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8

第3章 试井解释方法

不稳定试井通过流量变化在油藏中引起压力扰动,并在井底记录瞬变压力 (transient)
和时间的变化,来分析油藏参数。常用的 transient well test 包括:

•压降试井 pressure drawdown


•压力恢复试井 pressure buildup
•多流量试井 Multirate
•干扰试井 Interference
•脉冲试井 pulse
•压力回落试井 falloff
注入井吸入能力测试 injectivity

3.1 Horner 方法 (直线段方法)

3.1.1.Drawdown test

程序:通常先关井时地层压力平衡,然后以定产量生产,同时测量井底压力。

目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平均渗透率 K 和近井地带的污染情况,也可以得到油藏
孔隙体积和泄油面积内油藏非均质的情况。
3.1.1.Drawdown test

162.6Qo Bo o kt
Pwf  Pi  [log( )  3.23  0.87 s ]
kh  ct r 2 w
162.6Qo Bo o kt
 Pi  [log t  log( )  3.23  0.87 s ]
kh  ct r 2 w
Pwf  a  m log(t )
162.6Qo Bo o kt
a=Pi  [log( )  3.23  0.87 s ]
kh  ct r 2 w
162.6Qo Bo o
m
kh
162.6Qo Bo o P  Pwf k
k , S  1.151[ i  log(t )  log( )]
mh m  ct r 2 w
取Pwf  P1h,P1h 为在半对数直线上,时间为t  1小时的压力
Pi  P1h k
S  1.151[  log( )  3.23]
m  ct r 2 w
3.1.1.Drawdown test

如果在 1 小时测量的压
力没有在半对数直线上,
必须在半对数直线的延
长线上取值。
3.1.1.Drawdown test

Qo Bo o
Pskin  141.2( ) S  0.87 m S
kh
J actual P  Pwf  Pskin
E 
J ideal P  Pwf
P泄油区内的平均压力

进入拟稳态后

dPwf 0.234q
 mc  
dt ct Ah

可以用来计算泄油面积
3.1.1.Drawdown test

实例: The following reservoir data are


available:
h = 130 ft, φ = 20 %, rw = 0. 25 ft,
pi = 1154 psi, Qo = 348 STB/D, m = −22
psi/cycle , Bo = 1. 14 bbl/STB, μo = 3. 93 cp,
ct = 8. 74 × 10−6 psi−1
Assuming that the wellbore storag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calculate:
● the permeability;
● the skin factor;
● the additional pressure drop due to the skin.
3.1.1.Drawdown test

Solution
step1: P1h=954 psi
step2 : 半对数直线段斜率 m= -22 psi/cycle
step3:

162.6Qo Bo o 162.6(348)(1.14)(3.93)
k   89md
mh (22)(130)

1154  954 89
S  1.151[  log( )  3.23]
22 (0.2)(3.93)(8.74  106 )(0.25)2
 4.6

Pskin  0.87 m s  0.87  22  4.6  88 psi


3.1.2. 压力恢复试井 buildup test

压力恢复试井是最常用的压力瞬变测试方法 (transient test), 可用来估算

•油藏有效渗透率
•近井地带伤害
•断层和断层距离的估计
•生产井间的干扰
•油藏的大小(没有强水驱或水体不大的情况下)

扩散方程的假设条件

Reservoir: homogeneous; isotropic; horizontal of uniform


thickness.
● Fluid: single phase; slightly compressible; constant μo
and Bo.
● Flow: laminar flow; no gravity effects.
3 1.2.1 压力恢复公式的推导( SI 标准单位制)

目的:应用叠加原理推导出关井压力恢复的压力变化公式。

问题描述: 一口井以恒定产量 q 生
产生产到 tp 后关井 , 把关井时刻
q1
t
的时间定为 0 ,关井后的持续时间用

q
表示假设:

( 1 )一口井在无限大作用油藏( i
nfinite-acting reservoir ,在整个流
0 tp t t
动期和关井阶段都没有边界的影响)
中生产,

( 2 )流体和地层物性不变( Ei
函数可用,简化形式可用)
Modern well test
现代试井分析 Modern Well Test Analysis

如前推导:当计算井底压力时,满足 x<0.01 的条件时

70.6QuB  948uCt rw  70.6QuB  1688uCt rw 


2 2
pwf  Pi  ln(1.781* )  Pi  ln( )
kh  kt  kh  kt 
70.6QuB  kt  162.6QuB kt
 Pi  log( ) / log e   Pi  [log( )  3.23]
1688uCt rw uCt rw 2
2
kh   kh
162.6QuB k
pwf  Pi  [log(t )  log( )  3.23]
kh uCt rw 2

Slide 10
求解思路( 1 ) 设想井 A 不关井,
以恒定产量 q 一直生产下去;
( 2 )有另外一口
井 B ,与原来井井眼,,从 tp 时刻 井A
开始,以恒定的注入量 q 注入,即
以 -q 产量开始生产。 q1

q
在关井时刻开始,井 A 和井 B 的
产量代数和为 q+-q=0 ,相当于关井。
根据叠加原理有:
0 tp t t
井B
qB 1688uCt rw
2
Pi  Pws  70.6 [ln( )  2S ]
Kh k ( tp  t )
(0  q) B 1688uCt rw
2
 70.6 [ln( )  2S ]
Kh kt
qB tp  t
Pws (t )  Pi  70.6 [ln( )]
Kh t
表示为近似的对数 ( 注意能够简化的条件 )

162.6Qo o Bo t p  t t p  t
Pws  Pi  lg( )  Pi  m lg( )
Kh t t
Pws  wellbore pressure during pressure buildup,psi
t p  flowing time before shut-in,hours
Qo  stabilized well flow rate before shut- in,STB/day
t  shutin time ,hours

这就是试井中最基本最著名的压力恢复公式,也称
为赫诺( Horner , 1951) 公式
利用压力恢复公式求表皮系数

关井时刻的井底压力
162.6Qo o Bo kt p
Pwf  Pws ( t 0)  Pi  [lg( )  3.23  0.87 S )
Kh Ct rw2
关井后的井底压力

162.6Qo o Bo t p  t
Pws  Pi  [lg( )]
Kh t
两式相减
162.6Qo o Bo kt p t  t
Pws  Pws (t )  Pws (t  0)  [lg( )  3.23  0.87 S  lg( p )]
Kh  Ct rw
2
t
162.6Qo o Bo k t tp 162.6Qo o Bo k t e
 [lg( )  3.23  0.87 S ]  [lg( )  3.23  0.87 S ]
Kh  Ct rw t p  t
2
Kh Ct rw2

tp
te  t 为等价时间
t p  t 思考:当存在边界情况下,叠加会有什么问题?
利用压力恢复公式求表皮系数

关井时刻的井底压力

162.6Qo o Bo kt p
Pws ( t 0)  P(t p )  Pi  [lg( )  3.23  0.87 S )
Kh Ct rw2
关井后的井底压力

162.6Qo o Bo t p  t
Pws  Pi  [lg( )]
Kh t
两式相减
Pws (t )  Pws at t=0 k t t p  t
S  1.151[( )  log( )  3.23  log( )]
m Ct rw2 tp
通常取关井时间 1 小时半对数直线段上的压力计算 S
P1hr  Pws at t=0 k tp 1
S  1.151[( )  log( )  3.23  log( )]
m  Ct rw
2
tp
P1hr  Pws at t=0 k
 1.151[( )  log( )  3.23]
m  Ct rw2
实际测试的压力曲线形状

( 1 )早期阶段,不稳定压力
( Pressure transient) 通过
近井地带(受井筒和表皮影响)

( 2 )中期阶段,不稳定压力
离开井筒,传入目的地层中。

(3) 晚期阶段,调查半径

( radius of investigation )达到


泄油边界
Horner 公式中假设情况与实际的偏离

假设 1 :无限大油藏
假设 2 :均质油藏假设
假设 3 :单相流体
假设 1 :无限大油藏
假设在推导 Horner 公式,流动阶段
和关井阶段都处于无限大作用期,但通常
是开井阶段达到了拟稳态阶段。 Ei 函数的简化此
时不起作用
qbu  1688uCt rw2 
( Pi  Pwf ) prodwell  70.6 ln[ ]  2s 
kh  k (t p  t ) 
实际上应该等于
qbu  0.000527 k (t p  t ) re 
( Pi  Pwf ) prodwell  141.2   ln( )  3 / 4
kh  uCt re 2
rw 

当边界效应出现时, Horner 不正确,而当关井时出现拟稳态流动时, Horner


假设 1 :无限大油藏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还采用 Horner 的理由有三

( 1 )该方法对于无限作用油藏,从理论上是正确的
(即对于 t p  t , ri  re )

( 2 ) Horner 方法有一个比其他方法优势的特点。当

t  , 可以得到一个压力,
p  , 这个压力对试井解释有辅助作用

(3) 对于有限油藏,在关井期间达到拟稳态的情况下,即使当关井时间较长时
Horner 方法也可以比专门考虑拟稳态的方法,更能准确确定地层的渗透率。
假设 2 :均质油藏
在实际上没有均质油藏,但实际证明
这个假设对于大多数油藏,尤其是近井区域的条
件主导测试特征时。压力的变化主要受平均岩石
和流体物性的影响。

非均质情况:沉积环境,渗透率和厚度变化,以及流体界面的影响,测试时间

越长,非均质性的影响越大。
 1. 在关井后最初的 50 小时内 ( 累计时间为 50 到 100 小时 ), 扩
展的压力和注入阶段都处在径向流动阶段 . 此时 Horner 方法是准
确的。

2. 在关井后的中期阶段, 从 50 到 100 小时 ( 累计时间在 100


到 150 小时 ), 扩展的压力降落曲线进入 2 倍半对数曲线阶段,而
此时虚拟的注入井还处在半对数直线阶段(即无限大径向流阶
段) . 因此,从理论上讲,半对数近似(即 Horner )是不准确的。

3. 当断层的影响在虚拟的注入阶段和扩展的压力降落阶段都出
现以后,压力曲线又都会沿着 2 倍直线段发展。 ( 关井时间大
于 >> 100 hours, 累计时间大于 >> 150 hours). 此时半对数
叠加方法又能适用。
3.1.3 变产量公式
对于压力恢复试井,如果整个生产阶段的产量不稳定,但在关井前的
一段时间内产量比较稳定,则可以把这个产量作为整个生产期间的产量
。 24Q
tp  如果产量变化比较大,必须用变流量公式。
q
变产量叠加公式
3.2 双对数分析方法
Horner 法的缺点 1 当测不到直线段时
2 难以判别那一条是真正的直线段
3. 只用了一部分数据

典型曲线分析方法在 1970 年由 Agarwal 等人引入到试井解释中。所谓的


典型曲线是根据扩散方程在不同边界和初始条件下的计算出来的。典型曲线拟合
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对早期被井筒储存干扰的数据进行拟合。使数据中的信息得到
体现。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主要特点

•压力和压力图版拟合方法的
应用是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创
立的标志,
•可以从过去认为无用的数据
中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3.2.1 图版拟合的思想理论

反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的系统,施加同样的输入会得到不同的输出,
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系统对一定输入的反应,来识别系统本身。

1. 先找出各种不同系统(油气藏和油井)的理论模型,求解出对于某种输入的

反应和输出

2. 把压力变化画成曲线,这就是典型曲线的图版,图版都是采用无量纲压力和

时间绘制的

3. 把实际压力曲线和解释图版拟合,确定拟合最好的曲线
图版拟合的原理

Kh 0.000264 K
PD  P tD  t
141.2q  B  Ctr 2 w

Kh 0.000264 K
lg PD  lg P  lg lg t D  lg t  lg
141.2q  B  Ctr 2 w

0.000264 K
lg PD  lg P  lg
Kh
 const lg t D  lg t  lg  const
1.842 103 qB  Ctr 2 w

上下平移 左右平移
3.2.2 典型曲线图版的产生
1.Ramey 图版
Ramey 图版及图版拟合的步骤
Ramey 图版是无限大均质地层中一口具有井筒储存和表皮系数的
解释图版 .
其横坐标为 tD , 纵坐标为 PD
拟合步骤
第一步 : 画实测压差双对数曲线 , 周期大小一致
第二步 : 计算 CD , 平移拟合 , 读出拟合点 P t
( D )m , ( D )m ,
第三步 计算参数 P t
由压力拟合值 由
时间拟合值

Kh PD 3.6 Kh 1
 2.121 10 3 qB ( )m  Ct 
 P  r 2w ( tD )
m
t
2. Gringarten 图版
2. Gringarten 图版

原理:

1
PwD  [ln t D  0.80907  2 S ]
2
1 t
 [ln D  0.80907  ln(C D e 2S )]
2 CD

图版中每一条曲线对应一个 CDe 2S
3.Gringarten 图版和导数复合图版

在纯井筒储及阶段
qB t
p  t或PD  D
24C CD
dPD
PD  1
tD
d( )
CD
tD t
lg( PD )  lg D
CD CD

这是斜率为 1 的直线,及 45 度线
 Gringarten图版

 特点 : 其横坐标为 , 纵坐标为

 图版中每一条曲线对应一个 ,

 它是一个表征井筒和周围情况的无因次

 污染井:
tD PD
 不污染井
CD
 酸化见效井:

CD e 2S

C D e 2 S  10 3

5  C D e 2 S  10 3

0.5  C D e 2 S  5
采用等价时间使压力恢复数据能用压力降落的图版进行分析

关井时刻的井底压力
162.6Qo o Bo kt p
Pwf  Pws ( t 0)  Pi  [lg( )  3.23  0.87 S )
Kh Ct rw2
关井后的井底压力

162.6Qo o Bo t p  t
Pws  Pi  [lg( )]
Kh t
两式相减
162.6Qo o Bo kt p t  t
Pws  [lg( )  3.23  0.87 S  lg( p )]
Kh  Ct rw
2
t
162.6Qo o Bo k t tp 162.6Qo o Bo k t e
 [lg( )  3.23  0.87 S ]  [lg( )  3.23  0.87 S ]
Kh  Ct rw t p  t
2
Kh Ct rw2

tp
te  t 为等价时间
t p  t 用压降曲线图版可以分析压力恢复曲线
Example the pressure buildup data for an oil well that has been producing at
a constant flow rate of 174 STB/day before shut-in. Additional pertinent data is
given below:
φ = 25%, ct = 4. 2 × 10−6 psi−1; Q = 174 STB/day, tp = 15 hours;B = 1. 06
bbl/STB, rw = 0. 29 ft;μ = 2. 5 cp, h = 107 ft

用常规压力恢复 Horner 分析
与 Gringarten 图版拟合结果
进行对比。
K=10.1md,S=7.37
( 3 ) . 双对数拟合,实际压力曲线与 CD e 2 S  1010 的曲线拟合,拟合点

(PD ) MP  1.79
(P) MP  100
tD
( ) MP  14.8
CD
(t e ) MP  1.0
( 4 ) . 根据拟合点计算 K , S

141.2QB PD 141.2(174)(1.06)(2.5) 1.79


k=[ ]( ) MP  ( )  10.9md
h P 107 100
0.000295kh te 0.000295(10.9)(107) 1.0
C [ ][ ]MP  [ ][ ]  0.0093
 tD
( ) 2.5 14.8
CD
0.8936 0.8936
CD  [ ]C  [ ]0.0093  879
 hCt rw
2
(0.25)(107)(4.2 106 )(0.29)2

1 (CD e2 S ) MP 1 1010
S  ln[ ]  ln[ ]  8.12
2 CD 2 879

图版拟合和 Horner 分析的结果相近


3.3 Gringarten 图版和导数复合图版
tD t
特点 : 其横坐标为 PD D
, 纵坐标为
CD CD
tD
CD
3.Gringarten 图版和导数复合图版

在纯井筒储及阶段
qB t
p  t或PD  D
24C CD
dPD
PD  1
tD
d( )
CD
tD t
lg( PD )  lg D
CD CD

这是斜率为 1 的直线,及 45 度线
3.3 Gringarten 图版和导数图版

在径向流阶段

1
PwD  [ln t D  0.80907  2 S ]
2
1 t
 [ln D  0.80907  ln(C D e 2 S )]
2 CD
1 CD
PD 
2 tD
tD
lg( PD )  lg 0.5
CD

这是一条水平直线段,称之为 0.5 线
拟合快速准确,
对于出现
井筒储存阶段和
径向流阶段的曲
线,只要对准 0.5
径向流线和井筒
储存阶段 45 度线
即能得到唯一的
拟合
 3.4 试井解释模型
 模型的组成:基本模型,内边界条件,外边界条件
 1. 基本模型

well well well


K K
1 1
K1
K K
2 2
Homogeneous Double porosity Double Permeability

均质油藏 双孔介质:只有 双渗:每个


一种介质可以产 介质都向井
出流体 中供油
双孔介质:只有一种介质可以产出流体
2 内边界
井储,表皮,裂缝,部分射孔
三 外边界
无限大,定压,定流量

内边界 模型 外边界

井筒储存 均质 无限大
双孔介质 定压
表皮系数
定流量
裂缝 双渗

部分射孔
Inner Boundary Reservoir Model Outer Boundary

Wellbore Storage Homogeneous Infinite


Skin Double Porosity Specified Pressure
Fractures Double Specified Flow
Permeability
Partrial
Penetration
Fracture is
different from
fissures

常用模型:均质 + 井储表皮 + 无限大


常用模型:均质 + 井储表皮 + 无限大
 2 PD 1 PD PD
 
 2 rD r D rD t D
PD (t D  0)  0
PD ( rD  )  0
dpwD P
CD  ( D ) rD 1  1
dt D rD
PD
PWD  [ PD  S ( )]rD 1
rD
 3.5 流动阶段的识别
 诊断曲线:一个模型的不同流动阶段会在双对数图上
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流动阶段
 3.5.1 早期阶段
 1. 井筒储存

原理:纯井筒储存阶段
qB qB
P  t  lg P  lg t  lg
24C 24C

特征: 1. 双对数斜率为 1 直线, 2. 直角坐标过原点


特征: 1. 双对数图上斜率为 1 直线, 2. 直角坐标图上过
原点
2 无限导流裂缝切割井筒 (high Conductibity Vertical Fracture)

特点:沿裂缝没有压力损失并且向裂缝均一流量流动

1
原理: P  L t  lg P  lg t  lg L
2

特征: 1 。双对数斜率为 1/2 , 2 。直角坐标过原



2 有限导流裂缝切割井筒

特点:沿裂缝有压力损失 , 出现双线性流

1
原理: P  L 4 t  lg P  lg t  lg L
4

特征: 1. 双对数斜率为 1/4 , 2. 直角坐标过原点


3.5.2. 中期阶段(无限作用径向流阶段)

特征:导数图上有明显的特征,半对数图上有直线段

Infinite acting regime


3.5.3. 外边界反映段
1. 恒压边界:非常活跃的边水、和很大的气顶以及充分的边缘注水,都可
能形成恒压边界

Pe= 常数

Pwf= 常数

稳定流特征:下掉
3.5.3 . 外边界反映段
2. 不渗透边界:封闭的直线断层就是不渗透边界
3.5.3 . 外边界反映段
3.5.3 . 外边界反映段
3.5.3 . 外边界反映段
3.5.3. 外边界反映段
2. 单一不渗透边界:识别曲线特征,半对数图上出现 2 倍斜率的直线

1
0
.
5
2. 单一不渗透边界:

m2=2m1
边界的距离:
m1
Kt x p
d  1.423
Ct

tx

lg t

tx 半对数图上两条直线交点对应的时间
3. 封闭系统:由不渗透边界所围成的油藏称为封闭系统。
当所有的不渗透边界影响都到达井筒后,油藏中的压力随
时间的变化率将固定不变,此时的流动叫做“拟稳态流”。

P
 常数  0
t

识别曲线:双对数曲线上出
现斜率为 1 的直线

拟稳定流特征:斜率为
1
四、流动阶段即从每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的信息
四、流动阶段即从每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的信息

第四阶段: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已为人所
研究,从这一阶段可
以计算测试井到附近
边界的距离 d, 泄油半
径 Re, 和泄油面积,
以及控制储量 N 和平
P
均底层压力
四、流动阶段即从每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的信息

第三阶段:早在 20 世
纪 50 年代,不稳定试井
方法发展起来。测量压
力降落和压力恢复曲线,
从而计算地层系数 Kh,
P
表皮系数 S ,但得不
到井筒和有关油藏类型
的信息。
四、流动阶段即从每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的信息

第二阶段:井筒附近油
藏的情况(如有无裂缝、
是否有污染,以及油藏
的类型(均质还是非均
P
质)等信息。比如裂缝
的半长,储能比、和窜
流系数等参数。
四、流动阶段即从每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的信息

第二阶段:井筒附近油
藏的情况(如有无裂缝、
是否有污染,以及油藏
的类型(均质还是非均
质)等信息。比如裂缝
的半长,储能比、和窜
流系数等参数。
四、流动阶段即从每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的信息

第一阶段:刚刚开井的
一段短时间。可以得到
井筒储集系数 C.

要进行第一和第二阶段
的压力分析,必须使用
高精度的压力计,测得
早期的压力变化数据。
模型选择的实例

采用变井筒储存的模型
得到的表皮系数要比
定井筒储存模型得到
的表皮系数要小很多
3.6 流动阶段识别的综合介绍

a regime is the geometry of the flow streamlines in the tested formation. For each
flow regime identified, a set of well or reservoir parameters can be computed using
only the portion of the transient data that exhibits the characteristic pattern behavior.

The eight flow regime patterns commonly observed in well test data are radial,
spherical, linear, bilinear, compression/expansion, steady-state, dual-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and slope doubling.

■ Flow Regime Identification tool


The popular Flow Regime Identification tool (Fig. 17) is used to differentiate the eight
common subsurface flow regimes on log-log plots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determining
and understanding downhole and reservoir conditions
1 Radial Flow
The most important flow regime for well test interpretation is radial flow,
which is recognized as an extended constant or flat trend in the
derivative.
Whenever radial flow occurs, the values for k and s can be determined; when
radial flow occurs in late time, the extrapolated reservoir pressure p* can also be
computed. In Well A in Fig. 19, radial flow occurs in late time, so k, s and p* can
be quantified.
2 Spherical Flow
Spherical flow occurs when the flow streamlines converge to a point (Fig. 20).
This flowregime occurs in partially completed wells (Fig. 20a) and partially
penetrated formations (Fig. 20b). For the case of partial completion or partial
penetration near the upper or lower bed boundary, the nearest impermeable bed
imposes a hemispherical flow regime. Both spherical and hemispherical
flow are seen on the derivative as a negative half-slope trend. Once the
spherical permeability is determined from this pattern, it can be used with the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kh quantified from a radial flow regime occurring in
another portion of the data to determine the vertical permeability kv.

Figure 20. Spherical flow regime, which results from flow streamlines
converging to a point (Ehlig-Economides et al., 1994).
Figure 21. (a) Spherical flow regime in the lower layer is indicated by the
negative half-slope trend (red line), followed by late-time radial flow. (b)
Following a transition period, radial flow is from the combined two layers (Ehlig-
Economides et al., 1994).
Well Test Interpretation ■ Interpretation Review 33
Figure 22. The openhole log shows a partially completed
interval (Ehlig-Economides et al., 1994).
3 Linear Flow

The geometry of linear flow streamlines consists of strictly parallel


flow vectors. Linear flow is exhibited in the derivative as a
positive half-slope trend.

Figure 23. Linear flow regimes have parallel flowlines (Ehlig- conomides
et al., 1994).
The combination of linear flow data with radial flow data (in any order) can
provide the principle values of kx and kv for the directional permeabilities in
the bedding plane. In an anisotropic formation, the productivity of a horizontal
well is enhanced by drilling the well in the direction normal to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Figure 24. The linear flow regime has a positive half-slope


trend in the derivative curve.
Well C is a water injection well that exhibits linear flow (Fig. 24). Although no radial
flow is evident, the time of departure from linear flow coupled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data that follows the half-slope derivative trend provides two independent indicators
of the formation permeability and fracture half-length, enabling the quantification of
both. The subtle rise in the derivative after the end of linear flow suggests a
boundary, which was interpreted as a fault.
4 Bilinear Flow
Hydraulically fractured wells may exhibit bilinear flow instead of, or in addition
to, linear flow. The bilinear flow regime occurs because a pressure drop in the
fracture itself results in parallel streamlines in the fracture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streamlines in the formation become parallel as they converge to the
fracture (Fig. 25). The term bilinear refers to the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two linear flow patterns in normal directions. The derivative
trend for this flow regime has a positive quarter-slope. When the fracture
half-length and formation permeability are known independently, the fracture
conductivity kfw can be determined from the bilinear flow regime.

Figure 25. Bilinear flow regime commonly exhibited by


hydraulically fractured wells
5 Compression /expansion Flow

The compression/expansion flow regime occurs whenever the volume


containing the pressure disturbance does not change with time and
the pressure at all points within the unchanging volume varies in the
same way. The derivative of the compression/expansion flow regime
appears as a unit-slope trend.
1.wellbore storage: if the limiting factor is the entire drainagevolume
for the well, this behavior is called pseudosteady state.

2.pseudosteady-state conditions :After radial flow has occurred, a unit-


slope trend that is not the final observed behavior may result from
production from one zone into one or more other zones (or from
multiple zones into a single zone) commingled in the wellbore. This
behavior is accompanied by crossflow in the wellbore, and it occurs
when the commingled zones are differentially depleted. If unit slope
occurs as the last observed trend (Fig. 26a), it is assumed to indicate
pseudosteady-state conditions for the entire reservoir volume
contained in the well drainage area. Late-time unitslope behavior
caused by pseudosteady state occurs only during drawdown. If the unit
slopedevelops after radial flow, either the zone (or reservoir) volume or
its shape can be determined.
6 Slope doubling

(Fig. 28)

Slope doubling describes a succession of two radial flow regimes,


with the slope of the second exactly twice that of the first. This
behavior typically results from a sealing fault (Fig. 28), but
its similarity to the dual-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behavior in Fig. 27b
shows that it can also be caused by a permeability heterogeneity,
particularly in laminated reservoirs. If slope doubling
is caused by a sealing fault, the distance from the well to the fault
can be determined.
7 Dual porosity or permeability

reservoir rocks that contain distributed


internal heterogeneities with highly
contrasting flow characteristics. Examples
are naturallyfractured or highly laminated
formations.
The derivative behavior for this case may
look like the valley-shaped trend .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associated Fig. 27a


with internal heterogeneity, such as
interporosity flow transmissibility, relative
storativity of the contrasted
heterogeneities andgeometric factors.

Fig. 27b
The analysis of log-log plots of testing data is
an improvement in well testing practice, but, it
does not preclude follow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The preceding steps of test design,
hardware selection, and data acquisition and
validation are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interpretation.
3.7 模型识别的图例

 3.7.1 Model Identification:Infinite Acting Radial Flow

Description

The response is characterized by stabilization (flattening) of the pressure derivative curve at


a level that depends on the k*h product
Fig. 27b
 3.7.2 Model Identification:Infinite Conductivity Fracture
 3.7.3 Model Identification:Finite Conductivity Fracture

Description
At early time, bilinear flow, characterized by a 0.25 slope on the log-log plot of the
derivative, may develop later. Subsequently the linear flow (with slope of 0.5)
perpendicular to the fracture is recognizable. At late time, the behavior is like that of
a fully completed infinite reservoir with a low or negative value for skin. An infinite-
acting radial flow pattern may develop
 3.7.4 Model Identification:Fault

Description
At early time, before the boundary is seen, the respons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an infinite
system. W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fault is seen, the pressure derivative increases until it doubles,
and then stays constant. At late time the behavior is like that of an infinite system with a
permeability equal to half of 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 3.7.5 Model Identification:Channel

Description
At early time, before the first boundary is seen, the respons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an infinite
system. At late time, when the influence of both faults is seen, a linear flow condition exists in the
reservoir. During linear flow, the pressure derivative curve follows a straight line of slope 0.5 on a
log-log plot. If the L1 and L2 are large and much different, a doubling of the level of the plateau
from the level of the first plateau in the derivative plot may be seen. The plateaus indicate infinite-
acting radial flow, and the doubling of the level i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earer fault.
 3.7.6 Model Identification:Intersecting Faults

Description
At early time, before the first boundary is seen, the respons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an infinite
system. W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closest fault is seen, the pressure behavior may resemble that
of a well near one sealing fault. Then when the vertex is reached, the reservoir is limited on two
sides, and the behavior is like that of an infinite system with a permeability equal to theta/360
times 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 3.7.7 Model Identification:Closed Reservoir

Description
At early time, before the circular boundary is seen, the respons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an
infinite system. W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closed circle is seen, the system goes into a
pseudosteady state. For a drawdown, this type of flow is characterized on the log-log plot by a
unity slope on the pressure derivative curve. In a buildup, the pressure stabilizes and the
derivative curve plunges.
 3.7.8 Model Identification:Co
Constant Pressure Boundary
 nstan

Description

At early time, before the constant pressure circle is seen, the response corresponds to
that of an infinite system.At late time, when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ant pressure
circle is seen, the pressure stabilizes and the pressure derivative curve plunges.
5.0 解释实例 1

背景介绍:我国海域一
口探井 WX-1 采用三开
三关测试。下图为三次
压力恢复的直角坐标图,
可以看到,在短暂的测
试过程中,每一次关井,
地层压力都下降一个台
阶,说明构造的含气面
积不大,储量有限。
3.8 解释实例
解释结果:气藏长度: 2d1=1254m
气藏宽度: 2d2=157m
气藏面积: 0.2km^2
有效渗透率: 0.1493um^2
表皮系数: 11.07
此构造面积不大,地质人员与试井解释的结果基本相符,当时在距离
Wx-1 井 4.5 ,公里的地方打了另外一口井,落空,造成了损失
第四章 双孔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一 . 什么是双孔介质
在非均质油藏模型中,双孔介质是最常见和有代表性的。它假设在地层中存在两种
孔隙介质,高渗透的介质称为裂缝( fissure ),低渗透的介质称为基岩( matrix
block ) , 在多层油藏中 , 如果层间渗透率差异大,也可以用这种模型代表。

Vug 孔洞。

Figure 4.1. Example of double porosity reservoir, fissured and multiple-layer formations.
第四章 双孔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History of double porosity

The double-porosity model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Barenblatt et


al. in 1960: a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system, the matrix blocks, is
surrounded by a fissure network of high permeability. The matrix
blocks are not producing to the well, but only to the fissures.
 Several variations of this model are available (Warren and Root,
1963; Odeh, 1965; Kazemi, 1969 a; de Swaan, 1976; Najurieta, 1980;
Streltsova, 1983) for refined descriptions of the heterogeneous
response.
 In all cases, the fissure network provides the mobility, and the
matrix blocks supply most of the storage capacity. A double
porosity response depends upon the storativity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reservoir component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第四章 双孔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二 假设条件

1 - 基岩块的体积与测试期间影响到的油藏体积比较起来要小得多 . 油藏中每一
点与两个压力相关,一个是裂缝中的流体压力 Pf ,一个是基岩中的流体压力 Pm

2 – 只有裂缝中的流体向井中流动 ; 基岩块之间不连通 . 孤立的基岩块做为流体


源,测试结果中反映出来的流度只代表裂缝系统
3 – 大多数流体储存在基岩中,裂缝中储存的流体很少 .
4 – 模型中考虑三种基岩的形状,代表裂缝的方向平面维数
n=3, 球形, n = 2 柱状, n = 1 平板
5 – 基岩到裂缝的流动存在两种类型:
不稳态流动( transient flow ):裂缝和基岩间存在表皮因子,引
起压力降
拟稳态流动( psudosteady-flow ),裂缝与基岩间流动没有流动
限制
第四章 双孔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 三 . 流动特征

1. 三个流动阶段
第一阶段:一开井,裂缝系统中的原油
流入井筒,但基岩块系统仍保持原来的
状态,没有流动发生。这是裂缝系统中
的流动,为第一阶段。
第四章 双孔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第二阶段:裂缝系统中的原油减少,压力下降,基
岩块与裂缝中存在压差,原油从基岩块中进入裂缝
中,这是两种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这一阶段的压力
变化不能与均质图版拟合。
第四章 双孔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第三阶段:裂缝和基岩中压力同时下降,反映的是
整个系统即基岩块与裂缝总的特征。
第四章 双孔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2. 几个有关的概念
( 1 )裂缝体积比 Vf : 裂缝系统体积 / 总体

( 2 )基岩体积比 Vm: 基岩系统体积 / 总体


积 裂缝系统孔隙体积
(3).裂缝孔隙度 f 
裂缝系统总体积
基岩孔隙体积
(4)基岩孔隙度m 
基岩系统总体积
(5)裂缝系统弹性储能系数:(VCt ) f
( 6 )基岩系统弹性储能系数

(V  Ct ) m

( 7) 裂缝系统弹性储能比 = 裂缝系统弹性储能 / 总弹性储能, Omega,


storativity ratio, the fraction of the pore volume occupied by the fissures to the
total interconnected pore volume. Range is 0.1 to 0.001

(V Ct ) f
 储能比越大,裂缝中储
(V Ct ) f  (V Ct ) m
存的流体越多
( 8) 串流系数( Lambda ): interporosity flow parameter, the ability
of the matrix to flow into the fissure network.

km A
 ( ) rw2 ,  : 岩块形状因子, 
Kf Vx
A:基岩块的表面积; V:基岩块的体积; x:基岩块的特征长度

Range is 10-3 to 10-9

反映基岩与裂缝之间的连通情况,值越小,反映基岩
中的流体越难以流到裂缝中,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
到第三流动阶段。

基岩块致密,裂缝渗透率小,裂缝发育差都
会导致较小的 
压力特征
3. 双孔介质的参数影响特征

1. 的影响
 越小,过渡期的V字谷越深,过渡期持续的时间越长
3. 双孔介质的参数影响特征

2. 的影响

决定了过渡期结束的时间
和全系统流动开始的时间。
 WorkBench. Powerful, easy to use pressure analysis
From this . . .

. . . to this in seconds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5.1 气井试井资料在石油工程中的作用
试井方法:产能试井和压力不稳定试井
应用 : (1) 气藏工程师准确分析气藏动态和预测
不同工作制度下的产量
(2) 采气工程师也必须了解生产井和注入井状况
才能确定最佳的气藏动态。

气井试井分析可以实现下列目标:
· 获取气藏参数,包括产能
· 确定气井的所有钻开井段是否都为生产层;
· 估算气井的表皮系数或钻井、完井损害程度,根据地层伤害
的程度确定增产措施。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气体物性与压力密切相关是导致气井试井
分析复杂的主要原因。
造成压力扩散方程非线性(此前的方程都
是假设为可压缩流体)。
幸运的是,如果采用适当的替代变量,主
要是采用拟压力和拟时间替代压力和时间,
多数微可压缩方程的解能够用来进行气井
的试井分析。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5.2 气井试井资料的录取、分析及处理

计划,论证,时间,次序

设计,实施,分析

生产前 生产过程中

流体数据
试井数据

试井数据
生产数据

尽可能对每口井都测量原始井底压力,或
者选定一些 " 关键井 " 进行周期性测试。按 注入数据
照 Woods 和 Arib 的观点,关键井数应达
到全部气井数的 25% ,而且他们也发现为 特殊数据
了校核气藏模型,最好每隔 23 年对所有
井进行压力测试。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5.2 气井试井资料的录取、分析及处理

计划,论证,时间,次序

设计,实施,分析

生产前 生产过程中

流体数据
试井数据

试井数据
生产数据

尽可能对每口井都测量原始井底压力,或
者选定一些 " 关键井 " 进行周期性测试。按 注入数据
照 Woods 和 Arib 的观点,关键井数应达
到全部气井数的 25% ,而且他们也发现为 特殊数据
了校核气藏模型,最好每隔 23 年对所有
井进行压力测试。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5.3 气藏特征描述流程
采用一体化方法进行气藏特征描述

气藏描述的一般内容

岩石研究 构造形态研究 储层性质研究 综合研究

岩性 构造 储层剖面 孔隙体积
沉积成因 连续性 储层划分 传导系数
储集岩 总厚度变化 有效厚度变化

岩芯 气井 压力产
量历史
分析 试井

产能试井和压力试井
分析方法及应用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地质学家筛选样本进行岩心分析,为气藏岩石
类型初步识别提供了数据。只有紧密结合地质资料
和岩心数据,试井解释结果才能合理准确。
试井资料可以帮助识别流动边界、裂缝和渗透
率变化。各种压力历史拟合研究可用来验证物理模
型,不断调整模型参数,直到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
相符。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描述气藏系统特征获得最佳的采
收率。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5.4 气体流动方程
5.4.1 稳态层流

k dp kA dp
v q  vA 
 g dx  g dx

对径向流

k (2rh ) dp
q
ug dr

该方程必须积分求解。积分之前,流动方程必须与状态方程和连续
性方程联立。连续性方程为 :

1q1   2 q2  常数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5.4 气体流动方程
pM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为 :

ZRT

通常用标准条件下的压力 psc 温度 Tsc 求气体流量

pM p M
 q   sc qsc 或 q
zRT
 qSC sc
zsc RTsc

pT sc 2 rhk dp
得到: qsc  分离变量积分
psc zT  dr
p r
qsc pscT  z c dr p 2  pw2 qsc pscT  z  re 
p pdp  Tsc 2 kh r r 2
 ln  
Tsc 2 kh  rw 
w w
第五章 气井的试井
5.4 气体流动方程 。

 khTsc  p 2  pw 2 
qsc 
pscT  g z g ln  
re
rw

与压力无关。其值可取供气区内气藏温度和平均压力下
推导中假设 g z 的值

Pe  Pw
P
2

采用气田实用单位 0.0007027 kh  p 2  pw2 


qsc 
 g zT ln  
re
rw
qsc - mscf/d (标准千立方英尺 / 天);
k -渗透率, mD ;
h -油层厚度, ft ;
pe -气藏压力, psi ;
pw -井底压力, psia ;
-气藏温度, ºR ;
T
re -供油半径, ft ;
rw -井筒半径, ft ;
-平均压缩因子,无量纲;
z
g -气体粘度, cP 。

上述公式中标准压力和标准温度值为:
psc =14.7psia
Tsc =60℉=520ºR
当考虑 z, g 都随压力变化时,产量公式可变为

0.0007027 kh   p    pw 


qsc 
T ln   re
rw

p p
pdp w
pdp
其中  ( p )   ( pw )  2  2 
pref
g z pref
g z

读“普西”

pref 拟压力计算的参考压力,在此压力下,拟压力被看作零值
拟压力和压力的关系( John.lee )
压力小于2500psia时(17 Mpa)
z几乎为常数, 可取p 2或(p),
P
压力大于2800 psia时, 几乎为常数,可取p或(p );
z
介于2500psia  2800psia之间时,宜用(p )

为书写方便,一般在公式中用 p2
例 2-1 计算气体拟压力
250℉ 温度下的天然气重度为 0.732 ,试计算 400 ~ 4000psia 压力下的气体拟压力

压力,  P 
( psia ) mPa  s ( 小数 ) ( psia / cP) (mm psia 2 / cP)
400 0.014337 0.9733 28 , 665 11.47
800 0.014932 0.9503 56 , 378 45.48
1200 0.015723 0.9319 81 , 899 100.83
1600 0.016681 0.9189 104 , 383 175.33
2000 0.017784 0.9120 123 , 312 266.41
2400 0.019008 0.9113 138 , 552 371.18
2800 0.020329 0.9169 150 , 217 486.72
3200 0.021721 0.9282 158 , 719 640.28
3600 0.023151 0.9445 164 , 638 739.56
4000 0.024580 0.9647 168 , 689 872.92
解:当 P=400psia 时 当 P=800psia 时

psia2/cP

psia2/cP
5.4.2 稳态紊流

上述方法是建立在地层中没有紊流,且井筒周围没有地层伤害的前提下
的。
当考虑紊流时,用压力平方和拟压力表示的稳态紊流方程为

50.3 106  g zTPsc qsc  re 


p p 
2
e
2
w ln  s  Dqsc 
khTsc  rw 

1.422 103 Tqsc r


 ( Pe )  ( Pw )  [ln e  S  Dqsc ]
kh rw

2.222  10 15  g kh


D
 g rw h 2 p

2.33  10 10
 1.201
, ft 1
k
Dqsc -与产量有关的表皮因子, D 是非达西流动系数,
无论生产还是注入, qsc 始终取正值
上式可以写成二项式

 ( Pe )  ( Pw )  AA' qsc  BB ' qsc2

1.422 103 Tqsc r


AA'  [ln e  S ]
kh rw
1.422  10 3
T
BB '  D
kh

同理可以写出对应与压力平方公式的二项式方程

2 2
Pe  Pw  AAqsc  BBqsc2

50.3 103  g zTPsc re


AA  [ln  S]
khTsc rw
50.3 103  g zTPsc
BB  D
khTsc
例 2-3 应用稳态流动方程计算直井中的紊流影响
砂岩气藏中一口垂直气井,钻遇油层厚度 45 英尺,渗透率 12mD ,原始
气藏压力 2150psia ,单井控制面积 640acres ,开井生产的最小井底压力为
350psia ,其它数据
=590°R, =0.02cP, =0.90,

=0.70, =0.29ft, =0 ,射开长度

=45ft. 。

紊流对垂直井
产能的影响

层流, 紊流
Pw ( psia ) Pe2  Pw2 ( psia ) 2 q (mmscfd ) q (mmscfd )
1800 138 5.816 5.011
1400 266 11.208 9.166
1000 362 15.252 12.051
500 437 18.412 14.191

°R: 兰氏度 = 华氏温度 +459.67 ,是从绝对零点开始计算的华氏温度


5.4.3 拟稳态流动

2
0.0007027kh( PR  Pw2 )
qsc 
 r 
T z ln( e )  0.75  S  Dqsc 
 rw 

2 1.422  103 T z qsc  re 


PR  P 
w
2
 ln( )  0 . 75  S  Dq sc 
kh  rw 
2
写成二项式形式 PR  Pw2  Aqsc  Bqsc2
1.422  103 T z  re 
A ln( )  0.75  S 
kh  rw 
1.422  103 T z
B D
kh
PR  泄油区平均地层压力
这个方程是气井产能方程的完全表达形式,给定一个管线或者回压,就能确定
相应的气井产能。
5.4.4 非稳态流动
1      cg 
r 
r r  r  0.000264k t
             cg 
     
x  x  y  y  z  z  0.000264k t

在不稳态阶段:
2 2
Pe  Pw  At qsc  Bqsc2

1.422  10 6  z T 1 kt
At  [ lg( )  S]
kh 2 1688 giCi rw2
1.422  10 6  z T
B D
kh

A,B 分别是描述达西渗流和非达西渗流的系数,此时需要
用压力降落( drawdown 或压力恢复( buildup )法解释
得到, kh , S , D 。然后用已知或假设的
PR 或re带入拟稳态的方程,确定产能
注意!
以上方程中的 q g

是指在油藏中流动的全部气态物质,包括地
面产出的天然气,凝析液和液体水 ( 这些在
地下以气态形式流动 ) ,分析时要计算气态
等价物。
5.5 产能试井及其资料解释
5.5.1 产能试井的分类包括稳定试井,等时试井,改进的等时试井

产能试井的分类、局限性

常规回压试井 等时试井 修正等时试井

高渗透地层 超低渗透地层
低渗透地层

很快达到稳定 该方法及其近似,且
这种方法应用广泛,
模型很好解决, 因为它们省时省钱
但是到稳定要花
这些测试浪费天然气, 很长的时间
并且常导致孔隙坍塌
和水的锥进

很难达到完全的
稳定流动
缩短了达到稳定
排驱半径很快就到了排 流需要的时间
驱的边界,达到稳定流
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段时

只有达到稳定状态,才能精确是确定产能
5.4.3 拟稳态流动
确定气井产能方程必须先确定 A 和 B ,在拟稳态情况下,即井以 q g 生产,直到ri  re

2
PR  Pw2  Aqsc  Bqsc2
1.422  103 T z  re 
A ln( )  0.75  S 
kh  rw 
1.422  10 T z
3
B D
kh

至少采用两个流量测试,记录 q 和 Pw ,可以确定常数 A 和 B

PR也必须已知

这就是气井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
5.5.3 气井产能试井和生产潜力分析

以前气井的产能主要依靠敞喷测试来平均。既浪费天然气,同时也会造成
井壁坍塌和水锥等复杂情况。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回压试井、等时试井、
修正等时试井。

 5.5.3.1. 常规回压试井(因为试井时管线中的回压高于大气压力,
故此得名)
气井以某一稳定产量生产,直到井底流压达到稳定,然后改变

工作制度,以另一稳定产量生产,待井底流压达到稳定后再改变工作制度继续生
产,这样重复 3-4 次,记录每个产量 和井底稳定流压 , 改变工作制度

的顺序一般由低产量开始逐渐加大,在测得 4 个产量及相应流压数据之后

,常常关井测压力恢复,以取得地层压力
常规回压试井流量和压力时间变化曲线,分析产能测试数据有两大基本方法
5.5.3.2 经验方法(指数式方程)
1.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基于著名的专题论文 7 , Rawlins 和
Schellhard , 1936 ) 14 ,它是根据大量观察经验观察得出的,当每个产量阶段都
达到拟稳态时,产量和井底稳定流压满足如下关系式
2
qsc  C ( PR  Pwf2 ) n

C 产能方程系数,是气藏和气体性质的函数,在特定的时
间内可以看做常数

n 产能方程指数(渗流指数),表征流体特性, n=1 , 层
流, n=0.5 紊流, n>1 是测试期间积液被排出造成的。
2 1 1 q
lg( PR  Pwf2 )  lg qsc  lg C C
n n ( P  Pwf2 ) n
R
2

零井底压力 稳定产能曲
线

斜率
=1/n
lg ΔP2

lgqsc

实际上 C 和 n 不是常数,它们和时间和压力相关,如果在不同时间进行产能测试,
C 会变化, n 也可能变化
零井底压力

斜率
=1/n
lg ΔP2

lgqsc 理论法 经验法的 AOF


的 AOF
该经验方法对于取得的数据形成的直线关系进行外推时存在风险!尤其是求 A
OF 时的较远的外推 , 误差可能更大。如果流动状态不是拟稳态,会导致错误的
结果!
AOF 是假定井底流压(表压)降为零 ( 绝对压力为 14.7psi) ,即大气压力,则
气井达到最高极限产量,这时的产量称为气井的无阻流量 (AOF , Absolute
Open Flow). 它是评价和比较气井产能的最重要参数。
5 .5.3.3 理论方法(二项式方法)

指数式方程是基于经验的方法,有时可能不太准确。当井眼附近紊流及与产
量相关的拟表皮系数随产量增加而增大时,斜率会发生改变,根据二项式公
式分析的结果确定的 AOF 误差较小。

 ( pR )  ( pwf )  A1q  B1q 2 或 P 2 R  Pwf2  A1q  B1q 2

A,B 分别是描述达西渗流和非达西渗流的系数
5 .5.3.3 理论方法(二项式方法)

当探测半径达到外边界后, ri  re 此时流动为稳定流动( psudosteay flo


w)

2 1.422  103 T z qsc  re 


PR  P 
w
2
 ln( )  0 . 75  S  Dq sc 
kh  rw 

2
PR  Pw2  Aqsc  Bqsc2
1.422 103 T z  re 
A  ln( )  0.75  S 
kh  rw 
1.422 10 T z
3
B D
kh
PR  泄油区平均地层压力
 A  A  4 B ( PR )
2 2

AOF 
2B
二项式法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进行
外推,并且对于 u , Z 变化的情况,也比
较容易进行修正,
5 .5.3.3 理论方法(二项式方法)

当探测半径没有达到外边界时, ri  re 此时流动为不稳定流动( transient flo


w)

2 2
Pe  Pw  At qsc  Bq sc
2

1.422  10 6  z T 1 kt
At  [ lg( )  S]
kh 2 1688 gi Ci rw2
1.422  10 6  z T
B D
kh
4. 实例分析
对低压气藏中一口气井进行稳定的回压测试。利用下面的测试数据采用两种方法
确定产能方程中和 AOF 。初始平均地层压力为 408.2psia 。

测试 ( PR2  Pwf2 ) qsc


qsc ( MMscf Pwf ( psia ) P P
2 2 2

序号 ) R wf
( psia )
D ( psia 2 ) MMscf D

0 408.2

1 4.288 403.1 4138 964.9

2 9.265 394.0 11391 1229

3 15.552 378.5 23365 1502

4 20.177 362.6 35148 1742

5 AOF 14.7 35148 1742


lg qsc1  lg qsc 2
点 1 和点 2 明显在一条直线上 n   0.69
lg(P 2 )1  lg(P 2 ) 2
用数据点 4 计算 C
qsc
C  0.01508
( PR2  Pwf2 ) n

零井底压力 稳定产能曲
(表压为零) 线
lg ΔP2

lgqsc 绝对无阻流
qsc  0.01508( PR2  Pwf2 ) 0.69

Pwf  14.7, qsc AOF  0.01508(166411) 0.69  60.4 MMscf


D
二项式方法
2000

y = 48.170x+766.00

1500

系列1

1000
(p2-pw2)/q

线性 (系列1)

500

 A  A2  4 B ( P 2 )
AOF   51.4MMscf / D
0

2B 0 5 10 15 20

尽管两种方法都显示出明显的直线趋势,但 AOF 的误差相差 17%


( 2 ) . 等时试井 (Isochronal tests)
 1. 背景:当气层的渗透率很差时,达到回压试井的稳定流动条件要求,时间很长,
浪费很多天然气,而且只有一个压力恢复期,不适合进行不稳定试井分析,所以
采用等时或修正等时试井。

2. 方法概要:不同产量生产相同时间,在每一产量后关井恢复到静压,最后
以某一产量生产一段较长时间,直到井底流压稳定(达到拟稳态)。
等时试井的理论基础

1. 调查半径(探测半径, Radius of investigation )在流动
测试过程中 与产量大小无关,仅与流动时间有关。因此
流动时间相同时,调查半径相同。

2. 在给定的流动时间内的调查半径小于泄油半径( ri<re ),
,调查半径接近或小于有明显油藏压力下降的点 , 作为近似,
可以认为在 r=ri 以外的区域存在稳定渗流(假边界)。因此,
通过不同流量在相同流动时间测试的点得到一个产能曲线(故
等时试井)
1
kt
ri  ( )2
948Ct

Re
t
,在每个给定的
ri 流动时间内,参
与泄流的油藏面
积相同,
等时试井的理论基础

对于流动时间t , 对应一个泄流半径
1
kt
rd  cri  c( ) 2 , 与流量无关
948Ct
设rd  1.585ri,从压力剖面图上可以看到
这个rd非常接近无泄流的半径,在时间t1
 p z pg 1 1688 p (Ct ) p rw
2

pwf  p  1422
2 2
Tq g [ ln( )  ( s  D q g )],
kh 2 kt1
(1.585) 2 kt1 kt1
rd  (1.585ri ) 
2 2

948Ct 377Ct
改写上面的不稳态流动方程
 p z pg r
pwf  p - 1422
2 2
Tq g [ln( d )  0.75  ( s  D q g )]
kh rw
等时试井的理论基础

改写后的不稳态流动方 程
 p z pg r
2
pwf  p 2 - 1422 Tq g [ln( d )  0.75  ( s  D q g )]
kh rw
对比拟稳态流动方程
 p z pg r
2
pwf  p 2 - 1422 Tq g [ln( e )  0.75  ( s  D q g )]
kh rw
方程相似,因此,对于 每个固定的时间 t,可以采用与
回压试井(稳定流动测 试)相同的分析方法。 但得到的
并不是真正的产能曲线 ,还需要一个稳定点。
每一个关井都要恢复到平均地层压力
等时试井的理论基础

每个等时时间都
能得到一个直线
,当有稳定点时
可以得到真正的
产能曲线。
3. 绘制 lg( PR2  Pwf2 j )  lg q j 此为不稳定产能曲线

过最后稳定点做不稳定产能曲线的平行线,此为稳定产能曲线(斜率相等)

等时试井产出的气
量比回压测试要少,
由于要多次关井,
测试时间可能很长,
每段压力恢复都可
以进行不稳定压力
分析
等时试井数据分析
达不到拟稳定流动时的分析方法

当渗透率很低,很长时间也达不到稳定
流动,没有稳定点,这时怎么办?

采用理论公式进行计算!
拟稳定流动方程理论公式:
2 1.422  103 T z qsc  re 
PR  P 
w
2
ln( )  0.75  S  Dqsc 
kh  rw 

2
PR  Pw2  Aqsc  Bqsc2
1.422 103 T z  re 
A  ln( )  0.75  S 
kh  rw 
1.422 10 T z
3
B D
kh
PR  泄油区平均地层压力

B 可以通过等时曲线的斜率来计算,如何计算 A
1.422 103 T z  re 
A  ln( )  0.75  S 
kh  rw 
需要确定 kh , Re , S:
Kh: 从等时试井的多个关井恢复数据可
以求得
Re :可以从井距估算,对于小油藏和不
规则油藏,可以从形状大小来进行估算。

关键是如何确定 S ?
S :是由于机械和伤害原因形成的真表
皮系数。

而单一流量试井解释出来是总附加压力
下降(表观表皮)。
即 S  S Dq
'
g

要确定 S ,必须进行至少两个流量以上
的压力降落和压力恢复试井解释。
外延到 q=0 ,得到 S'=S 。计算出 A 和 B ,得到
产能方程。
三 . 修正等时试井

方法背景:等时试井关井恢复到
平均压力需要的时间对于低渗透油藏太

修正等时试井的方法:每个新流动段开
始前的最后关井压力来近似替代平均地
层压力。
修正等时试井是近似方法,它缺乏严格的理论基础。但由
于与真实的等时试井结果比较好的近似,因此应用广泛。
分析方法:

2
用 lg[(Pwsj  Pwfj
2
) / q j ]与q j 做图,其他方法与
等时试井相同

Pwsj 是第 j 次流动期前的关井阶段的最终井底压力
理论方法:二项式方法
理论方法:二项式方法

用公式

计算下列数据,画在经验公式图上
经验公式法与
二项式方法的偏差
三 . 单点法测试
单点法只需在关井测地层压力条件下,开井取得一个工作制度下
稳定的
产量和井底流压力,就可用下面公式计算气井无阻流量。
(一)、单点产能计算公式的来源
气井的无因次 IPR 曲线的表达式为:

(1)

其中

由( 1 )得
(2)

由( 2 )式可知,代入不同的 α 值即可得到不同的无阻流量计
算公式。
井号 开始测试日期 测试点数 α
名称 (MPa)
国内 16 个气田 16 口气井系统试井资料统计表
阳高寺 阳1 19590206 4 13.80 0.3436

卧龙河 卧6 19770406 5 20.28 0.2343

老翁场 老4 19720715 4 23.92 0.2416

孔摊 孔6 19761225 6 27.03 0.3120

自流井 自2 19690721 3 8.02 0.2085

威远 威2 19710531 4 28.15 0.2476

李子坝 坝2 19790902 5 38.32 0.2856

纳溪 纳1 19581125 3 14.56 0.2491

文留 文3 19840108 4 22.96 0.2923

邓井关 邓8 19661012 4 5.59 0.1374


黄瓜山 黄1 19570308 5 13.50 0.2366

兴隆场 兴3 19700321 5 8.13 0.1917

八角场 角2 19820621 4 22.11 0.2227

圣灯山 隆 27 19651228 4 1.63 0.2209

平均 0.25
。苏里格气田在勘探阶段气井绝对无阻流量计算所采用的经验公式为
(陈元千教授,其 α=0.25 ):

6q g
q AOF 
1  48PD  1
 苏六井解释案例.doc
介绍苏六井产能评价案例
实例:克拉 203 井产能曲
线
1. 指数式方程的建立 : 首先按多点法对克拉 203 井的测试数据进行整
理如下表:克拉 203 ( 3698.5—3916.5 )层段试井资料整理结果

流动期 间隔 井底流压 ΔP2 ΔP2/Q Q


(h) (Mpa) (Mpa2) (Mpa2/104m3/d) (104m3/d)

一开 3 70 . 635 —— —— 114 . 1887

二开 6 73 . 684 27 . 00 0 . 645 41 . 8776

三开 6 73 . 21 96 . 92 1 . 466 66 . 156

四开 6 72 . 958 136 . 22 1 . 546 88 . 0946

五开 6 72 . 703 172 . 17 1 . 456 117 . 9450

六开 6 71 . 503 350 . 24 2 . 575 136 . 4336

七开 4 69 . 806 396 . 09 1 . 9705 201 . 0035

154 71 . 638 322 . 84 2 . 845 113 . 4848


八开
19 71 . 886 —— —— 113 . 3458
九开
实例:克拉 203 井产能曲
线
由以上整理结果,绘制了指数式产能曲线(图 2—1 ),并得出指式产
能方程:

Qg  1.60566( PR2  Pwf2 ) 0.735939

取地层压力为
73.876Mpa 时 , 求
得指数式方程的无
阻流量为 903.368
万方 / 天。

克拉 203 井修正等时试井指数式产能分析图
实例:克拉 203 井产能曲
线
2. 二项式方程的建立
随后根据多点法整理的结果作出了二项式产能曲线(图 2-2 )并
得出了二项式产能方程: P 2  P 2  2.32003Q  0.0048464Q 2
R wf g g

同样取地层压力为 3.876Mpa
时,求得二项式方程的无阻流
量为 848.498 万方 / 天。

若按无阻流量的 1/5 配产,


根据所得指数方程与二项式方
程求出的无阻流量,
建议对克拉 203 井日常生产
配产 180 万方 / 天左右。
7 干扰试井

干扰试井和脉冲试井是多井试井的一种。是了解注水开发动态
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方法之一。

干扰试井和脉冲试井的现场应用

干扰试井 脉冲试井
(1) 激动井中长时 (1) 通过激动井短
间生产或注入,观 时脉冲,记录观测
测井不生产,观测 井压力变化规律,
压力变化,测试油 验证井间的连通性
藏体积,验证井间 和储集性。
的连通性和储集性。 (2) 受边界条件的
(2) 运用典型指数 影响较小
积分曲线拟合,分 (3) 分析技术复杂。
析技术比较简单 需要使用电脑。
7 干扰试井

干扰测试的优点:测试范围大,可以估算井间物性,受井筒储
存和表皮系数的影响小,不但能求得 Kh ,也能得到储容系数 uCt

不利之处:远距离产生的压降很小,容易被油田内其他的操作影
响。但现代的电子压力计能够分辨出非常小的压降(几天或几周
内的 1psi 压力变化 )。在新油藏中,干扰测试不会被其他生产
井干扰,可以用来井间的生产的连通性。
干扰测试中的压力响应( John , Lee)
Pi  Pr 1 1 Ct rw2 r 2
  Ei[( )( )( ) )]
qB 2 4 0 . 000264 kt r
141.2 w
kh
or
2

PD   E (  r D )
1
2 4t D
where
Pi  Pr r
PD  , rD 
qB rw
141.2
kh

忽略激动井表皮系数对观察井的影响。忽略两口井的井筒储集影响
长时间的解
7.1 两口井的干扰测试实例

背景:新油藏,几口新井,井距较大,需要探测井间的连通性。

产量历史

hr ( T of STB/day
Start )
3353ft
144 23518.4
576 23301.1
生产井关
生产井 , 生产 井的同时, 1008 38292.08
49 天后关井 观测井测
压力变化
1176 0.000
观测了 16 天, 384 小时,压力变化只有 1.28Psi
干扰测试还是应用无限大井流动单井公式,但此时半径 r 较大,不能用
log ( t) 来近似, Ei 函数不再显示出半对数的特征。这样有一个好处,原来的
半对数方法只能求得一个 kh (不考虑表皮系数),使用 Ei 函数进行图版拟合,
能够计算出 Ct h

PD   E ( r D )
1
2 4t D
半径 3353ft ,两口井间的油藏孔隙体积为:

V=3.14×(3353)2×390=1.38×1010ft3

这个参数对于计算储量非常重要!
7.2 多流量段干扰试井实例

考虑到干扰试井在存在噪音是易将很小的压力信号淹没,造成
解释困难,因此,如果在数据中包括多个流量段的压力数据,
会改进解释精度。

例子 7.2 是向激动井中先注水然后关井,观测井在注水期和
关井期连续监测压力变化。
采用 Ramey 研制的特殊图版进行拟合,这个图版可以同时拟合 dr
awdown 和 buildup 。
采用非线性回归,得到了结果更加准确。
复习
 一.要掌握的概念:

.1. 不稳定试井
2. 干扰试井
.3. 表皮系数
4. 井筒储存
.5. 有效半径
6. 叠加原理
7. 导压系数
.8. 流动系数
.9. 裂缝的储能比
.10. 常见的试井解释油藏模型特点
.11. 无阻流量
12. 拟压力
13. 修正等时试井和等时试井
 二.要掌握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1. 霍纳公式的表达式 , 和求得的参数 :K,S,


2. 拟稳态的流动特征和泄油面积及平均地层压力计算公
式。
3 利用指数式和二项式公式计算产能公式和无阻流量 .
4. 试井设计中给定测试时间的计算
5. 调查半径的计算和应用
6. 气井的真实伤害表皮计算原理和方法
7. 叠加原理的应用
总结
三.要掌握的特征:

1. 井筒储存在双对数图的特征
2. 断层反映在半对数图上的特征
3. 无限导流能力和有限导流能力裂缝的识别特征
4. 现代试井解释图版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5. 均质无限大图版中,无限径向流的特征 .
6. 双孔介质流动的三个流动阶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