改造;科学布局、
加快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到 2025 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10
万个以上;推进城东大道、徐贾快速路、黄河路和大郭庄片
区等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建设改造,统筹
优化完善城市给水管网设施,加速城区二次供水设施和城
乡结合部饮水改造。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区排水
管网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城市能源供给
保障能力,提升输电网络可靠性和配电网智能化水平,打造
具备智能响应能力和系统自愈能力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区域一体化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健全完善互联互通、互为
保障的天然气输配储运体系,到 2025 年,天然气消费达到
20 亿立方米。

专栏 13:城市快速路体系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体系
1.“两环十一射一连”城市快速路体系
两环:二环北路—三环西路—三环南路—三环东路、三环北路—黄河
路—彭祖大道—汉源大道;
十一射:徐韩快速路、徐沛快速通道、徐丰快速路、二环北路西延段、
徐萧快速路、大学路、彭祖大道南延段、迎宾大道、彭祖大道东延段、城
东大道、金港路;
一连:徐贾快速路。
2.“十二横九纵”城市主干道路网
44
十二横:金马通道—荆山路、杨山路、黄河南路、淮海路、建国路—
铜山路、和平路—和平大道、湖北路、郭庄路、淮塔东路、金山东路、昆
仑大道、珠江东路;
九纵:平山路—二环西路、西安路—泰山路—泉新路、天齐南路—九
龙湖西路、中山路、殷庄路—坝子街—解放路、黄河西路—迎宾大道、煤
港路—复兴路、云苑路、振兴大道—新元大道。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构建
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图”,实时掌控城市运行态势。建立智
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实时监
测、精准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应急协同处置能力。实施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和信息惠民工程,加快农村光纤网
络深度覆盖,完善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加快智能化泛在
感知体系建设,实现感知数据一网汇聚、一图叠加、深度灵
活应用。推进以 5G 网络、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
人工智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
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交通、智慧能源为
代表的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科技、产业技术创新为代
表的 5G 无线网、地铁网络覆盖、高铁网络覆盖、国家级工
业互联网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围绕公共卫生、工业生产、
公共事业、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环境保护等重
点领域和场景,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面向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物联网、网络安全等领域重点产
品研发和行业应用需求,推进前沿科技应用场景平台建设。

(3)加快资源连片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
联手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电能源及

45
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集群,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医养健康、大数
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充分发挥淮海经济区工程
机械产业联盟暨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促进会产业聚合整合
作用,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依托徐工集团、山推集
团、临工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质量标
准和品牌水平。加快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携手做大做强现
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研发设
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
制造业互促共进。共同培育互联网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
务业增长点,建设跨市联动共享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到 2025
年,形成 2-3 个具备服务区域内产业发展功能的大数据中
心。
加快平台载体共建共享。鼓励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
作等多种形式创新共建合作园区,加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
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宿徐现代产业园(徐州-宿
州)
、萧县泉山工业园(徐州-宿州)
、淮北段园工业集中区
(徐州-淮北)等产业合作,促进沛县开发区与微山开发区
产业合作,适时启动共建徐州枣庄产业园区,到 2025 年,
新增 1-2 家合作示范园区。加强开发区对接合作,成立淮海
经济区开发区联盟,建立定期性、常态化交流机制。强化金
融服务领域合作,全力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等功
能载体,共同筹建服务于区域的淮海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充
分发挥淮海产业投资基金引领带动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区

46
域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水平。完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共同
搭建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区域电子政务平台、对外开放
合作平台、国际会展平台、联合监管执法平台等,到 2025
年,建成 1-2 个区域性政务服务示范平台。
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平台建设,建成淮海经济区产业技术转化中心,建设淮海经
济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建设淮海经济区产业技
术研究院等功能型创新平台,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
台。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成立区域协同创新议事合
作机构,建立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和财政支持科技成果
的共享利用机制。合作共建科研平台,推动企业联合建设重
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重点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
到 2025 年,
合作共建 3-5 个服务区域的技术创新研究院或创业孵化器。
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加强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聚焦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全域旅游、环保等领域,完善淮
海经济区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地区间标准互认和采
信,推动检测认证结果及其标准互认。加强重点产品供应链
体系建设,重点在快消品、农产品、药品等适用领域推广标
准托盘,推动商超、电商普及全链条带托运输,构建区域物
流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加强市场联动共治体系建设,
完善区域执法协作及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线
索通报、证据转移、案件协查等制度,加强跨地区综合执法

47
联动,共同防范和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加快形成良好的
区域市场生态环境。
深入实施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支持丰县、沛县、睢
宁、铜山等县(区)与黄河流域接壤地区共同开展流域生态
治理,协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黄泛区土壤治理。持
续提升沿线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协同推进
沿线镇村建设、农业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都市休闲农
业、高标准农田等提升工程,建设大沙河湿地—吕梁风景区
—黄湾湿地等生态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生态绿色屏障和产
业融合发展示范廊道。

4.纵深推进国家示范试点

抢抓国家“十四五”时期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
试点示范政策机遇,统筹推进我市承担的资源枯竭城市可
持续发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等试
点任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接续产业培育,破解民生
痛点难点,推动新旧动能有效转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民
生福祉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全面振兴转型
“徐州经验”。

(1)支持贾汪区创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
示范区

把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指引贾汪区
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工作,
打造形成全国同类型资源枯竭城市实现跨越转型的“贾汪

48
典范”。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积极发展装备与智能制造、
新能源、集成电路与 ICT 三大新兴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
群发展。围绕生态和区位优势,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修复再造区域生态环境力度,持
续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积
极做好沉陷区失地农民、“五大行业”调整再就业职工等重
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大力开展就业培训,进一步拓展就
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一轨二航三
高七横七纵”的骨干交通布局,积极融入徐州主城区。
专栏 14: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
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工程。依托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园,积极推进徐工
基础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金彭新能源整车项目,以关键零部件产业集
群为支撑,打造淮海经济区最大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提升集成电路
与 ICT 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加快推动潘安湖湿地公园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加快恒大童乐园项目
建设。到 2025 年,三大新兴主导产业产值达到 700 亿元,旅游综合收入
达到 100 亿元。
生态修复治理提升工程。推广潘安湖“五位一体”经验模式,实施龙吟
湖、解忧湖、真旺湖等生态修复工程。构建京杭运河—不牢河清水廊道水
生态安全防护带、采煤塌陷地湿地生态系统片区、低山丘陵绿色生态屏
障即“一带一区一屏障”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到 2025 年,新增成片造林
1 万亩、完成林相 2 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 77.7%,建成区绿地率
达到 42.2%以上。
居民避险搬迁保障工程。实施潘安村、蔡庄村、大李庄村等沉陷区避
险搬迁工程,着力保障好沉陷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失地农民、再就
业职工帮扶保障工程。到 2025 年,避险搬迁采煤沉陷区居民 2 万人,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 7%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程。实施徐贾快速通道北延、高新路贾汪段、徐
州外环公路贾汪段等重点工程,到 2025 年,实现全区 30 分钟融入徐州
主城、城区 20 分钟通达所有乡镇、全区 10 分钟上高速。推进以 5G、新
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 2025 年,建设 5G
基站 500 座,建成数据中心 1 个。

49
(2)支持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全国示
范样板

加快推进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以塌陷地治
理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产业重构为主抓手,
深入实施避险搬迁安置、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修复、接续替
代产业培育等工程项目,实现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明显好
转、接续替代产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
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推动采煤沉陷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专栏 15: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样板工程
沛县采煤沉陷区精准搬迁工程。统筹规划布局,精准推进实施,按
照“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的原则,实施杨屯镇昭阳雅居小区、
北陶屯、西安庄、大山湾、卞庄、旧姚桥采煤搬迁安置工程;安国镇刘邦
一期(社区)、刘邦二期(古村) 、汉之源小镇安置小区项目 C 地块 、汪
塘迁建项目、汉文雅苑安置小区项目、汉景雅苑安置小区项目(此项目请
分期实施)、汉风华都安置小区项目、汉景华府安置小区项目;鹿楼镇闵
堤口村、高朋庄、姬庄采煤沉陷区安置项目;龙固镇龙东社区、南菜园、
果园社区搬迁安置工程;大屯镇滨湖新天地安置项目。到 2025 年,全面
完成采煤沉陷区 2.5 万户、6 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铜山区采煤沉陷区产业培育工程。推进大彭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刘
集镇刘集机电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大彭循环经济产业园积极引进、培育
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完整循环经济产
业链条;刘集机电产业园以智能制造、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精密仪器为
主导产业,打造区域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
装备研发基地。到 2025 年,园区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 150 亿元,净增
规上工业企业 90 家。
贾汪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
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村庄异地搬迁五位一体综合治理,
推进龙吟湖、解忧湖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建设工程,实施董庄矿片
区、潘安村、蔡庄村、紫庄镇郑集村、赵庄村、大李庄村等塌陷地生态修
复工程,逐步恢复提升沉陷区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加快生态旅游业发
展,打造“宜农宜游宜居宜业”的沉陷区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到 2025 年,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率达 100%。

50
(3)推动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形成产城融合特色板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培育产业、改善民生、优化环境,
努力将独立工矿区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
示范样板。加快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统筹推进居民避险搬迁安置、低矮棚户区拆迁改造。采取
“生态修复、产业利用”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实施采煤塌陷地
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培育优势新兴产业链,推进产业承接替
代和产城融合发展,引导独立工矿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
产业发展道路。
专栏 16: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特色工程
泉山区九里独立工矿区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大力实施工矿区路网建
设工程,优化道路交通系统,加强路网衔接连通。推进道路管网建设和供
电、供水管网改造,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
资源保障能力,确保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加大消防、防洪、排水
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
稳妥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示范区新城一期、临黄塌陷
地治理等工程实施。到 2025 年,完成新改建道路 20 公里,构建形成功
能齐全、要素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网络,打造形成徐州西北部“园区、城
区、景区”三区合一、产城一体、绿色美丽、休闲宜居的城区发展特色板
块。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黄山独立工矿区产业链培育工程。推进工
矿区功能拓展、产城融合发展和产业承接替代,加快建设硅科技特色小
镇、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开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综合保税
区等四大产业平台。依托硅科技小镇,大力培育发展多晶硅材料产业,打
造形成多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光伏发电等光伏产业链;依托高端智
能制造产业园和开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招引培育徐工、
卡特彼勒、开沃汽车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延伸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
链;充分发挥综保区作用,推进保税加工等外向型产业链延伸发展。到
2025 年,完成产业平台建设总投资 90 亿元以上,建设现代化标准厂房 10

51
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形成产业链条齐全、优势企业集聚的新兴产业基地。

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完
善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探索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绿色
发展新路径,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
国徐州样板。

(1)构建完善生态治理工作格局

强化国土和生态空间管控。优化国土和生态空间布局,
建立健全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
保护“一张图”,探索规划“留白”制度,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建立生
态红线保护监管信息平台,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准入
负面清单。完善重点生态空间功能评价制度,健全生态空间
保护区域分级分类管控、定期监测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提
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聚焦自然生态重点关注的自然
保护区、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充分借助信
息和数字化技术手段,大幅提升监管能力,强化执法监管力
度。
深入实施生态修复行动。制定生态修复五年行动计划,
更大力度推进山体、水体、林地、农田、湖泊生态修复和采
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绿满彭城”行动计划,筑牢森
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公园、湿地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

52
护区等生态屏障,全面推进生态廊道和生态景观建设,持续
开展全城增绿添景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实
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工程,提升基础配套公
建设施保障水平,打造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产城融合、可
持续发展的中心城区特色板块和生态修复国际样板。到
2025 年,新增造林面积 30 万亩、改造山林林相 3 万亩,自
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 41%,采煤塌陷地治理面积占比达到
70%。

(2)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大气管控,开展“散乱污”
企业排查整治,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防
控。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施工业窑炉综合整治,
提高工业炉窑装备和污染治理水平,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
术的组合工艺,提高 VOCs 治理效率。严格落实施工工地
“六个 100%”要求,加强施工扬尘管控。开展船舶污染防治,
推广使用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露
采矿山和采(碎)石行业等污染综合治理。

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河湖水质保护治理,实施河湖长
制和断面长制,开展重点断面支流水质提升行动和重点河
道全流域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清理整治“两
违三乱”,建立河湖空间岸线管控体系。合理优化水资源调
蓄利用与水生态流量,提高生态水位,保护水生生物完整
性。实施污水治理提标工程,加强工业废水集中收集和处

53
理,提高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普查、溯源调查
和风险评估,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加强污染地块
风险管控,强化土壤分类管控和源头治理。扎实开展化工园
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定期更新土壤污染重点单位名录,推
进涉重金属产业园规范化建设。严防新增耕地土壤污染,制
定防止耕地土壤污染和酸化的任务、措施,开展优先保护类
耕地周边工矿企业排查整治,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
类别,切实保护耕地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

实施固废危废治理。强化工业固废收集处理,巩固“无
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果。狠抓产生源头控制,有效遏制非法
转移倾倒行为,加快提高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水平。强化危险
废物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推广智慧监管平台,全市产废
企业和危废收集经营单位基本纳入监管范围。重点抓好市
危废处置中心医废收集、运输、处置工作,力争医疗废物无
害化处置率维持 100%。到 2025 年,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
收集、综合利用和安全集中处置体系,实现危险废物从产生
到安全无害化处置全过程监管。

(3)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低效城镇和产业用地再
开发,加快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矿产资
源利用水平和矿山废物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
源,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提高能
54
源利用效率。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落实煤
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和节能改造工程,
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加强年耗能 5000 吨标准
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到 2025 年,单位 GDP 建设用
地占用规模下降到 300 亩/亿元。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全社会节能减排力度,推
动绿色技术应用,加速生产过程绿色化、智能化和循环化,
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体系。严
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和峰值
目标管理,制定重点行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清单。推动
重点行业资源再利用,加强余热余压、中水尾水、废渣废钢
等资源化利用。实施全链条循环化改造工程,深入推进企业
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型组合。积极实施
绿色建造,推广应用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
全面实施绿色建筑设计。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开展示范区及特色园区
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加快实
现固定污染源全过程管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环保信
用评价制度,在示范区和特色园区内广泛开展绿色等级评
定。发挥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作用,实现重点区域、重要
水域监测点位全覆盖。积极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税收返还优
惠政策,加快建立“政府补贴+第三方治理+税收优惠”联动
机制。联合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园区企业开
55
展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改造。

6.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
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度嵌入
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供给质量提升与扩大内需市场的联
动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培植新动力。

(1)持续扩大产业投资规模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形成投资规模支撑现代化建设的
正向效应,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投资增长模式。实施
制造业投资扩量提质计划,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到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
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到 30%。坚持政府投资公
共价值导向,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投资补助、
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创业
创新能力提升、开放载体平台等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市
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不断提升产业投资效率。到到
2025 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 8%,工业投资年均增
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2 个百分点。

(2)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培育多元消费业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
消费振兴计划,推动衣食住行等实物消费品质提升,开拓中
高端消费市场,积极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完善废旧家电回

56
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和升级换代,稳定汽车等传
统大宗消费。引进高端商业、品牌店、特许经营、进口商品
直销等新业态,发展体验经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夜间
经济、非接触经济等新模式。推动“老字号”转型发展,鼓励
实体商业发展“云逛街”等新模式。发展农产品“生鲜电子商
务+冷链宅配”等新服务,支持发展网约车、即时递送等新方
式。
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商圈高品质发展,提
档升级老城、新城重点商圈,加快大型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改造搬迁。规划建设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创建一批
“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合理布局城市社区邻里中心和农村
社区综合服务网点。增强消费服务基础支撑,在核心商圈、
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通枢纽等持续扩大 5G 网络等消费新
基建覆盖面,实施本地企业产品“上云上平台”行动,完善农
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快递服务站、智能快件箱、
无人售货机等智能终端设施。
持续优化消费环境。落实节假日和带薪休假制度,积极
释放居民消费市场潜力。加强消费领域制度建设,制定互联
网上网服务管理政策和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领域配套政
策。推进新型消费标准化,健全市场监测、权益保护、产品
追溯机制。推行诚信经营和诚信消费,引导树立节约适度、
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
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
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57
(3)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实施进口产品替代工程,着力在集
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环
节率先取得突破。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扩大
优质终端产品供给。鼓励重点企业链条式、集群化、协同拓
展国内市场,建立健全出口产品转内销精准支持体系,提高
徐州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城乡流通资源优化配置与模
式创新,统筹硬件和软件建设,支持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
和健康发展,打通直达城乡末端配送节点。推动供应链集成
管理,发展供应链协同平台,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
性循环,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完善流
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加强邮政设施建设,发展智慧邮政
快递,实施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工程。加快与长三角、长江
经济带等重点城市跨区域交通互联,加强与上海、杭州、武
汉、重庆等城市产业对接、协同分工、资源共享,增强与国
家中心城市、重点城市群供应链和产业链协作配套能力。

(4)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

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
深入推进“招商引资 1 号工程”,
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外资招引三年行动计划,调整产业图谱,
精准绘制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招商地图”,招引更多龙
头型和旗舰型项目。促进对外贸易提质扩容,支持企业建设
国际营销和服务网络,打造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

58
的外贸企业。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
订机遇,提升日韩、东盟等国际市场份额,拓展与欧美等国
家多层次经贸往来;深入实施“丝路贸易促进计划”,支持企
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杭州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国进博会、
中东迪拜五大行业展会等知名境内外展会,进一步拓展营
销渠道。
全力建设淮海国际港务区。围绕“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城市发展定位,全面展开淮海国际港务区建设。依托陆路港、
内河港、保税港、航空港、邮港,加快形成“双核多点”协同
发展格局,积极构建公、铁、水、海、空多式联运陆港运输
体系,全面建设集智慧物流、展示仓储、进出口贸易、电子
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临港产业园为一体的全功能现
代化国际内陆港。创建江苏中欧班列汇集点,不断提升中欧
班列开行规模。到 2025 年,初步建成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
型国际中转枢纽港,铁路货运量年均增长 10%以上,中欧
班列突破 1000 列/年,物流总量突破 7000 万吨,进出口货
值达到 30 亿美元。
创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积极融入国家自贸区发展战
略,对接江苏自贸区南京、苏州、连云港片区,加快建设联
动创新区,制定市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在
个税优惠、信贷支持、税收信用激励、从业资格互认、技术
移民规划、离岸贸易税制改革、跨境担保业务、企业跨境融
资自由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科技创新
型企业培育机制,研究实施与国际对标的科技创新评价体

59
系、产品标准体系和产业监管体系。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
跨境流动制度,创建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探索新一轮科
技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以拓展自由贸易带动产业转型和
创业创新。

(5)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

加快陆路、水路、航空、电子等口岸建设,争创国家海
关特殊监管区域创新试点,加速推动全域开放。提升航空口
岸开放能力,持续增强客运能力,积极发展货运业务,打造
区域性国际航空港和淮海经济区客货中转基地。推进徐州
电子口岸公司化运营,搭建多功能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构
建“大通关”体系。充分发挥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作用,推进
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做强国家
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提升徐州综合保税区、新沂保
税物流中心(B 型)运营能力,鼓励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有
序发展加工、物流、贸易业,引导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专栏 17:开放平台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建设集海关发展区、国际国内集装箱区、包装成
件区、仓储配送区、业务交易区和金融服务区为一体的开放口岸,创建徐
州陆路(铁路)口岸。
水路开放平台:加快徐州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临港产业园、海
关特殊监管区,强化与国际国内港口的合作。
航空开放平台:加快 T1 航站楼改造,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客运和货运
航线,创建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淮海经济区一流的航空口岸。
国际邮件互换局邮政口岸:实现国际邮件在本地直通关、为跨境电商
企业提供通关、结汇、退税、邮包寄递等一站式服务,带动区域邮政邮件
业务和跨境电商快速发展。
综合保税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国际先
进制造业加工中心、国际物流配送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中心、国际大宗商
品交易交割中心、国际商品交易展示分销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成为全省

60
领先、辐射淮海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现代化综保区。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政策,健全
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线上平台和线下园区建设,建成淮海经济区首个
跨境电商示范区。
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创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招引优势
企业、做大产业规模、拓展接包领域,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对接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响徐州“服务外包”的城市品牌,打造国家服务外
包示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服务外包首位城市。
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加强与南京、苏州、连云港自
贸试验区合作,借鉴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形成协同发展格局,积极争创
江苏自贸区徐州片区。

(6)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完善便捷高效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丰富
“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内涵,强化政府权责清单标准化
动态化管理,试点推行商事登记确认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市
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领域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
作机制,打造营商环境建设的“徐州品牌”。营造公平公正市
场环境,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落实市场准入
负面清单制度,完善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优化民营经济
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
和社会环境。全面推进诚信徐州建设,进一步健全信用监管
体制,加快建设信用服务市场,提升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一体化水平,统筹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
法公信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打造“诚信徐州”。

7.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持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能力,重点做好老

61
工业区、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公共服务
资源均衡布局和提质升级,加快构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
更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提高就业岗位供给。把扩大就业放在资源型城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就业与产业、财税、社保等政策
衔接,形成有利于就业的政策体系。鼓励独立工矿区产业再
造、引进符合发展需求的企业,强化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
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稳定扩大就业岗位容量。扶持劳动密
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家庭服务
业。支持采煤沉陷区大力开展沉陷地修复、生态治理,积极
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重点吸纳失地农
民就近就业。支持重点地区开发公益性岗位,以下岗职工为
重点,适当增加物业管理、绿化保洁、巡防综治、社区服务
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岗位。到 2025 年,重点地区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 4%以内。
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持续加大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创业
扶持力度,引导重点地区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创业
活动,深入实施“三乡工程”,支持重点地区在外务工人员返
乡创业,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
鼓励更多劳动者创业。完善和落实创业所需小额担保贷款、
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
62
系,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用好创业担保贷款,鼓励
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应创业的金融产品,努力扩失地失业
群体创业者规模。大力实施创业培训,支持属地企业、服务
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实施返乡创业重点人群、创业致富
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等培训工程。建立优秀创业项目遴选
制度,推动创业项目向创业实体转化。到 2025 年,重点地
区扶持成功自主创业超过 1 万人。
加强再就业培训。以失地农民、下岗职工为重点开展就
业技能培训,强化意识引导,切实增强再就业意愿和能力。
开展符合失地农民需求农业技术学习培训,增强农业收入
效益。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优先支持失业矿工、林
区失业工人、工伤残疾人员、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及失地农
民等困难群体再就业。加强与工业区企业合作,针对企业职
工特点,加强针对性培训,鼓励开展定制式、订单式培训,
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失地农民、下岗职工通过技能培训实
现进城就业。到 2025 年,重点地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
业超过 1 万人。

(2)显著改善居住环境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以改善区域发展条件、保障区域群
众基本生活为核心,深入推进沉陷区治理与推进新型城镇
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紧密结合,科学规划、
合理选址、统筹推进居民避险搬迁安置。将独立工矿区、老
工业区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纳入市级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
公租房建设计划,采取集中建设、集中安置、就近回迁的办

63
法,持续改善独立工矿区、老工业区内需避险安置居民的居
住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引入
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避险安置项目。
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地、独立工
矿区、老工业区供排水、供暖、供气、供电、道路、垃圾收
运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学校、医院、农贸市
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新建小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
确保搬迁居民“搬的出来、生活方便、住的舒适”,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3)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升重点工矿企业职工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率。
完善重点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
加大农村困难群体和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积
极推进重点地区失地农民和工矿困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
平。加快解决独立工矿区、老工业区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
的社会保险欠账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加大财政补贴基本
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力度,发挥好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作
用。推动新增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促进被征地农民保障与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推动“惠徐保”普及和应用,鼓
励商业保险推出更多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产品。到 2025
年,重点地区职工实现基本照护保险全覆盖。
加大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采煤沉陷区和

64
独立工矿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在规划、政策、项目、标准等
方面的一体化,统筹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机构,统筹
配置服务队伍,统筹实现科学管理。推动城镇公共服务资源
向农村地区延伸,探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直管乡镇卫生院、
城镇公立学校直管乡镇中心小学等模式。完善重特大疾病
医保救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障从普惠到托底转变。完善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对尘肺病、慢性胃炎、皮肤病
等矿业工人职业病和常见病的预防和救治力度。
到 2025 年,
重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 100%,
建制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达标率 100%。
完善社会救助福利体系。增强社会救助及时性、有效
性,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
综合救助格局。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对失地、
工伤特困人员和家庭的保障水平。加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
助衔接,加大弱势群体、困难群众法律服务和援助。健全老
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体系。充分利
用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
制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坚决兜
住兜牢民生底线。

(4)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安全生产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推动十个突出领域全面完成专项整治
任务,深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安全生产规范
化建设,针对工业企业、建筑工地、交通运输、商贸场所等

65
重点领域,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管理,定期开
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危
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强化负面清单管理,坚决落实“三
个一律不批”,全面落实“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处置措施,
化工园区全部实现智慧化、信息化和全封闭管理,实施依法
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煤炭采掘全面实行智能化开采。严格
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
责任制和企业主体责任,构建公共安全实时监控预警体系
和责任体系。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到 2025 年,创成国
家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各县(市)区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
范县(市)区比例超过 80%,建成一批安全发展示范区(园
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
等重点地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推
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进一步防
范化解因拆迁、征地造成的社会风险,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
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因企业重组破产、
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注重在
源头上预警和化解矛盾。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企业安全
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大力度防范各
类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职业危害。加强采煤沉陷区、独立工
矿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社会管理,建立基层管理组织指挥
平台,应急救援实现全覆盖。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重点地区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

66
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急管理水
平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范化解较大及以上安全风险。健
全应急管理制度规定,加强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和衔接指导。
建立重大风险评估机制,强化风险源头管理。建设以应急指
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贯通全区的事故灾害
应急指挥网络。完善采煤沉陷区救灾物资储备社会动员机
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系统梳理应急储备体系短板,提升
关键物资的生产和调配能力,形成完备的救灾物资、生活必
需品、医药物资和能源储备物资供应系统。构建自然灾害防
治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水文、地质等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
监测、风险识别、预警预报、精准治理水平,增强园林安全、
山林防火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动综合减灾
工程建设。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
机制,建强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和领导指挥体系,提高应
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加快疫情综合预警
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
分析能力。强化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基层防控能力
建设,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推进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监测与预警机制,建
设适应于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
求的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立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应急演
练常态化制度。

67
四、园区建设
构建 2 个示范园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7 个重点园区为支撑、若干个省
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联动的“2+7+N”产业转型升级园
区布局体系,推动各层次园区(基地)互动发展、错位发展
和创新发展,支撑和服务示范区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专栏 18:“2+7+N”产业转型升级园区体系
2 个示范园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 个重点园区: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江苏丰
县经济开发区、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江苏徐州工
业园区、江苏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
N 个省级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铜山经济开发区、徐州空港经济开
发区、邳州高新区、锡沂高新区、鼓楼高新区、云龙经济开发区、沛北经济
开发区和沛县光伏光电产业基地、睢宁县白色家电产业基地、鼓楼区现代
物流产业基地、泉山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
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基地等。

(一)示范园区

1.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基本情况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 1992 年 7 月,2010 年 3 月


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下辖 5 个街道和 1 个镇,先后被评
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
色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海外人才中
国创业示范基地、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
载体和江苏省首批智慧园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施
策构筑“三区联动”发展新格局,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综合
68
实力取得新突破,2020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76 亿元,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 1756.6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1.9 亿
元,进出口总额 310 亿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 6.2 亿美元,
综合实力居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第 24 位、全省第 5 位。

(2)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材料与装备产业基地、
区域性医药研发制造基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100 亿元,
年均增长 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 80 亿元,综合实力
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争先进位。产业地标更加鲜明,工程机
械与智能装备产值突破 2000 亿元,形成 1 个两千亿级、3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方位开放高地格局更加彰显,五年累
计到账外资 35 亿美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
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突破 3.4%,净增高新技术企
业 300 家;美丽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气、水、土壤环
境明显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产城
融合发展格局更加凸显,建成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典
范园区。

(3)重点任务

构建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形成以工程机械及智能制造 1
大世界级地标性产业为主导,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能源、
集成电路及 ICT 等 3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人力资
源、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 3 大新业态为特色,以高端工

69
程机械核心零部件、细胞治疗药物、硅材料、氢能开发利用、
集成电路应用等 5 大创新中心为驱动的“1335”现代产业体
系。推进数字赋能,加快节能环保、新材料、建筑建材、电
力装备、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技术改造、设备
更新和制造模式、经营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向高端化、规
模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
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
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现代商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生
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的标杆区、
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区、新经济新产业的先行区,成为区域现
代化产业新地标。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围绕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构建以
中部高铁商务新城为核心,以北部徐州高端智能制造产业
园、南部徐州生物医学创新港为两翼,综合保税区、跨境电
商综试区、南北共建园区“三区联动”,19 个产业园特色鲜
明的“12319”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徐州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
徐州生物医学创新港等“百亿级规模、十亿级税收”的重大
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能级特色园区,持续提
升小微园区的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水平,推进特色化基
础平台提质增效。到 2025 年,全面建成以高能级战略平台
为引领、高质量骨干平台为支撑、若干特色化基础平台为补
充的现代化平台体系。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聚焦主导产业关键领域,推进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布局完善创新载体平台体系,打造
70
“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成果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大力
实施“金龙湖聚智计划”,打造“金龙湖人才峰会”品牌,探索
“引进一名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路
径,促进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围
绕重点领域加快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联盟。
滚动编制核心技术攻关和进口替代两个清单,组织实施关
键领域科技攻关专项行动,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
批国产化替代原创成果。健全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服务体
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形
成一批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双创载体。
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施“四大”战新产业外资招
引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外企增资扩股行动,持续擦亮“峰会
招商”品牌,打造外资集聚示范区。借鉴自贸试验区改革经
验,积极争创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推动贸易提质增
效。充分发挥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优势,加快与外
贸港、中欧班列等开放平台载体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发展格
局,全面参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加
快融入“双循环”大格局。
构筑产城融合新高地。着力完善城市功能,高标准建设
集约城市,打造一批高能级的城市综合体、新型社区、高端
住宅,构筑“垂直城市+24 小时城市”发展格局。放大月星环
球港、宜家、迪卡侬、欧蓓莎、银地等商业地标集聚效应,
扩大东部商圈在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
等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加快邻里中心、便民中心等城市功
71
能设施建设,打造“10 分钟生活圈”。加强地铁站点与城市
建设的规划衔接,优化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特色
园区”微循环,构建 30 分钟全域融合互动交通网。
打造园区发展新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公众参与环境治
理,严控能源消费总量,推动空气质量达标和碳达峰目标实
现,打造美丽新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
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与新型产业化、新型城镇化
发展深度融合,强化政务、企业、工程项目等各领域数据汇
聚、互联感知,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大力推进营商环境、
放管服、国企国资、投融资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全
面提升开发区改革协同力、资源整合力、品牌引领力,以环
境优化提升园区高质量发展“软实力”。

2.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基本情况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 1992 年,2012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苏北
地区首家国家高新区,下辖 2 个办事处和 2 个镇,先后被
授予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
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等国
家级品牌称号 10 个、省级试点示范 15 个,被省委省政府
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开发区。初步构建了以安全(应急)产业
为特色,以汽车制造、高端装备为主导,以新一代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

72
方向的“一特两主四新”产业体系,2020 年,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 182 亿元,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 331 亿元,
财政收入 14.18
亿元,研发投入占比 3.5%,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国家高新区
第 48 位。

(2)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建成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核心区,地区生产
总值达到 400 亿元,年均增长 20%,综合实力在国家高新
区争先进位;财政收入达到 35 亿元,年均增长 20%;研发
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4.5%,较 2020 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行列。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达
到国内先进水平,“一特两主四新”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生态
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创新驱动、
经济活跃、社会和谐、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现代化、国
际化、创新型“国家一流高新区”加速崛起,全面形成以创新
立区的“徐高新模式”。

(3)重点任务

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全面构建以安全(应急)产业为特
色,以汽车制造、高端装备为主导,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方
向的“一特两主四新”产业体系。做大安全(应急)特色产业。
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和科技创新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国家安
全(应急)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安全(应急)装备与技术交
易中心、国家安全(应急)大数据服务中心和国家安全(应

73
急)装备生产制造基地,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装备、全系列
应急救援装备、全天候监测预警系统、全过程安全应急服务
的“四位一体”产业发展体系。做强两大主导产业。发挥徐工
汽车、云意电气等整车龙头企业和零部件核心企业的带动
作用,重点发展商用车整车、新能源乘用车、汽车关键零部
件,推动商用整车制造企业向智慧运营服务商转型、汽车核
心零部件向高端化发展;依托高新区高端制造产业片区第
二工业园、装备制造产业片区等载体,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
造、矿山成套设备、节能减排设备和高端装备关键基础部
件,打造淮海经济区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培育四大战
新产业。依托蓝安数据、精创电气、格利尔数码等核心企业,
重点发展半导体功率器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大数据、软
件和 IT 服务,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重要的新一代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依托恩华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化学成品
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医药流通和保健食品,打造淮海
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数字产业融合行动,以
华录淮海数据湖为基地,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的
云计算、大数据重大应用示范,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
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核心企业向上下
游延伸光伏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供能产业链,重点发展光伏
太阳能、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做大做强智能电力装备产
业,培育发展氢能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打造区域新兴新
能源产业基地。

74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培育壮大徐州科技创新
谷、中国安全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科创载体,强化中国矿
业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人才、技术、
资本、政策等要素集聚,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着力建设
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
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成区域性产业
科技创新核心区。到 2025 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净增 200
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 30 家,市级企业研发机构
40 家。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制定企业“引才清单”,掌握企业人
才方面的迫切需求,实施鼓励企业引才用才激励政策,推动
用人单位按需靶向引才,实现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无缝
对接,加快建立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
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创新人才项目融资机制,充
分发挥产业基金、天使基金作用,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
多方式的投融资体系。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
校建立合作关系,协助引进全职国家重大人才项目获得者。
到 2025 年,引进高层次人才 350 人。
打造高水平开放高地。全面对接徐州市观音机场航空
口岸、综合保税区、徐州国际陆港等对外开放平台,依托苏
宁电商智慧物流园、深国际综合物流港等平台载体,建立徐
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徐州对外开放
南大门。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探
75
索产业链创新链跨区联动融合,推动创新资源和项目引进。
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强化与连云港自贸片区对接,持续
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打造美丽宜居福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提升
区域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和对外辐射力,建成环境优美、人
文醇美、建设精美、生活更美的美丽宜居福地,主动融入徐
州南部主城区,与铜山区协同发展建立新城市中心。梯次拓
展高新区开发边界,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功能要素、产
业要素、生活要素,科学安排“一廊”“一带”“三中心”“六园
区”“八轴线”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住宅、商
业等用地配比。依托地铁 6 号线车辆段,打造集公园休憩、
会议展示、产业办公、大型商业、城市交往为一体的高新区
中央活力区。
构筑基础设施新高地。推动数字基建和传统基建“双升
级”,以城市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场景开放促进数字基建加
快发展,完善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速数字产业化进程,为
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大力推广数字基础设施的
建设与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
展;推动智慧公路、智慧地铁、智慧综合枢纽、智慧物流等
交通领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智慧交通体系。加
强智慧能源网络建设,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
施,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慧水务信
息化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智慧供水系统。
76
(二)重点园区

1.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

(1)基本情况:1995 年获批设立,2006 年升格为省级


开发区。“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 1002 亿
元,完成应税销售 1077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 26.1 亿元,进
出口总额突破 200 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31 亿元。已
形成中心区、精细化工产业园、新戴运河产业带、保税物流
中心“一区一园一带一中心”的发展布局。
(2)发展目标:到 2025 年,进入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
前 20 名。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 3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200 家,固定资产投资年均
增长 3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30%,进出口
额达到 20 亿美元,打造 1—3 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
业链集群,推动园区向“经济强区”“创新强区”“产城融合示
范区”跨越升级。
(3)重点任务:着力打造医药健康、先进材料、冶金
装备 3 大产业集群,支持制造业企业加速向智能、绿色、
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全面实施“群雁计划”,加大中小企业
培育扶持力度。加快科创载体建设,加速高端人才集聚,着
力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发挥保税物流中心境内关外优势,积
极开展产业外资项目招引。推进生态园区和产业新城建设,
打造县域高品质产城融合典范区。

2.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

77
(1)基本情况:成立于 2001 年 12 月,下辖汉兴街道
办事处 19 个居委会,2006 年 4 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
济开发区。2020 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约 220 亿元,同
比增长 6.1%;开票销售收入 180 亿元,同比增长 3.6%;累
计完成外资 8000 万美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 40 亿元人民币、
服务外包 1.2 亿美元,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 100%、133%、
1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4 亿元。拥有工商企业 370 余
家,一般纳税企业 113 家,规模以上企业 102 家,外资企
业 32 家,高新技术企业 70 余家。已形成创业创新的集聚
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体制改革先行区、产业升级示范区
为主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2)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700 亿
元,年均增长 17%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 180 亿元,年均
增长 16%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达 30%
以上;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 800 亿元,工业税收突破 30
亿元。工业招商引资总额突破 300 亿元,每年引进投资 10
亿元以上项目 5 个;
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18%;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累计提高 5 个百分点;二氧化
碳排放量、用水量等绿色低碳指标全部符合国家要求。
(3)重点任务:重点围绕纺织新材料、光伏光电、轻
量化新型铝材、食品加工等产业定位,引进能形成产业集聚、
产出效益好的大项目,打造中高端项目产业链,做大工业规
模,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
共设施配套,推进区域空间重构、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布局
78
优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打造现代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
局。

3.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

(1)基本情况:获批创建于 1995 年 7 月。2020 年园


区实现生产总值 220 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 7.5%;人均
GDP 达到 20 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 20 亿元,“十三五”
年均增长 8%,累计固定资产投资 500 亿元,是“十二五”的
1.6 倍,年均增长 8.2%。产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工业总
产值突破 282 亿元,年均增长 7.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
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 35%和
42%,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 2.5 和 2 个百分点。
(2)发展目标:到 2025 年,进入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
前 34 名。园区 GDP 突破 35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
破 30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00 亿元,工业总产
值突破 750 亿元,年均增长 12%左右。打造形成智能设备
产业地标集群,推进新能源车辆、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新
兴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绿色食品、零醛家居、机械制造等三
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淮海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3)重点任务:提升园区智能设备、智能制造、智能
终端、零醛家居、高端机械、绿色食品等产业建设发展水平,
构建“20 亿元企业为引领、10 亿元企业为骨干、亿元企业
为基础”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智能设备、零醛板材
家居产业集群,坚持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理念,重点抓好

79
服务业项目招引,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以招大引强推
动质效提升,推进招商引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
创新能力。夯实平台载体,强化经济发展支撑,不断增强园
区承载能力。

4.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

(1)基本情况:创建于 2001 年,2006 年 5 月经省人


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20 年园区实现生产总值 165
亿元,“十三五”平均增长 11.3%左右;人均 GDP 达到 18.3
万元,单位面积 GDP 产出预计每平方公里达 2.67 亿元,位
居徐州市区县开发区首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 4.7 亿
元,“十三五”年均增长 12%左右;2016-2020 年开发区在全
省 88 家省级开发区中稳居第一方阵,连续五年同类开发区
考核徐州第一。
(2)发展目标:到 2025 年,进入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
前 20 名。规模总量突破 1000 亿元,其中传统产业产值突
破 500 亿元,新兴产业产值突破 500 亿元。基本上形成以
碳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为主导的先进制
造业基地。
(3)重点任务:推进现代煤化工向碳基新材料转变,
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网体系。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集群,推进半导体产业链耦合,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大
力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和人才公寓建设,搭建一流载体
平台;壮大产业基金、创投股权基金,拓展融资渠道;积极

80
建设现代物流分中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高等科
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建立前沿技术联合研发中
心;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拓展
境外招商新阵地,支持企业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引进国际
先进产能,输出优势产能;优化贸易结构;鼓励园区企业进
口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

(1)基本情况:2006 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
开发区。2020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70.6 亿元,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 5.93 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 93 亿元,规上
固定资产投资 40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4330 万美元。已初
步形成白色家电、皮革皮具、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为主导
的特色产业集群。
(2)发展目标:到 2025 年,进入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
前 35 名。
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300 亿元,
年均增长 20%;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2%以上;工业应税销售、规
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 30%以上;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100
亿元,年均增加 30 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
年均增长 10%以上;规上企业新增 200 个,总数达 300 个,
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近 200 个;力争本土企业上市 1-3 家。精
心打造新型工业化引领区、自主创新先行区、科技创新集聚
区、产城融合样板区、营商环境示范区,全力争创国家级开
发区。

81
(3)重点任务:做优生物医药产业,做强纺织服饰产
业,做新智能电器、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提升科
技创新与双向开放水平,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型园
区,强化创新型人才招引,谋划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招引,持续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做大做强,引导外贸出口向价
值链中高端攀升。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新一
轮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园、循环经
济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加快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打造精品文化园林城市、美丽产业新城。持续优
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集成化改革,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引导
资金,推动园区、企业、产业做大做强。

6.江苏徐州工业园区

(1)基本情况:2006 年 4 月经国家发改委、江苏省政
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20 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1
亿元,
工业应税销售收入 155 亿元,
外资到账 6000 万美元,
外贸进出口超 2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
入 4.3 亿元。
(2)发展目标:到 2025 年,进入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
前 40 名。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 400 亿元、新能
源汽车产业产值达 200 亿元、电子与 ICT 产业产值达 100
亿元。
(3)重点任务:聚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
车、电子与 ICT 三大主导产业,立足重大项目建设,推进

82
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电子新
兴产业基地。争取设立产业研究院、创建省级智能示范工厂,
努力招引知名高校设立分校和研究院,引进各类高层次人
才落户贾汪。推进城园一体化,推动江苏徐州工业园区精准
对接徐州主城重点产业平台和战略性空间板块。加大路网
畅通、二次供水、截污控污等工作推进力度,启动污水处理
体制增效达标区建设,推动 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7.江苏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

(1)基本情况:2012 年 3 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
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 33.4 平方公里。已初步形成高端装
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主导产业。
(2)发展目标:到 2025 年,进入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
前 60 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7 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
技术企业 20 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5 家。着力打造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新型
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
(3)重点任务: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
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化等产业构建特色产业链,
打造百亿级产业。全面发挥企业规模集群效应,构筑大中小
企业融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加
快产业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构建“人才引进+政产学研
合作+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驱动新引擎。

83
支持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创新应用试验场、场景实验
室等,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大与
徐州软件园电商基地等电子商务集聚区的合作力度,系统
构建“电商+个性化定制”“服务+制造”“平台+模块”网络化
协同生产服务体系。

84
五、重点项目情况

(一)总体情况
实施示范项目建设。为加快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
范区,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建立重点项目库。
2021 年起,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创新能
力等三大重点领域滚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3 类项目共计
120 个,总投资额约 2270 亿元(详见附表)
。按照政府引
导、市场主导原则,尊重经济规律,重点项目库中以企业为
主体投资的产业项目,侧重安排近两年可开工建设和投产
达效的项目工程,计划投资约 1300 亿元。对后三年各园区
重点培育和做大做强的产业,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资源承
载力,确保年均新增项目投资超过 1200 亿元。
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对今年可实施和申报中央资金支
持的重点项目,加快办理前期手续,市发改委做好开工条件
初审和推进工作调度。实施年度重大产业项目“765”计划和
项目建设“六项制度”,形成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
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机制。健全“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
领导具体负责、专职人员督促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开展
施工图联合审图,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服
务保障机制。
专栏 19:“765”计划和“六项”制度
“765”计划:每年签约 700 个产业项目、开工 600 个产业项目、投产
500 个产业项目,重点围绕产业项目的"签约、开工、投产"三个环节。
“六项”制度:领导包挂项目制度、月度汇总交办制度、分管领导月度
会办制度、季度联合督查交办制度、市主要领导季度调度制度、项目季度
观摩点评制度。

85
(二)分类别情况

公共基础设施类项目 23 项,计划总投资约 168 亿元。


其中,交通基础设施类项目 17 项、总投资约 160 亿元;市
政基础设施类项目 6 项、总投资约 8 亿元。示范园区 10 个
项目,总投资约 155 亿元;重点园区 13 个项目,总投资约
123 亿元。
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 37 项,计划总投资约 810 亿元。
其中,产业集聚平台项目 21 项、总投资约 648 亿元;功能
性平台项目 16 项、总投资约 162 亿元。示范园区 25 个项
目,总投资约 496 亿元;重点园区 12 个项目,总投资约 314
亿元。
创业创新能力类项目 60 项,
计划总投资约 1292 亿元。
其中,
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项目 23 项、
总投资约 501 亿元;
新能源项目 7 项、总投资约 200 亿元;集成电路与 ICT 项
目 15 项、
总投资约 355 亿元;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项目 6 项、
总投资约 106 亿元;新材料项目 5 项、总投资约 104 亿元;
节能环保项目 4 项、总投资约 26 亿元。示范园区 52 个项
目,总投资约 1174 亿元;重点园区 8 个项目,总投资约 118
亿元。

86
六、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市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实
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推动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领
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按照《建设方案》细化年度工
作计划,健全市级—县(市)区—示范园区(重点园区)—
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协同推进机制,每月召开联席会议,
调度重点工作任务进展,研究解决工作存在问题,确保各项
工作有序推进。建立健全 24 条优势产业链“链长制”(见附
件 3)
,定期调度产业链发展情况,协调推进产业链发展中
的重大事项,着力形成“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
作专班,一位专班负责人”的工作推进格局。

(二)优化发展环境

强化改革试点创建工作。争创并推动一批国家级和省
级改革试点落地生根,深入挖掘基层改革“自选动作”与首
创实践,加快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加强重
点领域、重点地区改革集成探索,适时总结推广。深化国资
国企改革。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国有
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聚焦主责主业,加
快市场化转型,做大做强市属国有企业,确保国有资本保值
增值。深入推进徐工集团等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盘活国
有资产存量,着力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深化国资公司改
革,推进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四资转换”,提升国资运

87
作归集率和转化率。全面完成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
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
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时代徐州产业工人队
伍建设改革。改革完善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市县平台一
体建设和综合监管。完善公共财税体制。加快建立现代财税
制度,完善科学标准、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建
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从事后评
价向事前和事中拓展,提高中央转移支付和预算内投资补
助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安全生产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安
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推动十个突出领域全
面完成专项整治任务,深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
立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煤炭采掘全面实行智能化开采,
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三)创新政策供给

支持和引导政府、社会各类要素资源向重大产业类项
目、重大功能平台类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集聚,落实
国家相关领域支持政策,积极制定实施市级配套政策,提高
政策集成作用。产业政策方面。争取扩大振兴徐州老工业基
地省级产业基金规模,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和各类政府产业
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产业转型升
级项目建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提高产业基金本地
投放率,强化投放绩效考核。支持示范园区和重点园区企业
争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土地政策方面。积

88
极推进“标准地”改革,探索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改
革,盘活存量土地和城市低效用地,保障重大项目按计划落
地实施。制定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差别化土
地供应政策,探索多样化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进一步盘活
存量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加快采煤沉陷
区综合治理和土地复垦,协调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拓展
建设用地,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简化项目审查流程,提升建
设项目相关证照办理效率,推动招商项目快落地、快开工、
快投产。人才政策方面。落实《关于加快淮海经济区人才高
地的意见》
,研究制定新一轮“彭城英才重点人才计划”,研
究编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地图,完善社保、教育、医
疗、居住等公共服务,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财政税收方
面。推动市级技改、科技计划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向重点
产业,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
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统筹
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
金融政策方面。推动与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
金融控股公司深度合作,完善“银行+证券+保险+新金融机
构+服务机构”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企业利用产业基金、银
行间市场融资工具、科技金融、私募创投、企业债券等资金
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企
业发行企业债、专项债、公司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
有条件企业加快挂牌上市步伐。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苏
省分行战略合作,在城市更新行动、采煤沉陷区治理、新型

89
城镇化试点、创新和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制定系统性融资
计划,扩大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投放,重点支持示范园区和重
点园区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协调国开金融、国开证券
等开展投贷联动、债贷组合、中小微企业集合贷等融资服务,
放大政策性金融支持效应。

(四)强化督查考评

强化执行监督,将《建设方案》分解任务及年度实施情
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主管部门按季度
对重点任务、重要事项和重大项目进行督查评估、定期通报,
保证进展情况公开透明。加强考核力度,将示范区、示范园
区建设任务纳入县(市)区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及市级机关服
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范围,设立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
新奖,督促各项工作有效有序进行。支持承担国家专项试点
任务的县(市)区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制定落实示范区建设任
务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评估机制,推进建设方案
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工作,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参与评估,建立完善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动态评估制度。探索
成立市级产业转型升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组织政策论
证、项目评议和现场观摩等,发挥“智囊团”作用,为全市发
展建言献策,形成建设推进合力。

90
附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范围与园区布局图

91
附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目标指标表
一级 序 二级指标 2020 年 2023 年 2025 年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3.4 6.5 6.5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8.3 9.5 11

3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6.5 3.4 3.4


质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482 527 576

量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2.9 4.6 4.6

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6.8 7.5 7.5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8 70.5 73

益 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7.8 7 7

9 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度(万元/平方公里)* 6501 7853 8900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400 4060 4500

11 规模以上企业数(个)* 7300 10000 12000

12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88 1.5 2



13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022 2200 3000
新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
14 35.5 24.5 24.5

驱 15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 10.5 13 13

动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53 56 60

绿 17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率(%) 71.3 75.5 80

18 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3.3 86 88.6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吨标煤/万元)* 0.33 0.31 0.3


2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3.6 43.7 43.8

备注:指标数据以 2020 年为基准值,标“*”为徐州市自定指标。

92
附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重点项目库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一 公共基础设施(23 个) 1675200
(一) 交通基础设施(17 个) 1601000
布置 19 个泊位,其中多用途泊位 2 个、2000 吨级件杂货泊
徐州经济技术开
1 京杭运河徐州港金山桥作业区 位 9 个、2000 吨级钢材泊位 3 个、2000 吨级通用泊位 5 个, 2019-2022 230000
发区
码头泊位总长 1.9 公里
徐州经济技术开
2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用线 综保区至大庙站,线路全长约 14.8 公里 2020-2022 180000
发区
311 国道徐州城区改线工程经济开发 和平路东延全长约 10.6 公里,路基全宽 41 米;206 国道南 徐州经济技术开
3 2021-2025 140000
区段 延全长 2.5 公里,路基全宽 52 米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彭祖大道东延 徐州经济技术开
4 道路全长 8.6 公里,红线 52 米,实施道路管网及绿化等 2020-2021 53000
(344 省道徐庄段) 发区
道路全长 4.4 公里,红线宽 50 米,实施道路、管网、路灯、 徐州经济技术开
5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港路东延 2021-2022 22300
绿化等 发区
博汇东路东至老 206 南延,全长 1.6 公里,红线宽 40 米,实 徐州经济技术开
6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平路东延 2021-2023 18000
施道路、管网、路灯、绿化等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
104 国道利国南向东至 206 国道,绕越贾汪城区和城东片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 发区
7 区,于张集镇南侧接 104 国道,于三堡南接 206 国道,全长 2018-2021 330000
产业开发区外环公路东南环 徐州高新技术产
81 公里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环公路西 206 国道与 206 徐州改线交叉处至疏港路二期与现状 311 国 徐州高新技术产
8 2021-2024 274000
南环 道交叉处,全长 22.2 公里,双向四车道 业开发区

93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快速 徐州高新技术产
9 南三环至汉王互通,全长 7.2 公里 2021-2023 300000
化改造 业开发区
江苏睢宁经济开
10 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金桥北路 幸福路至 104 国道,全长约 1 公里,红线宽度 40 米 2021 2000
发区
龙河路至西华路,全长约 2.5 公里,红线宽度 30 米,含连接 江苏睢宁经济开
11 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王营路 2022 4000
西华路污水管网 0.5 公里 发区
西至经二路,东至龙河,全长约 1.8 公里,主路面宽 20 米, 江苏睢宁经济开
12 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纬三路 2023 2200
道路红线 50 米 发区
江苏睢宁经济开
13 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青年路西延 青年路西延全长 850 米(含桥梁),主路面宽 24 米 2021-2022 3500
发区
古镇大道至墨冲路段,全长 4300 米,宽 40 米,占地面积 江苏新沂经济开
14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新港路市政工程 2021 20000
258 亩 发区
香港路至唐港路段,全长 2000 米,宽 40 米,占地面积 120 江苏新沂经济开
15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四川路 2021 8000
亩 发区
古镇大道至神井大道段,全长 2300 米,宽 40 米,占地面积 江苏新沂经济开
16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香港路 2021 9000
138 亩 发区
马陵山西路至连霍高速段,全长 1300 米,宽 36 米,占地面 江苏新沂经济开
17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墨冲路市政工程 2021 5000
积 70 亩 发区
(二) 市政基础设施(6 个) 74200
江苏丰县经济开
18 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建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2000 吨,并配套建设污水管网 2021 2000
发区
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振丰路污水管道 江苏丰县经济开
19 建设振丰路污水管道工程,铺设污水管道长 2500 米 2021 2200
工程 发区
江苏丰县经济开
20 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尾水导流工程 建设经济开发区尾水导流工程,导流管长 2800 米 2021 2000
发区

94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龙河片区地下管 龙河片区地下雨水、污水、自来水、燃气、热力、工业供 江苏睢宁经济开
21 2021-2025 60000
网 水、强电、弱电等地下综合管网铺设 发区
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园环境 九旭大道南延段绿化(含九旭大桥节点)、徐沙河西支南 江苏睢宁经济开
22 2021 3000
提升 岸、金九路沿线环境提升 发区
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专用污 江苏邳州经济开
23 新建专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5000 吨 2021-2022 5000
水处理厂 发区
二 公共服务平台(37 个) 8101000
(一) 产业集聚平台(21 个) 6482000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展健康新药产 占地 200 亩,建设大分子生物新药生产基地,投入生产三类 徐州经济技术开
24 2021-2023 600000
业园 首创肿瘤新药项目 发区
占地 500 亩,建设半导体装备核心硅部件研发生产、半导体 徐州经济技术开
25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 2021-2023 520000
装备制造等为一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园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
26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科技产业园 占地 536 亩,重点发展科技信息产业,建设科技总部产业园 2021-2023 500000
发区
一期占地 500 亩,建设机器人及自动化中心、激光及传感器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精密加工及 徐州经济技术开
27 中心、关键零配件制造中心、精密加工中心、仓储转运中 2022-2024 500000
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 发区
心、综合服务中心六大功能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凤凰山工程机 建筑面积 100 万平方米,建设工程机械制造配套高标准厂房 徐州经济技术开
28 2021-2022 300000
械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 及污水处理站、变电站等配套设施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凰湾集成空间 建筑面积约 26.3 万平方米,为半导体、电子、微电子企业提 徐州经济技术开
29 2020-2022 130000
产业园 供标准化厂房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台湾精密制造产 徐州经济技术开
30 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建设台湾机床企业承接转移基地 2020-2022 100000
业园 发区

95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复星医药(徐 徐州经济技术开
31 占地 436 亩,年产口服固体制剂 100 亿粒片 2021-2024 130000
州)产业园 发区
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建设互联网医疗资源体、基因检测、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骏豪智慧医疗产 徐州经济技术开
32 病理诊断、医保社保信息服务、互联网健康险等为一体的医 2021-2022 100000
业基地 发区
疗产业基地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淮海数字经济产 建筑面积 14.4 万平方米,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服务 徐州经济技术开
33 2019-2022 70000
业园 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数字经济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
34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清氢能产业园 建筑面积 9.3 万平方米,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发展园区 2020-2022 37000
发区
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建设 6 栋高标准厂房和办公配套设 徐州经济技术开
35 锡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 2021-2023 35000
施,打造无锡、徐州共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集聚产业园 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海生物医 建筑面积 50 万平方米,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 徐州高新技术产
36 2021-2024 400000
药产业园 精准医疗、细胞治疗等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 建筑面积 30 万平方米,主要集聚承载半导体、ICT、软件集 徐州高新技术产
37 2021-2023 180000
业园 成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产业智 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主要发展消防安全、公共安全、居家 徐州高新技术产
38 2021-2022 80000
能制造基地 安全等 业开发区
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新增生产及实验设备 300 台(套),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海生物医 徐州高新技术产
39 主要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企业或项目提供 CDMO 平台 2020-2022 50000
药及医疗器械 CDMO 平台 业开发区
服务
江苏徐州工业园区中业慧谷智能智造 建筑面积 50 万平方米,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 江苏徐州工业园
40 2021-2023 200000
园产业园 材料、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 区

96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江苏徐州工业园区龙泰先进制造科技 建筑面积 23 万平方米,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 江苏徐州工业园
41 2021-2022 200000
产业园 车、电子 ICT 产业 区

占地 7 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路网 12 万平方米、重钢厂房 100


铜山经济开发区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 江苏铜山经济开
42 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研发测试平台及产 2021-2022 350000
业园 发区
业孵化器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医药大健康产业 建筑面积 51 万平方米,重点发展医药研发制造、医疗器械、 江苏新沂经济开
43 2020-2022 200000
园 医药成果转化、医药电子商务、医药物流、健康体验 发区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中国(淮海)纺 占地 4.1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350 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周期 江苏沛县经济开
44 2020-2024 1800000
织产业园 48 个月,分四期建设 发区
(二) 功能性平台(16 个) 1619000
徐州经济技术开
45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宝能数字未来城 建筑面积 80 万平方米,建设国际化全周期产业载体 2021-2024 550000
发区
国家高端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创新中 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建设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省级制造 徐州经济技术开
46 2021-2022 35000
心 业中心 发区
建筑面积 4.9 万平方米,建设国家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
徐州国家道路工程装备研究实验检验 徐州经济技术开
47 验中心、省特种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道路工程 2019-2021 50000
测试中心 发区
技术与装备研究所、试车道及测试场等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鲲鹏壹号智慧产 建筑面积 24.4 万平方米,建设集科技研发、总部办公、商业 徐州经济技术开
48 2021-2023 200000
业园 广场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发区
建筑面积 21 万平方米,重点发展高端机械装备制造、电子零 徐州经济技术开
49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东智谷 2021-2022 100000
部件制造、精密仪器精加工 发区
淮海经济区崛创生物科技细胞治疗药 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包括免疫细胞技术研发中心、产品 徐州经济技术开
50 2020-2022 12000
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制备中心、产品质控及临床前评价中心等 发区

97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谷创新中 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建设科技机构集聚区、高端产业孵化 徐州高新技术产
51 2020-2022 200000
心 区、新兴产业集聚区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海生命科 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包括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服务、成果 徐州高新技术产
52 2021 30000
学技术研究院 转化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华大学安 建筑面积 6.5 万平方米,包括安全生产仿真模拟、安全职业 徐州高新技术产
53 2021-2022 50000
全科技技术服务中心 体验、安全事故处理与自然灾害应对演练 业开发区

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建设研发车间、物流仓储、企业研究 江苏新沂经济开


54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科创园 2019-2022 120000
所、科技研发楼、人才公寓、酒店公寓 发区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新沂科创基地 建筑面积 7.7 万平方米,建设公共接待洽谈、办公、研发生 江苏新沂经济开


55 2020-2021 30000
二期 产、项目展示等功能平台 发区

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火炬半导体 重点招引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企业、项目,打造半导体材料和 江苏邳州经济开


56 2021-2025 30000
材料和设备特色产业基地 设备产业的国家级火炬特色基地示范区 发区
依托千人计划专家领军,招引海内外优秀博士团队落户,重
江苏邳州经济开
57 苏师大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 点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人 2021-2025 3500
发区
才培养、公用测试等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轻纺产业园及基 江苏沛县经济开
58 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智能厂房等配套建设 2020-2021 58500
础设施配套 发区
建筑面积 27 万平方米,打造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及新医药、新 江苏沛县经济开
59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智汇谷 2020-2022 100000
材料生产基地 发区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中关村信息谷创 建筑面积 4.4 万平方米,重点发展新型铝材、高端装备制 江苏沛县经济开
60 2021-2022 50000
新示范基地 造、新材料、光伏光电、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发区
三 创业创新能力(60 个) 12921000
(一) 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23 个) 5015000

98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宗申微型车辆智 建筑面积 28 万平方米,新建核心配件、冲焊、涂装、总装等 徐州经济技术开
61 2022-2024 315000
能制造 车间,年产微型车辆 90 万辆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集团农机产 徐州经济技术开
62 占地 1200 亩,主要从事农用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 2022-2025 300000
业园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车交通(徐 建筑面积 45 万平方米,从事高端电梯生产、专用车设计定制 徐州经济技术开
63 2021-2023 300000
州)超级工厂 和生产、轨道装备系统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电气高端装 徐州经济技术开
64 建筑面积 7 万平方米,建设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2021-2024 250000
备研发制造基地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铲运装载机 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建设结构、装配、整机等车间,年产 徐州经济技术开
65 2022-2023 250000
生产基地 中大型铲运装载机 4.5 万台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电动工程机 徐州经济技术开
66 建筑面积 16 万平方米,年产电动叉车 3 万台 2021-2023 200000
械制造基地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履带式起重 建筑面积 19 万平方米,新增下料成型设备、焊接机器人工作 徐州经济技术开
67 2021-2022 200000
机械生产基地 站、自动化涂装生产线、整机装配线等设备 300 余台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重型汽车起 占地 370 亩,建设中小吨位起重机下料、焊接、涂装、装配 徐州经济技术开
68 2022-2025 160000
重机智能化基地 生产线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重型高端起 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新增自动化下料中心、数控加工中心 徐州经济技术开
69 2021-2022 150000
重装备智能工厂 机群等装备 400 余台套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港口起重机 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新增焊接机器人、大型加工中心、涂 徐州经济技术开


70 2020-2022 150000
械生产基地 装生产线等工艺设备近 200 台套,年产港口起重机械 2400 台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特种工程机 建筑面积 16 万平方米,年特种工程机械 3.65 万台,其中电 徐州经济技术开


71 2022-2024 120000
械有限公司 动叉车 3 万台 发区

99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建筑面积 11.7 万平方米,研发生产销售减速机、液压泵马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圣邦工程机械核 徐州经济技术开
72 达、油缸、液压阀等核心零部件,年产减速机 10 万套、液压 2021-2022 100000
心零部件制造中心 发区
阀 20 万套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建机塔式起 占地 100 亩,建设结构、涂装、装配联合生产厂房 1.8 万平 徐州经济技术开
73 2022-2024 100000
重机械生产基地扩产建设 方米、发运及检测试验单元 1.3 万平方米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随车高空作 建筑面积 3.1 万平方米,购置先进加工设备、装配流水线等 徐州经济技术开
74 2021-2022 80000
业车和大型桥检车智能制造基地 关键工艺设备近 200 台套,年产随车起重机 2.5 万台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挖掘工程机 建筑面积 3.6 万平方米,建成动臂、斗杆、转台等 5 条智能 徐州经济技术开
75 2021-2022 80000
械智能装配 化柔性焊接线和 1 条智能化轮挖装配线,年产挖掘机 3 万台 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山新能源 徐州高新技术产
76 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年产新能源重卡 1 万辆 2022-2025 1000000
矿卡整车生产基地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轨道交通安 建筑面积 30 万平方米,年产城轨车辆制动系统、运行信号设 徐州高新技术产
77 2021-2022 200000
全装备 备系统、城轨车辆门系统等 2 万套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信戴卡高 建筑面积 55 万平方米,年产汽车核心零部件及 5G 装备相关 徐州高新技术产
78 2021-2024 300000
压精密铸件 高压精密铝合金、镁铝合金铸造件 30 万吨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南高科智 建设面积 41 万平方米,年产智能装备 5 万台(套)、精密器 徐州高新技术产
79 2021-2022 220000
造 械及配件 5 万台(套)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华消防装 建筑面积 26 万平方米,年产各类水基灭火器 1500 万瓶、中 徐州高新技术产
80 2020-2023 200000
备 小型气凝胶消防车 3.2 万辆 业开发区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徐工高端零部件 江苏沛县经济开
81 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年产高端铸钢零部件 5 万吨 2021-2023 80000
铸钢 发区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永源新能源汽车 江苏沛县经济开
82 占地 440 亩,年产两轮电动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100 万件 2020-2021 160000
零部件 发区

100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珀然超轻量化高 江苏沛县经济开
83 建筑面积 9 万平方米,年产高端卡巴车轮 200 万只 2020-2021 100000
强度锻造铝镁车轮二期 发区
(二) 新能源(7 个) 1995000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淮海弗迪电动车 徐州经济技术开
84 建筑面积 47 万平方米,生产电动汽车、低速电动车等锂电池 2022-2025 1000000
锂电池生产基地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能硅业颗粒硅 徐州经济技术开
85 中能硅业颗粒硅产能替代,年产颗粒硅 5.4 万吨 2020-2022 445000
产能替代 发区
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建设 SG 云智能充电桩研发生产平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陆车电网华东 徐州经济技术开
86 台、车电网云平台总部、车电网电池能源管理系统总部及华 2021-2023 200000
新能源基地 发区
东区研发运营中心等
建筑面积 3.4 万平方米,新增先进硅片设备、自动化清洗与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能硅业 10GW 徐州经济技术开
87 检测生产线及配套新建公辅设施等,建设 10GW 高效单晶生 2021-2023 200000
高效单晶 发区
产基地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蒂森克虏伯罗特 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建设直径为 4-6 米的大型风电回转支 徐州经济技术开
88 2021-2022 50000
艾德大直径风电设备配件 承生产线,年产大直径风电设备 2400 只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景安回转钻机及 占地 60 亩,建筑面积 3.5 万平方米,年产全回转钻机 150 徐州经济技术开
89 2020-2023 50000
海上风电钻机生产制造中心 台、海上风电钻机 10 台 发区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宇辉光伏电池组 占地 125 亩,建筑面积 4.8 万平方米,新上 4 条电池组件生 江苏沛县经济开
90 2020-2021 50000
件 产线,年产电池组件 3GW 发区
(三) 集成电路与 ICT(15 个) 3547000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润微电子功率 占地 200 亩,建设功率器件模组与电控生产基地和半导体加 徐州经济技术开
91 2022-2023 500000
器件制造中心 工、制造(Fab)工厂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通泛半导体产 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年产宝石衬底图形化项目 1440 万 徐州经济技术开
92 2021-2024 300000
业一期 个,年产新型高效单晶炉及切磨抛设备 1000 台 发区

101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建筑面积 28 万平方米,建设安装贴片、全自动生产线、中央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银科 5G 智能终 徐州经济技术开
93 供料系统等设备 500 台,年产智能门锁 500 万套、5G 智能手 2021-2024 300000
端一期 发区
机 500 万台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兰人工智能产 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生命科学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建设 徐州经济技术开


94 2021-2023 200000
业基地 无人扫路车生产线,研发生产智能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和设备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族激光智能装 占地 300 亩,进行激光器、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激光智能 徐州经济技术开
95 2021-2023 200000
备生产基地 装备及核心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移动通信大数据 建筑面积 6 万平方米,购置数据设备(机架)8000 套,建设 徐州经济技术开
96 2022-2023 200000
中心 标准化高等级 IDC 机房及相应配套设施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晶凯存储芯片封 建筑面积 1.8 万平方米,承接海思的 SOC 封装订单,年均封 徐州经济技术开
97 2021-2022 40000
装模组与检测设备制造一期 装芯片 1.2 亿颗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宝延锋伟世通 建筑面积 2.3 万平方米,年产车载显示屏和智能控制面板 168 徐州经济技术开
98 2021-2022 30000
车用触摸屏生产 万件(套)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益虹源集成电 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年产 RS222 型光刻准分子激光器、 徐州经济技术开
99 2020-2021 15000
路光刻光源制造 405 光纤耦合头等设备 30 台(套)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信息 5G 新 建筑面积 4500 平方米,建设 5G+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实验室 徐州经济技术开
100 2021 12000
型智能网联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中心,年产智能网联终端 24 万台 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康佳智能空 建筑面积 65 万平方米,年产智能空调 300 万套、嵌入式存储 徐州高新技术产
101 2022-2025 800000
调及半导体封装测试 主控芯片 10 万颗、封装测试晶圆 2 亿颗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意电气大 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年产插件式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1.6 亿 徐州高新技术产
102 2021-2024 300000
功率分立器件研发生产 只;表面贴装式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1.2 亿只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致远半导体 建筑面积 26 万平方米,年产插件式、表面贴装式大功率半导 徐州高新技术产
103 2021-2024 300000
大功率分立器件 体器件 3.8 亿只 业开发区

102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建设有机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器、液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粤创液晶显 徐州高新技术产
104 晶面板生产线 10 条,年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180 万片、 2019-2022 200000
示器 业开发区
液晶显示面板 840 万片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易华录淮海 建筑面积 16 万平方米,机柜数量 6000 台,形成存储能力 徐州高新技术产
105 2019-2023 150000
数据湖 4000PB 业开发区
(四)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6 个) 1062000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医院干细胞 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建设再生医学技术研发、转化和销售 徐州经济技术开
106 2021-2023 110000
再生医学 中心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学免疫诊断研 徐州经济技术开
107 建设原研药物生产、系列诊断试剂生产、医学检验认证中心 2022-2024 100000
究中心成果转化产业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复星医药固体制 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年产固体制剂片剂与胶囊 136 亿粒 徐州经济技术开
108 2020-2024 302000
剂与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片) 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思路迪抗肿瘤创 徐州经济技术开
109 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建成肿瘤免疫抗体新药研发生产基地 2021-2023 200000
新药研发制造 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益新型显 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年产医用药物、新型显影剂和放射靶 徐州高新技术产
110 2020-2022 200000
影剂和放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生产 向治疗药物 400 万毫居里 业开发区
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年产微导管、微导丝、导管鞘压力导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越微创介 徐州高新技术产
111 丝 30 万件,动脉导管闭封堵器、室间封堵器、心脏起搏临时 2020-2022 150000
入医疗器械 业开发区
电极 20 万件
(五) 新材料(5 个) 1042000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通新材料产业 建筑面积 35 万平方米,购置安装曝光机、旋干机、显影机等 徐州经济技术开
112 2021-2023 300000
基地 设备,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制造基地 发区

103
总投资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所属园区名称
(万元)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浩通新材料提升 徐州经济技术开
113 建筑面积 1.4 万平方米,年二次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7250 吨 2021-2022 22000
及数据中心智能化 发区

建筑面积 60 万平方米,年产汽车、医用、民用水性超纤材料
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温德定岛水性超 江苏新沂经济开
114 1 亿平方米,配套建设国家级水性超纤工程中心、国家级水 2020-2023 550000
纤新材料一期 发区
性材料研究院及绿色智能制造创业园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金荣泰新材料莱 江苏沛县经济开
115 建筑面积 6.6 万平方米,年产莱赛尔华丝 6 万吨 2019-2021 140000
赛尔纤维一期 发区
建筑面积 3.5 万平方米,建设 OLED 有机发光材料升华提纯 江苏邳州经济开
116 邳州绿人 OLED 有机发光材料 2021 30000
生产线 10 条,年产 OLED 有机发光材料 20 吨 发区

(六) 节能环保(4 个) 260000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澜仕智能环保 建筑面积 8.5 万平方米,年产智能垃圾分类设备 5 万套、处 徐州经济技术开


117 2020-2021 80000
设备 理设备 800 余台(套) 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辰节能变 徐州高新技术产
118 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年产新型非晶合金变压器 1 万台 2021-2022 60000
压器 业开发区
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凤太好工 徐州高新技术产
119 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年产工业环保处理设备 2500 台 2021 50000
业环保设备 业开发区
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华昌高端环保节 建筑面积 11 万平方米,年产高档建筑型材、工业型材 15 万 江苏沛县经济开
120 2020-2021 70000
能型材二期 吨 发区

10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