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荀子思想差异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8

M3 题目:讨论、分析和比较

《荀子·劝学》和《谏逐客书》
中荀子、李斯思想的差异
姓名:吴汶刚 李欣镁
班级:T9
讲师:吴佩碧讲师
荀子

 即荀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儒、法两家之间起衔接作用的人物。

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
令。
 荀子祖述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提倡仁义、礼义和忠信,集先秦礼
论之大成,重视以礼修身和礼制教育。
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出于荀子门下。
 荀子重视人的理性和学习能力,认为善行是后天学习而得的,人人都有
学习礼义的能力;君子应凭著个人修养,锲而不舍的努力,日积月累养
成美德。
 荀子肯定:“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皆有私欲、私情、私利,这属
于人的本性。
 荀子思想的出发点,即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指性是不需要学、不需要做就已经具备的、天生就有的,而伪即指人为
之结果,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才具备的。
荀子 李斯
明王道,述礼乐 “老鼠哲学”

学至于行之而止 功利观

性恶论 对《性恶论》有吸取也有
扬弃, 而对韩非的理论则
完全信服。
明王道,述礼乐
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
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
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即修身、齐家、治国
到平天下为最终目的的政治理想。
 他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
王可靠,即“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
现。他主张“法后王”,又提倡继承“先王之道”,意在
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
明王道,述礼乐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隆礼重法。他提出礼高于法,
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
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
荀子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
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
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
(礼法、王霸之争)
学至于行之而止
 在知行观上,荀子提出“学至于行之而止”的命题。

看法一:荀子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不够的,还要将它付诸于实践,
虽然理性认识充实深厚,但也会贫乏,只有通过笃行、才能真正认
事只和掌握对象。(北京习风堂)

看法二: “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所谓行,
不可作社会实践理解,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
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
最终达到“德之极” 的地步。(《劝学》)
性恶论
 人的自然本性是追求利欲, 所以人类的天性是丑恶的。
 人与生俱来本无道德,若放纵情欲不加节制,将互相仇恨和斗
争;道德价值是后天人为建构的,由圣人创造,以规范和美化
人性。
 荀子有一个说法,叫做化性起伪。伪者, 为也, 意指后天的造作。
化性起伪, 就是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来感化、矫正、改变人类
丑恶的自然天性。
 荀子提出劝学, 即通过学习《诗》《书》礼义, 积礼义而为君子。
 移风易俗对于化性尤为重要。
“老鼠哲学”
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一开始就讲述了李斯“仓鼠一叹”的故
事。他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
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 唐金培(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副研究员):“李斯认为,
凡是有出息的人就要身居高位,享受舒适的生活。这种思想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使自己不满足现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不断
进取。不过,李斯把自己的志向与仓鼠相比,想当一只坐食仓
粟的大老鼠,品位实在不高。”
(李斯:千古第一相缘何被腰斩。河南日报。2012年。)
“老鼠哲学”
 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
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
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学习帝王
之术。
 李斯凭借学到的“帝王之术”,帮助秦王嬴政谋划灭六国
的战争。统一后,又帮助秦始皇建立巩固统治的各项
制度,展示了出众的才华,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其官
职步步攀升,从长史、客卿、廷尉,最后担任了一人
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丞相。
“老鼠哲学”
 李斯千方百计想要保住荣华富贵。为此,他处处迎合秦始皇。
他随秦始皇出巡到处立碑刻石,歌功颂德,甚至提出了摧残文
化的焚书坑儒建议,加剧了秦国的社会矛盾。
 秦始皇死后,赵高策动政变,欲改变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
杀扶苏。论当时李斯的地位和权力,远远高于赵高。对赵高的
倒行逆施,李斯完全有能力制止。但他在荣华富贵面前成了赵
高的帮凶,最后自食恶果
 唐人胡兽在《题李斯墓》诗中写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
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功利观
 荀子主张人性是恶的, 他虽然强调「礼」 与「法」 并
重, 但是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荀子仍然站在儒家
的立场, 宣扬君明臣忠的仁政理论。
 李斯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政治观念偏向于法家,
在秦国当相时推行法治,而不是荀子的礼治与法治并
重。
 李斯是在权衡利弊之后, 在保全自己生命、利益不受
威胁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保全国家利益。
对《性恶论》有吸取也有扬弃, 而对韩非的
理论(法家)则完全信服
 李斯对荀子的性恶论只接受了前半截, 即认为趋利是人的天性, 却抛
弃了乃师关于化性起伪、终为圣人的思想。
 通过采用种种阴谋手段, 李斯最终辅佐秦王一统天下, 而他也登上丞
相之重位。
 秦统一天下之后, 李斯揣摩秦始皇的心理, 为持禄保宠而频出新招。
 他从荀子学《诗》《书》《礼》《易》, 但他当权后却视《诗》《书》
为死敌, 一心迎合秦始皇以酷刑治国的专制意图, 建议秦始皇焚烧
《诗》《书》百家之语, 禁止天下民众议论时政, 实施灭绝文化的愚
民政策。
 他将韩非的专制理论付诸实施,以严刑峻法作为治国的手段,将全国
变成一个大监狱。
 经过几十年处心积虑的惨淡经营,李斯本人在布衣驰骛、实现人的趋
利本性方面达到了“富贵极矣”的地步。
 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他所害怕的是盛极而衰,失去富贵,而根本
不思考如何改恶从善。
 他的一言一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荀子的性恶学说,但他却将荀子化性
起伪的理论抛到九霄云外。
 他一生中也有两次劝谏,一次是秦王下令逐客,他写了一篇有名的
《谏逐客书》,成功地避免了自己成为逐客;另一次是给秦二世上
《督责书》,同样是出于自保。
 天下苍生的利益和社会责任,李斯是从来不考虑的,他心中只有自
谢谢大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