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7

第二章 光的干涉

§2.1 概述

干涉相长
干涉相消

水面波的传播 水面波的干涉
干涉:波的强度 ( 能量 ) 在空间重新分布
两显微镜片间的气膜干涉
白光入射 单色光入射
肥皂膜的等厚干涉条纹
• 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当两列波在空间交叠时 P
r1
,其传播互不干扰,各自
S1
独立进行。
r2
S2
• 波的叠加原理
当两列波同时存在时,在其交叠区内每点的振动
都是各列波单独存在于该点产生的振动合成。
标量波
U ( P, t )  U 1 ( P, t )  U 2 ( P, t )
同频波可写成复数形式
~ ~ ~
U ( P)  U1 ( P)  U 2 ( P)
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的适用
性是有条件的。取决于:
• 介质的性质
如对变色玻璃波的独立传播原理不成立
• 波的强

非线性介质 非线性性质 非线性光学…
• 两个点光源的干涉
根据叠加原理,两束光强分别为 I1,I2
的光波同时照到屏上时,若两束光的振动方
向相同,波动方程分别为
r1
U1 ( P, t )  A1 cos(t  2  1 )

r2
U 2 ( P, t )  A2 cos(t  2   2 )

振动叠加仍然是简谐振动 :
r
U ( P, t )  A cos(t  2 )

振幅为 A  A12  A22  2 A1 A2 cos 

强度为 I  I1  I 2  2 I1 I 2 cos 

该点两个电磁振动的相位差为
2   1   2
  (r2  r1 )  

一般地 I  I1  I 2
 与位置有关
I  I1  I 2  2 I1 I 2 cos 

干涉项 I ( P )  2 I1 I 2 cos 

最亮处: I  I1  I 2  2 I1 I 2
  2k
最暗处: I  I1  I 2  2 I1 I 2
  (2k  1)
因此 , 某瞬间屏上有明暗相间的条纹分布。
一般情况 随时间快速地随机变化,我们看到屏上某
点的光强为其时间平均值:

I  I1  I 2  2 I1 I 2  cosΔ   I1  I 2

或者说屏上的条纹位置快速地随机变化,我们看到
的平均结果是光强的叠加,称为非相干叠加。
反之,明暗条纹稳定分布的叠加为 相干叠加。
相干叠加的各光束应满足下列相干条件:

• 同频率。
• 同振动方向(或有同振动方向的分量)
• 有稳定的相位差。
• 普通光源发光的微观机制的特点

光是由光源中原子、分子等微观客体发射的

能级跃迁辐射 波列

E2

 = (E2-E1)/h 波列长 L =  c
E1
  10 8 秒
or 波列长度 <~1m
• 同一原子先后发的光
·
·

独立 ( 同一原子先后发的光 )

• 不同原子发的光
·
· 独立 ( 不同原子发的光 )
独立 ( 同一原子先后发的光 )
·
· 独立 ( 不同原子发的光 )
非相干
独立 ( 同一原子先后发的光 )

相干的空间性、时间性
• 不同光源或同一光源不同部位发出
的光都是非相干的 ;
原因:原子发光是随机的,间歇性的,两列
光波相位差不可能恒定。
• 相干光只能来自同一波列

Thomas Young ,英国物理学家,考古学
家,医生。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曾在伦
敦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格丁根大学学习,伦敦
皇家学会会员,巴黎科学院院士。
他一生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天
文、哲学、语言和考古等广泛领域做了大量的
工作,以作为物理学家最为著名。
他在行医时就开始研究感官的知觉作用
, 1793 年写了第一篇关于视觉的论文,发现
了眼睛中晶状体的聚焦作用 ,1801 年发现眼睛
散光的原因,由此进入光学的研究领域。他怀
疑光的微粒说的正确性,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
孔及双缝干涉实验,首次引入干涉概念论证了
光的波动说,又利用波动说解释了牛顿环的成 Thomas Young
因及薄膜的彩色。他第一个测定了 7 种颜色光 1773-1829
的波长。 1817 年,他得知 A.J. 菲涅尔和
D.F.J. 阿拉果关于偏振光的干涉实验后,提出
光是横波。杨对人眼感知颜色问题做了研究,
提出了三原色理论。描述材料弹性的杨氏模量
也是他的贡献
毫无疑问, Young 是人类中少有的天才。他
两岁就可以轻松地阅读英语。四岁时,开始学习拉
丁语,并已经把英文版圣经完整地阅读过两遍。十
六岁时已经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
语、希伯来语、迦勒底语、古叙利亚语、阿拉伯语
、波斯语、土耳其语以及埃塞俄比亚语。 19 岁时
,进入医学领域。他先后在伦敦、爱丁堡及哥廷根
学习,并于 23 岁时在德国获得了 M.D. 学位。其
后在伦敦行医。事实上, Young 21 岁时凭借其在
人类视觉领域的贡献,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99 年法国人在埃及发现了罗塞塔石( Rosetta stone ),
石头上镌刻着希腊语、埃及语世俗体( Egyptian denomic )、埃
及语圣书体( Egyptian hieroglyphic )三种文字。当时已无人能
懂埃及语,借助惊人的语言天赋和修养, 1814 年 Young 成功地
译解了罗塞塔石上的埃及语世俗体,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转入埃及语
圣书体研究,对其译解做出了极重要的贡献。
§2.2 分波前法产生的干涉
一、杨氏双缝实验
实验装置

S1
S
S2

• 单色光 屏
• 单狭缝S
• 双狭缝S1、S2
• 屏
S1
S
S2

p
S

单色光照到第一个狭缝S上,根据惠更斯原理,
狭缝S等效于一个线光源,波前为一柱面,狭缝S1、
S2将同一波前分离成两束相干波,在屏上产生干涉。
S1
S
S2

p
S

单色光照到第一个狭缝S上,根据惠更斯原理,
狭缝S等效于一个线光源,波前为一柱面,狭缝S1、
S2将同一波前分离成两束相干波,在屏上产生干涉。
r P
S1 1
S x
Q r2
d o
点光源

B I
S2
D
单 双

缝 缝

杨氏双缝实验原理图
S 与 S 1和 S 2的距离相等,
S 1和 S 2的间距为 d 、与屏的距离为 D 。
令   r2  r1
2 2
则    0  (r2  r1 ) 
 
亮纹条件为   2k P
S1 r1
x
得:   k S Q
d o

当 d  D ,x  D 时, S 2 
B r2
D
d
 x
D
  k 干涉强度最大,亮纹的位置满足 :
D
x  k  , k  0, 1, 2,... k: 干涉级次
d
1
  (k  ) 干涉强度最小,暗纹的位置满足
2
D 1
x  (k  ) , k  0, 1, 2,...
d 2 p
x
x ·
r
相邻条纹的间距为
1

x
 
r
2
x

D d o x0
x   
I

d D
例题:在杨氏干涉装置中,双孔间距 d=0.233mm ,
屏幕到小孔的距离 D=100cm ,用单色光照明,测得
条纹间距 x=2.53mm, 求单色光波长。
x
p· x
r
1

x
 
r
2
x
d o x0
I

D
x   D
d
d 0.0233 5
  x   0.253cm  5.89  10 cm
D 100
 589nm
杨氏干涉实验意义:

1. 利用分波前法实现普通光源照明下的光波干涉,各
种分波前干涉装置均可归结成杨氏双孔干涉模式。
2. 证实了惠更斯原理中提出的次波的存在,并证明了
波前上各次波源的相干性,为光波衍射理论奠定了
思想基础。
3. 以杨氏双孔干涉模型为基础展开对光场的空间相干
性,光学全息术等等问题的讨论。
1. 波长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x
p· x
r
D
1

x    
r
2
x x

d d o x0
I

D

波长越长,条纹间距越大,
但是零级亮纹的位置相同。
• 采用非单色光照明,如白光

波长越长,条纹间距越大,但是零级亮纹的位置相同。

x  D 
d

单色光干涉条纹

白光干涉条纹
I

合成光强

 - (/2)  + (/2)
0 0 11 2 2 3 3 4 45 56

x
白光光源的干涉条纹的强度变化

• 中央为 0 级白色亮纹 ;
• 两侧为对称排列的彩色条纹 ;
• 高级次明暗条纹的强度差别减小。
例题:蓝绿光为杨氏干涉实验的光源,波长范围
例题:
 =100nm ,中心波长 =490nm ,估算第几级开始条纹
变得无法辨认?
长波长: 1
长波长    短波长: 1   
2 2
当长波长的 k 级亮条纹和短波长的 k+1 级亮条纹重合
,条纹无法辨认,所以:
k x长 (k  1)x短
D 1 D 1
k (   ) (k  1) (   )
d 2 d 2
 440
k     k   4.4
2 100
即 : 从第四级开始条纹变得不可分辨。
2. 光源位置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r1
R1
r2
 •
 • S
R2
R D
• 光程差为: d d
  R2  R1  r2  r1    x
R D
• 0 级明纹位置:  0, 即x   D 处。
R
• 干涉条纹整体上移,间距不变 x   D
d
• 光源下移,则干涉条纹整体上移,
• 间距不变 D
x  
d
3. 光源宽度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 p
非相干均匀光源 , r1
l S1
宽度为 b 。总的干涉

场为各个点源的干涉 b S o
r2
场的非相干叠加。 S2
D

光源宽度 b 越大,
干涉条纹越模糊。
条纹可见度
为了描述干涉条纹的强弱对比,定义干
涉条纹的可见度(衬比度)为:

I max  I min
 
I max  I min

其中 Imax 光强分布极大值
Imin 光强分布极小值
点光源I min  0 非点光源I min  0

I I
Imax
Imax

Imin

-4 -2 o 2 4  -4 -2 o 2 4 

衬比度好 (  = 1) 衬比度差 ( < 1)


空间相干性
由于不同的点光源发出的一般是非相干光,根据惠更
斯原理由它们的子波包迹组成的波前就很难保证是同相位
的。用空间相干性来定性描述波前的相干性质,在波前上
能分离出相干波的范围越广则其空间相干性越好。

• 点光源的空间相干性最好。
• 扩展光源的空间相干性与光源尺寸及离
光源的距离有关,尺寸越小、距离越远则
空间相干性越好。
• 线光源在垂直方向空间相干性最好。
p

• 杨氏实验装置的第一个缝 S 的作用:
改善光场的空间相干性。
• 用空间相干性很好的激光,实验中已无须
第一个缝。
§2.3 其它分波前干涉装置
杨氏干涉 : 利用光的衍射,将同一波前的光相
交而产生干。 .
其它分波前干涉装置

• 菲涅耳双面镜 : 利用光的反射;

• 菲涅耳双棱镜 : 利用光的折射;

• 劳埃德镜 : 利用光的反射。
光栏
•菲涅耳双面镜 S W
M1
M1M2 为夹角很小
S1 x
的反射镜。 d C
o
S2 M2 W'
S1S2 为虚光源。 D
屏幕上 O 点在两个虚光源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屏幕
上明暗条纹中心对 O 点的偏离 x 为:
D
x  k 明条纹中心的位置
d k  0,  1, 2 
2k  1 D 暗条纹中心的位置
x 
2 d
D
条纹间距 x  
d
•菲涅耳双棱镜  PM
E’
P1
S1
屏幕上 O 点在 S
d
两个虚光源连线的垂
直平分线上,屏幕上 s2
P2
明暗条纹中心对 O N
E
点的偏离 x 为: B C

在两束光的交叠区 P1 P2 之间出现干涉条
纹干涉条纹间距:
D
x   D  BC
d
•洛埃德镜
E 光栏

E’
当屏幕 E 移至 E  处, p
从 S 1 和 2S
到 L 点 S1 p'
的光程差为零,但 Q'
d M L Q
是观察到暗条纹,
S2
验证了反射时有半 D
波损失存在。 E
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界面时,在掠射或正
入射两种情况下,在反射过程中产生“半波损
失”。
§2.4 分振幅干涉
当一束光入射到介质表面时,被分离成反射光
和透射光,这种分离称为分振幅(能流分离),从
同一入射点分离出来的反射光和透射光是相干光,
对应的干涉现象称为分振幅干涉。

分振幅法
S
·p

薄膜
分振幅干涉现象
•油膜和肥皂泡表面的彩色花纹

原因:
介质膜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反射光的干涉。
光程
• 干涉
• 干涉条纹:相位差或路径差相同点的轨迹
• 亮纹条件(或暗纹条件)
• 求  或 L
L的计算比  的计算更方便。
而一般情况下,
由杨氏双缝实验的亮纹条件,
  2k 与 L  r2  r1  k 等价
若将杨氏实验装置放入介质 n 中时,
波长应采用介质中的波长  /n
*

n 是介质的折射率,亮纹条件变为:

nL  nr2  nr1  k


为此引入光程的概念。

光程: l  nr
即:光走过的几何路程 r 乘上 n 。
光程的意义:
从 l = nr = nvt = ct
--- v 是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光程是光在介质中传播距离 r 的时
间内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
目的:光程可直接与真空中的波长比较,从
而避免了介质中波长的计算,即

l/  r/ *

若一束光经过不同的介质,则可分别计
算其在各介质中的光程,再相加得总光程。
•光程差

若定义光程差为: L 
2
亮纹条件: L  k
1
暗纹条件: L  (k  )
2
而 一般可表示为:
2 2l
   0  (nr2  nr1 )   0 
 
0
L   l
2
例:成像系统的物像间的光程相同(最短)。
如图所示,平行光的波前为一平面,经透镜聚
焦到 O 点,则 A-O 与 B-O 的光程相等。

A O

A
B
O
B
• 若 r2 光路中放置一厚为 d, 折射率为 n’ 的介质 ,
则条纹下移。
1级
r1 1级

•S n’ r2 0级 下
0级 移
d -1

-1

• 若放入介质后,原第 7 级明纹恰好移到原第 0 级
的位置,则有关系式 : (n’-1)d=7
可求出 n’,d 或 
• 半波损失
光波从光疏介质( n 小)入射到光密( n 大
)介质的表面发生反射时,相位会突变 π ,相
当于光程损失半个波长 λ/2 ,称为半波损失。
S

薄膜 n
例:分析在计算下列情形 1 、 2 两束光
的光程差时是否要附加 λ/ 2 ?

小 有 大 无 小 有 大 无
大 小 中 中
小 无 大 有 大 有 小 无

附加光程差 附加光程差 附加光程差 附加光程差


/2 /2 0 0
讨论:普通的2盏灯为什么没有干涉现象?
普通的2盏灯为什么没有干涉现象
可能的答案

• 光的波长太短 ( 频率太高 )
• 光源不是点光源 ( 不同部分间不相干 )
• 光源不是单色光 ( 有各种频率 or
原子发光时间 <10-8s or 波列长度 <~1m)
断续的波列 p.14 图 1-9

理想的光源是什么样的? 
波源间距 = 80× 波长
由普通光源获得相干光的 2 种途径

P
分波前法: S *

·P
分振幅法: S*

薄膜
第 3 章 光的干涉 预习题
• 和粒子比较 波有哪几个特点?
• 普通的两盏灯为什么不会发生干涉?
• 两列波发生相干叠加的必要条件
• 相干叠加与非相干叠加的区别
• 历史上,光的波动性为什么难以被认识?
• 光的干涉分成哪几类?
本次课总结
干涉的概念与相干条件
光场的时间相干性 空间相干性
波列长度  2
相干孔径角
Lc 
 0=d/R </b 

分波前干涉 杨氏实验
分振幅干涉 薄膜干涉
等倾干涉
等厚干涉
第2章 作业
(旧书)• 2.1 , 2.2 , 2.4 ;
• 2.5, 2.6, 2.8, 2.10 ;
• 2.12 , 2.14 , 2.15
(新书)• 3.1 , 3.2 , 3.4 ;
• 3.5, 3.6, 3.8, 3.10 ;
• 3.12 , 3.14 , 3.15
第 3 章 光的干涉
• 干涉的概念与相干条件
干涉 - 现象:
现象 波特有的现象 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列
波在空间相遇 , 形成稳定的强度分布

干涉相长
干涉相消

干涉 - 结果:
结果 波的强度 ( 能量 ) 在空间重新分布
• 相干条件
相干叠加的各光束应满足下列相干条件:
相干条件
• 同频率
• 同振动方向(或有同振动方向的分量)
• 具有稳定的相位差
• 光场的时间相干性 空间相干性
• 基本原理
波的叠加原理 / 独立传播原理
• 数学方法
振动矢量合成:合振动的强度 光程差(相位差)
惠更斯原理 p.2, 50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内
平面波 球面波
t 时刻波面 t+t 时刻波面 t + t
· · · ·
波传播方向 · t ·
· · ·
u · ·  ·
· ·
· ·
·
· · ·
ut
60 普通物理 (II)
• 相干叠加与非相干叠加
叠加 : 同频率、同方向振动的2列波
I  I1  I 2  2 I1 I 2 cos 
干涉项
- 相干叠加:干涉项≠0
- 非相干叠加:干涉项=0  I  I1  I 2
• 相干叠加的必要条件
两列波 1) 频率相同
2) 振动方向相同 不垂直
3) 具有稳定的相位关系
• 如果3条中任何一条不满足:则为非相干叠加
• 两种干涉
•分波前干涉 杨氏干涉
P
S*

•分振幅干涉 薄膜干涉
·P
S*

薄膜
• 杨氏干涉条纹计算
2
• 光程差 - 相位差      n( r2  r1 )
相位差  光程差
真空中的波长

  k (k  0, 1, 2, ...)


• 光强极大 1
  ( k  ) ( k  1, 2, ...)
2
光强极小 x r2  r1
 (tan   sin  )
D d
• 几何关系 D
xk ( k  0, 1, 2, ...)
• 亮纹位置 d n
条纹级次
• 杨氏干涉条纹

第0级 第1级 第2级 第3级


红光入射的杨氏双缝干涉照片

白光入射的杨氏双缝干涉照片
• 杨氏干涉条纹
:真空中的波长
D
− 相邻亮 ( 暗 ) 纹间距 x  
d n :介质中的波长
n
“ 放大”作用 测量波长
− 屏幕上的光强

I  I1  I 2  2 I1 I 2 cos  其中 I1  I 2  I 0
2 d
  ,   n( r2  r1 )  n x
 D
2 2 
 I  2 I 0 (1  cos  )  4 I 0 cos (  )
 
2  n d
I  4 I 0 cos ( x ) 0 级 ~4I0 间距 , 左右
 D 对称
• 杨氏的创新点
1) 通过“分波前”来获得相干光源

P
S*

2) 通过“放大”从而能看到条纹
D
x 
d n
例:双孔间距 d=0.233mm ,屏幕到小孔的距离
D=100cm ,条纹间距 x=2.53mm, 光波长
λ=589nm 。
• 杨氏干涉实验的意义

 杨氏第一次设计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 物理学后来的发展证明,电子、中子、质子、 C60 分
子等实物粒子也都具有波动性,而且都能通过杨氏
实物粒子也都具有波动性
干涉装置证明
 “ 杨氏实验是量子力学的心脏”
心脏
 光学  量子力学 “桥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