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的基本概念和文化导入
时间分配
时间 活动
1 小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基
本概念和文化导入
35 分钟 讨论
25 分钟 呈堂
语言教学
 第一语言教学
 第二语言教学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 出生后首先接触和获  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
得的语言。 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
言。
 一般为本族语 / 母语。  一般为其他民族的语
言或外语。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 语言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
指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的语言交际活动
中自然地获得第一语言的过程。
 语言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指在教学环境中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
的过程。
~ Stephen.D.Kras Nen
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学习
主体 年龄小 年龄较大
过程 无意识 / 不自觉 有意识 / 自觉
环境 自然环境 教学环境(课堂)
无计划、无教材 有计划、有教材
没有专门的老师指导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有专门的老师指导。
语言的输入量大 语言的输入量少

动力 天然的动力 受学习者的意志支配的,是不稳定
自然的需要 / 本能的要求 的
认知 语言能力与概念能力同步 主要是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方式
过程 发展  中间经过第一语言思维

文化 语言与文化同时自然习得 学习语言时,不是自然地习得目的
语的习俗文化
学习 语言的意义 语言的形式
焦点
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教学 集中、强化的教学

以语言对比为基础

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与文化
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
体。
 文化与语言是共生的。
 不存在“脱离文化的语言”。
 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语用的差
异。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 Edward sapir)

“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
而存在。”
美国汉语言学家黎天睦教授

“ 学习外语,不但有语言的干
扰,而且还有文化和社会方面的
干扰。”

《现代外语教学法》
“ 如何在语言学习中加入文化因素,让学习者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和了解语言所代表的文

已成为外语教学中的共识 , 因为人们发现,仅仅
具备语言知识而缺乏所学语言所代表的社会文

的内容还不能达到理想的交际。”

《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编,第 291 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
 跨越不同文化的交际。
 达到“正确性”、“得体性”,并符合礼貌
原则。
 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无障碍。
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
-交际能力
-文化能力
一个英国人来到北京酒店的柜台前。
DO you have
things?

Do you
speak
Inggeris?
一个中国老人庆祝 70 岁大寿,请了一个外国人来参加。

恭喜,恭喜!您的
寿衣真好看,与您
的寿鞋搭配极了。
上课时,汉语老师在班上夸奖汉语发音很好的一
个留学生。
哪里,哪里,你
别拍我马屁了!
我的家
一个外国学生与汉语老师在运动场上赛跑,之后
学生说……

老师,老师,您跑得真
快,快得像狗一样。
文化
 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 从不同侧面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不少
于 250 种。 ( 戚雨村《语言 · 文化 · 对
比》 )
 最广泛的定义:
“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
 物质文化(表层文化)

行为文化 / 习俗文化 中层
 精神文化 文化
制度文化

观念文化(深层文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因素
1. 应注入什么文化因素?
-教什么文化内容?
2. 如何在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
-以使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有机融合。
中国对外汉语述略
1950 年起步
(新中国后)

20 世纪 70 年代
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经过 20 年发展
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文化界文化研究热
(八十年代初)

语言学界的文化研究 对外汉语不能脱离
文化教学

外语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八十年代以前 结构法

八十年代初期 结构-情景-功能

1995 年 结构-功能-文化
第二语言教学的 文化内容 的选择

1. 跟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这么说?
-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
2. 文化信息要有时代感,侧重当今的文化习
俗,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3. 还符合以下原则
-针对性、接受性、适度性、阶段性
文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1. 文化课的文化教学(主要以母语教学)
2. 语言课的文化内容或文化因素教学 汉教
语学
 语言教材课文的文化内容 作的
为文
 词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语义文化) 第化
 语言结构内部的文化因素(语构文化) 二因
语素
 语言运用规则和文化规约(语用文化) 言
语义文化
 常与词汇教学结合一起。
 词汇有理性意义,也有“文化附加义”。
 不同的文化赋予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
 四君子
梅:正直 兰:高尚
竹:坚毅 菊:纯洁
 白事、新房、炒冷饭等
 谐音文化:八(发)、九(久)、四(死)
蝠(福)、
 并列式合成词
 黑白、得失、阴阳、好歹
 反映了汉民族的辩证思想。

 涉及顺序的词语
 男女、夫妇、父母、老少、长幼
 反映了“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思想。
称谓
 亲属称谓

父系亲属 母系亲属
伯、叔 :父辈男性分长幼。 舅、姨 :父辈、女性不分长幼。
姑 :父辈女性不分长幼。

反映重父系、重辈分的伦理观念。

 内亲、外亲的分法。

反映了对血统的看重。
熟语
 成语
 带“龙”字的多为褒义
 反映了人们对“龙”的喜爱、崇拜。
 谚语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 反映人们以和为贵的观念。
语构文化
 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
化特点。
 双音节词占约 70 %。
 四字格的成语占 95 %以上。 反映了中国
 词语排列整齐、语义对称。 人喜欢对称
如:千门万户、花好月圆 、成双的心
 节奏和谐的对偶句。 理
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语构文化
 说明事理
由一般到特殊 反映中国人
由整体到部分 1. 从大到小的思维
 多项定语 方式 .
中国河北省北京市的……
2. 善于整体把握的
 时间
-按年、月、日 思维方式
语用文化
 语言运用规则和文化规约。
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语言使用的
文化制约。
 问候、辞别语、敬语、谦辞、感谢语、
祝语、邀请语、委婉语、禁忌语等
 显得语言得体,符合礼貌原则
问候语
“ 吃了吗?”
“ 上街啊?”
“ 去哪儿?”
“ 买菜啊?”

随机性的问候
表达了密切的人际关系。
表达了对衣食住行的看重
 谦辞
-受到赞扬时和恭维时,惯用以下话语 应答
,以表示礼貌、谦虚、有修养。
“ 哪里,哪里,还差远呢。”
“ 您过奖了!”
“ 不敢当!”

受“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观念影响。
 感谢语
“ 我能获得这项荣誉,首先要感谢院长给
了我这个机会,还有同事们……”
 口语 / 书面语
常以“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来
代替“我认为”、“我觉得”

 反映了集体主义及群体的价值观。
 辞别语
“ 走好。” “慢走。”
 请客
“ 只是家常便菜,请随便用。”

 感谢语
“ 谢谢,真麻烦您了。”
“ 谢谢,您辛苦了。”
 祝语
 文化在一定的层面上对语言有影响。
 文化对语言各层面的影响并不均衡。
 文化对语用、语义层面的影响较为明显。
 文化语法结构的影响较少。
文化因素教学的好处
1.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目的语交际的表层
意义和深层意义。
2.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拉近学生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心理
距离。
影响第二语言文化习得的因素
1. 学生的态度
 学生对目的语的文化抱有偏见,没有好感。
 学生的母语文化优越感过强。
2. 目的语的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
 差异大,接受程度低。
3. 学生母语文化的干扰
 文化负迁移大。
4. 教师的素质
 不善于挖掘文化的内涵。
 缺乏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意识
 第二语言文化知识水平低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学
 要以语言教学为本位,以培养言语能力为重
点,并把握好文化教学的量与度。
例如:称谓
-只按父母两系分划,不必大谈中国的宗法制度。
 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水平客观上有着依存的关
系。
第二语言文化教学方法
 解说性的方法
 随文加上文化的注释
 教师随机解说
 情境演习法
 体验讨论法
 异同对比法
对比方式揭示文化内涵
“ 文化因素对语言和交际有规约作用
,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察觉,只有通
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交际的对比研究
才能揭示出来。”
~吕必松《语言教学与研
究》
文化教学授课语
 用学生的母语(适用于初级阶段)
 兼用学生母语及汉语(适用于中级阶段)
 用汉语(适用于高级阶段)
课外的文化因素导入
 文化讲座。
 电影观赏会。
 课外读物阅读
 语言实践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教学
 不是鼓吹及宣传自己的文化
 要客观地评价各种文化现象
 不避开文化的糟粕
 文化对比时,不故意贬低、批评、讥笑
他人的文化。
 尊重他人的文化
分组活动
 分成 4 组,每组 7 或 8 个人。
1. 选组长
2. 进行讨论
3. 把谈论后的资料输入电脑
4. 资料放映与呈堂
5. 呈交电脑资料。
问题

哪些文化因素应纳入国民小学
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问题
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文化的
学习会起到正、负迁移,以致影响他们
的第二语言学习。

问题:马来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他们的
母语文化对汉语文化学习会起到
哪方面的正、负迁移,并影响他

们的汉语学习?
试举例说明。
结语
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有文化的意识及
文化的导入。
 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视为一个整体。
 文化的教学是为语言的教学服务的。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