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他人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0

知覺他人

我們如何對別人形成印象
引言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一定是在社會情境中
和他人互動,所以我們便要嘗試去知覺或了解
他人…
•問題就在於我們無法透視別人的內心,而別人
也不見得就會跟我們說實話…
• 所以,我們便需要依賴一些間接的線索,以建構、
維持和改變對他人形成的印象 ??
對人形成印象要有
• 線索 + 解釋
+ 推論

• 人,行為,情境 聯結 / 易取性… 歸

• Why 人、行為和情境是我們對他人形成印象
的主要線索??
– for 我們相信人的外表和行為可以反映其個性、
嗜好和生活方式
有關人的線索 : 以貌取人
• 雖然我們常根據一個人的外表或臉部特徵來判斷
一個人…

• 外表好看能引發各種正面的期待, but 亦有職場上


的性別差異 …
– We judge “baby-faced” adults differently than “mature-
faced” adults.
•你可能會說,我才不會這麼簡單的以一個人的外
貌來判斷一個人的特質或個性。
–不過,我們對人形成的第一印象,卻真的微妙的受到
一個人的穿著、身高、外貌、膚色…等的影響。
有關行為線索 : 非語言行為

• 行為 語言線索
• 非語言線索 : 臉部表情、眼神、
身體語言

• 臉部表情 : 人類有六種主要的情緒表達是
全世界相同的…

• Note, 非語言線索可能有文化差異
• 有了線索 ( 人、行為 ) 要如何詮釋?!以及
哪一線索最引起你的注意…

要視這些線索 ( 人、行為 ) 所處的情境……再


提社會腳本

社會腳本如何影響社會知覺 ?
人們常常是以自己所了解的社會情境來解釋他人行為的原
因。 ( 特別是在不吻合腳本時… )
• 有了形成印象的線索 ( 人、行為、情境 ) ,我們又是如何
快速的去解釋這些線索以對人形成印象 ??? 靠聯結和
易取性
有關聯結 (association)
• 例如 : 行為與特質的聯結…偷東西→不誠

有關易取性 (accessibility)
• 愈容易提取的線索 ( 基模 ) ,愈可能影響我們對訊
息的處理 ( 注意 accessible and applicable) 。
• 影響的因素
– 過去長期的經驗 (chronically accessible due to past
experience)
– 當下的目標 (accessible because it is related to a
current goal)
– 新近經驗的活化作用 (temporarily accessible because
of our recent experience)
• 過去長期的經驗 (chronically accessible due to past experience)
– 因為過去長期的經驗使某些想法、念頭一直處於浮現
或易於提取的狀態…讓你覺得你看見的就是這樣 (meet
your expectation)…
–例如你在公車上,看見路邊有個人邊走路手邊亂揮,
還大聲的叫囂…是酒鬼還是神經病 ???
• 當下的目標 (accessible because it is related to a current goal)
– e.g. 你正在準備變態心理學的期中考…
新進的活化 (Priming)
• 新近經驗的活化作用 (temporarily accessible because of our
recent experience)
– 活化作用 (priming effect) 即最近使用過或知覺到的文
字或想法容易浮上心頭,而影響個人對新訊息的詮釋
傾向…
有關 priming 的研究—態度
• 對態度的研究: Higgins (1997)
– cover story :有關知覺與閱讀理解的研究
– 先請受試者記憶特質表,再請他們做顏色判斷
• 正向特質如:勇敢、獨立、冒險…;
• 負向特質則如:輕忽、愚蠢、不小心…

–然後請受試讀一段和前面研究不相關的故事…
–一個人準備一些食物,便駕駛一艘船,橫度大西洋…
有關 priming 的研究—行為
•對行為的研究: Bargh et al. (1996)
– cover story :有關創造力和組織能力的研究
– 給受試隨便將字詞 30 組造句,要其造成合文法的句子…
• 有關禮讓組:禮讓、尊重、考量、體貼…
• 有關粗魯組:打擾、介入、大膽、直率…
• 無關控制組:中性或無關的字…天空、花、草、月亮

– 組成句子後,找實驗者做第二部分,但會發現實驗
者在和別人說話…等了十分鐘,你想「誰」會打斷
實驗者的談話??
對他人個性的推論…歸因
•雖然我們可以很快的對別人形成印象… i.e. 對方
很善良、誠懇、很有成就…
•然而為了有效和他人互動,有時我們還必須知道
他人如何感受,以及行為的原因,不過,我們沒
有透視眼,無法直接看透對方,所以我們只能由
他人所說和所做的間接推論 -- 去了解他人行為的
原因,而此歷程在社心領域中就被稱為「歸因
(attribution) 」。基本的推論或歸因理論有…

– Heider( 歸因理論之父 ) 的歸因理論


– Jones & Davis 的對應推論
– Kelley 的共變歸因
Heider 的歸因理論
• 我們都像科學家一樣,會觀察、分析和解釋他人
的行為,這些我們所得到的解釋,即被稱為歸因,
而描述這個歷程的理論,便被稱為歸因理論。

• Heider  認為我們常以兩個向度來思考人行為的原
因:內在歸因 vs. 外在歸因
內在歸因 vs. 外在歸因
•內在(性情或個人)歸因:行為的原因是因為他
的人格或特質使然,內在歸因也可幫助我們形成
對此人的了解,並預測其未來的行為。

•外在(情境)歸因:行為的原因是外在的原因所
致,其結果則無法對此人形成了解,所以亦無法
預測其以後的行為。所謂的 : 人在江湖,身不由
己…
•Note: 歸因理論的任務並不是去決定事
件發生的真正原因 , 而是去了解人們對
原因的知覺…
Jones & Davis 的對應推論
• 由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推論原因,三個
影響推論的因素
– 行為是否有選擇的餘地
– 非共同效應
– 非預期
何謂「基本歸因謬誤」 ??
•即人們傾向將事件發生的原因,歸因於事
件當事人的人格或特質使然 , 而非 ( 或忽
略 ) 情境因素…
當事者與旁觀者之別
• 基本歸因謬誤有趣的地方是其並不被用來解釋
我們自己的行為,而是用來解釋別人的行為…

• 換言之,我們傾向認為別人行為的原因是性情
因素造成的,但卻比較不會以相同的方式解釋
自己的行為,相反的,我們常對自己的行為做
情境歸因
Why 會有「當事者與旁觀者之別」?

• 知覺顯著性的現象
– 我們注意他人的行為更甚於他們所處的情境,但卻較
注意自己所處的情境,而比較看不見自己的行為

• 訊息可得性的影響
– 當事者比旁觀者掌握更多有關他們自己的訊息,更了
解整個事件的始末…
注意力的焦點是行為的原因 ?!
• Taylor & Fiske (1975) 的知覺顯著性實驗
– 兩個實驗同謀假裝互相聊天
– 6 個實驗受試者圍著實驗同某坐
– 操弄 : 座位安排受試者可以注意到的說話者 ( 實驗同
謀 ) 不同
– DV: 受試者認為誰對此對話的影響力較大
• 誰主導對話進行
• 誰選擇談話的主題
基本歸因偏誤的相關討論
• 警察偵訊與基本歸因偏誤 ( 對應偏誤 ) 的現象 : 觀
察者對嫌犯自白是自願或被迫的知覺。
• Lassiter 和同僚 (2007) 的研究 ...
– 21 法官和 24 警官看影片;影片錄影角度分三種
– A. 鏡頭只對著嫌犯; B. 鏡頭只對著訊問者; C. 鏡頭同時對著嫌
犯和訊問者
– 結果 : all 受試者認為鏡頭對著嫌犯者的口供是自願
– 換言之,我們傾向認為注意力的焦點就是行為的原
因…之後,紐西蘭的更正…

– 長的高大或醒目的人容易被認為是主謀或領導者 ?!......
Kelly 的共變理論
• 有時我們對人的判斷並非只根據一次接觸
的訊息,而是較長時間的接觸,因此,我
們會將一些相關的訊息再做整合…

• Kelly 的理論即是著重在多次觀察分析的歷
程,其共變理論是根據三項觀察因素的
「共變」情況來做歸因…
Kelly 共變理論的三項觀察因素
•共識性 (consensus information) : A 君對某一
刺激的反應和別人一不一樣

•區辨性 (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 : A 君對


其他相類似刺激的反應一不一樣

•一致性 (consistency information) : A 君對此


一刺激在不同情境(或時間點)所做的反應一
不一樣
• 研究發現,人們的確常以 Kelley 的模式進行歸因,
但有兩點例外…
– 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常使用共識性,而是比較依賴區
辨性和一致性的訊息
– 我們也不一定總是可以同時擁有三種因素的訊息,當
欠缺某一部分的訊息時,我們也可以運用僅有的資訊
做歸因…
• Why 要對別人的行為做歸因?以及 why 會
產生基本歸因偏誤 ?

• 掌控感
• 想想如果你對別人的行為做情境歸因,那麼你認
識的這個人多少?你下次能預測他的行為嗎 ??
兩階段的歸因歷程
• 先自動化歷程 :
– 直接以對方的行為做性情歸因,形成第一印象;
如果有需要,
• 再控制式歷程 :
– 將情境因素放進來,稍微修正你前面對他形成
的第一印象,但會不會全部修正到正確,存
疑…
歸因是文化的產物
•我們前面所提的歸因理論,都是在西方個人主
義文化下的觀察,西方強調獨特的個體和個人
特質,但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東方,則比較強調
整體的觀點,我們較注意事件發生的背景或情
境脈絡…

• 換言之,美國人比較傾向犯基本歸因謬誤,亦
即採性情歸因;而華人則較不會犯這種謬誤


– Masuda et al., (2008)
對美國與日本受試呈
現漫畫…,一群人中
主角的表情分別是快
樂、悲傷、生氣、中

– 而背景中的人表情和
主角一樣 vs. 不一樣
– DV: 10 點量表判斷主
角的情緒
• Jones & Harris (1967) 的研究,
• 讓研究參與者看支持或反對古巴頭子卡斯楚的文

– 有選擇…支持 vs. 不支持 …
– 沒選擇…支持 vs. 不支持 …
– DV: 猜測文章作者對卡斯楚的真正感受
– 結果
•由上述的歸因理論(特別是 Kelly 的共變),我們
可能會誤以為人們很像一天到晚都會仔細去分析
他人的行為原因,不過其實不然,我們常常是利
用一些心理捷徑來思考,就覺得很像很認識這個
人…
如何對人形成複雜的印象
• 我們對人形成印象的訊息其實很有限,除
非你與此 target 相處很久而有較清楚的認
識…
• But ,其實,我們常常沒有和別人相處很久,
也會覺得很像很認識對方…

• why?!
內隱人格理論 ( 短時間的觀察 )
• 由一個特質推到另一個特質…
– e.g. 有人介紹 Paul, 說 Paul 是賽車手…
何謂內隱人格理論
• 亦即理解某人具有某一人格特質,會讓我們推
論此人同時也具有其他的特質—這種觀點即
「內隱人格理論」…
– e.g.

• 這些後面的特質都是我們推論而來的,因為我
們常會假設某一特質是和另一特質一起存在…
• 雖然同一文化內的人內隱人格理論很接近,
but 亦可能受個人經驗影響
•那麼內隱人格理論和前一章講的基模架構又有
何差異 ???
•就是基模中分類的一種…只是你將很多看起來
有關的特質歸在一起,但其實這些特質之間不
見得真的有關係…
內隱人格理論的優點
• 我們可以利用對於別人的少許觀察做為起點,再
運用我們的基模架構填補空缺,以對此人的特質
形成較完整的瞭解,這樣,我們可以很快的就對
某人形成印象,而不用花很多時間和對方相處…
內隱人格理論的缺點
• 可能不盡然正確,例如「美的事物就是好
的…」,因此,外貌好的人較容易被認為
也擁有好的人格特質…
• 當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已經形成後,如果
發現這個人不是這樣的人, then ,我們會
不會修正對他的印象 ?!

• 此要看…
• 察覺到偏誤:通常我們對別人形成印像是很快速
的, But, 相處久了可能會發現有誤 , then 你會有
動機修正對此人的印象…

• 如果你對此人形成的印象,不會影響你的生活,
或對你造成困擾, then ,你就不會有動機想去找
相反的訊息來修正此印象。且,通常的情況是我
們不會覺得此印象不對…
– 而且當我們對別人形成印像後,此印象就有了”基模
”的特性,會引導我們對後續相關訊息的解釋 ( 初始效
應 ) ,此及驗證偏誤與自証預言的效果
初始效應
• Asch 的實驗:
– 對代課老師的描述順序是:
• 聰明的、勤勞的、衝動的、吹毛求疵的、固執的和
忌妒的… vs.
• 忌妒的、固執的、吹毛求疵的、衝動的、勤勞的、
聰明的…

• 想想你們對代課老師形成的印象會不會一樣??
• 注意:所有的描述都一樣,僅是順序不同…
• why ??
初始效應
• 人們一旦對一個人形成印象,便開始以此印象來
詮釋後面的訊息…

– e.g. 當我們認為一個人是「溫暖的」時…

– 但如果我們對他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冷酷的」…
驗證偏誤 ( 堅持性偏誤 )
• 即使我們發現第一印象是錯的,我們還是會堅
持繼續用
– e.g. Craig Anderson (1980) fireman
– 冒險的人比小心的人適合 : 舉棋不定錯失先機
– 小心的人比冒險的人適合 : 三思後行才不會壞事

• Then 告知受試者沒有這樣的研究,冒險
與小心都適合當消防員,但受試者仍堅持
他們原先的看法… WHY???
• 當人們對這些信念想出可以說的通的道理時,這
些理由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其實我們只要想到這
個議題,原先我們所持的理由或意見便又被強化
了一次…

• 清除的方法:儘可能站在對立的觀點來看事情
自証預言
• 使對方製造與你印象相一致的行為
– Rosenthal & Jacobson 教室中的畢馬龍效應
– Snyder 電腦擇友
• 印象改變:完全的改變有可能嗎 ?!
– 看我們的動機,如果你真的願意改變,就有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