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7 學習歷程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CH7 學習歷程

藍挹丰老師
JOHN WATSON
 1924年他說:「給我一打健康、四肢健全的嬰兒,讓
他們在我為其特別設計的環境中成長,我保證能隨
意挑選其中一人,成功訓練她成為任何一種專業– 醫
師、律師、藝術家、商人、甚至是乞丐或是小偷,
不論他的才華、志趣、傾向、能力或種族!」
先備反應
 本能/固定行為模式 instinct/ fixed action pattern
 習慣化Habituation
 銘印Imprinting
先備反應本質上是適應的,但是缺乏彈性!
古典制約(正統條件化)
 (一)意義:原本無關、中性的制約刺激(CS),多次與非制約刺激
(US)配對出現後,爾後雖然單獨出現,也會引發類似與非制約
刺激出現時所產生的非制約反應(UR)的制約反應(CR),這就是
所謂的刺激替代歷程。

(二)代表人物:巴夫洛夫(I. Pavlov)。

 (三)實驗依據:狗的分泌唾液實驗:巴夫洛夫穿著實驗用的白衣
進入動物房,把狗罐頭倒進餐盤中,餐盤中的狗食對狗而言是
一種非制約刺激(US),因為可以自然地引發狗流口水的反應,
而這種因US引起的反應也就是非制約反應(UR)。可是有一
天,巴夫洛夫忘 了帶狗食物,當他依然穿著實驗白衣進入動物
房時,狗仍然有流口水的反應,因為狗學到的是實驗的白衣
(一個中性、無關的刺激,S)會出現在狗食(US)之 前,經
過幾次配對之後,S 與 US 產生連結,變成一種制約刺激
(CS),當CS出現時,CS會連結到US,狗即產生流口水的反
應,此時的反應即可稱為制約反應(CR)。
刺激類化 VS. 區辨刺激
 刺激類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與CS性質相
似的其他刺激,不必經過制約學習,也會引起制約
反應。因為該刺激的某些特性與CS極為類似,所以
也具有引發CR的能力。

 刺激區辨(stimulus discrimination)刺激與CS的
相似程度越來越大,CR出現的頻率也隨之提高,但
因作業要求刺激辨別,因此個體所需學習的是在兩
個極相似的刺激中去找出那個才是真正的CS。若對
CS正確反應是給予獎賞,則個體會對越相像CS的刺
激反應程度越高,越不像CS的刺激反應程度越低。
若沒有對CS正確反應則給予懲罰,則越相似的刺激,
個體會因辨別難度的提高而焦慮。
操作制約(操作條件化)
意義:從個體自發的反應中,選擇某一反應出現後給予增強刺激,使
該反應經由後效強化而固定學習,此為刺激反應聯結(S-R聯結)的學
習。

理論發展: 嘗試錯誤學習
代表人物:桑代克(E. L. Throndike)

實 驗 依 據 : Throndike 以 貓 進 行 迷 籠 ( puzzle box ) 實 驗 , 發


現當貓初放進籠時,動作是紊亂的,直到偶然碰到門而使門自動開啟,
進而取得籠外的食物。之後再將貓放進籠時,其紊亂動作減少,偶然
碰到門把的機會反而逐漸增加。

 學習三定律
效果率:刺激與反應的聯結程度依反應後是否能獲得滿足的效果而定。
練習率: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程度隨練習次數的多寡而分強弱
準備率:刺激與反應的聯結程度隨個體的身心準備狀態而異
史金納操作制約理論
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又稱工具性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原理創始者為史金納(B. F. Skinner),最著名的實驗
依據為史金納箱的大白鼠壓桿實驗。其實驗原理為將 老鼠關進箱內,箱
內設置一個桿子,老鼠肚子餓在內探索掙扎,誤觸了桿子食物掉出來,
接下來老鼠肚子餓時就會四處探索,在之中又誤觸了桿子,經過多次的
探 尋,老鼠漸漸知道當他觸碰桿子,就會有食物掉落,只要牠肚子餓就
會去壓桿,老鼠因為食物的增強,進而不需要到處探索,就知道去壓桿
取得食物,老鼠在實驗中 學會了壓桿這動作。由於老鼠按槓桿的反應中,
按壓槓桿變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工具,故稱之為〝工具制約〞。

 衍生出來的學習原理─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
 操作性行為(即學習)不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發,而是由有機體自己表
現出來的行為,經由改變其行為結果來改變行為,行為發生時,使用增
強物後行為得以獲得增強,進而強化行為之繼續出現,進而建立行為。
所謂增強作用,就是使個體行為重複出現的機率因而增加的一種措施或
是一項安排。在幼稚園中,則是常常運用貼紙、糖果、餅乾來增強孩子
的行為。例如:玲玲今天幫忙小朋友擦桌子,為了獎賞其行為,教師給
予玲玲糖果,增強其行為。
操作制約
• 強化物:正性 vs. 負性
• 懲罰:嫌惡制約 ,躲避學習

• 強化遞變:行為與強化物之間時間間隔愈長,
強化的效果愈低。

• 初級強化物:立即強化感官的刺激

• 次級強化物:與初級強化物連結,而產生相
同強化效果的強化物。
習得的無助感
 習得的無助感是指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縱
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也缺乏嘗試的勇氣。習得無助
感是個人因長期處於失敗及挫折情境 中,面對衝突及壓力
無法解決,而以逃避心態去面對問題,形成逃避失敗的習慣。
 史利曼(M.E.P. Seligman)在一九七五年首先提出「習得的無
助感」概念的研究。他把狗放在一個電擊的情境中,無論牠
做任何反應都給予電擊。之後再把牠放在一個只要 按鍵即
可終止電擊的情境中,狗仍然不反抗的接受電擊。換言之,
狗在經歷了無法控制之創傷之後,失去反應的動機,同時也
產生壓抑和焦慮。因此,即使有些反應 能終止電擊,牠也
很難學到這個反應是有效的。
古典制約 VS. 操作制約

 個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 在古典制約中,個體消極,由實驗者或環境控制情境,較缺
乏自主。
 在操作制約中,個體相當積極!個體操控環境以創造強化

 兩種制約的核心關鍵連結不同
 古典制約最重要的是CS 與UCS 的連結(i.e. 咖啡和咖啡香
味)
 操作制約中最重要的是行為,與行為之後的強化物(叫外賣
pizza 的行為和吃pizza的滿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