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講從呂后與漢初功臣的關係看《史記‧呂太后本紀》的筆法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2

從呂后與漢初功臣的關係看


《史記‧呂太后本紀》的筆法

高上雯∗∗

提要

《史記.呂太后本紀》全篇以呂太后為中心,記述惠帝與呂太后稱制的十五
年間,朝廷內部權力之轉移與重組的過程。由於呂后熟識高祖的沛縣故舊,在高
祖時期即頗具政治影響力,不但輔佐高祖誅殺異姓諸侯王,亦得功臣之助得以確
立太子的地位。在惠帝去世之後,呂太后分封諸呂為王、為侯,以確保權力之鞏
固,至呂太后去世,劉姓宗室與開國功臣聯手奪回政權。本文探究司馬遷為呂太
后作本紀而不用惠帝的原因,主要是自高祖死後至文帝即位的十五年間,呂太后
一直處於漢廷政治權力的核心地位。
〈呂太后本紀〉呈現出司馬遷重「實」的筆法,
重視實際掌握權力與影響力的歷史人物,亦強調國計民生的發展,故「太史公曰」
反映激烈的權力更迭僅止於朝廷內部,呂太后雖稱制,但與民休息無為,為後來
的文景之治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史記 司馬遷 呂后 西漢

一、前言
《史記.呂太后本紀》全篇以呂太后為中心,撰述呂雉輔佐劉邦定漢業,以
及惠帝至文帝即位之前的十五年間,朝廷內部權力之轉移與重組的過程。高祖去
世之後,呂太后殘害戚夫人與如意;而惠帝去世之後,呂太后分封諸呂為侯、為


本文初稿發表於佛光大學歷史系主辦之「第一屆世界漢學中的《史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5.27),感謝與談人林天人教授、與會學者、淡江大學史記讀書會成員,以及匿名審
查人提供之寶貴意見與修正建議。
∗∗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65
王;直至呂太后去世,劉姓宗室與開國功臣聯手誅滅諸呂,奪回政權。惠帝與呂
太后稱制的十五年間,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看似波濤洶湧,然國家政治運作仍承
襲漢初開國「與民休養生息」的基本政策,社會經濟發展得以逐漸復甦。
過去研究〈呂太后本紀〉者,多著重從本紀的體例來探討司馬遷不立惠帝本
紀而以呂太后本紀代之的原因,或強調呂太后善妒、殘忍的女性形象。本文從《史
記》文本所載之呂太后與漢初功臣的關係,來探討呂太后在漢初政治發展中所扮
演的角色,期能更深入理解呂太后之所以在《史記》十二本紀中佔有一席之地的
原因。本文除前言、結論之外,共分為四個部分:一是高祖時期呂后與功臣的關
係、二是惠帝、呂太后稱制時期功臣與外戚的關係、三是諸呂滅亡與文帝即位、
四是司馬遷〈呂太后本紀〉之筆法。

二、高祖時期呂后與功臣的關係
,1熟識劉邦在沛縣的故舊好友,如蕭何、曹參、周勃、
呂雉是「高祖微時妃」
盧綰、樊噲、周昌等人。其中,盧綰與劉邦同為沛縣豐人,兩人同里同日生,甚
為親近, 。2而樊噲「以呂后女
「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
弟呂嬃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3蕭何則「數以吏事護高祖」。4
劉邦任亭長時,送徒役至酈山,中途徒役紛紛逃亡,劉邦自度至咸陽也難逃
一死,下令放走所有的徒役,隱居於芒、碭山間。史載「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

5
並未明言何人陪同呂雉見劉邦,合理推論應是劉邦沛縣的故舊好友。至陳勝揭竿
起義,蕭何、曹參等人馬上與劉邦取得連繫,推舉劉邦作為沛縣起義之首,由此
可見,劉邦起義主要得力於沛縣故舊的支持。
傅樂成〈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一文,將劉邦的沛縣故舊稱之為「淮泗集團」

此輩可以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人為代表。6呂雉之兄呂澤也在追隨劉

1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台北:鼎文書局,1995,新校本),頁 395。劉邦任沛縣亭長
時,呂公攜家人至沛縣,呂公見劉邦相貌不凡,將長女呂雉嫁予劉邦。
2
《史記》,卷 93〈韓信盧綰列傳〉,頁 2637。
3
《史記》,卷 95〈樊酈滕灌列傳〉,頁 2659。
4
《史記》,卷 53〈蕭相國世家〉,頁 2013。
5
《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48。
6
傅樂成,〈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 ,《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頁 3。

66
邦起義的行列之中,呂雉應該知曉起義之事,故淮泗集團實應包括呂雉、呂澤兄
妹等人在內。這種自微時所建立起來的患難之情,與劉邦封漢王後才加入的功臣
相比,沛縣的故舊與劉邦夫婦有著更深厚的情誼。
劉邦受封為漢王之後,始得定陶戚姬,戚姬日漸受寵。反觀呂后與漢王日益
疏遠,楚漢相爭長達五年之久,此間呂后大多被扣留在項王軍營為人質。7雖然呂
后因戚姬而失寵,不可忽視的是,與戚姬相比,高祖在位期間,呂后一直處於政
治權力的核心地位。呂后一方面協助高祖誅殺謀反的異姓諸侯王,另一方面又仰
賴功臣之助,確立其子劉盈的太子地位,從這二方面來探討呂后與功臣之間的關
係,便可以看出呂后在政治上的影響力。

(一)呂后佐高祖誅功臣
高祖在位七年(202-195B.C.),致力於解決異姓諸侯王的問題,呂后也曾居中
扮演重要的角色,史稱「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8
漢十年(197B.C.),梁王太僕告發梁王彭越與扈輒謀反,高祖逮捕梁王論罪,貶之
為庶人,流放蜀地青衣縣。彭越往蜀途中遇見呂后,請求回歸故里昌邑,呂后佯
裝應允,將彭越帶回洛陽。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記載:

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
來。」於是呂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乃可,
9
遂夷越宗族,國除。

彭越本無反意,欲斬太僕而被告發,雖得高祖赦免,卻因遇上呂后反招來殺身之
禍。彭越之所以一廂情願地向呂后求情,主要是判斷呂后具備政治影響力,故放
手一搏,不料事與願違,呂后具政治影響力是真,為其求情是假。
高祖原已經為彭越留下活路,何以呂后執意殺彭越,夷其宗族,甚至「醢之,
盛其醢徧賜諸侯。」10相較於呂后與蕭何聯手誘殺韓信一事,兩者雖然同屬誅殺
異姓諸侯王的事件,呂后對彭越殘忍而特殊的對待,令人生疑。漢初被誅殺的異

7
,卷 7〈項羽本紀〉
《史記》 ,頁 322:
「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閒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
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8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頁 396。
9
《史記》,卷 90〈魏豹彭越列傳〉 ,頁 2594。
10
《史記》,卷 91〈黥布列傳〉,頁 2603。

67
姓諸侯王之中,無人如彭越下場淒慘,醢彭越讓人聯想到戚夫人的遭遇。彭越與
戚夫人之間是否有所關聯,值得一探究竟,在有限的史料中,發現一個有趣的巧
合。彭越為昌邑人,漢王五年(202B.C.)春,「立彭越為梁王,都定陶」,11而戚姬
恰巧也是定陶人。12合理推論彭越很有可能是在擔任梁王之際,將戚姬獻給漢王
劉邦。戚姬備受寵愛,又生子如意,使劉邦稱帝後一度產生易太子的念頭。誅殺
彭越之時,呂后尚未確立其與太子盈的地位,若戚姬果真是由彭越所獻,呂后會
將自己對戚夫人的怨恨全都轉移到始作俑者的彭越身上,是可預見的情況,如此
便能合理解釋彭越最後竟落得「醢之」的淒慘下場。
韓信之兔死狗烹也與呂后有關,漢高祖六年(201B.C.)韓信被貶為淮陰侯,
「信
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13
漢十一年(196B.C.),韓信更企圖與陳豨謀反: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
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
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
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
「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14
曰:

從上段史料可知,舍人之弟告發韓信謀反的對象是呂后,而非鎮守關中的蕭相國,
這說明經過醢彭越的事件之後,呂后被認定具備處理諸侯王謀反的權力。再者,
呂后得知以後並未像處置彭越般果決,而是與蕭相國共商大計,說明呂后對蕭丞
相的信任,上述二點皆足以證實,呂后的確參與朝中政治。
,15當時高祖
淮陰侯韓信確實有謀反之舉,史稱「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
出兵討伐陳豨,蕭何在誅韓信的過程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先論蕭何與劉邦的
關係,才能理解蕭何為何決定誅韓信。起義之前蕭何曾多次維護劉邦,又推舉劉
邦為沛縣領袖;在楚漢相爭期間,「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16蕭

11
《史記》,卷 90〈魏豹彭越列傳〉,頁 2593。
12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頁 395:「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
意。」
13
《史記》,卷 92〈淮陰侯列傳〉,頁 2628。
14
仝上。
15
《史記》,卷 53〈蕭相國世家〉,頁 2017。
16
《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81。

68
,17是為高祖爭取「戰必勝,攻必取」18的武將;
何又向劉邦推薦韓信「國士無雙」
開國之後誘殺韓信,則是為了穩定漢初開國的政局。由是觀之,蕭何之力薦與誘
殺,皆為劉邦而非韓信,更有甚者,蕭何多次遭受劉邦的猜忌亦不改初衷。19
呂后參與誅殺之異姓諸侯王,僅彭越、韓信二人,然功臣多懼,燕王盧綰曾
對幸臣言:

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
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20

盧綰當時正處於被高祖懷疑有謀反之意,他擔憂的人卻是呂后,上述引文顯示呂
后當時的政治影響力為朝臣所忌憚。盧綰與高祖、呂后原本有著超乎其他功臣故
舊的情誼,盧綰自幼與劉邦親近,與之東擊項羽之後,
「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
羣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綰。」21然而,高祖駕
崩之後,燕王盧綰竟投降匈奴,或與畏懼呂后有關。

(二)呂后得功臣之助確立太子的地位

高祖二年(205B.C.),呂后之子劉盈立為太子。其後高祖寵愛戚夫人,一度興
起廢太子之念,史載: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
如意,如意類我。」22廢立太子本關乎國家大事,影響朝廷政權的穩定性。自古
以來母憑子貴,對呂后或戚夫人而言,高祖的決定將影響她們未來的地位。
「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23《史記.留侯世家》載:
高祖欲易太子,

17
《史記》,卷 92〈淮陰侯列傳〉,頁 2611。
18
《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81。
19
《史記》,卷 53〈蕭相國世家〉記載蕭何三次見疑於劉邦,漢三年,漢王與項王苦戰, 「上
數使使勞苦丞相」 ,此其一也,頁 2015;漢十一年,漢高祖討伐陳豨, 「上已聞淮陰侯誅,
使使拜氶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 ,此其二也,頁 2017;漢十二年,漢高祖將兵攻打黥布,
「數使使問相國何為」 ,此其三也,頁 2018。蕭何三次見疑,或送宗族子弟至前線,或辭謝
封賞,以家私財佐軍,或低價購買民田以自污,皆能適時地解除劉邦的猜忌。然而, 〈蕭相
國世家〉也記載蕭何對待子孫的態度: 「何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曰: 『後世賢,
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頁 2019。由此可見蕭何並非貪圖富貴或戀棧權位之人,
頗有相忍為國,捨我其誰的意味。
20
《史記》,卷 93〈韓信盧綰列傳〉,頁 2638-2639。
21
《史記》,卷 93〈韓信盧綰列傳〉,頁 2637。
22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頁 395。
23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4。

69
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
之,猶欲易之。24

叔孫通身為太傅,於公,本有教導太子與維護其地位之責;於私,太子地位是否
穩固,亦關乎其仕途發展;再者,以叔孫通之識時務,自當盡力維護太子的地位。
此外,周昌也曾為太子廷爭: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
臣期期不奉詔。」25周昌的一席話,全被躲在東廂的呂后聽見,呂后跪謝周昌:
「微
君,太子幾廢。」26史稱「昌為人彊力,敢直言」,27周昌雖與劉邦同為沛縣人,
但他支持太子的理由並非受呂后請託,是以呂后當下以跪謝的方式,感激其力保
太子之恩。值得一提的是,當劉邦確立劉盈為繼承人之後,為戚夫人母子安排「呂
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憚」的趙相人選時,周昌「堅忍質直」28的性格成為高祖
的最佳人選。由此再次證明,周昌為太子直言,並非與呂后有特殊交情,乃是為
開國政治發展穩定而言所當言。
呂后面臨太子地位不保的困境,幸得留侯出謀畫策: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
矣,皆以為上慢悔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
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
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
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
客建成侯所。29

引文說明留侯認為,「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閒,雖臣等百餘人何益」,與「難以
口舌爭」的難處,並建議建成侯重金禮聘高祖「不能致」的四賢,或將有助於穩
固太子劉盈的地位。呂澤卑辭厚禮,迎來四賢,至漢十一年(196B.C.),四賢首次
發揮關鍵性的作用。高祖欲令太子將兵攻打英布,四賢直言太子將兵之危:其一,
「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其二,太子若率領

24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6。
25
《史記》,卷 96〈張丞相列傳〉,頁 2677。
26
仝上。
27
仝上。
28
《史記》,卷 96〈張丞相列傳〉,頁 2678。
29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5。

70
當年與高祖打天下的「梟將」出征,
「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其無功
必矣」。其三,高祖常言「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易太子之心已決,而太子
將兵幾無勝算,若敗歸則恐動搖其地位。30四賢教呂后在高祖面前泣涕請求,於
是高祖決定親自將兵討伐英布,留太子監守關中。
呂后為太子請求監守關中的機會,自己卻異乎往常地陪伴高祖最後一戰,史
載高祖與呂后之間的對話,足以說明呂后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
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
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已而呂后問:
「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
「曹參可。」
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
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
「此後亦非而所知也。」31
次,上曰:

呂后為高祖延聘良醫治病,透露其對未來前途與夫妻情份之間的複雜心情,再者,
呂后十分關心高祖百歲之後的丞相人選,高祖不厭其煩地回答曹參、王陵、陳平、
周勃等人可繼任為相。這段對話顯示,長期以來呂后就一直處於政治權力的核心
之中,方能與高祖談論丞相人選的重大政治議題。
漢高祖平定英布歸來,病情愈沈重,某次設宴,太子帶著四賢現身,高祖見
四位「年皆八十有餘,鬚眉晧白,衣冠甚偉」32的老人,為其求之不得的東園公、
角里先生、綺里季與夏黃公,33問其四人何以追隨太子,四人皆曰:

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
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34

高祖聞之,對戚夫人云:
「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

30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5-2046。
31
《史記》,卷 8〈高祖本紀〉,頁 391-392。
32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7。
33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
,頁 2047: 「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
姓,曰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34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7。

71
主矣。」35高祖言下之意,已確立劉盈為繼承人,是以對戚夫人強調「呂后真而
主矣」的事實,意味著呂后的地位也隨之確立。
司馬遷分析,「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36可見留侯是確立
太子地位的幕後功臣。留侯明白眾臣勸諫已無濟於事,暗中教建成侯招來四賢,
巧妙地扭轉了太子的劣勢。四賢為太子留心政局變化,先力陳太子將兵之弊,解
除太子可能兵敗被廢的危機。四賢又適時地出現,向高祖表明太子具備「仁孝,
恭敬愛士」的優點,營造太子已得人心的氛圍。何以四賢追隨太子即形成「羽翼
已成,難動矣」的局面?推斷此四賢代表關中的地方勢力,高祖求之不得,而太
子能招之,是以高祖認定太子已有不可動搖之政治地位。
張良為呂后出謀畫策,並非為一己之私或與呂后有特殊交情,綜觀張良在高
祖稱帝後的所為便知。高祖論功行賞之際,張良辭謝齊國三萬戶的封賞,云:
「臣
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37史稱張良「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
所以存亡,故不著。」38所謂關乎「天下之所存亡」的大事有三,其一,建議先
封雍齒為侯,解決高祖分封行賞的難題,以安群臣之心,避免開國之初又陷入群
臣謀亂的危機。其二,建議以「金城千里,天府之國」39的關中為都城,因為定
都地點攸關一國之發展局勢,不可不慎。其三,協助呂后保全太子的地位,自古
廢嫡立庶幾乎無法避免政局的動盪,此即張良願意襄助呂后的主因。張良早已表
明「願弃人閒事,欲從赤松子游耳」40之志,然而,上述三件大事說明張良仍心
,41
繫國家,有穩定漢初政局之功。至高祖駕崩,惠帝即位,史載「呂后德留侯」
即感念留侯保全太子地位之緣故。
呂后與功臣之間的關係還有一段插曲,漢高祖十二年(195B.C.),燕王盧綰企
圖謀反,傳言樊噲欲殺戚夫人和趙王如意:

35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7。
36
仝上。
37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2。
38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7-2048。
39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
,頁 2043-2044,「留侯曰:
『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
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
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
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
即日駕,西都關中。」
40
《史記》,卷 55〈留侯世家〉,頁 2048。
41
仝上。

72
其後盧綰反,高帝使噲以相國擊燕。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
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
42
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

〈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在途中對周勃言:

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忿怒
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43

陳平分析樊噲身份特殊,不僅是高祖的沛縣故舊,有開國之功,也與呂后有著姻
親關係。陳平認為,高祖欲殺樊噲只是一時之怒,於是與周勃商量,先將樊噲帶
回長安,再由高祖自行處置。
〈樊噲列傳〉則直接地點明陳平不敢斬樊噲的真正理
,44這說明呂后在高祖駕崩之前已深具政治影響力,再者,當
由為「陳平畏呂后」
時太子盈的地位已確立,是以善於觀察時變的陳平畏之,自作主張暫不殺樊噲。
陳平囚樊噲回長安的途中,便得知高祖去世的消息,其權宜之計不僅保全了樊噲,
也保全自己的性命和政治前途。

三、惠帝、呂太后稱制時期功臣與外戚的關係
〈呂太后本紀〉主要記載漢高祖駕崩至文帝即位之間十五年的大事,茲分為
孝惠和呂太后稱制兩個時期來探討功臣與外戚的關係:

(一)孝惠時期(194-188B.C.)
漢高祖駕崩之後,呂太后旋即對付戚夫人母子,史載「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
子趙王,迺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45趙相建平侯周昌直言呂太后怨戚夫
人,召趙王如意入京,實欲殺之:

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幷誅之,臣不敢

42
,卷 95〈樊酈滕灌列傳〉
《史記》 ,頁 2659。
43
,卷 56〈陳丞相世家〉
《史記》 ,頁 2059。
44
,卷 95〈樊酈滕灌列傳〉
《史記》 ,頁 2659。
45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397。

73
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46

趙王稱病不奉詔,呂太后改召周昌入京,怒言:「爾不知我之怨戚氏乎」,47再派
使者迎接趙王入長安。惠帝亦明白呂太后之怨,顧及手足之情,親自到霸上接趙
王,並與趙王一同起居飲食。呂太后趁惠帝外出打獵,酖殺如意,接著將矛頭轉
向戚夫人: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居數日,迺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迺知其戚夫人,迺大哭,因病,
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
「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48

司馬遷多次描寫呂太后對戚夫人的「怨」
,其「怨」源自高祖寵幸戚夫人所產生廢
太子的念頭,這股怨氣在高祖去世之後全部爆發出來,化為酖殺如意和殘殺戚夫
人的報復行動。年僅十七的惠帝觀「人彘」後嚇得一病不起,深感呂太后之舉令
其無法再治理天下,從此飲酒作樂,不問政事。
惠帝二年(193B.C.),楚元王與齊悼惠王49來朝,惠帝以齊悼惠王為兄長,置
,50失去君臣之禮,呂太后大怒,欲
於上坐。齊悼惠王與惠帝燕飲「亢禮如家人」
酖殺之。齊悼惠王得內史建議,將城陽之郡獻給魯元公主作為湯沐邑,又尊公主
為王太后,才得呂太后歡心,免去殺身之禍。
惠帝在位七年期間,
〈呂太后本紀〉僅記載二件大事:一是呂太后殺害趙王母
子,二是齊悼惠王來朝,這兩件事皆說明凡是有損惠帝之皇帝身份者,皆是呂太
后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戚夫人母子的下場,說明呂太后並非因失寵而產生妒意
而已,失寵事小,趙王如意一度危及太子劉盈的地位,才是呂太后怨戚夫人母子
的主因。至於齊悼惠王失人臣之禮,卻能適時地展現其忠誠而脫困,可見呂太后
的怨,主要是針對戚夫人母子,並非是個全然容不下高祖妾子的妒婦。
呂太后對戚夫人母子施以毒手,對年輕且仁慈的惠帝而言,已失去做皇帝的
信心而不知所措,班固《漢書.惠帝紀》認為:

46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397。
47
,卷 96〈張丞相列傳〉
《史記》 ,頁 2679。
48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397。
49
楚元王劉交是高祖同母少弟。齊悼惠王劉肥為高祖庶長子,母為曹姬。
50
,卷 52〈齊悼惠王世家〉
《史記》 ,頁 1999。

74
贊曰: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敬篤矣。聞叔孫通
之諫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遭呂后虧損至德,悲
夫!51

班固稱讚孝惠是寬仁之主,因呂太后而無法成為好皇帝。司馬光則認為惠帝並沒
有承擔起皇帝的責任:

安有守高祖之業,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殘酷,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
以傷生!若孝惠者,可謂篤於仁而未知大誼也。52

司馬光雖然批評惠帝「棄國家而不恤」
,然而,孝惠時期開國功臣發揮穩定漢朝政
局的貢獻,國家政治運作逐漸步上軌道。惠帝二年,蕭相國去世,曹參代為相國,
「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53曹參任相國三年,蕭規曹隨,54「故天下俱
稱其美矣。」55惠帝六年(189B.C.),曹參去世,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綜觀惠帝在位七年期間,呂太后遵照高祖遺言,任用功臣曹參、王陵、陳平、
周勃等人繼蕭何之後擔任丞相,趙翼認為:

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無一非高帝注
意安劉之人,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業。56

惠帝雖「不聽政」
,國家朝政仰賴高祖生前囑託之功臣輔佐,休息無為的政策已日
見成效,史稱「孝惠、高后之間,衣食滋殖。」57
惠帝在位七年的時間,諸呂外戚並未對功臣形成威脅。諸呂外戚之中僅呂澤

51
《漢書》,卷 2〈惠帝紀〉 ,(台北:鼎文書局,1995,新校本),頁 92。
52
司馬光,《資治通鑑》 ,卷 12〈漢紀四〉 ,(台北:世界書局,1993),頁 410。
53
《史記》,卷 54〈曹相國世家〉 ,頁 2029。
54
《史記》,卷 54〈曹相國世家〉 ,頁 2030:「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
少朕與』?乃謂窋曰: 『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 「高帝新弃羣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
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歸,閒侍,自從其所諫參。
參怒,而笞窋二百,曰: 『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惠帝讓參曰: 『與窋胡
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 『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 『朕乃安敢望先
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 『君似不及也。』參曰: 『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
『善。君休矣!』 」
55
《史記》,卷 54〈曹相國世家〉 ,頁 2031。
56
清.趙翼,王樹民校證, 《廿二史劄記校證》 ,卷 3〈史記 漢書〉,「42 呂武不當並稱」,(北
京:中華書局,2001),頁 59。
57
《漢書》,卷 24 上〈食貨志〉 ,頁 1127。

75
一人追謚為「令武侯」
,呂澤為呂太后長兄,楚漢相爭時期為高祖將兵,開國之初
已受封為「建成侯」
。惠帝追謚呂澤為「令武侯」
,仍然維持「侯」的爵位,再者,
呂澤已經去世,追謚為侯完全不會影響朝廷當下的權力分配,更談不上對其它功
臣或劉姓宗室產生任何的實質威脅。此事發生在惠帝元年(194B.C.),可視為惠帝
感念呂澤曾為太子延聘四賢有功,是故予以追謚。

(二)呂太后稱制時期(187-180B.C.)
惠帝在位七年駕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58留侯之子張辟彊分析太后
「哭不悲」的理由:

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
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
矣。」丞相迺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迺哀。呂氏權由此起。迺大赦天下。
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為帝,謁高廟。元年,號令一出太后。59

張辟彊指出,呂太后面臨「帝毋壯子」的政治現實,唯有讓呂家人入宮掌權方能
安太后之心。
呂太后之所以分封諸呂為王、為侯的理由,可以從傳統婦女與夫家和母家的
關係來重新檢視,呂太后在孝惠時期並未分封諸呂,因為惠帝是她的重要依靠,
此時她並沒有也不需要分封諸呂。然而,呂太后在喪夫之後七年,再度遭逢喪子
變故,她已經失去可以依靠的對象,唯一可以信任的還是母家諸呂之人。況且劉
姓宗室封王就國,若入京協助呂太后掌權多所不便,也不合制度,更容易引起劉
姓宗室對皇位的覬覦,是故呂太后唯有分封諸呂,令諸呂掌握實權,才能確保其
地位。此與傳統社會中婦女守寡,多以母家兄弟打理家業,而不用夫家兄弟的道
理相同。
當時右丞相王陵與左丞相周勃同意讓呂台、呂產、呂祿等人為將,諸呂入宮
代表功臣對呂太后釋出善意,將權力釋出給諸呂外戚,藉此免於災禍。司馬遷云
「呂氏權由此起」,並在「元年」之後說明「號令一出太后」,可見「元年」所象
徵的意義是呂太后時代的來臨。

58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
,頁 399。
59
仝上。

76
呂太后稱制元年,欲立諸呂為王,詢問丞相的意見:

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
約也。」太后不說。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勃等對曰:
「高帝定天下,
王子弟,今太后稱制,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太后喜,罷朝。王陵讓
陳平、絳侯曰:「始與高帝啑血盟,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
欲王呂氏,諸君從欲阿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地下?」陳平、絳侯曰:
「於
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王陵無
以應之。60

呂太后欲立諸呂為王,礙於白馬之盟非劉氏不王的約定,於是先徵詢大臣們的意
見。右丞相王陵的性格正如高祖所言「少戇」
,回答王諸呂是違反白馬之盟,因此
得罪呂太后。呂太后轉而尋求左丞相陳平的支持,陳平表達在太后稱制的情況之
下,王諸呂也無不可。王陵罷朝之後,責問陳平與周勃為何背棄白馬之盟,二人
表示雖不能據理力爭,但將來必有保全大漢天下,安定劉氏的能力。呂太后拜王
陵為太傅,奪其相權,擢升陳平為右丞相,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
史載「諸呂擅權,欲劫少主,危劉氏。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
已,常燕居深念。」61陸賈為之分析: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則士務附;士務附,天下
雖有變,即權不分。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臣常欲謂太尉絳侯,絳侯
與我戲,易吾言。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結?62

太尉周勃與右丞相陳平分為將相,若能和諧相處,自能維繫漢朝的社稷江山。
「陳
平用其計,迺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報如之。此兩人深相結,則
呂氏謀益衰。」63陸賈為陳平謀畫,自己卻選擇退出政壇,遠離呂太后稱制下的
政局。64
陳平數以奇計助高祖脫困,也因其先見之明得以自脫:

60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頁 400。
61
《史記》,卷 97〈酈生陸賈列傳〉,頁 2700。
62
《史記》,卷 97〈酈生陸賈列傳〉,頁 2700-2701。
63
《史記》,卷 97〈酈生陸賈列傳〉,頁 2701。
64
《史記》,卷 97〈酈生陸賈列傳〉,頁 2699:「孝惠帝時,呂太后用事,欲王諸呂,畏大臣
有口者,陸生自度不能爭之,迺病免家居。」至孝文帝即位,丞相陳平推薦陸賈出使南越。

77
呂嬃常以前陳平為高帝謀執樊噲,數讒曰:
「陳平為相非治事,日飲醇酒,
戲婦女。」陳平聞,日益甚。呂太后聞之,私獨喜。面質呂嬃於陳平曰:
「鄙語曰『兒婦人口不可用』,顧君與我何如耳。無畏呂嬃之讒也。」65

此事發生在陳平擔任右丞相之後,呂嬃挾舊怨進讒言,陳平得知後,表現出一副
無大志的樣子,反而取得呂太后的信任。呂太后故意當著呂嬃的面,對陳平言「無
畏呂嬃之讒」
,大有安撫之意。陳平審時度勢,揣摩上意,且知所進退,頗受呂太
后器重。
呂太后稱制時期,先後立兩位少帝,恭與弘。惠帝的張皇后是帝姊魯元公主
與宣平侯張敖之女,張皇后無子,佯裝有身,私下取美人子恭為己子。少帝恭聽
「后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66呂太后擔
聞己非皇后所出,云:
心少帝恭將來報仇,將之幽禁永巷。呂太后四年(184B.C.),廢少帝恭,五月改立
常山王義為帝,更名曰弘。
呂太后「欲以王諸呂為漸」,67追尊已故開國功臣呂澤為悼武王,如前所述,
陳平、周勃既已表態「無所不可」
,呂太后藉此測試宗室與其它大臣們的態度。呂
太后分封的第一個特色是,分封諸呂之前,皆先提升劉姓宗室與功臣的地位,以
安撫人心,再分封諸呂為王、為侯。大體而言,呂太后封諸呂為侯之前,先封高
祖功臣、諸子為侯;王諸呂之前,也先立孝惠後宮之子為王,再暗示大臣請立諸
呂為王。
從呂太后稱制元年(187B.C)封王的情況來看,最先封王的人是剛去世的魯元
公主,賜謚為魯元太后,其子張偃順理成章地被封為魯王。張偃為功臣張耳之後,
又是呂太后的外孫,身份特殊,率先封王應不致於引起反彈。接著受封的是孝惠
后宮之兩子,彊為淮陽王,不疑為常山王。魯王、淮陽王與常山王三人,不僅是
功臣之後或劉姓宗室的身份,同時也與呂太后的關係密切,皆是呂太后之孫。
太后稱制之初,追尊呂台之父為悼武王,史載「太后風大臣,大臣請立酈侯
呂台為呂王,太后許之。」68當時陳平為右丞相,審食其為左相,前者已在太后

65
,卷 56〈陳丞相世家〉
《史記》 ,頁 2060。
66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402-403。
67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400。
68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401。

78
欲王諸呂時表態無不可,後者與呂太后關係親近,69因此,呂台在張偃與孝惠二
子封王之後,順利地成為諸呂之中在世便能封王的第一人。呂太后「割齊之濟南
,70齊國是高祖庶長子齊悼惠王的封地,史稱「諸侯大國無過齊悼
郡為呂王奉邑」
,71當時已由齊悼惠王之子哀王繼承齊國的封地,呂太后分齊之地以立呂王。
惠王」
然而,這並不是第一次分齊之地,齊悼惠王曾為脫罪,獻城陽郡與魯元公主。
再從呂太后稱制元年封侯的情況來看,馮無澤不僅是呂太后分封的第一人,
也是功臣受封的第一人。馮無澤以功臣的身份首先受封,且其受封僅止於侯,應
無爭議。呂太后選擇劉章作為劉姓宗室之中封侯的第一人,令其「入宿衛於漢,
呂太后封為朱虛侯,以呂祿女妻之。」72劉章為齊哀王之弟,齊悼惠王之子。呂
太后令劉章宿衛長安,又以劉呂聯姻的手段來鞏固宗室與外戚的關係,其分化齊
國與拉攏劉姓宗室之用意明顯。朱虛侯雖在受封之列,妻呂祿之女,然而,
「忿劉
氏不得職」
,有一次入侍呂太后燕飲時為酒吏,請求以軍法行酒,其後諸呂一人亡
酒,劉章以軍法斬之,太后大驚。史稱「自是之後,諸呂憚朱虛侯,雖大臣皆依
,73朱虛侯大膽地執法,並未引起殺機,可見呂太后並未因
朱虛侯,劉氏為益彊」
提升諸呂權勢而任意地殘殺劉姓宗室。
諸呂外戚緊接著劉章之後封侯,呂種、呂平和呂祿三人以呂太后兄、姊之子
的關係封侯,算是為分封諸呂為侯投石問路,此為諸呂第一次封侯。第二次在四
年(184B.C.),先分封諸侯丞相五人為侯,再封呂嬃等四人為侯。第三次在八年
(180B.C.),封呂榮和呂莊為侯,與此同時,宗室功臣受封者,乃是張敖前姬之兩
子,封侯以輔佐魯元王。74呂太后分封,大體兼顧宗室、功臣與諸呂外戚之間的
平衡,以及先封宗室功臣,再封諸呂的特色。
呂太后分封的第二個特色是,太后稱制二年以後宗室與諸呂之封王,大多只
能視為王位懸虛的替補。
先從宗室封王的情況來看,主要是「常山王」與「淮陽王」兩王的人選:太

69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頁 400:「左丞相不治事,令監宮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
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決事」 。
70
《史記》,卷 52〈齊悼惠王世家〉,頁 2000。
71
《史記》,卷 52〈齊悼惠王世家〉,頁 2012。
72
《史記》,卷 52〈齊悼惠王世家〉,頁 2000。
73
《史記》,卷 52〈齊悼惠王世家〉,頁 2001。
74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頁 405:「為外孫魯元王偃年少,蚤失父母,孤弱。」

79
后稱制二年,常山王劉不疑去世,其弟襄城侯劉山替補為常山王(改名義)。四年,
常山王義立為帝,軹侯朝替補為常山王。五年(183B.C.),淮陽王去世,其弟壺關
侯劉武替補為淮陽王。常山王一職先後由劉不疑、劉山、劉朝擔任,淮陽王一職
先後由劉彊、劉武擔任,上述五人,皆為孝惠后宮之子,可見呂太后對宗室封王
的人選,仍以惠帝之子為主要考量的對象。
七年(181B.C.),趙王友、恢先後去世,在趙王王位繼承不穩定的情況下,給
予諸呂再次封王的機會。趙王友幽死,梁王恢徙為趙王,呂王產改徙為梁王,原
呂王一職改由呂產之子平昌侯太擔任。至此,諸呂受封為王已有二人,梁王呂產
與呂王呂太。至趙王恢自殺,代王不願徙王趙,趙國王位再度懸虛,帝太傅呂產
,75以武信侯呂祿
和丞相陳平等建議「武信侯呂祿上侯,位次第一,請立為趙王」
為趙王。
自呂太后稱制元年至六年期間(187-182B.C.),諸呂封王者僅限於「呂王」一
職。元年,酈侯呂台受封為呂王,至二年去世,其子呂嘉代立為呂王。六年,呂
王嘉以「居處驕恣」76被廢,改由肅王台之弟呂產為呂王,這都只能算是王位懸
虛的替補而已,諸呂封王仍只有一人。七年,趙王與梁王王位的從缺,先後都由
諸呂替補。接著燕靈王建去世,太后使人殺其美人子,國除,並於八年將呂肅王
之子東平侯呂通擢升為燕王。從諸呂封王的情況來看,趙王、梁王、燕王皆是因
為王位的懸虛,進而遞補為王,且封王的時間已接近呂太后稱制的尾聲。從上述
呂太后實際分封的情況來看,若以呂太后「大封諸呂」論之,實謂過矣。
此期間封王唯一的例外是,擔任大將軍的營陵侯劉澤,呂太后封之為琅邪王,
並許配呂嬃之女。劉澤受封為王的原因在〈呂太后本紀〉中已言明,
「太后王諸呂,
,77由此可見呂太后拉攏與
恐即崩後劉將軍為害,迺以劉澤為琅邪王,以慰其心」
安撫琅邪王之用心良苦。
表一「呂太后稱制時期諸呂、宗室、功臣受封表」清楚地顯示上述呂太后分
封諸呂為王、為侯的特色,另外,配合表二「諸呂關係表」
,則可更進一步瞭解諸

75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404。
76
,卷 9〈呂太后本紀〉,頁 403。由此事可知,呂太后頗注重呂王人選之言行舉止。
《史記》
此外,呂后稱制六年,以呂產接替廢呂王之位,與此同時則封齊悼惠王之子劉興居為東牟侯,
頗有平衡朝中權力的意味。
77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404。

80
呂之間的關係。

表一:呂太后稱制時期諸呂、宗室、功臣受封表

時 西元 宗室、功臣 諸呂外戚
間 (前)
太 187 封王~ 封王~
后 •魯元公主賜謚為魯元太后, •追尊酈侯父為悼武王(惠帝
稱 子張偃為魯王 時追尊令武侯)
制 •孝惠後宮子彊為淮陽王 •酈侯呂台為呂王,割齊之濟
元 •孝惠後宮子不疑為常山王 南郡為呂王奉邑
年 封侯~ 封侯~
•高祖之功臣郎中令馮無擇, •呂種為沛侯
為博城侯 •呂平為扶柳侯
•齊悼惠王子章為朱虛侯(以 •建成康侯釋之卒,嗣子有
呂祿女為妻) 罪,廢,立其弟呂祿為胡陵
•齊丞相壽為平定侯 侯
•少府延為梧侯
•張買為南宮侯
•孝惠後宮子山為襄城侯
•孝惠後宮子朝為軹侯
•孝惠後宮子武為壺關侯
二 186 封王~ 封王~
年 •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 •呂王台薨,謚為肅王,太子
為常山王,更名義 嘉代立為王

81
四 184 封王~ 封侯~
年 •立常山王義為帝(更名曰 •呂嬃為臨光侯
弘),以軹侯朝為常山王 •呂他為俞侯
封侯~ •呂更始為贅其侯
•諸侯丞相五人為侯 •呂忿為呂城侯

五 183 封王~
年 •淮陽王薨,以弟壺關侯武為
淮陽王

六 182 封侯~ 封王~


年 •齊悼惠王子興居為東牟侯 •呂王嘉居處驕恣,廢之,以
肅王台弟呂產為呂王

七 181 封王~ 封王~


年 •徙梁王恢為趙王(以呂產女 •呂王產徙為梁王
為后) •呂產之子平昌侯太為呂王
•劉澤為琅邪王(以呂嬃女為 •武信侯呂祿立為趙王,追尊
妻) 祿父為趙昭王
•張敖卒,賜謚魯元王

八 180 封侯~ 封王~


年 •張敖前姬兩子,張侈為新都 •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
侯,壽為樂昌侯 封侯~
•中大謁者張釋為建陵侯 •呂通弟為東平侯
•呂榮為祝茲侯
(本表根據《史記.呂太后本紀》整理)

82
表二 諸呂關係表

(本表根據《史記.呂后本紀》整理)

83
綜上所述,呂太后對於封王比封侯更為謹慎,不論是劉姓宗室或是諸呂外戚,
在太后稱制二年以後的封王,大多可視為王位懸虛的替補而已。常山王與淮陽王
之王位懸缺,仍以孝惠後宮之子充任,而趙王、梁王、燕王出缺,呂太后以諸呂
外戚遞補原來劉姓宗室諸侯王之位。新受封之劉姓宗室,只有齊悼惠王之弟朱虛
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以及琅邪王劉澤等三人,觀此三人的作為,並未如呂太
后所期望地支持諸呂外戚,後來反而成為誅滅諸呂的重要人物。
此外,呂太后分封的同時,運用傳統家庭親上加親的方式,將諸呂之女嫁予
劉姓宗室,企圖透過諸呂外戚與劉姓宗室的聯姻,積極建立諸呂和劉姓宗室之間
的友好關係。呂太后將諸呂之女許配給劉姓諸侯王,欲與劉氏聯姻之政治意圖顯
而易見,臨終之前,又將呂祿女嫁少帝弘,期能更進一步鞏固並延續呂家外戚的
勢力。諸呂之女嫁予劉氏諸侯王者凡五,除呂祿女為帝后之外,呂祿另一女為朱
虛侯劉章之妻,呂嬃之女為營陵侯劉澤之妻,諸呂中尚有一女為趙王友之妻,呂
產女為趙王恢之妻。
呂太后安排諸呂與劉姓宗室聯姻,欲確保諸呂在其百年之後,仍能延續諸呂
的政治地位。然而,司馬遷指出呂太后以婚姻關係來穩固諸呂地位之作法「無益」:

及孝惠帝崩,天下初定未久,繼嗣不明。於是貴外家,王諸呂以為輔,而
以呂祿女為少帝后,欲連固根本牢甚,然無益也。78

趙翼也認為:

趙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殺,則皆以與妃呂氏不諧之故。然趙王友妃,
呂產女;梁王妃,亦諸呂女,又少帝后及朱虛侯妻,皆呂祿女,不以他適,
而必以配諸劉,正見后之欲使劉、呂常相親。79

諸呂女「必以配諸劉」的原因是「欲使劉、呂常相親」
,無奈事與願違。趙王友之
妻善妒,向呂太后進讒言,趙王友因此餓死;呂產女酖殺趙王恢愛姬,趙王恢憤
而自殺;朱虛侯劉章之妻在諸呂謀反的關鍵時刻,不僅沒有發揮拉攏劉氏的作用,
反而成為告發諸呂之人。功臣藉由劉姓宗室的聲援,消滅諸呂,順利收回兵權和
相權,更進一步地廢掉少帝弘,徹底地鏟除諸呂的勢力。

78
《史記》 ,卷 49〈外戚世家〉,頁 1969。
79
清.趙翼,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 ,卷 3〈史記 漢書〉「42 呂武不當並稱」,頁
59-60。

84
四、諸呂滅亡與文帝即位
(一)諸呂滅亡
呂太后稱制八年(180B.C.),最後仍為呂家苦心安排:

七月中,高后病甚,迺令趙王呂祿為上將軍,軍北軍;呂王產居南軍。呂
后誡產、祿曰:
「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
『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
之』
。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
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辛巳,高后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將相列
侯郎吏皆以秩賜金。大赦天下。以呂王產為相國,以呂祿女為帝后。80

從引文可知,呂太后以趙王祿為上將軍,與呂王產分掌北軍和南軍,並告誡兩人
王諸呂之事已令大臣們不平,務必掌握兵權護衛宮中,以防大臣有變。其次,高
后遺詔賞賜諸侯王、將相列侯郎吏等,作為拉攏人心的手段,期望為呂家留條後
路。最後,呂太后為加強呂家的權勢,將呂產提升為相國,呂祿之女嫁為帝后,
以便延續呂家外戚的身份與權力。呂太后臨終之際,安排呂產、呂祿掌握軍權和
相權,以確立諸呂的政治地位。
史載呂太后下葬,
「當是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畏高帝故大臣絳、灌等,
未敢發。」81朱虛侯之妻為呂祿女,得知呂家陰謀,為求自保暗中將消息告知齊
王。齊王詐騙琅邪王到齊國,扣留他,派人統領其軍隊。82齊王起兵攻打呂國的
濟南,向諸侯提出發兵討伐諸呂的理由:

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滅梁、
趙、燕以王諸呂,分齊為四。忠臣進諫,上惑亂弗聽。今高后崩,而帝春
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諸侯。而諸呂又擅自尊官,聚兵嚴威,劫列
侯忠臣,矯制以令天下,宗廟所以危,寡人率兵入誅不當為王者。83

齊王指出呂太后稱制對劉姓宗室造成的影響,包括擅自廢立皇帝、殺害三位趙王,
又將梁、趙、燕三國分封給諸呂,將齊國一分為四。再者,諸呂外戚在呂太后去

80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
,頁 406。
81
仝上。
82
琅邪王以其在劉姓宗室之中年紀最長為由,說服齊王讓他到長安,以便向大臣們說明齊王
是高祖嫡長孫的地位,於是齊王備車送琅邪王入朝。
83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
,頁 407。

85
世之後仍掌握兵權,危及宗廟,應「誅不當為王者」
,也就是梁王呂產、趙王呂祿、
呂王呂太和燕王呂通等四位呂王。對劉姓宗室而言,諸呂封王一事已經違反白馬
之盟,當年功臣畏懼呂太后的權勢默許之,至呂太后去世,呂王掌握兵權對漢家
天下形成一大威脅,故以齊王為首,聯合劉姓宗室共同討伐諸呂。
相國呂產得知齊王發兵,派潁陰侯灌嬰將兵擊之,灌嬰考慮「諸呂權兵關中,
,84因而留屯滎陽,暗中聯絡
欲危劉氏而自立。今我破齊還報,此益呂氏之資也」
齊王,等待呂氏謀反。史料顯示呂祿、呂產欲謀反又猶豫不決,
「內憚絳侯、朱虛
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嬰畔之。」85太尉絳侯周勃得知酈寄與呂祿頗有交情,
劫酈寄之父曲周侯商,威脅酈寄說服呂祿交出將印,回封地趙國。呂祿與諸呂商
「若為將而弃軍,呂氏今無處矣。」86呂嬃點出呂祿和呂產交出將
量,呂嬃怒言:
印,呂家馬上面臨失勢的危機,其政治敏感度高過呂家眾人,無奈呂祿相信酈寄,
害怕惹禍上身,仍交出將印。
,87全軍皆左襢
太尉周勃取得將印,向軍中宣佈「為呂氏右襢,為劉氏左襢」
為劉氏,周勃順利地掌控北軍。此時呂產不知呂祿已交出北軍,
「迺入未央宮,欲
,88可見當時呂產非但不能掌握情況,也因猶豫不
為亂,殿門弗得入,裵回往來」
決而喪失先機。反觀太尉當機立斷,遣朱虛侯率千餘名士卒入未央宮,殺呂產於
郎中府吏廁中。長樂衛尉呂更始被斬,諸呂不論男女老少一律被斬殺,其中包括
交出將印的呂祿與樊噲之妻呂嬃。
東牟侯劉興居以「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
,入宮對少帝言:
「足下非劉氏,
,89由滕公將少帝載出宮。至代王入宮當晚,少帝與梁王、淮陽王、常山
不當立」
王等人皆被誅滅。少帝非劉氏不為王,不過是功臣們廢帝的藉口,清人何焯《義
門讀書記》〈高后紀取後宮美人子名之以為太子〉一條指出:「名之名為皇后所產
子也,是少帝非劉氏,乃大臣既誅諸呂從而為之辭耳。」90史書僅記載孝惠皇后
無子,並非孝惠帝無子,若孝惠帝果真無子,大臣們應該會反對呂太后分封孝惠

84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
,頁 407。
85
仝上。
86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
,頁 408。
87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
,頁 409。
88
仝上。
89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
,頁 411。
90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 15〈前漢書〉 ,子部第 166 冊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雜家,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 860-191。

86
後宮五人為王(劉彊、劉不疑、劉山、劉朝、劉武)。少帝弘之所以不適合繼續為
帝的原因有二,一則少帝弘為呂太后所立,二則少帝弘以呂祿之女為后,廢少帝
弘才算完全鏟除與呂太后相關的勢力。呂太后讓惠帝娶其姊魯元公主之女即是鞏
固權力的手段之一,無奈近親繁殖導致惠帝與張皇后無子,這並不代表惠帝無後,
由呂太后曾經分封惠帝後宮子五人可知,惠帝仍與其它後宮生下子嗣。
司馬遷多次描寫諸呂猶豫未決的態度,反映呂祿和呂產並非真想謀反,也沒
有謀反的準備,再加上諸呂的政治敏感度不足,不能當機立斷,未能謹守呂太后
臨終交待「必據兵衛宮」、「毋為人所制」之命。諸呂用事是功臣們在呂太后稱制
下的妥協,此乃一時的權宜之計,至呂太后駕崩,漢朝江山無需再交由呂家人打
理,對功臣而言,諸呂外戚應交出權力,將權力回歸常態,也就是功臣之手。

(二)文帝即位
功臣消滅諸呂之後,重新掌握政權,當務之急是考慮新王的人選: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
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
彊呂氏。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
王最賢者立之。」91

大臣們不立孝惠後宮之子的原因,主要是孝惠之子皆與呂太后有關,然而,既已
滅諸呂、廢少帝,「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可見大臣們在考量皇位
人選時,也順便考慮其政治前途。宗室與功臣一致決定不立孝惠之後,便從漢高
祖的子孫中尋找新的繼承人,漢高祖劉邦有八子,惠帝、齊王劉肥、趙王如意、
趙王劉恢、趙王劉友、燕王劉建等六子皆已去世,高祖之子在世者,僅剩淮南王
劉長和代王劉恆二人,長孫則為齊悼惠王之子齊哀王。
大臣們為避免呂太后專權之事重演,以新王母家善惡作為優先考量的條件:

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為齊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
立也。」大臣皆曰:
「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
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

91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410-411。

87
惡。92

大臣們剛經歷呂太后女主專政的時代,認為「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

事實上諸呂雖當權,並未危及國家政治,然而「亂功臣」三字巧妙地點出功臣們
權力被瓜分的政治現實。齊王和淮南王皆有「母家惡」的缺點,大臣擔心重蹈覆
轍而不立,大臣之言說明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優先考量是繼任者能否確保功臣的政
治前途。附帶一提,
〈齊悼惠王世家〉記載劉姓宗室中的琅邪王也參與討論皇位人
選事宜,然而,齊王曾扣留琅邪王,自行率先發兵討伐諸呂,應是琅邪王不支持
齊王的原因之一。
功臣們考慮高祖子孫與外家善惡等條件,認為代王劉恆是最適當的人選:

迺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
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迺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93

代王受召,郎中令張武建議靜觀其變,中尉宋昌則分析:

羣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
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
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
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
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
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
一邪?方今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彊。
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
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94

宋昌力陳劉氏居天子位已是天下人不可動搖的觀念,且劉氏子弟遍布天下,加以
漢朝政權已得人心等三大理由,說明政權終歸劉氏之手。再者,高祖之子僅剩淮
南王與代王兩人,代王年長,又以賢聖仁孝聞名天下,自然是功臣眼中的不二人
選。代王先遣薄太后弟薄昭見絳侯,確定功臣迎立代王的原因,再前往長安即位。

92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頁 411。
93
仝上。
94
《史記》,卷 10〈孝文本紀〉,頁 413-414。

88
史載「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
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95薄氏當年因不受寵而得以從子入代
國,代王也婉拒徙趙,而沒有步上前三位趙王(如意、友、恢)的不幸下場。
代王即位,是為文帝。功臣既已誅滅諸呂外戚,又迎立代王有功,文帝令「右
丞相平徙為左丞相,太尉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96文帝同時也賞賜
有功的劉姓宗室,將呂太后稱制時期所割齊之城陽、琅邪、濟南等三郡歸還齊國,
封琅邪王於燕,並加封朱虛侯和東牟侯各二千戶。文帝之立,輔政之權再度回歸
開國功臣之手,劉姓宗室也因誅滅諸呂外戚有功而各得封賞,或恢復既有的封地。

五、司馬遷〈呂太后本紀〉的筆法
從司馬遷撰述〈呂太后本紀〉的筆法,可以窺見《史記》一以貫之的思想,
茲分述如下:

(一)重視實際掌握權力與影響歷史發展的人物
司馬遷作〈呂太后本紀〉而不為惠帝立本紀,將惠帝時期的大事併於〈呂太
后本紀〉中記述。宋人鄭樵以年代所繫,說明司馬遷為呂太后立本紀的原因:

漢呂、唐武之后立紀,議者紛紜不已,殊不知紀者編年之書也,若呂后之
紀不立,則八年正朔所系何朝?武后之紀不立,則二十年行事所著何君?
不察實義,徒事虛言,史家之大患也。97

以年代所繫為由,而為呂太后立本紀的理由並不足以理解司馬遷的深意,班固《漢
書》以其不同的史觀,於〈高祖紀〉之後,分述〈惠帝紀〉與〈高后紀〉
,班固的
作法已經解決鄭樵所言呂后在位八年正朔之問題。
關於司馬遷將呂太后立於本紀的原因,歷代學者多以司馬遷重「實」論之,
清人趙翼認為:

95
《史記》,卷 49〈外戚世家〉,頁 1971。
96
《史記》,卷 10〈孝文本紀〉,頁 418。
97
南宋.鄭樵,《通志》,卷 5 上〈前漢紀〉,(《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第 162 冊別
史類,台北:世界書局,1988),頁 212-187。

89
史遷以政由后出,故高紀後即立后紀。98

清人何焯云:

作呂太后本紀者,著其實。贊,以孝惠皇帝冠之,書法其中矣。99

趙翼認為「政由后出」,以及何焯所云「著其實」,都是從實際掌握政權的觀點為
呂太后立紀,此即司馬遷超乎常人之卓越見識。阮芝生亦指出,
「史公之立項羽、
呂后二紀,純粹是從政治權勢中心與政權接替順序的觀點來看,與道德的善惡或
名號的高下無關。」100司馬遷重視實際掌握權力或影響歷史發展的人物,是以形
成重實甚於重名的史觀,由此理解其為呂太后立本紀的原因,便能理解項羽之所
以列本紀,以及仲尼、陳涉列世家之由。
本紀為五體之首,司馬遷撰述十二本紀之目的: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迹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
101
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

本紀記事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以時間為序,略古詳今,為歷史發展之提綱,
旨在考察王迹之「始」
、「終」
、「盛」
、「衰」
。司馬遷將西楚霸王與呂太后立於本紀
之中,便是記述當時真正掌握實權,且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勢力。
〈項羽本紀〉記西楚霸王項羽破斧沈舟,解救鉅鹿之圍,名震天下,入關分
封,然自西楚霸王出關中,回彭城之後,其勢已衰,漢王趁勢壯大,最終取而代
之,建立漢朝。西楚霸王雖未統一天下,其代表著秦亡至漢興五年之間,天下群
雄之中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勢力,是以司馬遷將項羽列於本紀。
〈呂太后本紀〉則記高祖去世至文帝即位十五年間,朝廷內部權力的更迭與
變化,而呂太后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呂太后在高祖在位期間已具備政
治影響力,其後掌權長達十五年之久,包括惠帝七年與太后稱制八年。司馬遷言
「惠帝垂拱」正是說明惠帝不問政事的實際狀況,惠帝之後,少帝恭即位,
〈呂太
后本紀〉云:「元年,號令一出太后」。元年是指呂太后稱制的元年,而非少帝元

98
清.趙翼,王樹民校證, 《廿二史劄記校正》,卷 3〈史記 漢書〉 ,頁 3。
「3 各史例目異同」
99
清.何焯, 《義門讀書記》,卷 13〈史記〉,頁 860-861。
100
阮芝生, 〈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 6 期(1979

年 12 月),頁 19-20。
101
《漢書》 ,卷 62〈司馬遷傳〉 ,(台北:鼎文書局,1995),頁 2723。

90
年,因為天下號令出自呂太后,且呂太后稱制四年廢少帝恭,接著即位的少帝弘
亦不稱元年。 「不稱元年者,以太后制天下事也。」102
〈呂太后本紀〉明白地表示:
再者,
〈齊悼惠王世家〉也強調惠帝去世後,
「呂太后稱制,天下事皆決於高后。」
103
由此再次證明少帝恭即位的「元年」是指呂太后稱制的元年。此外,從《史記.
惠景閒侯者年表》中可知,「孝惠七」(年)之後,是以「高后八」(年)接續,也可
證明「元年」是指呂太后稱制的元年,以及真正掌握權力的中心人物是呂太后。
從〈呂太后本紀〉的內容可知,司馬遷將惠帝與呂太后時期合而為一紀,表
明高祖之後真正掌握漢廷政治實權的人其實是呂太后,展現其重實更甚於重名的
特殊筆法和史觀。司馬遷不因呂太后身為女性的身份,而將之摒除於本紀之外,
反正將垂拱而治的惠帝併入〈呂太后本紀〉
,足見其對人物的觀察獨具慧眼。後人
或以《史記》多處記錄在不同領域發光的女性人物,並肯定女性的傑出表現或特
殊地位,因而讚美司馬遷具有超越時代性別侷限的史觀。司馬遷固然有肯定女性
的史識,然究其根本的原因,仍是上述司馬遷看重真正掌握權力與影響歷史發展
的人物所致,是以司馬遷主要肯定呂太后者,並非其以女性身份突破社會的限制,
而是呂太后對於漢初政治發展的實際影響,故以〈呂太后本紀〉記之。

(二)重視國計民生的發展
〈呂太后本紀〉全篇分為五個部分:一、高祖時期,呂太后因戚姬失寵,然
呂太后參與誅滅異姓諸侯王,頗具政治影響力。二、高祖去世之後,呂太后挾怨
報復戚夫人,以及齊悼惠王來朝不恭之事。三、惠帝去世之後,呂太后稱制,分
封諸呂為王、為侯的過程。四、呂太后去世,劉姓宗室首先發難,功臣起而響應,
趁諸呂當斷不斷之際,盡誅諸呂,迎立代王即位。五、
「太史公曰」評惠帝與呂太
后時期國計民生發展之概況。
〈太史公自序〉說明其撰述〈呂太后本紀〉的原因:

惠之早霣,諸呂不台;崇彊祿、產,諸侯謀之;殺隱幽友,大臣洞疑,遂
及宗禍,作呂太后本紀第九。104

惠帝英年早逝,諸呂外戚無輔政之德,呂太后欲王諸呂,又接連殺害二位趙王(友、

102
,卷 9〈呂太后本紀〉
《史記》 ,頁 403。
103
,卷 52〈齊悼惠王世家〉
《史記》 ,頁 2000。
104
,卷 130〈太史公自序〉
《史記》 ,頁 3302。

91
恢),最終大臣主導誅殺諸呂外戚。〈呂太后本紀〉全篇扣緊呂太后與劉姓宗室、
開國功臣與諸呂外戚之間的關係,記錄高祖之後上層權力的更迭與變化。
司馬遷描寫女主擅權稱制下,朝廷內部權力轉換與重新分配的過程,符合《史
「謂之實錄」105的美譽,然而,最後的「太史公曰」卻別有用心:
記》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
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
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106

司馬遷高度地讚美惠帝、呂太后時期貫徹漢初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基本方針,
對內社會經濟發展得以復甦,對外關係繼續維持和親政策。其間雖有匈奴冒頓單
于妄言致書,「諸將皆阿呂后意」,唯獨季布直諫,呂太后終能顧全大局,忍辱和
107
親。 韓兆琦指出,呂太后雖然盛怒,但沒有為一己之私而發動一場勞民傷財的
108
戰爭。 由是觀之,
〈呂太后本紀〉文本詳實地記述呂太后女主稱制之下,漢廷上
層結構的權力變動,最後「太史公曰」則充份展現惠帝和呂太后稱制時期漢朝內
外和諧的歷史事實。漢廷的政治衝突僅止於諸呂外戚、劉姓宗室與開國功臣等統
治階層的內部,並未影響國計民生的發展。
司馬遷並未具體說明惠帝與呂太后時期休養生息的政策,班固則將之記於〈惠
帝紀〉與〈呂太后紀〉之中。109兩相比較,司馬遷突顯激烈的權力相爭僅止於上
層社會,並自大處著眼,肯定呂太后女主稱制下,百姓安居樂業,內外和諧的政
績。
司馬貞〈十二本紀述贊〉云:

高祖猶微,呂氏作妃。及正軒掖,潛用福威。志懷安忍,性挾猜疑。置鴆齊

105
《漢書》,卷 62〈司馬遷傳〉 ,頁 2738:「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
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 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106
《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 ,頁 412。
107
《史記》,卷 100〈季布欒布列傳〉 ,頁 2730-2731:
「季布曰:
『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
十餘萬眾,困於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
于今創痍未瘳,噲又面諛,欲搖動天下。』是時殿上皆恐,太后罷朝,遂不復議擊匈奴事。」
108
韓兆琦,《史記題評》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頁 76。
109
《漢書.惠帝紀》記載惠帝賜民爵、減田租、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大赦天下、省法令
妨吏民者、除挾書律等與民休息的政策; 《漢書.高后紀》記載呂太后稱制時期,賜民爵、
置孝弟力田官等政策,此皆《史記.呂太后本紀》文本所不記。參見《漢書》 ,卷 2〈惠帝
紀〉,頁 85-93、卷 3〈高后紀〉 ,頁 95-104。

92
悼,殘彘戚姬。孝惠崩殞,其哭不悲。諸呂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葅醢,支
孽芟夷。禍盈斯驗,蒼狗為菑。110

司馬貞從〈呂太后本紀〉
「太史公曰」之前的內容強調呂太后殘忍用私的一面,忽
略「太史公曰」肯定呂太后的觀點,不算全面理解司馬遷撰述〈呂太后本紀〉之
深意。司馬遷不僅秉持紀實寫真的寫史態度,也能宏觀地審視漢初的歷史發展,
清楚地指出漢初惠帝與呂太后稱制時期「天下晏然」的政治概況,兩者史識高下
已不言而喻。呂太后時期漢廷上層權力的變動是歷史事實,司馬遷如實生動地記
錄下來,可貴的是,司馬遷自大處著眼,縱觀歷史發展,彰顯國計民生安定的發
展結果又更勝於朝廷政爭的過程。
「太史公曰」一段於〈呂太后本紀〉具有畫龍點
睛之效。

(三)洞察歷史人物的人際關係
〈呂太后本紀〉與〈高祖本紀〉、〈孝文本紀〉上下兩篇貫通,相關史事於世
家和列傳之中詳略互補,讀〈呂太后本紀〉必須與《史記》本紀、世家、與列傳
各篇相互參照,方能全面瞭解呂太后之所以能夠掌握實權的真正原因。
〈呂太后本
紀〉點出呂太后與宗室、功臣之間的關係,而在〈齊悼惠王世家〉
、〈蕭相國世家〉、
〈曹相國世家〉
、〈留侯世家〉
、〈陳丞相世家〉
、〈絳侯周勃世家〉
、〈魏豹彭越列傳〉

〈黥布列傳〉
、〈淮陰侯列傳〉
、〈韓信盧綰列傳〉
、〈樊酈滕灌列傳〉
、〈張丞相列傳〉

〈酈生陸賈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季布欒布列傳〉等篇,皆記載呂太后與
宗室、功臣之間的相處細節。細讀〈呂太后本紀〉與上述各篇,足以體會司馬遷
以紀傳體寫史的絕妙之處。
呂太后身為高祖的糟糠之妻,與高祖沛縣的故舊好友如蕭何、曹參、周勃、
樊噲等人熟識,其兄長呂澤與呂釋之二人皆隨高祖將兵建立開國功勳。不論在楚
漢相爭或是高祖稱帝之後討伐異姓諸侯王的時期,呂太后大多與蕭何留守關中,
既有權力決定彭越和韓信的生死,也多所與聞軍國大事。高祖起義之後加入的功
臣們也與呂太后保持友好的關係,例如留侯張良在呂太后的請求下為太子獻計;
薛人叔孫通、沛人周昌,皆為太子據理力爭;昌邑人彭越曾懷著一絲希望向呂太
后請求回歸故里;陽武人陳平則頗識時務,沈著應對。

110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卷 29〈十二本紀述贊〉,(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頁 2。

93
司馬遷以〈呂太后本紀〉為綱,輔以世家、列傳各篇詳細記事,可以看出呂
太后專權憑藉的是她個人與功臣之間的特殊交情與政治影響力,這些條件都是戚
夫人難以望其項背,也無法以美貌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從〈呂太后本紀〉與上
述各篇之內容,反映出呂太后的真性情與人際關係,相關人物的形象活靈活現,
無一不躍然紙上。
據上所論,
〈呂太后本紀〉至少呈現司馬遷撰述《史記》的三大特色:其一,
重視實際掌握權力與影響歷史發展的人物;其二,重視國計民生的發展;其三,
洞察歷史人物的人際關係。前二大特色貫穿《史記》全書,司馬遷宏觀地審視歷
史發展,紀錄國計民生發展之良窳,辨別當代有權力與影響力的歷史人物,而呈
現重實的史觀。再者,時代愈近,史料愈詳,
《史記》秦漢歷史的部分尤能彰顯司
馬遷掌握歷史人物之人際關係與人物性格之特色。

六、結論
從呂太后與漢初功臣的關係可知,呂太后的政治影響力不是在惠帝去世以後
才開始的,呂太后與漢初功臣的關係親近,不論是追隨高祖沛縣起義的功臣,如
蕭何、曹參、周勃、盧綰、樊噲、周昌等人,或是陸續加入漢王陣營的功臣,如
張良、彭越、陳平、叔孫通等人。呂太后的二位兄長呂澤與呂釋之,早年追隨高
祖起義為將,身兼開國功臣與外戚的身份。高祖稱帝之後,呂太后一方面襄助高
祖誅殺功臣梁王彭越和淮陰侯韓信,另一方面,又仰賴功臣張良、周昌等人保全
太子劉盈的地位,進而確立其與太子的政治地位。惠帝即位,呂太后殘殺戚夫人
母子,一度企圖酖殺齊悼惠王。惠帝去世後,呂太后立少帝恭和少帝弘,臨朝稱
制,分封諸呂為王、侯。呂太后去世,劉姓宗室與開國功臣聯手誅滅諸呂,奪回
政權,迎立文帝。
司馬遷將惠帝置於〈呂太后本紀〉之中,充份突顯高祖去世之後至文帝即位
的十五年間,呂太后才是真正掌握漢廷政權的人。尤其是少帝恭即位之後,呂太
后稱制,一方面仰賴諸呂外戚協助穩定政權,另一方面則以姻親關係拉攏劉姓宗
室。後人多以殘忍的妒婦評價呂太后,然而,呂太后的毒手僅及於後宮的戚夫人
母子和少數劉姓宗室,此皆危及她與惠帝的地位或不接受諸呂之女者。討論〈呂

94
太后本紀〉不應只著重呂太后的女性形象或善妒殘忍的性格,應將呂太后置於傳
統婦女與其夫家和母家的關係來探討,如此才能解釋呂太后分封諸呂,將政事託
付娘家兄弟打點的合理性,是以功臣沒有理由反對她,只能沉潛以待。至呂太后
去世,對功臣和宗室而言,諸呂外戚便失去繼續掌權的必要性,諸呂也因未能及
時地交還政權,以致劉姓宗室與開國功臣共同聯手誅滅諸呂,政權回歸劉姓宗室,
輔政之權也再度回到功臣之手。
綜觀〈呂太后本紀〉
,司馬遷記錄惠帝和呂太后稱制共十五年間,漢朝功臣、
宗室與外戚之間權力轉移與重組的過程,政治紛爭僅止於諸呂外戚、開國功臣與
劉姓宗室之中,國家社會的發展遵循蕭規曹隨,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為日後文
景時代奠定良好的基礎。
「太史公曰」特別指出上層的權力更迭並未動搖與民休息
無為的基本方針,民間社會經濟逐漸地復甦,以致「天下晏然」
。從司馬遷〈呂太
后本紀〉的記述筆法,反映出司馬遷重實的史學思想與《史記》一以貫之的撰述
特色,不僅微觀地洞察人物性格與人際關係,更能宏觀地展現實際掌握權力與影
響歷史發展的人物,並總結一代國計民生發展之良窳,達到「原始察終,見盛觀
衰」的目的。

95
Examine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Annals-Biography of Empress Dowager Lü”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Empress Dowager Lü
and the Ministers who Built the Glory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Kao Shang-wen*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asons that Sima Qian 司馬遷 chronicled the Annals of
Empress Dowager Lü in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This Annals reports the
transi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core author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Hui of
Han 漢惠帝, and Empress Dowager Lü 呂太后, who had been involved and staying in
the pivotal position. “The Annals of Empress Dowager Lü “ presents Sima Qian’s
writing style that focused on chronicling the documentation and didn’t have a bias
against the gender of Empress Dowager Lü. Moreover, Sima Qian emphasized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uthority happened merely internally in Han Dynasty and
attributed the ensuing Rule of Wen and Jing 文景之治 to Empress Dowager Lü.

Keywords: Siji(史記), Sima Qian(司馬遷), Empress Lü(呂后), the Han


Dynasty


Assistant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History, Tamkang University.

9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