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Eight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5

佛教與生態

——佛教與生態之理論研究和實踐範型
Outline
 佛教與生態的理論研究
 理論研究進路之一:哲學 (佛教與深層生態學)
 理論研究進路之二:倫理學(佛教倫理與環境倫理)

 佛教與生態的當代實踐範型
 臺灣慈濟功德會與臺灣法鼓山的心靈環保
 楊惠南及妙心寺傳道法師之佛教環保的社會運動

 結論與思考

 參考書目
一. 佛教與生態的理論研究
1. 理論研究進路之一:哲學 (佛教與深層生態學)

1.1 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

 深層生態學一詞首由挪威的Arne Naess於1970年提出,
有別于僅僅認為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的肇因是現代的價
值觀——主要是指現代社會許多國家和地區奉行的科學
和科技的價值主導。解決生態危機的迫切任務是價值觀
的轉變。
 「深層生態學並不僅從狹隘侷限的眼光看環境問題,而
是試圖建立一個廣大圓滿而孕含宗教和哲學的世界
觀。....其基本深意在於兩個終極特質:自我實現(self-
realization)與生物為中心的平等性。」(Bill Devall)
進路之一:佛教與深層生態學
1.2 佛教的宇宙觀——緣起(pratīty-utpanna ):

“彼有此亦有;彼生此亦生;彼無此亦無,彼滅此亦滅。”(《阿
含經》)
 緣起相的相關性:物質、心識、生命相依相成,人與世界、
人與人、人與動植物,乃至人與無生命之間都是“關係性的存
在”構成一個網路。
 緣起性的平等性:緣起諸法之間,有重重的關係,無限的差別,
這些差別的現象都不是不變的、獨立的、實體的存在。一切法
的無自性,體現平等一如的法性。大乘佛法認為眾生平等,甚
至眾生與佛也都平等。
進路之一:佛教與深層生態學

1.3 佛教與深層生態學

 佛教的緣起觀提供了一種佛教獨有的人與世界沒有本體論差異
的生態平等主義的價值觀,從而有別於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價
值觀。
 佛教之為關於人與世界關係的新類型(a new typology),即深
層生態學所提倡的關係性的整體論(relational holism)的世界
觀和宇宙觀。
進路之一:佛教與深層生態學
1.4 佛教與深層生態學的實踐

「法(Dharma)和深層生態學的體驗練習」它是關於深層生態學
的體驗實踐,也是保護森林的生態教育。

 體驗參與者Offrer在泰國僧人Phra Prachak指導下進行禪修經
驗,她描述自己和其他人參加森林中的禪修活動體驗,體驗
到自己宛若大象、樹葉等的感受,這有助於他們理解深層生
態學的精髓。這種經驗使人類對地球上其他的動植物產生同
理心。
 泰國法師Phra Prachak: 森林就是生命本身,人破壞森林就是
傷害自己。
進路之二:佛教倫理與環境倫理
2. 理論研究進路之二:倫理學 (佛教倫理與環境倫理)

2.1 佛教倫理戒律:不殺生
 殺生指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佛教最基本的五戒第一。
「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 《 大智度
論》 )。
 “不殺生”的戒律是建立佛教的因果報應的信仰基礎之上,所有
生命都具有“血緣關係”。尊重一切生命,才能離苦得樂。

 “不殺生既是對於生命的尊重涵容眾生,同時也是避免惡業,心
懷慈悲,求證解脫。

 中國佛教徒獨特的素食和放生的生活方式。
進路之二:佛教倫理與環境倫理
2.2 環境倫理——尊重各種生命

 環境倫理提出的問題:環境道德的基礎或根據是人類的自我
利益還是大自然 (或大自然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利益;或大自然
(或大自然中的其他存在物)是否擁有獨立於人類利益的內在價
值和人類必須予以尊重的權利?

 動物權利論者認為人與動物是平等的,和人一樣,動物也是能
夠評價其生活並進而擁有“ 內在價值”和“天賦的平等生存權”
的創造物,尊重人的天賦權利的理由同樣適用於動物。

 生物中心論者認為,地球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物,個體存在
者和人這類物種是作為地球的細胞和地球自身的器官而存在
的。
進路之二:佛教倫理與環境倫理

2.3 伦理学的实践:台湾昭慧法师的「關懷生命協會」

 昭慧提出家生、野生、寵物、非寵物、豢養動物、流浪動物都是
作為生命(不管是任何一種形式的生命)而具有其自己的價值,
不是依照是否對人具有利用價值來衡量動物自己的價值。

 推動了動物保護法的制定,以及第十條的「反賭馬條款」,使得
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立法禁止賭馬的國家。
二.佛教與生態當代實踐範型
1.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與臺灣法鼓山:心淨則國土淨

1.1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 “預約人間淨土”的資源回收活動。

 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不唸經拜懺, 於台灣佛教界一般寄望往生西方
淨土的「出世」性格迥然不同,著重「人間佛教」的理念實踐。

 「證嚴法師在多年前就注意到台灣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公開呼籲會員
回收資源,使垃圾變黃金」,進行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提倡“預約人
間淨土”建立生活的淨土。

 強調環保必須從去除「內心的垃圾(五毒)(貪、瞋、癡、慢、疑)
著手; 其最終目的是人心的解脫以及佛經所描述的淨土」 。
範型之一:心靈環保
1.2 臺灣佛教法鼓山——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的名詞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所說的[心淨國土淨];
如果人心淨善,人間社會即是康樂境界 ”。

 禪的精神認為生活以簡樸、整潔為原則。通過禪修生活提高
人類的精神品質,保護人類的心理健康,影響全人類的心靈,
改善生活環境。
 對傳統的佛教禮儀進行符合節約與環保原則的現代改造:聖
嚴法師提倡四種環保運動,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
自然環保
範型之二:佛教環保的社會運動
2. 楊惠南及妙心寺之佛教環保的社會運動
2.1 楊惠南:

 批評慈濟與法鼓的環保是“重心輕境”,偏重清淨內心甚於外
在器世間之淨,他提出從大乘佛教的中觀空論建立“心境並重”
的佛教生態理論。
 參與政治與社會改革 ,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本問題,指出正是
全球化與資本主義才是生態危機的最大威脅者
範型之二:佛教環保的社會運動
2.2 妙心寺的傳道法師

 污染的根源在於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
而資本家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而不願承擔相應的環保義務 。
 “破除[經濟奇跡]的迷思,糾正[ 經濟掛帥]的偏頗政策,應重
視人文的提升,與個人消費形態的覺醒,方能有效改善因經
濟過度成長對環境所造成的弊害。”
 行大乘菩薩道之“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期實
現共同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
 “淨化政治才是解決社會苦難的[治本]方法,政治正是人間菩

薩最佳的實習道場。”
結論與思考

1.佛教作為一種資源如何回應當代社會的生態問題?

2.上述各種理論研究與實踐範型的佛教與生態貢獻與不
足之處何在?
參考書目
Badiner, Allan Hunt (ed.). Dharma Gaia: A Harvest of Essays in Buddhism and
Ecology. Berkeley: Parallax Press, 1990.

Batchelor, Martine & Kerry Brown (eds.). Buddhism and Ecology. London: Cassell,
1992.

Henning, Daniel H. Buddhism and Deep Ecology. Bloomington: AuthorHouse Press,


2002.

Kaza, Stephanie & Kraft,Kenneth. Dharma Rain : Sources of Buddhist


Environmentalism. Boston : Shambhala :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2000.

Tucker, Mary Evelyn & Williams, Duncan Ryuken (eds.) Buddhism and Ecology : the
Interconnection of Dharma and Deed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佛敎與社會關懷學術硏討會 :生命, 生態, 環境關懷論文集》,台南縣: 財團法人中華佛敎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


1996年 。

楊惠南 :《愛與信仰 : 臺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 臺北市 : 商周出版, 2005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