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講義補充資料20111229-第1、2版重要差異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5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補充資料-2011.12.

29

《鋼筋混凝土系統剖析》第二版主要新增章節內容

1.1.3 混凝土之品質要求

粗粒料標稱最大粒徑
粗粒料之標稱最大粒徑係指粒料大於 95%通過(且大一號篩須 100%通過)最
小試驗篩標稱孔寬。粒徑過大時可能導致混凝土無法充分填滿模版內部角落或
包裹埋設物四周;但粒徑減小時會增加粒料之總表面積,因而需增加水泥糊體
用量(即提高水泥用量)而提高成本,並增加體積不穩定性(如:乾縮、龜裂
及潛變量),故應適當選擇粒徑以平衡利弊。
規範規定粗粒料之標稱最大粒徑應不大於下列規定之最小值:
1. 模板間最小寬度之 1/5。
2. 混凝土版厚之 1/3。
3. 鋼筋、鋼線、束筋、鋼腱、成束鋼腱或套管等最小淨間距之 3/4。
4. 如使用泵送機泵送之混凝土,尚應按「結構混凝土施工規範」 〔土木 402-94
版〕第 7.10.4 節之規定,其粒料之標稱最大粒徑應小於輸送管內徑之 1/4。
但若經監造者判斷,新拌混凝土適於澆注及搗實而不發生蜂巢及空隙現象時可
以不受上述限制。

摻料之分類
混凝土的摻料可以增進混凝土某些特定的性質,依其功能可分為以下四類:
1. 化學摻料,其功能為:
(1)改善混凝土之工作性,減少拌和用水量及增進抗凍融性,如:強塑劑、
減水劑及輸氣劑。
(2)調節混凝土之凝結及硬化時間,如:緩凝劑、早強劑及速凝劑。
2. 礦粉摻料:用以改善混凝土之工作性、水密性及減少水合熱等,如:具水
硬性及潛在水硬性之卜作嵐材料,或不具水硬性之細磨石灰石粉及碎石粉
等。
3. 膨脹添加物:用以防止硬固混凝土之乾縮、裂縫、體積變化,如:無收縮
灌漿用膨脹材料。
4. 其他不屬上述三類之摻料,如:防水劑、著色劑、防銹劑、耐磨劑等。

混凝土配比目標平均抗壓強度
讀者可以想像自己是混凝土供應商,接到一張要求提供抗壓強度 混凝土的訂
單後,您在配比製作混凝土時,要以什麼強度為目標進行配比?如果直接以
為目標,由於實際配比製作過程中有許多難以控制的變數(例如:水、水泥、
~1~
http://tw.myblog.yahoo.com/rc-book
粗細骨材、摻料等組成成分之品質或添加量可能有些許變異),故可能出產的
混凝土強度不足 而遭退貨。因此,在進行配比時,目標強度 應該訂得比
規定的強度 高,以因應品質的變異;但也不能訂得過高,因為尚有成本因素
需考慮。
此處簡單介紹一些統計學的觀念,以利讀者瞭解後續內容,至於詳細的統計公

式推導,請另行參閱統計專書。
1. 已知某一配比之混凝土抗壓強度呈常態分配,若每次從該混凝土中抽取 1 組
試體實際試驗其抗壓強度,經過許多次試驗後,這些「單組抗壓強度」試驗
結果會呈現如圖 1.9(a)之常態分佈。圖 1.9(a)中 表示此配比混凝土
之平均抗壓強度,位於常態分配曲線之中心點;此常態分配之離散程度,統
計學稱為「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D.)」,其計算公式為:

√∑ ( )

其中 k=試驗次數
=第 i 次試驗所得之抗壓強度

根據圖 1.9(a)可知,若每次從該混凝土中抽取 1 組試體,其抗壓強度小


面積
於 之機率= 。很明顯可以看出, 與 之距離與 A1 面積有關;
曲線下總面積

另外,習慣上 與 之距離通常以標準差 S.D.的倍數 t 表示。經統計學者計


面積
算得知,當 = 時, 與 之距離為 2.33 倍 S.D.,也就是:
曲線下總面積

2. 針對相同配比之混凝土,若每次從該混凝土中抽取 n 組試體實際試驗其抗壓
強度並取平均值,經過許多次試驗後,這些「n 組抗壓強度平均值」試驗結
果也會呈現出比較「瘦」的常態分佈,如圖 1.9(b)。圖 1.9(b)中 表
示此配比混凝土之平均抗壓強度,位於常態分配曲線之中心點;此常態分配
之離散程度,統計學稱為「標準誤(Standard Error;S.E.)」,其計算公式
為:


其中 n=每次試驗所抽取的組數

根據圖 1.9(b)可知,若每次從該混凝土中抽取 n 組試體,其抗壓強度平

~2~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補充資料-2011.12.29
面積
均值小於 之機率= 。很明顯可以看出, 與 之距離與 A2 面積
曲線下總面積

有關;另外, 與 之距離亦可以標準誤 S.E.的倍數 t 表示,且當


面積
= 時, 與 之距離為 2.33 倍 S.E.,也就是:
曲線下總面積


A1 A2
t倍S.D. t倍S.E.

f c f cr f c f cr

(a) (b)
圖 1.9 混凝土試體抗壓強度試驗常態分配曲線

「結構混凝土施工規範」〔土木402-94版〕第17.2.2節之規定
每種配比之混凝土試體至少須有具代表性之五組試驗結果以供評定其品質。每一種配
比混凝土強度須同時符合下列兩條件方為合格:
(1)任何連續三組強度之平均值高於規定強度 。
(2)無任何一組之強度低於規定強度 之值超過下列規定值:
(a)混凝土 高於350 kgf/cm2者………………… 。
(b)混凝土 為350 kgf/cm2或較低者…………35 kgf/cm2。

現行規範認為,假設抗壓強度呈常態分配,只要配比製作所得的混凝土,其抗
壓強度低於規定值的機率為1%以下,即屬可以接受(換言之,也就是仍容許
1%混凝土強度偏低的風險)。實務作法上,規範採用兩種條件進行判斷,並
要求兩種條件皆須符合:
1. 任何連續三組試體強度之平均值高於規定強度 。
依統計學理,這意味「目標強度 應該比規定強度 高2.33倍標準誤S.E.」,
而標準誤S.E.為標準差S.D.除以√ 。根據上述「結構混凝土施工規範」第
17.2.2節(1),該項規定關心「任何連續三組強度之平均值」,故此時n
=3,而√ = ,可得 之基本計算公式為:

~3~
http://tw.myblog.yahoo.com/rc-book

= =


(式 1.1)
其中 =混凝土規定抗壓強度(kgf/cm2)
=混凝土配比目標平均抗壓強度(kgf/cm2)
ss=樣本標準差S.D.(kgf/cm2)

根據〔土木 401-100〕第 E.3.6.2 節解說,規範將上述「標準誤 S.E.」稱為「各



組平均值之標準差」,兩者名稱不同但意義相同。

2. 任何一組試體強度高於規定強度 減去某數值。當 ≦350 kgf/cm2時,此數


值為35 kgf/cm2;當 >350 kgf/cm2時,此數值為 。
依統計學理,這意味「目標強度 應該比『規定強度 減去某數值』高2.33
倍標準差S.D.」,因此根據上述「結構混凝土施工規範」第17.2.2節(2),
可得 之另一基本計算公式為:
當 ≦350 kgf/cm2時:
( )
2 (式 1.2)
當 >350 kgf/cm 時:
( ) =

綜合前述說明,當有適當之試驗紀錄可資應用,而能計算得知標準差ss時,混
凝土配比目標平均抗壓強度 計算方式整理如(式1.3):
當 ≦350 kgf/cm2時:
( , )
2 (式 1.3)
當 >350 kgf/cm 時:
( , )

若無適當之試驗紀錄可資應用計算標準差時,規範規定須以表之規定值作為配
比目標強度。

表1.4 配比目標強度之規定值
規定強度 (kgf/cm2) 配比目標強度之規定值 (kgf/cm2)
210以下
210~350
350以上

~4~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補充資料-2011.12.29

【例題 1.1】
某預拌混凝土廠提供一批混凝土抗壓強度為 =350 kgf/cm2的試體強度資料
共30組如下表,試求:
(一)試體強度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二)此混凝土配比目標抗壓強度 。
(單位:kgf/cm2)
357 351 360 368 363 356 333 342 340 349
352 341 336 347 353 365 356 362 350 343
351 342 348 339 372 361 363 368 359 348

•土木高考改編•
《參考解答》
(一)

試體強度之平均值 ̅ = =352.5 kgf/cm2…………Ans.
∑ ( ̅)
試體強度標準差ss=√ =10.291 kgf/cm2…………Ans.
(二)
本題已提供30組試體強度資料,因此已有適當之試驗紀錄可資應用,故混凝
土配比目標抗壓強度 依下式計算:
= =363.79 kgf/cm2
= =338.99 kgf/cm2
2
( , )=363.79 kgf/cm
混凝土配比目標抗壓強度 =363.79 kgf/cm2…………Ans.

本題若沒有提供試體強度資料,則混凝土配比目標抗壓強度 依 1.4 規定,為



350+85=435 kgf/cm 。
2

【例題 1.2】
下表為某工地連續抽驗5車(盤)混凝土之強度試驗值。每盤製作2個試體,
並於28天齡期壓試。混凝土之規定抗壓強度 =350 kgf/cm2,請決定此批混
凝土之可接收性。
(單位:kgf/cm2)
試驗序號 試體#1 試體#2
1 375 370
2 360 370
3 305 320
4 370 375
5 363 368

•土木 404-96 改編•

~5~
http://tw.myblog.yahoo.com/rc-book

《參考解答》
1. 計算各試驗序號之試驗平均值及連續3次平均值,整理如下表:
試驗序號 試體#1 試體#2 試驗平均值 連續 3 次平均值
1 375 370 372.50
2 360 370 365.00
3 305 320 312.50 350.00
4 370 375 372.50 350.00
5 363 368 365.50 350.17

2. 上表顯示,連續 3 次平均值皆大於 315 kgf/cm2,符合「結構混凝土施工


規範」〔土木 402-94 版〕第 17.2.2 節(1) 「任何連續三組強度之平均值
高於規定強度 」之規定。
3. 本題 =350 kgf/cm2,上表顯示,試驗序號 3 之平均值僅 312.5 kgf/cm2,
小於本題 =315 kgf/cm2,不符合「結構混凝土施工規範」〔土木
402-94 版〕第 17.2.2 節(2)(a)「無任何一組之強度低於規定強度 之
值超過 35 kgf/cm2」之規定。
4. 綜合上述 2.、3.兩點,此批混凝土之品質為不可接受。…………Ans.

本題並非以試驗序號 3 試體#1 之強度 305 kgf/cm2 來評估混凝土之可接受性,



而是以 2 個試體之平均值為基準來進行判斷。因為生產、取樣與試驗過程中,
有眾多變動因素,故規範認為所謂「1 組強度」需基於至少 2 個試體之平均值。

影響混凝土強度的因素很多,可大致分類為:1. 水泥、骨材、水、添加劑之
品質、種類及配比;2. 拌合、搗實與養護情形;3. 材齡、試體尺寸、加壓速
率等。
若混凝土強度試驗結果不符合上述「結構混凝土施工規範」 〔土木 402-94 版〕
第 17.2.2 節之規定,則應探討其確實原因並採取改進措施。規範建議可提高強
度的措施有:
1. 增加水泥材料之用量。
2. 改變混合料比例。
3. 降低或妥善控制混凝土供應時坍度。
4. 減少混凝土輸送與澆置時間。
5. 嚴密控制混凝土之含氣量。
6. 改善混凝土試驗之方法,使確實符合標準試驗程序。

~6~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補充資料-2011.12.29

1.2 規範設計原理
我國鋼筋混凝土設計規範主要是以美國 ACI(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規
範為重要參考版本,現行經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 100 年 6 月 9 日公告的「混凝
土結構設計規範」 (也就是國內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土木 401-100〕版本規範,可至內政部
營建署網站查詢下載),其內容係由〔土木 401-96〕版本規範小幅修改而來,基本
上是參考美國混凝土學會 ACI 318-05 規範。
如果仔細對照〔土木 401-100〕及〔土木 401-96〕兩版規範,其實有經過修訂
的條文也不少。由準備國家考試觀點,筆者挑選個人覺得比較重要的差異整理
如表,以利準備國家考試的讀者能迅速掌握規範變革重點。

表1.5 〔土木401-100〕與〔土木401-96〕兩版規範重要差異對照表
〔土木 401-100〕規範 〔土木 401-96〕規範
1.7.2 1.7.2
結構混凝土之 不得小於 210 kgf/cm 結構混凝土之 不得小於 175 kgf/cm2
2

〔土木 401-100〕3.10.2(解說新增內容)
…;符合第 3.10.3.1 節規定之多螺箍筋受壓構材最少需八根縱向鋼筋,以四
邊均勻配置或四角落均勻配置為原則(如圖 R3.10.2) ,並配置適當之輔助縱
向鋼筋,以滿足相鄰縱向鋼筋之中心距不超過 35 cm,且該輔助縱向鋼筋直
徑不得小於 D19;…

【備註】
〔土木 401-100〕規範並無第 3.10.3.1 節,此應為規範解說之誤繕,筆者推測應為第
3.10.4 節。

〔土木 401-100〕3.10.4(新增規定)

~7~
http://tw.myblog.yahoo.com/rc-book
採用多螺箍筋計算式(3-8)螺箍筋之體積比𝜌 時,其中 Ach 應取多螺箍所構
成重疊閉合箍筋最外緣以內之構材斷面積。個別螺箍筋所配置之體積比皆不
得小於上述算得之螺箍筋體積比𝜌 。
解說:
受壓構材可使用兩組或兩組以上連鎖螺箍做為橫向鋼筋,此橫向鋼筋組合一
般也稱為多螺箍筋,參考圖 R3.10.4。在所有螺箍之𝜌 相同的條件下,多螺箍
筋所圍束的核心混凝土 Ach 之行為與單螺箍相當,可以式(3-8)設計,設計
時需要求個別螺箍的用量皆大於𝜌 ,以確認為保守設計。

6.4.6 6.4.6
版支承於梁,若其αf 值大於 1.0,則 版支承於梁,若其αf 值大於 1.0,則
版之外角隅處應按下列規定配置角 版之外角隅處應按下列規定加置角
隅鋼筋加強之: 隅鋼筋加強之:
版支承於邊牆或支承於任一α f 值大 6.4.6.1
於 1.0 之邊梁,則版之外角隅處應按 角隅鋼筋在版之頂面或底面均須置
下列規定配置角隅鋼筋加強之: 放,頂面者須與由該角所引之對角線
6.4.6.1 平行,底面者須與該對角線垂直。
角隅鋼筋不論在版頂或版底亦得各 6.4.6.2
以兩組鋼筋與版邊平行排置。角隅鋼 角隅鋼筋不論在版頂或版底亦得各
筋之數量不論在版頂或版底均應等 以兩組鋼筋與版邊平行排置。
於版內單位寬度最大正彎矩所需之 6.4.6.3
數量。 角隅鋼筋之數量不論在版頂或版底
不論在版頂或版底之單位版寬所需 均應等於版內最大正彎矩所需之數
角隅鋼筋量,均應按版內單位版寬最 量。
大正彎矩設計。 6.4.6.4
6.4.6.2 角隅鋼筋應置放在每個方向距角隅

~8~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補充資料-2011.12.29

角隅鋼筋在版之頂面及底面均須置 1 / 5 長向跨度範圍內。
放,頂面者須與由該角所引之對角線
平行,底面者須與該對角線垂直。
角隅彎矩之作用軸線,假設在版頂面
係垂直於該角所引之對角線;在版底
面則平行於該對角線。
6.4.6.3
角隅鋼筋應置放在每個方向距角隅
1 / 5 長向跨度範圍內。
6.4.6.4
角隅鋼筋在版之頂面及底面均須置
放,頂面者須平行於該角之對角線,
底面者須垂直於該對角線。角隅鋼筋
亦得在版頂與版底處,各以兩組鋼筋
與版邊平行排置。

〔土木 401-100〕6.4.6(解說新增內容)
雙向版承載時之角隅有向上翹之趨勢,若此上翹趨勢被邊牆或邊梁束制時,
將在版之角隅產生彎矩,須配置鋼筋以承受此彎矩並控制裂縫。配置鋼筋量
須滿足兩主方向彎矩之需求,可參見圖 R6.4.6。圖 R6.4.6 為標示角隅鋼筋配
置之最小範圍,個別鋼筋之錨定長度應符合相關規定。

~9~
http://tw.myblog.yahoo.com/rc-book

(1)若邊梁 B-1 或 B-2 之 αf>1.0 則版之外角隅處需配置角隅鋼筋。


註:
(2)角隅鋼筋之間距不得大於 2 倍版厚。
圖 R6.4.6 版之外角隅鋼筋

〔土木 401-100〕13.9.4.10(新增規定)
使用多螺箍筋時,任兩螺箍間之淨重疊距離最大處(箍筋內緣到內緣)不得
小於 0.30 倍螺箍直徑(內徑),螺箍直徑不同時取小值;亦不得小於 6 cm。

15.5.4.2 15.5.4.2
ℎ ℎ
( ) ( )

s0 之值不得超過 15 cm。 s0 之值不得超過 15 cm,亦不必小於


10 cm。

~10~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補充資料-2011.12.29

8.1 基本觀念
長細效應與互制曲線
1. 現行規範對於柱之分析設計理念為:
(1)當柱斷面之尺寸及配筋給定後,該柱所能提供的軸力-彎矩強度即為固
定,與細長比無關;換句話說,只要知道柱斷面尺寸與配筋(不管無支
長度 lu),其互制曲線即可確定(這裡的互制曲線是指「不考慮長細效
應的互制曲線」,又稱「一階彈性彎矩互制曲線」)。
(2)外加載重與細長比有關,若需考慮長細效應,則彎矩必須適度加以放大;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彎矩放大係數來表達因長細效應所增加的二次彎
矩。
(3)簡單地說,就是以「固定互制曲線,移動應力路徑」來呈現二次彎矩的
影響,如圖 8.1。
P
Pe PΔ
材料失敗

穩定性失敗

不考慮長細效應之 不考慮長細效應之
應力路徑 互制曲線

M
考慮長細效應之 長細效應愈明顯,
應力路徑 應力路徑愈向右偏
圖 8.1 不同長細比之應力路徑(參考〔土木 406-100〕)
2. 也可以反過來想,就是把原本不考慮長細效應的互制曲線〝向內拉〞,以
反映二次彎矩的影響;也就是以「固定應力路徑,移動互制曲線」來呈現
二次彎矩的影響,如圖 8.2。
P
長細效應值愈明顯,
互制曲線愈向內縮

klu
0
r
不考慮長細效應之 30
應力路徑 60

100

130
M
圖 8.2 不同長細比之互制曲線(參考〔土木 406-100〕)
~11~
http://tw.myblog.yahoo.com/rc-book

9.3.3 雙向版鋼筋配置

實務上,雙向版於其上、下層鋼筋均是採互相垂直的網格狀配置。由前述 9.2
節單向版的分析概念可以引申得知,對承受載重的雙向版而言,短向彎矩較大,
長向彎矩較小。因此,基於經濟性考量,鋼筋配置時,應將短向鋼筋配置於外
側,以增加其有效深度,如圖。因為與內側鋼筋相較,外側鋼筋有效深度增加
一個鋼筋直徑。

長向
長向鋼筋 短向鋼筋

向 對正彎矩而言,
對負彎矩而言, 版下層的短向鋼
A A 版上層的短向鋼 筋配置在外側有
筋配置在外側有 較大的有效深度
較大的有效深度

A-A斷面示意圖
版上下層鋼筋均
採網格狀配置

圖 9.10 雙向版鋼筋配置示意圖

規範對於雙向版鋼筋配置尚有下列規定:
1. 各方向的鋼筋面積不僅須足以提供臨界斷面彎矩強度,且不得小於溫度鋼
筋量。
2. 在臨界斷面處之鋼筋間距不得大於版厚之兩倍,但肋版鋼筋配置可不受此
限。此規定旨在確保版之行為能符合設計預期及減少裂縫,並使版具備小
範圍內承擔集中載重之能力。
3. 所有垂直於不連續邊之負彎矩鋼筋必須以彎折、彎鉤或其他方式錨定於邊
梁、牆或柱內,其在支承面之伸展長度應符合鋼筋伸展之有關規定(本書
第 11 章)。此規定係因雙向版在靠近邊界處,主要承受負彎矩,故此處負
彎矩鋼筋之錨定應符合規範有關伸展長度的規定。
4. 所有垂直於不連續邊之正彎矩鋼筋必須延伸至版邊,並至少延伸 15 cm 直
伸或彎鉤埋入邊梁、牆或柱內。此規定係因雙向版在靠近邊界處雖然通常
並非承受正彎矩,但正彎矩鋼筋仍應有適當的錨定。
5. 若版未以邊梁或牆為支承或版懸伸於支承外者,則鋼筋得在版端內錨定
之。

~12~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補充資料-2011.12.29

9.3.4 角隅及開孔補強

角隅補強
雙向版承載時,角隅會有向上翹之趨勢,若此上翹趨勢被邊牆或邊梁束制時,
將在版之角隅產生彎矩,須配置鋼筋以承受此彎矩並控制裂縫。
〔土木 401-100〕規範第 6.4.6 節規定:
版支承於梁,若其αf 值大於 1.0,則版之外角隅處應按下列規定配置角隅鋼筋加強
之:
版支承於邊牆或支承於任一αf 值大於 1.0 之邊梁,則版之外角隅處應按下列規定配
置角隅鋼筋加強之:
6.4.6.1
角隅鋼筋不論在版頂或版底亦得各以兩組鋼筋與版邊平行排置。角隅鋼筋之數量不
論在版頂或版底均應等於版內單位寬度最大正彎矩所需之數量。
不論在版頂或版底之單位版寬所需角隅鋼筋量,均應按版內單位版寬最大正彎矩設
計。
6.4.6.2
角隅鋼筋在版之頂面及底面均須置放,頂面者須與由該角所引之對角線平行,底面
者須與該對角線垂直。
角隅彎矩之作用軸線,假設在版頂面係垂直於該角所引之對角線;在版底面則平行
於該對角線。
6.4.6.3
角隅鋼筋應置放在每個方向距角隅 1 / 5 長向跨度範圍內。
6.4.6.4
角隅鋼筋在版之頂面及底面均須置放,頂面者須平行於該角之對角線,底面者須垂
直於該對角線。角隅鋼筋亦得在版頂與版底處,各以兩組鋼筋與版邊平行排置。

綜合〔土木 401-100〕規範第 6.4.6 節規定,以下整理雙向版角隅鋼筋補強之


重點:
1. 需考慮角隅鋼筋補強之情形
當版支承於邊牆或支承於任一 αf 值大於 1.0 之邊梁時,版之外角隅處應配
置角隅鋼筋加強。其中𝛼𝑓 為梁與版之撓曲勁度比,而版之寬度以梁兩邊之
版中心線為界。
梁之撓曲勁度 𝐸 𝑏 𝐼𝑏 (式錯誤!
𝛼𝑓 = = 所指定的樣
版之撓曲勁度 𝐸 𝐼 式的文字不

~13~
http://tw.myblog.yahoo.com/rc-book
存在文件
中。9.1)
2. 角隅鋼筋配置位置
角隅鋼筋在版之頂面及底面均須置放,且應置放在每個方向距角隅 1/5 長
向跨度範圍內。
3. 角隅鋼筋配置方向

(1)若邊梁 B-1 或 B-2 之 αf>1.0 則版之外角隅處需配置角隅鋼筋。


註:
(2)角隅鋼筋之間距不得大於 2 倍版厚。
圖 9.11 雙向版之外角隅鋼筋配置示意圖(摘自〔土木 401-100 版〕規範)

(1)配置於版之頂面的角隅鋼筋須平行於該角之對角線,因為規範假設版頂
面角隅彎矩之作用軸線係垂直於該對角線;配置於版之底面的角隅鋼筋

~14~
鋼筋混凝土學《系統剖析》補充資料-2011.12.29

須垂直於該角之對角線,因為規範假設版底面角隅彎矩之作用軸線係平
行於該對角線,如圖配置方式一。
(2)角隅鋼筋亦可在版之頂面與底面,各以兩組鋼筋與版邊平行排置,如圖
配置方式二。
4. 角隅鋼筋之配置量
不論在版之頂面或底面,單位版寬所配置之角隅鋼筋量,均應依版內單位
版寬最大正彎矩進行設計。此外,個別鋼筋之錨定長度應符合規範相關規
定。

開孔補強
版之開孔若經分析判知其設計強度足以承受設計載重,且符合所有使用性條件
(包括撓度限制等),則開孔大小不受限制。換句話說,只要經過設計者詳細
分析計算,則版之開孔大小可不受限制。
然而詳細地分析計算耗費成本較高,因此規範規定無梁版系若未經過詳細分析,
仍可依下列規定開孔:
1. 兩中間帶之相交區內可有任何大小之開孔,惟格間鋼筋須維持未開孔時之
需要量。
2. 兩柱列帶相交區內開孔之每向寬度不得大於柱列帶寬度之 1/8,因開孔所截
斷之鋼筋須在孔口四周等量補加。
3. 柱列帶與中間帶相交區內每向被開孔截斷之鋼筋量不得大於該向所需鋼筋
量之 1/4,因開孔截斷之鋼筋須在孔口四周等量補加。
4. 須檢核版開孔後仍能提供足夠剪力強度。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