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道藏導讀」課程講義──

《洞玄經》
(靈寶經)

《靈寶經》義界
— 《靈寶經》分古《靈寶經》與新《靈寶經》

 古《靈寶經》主要指漢末以來既已存在的《靈寶五符經》。
 新《靈寶經》指東晉末葛巢甫為首所造構的《靈寶經》
(400 年左右)
,以及南
朝時期依葛巢甫的構想陸續產生的《靈寶經》。
— 東晉末南朝初出世的新《靈寶經》又可分為「元始系」與「仙公系」兩大系統。

一、古《靈寶經》(
《靈寶五符》)
(一)東漢時期《靈寶五符經》的傳說
— 最早《靈寶五符》的相關傳說見於戰國時人所做、東漢初袁康、吳平整編的《越絕
書》與東漢緯書《河圖絳象》。
 禹治洪水,至牧德之山,見神人焉。謂禹曰:
「勞子之形,役子之慮,以治洪
水,無乃怠乎?」禹知神人,再拜請誨。神人曰:
「我有《靈寶五符》
,以役蛟
龍水豹。子能得之,不日而就。」因授禹而誡之曰:
「事畢,可秘之於靈山。」
禹成功後,乃藏之於洞庭包山之穴。至吳王闔閭之時,有龍威丈人得符,獻之。
吳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識。乃今齎符以問孔子。孔子曰:
「昔禹治水於牧德之
山,遇神人授以《靈寶五符》
。後藏於洞庭之包山。君王所得,無乃是乎?赤
烏之事,其所未詳。」使者反白闔閭,乃尊事之。先是江左童謠云:
「禹治洪
水得五符,藏之洞庭之包山。龍威丈人竊禹書,得吾書者喪國盧。」尋而吳果
滅。(《越絕書》)
 太湖中洞庭山林屋洞天,即禹藏真文之所,一名包山。吳王闔閭登包山之上,
命龍威丈人入包山,得書一卷,凡一百七十四字而還。吳王不識,使問仲尼,
詭云:
「赤烏銜書以授王。」仲尼曰:
「昔吾游西海之上,聞童謠曰:
『吳王出
游觀震湖,龍威丈人名隱居。北上包上入靈墟,乃造洞庭竊禹書。天帝大文不
可舒,此文長傳六百初。今強取出喪國廬。』丘按謠言,乃龍威丈人洞中得之。
赤烏所銜,非丘所知也。吳王懼,乃復歸其書。」
(《河圖絳象》
,《緯書集成》
下冊,頁 1187)
— 東漢時期《靈寶五符經》傳說的母題:
1. 神人授夏禹神書(靈寶五符/真文)
2. 以 174 字真文或五符為內容
3. 具有役使蛟龍的功效
4. 禹藏真文於洞庭包山

1
5. 吳王闔閭命龍威丈人取書
6. 詐言赤烏銜書請仲尼鑒識
7. 童謠預言越國滅亡

(二)西晉末期葛洪《抱朴子內篇》所記述的古《靈寶經》
— 根據《抱朴子內篇》的記述,可知葛洪持有其師鄭隱所傳之《靈寶經》
,且具有如
下內涵:
1. 葛洪所受的《靈寶經》與《越絕書》所說的《靈寶五符》,或《河圖絳象》所說的
《禹書》有相近的傳說,可知為該傳統的延續,但卻已有三項新的要素:
(1) 三篇篇名。
(2) 內容為仙術、長生之法。
(3) 夏禹因之成仙。
 《靈寶經》有〈正機〉
、〈平衡〉
、〈飛龜授袟〉凡三篇,皆仙術也。吳王伐石以
治宮室,而於合石之中,得紫文金簡之書,不能讀之,使使者持以問仲尼,而
欺仲尼曰:
「吳王閑居,有赤雀銜書以置殿上,不知其義,故遠諮呈。」仲尼
以視之,曰:「此乃靈寶之方、長生之法,禹之所服,隱在水邦,年齊天地,
朝於紫庭者也。禹將仙化,封之名山石函之中,乃今赤雀銜之,殆天授也。」
( ,頁 229)
〈辨問〉
2. 所謂的《靈寶經》有〈正機〉、〈平衡〉、〈飛龜授祑〉三篇。
 《靈寶經》有〈正機〉、〈平衡〉、〈飛龜授袟〉凡三篇,皆仙術也。(〈辨問〉,
頁 229)
 《正機經》
、《平衡經》《飛龜振經》……。(〈遐覽〉,頁 333)

3. 根據葛洪的引述及其所使用的「靈寶五符」或「靈寶符」,知其為具有「真文」或
「符文」性質的內容,但也已有施用要訣。
 石芝者,……大者十餘斤,小者三四斤,非久齋至精,及佩〈老子入山〉
、〈靈
寶五符〉,亦不能得見此輩也。(〈仙藥〉,頁 197)
 ……須六陰之日,明堂之時,帶〈靈寶符〉,牽白犬,抱白雞,以白鹽一斗,
及開山符檄,著大石上,執吳唐草一把以入山,山神喜,必得芝也。
(〈仙藥〉

頁 202)
 《靈寶經》云:
「入山當以保日及義日。」……《靈寶經》曰:
「所謂寶日者,
謂支干上生下之日也。」 ,頁 302-3)
(〈登涉〉

(三)現存於《道藏》中的《靈寶五符經》
— 此古《靈寶經》保存於《道藏》之中,即《太上靈寶五符序》中的部分內容。
— 其中詳述《靈寶經》的流傳過程:
1. 帝嚳得天心,天人傳授《九天真靈經》與《三天真寶符》
(即合稱《靈寶經》
)。
帝嚳不解天書,將之封藏於鍾山。
2. 夏禹治水之後,巡狩鍾山,鍾山真人傳其《九天真靈經》
、《三天真寶符》之口

2
訣(即〈真靈服御方〉1:6a、〈食日月精之道〉1:18b-19a、1:25a-26a)。
3. 夏禹將鍾山真人口訣撰集為《靈寶五符天文》
,並「藏於玄臺之中,堅石之碩,
隱於苗山之岫」
(1:6b)
,另書一通付「震水洞室(洞庭包山)之君」
,「三千之
會當傳水師傅伯長」。(1:6b-7a)
4. 龍威丈人自洞庭包山取出當傳傅伯長之《靈寶五符天文》(1:7a-11a)。
5. 甪里先生傳華子期《仙隱靈寶方》(
〈河圖隱存符〉
、《伊雒飛龜》、《平衡》)

6. 霍林仙人韓眾傳樂子長〈靈寶上序〉及〈撰出服御之文〉。
— 上述流傳過程的第 2-4 項主要繼承自東漢傳說,但有所改寫;第 1 項則是將《靈寶
經》的傳承上推至三天與九天的宇宙論;第 5-6 項記述東漢以來古《靈寶經》在方
士之間流傳的情形。
— 三卷本的《靈寶五符序》主要包含了:
1. 服御法
2. 藥方
3. 護符
4. 醮祭法

二、新《靈寶經》
(十部妙經三十六卷)
(一)東晉末新《靈寶經》的興起
— 《真誥》記述來降上清仙真對葛玄的評論不高。這可能引起句容葛氏的不滿,成為
創造新《靈寶經》的背景。
 問葛玄。玄善於變幻,而拙於用身,今正得不死而已,非僊人也。
[(陶注曰:)
葛玄字孝先,是抱朴(葛洪)從祖,即鄭思遠之師也。少入山得仙,時人咸莫
測所在。傳言東海中仙人寄書呼為「仙公」,故抱朴亦同然之。長史(許謐)
所以有問。今答如此,便是地仙耳。
《靈寶》所云「太極左仙公」
,於斯妄乎?

《真誥》12:3ab)
— 葛巢甫於東晉末年(400 年左右)造構《靈寶經》
,同時開始傳授。
 復有王靈期者,才思綺拔,志規敷道,見葛巢甫造構《靈寶》
,風教大行,深
所忿嫉,於是詣許丞求受上經。(《真誥》19:11b)
 至從孫葛巢甫以晉隆安(397-401)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之徒。相傳
於世,於今不絕。」
(《道教義樞》卷二引《四極明科》)
— 葛巢甫《靈寶經》的三個主要來源:(Bokenkamp, p.436)
1. 上清經
2. 江南的舊宗教傳統(《靈寶五符經》

3. 佛教經典。

(二)葛巢甫的《靈寶經》計畫
— 葛巢甫所構想的《靈寶經》計畫:

《元始自然赤書玉篇真文》
,開明之後,各付一文,安鎮五嶽。舊本封於玄都紫微

3
宮,眾真侍衛,置立玄科,有俯仰之儀。至五劫周末,乃傳太上大道君、高上大
聖眾、諸天至真,奉修靈文,敷演玄義,論解曲逮,有十部妙經三十六卷,玉訣
二卷,以立要用,悉封紫微上宮。眾真並以上合天慶之日,清齋持戒,上會玄都,
朝禮天文,誦經行道,上讚元始自然之章,中和三元洞明之氣,下慶神真大慈之
教。(《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3:15a-b)

1. 新《靈寶經》以《元始自然赤書玉篇真文》
(以下簡稱《五篇真文》)為核心。
2. 《五篇真文》成立之後,五篇各被抄寫一份,分別安鎮於五嶽,成為安定宇宙
的力量;舊本則封藏於大羅天玄都山上紫微宮中。
3. 經過五個宇宙劫期之後,元始天尊將此《五篇真文》授與太上大道君等天界神
靈。這些天真至聖根據元始天尊的教說,將《五篇真文》衍化為總數為十部、
三十六卷的道經叢書。
4. 這三十六卷叢書中有兩卷為《玉訣》
,說明施用《五篇真文》的方法。

(三)南朝時期《靈寶經》風行的情形
— 自葛巢甫《靈寶經》出世後即風教大行。
 復有王靈期者,才思綺拔,志規敷道,見葛巢甫造構《靈寶》
,風教大行,深
所忿嫉,於是詣許丞求受上經。(《真誥》19:11b)
— 大茅山下的修道者多修靈寶齋及章符。
 大茅山下亦有泉水,其下可立靜舍。
[(陶注:)……至齊初,乃勑句容人王文
清仍此立舘,號為崇元,開置堂宇廂廊,殊為方副。常有七八道士,皆資俸力。
自二十許年,遠近男女互來依約,周流數里,廨舍十餘坊,而學上道者甚寡,
不過修靈寶齋及章符而已。]
(《真誥》11:15a-b)
— 南朝時茅山上的祠祀活動已經由靈寶齋法取代,規模極大,且參與者已遍及官員、
奉道者與一般百姓。
 今臘月二日多寒雪,遠近略無來者,唯三月十八日,輙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
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唯共登山,作靈寶唱讚,事訖便
散。豈復有深誠密契,願覩神真者乎?(《真誥》11:13b)

三、陸修靜的《靈寶經》整理工作
(一)陸修靜所描述的《靈寶經》成立史
— 陸修靜是《靈寶經》成立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 陸修靜〈靈寶經目序〉詳細描述了《靈寶經》成經神話與來歷,並將自己處身的劉
宋時期置入這個歷史之中:

元嘉十四年(437)某月日,三洞弟子陸脩靜敬示諸道流,相與同法,弘修文業,
讚揚妙化,興世隆福。……夫靈寶之文(五篇真文)
,始於龍漢。龍漢之前,莫
之追記。延康長劫,混沌無期。道之隱淪,寶經不彰。赤明革運,靈文興焉。
諸天宗奉,各有科典。一劫之周,又復改運,遂積五劫。迨于開皇已後,上

4
皇元年,元始下教。大法流行,眾聖演暢,修集雜要,以備十部三十六帙,引導
後學,救度天人。上皇之後,六天運行,眾聖幽升,經還大羅。自茲以來,迴
絕無法。……期運既至,大法方隆。但經始興,未盡顯行,十部舊目,出者三
(疑應作「六」
)分。雖玄蘊未傾,然法輪已遍於八方。自非時交運會,孰能若斯
之盛哉?(
《雲笈七籤》4:4a-5a)

1. 靈寶之文,始於龍漢。(顯)
2. 延康長劫,寶經不彰。(隱)
3. 赤明革運,靈文興焉。(顯)
4. 開皇改運,遂積五劫。(隱)
5. 上皇元年,元始下教,眾聖演暢,以備十部三十六秩。(顯)
6. 上皇之後,經還大羅。(隱)
7. (南朝劉宋)期運既至,大法方隆。但經始興,未盡顯行。十部舊目,出者六
分。(顯)

(二)劉宋時期《靈寶經》的流傳情形
— 劉宋時期陸修靜自舊有靈寶經目(舊目)或當時流行於世的《靈寶經》(篇章)所
見,當時共有五十五卷「真偽混行」的《靈寶經》

頃者以來,經文紛互,似(是)非相亂。或是舊目所載,或自篇章所見,新舊五
十五卷,學士宗竟(稟)
,鮮有甄別。余先未悉,亦是求者一人。既加尋覽,甫悟
參差。或刪破上清;或採摶餘經……遂令精麤糅雜,真偽混行。視聽者疑惑,修
味者悶煩。……今條〈舊目〉已出,并仙公所授事,注解意疑者略云爾。(《雲笈
七籤》4:5a-b)

(三)陸修靜整理《靈寶經》並編制目錄
— 根據陸修靜的觀察,當時行世的五十五卷《靈寶經》中有部分為偽經。
 這些偽經有的是刪改自《上清經》,有的則是轉抄撮合其他經文而成的。
— 陸修靜〈靈寶經目序〉提到:
「十部〈舊目〉
,出者三(六)分」
、「今條〈舊目〉已
出」
,即知陸修靜之前即有一份〈舊目〉存在。這應是葛巢甫造經時既已完成的「十
部妙經三十六卷」的經目。
— 陸修靜的整理工作是將當時已經存在的五十五卷《靈寶經》與葛巢甫的「舊目」進
行比對,判斷為舊目所列者即注明「已出」

 今條〈舊目〉已出,并仙公所授事,注解意疑者略云爾。
— 元嘉十四年(437)陸修靜將整理成果做成了〈靈寶經目〉
;泰始七年(471)又上
了〈三洞經目書錄〉

— 大淵忍爾以兩份敦煌寫本 P.2256、P.2861(宋文明《通門論》卷下,《敦煌道經》
第五冊,頁 2507-2510)復原出陸修靜的〈靈寶經目〉
(見附錄一)
。但此經目究竟
是「元嘉目」或「泰始目」,學界眾說紛紜。

5
— 敦煌本〈靈寶經目〉中提到:
「右〈元始舊經紫微金格目〉三十六卷」
,又「十部舊
目及新名,錄記如前」
。此「十部舊目」即「元始舊經紫微金格目」
,簡稱「元始舊
目」。此即葛巢甫造構《靈寶經》時已經構想完成的經目。
— 敦煌本〈靈寶經目〉P.2256 同時注錄了「舊目」以及當時流行於世的靈寶經的「新
名」。
 「
《空洞靈章》一卷,已出。〈卷目〉云:
《太上洞玄靈寶空洞靈章》
。」
1. 「《空洞靈章》一卷」即「舊目」所載。
2. 「卷目」即指陸修靜所編〈靈寶經目〉
,《太上洞玄靈寶空洞靈章》即當時
行世的「新名」。

四、仙公系靈寶經
(一)元始系與仙公系《靈寶經》
— 除了葛巢甫造經時已經構想好的「十部妙經三十六卷」之外,陸修靜還認同當時已
經存世的另一群被視為是太極左仙公葛玄所受的《靈寶經》。
1. 今條〈舊目〉已出,并仙公所授事。
(陸修靜〈靈寶經目序〉

2. 今見出元始舊經,並仙公所稟。(陸修靜《靈寶授度儀‧表》

3. 右〈元始舊經紫微金格目〉三十六卷。……右十一卷,葛仙公所受教戒訣要及
說行業新經。(敦煌本〈靈寶經目〉

— 學界因此將《靈寶經》分為「元始系」與「仙公系」:
1. 元始系:葛巢甫構想的十部三十六卷元始舊經。(實存 21 卷)
2. 仙公系:太極左仙公葛玄所受之教戒訣要及說行業新經。(實存 11 卷)
— 小林正美歸納了元始系與仙公系的主要差異:
1. 元始系主要登場神祇為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仙公系則為太極真人與葛仙公。
2. 元始系不引用《靈寶經》以外的道經;仙公系則多引各派道經,其中特別重視
老子《道德經》,以及具有「三洞」觀念。
— 不管是從經目或內容來看,都可推測元始系早於仙公系成立,而且葛巢甫所作的《五
篇真文》中並沒有提到仙公系經典。
 劉屹最近對此提出不同看法,認為仙公系早於元始系。
— 雖然如此,但元始系與仙公系《靈寶經》之間並沒有太長的時間差距,最早的元始
系經典應在 400 年左右造出,而 437 年陸修靜〈靈寶經目序〉中也已提到仙公系
經典,所以兩者之間的差距大約是在五世紀初期的三、四十年間。
— 陸修靜所整理的《靈寶經》區分為兩大類:元始系與仙公系。當時兩類的總數為 32
卷,即元始系 21 卷、仙公系 11 卷,後來分卷至總數為 35 卷。
1. 或是舊目所載,或自篇章所見,新、舊五十五卷,學士宗竟,鮮有甄別。
(陸
修靜〈靈寶經目序〉)
2. 右十一卷,葛仙公所受教戒訣要及說行業新經,都合前元始新舊經見已出者,
三十二卷真正之文,今為三十五卷或為三十六卷。
(〈靈寶經目序〉)
3. 今見出元始舊經,並仙公所稟,臣據信者合三十五卷。
(陸修靜〈授度儀表〉

6
— 根據陸修靜當時所見「新舊五十五卷」,可知在葛巢甫之後不斷有造構《靈寶經》
的活動。
 〈靈寶經目〉中列為「未出」的經典中,即有三種受到北周道教類書《無上秘
要》引用。
 宋代的〈齋壇安鎮經目〉
,這些「未出」的《靈寶經》幾乎都已出世。
(見附錄
一)

(二)仙公系《靈寶經》的出世神話
— 敦煌寫本 P.2452《靈寶威儀經訣上》
(《真一自然經訣》)為仙公系經典,其中以葛
洪口吻論及《靈寶經》的傳承:徐來勒-葛玄-鄭思遠-葛洪。

太極真人徐來勒,以己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時,於會稽上虞山傳太極左仙公葛玄字
孝先。玄於天台山傳弟子鄭思遠、沙門竺法蘭、釋道微、吳先主孫權。思遠後於
馬跡山傳葛洪,仙公之從孫也,號曰抱朴子,著外內書典。鄭君乎時(應作「于
時」)說先師仙公告曰:
「我曰(疑當作「舊」
)所受《上清三洞太真道經》
,吾去
世之日,一通副名山洞臺,一通傳弟子,一通付吾家門子弟,世世緣傳(錄傳?)
至人。門宗子弟竝務五經,馳騁世業,志在流俗,无堪任錄傳者,吾當以一通封
付名山五岳及傳子弟(二字,疑當作弟子)而已。吾去世後,家門子孫,若有好
道,思存仙度者,子可以吾今上清道業眾經傳之。當緣子度道,明識吾言。」抱
朴子君建元六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付世世傳好之子弟。

— 元始系《玉京山步虛經》
(10a)所記傳承與《靈寶威儀經訣上》基本一致,但只敘
及:「葛玄-鄭思遠-葛洪」的傳承。
1. 小林認為《玉京山步虛經》是從仙公系轉為元始系的經典。
2. 劉屹則認為今本《玉京山步虛經》中部分組成是後來增入的。
— 《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引《太玄都四極明科》亦引錄了上述《靈寶威儀經訣
上》的資料,但卻有所增補:
1. 在葛洪之外,多了葛巢甫的傳承。
2. 增加了夏禹作《靈寶自然經》
、黃帝登峨眉山詣天真皇人受法的故事。這些故
事來自《靈寶五符經》。

按《太玄都四極明科》曰:
《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於太山,一通於勞盛山。
昔黃帝登峨眉山,詣天真皇人,請受此法,駕龍昇天。帝嚳之時,九天真王駕九
龍之輿,降牧德之臺,授帝此法,帝後封之於北鍾山。夏禹所感之經,出沒有異。
按《真一自然經》云:太極真人夏禹,通聖達真,太上命鈔出《靈寶自然》
,分別
《大、小劫品經》
,《中山神祝》
、《八威召龍神經》
。又云:徐來勒等三真,以己卯
年正月一日日中時,於會稽上虞山傳仙公葛玄。玄字孝先,於天台山傳鄭思遠、
吳主孫權等。仙公昇天,合以所得《三洞真經》
,一通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
付家門子孫,與從弟少傳奚,奚子護軍悌,悌子洪。洪又於馬跡山詣思遠盟受。
洪號抱朴子,以晉建元二年三月三日於羅浮山付弟子海安君望世等。至從孫巢甫,

7
以晉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之徒,相傳於世,于今不絕。
(《道教義樞》
2:6a-b)

— 上述傳承系譜是在仙公系《靈寶經》中發展而成的,代表後出的看法。
— 其中「吾去世後,家門子孫,若有好道,思存仙度者,子可以吾今上清道業眾經傳
之」
,即可知道主要目的是為了確立葛氏一族的傳承系譜:葛玄─鄭隱─葛洪……葛
巢甫。

五、靈寶中盟經目與齋壇安鎮經目
1. 唐太宗時期(626-649)編撰的《三洞奉道科誡營始》卷五〈靈寶中盟經目〉。
2. 宋‧蔣叔輿(1163-1223)編撰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一〈齋壇安鎮經目〉

參考書目
尾崎正治著,朱越利譯, ,頁 88-90。
〈道教經典〉,福井康順等編《道教》
王承文,
〈洞玄部道經說略〉
,朱越利主編,
《道藏說略》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年,頁 102-123。
陳國符, ,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上冊,頁 66-71。
《道藏源流考》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福井康順,
〈靈寶經の研究〉
,《福井康順著作集‧第二卷道教思想研究》,京都:法藏館,
1987 年,頁 341-447。
大淵忍爾,“On Ku Ling-pao-ching.” Acta Asiatica 27(1974): 33-56. 劉波譯、王承文校,
〈論古靈寶經〉
,《道家文化研究》第 13 輯(1998 年),頁 485-506。
────,
〈靈寶經の基礎的研究──敦煌鈔本靈寶經目を中心として〉,收入《道教とその
經典──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二》,東京:創文社,1997 年,頁 73-218。
Bokenkamp, Stephen R. “Sources of the Ling-pao Scriptures.”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 A. Stein, edited by Michel Strickmann, Brussel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1983, 2:434-486.
小林正美,
〈靈寶經の形成〉,收入《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90 年,頁
138-182。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
劉屹,〈敦煌本「靈寶經目錄」研究〉(未刊稿)

附錄一:「
〈靈寶經目〉、
〈靈寶中盟經目〉、〈齋壇安鎮經目〉比較表」
(見另檔)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