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文化工作紙

8 儒家與法家(中國傳統政治觀)
可配合課本:第三冊單元十《猛狗與社鼠》、《歷山之農者》、「積學儲寶:法家思想、法家
與法治」。
【概念重温】 (運用已有知識,或參看「文化點睛」(下):法家思想)
1 儒家主張「人治」而非「 法治 」,認為國家興衰治亂的關鍵在於統治者
賢能與否,而不在於法令。當人情、道德與法令牴觸時,儒家主張改變法
令來遷就道德人情。
2 儒家對統治者的要求有:
 薄葬節用  嚴格地自律
 推行禮樂教化  採用嚴刑峻法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3 古人認為「天子」(統治者)能秉承「天」的  A 思想感情  B 道德意
志,如果「天子」殘害人民,「天」就會選擇另外一個人來取代他。
4 孟子提出「『 民 』為貴,『 社稷 』次之,『 君 』為輕」(《孟子‧
盡心下》),進一步發展「 民本 思想」。
5 法家講求「法令」,法令除了規範 人民 的行為,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強君
主 集權。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別主張君主運用「 法
」、「 術 」和「 勢 」治國。
6 法家的思想主張包括:
 保民裕民  先禮後法  重視耕戰  君尊臣卑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7 荀子 認為人性本惡,但通過後天的教化,學習 禮義法度 ,可去惡為善;
他主張「禮治」,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他的學生韓非及李斯是法
家的代表人物, 韓非 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認為君主應該把「法」、
「術」、「勢」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統治國家。
8 兩漢以來,法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有深遠的影響,統治者往往以實踐 儒家
理念治國為名,實則以 法家 的手段治國。

1
【應用練習】
1 試閱讀以下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甲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
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節錄))
乙 彼國者亦有砥厲,禮義節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人
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
險而亡。
(《荀子‧彊國》(節錄))
語譯:
甲 憑着自己的實力,假借仁義之名去討伐別人的,可以稱霸於諸侯,這樣稱霸的人一定要
有個實力雄厚的大國作為憑藉;憑着自己高尚的道德推行仁政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
實行王道不一定要國家大、力量強,商湯憑着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憑着百里的土地
(實行仁政使人心歸服)。憑着武力征服別人,別人並不是真心服從,只是力量不足罷
了;憑着道德使人服從,別人是真心服從,就像七十二位弟子敬服孔子一樣。
乙 一個國家也有磨礪的原則,就是施行禮義法度的規定。所以人的命運取決於天,國家的
命運取決於禮義。君主崇尚禮義,尊重賢才,就可以稱王天下;注重法制,愛護百姓,
就可以稱霸天下;追求利益,多行詐騙,國家就有危險;運用權謀互相傾覆,就會凶險
難測,以致滅亡。
注釋:
 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二句「里」字之後都省略了「而王」二字。
 贍:足。
 節奏:施行禮義法度的規定。
(1) 孟子與荀子對「王道」及「霸道」的詮釋有甚麼不同?
王道 霸道

孟子 以仁德使人心悅誠服 以強大的國力迫使人服從

荀子 崇尚禮義、尊重賢才 注重法制、愛護百姓

(2) 孟子推崇 王道 而反對 霸道 ;荀子並不反對推行 霸道 ,但認為


必須加入 愛民 的條件。

2
(3) 假如你是當時的君主,你會採納孟子還是荀子的主張?試簡略說明。
我會採納荀子的主張。當時諸侯爭霸,各國兼併,孟子只講仁義道德
過於理想,不適用於當時的亂世。荀子的主張則較為實用,一方面以
禮義約束人民,使政治清明;一方面嚴格執行法令,使人民奉公守法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2 試閱讀以下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甲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
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乙 飭令,則法不遷;法平,則吏無姦。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
功,則民少言;任善,則民多言。
(《韓非子‧飾令》(節錄))
語譯:
甲 孔子說:「用政令來引導百姓,用刑罰來整治百姓,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罰,但沒
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引導他們,用禮教來整治他們,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
人心歸服。」
乙 貫徹法令,法就不會隨意改變;法令公平,官吏就沒有奸邪。法令確定後,不能拿仁義
道德的言論來妨害。依據功勞來任用,人民便會少說空話;依據仁義之言來任用,人民
便會多說空話。
注釋:
 道:通「導」,引導、誘導。
 政:政令。
 齊:使整齊、統一,這裏引申為整治、治理。
 格:歸服。
 遷:改變。
 善言:仁義之言。
(1) 孔子和韓非對道德和法令有甚麼不同的看法?試分別說明。
 孔子:孔子認為法令只能使百姓求得免於犯罪受罰,不能使人有
廉恥之心;而用道德禮教引導百姓,才能使他們有廉恥之心。
 韓非:韓非認為法令必須公平、貫徹執行,不能隨意改變;不能
以仁義道德的言論來妨害法令,否則百姓便會多空話。
(2) 由上文可見,孔子希望建立一個 為政以德 / 禮治 / 德治 的社會;而
韓非則主張建立一個 法治 的社會。

3
(3) 你較認同孔子或是韓非的主張?試談談你的意見。
我較認同孔子的主張,孔子認為以道德整治百姓,使他們有廉恥之心
比用刑罰來整治百姓來得有效。我認為這是治本的方法,只有百姓心
中有道德觀念,才會自我約束,不做違法之事。法令有阻嚇作用,但
沒有教化作用。或
我較認同韓非的主張,韓非認為法令應該貫徹執行、公平,不應因為
仁義道德等理由而更改。我認為這樣比較理性,因為仁義道德的標準
較主觀,法令的準則較客觀,百姓遵循法令,自然不會受罰,杜絕言
人人殊的情況。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文化省思】
現今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廢除了死刑,但也有人認為應該保留。你同意
保留死刑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建議可作小組討論題
(1) 立場: A 同意 B 不同意 C 視乎情況而定
(2) 論據:
刑罰的其中一個作用是讓犯法者改過,但若奪去了他的生命,他根本沒有
機會悔改。再者,即使對犯人處以死刑,也不能補償受害者的損失,只會
令被處死刑者的親朋傷痛。因此倒不如給犯法者一個改過的機會,讓他日
後可以貢獻社會,彌補過錯。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