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1

1
思想
• 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更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 宇宙观: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存在。
•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
“礼”“法”“术”实行统治。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
“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
赏治理国家。很多被法家所汲取。
解题

• 《荀子》第一篇。
• 劝:劝勉,鼓励。
• 本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
方法和态度。
• 劝勉人们努力学习。
• 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认为须用教
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使人化恶从善。
•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
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荀子的思想吸收了其他各家学说,并对儒学有所改造,最突出的是
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历史发展而改变,提出“人定胜天”
的观点。
小练习:给下列红色的字进行注音,
说明含义,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解释: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
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
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
学习。
学习的目的

而青 锲
胜出 学 习 而
于于 不
蓝蓝 舍

相互的关系
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
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
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
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
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
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青 出 于 蓝
学习的意
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輮 以 为 轮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木受绳则直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讨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另外为什么“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
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说明了什
么?

•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
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
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
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总结: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
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总的来说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在鉴赏时要注重比喻,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注重了解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
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
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
者的观点。

•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
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
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
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
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
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
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
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
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
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 知识点补充: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 每段只说明一个问题。
•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
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 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
特点。
•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于

弥 补
假 舆 马 致千里
不 足
假 舟 楫 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
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
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
“自”是自然,“得”是通“德”;
“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
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
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
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的理解。
•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
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
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
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
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
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
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
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
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
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这也为我们说明了: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
技而穷。
大意:腾蛇没有脚能腾空飞起,
鼯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没办法生存
因此,人的行为必须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
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一般坚硬。”所以正人
君子的意志必须始终坚定专一。
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
去吧!
说明的道理:学习和行为必须专一,不可心浮
气躁。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
设喻
学习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对比
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反面
和态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积累 对比
坚持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心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对比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写作特点: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张扬厉,
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炼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全文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
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
得明白、具体、生动、深
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
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
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
有力。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对《荀子》的不同解
读法
古文学派 今文学派
• 称颂荀子为“后圣” • 推崇孟子,称其为“亚圣”
• 法后王 • 法先王
• 性恶说,强调后天学习 • 性善说
• 隆礼,礼法兼施论 • 贵义
• 批评孟子 • 认为《荀子》是异端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