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重读陆忆敏

罗不青

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写作的诗人中间,陆忆敏无疑是较为特殊的一位女性诗人。
陆忆敏仍是一位未被 她发表的作品极为有限,但获致了较高的认可度;就在大家都很看好她的时候,她却选
恰当 认 识 的 诗 人, 在
择了 息 笔 隐 退, 拒 不 出 版 诗 集, 因 此 也 成 了 “ 当 代 文 学 传 播 与 研 究 的 一 个 醒 目 的 空
这个 名 字 背 后, 仍 然
悬置着一些诗学空间 白” ① 。 迟至 2015 年,陆忆敏的第一本诗集《 出梅入夏》 得以正式出版,录入她此前行世
上 的 “ 空 白 ”, 犹 待 的几乎所有作品,可是她身上的种种神秘性并未消散,比如:她似乎并未介入自己诗集
探讨
的出版工作,这些诗作乃是由编者等人热心地收集、编选和校注;此外,这本书的编排方
式也别有意味,陆忆敏诗歌只占一半篇幅,后半部分均是出自他人之手的六篇评论文
章。 从人们对她有限的解读来看,陆忆敏的诗人形象仍然处处存在着谜团与矛盾,这些
解读与陆忆敏诗句本身所带来的阅读感受其实随时在构成某种落差。 正是这种显著的
落差之感,让我感到陆忆敏仍是一位未被恰当认识的诗人,在这个名字背后,仍然悬置
着一些诗学空间上的“ 空白” ,犹待探讨。
陆忆敏是一位有着极好的语言敏感度的作者,她擅写奇崛的譬喻———这一点,从诗
题就可以看出来,如《 死亡是一种球形糖果》 《 钥匙在人群中繁殖》 《 风景是一种飘浮的
尖锐的微笑》 ,读来令人耳目清新,也是她的诗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根源之一。 但
是,这一特质并未引起批评家的充分注意,一方面,正是对陆忆敏的语言理路缺乏坚实
理解,致使在这些评论文字中,诗人的形象显得彼此矛盾而又面目模糊,并不同程度地
携有论者自己的影子,成为他们感兴趣的诗学向度的拥趸;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批
评家由于语言意识的匮乏,总体呈现出一种寻章摘句式的读解倾向,对文本的整体架
构、行进脉络反而感知不多。 以语言意识为视角,重新进入陆忆敏的诗歌世界,或许能
帮助我们还原一个更加 本 真 的 诗 人 形 象,进 而 重 新 考 量 其 诗 歌 价 值 究 竟 在 何 处、有
几许。

80
重读陆忆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我在街上轻声叫嚷出一个诗句》 。 早在 1990 年代,崔卫平曾撰长


文《 文明的女儿》 来表达对陆忆敏的激赏,这是第一篇对陆忆敏展开系统论述的文字,也
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陆忆敏诗人形象的传播定下了基调。 其中,最先被引述的诗即来自
此诗的末尾一节,它作为崔卫平心目中的“ 文明场景” ,以证明陆忆敏的诗中有“ 文明特
质” :

即使小草折断了
欢乐的人生
我也已经唱出了像金色的
圣餐杯那样耀眼的情歌
满脸通红

崔卫平让读者注意这里的“ 小草” ,认为正是它,将厄运的降临减低至“ 微不足道” 的


尺度,因而对“ 人们承受的范围和能力已经作出修正” ,也即,像小草这样的细微之物,虽 批评家并没有真正听
见陆 忆 敏 诗 中 的 “ 轻
遭受损毁,其命运却是完全可以欣悦接受的。 在今天读来,崔卫平的赞美不禁令人怀疑:
声” , 抑 或, 他 们 对 诸
她偏爱“ 轻声” 乃至沉默的态度,认为这里面有一种人性的“ 宽怀” ,而她所谓“ 文明” 的内 如“ 温暖” “ 和谐” “ 平
核就在于,“ 避免开掘那种未经开掘的生命及其黑暗” ,在残酷的命运面前避免发出粗糙 静” 这 类 修 饰 语 更 易
产生 道 德 上 的 兴 趣,
刺耳的声音。 由此,“ 文明的女儿” 一经给出,便把陆忆敏确立为温顺且恭谦地遵守规则、 而不是对诗歌本身有
接受限制的诗人,她写的诗也被认为“ 是专注于文明背景之上的锦上添花的行为” ,是在 所体悟

表达自己的敬意和仰慕。②
对此,陆忆敏的大学同窗、诗人陈东东后来记述了一则逸闻:“ 据我所知,它( 《 文明的
女儿》 ,引者注) 是为准备收入‘ 中国女性诗歌文库’ 的陆忆敏诗集撰写的序言,中途陆忆
敏将自己的诗集撤出了丛书,没去遵守那小小的规则。” ③ 除了撤回诗集的举动难免引人
猜想背后是否有来自陆的别样看法,上面引的这首诗也存在进一步探析的空间。 我注意
到,这首诗里的另一些事物被批评家们一致疏漏了,比如———“ 我独自站着,像昨日 / 静物
画里那只标本老鼠” ,事实上,作者在诗中用以自拟的正是“ 老鼠” 意象,而不是“ 小草” ( 虽
然它们同属于细微之物,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情感却有显著差异) 。 此外,较有意味的是,在
陈超的一篇专论陆忆敏本首诗的文章里,“ 老鼠” 一词不知为何被替换成了“ 松鼠” ④ 。 可
以说,这些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对待语言的轻慢、差别之心,就是导致“ 寻章摘句” 式批
评的原因之一,由此,也会造成陆忆敏本真的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的变形。 实际上,批评
家并没有真正听见陆忆敏诗中的“ 轻声” ,抑或,他们对诸如“ 温暖” “ 和谐” “ 平静” 这类修
饰语更易产生道德上的兴趣,而不是对诗歌本身有所体悟。 在我的阅读中,恰恰是被批评
家避而不谈的“ 老鼠” ,而非“ 小草” ,或“ 市长” 身上散发的那种高贵柔和的怀旧气息,构成
打开陆忆敏诗歌内核的钥匙:它提示出诗人何以采取“ 轻声叫嚷” 的方式,以及带着“ 满脸
通红” 的窘迫,因为在萧索的街道上,它是“ 世界上最善良的市长和 / 他们的法兰绒上衣”
所勾织的和谐画面的一则不和谐音,它的声音瞬息而逝,远没有前者的闲散与从容。 而且,

81
诗与思

“ 老鼠” 一词的重要性恐怕还在于,它解释 惊,我便无话可说” ⑧ 。 即便是 钟 鸣,把 陆


了弥漫在 诗 行 里 的 那 种 生 存 空 间 的 紧 张 忆敏当作“ 那种真正令人信服的风格” 的
感,这种感受在陆忆敏的许多诗里都出现 隐秘源头之一,但他后来的反讽式表述实
过,对于微渺的人生,她始终心带惶惑地叩 意 同 样 相 近: “ 记 住 我 们 文 人 的 恶 习
问:“ 走 过 山 冈 的 / 鱼 / 怎 么 度 过 一 生 呢 ” 吧———总是对最好的保持沉默,以侏儒的
( 《 沙堡》 ) ;“ 我最好是追上去 / 对他们说出 份量给他们戴兔皮帽。” ⑨
这季节抖 索 的 威 胁” ( 《 小 心, 小 心, 这 季 同时代人对陆忆敏的欣赏、解析,无论
节》 ) ;她祈祷“ 在人群中穿行而不被灼伤” 是寻章摘句式的, 还是 “ 无话可说” 式的,
( 《 我坐在光荣与梦想的车上》 ) ……假如 在缺乏“ 语言意识” 这一总体判断的背后,
对这些隐现的困境都缺乏感知,确实就会 显然还隐藏着更为深层的原因。 对此,后
像崔卫平那么轻易得出结论:“ 她 更 宁 愿 文试图 通 过 基 于 两 类 诗 歌 主 题 的 文 本 细
采撷日常 生 活 中 屋 内 屋 外 随 处 可 见 的 事 读、比较,做进一步的剖析。
物。 许多句子像是信手拈来,可以想见她
写得不吃力。” ⑤ 二
触动我展开本次重读的,正是上述批
评问题一直普遍存在于陆忆敏诗歌的阐释 “ 死亡” 是陆忆敏早期的重要主题,在
中。 例如,胡桑基于反省先锋女性诗歌的 1984 年前后,她曾以此为题较集中地写出
动机,对陆忆敏某些诗句有着明显草率的 了一批作品( 即“ 夏日伤逝” 系列,共十二
误解———“ 揉 我 的 双 眼 / 里 面 有 眩 华 的 阳 首) 。 陆忆敏的作品数量并不多,“ 死亡”
光 / 在雾后 / 在水里有一轮又一轮委婉的太 主题无疑在其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篇幅,
阳” ( 《 室内的一九八八》 ) ,这本是一节写 因而也是批评家们无法绕开的一个要旨。
“ 眼泪” 的诗,却被胡桑解读为内心的阳光 总的来看,批评家们并没有注意到,陆忆敏

与温度, 与整组诗的实际主 题 也 背 道 而 是在有意识地以“ 系列” 的形式,发展她对
驰( 待 后 文 详 述 ) 。 再 如 陈 东 东, 他 认 为 “ 死亡” 的多向度思考,这些批评文章很大
《 对了,吉特力治》 题目的“ 对了” 意寓一种 程度上将该主题简单化了:“ 死亡” 被认为
维护与认 同,然 而 接 下 来, 第 一 行 诗 里 的 是一种柔情蜜意、可以被作者欣然接纳的
“ 对了,那是一种教条” , 又被他释作一种 事物。 这种看法恐怕遮蔽了诗人放置于该
顺便提及的谈话口吻,这种前后跳跃与随 主题中的扎实的疼痛感。
意假想很令人摸不着头脑。 另外,他也无 《 死亡是一种球形糖果》 一诗应 该 就
视诗中对“ 教条” 所作的描述,径直将整首 是批评家们 所 谓 “ 甜 蜜” 的 来 源。 让 我 们
诗简 单 化 为 “ 一 切 都 是 教 条 ” 的 斥 责 立 先回到文本现场,看看陆忆敏具体是如何

场。 还有柏桦和钟鸣,他们都是较早发掘 展开的:
陆忆敏写作才华的同行,曾在《 象罔》 第四
期专门刊发过 “ 陆忆敏专集” ,然而,相关 我不能一坐下来铺开纸
的评述总是语焉不详,对于诗的细部并无 就谈死亡
多少把握,以柏桦的话概括就是,“ 除了震 来啊,先把天空涂得橙黄

82
重读陆忆敏

支开笔,喝几口发着陈味的汤 隙成为该词语逃逸的空间,而 “ 死 亡 肯 定
是一种食品 / 球形糖果 圆满而幸福” ———
小小的井儿似的生平 带着新鲜的光亮,从人们对“ 死亡” 的通常
盛放着各种各样的汁液 谈论方式中撤出。
泛着鱼和植物腥味的潮水涌来 批评家们显然并未充分意识到陆忆敏
药香的甘苦又纷陈舌头 展开的复调联想,在她所设下的小小辩难
之处一概快速掠过,他们迅速地抵达了结
死亡肯定是一种食品 论,纷纷赞美陆忆敏对“ 死亡” 欣然接纳的
球形糖果 圆满而幸福 风度。 且不说,对于当时尚且年轻的陆忆
我始终在想着最初的话题 敏,这种所谓风度是否有姿态化之嫌,因而
一转眼已把它说透 不具备信服力;另一方面,就我所读到的,
陆忆敏写“ 死亡” ,其着眼点往往更在于生
在这首诗的开头,否定句式随即环绕 者这一端,亡者是不用再承受人生的病痛
着一种玄妙语感,透着一股无形的抵抗力 和惊恐的,他 / 她可以“ 带着呆呆的幻想混
量。 诗人在抵抗什么呢? 或许,她不是在 迹人群” ( 《 死亡》 ) ,然而这些感受却会继
抵抗谈论“ 死亡” 的诱惑,因为在宣告“ 不 续困扰 活 着 的 人,令 生 者 永 远 难 以 释 怀。
能” 的同时,实际展开的行动却正是:坐下 相比亡者,生者有着更具体的困境和更为
来,铺开纸,写下了诗题的第一个词语——— 艰难的承担,如陆忆敏在诗里反复书写她
“ 死亡” 。 这个 行 动 带 有 陆 忆 敏 小 小 的 反 面对亡者的感受:“ 当自杀 者 闲 坐 在 我 的
叛和狡黠,让我隐约感到,她对那种被称之 身旁” ,作为生者的 “ 我” 却没办法轻松起
为语言的本质或奥秘的事物的触及———言 来,这一切 “ 在我历年的梦中显露凶险” ,
说与行动在否定句式中暴露出它们之间的 以及由于情感羁绊的缘故,“ 在 梦 中 的 任
裂隙,也让连接“ 死亡” 与“ 球形糖果” 的系 何时候 / 我都不能舍此屋而去 / 就像一只恹
动词“ 是” 变得可疑起来。 那么,“ 死亡” 与 恹的小兽” ( 《 老屋》 ) 。 《 你醒在清晨》 也
“ 球形糖果” 究 竟 是 一 种 怎 样 的 联 系? 在 传达了类似的经验:“ 远处一张网后 / 悬挂
本诗给出的有限场景里,这种联系相当微 着你熟悉的邻人” ,“ 你一无所 感 / 你 写 过
妙:“ 发着陈味的汤” “ 药香” 提示诗人正身 很多次死亡 / 却从不如此寡言” 。 此处值得
处病中,“ 球形糖果” 则大概是喝下苦涩药 补充进来、助益理解的一个信息是,诗人早
物后的抚慰糖果;药碗像“ 井儿” 一样的窄 年暗自钟情过的邻人后来发疯死去,面对
小视野,以及 “ 药香的甘苦” 况味,这些都 生者与死者遥隔的种种界限,诗人看待邻
被用来比拟人生;因而,开头否定句式中的 人的眼光,远比那些将他看成纯粹疯子的
“ 死亡” ,到了最后诗节又重新出现,可以 人来得艰涩许多。
说,这整个脉络都是在对“ 死亡” 一词进行
重写。 换言之,这首诗里的“ 死亡” 是一个 我的诗歌常常显示出一些精神状态。
被试图重新想象的词语,一个不希望被截 然而,即使在涉及死亡问题的时候,我也并
停于这个词本身的词语。 由此,语言的缝 不处于消沉之中,我不过是在飞快地转着

83
诗与思

各种念头,思 考 着,与 朋 友 们 担 心 的 正 相 主要集中在辨析作者本人的“ 女性主义诗


反,我心里非常充实,尽管状态有些紧张。 歌” 立场是什么上,而从未绕开立场,直面
现在诗人所说的话,不是对物质、对现象的 其语言的幽深。 其实,一个诗人的语言意
反映,而是对物质、现象的本质的反映,由 识,不只是简单的技巧问题,从众人对这首
此产生了物与物之间的抽象的联系,也产 诗的误读恰恰见出,领会女性处境———一
生了各种感觉之间的抽象联系。 至于表达 种社会性的见识积累与沉淀,也是构成语
0
I
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 言意识的重要一环:

尽管谈到“ 死亡” 的话题时,“ 我也并 从此窗望出去


一个 诗 人 的 语 言 意 不处于消沉之中” ,但陆忆敏 的 自 述 还 是 你知道,应有尽有
识, 不 只 是 简 单 的 技
更多说明,她不是像批评家认为的那样,以 无花的树下,你看看
巧问 题, 从 众 人 对 这
首诗 的 误 读 恰 恰 见 看淡生死的心态抹去了“ 死亡” 的重大性, 那群生动的人
出, 领 会 女 性 处 而恰恰是通过对“ 死亡” 的正面乃至形而
境———一种社会性的
见识 积 累 与 沉 淀, 也 上思考,在这些事物和感觉之间建立某种 把发辫绕上右鬓的
是构成语言意识的重 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 生存还是死亡,这 把头发披覆脸颊的
要一环
本不是一个问题” ,这是她在 另 一 篇 重 要 目光板直的、或讥诮的女士
随笔里的重要观点,不可表面化曲解:相比 你认认那群人,一个一个
空谈“ 死亡” ,她更想触及的是对生存本身
的深度感知,是所谓 “ 人的一 生 是 有 穷 尽 谁曾经是我
的,这种相对性使我们宽心” 中 包 含 的 将 谁是我的一天,一个秋天的日子
有限寓于无限、把每一刻的发生均看作本 谁是我的一个春天和几个春天
真生命体验的领悟和确认,因此,“ 凭着我 谁? 曾经是我
们对生命熟稔的深度,以炫目的独创意识
写出最令人心碎的诗歌,而流失我们无可 我们不时地倒向尘埃或奔来奔去
安慰的悲哀” ———她的 语 言 行 动 正 是 由
1
I
挟着词典,翻到死亡这一页
此而展开。 我们剪贴这个词,刺绣这个字眼
拆开它的九个笔划又装上

人们看着这场忙碌
书写女性主题,在诗中倾入对女性命 看了几个世纪了
运的关注,是 1980 年代诗坛的创意,也是 他们夸我们干得好,勇敢、镇定
陆忆敏诗歌引起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她 他们就这样描述
的代表作《 美国妇女杂志》 被视为中国当
代“ 女性诗歌” 开端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I
2
。 你认认那群人
批评家虽然也注意到,陆忆敏在很多方面 谁曾经是我
迥异于其他先锋女性诗人,但他们的工作 我站在你跟前

84
重读陆忆敏

已洗手不干 方,也在于“ 一天,一个秋天的日子……一


个春天和几个春天” ,换言之,这是一种具
由于诗的末尾,陆忆敏旗帜鲜明地亮 体并具有连续性的人生;出现在第四、五节
出了“ 洗手不干” 的拒绝姿态,批评家便对 中的“ 我们” ,则只是面目模糊、 同质化的
这背后的批判和反讽意味进行了追溯。 其 抽象存在,徒劳地承受着悲剧命运。 正是
中,“ 反讽” 的 由 来 被 主 要 定 位 至 诗 的 第 在这一 点 上, 尤 其 基 于 阅 读 感 受, “ 那 群
一、二节:如胡桑认为,“ 无花的树” 具有自 人” 实际上并不能被有效纳入批评家们惯
足的主体性,不需要凭借繁花吸引他人的 用的“ 看” 与“ 被看” 的批判视角,进而又同
目光,相 较 之 下,树 下 的 那 群 人 则 只 能 在 置于“ 我们” 的 命 运 之 内。 值 得 注 意 的 还
“ 被看” 中寻求认同; 陈东东却从“ 无花的
3
I
有第三节的 “ 曾经” 一词,它的出现,恰恰
树” 读出截然相反的指涉,认 为 它 连 同 下 意味 着 对 “ 现 在” 时 态 的 否 定, 后 一 节 对
文中那群目光讥诮或板直的“ 女士” ,都展 “ 我们” 所身处的混沌状态的描述,也呼应
示了“ 令人不喜的样貌” ,这便是与“ 生动” 着“ 死亡” 一 词 提 示 的 无 时 间 状 态。 以 此
4
I
一词构成的反讽; 此外,崔卫平对“ 生动” 来看, 被 评 论 者 纷 纷 视 为 贬 义 的 “ 那 群
一词作出解构,她相信,尤其“ 发辫” “ 头发 人” ,其实反倒指涉了女性 生 存 的 另 一 些
披覆” 一 类 印 象, 点 出 的 是 一 种 “ 在 劫 难 可能的形象。 这首诗里的人称变奏,更像
5
I
逃” 的 女 性 命 运; 而 在 更 年 轻 的 学 者 那 是一种目光的来回打量:诗人将目光从远
里,可 能 是 受 到 前 几 种 解 读 的 指 引, “ 反 方( “ 那群人” ) 回 到 眼 下 ( “ 我 们” ) ,通 过
讽” 被描述得更加确切:“ 恰如《 美国妇女 援引关于远方的想象,来试图对此时此地
杂志》 中‘ 无花的树’ 和‘ 生动的人’ 作为一 的女性困境作出观照和纠正。 值得一提的
组悖论式的拼贴意象,反而映衬了那群人 还有,“ 曾经” 一词也暗示了某种原初性:
的可悲,他们的生动说来有些莫名,更像是 “ 我们” ———一切的“ 我们” ,曾经都作为女
在冷漠下的无声挣扎” 。 以上论调,毋宁 6
I
性而诞生于世界上,相比“ 未来” 这个词可
更是出自批评者自身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能内蕴的自我扬弃的进步论语调,“ 曾经”
而作的评价和决断,而非依照诗歌文本所 则是一种朝向本原的回归。 所以,当来到
构建的语境。 “ 生动” ,至少按其 本 义,是 最后一节,陆忆敏再次写道,“ 你认认那群
指有活力、灵动而富于变化。 杂志封面的 人 / 谁曾 经 是 我” , 她 的 目 光 再 次 触 碰 到
女士们( 杂志的封面构成以供“ 望出去” 的 “ 那群人” ,对此,我更愿意将之解读为:诗
一扇窗) 有着各式各样的造 型 和 神 情,试 人再次 尝 试 着 将 自 己 放 回 生 命 的 潜 能 之
问,这样一幅画面又为什么不可以是生动 中,并以“ 洗手不干” 的决绝姿态,反抗那
的呢? 种被他人的“ 描述” 限制的人生。
重读一遍这首诗,我们首先应该注意 如果说《 美国妇女杂志》 里讲出“ 洗手
到陆忆敏在叙述方式上的差异:作品前半 不干” 还带有几分姿态性,那 么 在 随 后 更
部分,关于“ 我” 和“ 那群人” 的叙述是具体 多作品中,陆忆敏以 “ 音乐” 为象征,原原
的,“ 那群人” 由具有差异性的“ 一个一个” 本本地表露女性经验,就显得笔法更为优
的个体组 成, “ 我” 欲 与 之 产 生 关 联 的 地 婉、用意更加幽深:

85
诗与思

夹藏着一片疼惜之情,俨然殊异于陈东东
一点晚间音乐 解读的———以“ 可悲” 为音准,将普拉斯视
为亟需摆脱和超越的对象。I
7

一点晚间音乐在远处 “ 音乐” 也在类似元诗的意义上,进一


轻扬女性之歌 步被陆忆敏用以描摹诗歌和写作本身。 如
那神秘声音歌唱一些树 “ 种子打开土地,东风引渡春天 / 诗歌的坡
那悠闲的声音歌唱流水 度平缓悠扬 / 悲剧有很多壑谷 / 连同所有的
歌唱屋后她们散去的炊烟和 艺术 / 都 意 向 未 来 ” ( 《 钥 匙 在 人 群 中 繁
裙边狸猫一样的孩子 殖》 ) ,陆忆敏感觉到,诗歌和音乐 在 艺 术
那成熟的无花果一样丰润 效果上有着相似的作用原理( “ 打开” 、“ 引
的声音歌唱爱情 渡” ) ,这些原本抽象的内容,被她 以 几 个
歌唱她们的微笑,她们 比喻恰切地暗示。 再如,“ 我的心布满了银
柔软坚韧的生命 针 / 它们默默地闪着光泽 / 我是世上写作背
一点晚间音乐轻扬而来 景音乐的人” ( 《 静音》 ) ,在这首略带伤感
进入你的睡眠 的作品里,“ 女性之歌” 的声音有所隐退,
沦为一种“ 背景” :一方面,“ 背景音乐” 是
《 一点晚间音乐》 以“ 女性之歌” 破题, 陆忆敏对女性写作原貌的体悟,它们存在
其间夹藏着一片疼惜 在音乐的缓慢流淌中,女性日常被一点点 着,却几乎被人们忽视至宛如不存在的境
地———“ 我心 中 的 血 在 浅 浅 地 流 出 / 不 过
之情, 俨 然 殊 异 于 陈
罗织、涵纳进来,无论是女性的生命,还是
东 东 解 读 的———以
“ 可悲” 为音准, 将 普 她们生活其间的事物、生活所构筑的场景 谁也听不到它有声响” ;另一方面,这在某
拉斯视为亟需摆脱和 均相融 无 间,整 体 洋 溢 着 一 片 轻 灵 气 息。 种程度上也袒露了陆忆敏看待自己写作的
超越的对象
陆忆敏在此敏锐触及到了诗歌语言的传达 眼光、态度———在写作和发声时,唱机“ 银
性一面:音乐的浸润效果,与女性经验的日 针” 的擦拭动作,会带来一 种 尖 锐 的 疼 痛
常性维度,在感觉上构成可供比拟的空间, 感,但陆忆敏坚持以这种刻录音符的方式,
并有着诗意传达上的精准。 这首诗里同样 将她的感受刻录进诗歌之中。
出现了“ 树” “ 无花果” ,但这些意象显然不 或许,这里面的困境,才是陆忆敏“ 低
带有批评家所谓的批判和象征色彩,而是 语” 声调的真正来源,“ 当唱针 滑 动 / 我 就
女性视野里 的 日 常 之 物。 “ 歌 唱” 同 样 出 通过 透 明 / 没 有 什 么 比 这 更 使 我 为 难 ”
现在《 Sylvia Plath》 一诗里———“ 用最轻柔 ( 《室内的一九八八 · 七月十二日》 ) 。 可
的声音 / ( 布满泪水 的 声 音) / 唱 她 经 常 的 以说,《 静音》 这首诗已隐约预示了 《 室内
微笑 / 唱她飘飘洒洒的微笑” ,像是对本诗 的一九八八》 里所发生的 “ 音乐” 的变奏,
中“ 歌唱她们的微笑,她们 / 柔软坚韧的生 在陆忆敏最后这组息笔之作中,“ 音乐” 元
命” 一句的回应和扩写,正是通过这种“ 知 素已被悉数安插到家务劳作的行为内部,
音” 方式,来自远方的女诗人普拉斯,在陆 如:“ 深色的家具寂而无声 / 倚在墙角被音
忆敏眼里成为可亲近的对象 ( “ 她的影子 乐洗过 / 有几句歌词还挂在屋顶” ( 《 三月
这样清晰 / 慢慢地靠 向 我 的 身 体” ) ,其 间 十四日》 ,“ 乐声 / 在墙上滚动 / 而后又在地

86
重读陆忆敏

上破裂……当我端着音乐走动 / 它比一盆 这组在陆忆敏写作生涯中可能是篇幅


水更 容 易 / 洒 我 一 身” ( 《 三 月 十 七 日》 ) , 最长的诗,择以日记体的形式,由《 一月七
“ 在掌灯时分 / 我张开柔软的手 / 整理沾满 日》 起始,开头一段的交待,其实也近乎挑
衣襟的音乐” ( 《 三月十七日》 ) ;而作为原 明了其半自传的性质。 但值得注意的是,
本与诗歌相通的“ 音乐” ,则被收纳进“ 里 这种半自传的写法并不是基于诗人的生平
屋” ,只偶尔 “ 在关闭的橱门里 / 喧嚣 的 奔 履历,而是基于一种涌动的语言意识,直接
窜” ,与“ 我和线团” 一起,构成室内“ 寂寥 对过往的写作主题、诗句作出调度,并呈现
的风景写照” ( 《 六月十二日》 ) 。 出对既往成果有意的、整体性的思考———
甚至是这组诗本身,也被囊括在内( “ 有一
四 组诗 在 我 心 底 珍 藏 / 却 并 非 为 我 而 写” ,
《 五月二十五日》 ) ———日记 体 依 序 蔓 延、
经过上述探讨,我们应该对陆忆敏过
扩容的形式,则恰能较好地将陆忆敏当时
往那模糊又矛盾的诗人形象有了重新的体
的种种想法笼络。 这组诗写至《 七月十二
察:这是一位在写作上有着极显著的语言
日》 结束,刚好“ 半年” ,在真实的人生中,
自觉性的诗人,但同时也是在诸多方面遭
陆忆敏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索也同步持续
致误解和忽视的女性诗人;她聪慧而善感,
了半年,并以“ 就此收拾起简单的行囊” 完
字里行间 是 细 腻 的 感 受 力 和 丰 沛 的 想 象
成自己的告别。 在这背后,可以读出陆忆
力,也有着较踏实的心智,以及清醒的现实
敏描述里存在的各种困境:“ 当 我 处 于 草
感。 诗人形象的重新呈现,虽然不足以直
坪之中 / 昔日的荒凉难以掩迹” ,她感到,自
接作为答案,用来回应本文一开始提到的
己“ 喉咙里充满了声音” 却从未被真正听
陆忆敏的种种奇特行为 ( 如 息 笔、拒 绝 诗
见过( 《 四月十六日》 ) ,她那“ 与身俱在” 的
集出版等) ,但至少,在追询这些问题的过
经验模式、她 “ 潜在的热情” ,也都像舞台
程中,陆忆敏的诗歌文本向我们打开了一
上“ 隐入黑暗” 的部分,从未被人看见( 《 二
个重新 迎 向 她, 并 理 解 她 的 诗 学 特 质 的
月二十四日》 ) ;而“ 在幽暗的内室 / 我的心
空间。
被搁浅” ( 《 三月十七日》 ) ,此时,更多的家
关于这个空间,其实陆忆敏自己就有
务劳动将不留痕迹地占据一个女性写作者
过回应。 在 我 看 来, 她 的 息 笔 之 作 《 室 内
的大部分身心,身为女性的 “ 透明感” 、写
的一九八八》 就是这样一次特殊的写作行
为,既在其中对自己过往的诗歌主题有所 作的可能性被挤压的失落感受,只能由她

回顾,确认从前那些语言行动的 “ 无效” , 独自面对并承受。 时隔多年,离远一点再

也袒露出她当时的某些实际心态: 重读,或许正是由于诗歌尚有无法回应的
现实困顿,因而陆忆敏最终停在了这条感

在机关之中,弹丸之地 怀的界限之上,无法说服自己再举步向前:
一个人,忽然走完了前半生 “ 除了随歌而至 / 我无法接近 / 为笔描红的
末次……在半年之后倾顾于它 生活 / 那歌就像一道墙阻止了我” ( 《 五月
就此收拾起简单的行囊 二十五日》 ) ;她再次想象了自己曾在 《 美
———《 室内的一九八八·一月七日》 国妇 女 杂 志》 中 翻 阅 “ 词 典 ” 读 到 的 “ 死

87
诗与思

亡” ,将之推进为属于她的诗歌命运之死: 2 期。
“ 我已不能再翻阅典籍 / 找一个合适的词 / ④ 陈超:《 谈一首诗,说一些话:读陆〈 我在街上

回答人们的哀悼” ( 《 七月一日》 ) ;直到最 轻声叫嚷 出一 个诗 句〉 》 , 《 诗探 索》 1998 年 第

后,她“ 再次走向唱机” ,在“ 满屋的来客却 2 期。


⑤ 崔卫平: 《 文 明 的 女 儿》 , 《 当 代 作 家 评 论》
踪迹全无” 中, “ 看 着 自 己 的 双 手 听 完 全
1998 年第 6 期。
曲” ( 《 七月十二日》 ) 。
⑥ 胡桑:《 隔渊望着人们———论陆忆敏》 ,《 上海
概言 之, 《 室 内 的 一 九 八 八 》 之 “ 室
文化》2013 年第 1 期。
内” ,是陆忆敏对女性写作困 境 的 一 次 坚
⑦ 陈东东:《 摆脱和超越“ 这场忙碌” ———读陆
定映照,而非批评家所言,“ 陆忆敏从不为
忆敏的三首短诗》 ,《 江南诗》2021 年第 1 期。
当代女性诗歌抛出一个‘ 被围困’ 的主体 ⑧ 柏桦:《 上海行( 〈 左边〉 节选) 》 ,《 出梅入夏:
意识” I
8
。 陆忆敏作为被围困的主体,也已 陆忆敏诗集( 1981 - 2010) 》 ,胡亮编,北岳文艺
给出自己的应对方式。 在当时的境遇里, 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17 页。
她大概清醒于自己无力开启更多不同的生 ⑨ 钟鸣:《 旁观者》 第 2 册,海南出版社 1998 年
存维度,抑或是往下写,好将此类题材发展 版,第 920 页。
到更加成熟的高度,因而也是无比诚实地, 0 陆忆敏:“ 作者的话” ,《 中国当代实验诗选》 ,
I
选择把困境继续如数留在了这组诗中。 这 唐晓渡、王家新编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或许也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本文开头提示 版,第 74 页。

的“ 一个醒目的空白” ,至少就陆忆敏这个 1 陆忆敏:《 谁能理解弗吉尼亚·伍尔芙》 ,《 诗


I
刊》1989 年第 6 期。
个案来看,“ 空白” 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某诗
2 洪子诚、 刘登翰: 《 中 国当 代新 诗史》 ( 修 订
I
人是否已被文学史识别出重要性、已被人
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9 页。
们充分关注和理解的问题,而是经由语言
3 胡桑:《 隔渊望着人们———论陆忆敏》 ,《 上海
I
意识的在场,关联至更深层的社会内涵面
文化》2013 年第 1 期。
向:这其中既有女性困境未被认真对待的
4 陈东东:《 摆脱和超越“ 这场忙碌” ———读陆
I
社会化因素,也在相当程度上证明,当代诗 忆敏的三首短诗》 ,《 江南诗》2021 年第 1 期。
歌批评在认知女性经验、女性心理方面尚 5 崔卫平: 《 文 明 的 女 儿》 , 《 当 代 作 家 评 论》
I
是匮乏的。 换句话说,语言意识在诗学领 1998 年第 6 期。
域之所以如此重要,除却文本细读的耐心、 6 郝梦迪:《 “ 窗” 旁的沉思者———解读陆忆敏
I
基本功,更因为它包含有观照社会内容的 〈 美国妇女杂志〉 》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丰富层次感,通过重读陆忆敏,想必这是一 2017 年第 2 期。
项重要启发。 7 陈东东:《 摆脱和超越“ 这场忙碌” ———读陆
I
忆敏的三首短诗》 ,《 江南诗》2021 年第 1 期。

① 胡亮:《 谁能理解陆忆敏》 ,《 诗探索》 2014 年 8 胡桑:《 隔渊望着人们———论陆忆敏》 ,《 上海


I

第 7 期。 文化》2013 年第 1 期。

② 崔卫平: 《 文 明 的 女 儿》 , 《 当 代 作 家 评 论》
编辑 / 张定浩
1998 年第 6 期。
③ 陈东东:《 对了,陆忆敏》 ,《 收获》 2019 年第

8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