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5

单元 2

新帝国主义威胁下的亚
洲国家
2.1 中国近代的政治与文化发展
中国 18-19 世纪的清 政治腐败

贪污严重

实行闭关政策
欧美列强
工业革命蓬勃发展

积极向外需找市场和原料
鸦片战争爆发
的背景
中国成为目标的原因 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中国视西方国家为进贡国的使者,无意与他们建立对
西方人到中国通商时 等关系

西方人决定改变贸易条件
• 康雍乾盛世
• 乾隆中衰,好大喜功
清朝中衰 • 挥霍、爱南游、劳民伤财
• 多次发动战争
• 宠信和珅(贪官)

• 广州是主要通商口岸,清廷以天朝自居,制定防夷
措施
清朝闭关政策 • 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限制外商在中国的活动,如:
不能在广州过冬、不能随意离开居住的商馆、只
允许在特定的天数外出、外国妇女不能进入广州
英商大量购买茶叶、生丝,
但只有少量英货输入中国

为了平衡贸易,英国将鸦片
从印度大量输入中国

荼毒中国人民的身心
鸦片战争的近因及 健康
导火线 大量鸦片输入
白银大量外流
• 鸦片也叫罂粟
• 中国人因吸食鸦片而 到广州强制外商缴出
被讥讽为“东亚病夫” 鸦片
林则徐为钦差大臣
在虎门东莞海滩销毁
鸦片
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行动
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间: 1840 年

结果 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和
战争爆发的结果

“片面最惠国待遇”

时间: 1856-1860 年
英法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 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次鸦片战争)
原因
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中国门户大开
两次战争的影响
政治和领土遭破坏,被外国势力控制

工业品和鸦片大量流入,引起经济危机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开放通商口岸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开放通商口岸
赔偿军费
割让香港 赔偿军费
准许中国人前往海外工作
赔偿战争费用
• 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中国犯罪后,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 权不受清朝法律制裁
平等条约
• 片面最惠国待遇:清廷给予其他国家
任何权益时,有关签约国也同样享有,
但清廷却不能享有签约国给予其他国
家的特殊待遇
• 鸦片战争后,清廷丧权辱国及赔偿巨款,人民负担
加重,全国各地动乱纷起
• 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在广西起事,定国号“天平
天国”
• 攻占南京,定位都城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
• 均田制
• 禁烟赌和妇女裹足
• 提倡男女平等
• 播下反清革命的种子
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提出学习西方技术制炮造船,对抗列强却没有得到重
视。英法联军之役后,展开洋务运动。

恭亲王奕䜣:最支持洋务的中央代表

领 曾国藩:组织团练,平定太平天国
背景 导
人 李鸿章:组织团练,平定太平天国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自强:军事建设
目标:自强、富国(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
维护清廷王朝的统治) 富国:注意民生经
济的建设
洋务运动

A. 设立“总衙门”;附 C. 设立南洋海军和北
设“同文馆” 洋舰队

内容

B. 兴办军事工业、造 D. 兴办民用企业,设立矿
船厂和机械局 务局、电报局、织布局
洋务运动
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意义

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了
历时三十年
积极推动的作用

缺乏具体计划 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物有较多
认识的人才
保守派采取仇视和反对态度

制度和思想上没有同时改进
中日甲午战争
维新变法
国家 背景 经过 结果

中国、日本 明治维新后,国力 清廷藩属和朝鲜 清廷海军受创,洋


大增 发生内乱 务运动宣告失败

工业需求,积极向 趁机出兵,挑起甲
外扩张 午战争

清廷的藩属成为
签订《马关条约》
其首要的目标
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崛起

12 世纪 17 世纪 19 世纪

《马关条约》
政权从天皇的手中 美国日本开放门户,幕府政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
清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 落入大将军手中,开 权交还明治天皇
政策”
澎湖 始了“幕府政治”

赔偿巨款
明治政府推行向西方学习,
史称“明治维新”
增开通商口岸 租界:欧美列强在中国
建立的势力范围
承认朝鲜独立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开始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对中国展开扩张行动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必须在政治制度上彻底改革,于是 维新运动
背景 便倡导变法维新

光绪帝决定变法,任用维新人士,短短三个月颁布一系列新政

经过
以慈禧为受的保守派,反对改革
康有为和梁启超倡立学
会和办报纸,介绍西方
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废新政,捕杀维新人士 思想和传播改革主张
结果
康有为了、梁启超逃亡国外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之役

• 原名义和拳
• 自称口念咒语就能神灵附体,刀枪不入
义和团 • 口号“扶清灭洋”
• 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专门破坏外国人的建设

• 德、法、英、美、俄、意、日、奥
•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逃亡
八国联军之役 • 列强逼使清廷签下《辛丑条约》(众多条约中赔偿最多)
• 赔偿巨款、列强可以在北京驻兵
中国国势衰落,多次改革未能成功
创立兴中会和中国革命同盟
知识分子认为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 会,简称同盟会
背景
出现多个反清革命团体
目标:推翻清廷

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影响最大
辛亥革命与清朝灭亡

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告终

清廷“实行国有化”,将原本属于国民的铁路权,抵押给外国

武昌起义 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清廷派军镇压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趁清军守备力量空虚,在武昌起义,成立军政府

起义爆发后,各地响应,全国二十四省中,有十四省脱离清廷统治

1912 年,革命人士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结果
宣统皇帝宣布退位 = 清廷灭亡 = 中国帝制结束

史称“辛亥革命”
孙中山 兴中会 同盟会

孙中山联合其他团体成立
原名孙文 中国清末最早出现
的反清革命团体 在日本东京成立

思想切实而具开放 全中国统一革命团体
性 孙中山在美国夏
威夷檀香山成立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致力推翻清朝,驱除
外侮
香港设立总部 创立《民报》,宣传民主革命、介
绍西方政治
提出“三民主义”(民
生、民权、民族) 在南洋(即东南亚)皆有分部
宗旨是:“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合众
中国人尊称为“国父” 政府” 后改组为国民党
• 孙中山:华侨为革命之母
• 马来西亚独立之前,生活在这里的华人叫华侨,长期热衷支持孙中的
革命事业
马来西亚华人 • 槟榔屿是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重要革命策源地
与辛亥革命

• 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与当地的同盟会策划了黄花岗起义
• 会议的地方也就是当时《光华日报》的办公地点
• 民众在黄花岗收拾到七十二具遗骸,其中十六具是马来西亚华人,后
黄花岗起义 合葬在黄花岗,故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混乱局势
袁世凯

称帝前 称帝 去世后

孙中山在 1913 年将临时大总 孙中山成立护法政府


清廷任命为内阁总理 北洋军队分裂,史 以南京为首都,蒋
大臣,镇压革命势力 统让给袁世凯,民国政府迁都 称“北洋军阀”,为了
北京 介石领导国民政
利益,经常混战 府
目的:打击北洋政府
对共和的压制
利用清廷的信任和帝 北洋军队统领,史称“北洋
国主义列强的支持, 政府”
与南京临时政府谈判 成立黄埔军校、
培训军人
1916 年,袁世凯称帝
南京临时政府和他 改组为国民政府,
妥协,只要赞成共 成立国民军北上
和,让清帝退位,便 云南总督蔡锷发起护国战 讨伐
推举为总统 争,被迫撤销帝制
东南沿海人民移居海外
外国工业产品大量涌入,打 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广
击了原有的手工业发展
东和福建两省

战争赔款加重农民赋税 分别从广州、汕头和
厦门到东南亚

移居海外的原因 自然灾荒的发生 新加坡是重要的转口


海外谋生的华人

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劳工 马、新两地是华族南
移人数最多的地方

《北京条约》开放中国 到达东南亚的方式:
人到海外工作
投靠乡亲、苦力贸易
猪仔制度
以规定期限的劳 假借“契约劳工”之名,实行
华人以“契
动工作来偿还船 “苦力贸易”,俗称“卖猪仔”,
约劳工”的
费、旅费、介绍 造成许多华工被拐骗到海
方式南来
费 外充当苦力
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兴起的原因
新式学校设立,新知识分子越来越多

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创办,介绍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
揭开序幕
北京大学培养了许多新思想的青年

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
文学的变革
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

提倡民主和科学
影响
思想的解放
反对封建专制、迷信和盲从守旧

促使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为“五四运动”奠下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北京大学

前身是维新 中国最早的 蔡元培出任 中国思想活


运动期间设 一所体制完 校长时,聘 跃、学术兴
立的京师大 备的高等学 请陈独秀、 盛的最高学
学堂 府 胡适 府
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交涉失败

时间: 1919 年 5 月 4 号

提出要求:废除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
十一条”、归还德国侵占山东的各种利益

开会结果: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德国
在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本
五四运动经过
巴黎和会 全国震惊 三千多名学生在天
交涉失败 民情沸腾 安门游行示威

全国学生 北京各校 北洋政府逮捕学


纷纷响应 学生罢课 生三十二人

商人、工人相 北洋政府见民情沸 拒绝在对德


继罢市、罢工 腾,便释放学生 合约上签字
20 世纪初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列强的侵略变本加厉,尤其是日本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乘机占领德国租借的胶州湾
• 日军利用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提出有关主权让与的“二十一条”要求,作为支
持帝制的交换条件,企图使中国沦为日本殖民地
• 写下中国史上惨烈的八年抗日战争史

五四运动与马来西亚华人
• 五四运动爆发后,马来西亚华人积极响应,展开抵制日货运动
• 新文化运动积极推广白话文文学,使报章杂志蓬勃发展,促进了马华文学的
发展
• 对华人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影响很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