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p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9

第一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

1
学 习 要

1. 了解分散系的种类及主要特征。
2.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
压定律及二者的应用。
3. 掌握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和凝固
点降低、渗透压等稀溶液的通性及其重要应用。
4. 熟悉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和重要
性质等。
5. 了解高分子溶液、表面活性物质、
乳浊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特征。

2
1.1 分散系
1.2 气体
1.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4 稀溶液的通性
1.5 胶体溶液
1.6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

3
1.1 分散系
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
物质所构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分散相: 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 容纳分散相的物质。

按聚集状态或分散质粒大小可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4
按聚集状态分类的分散系
分散相 分散介质 实例
气体 气体 空气、天然气、焦炉气
液体 气体 云、雾
固体 气体 烟、灰尘
气体 液体 碳酸饮料、泡沫
液体 液体 白酒、牛奶
固体 液体 盐水、泥浆、油漆
气体 固体 泡沫塑料、木炭
液体 固体 豆腐、硅胶、琼脂
固体 固体 合金、有色玻璃

5
按分散相粒径分类的分散系

胶体分散系
小分子或离子分散
项目 粗分散系
溶胶 高分子溶液 系

分散相粒径 /
>100 1~100 <1
nm
分散相 分子大集合体 分子小集合体 高分子 小分子或离子
稳定性 不稳定 较稳定 稳定
扩散很慢,颗
扩散慢,颗粒不能透过半透 扩散快,颗粒能透
扩散及透过性 粒不能透过滤
膜 过半透膜

相态 多相体系 均相体系

碘化银、氢
蛋白质、核 氯化钠、葡萄糖水
主要实例 泥浆、乳汁 氧化铁、硫
酸水溶液 溶液
化砷溶胶

6
1.2 气体
气体的特性是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1.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 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分子间没
有相互作用力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①抽象模型,理想气体在实际中并不存在;
② 高温、低压情况下实际气体可近似看做理
想气体。

7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压力 p 、体积 V 、
温度 T 、和物质的量 n 之间存在确定的函数关系。

pV = nRT ( 1-
1)

p 为气体压力,单位: Pa ;
V 为气体体积,单位: m3;
T 为气体温度,单位: K ;
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 mol ;
R 为摩尔气体常数,取值 8.314 Jmol-1K-1 。

8
Question 例 1-1 某碳氢化合物的蒸汽,在 100℃ 及
101.325 kPa 时,密度 ρ=2.55 g·L-1 ,由化学分析
结果可知该化合物中碳原子数与氢原子数之比
为 1:1 。试确定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解:
设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 M ,质量为 m, 组成为 (CH)x 。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
m
得: pV  RT
M
故: M  mRT  ρRT
pV p
2.55  103 g  m 3  8.314J  mol-1  K -1  373.15K 1
  77.89g  mol
1.01325  105 Pa
由:
M  x[ M (C)  M (H )]  x  (12.0g  mol1  1.01g  mol1 )
解得: x = 6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6H6 。
9
1.2.2 分压定律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的各组分气体均
充满整个容器,混合气体中任一组
分的分压与该组分气体在相同温度
约翰 · 道尔顿( 1766-
下独占整个容器所产生的压力相同, 1844 )
而总压力 p 等于混合体系中各组分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近代化学之父。
气体的分压之和。
ni
p i RT ( 1-2 )
V
n
p  p1  p2  p3      pi   pi ( 1-3 )
i 1
10
水的饱和蒸汽压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温度 压力 温度 压力 温度 压力
/℃ / /℃ / /℃ /kPa
kPa kPa
0 0.61 18 2.07 40 7.37
5 0.87 23 2.81 65 25.00
11 1.31 29 4.00 95 84.54
12 1.40 30 4.24 96 87.67
13 1.49 31 4.49 97 90.94
14 1.60 32 4.76 98 94.30
15 1.71 33 5.03 99 97.75
16 1.81 34 5.32 100 101.32 水的饱和蒸汽压
17 1.93 35 5.63 101 105.00 只与温度有关。

11
Question 例 1-2 在 290 K , 99.3 kPa 的气压下,用排水
集气法收集氮气 150 mL 。求在 273K , 101.3
kPa 下该气体经干燥后的体积。
解:
查表 1-3 得, 290K(17℃) 时水的饱和蒸汽压为 1.93k Pa 。
根据分压定律:
p(N2)=p( 总 )-p(H2O)=99.3 kPa -1.93 kPa =97.4 kPa
设氮气干燥后的体积为 V′ ,压力为 p′ ,温度为 T ′ ,则:
PV PV 

T T
PVT  97.4 103 Pa 150 10 6 m 3  273K
V    1.36  10 4
m 3

PT 101.325 103 Pa  290K


合 136mL 。
12
1.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名称 数学表达式 单位
n( B )
物质的量浓度 c( B)  mol﹒L-1
V

mB
质量分数 w( B )  量纲为 1
m
n( B )
m( B ) 
质量摩尔浓度 m mol﹒kg-1

n( B )
物质的量分数 x( B)  量纲为 1
n

13
1.3.1 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nB
cB 
V (1-6)
nB 为物质 B 的物质的量, SI 单位为 mol ;
V 为溶液的体积, SI 单位为 m3 ;
cB 的 SI 单位是 molm-3
,常用单位是
molL 。
-1

使用物质的
量浓度时应
指明物质的
基本单元。
14
1.3.2 质量摩尔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单位质量溶剂中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

nB
bB  (1-7)
mA
mA 为溶剂的质量, SI 单位为 kg ;①质量摩尔浓度与
bB 的单位为 molkg-1 。 温度无关;
② 使用质量摩尔浓
度时应指明物质的
基本单元。

15
Question 例 1-3 将 0.270 g KCl 晶体溶于 100 g 水
中,计算所得溶液中 KCl 的质量摩尔浓度。

解: n  KCl 
b  KCl  
m  H 2O 
m  KCl  0.270g
 
M  KCl  m  H 2O  74.5g  mol-1  0.100kg
 0.0362mol  kg 1

16
1.3.3 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物质 B 的质量。
mB mB
B  
 mA m
A
(1-8)

ωB 的 SI 单位为 1 。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间的换算:
nB mB mB B 
cB    
V M BV M Bm M B (1-9)

17
Question 例 1-4 已知浓硫酸的密度 ρ= 1.84 gmL-1, 硫
酸的质量分数为 96.0 % ,若配置 500 mL
c(H2SO4)=0.10 molL-1 的稀硫酸,应取浓硫酸多
少毫升?
解:
设需取用浓硫酸的体积为 V, 则:
V
 cV '
M H 2SO 4 
cV ' M  H 2SO 4  0.10mol  L-1  500  103 L  98.0g  mol-1
V 
 1.84  103 g  L1  0.96
 2.8  103 L
配置溶液时,首先量取浓硫酸 2.8 mL ,将其缓缓加入
约 400 mL 的蒸馏水中,然后在容量瓶中定容至 500
mL 。
18
1.3. 4 物质的量分数
物质的量分数
B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总的物质的量之比。
nB nB
xB  
 A 总
A
n n (1-11)

xB 的量纲为 1 。

两组分体系中: xA + xB=1

多组分体系中: xi
i 1

19
稀溶液中浓度换算的近似处理

i )两组分溶液,溶质 B 含量较少时:
nB  nB  nB 
cB     bB  (1-10)
m mA  mB mA

ii) 稀薄水溶液中:
当 cB 的单位为 mol L-1 , bB 的单位为
mol kg-1
时,二者数值近似相等。

20
1.4 稀溶液的通性
稀溶液 溶剂与溶质分子之间、溶质分子之间
没有相互作用的溶液,为一种理想化的溶液模型。
稀溶液的通性
在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中,溶液的某些性质仅与
溶剂中溶质的独立质点数相关,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
如溶液的蒸气压、沸点、凝固点和渗透压等,这类性质称
为稀溶液的通性或依数性。包括: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
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现象。

21
1.4.1 溶液蒸汽压的下降
液体的蒸发 一定温度下,密闭
容器中的液体随着
一定温度下,敞口容 蒸发进行,最终将
器中液体将不断蒸发 达到液体蒸发与气
至没有液体留下。 体凝结的动态平衡
状态,蒸气压力不
再变化。

a 敞口容 b 密闭容器中

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在一定温度下,液体与其蒸气平衡时
的蒸气压力为该温度下的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22









线

① 蒸气压是液体的
重要性质 ;
② 蒸气压随温度升
高而增大。
23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在纯溶剂中加入一定
量的难挥发溶质后,溶剂的表
面就会少量地被溶质粒子所占
据,溶剂的物质的量分数下降,
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
液面进入气相的溶剂分子数目
要比纯溶剂少。在达到平衡状
态时,溶液的蒸气压就要比相
同温度下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
低,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蒸气
压下降。

24
拉乌尔定律( Roult’s Law ) 表述 1

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
压等于纯溶剂饱和蒸气压与溶液中
溶剂的物质的量分数的乘积。
p  p xA0
(1-12) 拉乌尔( Raoult F M ,
1830-1901 ),法国化
两组分体系中: xA  xB  1 学家,主要从事溶液
的性质研究。
p  p 0 xA  p 0 (1  xB )  p 0  p 0 xB 表述 2

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
p  p  p xB
0 0
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
p  p 0 xB (1-13) 下降值与溶质的物质的
量分数成正比。
25
稀溶液中:

nB nB nB M A
xB     bB M A
nA  nB nA nA M A

p  p 0 xB  p 0bB M A  kbB (1-14) 表述 3

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的蒸气压下降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拉乌尔定律的适用范围:
非电解质 稀溶液
26
1.4.2 溶液沸点的升高和凝固点的降低
沸腾与沸点
当液体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
生气化现象,该过程被称为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
沸点。
通常液体的沸点是指其蒸气压等于 101.325 kPa 时的温
度,称为正常沸点,也简称沸点。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外压的
升高而升高。
溶液的沸点升高现象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要低,所以
在达到溶剂沸点时,溶液不能沸腾。为了使溶液沸腾,就
必须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加剧溶剂分子的热运动,以增加
溶液的蒸气压。当溶液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溶液开始
沸腾。显然此时溶液的温度应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27
p 沸点升高示意图
溶剂
p=101.325kPa
溶液

p< pΘ

Tb′ Tb
T
难挥发物质的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对于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
△ Tb = Tb – Tb′ = kbbB (1-15)
kb 称为溶剂的沸点升高常数,单位为 K·kg·mol-1 。 28
表 1-4 几种常见溶剂的 Tb 和 Kb

溶剂 Tb/K Kb/ Kkgmol-1


水 (H2O) 373.15 0.52
苯 (C6H6) 353.35 2.53
四氯化碳 (CCl4) 351.65 4.88
丙酮 (CH3COCH3) 329.65 1.71
三氯甲烷 (CHCl3) 334.45 3.63
乙醚 (C2H5OC2H5) 307.55 2.16

29
Question例 1-5 68.4g 蔗糖 (C H22O11, M=342 gmol-1) 溶
12
于 1000g 水中,计算该溶液的沸点。

解:查表 1-4 ,水的沸点为 373.15K,


其沸点升高常数 Kb=0.52 Kkgmol-1 。

m(C12 H 22 O11 )
Tb  K bbB  K b
M (C12 H 22 O11 )m(H 2 O)
1 68.4g
 0.52K  kg  mol  1
 0.10K
342g  mol  1.00kg

Tb  Tb (H 2 O)  Tb  373.15K  0.10K  373.25K

30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凝固点
在 p=101.325kPa 的空气中,纯液体与其固相平衡的温度
就是该液体的正常凝固点,也称为液体的冰点或固体的熔
点。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向一纯溶剂与其固相共存的平衡体系中加入溶质,
则会引起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导致平衡破坏。对于固相,
由于与之平衡的蒸气压要高于此时溶液的蒸气压,所以,
此时必然有固相溶剂融化,降低溶液的浓度,以抵消加入
溶质后所引起的液相蒸气压下降作用。而固相溶剂在融化
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在重新达到平衡过程中,整个系
统的温度要降低,进而引起固相溶剂和溶液上方蒸气压的
下降。该现象被称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31
凝固点降低示意图
p 溶剂
溶液

溶剂的气 - 固平衡线

Tf′ Tf
T
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对于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
△Tf = Tf - Tf′= Kf bB i) Kf 只与溶剂性质有关
Kf 称为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 ii) 同种溶剂的 Kf 值> Kb
值 32
表 1-5 几种溶剂的 Tf 和 Kf

溶剂 Tf/K Kf/ Kkgmol-1


水 (H2O) 273.15 1.86
苯 (C6H6) 278.66 5.12
硝基苯 (C6H5NO2) 278.85 6.90
萘 (C10H8) 353.35 6.80
醋酸 (CH3COOH) 289.75 3.90
环己烷 (C6H12) 279.65 20.2

33
Question 例 1-6 从人尿中提取出一种中性含氮化合物,
将 90.0 mg 纯品溶解在 12.0 g 蒸馏水中,所得溶
液的凝固点比纯水降低了 0.233 K ,试计算此化合
物的摩尔质量。
解:
查表 1-5 得水的凝固点降低常数 Kf =1.86 Kkgmol-1 。
mB 凝固点下降法常
Tf  K f bB  K f
M B mA 用于测定溶质的
摩尔质量。
K f mB 1.86K  kg  mol1  90.0  103 g 1
MB    59. 8g  mol
Tf mA 0.233K  12.0  103 kg

34
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和凝固点降低的重要实例

植物的抗旱与抗寒

道路的除冰作业

低温体系的获得
与水产保鲜

35
1.4.3 溶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现象既存在于半透
膜所隔开的溶剂和溶液之
间,也存在于不同浓度的
扩散与渗透 溶液之间。渗透压相等的
溶液被称为等渗溶液 。
物质自发的由高浓度处向低浓
度处迁移的现象称为扩散。物
质粒子通过半透膜单向扩散的
现象称为渗透 。 Π

渗透压
溶剂
维持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 溶质
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所
需要的额外压力称为渗透
压 。
半透膜
36
温度一定时,非电解
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成正比;当溶液浓度
一定时,渗透压与温
度成正比。
德国植物学家
菲弗尔 (Peffer W)
渗透压公式:
Π  cB RT 荷兰理论化学家
范特霍夫
Π 为溶液的渗透压, SI 单位为 Pa ; (Van’t Hoff J H)
R 为摩尔气体常数,为 8.314 J·mol-1·K-1 ;
cB 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SI 单位为 molm-3 ;
T 是体系的温度,单位为 K 。

37
Question例 1-7 有一蛋白质的饱和水溶液,每升含有
蛋白质 5.18g 。已知在 293.15 K 时,溶液的渗
透压为 0.413 kPa 。计算该蛋白质的摩尔质量。

解: 根据渗透压公式得:

mB RT
Π  cB RT 
M BV
mB RT 5.18g  8.314J  mol 1  K 1  293.15K
MB  
ΠV 0.413  103 Pa  1.0  10 3 m 3
 3.06  104 g  mol-1

38
稀溶液的依数性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某些性质(蒸气压
下降、沸点升高与凝固点降低、渗透压)与一定
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而与溶
质本性无关。这些性质被统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但是:
溶液浓度增大时,溶剂与溶质间的作用不可忽略;
在电解质溶液中会发生离解、缔合等变化,上述关系也
不在适用,必须加以校正。但可根据溶液中粒子的总数
来定性比较不同溶液的蒸气压、沸点、凝固点及渗透压
的相对大小。

39
1.5 胶体溶液
胶体并非是一类特殊
的物质,而是物质以一定的分
散度存在的状态。胶体分散系
是由粒径在 10-9~10-7m 的分散质 英国化学家
组成的体系,分为胶体溶液和 格雷厄姆
高分子溶液两大类。 (1805—1869)

胶体溶液又称为溶胶,其分散质是小分子、
原子或离子所聚集而成的较大颗粒,为多相体系;

高分子溶液是高分子化合物所形成的均相真溶液。
40
1.5.1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1. 表面能与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单位体积分散质的总表面积,常用来衡量分散度。
S s: 比表面积,单位 : m-1;
s S: 分散质的总表面积,单位 : m2 ;
V V: 分散质的体积,单位 : m3 。

随着分散
过程的进
行,分散
质的颗粒
变小,比
表面积急
剧增大。
表面能:表面质点比内部质点所多出的能量。物质的表
面积越大,其表面能也越高,体系越不稳定 。 41
表面吸附

液体和固体都有自动减少其表面能的趋势,凝聚和
表面吸附是降低表面能的两种途径。

凝聚是指液体的小液滴聚集成大液滴的作用,直
接结果是体系的表面积减小,表面能降低。

吸附是指各种气体、蒸气以及溶液里的溶质被吸着
在固体或液体表面上的作用。

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叫做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叫
吸附质。该作用的实质是吸附剂对吸附质质点的吸引。
吸附剂的吸附性则来自于其表面质点的剩余力场。

42
2.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吸附质与吸附剂以分子间作用力相吸引,作用
力较弱,为可逆过程,吸附剂与吸附质均不会发生性质上
的改变。
化学吸附 吸附质与吸附剂以类似于化学键的力相互吸引,
作用力较强,多数情况下为不可逆过程,吸附剂与吸附质
会发生某些性质上的改变。

3. 分子吸附和离子吸附
分子吸附 固体吸附剂对非电解质或弱电解质整个分子的吸附。
离子吸附 吸附剂对强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吸附作用。可
细分为离子选择性吸附与离子交换吸附。

43
分类
分类 特点 举例
依据
分子间可逆的
物理吸附 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
作用 弱相互作用
方式 不可逆的化学
化学吸附 金属吸氢
键强作用
表 分子吸附 活性炭脱色
相似相吸
面 离子选
优先选择性吸 AgBr 固体对 Ag+ 或
吸 择性吸
附相关离子 Br- 的吸附
附 吸附 离 附
对象 子 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水
吸 处理;
离子交 可逆的等电荷

换吸附 置换 土壤中 Ca2+ 与 NH4+
的交换吸附。
44
1.5.2 胶团的结构
溶胶粒子为减小其表面能,
会选择性吸附体系中的其它离子,
导致其表面带电,带电表面又会 K+ K+
通过静电引力与体系中带相反电 I-
扩散层
荷的离子发生作用,形成双电层 I- I-
K+
结构。 K+
吸附层
I- (AgI)m I-
{(AgI)m  nI-  (n-x) K+ }x-  x K+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K+ I- I- K+

吸附层 扩散层 I-

K+ 胶核 K+
胶粒 胶粒

胶团 胶团
45
Cl -
Cl -
FeO +

FeO +
FeO +
Cl -

FeO + Cl -
FeO [Fe(OH)3]m

Cl - Cl -
FeO + FeO + 扩散层
FeO +
Cl -
Cl -
吸附层
Fe(OH) 
3 m

 nFeO  (n  x)Cl 
 x
 xCl 

反离子
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46
1.5.3 胶体溶液的性质
1. 溶胶的光学性质
丁铎尔效应:由于溶胶的高度分散性和多相不均匀
性 , 当一束波长大于溶胶分散相粒子尺寸的入射光照
射到溶胶系统 , 可发生散射现象—丁铎尔现象 .

镜透 溶胶


• 丁铎尔效应
47
2.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可看做是分散相粒子对分散介质无规则热运动的反映。
48

3. 溶胶的电学性质 +
NaCl
溶液
电泳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溶胶粒
子在分散介质中的定向迁移现象。电
泳现象表明胶体粒子是带电的。
Fe(OH)3
溶胶
电渗
分散介质在电场 •电泳示意图
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
现象称为电渗。
- +

49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电离作用

{(H2SiO3)m·nHSiO3- ·(n-x)H+}x- · xH+

H 2SiO 3  HSiO 3-  H   SiO 32-  2H 


吸附作用
{(Fe(OH)3)m·nFeO+ ·(n-x)Cl-}x+ · xCl-

{(As2S3)m · nHS- · (n-x)H+}x- · xH+

50
1.5.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1. 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性体系。溶胶粒子不
仅会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沉降;而且,溶胶是一
个高分散、高表面能的系统,胶粒之间有自发
凝聚成大颗粒聚沉的趋势。
但实际上:
溶胶系统相当稳定。
这是因为: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

51
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的稳定性 含义 产生原因
指溶胶粒子不会因重
动力学稳定性 力作用而从分散剂中 布朗运动
分离出来。
溶胶在放置过程中不 胶粒的双电层
聚结稳定性 会发生分散质的相互 结构与溶剂化
聚结沉淀。 膜的形成

52
2. 溶胶的聚沉
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
为聚沉。聚沉体现了胶体的不稳定性。长时间加热、溶
胶浓度过高、加入大量强电解质都会使溶胶发生聚沉作
用。
感胶离子序
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对溶胶聚沉能力大小的顺序。
Rb+>K+>Na+>Li+ Ba2+>Sr2+>Ca2+>Mg2+
聚沉值
指一定时间内,使一定量的溶胶完全聚沉所需要的
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将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胶按适当比例相互混合使溶胶的
互聚。
53
1.6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
1.6.1 高分子溶液
1. 高分子溶液的特性
高分子溶液属胶体分散系,表现出某些溶胶
的性质,如:不能透过半透膜、扩散速率慢 。
高分子化合物能稳定的分散在溶液中而形成溶液。
除去溶剂后,再加入溶剂仍可溶解,因此高分子溶液
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高分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无明显的相界面,
丁铎尔效应不明显。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很大的粘度,
这与它的链状结构和高度溶剂化的性质有关。

54
2. 高分子溶液的盐析和保护作用
高分子化合物的稳定来自于表面水化膜的存在。
要使高分子化合物聚沉,除要中和掉高分子化合物所荷
电荷外,最重要的是破坏其水化膜,因此,必须加入大
量的电解质。
电解质离子实现自身水化的同时,要大量夺取水化
膜上的溶剂化水,从而破坏水化膜,使高分子溶液失去稳
定性,发生聚沉。通过加入大量电解质使高分子化合物聚
沉的作用称为盐析。
加入乙醇、丙酮等溶剂,也能将高分子溶质沉淀出来。
在溶胶中加入适量的高分子化合物,就会提高溶
胶对电解质的稳定性,这就是高分子化合物的保护作用。

55
3. 高分子化合物的絮凝作用

溶胶中加入少量的
高分子化合物,会出现一
个高分子化合物附着几个
胶粒的现象。此时,高分
子化合物使胶粒相互粘接
形成大颗粒而发生聚沉。
这种由于高分子溶液的加
入使得溶胶稳定性减弱的
作用称为絮凝作用。

56
若在溶胶中加入
较多的高分子化合物 ,
许多个高分子化合物的
一端吸附在同一个分散
相粒子的表面上 , 或
者是许多个高分子线团
环绕在胶体粒子周围 ,
形成水化外壳 , 将分
散相粒子完全包围起
来 , 对溶胶则起保护
作用。
57
1.6.2 乳浊液
乳浊液是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均为液体的粗分散系。如
牛奶 , 含水石油 , 炼油厂的废水 , 乳化农药
等。
乳浊液可以分是“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两
类。
水包油型 微小油滴 ( 通常指有机物 ) 分散在水中 ,
符号
O/W, 如牛奶、豆浆、农药乳化剂等。
油包水型 微小水滴分散在油中 , 符号 W/O ,如石
油。

58
乳化作用

油水互不相溶 , 只有加入乳化剂才能得到比较稳
定的乳状液 , 乳化剂的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常用
的乳化剂多为表面活性剂 , 某些固体也能起乳化作用。

制备不同类型的乳浊液,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乳化剂。

亲水性乳化剂适合制备水包油型乳浊液;常用的亲水
性乳化剂有:钾肥皂、钠肥皂、蛋白质、动物胶等。

亲油性乳化剂制备适合油包水型乳浊液;常用亲油性
乳化剂有钙肥皂、高级醇类、高级酸类、石墨等。

极细的固体粉末也能起到乳化剂的作用。
59

You might also like