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鄧鐵濤心脾相關論在針灸治療心悸中的運用

許冬梅1 劉澤銀2

(1.廣州中醫藥大學 2.廣東省中醫院心臟中心)

鄧鐵濤教授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中醫學家,在中醫臨床醫療、教學、科研等多個領域中頗有
建樹,為當代的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當代中醫藥界一代宗師和國醫大師。

【關鍵詞】心脾相關論 針灸 心悸 名醫經驗

心悸作為病名,首見於《傷寒論》49條:「脈浮者,法當汗出而癒,若下之,身重,心悸

d
ve
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虛裏……。」指出心悸為裏虛所致。現
代《中醫內科學》中心悸是指氣血虧虛,或痰飲淤血阻滯,致心失所養,心脈不暢,心神不寧,

r
se
引起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証。心悸發作時常伴有氣短、胸悶,

Re
甚至眩暈、喘促、暈厥;脈象或數,或遲,或節律不齊。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凡各種原因引起

心臟搏動頻率或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

s

ht

1 關於心與脾的經絡聯繫
g
Ri
《靈樞.經脈》云:「脾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靈樞.

經別》中記載:「足陽明之正,……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脾胃居中焦,心臟居上焦,從
Al

形體上看,以膈為界,互不相連,但二者之間以脾胃之脈、大絡、經筋緊密相聯繫,經氣互通,

互相影響。鄧老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五臟相關學說」,比較直觀、系統、全面的闡述、理解
MP

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其中「心脾相關」是「五臟相關學說」的一個子系統。鄧老認為,

RC

人以五臟為核心,以五臟間的生理病理聯繫為疾病發生發展及表現的內在基礎;每一種疾病都是

HK

五臟相關的局部體現。同樣心悸病位在心,也與其他四臟生理病理及病証密切相關,其中脾胃與

心悸的發病、治療的關係尤其密切。脾胃居於中央以運四旁,脾胃經脈和心臟直接相聯繫,脾經
ht

上通與心。脾之支脈注心中;胃之大絡出於左乳下;足陽明之正上通於心;足太陰之筋散於胸中;
ig

手太陽小腸經絡抵胃屬小腸;經絡的連屬是脾胃與心息息相關的基礎。亦是針灸脾胃經穴治療心

悸的理論基礎。
r
py
Co

2 從心脾相關論認識心悸的病機

歷代醫家對心悸的病機已有不少論述。《景岳全書.怔忡驚恐》強調怔忡有陰虛勞損所致;
《丹溪心法.驚悸怔忡》提出當「責之痰與瘀」的理論;《証治準繩.驚悸恐》認為「心悸之由,
不越二種,一者虛也,二者飲也」。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升運,能升騰清陽,
脾胃健運,則濕不聚,痰難生。《靈樞.邪客篇》: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氣分
為三遂,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榮氣不能自動,心籍宗氣之力以
運之。宗氣充沛則賴脾胃功能正常。故脾胃功能失常,運化無權,則宗氣匱乏,推動無力,輕則
血運不暢,重則「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則出現心悸、胸悶等不適。因此脾胃功能
正常與否對於心臟是否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因此治療心當先治脾。

3 基於心脾相關的經絡理論立心悸治療方法

導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認為心悸以本虛為主,即以心氣虛為主 ,以全身虛
弱、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為背景。因此其治療主要以補虛為主。針灸穴位主要是雙側內關穴、雙側
公孫穴以及定君穴。另將熱浸過的砭石外敷於腹部。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經穴,其經脈循
行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針灸該穴位可疏導氣血,調理心
氣,恢復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公孫穴既是脾經絡穴,同時又是八脈交會穴,通於沖脈,主治心、

d
ve
脾胃病。定君穴乃經外奇穴,所謂君乃君主之意,《黃帝內經.靈蘭密典論》云:「主明則下安」,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而五臟六腑中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針刺定君穴可使心寧,使

r
se
主明,進而使十二官安矣。綜上所述,治心即可從心本身論治,同時可根據五臟相關理論中的心
脾相關論,從脾論治。兩者雖然治療的出發點不同,但是在臨床上可取得同樣的療效。

Re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s

刺法:雙側內關、雙側公孫,以上穴位針灸時均使用金針,手法均採用補法,針刺得氣後
留針30分鐘。
ht

g
Ri

4 典型病例

l
Al

患者黃某,女性56歲,以反復發作性心慌半年余為主訴就診,近半年來反復心慌,胸悶,
每次持續約十幾分鐘,每天均有發作,多於情緒激動時發作,氣緊,自訴自測心率38次∕分,無

MP

胸痛,無氣短乏力,眠差,夢多,納差,無腹脹腹痛,無泛酸噯氣,餘均未訴不適,舌淡紅苔薄

RC

白,脈滑。查體:BP: 125/75mmHg,心率76次∕分,律不齊,可聞及早搏1-2次∕分,各瓣膜聽診

HK

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餘查體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心電圖:1、竇性心律2、室性早搏。
ht

中醫診斷:心悸
西醫診斷: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ig

治療:取穴:雙側內關,雙側公孫,定君穴,以上各穴均採用補法,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
r
py

鐘。
結 果:連 續 治 療 3次 後 患 者 心 慌 症 狀 基 本 消 失,隨 訪 半 年 患 者 訴 心 慌 較 少 發 生 ,
Co

約 每 月 發 作 1次,每次發作時心慌持續僅幾秒鐘,且睡眠質量較前明顯改善。
按:上述病案中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經穴,其經脈循行起於胸中,出於心包絡,從
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針灸該穴位可疏導氣血,調理心氣,恢復人體臟腑經絡
的功能,起到治療心悸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亦證明,針刺內關穴具有改善心肌收縮功能,
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調節心律過緩,緩解心絞痛,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量,能有效地消
除或減少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因此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古語云:「一有此身,必
資穀氣,穀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
天之本在脾。」因此通過針灸脾胃經脈穴位可達到調理後天脾胃的作用,使脾胃和健,氣
血充盈,從而使水穀精微能夠上榮於心,心脈得養,母子相安,心病自除。公孫穴既為脾
經絡穴,同時又是八脈交會穴,通於沖脈,主治心、脾胃病。因此針灸公孫穴可達到調理
脾胃的作用,同時調節心臟功能,從而改善心悸,使心安主明下安,百病自除。整體治療
中所選穴位總的原則在於治心非治其一臟,而在於和調脾胃,扶助正氣,使脾胃健旺,後
天氣血充盈以養心神,心神得養,則主明十二官安,心悸自除。此針灸選穴從後天脾胃論
治,通過針刺心脾兩經穴位達到治療心悸的目的,是鄧老「五臟相關理論」中的「心脾相
關理論」的體現。

d
5 結語

ve
心悸雖病位在心,但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彼此影響,其中與心最為密切相關的是脾,而中醫

r
se
的脾非脾臟一臟,還包括與其連帶的經絡關係。因此治療心悸是不能單單從心論治,應着眼於五
臟六腑,最重要的是注重治療後天之脾,及調理脾之經絡。後天脾胃氣血充盈,經脈條暢,則五

Re

臟六腑功能方可恢復正常,心神得養,神乃自安,心悸自除。

s

ht

g
Ri
參考文獻:

[1] 劉澤銀,鄒旭,羅英等.鄧鐵濤心脾相關論治療心悸臨床經驗總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7, 14 (7): 82-83.


l
Al

[2] 周文斌,伊克春,蔣麗媛.鄧鐵濤調脾護心法治療心悸的經驗.遼寧中醫雜誌,2005, 32 (8): 758-760.


[3] 周文斌.鄧鐵濤教授治療心悸驗案.新中醫,2001, 33 (8): 11.


MP

RC

(編委:莫飛智審校 2010.6.4)
HK

ht

ig

r
py
Co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