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文化工作紙

9 豁達的人生觀

可配合課本:第一冊單元四《山居秋暝》、《月下獨酌》;第三冊單元十一「積學儲寶:道家
思想」。
【文化知識】

中國古代文人受儒家思想薰陶,多有經世濟民的志向。但當仕途不順、人生
經歷低潮時,有些讀書人則能以道家豁達的人生觀排解鬱結。他們面對失意、
挫折時,達觀的思想和處之泰然的態度,值得現今社會的人學習。
1 淡泊名利
儒家主張「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讀書人多以考取功名、
晉身仕途為人生目標。為官除了可實踐為國為民的抱負,也可獲得權力和富
貴。在充滿誘惑的官場中,能做到淡泊名利殊不容易,但在中國歷史上著名
的清官為數也不少,例如唐代的狄仁傑、北宋的包拯、明代的海瑞等。
當國家政治腐敗、社會昏暗時,清廉的官員無法力挽狂瀾,又不願與世
俗同流合污,他們便選擇辭官歸隱,享受田園之趣。東晉的陶淵明是個典型
的例子,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晉書‧陶潛傳》),不願為了俸祿而卑
躬屈膝,向權貴諂媚奉承,於是毅然辭官,過淡泊的歸隱生活。唐代的王維
和孟浩然都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寫下很多詩歌,表達對大自然的嚮往和
不慕名利的淡泊心境。

【應用練習】

試閱讀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
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

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
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
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
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

1
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然
府以其輒去,除吏名。

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
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晉書‧張翰傳》(節錄))
語譯: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縣人。父親張儼,官任吳地大鴻臚。張翰品行高潔和有才華,善於寫
文章,性情放任不受拘束,當時的人稱他為「江東步兵」。
齊王司馬冏徵召張翰授予大司馬東曹掾的官職。齊王司馬冏當時執掌大權,張翰對同郡的顧
榮說:「天下紛亂,禍難未止息。譽滿天下的人,想退隱很困難。我本來就是隱居山林之間的
人,沒有名望。你善於明智地防患未然,也善於用智慧思慮將來。」顧榮握着張翰的手,悲傷
地說:「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採蕨菜,飲三江的水吧。」張翰見秋風刮起,就思念起吳地的菰
菜、蓴羹和鱸魚膾,說:「人生可貴的是適意自在,怎能在幾千里之外的異鄉為官,求取功名
爵位呢!」於是命人駕車回歸故里。不久後,齊王司馬冏兵敗,人們都稱張翰能識時機。然而
朝廷因張翰擅自離開,革除他的官職。
張翰任隨心意舒適自在,不求為世所用。有人對張翰說:「您只能得一時的適意自在,難道
不為身後名嗎?」張翰回答說:「讓我有身後名,不如現在飲得一杯酒。」當時的人都認為他
的曠達很可貴。
注釋:
 鴻臚:官職名,掌管朝貢慶弔的禮儀事務。
 齊王冏:齊王司馬冏,字景治,掌權後被長沙王司馬乂所殺。
 辟:徵召來授予官職。
 大司馬:官職名,掌管軍隊。
 曹掾:古代分科辦事,這是各科主管的通稱。掾 yuàn,粵音願。
 羈宦:在異鄉做官。當時張翰在西晉首都洛陽任官。

(1) 張翰因甚麼事情而萌生「命駕而歸」的念頭?
他因為看見秋風起的景象,想念故鄉的菰菜、蓴羹和鱸魚膾,於是毅然辭
官,歸隱故里。
(2) 張翰對於在世時的名利和留於後世的名聲有甚麼看法?
 在世時的名利:人生最可貴的是活得適意自在,不應為了名利而離鄉做
官。
 留於後世的名聲:身後名只是虛無的東西,不如現在多喝一杯酒,較為
實在。

2
(3) 綜合引文,張翰的形象如何?
 不慕名利
 順應時勢
 謙虛退讓
 率性隨意
A 、 B 、 A B C D
C 、 D 、    
(4) 你認同張翰辭官的做法嗎?試簡略說明。
認同。張翰能不為世俗名利所羈絆,毅然辭官歸隱,曠達清高。/
不認同。張翰有才能,應在亂世中為民請命,不能只為個人適意自在而辭
官歸隱。

2 曠達面對挫折
在古代,傳統文人有報效國家的抱負,不過世事未必盡如人意,很多文士
都有懷才不遇或遭貶謫的經歷。
唐代詩人李白有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供奉翰林,獲得
禮遇,但不到兩年便因遭權貴讒毀而離任。李白懷才不遇,在政治上不能有
所成就,鬱鬱不得志,但他能自我安慰:「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
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既然人生不如意,不如閑適自在地
乘小舟隱於江湖吧。李白未能施展抱負,心中雖然愁苦,但他能以豁達的思
想開解自己。
北宋文人蘇軾同樣用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蘇軾仕途不順,屢遭貶謫。王
安石變法期間,他因批評新法而遭貶謫;後來又因詩作被彈劾為誹謗朝廷而
下獄,被貶黃州;蘇軾及後一度回朝,後再遭貶謫至更偏遠的惠州、儋州
(今海南島)。在被貶期間,蘇軾沒有自暴自棄,在地方上有傑出的政績,
受百姓愛戴。他在公餘時間遊山玩水,並多有寫下很多文學作品,表達了豁
達的心境。蘇軾被貶黃州時,一次遊覽沙湖途中遇雨,他寫下:「回首向來
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詞句
表面上寫當時的風雨,實際上表示自己忘懷被貶的鬱悶,有曠達超脫的胸襟。
文人為抒發被貶謫心情而寫的作品稱為「貶謫文學」,唐代柳宗元的《永
州八記》、北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及《念奴嬌‧
赤壁懷古》、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都是貶謫文學的名篇。

3
【應用練習】

試閱讀以下詩歌,回答問題。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語譯:參星橫斜,北斗星轉動,已到三更時分,雖有連綿不斷的陰雨和刮不停的風,終於也放
晴。天上的烏雲消散,明月高掛,這景致是誰點綴的呢,其實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原本
就是澄清明淨的。我用不着孔子乘小船退隱的主意,如今粗略領會到黃帝《咸池》樂曲的哲理 。
在南方的荒島上九死一生,我沒有怨恨,這次南遊是平生最奇特的遊歷。
注釋:
 參橫斗轉:參、斗,星宿名。參星橫斜,北斗星轉向,指天將亮的時候。
 苦雨終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終風:大風、暴風。
 魯叟乘桴意:魯叟,指孔子。乘桴,乘小船。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
于海」(《論語‧公冶長》)。桴 fú,粵音呼。
 軒轅奏樂聲:軒轅,即黃帝。奏樂聲,這裏形容濤聲,暗指哲理。《莊子‧
天運》記載黃帝曾在洞庭湖邊演奏《咸池》樂曲,並借此說了一番哲理。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蘇軾於紹聖四年(1097)被貶到儋州(今海南島),
元符三年(1101)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渡海北上,寫下這首詩。

(1) 詩歌首兩聯明寫當時的環境,暗寫蘇軾自己的心境,比喻巧妙。「苦雨終
風」比喻 被貶 的經歷,「解晴」比喻 遇赦 ,雨過天晴,對未來充滿
希望。「雲散月明」中以 烏雲 比喻誣陷自己的政敵,「天容海色本澄
清」表明自己本是 清白 的,最終得以平反。
(2) 蘇軾對於這次被貶有甚麼感受?試引詩句並加以說明。
 詩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 說明:蘇軾對這次被貶沒有怨恨,反而覺得是人生的一次奇遇,以欣賞
的眼光和順其自然的心態對待這次被貶的經歷。
(3) 這首詩反映了蘇軾甚麼人生態度?試簡略說明。
曠達的人生態度。蘇軾被貶至邊陲,猶如遇上「苦雨終風」,但即使面對
失意,他仍能自我安慰,把挫折看成人生的一次奇遇,可見他的曠達。

4
3 豁達面對死亡
對死亡感到恐懼是人之常情,但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大多不會把死亡看得太重。
他們有的持守捨身取義的精神,為國家、百姓犧牲,例如南宋時寧死不肯降元
的文天祥、晚清時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處死的譚嗣同等。而有的則以豁達超
脫、泰然自若的態度面對死亡。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因為替好友呂安抱不平而被處死,行刑
前他在刑場上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以豁達的心態面對死亡。
「竹林七賢」崇尚道家思想,嵇康這種面對死亡的從容態度,可以從道家思
想中找到源頭。《莊子‧至樂》記載:「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
鼓盆而歌」,莊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前去弔唁,看見莊子正在敲瓦盆唱歌。惠
子指責莊子不傷心也罷了,竟然在敲瓦盆唱歌,實在是太過分。莊子解釋說妻
子剛死時,自己也很哀傷,只是細想之下,她原本沒有生命、沒有形體,也沒
有氣息,後來變而成氣,再有了形體,最後有了生命。生和死就像四季一樣自
然,妻子安息於天地之間,如果自己在哭哭啼啼,就太不通達生命的道理了。
《莊子‧知北遊》中也提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
生為徒,吾又何患!」認為死與生是同類,不必憂慮。這種超脫生死的感悟,
影響後世不少知識分子面對死亡的態度。

【應用練習】

試閱讀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孔子行,簡子將殺陽虎,孔子似之,帶甲以圍孔子舍。子路慍怒,奮
戟將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義之寡裕也!夫詩、書之不習,禮、樂之
不講,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陽虎,而以我為陽虎,則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
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終而圍罷。
(《韓詩外傳‧卷六》(節錄))
語譯:孔子經過匡,簡子將要殺陽虎,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似,簡子帶領披甲武士包圍孔子所
住的房屋。子路感到憤怒,振奮地要下去與匡人戰鬥。孔子阻止他,說:「仲由,你為甚麼這
樣缺乏仁義呢!詩、書沒有研習,禮、樂沒有練習,是孔丘的過失。如果我不是陽虎,而把我
當作陽虎,就不是孔丘的過失了,是命運啊!我唱歌,你來和我。」子路唱歌,孔子跟他相和 ,
唱了三首曲子,解除了匡人的包圍。
注釋:
 孔子行:孔子由衞國前往陳國,經過匡。
 簡子:匡人。
 陽虎:又名陽貨,魯國人,曾掠奪和殘殺匡人。

5
 終:樂曲完結稱為終。
(1) 匡人曾經遭陽虎掠奪和殘殺,簡子欲殺陽虎報復。孔子經過匡,因為
相貌與陽虎相似 ,所以被 簡子所帶領的披甲武士包圍 。
(2) 面對危險,子路有甚麼反應?孔子怎樣回應子路?
 子路的反應:子路感到憤怒,要下去與匡人戰鬥。
 孔子的回應:孔子阻止子路,並指他缺乏仁義,要他和自己一起唱歌,
坦然面對危險。
(3) 從這段引文,你認為孔子對死亡有甚麼看法?試加以說明。
孔子對死亡處之泰然,他認為如果是因為自己德行、學問不夠而死,是
自己的過失;但如果是無妄之災,則是命運使然,應該坦然面對。

【文化省思】
「死亡」一向為中國人所忌諱,很多人不願意談及死亡。近年一些機構開始
提供善終服務、悲傷輔導及死亡教育,讓更多人學習用達觀的心態面對死亡、
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並反思生命的意義。
儒家認為「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也有人認為要了解死亡,
才能活得有意義,試談談你的看法。 建議可作小組討論題目
我認為了解死亡有助活得更有意義。第一,只有明白人人都不能避免死亡,人
生的時間有限,人才會珍惜生命,善用光陰,做有意義的事,以免死亡臨近時
才後悔莫及。第二,了解死亡可助人克服親友去世的悲傷,避免因為過度悲傷
而引致的心理、精神創傷,對個人以至社會均有積極作用。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