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24



线

移动通信基础课程
Introduction

网络校区
目录
移动通信基础
课程

移动通信原理 无线网络优化

移动性管理 优化软件
课程体系编排

通信原理 网络优化流程
数据通信 话务统计指标
天线技术 无线参数
网络问题分析
GSM 原理 接入流程
02 专题优化

03
通信 切换流程 网络

01
网优
基础
位置更新流程
主被叫流程
移动性
04 Office 办公软件
管理
02 优化软件
GoogleEarth 软件
Mapinfo 软件
第一章 移动通信基础

移动通信的发展
无线电磁波理论
蜂窝结构和频率复用技术
双工技术
多址技术
无线信息处理技术
抗噪声、干扰技术
通信编码
天线基本原理及选型原则
GSM 系统原理
移动通信基础
在古代,人类通过驿站、飞鸽传
书、烽火报警等方式进行信息传
递,这就是最开始的通信,在现
代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相继出
现了无线电、固定电话、移动电
话、甚至视频电话等各种通信方
式。可以说,通信技术拉近了人
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经济的
效率,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方式和社会面貌。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移动通信成为当下最经济发展最
主要的推动力,本课程主要针对
无线网络通信的发展和技术讲解,
让大家对网络有一个深入了解
通信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移动通信 (Mobile communication) 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模拟式是代表在无线传输采用模拟式的 FM 调制,将介于 300Hz
到 3400Hz 的语音转换到高频的载波频率 MHz 上
 1979: 芝加哥 AMPS 高级移动电话系统
 )1981: 北 欧 NMT 北欧移动电话
 1985: 英 国 TACS 全接入通信系统
 业 务
 语音
 缺 点
 频谱利用率低
 终端笨重且昂贵
 漫游范围小
 安全性低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1995 年,新的通讯技术成熟,进入了 2G 的通讯时代。从 1G 跨入 2G 则是从模拟
调制进入到数字调制,相比于第 1 代移动通信,第二代移动通信具备高度的保密性,系
统的容量也在增加,同时从这一代开始手机也可以上网了。
 1992: 欧 洲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 1995: 美 国 IS95 即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业 务特点
语音和低速率数据业务 ( 话音或非话音服务 )
频谱利用率 , 系统容量最大 , 能自动漫游
话音质量比第一代好 , 保密性好
与 ISDN 、 PSTN 等的互连
缺 点
容量不大  提高系统容量
多种制式不兼容  全球标准
数据传输速率低  多媒体应用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第二代: GSM 业务的演进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 原理 : 分组交换技术 , 无线资源利用率高
 速率 : 171.2kbit/s

EDGE (Enhancement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 增强数据速率的 GSM 演进 )


 原理 : 分组交换技术 , 新的调制技术 : 8PSK( 八进制相移键控 )
 速率 : 473.6kbit/s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第三代:多媒体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多
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
固定网络相兼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
地点进行任何种类通信的通信系统。

3G 分为四种标准制式:
CDMA2000
WCDMA
TD-SCDMA
WiMAX
中国于 2009 年的 1 月 7 日颁发了
   CDMA 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 3 张 3G 牌照,分别是中国移动的
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 TD-SCDMA ,中国联通的 WCDMA
的发展潜力。 和中国电信的 CDMA2000 。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现行的主要 3G 标准:

WCDMA( 欧洲 ):
带宽 5MHz ,其演进的 HSDPA 下行数据最大速率 14.4Mbps ,上行数
据最大速率 5.76Mbps ,目前移动台最大支持 7.2Mbps ;

CDMA2000( 美国和日本 ):
带宽 1.25MHz ,由其演进的 1x EV-Do 系统在 Rev-A 版本下行数据最
大速率 3.072Mbps ,上行数据最大速率 1.8432Mbps ;

TD-SCDMA( 中国 ):
带宽 1.6MHz ,由 TD_SCDMA 演进的 HSDPA 下行数据最大速率
2.8Mbps ,上行数据最大速率 2.2Mbps ;

ITU: 国际电联 (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第四代:宽带移动通信
4G 网络是指第四代无线蜂窝电话通讯协议,是集 3G 与 WLAN 于一体并能够传输
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 4G 系统能
够以 100Mbps 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 2000 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 20Mbps 。
该技术包括 TD-LTE 和 FDD-LTE (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两种制式(严
格意义上来讲, LTE 只是 3.9G )

2013 年 12 月,工信部在其官
网上宣布向中国移动、中国电
信、中国联通颁发“ LTE/ 第四
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TD-
LTE)” 经营许可,也就是 4G 牌
照。至此,移动互联网的网速
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第五代: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通信

5G ,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也是 4G 之后的延伸,目前
5G 的需求及关键技术指标( KPI )已基本确定,国际电联
将 5G 应用场景划分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类,各个国
家均认为 5G 除了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将解决机器海
量无线通信需求,极大促进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
展。
5G 与 4G 、 3G 、 2G 有所不同,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无线
接入技术,也不是几个全新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多种新型
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 4G 后向演进技术)集
成后的解决方案总称。 5G 需求已扩大到物联网领域。 5G
高可靠体验 速度或达到 10 Gbps , 2020 年 5G 开始成熟并
商用
移动通信基础
1. 移动通信发展

从 1987 年的第 1 代到 2015 年的第 4 代移动网络,中国移动通信走了 28 年,这短短的 28 年间我


们见证了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从大哥大到如今 4G 平板。而 1G 、 2G 、 3G 以及现在的 4G
逐渐从简单的通话也已经转换为清晰语音、高质量图片视频传送技术发展,运营商的业务也开始
发生了转变。而更高网速的 5G 也将诞生,未来翻天覆地的移动通信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电磁波
电磁波( Electromagnetic wave )是由互
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在前进的时候就像
水波一样会依照一定的频率不停地振动,
如图 1 ( a )所示。电磁波每秒钟振动
的次数是「频率( Frequency ) 」,单
位为「赫兹( Hz )」,假设某一个电磁
波一秒钟振动 2 次,则频率为 2Hz ,
如图 1 ( b )所示;一秒钟振动 4 次,
则频率为 4Hz ,如图 1 ( c )所示,例
如:无线局域网络( Wi-Fi )与蓝牙
( Bluetooth )的通讯频率为 2.4GHz ,
意思就是它使用的电磁波每秒钟振动
24 亿次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线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无线通信传递通道:带宽

带宽( Bandwidth )是用来传递信号的「频率范围」,单位与频率相同为「赫兹( Hz )」,而且每


一对通信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频率范围」来通话,假设:
甲和乙使用频率 900~900.2MHz 的电磁波通话(带宽 900.2-900=0.2MHz );
丙和丁使用频率 900.2~900.4MHz 的电磁波通话(带宽 900.4-900.2=0.2MHz );
  
带宽与数据传输率的差异

1 )带宽( Bandwidth )是模拟通讯使用的名词:由图一可以看出,电磁波是一种连续的波动能量,既


然是连续的当然一定是模拟信号,因此「带宽( Bandwidth )」和它的单位「赫兹( Hz )」指的都是
电磁波的物理特性。
2 )数据传输率( Data rate )是数字通讯使用的名词:手机会先将我们讲话的声音(连续的模拟信
号)先转换成不连续的 0 与 1 两种数字信号,再经由天线传送出去。数据传输率的单位「每秒位数
( bps : bit per second )」,代表每秒可以传送几个位,也就是每秒可以传送几个 0 或 1 ,例如:
1Gbps ( 1G = 10 亿)代表每秒可以传送 10 亿个位( 10 亿个 0 或 1 )。
  
数据传输率是数字通讯时实际传送每个位数据的速率。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传播特性:直射

直射传播:在自由空间中,电波沿直线传播而不被吸收,
也不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而直接到达接收点的传播
方式。直射波传播损耗可以看成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损耗。

自由空间的损耗:
LS = 32.45+20lgF(MHz)+20lgD(Km)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传播特性:
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就会发生反射
散射:当电磁波的传播路由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体积
内这种障碍物体的数目非常巨大时,就会发生散射
绕射: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由被尖锐的边缘阻挡时,
就会发生绕射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无线电磁波的衰落:快衰落和慢衰落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快衰落:
移动台附近的散射体 ( 地形,地物和移动体等 ) 引起的多径传播信号在接
收点相叠加,造成接收信号快速起伏的现象。主要由于多径传播而产生的
衰落,由于移动体周围有许多散射、反射和折射体,引起信号的多径传输,
使到达的信号之间相互叠加,其合成信号幅度表现为快速的起伏变化,其
变化率比慢衰落快,故称它为快衰落,也叫多径衰落或者瑞利衰落(快衰
落的场强符合瑞利分布)。

快衰落分类:
1. 时间选择性衰落: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传输路径衰落特性不一样;
2. 空间选择性衰落: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传输路径衰落特性不一样;
3. 频率选择性衰落:不同的频率衰落特性不一样。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慢衰落: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障碍物阻挡造成阴影效应,接收信号强度下降,
但该场强中值随地理改变变化缓慢,故称慢衰落。又称为阴影衰落、
对数正态衰落(慢衰落的场强中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信道特性对无线信号的传输至关重要,信号通过不同的信道发生不同的失
真和畸变。通信系统的收发设备必须依据信道特征来设计,采用不同技术
的无线扩频系统应用定位也不相同。
移动通信基础
2. 无线电磁波理论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是指物体辐射
的波长因为光源和观测者
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
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
率变得较高 ,在运动的波
源后面,产生相反的效应,
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
较低 ,波源的速度越高,
所产生的效应越大
移动通信基础
3.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蜂窝网络架构
蜂窝系统(“小区制”系统):将所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
区的半径可视用户的分布密度在 1-10km 左右 , 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为本小
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由于这种服务区的形状很像蜂窝,我们便将这种系统称
之为蜂窝式移动通信系统,与之相对应的网络称之为蜂窝式网络。
特点:用户容量大,服务性能较好,频谱利用率较高,用户终端小巧且电池使
用时间长,辐射小等;
问题:系统复杂,小区选择,重选,切换,漫游,位置登记,更新和管理以及
系统鉴权等。

蜂窝分类
宏蜂窝 (Macro-cell) 2-20km
微蜂窝 (Micro-cell) 0.4 - 2 km
微微蜂窝 (Pico-cell) <400m
移动通信基础
3.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1. 重选
当用户在空闲状态下从一个小区穿越到另一个小区时,用户就会选择质量
较好的另一个小区作为当前服务小区,这个过程就是小区重选 .

2. 切换
当用户在通话状态下,为了保证一定的通话质量,用户从一个服务小区
(载频)转换到另一个服务小区(载频)的过程 .
切换分为 ; 硬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

3. 漫游
蜂窝移动电话的用户在离开本地区或本国时,仍可以在其他一些地区或国
家继续使用他们的移动电话手机。
漫游分为:国内漫游和国际漫游。
移动通信基础
3.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4. 话务量
 度量通信系统通话业务量或繁忙程度的指标。
 单位时间( 1 小时)内呼叫次数与每次呼叫的平均占用信道时间之积 ,即
E =C×t
 单位:爱尔兰( Erl )
5. 呼损
 呼损:由于用户数大于信道数,当多个用户同时要求服务而信道数不够时,
有部分用户因无空闲信道而不能通话,即为呼叫失败
 呼损率:通信系统中,造成呼叫失败的概率
 呼损率的物理意义:损失话务量与呼叫话务量之比的百分数(也可用呼叫次
数表示)
 L = ( El/E ) ×100% = ( Cl/C ) ×100%
6. 忙时
 忙时:一天中话务量最繁忙的一小时
移动通信基础
3. 频率复用技

频率复用
蜂窝系统的基站工作频率,由于传
输损耗提供了足够的隔离度,在相
隔一定距离的另一个基 站可以重
复使用同一组工作频率,称为频率
复用。

频率复用能够从有限的原始频率分
配中产生几乎无限的可用频率,是
实现无限系统容量的极好方法 。
移动通信基础
3. 频率复用技

频率复用 D3 D3
D2 D2
D1 D1
4/12 - 4 个基站 12 个小区,可用于 GSM 的分组 A1 C1 D3 A1 C1
A3 C3 D2 A3 C3
A2 C2 D1 A2 C2
对于 4/12 的分配方法: B3
B1
A3
A1
C3
C1
B3
B1

把所有频率分成 12 B2
D3
A2
B1
C2
D3
B2

组,用于支持 12 个小区, D2 B3 D2
D1 B2 D1
这 12 个小区覆盖一定的 同频小区 A1 C1 A1 C1
A3 C3 A3 C3
区域,而其它区域将会 A2 C2 A2 C2
B1 B1
再次使用这些频率 B3 B3
B2 B2
移动通信基础
4. 移动通信双工技术

单工和双工
根据信息的传送方向,通信可以分为单工、
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方式:

信息只能单向传送为单工;
信息能双向传送但不能同时双向传送称为半
双工;
信息能够同时双向传送则称为全双工。

移动通信上双工又可分为:时分双工( TDD ),频分双工


( FDD )
时分双工( TDD ):上下行通信采用同一个频段,但以不同的
时隙进行收发;
频分双工( FDD ):用频段的不同来区分上下行。
移动通信基础
4. 移动通信双工技术
移动通信基础
4. 移动通信双工技术

TDD 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 1 )频谱效率高。由于 TDD 方式采用非对称频谱,不需要成对的频率,能有
效利用各种频率资源,满足 LTE 系统多种带宽灵活部署的需求。
( 2 )灵活地设置上下行转换时刻,实现不对称的上下行业务带宽。 TDD 系统
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的特点,调整上下行时隙比例,更加灵活地配置信道资
源。
( 3 )利用信道对称性特点,提升系统性能。在 TDD 系统中,上下行工作于同
一频率,电波传播的对称特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信道估计、信道测量,达到提
高系统性能的目的。
( 4 )设备成本相对较低。由于 TDD 模式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高,同样
带宽可提供更多的移动用户和更大的容量,降低了移动通信系统运营商提供同
样业务对基站的投资;另外, TDD 模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上下行信道的互惠
性,基站的接收和发送可以共用一些电子设备,从而降低了基站的制造成本。
因此,相比与 FDD 模式的基站, TDD 模式的基站设备具有成本优势。
移动通信基础
4. 移动通信双工技

除了这些独特的优势, TDD 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终端移动速度受限。在高速移动时,多普勒效应会导致时间选择性衰落,
速度越快,衰落深度越深,因此必须要求移动速度不能太高。以 3G 系统为例,
在目前芯片处理速度和算法的基础上,使用 TDD 的 TD-SCDMA 系统中,当数据
率为 144kbps 时,终端的最大移动速度可达 250km/h ,与 FDD 系统相比,还有
一定的差距。一般 TDD 终端的移动速度只能达到 FDD 终端的一半甚至更低。
( 2 )干扰问题更加复杂。由于 TDD 系统收发信道同频,无法进行干扰隔离,
系统内和系统间均存在干扰,干扰控制难度更大。
( 3 )同步要求高。由于上下行信道占用同一频段的不同时隙,为了保证上下
行帧的准确接收,系统对终端和基站的同步要求更高。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频谱资源的紧缺会使 TDD 系统
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TDD 双工方式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可能发展为主流的
双工方式。
移动通信基础
5. 移动通信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是指能够使多用户共用公共通信信道的一种技术,也就是
多用户区分技术。

频分多址 (FDMA)--- 按频道划分用户,频带独享,时间共享;


时分多址 (TDMA)--- 按时隙划分用户,时隙独享,频率共享;
码分多址 (CDMA)--- 按码道划分用户,时隙 / 频率共享;
空分多址 (SDMA)--- 按空间角度划分用户,频率 / 时隙 / 码道共
享。
正交频分多址 (OFDMA)
移动通信基础
5. 移动通信多址技术

频分多址技术
用户识别:频点
特点:
简单,适用于模拟和数字信号;
以频点区分用户地址,一个频点传输一路模拟 / 数字话路;
对功控的要求不严,硬件设备取决于频率规划和载波设置;
移动通信基础
5. 移动通信多址技术

时分多址技术
用户识别:时隙
特点:
以频率复用为基础,同一小区内以时隙区分用户;
每个时隙传输一路数字信号,软件对时隙动态配置;
系统要求严格的系统定时同步;
是时隙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
TDD 模式下,上下行信道信
息可以共享。
移动通信基础
5. 移动通信多址技术

时分多址技术
移动通信基础
5. 移动通信多址技术

码分多址技术
用户识别:码道
特点:
每个码传输一路数字信号;
用户共享时间和频率;
是干扰受限系统;
需要严格的功率控制;
需要定时同步;
软容量、软切换,系统容量大;
抗衰落、抗多径能力强。
移动通信基础
5. 移动通信多址技术
移动通信基础
5. 移动通信多址技术

空分多址技术
用户识别:空间角度
特点:
采用智能天线波束赋形
技术;
通过空间角度不同区分
不同的用户数据;
用户共享时间、频率和
码道资源;
抗衰落、抗多径能力强。
移动通信基础
5. 移动通信多址技术

正交频分多址
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
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信源(语音)编码技术

语音编码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的基础,是第一代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主要区
别。
语音编码的作用:
 提高通话质量(数字化+信道编码纠错)
 提高频谱利用率(低码率编码)
 提高系统容量(低码率,语音激活技术)
移动通信对语音编码的要求:
 编码速率低,话音质量好
 抗噪声干扰和抗误码的能力强
 编译码延时小
 编译码器复杂度低,便于大规模集成
 功耗小,以便应用于手持机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和信宿都是模拟信号(模拟信
息),而信道传输的却是数字信号。可见在数字通信系统
中的发信端必须要有一个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
( A/D ),同时在收信端也要有一个把数字信号还原成模
拟信号的过程 (D/A) 。
模拟信号源 模 / 数转 数字通信系统 数 / 模转
换 换

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抽样:对信号在时间上离散。

量化:把抽样值在幅度上离散。

编码:用 M 进制代码表示量化后的抽样值。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常见通信系统语音编码举例:

1 . GSM 系统的语音编码 
( 1 )语音编码: RPE - LTP (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编码) 
   
( 2 )编码速率: 13kbps 

2. WCDMA (及 TD-SCDMA )系统的语音编码 


( 1 )语音编码方案: AMR (自适应话音编码器)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信道编码技术 
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
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声音跳跃、不连续、出现失真等现象。所以通过
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信息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
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误码的处理技术
有纠错、交织等。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是信道编码的任务。信道编码的本
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提高系统纠错能力。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1”变为“0”

0 1 0 0 1 0 1 0 0 1 0 0 0 0 1 0
发送端 接收端
(a)单比特错误

突发错误的长度
(5比特)
发送
0 1 0 0 1 0 1 0 0 1 0 0 1 0 1 0 0 1 0

出错的比特
接收
0 1 0 1 0 0 1 1 0 1 0 0 1 0 1 0 0 1 0

(b)突发错误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发送端加入的冗余信息一般有检错码和纠错码两种 . 检错码只能
检查出是否发生错误,不能定位错误的位置,因此也就无法更正
错误。而纠错码既能发现错误,也能纠正错误,只是相对于检错
码,一般要有更多的冗余信息。

检错码和纠错码有三种基本类型:分组码、卷积码和 Turbo 码。

分组码: 具有前向纠错( FEC )编码能力,不需要重复发送就可以检出并


纠正有限个错误的编码。
卷积码: 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
Turbo 码:用于中、高速数据业务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香农编码定理:在有噪声的环境下,只要信源的信息速率不
超过信道容量,就可以找到一种编码方法,使信息的传输速
率任意逼近于信道容量,而传输的错误概率任意逼近于零;

信道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区别:

信道容量表示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 是信道传输数据能力的极
限。
数据传输速率则表示实际的数据传输速率。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差错控制方式:前向纠错、检错重发、混合纠错

纠错码
(a) 发送端 接收端

检错码
(b) 发送端 接收端
判决信号

检错和纠错码
(c) 发送端 接收端
判决信号

(a)前向纠错 (b)检错重发 (c)混合纠错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 1 )前向纠错方式( FEC )又叫自动纠错方式


这种方式中,发送端将信息码元按一定规则附加上监督码,
构成需要发送的码字。当接收端收到码字,发现有差错且在其
纠错能力之内时,能自动将码字纠正。该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可进行单向通信,或一对多的同时通信(广播),特别适合移
动通信。它的控制电路简单,译码实时性好。主要缺点是编码
效率低,编、译码设备复杂,成本高。目前, FEC 方式广泛应
用于太空和卫星通信中。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 2 )检错重发方式( ARQ )又称自动重传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发送端发送的码元中加入了具有检错能力的
监督码,接收端则按照给定的规则判决传输中有无错误产生。如
果发现错误,就通过反向信道把这一判决结果反馈给发送端,该
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译码设备简单,易于实现,对各种信道的不
同差错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突发错误和信道干扰严重的
情况更为有效。 ARQ 方式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
信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缺点是:需要反馈信道,信息传输效
率低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 3 )混合纠错方式( HEC )
混合纠错方式是前向纠错方式和检错重发方式的结合,其监
督码既有检错能力,也有一定自动纠错能力。接收端检查差错情
况,如果错误在码元的纠错能力范围以内,则自动纠错,如果超
过了码元的纠错能力,但能检测出来,则经过反馈信道请求发送
端重发。这种方式具有 FEC 和 ARQ 方式的优点,可达到较低
的误码率,但需双向信道和较复杂的译码设备和控制系统。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交织

在陆地移动通信这种变参信道上,比特差错经常是成串发生的。
这是由于持续较长的深衰落谷点会影响到相继一串的比特。然而,
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的差错串时才有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望能找到把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分
散开的方法,这样在传输过程中即使发生了成串差错,恢复成一
条相继比特串的消息时,差错也就变成单个 ( 或长度很短 ) ,这
时再用信道编码纠错功能纠正差错,恢复原消息。这种方法就是
交织技术。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交织技术

交织目的:把一个较长的突发差
错离散成随机差错,再利用纠
正随机差错的编码技术消除随
机差错
交织原因:深度衰落,较长时间
人为干扰,大自然突发噪声
交织深度越大,抗突发差错能力
越强
交织器结构: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交织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 调制技术
 调制的目的:使传输的数字信号与信道特性相匹配,以便有效进行信息
传输

 调制在通信系统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调制,不仅可以进行频谱搬
移,把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所希望的位置上,从而将调制信号转换成
适合于传播的已调信号,而且它对系统的传输有效性和传输的可靠性有
着很大的影响,调制方式往往决定了一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 调制方式按照调制信号的性质分为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两类;
模拟调制有调幅 (AM) 、调频 (FM) 和调相 (PM) 。数字调制有振幅
键控( ASK )、移频键控 (FSK) 、移相键控 (PSK )

GSM 系统调制技术采用: GMSK :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振幅调制—幅移键控( ASK )
改变载波信号的振幅来表示二进制 0 和 1 ,频率和相位保持不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频率调制—频移键控( FSK )
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二进制 0 和 1 ,振幅和相位保持不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相位调制—相移键控( PSK )
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来表示二进制 0 和 1 ,振幅和频率保持不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数据交换技术

1. 电路交换
2. 报文交换
3. 分组交换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数据交换 ----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电路建立、数据传输和电路拆除。
① 电路建立
在传输数据之前,先经过呼叫过程建立一条端到端的电路。
② 数据传输
电路建立以后,数据就可以从源站发送往目的站,电路连接是全双工的,数
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传输。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建立的连接必须始终保
持连接状态。
③ 电路拆除
数据传输结束后,由某一方发出拆除请求,然后逐节拆除到对方的节点链路,
将电路的使用权交还给网络,以供其他用户使用
电路交换属于电路资源预分配系统,即每次通信时,通信双方都要连接电路,
且在一次连接中,电路被预分配给一对固定用户。不管该电路上是否有数据
传输,其他用户都不能使用该电路直至通信双方要求拆除此电路为止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数据交换 ----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也称为包交换,它将用户的一个报文分成若干个报
文组,以报文组为单位采用“存储 - 转发”交换方式进行通信。

报文交换采用存储 - 转发原理,即交换机把来自用户的报文
先暂时存在节点机内排队等候,网络上链路空闲时就转发出去
至下一节点,报文在下一节点再存贮 - 转发,直到到达目的节
点。信息是以报文为单位传输的,网络节点具有信息处理、存
储和路由选择的功能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数据交换 ---- 分组交换

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以分组为单位、使用存储 - 转发机制实现数据
交互的通信方式,被称为分组交换 (PS:packet switching) 。

分组交换也称为包交换,它将用户通信的数据划分成多个更小的等长
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的前面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作为数据段的首部,
每个带有首部的数据段就构成了一个分组。首部指明了该分组发送的
地址,当交换机收到分组之后,将根据首部中的地址信息将分组转发
到目的地,这个过程就是分组交换
移动通信基础
6. 信息处理技

三种交换方式对比:

电路交换在数据传输之前必须先设置一条完全的通路,在线路拆除
之前,该通路由一对用户完全占用,线路利用率不高。对于较轻和
间接式负载,可以通过电话拨号来使用公用电话系统线路,对于很
重和持续的负载,可以使用租用的电路交换线。
报文交换的报文从源点传送到目的地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报文需
要排队,不适合于交互式通信,不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
分组交换方式和报文交换方式类似,但报文被分成分组传送,并规
定了最大长度。分组交换技术是在数据网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交换
技术,线路利用率高,适用于交换中等数据或将数据交换到大容量
设备的情况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 噪声和干扰

噪声和干扰是通信性能变坏的重要因素
接收机能否正常工作,不仅取决于接收机输入信号大小,
而且取决于干扰和噪声的大小
高接收机灵敏度时,当外部噪声和干扰远高于接收机固有
噪声时,接收机灵敏度会大大降低

噪声可分为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
干扰包括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和互调干扰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噪声:
无线信道噪声相对于有用信号来说,通俗的讲就是干扰。
如果噪声干扰不去除,就会造成信号失真,严重的会使得通
信无法正确和有效的进行。
按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噪声和内部噪声
1. 外部噪声即指系统外部干扰以电磁波或经电源串进系统内部而引起的噪
声。如电气设备,天体放电现象等引起的噪声。

2. 内部噪声一般包括由光和电的基本性质所引起的噪声,电器的机械运动
产生的噪声,器材材料本身引起的噪声,系统内部设备电路所引起的噪声。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 信噪比:

信噪比衡量噪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程度。

信号与噪声的功率之比: S/N=PS/PN
信噪比越大,恢复原始信号就越容易,传输的话音越清晰,
传输的图像和文字分辨率越高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同频干扰
无用信号的载频与有用信号的载频相同,并对接收同频有用信
号的接收机造成的干扰。

邻频干扰
指相邻或相近的频道的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

互调干扰
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干扰信号同时加到接收机时,由于非线性的作
用,这两个干扰的组合频率有时会恰好等于或接近有用信号频率
而顺利通过接收机,其中三阶互调最严重。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载干比

指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电平与所有非有用信号电平的比值,载干比
是反映电子通讯的信号在空间传播的过程中,接收端接收信号好
坏的比值,用英文字母 C/I 表示。

C/I= 载波信号强度 / 干扰信号强度


移动通信基础
6. 抗干扰、抗衰落技

• 抗干扰和衰落技术
 分集和合并技术
 跳频技术
 自适应均衡技术
 信道编码
 交织技术
… …
移动通信基础
6. 抗干扰、抗衰落技

• 分集技术
 分集技术是抗衰落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 分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个信道 ( 时间、频率或者空间 ) 接收
到承载相同信息的多个副本,由于多个信道的传输特性不同,
信号多个副本的衰落就不会相同。接收机使用多个副本包含
的信息能比较正确的恢复出原发送信号。

 分集的种类
 空间分集技术:用 2 个以上的天线接收同一个信号
 频率分集技术:用 2 个以上的载波频率传输
 时间分集技术:在不同时间接收同一个信号
 极化分集技术:接收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 分集合并技术
 RAKE 接收机( RAKE receiver )一种能分离多径信号并有效合并
多径信号能量的最终接收机。
 通常合并技术有三类:选择性合并、最大比合并和等增益合并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 跳频技术
 跳频可有效降低同频道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效应
 跳频的实现方式有基带跳频和射频跳频两种
 跳频参数: HSN( 跳频序列号 ),MAIO( 起跳点 )
 跳频方式的基本结构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 自适应均衡
 自适应均衡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多径衰落引起的时延扩展
造成了高速数据传输时码元之间的干扰。

 均衡有两个基本途径:
 频域均衡:它使包括均衡器在内的整个系统的总传输函数满足
无失真传输条件。它往往是分别校正幅频特性和群时延特性,
通常线路均匀便采用这种频域均衡法。
 时域均衡:就是直接从时间响应考虑,使包括均衡器在内的整
个系统的冲击响应满足无码间串扰的条件。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功率控制
在一定范围内,用无线方式来改变移动台或基站(或两者)的传
输功率。
目的是减少整个系统的干扰,提高频谱利用率,并可延长移动台
电池的寿命。
一般商用手机最大发射功率为 5 (即 33dBm , 2W )

一般地,发射功率越大,信号传送的越远,反过来说,离基站越
远,发射功率越大,但上行覆盖出现问题时或手机接入网络时,
发射功率也会很大,以确保基站能收到手机的发射信号。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DTX: 不连续发射  VAD: 语音激活检测 (Voice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 Activity Detection)
 在语音间歇期关闭发射  码变换器实现
 仅发射静音指示帧
 接收端码变换器产生舒适噪声

延长电池寿命
降低干扰
移动通信基础
7. 抗干扰、抗衰落技

DRX
手机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空闲状态,此时需要随时准备接收
BTS 发来的寻呼信号;系统按照 IMSI 将 MS 用户分类,不同
类别的手机在不同的时刻接收系统寻呼消息,无需连续接收。
目的是降低手机功耗,延长电池使用时间。
实现方式:系统根据 IMSI 将 MS 分类,分时刻接收寻呼消息;
移动通信基础
8. 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

1. PLMN (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公共陆地移动网络),


由政府或它所批准的经营者,为公众提供陆地移动通信业务目的
而建立和经营的网络。该网路必须与公众交换电话网( PSTN )
互连,形成整个地区或国家规模的通信网。

MCC MNC

移动国家号码 (MCC) :中国为 460


移动网号 (MNC) :移动: 00 , 02 联通: 01 , 06 电信:
03 , 05
移动通信基础
8. 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

2. LAI (位置区识别码) 用于移动用户的位置更新


LAI = PLMN+LAC=MCC+MNC+LAC
LAC :位置区号码

3. RAI (路由区标识)
RAI = LAI+RAC
RAC :路由区码
其中: RAC 为路由区域码,标识一个位置区内的一个路
由区,在位置区中唯一。
移动通信基础
8. 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

4. MSISDN (移动用户号码)是指主叫用户为呼叫
GSMPLMN 中的一个移动用户所需拨的号码,作用同于固定
网 PSTN 号码
CC NDC SN

 国家号码 (CC) :中国为 86


 NDC :国内目的码 , 也称网络接入号。例如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之中国移
动网络接入号为 134~139 、 150~152 、 188 等,中国联通为
130~132 、 185~186 等,中国电信为 133 、 153 、 180 、 189 等。
 SN :移动用户号 , 采用等长 8 位编号计划,具体号码分配由运营公司决
定。
移动通信基础
8. 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

5. IMSI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国际上为唯一识别一个移动用
户所分配的号码
MCC MNC MSIN

移动国家号码 (MCC) :中国为 460


移动网号 (MNC) :移动: 00 , 02 , 07 联通: 01 , 06 电信:
03 , 05
移动用户识别码( MSIN ):移动用户识别号码 , 共有 10 位

6. TMSI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
提高 IMSI 使用的安全性
是由 MSC / VLR 分配,并不断地进行更换,更换的频次越快,
起到的保密性越好
移动通信基础
8. 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

7. MSRN 移动台漫游号码
用于一次呼叫的路由选择。
MSRN = CC + NDC + SN
CC =国家号
NDC =国内目的地号码 ( 用于识别 PLMN )
SN =用户号,用于识别 MSC/VLR 的地址
8. CGI 小区全球识别码
用于识别一个位置区内的小区,全球唯一标识。

CGI = MCC + MNC + LAC + CI


移动通信基础
8. 移动通信网络编码规则

9. BSIC 基站识别码
BSIC = NCC + BCC

NCC =网络色码,主要用于区分国界两侧的运营者 ( 国内用于区


别不同的省 ) 。
BCC =基站色码,用来唯一识别相邻的采用相同载频的不同
BTS 。
10. IMEI 国际移动台设备识别码
唯一用来识别移动台终端设备的号码,称作系列号
*#06#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把从导线上传下来的电
什么是 信号转换为无线电波发
天线 射到空间,并从空间收
集无线电波并产生电信
号的辐射体。
简单的说,用来辐射和
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称
为天线。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1 天线调节支架

抱杆( 50~114mm )

3 接头密封件
基 绝缘密封胶带, PVC 绝缘胶带

站 GSM/CDMA
天 板状天线
4 接地装置

馈 主馈线( 7/8“ )

结 2 室外馈线
9 室内超柔馈线


6 走线架 8 防雷保护器
5 馈线卡
基站主设备
7 馈线过线窗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TD-SCDMA/WCDMA/CDMA2000 天线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 天线原理

导线载有交变电流时,就可以形成电磁波的辐射,辐射的能力与导线
的长短和形状有关 . 当导线的长度增大到可与波长相比拟时,导线
上的电流就大大增加,因而就能形成较强的辐射。通常将上述能产生
显著辐射的直导线称为振子。

振子的角度与电磁波辐射能力的关系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 半波振子

对称振子是一种经典的、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天线,单个半波对称振子可
简单地单独立地使用或用作为抛物面天线的馈源。
两臂长度相等的振子叫做对称振子。每臂长度为四分之一波长、全长为二分
之一波长的振子,称半波对称振子。

Wavelength
1/4 Wavelength
1/2 Wavelength

1/2 Wavelength 1/4 Wavelength

Dipole
800MHz : 375mm
450MHz : 667mm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 方向图

发射天线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把从馈线取得的能量向周围空间辐射出去,基
本功能之二是把大部分能量朝所需的方向辐射。 但实际中的天线辐射图
都比较复杂,称之为天线方向图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 方向图

三维方向

顶视 侧视

二维方向

E面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 方向图

 在地平面上,为了把信号集中到所需要的地方,要求把“面包圈” 压成扁平的。

 可用若干个对称振子组阵,能够控制辐射,把信号进一步集中到水平面方向上。

1 个 dipole
多个 dipole 组阵
Gain : 0.2dBi
Gain : 6dBi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 方向图

利用反射板可把辐射能控制到单侧方向。

全向阵 扇形区覆盖

平面反射板
(垂直阵列 不带平面反射
(垂直阵列 带平面反射
板)
板)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工作频段

天线的工作频段必须与所设计系统的频段相对应,从降低带外干
扰信号的角度考虑,所选天线的带宽刚好满足频带要求即可。

示例: CDMA 800MHz 系统天线的工作带宽

at at
Optimum 1/2 wavelength
824 896
for dipole at 860MHz
MHz MHz
Antenna
Dipole

工作带宽( BANDWIDTH ) = 896 - 824 = 72MHz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输入阻抗

 天线的输入阻抗是天线馈电端输入电压与输入电流的比值。
 一般移动通信天线的输入阻抗 50Ω 。

Antenna

Cable 50 ohms

50 ohms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电压驻波比驻波比

 微波传输线的阻抗必须与天线的输入阻抗匹配,否则就会有反射
波产生,流向信号源
 由反射波和入射波合成而产生的称为-驻波
 驻波信号振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称为-电压驻波比 VSWR
 它是行波系数的倒数,其值在 1 到无穷大之间。驻波比为 1 ,
表示完全匹配;驻波比为无穷大表示全反射,完全失配。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一般要求驻波比小于 1.5 ,但实际应用中
VSWR 应小于 1.3 。过大的驻波比会减小基站的覆盖并造成系统
内干扰加大,影响基站的服务性能。
 使用驻波比测试仪检测 (Sitemaster 测试仪)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极化方式

无线电波的极化: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其周围形成的场是按一
定的规律而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无线电波的极化。无线电波的电
场方向称为电波的极化方向。
Vertical + 45degree slant

Horizontal - 45degree slant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极化方式

V/H (Vertical/Horizontal) Slant (+/- 45°)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极化方式

在城区,基站数目较多,每个基站的覆盖半径较小,考虑到
安装方便,加上城区基站调整可能性比较大,为了保证分集
效果,建议采用双极化天线。

在郊区和农村,基站数目较少,每个基站覆盖半径较大,采
用空间分集对接收效果略有改善,可以采用空间分集的单极
化天线。

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建议全部选用双极化天线,
对施工和后续的调整都比较有利。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增益

增益
在输入功率相等的条件下,实际天线与理想的辐射单元
在空间同一点处所产生的信号的功率密度之比。
它定量地描述一个天线把输入功率集中辐射的程度。增
益显然与天线方向图有密切的关系,方向图主瓣越窄,副
瓣越小,增益越高。

注意
天线只是无源传输器件,不能放大能量!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增益

理想点源(无耗均匀辐射)
2.15dB

常用单位: dBd 和 dBi


• dBi :表示天线在最大辐射方向场
强相对于全向辐射器的参考值。
• dBd: 表示天线在最大辐射方向场
半波振子 强相对于半波振子的参考值
两者有一个固定的差值:
dBi=dBd+2.15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 db , dbm

通信上无线电磁波功率大小表现形式:
db=10log(A 功率 /B 功率 ) 是表示两个功率的相对值,他是把一个很大的值或者很小的值用
一种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
dBm 是一个表示功率绝对值的值(也可以认为是以 1mW 功率为基准的一个比值),计算公
式为: 10log (功率值 /1mw )
  这里将 dBm 转换为 W 的口算规律是要先记住 “ 1 个基准”和“ 2 个原则” .
“1 个基准”: 30dBm = 1W
“2 个原则”:+ 3dBm ,功率乘 2 倍;
以上可以简单的记作:
- 3dBm ,功率乘 1/2
33dBm = 30dBm+3dBm = 1W×2=2W 30 是基准,等于 1W 整,互换不算难,口算可
27dBm = 30dBm - 3dBm = 1W×1/2=0.5W 完成。加 3 乘以 2 ,加 10 乘以 10 ;减 3 除以
+ 10dBm ,功率乘 10 倍; 2 ,减 10 除以 10 。
- 10dBm ,功率乘 1/10
40dBm = 30dBm+10dBm = 1W×10=10W 几乎所有整数的 dBm 都可用以上的“ 1
20dBm = 30dBm - 10dBm = 1W×0.1=0.1W 个基准”和“ 2 个原则”转换为 W 。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波束宽度

方向图通常都有两个或多个瓣,其中辐射强度最大的瓣称为主瓣,其余的瓣称为副
瓣或旁瓣。
在主瓣最大辐射方向两侧,辐射强度降低 3 dB (功率密度降低一半)的两点间的夹
角定义为波瓣宽度(又称 波束宽度 或 主瓣宽度 或 半功率角)。波瓣宽度越窄,
方向性越好,作用距离越远,抗干扰能力越强。
全向天线的水平波瓣宽度为 360 ,定向天线的水平波瓣宽度有
20 、 30 、 65 、 90 、 105 、 120 、 180 等,常用 65 、 90 ;
天线的垂直波瓣宽度一般在 3 ~ 80 之间,基站采用较多的是 5 ~ 18 的天线。
3dB Beamwidth

Peak -
3dB
60° (eg) Pea
k
Peak -
3dB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波束宽度

定向天线: 65°/90°/105°/120 ° 全向天线:


360°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波束宽度选取原则

对不同传播环境、不同地形地貌,天线的水平波瓣宽度、
垂直波瓣宽度一般可遵循下面的原则选取:

水平波瓣宽度 垂直波瓣宽度
 对基站数目较多、覆盖半径
较小、话务分布较大的区域,  对地形平坦,建筑物稀疏,
水平波瓣宽度应选得小一点。 平均高度较低的区域,垂直
 对覆盖半径较大,话务分布 波瓣宽度可选得小一点。
较少的区域,水平波瓣宽度  对地形复杂、落差大的区域,
应选得大一些。 垂直波瓣宽度可选得大一些。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波束宽度选取原则

城区
S111 基站:一般选用水平波瓣
宽度为 65 ,垂直波瓣宽度
为 7 ~ 10 的天线,天线增
益在 15 ~ 18dBi 之间
S110 或定向单扇区基站:可以
选用水平波瓣宽度为
65 、 90 甚至更宽的天线,
根据覆盖需求选用;垂直波
瓣及增益选择同 S111 站型
全向基站:选用增益较小、带
电子下倾的天线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波束宽度选取原则

郊区和农村
定向基站:选用水平波瓣宽度
为 90 ,垂直波瓣宽度为 5
~ 7 的天线,天线的增益在
15 ~ 18dBi 之间。
全向基站:选用垂直波瓣宽度
为 5 ~ 7 ,增益在 9 ~
12dBi 之间的天线。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波束宽度选取原则
双扇区定向或
单扇区功分定向

公路、铁路等狭长地带:取决于 道路或河流

需覆盖区域的距离和形状
如果路线较直,可以选用水平波 单扇区功分定向

瓣宽度为 20 ~ 30 ,垂直波


道路或河流
全向扇区

瓣宽度为 5 ~ 7 的高增益天 道路或河流

线。
如果路线弯曲幅度较大,根据具
体情况可选用水平波瓣宽度为
65 、 90 甚至更大 , 垂直波
瓣宽度为 5 ~ 7 的天线。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波束宽度选取原则

地形复杂、落差较大的区域,分为两种情况
天线架高高于覆盖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垂直波瓣宽度为 10 ~
18 的天线。
大片需要覆盖的区域高于天线的架设高度:根据具体情况选 18
~ 30 大垂直波瓣宽度的天线。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下倾角

机械下倾
固定电子下倾
可调电子下倾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下倾角

机械下倾
天线下倾方式
固定电下倾
电下倾
可调电下倾

 机械下倾天线只在架设时倾斜天线,价格较便宜,多用于下倾角度小
于 10 的环境。
 电下倾天线价格较贵,其下倾角度范围较大(可大于 10 ),下倾角
度较大时天线方向图无明显畸变,天线后瓣也将同时下倾。
 对于要求下倾角比较大的情况,多采用小角度的固定电下倾天线加上
机械下倾方案。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下倾角

不下倾 电调下倾 机械下倾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前后比

后向功率 前向功率

F/B = 10 log( 前向功率 / 后向功率)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上旁瓣抑制与零点填充

天线主瓣上面的旁瓣不仅浪费了天线辐射的能量,而且会对相邻小
区形成干扰,这些旁瓣应该尽量抑制,尤其是较大的第一副瓣。
天线主瓣下面的旁瓣需要对周围区域形成有效覆盖,需要对零点进
行填充。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电气参数
天线型号 MB800-OA- MB1900-OA-12 天线型号 MB800-65- MB1900-65-18D
18DT9
12
天线型式 圆杆天线 圆杆天线 天线型式 平板天线,预 平板天线,电下倾大于 8
置电下倾 9
工作频率范围 824 ~ 1850 ~ 1990MHz
896MHz 工作频率范围 824 ~ 896MHz 1850 ~ 1990MHz

输入阻抗 输入阻抗 50Ω 50Ω


50Ω 50Ω
功率容量 550W 550W
功率容量 550W 550W
极化方式 ±45° 双线极化 ±45° 双线极化
极化方式 垂直线极化 垂直线极化
驻波比 1.35 1.35
驻波比 1.5 1.5 ( VSWR )
( VSWR
) 水平波瓣宽 65 65
(3dB)
水平波瓣宽 360 360
(3dB) 俯仰波瓣宽 7 6.5
(3dB)
俯仰波瓣宽 5.5 5.5
(3dB) 天线增益 18dBi 18dBi

天线增益 12dBi 12.dBi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室内天线
移动通信基础
9. 天线技术—美化天线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工作频段

带宽 / 双工间隔 ARFCN
GSM 系统 上行 / MHz 下行 / MHz
MHz / MHz 频点号
GSM
1~124 ( 12
工 GSM900 890 ~ 915 935 ~ 960 2 ×25 45
4)

作 GSM900E 880 ~ 890 925 ~ 935 2 ×35 45


975~1023

频 ( 49 )

512~885
段 GSM1800 1710 ~ 1785 1805 ~ 1880 2 ×75 95
( 374 )

512~810
GSM1900 1850~1910 1930~1990 2 ×60 80
( 299 )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工作频段

GSM 系统绝对频点号和载波中心频率之间关系:

GSM900
上行: 890------915MHZ 下行: 935------960MHZ
上行频率 fl(n)=890.2+0.2 ( n-1 ) MHz,
下行频率 fh(n)= fl(n)+45MHz
其中 ,n 为绝对频率号 , 从 1~124 ( 124 个频点)

GSM1800
上行: 1710------1785MHZ 下行: 1805-----1880MHZ
上行频率 fl(n)=1710.2+0.2 ( n-512 ) MHz,
下行频率 fh(n)= fl(n)+95MHz
其中 ,n 为绝对频率号 , 从 512~885 (共 374 个频点)
移动通信基础
10.GSM 原理 - 信息处理技

20ms 13kbps 22.8kbps 33.8kbps

话音编码 信道编码 交织 加密 调制
语音输入

 传播损耗
噪声 无线信道
干扰

 衰落

语音输出
话音解码 信道译码 去交织 解密 解调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测试终端:
 MS
 UE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GSM 系统主要由 MS (移动台)、 BSS (基站子系统)、 NSS (网络子系
统)、 OSS (操作维护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 操作维护子系统 运营者
(OSS)
* 网络子系统 (NSS)
MSC
VLR
HLR
OSS
AUC
EIR GSM
NSS

S
* 基站子系统 (BSS)

BS
外部

MS
BSC
用户
BTS 网络
* 移动台系统 (MS)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GSM 系统中的主要接口有 Um 接口、 Abis 接口、 A 接口以及 NSS 中的内部接

Um 接口:空中接口 , 是移动台 MS 和基
站系统 BSS 之间的接口
A 接口: BSC 与 MSC 间接口,用于在
MSC 和 BSC 之间传送 BSS 管理、呼
叫控制、移动性管理等信息
Abis 接口: BTS 与 BSC 间接口,用于
BSC 和 BTS 间传送 BTS 管理、无线资
源控制、频率分配等信息
NSS 中的内部接口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MS

移动台是 GSM 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是车载台、便携台和


手持机。它包括移动终端和用户识别卡 (SIM).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BTS
基站收发信机 (BTS): 无线接口设备 , 它
完全由 BSC 控制 , 主要负责无线传输 , 完
成无线与有线的转换、无线分集、无线信
道加密等功能 .

BTS 主要分为基带单元、载频单元及控制
单元三大部分。
基带单元,主要用于必要的话音
和数据的速率适配以及信道编码

载频单元,主要用于调制 / 解调
与发射机 / 接收机之间的耦合
公共控制单元,主要用于 BTS 的
操作与维护。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BSC

基站控制器 (BSC): 具有对一个或多个


BTS 进行控制的功能 , 位于 MSC 与 BTS
之间,是基站子系统( BSS )的控制
和管理部分,负责完成无线网络管理、
无线资源管理及无线基站的监视管理,
控制移动台与 BTS 无线连接的建立、
接续和拆除等管理,控制完成移动台
的定位、切换及寻呼,是个很强的业
务控制点 .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MSC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MSC): 是网络的核心
部分 , 它提供交换功能,完成移动用户
寻呼接入、信道分配、呼叫接续、话务量
控制、计费、基站管理等功能,并提供面
向系统其它功能实体和面向固定网
( PSTN 、 ISDN 等)的接口功能。作为网
络的核心, MSC 与网络其他部件协同工作,
完成移动用户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和自动
漫游、合法性检验及频道转接等功能。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HLR

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 存储与移动


用户有关的数据 , 所有移动用户都在
这数据库中存储其关的数据 .( 静态
数据 ) 。包括移动用户识别号码、访
问能力、用户类别和补充业务等数据。
HLR 还存储且为 MSC 提供移动台实际
漫游所在的 MSC 区域的信息(动态数
据),这样就使任何入局呼叫立即按
选择的路径送往被叫用户。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VLR
拜访位置寄存器 (VLR): 存储所有进入覆
盖区的移动用户的信息 , 允许 MSC 去建
立呼叫 . 可把它看成动态用户数据库 .
VLR 从移动用户的归属位置寄存器
( HLR )处获取并存储必要的数据,一
旦移动用户离开该 VLR 的控制区域,则
重新在另一个 VLR 登记,原 VLR 将取消
临时记录的该移动用户数据。
VLR 的功能:
用户数据的检索
IMSI 附着 / 分离
位置登记
TMSI 的分配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AUC/EIR
鉴权中心 (AUC): 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用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
权 , 加密的三参数 (RAND,SRES,Kc) 的功能实体 , AUC 属于 HLR 的
一个功能单元部分,专用于 GSM 系统的安全性管理。鉴权中心
( AUC )存储着鉴权信息与加密密钥,用来进行用户鉴权及对无线接
口上的话音、数据、信令信号进行加密,防止无权用户接入和保证移
动用户通信安全

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 (EIR): 也是一个数据库 , 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


参数 . EIR 存贮着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号( IMEI ),通过
核查白色清单、黑色清单、灰色清单这三种表格,分别列出准许使
用、出现故障需监视、失窃不准使用的移动设备识别号( IMEI )。
运营部门可据此确定被盗移动台的位置并将其阻断,对故障移动台
能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网络架

GSM 系统结构组成 --OMC

OMC 主要是对整个 GSM 网络进行管理和监控,主


要是一个软件系统。
OMC 用于 BSC/BTS 、 MSC 、 VLR 、 HLR 、 AUC
和 EIR 的操作与维护,对整个网络进行管理和监控。
通过它实现对 GSM 网内各种部件功能的监视、状态
报告、故障诊断等功能。

短消息中心( SC ):可开放端到端的短消息业务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帧时隙结构

GSM 系统时隙和帧结构
 1 帧由 8 个时隙( Time Slot )构成,每个时隙又称“突发”。
 通信时不同的用户占用不同的时隙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帧时隙结构

GSM 系统业务信道帧结构 --- 超高帧、超帧、复帧、帧、时隙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帧时隙结构

GSM 系统控制信道帧结构 --- 超高帧、超帧、复帧、帧、时隙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帧时隙结构

GSM 系统突发种类
移动通信基础
10. GSM 原理 - 帧时隙结构
尾比特( tail bits ) : 它总是 0 ,帮助均衡器来判断起始位和终止
位 ,以避免失步。
消息比特( information bits ) : 用于描述业务消息和信令消息,
空闲突发脉冲序列和频率校正突发脉冲序列除外。
训练序列( training sequence ) : 它是一串已知序列,用于供均衡
器产生信道模型。训练序列是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共知的序列,它可以
用来确认同一突发脉冲其它比特的确定位置,它对于当接收端收到该
序列时来近似的估算发送信道的干扰情况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值得
注意的是,它在普通突发脉冲序列可分为 8 种,但在接入突发脉冲和
同步突发脉冲序列是固定的而并不随着小区的不同而不同。
保护间隔( guard period ) : 它是一个空白空间,由于每个载频的
最多同时承载 8 个用户,因此必须保证各自的时隙发射时不相互重叠,
尽管使用了后面会讲到的定时提前技术,但来自不同移动台的突发脉
冲序列仍会有小的滑动,因而就采用了保护间隔可使发射机在 GSM 规
范许可的范围内上下波动。
移动通信基础
11.GSM 原理 - 逻辑信

GSM 中的信道可以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
物理信道
是指一个载频上一个 TDMA 帧的一个时隙。
逻辑信道
是根据 BTS 和 MS 之间传递的消息种类不同而定义的不同逻辑信道,这
些逻辑信道是通过 BTS 来映射到不同的物理信道上来传递的。
信道上传递的内容分成业务信息(话音、数据等)和控制信息(控制
呼叫进程的信令)两大类。定义与之对应的逻辑信道称为业务信道和
控制信道。
移动通信基础
11.GSM 原理 - 逻辑信

GSM900 和 GSM1800 的逻辑信道划分是一样的

逻辑信道

公共信道 专用信道
(CCH) (DCH)

广播控制信道 公共控制信道 话音信道


控制信道
(BCCH) (CCCH) (TCH)

FCCH SCH BCCH PCH AGCH RACH FACCH TCH/F TCH/H


SDCCH
( 系统消息 ) TCH/9.6F
TCH/ 4.8F, H
SACCH TCH/ 2.4F, H
移动通信基础
11.GSM 原理 - 逻辑信

广播信道 BCCH
广播控制信道 BCCH ,广播网络系统信息: 频率校正信道 FCCH ,携带用于校正 MS

 小区频点 频率的信息,使 MS 可以定位并解调出同一


 邻小区 BCCH 频点 小区的其它信息
 LAI
 CCCH 和 CBCH 信道的管理
 控制和选择参数等 BCCH 仅用于下行链路

同步信道 SCH ,给出 MS 需要同步的所有消息及该小


区的 TDMA 帧号及 BSIC
移动通信基础
11.GSM 原理 - 逻辑信

公共控制信道 CCCH
寻呼信道 PCH ---下行信道 准许接入信道 AGCH ---下行信
用于寻呼 MS 道
寻呼范围为 MS 所在整个 LAC 区  用于 BTS 给 MS 分配专用控制信道

CCCH 面向这个小区内所
有移动台

小区广播控制信道 CBCH -- 随机接入信道 RACH ---上行信道


-下行信道  MS 通过 RACH 发起接入请求

用于广播短消息及该小区的一些公用信息
移动通信基础
11.GSM 原理 - 逻辑信

专用控制信道 DCCH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 SDCCH ---双向信 慢速随路控制信道 SACCH ---双向信
道 道,伴随 TCH 和 SDCCH 的专用信令信道
 用于呼叫建立过程,如鉴权  用于传递测量报告
 位置更新  传递 MS 功率控制消息
 短消息
DCCH 被用于某一个具体 传递 TA
 用于指配 TCH 的 MS

快速随路控制信道 FACCH ---双向信道,伴随 TCH


 提供比 SACCH 高又多的速度来传送信令信息
 借用 20ms 的突发话音突发脉冲序列来传递信令,称为偷帧
移动通信基础
11.GSM 原理 - 逻辑信
道 逻辑信道作用举例
关机状态
搜寻频率校正脉冲 FCCH
搜寻同步脉冲 SCH
解读系统消息 BCCH
空闲状态

侦听寻呼消息 PCH
发送接入脉冲 RACH
专用模式 信令信道分配 AGCH
呼叫建立 SDCCH
话音信道分配 SDCCH
通话 TCH
空闲状态 呼叫释放 FACCH
移动通信基础
11.GSM 原理 - 逻辑信

逻 TCH/F+FACCH/F+SACCH/TF (全速率 TCH )


TCH/H+FACCH/H+SACCH/TH (半速率 TCH )

26 帧—复帧

道 FCCH+SCH+BCCH+CCCH (主 BCCH )
的 FCCH+SCH+BCCH+CCCH+SDCCH/4+SACCH/4( 组合 BCCH)
组 BCCH+CCCH (扩展 BCCH )
合 SDCCH/8+SACCH/C8 (主 SDCCH ) +FACCH/8
51 帧—复帧
移动通信基础 11.GSM 原理 - 逻辑信

第二章 移动性管理

GSM 无线参数
小区选择流程
小区重选流程
位置更新流程
主叫流程
被叫流程
鉴权流程
切换流程
移动性管理
1. 移动性管理

小区重选 收发短消息

起呼 / 主叫
小区选择
开机 通话
空闲
寻呼 / 被叫

通话结束
位置更新 切换
移动性管理
1. 移动性管理 - 参

信号强度 Rxlev :
信号接收电平以 dBm 表示。测量范围从 -110dBm 到 -
47dBm ,相对精度为 1dB 。 移动台的测量值范围从 0 到 63 ,对应
于 -110dBm 到 -47dBm 。
定时提前 TA :
TA 代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双向传播时延。与传播路径的距离
有对应关系: TA 范围 0 到 63 相当于距离 0 到 35 公里。精度容限见
下表 定时提前 距离 ( 米 ) 精度 %

1 554 25%

2 1,108 12.5%

3 1,662 8.3%

63 34,902 0.4%
移动性管理
1. 移动性管理 - 参

信号质量
信号质量 Rxqual : GSM 中表征无线接口的比特误码率的单位,为 0
到 7 共 8 档,所对应的误码率区间见下表。
在内部计算中采用误码率的平均值;在与门限作择优比较时,采用
上限;作择劣比较时,采用下限。
RXQUAL 值 比特误码率区间 平均误码率
0 < 0.2 % 0.14%
1 0.2% to 0.4% 0.28%
2 0.4% to 0.8% 0.57%
3 0.8% to 1.6% 1.13%
4 1.6% to 3.2% 2.26%
5 3.2% to 6.4% 4.53%
6 6.4% to 12.8 % 9.05%
7 > 12.8% 18.10%
移动性管理
2. 移动性管理 - 小区选择算法
C1
小区选择过程
移动台首先测量 GSM 频段内所有信道的信号强度,并对测量结果作平
均处理。然后再依照由强至弱的次序对检测到的信道进行排序,此过
程约持续 3 秒的时间。
然后移动台会试图检测最强信道的 FCCH 信道,若成功则进一步解调出
SCH 信道。在此基础上,如果解调出的 MNC 和 MCC 证实该小区属于移
动台的服务 PLMN ,那么移动台就会进一步接收系统参数 1 、系统参
数 2 、系统参数 3 和系统参数 4 。并依照相关的算法确定是否可以接
入该服务小区。
如果以上任意一步失败的话,移动台则会对次强信道作相同的处理。
小区选择过程 C1 算法:
C1=Rxlev-RxlevAccessMin-max((MS_txpwr_max_CCH-
p),0)
其中: Rxlev- 移动台接收的平均电平,单位 dBm ;
移动性管理
2. 移动性管理 - 小区选择算法
C1

信道占用顺序
手机开机后的步骤 
1. 首先搜索 124 个信道,即所有的 BCH 通道 , 决定收到的广播
信道 BCH 强度 , (BCH 的承载的信息是距 MS 最近的 BTS; 呼叫信
息);
2. 跟网络同步时间和频率 , 由 FCCH/SCH 调整频率和时间 。
3. 解码 BCH 的子通道 BCCH 。
4. 网络检查 SIM 卡的合法身份 . 是否是网络允许的 SIM 卡。
5. 手机的位置更新。
移动性管理
3. 移动性管理 - 小区重选
C2
小区重选过程 C2 算法
小区重选过程:当移动台选择某小区为当前服务小区后,在条件
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移动台将驻留在所选的小区中,并根据服务小区的
BCCH 系统消息所指示的小区重选邻小区频点配置表,开始监测该表中
所有 BCCH 载波的接收电平和同步消息,并记录下接收电平最高的 6 个
邻小区,并从中提取每个邻小区的的各类系统消息和控制消息,当满足
一定条件时移动台将重新选择其中一个邻小区作为服务小区,这个过程
被称为小区重选
小区重选采用的算法为 C2 算法,计算公式如下:
当 PENALTY_TIME 不等于 31 时: C2=C1+CELL_RESELECT_OFFSET–
TEMPORARY_OFFSET×H(PENALTY_TIME–T) ;
当 PENALTY_TIME 等于 31 时: C2=C1-CELL_RESELECT_OFFSET ;
其中:当 x 〈 0 时,函数 H ( x )= 0 ;当 x≥0 时, H ( x )= 1 。
移动性管理
3. 移动性管理 - 小区重选
C2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将触发小区重选:
1. 移动台计算某小区(与当前小区属同一个位置区)的 C2 值超过
移动台当前服务小区的 C2 值连续 5 秒。
2. 移动台计算某小区(与当前小区不属同一个位置区)的 C2 值超
过移动台当前服务小区的 C2 值与小区重选滞后值( CRH )之和连续 5
秒。
3. 当前服务小区被禁止。
4.MS 监测出下行链路故障。
5. 服务小区的 C1 值连续 5 秒小于 0 。
6.MS 随机接入时,在最大重传后接入尝试仍不成功的情况下
移动性管理
4. 移动性管理 - 位置更新

HLR
 位置更新由手机发起
 当前位置信息存储于
MSC (old) MSC (new)
SIM 卡中
 手机时时监听网络信 VLR VLR

息,一旦发现当前位置
信息与 SIM 卡中存储的
Location
信息不一致,则发起位 Update

置更新。
移动性管理
4. 移动性管理 - 位置更新

位置更新的种类
 开关机

 IMSI ATTACH/DETACH
 位置登记
 MS 开关机
 一般位置更新

 MS 改变所在位置区
 周期性位置更新

 运营商设定周期

 当两次位置更新间隔超过该

周期,发起位置更新
移动性管理
4. 移动性管理 - 位置更新

 周期性位置登记用来避免 MSC 没有收到 IMSI Detach 消息时的


不必要寻呼。
 系统告诉 MS 周期性更新定时器 T3212 ,若 T3212=0 ,则不用进行周期性位置登记
 移动台和 MSC 各有定时器来进行监控
 若 MS 中的定时器超时,则向系统进行位置登记,然后 MS 和 MSC 中的定时器复位
 如果移动台在预置的时间内没有登记,则 MSC 把移动台标注为关机状态
移动性管理
4. 移动性管理 - 位置更新

IMSI 附着 IMSI 分离
条件:移动台开机,而 LAI 未改 在 BCCH 信道上,移动台被告知
变 IMSIattach/detach 的功能是否开启( ATT ),
 MS 申请一个信令信道 SDCCH 若开启,则 MS 在关机前必须告知网络。

 MSC/VLR 收到从移动台发过来
 当关机时, MS 请求一个信令信道 SDCCH
 MS 在信令信道上把“ IMSI detach” 消息发给
的“ IMSI attach” 消息
MSC/VLR
 MSC/VLR 在 VLR 中标注移动台的状
 在 VLR 中,把该 MS 标注为关机状态( DET ),
态为 IDLE
避免来话呼叫
 VLR 返回“ IMSI attach
acknowledge” 给移动台
移动性管理
4. 移动性管理 - 位置更新

手机位置更新
  MSC 应知道呼叫手机的位置。手机在改变位置时通知 MSC 它的新
位置。由 MSC 处理位置更新。
手机位置更新过程:( location area identity LAI )
   1. 手机改变位置区 。
   2. 手机从 BCCH 上读新的位置区 。
   3. 发送 RACH, 为通道需求。
   4. 在 AGCH 上获得一个 SDCCH 。
   5. 在 SDCCH 发送 IMSI 和新旧 LAI 位置更新需求给 MSC 。
   6. MSC 开始认证。
   7. 如果认证成功,更新手机位置在 VLR 上。
8. 发送确认信息给手机。
9. 手机离开 SDCCH, 进入空闲模式
移动性管理
4. 移动性管理 - 位置更新

MS BTS BSC MSC


信道请求 信道要求
信道激活
位置更新流程之一

信道激活确认
立即指配 立即指配命令
SABM( 位置更新请求 ) 建立指示 Complete Layer 3 Info.
UA( 位置更新确认 )
鉴权请求
鉴权响应
加密模式命令 加密命令 加密模式命令
加密模式完成 加密模式完成
位置更新允许
TMSI 重分配完成
移动性管理
4. 移动性管理 - 位置更新

位置更新流程之二 MS BTS BSC MSC

信道释放 清除命令

去活 SACCH

DISC 释放指示 清除完成

UA

RF 信道释放

RF 信道释放
移动性管理
5. 移动性管理 - 主叫
MOC

 由用户主动发起的呼叫过程
 移动台作为起始呼叫者,在与网络端接触以前拨被叫号码,然后发
送,网络端会向主叫用户作出应答表明呼叫的结果

 包括几个阶段:
 随即接入
 立即支配
 鉴权、加密
 话务信道分配
 通话
 资源释放
移动性管理
5. 移动性管理 - 主叫
MOC
MS BTS BSC MSC
信道请求 信道要求
信道激活
信道激活证实
主叫流程之一

立即指配 立即指配命令
(SDCCH+SACCH)
SABM(CM 业务请求 ) 建立指示 Complete Layer 3 Info.
UA(CM 业务请求 )
鉴权请求
鉴权响应
加密模式命令 加密命令 加密模式命令
加密模式完成 加密模式完成
呼叫建立
呼叫进程启动
移动性管理
5. 移动性管理 - 主叫
MOC
MS BTS BSC MSC
信道激活 (TCH+SACCH) 指配请求
信道激活确认
指配命令
主叫流程之二

SABM 建立指示
UA
指配完成 指配完成
去活 SACCH
释放请求
释放请求确认
RF 信道释放
RF 信道释放确认
振铃
连接
连接确认
移动性管理
5. 移动性管理 - 主叫
MOC

MS BTS BSC MSC

拆线

释放

主叫流程之

释放完成

信道释放 清除命令
去活 SACCH

拆线完成 释放指示 清除完成


UA
RF 信道释放
RF 释放确认
移动性管理
6. 移动性管理 - 被叫 MTC
 用户在空闲时接到寻呼后发生
 移动台作被叫时,其 MSC 通过与外界的接口收到初始化地址消息( IAI ) .
 从这条消息的内容及 MSC 已经存在 VLR 中的记录, MSC 可以取到如 IMSI 、请求业务类别
等完成接续所需要的全部数据 .
 MSC 然后对移动台发起寻呼,移动台接受呼叫并返回呼叫核准消息,此时移动台振铃 .
 MSC 在收到被叫移动台的呼叫校准消息后,会向主叫网方向发出地址完成( ADDRESS
COMPLETE )消息( ACM )
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寻呼
 请求接入
 立即指配
 鉴权、加密
 寻呼响应
 话务信道分配
 通话
 资源释放
移动性管理
6. 移动性管理 - 被叫 MTC

MS BTS BSC MSC


寻呼请求 寻呼命令 寻呼
信道请求 信道要求
信道激活
被叫流程之一

信道激活确认
立即指配 立即指配命令
SABM( 寻呼响应 ) 建立指示 Complete Layer 3 Info.
UA( 寻呼响应 )
鉴权请求
鉴权响应
加密模式命令 加密命令 加密模式命令
加密模式完成 加密模式完成
呼叫建立
呼叫确认
移动性管理
6. 移动性管理 - 被叫 MTC

MS BTS BSC MSC


信道激活 指配信道请求
信道激活确认
指配命令
被叫流程之二

SABM 建立指示
UA
指配完成 指配完成
去活 SACCH
释放请求
释放确认
RF 信道释放
RF 信道释放确认
振铃
连接
连接确认
移动性管理
6. 移动性管理 - 被叫 MTC

MS BTS BSC MSC

拆线

释放
被叫流程之三

释放完成

信道释放 清除命令
去活 SACCH

拆线完成 释放指示 清除完成


UA
RF 信道释放
RF 释放确认
移动性管理
7. 移动性管理 - 鉴

 鉴权是通过鉴权中心 (AUC) 完成的,当用户要进行呼叫、位置更


新等操作时,先需对其鉴权

 MSC 、 VLR 传送 RAND 至 MS


 MS 用 RAND 和 KI 算出 SRES 并返回 MSC/
VLR
 MSC/VLR 把收到的 SRES 与存储在其中的
SRES 比较,决定其真实性
移动性管理
8. 移动性管理 - 切换

Why 切换?
 在移动中保持通话的连续

 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 降低掉话率
 降低拥塞率

Who 参与切换?
 MS 、 BTS 、 BSC 、 MSC
 MS :测量无线子系统下行链路性能和从周围小区中接收的信号强度
 BTS :监视每个被服务的 MS 上行接收电平和质量,监视干扰电平,结果送往 BSC
 BSC :最初判决由 BSC 完成
 MSC :对从其它 BSS 和 MSC 发来的信息,测量结果的判决由 MSC 完成
移动性管理
8. 移动性管理
①BSC 预订新的 - 切换
BTS 激活一个 TCH 。
② BSC 通过旧 BTS 发送一个包括频率
及时
隙及发射功率参数的信息至 MS ,此信
息在 FACCH 上传送。
③ MS 在规定新频率上发送一个切换接

突发脉冲(通过 FACCH 发送)。
④新 BTS 收到此突发脉冲后,将时间提

量信息通过 FACCH 回送 MS 。
⑤ MS 通过新 BTS 向 BSC 发送一切换成
功信

⑥ BSC 要求旧 BTS 释放 TCH 。
移动性管理
8. 移动性管理 - 切换
测量报告
预处理
强制切换 正常切换:边缘切换

切 惩罚处理,对惩罚 直接重试 正常切换:


小区削减优先权
换 分层分级切换

算 紧急切换: TA 切换
正常切换: PBGT 切换
法 基本排序
紧急切换: BQ 切换
总 快速移动切换
体 紧急切换:
流 网络特征调整
电平快速下降切换
同心圆切换

紧急切换:干扰切换
判决结果发送
至处理流程
切换判决
负荷切换
移动性管理
8. 移动性管理 - 切换

MS BTS1 BSC BTS2


测量报告 测量结果报告 信道激活
内 切换命令 信道激活确认
部 切换接入

切换检测到

物理信息 ( 同步过程 )

SABM

UA
建立指示
切换完成
切换完成
切换执行 (to MSC)
无线网络优化
1. 无线网络优化

无线网络优化服务 指由具有无线网优能
力和相关资质的工程师提供人工服务解决
网络覆盖、接入、掉话等优化问题。
无线网络优化
1. 无线网络优化流

无线网络优化
1. 无线网络优化具体流程内容
无线网络优化
1. 无线网络优化

系统性能指标 交换机性能指标

GSM 网络性能的指标

中继群性能指标 告警指示

无线网络质量指标

对 GSM 网络性能评估需要从各个方面来考虑,网络优化首
先要建立在对网络性能评估的基础上。
无线网络优化
2. 话统指标

话务量( Erl )
 衡量通信系统通话业务量繁忙程度的指标
 话务量的大小取决于单位时间( 1 小时)内平均发生的呼
叫次数 λ 和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时间 S 。
 话务量单位:爱尔兰( Erl )。 1 爱尔兰 (Erl) 就是一条电
路可能处理的最大话务量。如果观测 1 个小时 , 这条电路
被连续不断地占用了 1 小时 , 话务量就是 1 爱尔兰 , 也可以
称作“ 1 小时呼”。
无线网络优化
2. 话统指标

TCH 指配成功率 (98%)


• TCH 指配成功次数 /TCH 指配请求次数 *100%
 SDCCH 指配成功率 (98%)
• SDCCH 指配成功次数 /SDCCH 指配请求次数 *100%

无线接通率
• 无线接通率= TCH 指配成功率 *SDCCH 指配成功率
• 这是运营商比较关注的一个指标,不同厂家、不同运营商的算法可能不一致。
无线网络优化
2. 话统指标

TCH 拥塞率( 3% )
• TCH 指配遇全忙次数 / TCH 指配请求次数 *100%
 SDCCH 拥塞率( 3% )
• SDCCH 指配遇全忙次数 /SDCCH 指配请求次数 *100%

TCH 掉话率( 2% )
• TCH 掉话次数 /TCH 指配成功次数 *100%

话务掉话比:
TCH 话务量 ×60/ TCH 掉话次数
无线网络优化
2. 话统指标

切换成功率( 95% )
• 小区间切换成功率( % ) = (小区间切换成功次数 / 小区间切换
尝试次数) *100%

• 小区间无线切换成功率( % ) = (小区间切换成功次数 / 小区间


切换次数) *100%
无线网络优化
2. 话统指标

最坏小区
 不含切换的话务量在 2.5Erl 以上且业务信道掉话次数大于 3 次,
且业务信道掉话率超过 2.5% 的小区(电信)
 忙时话务量大于 0.1Erl ,掉话次数大于 3 次,掉话率大于 3%
的小区(联通)
 各单项指标的 TOP N 小区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盲区引起的掉话
覆盖引起的掉话 上下行覆盖不平衡
越区覆盖(孤岛效应 )
同邻频干扰
干扰引起的掉话
其他外部干扰
不应该切换但是发起切换
切换引起的掉话
天馈引起的掉话 切换过程不合理

传输引起的掉话
参数设置不合理
故障类掉话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弱覆盖

各小区的信号在某区域都小于优化基线,导致终端无法注册网
...
弱覆盖 络
或接入的业务无法满足 Qos 的要求。

某一片区域没有无线网络覆盖或者覆盖电平过低产生的弱覆
盖区,弱覆盖区域内下行接收电平很不稳定,从而会导致手机
...
的接收电平小于 MS 最小接入电平( RXLEV_ACCESS_MIN )而
覆盖空洞
掉网;通话态的用户进入弱覆盖区域后无法切换到电平更强的
小区,会明显感到通话质量下降,甚至因为低电平低质量而掉
话。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弱覆盖

室外信号弱分为真正的弱覆盖和假象弱覆盖。

造成室外信号真正覆盖弱的主要原因:
a) 室外无有效室外宏站覆盖;
b) 室外主覆盖宏站断站或者基站硬件、隐性故障;
c) 室外宏站信号受无线环境影响,如建筑物的阻挡。

造成室外信号假象覆盖弱的主要原因:
a) 室外基站相邻小区关系或者切换设置有误,导致驻
留在某小区造成信号弱;
b) 有更强的 900M 小区可以覆盖该区域,但由于 1800M
的参数设置问题导致了驻留在信号较差、接收电平
较弱的 1800M 小区上;
c) 越区覆盖,导致信号不稳定。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弱覆盖

解决弱覆盖问题
分析地理环境,检查相 无法通过天线调整解决的 对于电梯井、隧道、地下

邻站 RxLev 是否正常 ; 覆盖空洞问题,应给出新建 车库或地下室、高大建筑物


基站的建议; 内部的信号盲区可以利用
结合参数配置分析周边
增加周边基站的覆盖范围, RRU 、室内分布系统、泄漏
各个扇区的功率,使其能
使两基站覆盖交叠深度加大, 电缆、定向天线等方案来解
够在规划允许范围内保证 决;
保证一定大小的切换区域;
最大值; 注意:覆盖范围增大后可能 此外需要注意分析场景和
调整天线方向角和下倾 带来的同邻频干扰 地形对覆盖的影响。
角,增加天线挂高,更换
更高增益天线。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越区覆

越区覆盖一般是指某些基站的覆盖区域超过了规划的范围,在其他
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不连续的主导区域。比如,某些大大超过周围建筑
物平均高度的站点,发射信号沿丘陵地形或道路可以传播很远,在其他基
... 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了主导覆盖,产生的“岛” 的现象。
越区覆盖
当呼叫接入到远离某基站而仍由该基站服务的“岛”形区域上,并且在
小区切换参数设置中,“岛”周围的小区没有设置为该小区的邻近小区,
则一旦当移动台离开该“岛”时,就会立即发生掉话。而且即便是配置了
邻区,由于“岛”的区域过小,也会容易造成切换不及时而掉话。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越区覆

解决越区覆盖问题

1. 切换对象是否不合理,发起切换的往往不是邻近小区
2. 天线下倾角、方向角、挂高、选型是否可以改进
3. 是否可以控制其发射功率
4. 调整切换和接入参数、使其尽早切换或者更近距离接入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同邻频干扰

无线链路异常时刻的下行电平强、下行质量差
下行质量切换比例高,成功率低

无线链路失败次数多,切换掉话失败也多

调整干扰频率
调整天线覆盖范围
对于整网频率干扰重:
1 调整功率控制策略、开启 DTX
2 调整频率复用方式、开启跳频方式
3 调整双频网话务分担情况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网外干扰

一片基站呈现近似的掉话状态、指配状态
测量报告干扰带异常
无线链路失败次数多
质量切换比例高,成功率低
切换失败多重建失败也多、入切换成功率尤其低

频谱仪查找干扰

参数控制受干扰严重基站的接入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切换失败

无线链路失败少,切换掉话失败多
每次呼叫的平均切换次数高
无线链路异常时刻的电平、质量没有太明显的异常
切换接入失败掉话多

保证切入小区的电平强度
同 BCCH 同 BSIC 的小区避免
避免话务拥塞
切换门限是否合理、时长是否合理、是否有时
钟同步,是否产生乒乓切换的参数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天馈系统

上下行不平衡

无线链路异常时电平低、但是平均时间提前量小

入切换成功率低、指配成功率低

驻波比告警

检查天馈故障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其他原因

– 硬件故障

– 传输故障

– 天馈线故障

– 其它原因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案例 1

故障现象
某地区基站分布如图所示(红色标注为 BCCH 频点,不跳频,采
用 DTX ),有用户反映 C 基站 2 小区地区掉话情况严重。(已排
除硬件故障可能)
第一步:
请确认图中各基
站小区频点指配
是否合理?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案例 2

 故障现象:
• 某站采用 1×3 射频跳频,扩容后, TCH 信道指配失败率持续较
高(原因是无线链路故障),同时并伴有较高的 TCH 掉话率和
切入失败率, SDCCH 掉话率正常。

从高信道指配失败率与高切入失败
率分析,有哪几种故障可能?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案例 2

 由于指配失败率伴随着较高的掉话率和切入失败率。
 可以基本断定有两种可能性:
• 在指配 TCH 信道时出现问题,该次通话所占用的频点
或时隙有干扰或不稳定。
 SDCCH 掉话率正常,因此基本断定携载 BCCH 频点的载波
和 BCCH 频点出现干扰的可能性较小。相应非 BCCH 频点
的载波和跳频频点出现干扰的可能性较大。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案例 2

 故障查找:

 通过对设备硬件,天馈和传输稳定性的检查,未发现任何问题。
 路测中发现,高电平、低质量的现象严重。
 实地拨测,通话中话音质量差。
 参数检查过程中发现新增载波的 MAIO 与另一个载波的 MAIO 值
相同。

发现故障点:跳频频点碰撞。
无线网络优化
3. 掉话分析 - 案例 2

 解决措施:

 对新增载波的 MAIO 值重新取值,掉话率等相关指


标恢复正常。

会引起同邻频碰撞的跳频参
数还有哪些?
无线网络优化
4. 切换分析

影响切换成功率的可能因素
 切换参数不合理
 设备问题(个别载频板等损坏)
 拥塞
 干扰
 覆盖
 上下行不平衡
 时钟问题 ( 基站时钟不同步、上级时钟不稳或
偏移较大 )
无线网络优化
4. 切换分析 - 切换参数

 检查切换功能开关、切换门限、层间磁滞、惩罚时间、相关计时器等
设置是否合理。
 切换次数与 TCH 呼叫占用成功次数不成比例:如果切换 / 呼叫> 3 ,
很可能存在乒乓切换或频繁切换现象,应检查切换参数配置并调整
(层级设置、层间切换磁滞、小区间切换磁滞、 PBGT 门限等)。
 小区间切换性能测量:发起切换时平均电平过低,有可能是边缘门限
等切换门限设置过低。
 不发生切换:则需要检查是否切换门限设置过低、漏做邻区关系、切
换磁滞设置不合理、最佳小区统计时间 P 、 N 设置不合理、是否存在
越区覆盖 。
无线网络优化
4. 切换分析 - 切换参数

 检查切换功能开关、切换门限、层间磁滞、惩罚时间、相关计时器等
设置是否合理。
 切换次数与 TCH 呼叫占用成功次数不成比例:如果切换 / 呼叫> 3 ,
很可能存在乒乓切换或频繁切换现象,应检查切换参数配置并调整
(层级设置、层间切换磁滞、小区间切换磁滞、 PBGT 门限等)。
 小区间切换性能测量:发起切换时平均电平过低,有可能是边缘门限
等切换门限设置过低。
 不发生切换:则需要检查是否切换门限设置过低、漏做邻区关系、切
换磁滞设置不合理、最佳小区统计时间 P 、 N 设置不合理、是否存在
越区覆盖 。
无线网络优化
4. 切换分析 - 硬件设备

•分析对象:

• 入小区切换成功率低小区
• 出小区切换成功率低小区的邻区

•问题定位:

– 目标小区有信道激活但 NACK , TIMEOUT 。


– TCH 可用率异常。
– 地面链路断掉话次数多。
– 若该小区的掉话率和拥塞率一直很高,则该小
区可能有部分设备故障。
– 观察传输和单板告警检查是否有时钟告警。
无线网络优化
4. 切换分析 - 拥塞

•分析对象:

• 入小区切换成功率低小区
• 出小区切换成功率低小区的邻小区

•问题定位:

排除上面的参数配置不合理与设备故障问题后,如果有:
– 入小区切换性能测量:入小区切换失败(由于拥塞)过多;
– 小区间切换性能测量:出小区切换尝试次数 - 出小区切换次数过
大,说明在目标小区申请不到信道,可能目标小区已拥塞。
– 有上述现象应从 TCH 性能测量中 TCH 处于忙状态的最大数目,全
忙的时间等确认存在拥塞,并按下面办法解决。
无线网络优化
4. 切换案例 1

问题描述:
 某双频网(独立 BSC 组网)的某 1800 小区,自开通之
后,入 BSC 和 BSC 内入小区切换成功率一直很低, BSC
内和 BSC 间出小区切换正常。
分析思路:
a. 登记话统,分析是所有小区切向该小区失败,还是个别小区切向它失败
导致整体入切换成功率低。
b. 若是个别小区,则检查切换数据,是否同频同 BSIC 等。
c. 若是所有小区切向它都失败,检查该小区本身的数据。
d. 排除数据原因后,重点检查硬件,通过查看告警,到近端路测等手段定
位上行或下行故障,逐段检查,最终定位。
无线网络优化
4. 切换案例 1

问题解决方法:

a. 登记入小区切换性能测量,所有小区切向它的成功率
都很低。但并不都是 0 。检查数据,没有问题。
b. 路测,下行信号正常,但所有切向该小区的基本失
败,但在基站下,偶尔可以成功。——可能上行信
号存在问题。
c. 检查上行,分集接收天线没有接反;机顶馈线接头已
拧紧,但合路器到载频板的分集接收接头没有拧紧。
拧紧之后,切换恢复正常
无线网络优化
5. 接入分析

TCH 指配成功率
• TCH 指配成功次数 /TCH 指配请求次数 *100%
 SDCCH 指配成功率
• SDCCH 指配成功次数 /SDCCH 指配请求次数 *100%
立即指配成功率
• 立即指配成功次数 / 立即指配请求次数 *100%
随机接入成功率
• 随机接入成功率=立即指配下发次数 / 立即指配请求次数 *100%
无线网络优化
5. 接入分析

• 接入突发脉冲序列 (AB) :用于 MS 初始化接入


尾比特 数据 尾比特 保护间隔

8bit 41 同步 bit 36 加密 bit 3bit 68.25bit

接入突发脉冲( AB )由同步序列( 41bit )、加密信息


( 36bit )、尾位( 8+3bit )和保护时间构成。其中保护时间间
隔较长,这是为了使移动台首次接入或切换到一个新的基站时
不知道时间的提前量而设置的。当保护时间长达 252μs 时,允许
小区半径为 35 公里,在此范围内可保证移动台随机接入移动网。
无线网络优化
5. 接入分析

影响随机接入成功率的原因

 同 BCCH/BSIC 、同邻频干扰
 覆盖不好、上下行功率不平衡、 TA 过大
 网外干扰
 接收路径的硬件问题
 话务量过高、拥塞
 “ 幽灵”随机接入
无线网络优化
5. 接入分析

检查 SDCCH 话务量 检查 TCH 话务量


– SDCCH 拥塞 短消息数量 是否存在频繁切换
– TCH 拥塞 位置更新次数

– 设备问题 半速率,半速率门限设置
调整 SDCCH 信道配置
– 无线问题 话务均衡,话务负荷切换
周期性位置更新时间
切换参数优化、天馈线调整
LAC 区边界优化
TCH 信道扩容、加站
无线网络优化
5. 接入分析—案例
1
问题描述:
 某地割接后用户大量用户投诉无法主被叫,投诉地点集中在该
运营商的某一基站附近。

问题分析思路:
a. 由于是割接引起,怀疑是否割接后出现硬件故障或断站。查询机
房该站工作正常无告警。
b. 检查投诉前后话统,并未发现突发话务量增长,排除拥塞原因。
c. 查询干扰带,集中在干扰带 1 ,无网外干扰。
d. 查询话统, TCH 可用率 100% 。
e. 继续排查话统, SD 指配成功率和立即指配成功率都在 99% 以
上,但是 TCH 指配请求次数为 0 , TCH 话务量低于 0Erl 。
无线网络优化
5. 接入分析—案例
1

问题定位:

 由于投诉用户在别的地方可以正常主被叫,可以排除鉴权加密
问题。因此,信令在 BSC 和 MSC 间丢失。

问题解决:
 检查该站 BSC 侧和 MSC 侧的参数配置( CI 、 LAC 、信令点),
发现该站 BSC 侧的信令点配置为 292 , MSC 侧的信令点配置
为 294 ,二者不一致而导致手机占用该基站时无法主被叫。修
改核心侧 BSC 信令点后,通话恢复正常。
THAN
K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