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教育规律

2.科学地阐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在
经验的描述,缺乏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者雏形。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原因:

(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

(2)教育学的创立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内容:

(1)1632 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步教育学著作。

(3)1693 年,英国的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 年,法国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 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 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
育学讲座。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根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

(2)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可以把教育机构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二、教育的要素

包括教育者(教的主体)、学习者(学的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
体)和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决定教育活动的发起,教育活动的进行开展,教育活
动的终结。

第二,学习者在教育活动当中,是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离开学习者教育活动也是无法进
行的。

学习者在教育活动当中的地位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是受动与主动的统一。

第三,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保障教育活动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

三、教育的形态

1.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2.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3.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影响

1.生产力

(1)生产力发展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影响教育目的

(3)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

(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2.政治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3)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3.人口
(1)人口数量

(2)人口质量

(3)人口结构

4.文化

(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人口功能

4.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有针对性

2.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儿童采取不同的内容个方法

3.差异性:因材施教

4.不平衡性 :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5.互补性:不片面看待和评价学生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提供的可能性

2.环境:提供外部客观条件

3.教育:主导作用

4.个体实践活动: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他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有目的的
培养人来组织和展开的。因此,学校教育具有较为突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同时,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进行的。有很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

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按照预期的目标顺利、有序、有效地开展。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在学校工作的老师,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专职教育人员。他们掌握相关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
技能。懂得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业和身体等,
能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具有
较强的协调性。

一方面学校对其内部各种教育影响加以组织协调,形成符合教育目的的合力,另一方面,学校
教育还会协调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各种关系。使学校教育在拥有相对良好的运行环境的同时,利
用各种教育资源,运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这既保证了人才培养
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又促进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与方向,选择适当的内
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
和训练,使其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学校教育从总体上避免了教育影响的自发性,随意性和片面性。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
和深刻的。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按社会发展要求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的规范。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她需要将社会所期盼的价值
观,行为规范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以便学生能够适应社
会需要,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决定了他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相比,可以再
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教书育人,教书意味着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学校
教育的即时价值,而育人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体现出学校教育的
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个体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发展自己的
特长。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在人的发展中,遗传虽然提高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现实性,但如果人自身缺
乏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有优质的遗传素质,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体的发展也不
能实现。

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同时发展和提升了个人的素质,这实质上是一个主体的自我构建过程。教育在很大程
度上是个体内化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个体有内在的学习需求和
自觉主动的参与。其主动性的不同发挥程度,会形成不同程度的教育效果。

3,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个人通过能动的活动,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够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
识和实践的对象。逐步建构自己的发展。

一方面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人勾勒自己的未来
前景,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行动,客服困难,实现自我的发展目标。

一、教育目的

1.概念: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期待,即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
总体要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

联系: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 要求是一致的,二者具有一致
性和同构性。

区别:其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教育目的在对人的培养质量规格方
面的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3.教育目的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
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作用:

(1)对教育活动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
和奋斗目标。

(2)对教育活动的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激励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激励受教育者
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不断努力。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总目标,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
以政策形式规定,它一旦提出,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培养目标是对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的特殊要求,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灵活性等特点。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指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课程目标是就某一课程而言的,教学目标是就某一教学时段而言的,它们在指向和要求是是相
同的,区别是具体化程度不同,教学目标更加具体。

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不断细化的过程,是教育目的的层层落实过程。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方向:两个服务 核心:全面发展 途径:两个结合 理念:以人为本

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指每个人的全面的、自由的、个性的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多方面性、包括人的智力、体力和社会关系。

自由发展是指人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
志,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

个性发展是指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素质特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由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素
质结构和个性特点。

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教育目标 2 教育对象 3.教育体系、内容 4.教学方法 5.教育评价


1.学制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2.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参考 219)

1.课程概念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
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潜性)课程

3.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4.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4.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5.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练习法(5)演示法(6)实验法(7)读书指导法
(8)情景教学法 (9)探究教学法

6.班级授课制

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知识掌握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

师有计划地给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相互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基

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结构、多类型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2.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

(1)师生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彼此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2)师生互相关心,教师欣赏学生,学生理解教师。

(3)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任何一方对另一方都不是依赖关系,保持个体的独立。

(4)师生都有彼此成长的空间,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创造性,而且在师生交往中还能互相
学习,促进彼此的发展。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