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粒子的波动性 (教师版)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3

光的认识发展史 -------

什么是光?
光是什么?
让我们
抚去岁月的风尘
打开历史的卷面
踏着前人的足迹
回顾一下光学说的发展
光学发展史
 一、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 1668 年英国科学家牛顿( Newton )提出光的微粒说, 1678 年荷兰物理学家
惠更斯( Huygens )提出光的波动说。两种学说的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起初
微粒说占优,到 19 世纪初,人们对光本质的认识逐渐趋向于波动说。下表例举
了几个世纪以来两种学说的拥护者,以及它们刚被提出时的出发点和存在的问
题:

光是一种粒
子!
光是一种波 !

牛顿 (Newton) 惠更斯 (Huygens)


支持者 能够解释 / 无法解释(刚提出时)
牛顿( Newton ) 光的直线传播
微 光的反射
毕奥( Biot )
光的折射
粒 拉普拉斯( Laplace ) 光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传播
说 泊松( Poission ) 速率小
马吕斯( Malus ) 光的干涉

胡克( Hooke ) 光的直线传播


波 惠更斯( Huygens ) 光的反射
托马斯 · 杨( T.Young ) 光的折射
动 夫琅和费 (Fraunhofer) 光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
说 菲涅耳( Fresnel ) 传播速率小【该结论于 1862 年
傅科( Foucault ) 被傅科实验所证实】
光学发展史
 二、光的电磁学说
 1860 年,麦克斯韦总结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得出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 c
,从而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8 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
 通过大量实践可知,红外线、紫外线和 X 射线等都是电磁波,它们的区别仅是频率(波
长)不同而已,从而使光的波动理论成为电磁理论的一部分。

光是一种电磁波

你的预言是对的!
麦克斯韦( Maxwell 赫兹( Hertz )

光学发展史
 三、量子光学时期
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光学的研究深入到光的发生、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微观结构中。一些新
的实验,如热辐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用经典电磁波理论都无法解释。
辐成
 1900 年普朗克提出射能量的量子化理 论,功地解了黑体射。
释了 黑 体 辐射 问题。 爱地
1905 年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理 论,圆满地
释了 光 电效 应。 爱因 斯 坦 1923
解了光效。因斯坦的于 的 结论于 顿的 散 射 实验所 证实。
年被康普的散射所。

普朗克( Planc 爱因斯坦( Einstei 康普顿( Compto


光学发展史
 从光学发展史可以看出:
 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
 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又证实了光的微粒性,光具有
“波粒二相性”( Wave-particle duality )。
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波动性,而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
现出微粒性。
光学发展史
托马斯 · 杨 菲涅耳 赫兹
双缝干涉实验 衍射实验 电磁波实验

惠更斯 麦克斯韦

波动说 电磁说 性

1690 1801 1818 1864 1886


1887 19051916 1922 T/ 年
1672
牛顿 爱因斯坦光 粒
赫兹发现 子
微粒说 光电效应 子说 康普顿效应 性
密立根
光电效应实验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 我们无法只用其中一种观点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因而认为光既具有粒
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 (h 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桥梁 )

粒子性 波动性
具有能量  v 具有频率
p h
具有动量  具有波长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 我们无法只用其中一种观点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因而认为光具有波粒
二象性。
 ⑴ 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 生的效果显示粒子
性。
 ⑵ 波长长的光波动性明显;波长短的光粒子性明显。
 ⑶ 光在空间传播时显示波动性;与物质微粒作用时显示粒子性。
二、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他认为,“整个世纪以来(指 19 世纪)在光学中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如
果说是过于忽视了粒子的研究方法的话,那么在实物的理论中,是否发生了相
反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忽略了波的图象呢”。

 德布罗意,波动力学创始人,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 德布罗意原来学习历史,后改学理论物理。善于用历史的观点,用类比方法分
析问题。
 1924 年,他在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中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
推广到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于是他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三、粒子的波动性
 一个质量为 m 的实物粒子以速率 V 运动时 , 既具有以能量 ε 和动量
p 所描述的粒子性,同时也具有以频率 v 和波长 λ 所描述的波动性

E h h
E  hv v p  
h  p

 与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  ─ 德布罗意波长
德布罗意波 h 普朗克常量
波长

p 物体的动量
任何一个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
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

物质波(德布罗意波)
四、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 由于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独创性,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但是
人们总觉得他的想法过于玄妙,无法接受。
 爱因斯坦却说:“瞧瞧吧,看似疯狂,不过的确站得住脚”。
 于是,有人质问:有什么可以验证这一新的观念?
 电子衍射实验
 1927 年,戴维孙进行了电子衍射实验。电子束在穿过细晶体粉末或薄
金属片后,也象 X 射线一样产生衍射现象。
 1927 年,汤姆孙令一电子束通过薄铝箔,结果发现,同 X 射线一样,
也能得到清晰的电子衍射图样。
X 射线经晶体的衍射图 电子射线经晶体的衍射图
四、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 电子衍射实验
 后来,大量实验都证实了:质子、中子和原子、分子等运动的实物微观粒子都
具有波动性,并都满足德布罗意关系。
 一切运动的实物粒子都有波动性
 为什么生活中的宏观物体没有显示波动性呢?
 例 1 :质量 m = 0.01kg ,速度 v = 300m/s 的子弹的德布洛意波长为多少?
四、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 结果表明,宏观物体 ( 如子弹 ) 的波动性根本测不出来。所以,宏观
物体表现为粒子性。  
 例 2 :电子动能 Ek=100eV ,质量 m=9.110-31Kg ,求德布罗意波长。
 解:电子动能较小,速度较小,用公式求解:
1 p 2 h h
E k  mυ 2  , p = mυ = 2mEk  
2 2m mυ p
 λ=1.23Å
 可见,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较显著,如电子运动时, 相当于 X 射线波
段。
四、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 一些粒子的物质波波长
 粒 子 已 知 条 件
电子 E物
k
质 波 波 长
=100ev   1.23  10 10 m

E k =1ev   0.29  1010 m


中子
m  0.01kg
子弹 v  300m.s 1
  2.2110 34 m

m  5.98  10 24 kg
地球 1   3.72  10 63 m
v公转  29.8km.s
四、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 科学漫步:
 如何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
 电子显微镜
 电子在两个电极间加速,由于电压越高,电子最终获得的动量越大,
它的波长越短,分辨能力就越强。
小结
 分析求解物质波问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四点技巧:
 1 .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宏观物体或微观粒子动量的表达式 p = mv.
 2 .根据德布罗意波长公式 λ = h/p 求解.
 3 .若涉及光子的问题,必须区分光子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和动量的不同表
达式,如光子的能量 ε = hν ,动量 p = h/λ ;微观粒子的动能: Ek =
mv2/2 ,动量 p = mv.
 4 .物质波的波长很短,运动速度为 4.0×107m/s 的电子的波长为 1.8×10 -
11 m ,一颗质量为 10 g 的子弹以 200 m/s 的速度运动时的波长为 3.3×10 -

34m ,因此这些物质波的波动性不明显,很难观察到其衍射现象,只有利

用金属晶格中的狭缝才能观察到电子的衍射图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