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養生與「陰陽自和」

鄭良琴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
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古代哲學理論與醫學理論相結合,並通過長期臨床實踐所總結出的產
物;是用陰陽的運動規律解釋人體的人生活動,指導臨床實踐的一種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不
論自然界或人體,陰陽都必須調和,才不會發生災害與疾病。人體的陰陽還具有「陰陽自和」
的調節功能。陰陽為甚麼能自和呢?根據「陰陽五行學說」理論,因為陰陽具有相對兩種屬
性,它們的關係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而且也互為消長與轉化,在人體內恆動變化。如
王冰《素問注‧四季調神大論》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 ,
《靈樞‧壽夭剛柔》也
說:
「陰中有陽,陰中有陰。」章楠在《醫門棒喝》中指出:「陰陽互存互交,以生化不息。……」
以上所言,都闡明了陰陽具有互根性。所以,人體如有陰陽偏頗,通過五臟之間的五行生克

d
ve
乘侮的制化,可使人體穩定有序地調節平衡,達到「陰陽自和」目的,維持正常生理狀態,
及在病理情況下能很快恢復常態。這種功能,也就是所謂人體具有自組織能力,可否就是人

r
se
體的抵抗力。

Re
當內外不良因素作用於人體時,就會削弱乃致破壞機體的「陰陽自和」機制,至使陰陽失去

平衡,出現陰陽偏頗狀態,並發生病變。若機體具有強大的「陰陽自和」能力,即使患了重

s

病,或治療失當,也會靠「陰陽自和」的機制逐漸轉向痊癒。如果「陰陽自和」能力衰竭,

ht
無論採取甚麼辦法也必然趨亡。誠如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所言: 「凡病,若發汗,若吐,

g
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癒。」可見「陰陽自和」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狀態,及
Ri
其在病理狀態下,恢復常態的內在機制,作用非常重大。因此,作為醫者就要時刻保護、調

動、激發人體的「陰陽自和」能力。
l
Al

人體內的「陰陽自和」機制,本是動物的本能。越是低等動物,其「自和」能力越強。人類
屬高等動物,因為有思維活動,易受精神刺激,或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因而體內「陰陽

MP

自和」能力容易被削弱,所以要善於養生,增強自身的「陰陽自和」能力,可在不利情況下,

RC

協助機體「陰陽自和」。這樣就可以減少生病,戰勝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因此,要增強人

HK

身的「陰陽自和」能力,首先要從養生開始。人應該要順應自然,古人認為「生氣通天,天

人相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
ht

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逆之則亂。」所以《內經》指出: 「聖人春夏養陽,
ig

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因此,

人的生活起居,精神情緒及養生活動都必須與四時環境相適應。才能順應陰陽調和。尤其人
r
py

的精神狀態與健康關係密切。莊子說:「陰陽要調和」(《莊子‧天運》),在《莊子‧在宥》中
指出:「人之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陰。陰陽併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
Co

之形乎。」所以事成而喜,事敗而怒,過分嘉怒,都會導致陰陽失和,傷害身體。 《素問‧舉
痛論》黃帝與岐伯問答中,更詳細闡明了喜怒哀思悲恐驚的七情過激而引起病變。如: 「……
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岐伯答:怒則氣逆,甚則嘔吐及饗洩,故氣上矣。……」
這些經文都說明了情緒不調,使體內陰陽失調,超越了機體的「陰陽自和」能力而發病。
調攝精神是養生的關健,因為養生必須注重調攝精神,有利於陰陽平衡,增強「陰陽自和」
功能。因為穩定的情緒狀態和良好的情感活動,可使氣血協調,臟腑和諧,從而增強人體的
「陰陽自和」能力,促進心身健康。故《素問‧上古天真論》教示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否則,不良的精神情緒可削弱「陰陽自和」能力,直接或間接地引
發疾病,或加重病情。
養生必須運動,因為生命在於運動,陰陽也在運動變化中。但是,運動必須做到動而中節。
古代名醫兼養生家的孫思邈、陶宏景等都強調人欲常動,包括肢體活動,運用心腦,體育鍛
煉及導引行氣等,常可養生延年。但「不太疲爾。」必須做到動中寓靜,動靜結合,動而中
節。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
忘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此外養生之道,仍應重視「寡慾」 。人
生之大慾,不外「食」與「色」 ,若能謹守「飲食有節,臨色有制」之古訓,雖未必長壽,也
可以卻病。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是
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故合於道。所以能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

d
ve
德不違也。」所以養生是為增強「陰陽自和」能力,務必重視。
中醫學之治療,強調調理人體「陰陽自和」機制,處處都是為協調、保護、支持、激發機

r
se
體的「陰陽自和」。無論針灸、推拿、按摩及藥物治療,甚至汗、吐、下、溫、清、補、消、

Re
澀等八法的運用,無不眼於柯琴所說: 「欲其陰陽自和,必先調其陰陽之所。」中醫學在診

治病人過程中,首先要遵循《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以調之,以期為平。」因

s

勢利導,調動機體的「陰陽自和」機制。達到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 「無伐天和,無

ht
盛盛,無虛虛。無致邪,無失正,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所以,用藥也

g
要掌握恰當,不得太過或不及。要遵照《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
Ri
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

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毋伐天和。」
l
Al

中醫藥學理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人體內在的「陰陽自和」之調節機制。既對古代哲學
思想的一個引深的運用,也豐富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思想內涵。由於人體具有「陰陽自和」

MP

調節機制,所以當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和刺激時,人體就會自動進行調整,以消除陰陽的盛衰

RC

偏差,使陰陽複歸於「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我們在養生保健或醫療實踐中,務必時刻關

HK

注到「陰陽自和」的機制,加強對這一觀點的科學認識,是極之必要的。

(編委:蔡潤才審校 2009.9.24)
ht

ig

r
py
Co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