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2

中觀根本慧論

怙主龍樹菩薩造論
藏版中譯 張福成居士

印度語曰札嘉那瑪穆喇瑪達雅瑪噶噶里噶
藏語曰鄔瑪札威企列鄔爾杰巴些辣界賈瓦
華語曰中觀根本句偈頌謂勝慧
頂禮三寶 頂禮聖文殊孺童子
頂禮軌範師聖龍樹

1 由某相依關聯生 非是為滅非是生 非是為斷非是常 非是為來非是去

2 非義相異非同義 開示戲論近寂寂 圓滿佛陀眾說者 純正於彼頂禮矣

3 非是由自非由他 非是由二非無因 任何實有亦於何 生者何時為非有

4 諸緣有四因以及 所緣以及與無間 增上而且亦同理 第五緣者為非有

5 諸實有之自性者 緣者等等為非有 我之實有若非有 有他實有非是矣

6 作用具有緣非是 不具有緣非作用 不具作用非是緣 具有作用若惟是

7 依於此等出生故 是故此等稱為緣 何時不生於彼時 彼等非緣何不是

8 雖於無或有之義 緣者亦為不適當 若無則成何之緣 若有則緣何作用

9 某時法者或為有 無與有無不成立 如何謂為能成因 若是如彼無理矣

10 緣取此有之法者 近而示其唯是無 如是法者若無緣 有所緣取如何成

11 如若萬法非已生 遮滅則不應理矣 是故無間不合理 若滅緣亦為何者

12 無自性諸實有之 其有如若非有故 謂有此故而出此 此作用則不合理

13 個別諸緣總聚集 果者彼唯是為無 諸緣者為任皆無 彼者由緣如何生

14 是故彼者雖為無 若由彼等緣而生 亦由諸多非緣者 何以之故不能生

15 果者若為緣自性 諸緣我之自性無 由非我實任何果 彼者如何緣自性

16 是故非為緣自性 非緣自性之果者 非有以無果之故 非緣如何成為緣

第一品謂為察緣品
1
1 暫時已往不去且 未往之者亦不去 已往未往除此外 不能知為跨步矣

2 於何搖動向彼去 彼亦某之跨步者 搖動非往非不往 是故跨步則有去

3 跨步即是為去則 若則如何是合理 於某之時無去之 跨步為無理故矣

4 某之跨步向而去 彼之跨步則無去 成此過矣某之故 跨步是即為去矣

5 跨步如若有去則 應成二去之過矣 某正跨步於彼與 去向於彼是其矣

6 如若去成二之過 去者亦當成為二 其故若無去者則 去則不合理之故

7 設若已無去者則 去則成為不合理 若無去則去之者 如何而能是為有

8 暫時去者且不去 非為去者非為去 離去者非去者外 何位第三者而去

9 某時若為無去則 去者是為不合理 暫時謂為去者去 如何成為是合理

10 於其方向之去者 彼去則是為不去 是為去者成此過 承許去者為去故

11 設若去者有去則 應成二去之過失 其正現為去之者 已為去者其去矣

12 已往則無去之發 未往則亦無去發 如若跨步非有發 是則發動去何處

13 於發動去之前時 是則發動去何處 是無跨步無已往 未往如何而有去

14 發去於一切情況 如若惟是不顯出 已往為何跨步何 未往如何細觀察

15 暫時去者不停留 以非去者非停留 離去者非去者外 何位第三者停留

16 其時若是無去則 去者若為不合理 暫謂去者停留也 如何成為是合理

17 跨路不能成為回 離往未往亦非是 去與以及趨入與 返回亦是等同去

18 彼去以及與去者 謂為即彼亦不當 彼去以及與去者 謂為即他亦不當

19 設若是即彼項去 彼即成為是去者 造作者與業自亦 成為唯一成過失

20 設若去與及去者 若細察為唯他者 成為無去者之去 以及無去之去者

21 彼等實有為是一 以及唯是他實有 已能成立若非有 彼二成立如何有

22 以由去則現去者 彼去則為非彼去 其故去之前時無 何者即是去何處

2
23 以由去則現去者 除彼他者彼非去 某故去者為唯一 有二去則非理也

24 如若是即為去者 於三種去不能去 若為不是彼亦即 於三種去不能去

25 為是以及不是亦 於三種去不能去 彼故去去者以及 進行登上亦非有


 察去與來第二品

1 看見聽到與聞嗅 能夠品嚐能觸意 即是六根彼等之 行境所看見等等

2 彼看己之我性者 非是看見彼者也 某者不能看自己 彼等如何看他者

3 為極成立看見故 以火喻者為不能 運用往未往跨步 彼則與看已答矣

4 某時略略未看見 非是能看見者也 以看是故稱能見 彼則如何為合理

5 看見不是為看見 不是看見亦不看 唯由看見看者亦 詳細解釋應當知

6 未棄見者非為有 已棄看見亦是也 若無見者則所見 看見等等如何有

7 所見看見為無故 神識等等之四者 非有則近取等等 如何能夠成為有

8 以看見故聽聞嗅 能夠品嚐能觸意 聽到者與聽等等 詳細解釋應當知

稱為察六根為第三品也

1 除了色之原因外 不能緣取色者矣 除了稱為色之外 色因亦為不顯矣

2 除了色之原因外 色有色者無原因 應成有過雖何義 無原因者任亦無

3 設若除了色者外 色之原因若或有 應成無果之原因 無果之因為無矣

4 或雖有色則色之 原因亦應不合理 或雖無色則色之 原因亦應不合理

5 無原因之諸色者 不堪合理唯非堪 彼故色之極尋思 些許亦不當細察

6 果則如同於原因 謂之則應為無理 果則不同於原因 謂之則應無理矣

7 感受與想以及行 心與一切實有亦 各種情況於一切 唯以色者次第等

8 以由空性探究時 某者言說而回答 彼則一切非答覆 應成相等於所立

3
9 以由空性已釋時 某者疑過而言說 彼一切過非施設 應成相等於所立

稱為觀察蘊為第四品也

1 虛空性相之前時 虛空絲毫為非有 設若離相前己有 應成無性相之過

2 無性相之實有者 雖微亦於何非有 若無無性相實有 性相應入於何者

3 性相不入無性相 於伴性相者非是 離伴相與無性相 亦不入於他者矣

4 設若性相不趨入 相基即不合理矣 設若相基為無理 性相者亦非有矣

5 是故相基為非有 有性相者非是矣 不屬相基性相之 實有者亦為非有

6 設若實有為非有 如何而是非實有 實有非實不順法 誰知實有非實有

7 是故虛空非實有 非非實有非相基 非性相而五界者 諸其他亦同虛空

8 淺慧眾於諸實有 於即有與或即無 彼見則為於所見 不見近止息止息

稱為觀察界為第五品也

1 設若於欲貪前時 若有無欲貪之貪 依賴彼而有欲貪 有貪欲貪應成有

2 雖若或且無有貪 如何應成有欲貪 即或貪心於欲貪 有無次第亦相等

3 欲貪以及貪二者 同時俱生不應理 如此欲貪貪二者 應成彼此不觀待

4 是一應是無一同 彼者與彼非一同 設若如是為相異 如何成為是一同

5 設若一者為一同 無友伴亦成彼矣 設若相異為一同 無友伴亦成彼矣

6 設若相異為一同 何故欲貪貪心二 或為先已成相異 是故彼二成一同

7 設若欲貪貪二者 如若先已成相異 於彼等為一同者 何以之故盡尋思

8 相異無能成立故 彼故若承許一同 為極成立一同故 或亦承許相異乎

9 相異實有無成故 一同實有將不成 相異實有如任有 一同實有當承許

10 如彼欲貪貪心二 不成一同非一同 欲貪一般諸萬法 不成相異非相異

稱為觀察欲貪與貪為第六品也
4
1 設若出生是有為 彼則應具三性相 設若出生是有為 如何有為性相是

2 出生等三個別者 有為性相不能配 同一時間而於一 雖亦集合何堪能

3 於生安住與壞等 其他有為性相則 設若有則應無窮 無則彼等非有為

4 出生之生能生出 唯有根本之出生 根本之生亦且而 能夠生出生之生

5 設若汝之生之生 若能生出根本生 汝之根本未生彼 如何能夠生出彼

6 設若汝之根本者 所生彼者若生本 彼所未生彼根本 如何能夠生出彼

7 設若未出生之彼 如若能夠生出彼 當賴承許於汝之 正生之彼能生彼

8 如何油燈能照亮 自己以及他者般 出生亦若能夠生 自他二者之實有

9 油燈以及於何等 若彼存在則無暗 油燈何故能照亮 除黑暗故是照亮

10 某時油燈正在生 如若未會遇黑暗 如何油燈正在生 而即能夠除黑暗

11 雖亦未會遇油燈 設若能夠除黑暗 存於世間各處暗 在於此處應定除

12 油燈於自他實有 設若能夠予照亮 黑暗亦且能遮蓋 自他實有無疑慮

13 此出生則未生故 己之體性如何生 設若已生若能生 已生何故有能生

14 已生未生正在生 無論如何不能生 彼則已去與未去 以及跨步細說已

15 某時如若有出生 正生此出無之時 如何而能謂之曰 依賴於生而正生

16 任是相依而出者 彼則本質性止息 彼故正生者以及 生則亦是止息性

17 設若實有未曾生 些許某者若曾有 彼則當生實有彼 若無何故而生出

18 設若出生以彼則 如若能生正在生 彼出生則看出生 以何者而能夠生

19 設若而由其他生 生彼則應成無窮 何故無生若生出 一切如彼應生出

20 暫時有與無亦且 出生則是不應理 且謂有無亦不是 即是前面所述也

21 實有正滅於彼時 出生不應成合理 某者非是正在滅 彼則實有無理矣

22 實有已住不安住 實有不住非安住 正在安住亦不住 未生何者應安住

5
23 實有正滅於彼時 安住應不合理矣 某者非是正在滅 彼於實有無理矣

24 一切實有於諸時 若是老與死亡法 某些無老與無死 安住實有何者有

25 安住其他安住與 彼自己亦不應住 如何生以自己與 他者出生非是般

26 已滅不當成為滅 未滅者亦不為滅 正滅者亦非如彼 未生何者成為滅

27 暫且於實有安住 滅則為不合理也 亦於實有不安住 滅則為不合理也

28 暫時以彼暫時者 彼自則當不為滅 暫時以他暫時者 他亦則當不為滅

29 某時一切萬法之 生則是為不合理 彼時一切萬法之 滅則是為不合理

30 暫且於之有實有 滅則為不合理也 於唯一者實有與 無實有者不合理

31 於為無實有者亦 滅則為不合理也 於第二頭如何者 不能砍斷如彼矣

32 滅者以己之體性 非有滅而非以他 如何生者以己與 以他出生非是般

33 生與住與壞諸等 若不成故無有為 極不成立有為故 無為者則如何成

34 夢境一般幻一般 食香大城一般而 謂曰如彼生而與 如彼住與如彼壞

稱為觀察生住與壞為第七品也

1 已成為是作者彼 未作已成為業矣 已成為非作者亦 未作不成為業矣

2 已成為是無所作 亦成無作者之業 亦已為是無所作 亦成無業造作者

3 設若不成為作者 造作不成為業則 應成此業為無因 作者亦應成無因

4 若無因則結果與 因亦未成合理矣 若無彼則所作與 作者區分未合理

5 所作等等若未理 法與非法即非有 法與非法若無則 由彼所出之果無

6 若無果則為解脫 善趣之道未合理 諸所作則亦一切 應成唯是無義過

7 已成不成為作者 未作已成與不成 已成是不是於一 彼此違故如何有

8 已經成為是作者 未作不成為業而 不成亦未作已成 此亦彼失應成過

9 已經成為作者與 相伴業則不成與 已成不成則未作 正因於前述故矣

6
10 不成為之造作者 業則已成相伴與 已成不成則未作 正因於前述故矣

11 已成不成作者則 未造已成與不成 之業此亦正因則 前面所述故當知

12 作者已依賴業且 業亦且於彼作者 賴而出則除此外 成辦因則未見矣

13 如彼應當知近取 業與作者除故矣 以由諸作者與業 應當了知餘實有

謂為察作者與業為第八善釋也

1 看見聽聞等等與 感受等等已為主 是某之者彼等之 前時彼有或說云

2 實有者若非是有 看見等等如何成 彼故於彼等前時 實有安住彼有矣

3 看見聽聞等等與 感受等等彼之者 前時何實有安住 彼則以何予施設

4 看見等等雖為無 設若彼者若已住 無彼則復彼等者 成為有則無疑慮

5 何者能令某者明 某者能令何者明 無何如何有某者 無某如何有何者

6 看見等等一切之 前時某者非為有 看等之中某他者 於他之時能令明

7 看見等等一切之 前時設若非為有 看見等等一一之 前時彼者如何有

8 看者彼即為聽者 設若受者若亦彼 一一前時如已有 彼則如彼未理矣

9 設若看者為他者 聽者為他受者他 有看者時成聽者 我亦當成為眾多

10 看見聽聞等等與 諸種感受等等與 由某成而出彼亦 彼者非是為有矣

11 看見聽聞等等與 諸種感受等等亦 為某之者設若無 彼等亦則非為有

12 某者於看見等之 前時現在後時無 云彼有矣或無矣 眾多妄念成退回

謂為察住前時為第九善釋也

1 若彼柴薪即是火 應成作者與業一 若離柴薪有他火 應成無柴薪亦出

2 應成恆常熾烈燃 熾燃未由因而出 進行應成唯無義 若是如彼業亦無

3 不觀待於他者故 未由熾燃因而出 若是恆常熾燃者 進行應成唯無義

4 於彼設若思如此 正燒是柴薪若思 某時唯彼若是彼 何者能燒彼柴薪

7
5 他故若未會無會 未成燃燒若未燒 未成熄滅若未熄 亦具己兆而安住

6 如同女子士夫與 士夫亦與女會遇 若離柴薪火他亦 應是堪可遇柴薪

7 設若火柴薪二者 若一者已排他者 雖離柴薪火是他 會遇柴薪賴承許

8 設若火觀待柴薪 若是柴薪觀待火 待彼成為火與柴 初時形成是何者

9 設若火觀待柴薪 於己成火應成辦 所行燃燒之木亦 是即應成為無火

10 設若實有待某成 彼自亦復待而者 凡彼所待彼若成 待何者而成何者

11 實有待成任何者 彼若不成如何待 設若己成待云云 彼則觀待未理也

12 觀待柴薪之火無 不待柴薪火亦無 觀待火之柴薪無 不待火之薪亦無

13 火者未由他者來 於柴薪亦非有火 同前柴薪之所餘 去與不去跨步述

14 柴薪自非是火且 離薪他處亦無火 火者非是擁柴薪 於火無薪彼無彼

15 以火與薪於我與 近而取之諸次第 瓶布等等於一齊 不剩餘而可詳釋

16 彼眾我與諸實有 伴彼自與相異者 述則彼等於示義 通矣心中未思也

稱為察火與柴薪為第十善釋也

1 前際現耶或問時 大能者則宣謂非 輪迴應無始無終 彼則無前且無後

2 設若無始無終則 彼則中者如何有 彼故彼則前後與 一時次第未理矣

3 設若生則已為前 老死若是在後則 應成生則無老死 以及不死間亦生

4 設若生則為在後 老死若是在前則 無生之老與死者 無原因者如何成

5 生與老及死諸等 一時應非是適當 應成正生時死且 應成二者無具因

6 於彼前後一時之 彼等次第未可能 彼生以及彼老死 何以之故於講說

7 不僅唯獨於輪迴 非有前時際而且 因與果報自以及 性相以及相基自

8 受與受者自以及 某諸有義任皆可 一切諸實自亦且 前時際者為非有

稱為察前與後際為第十一善釋也

8
1 或有承許痛苦者 我已作與他已作 二者已作無因出 彼則於事不堪也

2 設若已成我已作 彼故未應相依出 某故於此諸種蘊 依而彼等諸蘊出

3 設若由此彼他且 設若由彼若此他 應成痛苦他已作 應彼諸他已作彼

4 設若補特伽羅我 已作痛苦則某我 已作痛苦之士夫 痛苦之外是何者

5 設若由他士夫者 若出痛苦則某他 已作彼苦某施彼 痛苦之外如何堪

6 設若他士夫痛苦 出則某者作彼已 予他能給他士夫 痛苦之外是何者

7 我已作則不成故 他則如何作痛苦 他所造作何痛苦 應成彼之我作彼

8 暫且痛苦非我作 彼自則且不作彼 設若他我若不作 他已作苦如何成

9 設若已為個別作 應成二者作痛苦 我不作而他不作 痛苦無因如何成

10 不僅唯此痛苦者 非是有四種類且 外面諸種實有亦 四種類者非是有

稱為察我已作與他已作為第十二善釋也

1 薄伽梵宣某某法 彼欺誑則謂虛假 一切諸行欺誑法 彼故彼等是虛假

2 設若任是誑法者 彼假彼則如何誑 薄伽梵曾宣說彼 完整指示空性矣

3 諸實無本質性也 顯為轉為他故矣 實有無無本質性 某故諸實是空性

4 設若如無本質性 轉為他者是何之 設若如有本質性 轉為他者如何堪

5 於彼自者無轉他 某故童子未老也 於他者亦非為有 某故已老亦未老

6 設若彼自如轉他 牛乳自應轉酪矣 除牛乳外某他者 轉成酪之實有矣

7 設若非空略略有 應成空法略略有 未空略略若非有 空法有則如何成

8 諸勝利者曾宣說 空性諸見決定出 曾宣彼眾見空性 將無成立於彼等

稱為察行為第十三善釋也

1 所見看見看見者 彼等三者二二與 一切亦皆彼此間 非能成為是相遇

2 如彼欲貪貪及與 作為所貪而煩惱 諸餘者與各處之 餘者亦以其三項

9
3 於他與他若相遇 某故於所見等等 彼他有者非為是 彼故未成相遇矣

4 單唯所見等等者 並無他者不僅且 亦何與何於同時 於其他者無理矣

5 他者賴於他而他 無他則他未成他 賴何者則任何者 彼則離彼他無理

6 設若他者離他他 彼時無他應成他 無他者而成為他 非有以彼之故無

7 他者非是有他者 非他者亦為非有 如若他者非唯有 他耶彼則非為有

8 彼則與彼無相遇 與他及他亦為遇 正相遇與已遇與 相遇者亦非為有

謂為察相遇為第十四善釋也

1 自性由因與緣而 出則非是合理也 由因與緣所出之 自性應成有作為

2 所謂自性有作為 於如何樣成堪可 諸自性則是非整 與無觀待於他者

3 如若自性非是有 他之實有如何有 他實有之自性者 謂為是他之實有

4 自性以及他實二 此外實有如何有 自性以及他實有 若有應成立實有

5 設若實有若不成 無實未應成立矣 已成為他實有則 士夫說是無實有

6 某眾自性他實與 實與無實唯見之 彼眾於佛陀聖教 不是見到真性也

7 薄伽實有與無實 知故迦旃延納之 教誡中則有以及 無二者亦行破除

8 設若以自性有則 彼則未應成無也 自性轉變為他者 何時亦未應理矣

9 自性如若未是有 轉變為他是何之 如若是有自性亦 轉變為他何堪可

10 說曰是有執取常 說曰是無執取斷 彼故於有以及無 學者未當安住也

11 某者以自性而有 彼則非是無故常 說曰前出今為無 是故應成斷之過

謂為察自性為第十五善釋也

1 設若諸行轉云云 彼等若常應未轉 雖無常亦應未轉 於有情亦次第等

2 設若士夫轉云云 於諸蘊入以及界 彼則若以五項尋 無則何者成輪轉

3 近而取後近取而 轉則三有應成無 若無三有無近取 彼則何者成輪轉

10
4 諸行而成涅槃則 如何亦為未理矣 有情而成涅槃亦 如何亦應成未理

5 生壞有法諸種行 未縛則未成解脫 如前一般有情亦 未縛未成解脫矣

6 設若近取為束縛 伴有近取未成縛 無近而取未為縛 暫時何者應成縛

7 設若於所縛之前 若有束縛則賴縛 彼亦無則其餘者 去與不去跨步述

8 暫時已縛未解脫 不束縛亦未應解 已縛若是正解脫 已縛解脫成同時

9 我則無取為涅槃 涅槃成我所矣云 如前某者執則彼 之近取是大執著

10 某者不生起涅槃 排除輪迴亦非有 其中輪迴是何者 涅槃亦何者觀察

謂為察縛解為第十六善釋也

1 自己妥善防護與 利益他者慈心等 彼法彼則於此他 是即諸果之種子

2 殊勝神仙曾宣說 諸業是為思思已 彼等業之個別者 普遍傳稱有多種

3 彼宣某業謂為思 承許彼即為意之 所宣某謂為思已 承許彼即身口之

4 口與搖動與所謂 未斷理解無表者 斷之理解無表者 承許諸他亦如彼

5 受用所出福德與 非福德之理如彼 以及與思彼七法 現前承許即是業

6 設若成熟時之間 住則應成彼業常 設若滅則應已滅 應成如何生出果

7 苗芽等等何續流 由種子者現而出 由彼果實種子者 若無彼亦應未出

8 某故由種續流與 由續流將出果且 種子行於果之前 彼故非斷非是常

9 心之續流任某者 即是由心現而出 由彼果實 如心者 若無彼亦應未出

10 某故由心續流與 由續流將出果且 業者行於果之前 彼故非斷非是常

11 十種白色業之道 成辦正法方便是 正法之果於此他 即是五種妙欲也

12 設若彼觀察若成 應成諸多大過失 由彼之故彼觀察 於此非是合理也

13 眾佛陀與獨覺與 諸聲聞眾任宣之 某某觀察此合理 彼則當深入講說

14 合約一般正如彼 不虛耗業如債務 彼則由界有四種 彼亦自性為無記

11
15 非是以斷而斷且 將修故亦是即斷 彼故以由不虛耗 業之果報將生出

16 設若以斷而斷與 以業遷移若成壞 於彼業壞等等之 諸毛病者應成過

17 等界業則分等與 分不等者一切之 彼者界限相合時 應成唯生出一項

18 於所見法有二種 眾之業與業之彼 應成生相異者且 異熟亦且已安住

19 彼則果位遷移與 若已死亡應遮滅 彼之區分無漏與 伴隨有漏應當知

20 空性以及無斷與 輪迴以及非為常 諸業不虛耗之法 即是佛陀所講述

21 某故業者為無生 如此無自性彼故 某故彼者不生出 彼故不成虛耗矣

22 設若於業有自性 應成為常不必疑 業則應成非已作 於常無作為故矣

23 如若業者不已作 相遇不作應成畏 亦且非是住梵行 於彼毛病應成過

24 一切名言自亦與 應成相違不必疑 造作福德與罪之 區別亦不應成理

25 彼則異熟應成熟 應成再而再異熟 設若有自性者則 某故業住彼之故

26 此業於諸煩惱自 彼諸煩惱非純真 設若煩惱非純真 業則如何是純真

27 業以及諸煩惱者 諸身之者述為緣 設若業以及煩惱 彼空如何詮諸身

28 無明已蔽某士夫 具愛染彼能食者 彼亦非他行業且 彼自亦非是彼也

29 因某之故此業則 非是由緣所出且 由非緣出非為有 彼故作為者亦無

30 設若業與作若無 業己生果由何有 如若果報非為有 如能食者如何有

31 導師變化者一般 美滿神變變化且 彼化者又變化時 復又變化他者般

32 同彼作者由彼業 已作或化形貌般 例如化者變化出 某他化者如彼也

33 煩惱業與諸身與 作為者與諸果報 如同食香城市般 以及陽焰與夢境

謂為察業為第十七善釋也

1 設若諸蘊若是我 應成具有生與壞 設若離諸蘊而他 蘊之性相應成無

2 我自如若非是有 我所如何成為有 我與我所止息故 己執己所執成無

12
3 己執己所執無某 彼亦非是為有也 予無己執己所執 某者見故未見矣

4 於諸內在與外在 我與我所想若盡 近而取者成滅且 若彼盡故生窮盡

5 業煩惱盡故解脫 業與煩惱由妄念 諸由戲論戲論者 以空性而予滅除

6 亦已施設謂我矣 亦已開示謂無我 諸佛陀亦開示謂 我及無我略略無

7 所詮說者返體者 心之行境返故矣 不生以及與不滅 法性涅槃與等同

8 一切純真非純真 純真非是純真者 非非純真非純真 彼者佛陀隨教矣

9 非為他知止息與 由諸戲論不繁雜 無妄念義無相異 彼者真性性相矣

10 依某者而某者出 彼者暫時非即彼 由彼非是他者故 彼故非斷非是常

11 佛陀諸世間怙之 聖教已為甘露彼 不是一義非相異 不是斷而不是常

12 諸圓滿佛不出且 諸聲聞者已窮盡 獨覺佛之本智者 由無依賴最極生

謂為察我與法為第十八善釋也

1 現在出與未來時 若已觀待於過去 現在出與未來時 應成過去時已有

2 現在出與未來時 設若於彼為已無 現在出與未來時 應成如何觀待彼

3 不觀待於過去時 彼二成立非是有 彼故現在出者與 未來時亦非是有

4 次第道理以彼者 其餘二者交錯與 上者下與中等等 與一等等亦當知

5 未住時者未能執 某者已為所取時 住則非是有之故 不取時者何施設

6 設若時者依實者 無實時者如何有 實有若非略略有 見時有則如何成

謂察時間為第十九善釋也

1 設若為由諸因與 緣之聚集者生且 設若聚集若有果 如何由聚集者生

2 設若為由諸因與 緣之聚集者生且 設若聚集若無果 如何由聚集者生

3 設若諸因與緣之 聚集設若有果則 聚集所取有若理 聚集者自無所取

4 設若諸因與緣之 聚集設若無果則 諸因以及諸緣亦 應成等同非因緣

13
5 設若因者之於果 給因之後若遮滅 某施給與某滅之 因之體性應成二

6 設若因者之於果 不給因而若遮滅 因滅之後已生之 彼等果者應無因

7 設若與聚集一起 果者亦且若已生 能生以及某所生 於同時者應成過

8 設若於聚集前時 如若已生出果者 無因與無諸緣之 果則應成無因出

9 設若因已滅果則 應成因者盡遷移 前時已生之因亦 又復生者應成過

10 以由已滅已沈沒 已生出果如何生 與果有相關之因 安住故亦如何生

11 設若因果不相關 能夠生出何種果 因者見與尚不見 則未能生出果矣

12 果已過而因已過 尚不生與已生出 一齊而成相遇者 何時非是為有矣

13 果已生而因不生 已過以及已生與 一齊而成相遇者 何時非是為有矣

14 果不生而因已生 尚不生與已過與 一齊而成相遇者 何時非是為有矣

15 相遇若非是為有 因者如何能生果 雖若相遇為有亦 因者如何能生果

16 設若果為空之因 如何而能生出果 設若果為未空因 如何而能生出果

17 果未空則未應生 未空未應遮滅矣 彼未空者亦應成 不滅及與不生也

18 空則如何將生且 空則如何而將滅 彼空者亦不曾滅 不曾生亦應成過

19 因與果為同一性 何時亦未合理矣 因與果為他者則 何時亦未合理矣

20 因與果若同一性 應成所生能生一 因與果若為他者 應成因與非因等

21 如若果有本質性 因者如何而能生 如若果無本質性 因者如何而能生

22 如若非是能令生 因者未應合理矣 因者如若非合理 應成果為何之者

23 諸因以及諸緣之 某聚集者以彼則 我者如若未生我 如何而能生出果

24 彼故聚集無已作 非聚已作之果無 設若果為非有則 緣之聚集如何有

謂察聚集為第二十善釋也

1 壞者無出者抑或 一起而有非是也 出者無壞者抑或 一起而有非是也

14
2 壞者無出者則係 如何而會成為有 應成無生而死亡 壞者無出者為無

3 壞者與出者一起 如何而會成為有 死亡出生於一時 其有則為非是矣

4 出者無壞者則係 如何而會成為有 諸種實有無常性 何時為無非是矣

5 出者與壞者一起 如何而會成為有 出生死亡於一時 其有則為非是矣

6 彼等互相為一起 抑或不互相一起 其成立者非為有 彼等成立如何有

7 盡則出者非是有 不盡者亦無出者 盡則非是有壞者 不盡者亦無壞者

8 實有非是有然則 出者壞者非是有 出者壞者無則係 實有非是為有矣

9 於空出與壞等等 為合理者非是矣 未空者亦出壞等 為合理者非是矣

10 出者以及壞者等 為同一者未理矣 出者以及壞者等 為他者亦未理矣

11 出者以及壞者等 汝若心思看見矣 出者以及壞者等 以由愚痴故而見

12 實有由實未生也 實有未由無實生 無實無實未生也 無實由實未生矣

13 實有為由自生也 非是由他而生出 由自與他而生者 非有應成如何生

14 若承許實有為有 常見以及斷見者 應成過也彼實有 成為常無常故矣

15 雖承許實有為有 未成為斷未成常 果者因之出壞之 彼流是有之故矣

16 果者因之出壞之 彼流若是成為有 由壞無再生之故 應成因者斷絕過

17 實有若有本質性 成為無實未理矣 即於涅槃之時斷 有流最寂靜故矣

18 如若最末已經滅 應成最初有為理 最末尚不為滅時 應成最初有未理

19 設若最末正滅時 初者即生出則係 應成正滅者為一 應成正生者為他

20 設若正滅正生二 為一起亦若非理 於某蘊者死亡時 應成於彼出生耶

21 如彼雖然於三時 三有續流若未理 於諸三時任皆無 彼則如何三有流

謂察出與壞為第二十一善釋也

1 非蘊非離蘊他者 彼無蘊而彼無彼 如來非是具有蘊 如來則為是何者

15
2 設若佛陀依諸蘊 則非由自性而有 由自性者任皆無 彼由他實如何有

3 某者依賴他實已 彼於體性未理矣 某無體性則某彼 如何而成為如來

4 設若非自性而有 他實如何成為有 自性以及他實二 此外彼如來為何

5 設若不依賴於蘊 如若略略有如來 應成彼則隨後依 仰賴依已由彼成

6 不依賴於諸種蘊 然亦略略無如來 某者不依若非有 彼故如何成近取

7 非是近而所取故 能近而取何未成 近而取者為無之 如來則為任皆無

8 以五項者若已求 某者即彼於他者 無之彼位如來者 以近而取何施設

9 某者彼所近取者 彼則非自性而有 由自實有任皆無 彼由他實如何有

10 如彼所取近取者 以諸形態即是空 空故如來即是空 應成如何而施設

11 謂空矣亦未詮也 謂未空亦未可也 二與無二未可也 於施設義所詮說

12 常與無常等四者 於此止息如何有 邊與無邊等四者 於此止息如何有

13 某曰如來為有也 執持深重成所取 彼則於之已涅槃 妄念思維謂為無

14 於彼自性為空者 佛陀已涅槃之後 謂有矣或謂無矣 思惟未應成合理

15 佛陀越戲且無盡 某諸於之為戲論 戲論故損盡彼眾 未可得見於如來

16 如來之自性某者 彼是此有情自性 如來自性是為無 此有情之自性無

謂察如來為第二十二善釋也

1 欲貪瞋恚愚痴眾 由遍妄出曾宣說 即由依賴美不美 以及顛倒遍皆出

2 某諸依賴美不美 以及顛倒而出者 彼等自性為無也 彼故煩惱純真無

3 我之或有或無者 任如何亦無成立 彼無則諸煩惱之 或有或無如何成

4 彼等煩惱是某之 彼亦非為是成立 略略無則彼之諸 煩惱亦是非有也

5 如己身見諸煩惱 於具煩惱無五類 如己身見具煩惱 於諸煩惱無五類

6 美與不美及顛倒 如若非自性為有 依賴於美與不美 顛倒煩惱是如何

16
7 色聲與味以及觸 香與諸法六種者 基也施設為欲貪 瞋恚以及愚癡之

8 色聲味與觸摸與 香與諸法唯此也 食香城市一般與 猶如陽燄夢境般

9 幻相士夫一般與 如同鏡像彼等者 雖出美麗不美麗 然則成為如何也

10 依某而謂曰美麗 為所施設即不美 未待美麗非有故 彼故美麗不合理

11 依某而謂曰不美 為所施設則美麗 未待不美非有故 彼故不美不合理

12 美麗如若非是有 欲貪如何成為有 不美如若非是有 瞋恚如何成為有

13 若曰無常為是常 如彼執著若為倒 空則無常非有故 執著如何是為倒

14 若曰無常為常矣 如彼執著若為倒 曰空是為無常矣 執著亦如何非倒

15 何者執著執何者 執著者與所執取 一切近而止息也 彼故執著非是有

16 顛倒亦或純真性 執著如若非是有 何者有顛倒而且 何者而有不顛倒

17 已經成為是顛倒 諸顛倒則未可也 已不成為是顛倒 諸顛倒則未可也

18 正已成為顛倒時 諸顛倒則未可也 何者顛倒為可能 長者汝則細詳察

19 諸種顛倒若不生 則應如何成為有 諸種顛倒若無生 如何而有顛倒者

實有未從自生也 非是由他而生也 由自與他若亦非 如何而有顛倒者

20 設若我及與清淨 與常與樂若為有 我與清淨以及常 與樂則不為顛倒

21 設若我及與清淨 與常與樂若為無 無我不淨與無常 與苦非是為有矣

22 如彼顛倒已遮故 則無明者即遮除 設若無明已遮除 諸行等等即遮除

23 設若些許之煩惱 某等若自性為有 則當如何予斷除 有者誰能予斷除

24 設若些許之煩惱 某等若自性為無 則當如何予斷除 無者誰能予斷除

謂察顛倒為第二十三善釋也

1 設若此諸若皆空 則為無出且無壞 諸項四種之聖諦 汝則為無應成過

2 因無四種聖諦故 完全通達與斷除 禪修與令現前等 非是成為合理矣

17
3 因為彼等非有故 四種果位亦非有 若無果位無住果 諸得向者亦非有

4 設若八位之士夫 彼等若無無僧伽 諸種聖諦無之故 正法亦為非是有

5 法與僧伽若非有 應成如何有佛陀 如若彼言說空性 於三寶行妨害者

6 而且有果與以及 非法以及與法性 以及世間諸名言 於之亦行妨害矣

7 於彼解釋則汝於 需空性與空性與 空性義者不證故 彼故如彼行妨害

8 諸位佛陀開示法 純真依賴於二諦 世間世俗真諦與 殊勝義之真諦矣

9 彼眾未詳細通達 彼等二諦之劃分 彼眾未詳細通達 佛聖教之深真性

10 若不依賴於名言 則未能示殊勝義 尚不證悟殊勝義 則未能得涅槃也

11 如若看空性錯誤 則劣慧眾將成虧 如同捉蛇有誤般 以及誤修明咒般

12 彼故已鑒知劣慧 難證此法之深底 能者尊意於示法 己是最極迴轉矣

13 於之毛病成過者 空則非是合理故 汝則捨棄於空性 某彼於我未理矣

14 某者空性為堪可 彼則一切成為可 某者空性未堪可 彼則一切未為可

15 汝則將己諸毛病 盡皆轉向於我也 猶如現正騎馬上 已經忘記馬一般

16 設若諸法以自性 而有隨後若見之 若是如彼則汝見 諸實無因無緣矣

17 果報以及與因者 作者作具及作為 出生以及與消滅 果報於之亦傷害

18 某者相依關聯出 釋彼者係謂空性 某者依而施設也 彼即中間之道矣

19 某故非相依而出 些法非是為有矣 彼故非是為空之 些法非是為有矣

20 如若諸此未為空 則為無出且無壞 諸類四種聖諦者 於汝為無應成過

21 若不相依關聯出 理應如何而有苦 所宣彼無常痛苦 於自性者非是有

22 如若由自性而有 理應如何由集出 彼故於妨害空性 集諦非是為有矣

23 如若痛苦自性有 則滅非是為有矣 以自性而盡住故 即是妨害於滅也

24 如若道為自性有 理應禪修未理矣 設若彼道為所修 汝之自性非為有

18
25 某時痛苦與遍集 與滅如若非為有 以道而滅除痛苦 承許應將得何者

26 如若以由自性故 如若非是盡了知 理應彼如何盡知 非是自性而住耶

27 同彼一般汝者之 斷除以及令現前 禪修與諸果四者 亦如盡知未可矣

28 以由盡執自性故 果則以由自性者 非是有得某彼者 理應如何將可得

29 如若無果無住果 諸向者亦非是有 設若八類士夫眾 彼等若無無僧伽

30 以無諸聖諦之故 純正法亦非為有 若法僧伽非是有 理應如何有佛陀

31 汝則佛陀不依賴 菩提則亦應成過 汝則菩提不依賴 佛陀則亦應成過

32 汝之以由自性故 非是佛陀某彼者 於菩提行為菩提 尋亦應未得菩提

33 亦於些許法非法 理應何時未行也 於未空者如何作 於自性者無作為

34 是法非法雖然無 理應於汝有果報 是法非法因出之 果報於汝非是有

35 是法非法因出之 果報如若汝為有 是法非法所出之 果報何故非不空

36 任何於相依關聯 所出空性行妨害 即是妨害盡一切 世間者之名言也

37 如若妨害於空性 理應所作任亦無 應無進行成所作 理應未作成作者

38 若自性有則理應 眾生不生與不滅 恆久而安住並且 理應已離詬階段

39 設若非是有空性 不得將得以及與 令苦達邊與斷業 及諸煩惱亦為無

40 某見相依關聯出 彼則即是見痛苦 遍集以及與遮滅 以及與道彼等矣

謂察聖諦為第二十四善釋

1 設若此等若皆空 則無出亦且無壞 承許由斷除何者 已滅而將成涅槃

2 設若此等若未空 則無出亦且無壞 承許由斷除何者 已滅而將成涅槃

3 無已斷而無所得 無中斷而且無常 無滅而且與無生 說彼者即涅槃也

4 暫且涅槃非實有 理應老死性相過 無老以及無死之 實有非是為有矣

5 設若涅槃為實有 理應涅槃即有為 實有而非是有為 略亦於何非是有

19
6 設若涅槃為實有 如何彼涅槃非依 實有非是由依賴 略略亦非是有矣

7 設若涅槃非實有 理應無實如何可 某者涅槃非實有 彼則非是有無實

8 設若涅槃非實有 如何彼涅槃非依 某者非是依賴之 無實非是為有矣

9 來此往彼之實有 依或為因任何者 彼則非依非為因 說為憂苦涅槃也

10 出者以及壞者二 導師宣為應斷矣 彼故憂苦涅槃者 理為非實非無實

11 設若憂苦涅槃者 若是實與無實二 實有以及無實二 若成解脫彼未理

12 設若憂苦涅槃者 若是實與無實二 憂苦涅槃非不依 彼二是由依故矣

13 如何憂苦涅槃者 是為實無實二也 憂苦涅槃是無為 實與無實是有為

14 如何憂苦涅槃者 有實與無實二也 一者非有彼二也 猶如光亮與黑暗

15 非實有與非無實 任何述其為涅槃 無實有與實有二 若成彼則理應成

16 設若憂苦涅槃者 若非實有非無實 曰非實有非無實 何者能令彼現前

17 世尊已經涅槃後 未現為有同彼理 曰無矣或曰ニ者 與非二亦未現矣

18 雖若世尊已住世 未現為有同彼理 曰無矣或曰ニ者 與非二亦未現矣

19 除去輪迴則涅槃 些略差別非為有 除去涅槃則輪迴 些略差別非為有

20 涅槃之邊任某者 彼是輪迴之邊也 彼ニ些略差別者 最微細亦非為有

21 某涅槃後邊等等 以及常等諸見地 即是依賴於涅槃 後邊以及與前邊

22 一切實有為空者 有邊如何無邊何 有邊無邊是如何 非邊非無邊如何

23 彼者如何他者何 是常何無常如何 常與無常二如何 非是二者為如何

24 一切所緣近止息 戲論近止息息也 佛陀雖於任何處 於誰亦不述些法

謂察涅槃為第二十五善釋也

1. 無明蓋障故再有 故於三種類諸行 令其現行某者之 彼諸業而往諸趣

2. 具諸行緣即神識 即將趨入於諸趣 如若神識已趣入 名與色者即形成

20
3. 名與色若已形成 則六入者即將出 依賴於六入之後 即將純真出接觸

4. 眼色以及能憶念 依而唯是生出也 如前依於眼與色 即將可生出神識

5. 眼色以及與神識 三者集合其某者 彼即觸矣由彼觸 即將普遍出感受

6. 以受為緣愛染者 為受之故成愛染 若成愛染即近取 即成四類近而取

7. 若有近取取者之 有則即將最極出 設若近而取若無 將解脫而未成有

8. 彼有亦且出五蘊 即由彼有而成生 老死以及與憂苦 發出悲號諸痛苦

9. 意未安樂諸錯亂 彼等由生最極出 如彼病苦諸蘊者 唯由此者而出矣

10.輪迴根本彼諸行 彼故眾智未為行 彼故不智行為者 智者見真性故矣

11.如若已經滅無明 亦即將未出諸行 將能滅除無明者 心識修真性故矣

12.彼與彼者已滅故 彼與彼者未現出 單唯痛苦諸蘊者 彼者如彼純真滅

謂察十二三有支為第二十六善釋矣

1 所謂過往出不出 以及世間為常等 任何見地彼等者 即是依於往昔邊

2 未來他時即將出 未出世間邊等等 任何見地彼等者 即是依於後時邊

3 所謂過去之時已 出也彼則未理矣 於諸昔時任所出 彼則非是此者矣

4 或思彼即為我也 能近取為相異故 除了能近取之外 汝之我者是如何

5 除了能近而取外 我為非有已作時 能近而取若是我 汝之我者即是無

6 近而取自非是我 彼出以及彼為壞 近而所取任如何 理應即是近取者

7 我除能近而取外 為他非是合理矣 設若他則無取得 所取有理無所取

8 如彼離取非他者 彼則亦非近取自 我則非是無近取 無則彼亦不為定

9 所謂過去之時不 出也彼亦未理矣 於諸昔時任所出 離彼此非他者矣

10 設若此者已為他 理應無彼亦可出 同理理應彼安住 理應彼不死投生

11 中斷與諸業虛耗 他者已造諸種業 他者個別領受也 理應成立彼等過

21
12 由不出出則非也 理應此中成過失 理應我則成已作 理應無因或出者

13 如彼我出我不出 二者以及非二者 過去見地任何者 彼等非是合理矣

14 未來他時即將出 以及未出所謂曰 任何見地彼等者 與過去時為相等

15 設若彼天為彼人 如若依彼理應常 理應天為不生也 常者無生之故矣

16 設若離天人為他 如若依彼應無常 設若天人為他者 相績應未合理矣

17 設若一分為天神 一分為人若已是 理應是為常無常 彼亦不是合理也

18 設若為常與無常 二者如若已成立 有賴承許非為常 與非無常應成立

19 設若某者由某處 來且亦將去某處 彼故輪迴若已是 無始彼者非為有

20 設若常者若略無 理應無常為何者 常者以及與無常 與彼二已排除矣

21 設若世間為有邊 理應世對面如何 設若世間為無邊 理應世對面如何

22 彼故種種蘊續流 此者等於油燈光 彼故有邊以及與 無邊亦為未理矣

23 設若先時己成壞 既已賴此諸蘊已 彼諸蘊者若未出 彼故世間應有邊

24 設若前者將未壞 既已賴此諸蘊已 彼諸蘊者若未出 彼故世間應無邊

25 設若一分為有邊 一分如若為無邊 理應世間有無邊 彼亦不是合理也

26 何以之故近取者 一分最極將為壞 一分最極將未壞 如彼彼亦未理也

27 何以之故近所取 一分最極將為壞 一分最極將未壞 如彼彼亦未理也

28 設若有邊與無邊 二者如若已成立 仰賴承許非有邊 與非無邊應成立

29 又或一切諸實有 空故見為常等等 某眾某處於某者 理應任皆普遍出

30 某者大愛近攝受 為斷一切見地故 講述純正之教法 頂禮於彼瞿曇矣

謂察見地為第二十七善釋也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