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2

《入行论》

第 1 品 菩提心利益
善说海科判与颂词 学习
顶礼 顶礼 顶礼
本师释迦牟尼佛 文殊智慧勇识 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我们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无著菩萨 善说海 总科判分析

〖入行论释 --- 善说海〗:“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


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
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
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作者:藏地的无著菩萨(大概于公元 1259 年降生)
甲一、论名 ( 本论的名字 )
乙一、真实论名(真实的本论的名字)
梵语:【菩提萨埵 渣呀 阿巴达绕】 汉语:【入菩萨行论】
〖菩提〗正觉,正确了悟万法实相。〖萨埵〗勇识,勇猛无畏的心识。
〖渣呀〗行为,六度和四摄。〖阿巴达绕〗趋入,也有行持的意义
〖论〗改造和救护,将贪嗔痴改造为戒定慧;救护脱离轮回获得解脱。
取名的方式:以所说之义 ( 意义 ) 来取名。
取名的必要:利根者 ( 通达全论 ) 、中根者 ( 基本明白 ) 、下根者 ( 能找到法
本)
用梵文的目的:播下梵语的解脱种子、论典来源清净、忆念译师恩德。
乙二、译礼(译师将本论从梵语翻译成藏语时,在此处加的“顶礼句”)
译礼句:【敬礼一切佛菩萨!】
顶礼的目的:获得加持,遣除违缘,使翻译圆满;
国王赤热巴巾规定: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顶礼诸佛菩萨”
甲二、论义:论的意义,颂词部分,整部论典颂词部分的内容。
乙一、入造论之理:趋入造论的理由,造论的目的是什么?
乙二、所入之自性:所入菩提心的自性 ( 性质 ) ,所入指菩提心、菩萨行。
乙三、圆满结尾:造论圆满,回向善根(第 10 品 回向品)。

乙一(入造论之理):趋入造论的理由,体现在“使生欢喜:循此修习善法
故,吾信亦得暂增长,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这个颂词。
丙一、真实宣说: 真实宣说造论的理由。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以旁述的方式讲述所说、必要、必要之必要、
关联这四法,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利益、方法,从而建立深入学习的兴趣。
丙一、真实宣说( 真实宣说造论的理由):
丁一、礼赞句:通过顶礼的方式,积资净障、降服傲慢、遣除造论的违缘。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颂词注释:对于圆满断证一切功德的佛陀、教法及证法、一切佛子等所应恭
敬顶礼之对境,作者寂天菩萨在此都恭敬的进行顶礼。
关键字解释: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教法和证法, 身为聚合, 佛子是
僧众,指一地以上菩萨,伴是一切、所有。
造论前顶礼的必要性:寂天菩萨,礼赞圣尊,增上福德,排除造论违缘。
丁二、立誓句:立誓言的目的,是为了使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
满结束。如果下了极大的决心,就不会出现其他的违缘。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颂词注释:我 ( 寂天论师 ) 如今依靠诸佛菩萨的经典、高僧大德的论典,以
归摄性的方式宣说趋入大乘菩萨律仪的方法。
立宗句:简明陈述了造论的宗旨 --- 宣说趋入菩萨律仪的方法。
立誓句的目的: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
“ 菩萨律仪”: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大乘佛子
的学习对境就是这三种学处,它包括了大乘的全部戒律。
丁三、示现谦虚:谦虚是圣者的美好品德;教诫后学者一定要学会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颂词注释:内容并非前所未有;对诗学声律学也不精通;不敢说是为了利益
他众;只为了修持自己的心,才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 依教略宣说”和“此论未宣昔所无”的含义:教诫我们后学者:造任何
一个论典、给别人讲经说法,或者自己著书辩论,千万不能搞创新,不能离
开佛陀的教义,如果离开的话,仅凭自己的想象胡言乱语造成文字,实际上
对众生的利益不大。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颂词注释:我自己缘这个论典修习,修行和信心也得以增长,与我同缘分的
诸位学人 ( 相同种性、寻求菩萨行 ) ,若见到此论也一定会获益。
这句话真正道出了寂天菩萨造本论之目的:让见到此论的后人一定能获益。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以旁述的方式讲述所说、必要、关联等意义。
在趋入讲解正论之前,需要学习“所说、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四法,
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利益、方法,从而建立深入学习的兴趣,这个特别重
要。

丁一、各自之本体:(四法的各自本体)
第一个本体是所说:或者叫所诠,就是这个《入行论》所说的内容是什么?
内容就是“菩萨律仪法”、菩萨的六度万行。
第二个本体是必要:造论的必要,也叫暂时的必要。就是为了通达本论的所
诠义,依靠这部论典,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
第三个本体是必要的必要:必要的必要,也叫究竟的必要,最究竟的目的。
也就是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了其中密意,通过实修获得殊胜
的佛陀果位,然后度化众生,这个是最究竟的目的。
第四个本体就是关联:是指“论典”与“必要”的联系,“通达依赖于论典
是关联”,论典是方便,通达这个意义是方便所生。要通达这个论典,必须
要依赖《入行论》十品的文字,帮助我们通达所说意义,这就是关联。

丁二、宣说之必要:
宣说 “所说、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四法的有什么必要呢?有智慧
的人在学习之前,通过四法观察,了解“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必要、学习后
获得的利益、如何学习”,然后才会深入学习。

丁三、如何宣说:
如何宣说 “所说、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四法呢?
那波瓦尊者的观点:通过《入菩萨行论》的论名就可以知道四法。“所诠”
就是菩萨的种种学处;“必要”就是本论可以帮助我们趋入菩萨行;“必要
之必要”就是入了菩萨行之后一定会得到佛果;“关联”就是通过学习《入
行论》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知所诠,逐渐达到“必要的必要”。
善天论师的观点:通过趋入佛子律仪法这个立誓句就可以知道四法。趋入佛
子律仪法是所说;利益自他是必要;论典就是“能诠”,必要是方便生,通
过这个论典,就可以利益自他,这个是关联。最后成佛就是必要的必要 。
乙二(所入之自性):
所入之自性,即菩提心的本性、菩提心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所入就是指菩提
心,能入就是入者,能趋入菩提心者,具有“暇满人身 + 信心悲心”的众生。
我们若想自己的学习、修行、闻思全部趋入大乘菩提当中,必须要具备三个
条件,即趋入的身份、趋入的心态、趋入的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所依为瑕满人身和向善之心,能依为菩提心)
趋入菩提心者的所要依靠的条件,即什么样的众生相续中才能生起菩提心。
“身体”的条件为瑕满人身,“内心”的条件为“向善之心:信心悲心”。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身体所依,是极其难得的瑕满人身)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颂词注释:闲暇圆满的人身极难得到,如今既已获得这成办人生利乐的机会,
倘若不利用它来成办自他的究竟利益,来生怎能再获得暇满人身呢?
菩提心要依靠暇满人身才能生起:
远离八无暇 ( 地狱、饿鬼、旁生、边鄙、长寿天、邪见、佛不出世、喑
哑 ) ;五自圆满 ( 为人、根具、中土、业际无颠倒、信仰佛法 ) ;五他圆满
( 佛陀出世、佛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 。
瑕满人身的因:前世清净戒律为因,十善六度为缘,往昔的殊胜善愿。
比喻 : 盲龟值木轭 , 光壁撒豆。数目 : 晚上星星与白天星星,大地土与爪上
尘。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意乐所依,是非常稀罕的修持福德之心)
【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颂词注释:就像那乌云密布的黑夜中,刹那的闪电显得非常明亮,同样,因
佛陀威德力感召,许多世人才暂时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
关键词比喻:黑夜比喻内心 ( 没有智慧阳光 ) ,乌云比喻烦恼恶业层层密布,
闪电比喻善念 ( 极其短暂 ) ,闪电的明亮比喻善念可以利益自他。
理解善念如闪电:依靠前世发愿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今生才有了修持善法的
念头。好好观察内心,普通人一天到晚充满各种烦恼,恶念多善念少;佛教
徒学法的时间特别短暂,经常是一种形象,善念也少,力度也很弱。
善念的定义、与菩提心的关系:信心 + 悲心,以信心求佛果,以悲心度众生,
有了这两个因,相续中就会生起善法的念头,进一步才能产生菩提心。
丙二、入者之意乐(第 1 、 2 、 3 品的内容)
趋入者的意乐(发心、心态),即趋入者通过什么样的发心才能趋入菩提心。
这里通过介绍功德生起欢喜心和希求心,通过积资净障成为清净善妙的法器。
丁一、发心之功德:发菩提心的功德。生起对菩提心的欢喜心和希求心。
丁二、受持之方法:受持菩提心的方法。通过积资净障 + 菩萨戒仪轨来受持。
丙三、趋入之方法
趋入菩提心、菩萨行的方法:第 4-9 品的内容,让菩提心生起、不退、增上。

本论圆满包含一切菩萨行,归摄为六度:
布施度:第十品回向; 持戒度: 第四品不放逸、第五品正念;
安忍度:第六品安忍; 精进度: 第七品精进;
静虑度:第八品静虑; 智慧度:第九品智慧;
本论含摄菩萨一切行止学处,佛子律仪包括如下三大类:
严禁恶性戒:如 不放逸品、正念品、安忍品
摄集善法戒:如 忏悔品、精进品、静虑品、智慧品、
饶益有情戒:如 受持菩提心品、回向品。
“ 丁一、发心之功德 ”,即第 1 品 菩提心利益 --- 总科判 ( 善说
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 科判分析
丁一、发心之功德(发菩提心的功德,目的是对菩提心生起欢喜心和希求
心)
戊一、真实功德(真实宣说发菩提心的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共同具有的功德)
庚一、断除罪业(菩提心在断除罪业方面,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颂词注释: 凡夫人造善业的力量非常微弱,造恶业的力量却极为强大难以
抵挡,除了依靠圆满的菩提心以外,没有善行能胜过这些恶业习气。
(1) 凡夫人的现状:善行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抵挡。
(2) 其他善法不能遣除多生累劫的弥天大罪:比如大圆满、大手印、参禅、
念佛,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这些善事是有功德,但不能超胜一切罪恶。
(3) 只有菩提心才能胜伏一切罪业:比喻 : 《华严经》云:无上菩提心一旦出
现,相续中的烦恼恶业,犹如老鼠见到猫,马上就被遣除无余。
庚二、成办利乐(菩提心可以成办暂时的人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颂词注释: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深深地思维、观察,发现唯有菩提
心对众生最有利益,依靠它,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佛果。
思维者是谁:圆满照见万法实相、宣说真实语的佛陀。
思维的时间:多生累劫一直都在思维。
思维的方式:深深思维、再三观察。
思维的结果:菩提心最能饶益众生,从轮回中救度出来,获得永乐的佛果。
无量例证:二千五百多年来,依靠菩提心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可以
说根本数不清。那么,没有依靠菩提心而得成就的,绝对没有。
庚三、满足愿望(三士道的愿望,依靠菩提心都能够得以满足实现。小士道
寻求今生来世的人天快乐,中士道希望灭除三界轮回的各种痛苦而获得解脱,
大士道为了遣除有情众生的种种不安乐而修行)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颂词注释:如果想灭除三界轮回的百千万种痛苦,遣除有情众生的种种不安
乐,自己享受百般快乐,那千万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
庚四、名义转移(如果有了菩提心,无论是名称,还是意义上,都已经转变
了。名称上,由凡夫变为了菩萨,意义上,内心具足了菩提心 ,堪为人天
的顶礼和供养处)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颂词注释:束缚在生死轮回监狱里的痛苦有情,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
那么在生起的当下,他的名称就已经由原来的“凡夫”变成了“菩萨”,在
实际意义上,具备了名副其实的功德,成为人、天人、梵天、帝释、龙王等
无量众生的顶礼处、应供处,他完全承受得起。
为什么凡夫有了菩提心也值得人天顶礼呢? 《宝积经》:转轮王的儿子生
下来后,虽然还不能做国王的事业,但大臣民众都应该向他顶礼。因为他生
于王族,未来必定会真正继承王位。同样的道理,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
然这个人现在还不能直接利益众生,不能像一地菩萨那样一刹那间利益一百
个众生,但他已经降生于如来家族中,将来必定会有这种能力。
庚五、以喻赞德(通过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分六:
辛一、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以点金剂的比喻,说明依靠菩提心的功
德,我们恶劣的身体可变成如佛陀般殊胜的身体)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颂词注释:如同点金剂,只需要少量,就能使巨大的铁块或其他金属全部变
成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
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所以应该全力以赴的修持菩提心。
点金剂:古代印度和初劫的时候都有这样的点金剂,少量的这种点金剂,可
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
有了菩提心,垢身等同佛身:《金刚经》中说:一旦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
这个身体就像佛塔一样成了众生的应供处,与堪为礼敬的佛身没有差别。按
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的观点,如果真正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
则说明已经步入了小资粮道,从小资粮道开始,就算真正入了大乘道。如此
一来,这个身体与具足相好的佛身没什么差别,或者说,我们的身体变成了
非常珍贵、非常难得的一种身体。
辛二、以如意宝之喻说明难得与珍贵(以如意宝的比喻来宣说菩提心非常难
得、非常珍贵、意义重大。因为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可以直接或间接消除
众生的各种痛苦、是出离三界最好的方法、可以快速获得佛果。)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颂词注释:众生导师 ( 佛陀 ) 以无碍的智慧进行观察,彻见菩提心就像如意
宝一样珍贵,凡是想超出三界轮回的人,一定要想尽办法坚定行持菩提心。
为什么说菩提心极其珍贵?
( 1 )菩提心的作用:依靠菩提心可以直接或间接消除众生的各种痛苦。能
使有缘众生获得佛果。
( 2 )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佛陀于不同根基众生前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为
主的显密教法,在这所有的教法当中,犹如醍醐般的精华就是菩提心。
( 3 )菩提心是出离三界最好的方法:离开这个火坑般的轮回,最好的办法
就是修持菩提心,否则,以其他的方法解脱轮回,这是相当困难的。
辛三、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以如意树的比喻来说明,以菩提心
摄持的善根, 不但不会被享用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菩提心善根像如意
树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获得佛果之前,善根永远不会耗尽。)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颂词注释: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
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
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不断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
为什么菩提心的善根,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弥勒请问经》教证:“弥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经数劫亦不尽,
如是为发心所摄之善法直至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间不会耗尽;又譬如,肥沃
土壤可令任何种子茁壮成长,如是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亦将不断增上。”
理证分析:菩提心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缘众生,众生是无量无尽的,
所以善根无量无尽;第二是缘佛果 --- 为了度化众生而成佛,所缘的佛果也
是无穷无尽的,它的善根也是没有穷尽的。
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以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可以压服
罪业的果报,如同一个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护,可以
遣除相续中的畏惧,同样,依靠菩提心能压服一切特别严重的罪业,能令人
很快获得解脱 。)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颂词注释:如同有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护,可以遣除
相续中的畏惧,同样,菩提心能令人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有罪业的人
为什么不去依止呢?
( 1 )上师如意宝:“如果我们以前犯过戒、造过五无间罪、诽谤过三宝,
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必定不会堕入恶趣,即便是暂时堕入了,也会如篮球拍
地般非常短暂,到了地狱马上就能获得解脱。”
( 2 )公案:以前未生怨王造过三个五无间罪,后来依靠菩提心的力量,他
堕地狱的时间相当短暂。
( 3 )为什么说可以胜伏决定罪呢? 这里所谓定业指未依殊胜对治法,决
定会受的业报,但在依靠殊胜对治法前提下,不会存在定业。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以末劫火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可以从根
本上彻底的摧毁一切特别严重的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颂词注释: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
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
《入菩萨行论大疏》: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即使你的
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样,盐味马上就会被大
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
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
《华严经》教证: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同样,
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无著菩萨的解释:如果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
提心的对治力不强,也就是利他的心不强烈,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
辛六、经中所说其他功德之理(经典中所宣讲的菩提心其他功德的道理。菩
提心利益有许许多多,在此无法道尽 ,在其他经典中有详细的解释)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
颂词注释: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难以一一道尽,为了补充说明,论中又
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拥有高超智慧的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菩提心
的功德利益无法估量!
弥勒菩萨以比喻的方式,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
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
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
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
……’”其中有详细叙述。〗 ------- 没有种子,就不可能有开花结果,菩提
心犹如种子,是所有佛法的根本。菩提心犹如良田,能令所有众生的善法增
上。菩提心犹如大地,依靠它万物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没有利他的心,所有
功德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关于此所宣讲的功德,有些论中说有 230 种,
有些说有 130 种,一般有这两种说法)
己二、特殊功德(愿菩提心 和 行菩提心 各自的特殊功德)
庚一、分类(菩提心的分类,从本体或定义方面来分,可分为胜义菩提心和
世俗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分为 发愿求菩提的愿菩提心 和 趋入行持六
度万行的行菩提心 两种。)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颂词注释:归纳而言,菩提心可分为两种,一是愿求菩提的愿菩提心,一是
趣入六度万行的行菩提心。
菩提心定义:《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也就是
为利益他众而希求圆满正等觉佛果。
胜义菩提心: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
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
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可分
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以大悲心来缘众生,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
件的前提下,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行菩提心: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
庚二、本体之差别(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在体相或定义方面的差别。两者
的次第是:先有愿心再有行心;两者的差别是:前者是发愿,后者是真正的
实践。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下“我要度化众生”的坚定誓言,但实际行动
中还没有具体去行持。行菩提心就是不但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在
实际行动中去行持。)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颂词注释: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心中想去某处与正在动身去某处的差别,同
样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愿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别。
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去拉萨,想去拉萨,未付诸实行时,是内
心一种计划,此计划即是欲行;各种准备工作完毕,然后通过步行、大礼拜
等方法向拉萨行进,这是正行。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下“我要度化众
生”的坚定誓言,但实际行动中还没有具体去行持。行菩提心:我不但发愿
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此时的心态就叫做行菩提
心。
二者的次第关系、关联:
菩提心必须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仅仅是行为,不算行菩提心,因为它离开
了愿菩提心的摄持。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发愿
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但若有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肯定具足。
广释: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发愿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但若有行菩
提心,愿菩提心肯定具足。比如要去拉萨,虽有愿心,但不一定动身去,如
果已动身,肯定会有去拉萨之意念。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
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庚三、功德之差别(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在功德方面的差别。愿菩提心在
生死轮回中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愿菩提心就像如意树,它的功德会不断增
长,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但与行菩提心比起来,愿菩提心
的增长率不是那么高。)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颂词注释: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愿菩提心虽可出生极大果报,但不能
像行菩提心一样,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
教证:《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
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
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
困 。意为:在所有的珍宝当中,金刚宝是最昂贵的,即使被损坏了,其残
片的价值也胜过上等金子所做的耳环等饰品。愿菩提心就相当于金刚宝,尽
管还没有行菩提心的摄持,但也胜过了一切声闻缘觉的功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颂词注释:何时为度尽一切有情,立下永不退转之誓愿,真正去受持行菩提
心,即自此时起,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中,他的福德仍不断滋长,广大
得就如同无边虚空。
行菩提心的功德:功德是刹那刹那不断增长的,纵然晚上睡觉、平时行为放
逸、唱歌跳舞、昏厥,以及在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中,相续中的功德、福德
永远也不会耗尽,而且还会刹那刹那逐渐增多,无边无际犹如虚空一样广大。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通过教证理证说明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
名词解释:教证 、理证。
( 1 )教证: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
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
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
( 2 )理证: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
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
己一、教证之合理性(以教证来说明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颂词注释: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生起信心,在《妙臂请问经》中,如来
亲口宣说: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是极为应理、无误的。
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
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
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己二、理证之合理性(以理证来说明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
庚一、意乐殊胜(菩提心的发心、动机相当的殊胜)
辛一、意乐之所缘广大(菩提心的意乐所缘非常广大,体现在三个方面:所
缘的对境为无边的众生,要遣除的是无量的痛苦,要给予的是无量的暂时人
天安乐和究竟的佛果)
【若令思疗愈,有情诸头疾,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颂词注释:某人怀着慈悲心肠,仅用一些药物来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
以此善良的饶益之心,所获的功德是无法穷尽的。更何况是要解除所有众生
身心的不安乐、进一步让他们全部获得解脱,这种发心功德更无量无边。

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菩提心的意乐完全超越了世间上的任何意乐,世
间上任何众生的所发之心,都比不上菩提心,菩提心非常珍贵稀有。)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颂词注释:在世间中,谁有这种殊胜的菩提心呢?是对自己恩重如山、有养
育之恩的父母吗?是具功德的仙人、欲天、梵天吗?都不是。颂词注释:这
些人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在梦中也没有想过要发菩提心,更何况是为
利益他人,生起此真实的饶益心了。颂词注释:哪怕是追求个人利益,一般
人尚且生不起这种饶益心,如果有人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贵的愿菩提
心,那真是稀有啊!
庚二、加行殊胜(菩提心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非常的殊胜)
辛一、加行所缘广大(菩提心加行的所缘非常广大,所缘对境是一切众生,
是一切安乐的根本因,是遣除所有痛苦的胜妙甘露,福德不可思量。)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颂词注释: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心念,所得福德即超胜以无数宝物供养诸
佛;那么菩萨精进利乐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德,就更不用说了!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颂词注释:珍贵菩提心,是众生安乐之源,涤除痛苦的胜妙甘露,它的广大
福德怎能度量呢?
证成“行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非常合理的思路:
步骤 1 、我乳轮王公案 ( 供品 : 四粒豌豆,对境 : 一位如来,时间 : 几分
钟):
我乳轮王以四粒豌豆落入德护如来钵中,做转轮王,统治四大部洲八万年。
步骤 2 、无边供品无量时间供无量佛的功德:如果在无数恒河沙劫中,于无
数佛面前以无量无边的供品进行供养,这个功德大不大呢?当然非常大。
步骤 3 、愿菩提心的功德: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发了这样一个愿菩提心,
功德也超过了(步骤 2 )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
步骤 4 、行菩提心的功德:不仅是心里发愿,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修持,
功德就更不用说了。(通过层层对比的方式,推理行菩提心的无边功德)
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菩提心的语言、行为等非常殊胜,在整个世间,
没有比菩提心更殊胜的利他行为了。理由是:一方面,众生在因果取舍方面
非常愚痴,不可能有如此殊胜的行为;另一方面,菩提心能断除众生的一切
苦 [ 大悲 ] ,给予众生一切乐 [ 大慈 ] ,断除众生的一切愚痴 [ 大智慧 ] )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颂词注释: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招
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
怨仇一样消灭。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颂词注释:对那些缺乏安乐,充满苦难之众生,行菩提心能给他们无量安乐,
断除一切痛苦,更能除尽他们无明痴暗,哪有与这行心相等之善法呢?哪里
还有善知识能像行菩提心一样帮助他们呢?哪里再有比此心(彻断众生多苦
乏乐之根因——无明愚痴)更广大之福德呢?
无著菩萨:〖怀着大慈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的所有
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
的善业?〗〖哪有能这般利济帮助的亲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的事
呢?〗 --- 不管你修什么样的法,都无法与修菩提心相提并论,所以华智仁
波切也在教言中说:无论修显宗还是密宗,如果离开了菩提心的摄持,利益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赞叹具有菩提心的人,可以细分为从五个方
面来赞颂具有菩提心的人:一、自行利益;二、是殊胜施主;三、是殊胜福
田;四、不为痛苦所害;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己一、自行利益(在世间中,为了酬答恩人的善心,这样的人尚且值得称赞,
更何况是菩萨未受任何人托付,自愿去利益众生)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颂词注释:如果有人能知恩报恩,世人尚且应去称赞,更何况不待劝请而自
愿利益众生的菩萨呢!
己二、是殊胜施主( 菩萨是殊胜的施主,三界当中的所有施主,没有一个
比得上发了菩提心的这种人。理由是:菩萨的所施对境是无边众生,布施时
间是恒时不断,布施的态度上是非常恭敬的,所施物品是暂时的人天安乐以
及永久的具有无量胜法功德的佛果,所行的利益上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颂词注释:有些人偶尔用数量很少而且口味不好的食物,以轻蔑态度施给少
数众生,使他们得到半天饱足,仅是这样,世人恭敬地称他为“善士”。何
况菩萨尽轮回中以种种布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而且进一步去引导他们得到
圆满正觉的无上安乐呢!
己三、是殊胜福田(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真正的殊胜福田。如果对他供养、
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骂他、
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菩萨是非常殊胜的对境,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颂词注释:广大布施、利济众生之菩萨,如果有人对他生起恶心,佛说这种
人一定会堕在地狱中,他所生恶心有多少个刹那,在地狱中就要受多少劫恶
报。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它的果
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
恶心:比如“我狠狠地打他一顿”,或者故意无因毁谤他,或者用自己的身
口意三门害他,或者口里没说什么,身体也没做什么,心里想害他、杀他。
生恶念的感果时间:如果生起这些恶念,即使只有短短的一刹那,也会堕入
地狱长达一个大劫。如果对他生起一个弹指间的恶念,一弹指有六十四个刹,
那么,我就要堕入地狱六十四大劫。
生净信:比如,觉得他很好、是个好人,或者对他的所作所为生起信心,若
能这样,功德就超越了恶心的果报。如果生了一分钟的恶念,然后又生了一
分钟的信心,信心的功德完全超越了恶念的过失,而且是千百万倍地超越了。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菩萨不会被痛苦所妨害,菩萨遇到灾难时,能转为道
用,以善巧方便,让善法增长、让罪业不生。)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颂词注释: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心,
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具有菩提心的菩萨,值得我们恭敬顶礼和皈
依)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颂词注释: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就算是
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
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 菩萨以大慈悲心摄受,令恶缘变成善缘 )
以佛陀因地的公案说明“加害结乐缘”: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慈力王时,有
五个夜叉向他要鲜血,因为对菩萨造成了伤害,所以它们后来堕入了恶趣。
但由于慈力王的发愿 ---“ 愿我暂时以鲜血让他们满足,最终以佛法的甘露来
让他们获得快乐”,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五个夜叉转生为五比丘,佛
回向文:
喇荣课诵第 75 页《普贤行愿
品》。
成就所愿誓言: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成就所愿咒: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
所哈!
莲师心咒(三遍):
嗡啊吽,班杂格热班玛色德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