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史 (水利)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土木工程史 ( 農田水利 )

B11004040 賴柏宇
目 錄
• 台灣農田水利史 1. 明鄭時期
2. 清領時期
3. 日治時期
4. 戰後至今
• 九宮格
台灣農田水利史
臺灣的農田水利事業從 17 世紀開始發展,到現在
已有 3 百多年歷史,從初始階段的私有私營、日治時期
的中央管理,國民政府來臺後幾經變革,發展成現今的農
田水利會,過程中曾經歷改制公務機關、會長遴選、水利
會定位等諸多討論,值此當時,更值得我們仔細複習這段
歷史。
明鄭時期 : 水利萌芽階段
臺灣農田灌溉可追溯到
元朝,當時以簡易引流
灌溉,並沒有水利設施
的建造。到了荷蘭治臺
( 1622 ~ 1661 年),
首次出現水利建設,如
「井」、「陂」等。明
鄭治臺時期( 1662 ~
1682 年)則建造了不少
埤圳(古作「陂圳」),
灌溉區域雖仍有限,但
( 古坑麻園區古蹟荷蘭井。圖片來源 /PeoPo 公民新聞 ) 已比荷治時期增加許多。
清領時期:民辦官督
清朝治臺,人口漸多,耕作
需求增加,開墾用水需求量
增強,人們開始興建水利設
施,設施由私人經營。如臺
北「瑠公圳」、彰化「八堡
圳」等都建於此時期。農田
水利事業因規模擴大,逐步
出現管理雛形,官方擁有用
水分配、設施興建的裁定權,
通常以「諭告」或「令命」
執行,也會發給經營者「埤
(1934 年瑠公圳水門。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
照」或「圳照」。此時期管
理方式就是「民辦官督」。
日治時期 : 中央管理化
• 日本管理臺灣後,原本私人擁有的水利事業逐步公共化。
1901 年把跟公共利害有關的私人水利設施,根據「臺灣公共埤
圳規則」指定為「公共埤圳」,登錄監管,記載這些公共埤圳的
水源、經過路線、管理人姓名等,此時被指定為公共埤圳的圳路,
若要廢止或變更,都須經行政官廳同意。
• 「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對既存埤圳有三層意義,一是給予這些埤
圳律法保障,「為國家的公益給予特別的保護管理」;二是給予
法人地位;三是整編,發揮最大利用效能。
• 1901 年到 1922 年奠定了現代臺灣農田水利會的起源,此時地水
利組合有自治之名,但無自治之實。
( 台灣公共埤圳規則。圖片來源 /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戰後至今:組織定位
• 1946 年國民政府將 38 個「水利組合」改組為 39 個「農田水利
協會」,另將 15 個「水害預防組合」更名為「防汛協會」。
• 會長由評議委員選出,而評議委員則是由會員選出, 1993 年開
始到 2000 年為止,會長皆由中央遴派; 2000 年後,會長改由會
務委員直接投票選舉產生。。
• 1948 年「農田水利協會」與「防汛協會」合併,成為 40 個「水
利委員會」。
• 1956 年, 40 個「水利委員會」改組成為 26 個「農田水利會」。
同時修訂「水利法」,頒訂「臺灣省農田水利會組織規程」。
1951 年水利委員會
圖片來源 / 農水署桃園管理處
九宮格
過去 現在 未來

子系統
人力找
尋水源
降雨
蒐集水
X

系統
地下水
系統
蓄排水
系統
X

超系統 井 水庫 X
報告結束

此相片 ( 作者 : 未知的作者 ) 已透過 CC BY-SA 授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