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

文化工作紙

11 教育與學習

可配合課本:第二冊單元七《勸學》(節錄)、「積學儲寶:荀子的思想」、《師說》、「積
學儲寶:傳統師道」;第四冊單元十五「積學儲寶: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
【文化知識】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社會重視教育,認為教育對修養個人品德、治
理國家有重要作用。桃李滿門的孔子獲譽為「萬世師表」,他的教育理念對中
國古代的教育發展影響深遠。

1 教育的作用
孔子認為教育具有社會功能,是使國家達致政治清明的良方。他提出「仕
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把治國的士人培育成賢德的
君子,學習了修養品德便去做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
路》)孔子指出施政的順序是「庶、富、教」,即先讓國家的人口增長,然
後發展經濟使他們富裕起來,再通過教育他們,使國家安定。對孔子來說,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品德,以及培育貢獻社會的人才。
孟子和荀子均認同教育對治國十分重要。孟子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
上》),意思是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育,因為好的教育才能夠得民心。荀子
也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荀子‧大略》) ,
把國家的興衰跟是否尊師重教聯繫起來。
與此同時,孟子和荀子強調教育對人性的影響。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先天
具備仁、義、禮、智四善端,但必須通過教育來好好存養、擴充善性,不讓
善性因受到傷害而消失,所以他倡議要「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
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認真地辦學,教育百姓孝
悌的道理,那麼年輕人都懂得敬老了。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其善者偽
也」(《荀子‧性惡》),善良的人性必須通過後天人為努力學習,才可培
養出來,因此他指出要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荀子‧性惡》),要
老師和禮法教化,並用禮義引導,才能做到「化性而起偽」(《荀子‧性
惡》),把人的本性變化而興起人為的禮義。
總括而言,雖然孔子、孟子、荀子所提出的教育觀點同中有異,但他們都
一致認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
【應用練習】

試閱讀以下兩段引文,回答問題。

甲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孟子‧滕文公上》)

乙 立大學,設庠序,脩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
(《荀子‧大略》)

注釋:
 庠序學校:庠、序、校,古時的地方學校。學,國立學府。庠 xiáng,粵音牆。
 養:教養。
 教:教導。
 射:教育。
 六禮:指冠、婚、喪、祭、鄉、相見六方面的禮儀。
 七教: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這七方面的倫理教育。
語譯:
甲 設立庠、序、學、校去教育他們(百姓)。「庠」的意思是教養,「校」的意思是教導,
「序」的意思是教育。(地方學校)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於
國立學校,三朝都稱為「學」,這都是為了闡明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係。
乙 建立國立學府,設立地方學校,研究六種禮儀,彰明七方面的倫理教育,這就能引導百姓
走上正途。
1 孟子和荀子認為國家應建立甚麼設施?
他們認為國家應建立地方學校和國立學府。
2 在孟子和荀子的建議中,有甚麼相同之處?
二人均建議廣立學校,因為學校可以教導百姓倫理關係。
3 你認為孟子和荀子的建議在現今社會的教育課程中,仍有可取之處嗎?試
簡略說明。
我認為仍有可取之處。孟子和荀子建議要學習倫理關係,而這些內容對於
現今社會的人來說,仍然十分有意義。因為人們可藉着學習人倫關係,學
懂怎樣與身邊的人例如父子、兄弟、長幼、朋友等溝通和相處,進而學懂
敬愛和尊重別人。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2
2 教育主張
(1) 有教無類
儒家學者提出有關教育的主張,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孔子首先提出的
「有教無類」(《論語‧衞靈公》)。西周時期,官府掌據了學術和教育,
那時只有貴族才有機會接受教育。後來,孔子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開
創私人講學之風,把教育普及到一般平民百姓。孔子不問求學者的身份,他
的三千名弟子中,不論貴賤、貧富、賢愚、年齡和地域,他都一視同仁,認
真教導。
(2) 因材施教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按學生的才能、志向、性格等不同的特性來教導
他們。孟子亦有相同的想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
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君子教育人的方法有很多種,有如雨化萬物
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流風餘韻為後人私自
學習的,要因應學生的情況來選擇。他甚至提出「不屑之教」:「教亦多術
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指老
師不屑教誨學生,也是一種教誨方法,因為可藉此讓學生反省發憤。

【應用練習】
試閱讀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
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論語‧先進》)

注釋:
 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稱季路。
 斯:代詞,此、這個,這裏指合義的事。

3
 冉有:冉求,字子有。
 公西華:公西赤,字子華。
 兼人:好勇過人。
語譯:
子路問:「聽到合義的事就立刻去做嗎?」孔子說:「父兄健在,怎麼可以(未得允許)聽
到就立刻去做呢?」
冉有問:「聽到合義的事就立刻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合義的事就應該立刻去做。」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合義的事就立刻去做嗎,您說:『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合義的
事就立刻去做嗎,您說:『聽到合義的事就應該立刻去做』。我很困惑,冒昧地問問。」孔子
說:「冉求個性畏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要約束他。」
1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了甚麼問題?孔子分別怎樣回答他們?
(1) 問題:他們向孔子請教如果聽到合義的事,是否應該立刻去做。
(2) 答覆:孔子回答子路時,說父兄健在,不可立刻去做;孔子回答冉有
時,要他聽到合義的事就立刻去做。
2 孔子怎樣回答公西華的疑問?
孔子告訴公西華,因為冉有個性畏縮,所以要鼓勵他聽到合義的事就立即
去做,而子路好勇過人,所以要約束他的行為,令他不要立刻去做。
3 試用一個四字詞概括孔子教導學生的方法。

因 材 施 教

(3) 誘導啟發
儒家重視誘導啟發學生,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因此,孔子說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
而》),意思是如果學生不是認真思考過,但仍然想不通或說不出來,就不 4
要去啟發他;如果學生不能夠舉一反三,就不要再教他了。孟子也以「君子
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盡心上》)比喻教學,指出君子張滿了弓卻
不放箭,只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是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心,讓他們通過
(5) 教學相長
孔子認為老師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在教導學
生之餘,自己也應不斷學習。此外,他指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也」(《論語‧子罕》),認為年輕人值得敬佩,並曾經稱讚子夏能啟發他:
「起予者商也!」(《論語‧八佾》)。孔子提倡師生之間互相切磋,互相
啟發,以達到教與學互相增長的效果。後來,唐代韓愈也認為「弟子不必不
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更有才能,只要
先領會道理,便可以為人師。

【應用練習】

5
試閱讀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
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
「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裴松之《三國志注》)

注釋:
 遇:董遇,字季直,三國時魏國儒家學者。
語譯:
有人想向董遇學習,董遇不肯指教,卻說:「必須先自己讀書百遍」。又說:「讀書百遍,
它的道理就會自然顯現出來」。求學的人說:「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該利用三
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
間,下雨天是隨時都有的空餘時間。」

1 有人向董遇求學,董遇要求他做甚麼事?試說明原因。
(1) 要求:董遇要求他必須先自己讀書百遍。
(2) 原因:因為董遇認為只要讀書百遍,就自然會明白當中的道理。
2 董遇認為可運用甚麼時間來讀書?
董遇認為可運用「三餘」讀書,即冬天、夜晚和下雨天這些時間。
3 董遇在一開始拒絕教導向他求學的人,你認為這個做法恰當嗎?為甚麼?
我認為恰當。因為老師不應該只是直接教授學生知識,而應給予學生主動
學習的機會,讓他們靠自己的能力先領會一些道理,學生在這過程中遇到
疑難時,老師才去解惑、啟發,學生能獲益更多。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6
3 學習方法
(1) 謙遜主動
孔子認為求學者應抱着謙遜的態度學習,坦承自己的不足之處,「知之為
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此外,他說:「亦何常
師之有?」(《論語‧子張》),主張「學無常師」,主動謙卑地向不同人
學習,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這樣才能有所
得益。孟子也說「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
問,皆所不答也」(《孟子‧盡心上》),不會教導恃着地位、賢能、年長、
功勞、老交情等不虛心求學的人。
(2) 專一有恆
孟子主張學習要「專心致志」(《孟子‧告子上》),不能「一暴十寒」
(《孟子‧告子上》)。孟子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
為棄井也」(《孟子‧盡心上》),指出為學做事不能半途而廢,必須持之
以恆,否則只會前功盡廢,一事無成。荀子在《荀子‧勸學》中指出,學習
貴在積累、不捨和專一。
(3) 學思並重
孔子認為學習和思考同樣重要,不能顧此失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
學則殆」(《論語‧為政》),若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被蒙蔽,只思考而
不學習,就會感到疑惑。孟子也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
子‧盡心下》),句中的《書》指《尚書》,強調慎思明辨的重要。

7
【應用練習】
試閱讀以下引文,回答問題。

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
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 
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
(范曄《後漢書‧逸民列傳》)

注釋:
 潦水:雨後地上的積水。
語譯:
高鳳,字文通,是南陽葉人。他年輕時是書生,家中以種田為生,他專注地讀書,白天和夜
晚都不休息。高鳳的妻子曾經有一次到田裏去,在庭院上曬麥子,要他防着雞(以免雞吃麥
子)。不久天降暴雨,但高鳳拿着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地上的積水沖走了麥子。妻子回來
後責問他,他才發覺。後來高鳳就成為著名的學者,在西唐山教書。

1 高鳳的妻子囑咐高鳳做甚麼事?
她囑咐高鳳看着庭院上曬着的麥子,以免被雞吃了。
2 為甚麼高鳳沒有做好妻子囑咐他的事?
因為他只顧着專心看書,沒有留意到暴雨造成的積水把麥子沖走了。
3 你認為高鳳的妻子應該怪責高鳳嗎?為甚麼?
我認為不應該。因為高鳳因專心讀書才沒好好看守麥子,並非因偷懶或嬉
戲而犯錯,情有可原。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文化省思】

有人認為「業精於勤荒於嬉」。你同意嗎? 建議可作小組討論題目
(1) 立場: A 同意  B 不同意  C 視乎情況而定
(2) 論據:
 孔子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追求學問的態度就是要勤奮進取
努力不懈,這樣才能學有所成,達到博大精深的地步。若只顧着玩樂,學
習的時間就會少了。在讀書時又不集中精神,自然會荒廢學業。
 玩樂不是完全無助於學習的。讀書讀得累了,也應該有適當的休息或
娛樂,以放鬆心情,舒緩讀書壓力,那麼再次拾起書本學習時,才會更有
精神。若只一個勁兒顧着讀書,對身心健康會有不良影響。只要不過分沉
迷,適度的玩樂是可以的。

8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語譯:王守仁《送宗伯喬白巖序》(節錄)
1 禮部尚書喬白巖先生將往南都,到我這裏來論學習。
2 我說:「學貴專。」喬先生說:「對。我少年時喜歡下棋,以致吃東西不
知味道,上牀也不想睡,眼睛不看別的,耳朵不聽別的,大概一年(棋藝)便
壓倒了同鄉的人,三年後城內沒有可以抵擋我的人,學習果真是貴乎專一
啊!」我說:「學貴精。」喬先生說:「對。我長大後喜歡文章詩詞,於是字
字推敲,句句搜求,研究各種史傳,考核諸子百家,開始時希望探究到唐宋文
學,最終漸漸深入到漢魏文學,學習果真是貴乎精深啊!」我說:「學貴
正。」喬先生說:「對。我中年時喜歡聖賢之道,對(曾沉迷)下棋我感到後
悔了,對(曾沉迷)文詞我感到慚愧了,我不再把它們放在心上了,您認為怎
樣?」我說:「行了!學習下棋也叫做學,學習文章詩詞也叫做學,學習道理
也叫做學,但結果卻差得遠了。道,就像大路,外面是荊棘叢生的小路,鮮有
能夠到達目的地的。所以專於道,這才能叫做專;精於道,這才能叫做精。專
於下棋而不專於道,這種專便是沉溺;精於文章詩詞而不精於道,這種精便是
癖好。道是既寬廣又博大的,文章詩詞和技能從道中出來,而只以文章詩詞和
技能來做學問,就離道遠了。」

19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2 分)【解釋】

(1 予長而好文詞。 好: 喜歡(1 分)
)
(2 子以為奚若? 奚: 怎樣(1 分)
)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1)


20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3 分)【解釋】
蓋一年而詘鄉之人。
大概(1 分)一年(棋藝)便(1 分)壓倒了(1 分)同鄉的人。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3)


21 作者提出了三種求學之道,喬白巖怎樣以自己為例引證作者的看法?試以
自己的文句說明。(5 分)【整合】

9
求學之道 追求的事物 求學情況
下棋 / 棋藝 少年時喜歡,為了下棋以致吃東西不知味
學貴專 (1 分) 道,上牀不想睡,眼、耳的注意力都只集中
棋子。(2 分)
長大後喜歡,逐字逐句推敲、搜尋,深入鑽
學貴精 文章詩詞 研各種史傳、諸子百家、唐宋文學以至漢魏
文學。(2 分)

中年後喜歡,後悔從前沉迷的事物,不再把它
學貴正 聖賢之道
們放在心上。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2)


22 為甚麼作者認為「以文詞技能為者,去道遠矣」?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
(2 分)【整合】
因為作者認為單以文章詩詞或技能(下棋)為學問,而不知道所有學問皆
出自聖賢之道,(1 分)不追求聖賢之道的話,其「專」和「精」只屬於沉
溺和癖好,因此離真正的道很遠。(1 分)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5)


23 試根據引文,判斷以下陳述。(2 分)【整合】
董仲舒[1],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
以久次[2]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
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漢書‧董仲舒傳》節錄)

[1] 董仲舒:西漢儒學大家,廣招門生,宣揚儒學經典。
[2] 久次:入學的先後順序。

引文語譯:
董仲舒,廣川郡人。年少時,董仲舒鑽研《春秋》,孝景帝時拜為博士。
董仲舒(在室內)放下帷幕,教授學生,學生按照入學的先後順序,互相傳授

10
知識,有些學生甚至沒見過董仲舒的臉。董仲舒(在鑽研學問期間,)三年都
無暇欣賞花園的景致,他專心治學到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不合乎
禮的都不做,學生都學習、敬重他。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大部分學生都未見過董仲舒一面。   
(2) 因為董仲舒獲孝景帝拜為博士,所以學生
  
很尊敬他。
(1) C。文章只提及有學生是由入學較早的師兄教授知識,但沒有提及是否
大部分學生都未見過董仲舒一面,故無從判斷。
(2) B。學生是因為董仲舒治學專心、言行合禮而尊敬他,並非因他有博士
的名譽,故陳述錯誤。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6)


24 試根據《送宗伯喬白巖序》(節錄)和《漢書‧董仲舒傳》(節錄)兩文,
回答以下問題。

(1) 《送宗伯喬白巖序》(節錄)一文指出治學要的方法。試據此判斷以
下陳述。(2 分)【引申】

A是 B否 C 無從
判斷
(i) 求學問要考慮追求的是否道本身。   
(ii) 需要朋友來提醒自己正確的求學方
  
向。
(i) A。文章指要專於道、精於道,聖賢之道才是真正的道,如果專於下
棋,精於文詞,而不是追求道本身,只會遠離道。
(ii) C。雖然在文章中,喬白巖與王守仁論學,但沒有提及是否需要有
朋友來提醒自己正確的求學方向,故無從判斷。

(2) 董仲舒為學符合「專於道」和「精於道」嗎?試分析說明。(4 分)
【引申】【評價】
董仲舒為學符合「專於道」和「精於道」。儒學是聖賢之道,是真正
的「道」,董仲舒年少時鑽研《春秋》這套儒學經典,更因此獲拜為

11
博士,可見他「精於道」。( 1 分)他研究儒學時專心致志,三年都
無暇到家中花園欣賞景致,可見他「專於道」。( 1 分)此外,他的
儀容舉止合乎禮,也是實踐所學、重視「道」的表現,可見他的為學
符合「專於道」和「精於道」。(2 分)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