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6

中国文学史

第十一周
魏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
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
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
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
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
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
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
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
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曹操诗
•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微贱,
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为人简易无威
重。年轻时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
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
语》)。曾随袁绍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
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
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王沈《魏
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
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
成乐章」。他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
进行了整理。
•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
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
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写的
是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
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
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
人肠。

• 诗歌如实地描写了义军由聚而散的情形,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
不前之态进行了揭露和批评。诗末六句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
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其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
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
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钟惺《古诗归》卷七)
• 曹操乐府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前者如
《度关山》,提出「立君牧民,为之轨则」,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同
时还提倡要省刑薄赋,贵尚节俭。如《对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
世的图景:「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
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人耄耋,皆得以
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后者如《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中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
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
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
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
襟怀的影写。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丕诗
曹植诗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
陶和曹操的影响下,树立雄心,以 「戮力上国,流惠下
民」(《与杨德祖书》)自期。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终于失宠。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
曹丕继任魏王后,诛杀曹植心腹丁仪、丁廙兄弟。曹植位为
藩侯,实同囚徒,汲汲无欢,终于在忧愤中死去。曹植最后
一任徙封陈王,卒后谥为「思」,故后人又称之为陈思王。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
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
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
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
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
表。
曹植与五言诗的发展
后世诗人对曹植的认同
「七子之冠冕」王粲
仗气爱奇的刘桢
蔡琰《悲愤诗》
陈琳
阮瑀
徐干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人生短暂的哀叹
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
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
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
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大。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
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刘桢《诗》);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
「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
「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
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方面的
典型。又如
曹植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
世业,小人亦不闲。」
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
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
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
嵇康与应璩的诗
两晋诗坛
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张华因为支持武帝伐吴得到封赏,确立了他此后在朝中的重要地位。陆机兄弟太
康间入洛阳,经张华延誉,得到任用。
后来,张华被武帝岳父权臣杨骏所忌,不得参与朝政。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
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
四友」之称。
潘岳与石崇争事贾谧,构陷愍怀太子,尤为人诟病。此后,政治矛盾日趋白热化,
战争一触即发。对于这种情形,诗人们虽有所认识,却未能急流勇退。张华晚年,
其子劝其退位,不从,说要「静以待之,以候天命」(《晋书.张华传》)。
潘岳得势时,其母劝他要 「知足」,「而岳终不能改」(《晋书 · 潘岳传》)。
顾荣、戴若思看到天下将乱,劝陆机还吴,陆机不从(《晋书 · 陆机传》)。
这种处世态度,导致了诗人们在「八王之乱」中多被杀戮的悲剧命运。永康元年
(300)赵王司马伦废贾后,诛贾谧,拉拢张华参与其事,张华拒绝,被杀。
潘岳、石崇、欧阳建等人亦于同年为赵王伦所害。
太安二年(303)司马颖等起兵讨长沙王司马乂,陆机率20万大军为前锋,
兵败受谗,被司马颖杀害。「八王之乱」本无是非可言,陆、潘等诗人为之丧命,
是混乱年代造成的悲剧,也是他们热衷功名的成果。
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当时的风气。
陆机的《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寺》八章、《与弟清河云诗》十章,
潘岳的《关中诗》十六章、《北邙送别王世胄诗》五章等,均为
四言体的名篇,这些诗学习《诗经》,但文辞趋向华美。
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大多数曲调都有陆机的拟作。
其中陆机的其他乐府诗也往往成为后来拟作同题乐府诗的样本。
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在
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
倾向,其总体水平不及原作。
然而陆机有时能够拟得维妙维肖,有些地方还另有特色,已属难
能可贵,所以钟嵘《诗品序》将陆机拟古也列为「五言之警策」。
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
貌:繁缛。
正如沈约《宋书 · 谢灵运传论》所说:「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
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其实,陆机在《文赋》中已经强调了这一点:「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凄若
繁弦。」
这几句话正好可以用来评价他自己的诗风。「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
过人。
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
《说文》曰:「缛,繁彩也。」《
晋书 · 夏侯湛潘岳张载传论》说:
夏侯湛「时标丽藻」,「缛彩雕焕」;
「机文喻海,韫蓬山而育芜;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
「岳实含章,藻思抑扬」;
「尼标雅性,夙闻词令」;
「载、协飞芳,棣华增映」。
指出潘、陆、夏侯湛、张载、张协等人诗歌繁缛的特征。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这两首诗写自己被召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
除首尾之外,几乎都是偶句。

其骈偶化的程度不但为汉诗所未见,而且也大大超过了曹植、王粲的诗作。

另如陆机的《招隐》诗、《悲哉行》及一些拟古诗也多偶句。

潘岳的《金谷集作诗》、《河阳县作诗》二首、《在怀县作诗》二首以及张协
的《杂诗》等,也大量运用偶句。

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
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他们诗中山水描写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于描写山姿水态,为谢灵
运、谢朓诸人的山水诗起了先导的作用。
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
「繁缛」 特征的主要表现。

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
趋势。

正如萧统所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
亦宜然。」(《文选序》)

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
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
用。
左思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最能表现左思气概的是第五首: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这首诗先写宫延和王侯第宅之豪华,接下来用「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将前面的渲染一笔抹倒,对功名富贵表示了极度的鄙弃。他说自己只愿作一
位像许由那样的高士。此诗末尾「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二句,是这组
诗中的最强音。
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刘琨的诗
刘琨早年生活豪纵,且慕老、庄,后来参加卫国斗争,思想感情发生变化,
闻鸡起舞的故事,最能见其性格。《扶风歌》是刘琨的代表作之一。永嘉元
年(307)他任并州刺史,募兵千余人,历尽艰辛才到达任所晋阳,诗写
途中经历和激愤、忧虑之情: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顾瞻望宫阙,俯仰御
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
泠泠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去家日
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故
有穷。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
此曲悲且长。弃置勿复陈,重陈令心伤。

刘琨被段匹磾拘时写了《答卢谌》和《重赠卢谌》,是刘琨的绝命诗。《晋
书 · 刘琨传》说二诗「托意非常,摅畅出愤」,后一首感慨尤深。刘琨的诗
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游仙诗溯源
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清人朱干
《乐府正义》卷十二将早期的游仙诗分为两类:

「游仙诸诗嫌九州岛之局促,思假道于天衢,大抵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藉此以
写胸中之牢落,故君子有取焉。若始皇使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
人歌之,乃其惑也,后人尤而效之,惑之惑也。诗虽工,何取哉?」

朱干认为前一类游仙诗出于屈原之《远游》,《远游》中「悲时俗之迫厄兮,将
轻举而远游」二句是此类诗之主旨。

后一类起于秦代,《史记 · 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
诗》。」原诗已佚,其内容当不出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

继承前一类的有曹植的《五游诗》、《远游篇》、《仙人篇》、《游仙诗》等,
写游仙不过是抒其愤世之情。
继承后一类的有汉乐府《吟叹曲.王子乔》、《董逃行》、《长歌行》等,都以
求仙为主旨。
郭璞的乖远玄宗与坎壈咏怀
郭璞的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
钟嵘《诗品》说郭璞的《游仙诗》「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这是很确切的评价。但是,由于当时玄言诗盛行,其《游仙诗》又多写隐逸
生活,所以许多评论家将其诗与玄言诗联系起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郭
璞的为人和创作实际。
玄言以老庄为思想基础,老庄主张无为、逍遥。老庄的隐逸,是一种自我保
全、超世绝俗的生活方式。郭璞不然,《晋书 · 郭璞传》说他「好经术」,
其立身行事始终接近儒家。
《晋书》所载他的一些奏疏,持论皆以儒家经典为本。他身处西晋末年的战
乱,虽屈沉下僚,却始终留意仕进。他因「才高位卑,乃着《客傲》」
(《晋书.郭璞传》)。
所以他的《游仙诗》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
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的精神。
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咱
特殊方式。
《游仙诗》的第一、二首,集中写其隐逸之情,如其一: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时则保龙见,退以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此诗写仕宦之求不如高蹈隐逸,山林之乐胜于求仙。隐居高蹈,可以保持品德完好
和自身的自由;退回尘世,则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最能显示其「坎壈」 之怀
的是第五首: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
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游仙诗》也有几首是写神仙世界的,但多别有怀抱,如第三含有讽刺权贵势要之
意;第六首寓有警诫统治者灾祸将至之意。正如陈祚明所说:郭璞《游仙》之作,
明属寄托之词,如以列仙之趣求之,非其本旨矣。(《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二)。
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兰亭诗的文题及审美价值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
抒发玄理。
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
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
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虽无丝与竹,
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还有一些诗是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
愁。
如王玄之:「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
王徽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王蕴之:「散豁情志畅,尘缨忽已
捐。」这一部分内容,大致相当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
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
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盘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群
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
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东晋文人心态与玄言诗
玄释合流
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陶渊明
陶诗题材的分类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
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的歌。至于士
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
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
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
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
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
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
普遍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写出一个从仕
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
示庞主簿邓治中》: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
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
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
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发展
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
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情景事理的浑融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
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
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
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
活的情趣。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
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
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
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是中
肯之论。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
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
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
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
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
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
「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
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
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
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
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
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
陶诗的艺术渊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