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電池發展能像半導體不斷突破嗎?

2024-07-03

作者 Bill Schweber,EE Times 特約作者

我們已經習慣了電池性能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由於 1980 年代鋰電池的


發展。無論採用何種品質因數(FOM),電池的性能都會顯著提高,同時成本卻
在不斷降低。

電池好多少?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更好」:是單位重量的能量密度更高?單位
體積?降低成本?可充電(二次)電池的充電/放電週期次數?當然,這取決於優
先事項。對於電池儲能系統(BESS)等固定設備來說,重量並不像對車輛甚至飛
機那樣重要。

電池有多大進展?進入 21 世紀,我們可以從長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
題。自 1800 年 Allesandro Volta 開發出熟知的伏特電池以來,電池(被定義為
電能的化學來源)就以某種形式出現了。使用濕鉛酸技術的可充電二次電池於
1860 年左右問世,而可在任何位置使用並適合大眾市場的乾電池則出現於
1900 年左右(圖 1)。

圖 1:電池發展的歷史跨越數百年,有許多半獨立的分支和路徑

不過,電池改進的另一個方面是它們的容量。由於使用了許多不同的化學物
質,因此沒有一個單一的數字可以反映出這一參數的變化,但圖 2 和圖 3 可以
讓我們對原電池和二次電池的情況有一定的瞭解。
圖 2:自 20 世紀初以來,不可充電原電池的關鍵 FOM 能量密度(瓦時/千克)有
了顯著的改善

圖 3:自 20 世紀初以來,可充電二次電池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雖然這些改進是顯著的——在 4 倍到一個數量級之間,具體取決於電池類型,
但真正的突破來自於鋰電池的發展,是由美國化學家 John B. Goodenough 等
人在 1980 年代開發,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
Akira Yoshino 還因開發鋰離子電池而獲得 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

自第一批鋰電池出現以來,其化學細節、包裝和生產發生了許多變化,從而大
大提高了電池容量(圖 4)。

圖 4:基於各種鋰化學物質的不可充電和可充電電池的電池能量密度呈階躍式
成長

每瓦特儲存的成本也大幅下降(圖 5)。
圖 5:過去 30 年來,每單位能量儲存的電池價格下降了 97%

但存在一個潛在的問題:所有這些投資和研發都假設,電池可以在幾年或十年
內得到顯著改善,而且可以透過投資和研究來實現這一目標。

然而,技術進步有多種形式,有時甚至只是始於一次事故。例如,Charles
Goodyear 將一塊塗有硫磺的橡膠扔到熱風爐的表面上,高溫和短時間的受熱
不僅改變了經過處理的橡膠表面的性質,而且改變了整個樣品的性質。

有些突破是集中努力的結果,例如,由於真空管似乎已經達到了線性改進可能
性的極限,為了尋找真空管的替代品,貝爾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於 1948 年發明
了電晶體。

其他進步則是有條不紊、持續不斷地發現和克服障礙的結果。在某些方面,
Gordon Moore 及其同名「定律」(實際上是一個富有洞察力的假設)所預見的
固態革命就屬於這一類。產業在不斷進步的同時,還制定了路線圖,明確了節
點尺寸、製程和封裝方面的里程。當然,其中也有坎坷、有障礙、有突破,但
總的來說還是出乎意料地順利。

筆者認為目前電池產業的樂觀情緒是半導體產業成功的結果,半導體產業的成
功多少有些誘導了人們的期望,即只要有大量聰明人和投資就可以了,這在某
種程度上是錯誤的。自 1959 年開發出 IC 以來,我們已經將密度和性能穩步提
高了幾個數量級(圖 6)。在這些「發展藍圖」的支援下,我們讓未來的進展看起
來相對容易,而且基本上是可預測的——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圖 6:半導體密度和性能的快速、持續成長引發了人們對其他技術進步的期望
我們是否正在接近電池化學和改進所能達到的極限?雖然會有進步,但可能只
是每年幾個百分點的遞增,這肯定不足以滿足政治家、學者和公眾的期望。無
論投入多少資金,都無法保證電池技術取得突破。也許我們需要一種非化學電
池的創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