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艺术设计研究

2022 06 期

迈向超学科融合 :设计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张朵朵 李 浩

摘要 :设计人类学是设计学与人类学学科交汇处诞生的一个新兴热点领域。本文从设计人类学独特的认知特性入手,基于对
现有的设计人类学发展历程与标志性文献的研究,梳理出设计人类学的三条知识发展脉络 :社会文化研究的设计人类学(dA)、
应用设计人类学(Da)与超学科融合的设计人类学(DA)
。随后,分别对每条知识脉络展开深入分析,明确相应的关键概念及方法。
最后,本文指出面向未来的、超学科融合的设计人类学将会是我国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未来。
关键词 :设计人类学 ;认知特性 ;知识谱系 ;超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 :J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518 (2022) 06-0056-08

Towards 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 Knowledge Pedigree Research of Design Anthropology


Zhang Duoduo Li Hao
   Abstract : Design anthropology is a new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between the intersection of design and anthropology. Starting with the distinct knowing
style of design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sorts out three knowledge development threads of design anthropology: Design Anthropology (DA) of social and cultural
research, Design anthropology (DA) of applied design anthropology, and Design Anthropology (DA) of 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en, according to each knowl-
edge thread, the corresponding key concepts and methods are deeply analyzed.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future-oriented Design Anthropology with transdisci-
plinary integration will b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relevant academic fields in China.
   Key words : design anthropology; the distinct knowing style; the pedigree of design anthropology;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设计人类学是设计学与人类学学科 2022 年推出“设计人类学”特辑,从社 发展趋势,明确未来设计人类学实施具


交汇处诞生的一个新兴热点领域,起源 会科学研究和新兴技术实践角度分别展 体研究的方法,进而启发我国相关领域
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人机交互设计对于 示了设计人类学拓展传统设计与当代人 的研究与实践。
人类学的需求,并于 2010 年欧洲第十一 类学研究和实践边界,促成新方法生成
届社会人类学家协会双年会上作为一个 的价值和潜力。 一、设计人类学的认知特性
专门的术语再正式提出。近年来,在来 然而,设计人类学目前尚未形成一 及其知识演进脉络
自北欧及英美的人类学家与跨学科设计 门完整的独立学科,现有出版的相关论
研究者的引领和探索下,设计学和人类 述多以案例为主,并常以论文集的形式 1、基于实践的反思 :设计人类学
学开始相互渗透融合。不同于传统人类 出现。同时,当代设计形态的多样性和 的“独特认知方式”
学主要聚焦于当前或过去文化现象的阐 跨学科属性,让设计人类学不仅与新兴 设计人类学是一种通过实践反思
释,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 设 科技紧密相关,也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 的“独特的认知方式”(A Distinct Style

计人类学基于丰富的理论和对人类日常 议题,从而让其知识体系更显繁复。本 of Knowing) 。 在《 设 计 人 类 学 :一
生活情境的研究,带着批判性的视角参 文从设计人类学的认知特性入手,基于 种独特的认知方式》这篇谷歌学术上

与到对各种可能的未来的探索中 。设计 对现有的设计人类学发展历程、重要文 高居设计人类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榜首
界两本顶级国际学术刊物《设计史期刊》 献的梳理,对其发展知识脉络与研究方 的 综 述 性 论 文 中, 奥 托(T.Otto) 和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及《设计研 法展开系统研究,以期能较为清晰地勾 史 密 斯(R.C.Smith) 借 用 了 哲 学 家
究》(Design Studies )先后于 2016 年和 勒出这一交叉学科既有的核心、边界与 哈 金(I.Hacking) 和 历 史 学 家 克 龙 比

056

2022服饰6期 .indd 56 2022/12/27 下午2:55


设计与文脉 迈向超学科融合 :设计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隐 庐 / 主持

图 1 :历年来与设计人类学相关的标志性文献及其作者,笔者根据相关文献总结绘制

(A.C.Crombie) 的“ 认 知 方 式 ”(Style 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干预和转变社 和教学的工作背景。


of Knowing)概念,强调了实践对于设 会现实 ;而人类学尽管对社会变革和人 甘恩的三分法从理论维度对设计
计人类学知识的重要价值 :
“知识的产生 们对未来的想象有兴趣,但作为一门学 学 和 人 类 学 之 间 到 底 谁 作 为 主 角, 将
不仅包括思考和推理,还包括对产生特 科,它主要是通过描述与阐释,来解释 这 一 领 域 的 知 识 体 系 进 行 了 区 分, 分

定知识形式的世界采取行动的实践” 。 过去或者当前的社会,缺乏工具和实践 别 是 dA(design Anthropology), 服 务
这种对于实践行动和知识关系的强调, 来积极地参与和协助人们塑造自己的未 于 人 类 学 的 设 计 人 类 学 ;Da(Design

是理解设计和人类学的知识获取特性的 来。 因此,综合考虑设计与人类学对设 anthropology),服务于设计实践的设计
重要基础。 计人类学发展的影响,成为系统展开对 人 类 学 ;DA(Design Anthropology),
(Learning by
设计向来有“做中学” 设计人类学知识谱系分析的前提。 设计和人类学平等发展、超学科融合的
Doing)的传统,这种通过实践的学习过 2、设计人类学知识演进的三条脉 人类学(大写首字母代表该领域占主导
程,在舍恩(D. Schön)那里被描述为一种 络及其研究范式 地位)。
在“行动中反思”
(Reflection-on/in-Action) 曾有多位学者尝试梳理设计人类学 借鉴甘恩的三分法,结合设计人类

的认知过程 。因而,当 1993 年英国皇家 的 知 识 脉 络, 如 墨 菲(K.Murphy) 的 学的已知发展历程、现有的标志性文献,
艺术学院的前院长弗莱林(C. Frayling) “来自设计的人类学”“为了设计的人类 特别是米勒(C. Miller)的《设计 + 人
⑤ ⑪
首次提出设计研究的三种范式 后,其中 学”“为了人类学的设计”(Anthropology 类学》 (2018)、甘恩的《设计人类学
⑧ ⑫
的“通过设计(实践)之研究”
(research of/for Design,Design for Anthropology) , 在 欧 洲 》 (2020) 中 的 相 关 分 析, 笔

through design,RtD) 很 快 便 得 到 学 者 陈昭的应用设计人类学与批判设计人类 者绘制了图 1。由于文献众多 ,图中所

们的共鸣。“通过设计(实践)之研究” 学 等分类。综合考虑表述的准确性与明 含节点为笔者根据作者、文献、事件对
(RtD) 指“ 基 于 实 践 的 探 究, 生 成 可 晰性,本文选择了甘恩(W. Gunn)在 “设计人类学”的关键贡献及学术影响进
⑥ ⑩
迁移的知识” 。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 2012 年提出的设计人类学三分法 。她 行筛选。图中纵轴表示作者所来自的研
RtD 如今已然成为了公认的、展开设计 有着人类学和设计学双重研究背景,曾 究领域与设计实践或人类学领域的关联
研究的一种独特模式。相比之下,尽管 主编过两本设计人类学文集,并在英国 度 ;横轴是时间维度。通过图 1,笔者
人类学也强调具体实践和反思行动,但 阿伯丁大学、南丹麦大学 SPIRE 研究中 在时间维度上初步勾勒出设计人类学的
人类学与设计却拥有不同的实践指向 : 心、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全球最重要 三条知识演进脉络,进而通过对这些文
设计的任务是通过了解用户使用情境提 的设计人类学研究机构有过跨学科研究 献背后对作者、事件、地域之间相互关

057

2022服饰6期 .indd 57 2022/12/27 下午2:55


艺术设计研究
2022 06 期

知识脉络,逐层剖析设计与人类学知识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深入融合,稳
步迈向超学科的设计人类学。

二、社会文化研究的设计人类学
(dA):从“ 物 ” 到“ 过 程”
的范式转变

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社会文化作为
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随着当代人类学

图 2 :设计人类学知识脉络及其对应的设计研究范式,笔者绘制 研究对象从他社会 / 他文化向自社会 /


自文化的转变,特别是在强调创新和变
革的现代社会,作为文化实践的重要形
联的分析,从空间上串联起了设计人类 了“为设计的研究”(RfD)的内容。 式,设计成为了人类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学知识流动的轨迹。 DA :设计和人类学相互共生,面向 设计(Design),既可以是名词,指
上述三类设计人类学,实际上来自 未来超学科融合的设计人类学。这条知 作为设计结果的人造物 ;也可以作为动
于设计实践与人类学——两个研究范式 识演进脉络被普遍认为是未来设计人类 词,指代设计的过程。 人类学对于设计

不同的知识领域。从图 1 中不难看出, 学的发展方向 ,RtD 则是此类设计人类 的社会文化研究,经历了从“物”到“过

设计实践领域的设计人类学(Da)和人 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程”研究的内在范式转变。 “物”是人
类学领域的设计人类学(dA)各自随着 综合时间和地理空间维度,社会文 类社会发展变迁最具说明性的凭证 ;而
时间的推移,整体发展形似箭头,呈现 化研究的设计人类学(dA)与应用设计 “过程”,本质上是对于设计作为一种日
出向中心横轴的超学科度融合的设计人 人类学(Da)发展时间相对较早,分别 常文化实践的强调。在 dA 对应的设计
类学(DA)汇聚的趋势。笔者将上述设 在不同的知识理论源头与研究范式中发 史、设计文化研究领域,也能够很明确
计人类学的知识分类及与前文提及的弗 展起来,呈现出各具地域特色的历史发 地观察到这种变化。这一研究转向,是
⑭ ⑯
莱林三类设计研究范式 相对照,进一 展轨迹 。dA 主要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 理解当代设计人类学发展趋势的关键所
步展示了这种发展趋势与研究范式上的 期在有着深厚社会人类学传统的英国得 在。
关联(图 2)。 以孕育发展。Da 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 1、设计作为结果 :物与物质文化
具体如下 : 末美国的商业设计和同时期以参与式设 研究
dA :社会文化研究的设计人类学, 计、协同创新等民主设计传统而闻名的 人类学对于“物”的研究有着悠久
即服务于人类学的设计人类学。关注与 丹麦等北欧国家。作为设计人类学未来 的传统。从摩根的古典人类学时代开始
物和过程相关的物质文化、人类学探索, 发展方向的 DA,其初步灵感可上溯至 就有对物文化的兴趣,及至 19 世纪中
对应的是设计史及设计文化等相关史论 2005 年 前 后 苏 格 兰 和 丹 麦 的 相 关 研 究 叶,对物的研究已成为人类学不可分割
研究,通常以“对设计的研究”(RiD) 中,并在 2010 年“设计人类学”成为一 的部分。特别是在那些对无文字民族、
范式展开。 个专门术语后才得以逐步发展。从时间 族群及民间原生性文化的研究中,作为
Da :应用设计人类学,即服务于设 上看,DA 明显发展晚于前两者。从地理 这些民族、族群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文化

计实践的设计人类学,应用于以“用户 维度上看,以欧洲,特别是丹麦和英国 表达的器物进一步得到关注。 20 世纪
为中心”的设计创新和商业环境中。这 的苏格兰为中心,通过跨学科的各类对 中叶的设计史研究同样主要聚焦于人造
类研究本质上属于 RtD 范式,但因同时 话、合作与实践,逐渐拓展至各国,呈 物,尤其是对造型、美学风格以及相关

涉及“设计民族志”“参与式设计”等专 现出全球化发展的态势。 知 名 设 计 从 业 者 生 活 的 探 讨。 直 到 20
门针对设计方法、理论的提炼,也包含 接下来,本文将分别针对上述三条 世 纪 80 年 代, 这 一 传 统 才 得 以 打 破。

058

2022服饰6期 .indd 58 2022/12/27 下午2:55


设计与文脉 迈向超学科融合 :设计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隐 庐 / 主持

以斯帕克(P.Sparke)、阿尔弗莱德(J.
Attfield)等为代表的英国设计史学者从
与设计造型及设计实践相关的社会文化
史入手,聚焦于消费、生产、现代性等
议题,考虑日常设计物背后使用、流通
与现代性的关系。而 1988 年《设计史期
刊》(JDH)的首次发行,也旗帜鲜明地
表明了自身与人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间

的明确联系 。
上述转变,反映了 20 世纪 80、90
年 代 整 个 欧 美 人 文 社 科 新 气 象。80 年
代,跨学科领域“物质文化研究”的兴
起,使得对人造物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物
自 身, 而 是 展 示 出 人 与 物、 人 与 人 之
间的相互纠葛。代表性的著述包括米勒
(D. Miller)在《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
(1987)对于商品论述的批判,以及对
于“物质性”
(Materiality)的强调。在此, 图 3 :人类学家参与设计实践的三种类型,笔者依据季耶斯卡德的研究重新改编绘制

物质文化研究架起了人类学与设计史、
设计文化研究的桥梁,促进了 dA 的跨
学科发展。在这类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分析 ;拉图尔(B. Latour)在科学技术 和万物形成对话、展开探究,提供了可
的通常是人类学家。如主编首部设计人 研究中消除主客二分概念,将人与非人 能。
类学文集《设计人类学 :21 世纪物文化》 的物都纳入到关系之网中,提出的行动 设计作为过程,最重要的便是设计
(2010)的克拉克(A. Clarke),兼具设 者网络理论(ANT)等。 创造中的知识生产问题。从设计人类学
计史硕士和人类学博士的研究背景 ;主 其 中, 来 自 苏 格 兰 阿 伯 丁 大 学 社 对“过程”的动态理解视角来看,设计
编《数码人类学》(2012)的 D · 米勒、 会人类学系的英戈尔德(T. Ingold)堪 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在于人、物、环境互
《JDH》(2016)设计人类学特刊的组稿 称推动设计人类学动态研究转向的灵魂 动过程中的“涌现”(Emerging),是生
人德拉津(A. Drazin)均为来自 UCL 的 人物。他曾对过程哲学展开研究,后来 成 性 的。 日 常 即 兴(Improvisation) 是
人类学家,后者最近还出版了专著《情 又 借 鉴 海 德 格 尔(M.Heidegger) 和 梅 其重要特征之一。英戈尔德写道 :
“设计
境中的设计人类学 :设计物质性及协同 洛 - 庞蒂(M. Merleau-Ponty)的现象学 的创造力不在于对可感知的环境问题提
设计导论》(2021)。 思想,以及吉布森(J. Gibson)对感知 出预先设想的新奇的解决办法,而是在
2、设计作为过程 :日常即兴与过 生态学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关系思 于居民对其生活中不断变化的环境作出
㉑ ㉓
程的物质性 维”(Relation Thinking) 。他相信,“人 的精确反映的能力” 。由于设计与即兴
设计人类学研究向动态的设计“过 类学不必局限于描述和分析事物的原 贯穿于设计造物的整个生命流程,不仅
程”转向,深受当代人类学对于人、物、 貌”,而应该允许“知识从不断变化的生 创造力不再是设计师的独特天赋,设计
环境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设计生成过 活中的生命体的内部生长出来”。因此, 的范畴都得以拓展 :无论是在创意生产

程中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了研究 人类学也“可以是实验性和推测性的” 。 阶段专业设计师对于产品的设计构思、
焦点。如 20 世纪 90 年代盖尔(A. Gell) 英戈尔德在阿伯丁大学开设了设计人类 原型产出,还是在用户消费阶段,用户
在《艺术与能动性》(1998)中对艺术 学的相关博士课程。在他看来,设计就 根据自身使用情境对产品的即兴使用、
作品、能动性(Agency)及关系网络的 像艺术、建筑一样,为人类学深入世界 改造并赋予新的意义,都可以视为设计。

059

2022服饰6期 .indd 59 2022/12/27 下午2:55


艺术设计研究
2022 06 期

正如英戈尔德指出的那样,“做着”(过 文化层面对于“人的因素”的关注,并 满足商业实践中快节奏的需求。如休斯


程)似乎比“做完”(结果)能产生更多 让人类学方法逐渐在以“用户为中心” (Hughes)的“迅速实用民族志”
(Quick

的新知识和新认识。 (UCD)的设计创新和商业环境中得到 and Dirty Ethnography) 、 米 勒(Miller)

那么,如何去追寻这种即兴设计的 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数码产品与服务的 (Rapid Ethnography)
的“快速民族志”
踪迹?设计过程的“物质性”或许是一 研究领域,人类学、技术与设计相互纠 等,让田野考察可以缩短到几周甚至是

个很好的突破口。这种“物质性”指的 缠的身影随处可见 。从用户研究(UR) 一天的时间。此外,基于人类学的各类
是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文字和口头 到用户体验设计(UXD),都有来自于 多样化的、让用户参与其中的用户研究

语言之外,所生产的各种可视化、原型 人类学的贡献 :如 20 世纪 70 年代末, 方法也得以开发,如《IDEO51 张设计
化的物质实践,如纸、便利贴、幻灯片、 由 人 类 学 家 萨 奇 曼(L. Suchman) 所 方法卡片》中例举的日记研究、角色扮

白板或其他制作材料。德拉津 、华莱士 领导的美国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演、身体风暴等方法。
㉕ ㉖
(J.Wallace) 、伊沃特(I.Ewart) 等人 (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对“情 正如“Quick and Dirty Ethnography”
通过对设计工作室、设计师的日常创造、 境知识”(Situated Knowledge)的探讨, 这一英文字面传达出的“萝卜快了不洗
马来西亚婆罗洲的桥梁构建等各类案例 对理解科技创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90 年 泥”的感觉,设计民族志也受到了来自
的研究,充分展示了不同情境下,设计 代,在英特尔公司“人与实践”(People 于人类学领域的质疑 :它可能实用效率
过程中的物质中介如何在人与物、人与 and Practice)项目组中,人类学家贝尔 很高,但却并未见得是真正带有人类学

环境的互动中,激发了个体或群体创造 (G. Bell)在用户洞察之外,所带来的 批判性反思精神的深度文化解读。
力的潜力。 文化批判视角,让科技公司意识到了科 2、设计干预 :人类学与参与式设计
技的多元文化属性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 参与式设计(Participant Design)源

三、应用设计人类学(Da): 2000 年以来,人类学家们从现象学中获 自 20 世 纪 60、70 年 代 北 欧 瑞 典 和 丹

从用户洞察到设计干预 得启发,对意义、身份和语境与设计之 麦的设计革命。当时北欧的社会民主政


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推动 HCI 研究关注 治体制、立法要求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的

Da 研究中设计师和人类学家的合作 “体验”,促成了从产品设计到“用户体 科技设计,应当咨询工人的意见 ,以

可以追溯到交互设计、建筑设计、工业 验设计”的转向。 避 免“ 技 术 退 化 ”(De-Skilling)。 作 为
设计等多个领域,并逐渐形成两条发展 民 族 志(Ethnography), 既 是 人 类 一种民主设计的形式,参与式设计促成
径路 :其一,借用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 学的核心研究方法,也是应用设计人类 了整个设计领域的范式转变。其中,南
挖 掘“ 厚 数 据 ”(Thick Data), 阐 释 用 学 中 联 结 设 计 与 人 类 学 的 关 键。 沃 森 丹麦大学的森德堡参与式创新研究中
户所处的文化情境,找到用户需求,并 (Wasson)曾利用“蝴蝶结模型”(Bow 心(SPIRE)、 奥 尔 胡 斯 大 学(Aarhus

发展出一系列服务于商业用户洞察的设 Tie Model) 描述这一关系,“结”被用 University)都成为了设计人类学研究的
计人类学方法 ;其二,借助受人类学启 来指代人类学为设计提供的理解框架。 重镇。
发而开发的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等工 在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先由人类学家 奥 尔 胡 斯 大 学 的 季 耶 斯 卡 德(M.
具展开设计干预,让用户发声,激发其 展开实地考察,再由设计师对考察数据 Kjñrsgaard)曾将人类学家参与设计实

隐性知识,并应用于商业及鼓励弱势群 进行处理,进而做出设计决策 。 践的形式分为三类(图 3),清晰地展示
体发声的社会创新设计等领域。正是后 然而,在商业设计实践中,设计往 了受民族志启发的设计、参与式设计与

者,让设计人类学从一种由工业理性主 往在短时间内要经过多次迭代,因此传 设计人类学的区别与联系 :在第一类民
义主导的实践,转变成为一种具有社会 统民族志研究过于宽泛的范围,较长的 族志启发的设计中,人类学家沦为了“数

议程的批判性干预 。 田野时间,以及民族志学者较为保守的 据收集者”;在第二类参与式设计中,人

1、用户洞察 :民族志与设计民族志 伦理准则等在此难以实施 。为此,一 类学家作为“中介者”
(Mediator)或“促
应用设计人类学一开始便围绕高 些 学 者 提 出 了“ 设 计 民 族 志 ”
(Design 进者”(Facilitator)为用户和设计师的
新科技的变革展开。正是人类学家的工 Ethnography)的相关方法,希望在使设 协同合作提供知识和工具,但未直接参
作促成了人机交互(HCI)领域从社会 计人员在了解用户日常生活行为的同时, 与到设计实践中。

060

2022服饰6期 .indd 60 2022/12/27 下午2:55


设计与文脉 迈向超学科融合 :设计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隐 庐 / 主持

为了能使人类学家带着其批判性反 类学发展的中心,得益于政府的重视与 程)比 做完(结果)更重要(Finishing


思的视角参与到设计中来,季耶斯卡德 经费支持,相关研究通过各类实际项目 is Never Finished)、用户即生产者(User-
提出了第三种类型,即构建人类学家、 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通过国际学术 Cum-Producer)、对应(Correspondence)、
设计师、用户的平等关系,促成人类学 网络及项目合作,如今从美、澳、荷等 重 构(Reframing)、 对 未 来 反 思
家批判性、整体性参与的设计人类学。 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到印、马来等发 (Reflecting-on-the-Future)。
沿袭北欧参与式设计研究传统的南丹麦 展中国家,都能看到 DA 的影响与实践, 上述原则与关键词的指向是一致
大学 SPIRE 研究中心,可视为此类跨学 为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人们面对不确定的 的 :关注动态过程与批判性思维、通过
科协同的典范。该中心由包括设计人类 世界,去思考并创造合意的未来,提供 协同设计展开设计干涉、对未来展开反
学、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交互设计、 了有力的支撑。 思。而上述原则和关键词,则为 DA 研
创新管理在内的六个学科组成。由于其 1、迈向超学科的设计人类学 :特 究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基本的行动框架。
研究项目通常与政府公共事业相关,延 点与新原则 2、可能的民族志与推辨性未来
续时间相对较长(六个月至三年),呈现 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学术、研究 如果 DA 是以未来导向的新兴实践
向服务设计研究发展的趋势,为人类学 和实践的动态跨学科领域,DA 关注的 领域作为人类学核心方法的民族志,如

家提供了更多干预与参与创造的可能 。 并不是设计和人类学之间的分歧,而是 何打破回望过去的描述性维度,并指向
这也正是设计人类学发展的理想愿景, 二者之间平等的对话以及充分的合作与 未来?当代人类学和设计学给出了殊途
即设计和人类学在这一跨学科领域中平 融合。C · 米勒借鉴乔伊(Choi)和帕克 同归的倡议:促成知识的“涌现”与反思,
等地工作与合作,迈向超学科融合。 (Pak)的“多元科学”
(Pluri-Discipline) 参与到面对未来的各类设计干预中来。
概 念 指 出,DA 将 超 越 多 学 科(Multi- 在 人 类 学 领 域, 马 尔 库 斯(G.

四、迈向超学科的设计人类学 Discipline)与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e) Marcus) 和 拉 比 诺(P. Rabinow) 这 两

(DA):可能的民族志与推 的 概 念, 呈 现 出“ 超 学 科 ”(Trans- 位 20 世纪 80 年代主导人类学“批判性”



辨性未来 Discipline) 的特性 :将多种学科结合在 转向的人类学家,在《当代人类学的设
一起,在它们的互相作用下产生了综合 计》
(2008)中,将视线投向了设计实践,
随着全球科技、社会和环境的快速 程度更高的新方法,一种超级复合型方 鼓励通过设计构建“不合时宜的当下”,
㊷ ㊺
变迁,设计人类学日益趋向回应“真实 法 。 从而勾勒新民族志的轮廓。 类似地,加
世界挑战”中面向不确定未来的各类复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讨与实践的深 特(C. Gatt)和英戈尔德提出了“通过
杂问题,这进一步推动了设计人类学向 入,DA 研究的新原则与关键词逐渐确 设计(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超学科融合迈进的趋势。DA 并不把创 定。在 2015 年哥本哈根丹麦皇家艺术 by Means of Design) 的 概 念, 鼓 励 当
新视为是由上至下的,由社会精英或新 学院举办的设计人类学未来会议(Design 代人类学通过设计,参与到世间万物的
事物带来的激进变革,而是将视角转向 Anthropological Futures)上提出的八条 开放性动态关系中去,使知识在即兴中

日常生活,将之视为一个动态的、即兴 新 原 则 :变 革 性(Transformative) 与 生成、涌现,从而将时间的概念延续。
的、情境化的社会过程。甘恩、奥托等 未 来 指 向(Future Orientation)、 整 体 在设计领域,以上述倡导为背景,
人在《设计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性(Holistic)、协作性(Collaborative)、 “ 可 能 的 民 族 志 ”(Ethnographies of the
中这样写道 :
“设计人类学的实践者关注 超 学 科 性(Transdisciplinary)、 展 演 性 Possible)的概念逐渐形成。尽管传统民
动态情况和社会关系,并与人们如何通 (Performative)、新兴可能性(Emergent 族志总是描述过去,但丹麦皇家艺术学
过日常活动感知、创造和改变环境息息 Potentiality)、 迭 代 性(Iterative)、 批 院的哈尔斯(J. Halse)却提出了一种指
相关。这一观点挑战了目前的这种普遍 判 性(Critical)。 英 戈 尔 德 和 甘 恩 基 于 向未来的“想象力的技术”。在他看来,
认知,即设计和创新仅仅把新事物的诞 2005 年至 2017 年间阿伯丁大学与丹麦 设计是一个将不存在的事物变成存在的

生当作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中心。” SPIRE 研究中心的从建筑、医疗、能源 过程。在设计中,有的是抽象的想法、
迄今为止,DA 依然是一个正在形 到气候等具体各类项目的合作,也提出 愿景,有的是具体物质性的图纸、原型

成中的领域。北欧和英国依然是设计人 了五个设计人类学的关键词 :做着(过 或制造规范。正是这些物质性的原型提

061

2022服饰6期 .indd 61 2022/12/27 下午2:55


艺术设计研究
2022 06 期

供了未来可能性的踪迹。因而,他提议 近年来,这种最初偏向于艺术化表现的 践参与批判性反思,共同构建人类更开


民族志可以借助设计探索延伸的、可能 设计方法,也逐渐成为一种民主化的、 放和更可持续未来的可能。
的未来。实现“可能性的民族志”的手 参与式的工具,启发民众对未来展开批

段,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件”(Event) : 判性的思考。如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与马 注释 :
设计事件是生活与想象的人工制品相遇 来西亚学者们近期合作的一项针对马来 ① Smith, R. C.,“ Editorial :Design Anthropology”,

的地方,无论是在购物中心、建筑工作 西亚的未来政策的设计研究中,就充分 Design Studies , 2022, Vol.80, No.C, pp.1-5.


② Otto, T., Smith, R. C.,“Design Anthropology:
室……人们的身体姿态、社会关系、文 使用了推辨性设计的方法。
A Distinct Style of Knowing”, in Gunn W, Otto
化偏好和技术能力都可以投射到仍在制 t and Smith, R. C. (eds.), Design Anthropology:

作中的人工制品上 ,通过物质性的设计 结语 Theory and Practice . 2013, pp.1-32.
原型或者工具包,使人类学的知识“涌 ③ ibid.2.
④ Schö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现”。例如,由平克(S. Pink)领导的莫 尽管发轫于欧美,设计人类学一开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 New York:Basic
纳什大学新兴技术研究实验室和沃尔沃 始便怀着开放的、共同参与的姿态,鼓
books, 1983, p.230.
汽车公司合作,展开的一项针对自动驾 励形成新的知识与实践共同体,促成在 ⑤ 弗莱林曾将设计研究划分为“对设计的研究”
驶信任问题的设计人类学探讨中,利用 多元化的日常生活实践与互动过程中知 (Research into Design,RiD)、“ 通 过 设 计 的
(Research through Design,RtD)和“为
研究”
一套卡片作为设计干预方式来帮助人们 识的生成与涌现。

设计的研究”(Research for Design,Rf D)三
理解和想象新兴技术的未来 ;而在近期 作为世界第二大新兴经济体,我国
类。其中 RiD 关注于历史、现象等相关的艺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对于印度农村的 已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新 术设计研究,典型的代表是设计史与设计文
研究中,则综合使用了“通过设计(实践) 兴市场和孕育新兴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 化研究 ;Rf D 旨在创建一种方法、框架或工

的人类学”和“可能的民族志”,借助设 的摇篮。新兴科技发展、乡村振兴、公 具,帮助设计师展开对艺术设计的研究 ;RtD


旨在通过设计实践生成知识,来解决设计的
计原型的干预,探讨了当地未来的太阳 共医疗等领域面临的一些正在形成中
相关问题。参见 C.Frayling,“Research in Art

能使用情况。 的、不确定的复杂问题都亟需设计人类 and Design”, in RCA Research Papers 1,No.1 ,
与 之 相 似, 来 自 美 国 帕 森 斯 设 计 学的参与。设计人类学,在中国也并非 London:Royal College of Art,1993, pp.1-5.

学院的亨特(J. Hunt)则倡导了一种更 新名词,许多学者早就敏锐地发现了设 ⑥ 对 于 西 方 设 计 界 而 言,“ 通 过 设 计( 实 践 )


之 研 究 ”(RtD) 一 直 是 一 个 非 常 明 确 的
具 批 判 性、 虚 构 性 和 艺 术 化 的“ 推 辨 计人类学对于设计研究的价值。2006 年
术 语, 被 广 泛 应 用 于 不 同 的 设 计 领 域。 参
性 未 来 ”(Speculative Future) 。 他 认 以来,李立新、胡飞等代表性学者在设
见 :Abigail C. Durrant, John Vines,Jayne
为,邓恩(A. Dunne)和蕾比(F.Raby) 计史研究和设计实践中对于人类学方法 Wallace, Joyce S. R. Yee, Research Through
1997 年提出的“批判性设计”(Critical 的倡导,如今已经得到设计史论、产品 Design:Twenty-First Century Makers and
Materialities, Design Issues , 2017, Vol.33, No.3,
Design)理念,提供了一种商业设计惯 与服务设计、社会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领
pp.3-10.
例之外,更具社会政治目的与参与性的 域的普遍认同。然而,对指向未来的设
⑦ ibid.2.
社会原型。他们在《推辨一切 :设计、 计人类学(DA)的探讨,我国目前尚处 ⑧ Murphy, K. M., Design and Anthropology,
虚构与社会梦想》
(2013)中进一步提出 于起步阶段。近年四本设计人类学译著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 2016, vol.45,

的“推辨性设计”(Speculative Design), 的引介,耿涵、陈昭、王馨月等人的综 pp.433-449.


⑨ 陈昭 :
《对“过程”的发现与探究——设计人
则明确指出了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作为原 述研究,孙海燕和包括笔者在内的部分
类学的内在转向与理论范式》,《北京师范大
型,激发人们对尚未发生的情景下关于 学者结合教学实践展开的本土化探索,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期,第
技术、艺术、设计、伦理的讨论 。邓恩 可视为相关研究的肇始。 121-129 页。

和蕾比以一种“艺术家设计师”(Artist 随着中国设计人类学研究与实践的 ⑩ Gunn W, Donovan J,“Design Anthropology:


An Introduction”, in Gunn W and Donovan J
Designer)的身份创造了大量批判性或 加入,这个新兴的国际学术网络将会更
(eds.), Design and Anthropology , 2012, pp.1-18.
推辨性的设计作品,在国际上形成了广 加丰富。在迈向超学科融合发展的过程
⑪ Miller C,“Mapping Design Anthropology”,
泛的影响,并得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中,设计人类学将带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Design+ Anthropology, Converging Pathways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代社会中,通过实 in Anthropology and Design , Routledge, 2018,

062

2022服饰6期 .indd 62 2022/12/27 下午2:55


设计与文脉 迈向超学科融合 :设计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隐 庐 / 主持

pp.76-98. pp.85-99. ㊲ Cratree,A., Designing collaborative


⑫ Gunn W,“Design Anthropology in Europe”, in ㉗ Clarke, Alison J. ,“Design for Development, systems:a practical guide to enthograph .New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aedia of Anthropology , ICSID and UNIDO: The Anthropological York:London,Springer, 2003,pp.19-20.
online open assecss.https://doi.org/10.1093/ Turn in 1970s Design.”Special Issue Design ㊳ Kjñrsgaard, Mette G, Otto T,“Anthropological
acrefore/9780190854584.013.199, 2021, pp.1-35. Dispersed.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vol. 29, Fieldwork and Designing Potentials”, in
⑬ 在 Web of science 所 有 数 据 库 中, 以 关 键 2016 (1),pp.43±57. Gunn W and Donovan J (eds.), Design and
词“d e s i g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 或“d e s i g n ㉘ Pink S, Ardèvol E, Lanzeni D (eds.), Digital Anthropology , 2012, pp.177-192.
ethnography” 进 行 检 索, 共 有 166 篇 相 关 论 Materialities: Design and Anthropology , ㊴ ibid.12.
文;以关 键 词“design”+“anthropology”
,或 Bloomsbury Academic,2016, p.4. ㊵ Gunn W, Otto t and Smith, R. C. (eds.), Preface,
“design”+“ethnography”进行的检索,共有 ㉙ Drazin A,“Design Anthropology: Working on, Design Anthrop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
58368 篇相关论文 ;在 Google books 中对“design with and for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Horst, H. 2013, xiii.
anthropology”进行检索,直接相关的著作共 A. and Miller D (eds.), Digital Anthropology , ㊶ Transdiscipline 在 中 文 中 多 被 翻 译 成“ 跨 学
计十本。 2013, pp.245-265. 科”,此处译为“超学科”,综合参考了 C · 米
⑭ 同注⑤。 ㉚ Harrison, S., Tatar D. , Sengers P. , The Three 勒《设计 + 人类学》中译本及全国科学技术
⑮ Halse, J., Design Anthropology: Borderline Paradigms of HCI.CHI07,ACM Press, 2009,p.4. 名词审定委员会(2013)年提出的“超学科
Experiments with Participation, Performance ㉛ Wasson, C. ,“Collaborative Work: Integrating 课程”英文词条。
and Situated Intervention , PhD dissertation, IT the Roles of Ethnographers and Designers”, ㊷ ibid.16,p.59.
University Copenhagen, 2008,pp.30-25. in S. Squires and B. Byrne (eds.), Creating ㊸ ibid.16,p.64.
⑯ ibid.11.pp.59-60. Break through Ideas: The Collaboration of ㊹ ibid.12.
⑰ ibid.12. Anthropologists and Designers in the Product ㊺ Rabinow, P., and Marcus, G. E., with Faubion, J.
⑱ 从“物”到“过程”内在研究范式转变的详 Development Industry , Westport, CT and D., and Rees, T., Designs for an Anthropology
细论述,可参见注⑨ 。 London: Bergin and Garvey, 2002, pp.71-90. of the Contemporary , Durham, NC: Duke
⑲ Kirshenblatt-Gimblett B.( ed.) Destination ㉜ Blomberg J, Karasti H,“Positioning University Press, 2008,pp.82-83.
Culture :Tourism Museums and Heritage . ethnography within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㊻ Gatt C, Ingold T,“From Description to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Simonsen J and Robertson T (eds.), Handbook Correspondence: Anthropology in Real Time”,
pp.30-34,31,19,17.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 Routledge, 2013, in Gunn W, Otto t and Smith, R. C. (eds.),
⑳ Garvey P and Drazin A,“Design Dispersed: pp.86-116. Design Anthrop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
Design History, Design Practice and ㉝ Blomberg, J., Giacomi, J., Mosher, A., and 2013, pp.139-158.
Anthropology”,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Swenton-Wall, P.“Ethnographic Field Methods ㊼ Bruce Kapferer ,“Introduction In the Event—
Vol. 29, No. 1,pp.1-7. and Their Relation to Design”, in D. Schuler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Generic Moments”,
㉑(英)蒂姆·英戈尔德著,周云水、陈祥译:
《人 and A. Namioka (eds.), Participatory Design: Social Analysis , Volume 54, Issue 3, Winter
类学为什么重要》,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H i l l s d a l e , N J : 2010, pp.1-27.
2020 年,第 3 页。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pp.123- ㊽ Halse J,“Ethnographies of the Possible”, in
㉒ 同注㉑,第 30-31 页。 155. Gunn W, Otto t and Smith, R. C. (eds.), Design
㉓ Ingold T, Making: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㉞ Hughes, J., V. King, T. Rodden and H. Anthropology : Theory and Practice . 2013,
Art and Architecture . Routledge, London, UK, Anderson,“Moving out of the control room: pp.180-198.
2013,p.94. ethnography in system design”, in J. B. Smith, F. ㊾ Pink S, Osz K, Raats K and Lindgren T,“Design
㉔ Drazin A,“The Social Life of Concepts in D. Smith and T. W. Malone (eds) Proceedings anthropology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Trust
Design Anthropology”, in Gunn W, Otto t of the 1994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sharing in autonomous driving futures”,
and Smith, R. C. (eds.), Design Anthropology: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 New York: ACM, Design Studies , 2020, Vol 69, No. 100942,pp.1-
Theory and Practice . 2013, pp.33-51. 1994, pp.429-39. 21.
㉕ Wallece J,“Emergent Artefacts of Ethnography ㉟ Miller, D. R.,“Rapid Ethnography: Time ㊿ Singh A, Herrera N. R., et al.“Strating
and Processual Engagements of Design”, in Deepening Strategies for HCI Field Research”, Envisioning‘anthropology through design’:
Gunn W and Donovan J (eds.), Design and Proceedings of the 3rd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A design interventionist approach to generate
Anthropology , 2012, pp.207-218. interactive systems: processes, practices, anthropological knowledge”, Design Studies ,
㉖ Ewart, I. J.,“Designing by Doing: Build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 pp.280-286. 2021, Vol. 76, No. 101014,pp.1-38.
Bridges in the Highlands of Borneo”, in ㊱ Button G,“The ethnographic tradition and Hunt, J.,“Prototyping the Social: Temporality
Gunn W, Otto t and Smith, R. C. (eds.), Design design”, Design Studies , 2000, vol.21, pp.319- and Speculative Futures at the Intersection
Anthrop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 2013, 332. (剩余部分见 P070)

063

2022服饰6期 .indd 63 2022/12/27 下午2:55


艺术设计研究
2022 06 期

为祖”制度。 社,1998 年,第 19 页。梁思成写道 :


“数千年 (接 P063)
⑤ 陈训瓷 :
《浙江文献展览会之旨趣》,
《图书展 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一部耳。 of Design and Culture”, in A. Clarke (ed.),
望》,1936 年第 2 卷第 1 期,第 9-10 页。文章 此类术书编撰之动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 Design Anthropology: Object Culture in the
揭述了浙江文献展的意义 :征存乡贤之著作 ; 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 21st Century , Wien: Springer, 2011, pp.33-44.
发扬浙江之学风 ;整理地方之文献 ;推进爱国 准。然术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 Dunne, A., Raby, F., Speculative Everything:
爱乡之精神。 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ing , MIT
⑥ 夏天眉 :
《1937 吴中文献展览会之过程》,
《美 为后世之谜。” Press, 2014, p.2.
术文 献》,2018 年 第 2 期, 第 31-33 页。1937 ⑲ 葛兆光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 :三联 Emmanuel Tsekleves, Clarissa Ai Ling Lee,
年吴中文献展由苏州图书馆举办,征集到收 书店,2019 年,第 103-104 页。 Min Hooi Yong, Sian Lun Lau,“Exploring
藏品共计 4159 件。时任馆长蒋吟秋为《吴中 ⑳(美)费慰梅著,成寒译 :
《林徽因与梁思成》, the use of speculative design as a participatory
文献展览会特刊》撰写引言,
“举凡会中所陈,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21 年,第 42 页。 approach to more inclusive policy-identification
莫非先贤往哲精神之所寄托,俱足以令人奋勉 ㉑ 同注⑱,第 21 页。 and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 Design
淬砺,发扬光大,以扶持正气、挽救民族。” ㉒ 梁思成 :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中国营造 Studies , 2022, Vol 81, No. 101118, pp.1-27.
⑦ 据《上海文献展览会史料部概要》记载,参展 学社汇刊》,1944 年第 1 期,第 11-12 页。 四本译著分别为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1 年
文献史料共分十二类。《民报》,1937 年 7 月 ㉓ 同注㉒,第 10 页。 《设计学 + 人类学:
出版的《设计学与人类学》
17 日,第三张第二版。 ㉔ 李华 :
《从布杂的知识结构中看“新”而“中” 人类学和设计学的汇聚之路》《设计人类学 :
⑧ 《1937:
吕新雨: “文献展”中的中国与世界—— 《 中国建 筑 60 年
的建 筑 实践》, 朱 剑飞编 : 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年出版
兼论中国“美术”观念的历史嬗变》,
《开放时 (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北京 : 中国建 的《设计人类学 :转型中的物品文化》。
代》,2017 年第 5 期,第 108 页。 筑工业出版社,2009 年,第 39 页。
⑨ 《从“Kassel Documenta”到“卡塞尔
杨乃乔 : ㉕ 史景迁为费慰梅的书《林徽因与梁思成》所写 本 文 为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具 身 认 知
文献展”——在误读与误译下生成的新艺术 的序言。 视 域 下 非 遗 大 美 育 策 略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
《东方艺术》,2018 年第 8 期,第 77 页。
观念》, ㉖ 同注①,第 92 页。 22YJA760103)的阶段性成果。
⑩ 同注⑨。 ㉗ 同注⑳,第 195 页。
⑪ 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两 ㉘ 黄旦:
《作为媒介的史料》,
《安徽大学学报(哲
城(德国的卡塞尔和希腊的雅典)共同举办, 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1 期,第 94 页。
地标性作品“书的帕特农神庙”因此独具文献
意义。 本文为国家社科 基 金艺 术学 项目“ 中国设
⑫ Quinn Latimer, Adam Szymczyk. Documenta14: 计 批 评 思 想 史 研 究(1919-2019)”( 项目编 号 :
Dayb o ok . 2 017 d o cu m e nt a u nd Mu s eu m 19BG1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Fridericianum gGmbH, Kassel. Prestel Verlag,
Random House, Munich.
⑬ 庄惟敏为“栋梁”文献展撰写序言,详见《建
筑学报》,2021 年第 9 期,第 94 页。
⑭ 苏丹:
《正道沧桑: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文献展“归
《世界建筑》,2020 年第 2 期,
成”的启示》,
第 129-130 页。
⑮ 新博物馆理论,有时亦称为批评性博物馆理
论或新博物馆学。理论家倡导将博物馆从崇
拜与敬畏的角度转变为对话与批评反映的立
场。参见(美)珍妮特 · 马斯汀:
《新博物馆理
论与实践导论》,钱春霞等译,南京 :江苏美
术出版社,2008 年,第 7 页。
⑯ 周婧景 :
《被忽视的“物证”:博物馆学视角下
的文献收藏机构展览刍议》,
《自然科学博物
馆研究》,2020 年第 2 期,第 34 页。
⑰ 巫鸿 :
《“不可移动文物”与考古美术的理想》,
巫鸿、郭伟其主编 :
《遗址与图像》,北京 :中 张朵朵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副教授 博士
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 年,第 152 页。 芦 影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教授 李 浩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⑱ 梁思成 :
《中国建筑史》,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

070

2022服饰6期 .indd 70 2022/12/27 下午2:5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