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7

Chapter 1

電路元件
與基本定律
1-1  定義與單位 (Definitions and Units)
• 電路 ( 或網路 ) 是由電路元件以某些特定方式連接組成的,且
其中至少須有一個封閉路徑。

• 電路元件是指實驗室或工廠中常見之實際元件,如:電阻器、電
感器、電容器、電池、二極體、電晶體、電動機、發電機……。
• 利用導線把元件連接起來便可得實際電路。為簡化討論,一般情
況皆把這些元件視為理想元件 (Idealized Element) 。
1-1  定義與單位 (Definitions and Units)
• 分析電路時,必須採用標準單位系統,因此本書採用在 1960 年
世界權衡與測量會議中所訂定的國際單位系統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簡稱 SI 制。

• 在 SI 制中,電流的基本單位是安培 (Ampere ,簡寫 A) 。


1-2  電荷與電流 (Charge and Current)
• 一般原子內電子的負電荷與質子的正電荷呈平衡狀態,故為電
中性。

• 若原子失去電子則形成帶正電,若從其他原子吸收電子則形成
帶負電。帶有電的物體,稱為帶電體。
19
• 一個正電荷或負電荷的帶電量為 1.6021  10
    庫侖 (C) ,亦即 1
18
6.24  10
庫侖相當於    個正電荷 ( 或負電荷 ) 的帶電量。

• 一般定義電流為單位時間 (sec) 內通過某一截面積的電荷量


(C) 即
dq
i
dt (1-1 )

其單位為安培 (A) ,而每秒通過 1 庫侖的電荷量稱為 1 安培。


1-2  電荷與電流 (Charge and Current)
• 一般電路理論中,均假設導體中電流是正電荷的移動,此電流稱
為慣例電流 (Conventional Current) ,但實際上電流係由脫離原
子軌道的電子 ( 負電荷 ) 所形成的電子流。

• 由 (1-1) 式可得在時間 t0 和 t 之間進入某一元件的全部電荷


為 t
qT  q(t )  q(t0 )   t0
idt
(1-2)

B B
5A 5 A • 一個  5 A 的電流
A A 從 B 向 A 流動,
(a) (b) 和一個 5 A 的電流自
圖 1-1  兩種相同電流的表示法 A 向 B 流動意義相
同。
1-2  電荷與電流 (Charge and Current)
• 但必須注意的是,所考慮的電路元件都是電中性的,即沒有正或
負電荷能在元件內累積,亦即有一正 ( 負 ) 電荷流進,要有一
正 ( 負 ) 電荷流出。

• 圖 1-2 表示電流 i 流入端點 A ,流出端點 B 。

i
A B

圖 1-2  元件的電流流向
1-3  電壓、能量和功率 (Voltage, Energy and
Power)
• 電壓定義為移動 1 單位 ( 1 庫侖 ) 電荷,從元件之一端點移至
另一端點所作的功,其單位為伏特 (Voltage ,簡寫V V)
 W。   
/Q
 ; W 單位為焦耳, Q 單位為庫侖。

• 若在某元件之二端點間移動 1 單位電荷須作功 1 焦耳則代表此元


件上有 1 V 之電壓,即 1V = 1J / C 。電壓又稱為電位差或電壓
降。

• 圖 1-3 說明以 v 表示電壓,、表示極性,即端點 A 對端點


B 是正 v 伏特,以電位差觀念是端點 A 比端點 B 高 v 伏特
電位;以功的觀念則代表從 B 向 A 移動 1 單位電荷需要 v
焦耳的功。 A B
 v 

圖 1-3  電壓極性之表示法
1-3  電壓、能量和功率 (Voltage, Energy and
Power)
• 圖 1-4(a) 和 (b) 是相同電壓的兩種表示法,在 (a) 中端點 A
比端點 B 高 10 伏特,在 (b) 中端點 B 比端點 A 高  10 伏
特 ( 或低 10 伏特 ) 。為表示點 A 對點
v AB B 的電位,可用
v AB  v)BA表示,在此情形下
雙符號註解 ( 雙下標法
,如圖 1-4(a) vAB  10 V 和 vBA 10 V 。

• 為瞭解能量是電路供給元件或由元件供給電路,必須知道元件上
電壓的極性和流過元件的電流方向;若正電流進入電壓正端點,
那外力必須去推動電流,即供給或釋放能量給元件,因而元件吸
收能量;若正電流從正端點流出 ( 進入負端點 ) ,則元件釋放
A A
能量給外接電路。  

10 V 10 V
圖 1-4  兩個相同電壓的表示法
 
B B
(a) (b)
1-3  電壓、能量和功率 (Voltage, Energy and
Power)
• 圖 1-5(a) 的元件是吸收能量,正電流進入正端點,圖 1-5(b) 亦
同,圖 1-5(c) 和 1-5(d) 正電流進入負端點,所以元件釋放能量。
5A 5A 5A 5A
   

10 V 吸收 元 10 V 吸收 元 10 V 釋放 元 10 V 釋放 元
件 件 件 件
能量 能量 能量 能量
50 W  50 W 50 W 50 W
  
(a) (b) (c) (d)

圖 1-5  不同的電壓電流關係

q
• 元件上電壓是,一很小電荷 從正端點流過元件移向負端點,
則元件吸收能量為 w V  W /Q
,根據 ,則

w  vq
1-3  電壓、能量和功率 (Voltage, Energy and
Power)
• 考慮釋放能量到電路元件的速率時,若流過元件所需時間是 t ,
則功的變化率或能量 ( w ) 的消耗率為
w q
lim  lim v
t  0 t t  0 t

dw dq
v  vi
dt dt (1-3)
而能量消耗率即為功率 (p) 的定義,所以
dw
p  vi
dt (1-4)
p 單位為焦耳 / 時間,一般定義 1 J / S 為 1 瓦特 (Watt ,簡寫 W) 。

• 又因 v 及 i 通常為時間函數,即 v  v(t), i  i(t) ,因此 (1-4) 式


又可表示成 p  v(t) i(t) ,此時之 p(t) 為瞬時功率,可用來量測電
路元件在某一瞬間的功率。
1-3  電壓、能量和功率 (Voltage, Energy and
Power)
• 圖 1-6 的元件所吸收的功率為p  vi ,由於電流為流入電
壓之正極性,故元件吸收
vi 之功率,若是電流方向相反或是
vi
電壓極性相反,則元件為對外釋放 功率。元件釋放負功率
( 例如  50 W) 等於元件吸收正功率 50 W 。
i i
A B A B
圖 1-6  有電壓 v 、電流 i 的元
 v   v  件
吸收功率 釋放功率

p  (10)(5)  50 W
• 在圖 1-5(a) 和 (b) 中,元件吸收功率
(5 A 離開負端點相當於進入正端點 ) ,在圖 1-5(c) 和
(d) ,元件釋放 50 W ( 5 A 離開正端點,相當於進入負端點 ) 。

• 欲計算在時間和之間,釋放到元件的能量,可積分 (1-4) 式,
得 t
w ( t )  w ( t0 )   t0
vidt (1-5)
1-3  電壓、能量和功率 (Voltage, Energy and
Power)
• 例如,圖 1-5(a) 在 t  0 s t  2 s和 間釋放到元件
的能量為 2
w(2)  w(0)   0
(10)(5)dt  100 J

(1-5) 等號左式表示在時間 t0 和 t 之間釋放到元件的能


t0  
量。 w(t) 為從時間開始到 t 之間釋放到元件的能量, w(t0) 為
從時間開始到 t0 之間釋放的能量,假設時間開始於
w( )  0
,且元件的能量為零,即
t0  

若在 (1-5) 式中 t ,則從時間開始到釋放的能量

w( t )   
vidt (1-6)
1-3  電壓、能量和功率 (Voltage, Energy and
Power)
因分段積分
t t0 t
w(t )   
vidt   
vidt   t0
vidt

所以 (1-5) 和 (1-6) 式亦可合併成

t
w( t )  w( t0 )   t0
vidt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 電路的基本元件有電壓源、電流源、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等,
茲分述於下。

1. 電壓源 (Voltage Source) :電壓源可提供電路元件兩端點間之電


壓,其所提供之電壓值可為常數,或是時變者。
(1)  依電源極性變化可分為:

(a) 直流電壓源:電源電壓的正負極性不隨時間而改變,如圖 1-7


所示為二種不同的直流電壓源波形。

(b) 交流電壓源:電源電壓的正負極性隨時間而改變,如圖 1-8 所示


為三種不同的交流電壓源波形。
v (t ) v(t )

0 t 0 t 圖 1-7  直流電壓源
(a) 直流 (b) 脈動直流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v (t ) v (t ) v (t )

t t t

(a) 三角波 (b) 正弦波 (c) 方波 圖 1-8  交流電壓源


(2) 依電源電壓值與電路元件之關係可分為:

(a) 獨立電壓源:獨立電壓源是兩端點元件,例如電池或發電機,
其在端點間維持一特定電壓,此電壓與電路上其它元件的電流
或電壓完全無關。圖 1-9 表示 v 伏特獨立電壓源之符號及極性。

(b) 相依電壓源:相依 ( 或被控制 ) 電壓源其端電壓與電路上某些


元件的電壓或電流有關,其電路符號如圖 1-10(a) ;一個被電壓
控制的電壓源 (VCVS) 是與電路上某些電壓有關的電源,如圖
1-10(b) ;一個被電流控制的電壓源 (CCVS) 是與電路上某些電
流有關的電源,如圖 1-10(c) 。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v (t ) v

(a) 時變 (b) 定值

圖 1-9  獨立電壓源

i1

任  任
 意  意 
v v1 v  v1 v   i1
 網  網 
路  路

(a) 相依電壓源符號 (b) VCVS (c) CCVS

圖 1-10  相依電壓源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2. 電流源 (Current Source) :電流源可提供通過電路元件之電流,
其所提供之電流值可為常數,或是時變者,一般又依以下之方式
再予分類。

(1) 依電流源所提供之流向可分為:

(a) 直流電流源:所提供電流之方向為固定者,如圖 1-11 所


示。

(b) 交流電流源:所提供電流之方向為交變者,如圖 1-12 所


i (t ) i (t )
示。 i (t ) i (t )

I
t t

t t
(a) 直流 (b) 放電電流波形 (a) 正弦波 (b) 三角波

圖 1-11  直流電流源 圖 1-12  交流電流源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2) 依電源電流值與電路元件之關係可分為:

(a) 獨立電流源:獨立電流源是提供特定電流的兩 i (t ) 或 I
端點元件,此電流與電路上其它元件的電壓或
電流完全無關,圖 1-13 表示一獨立電流源的符
號, I 是特定電流值,箭頭表示電流方向。 圖 1-13   獨 立 電 流 ,
為時變,為定值。

(b) 相依電流源:一個相依 ( 或被控制 ) 電流源所提供的電流,

與電路上某些元件的電壓或電流有關,其電路符號如圖 1-
14(a) ;一個被電壓控制的電流源 (VCCS) 其電流受到某些元
件上之電壓所控制,如圖 1-14(b) ;而一個被電流控制的電

源 (CCCS) 其電流被某些元件之電流所控制如圖 1-14(c) 。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i1

任  任
意 意
i v1 i  g v1 i   i1
網 網
路  路

(a) 相依電流源符號 (b) VCCS (c) CCCS

圖 1-14  相依電流源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 理想的電源是一種能在其端點間提供恆定 v 伏特的電壓或 i 安
培的電流。而與連接於它的負載無關的裝置。

• 上述之獨立電壓源即為理想電源,因不論它流出的電流為何,其
兩端點上始終提供一固定電壓。

• 獨立電流源亦為理想電源不論其兩端點電壓為何,其所提供之電
流恆為一固定值。

• 實際的電源只能在某些有限的範圍內趨近於理想電源而已。在此
討論的電源和以後考慮的電路元件都是理想元件,即元件的數學
模式只在某些狀況下接近實際狀況或物理特性。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3. 電阻器 (Resistor) :若將某元件跨接於一個理想電壓源的端點間,如
圖 1-15 所示,且所產生之 i(t) 與 v(t) 電壓成正比,則該元件稱為線
性電阻器 (Linear Resistor) ,或簡稱電阻器 (Resistor) 。

由於電阻器上的電壓與電流成正比,所以必存在一個比例常數 R ,使
得 v (t )  Ri (t ) ,此常數 R 稱為電阻 (Resistance) 。若在
此式兩邊除以 i(t) ,可得
i (t )

v(t )  
R  v (t ) v (t )
i (t ) A 

在上式中 R 為電阻,單位歐姆 圖 1-15

 為導體長度,單位米
A 為導體截面積,單位平方米
ρ 為電阻率、導電率。單位歐姆.米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 電阻的單位稱為歐姆 (Ohm) ,以希臘字母  表示。圖 1-16 所
示為一般電阻器之符號,其電阻值為 R 歐姆;圖 1-17 所示則為
一個 ( 線性 ) 電阻器的電壓對電流的關係。 v

i v  Ri

R i

v R
i
0 1


圖 1-18  非線性電阻器的典型
圖 1-17  線性電阻器的典型
圖 1-16  電阻器的電路符號 電壓 - 電流 (v - i) 關係
電壓 - 電流 (v - i) 關係

• 非線性電阻器對應不同的端電流,電阻不再是定值,而為電流的
函數。圖 1-18 所示為非線性電阻器的典型電壓 - 電流特性。在
一般的工作範圍內,都非常接近線性電阻器,故分析電路時均將
電阻器視為線性電阻。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電路分析上亦常使用電導 (Conductance) 其定義為電阻的倒數,

1
G
R

電導單位為稱為姆歐 (Mho) 或西門子 (Siemens ,簡寫 S) ,是



歐姆 (Ohm) 的反寫,以符號 表示

4. 電容器 (Capacitor) :電容器是由上下兩片導體以及導體中間加


介質材料所構成的兩端點元件。電容器上所儲存的電荷 q 與其
端電壓 v 成正比,即
q  Cv (1-7)

此處 C 為比例常數,稱為電容器的電容值,由 (1-7) 式可得

q
C (1-8)
v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 故電容的單位是庫侖 / 伏特 (C / V) 。在 SI 制中以法拉
(Farad ,簡寫 F) 為電容的單位,在實際應用中法拉顯得太大,
6 12
( 
因而常以微法拉F  10 F) ( pF  10 F) 或微微法拉
為單位。

• 電容器的電路符號如圖 1-19 所示。 q  Cv


i  dq / dt - 電流 (v = i) 關係,可由 (1-7) 式
• 電容器中的電壓
dv
,及 (1-1) 式 iC 得
dt (1-9)

i

v C
圖 1-19   電容器的電路符號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5. 電感器 (Inductor) :電感器是將導線繞成線圈形狀而組成的兩
端點元件。電感器上的磁通量與其電流 i 成正比,即

N  Li (1-10)

此處為 N 匝數, L 為比例常數稱為電感器的電感量,在 SI


制中之單位為亨利 (Henry ,簡寫 H) ,電感器的電路符號如圖
1-20 所示。

i L

 
v

圖 1-20  電感器的電路符號
1-4  電路元件 (Circuit Elements)
根據法拉第定律知改變磁通量  會在線圈兩端產生電壓 v ,此
為電磁感應原理,即 d
vN (1-11)
dt
電感器中的電壓 - 電流 (v-i) 關係,可由 (1-11) 和 (1-10) 式
d di
N Li
得知,因 N 和 L 不是時間函數, 和 L
N的變化率分
dt dt
別是 和 ,由 (1-10) 式可寫成
d di
N L (1-12)
dt dt
將 (1-12) 式代入 (1-11) 式,得電感器的電壓 - 電流 (v-i) 關
係為 di
vL (1-13)
dt

注意 L 和 C 是互為對偶,因將 (1-9) 式中電容器端點關係式


的 C 以 L 、 v 以 i 及 i 以 v 取代,即可得 (1-13) 式。
1-5  被動元件與主動元件 (Passive and Active
Elements)

• 一個元件其能量若是符合 (1-14) 式,則為被動元件,否則為主


動元件。
t t
(1-14)
w( t )   
p (t )dt   
vidt  0

以電阻器而言,其所消耗的能量為

t t t
w( t )   
pdt   
vidt   
i 2 Rdt

v2 t
 
 R
dt  0

故電阻器為被動元件。
1-5  被動元件與主動元件 (Passive and Active
Elements)

以電容器而言,其儲存的能量為

t t  di 
wL (t )   
vidt    L  idt
  dt 

t
1
t
L
 
idi  Li 2 (t )
2 
 i (  )  0
1 2
 wL (t )  Li (t )  0
2

所以電感器也是被動元件。
1-5  被動元件與主動元件 (Passive and Active
Elements)

• 由上述可知,電容器及電感器所儲存的能量均不會是負值,雖然
這些儲存的能量仍會歸還電源,而具有供應能量的作用,但其所
供應的能量決不會超過已吸收的。

• 換言之,它們可以儲存與歸還能量,但不會製造能量,我們稱此
類元件為被動元件,而電阻器所吸收的能量亦為正值,所以電阻
器也是被動元件。

• 而發電機、電池及一些電子裝置等,若是在所有時間內不能滿足
(1-14) 式者,則稱之為主動元件,
1-6  歐姆定律 (Ohm’s Law)
• 若一個電壓 v(t) 加在一個電阻器 R 兩端,並有電流 i(t) 流過
R ,若電壓之極性與電流之方向如圖 1-21 所示,則
v (t )  Ri (t ) (1-15)
此即歐姆定律,由此式亦可得
v (t )
R (1-16)
i (t )

v (t )
i (t )  (1-17)
R

使用歐姆定律時,須注意電流的方向與電壓的極性,一般常用圖
1-21 的表示法,但若以圖 1-22 的例子而言,則可將圖 1-22 重繪
成圖 1-23 之形式,則應用歐姆定律可得

v (t )  R[ i (t )] 或 v (t )   Ri (t )
1-6  歐姆定律 (Ohm’s Law)
亦可將圖 1-22 重繪成圖 1-24 的形成,依歐姆定律可得
 v (t )  Ri (t ) 或 v (t )   Ri (t )

i (t ) i (t )
R R
   
v (t ) v(t )

圖 1-21 圖 1-22

i ( t ) i (t ) R
R
   
v (t ) v ( t )

圖 1-23 圖 1-24
1-7  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 在討論克希荷夫定律之前,我們首先說明集中參數電路、節點及
環路的觀念。

1. 集中參數電路:一般電路我們均考慮為集中參數電路,亦即連接
電路元件的導線電阻為零,其允許電流自由流過且不累積電荷和
能量,此時能量被考慮完全集中在每一個電路元件上 ( 而不在
導線上 ) ,因此稱此種電路為集中參數電路。

2. 節點 (Node) :就是兩個或更多電路元件接在一起的接點,如圖
1-25(a) 中 2 電阻之兩端 a 與 b 就是節點, a 點也是 6 V
電壓源的端點,而 b 也是 4 電阻器,和 3 A 電流源的共同接
點,在圖 1-25(a) 中只有 3 個節點,因 c 點與 d 點為同一節
點,而不是分開的節點,此可從圖 1-25(b) 中虛線包圍的共同點
看出,並從重畫圖 1-25(c) 之等效電路中看得清楚。
1-7  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3. 環路 (Loop) :是由元件所組成的封閉路徑,如圖 1-25(a) 中的
abcda 路徑,此路徑由 2 、 4 、 6 V 電壓源所組成。另一環
路則由 2 、 3 A 電流源、 6 V 電壓源所組成的外環路。

節點 1 節點 2
a 2 b a 2 b a 2 b
環路
環路 3A
 4  4
6V 3A 6 V 3A 6V 4
 

d c d c c
節點 3
(a) (b) (c)

圖 1-25  三節點電路的三種表示法
1-7  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壹. 克希荷夫電流定律 (KCL) 主要說明
進入任何節點的電流代數和為零
N
其數學通式為 i n 0
n 1

其中 in 是進入節點的第 n 項電流, N 是進入節點的電流


數目。
4
以圖 1-26 說明 KCL ,其中流入節點 a 之電流為
i
n 1
n  i1  i2  ( i3 )  i4  0 i
1
i2

a i3


i4
為了證明 KCL ,我們假設電流和非零,即


i1  i2  i3  i4  K  0
圖 1-26  流經一節點電流
1-7  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K 為在節點電荷累積速度,單位是 C / S ,但節點是由良好導線
組成,不能累積電荷,且基本物理學說明電荷是不能創造與破壞
的 ( 電荷保守定律 ) ,所以假設不正確, K 必須為零,這說
明了 KCL 是合理的。

• 依 1-3 節,先表示出電流的方向,在圖 1-26 中離開節點的電流和


為 i1  i2  i3  i4  0

i1  i2  i3  i4  0
在等號兩邊乘  1 以得

此式與先前結果相同,故 KCL 另一敘述為


離開任何節點的電流代數和為零
1-7  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重排上述方程式為
i1  i2  i4  i3
這裡 i1 、 i2 、 i4 是進入節點的電流, i3 是離開節點的電流,
此方程式描述 KCL 的另一敘述為
進入任何節點的電流和,等於離開這節點的電流和。

圖 1-27 中之網路,其在封閉面 S 內有 n 個元件,依 KCL“ 進


入每一元件的電流等於離開此元件的電流”,即保存於元件的淨
電荷量為零。因此在封閉面 S 內所保存的淨電荷量為零,即必
須 i1  i2  i3  i4  0

此描述了推廣的 KCL ,即
進入任何封閉面的電流代數和為零
1-7  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i1
為了說明推廣的 KCL 定理的合理性,我們列出 a

i5
i6
圖 1-27 節點 a 、 b 、 c 和 d 的 KCL 方程式,得
i4
b
i1  i5  i6

i7
d
i2


i2  i5  i8


c

i8
i3  i7  i8 i3

i 4  i6  i 7 圖 1-27  推廣的 KCL 例題


由這些方程式相加得
4A
10 V
i1  i2  i3  i4  0 a i1
b
2A
 
  i2

其結果與將封閉面視為一節點者相同。 1A vx v2 5
 i3 
從推廣的 KCL 得知,在圖 1-28 包含點 a 、 b 、 c
d c 3A
和 d 的封閉面,可得 ix
圖 1-28   KCL 及 KVL 例題
ix  4  2  3  0 或 ix  5 (A)
1-7  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二、克希荷夫電壓定律 (KVL) 主要說明

如何列出 KVL 方程式


環繞任何環路的電壓代數和等於零  v1 
a b

亦即從所給的電位上任一點出發,再循著環路 
v4  v2
回到出發點,此時電位差或環路的淨電壓必等 

於零。為決定環路電壓符號,可在環路上任選
d c
一點,依所給方向循環路前進,在所遇元件第  v3 

一端點標示極性。例如圖 1-29 中的 abcda 環路, 圖 1-29  環繞 - 環路的電壓

從點開始,依順時鐘方向在環路碰到 v1 、 v2 、 v3
及 v4 ,這些電壓正負號之決定如下說明:
1-7  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1. a →b 路徑中,首先遇到號,故 v1 取正號。 ( 此路徑為電壓降 ) 。

2. b →c 路徑中,首先遇到號,故 v2 取正號。 ( 此路徑為電壓降 ) 。

3. c →d 路徑中,首先遇到號,故 v3 取正號。 ( 此路徑為電壓降 ) 。

4. d →a 路徑中,首先遇到號,故 v4 取負號。 ( 此路徑為電壓升 ) 。

因此依 KVL 可得
v1  v2  v3  v4  0

KVL 的應用與環繞的方向無關,如圖 1-29 中,若環繞方向改為逆


時針方向,即依繞行,依 KVL 可得
v4  v3  v2  v1  0

此式與上式仍然等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