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參考資料

一 秦始皇的事蹟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生於公元前 259 年正月趙
國首都邯鄲。他的父親是莊襄王。

戰國末期,秦 趙兩國關係緊張,為了取信對方,
開始互派質子。秦昭王把嬴政的父親異人派到趙國去
當人質,這就是作為秦國王室成員的嬴政生於趙國的
原因。在趙政出生的那年,秦國向趙國發動進攻,趙
國因而迫害秦國的人質,因此,趙政實際上是出生在
險惡的環境中。

秦始皇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動蕩的環境中度過的。
公元前 257 年,趙政(即秦始皇)兩歲時,秦軍長途跋涉,圍困趙國邯鄲。趙王
非常生氣,想殺掉趙政的父親異人泄憤。異人與呂不韋合謀賄賂守將,逃出邯
鄲,返回秦國。趙王又想殺趙政和他的母親,結果母子二人匿藏在外公家中,
才倖免於難。後來,趙國為了緩和與秦國之間的關係,把趙政和他母親送回秦
國。回到秦國後,趙政改姓為「嬴」,改名為「嬴政」。

不久,秦孝文王死,嬴政的父親異人繼位,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對呂不
韋十分敬重,任為相國。秦莊襄王只當了三年國君便去世。公元前 246 年,嬴
政即位,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時秦王政年僅 13 歲,年紀尚小,因此國
家大事均委託大臣呂不韋處理。秦王政年滿 22 歲,開始親政。他清除權臣,把
大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然後招攬人才,重用有才能的客卿,獎勵耕種和積極
練兵,用十年時間,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空前龐大的大秦王朝。

公元前 230 年,秦滅韓國。公元前 228 年,秦滅趙國。公元前 225 年,秦


以水淹滅魏國。公元前 223 年,秦滅楚國。公元前 222 年,秦滅燕國。公元前
221 年,秦滅齊國,天下一統。秦王政改稱號為「皇帝」,自稱「始皇帝」。

稱帝後,秦始皇制訂了一系列措施:

1. 實行郡縣制度-統一後,他接受李斯建議,廢除分封制,分天下為三十
六郡,實行郡縣制度。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機構,長官由皇帝任免,
不得世襲,郡下設若干縣,縣令、縣長由皇帝任免。
2. 築長城-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派遣將軍蒙恬率領 30 萬大軍北上進攻匈
奴。翌年,繼續作戰,一直把匈奴逐出河套,趕到陰山以北。並將這一
1
片地方新設立了 44 個縣,修建了邊塞;並築長城。
3. 沒收天下兵器-統一中國後,六國軍隊被消滅,但他們所使用的兵器卻
遺留下來。這些兵器或保存於官府,或散落在民間。為了杜絕後患,秦
始皇決定收繳天下兵器,運至咸陽城銷毀。
4. 統一全國貨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各地區的經濟聯繫日益加強,但貨
幣的混亂給商品交換帶來很多不便,也給國家的財政管理帶來很大的困
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秦始皇下令廢除各地原來流行的貨幣,由國家
統一鑄造新幣。
5. 統一全國度量衡等單位-度量衡都是用來計量的,度是計量長短的標
準;量是計量容積的標準;衡是計量輕重的標準。秦始皇在滅六國後,
下詔統一度量衡。
6. 全國人民書寫同一種文字-秦統一後,文字紊亂不僅妨礙文化交流,而
且給朝廷政令的下達和地方資訊的傳遞,造成了很大困難。針對這種情
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對「六國文字」進行整理,規定以秦
國原來的文字為基礎,廢除與秦文不合的文字。此外,他還下令簡化字
形,將小篆作為規範文字。
7. 統一思想-秦始皇在消滅六國後,希望把人們的思想統一起來。對於不
利於秦朝統治的「異端邪說」,則予以打擊,發生了「焚書坑儒」。
「焚書」-除了醫藥、占卜、種樹等實用類書籍外,其他書籍在限期
內交至官府焚毀。
「坑儒」-凡議論《詩》 、
《書》的人士會被斬首而懸於鬧市中,借用
歷史來抨擊當時政府的人會被滅族。
8. 興建阿房宮-秦始皇感到咸陽的宮殿過於狹小,於是,根據咸陽城的總
體布局,組織數十萬人破土動工修築新的宮殿-阿房宮。
9. 興建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秦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雖死猶生,只不
過是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而已。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秦國的國君都很
注意修建陵墓並進行祭祀活動。秦始皇作為秦國的皇當然也不例外,他
不斷追求博大、完美和永恆。因此,秦始皇發動數十萬人用了 38 年時間
修成規模非常大的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象徵秦始
皇的無敵大軍。坑內共有八千多具兵馬俑,分為步兵俑、騎兵俑、戰車
俑三大類,明顯依據秦代軍制燒鑄而成。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出巡,在沙丘病逝,終年 50 歲。

資料來源: 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05

2
參考資料
二 聰慧的漢武帝
公元前 206 年,劉邦建立了漢朝,歷史稱為西
漢,他是漢朝第一位皇帝漢高祖。這時候的中國並
不富強,所以高祖和跟著的皇帝都儘量減少支出,
同時也減輕對百姓的勞役和税收,使大家好好休
養。當時,漢朝周圍有一些外族居住,包括:

* 北方的匈奴(位於今天的東蒙古高原)
* 西面的羌(位於今天的青藏高原)
* 東北方的鮮卑和烏桓(位於今天的東蒙古高原)

漢朝初年,匈奴常常入侵中國北方,漢高祖曾經和匈奴人交戰,結果戰敗。
因此,漢朝初年採用的政策是和他們停戰,把公主嫁給匈奴王,大家成為親戚,
藉此減少開戰的機會。這個政策一直維持 50 多年,到了西漢第五位皇帝即位後
便改變了。

西漢第五位皇帝是漢武帝(公元前 140 年-公元前 87 年),名叫劉徹,公元


前 141 年登基為皇帝,當時他只得十六歲。這個年輕的皇帝為了使國家富強,
大力發展農業,建設渠通和開井,鼓勵人民耕種和多做生意。這樣增加人民的
財富,也令政府多收税款,使政府的貯糧和財富增多。

漢武帝開始計劃消除北方的威脅-匈奴人,做了一些預備工夫。
1. 增加國家糧食和金錢,應付戰爭的開支。
2. 針對匈奴人的騎兵戰術,漢武帝大量養馬,著名的有天馬和汗血寶馬,
增強漢軍隊的戰鬥力。
3. 為了爭取鄰近外族的支持,派遣使節到西域,建立邦交,孤立匈奴人,
於是發生「張騫出使西域」的外交活動了。

西域是指今天的新疆省和中亞地區,包括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當時在那
裡有五十多個小國,包括大宛、烏孫、大夏、大月氏和安息等,當時皆為匈奴
的勢力範圍。

漢武帝終於先後在公元前 127 年與 121 年,分別派大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征


討匈奴,大敗匈奴人。此後幾年間,漢軍隊又幾次大舉進攻匈奴,消滅七萬敵
人,自此,匈奴威脅不到漢朝邊境了。 由於多年對外用兵,國家經濟有困難,
因此漢武帝後期也減少開支和減少對外發動戰爭。公元前 87 年,漢武帝去世,
享年 70 歲。
3
參考資料 三 唐太宗虛心納諫

唐太宗,名李世民(599 年 1 月 23 日—649 年 7 月 10 日)
,是唐朝第二位皇
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
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
盛時期。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公元 599 年)在京兆 武功(今陝西 武功西北)


出生,是唐高祖 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 614 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
孫皇后)。公元 617 年,李世民隨父親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
被封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被李淵封為「天
策上將」。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
大臣間互相猜忌,分為兩派。公元 626 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玄
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而後高祖讓位,他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
貞觀。

唐太宗 李世民統治期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
。晚年著《帝
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
評述。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徵就是唐代歷史上有名的諫臣,
常常冒着觸犯龍顏而被賜死的危險,勸說唐太宗。

一次,朝廷百官認為當今天下太平,都是唐太宗的功勞,因而勸請唐太宗
前往泰山封禪。所謂「封禪」
,是自認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帝王舉行的一種祭天儀
式,象徵了太平盛世和帝王的鼎盛功業。

唐太宗聽到這個建議當然很高興,就恩准了。只有魏徵一臉嚴肅地站出來,
堅決反對。

唐太宗馬上生氣地問:「你反對朕封禪,是不是認為朕的功業不夠高?」

魏徵説:
「夠高。」

唐太宗又問:
「是不是天下還不夠太平?」

魏徵説:
「已經太平。」

「是不是糧食沒有豐收?」

4
「豐收了。」

唐太宗冷笑道:「那你憑甚麼反對?」魏徵從容地回答:「自從平定戰亂以
後,我國人口大減,國庫空虛。如果舉行封禪大典,皇上所到之處必定花費大
量的人力物力,許多地方根本難以負擔,只會加重百姓捐稅勞役之苦。就為了
一個封禪的虛名,卻使百姓遭受到實實在在的痛苦,有甚麼好處呢?」

唐太宗聽後,不得不讚賞魏徵的勇敢果斷和深思熟慮,就立刻打消了封禪
的念頭。

後來,魏徵病逝,唐太宗流着淚對羣臣說:「用銅片作鏡子,可以讓我們穿
戴好衣帽;用歷史作鏡子,可以讓我們懂得興亡交替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
以知道自己行為的正誤。現在魏徵病逝,朕失去了一面珍貴的鏡子啊!」可見,
唐太宗是多麼虛心納諫,多麼重視敢言的臣子。

唐太宗設立考試制度選拔人才,任命官員以才能作為主要考慮條件。

他在位期間,加強軍隊的管理,兵士在耕種季節進行務農,農閒時練武,
有戰事出征。公元 630 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 年嫁文成公主
給吐蕃的松贊干布。公元 649 年,唐太宗 李世民病逝。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
、《晉
祠銘》等。

5
參考資料
四 玄奘取經
玄奘生於隋朝,13 歲出家,20 歲已通讀中國佛經,
成為唐朝佛學權威。但好學的玄奘並不自滿,他認為國內
的經書都是從梵文翻譯而來的,難免有錯漏。於是,他決
心到佛教發源地―― 印度去學習經文。

取經路途遙遠,險象環生,玄奘的家人極力反對,唐
太宗也遲遲未批准他的請求。玄奘就偷偷背起行囊向西出發。他翻過懸崖峭壁
的大雪山,走過杳無人煙的沙漠,還差點缺水而死。玄奘經過西域二十多個國
家,途中還學佛、講佛,得到國王和人們的尊敬與幫助,終於歷盡千辛萬苦到
達印度。

當時印度分為許多國家,他一邊遊歷,一邊學佛,途中還遇到強盜,差點
被殺害了。但他以堅定的信仰度過一個個難關,到達全印度最著名的寺廟 ――
那爛陀寺。106 歲高齡的戒賢法師也被他感動,破例開講最深奧的《瑜珈論》。
玄奘在那爛陀寺學習了五年,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然後又往印度各地追尋佛
理。他遊歷了印度上百個國家,主講了許多演說,讓所有國王、高僧和人民都
佩服得五體投地,因而聞名印度。大家都想把他留在自己的國家,但學得真經
的玄奘一心想回大唐,為人們譯經文、傳佛理。大家無法留住玄奘,只好含淚
護送他離去。

帶着 657 部經書回到大唐的玄奘,受到唐太宗和人民的熱情歡迎。人民歡
呼着,唱着佛讚,人山人海,把城門都塞住了。當時已 46 歲的玄奘看到也感
動得流出淚來。

玄奘 70 歲去世時,共翻譯了 75 部經書,1300 卷經文。他還把老子的


《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去;把西遊的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使
中國人對西方世界有更多了解。玄奘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和印度都
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6
參考資料
五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生於公元 1162 年,父親也速
該是蒙古族乞顏部的首領。雖然鐵木真出身於貴族家庭,
但他的少年時代卻是極其貧困,飽受欺辱,甚至終日躲避
敵人的追殺。

鐵木真年幼時,父親被世仇塔塔兒人毒殺,乞顏部隨
之瓦解,鐵木真也喪失了以往優越的貴族生活。他的母親
訶額倫夫人帶著鐵木真兄弟,過著釣魚、捕鼠、採集野菜
為生的艱苦生活,同時又要躲避其他仇敵的追殺。喪失牲畜和部下的鐵木真,
與母親、兄弟一起過著狩獵和採集野菜的艱辛生活。

當鐵木真逐漸長大,正在積蓄力量的時候,蔑兒乞人突然前來襲擊,並搶走了
他的新婚妻子孛兒帖。為了報奪妻之恨,力量弱小的鐵木真只好向脱里汗和札
木合求助。在他們的支援下,鐵木真擊敗了蔑兒乞人,奪回妻子,將敵人的妻
女擄為奴婢,並獲得了大量戰利品,進一步壯大了他的勢力。鐵木真與札木合
原以兄弟相稱,互相幫助。但當鐵木真力量強大後,卻引起札木合的嫉妒與怨
恨。當札木合的弟弟因盜馬被鐵木真的部下殺死時,札木合便以此為藉口,迅
速糾集其他十三個部落,與鐵木真交戰,兩位「安答」(意即兄弟)從此決裂。
鐵木真先後消滅札木合和克烈部,公元 1206 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並召
開部族大會,正式成為蒙古各部的大汗,號稱「成吉思汗」(「成吉思」具有「海
洋」、
「強大」的意思),建立蒙古國。

鐵木真統一蒙古後,公元 1209 率主力西征中亞,攻滅花剌子模。公元 1211


年,鐵木真向金國發動戰爭。攻佔了金的黃河以北土地,並攻滅西夏。公元 1227
年鐵木真病死。他的子孫根據鐵木真的策略,先北後南,滅金後再滅南宋,統
一中國。並再發動兩次西征,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蒙古擴張次序
統一蒙古各部落 → 滅西遼 → 滅西夏 → 滅金 → 滅南宋

7
參考資料

六 鄭和下西洋
鄭和生於伊斯蘭教家庭,祖先是西域人。鄭和十二歲
時,被明軍擄去,閹割為太監,派去燕王 朱棣府中工作。後
燕王發動「靖難之役」
,鄭和屢立奇功,燕王(後來的明成祖)
即視鄭和為心腹。

為了建立國威,明成祖決定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建立
友好關係,發展和平貿易。於是,在全國人民的歡送下,鄭
和帶領着幾十艘船、二萬多人和大量寶物,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海上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海浪和風雪變化莫測,有時晴空萬里,有時波
濤洶湧,但鄭和都不怕。他幼時聽祖父和父親講了許多海上的奇妙經歷,一直
渴望親身體驗出海探險。他憑着勇敢和鎮靜的態度,得到士兵們的信任,齊心
協力完成出航任務。

鄭和曾幫助滿刺加國打敗破壞商船的海盜,協助蘇門答臘平定內亂。他堅
決發揚友好道義,但決不干涉他國內政。在第三次遠航時,錫蘭國的中國人哭
訴:
「國王會虐待中國僧人!」鄭和一聽,決定和錫蘭國王談談。不料,國王不
僅毫無誠意,還設計劫掠鄭和的寶船。為了自衞,鄭和巧妙地活擒錫蘭國王回
中國,開導一番後,便護送回國。鄰國都深深敬佩明朝的強盛,攻入錫蘭國而
不佔據土地,展現了和平外交的誠意和大國風範。

鄭和共進行了七次遠航,歷時三十年,還發現了非洲大陸,其規模、組織、
人數都是當時世界之最。更重要的是,鄭和的航海活動絕不侵犯他國的利益,
還把明朝先進的生產和手工業技術、文化知識帶到各國,大大豐富了當地人們
的生活。他也把各國贈送的寶物帶回中國,加深了人們對異國的了解,豐富了
人們的航海知識,為中國,乃至世界創下了不朽的事業。

8
延伸學習資源

圖書推介

《歷史故事》 (2004):香港,世界出版社。
《秦始皇》(2000):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說給兒童的冒險歷史故事 ―― 張騫》(1995):台北,天衞文化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
《玄奘》(2004):香港,世界出版社。
《唐太宗哭人鏡》(1996):台南,紅樹林出版社。
《成吉思汗》 (2001):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和》(2001),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網站推介

香港電台 ―― 網上中華五千年
http://rthk.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
天子本紀 ―― 中國歷代帝王傳奇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lddwcq/node_7055398.htm
燦爛的中國文明 ―― 中國文化百科:人物
http://www.chiculture.net/speople.php
燦爛的中國文明 ―― 秦始皇
http://www.chiculture.net/0105/html/index.html
玄奘法師西行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ch/ch-cpl/public_html/chin-hist/ch_3/p4
.htm
燦爛的中國文明 ―― 唐太宗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108
燦爛的中國文明 ―― 絲綢之路
http://www.chiculture.net/0126/html/a00/0126a00.html
燦爛的中國文明 ―― 鄭和下西洋
http://www.chiculture.net/0115/html/a00/0115a00.html
鄭和下西洋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ch/ch-cpl/public_html/chin-hist/ch_3/p6
.ht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