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5 离散时间系统的相位与结构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7

第 5 章 离散时间系统的相位、

结构与逆系
统 5.1 离散时间系统的相频响应;
5.2 FIR 系统的线性相位;
5.3 具有线性相位系统的零点分布;
5.4 全通系统和最小相位系统;
5.5 谱分解;
5.6 FIR 系统的结构;
5.7 离散时间系统的 Lattice 结构;
5.8 逆系统 1
5.1 离散时间系统的相频响应
相位失真
• 当信号通过滤波器后,输出信号的幅度和
相位会发生改变
• 由于不同输入频率分量通过滤波器产生的输
出相位延迟不同,从而产生了相位失真
• 确保不产生相位失真的唯一办法:使不同输
入频率的信号通过滤波器时有相同的输出相
位延迟
2
j j j ( )
H (e )  H (e ) e

H (e j ) : 幅频响应
 ( ) : 相频响应
如果:  ( )   k

我们称其为线性相位。
若 也称线性相位

3
假定: H (e j )  1  ( )   k

对输入 x(n) ,

所以
y ( n)  x ( n  k )

输出是输入的简单移位,移位的大小正比于 k
—— 因此不会发生失真
4
j  jk
例:令 H (e )  e
具有线性相位

x(n)  cos( 0 n)  cos(2 0 n)

则: y1 (n)  cos( 0 (n  k ))  cos(2 0 (n  k ))

没有发生相位失真

5
例:令 j
H (e )  e  j ( )

x(n)  cos( 0 n)  cos(2 0 n)

若:  / 4 0    3 0 / 2
 ( )  
 3 0 / 2    

则 y2 (n)  cos( 0 n   / 4)  cos(2 0 n   )


(参见 P107 ,余弦序列的 DTF
T)
发生了相位失真
6
2

x ( n) 0

-2
-10 0 10 20
2

y1 (n) 0

-2
-10 0 10 20
2

y2 ( n ) 0

-2
-10 0 10 20

7
由于: H (e j )  H (e j ) e j ( )

如果令: x(n)  A cos( 0 n   )

j 0
则 y ( n)  A H (e ) cos( 0 n   ( 0 )   )

再令 A H (e j0 )  1


y (n)  cos( 0 n   ( 0 )   )
 cos[ 0 ( n   ( 0 )  0 )   ]
8
y (n)  cos( 0 n   ( 0 )   )
 cos[ 0 (n   ( 0 )  0 )   ]
定义  ( )
 p ( )   为系统的相位延迟
 (Phase Delay, PD)
如果系统的相频响应不是线性的,那么系统
的输出将不再是输入信号作线性移位后的组
合,因此,输出将发生失真。
定义
d ( ) 为系统的群延迟
 g ( )  
d (Group Delay,
GD) 9
• 若系统群延迟 GD= C ,则其具有线性相位:

• 若系统相延迟 PD= C ,则其具有严格线性相位,


此时相延迟与群延迟相等:

10
x(n)  xa (n) cos( 0 n),  c   0
若:
x(n) : Narrowband Signal
则:
j0
y ( n )  H (e ) xa (n   g ( 0 )) cos( 0 n   p ( 0 ))

即:相位延迟  p ( 0 ) 反映了载波信号
的延迟  ( ) g 0

而群延迟 反映了输出
思考:如何实现对信号的零相位滤波?若
包络的延迟
要保证系统是因果的,又如何实现?
若 h(n)=h(-n) , H(e jω) 始终为实数,零相位!11
5.2 FIR 系统的线性相位
绝大部分信号处理的场合,人们都期
盼系统具有线性相位,如何实现?
FIR 系统:全零点系统,单位抽样响应有限长
—— 可实现线性相位 (无 非零极点)

IIR 系统:极零系统,单位抽样响应无限长
—— 很难实现线性相位

稳定和线性相位: FIR 系统最突出的两个优点


12
对 FIR 系统,如果保证:

则该系统具有线性相位

—— 充要条件

13
上述对称有四种情况:

N : even( II )
偶对称
N : odd ( I )

第一类 FIR 系

N : even ( IV )
奇对称
N : odd ( III )
第二类 FIR 系
统 14
1. N 为奇数(类 第一大类 FIR 系统
I)
( N 1) 2
j
H (e )  e  j ( N 1) / 2

n 0
a (n) cos( n)

  N 1
h  2  n0
  
a ( n)  
 2h  N  1  n  n  1, 2, , ( N  1) 2
  2 

 ( )  ( N  1)  2 相位
( N 1) 2
H g ( )  
n0
a(n) cos( n) 增益
15
1. N 为奇数 第一大类 FIR 系统
N 1
H (e j )   h(n)e  j n
n0

( N 3) 2  N 1 
N 1
 N 1   j 
 
n0
h(n)e  j n
 
n  ( N 1) / 2
h ( n )e  j n
 h
 2 
e
 2 

令: m  N 1 n
j
并利用 H ( e ) 的对称
性,有j ( N 3) 2 ( N 3) 2
H (e )  
n0
h(n)e  j n  
m0
h( N  1  m)e  j ( N 1 m )
 N 1 
 N 1  j
2

h  e
 
16
 2 
H (e j ) 
( N 3) 2
  N 1   N 1 
2  h(m) cos 
 j ( N 1) / 2
e  m   h  
 m 0  2   2 

令: n  ( N  1) 2  m
H (e j ) 
( N 1) 2
  N 1   N  1 
2  h 
 j ( N 1) / 2
e  n  cos( n)  h  
 n 1  2   2 
  N 1  实数
h  2  n0
  
令: a ( n)  
 2h  N  1  n  n  1, 2, , ( N  1) 2
  2 
 17
最后有:
( N 1) 2
j
H (e )  e  j ( N 1) / 2

n0
a (n) cos( n)

 ( )  ( N  1)  2 相位
( N 1) 2
H g ( )  
n 0
a (n) cos( n) 增益

所以,只要保证滤波器的系数偶
对称,该滤波器必然具有线性相位。
18
2. N 为偶数(类 I
I)
N 2
1
j
H (e )  e  j ( N 1) / 2

n 1
b(n) cos[(n  ) ]
2

N N
b(n)  2h(  n), n  1, 2, ,
2 2

总结:只要保证滤波器的系数偶对称,该
滤波器必然具有线性相位

19
说明: 第一类 FIR 系统具有严格线性相位,
延迟 ,其幅频特性为 cos( n)

的线性组合,在   0 e j )
H (时,
易取得最大
值,因此这一类滤波器易体现低通特性,且是
偶函数。通过频率移位,又可体现高通、带通、
带阻特性。所以,经典的低通、高通、带通和
h( n)
带阻滤波器的 都是偶对称的。
20
第二大类 FIR 系

3. N 为奇数(类 III )

  N 1  ( N 1) 2
j  
j
H (e )  e 2 2 
n 1
c(n) sin( n)

 N 1 
c ( n)  2h   n n  1, 2, , ( N  1) 2
 2 

 ( )  ( N  1) / 2   / 2
21
4. N 为偶数(类 IV )

  N 1  N 2
j    1 
j
H (e )  e 2 2 

n 1
d (n) sin  n    
 2 

N 
d ( n)  2 h   n  n  1, 2, , N 2
2 
 ( )  ( N  1) / 2   / 2

22
第二类 FIR 系统具有恒定的群延迟,相频
响 sin( n)
应 ,幅频响应是
的线性组合,在   0
j
H (e时, )
的值为零,且
是奇函数。
这一类滤波器都是作为特殊形式的滤波器,
如 Hilbert 变换器、差分器等。

23
思考:四类滤波器的对称点在何处

N 最好取为奇数,以便以中心点为对称

24
• FIR 数字滤波器的线性相位特性仅取
决于 h(n) 的对称性,而与 h(n) 的
取值无关。但其幅频特性取决于 h(n)
的取值

• 所以设计线性相位 FIR 滤波器时,在


保证 h(n) 的对称性条件下,只需考
虑幅度的逼近

25
5.3 具有线性相位 FIR 系统的零点分
布 H ( z )  N 1 h(n) z  n   N 1 h( N  1  n) z  n
n 0

n 0
令 m  N 1 n
N 1
则 H ( z )    h(m) z  ( N 1) m
m 0
N 1
 z  ( N 1)
 h( n) z
n 0
n

 ( N 1) 1
 z H (z )
所以,H ( z ) H ( z 1 )
的零点也是 的零点 ,
反之亦然 (镜像) 26
H ( z ) 的零点分
布:
H ( z)
单位
圆内零点分布可能
有四种情况:
1. 不在实轴也不在圆上,应是一对共轭零点,模 <1
2. 不在实轴,但在圆上,也是一对共轭零点,模= 1
3. 
在实轴但不在圆上,无共轭,幅角= 0 , 模 <1
4. 
在实轴和圆交点上,无共轭,幅角= 0 , 模=
1 27
在单位圆内
四个零点同时存在,
可构成四阶系统 .

把该式展开,其系数也是对称的( 5.3.4 ),
是具有线性相位的子系统。
28
无共轭零点 , 有镜像零点

无镜像对称零点 , 有共轭零点 .
29
无镜像零点 ,
也无共轭零
点.

一个具有线性相位的 FIR 数字滤波器的转移


函数可表为上述四类 FIR 子系统的级联,
即:
z -i

很容易证明,每一个子系统的系数都是对
称的,因此它们都具有线性相位
30
( MIP :镜像对称多项式)

31
总结:线性相位系统
• FIR 系统(无“非零极点”)
H(z)=1/z (无零点,纯延迟) ,
H(z)=z (非因果) 均为线性相位

• 充要条件

• 系统函数镜像对称
32
 线性相位系统零点分布:
 如果零点在单位圆上,则零点以共
轭对出现;
 如果零点在实轴上,则零点互为倒
数(镜像)出现;
 如果零点既在单位圆上,又在实轴
上,此时只有一个零点;
 如果零点既不在单位圆上,又不在
实轴上,此时有 4 个零点
33
5.4 全通系统和最小相位系
统 —— IIR 系统
全通系统
如果一个系统的幅频响应对所
有的
频率都等于 1 ( 或一个常数 ), 即

则称系统 为全通系
统。
H ap ( z )  z k 最简单的全通
系统,纯延迟
( FIR ) 34
一阶全通系统:
1 1
1  z
H ap ( z )   1
1   z 1

Pole : z   , Zero : z  1  镜像
对称
2
H ap ( z )  H ap ( z ) H ap ( z 1 )   2 (5.4.3a)

j 2 j  j 2
H ap (e )  H ap (e ) H ap (e )  
35
二阶全通系统:
1 1 1  1
(1   z )(1  ( ) z )
H ap ( z )  1  1
(1   z )(1   z )

一对位于单位圆内的共轭极点,一对共
轭零点和极点以单位圆为镜像对称

高阶全通系统:
N  z 1  k  
H ap ( z )    1 
k  1
k 1  1  k z 
幅频 =1 36
高阶全通系统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1  ( N 1) N
aN  aN 1 z    a1 z z
H ap ( z )   1 2 N
1  a1 z  a2 z    aN z

z  N A( z 1 ) 分子分母互为
即: H ap ( z )  
A( z ) 镜像多项式
( MIP )
对该全通系统,请自己证明:

j * j j 2
H ap (e ) H (e )  H ap (e )  1
ap
37
全通系统的特点:
1.  是 IIR 系统(不考虑纯延迟形式);
2. 极点数和零点数相等;
3. 极点和零点是以单位圆镜像对称的;
4. 极点都在单位圆内,零点都在单位圆外;
5. ω 由 0 变到 π 时,相频响应单调递减;
6. 全通系统的群延迟始终为正值

(M=N) 38
全通系统的应用:
• IIR 系统的 h(n) 无限长,无法对称,
无法做到线性相位。实际中,可用一个全通
系统和 IIR 系统相级联,在不改变幅频响应
的情况下对相频响应做矫正,使其接近线性
相位
—— 相位均衡器(群延时均衡器)
• 全通系统还广泛应用在系统分析及一些特
殊滤波器的设计方面(如功率互补 IIR 滤
波器组)
39
例 5.4.1 极-零图 幅频
1
1.5
0.5
1
0

-0.5 0.5

-1 0
-1 0 1 0 0.2 0.4
(a) (b)
0 1

-1
0.5
-2
一 -3
0

阶 -4 -0.5


0 0.2 0.4 0 5 10 15 20
(c) (d)

通 相频 抽样响应 40

1
1
0.5

0
0.5
-0.5

-1
0
-1 0 1 0 0.2 0.4
(a) (b)
0 1

-2
0.5
-4
0
-6

-8 -0.5
0 0.2 0.4 0 10 20 30
(c) (d)

三阶全通系统
41
最小相位系统
因果稳定系统,其极点必须在单位圆内,
但对零点没有限制,如果:
1. 所有的零点都在单位圆内: 最小相位系统
2. 所有的零点都在单位圆外: 最大相位系统
3. 单位圆内、外都有零点 : 混合相位
系统
 单位圆内、外:包含单位圆 ;
若不包含单位圆:严格最小(大)相位
42
最小相位系统的性质:

1. 在具有相同幅频响应的因果稳定滤波器集合中 ,
最小相位滤波器具有最小的相位偏移
—— 作业 1 (极零图定性分析)

43
具有相同幅频响应的因果稳定系统???
相同幅频响应

44
45
2. h( n)
为所有具有相同幅频响应的离散系
统的单位抽样响应, 为其中最小
相位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 称最
小延迟序列) M 2
令: E ( M )   h (n) 0  M   累计能量
n 0

M M

有:  h
n0
2
min ( n ) 
n 0
 ( n)
h 2

所以,最小相位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能量集
中在 n 较小的范围内;
46
思考: 是否有特殊的线性相位系统同
时又是最小相位的?最大相位的?
全通的? 哪 2 类系统有包含关系?
—— 作业 3

47
3. 只有最小相位系统才有逆系统

4. 任一非最小相位的因果系统均可由一个最小
相位系统和一个全通系统 级联而成 , 即:

5. 幅频响应相同的系统中,只有唯一的
最小相位系统
(幅频相同:极点相同;零点相同或镜
像) 48
例 5.4.2 :如下两个系统具有相同的幅频响
应:
z  b 1  bz 1
H1 ( z )   1
, a  1, b  1
z  a 1  az
bz  1 b  z 1
H 2 ( z)   1
, a  1, b  1
z  a 1  az

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系统

49
z  b 1  bz 1
H1 ( z )   1
, a  1, b  1
z  a 1  az

bz  1 b  z 1
H 2 ( z)   1
, a  1, b  1
z  a 1  az

3
4

幅 1.5


2
0 相
0
0 0.2 0.4
-1.5
0 0.2 0.4

(a) (b)
1 1

0.8
0.5
0.6
0
0.4
-0.5
0.2

0 -1
0 5 10 15 20 0 5 10 15 20
(c) (d)

50
例 5.4.3 三个系
统:
(1  0.5e j / 3 z 1 ) 2 (1  0.5e  j / 3 z 1 ) 2
H1 ( z ) 
1  0.81z 2
(1  0.5e j / 3 z 1 )(1  0.5e  j / 3 z 1 )(0.5e  j / 3  z 1 )(0.5e j / 3  z 1 )
H 2 ( z) 
1  0.81z 2
(0.5e j / 3  z 1 ) 2 (0.5e  j / 3  z 1 ) 2
H3 ( z) 
1  0.81z 2

它们具有相同的幅频响应,试判断,哪一个是最
小相位系统?最大相位系统?混合相位系统?
请注意:为保证系统具有相同的幅频响应(
相同的定标), H1 ( z ), H 2 ( z ), H 3 ( z ) 51
重零点 重零点 2
1
2 1 1
2 2 2
0 0 0
2
-1 -1
2
-1
-1 0 1 -2 0 2 -2 0 2
2 2 2

0 0 0

-2 -2 -2
0 10 20 0 10 20 0 10 20
20 10 15

0 10
10
-10 5

0 -20 0
0 0.25 0.5 0 0.25 0.5 0 10 20

52
 由于最小相位系统有着特殊的性质,因此
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信号的建模与
系统辨识方面
 具有相同幅频响应的系统,它们所对应的
转移函数可以是不相同的,区别就在于相
位(取决于 零点的位置)
 如何由一个最小相位系统得到具有相同幅
频响应的最大相位、混合相位系统?
——单位圆内零点反射至圆外
53
5.5 谱分解( Spectral
factorization)
令: 1
P( z )  H ( z ) H ( z )
显然, P( z ) 具有线性相位(零点镜像
对称)
• 将一转移函数的极-零点重新分配,
得到两个转移函数,这一过程(或方
法)称为“谱分解”
• 常将具有线性相位系统的转移函数作
分解,并且往往是分解成两个具有相 54
• 谱分解的目的:
 得到因果的、符合某种要求的系统
 这在信号建模、特殊滤波器的设计中经
常要用到
• 分解的一般方法:
 令一个系统是最小相位系统;则另一个
系统必然是最大相位系统
 另外一种分解方法是得到两个混合相位
系统,目的是保证它们都具有线性相位
 两个系统都有着相同的幅频响应 55
是否任何线性相位系统都可分解
为两个相同幅频响应的系统?

 P(z) 在单位圆上无零点

 单位圆上的零点为重零点

 极点?

56
例 5.5.1 令
p(n) ={1.0000 , 4.0500 , 8.1000 , 14.9956 , 27.
7248 , 43.2996 , 51.1831 , 43.2996 , 27.724
8 , 14.9956 , 8.1000 , 4.0500 , 1.0000}

显然,该系统具有线性相位。经分解,共有 12
个零点:
0.8,  1/ 0.8,  0.6,  1/ 0.6,
 j 2 / 3  j 2 / 3
e , e
 j / 3  j / 3
0.6e , e / 0.6
57
60 1
1 2
40
0.5 0
12 P( z )
20 2
-1
0 0
0 5 10 0 0.25 0.5 -2 -1 0 1
2 1 1

1 0.5 0
6
H ( z)
0 0 -1
0 5 10 0 0.25 0.5 -1 0 1
15 1
1
10
6
0.5 0
5 P( z ) -1 H (z )1
0 0
0 5 10 0 0.25 0.5 -2 -1 0 1

分解后的两个系统具有相同的幅频响应
58
5.6 FIR 系统的结构
一、 直接实现和级联实现
直接实现 :

b(n)= h(n)

M 次延迟
M 次乘法 59
级联实
现:

M 若为奇数,还有一个一阶系统
60
二、 具有线性相位的 FIR 系统的结

乘法量减少一半

M:
odd

M:
even
61
三、 FIR 系统的递归实现及梳状滤波

FIR
系统
N 1
1 N 1
y ( n)   x ( n  k ) h( k )   x(n  k )
k 0 N k 0

该系统实际上是一个 N 点平均器。

IIR 系统
(极点在单位圆上?) 62
IIR 实现

该系统可由一 FIR 系统和一个一阶 IIR 系统


级联而成,极-零点抵消后,仍是一 FIR 系
统。 2
N 1
1 j k
H1 ( z )   (1  e N 1
z ),
N k 0

j  j N / 2 sin( N 2)
H1 (e )  j 2e
N 63
1 N 1
2
j k
H1 ( z )   (1  e N z 1 ), j  j N / 2 sin( N 2)
N k 0
H 1 ( e )  j 2e
N

梳状滤波器

N 点平均器

低通! 64
四、 频率抽样实现

思路:用 DFT 系数H (k ) H ( z)


表示系统函

( 5.6.5 ) / ( 3.5.9 )
65
令: 梳状滤波器
2
1 N 1 j k
H1 ( z )   (1  e N z 1 ),(单位圆上 N 个零点)
极零 N k 0
相消
N 个一阶 IIR 系

(单位圆上 N 个极点)
则:

可按上述先并联再级联方式得到系统的信号流图:
66
该结构一方面反映了 Z 变换、 DTFT
、 DFT 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给出
了 FIR 滤波器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 67
问题?
 误差导致稳定性问题!

解决方案?
 在半径为 r 的圆上对 H(z) 抽
样:
r z -1 代替 z -1 , r < 1 ,但接近 1
68
5.7 离散时间系统的 Lattice 结

Lattice 结构又称“格形”结构,是一种非常
新颖、有特色的结构,在基于模型的功率谱估
计、语音信号处理、自适应滤波方面有着重要
的应用。对一个 FIR 系统,其 Lattice 结构是

69
1. 全零点系统 (FIR) 的 Lattice
结构

70
1. 全零点系统 (FIR) 的 Lattice
结构

km
反射系数
Lattice 结构的基本单元

71
Lattice
结构中
的基本
关系 (5.7.4)

如何实现滤波器系数和 km 的相互
转换
定义:


函数 72
:是 Lattice 结构中第 m 个上
、下结点相对输入端的转移函数
。 M M
H ( z )  B ( z )   b(i ) z  i  1   bM z  i
(i )

i 0 i 1

(5.7.4) ∕ P0(z), Q0(z) 得


得到由
低阶到
高阶,
或由高
到低的
递推关
系。
73
得到时域递推关系:

(m)
bm   km 低到
bm
(i )
b
(i )
k b
( m i ) 高阶
m 1 m m 1
(m)
km  bm
高到
(i ) (i ) ( m i ) 2
bm 1  [bm  kmbm ] /(1  km ) 低阶

M M
H ( z )  B( z )   b(i ) z  1   bM z
i (i ) i

i 0 i 1

MATLAB 中有相应的 m 文件。 74


例: H ( z )  B( z )  1  1.7 z 1  1.5 z 2  0.648 z 3
b3(1)  1.7, b3(2)  1.5, b3(3)  0.648
k3  b3(3)  0.648
(1) (1) (2) 2
b 2  [b  k b ] /(1  k )  1.221453
3 3 3 3

b2(2)  [b3(2)  k3b3(1) ] /(1  k32 )  0.738498


B2 ( z )  1  1.221453z 1  0.738498 z 2
k2  b2(2)  0.738498
b1(1)  [b2(1)  k2b2(1) ] /(1  k22 )  0.70259
1
B1 ( z )  1  0.70259 z
(1)
k1  b 1  0.70259 75
2. 全极点系统 (IIR) 的 Lattice 结

1 1 看作是 FIR
H ( z)  M

A( z ) 系统的逆形
1   ak z  k
k 1 式

76
Y ( z) 1 Y ( z) 1
 , 
Pm ( z ) Am ( z ) Qm ( z ) A m ( z )
Y ( z) 1 1
H ( z)    M
PM ( z ) AM ( z )
1  a z (i ) i
M 77
i 1
系数

的求解方式同 FIR 系统 Lattice 结构的计算



法 , 只是将多项式的系数 换成
.
注意:在递推求解的过程中,反射系数

有关反射系数的更多讨论见 信号建模。 78
3. 极-零系统的 Lattice 结构
N

k
b z k
B( z )
H ( z)  r 0
N

A( z )
1   ak z  k
k 1

79
两组 Lattice 系数
k1 , k2 , , k N
c0 , c1 , , cN
上半部对应全极系统 1/ A( z )
下半部对应全零系统 B( z )
求出同全极系统;
N

c
( mk )
ck  bk  a
m m
m  k 1

递推求解 80
5.8 逆系统( Inverse Syste
m )
令: N ( z)
H ( z) 
D( z )

1 D( z ) H ( z)
记 H INV ( z )  
H ( z) N ( z) 的
逆系统
x ( n) y ( n) x ( n)
H ( z) H INV ( z )
81
x (n) y ( n)
H ( z)

若 x(n) h(n), y已知,求


( n)
,正问题
多数情况如此

若 y ( n) h(n), x ( n)
已知,求
,逆问题
已知系统和输出,求源

心电逆问题,脑电逆问题
82
若 x ( n) y (n), h已知,求
( n)
,逆问题;
矿物勘探、地 已知输入输出,求系统
球物理 等领

由输出求输入和系统这两种情况都要用到
“逆系统”和“反卷积”的概念:
x ( n) xy(n)
H1 ( z ) H 2 ( z)
如果 h1 (n)  h2 (n)   (n) 互为逆
系统
H1 ( z ) H 2 ( z )  1
83
B( z ) A( z )
H1 ( z )  H 2 ( z) 
A( z ) B( z )
最小相位系统 稳定的充要条件
1. 若系统输入、输出已知,希望求系
统 x ( n) y ( n) x(n)
H1 ( z ) L H 2 ( z)
调整 H 2 ( z ) x(n)
的参数,使 x(n接近等
)
于 ,则 1
H1 ( z ) 
H 2 ( z)
84
2. 若系统输入亦未知,输出已知,希望求系

δ(n) hy1((n)
n) x(n)
H1 ( z ) L H 2 ( z)

调整 H 2 ( z ) x(n)
的参数,使 接近等
于 δ(n) ,则
H1 ( z )  1 H 2 ( z )

3. 若系统输出已知,再知道输入或系统,欲
求另一个,可采用反卷积的方法:

y ( n )  x ( n)  h( n)   x ( k )h(n  k )
k 
n
  x(k )h(n  k ), n  0
y (n), h(n)  x(n) k 0

y (0)  x(0)h(0)
x(0)  y (0) h(0)
y (1)  x(0) h(1)  x(1)h(0)
x(1)  [ y (1)  x(0)h(1) ] h(0)
M依次递推 86
n 1
y (n)  x(n)h(0)   x(k )h(n  k )
k 0

n 1
 
x(n)   y (n)   x(k )h(n  k )  h(0) n  1
 k 0 

y (n), x(n)  h(n) deconv.m

n 1
 
h(n)   y (n)   x(k )h(n  k )  x(0) , n  1
 k 0 
87
 由系统及其输出求系统的输入
—— 反卷积

 由输入输出求解系统的单位响应
—— 系统辨识

88
变换域求反卷积
 Z 变换,逆 Z 变换
– 围线积分
– 长除法
 不易找出原序列的解析表达式

 不能直接用于双边序列(按收敛域

不同分为两个单边序列处理)
 DFT
– 叠接相加、叠接舍去
89
系统辨识-从频域求解:
x(n) y ( n)
H ( z)

rx (m)   x(n) x(n  m)
n0

ry (m)   y (n) y (n  m)
n 0

rxy (m)   x(n) y (n  m)
n 0
90
91
x ( n) y ( n)
H ( z)

j j 2 j
Py (e )  H (e ) Px (e )
j j j
Pxy (e )  H (e ) Px (e )
1
Py ( z )  H ( z ) H ( z ) Px ( z )
Pxy ( z )  H ( z ) Px ( z ) 谱分解
1
K Py ( z )  H ( z ) H ( z )
let Px ( z )  1 K
K Pxy ( z )  H ( z )
白噪声 92
作业 4
P 214

T 5.12

93
与本章内容有关的 MATLAB 文

1 . fiftfilt.m 本文件实现零相位滤波。其调用
H (是
格式是: y=filtfilt(B, A, x) 。式中 B z)
的分子多项式, A 是分母多项式, x 是待滤波
信号, y 是滤波后的信号。

94
2 . grpdelay.m 求系统的群延迟。调用格式
[gd w]=grpdelay(B, A, N) , 或
[gd F]=grpdelay(B, A, N, FS)
H ( z)
式中 B 和 A 仍是 的分子、分母多项
式, gd 是群延迟, w 、 F 是频率分点,二
者的维数均为 N ; FS 为抽样频率,单位为
Hz 。

95
3 . tf2latc.m 和 latc2tf.m :实现转移函数和
Lattice 系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tf2latc 的调用
格式是: (1) k=tf2latc(b), (2) k=tf2latc(1,a),
(3) [k, c]=tf2latc(b,a),
其中( 1 )对应全零系统,( 2 )对应全极
系统,( 3 )对应极-零系统。 latc2tf 的调
用格式和 tf2latc 正好相反。需要说明的
是, tf2latc 求出的 Lattice 系数 k 和本书求出
的 k 差一个负号,这是由于我们在图中用的
是- k 。

96
4. latcfilt.m 用来实现 Lattice 结构下的信号滤
波。调用格式是:
(1)    [y, g]=latcfilt(k, x) : 对应全零系统
(2) [y, g]=latcfilt(k, 1, x) :对应全极系统
(3) [y, g]=latcfilt(k, c, x) :对应极-零系统
x 是待滤波的信号, y 是用 Lattice 结构作正向
滤波的输出, g 是作反向滤波的输出。若输入 x
是 (n) 则输出 y 是H ( z ) 的系数
; z  ( N 1) H ( z 1 )
g 是 的系数。
5. deconv: 反卷积 9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