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5

分类号 学号 M201374200

学校代码 1 0 4 8 7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研究

学 位 申 请 人 :冷美芳

学 科 专 业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指 导 教 师 :尹建国 副教授

答辩日期 :2016 年 5 月 20 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Juris Master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Film Censorship

Candidate : Leng Meifang


Major : Constitu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aw
Supervisor : Ass. Prof. Yin Jianguo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China
May, 2016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电影审查,是电影行业监管的一项重要手段,它事关制片单位、编剧、导演、演
员和观众的权益,事关电影产业和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当前,电影审查问题
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不完善是引发电影公映争
议的主要原因,这一制度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需要规范和完善之处。
本文通过行政法的视角,对我国电影审查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文主体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电影审查的基础理论,包括电影的含义、法律定位和电影
审查的含义、法律定位两个方面。第二部分对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具体从主体、标准和程序三个主要方面予以阐述。第三部分对域外电影审查模式进行
了比较分析,各国和地区的电影审查模式主要分为电影审查模式、电影分级模式(以
美国为例)和混合模式(以香港地区为例)。第四章部分是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完善对
策,建议我国采取审查和分级结合的混合模式,在完善现行电影审查制度的基础上,
引入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制度。

关键词:电影审查;电影分级;行政许可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Film censorship is important for supervision in the motion picture industry. It is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producers, writers, directors, actors and the moviegoers, which is also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industry and the whole culture industry. At present, this
issue has attracted the social concerns. The key reason is our country`s the imperfect film
censorship. But our film censorship still needs to improve.
This article focus on the film censorship of our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law.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film censorship which includes the concept and legal status of the film and the film
censorship.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film censorship. It
includes the organization, the standard and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lm censorship.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censorship. It includes film censorship, film
classification and mixed mode. The forth part is the advice for our country`s film censorship.
The future system of film censorship should be missed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
improvement of current film censorship, we should introduce the film classification.

Keywords: Film Censorship,Film Classification,Administrative License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

(二)研究综述................................................................................................. 1

(三)研究方法................................................................................................. 5

二 电影审查的基础理论

(一)电影的含义及法律定位......................................................................... 7

(二)电影审查的含义及法律定位................................................................. 9

三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之现状分析

(一)电影审查主体....................................................................................... 11

(二)电影审查标准....................................................................................... 19

(三)电影审查程序....................................................................................... 24

四 电影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电影审查模式....................................................................................... 28

(二)电影分级模式....................................................................................... 29

(三)混合模式............................................................................................... 32

五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之完善

(一)我国电影审查模式之选择................................................................... 36

(二)完善我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 37

  I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三)建立电影分级制度............................................................................... 39

结 论............................................................................................................... 43

致 谢............................................................................................................... 44

参考文献........................................................................................................... 45

  IV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电影产业化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不断追求,电影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
活方式。电影审查事关制片单位、导演、编剧、演员等电影从业人员的权益和表达自
由,也关切到观众的选择权和观赏权,更甚者直接影响我国电影业甚至文化产业的发
展。电影审查具有理论正当性和现实必要性,但电影审查必须贯彻法治精神,做到有
法可依、依法审查。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电影审查制度作为公权力管控电影业的重要手段,一直备
受关注并饱受争议。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我国电
影审查制度中各种矛盾更加凸显,如制片单位与电影审查机构的矛盾,观众观赏权与
行政机关监管的矛盾,表达自由与政府管控的矛盾等。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被观众
所熟知的电影或禁或删,如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提名的《苹果》被吊销
公映许可证,停止放映;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色戒》在经删减十
多分钟后才得以上映等,这些事件引发了社会大众对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强烈质疑。
2015 年 10 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初次审议了《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我国
第一部有关电影的专门法律有望出台。该草案的出台再一次吸引了大众视线,引发了
关于我国电影审查问题的讨论,我国电影审查制度到底应选择何种模式,是一个重要
且有意义的课题。
因此,本文从行政法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阐述电影审查相关理论,考察我国近
年来电影审查的现实状况,分析其不足之处,进一步考察并借鉴域外电影审查模式的
既有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完善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具体建议。

(二)研究综述

行政法中关于电影审查制度的研究,在我国尚不完善。在集中探讨我国电影审查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制度的法律定位、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等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域内外的既有研究成果
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1. 国内研究综述

电影审查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它作为公权力干预电影业的重要管制手段,影响
十分深远。近年来,由于知名电影被禁止上映或被删减后上映的新闻层出不穷,引发
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少学者对电影审查制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电影审查制度”,可以得到 227 条结果,其中
文献的发表年限主要集中在 2007 年及以后,主要原因在于 2007 年电影《色戒》经删
减十多分钟“激情戏”并修改部分台词后才于大陆上映,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董某
某观看该删减版电影后,认为其侵犯了观众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广电总局作为电
影审查的主管机关,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了严格的电影审查,导致观众无法看到电影的
完整版,故而将放映影院和广电总局起诉至法院。尽管该案并未能进入到司法审查阶
段,但仍被称为“我国电影审查第一案”,①此案一出,我国学界对该制度的研究呈井
喷之势。
目前我国对于电影审查制度的研究,多是从其他相关学科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
如影视学、经济学、社会传播学等,法学尤其是行政法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从文献来
源看,在中国知网以“电影审查制度”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中,主要来源于《电影
文学》、《电影评介》等电影专业期刊。
首先,对于电影的法律地位问题,即电影究竟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
商品,还是具有其独特的法律地位。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毋庸置疑的,但法律对
其予以规制并非基于其艺术性质,而是电影的法律定位。综合我国现有研究来看,“电
影的法律定位是一种表达自由”已成为共识。如有研究认为电影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
介,它虽然与传统传媒不同,但仍与“表达自由”紧密相关。表达自由指公民合法情
形下,使用各种媒介表明、公开传递思想、意见、情感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或约束

                                                                                                                         

参见“《色戒》被删引出系列诉讼 电影审查制又起争议”,法制网,
http://www.legaldaily.com.cn/shyf/content/2007-11/23/content_747020.htm,最后访问时间:2015 年 9 月 15 日。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自主性状态。①电影是现代重要的传播媒介,对导演、编剧等创作者而言,电影是他
们传达自身思想感情和观点意见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看,这种传播媒介被看作表达
自由的延伸。有学者认为对于创作者来说,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自由,而这种自由属
于表达自由。因此,电影的法律定位是一种表达自由,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②
其次,关于电影审查的法律性质问题。从宪法层面看,对电影进行内容审核是限
制电影表达自由的一种方式,如有学者认为“电影审查与表达自由之间具有一种天然
的对抗性,一方面表达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应受到宪法的保护;另一方面是相对的,政
府试图通过审查的方式来对其进行限制。”③从行政法层面看,学界多认为我国的电影
审查属于行政许可行为。有研究认为我国电影审查机构对电影进行的内容审查属于事
前审查,符合《行政许可法》对于行政许可的概念规定,因此,我国的电影审查行为
属于行政许可,受行政法规范约束。④此即从法律文本的方式推之。另有学者认为:“电
影审查制度,实质上就是行政机关在电影管理过程中对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行使范围
的规制问题”。⑤也有研究认为我国政府对电影行业的监管以行政许可方式为主,行政
处罚手段为辅。⑥另外,广电总局 2015 年公布的《广播影视方面行政审批事项公开目
录》中,明确将电影片的审查类别界定为行政许可。
最后,关于如何完善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问题。广电部门主导的电影审查行为属
于行政许可,应该受到行政法的规制和约束,但目前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
问题,电影公映许可关系到电影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和表达自由,也关切到观众的观
赏权利,故而学者们对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中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主要
的观点包括完善现行制度和引入分级制度。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相关的硕士毕业论文
都从完善现行制度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如提高电影审查主体的独立性,
明晰电影审查的标准,使法定标准与实践标准达到契合等。另外,关于分级制度的引
入问题也是学者们讨论不息的话题。关于电影分级制度的研究中,有学者致力于介绍

                                                                                                                         

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5 月版。

冯黎明:《表达自由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载《公民与法》2013 年第 5 期。  

冯黎明:《表达自由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载《公民与法》2013 年第 5 期。

潘捷:《行政法视野下的电影审查》,中国政法大学,2010 年硕士毕业论文。

李鹰,蒋银华:《论电影行政许可中的自由裁量权》,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9 期。

鲍菡:《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行政法透视》,中国政法大学 2011 年硕士毕业论文。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域外的电影分级制度,如贺文发、赵伦的《美国电影业从“审查”向“分级”制度的
转变——美国最高法院司法判例分析》、宋姗姗的《英国电影审查、分级制与其社会语
境》和黄智芳的《分级还是审查——澳大利亚电影管制》等。也有学者立足国内,对
我国能否建立分级制度展开了实然论述,如詹庆生的《审查还是分级?——中国电影
的管理困境与转型难题》等。另外还有学者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如贾磊磊的《用标
尺取代剪刀——百年电影分级制与审查制的分野》等,该文论述较为全面。

2. 国外研究综述

由单一的电影审查制度过渡发展为电影分级制度或两者共存是电影审查发展的趋
势,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几乎都完成了这种转变。从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
电影审查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电影的法律定位和分级制度上。
首先,电影的法律定位。美国是电影业的始祖和集大成者,审查制度和分级制度
皆从美国发源而起。电影的法律地位也是随美国电影业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最高法院
的判决而确立起来的。第一份关于电影法律地位的判决来自于“互助电影公司诉俄亥
俄州工业委员会”一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认为电影的放映完全且仅仅是商
业行为,不能视作新闻界的一种形式或公共舆论的组成部分,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规定

的对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的保护。 电影应享有言论保护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权利
的请求不予支持,麦肯纳大法官认为电影自产生起就是牟利的手段,属于商业行为,
不能被视作自由舆论的组成部分,因此不受俄州宪法有关言论自由与新闻出版自由的
保护。②
在“众合国诉派拉蒙公司”一案中,道格拉斯大法官指出,此案牵涉宪法第一修
正案的问题:电影,如同新闻和广播一样,作为传媒形式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③
该案中,关于电影作为一种传媒形式的论述事实上为电影业获得表达自由铺垫了道路。
同样,布莱克大法官一年后指出,第一修正案的基本原则就是:所有现存的以及将来

                                                                                                                         

Cohen, D. M.(2003)."Unhappy Anniversary: Thirty Years since Miller v. California: the Legacy of the Supreme Court's
Misjudgment on Obscenity" St. Thomas Law Review 15:546-566.

Currie, D. P. (1988).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 Primer for the Peo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merson, T. I. (1955). "the Doctrine of Prior Restraint."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20(3).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会出现的传播方式都应该免于政府的审查和限制。①此即暗示电影应该享有第一修正案
保护的表达自由。
其后,在“约瑟夫·博斯汀诉威尔逊案”②中,联邦最高法院完全推翻了最初的判
决,明确指出纽约州法律是对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的违宪性限制,并宣布电影属于言
论和新闻出版自由,受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十四修正案的保护。至此,电影被正式确
立为表达自由。
其次,电影审查模式。电影是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而发展起来的,各国由于政治、
文化、经济等方面不同,电影审查模式也有所不同。综合来看,在电影审查的社会实
践上,域外各国和地区主要存在着两种审查模式,即政府监管机构审查模式与行业自
律组织审查模式。但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采用行业组织自律审查模式,由行业
协会主导电影审查的代表国家为美国。美国的电影业管理也经历了从官方审查到行业
自律的过程。美国电影协会(MPAA)是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管理机构,它就电影的主
题、内容以及对不同观众的适用性进行分级。这套评级制度是完全自愿的,且不具备
法律上的约束力。但是,影院业主们会主动采用美国电影协会给予每部电影的评级,

同时也拒绝上映那些没有获得美国电影协会评级的电影。

(三)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考察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分析法等研究方
法,试图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运用,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其中,主要方法及其
运用大致如下:
(1)历史考察法。本文在梳理电影审查制度的历史沿革时,运用了历史考察法来分
析电影审查的源流和发展变迁过程。
(2)比较分析法。本文对电影审查的界定和电影审查模式等问题的探讨,都建立在
对比分析美国、香港地区相关理论及制度的基础上,以期在对比观察基础上,构建一
套既借鉴域外成熟经验、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影审查模式。
                                                                                                                         

Ernst, M. L. (1946). The First Freedo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Joseph Burstyn, Inc. v. Wilson 343 U.S. 1945(1952), https://supreme.justia.com/cases/federal/us/343/495/case.html

See http://www.mpaa.org/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文献研究法。笔者搜集并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相关信
息,以整理出电影审查制度的现有研究成果,并在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制度进
行进一步地分析。
(4)跨学科研究法。电影审查是系统性的研究,它包括影视学、经济学、传播学、
社会学、法学等诸多领域的内容。本文在对电影的含义和法律地位进行分析时,采用
了影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二 电影审查的基础理论

(一)电影的含义及法律定位

1.电影的含义

被誉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出版过一本文集,其
名为《电影是什么?》,这本文集被尊为“电影的圣经”,但巴赞并没有在这本书中对
电影是什么作出明确的回答,他在序言中写道:“这本文集名为《电影是什么?》,它
并不意味着给读者现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在全书中对自己的设问。”①另一位理论家
马塞尔·马尔丹在其《电影语言》一书中,也试图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他认为
电影是一项企业,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是一种语言,也是一
种存在。②这个回答不可谓不全面,但仍显得有些笼统。由此可见,对电影进行全面的
概念界定实属不易,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电影,可以得出电影不同的含义。  
从技术层面上讲,电影是指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
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
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③从文化属性上讲,电影被称为“第
七艺术”,它是一门结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众多艺术形式的综合视
觉视听艺术。④从经济属性上讲,电影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安德烈·马尔罗曾有过一
个著名的论断,,即“电影是一项企业”。从信息交流与传播的角度看,电影又是当代
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是由职业传播者(编剧、导演、演员等各类专业人员),面向

大众并运用机械媒介而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迅速而广泛的信息交流活动。 我国公
布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
》中,也对电影进行了定义:“本法所称电影,是指运
用试听技术和艺术手段摄制、以胶片或者数字载体记录、由表达一定内容的有声或者
无声的连续画面组成、符合国家规定的电影技术标准、用于公映的作品”。
                                                                                                                         

[法]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年 11 月版,第 2 页。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年 11 月版,第 2—8 页。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版,第 1 页。

丁莉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年 12 月版,第 21 页。

李显杰,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 7 月版,第 17 页。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电影的法律定位

电影在产生之际,仅被当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和商业活动。美国联邦最高法
院在 1915 年“互助电影公司诉俄亥俄州工业委员会”①一案中,就电影的法律地位进
行过阐释:“电影的放映是一门彻头彻尾的生意,从创意到制作都是为盈利而来……
故此,本庭以为不可把电影看作我们国家的新闻业,或是看作表现公共舆论的媒介,
不应当把电影划进受俄亥俄宪法言论自由保护的范围内。②但随着电影产业化的发展,
电影已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更是在全球化潮流中颇具地位的传播媒介,电影
的法律地位也随之产生变化。1952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约瑟夫·博斯汀诉威尔

逊” 一案中,判定电影属于艺术媒介,受宪法和法律保护。主审法官认为:“电影的
确是传播意见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多种形式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电影公共舆论工
具的作用,并不因为其作为娱乐的形式而有所减损。因为书籍、报刊、杂志在发行过
程中也都存在巨大的获利行为,但是这些传媒并未因此而免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
护”。美国电影的法律地位经由最高法院所作出的一系列判决予以最终确认,电影属
于艺术媒介,关于保护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同样适用于电影,电影受宪法
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表达自由是公民“最根本的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受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
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而不
受任何他人或组织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④ 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影作为
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媒介传播功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它不仅是影像的单纯呈现,
更是编剧、导演等创作者通过影片所表达出的观点和感情,这与表达自由的内容是一
致的。从这个角度分析,电影这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表达自由的自然延伸,应受到
法律的保护。

                                                                                                                         

Mutual Film Corp. v. Industrial Commission of Ohio, 236 U.S. 230(1915).

贺文发,赵伦: 《美国电影业从“审查”向“分级”制度的转变——美国最高法院司法判例分析》,载《当代电影》
2012 年第 4 期。

Joseph Burstyn, Inc. v. Wilson, 343 U.S. 495(1952).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中国法学》2001 年第 3 期。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二)电影审查的含义及法律定位

1. 电影审查的含义

“审查”天然地具有行政权力的色彩。审查制度发展至今,主要是指政府机构、
宗教团体、民间社团等通过主观判断对资讯、思想等做某种程度的检查,以决定是否
应当对民众获取、阅读、收听、出版与宣传资讯等各方面加以限制的制度。审查行为
是一种管制思想与资讯的行为,直接涉及的是对信息的管控权。①电影由于具有宣教功
能,又对现实生活存在着潜在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如电影中存在着诸多暴力、色
情等消极画面和情节,对观众尤其是未成年观众的负面影响极大,历来受到政府、行
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监管。电影审查制度,是指有权机关根据制片单位的申请,依据
法律或者行业规范对电影的内容和技术进行审查,并决定该电影能否上映决定或属于
哪一电影等级的制度,电影审查是公权力对电影在社会上的传播进行限制的一种手段。
由于电影的特性,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对电影实行或严或松的审查制度,由于各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异较大,相应的电影审查制度也相差较大,如审查主体、审
查标准、审查程序等,这些具体内容均因国而异。一般来说,以审查主体为标准来区
分,电影审查制度可分为自律审查和他律审查;以审查对象为标准区分,电影审查制
度可分为内容审查和技术审查,各国对电影的审查主要集中在内容审查上;以审查时
间为标准来区分,电影审查制度可分为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

2. 电影审查的法律定位

电影不仅仅是影像的单纯呈现,更是电影创作者和演绎者的情感、观点表达,它
从创作之初到投产上映,每一过程都凝结了电影创作者和演绎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表
达自由的自然延伸,应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但电影的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电影
因其直观性、逼真性、现实高度还原性的特点,对广大观众的社会价值观、思想方式
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电影的受众群体极其广泛,上至老人,下至小儿,当电影中掺
杂着暴力、色情、犯罪等不良内容时,需要对其进行过滤或贴上标签,电影审查制度
                                                                                                                         

参见维基百科关于“审查制度”的词条解释。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应运而生。电影是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者和演绎者“发声”的结果,电影审查势
必会影响其自由发声的效果,从本质上来说,电影审查是对电影这一表达自由的限制。
我国实行电影片审查制度,《电影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即电影片若要面世,需要由制片单位向电影审查机构提出申请,电影审查机构依据法
定标准对送审影片进行审查,审查完成后出具审查决定书,审查合格的,由广电总局
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是我国电影面世的唯一通行证。
《行
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了行政许可的概念②,从概念构成上分析,电影公映许可,是由
广电部门根据制片单位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电影公映的资格。我国电影审查符
合行政许可的构成,属于行政许可行为。另外,广电总局 2015 年公布的《广播影视方
面行政审批事项公开目录》中,明确将电影片的审查类别界定为行政许可。因此,我
国的电影审查行为属于行政许可行为,应受行政法的规范和约束。

                                                                                                                         
  《电影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电影审查机

构(以下简称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三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之现状分析

我国尚未出台有关电影的专门法律,但在宪法层面也有公民言论自由和创作自由
的规定①,这其中当然地包括了电影的艺术创作自由,但这种自由权利的行使并不是绝
对的,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了公民行使这些自由和权利的边界,即不得损害国家利益、
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样,电影创作人员在进行电
影创作时,也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
利。
我国目前电影审查制度所依据的法律规范主要有:国务院 2001 年发布的《电影管
理条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2006 年发布的《电影剧本(梗
概)立项、电影片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电影管理规定》)、2010 年发布的《关于改进
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和 2014 年发布的《关于试行
国产电影属地审查的通知》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依据
共同构建了我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的法律体系。

(一)电影审查主体

电影审查主体,是指受法律授权或行业协会委托,根据特定的标准对公映之前的
电影进行审核,以决定是否可以公映或者在何种范围内公映的组织或机构,②它解决的
是由谁来审查电影的问题。电影审查主体包括政府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制片单
位等组织或机构,由政府监管部门或行业自律组织进行的电影审查是他律审查,由制
片单位或电影导演自觉进行的审查即自律审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他律审查。

1.我国现行电影审查主体

我国采用的是政府监管部门主导的审查制度,审查主体主要是依据法律、行政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

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
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
给以鼓励和帮助。”  

潘捷:《行政法视野下的电影审查》,中国政法大学 2010 年硕士毕业论文。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规规定拥有审查权的行政机关。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广电总局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是我国广播电影电视业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行政主
管部门,它总领全国性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工作。
我国《电影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广电总局主管全国电影工作。①根据《电
影管理条例》、《电影管理规定》、《关于试行国产电影属地审查的通知》等法律依据的
规定,广电总局的主要职责有:①负责全国电影管理和电影审查工作的指导、监管;
②办理各类影片发放《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相关手续,在特殊情况下,对已经取得
《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作出停止发行、放映或者修改后方可发行、放映的决
定。
可以看出,广电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在电影业发展和管理方面,主要负责
的是统筹性、全局性的工作,其站在电影审查制度的金字塔顶端,总领全局工作,尽
管电影的审查权限已全面下放,但广电总局仍手持“龙标”,牢牢把握着《电影片公
映许可证》的发放,直接掌握着电影片上映的生杀大权。
(2) 电影管理局

电影局是广电总局负责电影管理工作的内设机构 ,其主要负责组织审查委员会对
电影进行内容审查,并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决定与制片单位沟通。
(3)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
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负责我国电影片的审查工作,这两个委员会曾
经垄断了我国电影的官方审查权限,在中国电影审查史上画上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但
在 2014 年全国试行电影属地审查,普通影片的审查权限全面下放至省级广电部门和审
                                                                                                                         

有关电影方面,广电总局的职责主要有:1、拟定广播影视宣传的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2、
起草广播影视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政策、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3、制定广播影视领域事
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组织实施重大公益和公益活动,扶助老少边穷地区广播影视建设和发展;4、统筹规划广播影
视产业发展,推进广播影视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5、监督管理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
量,实施依法设定的行政许可并承担相应责任;6、对网络视听节目、公共视听载体播放的广播影视节目进行监管,
审查其内容和质量。7、拟定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规划、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参见“电影
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4198/184198.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6 年 3
月 10 日。  
  电影局的职责主要包括:①承担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业务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

②指导和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③指导电影档案管理、技术研发和电影专项资金管理;④承办对外合作制片、
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事项。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查机构后,审查委员会的职能有所限缩。
根据现行规定,电影审查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①负责对属地审查的影片(含相
关资料)进行核准,并进行抽样检查,发现有与电影审查标准不符的问题,应在属地
审查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并向省级广电主管部门下发《影片核准意见书》;
②负责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军队)所属电影制片单位摄制的各类影片和进口影片进行
审查①,并在规定的行政许可时限内,对电影上映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若审查合格,
则颁发《影片审查决定书》和相关文件,并负责相关的制片管理工作;③受理电影制
片单位对影片审查决定存有异议的审查工作。
目前能够查询到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和电影复审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十分有限,仅有
2006 年的成员名单在网上公示,即广电总局 2006 年印发的《广电总局关于调整电影审
查委员会、电影复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可作参考分析。该届委员实行聘任制,
聘期两年,具体人员如下:

                                                                                                                         
  本文主要讨论普通影片的审查问题,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片、重大文献纪录影片和中外合作影片需先经相

关审查机构审查。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表 1 电影审查委员会成员名单①

                                                                                                                         

注:成员的出生年份、性别信息主要参考了百度百科关于相关人物的词条介绍、各单位官方网站的人员介绍等。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6 届电影审查委员会由 1 名主任、2 名副主任、21 名委员、


13 名特约委员,共 37 名成员组成。审委会成员的构成初看比较多元化,既包括如广电
总局、政治宣传部等电影主管部门的领导,也有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身影,另外,
在涉及特殊题材的影片时,还会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特殊委员参与审查。
表 2 电影复审委员会成员名单①

从表 2 可以看出,电影复审委员会由 1 名主任、2 名副主任、11 名委员,共 14 名


成员构成。复审委员会主要由广电总局和各宣传部的干部组成,实务工作者较少。另
外,复审委员会的副主任兼任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均由电影局局长担任。
(4) 省级广电部门和电影审查机构
近些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会已不能满足
庞大电影片的审查工作,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广电总局 2014 年发布了《关于试行国产电影属地审查的通知》,至此我国普通电影的
审查权限全面下放至地方,省级广电部门和电影审查机构成为我国电影最主要的审查
主体。
该《通知》明确规定了省级广电部门和电影审查机构的职责:①审查本行政区域
内所属电影制片单位摄制的各类影片,并在规定的行政许可时限内,作出是否准予上
                                                                                                                         

注:成员的出生年份、性别信息主要参考了百度百科关于相关人物的词条介绍、各单位官方网站的人员介绍等。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映的决定,出具《影片审查决定书》和相关文件,并负责电影审查中相关的制片管理
工作;②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按规定要求,由省级广电部门电影审查机构
审查通过后,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终
审通过后,颁发《影片审查决定书》;③重大文献纪录影片,按规定要求,由省级广
电部门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后,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文献纪录影视片创作
领导小组终审通过后,颁发《影片审查决定书》④制片单位持省级广电部门颁发的《影
片审查决定书》和相关文件,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理领取《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的相关手续;⑤制片单位不服该审查决定的,可以向复审委员会申请复审。
(5)中共中央宣传部
电影自产生起,就被各国列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中宣部有关电影的主要
职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工作。①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并无明文规定中宣部作为电影审
查的主体地位,但广电总局在调整审查委员的通知中写道:经广电总局党组研究并报
请中央宣传部同意后,决定调整审查人员名单,即中宣部实际上掌握了电影审查人员
的任命权限,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会的人员调整须报请中宣部同意才可任命。

2. 我国现行电影审查主体之局限性

(1)审查机构缺乏独立性
一方面,电影审查机构的产生机制不独立。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是我国最主要
的电影审查机构,其成员的组成须报中央宣传部同意才能施行。作为一个以客观公正
为要义的电影审查机构,受到党政机关的双重领导,其既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行政领
导,又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意识形态、人事任免方面的领导。电影作为一项投入产
出的商品,直接与制片单位、导演、演员等的经济利益挂钩,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又
与观众的观赏权利密切相关,因此作为电影“面世”所面临的关卡,电影审查应公正、
客观、合理,但电影审查机构成员的产生被困于党政机关的人事任免上,没有面向社
会的公开选拔和推选机制,既缺乏独立性,又缺乏专业性和民意基础。另一方面,由

                                                                                                                         
  中宣部有关电影的主要职能包括:①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中央各新闻单位的工作;②负责从宏观上指

导精神产品的生产;③受党中央委托,会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单位的领导干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
部部长的任免提出意见;④负责提出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等。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于产生机制不独立,使得其行使职权也不独立。在党政双重领导的体制下,电影审查
委员会和复审委员会在对电影片进行审查时,倾向于考虑电影的宣教作用,注重政治
正确,保证国家、政党、政府的正面形象,在其审查过程中有时甚至会出现“内部请
示意见”等,其行使审查权限、作出审查决定的过程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2)审查机构缺乏合理性
在政府监管部门主导审查的模式下,我国行政机关垄断了电影的全部审查权限,
一部电影能否上映完全取决于官方审查机构的出具的审查决定,行政权作用于电影业
审查的全过程,我国电影审查呈现出高度行政化的特点。
首先,从审查机构成员的身份来看,行政官员的比例太高,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
者的参与度不够,社会团体和人士几乎为零。2006 届电影审查委员会中,电影局的局
长和副局长分别担任审委会的局长和副局长;21 名常驻委员中有 4 名电影局的公务员,
另外还包括了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等部门的领导;13 名特约委员中,有 12
名成员是公务人员,1 名教师身份。电影复审委员会中,电影局的局长和副局长分别担
任复审委员会的副主任和主任;11 名委员中,有 8 名公务员成员,另外还有 3 名电影
导演。可以看出,我国电影审查人员中行政官员的比重畸高,立场决定态度,行政官
员不可避免地带有管控电影、从严审查电影内容的倾向,特别是涉及到敏感话题或特
殊题材的电影,如电影内容涉及到社会黑暗面,或者国家公权力作为不当时,这些具
备行政身份的审查委员会不自觉地将“锋利的剪刀”伸向被审查的电影。
其次,从审查机构成员的专业来看,电影专业人士几乎占据了电影审查委员会和
电影复审委员会的全部江山,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会几乎没有非电影专业委员的身
影。如 2006 届审查委员会中,主任和副主任均为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领导干部,21 名常
驻委员全部是从事电影事业的相关人员,如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工作人员、电影剧本规
划策划中心的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常务副主席、电影杂志社的主编和影视院校、
研究中心的教授等;13 名特约委员中,有 12 名成员是各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特约委
员仅在涉及专项问题时才参与电影的审查工作,如电影涉及宗教问题时,特别邀请国
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厅综合信息处处长来参与电影的审查工作,以保证公映的电影不会
违背国家宗教政策,另外还有 1 名特约委员是教师身份。电影复审委员会中,有 3 名

  1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广电总局的公务人员,3 名站在第一线的实务工作者(电影导演),其他成员则主要包
括各单位的宣传部门领导。可以看出,电影专业人士几乎垄断了电影的审查权限,电
影审查的决策过程中完全没有代表制片单位经济利益和观众多元观赏需求的委员参与。
整个电影审查机构缺乏基本的利益博弈,观众日益多元化的观影需求得不到回应,制
片单位的利益诉求也无法表达。对于电影来说,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专业
人士可能对某些题材或电影类型嗤之以鼻,但观众可能对该种电影类型情有独钟。电
影始终是面向观众的,电影审查机构中应吸纳充分的民意代表。
另外,从审查机构成员的年龄来看,我国审查机构明显呈现出“老龄化”的态势。
电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业也紧跟
时代步伐,不断地进行创新。但从 2006 届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成员年龄来看,审查委员
会的委员多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生人,电影复审委员会中的成员
年龄多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另外 3 位电影导演有 2 名三十年代出生,1 名导演为上
世纪二十年代生人。可以看出,我国电影审查人员几乎都处于中老年龄层,有评论甚
至认为我国电影审查是“老人专政”①。年长并不当然决定思想的僵化,它代表丰富的
阅历和专业积累,但中老年审查人员可能对当下流行文化的理解不够,对新电影的理
解有所偏差。暮气沉沉的审查人员倾向于保守的审查态度,对突破框架、积极创新的
电影接受不能。
与电影审查人员老龄化相反,我国电影从业者和观众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新锐
导演、剧作家已成为我国电影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第五代、第

六代、新生代、“网生代”导演多代同堂的现象。 当前中国的主流观众群体也已经完
成代际交接,最主要的电影观众群体是从小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 14 岁到 24 岁的年
轻人,年轻观众对电影的娱乐性、观赏性要求更高。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的年轻化与电
影审查人员的老龄化产生冲突,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的需求并不能得到保障。
最后,从电影审查人员的性别比例来看,我国电影审查机构中男女比例失衡。2006

                                                                                                                         

参见“电影审查委员会亟须年轻化”,新华网,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3/content_11927223.htm,最后访问时间:2016 年 3 月 11 日。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 《2015 年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5 年 5 月版,
第 2 页。

  1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届电影审查委员会中,主任和副主任均为男性,21 名常驻委员中有 18 名男性,3 名女


性,女性委员仅占 12.5%;特约委员中男女比例较为平衡,有 7 名男性,6 名女性。电
影复审委员会中,仅有 1 名女性,其余 13 名审查委员均为男性,仅占 7%的比重。男性
与女性对电影的观赏角度和价值取向不一致,主要由男性组成的审查机构并不能代表
女性创作者和观众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我国电影审查主体还存在着诸多局限,审查主体太过繁杂,机构既不
独立也不尽合理,导致我国电影审查偏向“思想性”审查,尽管我国电影审查权下放
至地方,但省级广电部门和电影审查机构的人员构任职条件等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

(二)电影审查标准

电影审查标准,是指电影上映所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解决的是电影审查机构
依照什么标准来审查电影的问题。依据电影审查的对象不同,电影审查可分为技术审
查和内容审查,各国对于电影的审查主要集中在内容的审查上面。各国和地区由于政
治、经济、文化不同,对电影的审查标准不尽相同,但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对暴力、
色情和政治内容的审查。

1. 我国现行电影审查标准

我国的电影审查包括内容审查和技术审查,但主要在于电影的内容审查。
《电影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了电影片不得载有的十条内容,《电影管理规
定》第十三条在此基础上稍微修改了一些款项,此即我国电影审查著名的“禁载十条”
内容。
《电影管理规定》第十四条又规定了电影片须删减修改的内容,即“删减九条”。
简单来说,我国的电影审查标准即为“禁载十条”和“删减九条”,国家提倡思想性、
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电影,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老少皆宜”。

  1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表三 我国现行电影审查标准

从表三可以看出,我国电影审查的内容涵盖十分之广,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在如此宽泛的审查标准下,还规定了一条兜底条款。“禁载十条”是指送审
电影的主题和内容都不得涉及这些内容,一旦载有这十条内容之一,则不予上映。如

  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姜文拍摄的《鬼子来了》①,因涉及抗日战争的敏感题材,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方面
与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被禁止公映;张元拍摄的《东宫西宫》因涉及同性恋题材,
涉嫌诋毁社会主义形象,宣传腐化思维,被禁止公映。
“删减九条”即指电影内容涉及到九条内容之一的情形,应该作删减修改的处理,
删减完成后,符合审查标准的,可获许可公映。如李安执导的《色戒》,因涉及色情
内容片段,经删减了 12 分钟并修改了部分台词后,于 2007 年上映。

2. 我国现行电影审查标准之局限性

(1)审查标准过于模糊,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电影审查标准涉及到国家利益、宗教问题、色情、暴力、社会公德等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除前文列举的内容外,《电影管理条例》还规定了一条兜底条款。我国电影
的审查标准不可谓不全面,不可谓不严苛,但其法律条文的表述多为原则性和抽象性的规
定,采用的均是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如“社会秩序”、“淫秽”等,既不明确,也没有量
化标准,审查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
审查标准的确立,一方面敦促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标准依法行政,另一方面也方便
相对人能够依据明确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对行为的后果作出准确的预期。但
我国现行电影标准用语过于模糊,不能给相对人带来准确的行为指引,导演和制片单
位如同摸着石头过河,尽管知道不能越雷池一步,但雷池的边界在哪并不清楚。为了
避免送审时被毙,只能在电影送审前进行严格的自我审查和自我阉割,电影的艺术性
大打折扣。
(2)审查标准缺乏针对性
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一刀切”的电影审查标准,不管电影题材类型如何,凡涉及
到“禁载十条”的内容,则予以禁映,涉及到“删减九条”的内容,则反复删减,以
使电影片最终能达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程度,力求荧屏呈现一片清明。但是,电

                                                                                                                         

电影审查委员会认为, 《鬼子来了》 “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唯一一
个敢于痛骂和反抗日均的还是个招村民讨厌的疯子),突出展示和集中扩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不仅没
有充分暴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职,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
出现严重偏差”。参见“广电总局关于《鬼子来了》的审查意见”,中华民族文化在线网,
http://www.chinancol.com/25/Show_News.asp?BID=25&News_ID=4655,最后访问时间:2016 年 3 月 11 日。

  2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影始终是一项产业,它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为了逐利,电影制作方会想方设法地迎
合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打开更大的市场,加之近年来进口影片对我国电影市场造成
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强化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已经成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电影类型的多元化,观众的鉴赏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观众的观影需求也趋向于多
样化。同样一个画面,对成年人来说不构成淫秽,但对未成年人可能会造成消极影响;
相同的情节,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具有吸引力,但对成年人来说稍显幼稚。试图泯灭不
同观众群体间的差异,使电影达到老少皆宜的程度实乃强求,其后果是成年人看不到
想看的,未成年人看到了不该看的,既未能达到电影审查制度建立的初衷,又严重束
缚了电影业的发展。总之,我国目前采取的“一刀切”的电影审查标准,无视了不同
观众的观影需求和选择权,限制了电影从业者的创作自由,根本无从达到电影业“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愿景。
另一方面,电影是一项有着独特性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与文学作品不同,电
影的表现方式直接且逼真,它通过画面和声音让观众如临其境。美国在 1930 年出版的
《海斯法典》中就将电影与文学区别开来,写道:“书籍通过文字描述;而电影则用
生动的画面来展示。书籍只能通过文字来触及人的思想,电影则通过再现真实的事件,
使人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进行欣赏。”①规制的对象不同,相对应审查的标准也应不
同。但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十条内容与《电影
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禁载十条”一模一样,也就是说我国对电影和出版物
的审查标准是同一的,“禁载十条”既适用于电影的审查过程,也同样适用于出版物
的审查。这种不区分规制对象特点的审查标准完全没有针对性,它忽视了电影作为一
项直观表达的艺术形式的特点,这也侧面印证了我国电影审查标准过于泛化。
(3)不合理裁量

现代公共行政的生命在于裁量,无裁量即无行政。 现代社会变迁迅速,行政事务
庞杂繁琐,法律不能预见所有的情状,只得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框架内根据现实情况
行使裁量权,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因此,行政机关应享有自由裁量权,但这种
                                                                                                                         

[美] 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看电影的艺术》,张菁,郭侃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版,第 476—478 页。

周佑勇:《行政裁量治理研究:一种功能主义的立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 8 月版,第 3 页。

  2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裁量不是任意的,“无约束的自由裁量权都可能被滥用,这仍是个至理名言”,①无约
束的裁量权可能导致行政的肆意,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而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
裁量权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具体而言,即在内部界限上,不得滥用裁量权或有裁量不
足、考虑不周或权衡不当的情形。②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中,审查的标准既模糊又全面,
这使得电影审查机构在行使审查权限时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毫无操作性可言的标
准并不能有效约束行政机关的行为,导致了电影审查机构诸多不合理的裁量行为。
我国电影审查“只禁色情,不禁暴力”。世界各国(地区)的电影审查制度尽管有所差别,
但仍有共性的地方,如各国(地区)均对电影的色情、暴力内容予以管控。我国也同样将“淫

秽”和“暴力”内容纳入了电影审查的范围。但在电影审查实践中,我国对这两类负
面内容予以了区别对待,电影审查机构对电影中的情色内容予以极其严格的把控,而
对暴力内容给予了最大的宽容。这种情况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国传统文化
对待两性关系趋于保守,电影中出现的情色画面是“格调低俗”的,不能被搬上荧屏。
如电影《色戒》由于包含色情内容,被反复删减 7 分钟镜头后得以上映;《苹果》因
涉嫌制作色情内容被禁止上映;《泰坦尼克号》3D 版上映时将 2 秒钟的女主角全裸镜
头删除。相反的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武力,信服成王败寇,邪不胜正,在善恶对
垒中,能消灭“恶”的暴力甚至是被提倡的。如台湾电影《艋舺》中存在着校园霸凌、
歃血为盟、多处斗殴、暴力、械斗的情节和画面,《拯救大兵瑞恩》因“极度渲染战
争暴力”在美国被限定为 R 级,但这些电影在中国却全面公映,对孩童开放。事实上,
暴力比色情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大,影片中暴力引起的冲击感强烈刺激着青少年的感
官,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模仿暴力行径,如上世纪香港大热的古惑仔电影,引起了众
多青少年模仿古惑仔的现象。电影审查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人,这种对于暴力
的宽容实际上并不能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反而起到消极作用。
(4)不平等对待
平等对待原则是平等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化,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裁量行为时
应遵循平等对待原则,具体表现为:同等情况应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

                                                                                                                         

[英] 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年 1 月版,第 70 页。

陈敏:《行政法院有关依法行政原则裁判之研究》,载《政大法学评论》1987 年第 36 期。

  2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从各大新闻报道中总结来看,我国电影审查机构对知名导演与不知名导演所拍摄
的影片进行了区别对待。如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因包含过多的袒
露镜头、乱伦和血腥残杀等画面和情节,在香港上映时被评为 IIB(青少年及儿童不宜)
级别,而在大陆却“一刀未剪”准予上映。其他不知名导演则没有这种优待,只能不
断自我审查,反复修改。另外,我国对进口影片和国内影片也进行了不平等的对待。
一般来说,我国对进口影片持较为宽容的态度,而对国内影片审查较为严格。
综上所述,我国电影审查标准在法律文本和实践操作中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
表现为标准过于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电影审查机构享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出现
了不合理裁量、不平等对待的情形。

(三)电影审查程序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行政行为所
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①程序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
有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也可以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对行政主体实现其
目标有着积极作用。电影审查程序,是指电影审查机构在审查电影时,所需遵循的方
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它解决的是电影审查机构怎样来审查电影的问题。

1. 我国电影审查程序

我国尚未出台有关电影的专门法律,有关电影审查的程序散见于各政法规和规范
性文件中。整理来看,我国电影审查程序如下:
(1)申请与受理。制片单位应向省级广电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2)审查与决定。省级广电部门自收到混录双片及相关材料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
内作出审查决定。符合审查标准的,发给《影片审查决定书》和相关文件。审查不合
格的或需要修改的,应作出具体说明,并通知有关单位。
(3)制片单位持省级部门颁发的《影片审查决定书》和相关文件送国家新闻出版
广电总局,办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相关手续。
                                                                                                                         

方世荣:《行政法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第 175 页。

  2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核准与抽查。广电总局对电影片进行核准,并进行抽样检查,发现有与电影
审查标准不符的问题,应在属地审查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并向省级广电部
门下发《影片核准意见书》。
(5)影片审查不合格需经修改后再次送审的,审查期限重新计算。
除必经的审查程序外,我国还规定了电影审查的救济程序,包括电影复审程序和
行政诉讼。
复审程序是指制片单位对审查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影片审查决定书》之日
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的申请。复审决
定应于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复审认为电影片符合审查标准的,发给《电影片公映许
可证》,不符合审查标准的,书面通知制片单位。
《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其中包括了行政许可行为,

根据此规定,制片单位依法提出电影审查申请后,审查机构拒绝答复或者在法定期限
内未予答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 我国电影审查程序之局限性

(1)审查程序不公开
行政公开原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应有之意,是程序公正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正义
不仅应该得到实现,还应该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行政公开是指行政权力的运作
全过程都应向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以便相对人能够参与到行政过程过程中来,公
开原则满足的是相对人“知”的权利。②
我国现行的电影审查程序规定较为笼统,规定的主要是电影片送审的程序,类似
于办事指南。法律法规没有对电影审查人员的最低要求、表决机制作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电影审查委员仅为兼职职位,一般来说,电影审查期间并不会全员到齐,审查的
过程也没有相应的准则予以规范。相对人和社会公众既不知晓电影审查主体,也不了
解电影的审查过程,唯一公开的是发放的《影片审查决定书》。审查程序的不公开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
不服的;……”  

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 月版,第 262—263 页。

  2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蒙上了厚厚的面纱,制片单位和观众既不能预期自己的行为,也不
能起到监督审查机构依法行使审查权限的作用。
(2)缺乏说明理由、听证等具体制度
“给予决定的理由是正常人的正义感所要求的。这也是所有对他人行使权力的人
一条健康的戒律。”①随着服务行政理念的发展,行政机关说明理由制度作为行政程序
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予以普遍确立。说明理由,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不利于相对人的
行政行为时应当说明其理由,并将理由书面化,以告知相对人。②说明理由是一项重要
的防止行政恣意及保障公民自由的手段,它促使行政机关进行自我约束,也为行政机
关与相对人提供对话机制,消解相对人的不满情绪,使得行政决定更易被接受。
电影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电影产业化以来,动辄上亿的投资已非常普遍,
这些投资能否收回与电影的上映直接挂钩,电影的上映直接影响到制片单位的财产权
益,故而电影审查机构在作出许可决定时,不仅应把许可与否的结果告知相对人,也
应告知其作出该决定的理由。
我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了说明理由制度,电影审查法律规范也规定
了电影审查机构认为送审影片不符合审查标准,或者需要进行修改的,应在《影片审
查决定书》中作出具体说明。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电影审查程序中说明理由制度并未
规范化常态化。如审查委员会对电影《苹果》进行初次审查时,提出了多条修改意见,
但仅有这些要求删减的意见,并未对为何作此修改作出说明。在要求删除其中一场床

戏时,答复理由竟然是“这是一场老女人和年轻男人的床戏,太拧巴了。” 这种说理
的随意性和信息不对称的设计剥夺了相对人陈述和申辩的权利,不依法说明理由给审
查中“暗箱操作”预留了灰色空间。审查委员会与制片单位、导演等没有直接沟通的
平台,只能通过电影局作为桥梁,电影局一方面传达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意见,说服制
片单位妥协,另一方面又为制片方“说好话”,尽量增加其通审的可能。这种程序的
不规范,说明理由制度的缺位,使得电影投资风险大大增加,不利于我国电影业的发
展。
                                                                                                                         

[英] 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年 1 月版,第 193 页。

[日] 盐野宏:《行政法总论》,杨建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1 月版,第 179 页。

丁先明:《激情《苹果》挑战广电总局禁令》,载《新世纪周刊》2008 年 11 期。

  2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另外,在电影审查的现有框架下,听证制度、公众参与制度都是缺位的,电影审
查机构作出的决定,仅体现了审查人员的意志,制片方、观众的意志无从体现,造成
了我国电影审查程序中只见政府管控,不见民众参与。
(3)救济程序虚置
有权利则必有救济,没有救济途径的权利是得不到保障的权利。
根据现行规定,制片单位对审查决定不服的,可以向电影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的
申请。但这种复审程序定位不明,法律并没有对其予以界定。从概念构成上分析,我
国电影的复审应属于行政复议行为,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公映许可决定,制片单位有
权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广电总局复审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尽管设置了电影的
复审程序,但目前未对电影复审程序是否属于前置程序作出规定,也未在有关电影的
法规规章中确立司法最终保障原则。另外,电影复审机构即广电总局复审委员会也缺
乏独立性,这一点在前述审查主体中有所论述。
其他的救济途径如行政诉讼等,则只能从上位法中找到法律依据。如《行政诉讼
法》、《行政许可法》等。且实际生活中,少有制片单位提起行政诉讼,提起后也由
于其他原因未进入司法审查程序。

  2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四 电影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应当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审查模式,已经成
为各界人士的共识。但电影审查模式的改革和建构阻力不小,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电影
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理论成果相对匮乏,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践层面,法治经验不足,
具体制度缺位。在理论和实践尚不完善的境况下,应先将目光放至电影工业发达的国
家和地区,学习和借鉴域外相对纯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各国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不同,电影审查的模式也不尽相同。根据
电影审查的主体来区分,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电影审查模式,即政府监管模式,
以行政机关为电影审查主体,如中国、伊朗等;二、电影分级模式,即行业组织自律
模式,以行业组织为电影审查主体,如美国、加拿大等;三、混合模式,即行政审查
和电影分级相结合的混合制度,如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等。

(一)电影审查模式

电影审查模式,是指由官方主导电影审查的模式,电影的审查权限由行政机关把
控,目前采取电影审查模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朝鲜和伊朗。我国现行的电影审查制
度在前文已经有研究,此处不再赘述。
有关朝鲜电影审查制度的文献资料较少,笔者从 2012 年《中国新闻周刊》对朝鲜
文化省副相,朝鲜电影总局总局长朴春男的专访中总结了朝鲜电影审查制度的基本内
容。在对电影的法律地位界定上,朝鲜认为电影是以服务、教育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
义建设和统一国家事业为目标的,电影不是商品。朝鲜的电影审查机构是电影审查委
员会,审查既包括文学(剧本)的审查,也包括电影成片的审查,审查标准主要是看
影片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教育、思想、精神;是否损害国家利益等。①可以看出,朝鲜的
电影审查制度非常严苛,电影审查权限完全由官方把持,其不承认电影的商品地位,
遑论承认电影属于一项表达自由的观点,电影在朝鲜完全沦为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

                                                                                                                         

参见万佳欢: 《专访朝鲜文化省副省相、朝鲜电影总局总局长朴春男:我们不把电影当做商品》,载《中国新闻周
刊》2012 年 26 期。

  2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宗教思想,包括电
影的创作自由,因此,伊朗有着极其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
伊朗电影面临的现实语境就是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将决定电影的存亡。①其对电影
的审查标准简单来说,即电影内容应符合伊斯兰教义,政府支持符合伊斯兰教义的电
影,对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电影进行禁止。②伊朗对电影进行审查时主要遵循以下程序
规定:1、审查剧本,剧本须符合标准才可进行电影拍摄;2、审查演员和剧组人员名
单;3、审查完成摄制后的电影片,并作出通过、修改或禁止放映的决定;第四,申报

荧幕许可,并将影片分为 A、B、C 三个级别以决定该电影的宣传方式。
总结来看,采用电影审查模式的国家和地区,行政管制色彩浓厚,其重视电影的
宣教作用,注重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宗教问题,审查标准较为严格,审查程序主要
以行政流程为主,救济途径较为缺乏,电影创作人员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严重压
抑电影创作自由,影响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

(二)电影分级模式

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电影审查模式逐步向逐
等分级制度转变,已成为现代电影业发展的趋势。
电影分级制,是在电影审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检查制度。在特定意义上说,分级
制是电影审查制的延续和变形。④它根据电影的内容进行级别划分,不同等级的电影对
适合年龄段的观众开放,避免青少年接触到与其身心不恰当的试听信息,以达到保护
未成年人,并使成年人看得到自己想要看的目的。电影分级制度不电影片的放映,它
只是划分电影等级并区分观众群体。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采用的是电影分
                                                                                                                         

李聪聪:《伊朗新电影研究》,重庆大学 2007 年硕士毕业论文。

伊朗电影不得载有以下内容:(1)紧身的女性服饰;(2)除了脸和手以外裸露其他女性身体的部位;(3)男
女性之间的身体接触、暧昧的语言或玩笑;(4)关于军队、警察或家庭的笑话;(5)长胡子的反面角色(会引发
人们与宗教形象相联系);(6)外语或粗鄙的语言;(7)外国音乐或其他类型的欢快音乐;(8)正面角色表现
得喜欢独处,而不喜欢集体生活;(9)士兵或警察衣冠不整或相互争执等。 参见林国淑,余佳丽: 《“看得见”和
“看不见”的伊朗电影》,载《电影评介》2008 年第 5 期。  

注:伊朗的“分级”与下文所述电影分级制度中的“分级”不同,伊朗电影的分级与电影内容无关,它不涉及对
电影的审查,仅代表电影的质量级别。如 A 级电影可以在官方电视台发布广告,可以在最佳院线最佳时间上映,以
此类推。参见“伊朗电影分级制度”,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yule/8222/28417/28418/1931667.html,
最后访问时间:2016 年 3 月 12 日。

贾磊磊:《用标尺取代剪刀:百年电影分级制与审查制的分野》,载《艺术百家》2005 年第 5 期。

  2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级模式,如美国,加拿大等。而美国的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先驱和集大成者,其电影
分级模式也较为完善,故而本节将集中分析美国的电影分级模式。
美国的电影分级模式是由联邦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判决建构起来的,它也是由行政
主体审查模式过渡成现代的分级模式。
美国电影审查的出现与电影作为一种新兴娱乐工具在全美境内迅速普及密切相关,
一战后,好莱坞电影开始反映出某些道德标准的变化,性、暴力、酗酒、吸毒等“时
尚生活的新象征”成了标准的电影题材。这种变化引起了公愤,保守的道德维护者对
影片发起了强大的抗议和抵制,为避免联邦政府介入电影审查(片商一直将政府的介
入视为好莱坞末日)①,好莱坞组织建立了行业自律组织“美国电影制片人暨发行人协
会”,试图通过协会进行自律审查,排除行政权介入电影审查的风险,以缓和剑拔弩
张的形势。而后随着道德呼声越来越高,海斯任命天主教出版商和耶稣会牧师就电影
生产的道德规范起草了一部《电影制片法典》,即著名的《海斯法典》,并成立制片规
约执行委员会。
《海斯法典》要求电影的道德内容必须受到检查,委员会有权要求删除
违反法典内容的镜头,电影加盖许可章后方可发行。《海斯法典》对电影的消极内容、
种族关系、宗教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影片片名等各方面作了极其严苛的规定,严重地
扼杀了电影创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电影协会的自我审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了官方审查,也平息了公众的不满情绪。
1915 年,在 “互助电影公司诉俄亥俄州工业委员会”案中,联邦最高法院首次对
电影的法律地位作出了界定。联邦最高法院认为电影仅是一项商业活动,不能视作传
媒的一种形式公共舆论的组成部分,因而不受言论自由的保护,这项判决使得官方审
查合法化。1948 年,“众合国诉派拉蒙公司”一案中,审理该案的法官认为电影,与
新闻和广播等传统传媒有共同点,电影应受宪法相关条款的保护,尽管此时电影享有
表达自由尚未成为宪法原则,但已初显苗头。1952 年,“博斯汀诉威尔逊”一案中,
联邦最高法院确认电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法律地位,认为电影应受宪法关于言论自由条
款的保护,这一裁决使得作为事先限制的政府审查的合法性逐渐瓦解。1961 年,“时
代电影公司诉芝加哥市政府”一案中,时代电影公司坚称不管电影内容几何,都可不
                                                                                                                         

孙邵谊:《从审查到分类——读解美国电影分级制度》,载《世界电影》2005 年第 3 期。

  3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经审查而放映,克拉克大法官对此指出:言论自由不属于绝对的自由,所有的事先限
制并非都当然无效①,电影并非享有完全的自由,宪法并不保护任何电影不受时间、地
点限制就进行放映。此项判决为电影分级制买下了伏笔。1964 年,“弗里德曼诉马里
兰州”一案中,最高法院指出政府组织的审查委员会无权禁止电影的放映,美国的电
影审查模式最终瓦解。
1968 年,美国电影协会、美国电影院主联合会以及美国电影进口和发行委员会协
同其他各界人士共同创建了电影分级制度。
(1)电影分级主体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是由美国电影协会负责组织的委员会,根据电影的语言、暴力、
色情和毒品使用情节等,秉持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代表家长的观点对电影进行的评
价。②
美国电影分级制的评级主体是隶属于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类与分级管理局的分级委
员会。评级委员会的主席由电影协会主席任命,委员会由 8 到 13 名成员组成,所有成
员必须已为人父母。该组织作为电影协会的独立分支机构,成员的薪酬待遇均由申请
分级的电影制片人或发行商提供,电影协会不得干预其工作。分级委员会的成员对电
影进行评级时采用实行无记名投票,经投票统计后再商讨具体等级。制片方若想扩大
观众群,争取更大的市场,可以自行删减或修改影片部分内容,送分级委员会重新评
级。
制片方对分级委员会作出的评级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向上诉委员会提出上诉。上
诉委员会由 14 到 18 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均来自电影协会和全国影院业主联合会,
上诉委员会的委员接受上诉申请后,会观看上诉影片,并就相关争议分别听取上诉人
陈述和分级委员会的答释,上诉人和分级委员会可相互质询,上诉委员会讨论后再进
行投票决定,此决定为最终决定。
(2)电影分级标准
美国的电影级别历经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为五级制。具体标准如下:
                                                                                                                         

贺文发,赵伦: 《美国电影业从“审查”向“分级”制度的转变——美国最高法院司法判例分析》,载《当代电影》
2012 年第 4 期。

参见百度百科关于“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词条解释。  

  3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表四 美国电影分级标准

从表四可以看出,美国对电影进行评级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影片是否包含暴力、性
和吸毒等内容,且分级制度将这些标准予以量化,如影片含义一个与性有关的粗字,
则应被评为特别辅导级,多于一个以上则至少应评为限制级。这些具体可量化的标准
使得实践操作更为容易,制片方可根据具体的标准,评估自己制作发行的电影。
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是各方进行利益博弈、最终达到平衡的结果,它打破了电影
审查模式的统一标准,对电影进行电影审查的结果不再是限制影片的上映,而是通过
对电影进行评级,给家长提供参考信息,以保护未成年人。

(三)混合模式

电影审查的混合模式,是指结合了官方审查与分级制度的模式。采用混合模式的
国家和地区主要有英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等。本节以香港地区为例来分析混合
模式的具体内容。香港地区由于被殖民的历史,继承了英国普通法的特点,而我国的

  3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传统文化也对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东西方的文明共同早就了香港地区法律制度的独
特性。
香港地区是我国最早实行电影检查制度的地区,1919 年,就已出现了“影画片的
检查员”,检察员参照当时相关地区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开放程度,对电影提出修改
的建议,这是香港地区电影审查的雏形。1953 年,《电影检查规例》发布施行,电影
的专门机构产生,即影视及娱乐管理处,香港的电影检查制度至此正式确立。1973 年,
《电影检查指南》公布,其中规定了电影检查的八条标准。1988 年,《电影检查条例》
确立了电影分级采用三级制标准。1995 年,《电影检查规例》经修订后颁布施行,将
电影的评级由“三级制”修改为“四级制”。
(1)电影检查主体
通讯事务管理局是规管广播业与电讯业的单一规管机构。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通讯办)是通讯局的执行部门,由前电讯管理局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合并而成。
通讯办辖下的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办事处(电影报刊办)负责有关电影评级、管制
淫秽及不雅物品和报刊注册等工作。①电影报刊办包括报刊及物品管理科和电影科。电

影科 包括:电影检查监督(局长委派的公职人员),检察员小组和顾问小组组成。
检察员小组成员,由行政长官委任。电影检查顾问小组成员,由检查监督委任。
目前顾问小组成员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各阶层的 300 名人士。小组成员就影片应评定为
哪个级别,向电影检察员提供意见。社会各阶层人士可以通过电影报刊办的官方网站,
下载《申请加入电影检查顾问小组》表,申请加入顾问小组。顾问小组人员每两周进
行一次影片检查,并且就影片应评为哪个级别提供个人意见。
另外,根据《电影检查条例》设立了审核委员会,审核委员会成员包括 9 名非公
职人员和 1 名当然委员,当然委员由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担任。电影检察员就影片

                                                                                                                         

参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讯事务管理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网,http://www.tela.gov.hk/index.htm,最后访
问时间:2016 年 3 月 15 日。

电影科的主要职责包括:(a)检查拟公映的影片,并把影片评级;(b)检查获豁免评级的电影;(c)检查第
Ⅲ 级影片录像带和镭射碟的包装物及第 Ⅲ 级影片的宣传资料;(d)核实公开发行的经评级影片录影带和镭射碟的
内容,确保与鉴定版本相符;(e)巡查电影院,执行对第 Ⅲ 级影片观众的年龄限制;(f)巡查影视店及各零售
点,对以录影带和镭射碟形式发行的影片加以监管;(g)协助电影检查顾问小组执行职务,使市民可参与影片评
级的工作。 参见“电影科职责”,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办事处网站,
http://www.ofnaa.gov.hk/chs/aboutus/aboutus4b_2.htm,最后访问时间:2016 年 3 月 15 日。  

  3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级别所作的决定,可交电影检查审核委员会进行复核。
(2)电影检查和分级标准
香港电影在发展之初,是没有明确的检查标准的。1973 年,《电影检查指南》公
布,其中列举了八条检查标准,而后《电影检查条例》第十条规定了新的检查标准①,
电影片核准上映后,检察员应根据分级标准进行评级工作②,可以看出,香港的电影检
查和分级标准是由法律确定的具体明确的标准,其力求在保护电影创作者的表达自由
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之间保持平衡。
检察员在作出决定前,应咨询相关人员的意见。如有监督委派的顾问的,应咨询
该顾问的意见,也可咨询监督的意见,或者在监督的书面批准下,咨询任何其他人的
意见。听取相关意见后,检察员认为影片适宜上映的,则核准影片上映,并且对影片
进行分级。检察员须以书面形式记录他所作决定的理由,说明理由时须论述影片是否
电影检查标准的相关事项。如检察员认为电影不符合电影检查标准,不宜上映,则拒
绝核准影片上映,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他所作决定的理由,说明理由时应论述是否符合
检查标准的相关事项。如检察员认为由于影片的某一个或多个片段不符合检查标准,
致使影片不宜上映或不宜适当分级,检察员应以书面形式指出影片中不符合标准的片
段,告知相对人影片删减后,检察员将会重新进行评级,并须说明理由。
影片经核准上映后,将根据电影的内容和对观众的影响进行分级。香港电影分级
标准历经修改,最终确定为四级标准。具体标准如下:
表五 香港电影分级标准

                                                                                                                         

《电影检查条例》第十条规定:检察员在观看有关影片时应考虑以下事项:(a)该影片是否描绘、刻画或表现
残暴、酷刑、暴力、罪恶、恐怖、残疾、性事或不雅或令人厌恶的言语或行为;(b)该影片是否提及某一类公众
人士的肤色、种族、宗教信仰、民族来源、原属国籍或性别,而以此污蔑或侮辱该类人士。  
  检察员根据以下事项进行评级工作:(a)整部影片所产生的影响及对观看该影片的人可能产生的影响;(b)该

影片在艺术、教育、文学或科学方面可取之处,以及影片在文化或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或价值;(c)有关该影片拟
上映时的情况。参见胡喜辉:《香港电影检查制度评述》,中国政法大学 2010 年硕士毕业论文。  

  3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香港电影分级的目的在于希望家长或成年人可事先获得电影相关信息,特别是是
否包含限制性内容,为未成年人观看影片提供参考。这个制度一方面可让成年人在观
赏电影方面有多重选择,同时亦保障未满十八岁的青少年,以免他们接触到不良的电
影内容。
可以看出,电影检查给香港地区的电影检查制度奠定了行政色彩,而分级制的引
入则是从镣铐中松绑,香港的电影在检查与分级,行政与民主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
而这也是我国电影审查制度面临的问题。

小结

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电影审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电影审查模式,这种审查
模式重视电影的宣教作用,行政管制色彩浓厚,审查标准偏于严苛,程序不尽完善,
严重抑制电影创作自由,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二是电影分级模式,电影分级模式在
某种意义上说是电影审查制度的延续和变形,它是对电影审查模式的松绑。分级模式
相对于电影审查模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优点:尊重创作自由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更
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有利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混合模式,是电影审查模式和
电影分级模式相互博弈的结果,其结合了两种模式的特点,审查主体更多元、标准更
灵活,其既强调了行政机关的审查权限,奠定了公权力约束的基础,又引入分级制,
使电影审查过程添入了民主化、宽松化的色彩。

  3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五 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之完善

我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着诸多局限,其中,制片单位和行政主体之间的博弈
几近失衡,公众日益多元化的观影需求和相对单一的电影供给的矛盾凸显,多元开放
的价值观念与严苛的电影审查标准之间冲突不断,我国电影审查制度已不适应现代电
影业的发展。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电影创作者呼吁保障创作自由,观众要求更多类
型的电影,都迫切要求我国尽快改革电影审查制度。
2015 年 10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
(草案),这是我国电
影产业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草案内容并没有对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作出质的改变,
草案关注点在于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促进电影产业的繁荣。
电影与各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尽管电影产业发达国家(地区)已经建

立了趋于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但是我国仍需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国内,选择最优
的电影审查模式。

(一)我国电影审查模式之选择

目前各国和地区采用的电影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政府主导的电影审查模式、行业
组织自律的电影分级模式和混合模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由政府主导的电影审查模式,电影审查权限由行政机关掌握,
这种严格的审查模式采取了严格、模糊的电影审查标准,严重禁锢了电影创作者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妨碍了其通过电影表达自身观点和意见的自由。导演和制片方为降低
送审风险,在电影送审之前会主动地进行自我审查,而这种自我审查通常会强化审查
的力度。模糊不确定的法定标准不能提供行为的预期,编剧、导演等创作者只能缩起
手脚进行电影创作,压缩自身的表达自由空间,以规避官方审查不予通过的风险。这
种倒逼电影创作者、制片单位自我审查,提高官方审查通过率的审查模式,实际上严
重地阻碍了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电影向大产业化迈进,审查机构无法
及时满足庞大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需求,加上我国尚未建立电影分级制度,使得实际上
未达到老少皆宜标准的电影流入电影市场,被准予上映。特别是国外电影,许多被评

  3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为限制级的国外电影在我国向全国观众大开放映之门,本国影片却在实践中面临着比
国外影片更高的门槛,公映许可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遭受质疑。可以看出,我国电
影审查模式既没有有效保护未成年人远离不该看到的,又使电影的艺术审美功能大打
折扣。实践表明,我国已不适宜再采用单一的电影审查模式。
电影审查制向电影分级制过渡,已成为现代电影业发展不可逆的趋势。电影分级
制是对电影审查制度的松绑,它的意义主要在于:首先,承认观众有着年龄差异,任
何一部影片并非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观众观看,心智成熟的观众可以看到他想看到的任
一影片。其次,通过对影片赋予级别标签,为家长在给未成年观众选择影片时,提供
指导和观影建议,以使未成年人远离不适宜信息。最后,电影分级制度,并不限制电
影的放映,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影创作者的创作自由。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中出现
的各种矛盾,都呼吁引入电影分级制。
但我国传统文化、法制背景与域外不同,完全摒弃电影审查制,采用电影分级制
从理论到实践均困难重重。如我国电影行业自律组织缺乏独立性,没有独立公正进行
评级的体制安排。故而,采用电影审查模式和电影分级结合的混合模式,即在完善我
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的基础上,引入电影评级制度,最符合我国实际。

(二)完善我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

1. 增强电影审查主体的独立性

在党政机关的双重领导下,我国电影审查机构产生机制和作出决定的过程均缺乏
独立性,审查委员在专业性、年龄结构等方面又不甚合理,要改革电影审查主体,须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减少行政官员的比例,降低行政官员主导审查的地位,审
查委员会的主导地位应由资深电影从业者担任。其次,提高审查机构的民主化程度,
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审查过程,如借鉴香港地区的经验,设立电影顾问小组,向全社会
公开进行聘任,不同社会阶层、职业和年龄的成员参与电影审查,通过民主的决策达
到权力的制衡。再次,增加中青年委员的比例,电影是紧随时代潮流的艺术形式,中
青年委员更能理解当下的电影文化,作出更适当的审查决定。最后,设置委员合理的

  3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职条件,参考美国审核人员的作法,审查委员必须为人父母,电影审查的目的在于
保护未成年人,父母是孩子权益的最大关切者,为人父母的审查委员使电影审查更加
合理化。

2. 增强审查标准的明确性

行政行为应明确具体,以维持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就行政法规的立法而言,行政
行为的明确性以及预测可能性,要求行政法法规尽可能明确,以便人民可以毫无疑问
的理解:什么是被允许,什么是被禁止的,行政机关可以对人民采取什么措施。①但我
国电影审查标准过于模糊、操作性不强,给行政机关留下了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故而
在完善电影审查制度时,须将审查标准明确化、具体化。
一方面,审查标准应明确具体,措辞尽量采用确定且没有歧义的语言,如什么是
国家利益,什么是淫秽内容,电影内容达到哪种程度算损害了国家利益或构成了淫秽
的认定,以便人们理解并作出行为的预期;另一方面,电影审查标准应进行量化,语
言本身容易造成歧义,量化标准后可尽量消除歧义、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对电影
标准进行设置时,可参考美国分级标准,如以电影中毒品出现的次数、吸烟镜头的次
数等来评定级别等。

3. 增强审查程序的透明度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还应该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我国传统行政法历来重实体、
轻程序,但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实现的保障,也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有效手段。
我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中,审查主体与制片单位、导演、观众等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
信息严重不对称,程序的不透明既侵犯了相对人的知情权,也给行政机关预留了审查
过程中暗箱操作的空间。因此,在完善现行电影审查制度时,应坚持行政公开原则,
增强审查程序的透明度。
首先,电影审查应坚持行政公开原则,电影审查机构应依职权或依申请将有关电
影审查过程向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公开,如应公开电影审查机构成员名单、审查决定

                                                                                                                         

翁岳生:《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9 月版,第 153 页。

  3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等,保障相对人的知情权,敦促审查机构依法行政。其次,完
善说明理由、听证等具体制度。程序正义也须通过具体的程序设计来予以保障,审查
机构在作出电影片修改的决定时,必须附加为何作此修改的书面理由,在作出不予上
映许可的决定时,应先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审查委员会与制片单位应建立直接沟通平
台。另外,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普通观众能够参与到电影的审查过程中来,观众是
电影审查的利害关系人,电影始终是面向观众的,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公
众应该拥有选择和评价的权利。最后,救济程序也需要完善。《电影产业促进法》可
将电影复审程序作为复议程序用法律的方式确定下来,司法救济途径也应得到保障,
在立案登记制下,人民法院不得随意拒绝案件受理,制片单位不服审查机构的行政许
可决定的,可以提起上诉。

(三)建立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分级制度有着电影审查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既可以保障电影创作者的
表达自由,又促进电影市场的法制化发展。我国在坚持政府主导电影审查的基础上,
应适当引入电影分级制度。

1. 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我国实践中曾经出现过电影分级制度的雏形。1989 年,原广播电影电视
部发布了《关于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我国正式施行
电影分级制度,其中还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状况,明确规定了“少年儿童不宜观看”
的影片的类型①。另外,通知规定经认定为少儿不宜的电影,应在片头印上“少儿不宜”
的字样以尽到提醒注意义务。在放映该类影片时,各放映单位不得组织少儿专场放映;
不得提供场地给中小学生观看;实行售票放映的放映单位,不得将门票售给少年儿童,
不准许未成年人入场。②这是我国电影分级制度的早期雏形,由于相关配套设施未跟上,

                                                                                                                         
  “少年儿童不宜观看”的影片有:(1)凡有强奸、盗窃、吸毒、贩毒、卖淫等情节的影片;(2)凡有容易引起

少年儿童恐怖感的暴力、凶杀、打斗情节的影片;(3)凡表现性爱及性行为情节的影片;(4)凡表现社会畸形现
象的影片。  

《电影审查条例》(修改稿),载《电影通讯》1989 年第 1 期。

  3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这一分级实践在不久后不了了之。尽管这些规定在现在看来略显简单,但仍具有重要
的意义,它为我国建立分级制度积累了有益的本土经验。
另一方面,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分级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
政治方面,我国民主政治正在积极推行,这为电影分级制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经
济方面,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电影产业发展迅猛,民众消费水平大幅提升,这为
电影分级制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方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人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这为分级制的建立奠定了文化基础。法治方面,我国宪法保
护公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保护公民的创作自由,有关电影的专门法律也正在审议通
过,这为分级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另外,行政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政府从全
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也从根源上推动电影分级制的建立。①

2. 电影分级制度的具体建构

虽然我国曾有分级制度的尝试,但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的分级制度更趋完善,我
国在完善电影审查模式时应适当吸收域外有益经验。
(1)确定电影分级的具体内容
首先,电影分级的主体应该过滤行政色彩,吸收更多元的人士来进行电影的分级
工作。混合模式意味着我国仍然坚持政府主导电影审查的原则,即负责电影审查、决
定电影是否上映的主体依然是行政机关,故而负责分级工作的机构应该大范围地吸纳
行业组织、民间人士等,既要保证电影分级的专业性,也要听取非电影专业人士的意
见。由于混合模式下,分级工作也变为经常性的事务,所以分级机构也应设置为常驻
型的机构,即在广电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专门性的电影分级机构,以推行我国电影的
分级工作。
其次,电影分级的标准应该充分考量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
不能一味地照搬域外经验。电影的内容价值取向根植于该国文化,尽管不少国家的分
级标准比较完善,但也不能一概挪用域外的分级标准。混合模式中的分级只是一把“标
尺”,它不限制电影的上映,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适龄群

                                                                                                                         
  梁佳:《行政法学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审查模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15 年硕士毕业论文。  

  4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体可以看到适龄电影”,成年人能欣赏到他想看到的电影,而未成年人看不到不该看
到的,各方利益达到平衡。由于电影分级制度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因此在确定分级标
准时应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状况,根据其年龄来评定级别。具体如下:
普通级:适合所有观众观看,与我国现行审查标准基本相同,力求老少皆宜,雅
俗共赏。
辅导级:需要父母或监护人陪同观看。可能含有少量的敏感内容,需要父母对孩
子进行指导。
限制级:18 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影片含有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画面和情节,
具体包括暴力、裸体、滥用毒品等内容。
(2)配套的院线制度建设
分级制度的建立,不仅要确定分级的主体和标准,其最终仍要依托于相关的制度
建设。我国现在的影院建设没有针对分级制度的对应设计,因此,在建构我国电影分
级制度时,应该改革现在的影院设置。
首先,影院应设置不同规模的放映厅。电影片须经过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公映审查,
再由分级委员会对其进行评级,只有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和确定相应级别后才
能进入影院予以上映。影院应该根据影片级别设置不同的放映厅,级别低、观众数量
大的电影片应安排在较大的放映厅播放,而小众电影或内容限制较多的电影片则应安
排在较小的放映厅播放。
其次,影院应建立核实观众真实身份信息的机制。电影分级的目的在于对电影评
级以区别观众,因此,在观赏不同级别的电影时,影院应严格核实观众年龄信息,不
能为扩大观众群而大开方便之门。影院在核实观众真实身份信息时,可以借鉴火车票
购买时采用的居民身份证核验身份信息的方法,在购买电影票和进入放映厅时,可以
让观众出示身份证件的方法来保障推行,身份证件不限于居民身份证。验票时若发现
观众年龄不符合电影片的级别,应拒绝观众入场观看。
最后,电影片在放映前应给予观众明显且充分的提醒。观众在购买电影票时,影
院负有提醒义务,特别是成年观众带未成年人观看电影时,影院应尽到提醒注意义务。

  4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电影在放映前,应在片头的明显位置设置影片的级别,以使观众了解该电影可能含有
的限制级内容。
电影分级制的优越性有目共睹,引入电影分级制,可以给中国电影创作者松绑,
最大程度地保障其电影创作的自由,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权益均得到应有的保护,各
方利益达到平衡,中国电影业也将得到持续发展。

  4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结 论

电影是当代重要的传播媒介,是编剧和电影导演等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意见的重
要方式,是表达自由的一种自然延伸,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但表达自由并非绝
对的自由,电影这一表达自由也应受到一定的限制。电影的受众极其广泛,若包含不
良内容的电影不经任何约束流入市场,将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电影审查具有其
必要性。  
我国电影审查属于行政许可行为,是政府公权力管控电影行业的重要手段。随着
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中各种矛盾更
加凸显,如制片单位与电影审查机构的矛盾,观众观赏权与行政机关监管的矛盾,表
达自由与政府管控的矛盾等。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亟待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对电影
实行或严或松的电影审查,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各主要国家都从单一的审查模式过渡
为分级模式或混合模式。电影分级模式具有其优越性,它不限制电影的上映,保障电
影创作自由,又承认观众的客观差异,起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  
电影审查制度根植于一国文化土壤,尽管我国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但
我国并不适宜完全摒弃政府监管模式、采用电影分级制度。在电影审查的模式选择上,
我国宜采用审查和分级结合的混合模式,在完善现行电影审查制度的基础上,引入适
合我国国情的分级方式。  

  4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致 谢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望这几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感慨万
千,在这三年中,我需要感谢的人有太多太多。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尹建国老师。尹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兴趣
广泛、严格律己、幽默风趣的导师,能够在他的教导下完成研究生的学业,是我无比
的幸运。本论文从拟定题目、资料搜集、开题答辩、撰写成文到最终成稿,每一个环
节都得到了尹老师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我更加感受到并由衷佩服尹老师
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尹老师不仅在学业方面给予了我无私
的帮助,更在人生目标、生活态度方面给予了我灯塔般的力量。在此,非常感谢尹老
师三年来对我的帮助!
其次,我要感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的各位老师——曹海晶老师、陈旭刚老师、
张晓玲老师和赵颖坤老师。各位老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平易近人,他
们在本科阶段就教导过我们,带领我们进入法学的殿堂,研究生阶段更是不遗余力地
培养和指导我们。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像一个大家庭,各位老师像开明的家长,让我们
得以在这样包容、宽松但专业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作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学生,
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在论文的开题阶段,老师们对我的论文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让我得以对论文进行完善,感谢各位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再次,我要感谢我可爱的同学们。我们曾经一起预习复习,一起讨论时政,一起
撰写论文,一起憧憬花花世界,我们曾经笑称永远共进退,为彼此加油打气。谢谢你
们的陪伴,谢谢你们与我共同成长。我们都是法律人,世界这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对我无私的关怀和照顾,在我难过失意的时
候给予我怀抱和安慰,在我坚持做自己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因为有家人作为后盾,
我的研究生生活才得以更加平和顺利,感谢家人为我付出的一切!
研究生阶段有过欢笑和泪水,有过收获和错过,这些都成为我成长路上宝贵的财
富。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秉承各位老师教导的知识和态度,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衷心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谢谢你们!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望过去几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感

  4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丁莉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年版。


[2] 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3] 史敏等主编、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等编:
《电影管理条例释义》,人民法院出版
社,2002 年版。
[4]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年
12 月版。
[5] 丁莉丽: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年 12 月版。
[6] 李显杰,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 7 月
版。
[7]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2015 年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北京:世界图书
北京出版公司,2015 年 5 月版。
[8] 周佑勇:《行政裁量治理研究:一种功能主义的立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 8 月版。
[9] 翁岳生:《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 9 月版。
[10] 方世荣:《行政法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
[11] 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 月版。
[13] [英] 威廉·韦德:
《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年
1 月版。
[14] [日] 盐野宏:《行政法总论》,杨建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1 月
版。
[15] [法]巴赞:
《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年 11 月版。
[16] [法]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年 11
月版。

  4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美] 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


《看电影的艺术》,张菁,郭侃俊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2 月版。
[18] [英] 威廉·韦德:
《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年
1 月版。

期刊论文类

[19] 傅永春,金冠军:《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博斯汀诉威尔逊案(1952)研究》,载《圣
才学习网》,2010 年 12 月 18 日。
[20] 贺文发,赵伦:
《美国电影业从“审查”向“分级”制度的转变——美国最高法院司法
判例分析》,载《当代电影》2012 年第 4 期。
[21]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中国法学》2001 年第 3 期。
[22] 黄智芳:《分级还是审查——澳大利亚电影管制》,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 年第 4 期。
[23] 陈敏:
《行政法院有关依法行政原则裁判之研究》,载《政大法学评论》1987 年第
36 期。
[24] 丁先明:《激情《苹果》挑战广电总局禁令》,载《新世纪周刊》2008 年 11 期。
[25] 万佳欢:
《专访朝鲜文化省副省相、朝鲜电影总局总局长朴春男:我们不把电影当
做商品》,载《中国新闻周刊》2012 年 26 期。
[26] 《电影审查条例》(修改稿),载《电影通讯》1989 年第 1 期。
[27 ] 贾磊磊:《用标尺取代剪刀:百年电影分级制与审查制的分野》,载《艺术百家》
2005 年第 5 期。
[28] 孙邵谊:
《从审查到分类——读解美国电影分级制度》,载《世界电影》2005 年第
3 期。
[29] 鲍菡:《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行政法透视》,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1
年 3 月。
[30] 潘捷:
《行政法视野下的电影审查》,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 年 3 月。
[31] 李聪聪:《伊朗新电影研究》,重庆大学 2007 年硕士毕业论文。

  4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网站类

[32] “博士告“色戒” 要看完整版”,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11/14/content_7068995.htm。
[33]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主要职责介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
站,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govpublic/6595/279653.shtml。
[34] 参见“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
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4198/184198.shtm。
[35] 参见“电影审查委员会亟须年轻化”,新华网,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3/content_11927223.htm。
[36] “广电总局关于《鬼子来了》的审查意见”,中华民族文化在线网,
http://www.chinancol.com/25/Show_News.asp?BID=25&News_ID=4655。
[37] “伊朗电影分级制度”,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yule/8222/28417/28418/1931667.html。
[38] “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政 府 通 讯 事 务 管 理 局 ” ,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政 府 网 ,
http://www.tela.gov.hk/index.htm。
[39] “电影科职责”,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办事处网站,
http://www.ofnaa.gov.hk/chs/aboutus/aboutus4b_2.htm。
[40] 《《 色 戒 》 被 删 引 出 系 列 诉 讼 , 电 影 审 查 制 又 起 争 议 》, 载 法 制 网 ,
http://www.legaldaily.com.cn/shyf/content/2007-11/23/content_747020.htm。
[41] See http://www.mpaa.org/。

外文资料

[42] Ernst, M. L. (1946). The First Freedo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Mutual Film Corp. v. Industrial Commission of Ohio, 236 U.S. 230(1915).
[43] Joseph Burstyn, Inc. v. Wilson 343 U.S.945 (1952)
https://supreme.justia.com/cases/federal/us/343/495/case.html
[44] Mutual film Corp. v. Industrial commission of Ohio,236 U.S.230(1915)

  4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5] Central Board of Film Certification(CBFC),Chennai


http://goidirectory.nic.in/search_result.php
[46] Joseph Burstyn, Inc. v. Wilson 343 U.S. 1945(1952),
https://supreme.justia.com/cases/federal/us/343/495/case.html
[47] Cohen Daniel Mark, Unhappy Anniversary: Thirty Years since Miller v. California: the
Legacy of the Supreme Court's Misjudgment on Obscenity, St. Thomas Law Review,
2002.
[48] David P. Currie,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 Primer for the Peopl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9] Thomas I. Emerson, The Doctrine of Prior Restraint,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55.
[50] Moris Leopold Ernst, First Freedo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51] Cohen, D. M.(2003)."Unhappy Anniversary: Thirty Years since Miller v. California:
the Legacy of the Supreme Court's Misjudgment on Obscenity" St. Thomas Law
Review 15:546-566.
[52] Currie, D. P. (1988).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 Primer for the Peo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3] Emerson, T. I. (1955). "the Doctrine of Prior Restraint."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20(3).

  4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