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1

第一講、

導論:中國歷史的多元論述

UGEA 2230B   中國歷史變革概論 (2 學分 )


「統一」與「正統」的中國歷史
歷史上的「中國」版圖

• 「中國」一詞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
• 當時有無數的「國」,大的不到今天
一個省,小的不過今天一個縣
• 地理上處於中間位置的國,就被稱為
「中國」


秦 漢

• 隨著統一王朝的形成、疆域的擴張,「中國」不斷的變化和擴大
• 統一王朝的主要統治區域便是「中國」
西晉 東晉
( 南北朝 )

• 「中國」也是王朝法統與漢文化的同義詞
• 東晉和南朝以西晉的合法繼承者自居,雖然統治範圍已離開了中原,
卻自認為是真正的「中國」,而把北朝稱為「索虜」
唐 宋

• 隋朝繼承北朝而來,自然承認北朝是「中國」;而南朝也納入了自己
的版圖,又不能否認南朝的法統,所以給了南北朝平等的地位,都被
承認為「中國」,變相承認了不止一個「中國」

• 到了元朝,蒙古人把「中國」的範圍提升至最高點
• 但蒙古統治者並非出自漢族,所以這時期的「中國」總是被視為「外
族入主的中國」

• 明代的「中國」,再一次統一於漢族手中的王朝
• 也是最後一個漢族的大一統王朝
• 在清代,有時候「中國」
指清朝的全部領土,有時
候「中國」只指傳統的範
圍,即內地十八省,而把
其餘地區稱為韃靼、蒙古
、西藏和新疆
• 在鴉片戰爭後,「中國」
開始被作為國家或是清王
朝的代名詞,尤其是與西
方國家的外交上


對中國版圖的反思
• 總的來說,「中國」一詞於先秦時期出現以後,只是一個地理概念、
文化概念,而不是一個政治概念,更不是國家的代名詞
• 直至 1912 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後,「中國」才成為國家的代名詞
,而中國也有了明確的範圍 - 中華民國的全部領土
• 歷史上,中國的版圖伴隨著政權的興衰而有所增減,而中國今天的版
圖,大體上至清代才成型
• 可是,在「中國」正式出現之前,幾千年來我們把「統一」的概念看
得無比神聖,甚至將歷史上的「統一」誇大到實際上不存在的地步;
我們諱言「分裂」,無視歷史上實際存在的分裂
考古 : 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
甲骨文
• 中國目前發掘出最早的文字紀錄:商朝
晚期的甲骨文
• 1899 年 ( 光緒二十五年 ) ,金石學家
王懿榮從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
文;至今出土了十萬餘塊甲骨
• 商朝 ( 約公元前 17- 前 11 世紀 ) 是中
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王朝, 20 世紀
初,許多歷史學家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視為「信史」的開始,將商朝以前的歷
史,視為神話傳說
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
• 「舊石器時代」-人類開始以石器為勞動工具
的文明階段,一般劃定此時期為距今 250 萬年
至 1.2 萬年前
• 「直立人」-已能直立行走,並懂得製造石器
的人類

發現年份 發現地 測定年份


北京人 1927 年 北京市西南 距今約 50 萬年
周口店附近 藍田人
藍田人 1963 年 陝西藍田縣 距今約 50 萬年
陳家窩村附

元謀人 1965 年 雲南元謀上 距今約 170 萬年
那蚌村附近 ( 有爭議,相信為
距今 50-60 萬年
前)
新石器時代的多元文化圈
• 「新石器時代」-約從 1 萬年前開始,結束
於距今 7400-2200 年前,從簡陋石器工具到
專門工具的出現,從採集食物到農業開始出現 仰韶文化
,把野生動物馴服牧畜,由於人們擁有較穩定 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紋陶盆

的食物供應,長期的聚落出現,人們開始以抽
象的符號表達具體的事物,人類亦已能製作陶

文化圈 估計年代 覆蓋範圍
裴李崗文化 公元前 7000 年 河南新鄭一帶
至公元前 5000
年前
仰韶文化 公元前 5000 年 陝西至河南的
至公元前 3000 渭水河谷
年前
龍山文化 公元前 2900 至 黃河中下游山
公元前 2100 年 東濟南一帶 龍山文化
前 呈子遺址出土的蛋殼高柄杯
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的反思
• 近代的考古發掘,補充了文字紀錄的不
足,並提供了有形的物質證據,讓我們
把「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的源頭,從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上推至新石器時代
,甚至是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對中國
歷史追源溯流的貢獻是肯定的
• 然而,從今天的角度看,這些考古發現
無疑都是出土於「中國」的;但測定它
們所屬的年代後,在它們所屬的年代,
它們真的是在「中國」的範圍內嗎?
• 這些考古發現,無論分佈範圍或是文明
上的相似性也似乎證明了「中國」文化
上的「統一」源遠流長
神話傳說 : 炎黃子孫

傳說時代
• 文字記載出現以前,歷史依靠口耳相傳
• 內容到後來才被文字記錄下來,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可能會失真,因
此它們被視為古史的神話傳說

中國的創世神話:盤古開天闢地
•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
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
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
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
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
地裏。肌肉為田土。髮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
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始祖
• 「華胥」是傳說中位於今西安藍田一帶的
上古文明,傳說華胥氏分別繁衍下了女媧
、伏羲
• 伏羲與女媧龍身人首、蛇身人首
• 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
帝便是少典的後裔
三皇五帝
• 傳說中,在女媧之後的領袖便是三皇五帝;從這些神話,可看到中國社
會從母系社會逐步進入父系社會,而且文明的水平有所提升
• 三皇:
• 伏羲氏-傳說伏羲教民結網進行漁獵畜牧
• 燧人氏-傳說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用火
• 神農氏-傳說神農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教人醫療與農耕
• 五帝,據《史記 . 五帝本紀》記載:
• 黃帝-炎帝與黃帝為同期的人物,炎帝實力衰退,統治不了諸侯,相反黃帝
得到諸侯支持,在阪泉之戰中把炎帝擊敗;炎帝成為黃帝的臣
屬,兩 個部落聯合,並一起於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統一各部落,成
為天子
• 顓頊-相傳顓頊是黃帝的孫子
• 帝嚳-相傳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
• 堯 -相傳帝嚳死後傳位於平庸的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摯,而擁立堯
• 舜 -相傳是顓頊的七世孫,以孝道聞名於天下,堯禪讓帝位予舜
大禹治水與夏朝
• 相傳在帝堯的時代,天下洪水氾濫,堯命令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當舜
繼位後,處死了鯀並命令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
• 禹成功治水以後,帝舜封禹為伯,以夏 ( 今河南 ) 為其封國
•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後,把天子之位禪讓給禹
• 帝禹死後不久,禹的兒子啓在各部落首領的支持下自立為王,同時打破
了過往的禪讓制度,開啟了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
對炎黃子孫的反思
• 司馬遷的《史記》中,首篇即《五帝本紀》,但篇末司馬遷的評語: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
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 從《史記》看,當時的社會還處於部落社會,炎帝與黃帝只是眾多部
族首領中實力比較強大的兩位;黃帝稱王後,其他的部族只是成了黃
帝與炎帝的屬臣,並不是成了炎黃二帝的家族,那些部族尚繼續繁衍
子孫,所以,嚴格上來說,不可能所有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
• 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絕對純血的民族,如果有,在遺傳學上也難逃退
化以致消亡的命運
• 歷史上的中華民族,從不是以血緣,而是以文化來劃分
• 所謂的「炎黃子孫」並非指中華民族全出自同一血源,而是借助「炎
黃子孫」的神話,強調中華民族的統一性
中國歷史的多元論述 :
近代學者研究中國歷史的新角度
面對傳統以來,
強調「統一」與「正統」的中國歷史史觀,
近二、三十年,
不少歷史學者提出新的中國歷史研究方法,
令我們對中國歷史作出進一步的反思。
區域研究下的中國
施堅雅 (William Skinner) 的
「施堅雅模式」

(A) 宏觀區域理論
• 突破了以行政區域為劃分,以宏
觀的地理因素將中國劃分為九大
區域:
• (1) 中國東北區、 (2) 中國華北
區、 (3) 中國西北區、 (4) 長江
上游區、 (5) 長江中游區、 (6)
長江下游區、 (7) 東南沿海區、
(8) 嶺南區、
(9) 雲貴區
(B) 六邊型的市場區域理論
• 核心與邊陲的概念,有助了解基層社會的運作

• 區域研究理論讓我
們更加注意到中國
地區上的差異
• 對同一性的中國社
會、中國思想、中
國歷史提出質疑
亞洲視野下的中國
矢野仁一 (1872-1970) 的「中國非國論」
• 滿、蒙、藏等原來就不是中國領土,中國不能稱為民族
國家
• 如要建立民族國家,應當放棄對邊彊地區的控制
• 在二戰期間,提出超越中國,以亞洲為單位的歷史敘述
;與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相呼應

• 近年,日本、韓國與中國學界對「西方霸權」的警惕,
再次提出以「亞洲」為單位的歷史
• 然而,「亞洲」本身是歐洲人近代地理概念的新詞彙
• 以「亞洲」為單位,似乎淡化了「中國」在 17 世紀前
對週邊地區的影響,也淡化了中日韓之間的差異性
台灣的同心圓史觀
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
• 1990 年代開始,企圖扭轉「中國主體,台灣附屬」的認識方式,試
圖瓦解傳統的「中國論述」,反抗「文化霸權」
• 以台灣為中心,逐級放大的同心圓為歷史論述空間:
• 第一圈:本土的鄉土史
• 第二圈:台灣史
• 第三圈:中國史
• 第四圈:亞洲史
• 第五圈:世界史
大汗之國 : 蒙元與滿清對「中國」的挑戰
• 蕭啟慶認為:「元代君主兼具蒙古大汁與中原帝王的雙重性格……忽
必烈及其子孫不能僅以中國的『皇帝』自居,立法施政必須先蒙古
『大汁』的觀點著眼,否則會引起嚴重的政治問題。」
• 日本學者本田實信及杉山正明提出研究「蒙古時代史」 (history of M
ongol Period) ,這歷史不是「中國史」而是「世界史」

• 羅友枝 (Evelyn S. Rawski) 在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1998) 中認為,清王朝能夠維持三百年的
統治,因為滿族保持了本身的突點,實施異於漢族的統治方式,並有
效地得到蒙古等非漢族的支持,所以清朝統治者是以中亞諸族的大汗
身份,而不是中國皇帝的身份出現;滿族統治者只是利用了儒家的東
西,並非漢化或中國化
總結 : 對中國歷史的反思
移動的「中國」
• 從中國的版圖演變,可見歷史上的「中國」,是移動的中國,各王朝
分分合合,所控制的空間邊界常有變化
• 我們不必以現代中國的政治邊界審視歷史上的中國,也不必簡單地以
歷史上的中國看待現代中國
兼具「同一性」與「差異」的中國
• 考古發現、神話傳說等,雖然在更大程度上說著「一統」的歷史,而
不一定代表了中國歷史源遠流長
• 但中國歷史在一統王朝的文明推進後,在文化上確實具有相當程度的
同一性
• 但我們也不可過分誇大其同一性,需要注意地區上的差異
中國歷史的真正動力
• 歷史上的外族王朝,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受儒家文化影響; 17 世紀以
前,週邊地區均向慕中華文明
• 今天沒時間討論,但我們的祖先似乎有很多「第一」的發明

• 彷彿我們的祖先發明與發現的越多、向外學習的越少,越能突顯出中
華文明的偉大與中華民族的榮耀
• 但回顧歷史,真正壯大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的,不是「一統」,也不
是那許多的「第一」

包容與多元,才是賦予中國成長、適應和擴展的真正動力。
這才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精神。
Further Reading
•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
華書局, 2011 年,頁 3-33 。
• 伊佩霞 (Patricia Ebrey) :〈中國文明的起源:從新石器時代到西
周〉,《劍橋插圖中國史》,第一章,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1 年,頁 1-2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